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医疗工作计划

2024-05-06

年度医疗工作计划(通用9篇)

篇1:年度医疗工作计划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工作,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努力搞好合作医疗工作,确保党的惠民政策更进一步深入民心。现就2022年的工作做以下规划。

—、成立安裕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领导小组和办公室

安裕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蹇上斌副组长:许芝兰

成员:龚道辉王伟夏爱龙徐新彪杨新武

安裕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

主任:龚道辉审核员:余振财务:马华、李少平

兑付员:周波、郭紫娟

二、加大宣传力度。

有针对性地、准确性地把国家及各级党委、政府关于新农合的方针、政策原原本本宣传、解释给农民,扩大新农合制度在群众中的影响,确保政策入户率、群众知晓率达到100%。使农民群众对参加新农合更有信心。

三、积极配合政府部门搞好新一轮筹资、录入工作。

四、加强合作医疗监管。

为了确保基金安全,努力让参合农民实实在在受益,严格执行两个目录,严格控制目录外的用药与检查;严格控制好次均费用。

五、及时办理好住院病人的入、出院手续,做到“即生即补”不拖欠、克扣兑付款。

篇2:年度医疗工作计划

1、全县合作医疗基金年度结余控制在8%以内;

2、总体上实现对参合农民住院费用补助率县乡达到75%以上;

3、全县参合率达96%以上;

4、在全市单项排位争一保三

5、在全县绩效考核中争创优秀,单位继续争取在县政务服务中心评选为文明窗口单位;干部职工精气神大提升、工作作风更扎实,新农合工作形象大提升。

(二)工作重点:

1、以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监管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新农合监管长效机制。

一是继续实行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各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和住院病人的有效监管。二是进一步加大审核力度。严格执行新农合各项政策规定,对医疗机构次均费用超标、床位数超标、四个合理制度执行不到位等不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产生的费用严格按照相关管理制度规定核减。三是畅通信访渠道,切实加大对违规事件的查处力度。四是继续完善向县新农合管理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定期汇报制度,更好得到各级领导和各部门对新农合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关心,切实解决新农合运行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更好地把新农合这项惠民利民工作做实做细。五是继续强化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管主体地位,健全医政、卫生监督、审计、纪检监察、新农合等部门的联动机制,切实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提高监管工作合力;六是进一步加大对新农合违法、违规案件的查处力度。继续加强监督检查,对出现的套取骗取新农合基金等违法、违规案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给予严肃处理,决不姑息。

2、以加强新农合经办队伍建设为切入点,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

(1)狠抓工作作风建设,进一步提高经办服务效能。对机关干部职工及驻乡镇(街道)审核员实行绩效考核和民主评议,内容包括如下几个主要方面:工作纪律、工作业绩、中心工作调配、廉政建设执行表现,实行100分量化考核,考核及评议结果与年终评先评优及津补贴发放挂钩。

(2)深入开展“四型机关”创建活动,争创文明窗口单位。在我办继续深入开展“四型机关”创建活动,按照“抓宣传强基础,重关爱创特色”的思路,紧紧围绕新农合工作机制抓落实,强化“为群众服务、对群众负责、让群众满意”的服务理念,树立“以人为本、高效廉洁”的单位形象,营造“创建文明单位、建设和谐新农合”的浓厚氛围,形成“服务优质、廉洁高效、言行文明”的崭新面貌,把县合管办继续建设成为文明窗口单位。

(3)进一步加强新农合经办能力建设。一是争取选调或招聘一批工作人员,特别是财务人员充实县合管办,切实满足日常作的需要。二是争取工作经费投入,进一步改善办公条件,提升经办服务能力。三是争取筹资经费补助,切实提高乡村干部的筹资工作积极性;四是争取按片设置中心合管办站,进一步增强乡镇合管办的监管工作合力。

3、以加强信息化建设为动力,积极推行合作医疗证变更为银联“IC”卡管理试点工作。我们将争取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县农行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探索,推行新农合纸质合作医疗证更换合作医疗银联IC卡试点工作。使参合农民持卡在省、市、县、乡、村五级医疗机构就医实现即时结报。

4.逐步完善实施方案,努力提高受益度、扩大受益面。一是结合实际,科学制定并逐步完善合作医疗的实施方案。二是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新农合重大疾病医疗补偿政策,切实提高农村居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

5、切实抓好宣传发动,继续巩固提高农民参合率。一是早谋划、早安排、早部署,把新农合筹资工作纳入议事日程;衔接乡镇(街道)及各相关部门做好筹资宣传动员准备工作,精心组织、强力推进,确保在11月30日超额完成县委、县政府制定的96%以上的参合目标任务。二是继续组织做好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指导各乡镇、街道开展宣传发动工作。制定年度宣传计划,继续协调县级新闻媒体做好合作医疗宣传报导工作,抓好日常宣传与重点时期的宣传相结合;指导乡镇、街道在认真总结已有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努力抓好的宣传发动工作,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农民的参合率。三是认真执行筹资政策。督促各乡镇、街道农民个人缴费资金及时归集到合作医疗基金专户;将合作医疗补助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将财政补助资金足额拨入合作医疗的基金帐户,协调上级财政补助资金落实到位。

五、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我办经办机构建设。建议:一是将我办空编的2名工作人员及时补足;二是增加我办专职财务人员编制3名,如暂时无法增加我办财务人员编制,建议县财政今年能另外安排项目经费开支12万元或明年将我办目前聘用的3名财务人员的开支列入年初工作经费预算;三是建议县财政预算安排资金,按片设立中心管理站(管理站可设在乡镇财政所),每个管理站安排3-5名驻乡镇审核员,由中心管理站对各片乡村两级定点医疗机构进行集中审核监管,即变原来的个人(驻乡镇审核员)兼职管理为多人(多名驻乡镇审核员)专职管理。四是鉴于新农合筹资工作难度加大,借鉴周边永兴、临武县按筹资人平1.5-2元的标准(城镇居民参保按4元/人补助经费),建议按1元/人标准再增加安排筹资补助经费72万元。

(二)积极探索纸质合作医疗证推广为IC卡使用管理模式。

“新农合银联IC卡”替换纸质合作医疗证,既可有效杜绝参合农民借证冒名顶替套取合作医疗资金行为发生,又能大大方便农民群众参合和及时报账,更能有力防范医疗机构弄虚作假套取新农合资金,一定程度上保障新农合资金的运行安全。建议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该项工作,安排财政继续加大新农合信息化资金投入,确保在财政、农行及医疗机构三方加大投入的基础上在全市率先推行“一卡通”管理模式。即变纸质合作医疗证为银联“IC”卡管理。

