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科学课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2024-04-24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科学课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通用9篇)

篇1: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科学课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科学课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摘要】小学科学是一门科学启蒙的学科,它是学生开始系统接触科学知识的一个窗口,对于学生将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科学素养的提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得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科学;学习习惯

新的课程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有效的课堂教学。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建构与落实,就得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做起。我认为,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对学生至关重要,它将为后继科学学习、其他学科的学习、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一套科学、有效地学习习惯,在科学课中,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我做了以下尝试。

1.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分析。

目前本年级(五年级)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尤其是有效教学开始后,这种不良习惯又加剧了。如一些学生书写歪七扭八,浮皮潦草,字迹很难让别人看懂;添字、漏字、错字,漏掉数字或运算符号、点错小数点,也常有发生。有些学生计算粗心大意,经常出错,计算后也不检查。有些学生做作业不善于独立思考,爱抄袭别人的。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学生对作业中做错的题目,不是找其原因,及时纠正,而是走马观花,一带而过。长此以往,便产生了错误的积累,严重地影响了后继学习。不良的学习习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不少在低年级学习成绩还名列前茅,可到了五年级,成绩逐步下降,一般来说这与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学习习惯一般都比较好,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习惯上表现也比较差,尤其是在认真思考、细致观察、坚持结构化预习等方面,所以说学习习惯与学习成绩密切相关。

2.几点做法。

2.1意识培养。首先培养了学生的习惯意识。明确什么是良好的习惯,怎样做,做什么就能形成良好的习惯。我充分利用课内外一切有利时机,让学生明白,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有利于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形成,有利于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在头脑中形成“原来做什么事情都得有个规矩”的意识,即形成“习惯意识”,使之成为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内部动力,为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良好的习惯包含着许多内容,通常情况下,一节课从以下几个环节:课前准备――课中探究――课后研讨――复习巩固――练习、作业等环节入手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这就要让学生养成课前准备的习惯、到实验室时带队的习惯、课中认真倾听的习惯、记笔记的习惯、及时提问的习惯、主动学习的习惯,还有学完一节课进行总结归类探求方法、升华经验的习惯等。

2.2习惯培养

2.2.1培养学生根据问题导读评价单准备材料的习惯。

科学课导学案中的问题导读――评价单有结构化预习的的各种元素,包含学习目标、学习准备(材料准备)、学习过程、知识链接及自己的疑惑提出等,而材料的准备是保障科学实验的关键。可现实情况是:教师提前1――2天发放布置问题导读――评价单进行结构化预习需要准备的材料,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把准备材料的事记在心上,家长也不支持――。针对这些,我采取了如下措施:根据教材列出需要准备的材料清单,由科代表适时提醒并检查当天实验准备的材料。有些材料的准备也需要分好工,师生共同承担。

为了确保每个学生课前材料准备齐全,我采取等级评价制,先自查,评出等次;实验小组成员根据自评情况,开展互查,评出等次;全班相互交流,由各小组长(或小组推荐的代表)在全班交流小组评定的情况,在各小组无异议的情况下,按各小组得到的优、良、般、差的数量,依次排出优、良、般、差的小组,并将排出的结果用统计表在班上张贴公布,进行有效评价,表扬优秀合作小组、优秀个人。这样坚持训练,学生就会养成按需如数准备好研究材料的习惯,为实验、学习探究提供材料保证。

2.2.2培养学生良好细致实验观察品质的习惯。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良好的细致实验观察品质。教育学生明白“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的道理,给学生讲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归功于科学家细致观察结果的故事,如:牛顿就是从大家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傅科由简单的单摆现象得出了地球是自转的。所以,良好的观察品质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能体现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性。我着手从观察的客观性、持久性、敏锐性、全面性、选择性五个方面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

(1)观察的客观性。“求实、客观”是培养科学过程技能的基础,是科学精神的骨髓。应当使学生从小养成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察时说实话,说真话,不伪造结果和编造数据,真实反映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2)观察的持久性:有价值的科学发现绝不是“走马观花”的结果。如达尔文经历了几十年含辛茹苦的观察与实验,写出了著名的《物种起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观察品质,从而培养他们一丝不苟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3)观察的敏锐性:科学上的成功往往在于能否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以及能否从细微处捕捉事物的本质。伽利略就是从教堂吊灯摆动现象,得出了单摆的等时性。由此,重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随时保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高度警觉”,这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关键之处。

(4)观察的全面性:引导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对事物进行观察,把零碎的,看上去并不关联的孤立事物放在整体中去感知。如对一个苹果的观察,如果同时使用味觉、嗅觉、视觉、听觉、触觉去感觉,其效果显然更全面。

(5)观察的选择性: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经常抓不住观察的重点注意些不该注意的东西,如:用酒精灯加热物品时,本该观察被加热物发生的现象,但有些学生却只看到了酒精灯的火焰在跳动。因此,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只有带着明确具体的目的去感知,才能观察的准确、全面、细致。

2.3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小学生的一大特征就是表现欲强,总认为自己想的都是对的,别人说的都是错的。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谁在说,怎么说的,而往往忽略了说的内容,这就影响了交流的质量。因此,我开始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一是要求学生听同学展示交流回答问题时,不一定赞同,但起码要做到理解,弄清同学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二是不随便给予否定,即使持有不同的意见或理解,也要以“我认为――”,“我想补充说明――”等方式参与交流。同时我还积极开导学生,善听者往往也是善于思考的好学生。要养成善听、倾听的好习惯,并交给学生一些方法:(1)猜想发言的同学会说些什么。(2)对同学的观点进行归纳。(3)想想看他说的有没有道理,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倾听方法,学生学会了先听后说,真正养成了倾听的习惯。

