读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有感

2024-04-19

读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有感(精选8篇)

篇1:读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有感

今天,我重读了一遍《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讲的是作家肖复兴回忆自己15岁那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

这篇课文使我深受启发,叶圣陶先生那真诚质朴、平易近人的品质不仅让作者感动,也让我感动。一个蜚声国内外文坛的作家,对人竟然是那样的随和,丝毫不因为自己的身份地位高而盛气凌人,除此之外,他对待工作的态度又是那么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其实我也有这种经历,那是在我八九岁的时候,我特别喜欢写作,老师会经常给我指导,所以我的作文也写得越来越好。渐渐地,我的作品在报纸上刊登了,班里也有同学常常来让我给他的作文提意见。后来,我就有些飘飘然,总以为我的作文写得好,对那些找我帮忙的同学开始不理不睬了,有的时候还嘲笑他们:“这么简单都不会,你怎么这么笨啊?”慢慢的,没有同学再来找我了,我的好朋友也开始远离我了,我很难过,但又不知为什么。

直到我学了这篇文章,我马上就明白了自己的错误,我不该有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对别的同学那么苛刻,说话还不好听,难怪没有人愿意理我。于是,我就主动和同学们道歉,并和他们分享我的经验,再也不自大了。

篇2:读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有感

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20篇作文。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一下子楞住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那篇作文简直像是动过大手术鲜血淋漓又绑上绷带的人一样。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地方修改得很多,长句子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

这个动词,使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书皮”改成了“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我真的从中受益非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干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那时我才15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鸟儿抖着翅膀。那是只有那种年龄的孩子才会拥有的心思。

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

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见一个初中学生,我自然当成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那天,天气很好。下午,我来到东四北大街一条并不宽敞却很安静的胡同。叶老先生的孙女叶小沫在门口迎接了我。院子是典型的四合院,敞亮而典雅,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使得夏日的燥热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叶小沫引我到客厅,叶老先生已在门口等候。见了我,他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落座之后,他用浓重的苏州口音问了问我的年龄,笑着讲了句:“你和小沫同龄呀!”那样随便、和蔼,作家头顶上神秘的光环消失了我的拘束感也消失了。越是大作家越平易近人,原来他就如一位平常的老爷爷一样让人感到亲切。

想来有趣,那一下午,叶老先生没谈我那篇获奖的作文,也没谈写作。他没有向我传授什么文学创作的秘诀、要素活指南之类。相反,他几次问我各科学习成绩怎么样。我说我连续几年获得优良奖章,文科理科学习成绩都还不错。他说道:”这样好!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他又让我背背中国历史朝代,我没有背全,有的朝代顺序还背颠倒了。他又说:“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楚我们的历史更不行。”我知道这是对我的批评,也是对我的期望。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致不知黄昏什么时候到来,悄悄将落日的余染红窗棂。我一眼又望见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黄昏中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那时候,我刚刚读过叶老先生写的一篇散文《爬山虎》,便问:“那篇《爬山虎》是不是就写的它们呀?”他笑着点点头:“是的,那是前几年写的呢!”说着,他眯起眼睛又望望窗外那爬山虎。我不知那一刻老先生想起的是什么。

篇3:《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实录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堪称楷模的作品与人品。

3.利用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等方法,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在事件与感受中整体感知

(多媒体出示:一次偶然的机遇,能够改变一个人终生的命运。——肖复兴)

师:一起轻轻地读——

(生轻轻读)

师:轻声读的好处是能够边读边想。“偶”“遇”改变“终生”,你们相信吗?

(生有的摇头,有的点头。)

师:写这句话的人是——

生:肖复兴。

师:他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走进他成长中的“偶”“遇”——

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师:初读题,文章似乎是写景状物的。那课文到底写了什么呢?来,拿出预习单,四人一组,完成“活动一”。

(出示:推荐删掉余晖黄昏融洽眼帘动词楷模摇曳曲线)

师:哪个组把你们认为难读或难理解的词语指出来,给同学们提个醒?

生:我们提醒融洽的“融”字,写的时候左下部分不要加横。

生:我们组提醒曲线的“曲”读一声。

师:“曲”还有一个读音是“qǔ”,用三声组个词。

生:歌曲、乐曲。

师:一齐字字咬准地读,注意把字形读到你的眼里、心里。

(生齐读词语)

师:作者围绕“偶”“遇”,写了“我”和叶圣陶爷爷之间的哪几件事?每一件事分别有什么感受?

