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中学生如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024-05-05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中学生如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精选6篇)

篇1: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中学生如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四)中学生如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最主要的途径。因此,听课是初中生学习的中心环节,凡是学习得法、成绩好的学生都十分重视这一环,如何听课就是课堂学习的关键,对于中学生而言,怎样才能专心听好课,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呢?

1、做好听课的准备

听课准备工作做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听课的质量。听课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

(1)识的准备

这主要是通过预习的方法,了解自己是否掌握听新课需要的知识,如果发现自己还不具备这种知识基础,便要在听课这前及时补上。带着新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在课前自学中弄不懂的问题去听课,才可以保证在教师讲新课的时候“听得”懂。

(2)质的准备

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往往是根据课本的内容来讲解的。另外,在具体的听课过程中,对于一些重要的内容还要记录下来。有时,教师讲解需要一定的学习用具相配合。因此,在做听课的准备工作时,还应该准备好用的课本、笔记本和其它的学习用具。

(3)精神的准备

听课的精神准备有两方面:一是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二是注意劳逸结合,保证上课前有沛的精力。

2、集中注意力 专心听讲

阅读、思维和观察等一些学习活都是可以服从个人的意志、能力和愿望进行控制。但听老师讲解这种学习活动就不同它不可能自己进行有效的控制。这是因为,这种学习活动涉及到另外一个人--教师。因此,在准备工作做好的基础上,要听好课,首先集中注意力。

课上应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解,眼睛要盯着老师的嘴;看老师表情;耳朵听老师讲课的声音;头脑思考老师所讲的内容,思路应与老师保持一致。有的同学努力这样去做了,但是,有时听着听着,自己的思路离开了老师讲解的思路,独自思考起来。我们说,上课向老师学习是有时间性的,千万不要丢掉这个宝贵的机会。要尽量强制自己,使自己的思路与老师的思路保持一致,同步前进。如果自己在老师启发下有了比较好的想法,可以在笔记本上记下几笔,等下课后再去深入思考。在课堂上思路不可离开“向导”,单独行动,更不能乱发奇想,思想上“开小差”。课堂上“分心”、思想上“走神”是学习的大敌。

要充分认识到老师在上课时的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在上课时表现得最充分,时而指引方向,时而启发诱导,时而鼓劲加油,时而扶持帮助,教者始终处在学生的前列,为学生引路导航、指点迷津。老师的分析讲解、启发点拨,不管从内容的连续性、生动性还是从方法的系统性、灵活性,都比课后的辅导详细得多,更是同学们自己看书远远不能比拟的。不仅如此,教师还能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不断调整教学的进度和方式。千方百计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可以说,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走的是一条最简捷的认识道路。每位同学应虚心向老师学习,在老师指导启发下上好每一节课。有的同学认为,父母懂得数理化,回家补

补就行了,这些想法千万要不得,有了这些念头无意之中就会放松听课,降低四十五分钟的效率。

3、会听门道抓住关键

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学习内容,听觉通道的畅通当然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仅仅把学习心理活动的主要着眼点放在“听”的方面还是不够的。如果仅仅是“听”,那么,充其量是听懂。听懂不一定是掌握。从听懂到掌握之间不定期存在一个思维过程的问题。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听课的时候,不仅要带耳朵,而且要?用心“想。这也就是说,听课过程中,思维活动一定跟上。一般老师上课分成几个大步骤:开始复习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接着引入新课,进行分析、论证、推理。启发引导同学们理解掌握新课的内容,最后还要概括小结一下。如果是数理化英语等科目,中间可能还要进行一些必要的练习。同学们要听得出来,明白每一步骤讲话的目的。

抓住关键指抓住本节课知识内容上的关键和学科特点上的关键。知识内容上的关键因学科及具体内容而异。一般而言,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关系式是关键,当老师讲到这些关键地方,你一定要特别注意,紧抓不放。例如讲到“勾股定理”一节,一定要抓住定理的内容(怎么回事?)定理的证明(怎么来的?)定理的应用(怎么用的?)这些关键的地方抓住了,十分有利于定理的理解和掌握。

另外,在听课时,有的同学从兴趣出发,对自己想听的认真听,对那些理论性强、比较枯燥的内容就不认真听,这样也是不行的,因为知识是有连续性的,忽视了哪一部分都会破坏知识的系统性,降低学习效果。

