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朝经济发展状况

2024-05-05

浅析明朝经济发展状况(精选6篇)

篇1:浅析明朝经济发展状况

浅析协会目前状况与发展

加入协会已有一年多的时间了,在这我学会了很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让团队合作更加效等。现在师妹的加入为我们注入了新的活力。虽然还没深入的了解。但是通过从师姐们的口中我发现,她们还是一群很优秀的小伙伴。希望在师姐和师妹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会越办越好。以下是我对协会的看法与建议。

首先,我认为这一届的师妹独立性很强,喜欢有自己的空间的时间,遇到事情喜欢独立的去完成,这对于个人来说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品质。但是,如果对于一个团队来说,这可能会起到一个相反的作用。其次。师姐与师妹的沟通与交流的时间很少,无法建立起真正的信任。以至于导致人心松散,没有凝聚力,大家各自在各自的小世界里活动。按自己的方式与方法做事,并没有考虑到整个全局观,所以出现意见分歧,导致矛盾出现。在一个就是执行力不够强。很多事人都是有一个惰性,喜欢把一个事情办得拖拖拉拉,就比如,可能要去申请一个场地,本可以当天就可以完成,有些人就喜欢拖到最后一天才愿意去完成,这样可能导致后面的活动无法顺利的进行,对于这些现象我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点,师姐应该与师妹多沟通与交流,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大家都可以互相讨论,特别是师姐要主动积极,加强情感交流可是一个团队必不可少的。在这里我觉得我们协会做的最好的是在每一位小伙伴过生日的时候都会收到协会的祝福。我觉的这个会给人一种归属感,加强了每一位对协会的责任心。第二点,应该更多地组织一些需要团队才能完成的活动,去培养大家的一种团队精神。第三点,应该把需要做的工作分配到人,并需要积极的去监督以及辅导,督促其尽快完成。加强办事的效率,从而促进一些活动的顺利进行。

就我个人来说,我是非常喜欢这个协会的,我觉得师姐们都是好样的,都很热情和爱帮助人。而且对于投入工作她们也是非常耐心,责任感也非常强。在这里我强烈的感受到了。我希望这一点可以潜移默化到师妹,不仅对于协会有好处,对于她们自己也是有非常大的好处。我也对自己提出希望,这次咨询会的活动我没参与觉得好遗憾啊,一次与大家相处的好机会,就这么错过了。我希望自己在以后可以尽可能的去参与一些协会举办的活动,很想认识师妹,很想与好多协会的成员一起,成功地去举办一次又一次的活动,去完善自己的各个方面。希望我们大家每个人都可以尽职尽责,既然选择它,就要努力地去把它做好。不要懈怠,不要拖拉,就把它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做。相信如果有更多的人把它看做一个有自己的大家庭,我们这个协会将会越变越好。因为有大家的热情,它能不发光发热吗?加油吧,小伙伴们。

篇2:浅析明朝经济发展状况

徐德亮

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内蒙 赤峰

内容摘要: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是研究明朝的内阁制度,首先通过明朝废除宰相设立内阁来阐述明朝内阁的前世与今生。然后再探讨出内阁它对皇权及对有明一代的两大辅政之一的阉党的制约及影响。再次通过对内阁权力的探析最终得出它依然是皇权的御用工具。关键词: 由来 内阁 皇权 权力架构 政治效能

一 明朝的废相与内阁的由来

在明朝初期一直秉行的宰相制度,皇权作为九五之尊享受至高无上的权威,而相权则把持全国最高的行政权力。宰相虽号为“奉旨办事”但实则不然,王朝的很多事情宰相是不与皇帝商量直接独断专行的。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当朝皇权是个“懒王”还好,如果当朝皇帝勤俭持政且有很强的权力欲那就糟糕了,君权与相权就会必然产生裂痕与矛盾,皇帝与宰相争权夺势形同水火,严重时国家的政策说瞬息万变有时也不夸张。国家机器无法正常运转下去了。前朝教训无数而距明太祖最近的教训就是蒙古人建立的元王朝。

在元王朝统治中原时期,由于很多帝王的文韬和武略都不足,元代皇权孱弱无能,所以宰相擅权。这些种种给明太祖朱元璋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而且明太祖也阅读了很多的史料,也发现了很多相权对皇权的掣肘。故而他终结了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并认为元代灭亡的原因就是将政权委臣,并最终导致欺上瞒下的原因所致。再加上明太祖对开国功臣本就有猜忌之心。终于借“胡蓝之狱”最终废除了宰相制,权分六部。

相权最终被废除了,皇权自然得到极大的膨胀。随之而来的自然是政务的大量增加。太祖每日批阅的奏章据《明史》记载大约为200多件。处理的各项杂务多达400多件。太祖的工作可以用“昧爽临床,日宴忘餐”①来形容。但依然无法做到完美无暇,唯恐出现差池。于是明太祖终于在身体所力所不及的情况下诏天下举贤才。于洪武14年(1380年)设立四大辅官。四大辅官皆来自民间,帮助皇帝协理政务监调四时。四大辅官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设立的,同时还作为太子的宾客。四大辅官按时令入朝,官位为正三品,以补皇权力所不及。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四大辅官皆来自民间,对朝典朝章并不熟悉,难以娴熟。故而四大辅官在设立了不到两年便废止了。但却是明太祖对后世中枢制的进一步改革打下的一个很好的基础。

内阁制的真正开始形成始于明成祖朱棣时期,《明史》对内阁的解释为“以 其授餐大内,常侍天子殿阁之下,避宰相之名,又名内阁。”明前期由于皇帝都比较勤勉政事,内阁还只是作为一个“垂询”机构,同时为了避免内阁专权,成祖时期规定阁臣不得设立官署,不得专制诸司。阁臣的品位很低甚至不如一个外

省的知府。更不用说节制六部的尚书了。但是到了明仁宗朝的时候就发生了变化,内阁的职权和地位得到快速发展,其位高权重丝毫不亚于隋唐时期的宰相,《 明史》载:“ 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②