生:第一件事写叶老给“我”批改作业。

师:用四字词就是——(批改作业)。把这个词批注在第1~5自然段旁。

生:第二件事是写叶老请“我”到他家做客。

师:在第6~9自然段旁批注上。

师:每一件事“我”有什么感受呢?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

生:叶老为“我”批改作业,“我”的感受是“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把这个长句读成一个四字词语,就叫做——

生:春风拂面。

师: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春风拂面”吗?

生:春天的风吹到脸上。

师:这个“拂”,指的是轻轻地擦过。春天来了,柔柔的春风轻轻吹过脸庞,有什么感觉?用上一个词。

生:柔和,清爽,温暖。

师:吹面不寒杨柳风,清爽、舒适。第二件事的感受呢?

生:叶老邀“我”做客,“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师:也把这句话读成一个四字词,就是——

生:堪称楷模。

师:给“楷模”找一个近义词。

生:榜样。

师:观察这两个字的偏旁,猜猜“楷模”和什么有关?

生:“楷”和“模”最早指的都是树。

师:楷树刚直挺拔,自古是尊师重教的象征,孔子的弟子就曾经从卫国把楷树移到孔子墓前。

生:相传模树树叶色泽纯正,是各种树的榜样。

师:后人把这两个字放到一起,把具有高风亮节、有表率作用的人叫做——

生:楷模。

师:下面我们就联系事情,体会感受。

[教学意图:本文若把“感受”看作闪亮的珍珠,事件就是串起珍珠的红线。从事件入手,聚焦于感受,注重语言因素,兼得人文内涵。]

在深入的体会中品读

师:拿出我们的预习单,完成“活动二”。

(生读书、交流,师巡视。)

师:先走进批改作文部分。

生:(读)“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这是作者拿到作文本,打开本子的一刹那看到的。自由地读读,读到哪个词会让你感到心头暖暖的?

生1:“密密麻麻”,说明很认真。

师:这就是对词语的感觉,送进去读读。

(生1读句子)

师:每个人关注的词语不一样,还有哪些?

生2:“到处”,从这个词可以看出批改的地方非常多。

师:那就带着你的感受去读。

(生2读句子)

师:“密密麻麻”,联系上文,指的是——

生: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

师:联系下文,指的是——

生: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同学们,这就是叶老批改的文章,共有160多处修改呢。(生诧异状)平时哪些同学修改过自己的作文?

(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师:随机采访一下,你每一处是随便圈画的吗?

生:不是,每一个地方都要认真想。

师:你呢?

生:都是经过仔细琢磨的。

师:难怪作者透过这160多处经过仔细琢磨的圈圈画画,感受到——

生:(齐)“我虽然未见……如春风拂面。”

[教学意图:此环节抓住“密密麻麻”一词,从理解到品鉴,从感受到朗读,力求真实、扎实、落实。]

师:当我回到家,仔细看了几遍叶老的修改——

生:(读)“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师:就一个字,一个词,好像也说得过去呀,叶老有必要这样改吗?

生:改了就更准确了。

生:句子更干净了。

师:一个字都不能马虎啊,这让我想起叶老的一句话——(出示: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生齐读)

师:叶老认为读文章一个字都不能放过,对要发表的作文,他也用这个要求一字一词地批改。

师:不仅如此,作文后面还有一则评语呢。

(一生读评语)

师:不对呀,叶老不是修改了160多处吗?他的评语应当是:用字不够准确,句子不够干净。把文中的一些长句子变成短句子,意思更明确。

生:叶老为了保护“我”的自信心。

生:叶老为了激励“我”。

师: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带给“我”暖暖的感觉。所以,“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生接读句子:“我虽然未见……如春风拂面。”)

师:同学们,这就是为肖复兴批改作文的叶圣陶老爷爷。当时,他已经69岁了,担任国家教育部副部长,是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作家。白天,他日复一日有做不完的工作;晚上,他拿起20篇作文,一篇一篇、一字一句地批改。看到这样的画面,你又有什么感受呢?

生:我很感动。

生:叶圣陶老爷爷很辛苦。

师:这春风哪里仅仅是吹到了脸上,它还吹到了我们的——

生:心里。

师:所以,我,你,在座的每一个同学,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

(指名读:“我虽然未见……如春风拂面。”)

师:吹到心里,满心都是暖暖的,谁再读?

(指名读:“我虽然未见……如春风拂面。”)

(生齐读)

[教学意图:品析是慢慢浸入、渐入情境的过程。此处联系事情,体会感受,回环往复,凿其一“感”,直到全身都是暖暖的感觉。]

师:刚才,我们在联系事情的基础上,借助叶老的资料,深入体会了感受,这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继续用这种方法,交流“我”第一次见到叶老先生的感受,你们找到哪些语句?