4、当堂弄懂 理清思路

当堂弄懂指课堂上就要基本理解掌握所学的新内容。一堂新课,总要介绍一些新概念、新关系、新技巧、新方法。那么,课堂上就要搞清楚每一个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弄清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对数理化中的公式、法则、定理、定律要知道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以及如何变形和运用。对政史地文中的原则、要点、方法要当堂理解和记忆。对英语中的新词、句型、语法关系要及时熟记和掌握,当堂任务当堂完成,尽量不留尾巴,不增加课后负担。

理清思路指自己的思路不但要跟着老师走,而且要把知识发展思路及教师引导思路理清楚。知识发展思路,在预习时可能理过,但不一定理清楚。上课时就应特别注意,弄清楚本节课所学的新内容,是怎么从上节课发展来的,在本学科知识体系中处在是什么位置,有什么作用,等等。这样理,有利于理解也有利与记忆。

5、积极的回答问题和提问题

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一方面会向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会鼓励学生自己提出相关的问题,对此,学生应该积极要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这样可以将自己通过课前自学而获得的对新教材的理解与老师的讲解加以比较,加深对新教材的理解和记忆,纠正原先自己理解上的错误。

6、正确处理处理听讲和笔记的关系

听课的过程中,作一些笔记是必要的,将老师所讲的重点内容和典型事例,以及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摘要地记录下来。但是,”听“和”记“毕

竟是两回事。注意力分配在听课上面,笔记就难以记全,而将注意力分配在记笔记上,听课的质量就要下降。因此,需要正确处理听讲和记笔记的关系我们认为,对于学生的听课来讲,正确性的方法和策略是应该”以听为主,以记为辅“。这也就是说,听课的主要注意力应该集中在”听“的方面。至于”记"的问题,只需要记一些重要的东西。

上课听认真听老师讲课是最最重要的,认真听老师讲课可以让你事倍功半。因此,从小养成会听课的习惯,是一个渴望成功的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当然,掌握听课的艺术并不难,只要克服日常的不良习惯,从小节做起,肯定能够成功。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面对的是变化神速的一切,培养良好的听课习惯,对将来的学习、工作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课前要预习,听课易入脑。温故才知新,歧义见分晓。

自学新内容,要把重点找。问题列出来,听课有目标。

听课要专心,努力排干扰。扼要做笔记,动脑多思考。

课后须复习,回忆第一条。看书要深思,消化细咀嚼。

重视做作业,切勿照搬抄。编织知识网,简洁又明了。

篇2: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中学生如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从培养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抓起

晋州市槐树中学张慧

教育学家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我觉得我们教师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人受益终生,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教师若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应该注意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严格要求,持之以恒,这样势必给课堂教学增强生机与活力,增加教学的信息量,促进教学的有序、高效。我认为课堂学习习惯应包括:课前预习的习惯;课上认真听讲的习惯;大胆发言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先复习后写作业的习惯;在学习中自我反思的习惯。

一、课前预习的习惯

不少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课堂上,尽管老师讲授的十分生动,但有时自己却显得十分

被动,不能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听课显得茫茫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课前没有进行预习,不熟悉老师所讲的内容。因此,课前预习尤为重要。课前预习是学生对老师将要讲授的知识先行自学并力图事先弄清教材的基本概念、重点、难点的过程,预习历来是教师对学生的一个首要要求,没有预习,在听课过程中,学生不免就会有生吞活剥的感觉。提醒学生做好预习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教师可以为学生将要预习的内容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当然,预习后还要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要求学生对自己尚未掌握的地方做好记号,带着问题去听课,慢慢的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就知道要预习哪些内容。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二、课上认真听讲的习惯

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讲解,要弄清教授的内容,随教学的节奏而有目的的活动就必须集中精力认真听讲。教师要对学生的注意特点做详细的了解,掌握学生注意力的最佳程度与时间,妥善安排教学节奏,将重点内容安排在学生注意力的最佳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上课铃一响就要做好听课的准备,尽可能保持平静的心情,听课过程中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眼睛看