总之,担负科学启蒙任务的科学教育,养成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是课堂有效教学目标建构与落实的基础与前题,比获取知识的多少更为重要,它决定着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和培养,让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学科学。

篇2: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科学课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浙江省磐安县尖山镇中心小学)

摘 要:新一轮课程改革更关注学生的成长,要求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书写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这是良好作业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对其学业的完成和自身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就“明确要求渗透习惯的养成”“优化作业设计,强化习惯地养成”“重视家校联合,促进习惯地养成”“重视作业评价,提升习惯地养成”四个方面如何来养成小学语文良好的作业习惯做了阐述。

关键词:良好;作业习惯;养成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教育现状,许多家长认识到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学校教育对关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尤其重要。而作业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明确要求,渗透习惯的养成

作业作为教学工作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在开学初就应该让学生明确作业的要求,使他们知道教师对作业是多么重视,从而引起他们对作业的重视。如,做作业前要记清作业内容和要求,要备好做作业的用品、资料;做作业时,先要认真读题,积极思考,想好后再动笔;低年级学生不随便使用橡皮;要认真细心,不马马虎虎;思想要高度集中,不边做边玩;要按时完成,不拖拉;书写认真,要写得正确、端正,保持卷面整洁;要独立完成作业,不抄袭他人作业。另外,教师还应对作业格式、作业的检查和订正、作业批改以后的要求等提出相应的要求,为他们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打好基石。

二、优化设计,强化习惯的养成

作为教师,我们要通过优质的作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1.在趣味性作业中让学生享受学习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趣味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做的兴趣,而且做的过程可以加深对大脑皮层的刺激,使其印象深刻。因此,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们要把作业从单一的“写”的形式中走出来,力求听、说、读、写全面开花,让作业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

在教学生字时,把识字、记字这较为枯燥的东西变得生动有趣,可设计谜面、歌谣、顺口溜等进行识记,激起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从而更好地记住生字。如学生编出:十月十日――“朝”字;果果的衣服吹走了――“裸”字,太阳晒干了地面――“旱”字。这样既避免了出力不讨好的重复和机械写字,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创作潜能,真是一举多得。

2.在实践性作业中让学生形成能力

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能变得丰满、深刻。

如,在教学完《一次成功的实验》一课后,布置作业:根据课文中所描写的三个小伙伴进行实验的过程,回家后找两个小伙伴进行实验,看看你们的实验能不能成功,并写下自己实验后的感受,成功与不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要想这个实验成功该怎么做。这一实验性作业,使学生在动手中巩固了语文知识,又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创新能力。

3.在创新性作业中让学生大胆超越

语文作业的创新性,主要看你怎样运用课文的材料让学生来表现自己的思想与见解,注重培养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和应变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更好的创造性品质。

例如,在教学《找春天》时,学完写春天内容的单元后,我布置一个社会实践活动――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的足迹,并且把你看到的景色的样子和颜色写下来。还给了学生一个开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我们冲出家门,奔向白云山,去寻找春天……然后让学生把找到的春天用一张小报展示出来。这样的作业给学生创造了表现自己、发展自己的机会。学生兴趣盎然,就会全身心地投入。

4.为学生提供“作业超市”,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

人的能力有高低之分,学生的学习水平也一样,有高也有低,因此,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必须多层次,有差异。如,学了《白鹅》一课,我设计了以下作业:(1)认读词语。(2)说说以下词语的意思。(3)摘录文中你认为写的具体形象且自己喜欢的句子。(4)学了课文,请你写写你在家里观察到的动物。(5)熟读课文,用你的动作表现鹅的高傲。以上作业,学生自选两三题做。

5.让学生当“主持人”,自己参与作业的设计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作业内容必须适应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做才有效。所以在作业的设计上,我们尝试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当一回“主持人”,让学生自己根据这篇课文的目标和内容,设计一些题目。事实证明,学生对自己“创造”出的作业更感兴趣,练习更投入、主动,当然学习的效果也就更好了。

三、家校联合,促进习惯的养成

小学生都生性贪玩,做作业时自觉性不强,常常听到学生说因为什么事而忘了做作业。因此他们作业习惯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他人的监督和检查,在校靠教师、同学,在家靠家长。有些学生在学校能按时完成作业,且质量不错。但一回到家,十分钟可以完成的作业,却做了半小时,甚至还要多。因此需要家校联合,双管齐下。教师应经常向家长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并告诉家长该如何监督。比如,教育孩子做作业时不能干别的`事情,作业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做完后要认真仔细地检查等等。我想,如果教师和家长能持之以恒,那么小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也会渐渐养成。

四、重视评价,提升习惯的养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因此,学生作业评价,要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

1.评价要以鼓励为主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能得到教师的肯定,都希望教师能关注自己、表扬自己,在批改学生作业时,我总喜欢在后面加几句评语,如:你的书写又有进步了!你最近的表现是越来越棒了!老师真希望看到你认真学习的模样!等等类似鼓励的话语,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爱,所以学生都很期盼教师快来布置作业,好把作业本发下来,看看教师今天又会对我说什么。在期待中学生不知不觉喜欢做作业了。