生:(读)“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师:(出示句子)交谈中有两个带“融”字的词语,(“融洽”和“融化”变红)读读这两个词,“融洽”的“融”是哪个解释?

(出示“融”字含义:①固体受热变软或化为流体;②调和,和谐。)

生:调和,和谐。

师:那“融洽”的意思就是:——

生:感情和谐,关系亲密。

师:那“融化”的“融”应该选哪个解释?

生:选第1个,固体受热变软或化为流体。

师:我们常说冰雪融化,而文中“我”小小的心融化了,这是什么意思呢?

生:叶老的关爱把“我”感动了。

生:“我”的心里顿时涌起了一股暖流。

师:请你通过读把感动传达出来。

(生读)

师:(出示插图)你们看,这是叶老和肖复兴。一位是国家教育部副部长、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作家,一个是普普通通的中学生;一个是69岁的老人,一个是15岁的少年。他们才第一次见面,交谈却是那么融洽,透过这个“融洽”,你感受到叶爷爷的什么?

生:我感受到他很和蔼。

生:非常平易近人。

生:很真诚地对待“我”。

师:是呀,所以作者第一次见作家就有这样的感受——

(生读:“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师:想知道他们当时谈了些什么吗?来看看肖复兴在原文中写的。(出示《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原文,指名朗读)瞧,在那次交谈中,叶老告诉他——

生:(读)“爱好文学的人不要只读文科的书,一定要多读各科的书。”

师:这是叶老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他鼓励作者——

生:(读)“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搞文学的人不搞清楚我们的历史更不行。”

师:这是叶老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呀!

师:在看课文插图的时候,你们关注到书房挂着的对联了吗?(出示插图,对联放大。)

生: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

师:叶老从不把个人得失放在心上,像孺子牛那样勤恳、踏实、胸襟广阔。这副对联不就是叶老人品的真实写照吗?所以“我”非常庆幸——

(生读:“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师:联系事件,联系资料,我们的感受更深刻了。

[教学意图:对前面学习方法的再次运用,从而让学生真正“得法”。]

师:有人说学习语文要长两只眼睛,一只关注着写什么,一只关注着怎么写。让我们一起来发现事情与感受的位置。第一次是感受放在事情的中间,第二次是事情在前,感受——

生:在后。

师:其实还有一种顺序,叫感受在前——

生:事情在后。

(课件出示:小组讨论:你们组最欣赏哪一种顺序,为什么?

1.感受在前,事情在后。

2.事情在前,感受在后。

3.感受在事情叙述的中间。

我们组选择第______种写法。理由是______。)

[教学意图:在“写什么”与“怎么写”中走一个来回,关注语言的形式,关注段的表达。“言”“意”兼得。]

在表达的赏析中美读

师:学到这里再读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师:让我们读读三处写爬山虎的句子,第一处——

生:(读)“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

师:“我”第一次见大作家,心情怎样呢?

生:紧张。

师:看到绿葱葱的爬山虎,心情怎么样?

生:好多了。

师:这爬山虎仅仅写的是爬山虎吗?

生:还写出了作者的心情。

师:第二处写爬山虎的句子,又是在什么情况下看到的?

生:交谈得很融洽。

师:屋内人和人很融洽,屋外的爬山虎也与我们的谈话很融洽,我们分角色读一读。老师读屋内,你们推荐一位同学读屋外。

(师生分角色朗读)

师:屋内、屋外,融为一体。

师:第三处呢?一起读。

生:(齐读)“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师:有了前两句的基础,你们觉得总是那么绿着的仅仅是爬山虎吗?

生:不是。

师:这个绿着的也许是深刻的感受,也许是叶老的教导……请以“在我的脑海里,总是绿着的是______,也是______”的句式把你想到的表达出来。

(配乐,生练笔。)

生:总是绿着的是叶老为“我”修改作文的情景,也是邀请“我”到他家做客的情景。

师:成长途中的两件事,铭刻在心。

……

师:是啊,在“我”眼前绿着的,不仅是那虎虎生机的爬山虎,还有叶老那堪称楷模的人品和作品。爬山虎已不单单是景,还凝聚着浓浓的情。所以,课题叫做——

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师:怎样的爬山虎?