着老师,耳朵听着老师,注意力跟着老师转,时刻关注老师的各种提示,在关键之处做好笔记,当其他同学发言或回答问题是,认真思考是否和自己的想法一致,尽量做到比老师先想出问题,对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和理解,优质高效的利用课堂45分钟。

三、大胆发言的习惯

课堂上积极发言既能引导学生去思考,又能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学生通过必要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把它表达出来,才会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假如没有养成大胆发言的习惯,一开始可能是因为胆子小,会说却不敢说,慢慢的则会有逃避的心理:“老师说老师的,总会有人回答,和我没关系”。课堂教学任务就不可能顺利的完成。教师要有计划,有意识的的从低年级培养学生大胆发言的习惯,创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由集体说过渡到个别说,小声发言过渡到大声演讲,同时要规范学生的语言,要简洁明了,通畅顺达,语速适中,节奏明快。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很准确,很流利的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利于师生的双向交流。

四、独立完成作业和先复习后写作业的习惯

课堂练习或课后作业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完整的掌握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技能、技巧,发展思维能力。对于这些目的,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明白,对此教师要心中有数。一定要告诉学生,作业、练习要认认真真的完成,因为它既是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又是学风、意志和品德的考验,不仅要保质保量,而且还要独立和按时完成,更要从中有所收获。另外老师应指导学生掌握做作业前钻研教材的方法,先复习所学内容,并养成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形成,对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自学能力都有帮助。

五、在学习中自我反思的习惯

反思是教学活动中一种具有良好功能和价值的方式和方法。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这种方式和方法,不仅对教师的“教”长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学生的“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许多学生的学习经验证明,缺少反思的学习,都是低效的学习。因为,学习过程是一个需要一步步深化的过程,而要开展任何深入的学习,都必须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那些没有通过反思形成的学习经验,都是机械的缺乏独立见解,缺乏创造性的经验,运用这种经验

去学习,只能使学习者在学习中形成对知识的肤浅认识,而不能掌握学习的规律。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反思习惯的培养。

具体做法是:可以针对学生解题时的“常见病”,“多发病”,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设置错误案例,把错误暴露给学生,把学生引入困惑的学习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通过反思弥补知识上的不足和思维上的缺陷;也可以在解题后指导学生就题目特征、解题思路、解题途径、解题过程等方面进行反思,进一步剖析解题的思维过程,找出解决疑难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悟性,从而实现开发学生的解题智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的目的。

篇3: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提高学习力

1. 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

学习是一种长期的, 独立的, 艰苦的个体劳动, 每个学生并不是一入学就分出高低,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由于智力、理解力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逐渐出现分化, 学习的情趣也随着发展而变化。中职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跟不上学习脚步的一群, 相对来讲是义务教育阶段升学失败的一部分, 他们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很大程度上在学习中是被忽视的群体, 久而久之, 参与课堂教学成了与他们不相关的事情, 学习的兴趣就无从谈起, 学生基本上忘记了去提出问题, 总是在听老师对优秀学生的问答, 进入职业中学, 他们的起点基本上一样, 要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 不是看别人做事, 要重新拾起信心, 从发现问题开始, 把自己带到课堂中, 成为学习的主角, 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是很好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情境的方法, 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很重要, 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如何先去启发学生思考, 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 有学习的能动性, 提出自己对学习问题的看法。

2. 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习惯。

任何事情的解决可能都不是一种方法, 因人因时而宜, 找到合适自己的、最佳的方法, 提高效率, 达到成功的目的。中职生毕业后直接走向社地, 学校既是学生学习的地方, 也是半个社会, 书本知识是生存的根本, 生存的能力又是变通的知识, 只有对问题能多角度的思考, 才能找到捷径, 也就是做到比别人更胜一筹款。如何培养学习多角度思考的习惯, 教师扮演重要的角色, 在教学的过程中, 对问题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的思路, 发散学生思维。例如在《图形图像处理phohoshop》专业课教学中, 要对两个图片1和2进行融合处理形成效果图3。很多学生会

