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明朝君权的加强

2022-08-14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明朝君权的加强》,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教案明朝君权的加强

《明朝君权的加强》教案1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新课导入:以安徽民谣《凤阳花鼓》和凤阳乞丐打油诗,让学生们猜猜这说的是谁? 学生们:明朝朱元璋

让学生阅读导读框,熟悉朱元璋生平经历。 新授:

一:明朝建立

看过朱元璋的经历,我们可以简要概括:放过牛、做过和尚、化过缘、讨过饭、撞过钟、造过反,最后获得一份令人羡慕的职业----什么呀——皇帝

师:朱元璋从乞丐摇身一变成为九五之尊的皇帝,能有这样人生飞跃的人历史上为数不多。元末农民战争以改朝换代而告终,中国历史进入新的篇章,进入明朝统治,明朝建立的具体情况是这么样的呢?阅读88页第一自然段,看看当时的时代背景。同学们一起归纳。 生:元末政治腐败,灾害频繁,农民起义不断。

师:看PPT,了解当时起义路线。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势力不断扩大,于1368年,以应天(南京)为都城,建立明朝。

过渡:朱元璋以一介平民而登皇位,可以说历尽千辛万苦。俗话说 “ 打江山容易坐江山不易 ” 朱元璋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君权,巩固大明王朝呢?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 1.改革机构

(1)地方上: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 师问:行省制度始于何时?为什么要废除?

生答:行省制度始元朝,它统一管辖一省的行政、财政和军事,职权极重,不利于中央集权。所以明太祖下令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都直属中央。 师问:三司指什么?有什么职能?

生答:三司指承宣布政使司(民政)、提刑按察司(刑狱)、都指挥使司(军政),三司长官地位平等,共商一省事务,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2)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设六部

师问:丞相制度始创于秦朝,历经千年,为什么要废除它?

——从丞相的职能看,丞相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大事,权利重大。当君强臣弱时,丞相是很好的助手,若君弱臣强时,会造成什么后果?——皇帝大权旁落。明太祖起于微末,对权利的掌控欲必十分强盛,他不会让这种情况出现。所以,太祖一直大力打压丞相的权利,他启用寒士为相,频繁的更换丞相,削弱丞相的权利。直到胡惟庸的愚行给太祖一个很好的借口,废除丞相,设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这样,从中央到地方,权利急着于皇帝一人,君权空前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师问:既然废除了丞相,为何又设殿阁大学士? 生答:由于全国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人,政务十分繁忙,遇事无人商量,所以太祖另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无实权。

补充:明成祖时,阁臣可参与机务,渐渐形成内阁制度。 过渡:为使明朝长治久安,明太祖还设了锦衣卫。

2、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

让同学们阅读课本89页,找出明太祖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的目的、特点是什么?锦衣卫的职责是什么?该机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锦衣卫组成——皇帝侍卫亲军 锦衣卫目的——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

锦衣卫特点——皇帝直接指挥 ,不受法例约束

阅读了课本,从老儒钱宰、礼部尚书吴琳,可以了解明朝特务活动的猖獗。这里老师再给同学们讲一个小故事:

话说,明朝时国子监祭酒宋讷,某日独坐生气,面有怒容.第二天上朝时,明太祖问他昨天为何生气,宋讷吃了一惊,照实说了.明太祖叫人把检校(锦衣卫)偷着给他画的像拿来看,宋讷才大吃一惊,汗如雨下,心中惊恐不已„„ 可以说,天下之事,没有太祖不知道的。

过渡:前朝历代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 :秦——焚书坑儒;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么明朝呢?——八股取士

3、八股取士

指导学生看教材89页,“八股取士”一自然段,归纳其目的、内容及影响。 目的: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内容:范围——四书五经;格式——八股文

影响: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之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师:看课本90页,顾炎武对八股取士的评价

师:科举制从隋朝创建,唐朝完善,到明朝的八股取士,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引导学生一分为二看问题)

生:积极方面:增加考试标准的客观性,是考试向规范化、标准化的重要发展,对以后的考试制度有一定借鉴作用。

消极方面:禁锢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使其致力与研究四书五经,脱离实际,压抑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中国传统科技不能发展为近代科技。最严重是到了近代继续阻碍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一大因素。

补充:小知识:什么是八股文?八股文即文体有固定形式,由破题,承题,起讲,提比、小比、中比、后比,收合八部分组成。

三、靖难之役与迁都北京

1、靖难之役

师:明太祖为巩固明朝统治可谓煞费苦心,但终归百密一疏,做了一件不利于中央统治的事,就是分封自己的子孙到各地做藩王,最终导致了统治内部争夺皇位的战争——靖难之役。 背景:建文帝削藩