生:绿绿的、茂盛的。

师:印在心里,清晰、深刻的。和“那”相对的字是——

生:“这”。

师:如果爬山虎就在你的眼前,可以说——

生:这片绿绿的爬山虎。

师:读到“那片”,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爬山虎不在眼前,离得很远。

师:爬山虎距离作者很远,时间相隔很久,暗示浓浓的回忆,原文还有一个副标题,叫——

生:“怀念叶圣陶先生”。

师:每当作者眼前展现出爬山虎的时候,他就会深情地怀念起——

生:叶圣陶先生。

师:每当想起叶圣陶先生,作者眼前总会展现出——

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教学意图:创设情境理解每一处爬山虎是在什么情况下看见的,心情怎样,进而理解爬山虎与事情之间细细密密的关系。第三处在前两处的基础上融合、提升,通过读写结合,把“绿着”的含义推波助澜地阐释,使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到了题目丰富的意蕴。]

在情感的升华中延读

师:肖复兴遇到了叶老先生,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成为了著名的主编。肖复兴也常常帮别人修改作文,知道吗?我们学的课文,很多就是经他的手修改后,编进语文书的。(出示课文题目)

生:(读)《去年的树》《卡罗纳》《白鹅》《触摸春天》《巨人的花园》。

师:在修改这些作家的文章时,他写下了宝贵的修改意见,想知道是什么吗?

生:想!

(师出示)

生:(读)①把每一个句子写好;②要避免重复;③语言的规范和生动;④注意细微的地方;⑤去掉多余的连词……

师:这些话熟悉吗?像是谁说的?

生:叶圣陶。

师:叶老先生对他的影响太大了,所以肖复兴会这样深情地说——(课件出示:一次偶然的机遇,能够改变一个人终生的命运。)这一回,请把感受送进去,大声地读——

(生读)

师:这句话就是肖复兴原文中的第一句话,也是他写此文的目的。

师:据说,叶圣陶家的小院里还有芳香的桂树、火红的枫叶,为什么肖复兴只见到爬山虎,偏偏用爬山虎来怀念叶老呢?那绿绿的爬山虎中到底还藏着多少需要探究的秘密呢?如果你也有这些问题,甚至还有更多的问题,请课后阅读《肖复兴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本书,到书中去找答案吧。

篇4:读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有感

引言

同学们,本学期初我们学习了叶圣陶先生描写植物爬山虎特点的文章,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篇与爬山虎相关的文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讲的是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和作者“我”之间的感人故事。作家叶圣陶和“我”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感人故事呢?板书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教学片段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本文讲了著名作家叶圣陶和肖复兴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下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主要讲了叶圣陶和肖复兴之间发生了哪几件事?

接下来,通过个别提问、学生补充,归纳出本课主要讲了叶圣陶和“我”发生的两件感人故事:一是叶圣陶帮助“我”修改作文;二是叶圣陶邀请“我”去他家做客。

设计意图:叶圣陶、肖复兴两位作家,学生都较陌生,课前可以布置学生阅读有关资料和作品,对他们进行了解。对作者而言,他记录的是自己和叶圣陶先生一次难忘的经历,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做事仔细认真、对人平和温暖的人品,懂得学作文应先学会做人的道理。在上课时应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和脉络,然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后再回到整体,升华认识。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写了哪两件事,知道这两件事既有联系,也存在着独立性,然后引导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学习,在理清思路中整体把握。各类文章,总是根据作者的思想来结构的。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只有循着文章的思路阅读,才能准确把握作品主旨,领悟构思文章的匠心和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功力。思路是无形的,常通过线索和脉络来表现。

教学反思:从学生回答问题来看,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说出两件事,达到整体感知的教学目的。叶圣陶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当时担任国家教育部部长,而此时,肖复兴还是一名15岁的初中生。在这种情况下,肖复兴的作文能得到叶圣陶先生字斟句酌的修改,是非常感人的事。特别是第二件事中,叶圣陶先生邀请“我”去他家做客,他平易近人的品质给小小的“我”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对作者而言,他记录的是自己和叶圣陶先生的一次难忘经历;对读者而言,读到的应该是一个能触动心弦的感人故事,通过学习课文,能感受叶老做事仔细认真、对人平和温暖的人品,懂得学作文应先学会做人的道理。

二、积累运用,夯实基础

主要设计了以下活动:

1.会认生字:荐    删    洽    昏     晖    楷    篇   帘   燥    握    厅     糊

2.检查词语:推荐    眼帘   愣住   增添    删掉   简短    燥热   跳跃   闪烁    融洽   蕴含   余晖    窗棂   沉郁    摇曳   绿葱葱   堪称楷模  模模糊糊  莫名其妙   密密麻麻   春风拂面