根据前面的知识把树和车重叠的部分剪出来, 生成一个新的图层, 然后把剪出的部分放在原位置, 调整图层关系, 最终实现需要的效果, 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是向学生提问:处理图片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引导学生思考, 这样处理的直接后果就是把原图片破坏了, 造成的结果可能是如果一次不成功前面的所有操作都是白费, 有没有另外一种方法来处理:蒙版应用, 把车中不需要显示的部分遮起来, 只需对蒙版层进行处理, 而对原图片没有任何影响, 修改随心所欲, 简捷方便。这个事例的处理告诉学生, 遇到问题首先是周密的多角度思考, 不要盲目行动, 然后找到最合理的方法,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培养学生学会发散思维, 养成联想的思维习惯。在学习中应经常注意新旧知识之间、学科之间、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等方面的联系, 不要孤立的对待知识, 养成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的习惯, 有意识地去训练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及独创性。知识的学习主要通过思维活动来实现的, 学习的核心就是思维的核心, 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提高智力素质、智力。

3. 培养学生积极讨论, 发表自己的意见的习惯。

一个具有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浓厚学习氛围的集体无疑会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力产生积极的影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是教师的重任, 在课堂上如果只是教师演独角戏, 肯定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 教师要把问题给学生, 可以先把学生分成小组, 积极展开课堂讨论, 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如在处理图3和图4两张图片如图5的效果。

如何把羊头选出来是关键, 学生各抒已见, 讨论结果有两种, 一种是使用套索工具, 一种是用路径工具, 然后让学生发言, 阐述用自己的方法如何实现, 并进行操作演示, 在此过程中提示操作注意事项, 分享对学习知识理解的心得。学生之间的学习交融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学习讨论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 相互影响, 形成良好的班风, 使沐浴其中的每个学生都健康成长。

4. 培养学生独立钻研、解决问题的习惯。

善于提出问题, 遇到问题展开讨论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开动脑筋使思维活跃, 讨论充分展示了合作学习, 但不是什么时候遇到问题的时候都有同伴与之商量, 针对所学的知识要有独立钻研的能力,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知识结构系统, 应该学会追根溯源, 寻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最忌死记硬背, 弄清楚道理更重要, 所以不论学习什么内容, 都要问自己为什么, 能深入下去, 这样学到的知识似有源之水, 有本之木。养成了独立钻研、解决问题的习惯, 有利于思维品质的训练, 遇到问题迎难而上, 不会退却, 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5. 培养学生整理知识, 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并的习惯。

人对知识的掌握总有一个遗忘过程, 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曲归并,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进行科学有效的知识建构, 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以实现知识的重组、迁移和应用, 培养学生的回顾与反思能力, 掌握整理知识和复习知识的方法, 养成对所学知识进行自觉整理的良好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 同时弥补知识技能上的缺陷, 进一步提高掌握知识的水平, 使所学知识更牢固,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培养创新意识, 让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 学习习惯多种多样,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个体差别, 扬长避短, 通过对学生学习惯的培养, 发挥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 使学生都能成为一个掌握现代知识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张山;怎样提高学学生的学习力;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卢俊荣;构建学习型班集体, 提升学生的学习力;2011.5

篇4: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中学生如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关键词】培养 学习 习惯 提高 效率

【中图分類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57-01

在新课程理念的导引下,教育人深耕细作,不断探索和实践,成功构建了许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模式,如杜郎口教学模式、洋思模式等,把课堂教学的改革引向了更深、更广的层面。这不能不说是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使教育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然而,我们在探索和改进课堂教学方式的过程中,尤其要关注那些被我们忽视的,对学生学习效率起关键作用的内在因素。如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志力以及思维方式等等。这里,我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主要谈谈自己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准备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和认识。

什么是课堂的高效?换言之就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高效。而学生学习活动的成效,与学生的学习习惯息息相关。在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让学生开始读书,有的学生才把书从书包里掏出;教师让学生勾画重点的词、句,学生才从文具盒里掏笔……这样的学习现状,其学习的效率又从何谈起呢?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要性由此可窥一斑。

一、首先,营造愉悦课堂氛围,培育学生积极的心理准备

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都知道,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不需要别人的督促,力求高效率的利用每一分钟。反之,学生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强,以“躲、怕、拖”的心理状态面对课堂,以“坐、等、靠”的心理状态面对学习任务。学习的效率可想而知。所以,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们愿意上课,主动的、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

一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18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对好学生,让他们思考和研讨“鲁迅先生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激发他们攻坚克难的斗志;对学困生,让他们查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完成一些相对简单、力所能及的任务,减轻学困生的课堂学习压力。