有明一代内阁的职责范围是“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③“献替可否”是内阁帮助君主减否政务的主要方式。内阁大臣据皇帝的垂问阐述意见,这叫作“献”。君主表示认可并指示可以执行这叫作“献可”。如果阁臣对皇帝的方案有不同的看法称为“可否”。简单地将就是封驳之权。“奉陈规诲”,“陈”就是四书五经儒家经典著述,前朝明主的政绩和先皇祖考的遗训,“规”就是规章方法,用来教育和培养皇帝的,奉陈规诲就是内阁大学士利用课堂的形式向皇帝传授四书五经和安邦定国之术。“点检题奏”,因公事上书叫作“题”,因私事上书叫做“奏”,点检题奏就是内阁对诸司的各种奏章有预览之权。“票拟批答”始于英宗朝,也是明代中后期,内阁帮助皇帝平章政务的主要形式。除了上述职权外内阁同时还具有起草懿旨,参政议政,撰修帝王实录的权利。到了明后期,内阁大学士甚至拥有了选任官署的权力,例如万历首辅张居正在进行官制改的时候就提出“用舍进退,一切功实为准。”④在明崇祯帝在位时期,内阁又拥有了辖制军事的权力,如崇祯2年(1629年)后金侵明,而明朝派遣攘外的是内阁大学士孙承宗,他在通州誓师,比北方一定程度上收复了部分失地。

有明一代选任内阁大学士还是比较严谨的。明代的内阁成员一般是5到7人,有时也多达10多人。明代前期内阁成员并无品级高低之别,到了明代中后期,尤其是嘉靖朝开始设立首辅之职。内阁成员统称为辅臣,其中资历最深的人被称为首辅,往下是次辅和群辅。首辅位高权重,次辅和群辅只能望其项背。首辅主持内阁会议,次辅和群辅是没有资格的。明代内阁的选拔最首要的一点便是必须出身翰林,非翰林是不允入阁的。有明的的170多位内阁大学士中,通过尚书入阁的有110位,通过侍郎入阁的也有24位。绝大多数出身翰林,所以在明代翰林院又被称为“清要之地”。对于大学士的任用,明代初期是由皇帝直接提点的,称为“特简”。明代中后期,由于内阁权势的膨胀,内阁成员的选用变成了内阁成员向皇帝举荐人才入阁。

二 内阁制产生后对专制皇权及司礼监(宦官)的制约

明太祖朱元璋过逝后,其子朱棣即位后在其父亲的基础上又搞了个创举,设立内阁选拔阁臣协御机务。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明代内阁制度的演进也正是体现了我国传统官僚主义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是顺应王朝的需要而建立的,但建立后却又有了要摆脱王权束缚的需要。内阁的设置本是为了加强皇权的需要,但随着内阁制度的发展,内阁被委以协御国政,替代帝王言行也成为必然事件。其由原

来的“垂询”机构发展并逐步拥有了参政权。并最终拥有了整个王朝官僚机构认可的最高决策的参与权。

内阁作为整个王朝运转机器的核心他们通过为皇权平章政务,力挽时艰,直言谏诤,发挥着对军国大政的核心参与及居中调停的作用。明代中晚期,虽然官场上对内阁首辅制度多有非议,并对内阁所拥有的部分职权大加攻击。但我们要清晰一点内阁的根本是服务皇权,内阁与皇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矛盾关系。一定程度上来说内阁权力的稳固与皇权的稳固是基本一致的。特别是当王朝蒙尘之时,往往整个朝野都向内阁寻求悬壶济世之方。所以自成祖朱棣到末帝朱由检,历代皇权虽赋予内阁的职权有轻重差别,但均未想过要去取消它。也就是说内阁的稳定与整个王朝的稳定成正相关的关系。也意味着明代中央权力构架中内阁不可缺少,专制政治的强化离不开阁臣的调节和维护。同时当内阁彻底被冷落,内阁群体无法再挽救时艰,明朝的气数也就到头了。

对内阁制的整体进行分析,我们又会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他们必须协调好与皇权,司礼监(宦官)和六部尚书的关系。内阁群体虽然依附皇权受制于司礼监的辖制同时又有统调六部之权。尚是如此也不能轻视内阁之权威。因为内阁依附皇权就同时也拥有了节制司礼监的能力。司礼监与内阁是相互制约最终为皇权服务。如上文所述,内阁的建立是为加强皇权的权威而建立的,但是内阁一旦建立又同时拥有了脱离君权意志的现象。毫无疑问内阁的存在已依附皇权为为根本前提,这是谁也不能否定的。但我们也应同时看到作为内阁的辅臣群体在为皇权服务的时候是一个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内阁可以用各种方式和途径来影响帝王的决策,甚至制约帝王的决策。无论是通过对帝王每日的传经布道,还是通过票拟,召对等形式面君。这其中的种种无不都夹杂了内阁辅政的个人的思想感情。特别是在格君心,正君德方面更是影响深刻。尤其到了明英宗朝的时候,票拟制度成了内阁的专司属权并且成为一种定制。票拟制度的专司化很快成为全朝野上下必须准守的准则和指南,甚至君权也得顺其令。可以这样说内阁的票拟很大程度上上就是最终的决定,帝王的“旨从中出”变得很少见。当内阁拒绝票拟政令,这便是一种对皇帝发布错误政策的一种否定。君王的召旨,内阁不满,可以拒绝票拟,递回中朝从新奏对,对皇帝的变乱朝纲起到了一定抵制作用,尤其是到了明代中后期由是如此。除此之外明代内阁群体还可以利用旧皇崩驾或退位的时候,内阁利用为先帝草拟遗诏和登极诏书的时候,借以表达自身的安邦理念,以达兴邦除弊的目的,同时对新君也起到了引导作用。凡此总总无不体现着内阁对皇权的能动性引导和制约作用。

