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宦官等级范文

2022-05-29

第一篇:明朝宦官等级范文

中国宦官历史

2011-6-25

简述中国宦官的历史

宦官, 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习称为太监,是指古代宫廷中侍奉君主及其家族的成员。宦官一般由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的男子充任。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文明史上,宦官与宦官制度始终与君主专制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整个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主要是浅谈一下“宦官”这一特殊群体在中国历史上产生的原因和过程,加深对中国宦官制度的理解,以及宦官制度与中国政治文化之内在联系的最初环节。

一、封建集权体制下的毒花——“宦官”

中国的宦官,产生的年代大约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同。但是,其制度之严密、数量之庞大、左右政治之能力、影响之范围、持续时间之久远,恐怕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当然,宦官并不是中国惟一的独特的历史现象。据考证,宦官具有很强的世界普遍性。距今三四千年前,古埃及、古希腊、古巴比伦、印度王国,都曾出现过宦官这一特殊群体。

首先,宦官现象的出现,必须是在私有制、阶级社会产生以后,而且是相当于“东方专制主义”的国家地区内,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君主专政时代。在中国,人们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从夏商周时期开始,宦官在中国就已经出现。史书所说:“自书契以来,不无阍寺。”这里的阍指宫门,阍寺就是指看守宫门的阉宦奴隶。

其次,宦官现象出现在男性中心家天下的社会。按男系确立血统和父系的继承权,在这样的社会中,男子“家长”成为政治的权威,掌管着人的生杀予夺大权,众多女性成为男性主人泄欲的工具,使得宦官这一群体的出现成为必然。

随着父权制的确立,男性取代女性成为姓氏始祖,需要明确父子间的血统关系,而父子间血统关系的确立,必然以夫妻关系的固定为前提,由此,新的婚姻意识形态产生。原始的祖先祟拜,集中体现在对担负繁衍后代职能的性器官祟拜上。意识形态的另一变化是女子贞操观的出现。宗法制要求血缘的纯正宗主——天子无比高贵,血统也就更加重要。

我国从夏朝开始,就已经进入到了“家天下”的时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帅土之滨莫非王臣 。据史书记载,夏王有12后妃,到了商代,王妃的数量进一步增加。到西周时, 后妃制度更为完备。据《礼记》所载:“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妇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后宫女性已过百人。如此庞大的后宫,必然要求大量的宦官为其服务,以维持皇宫的正常运转,满足帝王骄奢淫逸的生活。因此,如何保证帝王的血统纯正和后妃的贞操,不能不成为帝王必须解决的问题。

为了保证女子的贞操,对犯了男女关系戒条的双方,处以残酷的刑罚。为解决这—问题设立了相应的法律和法律机构。在刑法的设立过程中,宫刑的对象和范围逐渐明确和扩大。夏朝设立宫刑,已有明文记载。商代刑法中,仅有墨、刵、劓、杀四刑,独缺官刑。但出土的甲骨文证实了商代宫刑的存在,对象是用

于宫廷内部服役的战俘。

最后,宦官现象的出现,还必须有一个科学技术条件,即社会已出现了成熟的阉割术。魏特夫先生做过一番论证,认为“古代美洲看来没有出现过制度化的宦官”,而在“旧世界的东方社会”,出现宦官现象,其原因之一就是由于这些“许多主要文明地区都存在着家畜的阉割制度”。加上中国上古医学的发展,也为官刑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总之,夏商两朗,随着专制王权的确立,社会各种矛盾日益尖锐,统治阶级运用国家的力量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以巩固自身的统治为解决维护专制王权、宗法制、血统继承、生活安全等各方面的需求,需要体力、武力上胜过妇女,但又不会同妇女发生性关系的“中性”奴隶。发达的医学为阉割人体提供了可能,法律又为这种残暴行为提供了依据,宦官制度产生的条件已基本成熟了。

二、宦官的来源

在封建儒家文化主导的封建时代,男女之间的自由相恋被认为是超越礼法的越轨事件。中国的伦理观念向来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孝之始也。”然而不管怎样,自西周建立以至清朝灭亡的3000多年历史中,宦官从未间断,表现了无与伦比的延续性,其来源何在,不能不令人深思。

早期的宦官主要来源于战争时期的俘虏,这包括外国、外族或敌对王朝的俘虏,从年龄上又有幼童和成入之分; 还有罪人或罪人的家属遭宫刑而成为宦官。《诗经·寺伯篇》中的宦官孟子,因被谗言判为罪人,而受官刑。西汉石显、弘恭,因犯法被处宫刑。司马迁因为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被处死刑,以宫刑代皆.

除此之外,将普通百姓的年幼子弟,阉割后进献或入贡给宫廷做宦官,是封建社会进入繁荣时期后的一个重要途径。自隋朝废除宫刑以后,切断了把罪犯阉割然后入宫为宦的途径。但历代王朝对宦官的需求从未停止,而且日益扩大,再加上宦官往往骤然得势,对无力取得仕途之人是极大的诱惑,促使社会风气和伦理观念发生很大变化,所以自宫成为宦官的主要来源,没有宫刑之名。而有宫刑之实的阉割术,也开始向私刑化和民间化发展。

三、宦官的畸形人生

宦官,是中国历史上人数最少、特征最殊、影响很大、但又颇受鄙视的一个阶层,是畸型、残忍、最不人道的产物。宦官首要的心理特点,就是自卑感和权力欲。这种自卑感来自生理上的缺陷,来自社会心理的歧视,来自丧失家庭或被家庭抛弃的悲哀,来自低贱工作而带来的软弱、无知和依附。然而,这种自卑感与巨大的、无法想象的生理痛苦的共存,对心理造成了巨大刺激。

同时.宦官的心理特征又与年龄、出身和受教育程度有关。一般来讲,受儒家思想熏陶较深的宦官不会反抗降祸于他的社会制度,也不会凭借手中的权力为非作恶,而是采取其它的途径去表达愤怒和实现自己的目标。对大多数宦官来说,他们出身下层,没有受过教育,有掌握权力的欲望,而无儒学和后人的束缚。一旦得势,会将掌握的权力发挥到最大程度,以求其一逞一快,尽一生之欲,从而打乱封建社会的正常秩序。如东汉宦官,竞恣奢欲,使海内嗟毒。唐代宦官

手握兵权,劫胁天子,如持婴儿。明代宦官得势者,把持朝纲,成为社会**的重要原因。

宦官的另一明显特点就是报复心理。对于宦官来讲,权力的获得可作为自身所受苦难的酬报,有如药物和麻醉品,这是一种统治别人、主宰别人并让别人经受报复的欲望。某些宦官专权时所作所为,近于胡闹,令人不可理解,但可感觉到在其内心深处有一种向全社会报复的变态心理。