(三)建议积极推行重大疾病按病种付费和分级诊疗制度。

篇3:年度医疗工作计划

北京市医疗器械评审专家委员会现有专家委员59 人、主任委员3 人、荣誉委员14 人, 每两年换届一次, 目前是第六届专家委员会。

市食药监局医疗器械注册和监管处处长任达志就2013年北京市医疗器械监管工作作了总结和回顾, 强调了2013年医疗器械监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市局在2013 年圆满完成了医疗器械生产监督检查工作、医疗器械“五整治”专项工作和医疗器械GMP推进工作, 深入开展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医疗机构在用医疗器械专项检查, 圆满完成了北京市医疗器械的日常监管任务, 努力服务产品创新和产业发展, 为首都经济及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

市食药监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主任薛玲总结了2013 年第六届专家委员会的工作。专家委员会在合理调整组织结构和创新科学管理模式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对下设中医器械专业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组等8 个小组的工作予以肯定, 并提出了2014 年发展规划。薛玲指出, 2014 年是党和国家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一年, 同时也是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改革的关键之年。我们将在国家食药监总体监管思路指导下, 从两方面着手, 促进行业健康快速的发展。① 新机构、新目标, 保稳定促发展。目前, 北京市食药局系统已完成了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工作, 作为新机构下新组建的一届专家委员会, 要尽快找准定位, 保稳定促发展, 努力将北京市医疗器械专家评审委员会打造成全国最有影响力的医疗器械专家组织;② 新法规、新变化, 应对各项调整。2014 年新版《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及配套的一系列规章办法也将陆续颁布实施。面对各项新法规和新任务, 我们将积极应对, 尽快组织制定措施, 以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③ 最严谨、最严格, 保障人民用械安全有效。今年两会上,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了“建立从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的全程监管机制、社会共治制度和可追溯体系, 健全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层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作为首都医疗器械监管技术的支撑, 专家委员会将在新时期全面完善自身工作的基础上, 更好的履行职责, 努力实现“公众安全健康至上、优质高效服务至上”的目标。

市食药监局领导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组和中医器械专业组两个优秀专业组颁发获奖证书, 同时为龙村等12 名专家颁发“最佳贡献奖”, 为吴祈耀等4 名专家颁发“特别奉献奖”。

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卢爱丽 (右一) 与获奖专家合影

会议当天恰逢世界睡眠日, 北京朝阳医院睡眠呼吸中心主任郭兮恒针对睡眠疾病“快速动眼睡眠行为障碍”进行讲解。郭主任从这种疾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病理机制及其鉴别诊断、治疗方法等方面为大家作了详尽的介绍。

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研究员奚廷斐作了题为“无源医疗器械新进展”的主题发言, 介绍了心脏六大疾病和器械、人工关节、个体化假体快速生产“大批量定制”, 组织工程和生物3D打印技术等一系列先进医疗技术及其应用现状。

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院长刘志成代表获奖的优秀专业组发言, 他介绍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组过去一年的工作特点、成果及体会。今年, 专业组将围绕如何应对新法规新标准的实施、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发展趋势、如何适应国家行政管理新规等方面开展工作, 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最后, 市食药监局副局长卢爱丽肯定了第六届专家委员会一年来的工作成绩, 也代表市局党组向各位专家委员表示祝贺和感谢, 各位专家委员在医疗器械监管和推进行业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走在了全国前列, 得到了业内高度赞誉。她提出几点期望, 一是协助制订配套法规。今年新版医疗器械监管条例即将颁布实施, 监管工作将发生巨大变化, 要重新划分职责, 所以监管的基础将重新构建, 希望专家委员能协助制订一系列相关的配套法规;二是不断更新知识层面。在参与评审产品过程中, 如何保持审评与技术尺度一致, 专家们也需要继续学习, 提高法规和知识层面;三是配合市局开展好各项工作。今年监管工作的重点是对医疗机构在用医疗器械的监管, 希望能依靠专家力量把握监管重点环节, 同时配合市局开展好医疗器械“五整治”专项工作;四是发掘专家资源支持监管工作。希望能通过专家, 不断发掘社会团体、个人等方面的资源, 最终达到社会共治的目的。同时, 卢局长强调, 今年是医疗器械监管史上非常重要和特殊的一年, 新的医疗器械监管条例一旦发布, 对行业会产生很大影响, 国家和公众对我们也会有更多的期待, 会有更多新的工作内容, 希望专家广泛参与, 力争将北京市医疗器械专家评审委员会打造成全国最有影响力的医疗器械专家组织。 (撰稿: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孙冬红)

附:获奖名单

一、北京市医疗器械评审专家委员会2013年工作最佳贡献奖:龙村、刘志成、林红、牛欣、谢欲晓、郭健、邓玉林、樊东升、王春仁、高蕊、杨虎、左大鹏

二、北京市医疗器械评审专家委员会2013年工作优秀专业组奖: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组、中医器械专业组

篇4:简评2016年度医疗界

科技的日新月异可不仅仅体现在电子产品上,越来越多的创新科技已经被用在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医疗领域。Cleveland Clinic主办的第14届国际医疗创新峰会上,发布了医疗界十大年度创新排行榜。一百多名医生和科学家,从超过150个提名中选出了十项兼有显著临床意义和商业价值,并且惠及广大病患的创新成果。这些成果不仅让医疗与健康行业受益,也能让社会更加关心此类创新与变革,因为它们能够真实地影响着我们身边的所有人。

No. 1 预防流行病的疫苗

2014年非洲埃博拉疫情和美国细菌性脑膜炎球菌(脑膜炎球菌B)爆发,对疫苗的迫切需求,促使科学家,医生和公共卫生官员以更快的速度开发安全而高效疫苗。如今,医生、科学家、公司和政府机构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新,并将新疫苗迅速从实验室研究投入到包括大量人群的临床测试。

评论:疫苗不仅是目前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也被认为是最具成本效益的卫生干预措施。据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统计,部分疾病治疗与接种疫苗费用之比高达27倍,疫苗将节约大量的治疗费用。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全球疫苗市场到2025年将猛增至1000亿美元,未来10年企业将会推出120种新产品。目前全球疫苗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为7.6%,明显高于整个医药行业的增速。

对中国来说,疫苗的研发既是科研任务,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比如寨卡病毒在世界多个国家扩散,特别是2016年巴西奥运会前后,已在67个国家和地区出现寨卡病毒的感染者,成为世界医学界需要面对的危机事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高福表示,研发寨卡病毒疫苗,是当务之急。