评价内阁内阁制度对皇权的制约作用再有明一代不得不提下一宦官,也就是 前文一直重复提到的司礼监。本来用朱笔圈阅奏章是皇帝的特权,也是控制内阁越权的利器,但是明代中后期后,君主多少不更事或倦怠朝政,因此这种“批朱”

特权便被身边的宦官把持了,拥有了“批朱”之权就使得宦官的权利伸到了外朝。就是所谓的“然内阁之票拟,不得不绝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但是在有明一代宦官始终未坐大这不能不说与内阁的制约作用有直接的关系。可以这么理解每到了明代生死存亡的转折时期,内阁均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才令明朝一次有一次度过了危难时期。就内阁与司礼监(宦官)的关系来看,二者的存在都是为了皇权服务的。内阁掌管“票拟”之权,司礼监掌管“批红”之权。而这又是一种制衡关系。内阁通过“票拟”来影响中央的决策,而司礼监通过“批红”来限制内阁行使职权。内阁与司礼监这种打打和和的局面也是出于无奈。内阁的“票拟”往往不得不取决于司礼监的“批红”。司礼监成为阁员与皇帝沟通的重要方式。内阁大学士想要顺利辅政经常需要宦官的配合。但是需要要注意一点我们不能以此就断定出内阁的权势受制于宦官群体。我们必须看到这样一个史实,即在明代以前历朝历代宦官狭天子以令诸侯的事件层出不穷,如“至唐则宦官之权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造成“自(唐)穆宗以来八世,而为宦官所立者七君”⑤。有明一代虽然阉党之烈于不亚于唐代,但却始终难以威胁皇权,这与内阁的有效制约是分不开的。从明代的体制上来说,内阁拥有朝野上下最为认可的权力职能,因此相较于司礼监来说内个还是处于主导的地位。然后就从中国的传统儒家脉流来看,宦官掌政毕竟不是什么光明正大的事,难以得到朝野广大臣僚的认可,这是我们从总体上进行的把握。然后我们再从内阁与司礼监的交往中来看内阁对宦官的制约作用。第一,我们从内阁与司礼监所拥有的职权票拟,批红来说。首先“票拟”是全朝野所认可的权力运行规则,内阁具有独立性,可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而“批红”是司礼监代君主而为之的,是基于内阁给出的票拟而定的,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一般情况下,司礼监给出的批红只能遵循皇帝给出的方式办,不能随意改动票拟。第二,内阁对司礼监权力的限制在朝野往往被认为是正义行为而获得大为的支持,内阁常常借用祖制来圈范宦官的作为,力图将宦官的权力限于内廷。所以若果没有内阁对宦官的制约,有明一代的宦祸也许会更为严重。第三,有明一代,在很多公务面前,与其说是内阁在不断地溜须宦官,到不如说是内阁在灵活的利用各种形式对以司礼监为首的宦官群体在进行利用。明代君主喜欢玩平衡感,所以内阁一定程度上在利用司礼监反制帝王专权对阁权的削弱。研究者研究表明:“在有内阁的二百四十 余年中,宦权超过阁权的时间不及五分之一,五分之四的时间是阁权超过宦权”⑥。

三 内阁依然是皇权的御用工具

明朝的中枢权力机构明显与前代不同,它是有两大机构组成—内阁与司礼监组成,二者都不是国家的最高行政机构,均是辅助皇权的办事机构,因为彼此之间的制衡,所以谁也无法异军突起成为威胁皇权的力量。

如前文所述内阁的权力极不稳定,虽然出过严嵩,张居正这样显赫一时的人物,但也是趁皇权“玩忽职守”的时候才会出现代行王政的现象。内阁成员一般出身翰林,进入内阁后其权力的强弱与皇帝采纳票拟的情况成正相关,所以内阁缺少连续性和保障。与前朝相比,明代内阁的功勋并不卓著。这一方面与内阁群体的资历有关,前朝的宰相都要在基层有一定时期的锻炼,而明代内阁基本出身翰林,缺乏从政经验,自然无法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但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的权力缺乏连续性与保证,容易被皇权控制。所以,显而易见有明一代的内阁只能加强皇权而无法成为皇权的威胁。

有明一代的司礼监不但是明廷设置的24个衙门中最具权威性的一个,而且在宦官所处的12衙门中也是首屈一指的。司礼监掌管着明廷“皇城内一应礼仪刑名,钤束长随,当霆,听事各役,关防门禁,掌理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章奏文书及照閤票批红等事”⑦。司礼监对明政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嘛:第一,代行皇权,特别是代替皇权进行批红。第二,执掌厂卫,司礼监还控制着东厂,西厂,和锦衣卫等特务机构。但是我们必须注意一点,宦官始终无法掌握兵权,并全市中掌握在政府派遣的总兵手中。所以虽然宦官距离皇权如此近,但是终明一代,宦官绝对处在皇权的绝对操控下,无法越雷池一步,只能是促进皇权的进一步加强。虽然如此说,但司礼监的设置毕竟还是有它的重要性在那里:第一,始终贴近皇权,而且也常被授权代行皇权,被身在职场较量中占据了很大优势。第二,替代皇权监视文武百官,势力甚至在皇权的怂恿下超越内阁的职权。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第一,内阁成员因缺乏实际的执政经验,而且确立缺乏连续性而且不稳定,所以很难僭越皇权,只能是维护皇权的办事机构。第二,如果有的同志还认为这样还是有些缺乏说服力,那么通过上文我们可知司礼监始终是皇权的御用机构,而且司礼监与内阁并称为明代两大辅政机构,因此亦可用司礼监来牵制内阁势力的壮大,反之亦然。所以内阁,司礼监与皇权的关系更像一个三角形的关系,皇权高高在上处在顶端,内阁与司礼监位于两边的底端,谁强谁弱,完全是与皇权的亲疏而定。内阁通过“票拟”来加强皇权,司礼监通过“批红”来辖制内阁。很大程度上,明代皇帝利用宦廷代行“批红”,与其说是下放权力,不如说是利用宦官在牵制内阁的势力。从而这也保证了整个王朝的稳定,从明代中后期多出昏庸的皇帝,而整个王朝并未紊乱就可以看出。四 客观评价内阁群体:

我们在评判内阁群体的时候,不用过于纠结内阁到底是“宰职”还是非“宰职”。尽管向前文所述的严嵩,张居正等所掌控的权力已经很类似前朝的宰相,尽管内阁的存在终明一代也无法找出典章制度的依托。但我们必须清晰一点那就是从明代中期开始,百卿就开始称内阁的阁员为“宰辅”,而皇帝面对如此毫不隐晦的称呼面前,也丝毫没有横加斥责,甚至连帝王本身也无法避免称内阁成员

为相职。阁僚成员本身也俨然以“宰职”自居。但是,也如前文所述,内阁无论权势多么如日中天,细论起来内阁与“宰职”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总的来说,宰相位极人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级行政官吏,拥有法力说依托的权力和衙署,有直接统领的下属。而明代的内阁则不然,他们缺少法定地位,权力也无法辖制六部九卿。阁员,职责,有明历代也不尽相同。内阁作用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权的“慵懒”和信任程度。所以评价内阁不能笼统的用似“相”还是“非相”来论。

终明一代,内阁势力的强弱总是处在不断地强弱变化中,这里既有皇权的需求使然,也与帝王的为君能力有关。同时也与内阁过硬的能力和协调六部的能力有关。也与国家时艰的危局和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有关。所以有些同志争论的内阁到底是否为“宰职”之辩,更多的更像是表层认识,而并未明晰其内。

如同前朝历代宰相一样,明代的阁僚也大多抱着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而缺乏典章的依托,又使他们有一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气不长”之感。所以每当内阁得到皇帝的认可时,内阁往往表现出极大地抱负欲,恨不能将自己的治国理念全数展现在皇帝面前,让皇帝知道内阁并非徒有虚表,是能够匡扶社稷,扶大厦之将倾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内阁与皇帝的见面方式有隐晦和明面之别。有通过奏章传达的,有通过与皇帝直接面禀的,也有通过宦官代为传禀的。即使内阁在一定时期内在皇权面前失宠,也不见得内阁的言语在皇帝面前就油盐不进了,也就是不可能丧失的一点影响力都没有了。熟话说谋事在人,政治人物的能量有时并不是我们可以完全揣摩透的。终明一代的内阁辅政开创了前代未有的先河,阁僚群体贵为天子的左膀右臂,但由于前文所述的种种原因,其实阁僚的立身环境是比较险恶的,如履薄冰。

此外内阁统辖六部也要辩证的来看待。前文已述,朱元璋废相以达权分六部。后来明成祖朱棣明确规定“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内阁)”⑧。但是虽然如此我们也要明白一点,无论从整个皇权的需要还是六部统协的需要,内阁势必必须要统辖六部的,这是毫无疑问的,这也是中央权力运行的主要方式。但同样的我们不能说内阁专有诸司,这也是缺乏历史依据的。明太祖权分六部,皇帝一人总摄政务,听起来想法是不错的,但是在整个王朝的运转实践中是无法做到的。因为六部是无法调节朝政与庶政的,所以内阁的建立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作为六部之上,皇权之下的一个决策机构。而六部激吻上就可以称为最高权力的执行机构。如果六部各自为战,都是各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那么整个朝政可定会运转失灵。同时内阁要想统辖六部也必须对六部事务有一个比较明晰的认识。关于此事,明神宗万历年间的阁僚申时行有过很精辟的描述,他说“夫国家纪纲法度,分掌于部院,而统归于朝廷。阁臣则参机务,备顾问者,若于诸司之事全不与闻,即皇上有问,臣等凭何奏对?即有票拟,臣等凭何参酌?此岂皇上委任责成之意哉 ”⑨。又云“夫阁臣之参机密,自永乐以来二百余年,天下之政出于一,自古记之矣。所贵择人而任之,主上虚己而听之,自可兴化致理。若使六曹各司其事,则意见纷出,事权涣散,其执必不能安”⑩。从政权运行上来说,内阁是作为六部的上层机构而存在的,是一种上级与下属的关系。若果真是这种上下级的关系,其实是更利于朝政的稳固运转的。但是终明一代怪就怪在这里,六部居然是抗衡内阁平章政务的障碍。如果内阁不与六部关系的融洽,那么内阁的辅政实际上是缺乏现实基础的,如果内阁与六部就权力问题吵得不可开交,唯一造成的只能是办事效率低下,甚至一发不可收拾。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自明代中后期以来,多出昏庸无能的帝王,怠惰朝政更是家常便饭。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内阁不统辖六部,不难发现先明朝是无法保持存在200多年屹立不倒的,危局肯定会层出不穷。所以放大到整个王朝来看内阁,内阁辅政更多的是起到一种稳定器的效果,从内阁统辖六部的程度来看,内阁更多的是以签署命令的形式,而非直接掌控。内阁统辖六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中央政权体制的缺失,更加有利于六部之间的配合,更大发挥皇权的统治功效。总的来说内阁统辖六部是一件积极的事情。五 总结

明代内阁制度的建立是封建社会中后期的一种对上层建筑的一种变革,内阁并最终成为有明一代的最重要的中央权力机构之一。中国历代的中央政权机构,自秦代开始,直到明朝初年都实行的是宰相制。宰相是最高行政长官,享受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崇高待遇,所以历数中国历朝历代充满了皇权与相权的争斗,这就使得提高皇权削弱相权成为历代加强皇权的总的大方向。在这点上,经过前朝的不断摸索,终于在明朝开花结果了,明代太祖朱元璋利用“胡蓝之狱”,彻底废除了相权,权分六部。但是作为帝王本面对如山的政务即便是殚精竭虑也是无法完成的,所以设立四大辅臣官。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时候,内阁开始正式形成。内个最终发展成为明代很重要的中央机构,本质上是封建地主阶级在不改变政权性质上的一种框架内的调节。到了明代仁宗朝,内阁更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明史》有云:“ 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如前文所述内阁一定程度上可以制约皇权。但是同时我们也会看到皇权是不会令自己被束缚的,他利用阁僚的选用和司礼监的“批红”来反制内阁无时无刻的越权企图,最终令内阁知识作为皇权统治下的御用工具而已。