2.评价需要多方进行

我觉得对学生的作业评价应采用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在小组评价中,我首先把班里的学生均衡地分成几个小组,然后对小组进行评价,作业全优组给予适当的奖励。因为学生都有着极强的集体荣誉感,都希望自己的小组是最好的,所以他们在努力提高自己的作业质量以外,还会积极地去督促自己组里的同学做好作业。这样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监督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评价,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指出别人的错误,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真正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

3.评价需要多次进行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作业是最优秀的,是能得到教师表扬的,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一次就将作业做得很满意是有一定难度的。为此,我采取一次作业多次评价的方式。即:学生做完作业,自己先检查,再小组同学给予评价,然后教师评价。在教师评价后若修改正确,同样可以得到优秀。这样多次评价一次作业,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

叶圣陶先生曾语重心长地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想改也不容易了。”作为教师,我们要长期坚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让我们为了孩子的将来,共同努力吧!

参考文献:

[1]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M].新世界出版社,.

篇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科学课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自古以来, 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和品质一直是我国教育的精粹, 古今教育家无不强调“听”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课程改革实施以来, 我们惊喜地发现, 孩子们变得活泼了, 胆子大了, 课堂变得活跃了, 学生都敢于提问, 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但是, 在活跃的数学课堂里, 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解、倾听同学的发言, 才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 开启思维的火花, 获取知识, 培养能力, 才能保证课堂活动顺利地进行.因此, 在教学中首先要明确目标, 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听讲和听其他同学的回答, 并在教学中仔细观察, 及时对认真听的学生进行鼓励、表扬, 加以强化, 而对于不认真倾听的学生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这样, 学生在认真倾听的过程中才更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其次, 我们都知道, 如果人对一件事物感兴趣的话, 那么他就会把精力集中在这件事上, 与此同时也会付出行动, 以至养成一种习惯.为此, 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应当从激发学习兴趣入手.面对儿童, 可以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 结合教材设计一些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达到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的目的.

学会倾听, 也就学会了尊重别人, 学会了真诚处事, 学会了与他人合作.

二、培养学生认真阅读审题的好习惯

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 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这种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在分析学生错题原因时,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在粗心、马虎的背后暴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很有必要注意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

仔细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作出明确规定, 如可以大声读、轻声读、默读、反复读、通读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在教给阅读方法的基础上,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审题训练, 以培养他们认真审题的习惯.在学生解答应用题时, 首先要求学生仔细读题, 初步了解题意.其次, 对应用题中揭示数量关系的关键句要反复推敲, 理解它的真实含义, 在这个基础上再列算式计算.另外, 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题意或者通过列表、画图等方法模拟应用题的情节、数量关系, 都能反映出学生对题意的理解程度,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概括能力, 从而提高审题能力.

总之, 学生认真阅读审题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只能在学生自己反复的练习、教师的分析指导中逐步养成.学生经过了尝试, 才会有体会和感受, 才会更深刻地理解教师的分析、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提醒学生仔细读题, 认真审题, 要不断做学生的表率, 传授他们审题的技巧及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提高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认真独立地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好习惯

良好的作业习惯应该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整、独立完成、富有创见等.独立完成作业是巩固知识, 深化知识, 检查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 是发挥作业应有作用的切实保证, 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在布置作业前, 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把优秀的作业展示给学生, 使学生产生向典型看齐的向上心理.要经常表扬那些能够独立完成作业并认真检查的学生, 防止和纠正抄袭别人作业的坏习惯.

让学生掌握检验方法是使学生养成自觉检验习惯的首要条件.所以, 结合教学内容, 教给学生检验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其次,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 要把检验作为学生解答问题的必要步骤长期坚持下去, 这样, 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会逐步养成认真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 而且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和自我评价能力, 帮助学生形成严谨、细致、缜密的思维品质.

四、培养学生勤于总结反思的好习惯

所谓反思, 是指对自己思维和学习过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 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数学作为一门思维训练的重要课程, 对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总结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最好的反思.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要培养学生经常总结, 促使他们形成自觉反思的好习惯.一方面, 可以让学生经常总结整节课的学习活动.总结的内容可以是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或学习表现, 也可以是同伴的学习行为或教师的教学行为, 还可以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与以前的哪些知识有联系, 这都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构建另一方面, 让学生总结自己一个阶段以来的学习状况, 反思自己在学习上所取得的成绩, 激发学习的乐趣, 反思存在的不足或困惑, 及时调整学习状态, 便于今后学习的提高.由此可见, 数学教学培养孩子经常总结反思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篇4:浅谈新课程下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1.带着任务去看书。预学案提出问题,学生预习时必须要思考问题,遇到问题做好记录,在上课时和老师、同学们共同探讨,解决疑难,即提交预习难题,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教师指导释疑,解决问题。

检测预习效果,通过回答预习检测中的问题,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解,为下面的课堂学习做了铺垫,提高了课堂效率。

2.词汇练习。在预习案中的预习检测部分,让学生进行词汇填空练习,如根据汉语意思填单词;根据英语意思连线;用英语给单词释义,英英解释;同义替换等,来帮助学生理解并熟记所要学习的词汇,以利于阅读和理解文章。

3.重点句型提炼。在预习案的预习检测部分,可以把文章中的重点句型提炼出来,并分析出句型和短语,再让学生模仿例句造句进行Brainstorming,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Module2 Unit1Reading中的句子Standinginsidewerelotsofstrangecreatureswithwhiteskinandlargeblackeyes.是表语提前部分,倒装的句子(当主语比较长时,常把表语(adj.或者分词)提前构成倒装)。正常语序的句子为Lotsofstrangecreatureswithwhiteskinandlargeblackeyeswerestandinginside.英语中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例如:

Standingovertherewasagirl.