3.辨一辨,再组词:

篇(      )洽(    )燥(    )噪(     )

遍(      )恰(    )澡(    )躁(     )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教学目标。语文教师对新课程背景下三维目标的达成往往十分困难,首先对所教教材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进行突破,既要进行思维和情感的训练和陶冶,又要扎实训练语文基础知识。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在走入语文课堂之前,一定要对教什么心中有数,把握住重点字、词、句、段,贯穿全篇,否则是浪费学生时间的不负责任的行为。

教学反思:指导学生学习字、词、句、篇等这些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是现在语文教学当前乃至永远的任务。当然,时代发展了,语文学科会赋予“双基”新的内涵。语文教师只有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能真正上好语文课。

三、品位细节,回归本真

学习第一件事:“修改作文”。

预设(一)

“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的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1)抓住“密密麻麻、到处”等词语;(2)看资料袋,体会叶老修改作文是那样细致。

预设(二)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1)春风拂面是一种怎样的感觉?你体会到了什么?(2)如春风拂面地朗读这句话。

预设(三)

“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叶老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又自然。”endprint

(1)如果你是当年的肖复兴,读着这样的评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2)肖复兴读了这则评语树立了写作的信心,你读了又有何感想呢?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整体把握更要于字字句句处读书。一篇文章不论何种体裁与风格,总是围绕重点词、句布局谋篇的。语文教学一定要捕捉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品味作者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在指导学生学习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时,都要求学生读文时要“字字入目,句句入心”,不要放过一个字,一边读一边感受,你会发现,这一段话中突然有几个词进入你的眼帘,抓住它,细细体味一番,不放过重点词句积累运用的机会。如今的语文课堂,琅琅读书声代替了往日的问答分析,语文教学正在返璞归真,呈现出勃勃生机。语言学习除了要积累,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并且有所创造。每篇优美的文章教师都精确地抓住重点词句去品味,这是在积累扩展语言,去品味感悟其情韵;这是培养语文素质,去实实在在地说话;这是学以致用、创造语言表达的机会,扎扎实实地进行说与写的训练。

教学反思:这一部分主要讲了叶老修改作文的事,总共有五段话,特别是第三、四、五段,具体说叶老先生怎么修改的。在教学时,我抓住重点句进行预设,通过关键词语,让学生仔细体会。这样写体现出叶老先生做事仔细,并通过修改作文反映出叶老做人方面“认真、平和、温暖”的高尚品质。

4.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结合课文第一部分中叶老帮我修改作文的方法,师生总结出平时写好作文的方法:

(1)事例加感受的写法

(2)用词准确,语句规范

(3)事例要具体真实

(4)好作文是修改出来的

设计意图:上一部分主要讲了叶老先生帮“我”修改作文,从字、词的修改,到用语的准确、表达的规范。学生查阅资料袋就知道,叶老先生非常认真,进行了反复修改。尤其是简短的评语,如“具体事实”“深受感动”“亲切又自然”等词语,切中要害,又很有鼓励性,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这时候,让学生总结出写好作文的方法,水到渠成。

篇5:读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有感

——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有感

在新课程推进的今天,教学评价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的课堂评价性语言也是我们观摩学习优秀课例的重点。

今年的远程研修,我所观看的第一节“优课”课例便是向老师执教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我觉得向老师的课堂精彩,重点突出,方法得当,学生学习效果好。如导课环节,向老师板书"爬山虎"后借机引导孩子回忆学过“爬山虎”的文章是什么,孩子们很快答出是叶圣陶先生写的《爬山虎的脚》,明确那是一篇写物的文章;然后明确今天学习的这篇有关爬山虎的文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一篇写事的文章,是肖复兴在1992年为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性散文。这样既能引导学生回顾知识,又教给学生知识相互联系的方法。这就为下一步针对文体特点展开教学做好了铺垫。简单的对比让孩子们知道同样是写爬山虎,文章可以有不同的文体来表达。