总的来说内阁作为存在于明朝中央的一类高级官僚群体,其所作所为都对整个王朝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明朝是一个鲜出贤主的王朝,可以说内阁为了整个明朝的政权稳定运行,做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明朝能够延续270多年的加

固器。

篇3:FBO发展状况浅析

FBO是Fixed Base Operator的英文缩写, 中文意为固定基地运营者。实际上, FBO是设在机场为通用航空服务的企业, 也就是为除了航班飞行之外的小飞机, 特别是公务飞机和私人飞机提供加油、小修和旅客接待等种种服务的一些公司。它由三部分组成, 公务机专用候机楼、机库和停机坪, FBO能够把公务机的空中服务和地面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 给客户整体服务的良好感觉, 也有利于飞机的运营和维护, 被认为是一个国家的公务飞行市场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2 FBO提供的服务与机场和航空公司的区别

2.1 FBO提供的服务

外场服务是FBO的第一项业务, 其中包括销售燃油和油料, 通常向以该机场为基地的飞机提供停放和日常服务, 如清洗、检查和设备调试, 同时也为过站飞机提供这些服务。

维修和修理是FBO的另一项基本业务, 其中包括零备件的销售。许多规模大的FBO常常充当通用航空飞机制造商的经销、代理商, 既卖新飞机, 也卖二手飞机, 有时也参与飞机销售的融资。大多数FBO还自己拥有几架飞机供短期出租。有的FBO提供飞行服务, 帮助客户制定飞行计划, 提供气象信息等;有的还提供训练, 既训练新飞行员, 也为老飞行员提供复训。

另外, FBO还为客户提供各种非赢利性服务, 如配备清洁、舒适的休息大厅, 驾驶员休息室 (备有地图、气象信息、与FAA联络的电话等) 、来宾会议室和娱乐设施 (如台球、游泳池、烧烤等) 。这些免费的设施是吸引客户的有利手段。

在各种通用航空业务中, 公务航空的发展带来了FBO服务范围的大变革, 因为公务航空是最能给他们带来丰厚利润的客户。公务机客户注重效率和服务, 因此, 要争取公务客户, 就要在服务上大做文章。FBO重新界定了FBO的业务, 把它定义为“飞行保障服务”, 意思是, FBO的任务是为客户使用私人和公务机提供保障服务, 因此凡是客户需要的, 都是FBO的业务。在这种背景下, 各FBO纷纷扩大业务范围, 如增强飞机、发动机和机载设备的维修能力;建立内部交通机构, 帮助客户转乘商用航线飞机;代订酒店, 代发邮件, 安排旅游, 安排地面交通;为提高客户飞机利用率而开展包机业务;与企业飞行部签订合同, 负责企业和私人飞机的管理;参与客户的一些项目, 如建机库等;提供一些融资手段, 应客户要求, 买下客户的飞机, 再让客户租回去等等

2.2 FBO与机场和航空公司的区别

2.2.1 FBO与机场的区别

FBO与我们通常了解的航空公司起飞降落的“机场”是两个不同事物, 他们可能会共用跑道同滑行道, 但他们所服务的对象有巨大的差异。机场有限公司, 比如上海虹桥机场有限公司、深圳宝安机场 (有限) 公司, 主要向航空公司以及大型航空货运公司提供各项服务, 包括基础设施 (跑道、航站楼、货运设施) 维护与扩建、安全保障、空管服务、地面指挥、机务维修、应急救援等等。机场有限公司的另一个服务端, 是我们这些坐航空公司机票的旅客。从坐上机场大巴开始, 我们便已经接受机场有限公司提供的服务。推着行李小推车, 走进航站楼, 检票候机登机, 机场有限公司的管理时时刻刻陪伴着我们。因此, 机场有限公司的服务, 也可以理解为“大众”交通运输。而FBO所服务的对象, 在这个意义上, 则是“小众”。从只能坐一个两个人, 最快只能飞60多公里/时的轻型飞机, 到可以搭载几十个人的商务喷气机, FBO一视同仁提供服务。

2.2.2 FBO与航空公司的区别

FBO与航空公司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什么主体为盈利对象上的区别。航空公司服务的主要服务主体是购票人也就是客户为主要盈利主体, 客户购买了航空公司的机票后享受他们提供的服务, 从而航空公司从机票的价格与提供的服务成本之间的差价获得利润。而FBO最大的服务对象是通用航空, 为通用飞机提供相应的服务获得利润。比如, 为各种通用飞机提供燃油, 从而在燃油差价上获得利润, 或者是为通用飞机提供维修服务, 更换组件获得利润, 或者从销售、租赁公务机等业务获得的利润等。

3 FBO的历史及在美国的发展状况

3.1 FBO的历史

FBO是一个纯粹的美国概念, 在航空飞行发展的早期, 机务维修人员需沿预定路线开车跟随飞机, 以便于为可能在任何地方“趴窝”的飞机提供服务。直到20世纪20年代中期, 飞机性能足够稳定, 才使机务维修人员可以在固定地点等待对其进行维修工作, 他们中的一些人, 在机场租一块地盘, 建一些设施, 为过往的小飞机提供加油、小修等服务。于是固定基地运营人 (早期的FBO) 应运而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及战争过程中, 飞行训练是航空的主要组成部分, 但战争结束以后, 为公务飞机提供燃油、满足公务飞机其他需求成了固定基地运营人新的关注重点。

20世纪40年代末的固定基地运营人看起来都是破烂不堪的, 常常只有临时的设备、昏暗的维修间、简易的燃油泵和脏乱的停机位。但是当时已经有一些固定基地运营人开始认识到, 如果想要在战后生存下来并蓬勃发展, 就该让自己整洁起来。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 很多固定基地运营人开始通过提供最高质量的服务、塑造最具服务意识的机构形象来吸引公务飞机。