除此之外,宦官的心理特征在其它方面也有表现。在生活上,部分宦官娶妻纳妾,无所不为,里现出种种性变态。在经济上表现出对财富的极大贪婪,为满足贪欲而又不择手段,宦官虽无后代,却广纳养子,荫其子侄。凡此种种,不一而论。

综上可见,宦官的生理特点引起了心理上的一系列变化。这种变化又与社会心理、社会环境产生了巨大矛盾,使宦官心理进一步复杂。在种种复杂心理的驱使下,宦官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和封建政体的种种漏洞,广泛参与了各种斗争,对历史进程造成了极大影响。

二,毒花——“宦官”的绽放及其最终的消亡

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最明显的特征是绝对的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与此相适应,秦汉以至明清的行政组织尽管变化很大,但其演化发展的总趋势则是各级机关愈来愈严密地被皇帝一人操纵和控制,其中,宦官与宦官制度始终与君主专制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西周确立宦官制度开始,各王朝无一例外地沿袭了宦官制度表现出无以伦比的延续性。宦官机构在长期的演变中,由分散到完整,由零乱到严密,在国家机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君主集权不断加强的重要保障。

先秦时期,宦官被称为寺人,主要来源于战俘与受过宫刑的罪犯。西周以后,中国进入分裂割据的春秋战国时期,虽出现了个别宦官干政的现象,其社会经济地位较之以前也有所提高,但整体来说宦官的势力还比较弱小。

到了秦皇汉武时期,宦官与宦官制度得以成熟。统一的封建王朝,使得封建官僚机构巩固下来,成为后世封建王朝的楷模。其中包括宦官系统.宦官的称号出现,宦官开始具有亦官亦奴的双重身份。

三国两晋时期,由于统治者汲取前朝的教训,压制宦官势力,宦官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较前朝有所下降。到了北朝,宦官不仅把持内廷高官,而且出任地方长官,宦官干政现象严重,如北魏的宗爱、刘腾干政,给当时的政局与社会地位带来严重危害。

唐时朝,宦官可以正式担任外廷职务,可以担任高级武职。唐中期以后,宦官掌握了中央禁军,凡有节度使和观察使处皆有监军使,形成了一张从地方到中央的宦官监军网。唐代宦官集团兴盛一时,尤其是掌握禁军的左右中尉、少护军,握有操纵政局的实权;而担任枢密使的宦官,更以内廷宰相自命,以至发展到随意废立皇帝的程度。

宋朝在形式上承袭了唐代旧制,不过,由于宋代君主专制的加强及元代内廷任用贵族管理,宋元时期的宦官势力有所削弱,在政治上鲜有作为,社会地位也不高。

明朝建立民君主集权进一步加强,宦官及其宦官制度达到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明代宦官机构计有十二监、四司、八局,统称为宦官二十四衙门,首脑是

司礼监太监。从明代历史看,宦官全面介入国家生活,机构遍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外交各个别域。规模上自成体系,人数庞大,在作用上日益凌驾于国家机构之上,逐渐成为直属于皇帝而与官僚机构平行的第二行政系统。

清朝建立之初,设立宦官十三衙门,以宦官为主管。康熙即位后,鉴于历代宦官之祸,设立专管皇室事务的内务府,并且制定出了详细的制度严格限制宦官活动,这对防止宦官专权起了很大作用。 清代,宦官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始终被界定在一个很低的层次上。只是在清末,才出现了安德海,李连英、小德张少数几个宦官干政的现象。

辛亥革命一声炮响,摧毁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同时也埋葬了延绵数千年的宦官与宦官制度,宦官随之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总之,宦官之祸古来烈矣,宦官之论古来多矣。宦官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宦官专权乱政的原因等,引起了许多人的重视。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能够专权乱政的宦官毕竟只为极少数。同为宦官阶层,有的人流芳百世,有的人遗臭万年,有的性情凶残,有的人忠勇敦厚。

在权阉干政,给社会政治、经济造成严重危害的同时,历史上宦官中也出现过不少英杰之士,汉时的蔡伦、司马迁,后唐的张承业,明代的郑和,清末的寇连材等,他们以自己的睿智与正义之气,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抹上了浓重的一笔。

参考书目:

《宦官的历史》,李新伟、谢茂发、欧阳林编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 《正说慈禧》,清·德龄著,秦瘦鸥译述,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

第二篇:明代宦官政治(精选)

明代宦官政治

撰稿人朱林 明代宦官的总体概况

历数中国古代各朝,唯东汉、唐、明三代,宦官为祸最烈,而尤以明朝为最。作为皇权卵翼下祸国殃民的一股特殊势力,他们威福远达官门之外,渗透到各地各部门,人数竟达数万之多。

明朝有名的宦官在中国古代是比较多的,比如王振、刘瑾、魏忠贤等等,这些都算是宦官一门有头有脸的人物。他们有的能够挟持皇帝,有的被称为“站皇帝”,有的被称为“九千岁”,那么究竟他们是怎样做到这些的呢?

明朝的宦官正式的工作机构有二十四个,还有好些附属机构。朝政上他们甚至可以与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分庭抗礼,地方上他们还可以监督封疆大吏,军队中可以监军。可以这么说,他们已经完全的参与到明代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可以说,他们是明代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政治生活的主要参与者。下面让我们首先看一下明代宦官政治是怎样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洪武建文朝概况

作为开国之君,朱元璋深知宦官祸国乱政的劣迹,他曾说“吾见史传所书,汉唐末世为宦官败蠹,不可拯救,未尝不为之惋叹”。所以他对宦官采取了一系列的限制,比如明确规定宦官不得兼外臣文武衔,不得穿戴外臣衣服、帽子,官阶不得超过四品,政府各部门不得与宦官公文往来等等。由于仍不放心,他还特地在一块铁牌上刻“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这几个大字,以示威慑。

但是由于朱元璋撤销了丞相,以致事无巨细都得有皇上一人来处理,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所以朱元璋最后也不得不将一些事交给宦官去做。也就是在朱元璋当政的中后期,宦官开始在政治舞台上露面。比如派遣宦官参与税务,参与茶马交易,委派宦官特使,而且还增设宦官机构,后来的二十四衙门就是在洪武朝奠定的基础。