不过在近几次公共卫生事件之中,中国科学家在疫苗研发方面的表现堪称完美:H5N1禽流感流行,中国学者在研制紧急疫苗、研究病毒流行病学等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H1N1流感大流行,中国学者于2009年12月即研制成功疫苗;还有肠病毒71疫苗,也是在“手足口病”疫情爆发之后进行的相关研究的重大成果。

No. 2 基于基因组学的临床试验

基于基因组学的临床试验正在加速新的靶向治疗的发展。参照遗传图谱,缩短了招募患者所需的时间,并增加了患者从靶向治疗中受益的机会。

评论: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协同临床试验数据和真实世界临床数据的挖掘,可使药物开发者能够更彻底地了解疾病的特定结构。这种理解用在个体化药物的设计上,将使得目标靶点和生物标记物更快速、更准确地得到识别和验证。所以充分利用“大数据”和基因组测序,以提高“发现个体化新药”的成功率。

对中国来说,基因组学在医学临床实践的交汇融合应用,是医学科技发展的前沿方向。系统加强精准医学研究布局,对于加快重大疾病防控技术突破、占据未来医学及相关产业发展主导权、打造我国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新驱动力至关重要。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白宫官网公布的副总统拜登提交给奥巴马总统关于抗癌“登月计划”的17页战略性报告。报告的第一大目标是加速新的科技突破。第二大目标则是“加强数据库建设”,特别是美国癌症研究院(NCI)今年初发起的基因组数据共享(GDC)项目,将大量癌症病人研究资料整合到同一个数据库,号召发起“将数千种癌症患者肿瘤细胞内的基因和蛋白表达进行归档,并建立数据库”的新项目。目前中国没有国家层面的癌症研究院,也没有类似的癌症基因数据库,这值得中国科学界努力。

No. 3 CRISPR基因编辑技术

CRISPR, 全名: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ers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利用一个叫Cas9的酶来编辑DNA,而且只需要30美元的成本,这与以前的基因编辑相比,非常容易,非常便宜。

评论:研究者们努力的方向是,希望可以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进行多个基因编辑,使其获得保护性突变,进而真正更好地预防和治愈多种疾病。

目前已经关于该技术已经有重大的研究进展:比如著名科学期刊《Cell Reports》发布的一项新成果显示,科学家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可以在人体免疫T细胞内对45个与HIV入侵宿主相关的基因进行特殊编辑分析,保护T细胞免受HIV病毒的侵入、整合、转染。这对于彻底清除HIV病毒、预防和治愈艾滋病有重要意义。再比如今年10月,一篇关于利用CRISPR-Cas9技术治疗镰状细胞贫血症的论文,在美国学术期刊《科学?转化医学》上发表。这给镰状细胞贫血症患提供了潜在的治疗方法。

类似镰状细胞贫血症和HIV这样的世界性医学难题,都可以用CRISPR技术来进行治疗,这显示了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潜力。

许多科学家认为,该技术最有希望问鼎下一届诺贝尔化学奖。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科研人员能够敲除掉任意细胞中的特定基因。其应用前景广阔,比如,通过基因改造使作物产生抗病基因来提高产量、构建动物模型研究疾病、构建微生物用于工业发酵生产、以及直接使用基因编辑技术进行疾病治疗等。今年7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科学家也宣布将把CRISPR技术应用于人体,以期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不难想象,未来我们将看到更多CRISPR的应用诞生。

更加让医学界和社会关心的是,基因编辑或许是消除很多疾病的唯一方法。比如现在已经知道有5000多种遗传变异与基因编码错误有关,测序技术每年能帮助发现300多种类似病因,这些疾病甚至有些只有10亿分之一的患病几率。

No.4 污水转化为可饮用水

新的净水系统,一个处理器可以产出够十万人饮用的净水。减少污水,防止传染病的传播。这将是造福人类的创新。

nlc202309090054

评论: 据估计,世界上每天有超过7亿人口饮用不安全的水,大约10%的疾病由污水导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发展中国家每年有100多万五岁以下的儿童死于受污染的水和极差的卫生条件。

新的污水净化技术,虽然本质上不能算上高科技的产品,但是实际应用过程却又很多难题,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尤其重要。比如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及其夫人美琳达·盖茨通过他们自己的基金会,向世界面临的水污染问题发出挑战。据英国《镜报》1月6日报道,近期,为了支持一台能在几分钟内将未处理的污水转化为饮用水的设备,比尔·盖茨竟然大口喝掉了一杯由人类排泄物净化成的引用水。

目前将市政污水处理厂的出水处理到饮用水平不是什么新的理念。间接饮用的方式已经在世界多地有所尝试,例如新加坡的NEWater项目,污水处理厂的出水进行一系列的高级处理,达到NEWater的要求标准,之后进入自然水库,达到间接饮用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一些大城市,如圣迭戈、洛杉矶、萨克拉门托正在考虑发展再生水的直接饮用项目以满足未来对供水的要求。这促使了美国水工业的一系列研究项目,包括如何提高处理的可靠性、保障公众健康以及心理可接受。直接饮用的一个显著优点是供水接近于用户,无需远距离调水。这种优点是间接饮用所不具备的,间接饮用往往需要长距离将水输往水库进行存储,长距离的泵送需要非常高的能耗。

中国目前尚无再生水直接饮用的案例,相关技术、标准和基础设施更是缺乏。目前中国城市水资源匮乏,不得不依靠大范围远距离调水来解决问题;而农村饮用水基础设施则更不够完善,改善广大农村饮用水问题也刻不容缓了。中国亟需将污水转化为可饮用水的技术和装备,这类净水设备的需求潜力也非常巨大。

No.5 无创无细胞胎儿DNA检测

目前针对遗传疾病的初步检测方法主要是血液检查和超声。由于假阳性偏高,往往需要更具侵入性的手段来核实,比如羊水穿刺和绒毛取样。而后者不仅会增加流产机率而且对孕妇来说是很大的精神压力。新的无创检测,不需要胎儿细胞,直接测试母血中的胎儿DNA,显著降低了假阳性,带给准父母们更多的确定性。

评论:与传统的血液生化和超声NT筛查唐氏综合征相比,无创胎儿DNA检测的优势在于准确率非常高。无创检测测的是胎儿游离在母体血液里的DNA,并使用先进的分子生物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分辨出胎儿是否患有唐氏综合征。而且整个检测环节的质量控制非常严格。其优点是准确率达99%以上,比传统唐氏筛查手段高;缺点是价格贵,每次检查费用要3000多元。