回顾以前听过的优秀课例,教师的语言评价,有的表扬之声不绝于耳,有的评价语言单薄无力,有的评价方式一成不变,这些都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比发现,向老师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从教学目标生成、教师教学反馈况看,向老师在“是否及时地对学生的回答和其他学习活动给予了评价?”这方面做得较好,整个课堂都能对学生进行恰当评价。如:“看到了修改后的作文后,肖复兴的感受怎样?”在学生回答并相机出示有关语句后,在读中领悟“如春风拂面”般的感觉,并及时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深刻体会叶老工作的认真态度,以及我“对叶老深深的敬意”。学生很好的读出之后,向老师没有草草评价了事,而是热情准确的进行评价,趁热打铁让学生再带感情读,让重点更加突出,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我注意到向老师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整堂课做到了语音、吐字、音量、语速、语调、节奏、词汇、语法等方面规范化;使用标准普通话教学,吐字清晰,比如口型、舌头的位置、牙齿开闭等都非常到位。课堂教学时音量也做到了以安静时末排学生听清即可,语速以略慢为宜,让学生便于听清及留有消化思索的余地。还善于运用了高低快慢变化形成和谐的语调和节奏,更好体现语言的表情达意效果。向老师在这节课中不仅恰当用词,规范语法,形成了“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风格,让学生喜闻乐见。更精彩的是课堂评价。其中包括肯定性评价、学习方法指导性评价、激励性评价。在上课的过程中肯定的评价、学习方法指导性评价、激励性评价,都是恰如其分。评价到位,切合实际。

比如“读得准确,声音洪亮。”“读得真好,这股春风不仅吹到了我的脸上,而且还吹到了我的心里。”“我听出了他是一个关心孩子的老人。”向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学生切合实际的评价。调动了学生内心学习的积极性,也让学生明白了是自己的哪些行为、举动或者表现得到了老师的赞扬。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学生切合实际的评价。鼓励学生调动学生内心积极性的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是自己的哪些行为、举动或者表现得到了老师的赞扬。从这种评价中学生能真切的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会更加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各种活动中。所以,有效的评价性语言要准确、简洁,要有激励、导向作用,要善于肯定,要丰富多样,也要机智幽默。

篇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喜欢的部分。

3、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5、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文品和人品。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设计: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组图片,你们看到了什么?前不久,我们学习和爬山虎有关的课文,叫《爬山虎的脚》,作者是我国著名作家叶圣陶老先生写的,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题目叫做《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就是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老先生所写的一篇回忆文章。相信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一定很受启发。

二、预习展示:

孩子们,课文已经读过了吧?现在老师来检查这几个词语

* 推荐眼帘删掉规范

* 燥热融洽黄昏客厅

* 握手春风拂面

三、自读自悟,品读交流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能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思考:课文讲了我和叶老的几件事?

2、第一件事是哪到哪,第二件事是哪到哪?

简单的概括两件事就是:

1、修改作文

2、请我做客

3、同学们,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件事,请看思考题:(出示课件)

思考:

师: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师:谁来回答老师,作者首先看到了什么?

生:映入眼帘的是

师:看是这句吗?(课件)

大家一块来读一读,边读边想,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体会到叶老修改的很认真。

生:叶老修改的地方很多。

师:让我们明白了叶老为肖复兴改动很多,很仔细,老师带来了他的修改稿。(课件)

到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叶老给他修改了作文,肖复兴同学回到家以后,又看到了什么?

生: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生:“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师:这样使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

师:“干净”就是指句子简洁明白不逻嗦。

“规范”指语言标准、典范。

师:孩子们,叶老先生给作者修改的作文有150多处,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错过。看到叶老修改的作文,肖复兴同学又有什么感受呢?(出示课件)

生: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师:孩子们,“春风拂面”是什么意思呢?

生:指春风从脸上轻轻擦过。

师:“拂”,轻轻擦过,“春风拂面”指像春风一样从脸上轻轻擦过,形容使人感到非常愉快、舒服。作者运用这个比喻,更形象地表达出自己对叶老的感受。找生再读,齐读。

不仅如此,叶老先生还给他的作文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正是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他写作的信心。(出示课件)(齐读)

师:孩子们,叶圣陶老爷爷批改作文时,他已经70高龄了,担任国家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白天,他有做不完的工作;晚上,他拿起20篇作文,给孩子们一篇一篇、一字一句地批改。看到这样的画面,你又有什么感受呢? 生:我感受到叶老很辛苦

生:我感受到叶老对待工作很认真。

师:读到这,不只是肖复兴同学,在座的每一个同学,我们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

师:孩子们,通过叶老先生给作者修改作文这件事,你学会了什么呢? 生:写作文用字要准确,生:使句子简洁,不逻嗦。

生:要写具体事实。

师:老师在这给同学们总结了一下修改作文的方法(出示课件),谁来读一遍? 师:同学们,记住了这样的修改方法,以后咱们写起作文来就会更加生动。

4、师:孩子们,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二件事作者到叶老先生家做客,找出做客的句子,体会叶老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黄昏的到来。

师:通过这次交谈,使作者更明白了叶老先生他是一个怎么的人?