建文朝时由于朱允炆严格遵从祖训,所以宦官势力没有兴起。

宦官势力的抬头

明成祖朱棣时,宦官开始受到重用,权势也越来越大,这是有其历史背景的。

朱棣起兵,是属于谋逆性质的,窃取机密,宦官充当耳目,“刺探宫中事,多以建文帝左右为耳目”。很多宦官都是功臣,特例:郑和。

宦官称谓在此时得以扬眉吐气,历史上宦官的职务,秦有中车府令,汉唐沿袭不变,至于中谒者、中常侍之类,都是以中字名宦官,明洪武年间以监正、监丞之类。永乐初“始改监正曰太监”,这就使宦官由“中”字一下而跃身为“太”字辈了。

在任职上更是开了很多先例,比如宦官监军、宦官分镇地方、进一步插手经济而且还开始利用东厂进行特务活动。臭名昭著的东厂就是在这个时候登上历史舞台的,关于东厂,后面再详细介绍,这里不再赘言。

文宗在位仅仅十个月,倒是没什么大的政策。他的儿子宣宗在位时,却做出了一件贻害无穷的事,那就是:设立了内书堂。

内书堂就是宫内较小太监读书识字的地方,内书堂的设立也就改了太监不得识字的祖训,这样也就为以后太监参政提供了方便。内书堂的第一任教授还是为大学士,叫做陈山。其实为那些小太监讲学的人书评都不差,一半都是出自翰林院、詹事府、殿阁等这种有学问的地方。顺便说一下内书堂有副对联很有特色,上联:学未到孔孟门墙,须努力趱行几步;下联:做不尽家庭事业,且开怀丢在一边。

其实明宣宗还是个很不错的皇帝,他叫太监识字也只是想让他们帮自己处理一下政务。毕竟后世的皇帝很少有像他们老祖宗朱元璋那样的劳模,一天处理几百件政务,所以就不得不找点帮手了。宣宗对太监实际上是

很好的,他曾赐几个太监免死诏,还送给太监银牌,那些银牌可有诸如“忠肝义胆”、“忠诚自励”、“心迹双清”的字样,以示褒奖。不过由于明宣宗还是个勤政的皇帝,太监虽受宠,却还不敢放肆,也未专权,但是宦官掌权的苗头开始萌发。

宦官势力的急剧膨胀

从明英宗到明武宗时,这段时期是宦官势力发展的黄金期,这时候大牌宦官云集,宦官名副其实的成为了呼风唤雨的一股势力。

先是英宗朝正统年间有挟持皇帝以致发生土木之变的王振,接着天顺时又有阴谋篡位的曹吉祥(电影《新龙门客栈》中甄子丹扮演的曹公公的原型),然后还有宪宗时期的汪直,武宗时期的“站皇帝”刘瑾。

这一时期宦官的情况和明初就有着很大的不同了,宦官开始把持朝政,专权误国,横行无忌。后人曾这样评论“国朝文武大臣见王振而跪者十之五,见汪直而跪者十之三,见刘瑾而跪者十之八”。大家平时所说的明朝太监的拙劣事迹其实也主要是指这个时期及其以后的,宦官在这时已经全方面的插手到明朝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的个个方面,后面还要细讲,这里不再多说。

宦官事业的低迷期

如果你认为宦官的势力会一直膨胀下去,那么你就错了。嘉靖一朝,是有明一代监管宦官最为严格的一朝。嘉靖御宇四十五年,却没有一个权宦出现,与他对宦官的严格控制是不无关系的。这是与嘉靖皇帝的自身经历有关的,由于他出身王爷,正是由于皇帝无子,他才得以入继大统。而他早些年当王爷的经历让他看到了宦官的种种劣迹。

加之嘉靖本人猜忌、多疑的个性,使他不会像那些皇帝那样信任宦官。他总是把宦官玩弄于股掌之上,事实上嘉靖帝认为所有人都被他玩弄于股掌之上,而且不把他们当人看,所以嘉靖朝的太监远没有前朝的太监风光,当然更好没有他们后朝的太监啦。真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不过阳光总在风雨后,嘉靖朝过后便迎来了宦官们的春天。

宦官势力登峰造极

穆宗时期太监没有太大作为,转机发生在万历朝。先是有“大伴”冯保飞扬跋扈,而万历皇帝本人极力往各地派遣盐盐税使,为自己大肆敛财,因而这时期的宦官势力实际上是相当的嚣张。顶峰发生在明熹宗年间,自然代表人物就是大名鼎鼎也是臭名昭著的“九千岁”魏忠贤。

天启年间,朝政由他把持,倒行逆施,陷害忠良,残害百姓,收受贿赂,拉帮结党无恶不作,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实际上也给明王朝敲响了丧钟。而崇祯皇帝虽然铲除了魏忠贤这一恶势力团伙,但是由于崇祯帝自己性格的原因,是他在后来又走上了重用宦官的道路,比之前朝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宦官的恶劣形迹又进一步加速了大明王朝的覆亡。

宦官机构

既然明朝宦官能够在这样的程度上左右政治,甚至是把持国柄,那么他们的机构也必然叠床架屋,异常庞大。前面提到过培养小宦官的内书房,其实那只不过是宦官机构的冰山一角。下面我们要说的就是大名鼎鼎的二十四衙门以及其他一些宦官的重要机构。

廿四衙门

 司礼监惜薪司

 内官监钟鼓司

 御用监宝钞司

 司设监混堂司

 御马监兵仗局

 神宫监银作局

 尚膳监浣衣局 尚宝监巾帽局印绶监针工局 直殿监内织染局 尚衣监酒醋面局都知监司苑局

“十二监、四司、八局,所谓二十四衙门也。”

除了这二十四个衙门外,还有很多部门,比如文书房、中书房、提督东厂、御前近侍、提督京营、南京守备等等,这几个只是宦官衙门中上层的机构,其他诸如管理日常生活、油盐酱醋方面的宦官部门还有很多。这些机构中我们着重讲两个—司礼监、御马监。

宦官第一官— 司礼监

司礼监,在宣德年间成为宦官系列中的总领,排于二十四衙门之首,该监人员编制最多,职责范围最广,职权也最大,是名副其实的太监第一职务。

《明史》中有“提督掌督理皇城内一应仪礼刑名,及钤束长随、当差、听事各役,关防门禁,催督光禄供应等事。掌印掌理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秉笔、随堂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朱。掌司各掌所司。典簿典记奏章及诸出纳号簿。”到后来,提督太监和掌印太监逐渐发展为一人。掌印太监同大学士一起工作,其“秩尊视元辅”,权力相当于内阁首辅,而其宠信程度,则以近侍君王而往往在首辅之上。其实这只是司礼监最为重要的职务,另外司礼监还与三法司会审大案,代表皇帝参加内阁会议、廷议,以对阁臣或众大臣的议事进行控制和监视。