在中国,由于放开二孩的影响,高龄产妇日渐增多,每年就有超过一百万孕妇可能接受这项测试。这种革命性的方法为全球无数的孕妇提供了无创产前诊断。

No.6 基于蛋白标记物的癌症筛查

为了早期发现癌症,科学家多年来专注于血液或尿液中单个蛋白质的浓度变化,或者基因突变。然而,相对较差的灵敏度,特异性和预测值限制了这些测试的诊断准确度和临床效用。这种新的筛查锁定某些蛋白的结构变化,即时追踪,并能分辨哪些来自正常细胞哪些来自癌细胞。早期试验结果令人鼓舞,不仅有百分百的灵敏性,还有很高的特异性。便宜而准确,新的检测平台正在进驻美国各大实验室。

评论:如今,癌症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生命“杀手”。我国每年新增300万癌症患者,另有220万患者丧生。癌症患者求医时,大多处于中晚期,病人的存活率很低。相比之下,很多早期癌症患者的治愈率在80%以上。因此,“早发现、早治疗”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想要在癌症扩散前就作出准确诊断绝非易事。

中国人在此领域亦有贡献。清华大学罗永章团队在世界上首次证明,肿瘤标志物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可用于肝癌患者的检测,现已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在临床中使用。这也标志着首个由我国科学家定义、并获准用于临床的广谱肿瘤标志物的诞生,对提高癌症诊疗水平具有深远的意义。

今年,来自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报告称,他们证实IgG半乳糖基化(galactosylation)分布是多种癌症类型中用于癌症筛查的一个有前景的生物标记物。这一研究成果发布在7月1日的Cell Research杂志上。

蛋白质生物标记物对于个体化医疗至关重要,尤其是那些在血浆或尿液中循环的蛋白质标记物无需任何大的侵入就可以获取。基于蛋白标记物的癌症筛查技术,未来将在人类战胜癌症的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No.7 行动自如的智能假肢

多年来,假肢已经能够模仿一些自然运动,并且大大提高了截肢者和瘫痪者的生活质量。最近研究发现大脑指挥肢体运动的神经信号可以被电脑解码。在脑子里植入一个芯片,就有可能自如地控制轮椅和假肢。

评论:假肢本身就是一种仿生的机械 / 机电产品,冠以智能是强调其具有主动适应外部条件变化的能力。目前假肢仿生和智能水平都还是非常初级的。随着机械、电子、信息等技术的飞速发展,能够主动伸膝的动力膝关节、运动灵活精巧的多指多自由度假手等高性能仿生智能假肢不断推向市场,植入式骨整合假肢也日臻完善。

我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曾于 2005 年设立了一项重点基金,资助哈尔滨工业大学( 机电和语音控制系统 )、清华大学 ( 肌电控制系统 ) 和东北大学 ( 脑电控制系统 ) 联合研制多指多自由度仿生假手。但该技术的成熟依赖机器人技术、生物信息、信息科学、生物材料、微型技术、显微外科等多种领域中的技术互相结合。

中国的老龄化潮流正在汹涌到来,相比国外的产品,中国的智能假肢产品非常少见。要实现科学地从对人体功能状态评估到适当的假肢组合方案选择和对人机一体化系统的调试,智能假肢的研发还需要攻克技术难关,来提高假肢工作的可靠性和尽可能降低的成本,使其能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好的产品。

nlc202309090054

No.8 首个治疗女性性欲障碍的药物

市场上已经有好几种药物可以解决男性性功能障碍。但是没有一个针对女性性欲低下的问题。跟男性的类似问题一样,这也是一种病,叫做hypoactive sexual desire disorder (HSDD)。每十个绝经期前的女性中,就有一个有这样的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到家庭和谐,还会直接影响男性的自尊心和心理健康,损害夫妻感情,成为很多家庭的难言之隐。

2015年,FDA批准了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flibanserin(氟班色林,商品名:Addyi),第一种用于治疗女性性欲障碍(HSDD)的药物。通过调节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有望将女性患者的性欲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评论:今天的女性,皆是家庭、社会双重角色的承担者,而社会竞争的加剧给职业女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冲击,更容易造成性功能障碍。神经系统疾病、手术与创伤、精神心理因素和不良生活方式均可以引起性功能障碍。良好的两性关系对今天的家庭和睦非常重要,以至于氟班色林的批准被上升到“女权主义”的胜利的高度。的确,FDA批准了大约20余款药物用于男性性功能障碍治疗,却未批准任何一款药物用于女性,由此引起了一些女性团体对FDA双重标准及性别歧视的指责。此前FDA拒绝了2次flibanserin,因这种药物疗效一般,还可能引起恶心、头晕等不良反应,但FDA顾问小组2015年6月意外以18票对6票的表决结果对其放行。咨询委员会建议称,虽然flibanserin药效并不显著,但对某些患者具有积极意义。所以,一个药物的推出,背后的逻辑可能是一种社会正常秩序维持和家庭正常关系持续的需要。

No.9 无隙远程监控

数以百万计的病患将直接受益于可穿戴设备,这些设备监测你的每次呼吸,心跳,出汗或身体化学变化。在许多情况下,对这些改变的反应往往意味着生或死。新的无隙远程监控设备,分分钟收集数据,准确分析后直接传送给医生和患者,及时应对,拯救生命。

评论:远程监控技术将能够让医生与患者之间进行有效地连接,而在此前,这是不可能出现的。远程监控技术可以同时节省医生与患者的体力与资金。如今,医生可以利用自动化机器人来对监控患者,包括治疗过程之前、期间和之后的一切监控在内。苹果的可穿戴设备Apple Watch和健康数据平台HealthKit,谷歌的GOOGleFit,微软的健康管理平台Microsoft Health,让用户可以通过相关硬件获取体能生理数据,并通过数据平台进行分析。百度和TCL合作的智能手环,中兴的GrandWatch,华为的Talk BAnd手环等可穿戴设备也都具有健康实时监测和提醒的功能。显然,技术和市场的结合,实际上发挥了“市场看不到的手”的力量。

No.10 脑血管血栓回收支架

多年来,FDA批准的用于去除凝块的唯一的治疗是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可惜,tPA只在不到1/3的患者中有效。血栓回收支架,定位放入后,可以网住血栓,借助机械力量将其取出。临床试验发现,tPA加血栓回收支架,疗效明显好于只用tPA的治疗。

