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问题的调查

2024-05-06

关于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问题的调查(共8篇)

篇1:关于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问题的调查

关于镇雄县和谐社会建设问题调查报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刻的客观要求。深入了解和谐社会的建设情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孜孜以求的一种社会理想,也是我们民众所向往的一种理想。自古以来社会和谐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向往,因为在和谐的前提下我们的经济能够稳定发展,我们的国家才能不断的繁荣富强,然而我们现在的社会并没有达到和谐,时不时的我们就会接收到种种冰冷的现实让我们意识到这社会依旧存在诸多问题,我们建设梦想中期待的“乌托邦”仍然任重而道远。为了深入了解和谐社会的建设情况,我于2013年8月15日到25日期间以上访住户的方式对镇雄县现住120户居民进行了简单的抽样调查。

调查显示:有20.6%的被调查者认为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举措一般,85.2 %的被调查者都对和谐社会的举措非常满意.而对于未来和谐社会的建设,18%的被调查者对实现和谐社会很有信心,17.2%的被调查者认为比较有信心,36.1%的则认为一般,22.9 %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信心。

谈到政府解决贫困人群的生活问题时,被调查者大多都认为比较满意的。结果显示,50%的人认为政府能解决贫困人群的生活问题,30.1%的人认为能解决部分问题,18%的人认为政府的作用一般,1.8%的人认为基本不能解决.从被调查者口中了解到,大多数的贫困人群现在都有保障了,特别是一些老人和残疾人,现在政府都有补贴。农村老人大部分都能得到低保和养老保险,虽然不是很多,但是能解决不少老人的基本生活问题。

对于 “看病难,看病贵”“执法公平性”这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调查的120人中,高达80%的人认为看病难,15.4%的人认为比较容易,4.6%的人认为看病容易.而认为看病难的主要原因是收费太高,另外还有医德医风差和医院之间的差别比较大,虽然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但被调查者对于政府执法机

关的执法力度和公平性的满意度不佳。现在在农村看病,除了要有钱之外,你还要有关系,否则哪怕你有钱也不一定就能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如果是穷人的话,看病就更不容易了。62.5%的人对执法机关的执法力度和公平性不满意。调查者表示部分司法机关和司法队伍的状况都并不尽如人意,对于一些显失公正的案件,对于一些身陷腐败的司法人员,他们都表示不满。从他们的愤愤不平中,让我明白。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的国家公器,作为公民权利救济的重要保障,司法机关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化身,一旦司法机关自身出了问题,人们就很容易丧失对自身权利保障的信心,丧失对社会公正的信心。

基于以上结论,大多数人认为,要建设和谐社会,光靠嘴说是不行的,必须要做出实际行动让百姓看到,让百姓感受到,提升人民各方面的素质,这样才能更好的建设好和谐社会。根据调查显示:有39.2%的人认为实现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阶层之间没有差别,没有不公平,资源共享。有32.8%的认为要从调整社会结构入手来建设和谐社会,社会想要和谐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要实现和谐。还有11.6%的同学认为制度要创新以此来实现社会和谐,腐朽的制度应当废除,新的充满活力的制度替代老旧的制度。从这些结果看到大多数人民也都认为单一的从某个方面的改善来构建和谐社会是行不通的,毕竟这个社会包含的是方方面面的内容,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还是要在宏观的把握,各个方面都无法偏废!

实现社会公平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备条件之一,可以说没有社会公平就不会存在和谐社会,公平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维护社会公平涉及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然而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加大的现象越发严重,已经影响到了社会公平,我国的经济目前正高速的发展,而阶层收入的差距也在逐渐拉大!阶层收入差距的加大导致社会阶层矛盾的激化也给社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依法治国是实现社会长久治安的重要保障,而法律的公平就是维护社会和谐的保障,保证法律的公正就是在促进社会的和谐。

就前不久的“小悦悦事件”而言,大部分人都觉得这个社会貌似越来越冷漠,见义勇为,帮助他人的传统美德正在被渐渐淡忘。当在问及对爱心捐款活动的看法时有也只有少量的人觉得应该积极的献爱心,选择量力而行的占多数,还有小部分觉得是一种形式和欺骗手段由此可见人们在选择之前大多数人还是会考