Sittingatthebackoftheroomwasashygirlwithtwobigeyes

Gonearetheolddayswhenwewerelookeddownupon.(我们被瞧不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09江苏)Distinguishedguestsandfriends,welcometoourschool. theceremonyofthe50thAnniversarythismorningareouralumni(校友)fromhomeandabroad.

A.Attend B.Toattend C.Attending D.Havingattended

预习的意义不只是为学好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勤于思考,勤于动手,独立思考。预习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习惯和能力。成功的预习还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学生在养成良好预习习惯的同时,还须养成良好的朗读和背诵的习惯,朗读是在课文所提供的语境中对语音、语调、意群、句型等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同时培养纯正的语音语调和好的用语习惯以及为听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过的句型、词组、对话、课文进行朗读和背诵,能够形成语感,培养理解能力,为说、读及英语写作打好基础,这是提高英语水平的根本方法。

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也很重要,要养成书写规范、字迹工整、卷面整洁的习惯。高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字体书写不好,难以辨认,大小写不分,词间距若有若无,标点符号乱用,给老师批改作业和试卷造成极大的麻烦。这在高考阅卷评分中会吃大亏,白白丢分。因此,从高一开始,学生就要养成书写规范的习惯,对大小写、标点符号和词距等一定要一丝不苟,力求规范化、整齐美观。

另外,复习的习惯也不容忽视。大教育家孔子说:“温故而知新。”俗语也说“熟能生巧”,这些都告诉我们,要学会任何知识,必须经常巩固复习、反复练习。

一、经过不断重复复习,使短时记忆变为长时记忆

一个单词学生可能看几遍就能够记住。但如果想将其长时间记住,就需要进行反复的记忆,不断的复习,使单词的印象深深地留在脑海之中,这样才能够长时间不忘。

二、复习记忆过程中调动多种感官协调进行

像疯狂英语等学习方法之所以有效,就是因为在记忆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各个感官同时进行,增加深刻印象。如果学生在背单词的时候边听、边读、边写、边记,效果肯定要比默默的背诵好得多。

三、复习记忆过程中要尽量采取不同的方法

枯燥的背单词谁都会烦,那就需要学生想办法让其不断地变新鲜,需要时不时地调整自己的记忆形式,让自己有一种新鲜的感觉。

四、练习是巩固复习效果的最有效方式

不管学生多么努力地去记忆复习,倘若没有实战练习,无论怎样都意义不大。因为毕竟高考是以题目的形式来考核的,再牢固的知识也需要以答案的方式呈现出来,所以,让学生一定要多加练习,使自己的解题能力熟中生巧。

篇5: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科学课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兴化市合塔学校

225700 陈小俊

【摘要】

在小学教育中,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承担启蒙学生科学意识的任务。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情感,真正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视角去理解科学的成果,这是摆在每一个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我认为,良好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至关重要,它将为以后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甚至为终生学习都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科学教学

学习习惯

培养

对每个人来说,一个好的习惯可以受益终身!而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来说又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帮助学生一步步的迈进科学的殿堂,走向知识的高峰。故我们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就要不失时宜的、有意的培养学生的良好科学学习习惯。一个良好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它将为学生后继科学学习以及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从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都需要有创造的想像力。” 只有帮助学生学会质疑,才能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学习科学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采取不同的方法努力来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的习惯。

(一)通过旧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有些知识在整个自然界中是连续的,但对学生来说,这种连续性是要经历几年时间进行积累的。如“果实”这部分内容,低年级有《各种各样的果实》,中年级有《果实的特征》,高年级有《果实的形成》,这些知识体现了从整体到部分,从简单到复杂,从宏观到微观。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唤起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

(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努力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鼓励学生质疑,逐步的使学生学会质疑,养成质疑的习惯,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打下基础。

二、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但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归功于科学家细致的观察结果,如:牛顿就是从大家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傅科由简单的单摆现象得出了地球是自转的。所以,良好的观察品质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良好的观察品质主要包括:

(一)观察的客观性:“求实、客观”是培养科学过程技能的基础,更是科学精神的精髓。应使小学生从小养成对待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察时说实话,说真话,不伪造结果和编造数据,真实反映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二)观察的持久性:有价值的科学发现绝不是“走马观花”的结果。如: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通过24年的物候记录,发现了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和植物花开花落等物候之间的关系。达尔文也是经历了几十年含辛茹苦的观察与实验,写出了著名的《物种起源》。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分析,要培养学生耐心持久的观察品质,从而培养他们一丝不苟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三)观察的敏锐性:科学上的成功往往在于能否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遇,以及能否从细微处捕捉事物的本质,伽里略就是从教堂吊灯摆动现象,得出了单摆的等时性。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随时保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高度警觉”,这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关键之处。