二是增强教学行为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众所周知,同样的课文不同的教师会采用风格迥异的教学方式,而不同的教学方式,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例如在教学《穷人》是教师可采用多样的朗读方式:教师示范读,男生读、女生读、男女生配合读等。学生对桑娜的个性特点体会深刻。

三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的凝聚力。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改善教学关系,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润滑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和选择,允许学生在思想情感和行为中表现出的独特性,给其提供更大的独立活动的空间。善待学生的错误,允许学生犯错,给学生再学习、再考虑的机会,才有可能以主动、积极的心态迎接每一节课的学习,才有可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的学习活动中,学习才会有成效。

二、其次,精心梳理预习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新课程标准》指出:预习是学习个体的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动。可见,预习习惯不仅是学习的基础,更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随着学生年级的不断升高,教学内容、难度也在不断增加,课堂上能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会越来越少,没有课前预习就上课,对于自己的困惑以及课后的问题不了解,必然会影响听课效率,学生始终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进而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反之,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学习状态、参与程度和学习效率就不言而喻了。预习是一堂课的前奏,一个重要环节。因此,预习任务的设定要围绕以下三个主题来谋划。

第一个主题是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设计预习任务时,我会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一些不同难度的问题,让学生选择完成其中的一个问题。同时,要求学生参照教师的预习问题,自己提出一些问题,并选择完成其中的一个问题。通过主题引领,模仿训练,逐步提升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及时跟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问题的难易度和质量,反复训练,巩固习惯,提升能力。

第二个主题是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习的能力更多的是一种思维的能力,而思维能力是思考方式和习惯的集中体现。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通过列举人人熟悉的张思的事情,引出为人民服务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预习任务这一载体,最终实现习惯养成和能力提升的完美融合,使二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第三个主题学生查阅资料习惯的培养。同样的预习任务,有的同学完成质量好,有的同学则敷衍塞责,胡乱应付一下。因此,每次预习我都会设计“圈出生字新词,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解释字词意思”等诸如此类的预习任务,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促其形成习惯。

总之,学生学习活动的效果虽然受到教师教授方式的影响,但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开展研究,以切实可行的策略,把良好的行为方式、方法态度,转化成习惯,提升学生学习活动的成效,最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世荣.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J].小学教学参考,2012(33) .

[2] 邱晓峰.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J].新课程(小学),2012年(08).

篇5: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中学生如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盐 池 四 小刘 波

古人云:“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

这句名言中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播下一个行为,就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就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第二层意思是说培养习惯重在“积”,培养良好的习惯是一个长期、艰巨、细致的工作,要持之以恒。第三层意思是说,习惯的养成要从抓行为开始。学习习惯是最重要的习惯之一,下面就谈谈我在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方面的做法。

一、抓住关键人群,形成教育合力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取决于人们对它的认识程度,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人们的认识,才会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1.抓学生---做到学之有理,行之有据

为了让学生明确学习习惯的重要性,明白应该培养哪些好的学习习惯,我镇坚持了多年“好习惯成就一生”系列教育活动,把每学期的第一个月定为“常规训练月”,把“增加一个好习惯”作为活动的基本要求,在校一日常规”等进行详细地讲解和强调,促使学生不断地纠正自己不良学习习惯。

由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是长期的、细腻的过程,所以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要持之以恒。

2.抓家长---做到精诚合作,形成强大合力

学校经常通过召开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向每一个孩子下发《中至小学学生在校一日常规》等多种途径,向家长宣传学习习惯培养的各项要求,不但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做法,更要让家长知道这个做法的深远意义、终极目的,以及家长应负的责任和在家庭学习中所承担的义务,充分争取家长的配合,让家长督促学生规范地坐,静静地学,工整地写,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共同监督培养,做到了精诚合作,形成了强大的教育合力。