第一批为公务飞机提供“红地毯”服务的固定基地运营人包括特拉华州威明顿的大西洋航空, 俄亥俄州哥伦布市的雷恩航空、菲尼克斯的卡特航空、俄亥俄州扬城的贝克特航空、奥兰多的首尔特航空、道格拉斯的西南航空以及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的豪斯罗航空基地。

那时, 在提供杰出服务的同时输送品牌燃料, 常常是吸引公务飞机的关键。事实上, 一些大的石油公司也鼓励其营销人员建立并保持高标准服务, 因此组建了一些特别的指定服务机构, 如菲利普航空性能中心。结果导致了在相对较小的市场空间产生了激烈的竞争。到上世纪70年代末, 一些大型石油企业被迫退出了燃油零售业。尽管这些大型石油企业离开了, 但是一些独立的固定基地运营人凭借其在某个机场建立起的良好声誉逐渐开始在其他机场设立基地。丹弗的卡布航空、洛奇斯特的培芝航空、以芝加哥为基地的巴特勒航空、新泽西州泰特保罗的艾罗航空以及俄亥俄州扬城的贝克特航空都成功地在其他机场建立了基地。

顾客期望并常常能够享受到这些固定基地运营人提供的高水平服务, 各个基地的拥有者或运营者也十分喜欢这种连锁市场和服务提升所带来的好处。近年来, 此类航空服务企业合并、扩展, 产生了“超级连锁”, 例如“标志性飞行支持 (Signature Flight Support) ”以及拥有并运行“百万飞行固定基地运营人 (Million Air FBOs) ”网络的连锁机构, 这两个都是大型连锁机构, 旗下拥有数十个运营机构。

今天, 美国成百上千的固定基地运营人, 每年365天, 每天24小时, 全天候服务, 满足公务飞机及其旅客的需求。随着公务航空的全球化, 在世界其他地方也出现了数十个一流的固定基地运营人基地。

3.2 FBO在美国的发展状况

美国是个航空大国, 也是通用航空大国, 美国目前约有通用航空飞机22.4万架, 近60%的通用航空飞机为私人拥有, 其中约有2.5万架飞机由个人从事商业飞行, 1.5万家企业使用通用航空飞机从事企业自身的公务飞行, 另外约有8万架通用航空飞机从事社会公益性质的非经营性活动。此外, 美国还有近70万名飞行员。因此, 为这样庞大的机队和这样一批飞行人群服务, 不得不说是不小的产业。FBO在美国发展的全盛时期约有12000家。随着通用航空业的一度萎缩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FBO出现了兼并和连锁经营的趋势, 其数量减少到现在的3750家左右。随着公务航空的全球化, 在世界其他地方也出现了数十个一流的固定基地运营人基地。此类航空服务企业合并、扩展, 产生了“超级连锁”, 例如“标志性飞行支持 (Signature Flight Support) ”以及拥有并运行“百万飞行固定基地运营人 (Million Air FBOs) ”网络的连锁机构, 这些大型连锁机构旗下又拥有数十个运营机构。

其实, FBO一开始就是跨国经营。最有名的FBO商Jet Aviation是一家瑞士公司, 1967年开始组建, 在欧洲有多家连锁经营网点, 80年代初投资1亿美元进入美国市场, 1991年公司将总部迁入美国。在美国取得成功后, 又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 已在吉隆坡、新加坡、布宜诺斯艾利斯、加拉加斯和莫斯科等地建立了小型业务站点。因为Jet Aviation公司欧洲维修中心60%的公务机客户来自中东, 该公司在沙特阿拉伯的阿布达比阿齐斯机场建立的FBO取得很大的成功后, 又在阿联酋建了另一个FBO。全球最大的英国FBO连锁公司Signature在美国取得了极大成功, 1999年销售额达1O亿美元, 预计今年将达30亿美元。该公司目前已在香港新国际机场设立了基地.准备进入中国内地和东南亚国家。一些美国FBO知名品牌也不失时机地跨越大西洋到欧洲发展。他们认为, 欧洲大陆消除了边境管制, 有利于公务航空的发展.是FBO投资和发展的最佳市场。

4 我国FBO现状及发展FBO的意义

4.1 我国FBO现状

FBO虽然在国际上已非常盛行, 但在国内还处在起步阶段。其实, 中国2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FBO的雏形, 那就是1984年成立的上海外航服务公司。过去它的唯一业务是为外航驻沪办事处提供雇员, 自1988年起逐步转向为专机和包机提供各种服务, 成为初具规模的FBO。2008年2月15日, 金鹿公务航空有限公司与瑞士Jet Aviation公司、香港瑞辰投资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北京中瑞公务航空地面服务有限公司, 开创了FBO在中国发展的先河。作为金鹿公务航空业务的延伸及战略发展的重要支撑, FBO的投入运营对公司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此外, 先后在上海成立了虹桥机场FBO, 在珠海成立了可年托管500架私人飞机的西锐FBO, 预示着中国FBO的发展迈开了新的步伐。这些FBO虽然具备了FBO的一些基本功能, 但是, 与国外完全意义上的FBO还有很大的差距, 目前中国还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FBO。

4.2 在我国大力发展FBO的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加快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 对FBO服务的需求日渐凸现。不但一些大企业需要购买公务机, 很多先富起来的年轻人也想学开飞机, 更多的是国外的公务机和专机频频降落到中国机场。据中国民航总局介绍, 1996年在首都机场降落的公务机仅200架次, 但到了2OO1年, 这一数字猛增到16OO架次, 5年增长700%。2009年, 仅上海虹桥和浦东两大机场的公务机年起降量已超2000架次, 并且每年保持了20%的增长速度, 近期国内媒体乐观的报道, 未来十年, 中国将成为世界上公务飞行市场发展最快的国家, 中国将需要600至1200架公务机, 年营业额将达到600亿元, 而今年世博会是公务机集中造访上海的时期, 中国潜在的巨大公务机市场也逐渐显现。但是, 由于没有配套机场, 尤其是没有FBO配套服务作为基石, 公务机的发展已经受到障碍。因此, FBO是发展公务航空的基石, 要发展公务航空, 必须首先发展FBO等配套基础设施。