(四)观察的全面性:要引导学生全面地、多角度地对事物进行观察,把零碎的,看上去并不关联的孤立事物放在整体中去感知,如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中对古代《受水型水钟》的观察,要将漏斗、水筒、浮标、齿轮、刻度盘、刻度尺等综合起来,进行全面地观察,才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关联。同时,要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同一事物。如对一个苹果的观察,如果同时使用味觉、嗅觉、视觉、听觉、触觉去感觉,其观察效果显然更全面。

(五)观察的选择性: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经常抓不住观察的重点,注意些不该注意的东西,如:用酒精灯加热物品时,本该观察被加热物发生的现象,但有些学生却只看到了酒精灯的火焰在跳动。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只有带着明确具体的目的去感知,才能观察的准确、全面、细致。所以要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方向,养成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习惯。

三、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又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养,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然而,不少学生没有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尽管他们从学会说话开始,就可能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很少有父母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他们会毫无保留地将答案告诉孩子,惟恐孩子听不明白。进入学校后,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也是“绞尽脑汁”地将知识通过语言、演示实验等方式传授给学生。或者学生只是机械地照着教师指定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依样画葫芦,没有探究性思维活动的参与,久而久之,孩子们习惯于从老师或家长那里“省时省力”地获取知识,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小学科学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不依赖老师,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植物的根是否在喝水?怎样证明?物体的滚动摩擦大于还是小于滑动摩擦?怎样证明?遇到这些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寻求老师的帮助和解答。当然老师并不是要游离学生探究学习之外“袖手旁观”,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教师怎样适时适度地发挥作用,才能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从而使探究活动持久、有效的进行下去。

四、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然而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所以科学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活动中要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的并用,要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善于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

如:在探究《电磁铁》的性质时,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他们对于电磁铁感兴趣的问题,诸如:电磁铁是由什么构成的?怎样制作电磁铁?电磁铁能吸哪些物品?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什么有关?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若有极性与什么有关?电磁铁与磁铁有什么区别?然后,让每个研究小组对本组感兴趣的问题,先提出预测,再根据多种实验材料,提出实验方案,最后动手实验寻求问题的答案。同时在活动中,要使学生养成勤于做科学笔记的习惯,要及时记录下自己瞬间闪现的智慧火花,把观察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对现象的分析、以及对活动的感悟,都要及时记录下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探究,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

五、养成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常常得不到预期的结论,甚至得到的结论是偏谬的,对此,教师既不要指责学生,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也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因为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是给探究者提供反思认识的好机会,学生在探究中经历失败未必是坏事,如果老师能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重新成功,学生会收益很大。如:学生在进行电路的连接时,经常会出现小灯泡不亮的情况,这时老师不要急于帮助学生查找线路故障,要激励学生合作讨论、自主分析,都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小灯泡不亮,学生会饶有兴致地分析出很多种原因,诸如:电池没电了;线路某处没接好断路了;小灯泡的灯丝断了;两节电池接反了;开关连接不对或开关接线处松动;连接灯泡的两根导线接到一起短路了等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线路进行检查,找到问题所在。这样对待“失败”,学生收益非浅,因为强烈地自发地反思过程,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实干的胆略,处事的机敏,思索的睿智。所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正确看待“失败”,使之成为获得锻炼和发展的契机,通过总结反思,使学生在成败中皆受益。

六、养成善于开发利用科学资源的习惯

小学科学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而教材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它不是课程的全部,教师要引领学生到家庭和生活中去学科学用科学。然而现实中,大多数小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舍得为孩子的学习投入,在家长看来,支持孩子学习科学,就是大量地购买课外科技读物或科技音像资料,而开发孩子智力,就只会采用购买智力玩具的途径。长此以往,孩子们养成了唯书本而学,唯现成用具而用的被动学习习惯,不会从生活中发现科学,更谈不上去开发生活资源学科学。

因此,小学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如:探究居室养花的学问;浇花喷水器的原理;家庭线路的设计;天气、气温、风向的观测和记录;食物霉变的研究;探究水壶除垢的方法等。同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使之成为可利用的科学实验资源,如:废弃的饮料盒罐,可以做土电话、可以做听诊器、可以做小昆虫观察盒等很多实验。还有小药瓶、饮料吸管、导线、铁钉、小磁铁、小木片、泡沫塑料板、螺丝、螺母、食品包装盒、袋、绳等,都可以用来做出精彩的科学实验。因此,科学教育要使学生养成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习惯,而课程资源的重要价值正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而这正是科学教育的内涵。

总之,担负科学启蒙任务的小学科学教育,养成小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比获取知识的多少更为重要,它将决定着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追求科学甚至会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研制组.走进课堂--小学科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

[2]朱纪华.现代小学科技教育[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

篇6: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科学课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我国古代就有对习惯的研究。《新三字径》中的第一句话讲到“人之初,性本善,性与情,俱可塑。”意思是说,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近代,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 足见习惯对学生的学习的影响有多大,尤其是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取得成绩的主阵地,如果能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将会使学生的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数学课堂上怎样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会读的习惯。