二、细化培养要求,严格训练学生

1.细化课堂常规训练要求

课堂常规的好坏不仅决定着学习习惯的养成,还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为此,我们非常重视课堂常规的训练,一是提出课前准备、课堂发言、学习用品摆放、起立、拿书姿势等方面的具体做法要求;二是教学中坚持反复训练。如数学教师魏延花对学生课前的要求是:课前让学生准备好课本、练习本、学具、两支铅笔、橡皮、直尺、垫本,将课本和练习本放在桌子的左上角,本子打开垫上垫本放在课本的上面,铅笔盒放在课本上面,两支铅笔放在铅笔盒外面,用直尺和橡皮挡着,以防滚落。这样准备学习用品有利于课堂上用什么都可以随手拿到,而不致于因为拿学习用品而耽误学习时间,课堂上每一分钟都是宝贵的。一年级的新生可塑性强、模仿性强,家长又非常重视学校的要求,学校每年都利用新生刚入学的前两周这一最佳时期,要求教师严格训练学生的课堂常规,每位教师也都能细化课堂常规要求,严格训练,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激励学生进步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最佳方式就是为学生提供榜样,让学生模仿。榜样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中的佼佼者。在日常工作中,教师一方面要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作学生的表率,我校汤启娟老师说:“训练学生的书写习惯要从老师做起,只要在黑板上写字,我都要认真书写,给学生做好榜样,有时还让学生模仿,久而久之,学生的作业本上也出现了漂亮的汉字。”另一方面,我发现学生中的佼佼者,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发现学生的优点,具体细致地指出他们的长处,促使这些同学更加努力,保持自己的优势,使其他同学察觉到自己和榜样的差距,从而更用心地观察学习。同时,学校每学期都评选“学习常规标兵”,为学生树立身边学习的榜样。

3.抓行为习惯的培养,促进学习习惯的养成除了学习习惯外,还需要养成的良好习惯有很多,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它们都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它们之间具有很大的关联性,不同的习惯既可以互相促进又可以相互抵触。因此,我们坚持“互相促

进,整体发展”的原则,注意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与良好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的培养等结合起来,工作中重视按《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一日行为规范》以及《中至小学学生在校一日常规》的要求严格训练学生,使培养工作互相促进,整体发展促使学生不断地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通过以上措施,我越来越深地体会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中之重。

篇6: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中学生如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习惯是个体素质内化积累水平的重要指标。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我国目前的儿童在习惯上存在很多毛病、任性、霸道;缺乏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和责任感;缺乏环保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集体观念淡薄,意志力薄弱,不能面对困难和挫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一个人从小养成的行为习惯会长远地起作用,甚至会影响一生。

我所面对一群智商在40以下的智残儿童,这些孩子因为各种原因致使大脑有不同程度的残缺,因为这样,所以父母对这些孩子就尤为的溺爱,长此以往,使学生养成了多方面的不良习惯。西方教育学者曾指出:“好的习惯比法律还正确”、“习惯是人生活中最大的引路人。”因此,对于我班的智障学生来说,改正不良行为至关重要。

如果培养得法,尽早形成良好习惯,不但有利于当前的学习,还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下面,就我的一点心得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在学习活动中通过练习和不断重复固定下来的学习方面的行为方式,也是一种定型化、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习惯养成后,就会使人不必耗费多大精力而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得到肯定的、愉快的情绪体验。因此,良好的学习习

惯可使学生顺利地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要教育智障学生,必须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与知识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对智障学生来说,养成一种习惯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同样的,习惯一旦养成了,也就不容易于改变。因此,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与家长取得了联系,在家长的支持下,学校与家庭紧密配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等习惯的培养。那么回到家以后,就要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再一次进行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一开始一定会比较困难,但是坚持下来,就会发现学生的进步。经过几学年的坚持,我班学生现在基本上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劳动习惯—让孩子从小事做起

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占绝大多数。加之孩子又是智力有障碍的,所以父母在孩子的教养上,常常会过度保护或生活中处处代劳。在这种教养方式下,孩子可能会失去自己动手的机会,进而失去办事靠自己的意识。劳动习惯,同样是十分重要地行为习惯。

我班的这些新学生,从二年级开始,我就要求他们按时到校并打扫教室卫生,教育他们我们的班集体就是他们的家,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每天带领学生扫地,冲洗抹布、擦桌椅,冲洗拖把、拖地,倒垃圾等。