南京守备是司礼监的外差,其地位相当高,守备南京的公侯伯都得听他的指挥。排座次时,守备太监坐首席,公侯伯上座,都督只能侧左。

司礼监下还有文书房,是掌收通政司每日封进本章,并会极门京官及各藩所上封本,其在外之阁票,在内之搭票,一应圣谕旨意御批的机要部门。“凡升司礼者,必由文书房出,如外廷之詹、翰也。”这样司礼监得以掌握国家军政大事的一切机密动态。

司礼监还掌握着宦官衙门的升迁降贬、外派、撤回、惩办的权力。

司礼监所有权力中最为关键、与中枢决策系统关系最大的是批朱和掌控厂卫。

第二“司礼监”—御马监

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写道“(御马监)掌乃御厩兵符等,与兵部相关。近日内臣用事稍关兵柄者,辄改御马衔以出,如督抚之兼司马中丞。”这就是说,御马监与兵部及督抚共执兵柄,实为内廷“枢府”。其实,御马监还要管理草场和皇庄、经营皇店,与户部分理财政,为明廷的“内管家”;两度设置的西厂,也由御马监提督,与司礼监提督的东厂分庭抗礼。

御马监相当重要的的一个职能就是统帅禁兵。这一职能使得御马监在内廷诸衙门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既是明朝宦官参与军政事务的基础,也使御马监本身逐渐具备多种军事职能,并被视为内廷中的武职衙门。另外,御马监还具有财政职能。这一点主要体现在管理御马草料场上。至成化时期,由于御马监管理草料场的经验,皇庄后来也由御马监来经营。这样,御马监由于具有军事和经济两方面的权力成为太监机构中的第二热门。

宦官政治的具体体现

一、架空内阁

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废除了中国历史上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丞相制度,将中书省的权力分归于六部,另外还设了其他一些机构。但是这样造成权力高度集中,皇帝一人无法处理政务,所以后来又设置了内阁、殿阁大学士,以后发展为内阁制度。但是内阁毕竟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而只是类似于一个智囊团的性质,因而他们得到的权力也只是票拟。随之而产生的另一项权力则是批朱,这一特权则掌握在司礼监的手里。

所谓“批朱”,相当于现在的盖印。批朱权是皇帝的权利,也是明王朝办事的最后一道程序,批朱之后,

意味着最后拍板,而这个至高无上的权利,本该由皇帝完成,后来却落入了内宫的手中。因为有这样的规定,司礼太监批朱时“间有偏旁偏讹者,亦不妨略为改动 ”有这样的权力,有就是改动票拟之权。这批朱权就成了司礼监压制内阁的有力武器。

二、操纵厂卫

众所周知的东厂,其实只是司礼监的一个下属机构而已,是由司礼监秉笔太监第

二、三人担任厂公,人称“督主”。东厂作为一个特务机构,由于直接听命于皇帝,权势非常之大,这一点仅从东厂一把手的称谓上就可以看出,督主有关防一颗,篆文是“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关防”。如若司礼监掌印太监与东厂督主同为一人,那么此人势力绝对如日中天,非同寻常。

与东厂相呼应的则是锦衣卫。虽然锦衣卫设立较早,但由于宦官的特殊身份,加之宦官势力的不断膨胀锦衣卫的地位逐渐屈居于东厂之下。锦衣卫的官员常常由掌握东厂的司礼太监亲信出任,这样司礼监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控制锦衣卫了。比如英宗时期王振为司礼太监,而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就是他的私党,可谓政出一门。

三、插手财政

征收各种赋税的大权,关系到整个国家财政的收入。而在明代,这一分量如此之重的大权却又一次被宦官所干预。永乐十九年(1421年)十一月,分遣中官杨实等核天下库藏出纳之数,这便是宦官插手财政的开始。随着宦官势力的增大,税务全便逐步被宦官控制,而到了万历时则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由于万历皇帝贪婪的性格,加之皇宫大兴土木,军费又大量增加,他不断的向各地派遣矿、盐税使搜刮银两。而宦官为了中饱私囊,也不遗余力地增加税务的项目,提高税务的比率,也就是所谓的增税、滥税。

在明代纺织业是第一大手工业,而其中又以丝织为主,而监督织造的差事又被宦官揽了下来。在宦官职务中有“织造”一职,而且有提督太监南京、苏州、杭州各一员。

大家可以想一下,在明朝那三个地方是绝对的经济中心,因而油水之大可想而知。而织造所管有基本上以丝织为主,而丝绸又是值钱的东西,所以宦官把持这个职务,使他们对经济的干预又加深了一步。当时舆论有这样的呼声“今天下之为民害者,熟有甚于监督织造之使乎”、“今天下苦织造久已”,这主要是宦官借织造之名,加大所需织造的数额,营私舞弊,敲诈民财。关于宦官插手财政的方面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四、统兵监军

关于宦官统兵,大名鼎鼎的郑和就是因为仗打得好才得到成祖的信赖的。明军在土木堡的惨败也正是由于王振亲自统兵的结果,而汪直更是喜欢统兵打仗。至于宦官监军,例子更是不胜枚举。明末时期,每有战事,将领所到之处则必有监军之太监。而那些太监非但不能起到积极作用,反而处处掣肘军事将领,因而所打之仗也多败绩。《国史旧闻》中指出宦官监军的四处弊病:侵蚀军实、避敌殃民、遏制大将、谎报军功。

五、担任镇守和守备

所谓镇守和守备,本来都是武将的职衔。但是随着宦官势力的扩张,各地的镇守、守备逐渐由他们所把持。《明史•职官志》中有“镇守,镇守太监始于洪熙,遍设

于正统,凡各省各镇无不有镇守太监,至嘉靖八年后始革”。 另外职官志中还设有南京守备、天寿山守备、湖广承天府守备等职务。由宦官担任地方镇守和守备,地方行政必然会受到干预,加之宦官的恶劣本性,地方百姓则会严重受到他们祸害。

宦官个例分析—站皇帝

刘瑾,陕西兴平人。本姓谈。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后自宫当了太监,遂冒姓刘氏,侍奉太子朱厚照,即后来的明武宗。他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深受信任。太子继位后,他数次升迁,爬上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宝座。但他一旦大权在握,便引诱武宗沉溺于骄奢淫逸中,自己则趁机专擅朝政,时人称他为立皇帝,武宗为坐皇帝。 他排斥异己,陷害忠良,朝中正直官员大都受他迫害。如户部尚书韩文被罢职下狱,五官监侯杨源受杖刑而死„„而刘宇、焦芳等小人则奔走其门,成为其党羽。但他最终落得个凌迟处死、千刀万剐的下场,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那么刘瑾是怎样一步步控制大权的呢?首先他知道要得到皇帝的宠爱和信任,所以他极尽所能的讨好明武宗。第二,刘瑾掌握了权力最大的宦官机构—司礼监。这样他就能够横行无忌的干预朝政,包括欺压内阁,擅