评论:据统计,城市中脑血管疾病死亡居各种死亡首位。而缺血性中风占全部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86%。大脑细胞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首先会休克,接着开始慢慢死亡,所以缺血性中风后的急救至关重要。血管内的凝块必须在3-6小时内去除,以防止造成长期残疾,脑损伤或死亡。脑血管血栓回收支架通过手术植入支架,用来打开阻塞了的动脉,目的只有一个,挽救病人于危难之中,避免病人和家属造成精神和肉体上受双重打击。这样的产品,每个人都需要了解。

十大创新排行榜

篇5:医疗三基培训年度计划

培训分科级和院级两部分:

(一)科室合理安排培训计划,至少每月两次基础理论培训,每季度一次临床技能培训,培训内容根据科室临床需要自行安排各科室每月自行考核一次,有培训记录和考核试卷以及成绩记录。

(二)院级培训计划:

1.全院青年医师培训计划:

包括临床医(技)师的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临床医(技)师的基本操作技能,每周在培训中心定期安排培训,具体培训日程及内容详见附表。

2.全院医生培训内容:

⑴.2月份举办麻醉、一类精神药品使用和管理培训、癌痛规范化治疗培训

⑵.3月份进行电子病历使用规范培训(分批次培训)

⑶.4月份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培训

⑷.7月份进行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培训

⑸.8月举办基本药物合理应用培训

⑹.10月份举办输血的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的学习、临床科学合理安全用血的培训

篇6:医疗机构年度工作总结

一、加强能力建设,在做好普惠医疗服务的基础上,重点关注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完善各项政策,优化老年人就医流程,提高老年人就医满意度.

二、构建老年友善文化,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将关心爱护老年人、维护老年人尊严、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纳入单位文化建设体系,加强老年友善文化工作,做到常态化、制度化,形成尊老、敬老、助老的文化氛围。

三、加强了老年友善管理,通过建章立制、业务培训、经费支持等方式,建立老年友善医院运行机制,全面落实老年人医疗服务优待政策,对老年健康教育、疾病诊治、康复护理、安宁疗护、医养结合等方面给予支持,建立老年患者双向转诊机制,形成健全的体内协作管理模式。

四、优化老年友善服务,根据老年人患病特点和就医情况,提供多渠道医疗服务,优化服务流程,建立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注重老年综合征、衰弱、失能、失智的评估和干预,开展多科室合作诊疗,对住院老年患者进行高风险筛查,建立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高风险筛查后知情告知制度。内科门诊开展老年综合评估服务,导诊台及各服务窗口开展“智慧助老”行动,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

五、老年友善环境方面,加强老年友善环境整治,改善老年患者就医环境,提升老年患者就医感受,确保老年人就医舒适和安全。我院门急诊均配有轮椅、平车、转运病床等辅助移乘设备。门急诊、住院部入口处均有方便老年人上下车的临时停车区和标识。院内建筑出入口、门、台阶、坡道、转弯处、轮椅坡道及信息标识系统符合国家标准。院内位置标识、提示标识、安全警示标识设置较为合理,较易识别。医院地面无反光,在雨雪天气有防滑措施,有防滑标识。设有无障碍卫生间,适宜轮椅进出。病房设施防滑,清洁。病床高度可调节,配有可升降格挡。病床与家具之间可供轮椅通行。病床旁设有卧床状态下伸手可及的紧急呼叫器。

六、存在问题:

1、老年医学服务的制度有待完善,诊疗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有待加强。

2、缺乏老年患者护理人员,护理业务能力不强。

七、下一步打算:

1、各科室进一步完善老年医学相关的制度、技术规范、服务流程和护理操作规程。

2、加强服务人员的老年医学知识和老年护理技能培训工作,提高服务能力。

篇7:医疗机构年度工作总结

以省结核病新型防治服务体系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明确职责,完善机制为重点,积极构建“疾控机构负责规划协调、医疗机构负责初筛转诊、定点医院负责确诊收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患者全程管理”的结核病新型防治服务体系。提高我县结核病防治工作水平,促进“十二五”结核病规划目标的实现。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

(一)组织机构

县卫生局成立了由分管局长任组长的县结核病新型防治服务体系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办公室和项目技术指导组。各有关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及时协调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二)工作职责

1、县项目办公室

⑴领导、检查、督导项目各项工作。

⑵协调相关部门,明确职责,落实工作任务。

⑶督促药品、经费的规范使用。

⑷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2、县防疫站

⑴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制定辖区内年度结核病防治工作计划。

⑵定期完成、上报季度、年度报表(告),年度工作总结。

⑶负责本地区药品需求计划制定,根据定点医院需求为其提供免费的抗结核药品。

⑷建立与定点医院的沟通合作机制,定期与定点医院进行信息传递。

篇8:年度医疗工作计划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门诊投诉受理接待处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0日有效投诉事件共计221件:包括直接投诉、电话投诉和信箱投诉三种方式, 记录投诉事件的详细资料。

1.2 方法

1.2.1 资料收集

详细记录投诉资料包括:日期、投诉人员 (姓名、年龄、性别、科室等) 、被投诉人员 (姓名、所属科室) 、投诉事件 (原因, 经过及事件始末, 是否解决) 等。

1.2.2 统计学方法

将221例有效投诉事件登记分类, 统一编码, 使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 统计分析。统计时重复出现的投诉内容, 仍然登记有效。

2 结果

通过对登记、统计并分析的221例投诉事件做相应的分析, 反映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被投诉人员

221例有效投诉事件主要体现在被投诉人员分布上, 其人员构成及所占比例见后文。单次事件被投诉人员可有两种及两种以上工种, 仍然计入统计范围。其中:医生被投诉67次, 占总投诉比例的15.61%;护士108次, 占25.17%;药师104次, 占24.24%;检验师41次, 占9.55%;影像师60次, 13.98%;收费人员37次, 占8.62%;其他人员12次, 占2.79%。

2.2 投诉原因

221例有效投诉事件中, 单次投诉事件包含多个投诉内容时, 累计登记频次。结果为:服务态度 (各专业) 累计投诉频次为103次, 占总累计投诉频次的23.09%;护理质量87次, 占19.51%;医疗质量 (漏诊、误诊) 21次, 占4.71%;医疗费用69次, 占15.47%;药品问题92次, 占20.63%;就诊流程26次, 占5.83%;医疗环境41次, 占9.19%;其他投诉累计7次, 占1.57%。