刚刚开始,还真是忙得浇头乱额,一会儿要在教室指导丁欣竹如何擦窗台,一会儿还要赶紧赶到水房叫李路文和田国龙如何冲洗拖把,把冲洗后的拖把如何拧干。一会儿还要再赶回教室看看丁欣竹,注意他在教室里面的安全。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学生们慢慢地适应了、接受了、学会了。现在,学生们打扫卫生基本上已经成了定式。每次卫生检查,我都会组织学生们自己说说,为什么检查中没有扣分,为什么扣分了,以后我们应该怎样做。从而调动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

在教育他们从哪里拿的东西要放到哪里去,不能乱丢。由于家长在家里的溺爱,使得班里的学生非常没有规矩,东西,只要自己喜欢,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都要拿。像铅笔、书等。特别是不要将垃圾丢在地上。拿完物品后从不归还到原位,而是随手一放就完事,垃圾到处扔。于是我就在课上、课后不停地嘱咐、教育,效果并不明显。于是我就采用“跟我学”的办法,就是每到我有垃圾时,我会对学生说:我要丢垃圾了,看我丢在哪里呢?同学们回答:“丢在垃圾桶”。需要什么东西时我都会对学生们说:“看,现在我要用粉笔写字了。”然后让他们看着,等我用完了,我会再说:“现在我用完粉笔了,我要把它放回它原来的地方了。”再在学生们的注视下放回原位。一段时间坚持下来,班里的学生很少出现丢东西的现象了。

三、文明礼貌习惯—身心健康的重要一环

要帮助孩子确立自尊与尊重他人的意识。文明礼貌习惯看起来

是一种外在行为表现,实际上它与人的内心修养,特别是与人是否具有自尊与尊重他人的意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自尊就是自己尊重自己,不容受到侮辱和岐视,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争取获得好的社会评价。正常人都有自尊心,智障学生也是如此。欲自尊须先尊重他人,遵守社会秩序,注意文明礼貌。很难想象,一个丧失了自尊心的人会具有什么文明礼貌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实际上是人满足自尊心的一种重要手段。

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心,改正学生的不文明语言,三年级时,我坚持每天带领学生朗读并背诵《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无论哪个学生出现问题时,我都会细心、耐心地与她先谈心、交流再开导,最后才是教育。因为我将教育放在最后,将谈心交流放在最前面,这时学生往往都会放松心情与你敞开心扉,并虚心接受最后的教育。慢慢地学生们也不再用打骂来解决问题了,班里学生逐渐养成了互相团结、互相帮助的品质和一定的独立性。田家伟,她母亲怀孕和孩子出生时均无异常情况。她3岁时还不会说话,家长才开始带他检查,但各项检查结果都是正常。做过的检查有脑图、脑干测试、听力检查,染色体、CT、核磁共振。最后到北京儿童医院确认说是智力发育迟缓。2009年10月14日带到北京儿童医院进行遗传代谢系统和染色体检查,但目前无明确的检查结果。做什么事都没有规矩,而且语言特别不文明,脏话不离口。整天在课上又闹又笑、骂骂咧咧的,也不能跟同学友好地相处。因为她的“野蛮”,班里的学生也很害怕他,不愿意跟他玩。

于是我首先教会她如何使用礼貌常用语:①见到大人要称呼“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等。②早晨和老师见面时,要说“您早”、或“您好”,不能不打招呼。③当客人要走时,要说“再见”。④当需要她人帮助时,要说“请”。当别人帮你做完事时,要说“谢谢”。⑤当别人感谢你时,要说“别客气”。⑥当别人向你道歉时,要回答说“没关系”或“不要紧”。为了让她养成习惯,于是每天早上我都会主动地先与她打招呼,让她在我的带动下说出“老师好”,“您早”、或“您好”,放学的时候我都要提醒她说“老师再见”“同学再见”等话语。

带领她到同学们的游戏中去,让她感受到与同伴游戏的乐趣,告诉他:“只要你尊重别人,别人就会喜欢你。我们要多说‘你好’,‘谢谢你’,‘请帮帮我’这样的话,你才是文明合格的小学生,我们要按照《守则》、《规范》里面的条例要求自己,对吗?”看着他似懂非懂地点着头,听着她一声声“谢谢”“对不起”,我看到她正在一点点地融入到大家的队伍中,我是那么地感动和高兴。

上一篇:音乐老师上岗竞聘下一篇:公安执法规范化办案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