改圣旨等等。由于司礼监强大的权势,它能够在几乎所有的朝臣头上作威作福,并且时不时的打压不服从他的官员。

还有就是刘瑾设立“内行厂”,这是一个比东厂还要黑暗的特务机构,它监视的层面比东厂更广,甚至东厂,也在它的监视之下,而且用刑比东厂还要残酷。内行厂完全就是一个刘瑾用来打击异己,监视官员和百姓行动的特务机构。

掌握大权之后,刘瑾开始了各种非法和不轨的勾当。他利用自己的职权极度的敛财,大肆地收受贿赂。各地官员进京朝拜述职时总是要向刘瑾行贿,叫做“拜见礼”。如果升了官要立即使用重金“谢”刘瑾,叫做“谢礼”。送少了还不行,否则要马上撤职,但如果你赶紧追加银子,官职又能马上恢复 。接受别人贿赂之后,刘瑾还枉法行事,直至制造冤狱 。刘瑾的专权使朝政混乱,他的索贿受贿也直接导致了地方矛盾的激化 。刘瑾在权势的路上越走越远,最后竟动了篡位之心,企图寻机夺位 。后来,刘瑾被另外一虎—张永和大臣杨一清算计,被明武宗一举拿下。当武宗得知刘瑾要谋反后,被处以凌迟刑,共行刑三天。刘瑾死后被抄家,其家财的数字,各史籍记载不一。高岱《鸿猷录》记为:“金24万锭又57800两;银元宝500锭又1583600两;宝石2斗;金甲2;金钩3000;金银汤鼎500;蟒衣470袭;牙牌2椟;穿宫牌500;衮龙袍4;金龙盔甲30;玉印1;玉琴1;玉带4160束;他物称是”。2001年,《亚洲华尔街日报》曾将明朝太监刘瑾列入过去1000年来,全球最富有的50人名单。

宦官政治的影响

宦官横行,宦官势力的蔓延,给明王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这里我们分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分别阐述。

政治上进一步强化了封建专制主义,由于宦官只听命于皇帝,并在很大程度上倾轧内阁和六部的权力,这样就导致皇权的进一步集中。

宦官的恶劣行迹,还导致了各种社会矛盾日趋激化。由于操纵着厂卫,这些特务便会利用职务之便为非作歹,净是做些伤天害理的勾当,弄得人人自危。以至于百姓见有华衣怒马、操京师语音者,即惊恐相告,远远避开。明朝宦官的逞凶肆虐,使明代封建专制主义的枷锁更紧地套在人民的身上,加剧了封疆统治与人民的矛盾。

宦官的专权,激化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明争暗斗,如明朝后期的东林党与阉党之争。

作为统治阶级的不同派别,阉党与东林党之间的门户之见是很深的。而魏忠贤秉政后,两党的争斗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尤其是杨涟上书揭发魏忠贤的24大罪后,“忠贤愤甚,欲尽杀异己者”,他命其党羽炮制《三朝要典》、《东林点将录》等,将反对自己的东林党人统统杀掉。可是魏忠贤死后,东林党东山再起,又极力将阉党及与阉党有关的人统统一网打尽,两派力量一直持续到明亡。这也极大削弱了统治阶级的力量。

宦官对经济的破坏则更加严重。他们插手财政,扰乱正常的经济政策。作为矿、盐税使,他们横征暴敛,大肆搜刮;作为织造,他们巧立名目,中饱私囊。正常的经济生活已经完全被他们打破了,这样的结果是到处“鼎沸同煎,无一片安乐之地。贫富尽倾,农桑脚困”,“三家之村,鸡犬悉尽,五都之市,丝粟皆空”。如此恶劣的生活环境,百姓无法生存,农民起义便会揭竿而起。

宦官监军,加快了军队的腐败,加之设守备、镇守之处又多是边塞要地,导致边防大为削弱,动摇了明王朝的统治。这样一来,明末发生农民战争后,由于各处军队皆有宦官掣肘,导致将领无法有效统帅军队,使农民军得以较为顺利的发展,加快了明王朝的覆亡。

对明朝宦官政治的探究

最后我们来探究一下明朝宦官政治形成的原因。

明初,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诸如撤销丞相,设立四辅官、殿阁等等,这样皇权高度集中于皇帝一人,皇帝就不得不依靠宦官处理朝政和其他宫廷事务。这样,宦官的参政也就成了必然,宦官预政也有了合理的理由。

皇权的高度集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撤销了丞相,这样一来,皇帝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皇帝的任务骤然增多。那么皇帝必然就会找人帮助自己,丞相肯定是不行了,因为当初就是怕相权过大才撤销的,跳来跳

去就选择了宦官。

由于明朝的惯例,皇帝所选妃子一概选自民间,这样后宫的素质必然不高,因而对皇子的教育也就会相应的弱化。这样,与皇储接触最多的宦官对皇储的影响就会加大,于是皇帝登基后对宦官的过度依赖也就可以理解了。同时,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明朝皇帝的综合素质是历朝历代中最差的了。

但是,我们可以从各种史料中看出,不管宦官的权力有多大,它毕竟不过是代行皇帝手中的权力。不论那些宦官有多么的厉害,他们无不是拉着皇帝的虎皮扯的大旗。一旦他们不能满足皇帝的意愿, 或是对皇权造成了威胁,立即就会被皇帝除掉。王世贞曾经说过,“即狼戾如振、瑾者,一嚬而忧,再嚬而危,片纸中夜下而晨就缚,左右无不鸟散兽窜,是以能为乱而不能为变也”。就是像魏忠贤那样,势力权倾朝野,生祠遍立中国,真是到了”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地步,天启帝一死,照样还是被崇祯帝一举拿下,最后自缢身死。这就充分表明,宦官专权是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下午发根除的积弊。

参考书目:

《明史》张廷玉等著 网络版

《中国政治制度史•明代卷》白纲主编

《明朝宦官》王春瑜、杜婉言著 紫禁城出版社

《明朝宦官与三案》温宫义著

第三篇:明代的宦官是如何掌握权力的?