3 讨论

3.1 被投诉人员上分析及应对

护理人员与药剂师是被投诉主要群体, 与有关报道[2,3,4]一致, 考虑与治疗机构诊治流程存在一定的关系。由挂号起患者就处于排队状态, 然后排队就诊、检查、缴费、复诊并取得诊治方案, 最终到药房取药, 至此药剂师的些微纰漏都会引起患者不满而引发投诉;护理人员处于医院服务流程中的各个环节, 与患者接处最多, 凭借做得多错的多的经验, 护理人员也极易被投诉。由此可见, 医疗流程的繁杂, 对患者耐心的考验直接引发了投诉事件的提升。而对医师、检验师及影像师的投诉更多的与专业技能有一定的关系, 与相关文献报道[5,6]相吻合。

改善医疗环境, 优化就诊流程, 提高医疗服务态度, 提升医疗人员素质是有效减少患者对工作人员投诉的方法, 逐渐完善整个卫生体系。

3.2 被投诉原因上分析及应对

本院具体投诉原因与有关报道[2,3,4,5,6]相仿, 通过对各投诉原因分析发现:因服务态度被投诉人员分布医院各个岗位, 究其原因是患者众多, 短时间内应对大量患者, 难免有解释粗陋的现象, 同时医务工作者用语生硬、言辞不当造成医患冲突乃至投诉出现;药品问题主要体现在药师发错药、数量错误及药品质量问题等, 与本院的患者多、药房工作者压力过大有关, 繁重的劳动强度引发工作疲劳导致药品相关问题出现;医疗费用投诉主要体现在过度治疗、检查费用及用药费用过高方面, 这与目前国家制度息息相关:医疗机构自负盈亏, 自我建设发展, 缺乏国家相关资金资助, 只能自筹资金来解决医院发展及医院工作人员薪金问题, 这必然造成医疗费用的大大提高, 给患者造成经济负担, 提高了该方面的医疗投诉比例。

针对本院投诉情况分析, 本院通过对医疗工作者医德医风、专业技能、沟通交流技巧等进行培训,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对医院药房发药布局有所调整, 增加了药品发放窗口和等待区座椅的数量, 使取药患者分流减少排队时间, 同时为患者休息提供条件, 方便患者;针对有大处方、多检查的医师进行排名通报, 提出少检查低费用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以降低患者医疗费用。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方法方式, 来降低患者的投诉事件。

4 小结

提高服务质量, 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观念, 注重加强与患者交流, 为患者提供并创造一个方便、快捷、优质的诊疗环境, 是目前本院乃至全国医疗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关部门应正确对待医疗投诉, 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积极处理患者的投诉, 化解矛盾。作为管理者应适时总结分析医疗投诉发生的原因, 从患者的投诉中总结医院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参考文献

[1]张涛.医疗纠纷的成因探析.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5, 21 (8) :537-539.

[2]郑桂芳.12例门诊患者投诉原因分析及对策.医学信息, 2011, 24 (3) :1391-1392.

[3]刘军华, 姚晓长.门诊病人投诉原因及相关对策.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06 (5) :105-108.

[4]陈木莲, 梁洁萍.339例门诊病人投诉原因分析.现代医院, 2011, 11 (3) :123-124.

[5]桑广玲.门诊部投诉原因探索及防范措施.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3 (17) :316.

篇9:年度医疗工作计划

我国智慧医疗与大数据发展形势

发展条件日趋成熟。个人、医疗机构以及相关企业对智慧医疗与大数据的需求迫切,医院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奠定了市场和政策环境基础。

医疗云平台建设步伐加快,正成为智慧医疗的重要支撑。医疗云平台布局全面、层次丰富,形成国家、省、地市和县的四级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在建设主体和运营模式上形成了政企合建、市场运营的良好局面。

医疗大数据来源多样化且快速增长。我国医疗大数据主要由医院临床数据、公共卫生数据和移动医疗健康数据三大部分组成,数据来源多样且增长迅速。

智慧医疗与大数据产业链条初步形成。以医院、医生、患者等入口,在医院信息化、可穿戴设备、在线医疗咨询、医药电商、健康商业保险等领域蓬勃发展,产业链条初步形成。

智慧医疗与大数据商业模式创新加快。医药电商服务协助医药分开,在线问诊导诊服务模式重构传统医患关系,远程医疗助力分级诊疗,智慧医疗与保险融合创新发展。

各地智慧医疗与大数据建设呈现多层次阶梯式发展格局。我国各地区智慧医疗与大数据应用呈多层次阶梯式分布,初步形成了应用先行区、特色应用区、初步应用区、发展起步区等四大类。

我国智慧医疗与大数据问题解析

我国智慧医疗与大数据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数据标准不统一、归属权不明确,数据共享面临多重阻碍;难以进入核心医疗应用领域,尚无完善的利益激励机制打破旧利益格局;目前整体缺乏有效的运营机制,线上下线医疗闭环难形成,缺乏可行的盈利模式;医疗与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缺口巨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和体系不健全,缺少顶层设计,行业监管缺位。

智慧医疗与大数据的百人会共识

基于对我国智慧医疗与大数据的内涵、发展形势、问题的分析,对智慧医疗与大数据的认识形成以下六点基本共识:

智慧医疗和大数据是医疗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技术及社会需求的共同推动下,智慧医疗和大数据加速医疗产业的重构,智慧医疗和大数据发展是必然趋势。

医疗大数据应用助力实现智慧医疗服务。医疗大数据利用互联网以及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应用在医院管理、药品研发及销售、保险服务等多领域,使医疗行业运营更高效,服务更精准。

智慧医疗有利于提高优质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重组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是未来医疗改革的主要方向和核心诉求,智慧医疗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的转变,实现医疗治疗的合理有效配置。

个人健康数据归属权亟需界定。个人健康数据归属权不明确将阻碍医疗大数据的采集、应用,产生信息安全问题,不利于智慧医疗的发展,亟需国家出台法律界定。

智慧医疗和大数据发展需要国家顶层设计。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化、规范管理,制定相应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从技术、管理、应用层面连通各个单位的信息孤岛。

智慧医疗服务体系需要逐步实现AAQES。建立公民够得着(Access)、付得起(Afford)、质量高(Quality)、公平性强(E-quality)、可持续(Sustainability)的医疗服务体系。