生:是一个对人热情。

生: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

生: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人。

5、咱们的课题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两件事中却没有爬山虎,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

师:同学们找一找里边有几处是描写爬山虎的句子,用笔划出来。

师:这个句子写的好吗?

生:

师:透过这美丽的爬山虎,我们还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

师:可以联系上一段,一个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还请到自己家里来,假如你是肖复兴你心情怎样?

生:高兴、激动的心情

师:所以作者刚进里院,看到一墙绿绿的爬山虎。夏日的燥热——

同学们明白了吧,作者写爬山虎其实是为了写自己高兴、激动的心情,这样的描写方法就叫“借景抒情。”。

师:让我们再怀着这种高兴、激动的心情读一下吧!

师:然后我们找第二处。(出示课件)

生: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师:我们还是联系上文,体会作者的心情。

师:这次谈话让我第一次见到大作家,竟是一位亲切和蔼、平易近人的大作家,还让我认识到叶老先生他是一个亲切之中蕴含着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着期待的人,叶老先生不仅给我了极大的鼓舞,而且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所以当我出门再看到这片爬山虎的时候感觉不一样,绿得--------

师:看到一墙充满种生机与活力爬山虎,也似乎感觉自己前途一片光明,对未来充满希望。

师:让我们以激励的语气再读一遍吧!

师:就是这样一位人品和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让作者在那个15岁的夏天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出示句子)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齐读)

四、总结:

最后作者没有辜负叶老先生的期望,也成了一名作家。所以作者每当想起15岁时的那个夏天,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每当想起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就想起认真、平和、温暖,亲切之中蕴含着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着期待的叶老先生。

五、课文学完了,你有什么收获呀?

六: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和同学们交流写作文和改作文的体会。

板书设计: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修改作文─────一丝不苟

篇7: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反思

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条件,为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引入新课时,我以学生置疑为线索,改变了以往谈话导入的做法。利用“叶圣陶先生是怎样评肖复兴的习作的”这个问题作为引入新课。目的是通过这个问题来完成这一段的教学内容,进而引出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习作的。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寻求新知。

篇8:读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有感

一、“这一篇”的语用价值解析

这是一篇情文兼美的写人记事类文章。文中作者三次提及院子里满墙绿绿的爬山虎。一是下午刚进院子时看到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二是黄昏时分落日余晖映照下的爬山虎。两番景色都给人以不同的美感享受,表面是写景色之美,实则把作者的心情暗藏在文字的背后,让人回味悠长,可谓心随景动,景随情动。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第三次是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脑海中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三处景致的语用价值教师如何去挖掘呢?

1. 关注文体特征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状物、绘景、咏怀为内容的一种文体。这篇文章与学生此前教材中所见的一般叙事类文章最大的不同是在叙事中穿插了景物描写。三处写景的句子正是引导学生感悟肖复兴对叶老先生的怀念和感恩之情的语用教学价值之所在。

2. 品读关键词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多种方法理解词语”“体会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是第二学段重要的教学内容与目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四年级的一篇精读课文,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必须从文本阅读中来,移情体验、品读关键词句,理解文中这些看似写景,实则含义深刻的句子,自然成了第二学段语用教学价值的要求。

3. 学习写作方法

文中第二件事采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是文本非常明显的一个特点。在叙事中穿插写景这种写作方法是四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首次接触到的写作方法。课前请学生质疑问难,他们提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这几方面:这是写人记事的文章,作者为什么要写爬山虎?文章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写爬山虎的目的是什么?学生们的疑问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以爬山虎的景物描写作为切入点,学习并领悟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这就是发挥文本自身的“这一篇”的语用功能,把写作之根深深扎在阅读的土壤中。

二、“这一篇”的语用价值实践

1. 亲历阅读过程,夯实语用基础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邀请做客这件事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条以“我”为线,通过写叶圣陶先生邀“我”做客的事,从中感受到叶圣陶先生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人品;一条以“爬山虎”为线,三次对爬山虎的描写语句含义深刻,实际上是暗示叶老的风范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叶老的教导一直激励着我前进。两条线相互交融在一起,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这俨然成为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只有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才能真正走进事情,才能对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有更深的认识。教学中,我抓住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展开教学。

第一步,紧扣第6自然段中的“意外、居然”以及“大作家”这几个关键词,体会一个中学生去大人物家里做客时的惊喜、惊讶、兴奋、激动,甚至还有一点小小的紧张与不安。这些意想不到就蕴含在文字中,甚至标点符号中,需要学生们沉入语言文字中细细体会。