2009年07月17日 10:33 凤凰网历史综合 【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

评论0条

中国历史上,宦官一直是政治发展的伴生品,宦官掌权、后宫干政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现象。宦官掌握朝政大权的现象在明代尤为突出,特别有趣的是一代改革家张居正,居然借助宦官掌握权力,推进改革,可见,明代的宦官的权力至大。那么明代宦官是如何掌握朝政大权的呢?

一是皇帝的猜忌和多疑,使得采取不正当手段监视大臣,这样,从机制和制度的角度给了宦官掌权的机会。

在太祖朱元璋时代,就有锦衣卫这个机构,专门负责监察官员的行为,刺探官员的隐私。当然,朱元璋时代的锦衣卫不是由宦官组织,但是,已经有宦官参与。还比如明成祖朱棣时代的“郑和下西洋”,其带队领导郑和和副官王景弘是明代有名的宦官。郑和下西洋的说话之一,就是寻找海外建文帝的下落。如果这一结果成立,那么就从一个侧面证明皇帝借助宦官来实现自己打击政敌的目的。这样,无形之中就给了宦官以实权。

据历史记载,成祖在夺取帝王的过程中,得到了宦官的大力帮助,因此将宦官视作心腹。自永乐朝开始,宦官并可以出使外国(郑和),地方征税,采办、监军,甚至可以担当镇守地方、边防的重任。

在宣宗时代(英宗的父亲,朱棣的孙子),在宫中设立书堂,选小太监为小内侍,令大学士陈山为教习,使宦官读书成为定制。

这是皇帝倚重宦官、把宦官当做主要政治力量培养的表现之一。自然,宦官就会有权力。 明成祖时代设立的东厂,还有后来的西厂,就是宦官的机构。

二是皇帝的怠于政事与过分溺爱宦官,也是宦官掌权的形式机制之一。这主要表现在英宗时代的王振乱政。

英宗是宣德十年(1435年)继位的,当时英宗九岁。对此,宦官王振依仗宣宗的不明事理和过分宠信,入掌司礼监。

明朝的司礼监是干什么的呢?就是掌握皇帝印信,替皇帝整理各类奏章的机构。在明朝,这一机构大都有太监掌握,这样,明代无形之中把最重要的事务交给了太监。

英宗时满15岁开始掌握朝政的。这时,宦官凭借着英宗的宠信,培养了自己的实力,加上英宗软弱无能,王振利用英宗的过分信任开始左右朝政。

据说,英宗时代奉天殿等明代的主要皇宫建成,于是按照皇室规定,大宴群臣。这是,宦官无论如何是不能参加的,宴会上,英宗想念王振,便派人前往问候。王振见来人,生气的说:“我像周公辅佐成王一样辅佐皇上,难得我就不能到宴会上坐一坐吗?”英宗听到这话后,也觉得王振受了委屈,便应召王振。对此,当大臣看到如此情况后,就更加害怕振,王振更加专权。到最后导致了“土木堡之变”,英宗被擒。

还有就是明武宗时代的宦官刘瑾专权,也是这方面的例子。神宗时代的魏忠贤也是利用神宗的怠于政事,独掌朝政大权。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明代的宦官这么厉害,最为主要的就是 明代中后期的皇帝怠于政事,沉闷女色,信奉妖术导致的,但是他们又不信任朝臣,这样,宦官自然成了皇帝掌握朝堂的得力助手,于是宦官党政的历史就形成了。

三是后宫干政,借助宦官力量,宦官成为集团联盟。

在宪宗时代,贵妃万氏专权。但是,万氏作为后宫的一个女人,想要专权,必须借助一定的力量,否则不方便干政,这样,宦官便是最为可信的力量,同时,也是能天天接触到的人员,这样,宦官便成为后宫干政的集团联盟,自然,赋予了很大的力量。

宪宗时代的宦官梁芳、韦兴就是例子。据历史记载,万贵妃祸乱宫廷,她的三个兄弟和太监梁芳、韦兴勾结在一起,将大明的国库挥霍殆尽。宪宗得到消息后,视察国库,“见累朝金七窖俱尽”,说道:“靡费币藏,实由汝二人”。可见,宪宗对梁芳和韦兴的不法行为是清楚的,但是由于万贵妃,他没有治罪,宦官更加肆无忌惮的挥霍国家的财政。

第四篇: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不一样的明朝

不一样的明朝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上戍中学 九(4)班 赵周钰

别一样的历史,别一样的明朝,在当年明月手中,幽默的语言,诙谐的叙述方式,让这个呆板无聊的明朝历史变得滑稽可爱,幽默风趣却不失正体。这三百年的明朝历史,作者用他那幽默风趣语言与理智缜密的推理,捉摸不透的思维,平易近人的语言为我打开了通往这个有趣朝代的大门。

公元1368—1662,在这段时间,我们认识了不一样的封建王朝,不一样的封建的皇帝,认识了不一样的封建专制,在这个年间,我们更是认识了无数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和流传千古的人物。朱元璋、朱棣、徐达、汤和、戚继光、袁崇焕、海瑞……

此书以明朝历代皇帝为主线,围绕展开,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两个皇帝便是洪武皇帝朱元璋与永乐皇帝朱棣。