读书主要指阅读数学课本。课本是落实新课程标准,是实现教学计划的载体,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工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激活学生自主研读课本的强烈意欲的导语,使学生迫不及待地翻开书,自己去学习相关知识。例如:我在教学相似三角形这一章中的“比”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面幅虽然大小有区别,但看起来一样美丽。让同学们说出大小国旗的相同点后,认为同学们说得比较好,但很重要的一点还未说出,请同学们读“比”一节的内容,认真读书的同学一定能找出来(即长方形长与宽的比不变)。在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边读边想,把难点、疑点圈点勾划,使学生带问题有目的的听课。师生共同解疑,解疑时重点指导学生从各个方面理解课本内容。要求学生精读、研读、有重点的读,如读标题,要求学生细心体会,注意提纲携领地抓住教材的主要内容;读例题,在读中发现问题,并初步领会解题方法或把自己的解题方法与此题进行对照,使思路更明确,广阔;读插图表格时与文字相结合,有助于更具体形象、准确地理解教材内容。在教学“比”一课时,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学生很快知道什么是比、比的读写法、比值、比各部分间的关系,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学生阅读课本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探究和自我构建知识的过程,我们要领会新教材观的真谛,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拿起课本阅读,精读,研读,而且还要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培养学生自主拓宽知识面,引导学生逐渐由“读会”向“会读”发展

二、培养学生愿说的习惯。

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层次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数学语言是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通用语言,也是数学思维的最佳载体。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直接影响他们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从而影响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数学语言以其独特的内涵,成为数学思维的基础,它们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力的保证。数学语言中一字之差、符号的一笔不同,其意义

就相差甚远,比如“除”与“除以”、“+”与“—”等等。在表述定理、公式和法则时,教师应要求学生作出完整的叙述,不能默许学生随意增减,并要善于引导学生推敲语言中的关键词句,使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和抽象慨括努力进一步得到发展。例如叙述“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时不能漏掉其中的“同一底上”字,否则,就有可能变成平行四边形了。

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教学中的数学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促进数学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三、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学生专心听讲能力的培养是学法指导中最基本的环节,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条件,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听课,为交流活动顺利进行奠定基础,使学生会听、乐听、能听,这些要靠我们平时在以下三方面的培养。

1、要用“心”、用“脑”去听课,要进入角色去听课,这样才不会受到外界的任何干扰,思想才不会开小差。要听出老师上的新知识,复习的旧知识,要注意易错之处和老师上课的重点、难点,听出老师的解题方法、技巧,听老师提出的问题和同学回答的问题。

2、边听边想,想到预习时存在的问题和不懂之处,想一想老师的解题方法与自己的解题方法有什么不同。看到什么知识点

就要想到有关的性质、定理、公式等,要紧跟老师的思维一起运转。

3、学会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不仅要让学生肯听老师讲的内容,更要让学生会听同学的发言,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并加以思考,从而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为此,我要求学生在听同学发言时要做到三点:一是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不插嘴;二是听出别人发言的要点,培养自己收集他人发言中重要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需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自己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勤思的习惯。

要教育学生养成处处思考、时时思考、寻根究底的良好习惯。观察数学图形要“观思”结合,听课要“听思”结合。做完题后要反思,不懂的问题要长思,概念规律要深思,关键知识要细思。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首先,要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其次,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使学生观察做到有序性、全面性。第三,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各种观察,如观察教具演示和数学实验,观察数学模型、函数图象、几何图形。通过以上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形成善于从细微处发现问题的敏锐的观察力。

五、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学生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疑点或难点,而这些疑点和难点往往就是我们教学中的关键。及时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题,组织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对主动质疑问题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调动他们质疑问题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应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如,对于同一问题,若改变结论,条件如何,或改变条件,结论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变中求活,在变中找方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及时给予合理分析与评价,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达到提高学生质疑水平的目的。

六、培养学生细算的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适时按排一些验算和检查计算过程中有错误的和用估算方法验算的练习,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设置练习形式,如:学生在解一元二次方程:(x-3)(x-4)=3(x-3)时,常出现下面的错误:方程两边同时约去(x-3)得到(x-4)=3,这些都是对一些基本性质未能很好地掌握而造成的。许多学生常把这些运算的失误,简单地归结为粗心、马虎,甚至有的学生误以为随着计算机和计算器技术的发展普及,运算能力用不着提高,其实不然,运算的准确性不单只是纯粹的计算,它涉及面广,是需要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它需要对概念的准确理解,对公式的准确记忆,对性质的准确掌握,还要有一定的思维能力的配合,才能保证运算结果的准确无误.因此,教学时,应该重视基础知识,必须使学生理解与掌握各种与运算有关的概念、性质、公式、法则、算律等,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及各种应用,常出些与它们有关的正误辨析,正用、逆用的系列练习,使学生有着扎实的基础,保证运算的合理性与准确性.