智慧医疗与大数据前景展望

智慧医疗与大数据应用进入快速发展期。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发展,智慧医疗与大数据已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在医疗信息化、移动医疗、医药电商、可穿戴设备、在线医疗服务等医疗及健康服务多个领域迅速发展。据国家发改委披露,2018年以前,我国要建成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门户,医疗领域数据将优先开放,未来几年将是医疗大数据快速发展的时期。根据贵阳数据交易所预测,2014年中国医疗大数据应用市场规模为6.06亿,预计到2020年,这一数值将达到390亿元。

a.线上医疗数据服务市场前景广阔。线上医疗数据服务以挂号为切入点,服务包括在线问诊、在线挂号、在线咨询、移动医疗、远程医疗等,将整个医疗服务流程放到线上,优化就医流程。目前,在线医疗数据服务(问诊、挂号、咨询)呈现稳定增长,随着移动医疗高速发展,在线医疗数据服务企业加速布局移动医疗,移动医疗应用软件数量激增,结构日益丰富,融资频发,2014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为30.19亿元,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310.90亿元。(图2所示)

b.个人健康管理及咨询快速发展。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以及老龄化社会和各种慢性病的出现,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年年增长,健康消费将不断升级。个人健康领域将会受到关注,健康咨询、健康管理等领域的企业将会快速成长起来。针对不同收入对象以及年龄阶段,尤其是针对高端收入人群的健康管理与咨询,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c.可穿戴设备的市场前景十分乐观。BI Intelligence预测2018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3亿台,按平均每台42美元的出货价格计算,2018年全球可穿戴设备销售规模将达到120亿美元。我国可穿戴市场,目前利用可穿戴设备的大数据医疗健康服务仍不完善,市场以硬件的销售为主,预测2016年后,随着大数据服务的进展,除了硬件销售外还将包含数据服务费用,据预测2020年我国可穿戴医疗设备市场规模将有望接近260亿元。(图3所示)

d.医药电商市场规模迎爆发式增长。随着政策利好、社会需求高涨,医药电商发展迅速,大型区域性连锁药店积极向线上转型,互联网巨头、传统医药企业、新兴医药企业也纷纷瞄准这一领域,成为投资热点。中国医药电商交易规模呈上升态势,预计2020年B2C医药电商市场规模将达到746.83亿元。加快“互联网+”与医药产业的深度融合、拓展医药产业供应链已成为行业共识。

e.健康商业保险呈阶梯式上升趋势。目前健康商业保险的普及率比较低,但是随着医疗大数据的发展与渗透,个性化的健康保险服务也将会在医疗领域占有一席之地。2014年我国健康保费收入为1587亿元,在税收优惠等政策的支持下,未来几年将是我国健康险发展的黄金时期,预计到2020年,健康保费收入将超过8000亿元。

智慧医疗与大数据将重构医疗行业秩序。智慧医疗的商业模式涉及医政、医药、医保、商保等一系列体系的重建,而最核心的仍然是“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智慧医疗将重构以患者为中心的行业秩序,逐步形成家庭健康管理、社区医疗服务、智慧医院三级递进,并具备迅速响应、相互辅助、完整协同等特性的医疗服务架构。

家庭健康管理的普及转变了大众被动接受医疗服务的观念,能够激发个体对自身健康状况的主动可控潜能,是实现智慧医疗快速响应的基础环节。具备健康感知功能的智能可穿戴设备能够激励、引导大众健康生活,不但调动了个人对于健康管理的积极性,还能有效预测和预防疾病发生。在身体状况出现问题时,专业性不断提高的在线问诊平台还能以最快速度满足患者对于常规疾病的自诊和用药需求。

社区医疗则将侧重点放在疾病预防、慢病护理、健康教育等方面,使普通大众能够便捷获取较高品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和全面完善的终身健康管理。同时,通过物联网技术,社区医疗服务可以在诊断、治疗、康复等各个环节加深与上级医院的业务交流,有效调配医疗资源并大大提高诊疗效率。

在医院层面,不断完善的智慧化建设将提升患者在诊疗全流程的服务体验。导诊环节,病人可以在线上确定自己应该去什么医院,到什么科室,找什么医生。网络预约、微信预约、手机APP预约等多样化的分时段预约方式也让患者省去了不必要的候诊时间。在康复环节,患者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与医生互动咨询康复进展的需求,促进医患沟通,使医生服务最优化。除此之外,智慧医疗能够突破传统医疗模式的禁锢,通过在线问诊和远程医疗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跨时空配置,帮助病人免去不必要的到院就医。

智慧医疗还能够促使不同医疗机构间建立起医疗信息整合平台,将各机构之间的业务流程进行整合,使医疗信息和资源可以共享和交换,跨医疗机构也可以进行在线预约和双向转诊,这使得“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居民就诊就医模式成为现实,从而大幅提升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化分配,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

医疗大数据推动精准医疗时代到来。精准医疗是指根据个体基因特征、环境以及生活习惯精确判断疾病干预和治疗的最佳方法。对于医生来说,就是通过比对病人信息与大数据样本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后,为临床决策提供精确支持和依据。随着生物医学大数据分析技术的不断进步,精准医疗将为病人提供更精准、高效、安全的诊断及治疗。

近年来,基于基因测序和生物大数据应用的不断成熟,使精准医疗从概念到落地实施成为可能。美国医学界在2011年首次提出了“精准医学”的概念,2015年1月20日,奥巴马在美国国情咨文中提出“精准医学计划”,2015年美国创新新战略中明确把精准医疗作为美国在医疗领域的未来发展战略,计划在2016年投资2.15亿美元分别用于百万人群规模的医疗研究、肿瘤基因组学研究、跨系统数据标准和要求制定等项目。我国政府也加快开展了发展精准医疗的全面部署。国家卫计委和科技部等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定制精准医疗战略规划,国家科技部牵头成立了精准医疗战略专家组,并提出中国精准医疗计划,“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启动精准医疗重点科技研发计划,选择性地在全国各个具备条件和优势的区域中的医院和社区内建设示范中心。与此同时,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三甲医院开始筹建精准医疗研究中心。华西医院计划开展总数达一百万人的全基因组测序,建立数据库和样本库用于分析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为精准医疗奠定基础。

随着我国智慧医疗与大数据的应用不断成熟,必将推动精准医疗技术不断向前发展。2015年8月,贝瑞和康与阿里云宣布共同打造以中国人群基因组数据为核心的数据云,实现对个人基因组数据的精准解读。贝瑞和康自主构建的中国人群基因组大数据库目前已包含超过四十万份基因组数据,蕴含了海量的中国人群基因突变信息,对这些信息的深入挖掘将极大提高中国人遗传病诊断的效率和精准程度。