第二步,当肖复兴与叶老先生见面时,引导学生紧扣第8、9自然段中的细节:“叶老先生像会见大人一样跟我握了握手,我们的交谈十分融洽。”握手、交谈看似简单,实则饱含着叶老先生对我深深的关怀和期望,以至于把我小小的心都融化了。一位蜚声文坛的大作家不仅约见了一个中学生,还跟他进行了其乐融融的、平等的交谈。此时,一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形象已深深印刻在肖复兴心中了。因为“融化”是一个陌生化的词语,特殊的表达背后一定蕴含着特殊的情感。所以,教学中可以从“融化”的本义出发,引导学生理解究竟是什么融化了我小小的心。学生通过品读可以感悟到:是叶圣陶先生的亲切、认真、质朴、期待、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等将“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从而将文字和情感无缝对接。情感的感悟是建立在词句的品读之上的。

2. 开展阅读交流,积累语用经验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限于自身的知识、能力和经验水平,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往往不够准确、不够全面。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不断深化阅读理解,丰富阅读感受,提升阅读品质。这一环节的关键在于选择合宜的阅读交流话题,使学生回顾自己的阅读过程,总结语用经验。教学中我从两个维度设计了和学生对话和交流的话题。

第一个维度紧扣肖复兴内心的体验和感受,设计关于阅读能力提升的话题。教学中共设计了三次移情体验:第一次让学生充分换位体验得知被叶老先生约见时,内心是怎样的一种感受?第二次则让学生说说见到叶老先生后,又有什么感受?第三次是让学生说说,肖复兴满怀深情地回忆往事,最想对叶老先生表达自己怎样的感受?三次换位思考,三次移情体验,逐步引导学生们走进肖复兴的内心世界,逐步达成心与心之间的碰撞与认同。

第二个维度则从揭示写作秘妙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形式需要有心人才能得知。这篇课文“借景抒情”的写作秘妙大部分人都能解读到位,但是如何通过教学让学生真正明白其中的奥秘,真正让借景抒情“这一点”成为本课学习最有收获的“这一得”,我觉得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为实践此处语用价值,我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准确定位情感基调。浙江外国语学院汪潮教授发表过这样一个观点:小学语文首先姓小,面对的是小学生。所以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我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名家名篇立意很高很深,但是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我们是否不要“微言大义”。我们的教学设计应该更贴近学生,让学生真真切切对文本有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因此,教学中,我将情感基调进行了这样的定位:第一处的爬山虎仿佛是作者心情的见证,借此道出了作者要见叶老先生时心中的意外与激动。第二处我认为可以定位在借爬山虎含蓄表达我被叶老先生的真诚质朴、平易近人深深感动这个层次。第三次是对文章的总结,虚写爬山虎,表达的是一种感激、敬仰与怀念之情。在教学过程中不刻意拔高叶老先生的形象,让学生们感受到的是一个慈祥的、可亲可敬的老人形象,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另一方面,有效体验情感价值。“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语如何含情?在本课的学习中要读出、悟出两处景和两件事的巧妙联系是个难点,怎样将爬山虎与自我的情感有机地融合起来,突破课文的重难点,也是我教学设计的多元教学价值之所在。

教学中采用的主要策略就是“以读为本”。通过换位读深入体验,移情读多元解读,表情读引发共鸣。体验—移情—共鸣,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也就是说,学生的朗读必须经历一个“读进去”再到“读出来”的过程。“读进去”就是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感情。“读出来”就是把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理解通过恰当的语气、语调转化为有声的朗读。学生只有真正体会到作者的强烈感情,他的感情才能与作品发生和谐共鸣,这样的感情朗读才是有效的。

3. 拓展课文语境,实践语用魅力

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有鲜明的表达特点。因此,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探究、发现和体悟课文独特的语言魅力,还要安排相应的写话训练,鼓励学生从读到写,尝试运用。这是阅读教学指向“语言文字运用”的独当之任和重要价值所在。

在揭示了文章“借景抒情”的秘妙之后,我设置了一个迁移写话的场景:“夜色渐渐暗了下来,一个下午的交谈结束了,肖复兴满怀着激动、满怀着希望要回家了。当他走出叶老先生的书房时,微风徐徐,一抬头又看到了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让学生们试着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写写肖复兴当时充满激动、充满希望的心情。学生感同身受,不仅领悟到作者对叶老的怀念和感激之情,也进一步明白表达心情可以用“借景抒情”的方法。

上一篇:青年学习调查报告下一篇:双诚信双承诺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