同时低年级计算可以以游戏形式进行,开展一些以计算为主的竞赛,中高年级开设数学门诊,把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交给学生评判,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组织学生对同一题的多种计算方法进行比较,对简便合理的方法予以鼓励,培养学生仔细计算、自觉检查的好习惯。

篇7: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科学课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首先培养学生在学习上专心的习惯

要培养学生在学习上专心的习惯,我个人的体会是:1、在学期初加强学生课堂常规的训练,我们在 期初这几个星期宁可少学点知识,也要肯花时间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2、学生的学习和做作业是否专心认真,其实跟做父母的有很大的关系。现在有些父母这 边要求孩子要用心做作业,而边一边又跟别人聊天或看电视,甚至在家里打牌或打麻将,这样,孩子能静下心来学习吗?不能!所以教师和家长要加强协调,要给孩 子创造一个安静宽松的家庭学习环境。平时在家里,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家长不对孩子表示过度关心即问孩子肚子饿不饿呀!衣服是否穿得太少了!也不陪着孩子 做作业或叫孩子帮忙做什么事情,让孩子安安静静地做作业,使孩子有一个高度集中自己思想的小天地,这样学生的专心学习习惯也就逐渐养成了。

二、给孩子制定严格的作息时间表,从小注重习惯养成。

作息时间表,其实就是给学生订生活,学习规矩,即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玩,什么时候休息。因 为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不能剥夺孩子玩的权利。孩子不玩痛快,学习时就不会很好集中思想,也不会精力充沛。比如,我朋友的孩子,因为从小养成了什么时候 学习,什么时候玩。如今孩子到了学习时间,他自己都会比较自觉地坐在自己的书桌上开始看书做作业了,我要求学生给自己制定的作息时间表,比如一位学生的时 间表是这样安排的:

早晨:6:00起床(穿衣服10分钟;涮牙洗脸10分钟;吃早点15分钟;家里读15分钟早读)7:00去上学

中午:12:00——12:30吃午饭

12:30——1:30午休

1:30去上学

下午:4:30——5:00放学后,孩子自由活动一下

5:00——6:00孩子学习和做作业时间

6:00——7:30吃晚饭和饭后看电视时间

7:30——8:30看书

9:00孩子上床睡觉

说明:作息时间表是按学校上课时间星期一到星期五时间安排的作息表,双休日不包括在内。

星期六(休息日):上午学习和做作业,

中午看电视,

下午2:00——3:00练毛笔字;

3:00——4:30孩子自由活动;

4:30——6:00自己去体校田径锻炼

晚上休息时写一篇日记。

星期日(休息日):上午9:00——11:00去体校田径训练

下午休息,父子俩人去书店和到超市去看看;

晚上练毛笔字和写一篇短日记,然后自由活动。

三、从小培养学生做作业时独立思考的解题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我个人认为是件特别重要的事情,应该有意识的从小抓起,从学生的日常 活动中做起,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对父母不依不靠,学生能做好的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例如:在学习方面,就遵循古人说的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 之以渔。”意思是给人鱼吃,不如告诉人打鱼的技术。培养学生也是这个道理。学习时,不要坐在学生一旁监督,也不陪学生看书,做作业。学生自己的作业要做到 按时独立地完成。至于碰到实在不会做的题目,我只是给学生理清思路,启发孩子多思考几种可能性,但从不告诉学生答案,迫使学生自己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四、要求学生养成每天记录作业题的好习惯

一个学生每天如果能养成记下教师布置的作业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意味着这学生学会了对自己的 行为负责,学生的人生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学生的学习成绩优良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例如:我朋友孩子上小学一年级起就给孩子买好记事本,告诉孩子记事 本是用来专门记录教师交待的事情和教师布置的当天作业题的,要求孩子每天的记事本都有记载,不能有空隙,一开始我每天都会检查孩子记事本的记录情况,看孩 子记得是否认真,还是没有记,坚持一段时间后,就改为不不定期地抽查一下。假如发现孩子没有记录的话,就取消孩子玩得时间,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五、从小培养孩子做完作业,自己检查的习惯。

学生在做作业时,我从来不打扰学生,让他一个静心的做题。学生做完作业后,我的具体做法是,例 如数学,要求学生看一看计算是否准确,单位换算是否搞错,应用题的算式列得可对,训练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去订正过来;语文要求孩子看看字是否写错, 作文写好后主要是自己去读,看语句是否通顺,让别人看了文章后得到了什么启迪和感想。

六、培养孩子做完作业后,整理桌上学习用品并收拾好自己书包的习惯

我就要求学生每次做完作业后,自己养成整理书桌并收拾好学习用品的习惯,从小让孩子面对生活,学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

篇8: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科学课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众所周知, 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将会终身受益;一种坏习惯的养成, 将会终身受害。有位教育家曾这样说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比教给他知识和方法更重要。而新课程反复强调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 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要让学生真正地投入到主动积极的学习中自主学习, 必须养成如下几种基本的学习习惯和意识。

一、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兴趣有直接或间接之分。直接兴趣指向过程本身, 间接兴趣指向过程结果。学生有了学习英语的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 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相反, 如果学生对学习英语不感兴趣, 情况就大相径庭了。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学习, 学习的效率必定是事倍功半。

1.理论上;随着改革开放,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交流工具, 尤其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息息相关。

2.实践上;本人在教学过程中, 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实物、图片、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情景“导演”课堂活动, 活跃气氛, 培养、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课堂自主学习能力

课前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1.遵守课堂常规的习惯。课前做好准备, 摆好学习用具, 上课积极大胆地回答问题, 遵守课堂纪律, 不搞小动作, 不干扰他人学习。

2.科学学习的习惯。要养成“三先三后”习惯, 即先预习后听课, 先复习后作业, 先独立思考后请教别人。同时还要养成不懂就问, 独立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3.专心听讲的习惯。学习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课堂上听课效率的高低, 因此上课一定要专心致志, 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 听同学发言, 逐步养成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4.在work alone, pair work和group work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 促使学生主动自主地学习, 养成爱动脑筋的习惯。如6AUnit 1 Public signs A部分是一段较长的语篇。课文中谈论的三个公共标志的对话是本课的重点, 我设计了几个问题:

(1) How many signs do they see?