精准医疗的发展还需要借助智慧医疗搭建临床转化科学研究平台,把各种现代科技手段集成地运用于传统医疗,包括组学技术、数字影像、系统生物学、信息科学等等,通过智慧医疗的手段和传统医学的融合创新,最后成为精准医疗的体系和范式。正在筹建中的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就将建成一个开放、共享的科研平台。同时,其重点建设的健康科技孵化器将把企业和科技研发结合起来,实行产学研一体化,从而推动精准医疗的发展。

区域医疗平台推动区域内医疗健康数据互联互通。数据互联互通是智慧医疗与大数据发展迈向下一阶段的重要步骤。值得肯定的是,我国各级医疗机构已经开始实施信息系统的接口改造,加快自身数据整合。全国三甲医院已基本实现院内数据互联共享,部分医院通过区域信息平台实现了区域内共享检查检验结果。

为了实现更大范围的医疗数据互联互通,还需要构建统一的区域医疗信息平台作为支撑。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打造国家级医疗卫生云平台,并制定统一的医疗健康数据标准规范。下一步,通过区域性医疗信息平台的标准化建设,加上国家医疗数据中心的枢纽作用,我国将加快实现以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核心的数据共享。

《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基本覆盖全国人口并实现信息动态更新,同时全面建成互联互通的国家、省、市、县四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目前,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南、重庆等10省(市)已建成省级信息平台,全国一半地市和30%的县区基本建立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随着全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建档率的不断提高,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的互联互通有望全面实现。预计到2016年,我国将建成标准统一、接口统一的国家级医疗信息化平台,各地医疗数据将在平台上实现互通互联。

新型商业模式开拓智慧医疗与大数据发展新空间。在线问诊导诊、远程医疗模式、医疗电商服务、可穿戴设备数据服务、PBM等方面医疗大数据商业模式创新将加速,拓展医疗行业发展空间。

a.在线问诊导诊模式:医生通过专业平台搭建的医患、医医网络空间,充分与患者沟通,以低廉的成本提供高效的医疗服务,这大大改善了医患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同时,区别于传统模式下的“患者——医院——医生”的就医模式,在线问诊、导诊的方式将医患沟通的双方直接联系起来,引导医生个人价值的体现方式的转变——由过去依靠医院和职称等级改变为依靠所提供的医疗服务的质量所带来的个人口碑,从而激发医生主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动力,医生的个人价值将被解放。通过增强医生与患者之间的联系,医生而非医院,将在未来医疗服务中掌握越来越多的话语权。2014年11月,国家卫计委和相关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医生被逐渐解放,促进医生多点执业及自由执业体系的形成。这给在线问诊导诊服务,乃至整个智慧医疗产业,都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b.远程医疗模式:通过发展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可以解决当前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实践中的痛点,从而引导医疗机构之间分工协调机制的完善,形成医联体模式,推动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借助互联网高效易推广的特点,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将打破传统模式中的行政区划、专业局限和资源的限制,将大大带动分级诊疗发展。

c.医疗电商服务模式:医药电商将逐渐向服务型医药电商转变,以医药服务为核心,以沉淀的用药数据、健康数据和处方数据为基础,以用户的重复购买为目标,以社区辐射为纽带的O2O电子商务系统。把传统电商的优势、医疗服务和大数据分析相结合,为用户提供用药指导、处方审核等药事服务,提供线上线下健康咨询服务以及在线健康管理服务,有助于提高用户回访率与药品的重复购买率,有助于增强用户黏性构建终身购药模式。处方药能够在线交易且能够使用医保支付后,服务型医药电商有可能能够介入慢病管理。同时,基于药店联盟的药品销售大数据分析,将优化药品采购决策和药品配送方式,实现药品工业直达,降低运营成本。

d.医疗级可穿戴设备数据服务模式:比起单纯的运动或睡眠数据监测,消费者更愿意为医疗类产品买单,从运动健康向医疗保健方向的转变,或将是未来智能可穿戴设备发展的一大特点。医疗级可穿戴监测精度相对较高,可以介入到慢病的医疗诊断——监测——治疗干预的全过程,帮助医生和患者进行慢病管理。老年慢性疾病的监护与治疗占据相对较多的医疗资源,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所需的医疗资源可能会逐年增加;近年来“三高”人群数量增加较快,心脏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将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用户需求急剧增加,而中国目前医疗级可穿戴设备几乎空白,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医疗级可穿戴设备通过采集体征数据建立患者电子健康档案,健康大数据分析有助于帮助医生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同时有助于患者进行自我慢病管理。

e.PBM中国模式:三医联动可创造医保-医院-医药三者之间的合作和价格协商关系,不排除中国医保未来自设组织或者引入第三方来管控医院诊疗开药行为,并让这个组织代表医保部门与上游药企谈判药品终端价格。PBM发展后,最终可实现多样功能,如远程审方、专业用药咨询、会员管理、药品邮购业务等;专业用药咨询可以通过远程咨询方式实现,会员管理可以采用互联网慢病管理方式持续采集数据持续跟踪结果持续给予反馈治疗,药品邮购业务也是需要借助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在线提供信息咨询和网上下单工具等。

智慧医疗与大数据:战略与选择

面对智慧医疗与大数据的蓬勃发展,我国亟需统一医疗行业数据标准,强化医疗行业体制改革,推动建立新的健康产业生态体系,推进医疗大数据产业有序发展与深入应用。

统一医疗行业数据标准,明确各方产权归属。推进医疗大数据的立法工作,明确各方产权归属;制定基础类、信息类、应用类、安全类、设施类、管理类服务标准。

构建数据共享新模式,推动精准医疗发展。构建数据共享新模式,包括区域共享模式、医联体共享模式、数据服务外包模式、企业共享模式、个人共享模式等,开发基于大数据的医疗服务,推进精准医疗发展,开启个性化医疗时代。

强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构建利于智慧医疗的新体制。推进医疗行业体制改革,放宽市场准入限制,推进多点执业和医保支付制度的改革创新,完善药品流通体制,推动健康数据开放共享,构建有利于智慧医疗与大数据发展的新体制。

优化产业运营机制,推动建立新的健康产业生态体系。构建居民、企业、医院、医生等多主体深入参与,以个体为中心的新的产业协作体系。创新商业模式,建立新的利益机制,塑造新的产业利益格局。

加强顶层规划与市场监管,推动行业有序发展。加强行业的顶层规划和相关制度设计,明确行业发展目标、重点与技术路线图,建立权责清晰的行业监管体系。

上一篇:召开党代会的(请示)下一篇:双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