虑事情的本身对自己的影响,社会信任危机的存在也毫不留情的证实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方面依旧存在许多问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极端主义等都在影响着这个社会的风气,因此加强公民道德将设是一项紧迫的任务,通过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来来构 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道德体系,对建设和谐社会是 ige好的基础

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经过近十年建设的社会是否正在趋于和 谐呢?在我们的调查中的数据显示大部分的人认为现在还不是和谐社会,有将近六分之一的人则不清楚社会的现状,只有少部分人认为现在已经是和谐社会!可见社会和谐的景象并没有没有深入人心,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成熟,城市的社保体系相对农村较为成熟,有大部分人认为农村合作医疗在解决农民看病难的效果上作用一般,有少部分人认为基本不能解决。社会保障制度是直接体现社会公平的一个方面,关乎民众的切身利益,因此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尽快完善,它不仅是社会稳定的需要还是社会和谐的直接体现。

我国这几年发展高速的同时给环境带来很多压力,江河污染、土地沙漠化,在利用环境资源的同时并没

有做到到位的保护。调查中大部分人对当地政府环境保护工作并不满意!对其满意的人少之又少,和谐的发展必然是可持续的发展,对环境的爱护才是持久利用的的前提。我国自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之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我们的经济体制依旧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等问题,终究其原因还是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还不能满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要。不发达的生产力与不完善的经济体制使得社会产生种种不和谐的因素。因此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稳定的基石,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和谐的保障,而不管经济会是怎样发展,它必然能够满足公民的物质需求,解决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平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是社会和谐的前提!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 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努力使主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因此,充分的就业和健全的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要把充分就业和健全保障作为党委和政府的第一责任,让每个人民都能壮有所为、老有所养,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构筑一道稳定可靠的社会保障网。要结合企业事业单位,把社会保障向民营企业延伸,向农村空间拓展,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尽管建设和谐社会面临着诸多压力,不和谐的因素依旧存在,但是我们仍然满怀期望,希望这个社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也希望当今的大学生们能够继承建设和谐社会的艰巨任务。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一份贡献!

篇2:关于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问题的调查

读后感

工商管理系10市场营销本科班1001803037古秋黎

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明确构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特别要看到,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在眉睫。

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需:

(一)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坚定不移地通过深化改革破除各种障碍,完善公平竞争机制,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把创新精神贯穿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才能得到发挥,保护创新热情,鼓励创新实践,完善创新机制,宽容创新挫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弘扬自力更生、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精神,倡导自主创业、艰苦创业、和谐创业。

(二)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发挥统一战线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独特优势,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发挥协调关系、汇集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作用,加强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的团结和谐。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合作共事,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多党合作事业。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包括新的社会阶层在内的全体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信教群众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的团结。

还记得乌鲁木齐、西藏出现的打砸抢烧事件,事态严峻,需要我们积极地加强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的团结和谐,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严惩企图分裂我国的恐怖分子!

(三)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在爱国爱港、爱国爱澳旗帜下,团结港澳各界人士,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围绕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加强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推进两岸直接“三通”,尽最大努力为两岸同胞谋和平、谋发展、谋福祉,使两岸同胞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化,共同维护台海和平稳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全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做好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工作,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

如今,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手段、方式层出不穷,向中国台湾出售军事武器,或与台湾签订不合理的干涉中国内政的协定等等。还有,与日韩朝三国合作,在我国东海、渤海进行肆无忌惮地军演!这严重威胁我国的主权,有碍于大陆与台湾的统一,需要我们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四)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积极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互信协作的安全环境、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

篇3:关于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问题的调查

五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 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一)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 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 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 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 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鼓励国家投资、资助或拥有版权的文化产品无偿用于公共文化服务。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并完善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 鼓励其他国有文化单位、教育机构等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 各类公共场所要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便利。统筹规划和建设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坚持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 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设计, 拓展投资渠道。完善面向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

(二) 发展现代传播体系。

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 必须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要加强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重要出版社建设, 进一步完善采编、发行、播发系统, 加快数字化转型, 扩大有效覆盖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打造国际一流媒体, 提高新闻信息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建立统一联动、安全可靠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完善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整合有线电视网络, 组建国家级广播电视网络公司。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 建设国家新媒体集成播控平台, 创新业务形态, 发挥各类信息网络设施的文化传播作用, 实现互联互通、有序运行。