(2) What are they?

(3) Where are these signs?

(4) What do they mean?

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 最后给出了答案:

A.danger——on the wall——You must stay away from the building.

B.keep off the grass——on the grass——We shouldn’t walk on the grass.

C.be quiet——on the birds’cage——We shouldn’t make noise.

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思考就是动脑筋, 只有勤动脑, 多思考问题, 才能发展思维, 真正理解和领会知识, 才能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质疑问难, 积极思考, 并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或见解。

三、培养课后自主学习的能力

1.课后复习和拓展性自学是课后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复习和自学可以巩固所学知识, 扩充知识面, 提高学习能力。

2.课后复习是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重要一环, 是课堂学习后续阶段, 对所学知识及时复习, 不仅是巩固旧知识的必需, 而且是获得新知识的前提, 新旧知识相结合, 互相衔接, 可以加深理解和牢固掌握新知识。

3.学会“放电影”回忆当天所学内容习惯。用短时间在课后自行回忆或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方式把当天课堂所学知识回忆一遍。

4.要用科学方法背诵词汇, 为增加语感而朗读对话、课文, 做到潜移默化, 熟能生巧。

总之, 对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主学习, 养成良好的习惯十分重要。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 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丛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9: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科学课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科技部与中央宣传部关于印发《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通知(国科发政[2016]112号)中,我们可以看到公民对于科学素养的掌握对于我国创新型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而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对于小学启蒙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也就显得意义重大了。

【关键词】科学素养 新课程教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25-02

在我国新课程教学不断改革的背景下,对于学生自主、创新以及独立的学习能力培养更加重视,尤其是在小学教育阶段而言,要启蒙和引导学生形成上述的学习能力,其中比较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对于科学素养的认识,目前学界将科学素养归纳成三个部分:包括人们对于科学知识本身的了解程度,人们对于科学研究过程与方法的了解程度以及人们在科学对人与社会重要影响方面的了解程度。从这个层面上而言,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是引导学生形成对于科学知识正确的认知,以及对科学知识方法正确的掌握,这也符合目前我国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

在小学教育阶段中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目前新课程教学改革也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就成为我们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科学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主要思考的方向在于,如何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兴趣,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知识研究方法,如何推进学生发现科学知识的重要社会意义。简单来说,培养与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就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学习方法与实践三个方面入手。

一、通过激发学生兴趣推动学生自主积累科学知识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所说那样,“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所以可见兴趣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小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内容本身的主动学习与深刻掌握,而学习与掌握得越深刻,就对于科学知识本身认识的程度越高,其科学素养也就能够得到提升。

从教学语言上来看,亲切和蔼以及引导式的教学语言运用更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对于学生的称呼从“你们”到“同学们”,或者在教学学习过程中从“你们一起来解答一下这道题”到“为什么这道题的结果会是这样的呢?”的语言表达,显然越是亲切表达和设问语序表现更容易拉近师生关系的同时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从教学知识内容而言,教师将知识内容越贴近生活或者越形象化的表达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关于温度与水知识章节的教学时,生硬的解释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的表述显然无法让小学生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也就下滑,而引导学生对水在温度中变化的过程进行观察,学生理解起来就更加的具体,其学习兴趣也就自然而然的得到提升。

二、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来引导学生对于科学知识学习方法的掌握

对科学知识研究方法的掌握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小学生在学习经验上略有不足,所掌握的学习方法有着很大的局限,因而对于知识本身研究方法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就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方法进行引导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中,以此提升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研究方法的掌握。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更多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局限了学生对于知识探究的参与性,也就阻碍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所以,推动学生对科学知识研究方法的掌握,关键就在于教师对于学生学习互动的参与层面。

教师通过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知识学习的互动参与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是在课堂教学中避免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而是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本身。例如,在小学科学课程关于磁极的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对于身边磁铁的特性进行探究式的观察,进而让学生参与到指南针原理的探究发现之中。其二则在于课堂之外的探究学习引导,例如植物的生长变化,通过鼓励学生进行课堂之外植物的培育种植,学生自主的参与到对植物的根、幼苗以及开花整个生长的整个科学实验过程,进而提升学生在科学实验上的素养。

三、通过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来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知识的社会意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小学的教学实践之中,通过社会实践的形式不仅利于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掌握,也利于学生清晰的认识到科学知识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在小学的教育阶段中,对于学习的实践活动组织较少,特别是参与到社会的实践活动,由于对教学环境以及学生安全性等多方面的考虑,实践活动比较少,这不利于学生学习观点的拓展。

因而组织小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相当必要,具体可以采用的方法可以通过科学成果的参观,科学竞赛的举办等。例如,通过组织小学生进行科技生活馆以及生态农业技术园等科学生产环境的参观,让学生以第一视角的状态去了解到科学知识对于学生个人以及社会的重要性,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知识认识,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结语

综上而言,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不仅对于学生个人的学习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我国科教兴国以及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目标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我们需要在小学阶段中通过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与对于科学知识内涵的科学认知三个层面来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沈红.改革作业形式 提高科学素养[J].小学科学(教师),2010年01期.

上一篇:部门户外活动策划方案下一篇:观“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直播”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