5 结论

美国是航空大国也是航空强国, 其高速发展的航空业过程具有前鉴性和先导性, 我们要成为航空强国必然分析借鉴美国航空发展的经验教训。FBO的发展是美国航空业发展的基石。因此, 我们要成为航空强国, 在低空空域开放和大力发展机场建设的前提下, 必须大力发展具备中国特色的FBO, 为实现航空强国铺平道路。

摘要:本文从FBO含义、FBO提供的服务、以及FBO与机场和航空公司的区别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分别让读者理解什么是FBO, FBO具有的功用。又从FBO在美国的发展历史和发展状况中得出我国发展FBO的意义, 我们必须借鉴美国的发展状况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FBO, 为实现民航强国铺平道路。

关键词:FBO,FBO功用,发展FBO

参考文献

[1]范文梅.深圳公务航空的FBO运营模式[J].民航管理, 2009, (8) :38-41.

[2]张峰, 孟进.透视中国公务飞行[N].中国民航报, 2002, (5) :2.

[3]王钟强.商机无限[J].环球飞行, 2002, (10) :28-31.

篇4:网球文化发展状况浅析

关键词:体育文化;网球文化;优化措施

網球运动在我国的起步较晚,但是凭借其良好的健身价值和高运动量的特点,逐步在我国流行开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网球运动中,网球运动逐步在我国形成了一种文化,即网球文化。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在已有研究中查阅关于网球文化发展史、礼仪、目前我国网球发展现状的文献和资料,在此基础上,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整理,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

2.专家访谈法。针对现阶段我国网球文化发展的现状,国内外网球运动对我国网球文化的影响,如何促进我国网球文化的发展等方面访问了一些高校网球教学方面的专家,得到了一些合理的思路和建议。

3.归纳法。在文献资料法所得的资料和访谈得到的专家建议的基础上,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

二、我国网球文化发展浅析

1.网球文化的内涵。文化是指人类在精神状态、价值观念、情感倾向等层面,在理论认识、技能技术、方法手段等层面和有意识倾向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人类所特有的存在方式。网球文化是指人们在网球运动中形成的对网球的理解、探讨和固有的情感,这种文化不仅指网球运动本身,还包括一些网球的知识、概念和精神层面。例如一群网球爱好者相约一起看一场网球电视比赛,这就是网球文化的具体体现。

2.世界网球文化对我国网球文化的影响。西方网球文化的模式和风格深深地影响了我国网球文化的发展。其中竞技网球运动对我国网球运动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同的打法因其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战术、风格而形成一定的类型,或者组合形式结构不同称为不同的打法类型,不同地域也具有不同的运动风格。竞技网球文化的特征是网球文化的前提,在这种前提下向大众网球文化渗透,国际上不同的网球文化都会影响到我国网球文化的发展,这些文化特征有些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吻合,容易与我国网球运动相结合,有些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矛盾,与我国网球运动的结合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

3.我国传统文化对我国网球文化的影响。我国社会的文化载体主要是儒家文化结合其他各种文化的文化综合体。儒家思想强调道德礼仪,同时也主张以静制动,文化的主要特征注重平衡性、整体性、封闭性。这种主流的传统会不自觉地影响到我国的网球运动,而这种文化并不利于网球运动的发展。网球运动强调竞争、拼搏,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网球运动的发展,使得我国的网球运动风格表现为注重稳定性与攻守平衡、攻势温和,在此基础上才强调动作的准确和灵活。

三、促进我国网球文化优化发展的措施

1.加强网球理论的普及程度。网球文化向前发展离不开运动员和大众对网球理论的深刻理解。只有大部分人对网球理论有了深入的了解,他们才能在思想上认识网球运动,从而用先进的理论来通过网球运动健身,只有理论上的坚定性,才有实践中的坚定性。目前网球运动理论的普及还不是很深入,大部分人是在不深入理论的前提下进行运动和健身的,这导致了动作的不规范。因此,应该加强人们对网球运动理论的掌握。

2.加强网球场地和师资设施建设。网球运动和教学必须有足够的场地,由于网球运动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运动项目,场地数量少,场地建设资金不足,场地设施建设还不健全,没有充足的网球场地供运动。这种状况使我国网球运动发展缓慢,无法满足大众健身需求。

3.坚持多元化发展原则。运动者可以通过多媒体、电脑、摄像机等先进的设备学习网球动作。多元化的学习途径可以增加运动者的运动兴趣,从而增强网球运动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下使网球文化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4.加强网球俱乐部的建设。网球俱乐部是网球运动的依托和载体,国外一部分网球优秀运动员来源于俱乐部。另外,大众也可以通过俱乐部从事网球运动,俱乐部具有计划性、组织性、活动一致性,能够很好地吸引人们参加网球俱乐部运动和健身。

四、结语

对我国网球文化的浅析,可以使我们在宏观上对我国网球文化有一个较清楚的认识,在了解网球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掌握我国网球发展的历史,结合国外和国内对网球文化的影响,科学地提出优化我国网球文化发展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刘青,王良左,唐小林.提高我国优秀网球女子双打竞技水平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2).