经过:燕王朱棣起兵反对建文帝。 结果:燕王获胜,称帝,是为明成祖。 师:明成祖上台后采取哪些措施继续巩固统治呢? 学生看书归纳: 1.迁都北京 (1421年) 2.继续推行削藩政策

3.增设特务机构“东厂”,宦官统领

师:东厂是锦衣卫的继续,只不过东厂不是由皇帝直接统领,而是由宦官统领,由于宦官被赋予很大的权利,凌驾于法律之上,宦官集团渐渐成为明朝的一大毒瘤。

师:厂卫设监狱、法庭,对犯人进行剥皮、抽筋、刺心等酷刑,造成大量的冤假错案。这种专制的特务机构,用极端的酷刑来巩固中央集权,在中国历史上还属少见。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加强的一种表现。 课堂小结:

师:我们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一下:

生:明太祖:(1)地方上: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2)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设六部(3)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 (4)以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

明成祖时:(1)迁都北京 (1421年)(2)继续推行削藩政策(3)增设特务机构“东厂”

第二篇:《明朝君权的加强》语文教学反思

1.本课能紧紧围绕明朝君权的加强这一主题,通过设计主问题,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理清本课的线索,落实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在教学设计上,我把《明朝君权的加强》的内容重新整合,通过设计①明朝是怎么建立起来的?②本课共介绍了明朝的哪几位皇帝?③这几位皇帝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自己的权力?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地将全课知识串起来,这当中既有基础性的问题,学生通过阅读就能明确答案,又有需要合作探究来解决的问题,在问题的设计上是有梯度、有层次的。2.充分利用了历史课程的各种资源,包括图片、文字介绍、视频资料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事件。我们知道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但只靠教材教学却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我注重开发课外历史课程资源,弥补教材的不足,拓展和活化教材内容,引发学生兴趣,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认

3.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调动学生的参与课堂学习的欲望,把课堂上话语权交给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关注学生概括能力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和努力实践,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成功感,相信并肯定自己。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力求体现备课思路,引导学生在轻松自然的课堂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教学语言上,更加注重规范性,做到精、准、趣,避免口头禅,让学生能够真正被语言所打动。在学习延伸这一环节上,采用了PK对抗的形式,这更能调动初一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当然,本课在三维目标的落实方面尚有欠缺。例如,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表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就没有能得到很好地体现。历史教学中如何真正地将三维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如何落实好三维目标,这些都需要我们去认真地思考,也期待各位同仁的真知灼见。

第三篇: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1.掌握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历史史实。

2.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3.通过分析郑和下西洋成功原因、戚继光抗倭成功原因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学习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郑和下西洋。

2.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

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郑和下西洋》歌曲和纪念邮票导入。

二、课中学习

1.帆之荣——郑和下西洋

(1)展示《郑和下西洋》视频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视频和课本完成有关问题并集体核实。

(2)结合材料分析: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的条件有哪些?

(3)展示材料:苏禄国王访问中国和南洋开发。结合两则史料引导学生深入认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4)设想郑和远航运载的货物及有可能遇到的危险,引导学生感受郑和及其船队的优秀品质。

(5)通过“航海日”的设立和世界各地对郑和远航的评价,感知郑和远航对世界的影响。

2.帆之危——戚继光抗倭

(1)展示《戚继光》视频材料,结合课本引导学生完成自学的有关问题。

(2)展示戚继光抗倭形势图,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戚继光抗倭的过程。

(3)展示戚继光的名言,引导学生分析戚继光身上体现的精神,及时对学生进

行爱国主义教育。

(4)分析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帆之辱——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学生自学课本,找出有关问题。

(2)补充澳门回归的有关史料:

①1987年4月13日中葡两国签订《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②1999年12月20日 澳门回归交接仪式。

(3)巩固记忆前面所学知识,并进行知识抢答。

4.帆之盼——国家富强,祖国统一

回顾所学内容,联系香港回归、中国承办2008年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引导学生认识: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对外交往及其及其民族安危。今天的中国正在日益崛起,只要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祖国的统一大业定能实现,祖国的明天也一定会更加美好!