朱元璋,一个神奇的皇帝。小小农民出身,却成为万人仰慕的一代天子。我不禁问:“为什么?书中给予了我答案。他身上展现着超人的战略家眼光与坚持不懈的精神。我最钦佩的则是他无论如何都要选择活下去,因为他坚信活下去就会有希望。面对着父母双亡,经济乏力,又愁吃又愁穿。他依旧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生命,想尽一切办法努力的活下去,就算是苟且,耻辱。在元末这个战乱的年代,他勇敢地选择起义,他知道,这是一个未知数,可他仍然去做了,我实在是佩服他的勇气。他,从一个无名小卒,一步步凭借他的坚持努力,成为了拥有自己军队的主帅。为了苟活,他不惜一切代价,这点我着实是钦佩万分。因为,我若在那个年代,我想我一定会郁郁而死,因为我无法忍受这般压力。没有坚强的意志力,他不可能撑到他霸业的开始,没有这顽强的意志力,是无法当那明朝的开国皇帝,更不可能在这本书里留下足迹,也不可能在历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他,用亲身告诉我,坚持可以塑造成功。坚持可以创造希望,但是如若你放弃了,你,就一无所有。从他身上,我更是学到,敢于奋斗,敢于去做,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朱棣,这个在战火之中生长,与兵器杀戮感情极好的藩王。他做过最令人惊叹的事——篡权,甚至篡了自家侄子的权。但是,朱棣这一行为,却造福了这个年间。开明的政策,敏锐的嗅觉,巧妙的改变政策,让这个年间,变得不一样,这个年间被称为“永乐盛世”。因为官僚制度的完善,朱棣自己日夜不停地辛勤劳作,在这期间,社会安定,国家富强,甚至还派出郑和七下西洋来宣扬国威。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做了历代皇帝不敢做的事——迁都,甚至迁在一个荒凉,需要耗费大量资金的北京!但,在众人反对情况下他仍然做出这个选择,历史也告诉了他,这是正确的!所以,不得不说,这个篡权皇帝的本领实在是高明,实在是厉害。篡权本就是一种下耻的行为,更别说篡自家侄子的权了,但到了他手里,却成了一种圣贤开明的行为。但是他却做了一件丧尽天良的事,他为了自己的地位,改身份,把自己生母抛之脑后,变成马皇后之子。并且,他篡权还有理有据,说自家侄子不遵循朱元璋的政策,说要废除朱元璋外的所有条例。你说,他是不是很厉害呢?迁都,这样的事,他懂得将目光放得更远,看得比别人远,自然就离成功更近。在他身上我学到,万事成功要有良好的基础准备,否则你将会措手不及。要学会放弃,学会将目光拉长,看得更远,舍小取大人人都懂,但只知会运用在眼下。但是!谁会像他这般舍弃眼前的小换取一个未来的大!所以,你不得不佩服朱棣的“可怕”。对于朱棣,我们更要感谢他的一大举措,招揽全国人士去编辑《永乐大典》,此书也为后世许多书的再现,奠下了不可磨灭的基础。在读他的生平事迹时,我很疑惑也很佩服。因为他好似具有双重性格,好坏到了一个极点。正是因为这样,在他身上才可以学到好东西,可以看到坏的并引以为鉴,比如不要不懂得忍让。

明朝,除了这两个人,不得不提的则是它的科举制。

八股,一点也不陌生的名字。其实,在我认为这是个好东西,如今,语数英科历史思品,通通都要复习,而八股呢?就只有那四书五经,不是挺好的吗,考试范围不仅告诉了你,并且是永远不变的。用“当年明月”在书中常提到的“评价总是要客观”。八股活生生的禁锢了人的思想,牵制着文化的进步。也是为我国做出来“巨大”贡献啊!在我看来,这是极其可拍的,一个简简单单制度却将这帮读书人的脑子洗的一干二净,活生生的阻碍着中国文化的进步,可是,回头仔细看。它,只是,一个小小的科举制度,而它影响的结果难道还不令人“叹为观止”?

提完了制度,看完了皇帝,也该探望探望特别的大臣了!

明朝,还有件令人发指却又可笑的事——宦官当政。

在明朝,宦官被皇帝极为重视,类似于现在的卧底吧。“厂卫”想必耳熟能详了吧。令人最为可笑的事,宦官的权利堪比皇上,说到宦官,不得不提一下这个明朝的焦点——魏忠贤!

魏忠贤,我也是极为“佩服”的,因为他残暴与恶心到一种令人无法想象的地步。

因为明熹宗的爱好(老爱捣鼓木头,真是令人捉摸不透,好好的皇帝不做,非得做木工),所以大多朝政都掌控个魏忠贤手中,人,手里的权利大了,总想拿出来试试。魏忠贤也不例外,他开始污蔑贤臣,滥杀无辜,将“敌队”东林党彻底消灭,更加令人发指的是,他与后宫的宫女相好,甚至与自己的乳母客氏私通,但他却显得无比自然。他为了权利,可以说是不惜一切代价。杀害他人、污蔑他人、陷害后宫嫔妃,他无恶不作,将明朝一步步送向死亡边缘。

不过,评价一个人,总是要客观的。

正因为他权力的膨胀,他也做出了较多贡献,如公平的论赏,在皇太极猛攻锦州,袁崇焕誓死不救,而满桂、赵率教则冒死救下锦州,之后魏忠贤也提了此二人的官。还有一件事,令我着实捉摸,他向国家捐款,甚至使用自己的钱来为辽东战事提供物资。他在两浙受灾期间,主张免除为皇家输送物品的专营户向内库交纳的孝敬费用……在他身上,我认识到了权利与权力的可怕与用途,并且知道,你如果善用它,它将会为你铺上一条华贵完美,通向成功的道路。

书中的事和人,先告一段落,接下来,去瞧瞧这本书的特别之处!

史书,我曾读过。呆板无聊,史书中的史实定不会似这书这般幽默。在我看来,史书中我们无法看到这一段段有趣的历史,这一个个幽默风趣的任务。这本书,为我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明朝不一样的开国皇帝,不一样的明朝人物,史书中,朱元璋才不会当年明月笔下那样有趣好玩,而是严谨,死板的,并且时间顺序更是不会变,别的人物亦是如此。但是,当年明月让我体会到了史书中不能体会到的,人物的痛苦、激动、犹豫、坚定以及残暴恶心等等。史书,绝不可能出现时间上的错误,但是偏偏当年明月就这么干了!巧妙的将一些人物事情改变了时间顺序,是历史变得更具衔接感与幽默的味道。即便改了时间,但却丝毫没有影响我们学习与了解明朝这段传奇的历史。

有人曾说:“我们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却可以通过交一个好友,不断拓展生命的宽度,可以通过阅读一本好书,不断地积淀生命的厚度。”这本书,就做到了。它,让我从中汲取养分,它震撼这我,也激励着我。

我不是学历史的,所以自然不会去分析历史,更不会去细读史书。我只愿作为一个读者。去读喜欢读的,去细细的品味它,我无法静下心来读史书,自然学不会历史。但是这本不一样史书,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我不仅读到了好的故事,喜欢的故事,也学会了历史。

这本书,它告诉了我们,历史不总会是那么古板无聊,告诉了我们,历史是多么有趣,告诉了我们,这段历史,很精彩。别拒绝它的到来,因为如果你不拒绝,你就会打开这个朝代的大门,做当年明月。去浏览这段神奇有趣的历程。

当我读完这书后,我回头望去,望望自己的历史。我发现,我也不一样了。这不一样的明朝,改变了我。我不爱读书,因为读书时,我只会越读越乏。但,这书却让我越读,越有感觉,越读越有读下去的欲望。因为,这不一样写史书的手法,不一样的明朝,不一样的明朝人事,也让我,不一样了。