篇5:浅析我国金融衍生品发展状况

2012年11月29日来源:《济南时报》作者:迟振福

金融衍生品是20世纪80年代金融浪潮中兴起的一种金融创新,它的迅速发展使之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重要的交易品种之一。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的进一步开放,金融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程度,我国的金融机构也随着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面临更加严峻的金融风险。金融衍生品的高风险性使金融市场变得更加脆弱。在竞争压力和风险增加的基础上,政府如何促进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进一步推动金融创新,成为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发展的必然选择。

A

金融衍生品的概念和特征

从字面上看,金融衍生品可理解为在如银行信贷、债券、股票等基础性金融产品的前提下衍生出来的金融产品,主要包括远期外币或人民币外汇交易、期货交易和外币掉价交易等。无论哪一种金融衍生品,都具有以下特征:

虚拟性。金融衍生品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它只是一种获得收益的凭证,它的价值由标的资产的价格决定,具有相对独立性。

杠杆性。保证金制度是金融衍生品交易共同采用的制度。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双方在缴纳一定的保证金后,才可以进行交易,所以这种交易具有杠杆效应。保证金的多少与杠杆效应成反比,而风险与杠杆效应成正比。

风险性。金融衍生品的高杠杆性使其风险集中,而虚拟性和未来的不可预知性使它的风险性增强。

契约性。金融衍生品是双方对未来交易的约定,该合约对交易者的未来权利和义务有明确规定,并具有法律效力。

B

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缺陷

金融衍生品的品种少。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金融衍生品包括期货、汇率、股票期权、利率远期合约等;而国内金融市场的衍生品品种和数量却不多,例如上海证券交易所只有可转换债券和权证两种金融衍生品。品种不足阻碍了我国金融衍生品的领域扩展和投资规模扩大。

人民币衍生品市场不够活跃,衍生品的参与者不够广泛,也制约了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金融衍生品在设计方面存在缺陷。与国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相比,我国为客户定做的衍生品同质性较高,这就导致在实际应用中出现了多种产品共存,但没有转移风险反而使风险扩大的情况。

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主体分散。

理论上说,金融衍生品的监管应该是由政府、行业协会和交易所三者共同建立的三级监管系统。但由于我国刚开始设立衍生品市场时就没有明确监管部门的责任,所以直到现在也没有形成一个健全的监管体系。各金融机构都从自身角度出发对金融衍生品进行管理,监管主体的分散性导致了政策方法的不协调、不稳定,从而使监管效率低下。

金融衍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备。目前,我国在金融衍生品方面的立法相对滞后。首先,从发展历史来看,当前与金融衍生品相关的法律法规都是各监管机构根据具体的金融衍生品制定的,缺乏统一的监管法规来完善。金融衍生品的跨领域性风险使得在出现具体问题时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其次,在目前的法律法规中,限制性条文居多,鼓励性法律较少,虽然这些限制性法令对防止金融风险的扩大蔓延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制约了衍生品市场的扩大和发展。

市场均衡价格缺失。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金融衍生品的价格与市场均衡价格相差很大。金融衍生品的价格与基础性金融产品的价格有密切联系,再加上我国对金融价格和外汇管制很严,所以国家政策很大程度上主导了金融衍生品的价格。而且,人民币在目前资本项目下无法实现自由兑换,这就导致了衍生品的价格不是由市场控制的价格。两者之间的差价成为投机者争夺的关键,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金融风险。

信息披露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不够。对于参与者来说,准确的信息是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因此,金融市场必须具备一套完备的信息披露制度。我国现在的信息披露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不能真实地反映金融衍生品的市场状况,所以无法使投资者对市场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预期,对我国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而且,信息的透明和公开可以减少投资者的投资风险,但错误的信息将导致对预期的错误判断,从而产生严重的损失甚至危害国家金融体系。

市场参与者的素质不高。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是个人或机构。目前,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参与者素质普遍偏低,对金融衍生品的预期判断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和理性的判断,盲目的投资和跟风行为加剧了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不稳定和风险性。

C

我国金融衍生品发展的对策

丰富和扩大金融衍生品的种类。由于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存在种类不足的缺陷,所以必须适度增加产品种类。从2005年开始,我国金融市场推进了股权分置,股指期货成了最佳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突破口,我国股市规模扩大,投资者队伍也更加壮大,所以衍生品的品种也需要逐渐丰富,以促进金融衍生品市场的逐步完善。

自主创新,在设计上完善金融衍生品。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创新。我国金融衍生品的设计必须符合我国的国情,所以目前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任务是增加创新能力,在设计上完善金融衍生品,使之符合我国国情。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结合我国金融业实际情况,为客户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金融衍生品。

明确职责,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督和管理。监管部门应明确职责,协调关系,加强合作,在充分发挥金融市场自身的自律作业的前提下,政府制定出相关政策,规定金融衍生品各监督部门的职责范围,使金融衍生品市场有法可依,有力监督。我们可以向美国学习,建立一个类似于期货交易委员会的跨部门监督决策机构,以此为纽带加强各部门与政府的协调合作,建立一个强大的整体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督体系以应对突发性金融风险。

制定法律法规,使监督有法可依。制定统一的金融衍生品的监督法规,保证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稳定和持续。针对品种不同的金融衍生品制定不同的监督规则,使监督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可操作性。加强金融衍生品市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继续深入改革,保证市场均衡价格的真实性,继续改革利率、汇率等,推进市场化进程。建立形成市场化均衡价格的市场环境,推进金融企业市场化改革,提升金融衍生品的设计和定价能力,培养投资者的风险敏感度和对抗风险的能力。

强化信息披露,提高市场的透明度。信息的及时准确披露是提高市场透明度的重要措施之一。金融衍生品信息最理想化的披露可以使监管者和投资者了解到真实的金融衍生品的风险水平和价值水平,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要不断强化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严格对信息造谣者的惩罚,建立透明化、秩序化的市场环境。

篇6: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状况及发展浅析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状况及发展浅析

作者:华秋生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9期

[摘要]企业内部审计不同于外部企业审计,其主要目的是从企业内部通过对自身全方位进行的监督、检查、评价来查找不足,挖掘潜力,最终推动企业不断完善内部制度、提升管理水平、加强市场竞争能力,以适应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文章认为对内部审计的清楚认识、合理定位,对现代企业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状况不佳,存在着认识及定位上的误区,审计作用无法充分发挥,需要进一步理顺并完善发展。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F239.45

上一篇:心理学报投稿要求下一篇:诚信的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