第四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

新民中学

胡元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髙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还是影响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理解。需要教师设计直观、通俗、有效并带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明朝疆域图、“锦衣卫”印、反映明朝厂卫制度的资料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以元末农民起义的背景故事,引出“明朝的建立”这一内容。

三、讲授新课: (一)明朝的建立:

1.元末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135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先是消灭了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 2.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3.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4.【提出问题】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 5.【提出问题】“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一般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通过学生回忆,引出“朱元璋强化皇权”这一内容。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改革行政机构:取消地方的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直属中央,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还分散兵权,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1)在学习“设三司,废丞相”这一措施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出问题:“明朝加强君权的政治措施有哪几方面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在中央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分散兵权。”并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或先引导学生回忆元朝行省的特点以及中国封建社会曾出现的相权威胁君权的史实,再总结得出“这些措施意在防止大权旁落(地方威胁中央、相权威胁君权)加强君主权力”的结论。 (2)【提出问题】明朝初年对地方和中央机构的改革有何利弊?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明朝政治制度的改革有利于皇帝权力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简化办事流程,提髙行政效率的作用,但是造成皇帝权力过大,一旦失误,无人敢问责的现象。

2.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厂卫特务机构。

明太祖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

(1)多媒体展示: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出了一身冷汗。

(2)【提出问题】结合材料,你们认为特务机构锦衣卫对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加强了君权,对维护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凡事按部就班,不求进取;同时,这种做法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司法机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命题特点: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答题观点: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文体特点:只能分为八个部分。

1.在学习“科举考试的变化”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必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用尽量通俗的语言解释“四书” “五经”“八股文”等概念,例如可摘录一篇典型的八股文请学生阅读,使其对“八股文”有相应的感性认识。对于“八股取士”造成的影响,教师可组织课堂讨论,并利用教材“动脑筋”思考题,力争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八股文的作用。

2.【提出问题】实行“八股取士”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这种做法有何危害?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八股取士”造成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 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四)经济的发展

1.明朝从国外引进农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 【思考】为什么要引进这些作物品种?

因为它们的成熟周期短、产量高,解决了粮食紧张的问题。 2.手工业的发展: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丝织业(苏州是明代丝织业的中心)、制瓷业(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3.商品经济活跃:①北京、南京成为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另有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②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其中徽商、晋商最为著名。

【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完成练习册上的题目。

第五篇:新人教版七年级初一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 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等加 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 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 在政治上的表现。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髙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 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还是影响 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理解。需 要教师设计直观、通俗、有效并带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明朝疆域图、“锦衣卫”印、反映明朝厂卫制度的资料等相关多媒 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教师以元末农民起义的背景故事,引出“明朝的建立”这一内容。

三、讲授新课 (一)明朝的建立

1.元末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 聊生。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 了多支反元队伍。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先是消灭了东南各 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

2.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朱元璋 就是明太祖。

1

3.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4.【提出问题】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 皇帝还有谁?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 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

5.【提出问题】“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一般要采取哪些措施来 巩固统治?”通过学生回忆,引出“朱元璋强化皇权”这一内容。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改革行政机构:取消地方的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直属中央,还 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在中央废除丞相制 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还分散兵权,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 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1)在学习“设三司,废丞相”这一措施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 材,并提出问题:“明朝加强君权的政治措施有哪几方面的内容?”学生回 答后,教师总结归纳:“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在中央废丞相,由六部分 理朝政;分散兵权。”并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或先引导 学生回忆元朝行省的特点以及中国封建社会曾出现的相权威胁君权的史 实,再总结得出“这些措施意在防止大权旁落(地方威胁中央、相权威胁 君权)加强君主权力”的结论。

(2)【提出问题】明朝初年对地方和中央机构的改革有何利弊?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明朝政治制度的改革有利于皇帝权力的加强,在 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简化办事流程,提髙行政效率的作用,但是造成皇帝 权力过大,一旦失误,无人敢问责的现象。

2.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厂卫特务机构。

明太祖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 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

(1) 多媒体展示: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 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 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 次位置。宋濂见了吓出了一身冷汗。

(2)【提出问题】结合材料,你们认为特务机构锦衣卫对社会造成了 哪些影响?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

和侦查,加强了君权,对维护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特务统 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凡事按部就班,不求进取;同时, 这种做法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司法机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命题特点: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四书:《论语》《孟子》《大学》

《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答题观点: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文体特点:只能分为八个部分。

1.在学习“科举考试的变化”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必须化繁为简,化 难为易,用尽量通俗的语言解释“四书” “五经”“八股文”等概念,例如可摘录一篇典型的八股文请学生阅读,使其对“八股文”有相应的感性认 识。对于“八股取士”造成的影响,教师可组织课堂讨论,并利用教材“动 脑筋”思考题,力争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八股文的作用。

2.【提出问题】实行“八股取士”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这种做法 有何危害?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八股取士”造成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 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四)经济的发展

1.明朝从国外引进农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 等。

【思考】为什么要引进这些作物品种?

因为它们的成熟周期短、产量高。解决了粮食紧张的问题。 2.手工业的发展: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丝织业(苏州是明代 丝织业的中心)、制瓷业(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3.商品经济活跃:①北京、南京成为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另有数十座 较大的商业城市。②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其中徽商、晋商最为著名。 【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附:板书设计

上一篇:搅拌站收料工作总结下一篇:局部解剖学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