第五篇: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让我读懂历史

想起来第一次看到《明朝那些事儿》大概是在我读高中的时候,作为一个文艺青年我一直以来对类似畅销书刻意保持距离,往往越是流行,越是徒有其表,越是不卖帐,好像这样就能显出多么与众不同似的。就像《诛仙》流行的时候,我看川端康成去了;九把刀风靡的时候,我看费正清去了。好不好啃、有没有意义无所谓,这大概也是我青春叛逆在读书上的表现吧。然而,《明朝那些事儿》多少有点拯救了我这样装模作样的小青年。

---------祭我逝去的青春

只记得那个时候周围的同学还很少接触这类的书籍,但大概是我骨子里对历史的很有感,所以一接触到这书就很快进入其中的语境,仿佛我也融入那明朝波澜壮阔的历史之中,大概就像当年明月写的:就在那一天,明王朝建立了,它将以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延续二百七十六年,并将它的影响扩展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

它的光辉,它的荣耀,是我们每个人共同拥有的。

它的阴暗,它的丑恶,是我们每个人共同承受的。

1368年正月初四,这个日子将永远被历史所铭记,因为就在这一天,一个伟大的王朝建立了。

记得在我曾经看到石悦(当年明月)参加《面对面》时说的话:每当我翻过史书的一页的时候我看到的不是一个个方块汉字,我看到的是痛苦、挣扎、追悔莫及。有可能翻过一页纸就是一个人的一生,甚至只有一句话。我们不能懂历史是因为我们不能真正理解它是真的,是真真正正曾经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所以当年明月才会说:“历史本身不需要虚构,历史本身就已经足够丰富。” 历史本身就是这个样子的,由无数个活生生的人扮演着几年几十年甚至成百上千年的堆积而成的,每个人都在无形中不知不觉的循着历史规律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又每一次都以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突发的情绪而给历史添加了更多的惊喜、曲折以及生动,他们是一群有血有肉的人,有七情六欲,也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所以,这无数有血有肉的人就组成了一段有血有肉的历史。

首先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无疑是常常将“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挂在嘴边的,却开创一代霸业的朱元璋 ,能成大事者,必有卓越之才。朱元璋的不凡在于他的果敢和谋断,更在于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对社会局势的清醒认识。以前,我总以为时势造英雄,朱元璋的成功是历史中的一个必然,可是读完这本书才明白,其实更多的是英雄造时势。朱元璋之所以能登上皇位,不仅仅是历史波浪的推动,更是因为他的努力,他的才能,他的卓越。 再者就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醉最我独醒。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文臣于谦,百年前他的那句高呼“言南迁者,可斩也!”仿佛至今还响彻耳畔,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而他以一介书生之力,披坚执锐,毅然用本弱不禁风的肩膀挑起了整个大明王朝。历史因他一个人而改写,中国因他而不同,对于这样一个人,除了赞叹,其他无语!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这是我看到的袁崇焕,尽管这是一个争议性人物,但我们难道不应从优点处多加以学习么?我记得的袁崇焕,是一个坚守孤城,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军,没有后援,没有补给,依然奋力坚守,顽强御敌的坚韧的人,他的行为只因两个字,信念。在他的一生我能始终看到的,就是坚持。有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叫做信念,任由多么强大的敌人在它面前,也只能铩羽而归。明朝向来不缺少爱国志士。尽管明朝是一个奸臣小人四起的年代,王振、魏忠、贤严嵩、温体仁,祸害无数黎民百姓;但同样也是一个英雄豪杰展翅翱翔的年代,徐达、常遇春、蓝玉、方孝孺、于谦、徐阶、张居正、王守仁、孙承恩、袁崇焕······在这本书里,我明白了道理,懂得了真情,更看到了若干世间罕有的高贵品质,并深深为其折服。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个嘴脸丑恶的小人,一个个心狠手辣的宦官,一个个见利忘义的奸臣,当然,更看到了舍生取义的勇士,坚守信念的强者,

更有独守正道的孤胆英雄。隐藏其后的,还有那复杂又难以捉摸的人性。读完了,看到了好多的改变,人的改变,物的改变,环境的改变......由于利益二字,兄弟反目,父子成仇,将好好的一代帝国搅和的乌烟瘴气。但确有一样东西始终未变,这个东西,叫做天道。记得仙四结局紫英的一句话:惟有天道恒在,往复循环,不曾更改„„千年的历史,我们不能轻易评说,我们只能从看到的人与事中来自己分析判断,冥冥之中,确有这样一种力量,在左右着历史的轨迹。

让我深深被这本书吸引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当年明月配合史实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一、朱元璋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始终坚信:“我相信我是对的”。

因为在通往胜利之门的路上,你会捡到很多钥匙,这些钥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闪闪,但只有一把才能打开那扇门。在进行决策时,会有很多人在你耳边提出他们自己的意见,将他们手中的钥匙交给你,让你去选择,但战争这个游戏最残酷的地方在于:你只有一次尝试的机会,如果失败了,你将失去一切。

在战役实施中,只有一个时机是最适合的,能抓住这个时机的,即是天才——拿破仑转而我们现实生活何尝不是如此,始终相信自己,忠于自己的内心是每一个成功的必要条件。

二、越接近对方的水平,就越了解对方的强大,就会越来越畏惧。当他的畏惧达到极点的时候,也就是他能与对手匹敌的时候!当我们面对人生道路上的苦难,面对难以战胜的对手时,或许真正内心的畏惧才是你战胜它力量的源泉。

一本虽诙谐但紧扣史实的好书让我重读明史,犹如一味清香入脾,淡淡书墨中一幅幅历史画面重现,消融心中的繁重和疲惫。历史长河中,一个人的一生犹如过眼云烟,不必计较琐事的得失,只要记得梦想犹在。我们有什么样的理想,我们就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力。也许有人说,是现实太残酷,使我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但我想说,正是因为现实太残酷,我们更不应该放弃自己的理想!正是因为有它,才使得我们在这彻骨的现实中保有一份温暖,保有一份信念,保有一份不放弃的精神。支撑着我们一路走下去。

也许,我们凭借一己之力永远无法改变历史的进程,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 记得书中当年明月写过这样一段话,我记忆深刻,就把它当做这篇文章的结尾吧, 十年前,当我即将踏入大学校园时,在一个极为特殊的场合,有一个人对我说过这样一番话:“你还很年轻,将来你会遇到很多人,经历很多事,得到很多,也会失去很多,但无论如何,有两样东西,你绝不能丢弃,一个叫良心,另一个叫理想。”

我记得,当时我碍于形势,连连点头,虽然我并不知道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一晃十年过去了,如他所言,我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所幸,这两样东西我还带着,虽然不多,总算还有。

写于:2012年5月20日

周丁轲

20100380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上一篇:煤矿五型班组范文下一篇:聊斋志异书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