(三)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 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 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 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 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 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加强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 推进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 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 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 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 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党报党刊、广播影视节目、出版物等译制播出出版。加强同香港、澳门的文化交流合作, 加强同台湾的各种形式文化交流, 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 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 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 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 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 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 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和帮扶力度。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活动, 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经常化。引导企业、社区积极开展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动, 尽快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 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 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 把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标。鼓励文化单位面向农村提供流动服务、网点服务, 推动媒体办好农村版和农村频率频道, 做好主要党报党刊在农村基层发行和赠阅工作。扶持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网点建设, 推动电影院线、演出院线向市县延伸, 支持演艺团体深入基层和农村演出。中央、省、市三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 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

六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 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一) 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必须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要在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 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 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 培育文化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优化文化产业布局, 发挥东中西部地区各自优势, 加强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和建设, 发展文化产业集群, 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产业支持力度, 打造知名品牌。发掘城市文化资源, 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建设特色文化城市。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创业创意园区, 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 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 延伸文化产业链, 提高附加值。

(二) 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必须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 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要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 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在国家许可范围内, 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 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 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 在投资核准、信用贷款、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对外贸易和申请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 营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和法制环境。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服务和管理, 引导他们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三) 推进文化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 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抓住一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科技课题, 加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 以先进技术支撑文化装备、软件、系统研制和自主发展, 重视相关技术标准制定, 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提高我国出版、印刷、传媒、影视、演艺、网络、动漫等领域技术装备水平, 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依托国家高新技术园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建立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把重大文化科技项目纳入国家相关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 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 支持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四) 扩大文化消费。

增加文化消费总量, 提高文化消费水平, 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要创新商业模式, 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 开发特色文化消费, 扩大文化服务消费, 提供个性化、分众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提高基层文化消费水平, 引导文化企业投资兴建更多适合群众需求的文化消费场所, 鼓励出版适应群众购买能力的图书报刊, 鼓励在商业演出和电影放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低价场次或门票, 鼓励网络文化运营商开发更多低收费业务, 有条件的地方要为困难群众和农民工文化消费提供适当补贴。积极发展文化旅游,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相结合, 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

七 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 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 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 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 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 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一) 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 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 培育合格市场主体。科学界定文化单位性质和功能, 区别对待、分类指导, 循序渐进、逐步推开, 推进一般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新闻网站转企改制, 拓展出版、发行、影视企业改革成果, 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创新投融资体制, 支持国有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 支持其吸引社会资本进行股份制改造。着眼于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 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明确服务规范, 加强绩效评估考核。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行机制, 吸纳有代表性的社会人士、专业人士、基层群众参与管理。推动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进一步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推动一般时政类报刊社、公益性出版社、代表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文艺院团等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 增强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提供服务能力。

(二) 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 必须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重点发展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动漫游戏等产品市场, 进一步完善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综合交易平台。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 加快建设大型文化流通企业和文化产品物流基地, 构建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贯通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加快培育产权、版权、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 办好重点文化产权交易所, 规范文化资产和艺术品交易。加强行业组织建设, 健全中介机构。

(三) 创新文化管理体制。

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 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 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健全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 推动副省级以下城市完善综合文化行政责任主体。加快文化立法, 制定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文化产业振兴、文化市场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规, 提高文化建设法制化水平。坚持主管主办制度, 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 严格执行文化资本、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市场准入和退出政策, 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手段提高管理效能。深入开展“扫黄打非”, 完善文化市场管理, 坚决扫除毒害人们心灵的腐朽文化垃圾, 切实营造确保国家文化安全的市场秩序。

(四) 完善政策保障机制。

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 完善投入方式, 加强资金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 支持社会组织、机构、个人捐赠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 引导文化非营利机构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鼓励文化企业和社会资本对接, 对文化内容创意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营实行税收优惠。设立国家文化发展基金, 扩大有关文化基金和专项资金规模, 提高各级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比重。继续执行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 对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扶持政策执行期限再延长五年。

(五)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 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 促进文化相互借鉴, 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 增强国际话语权, 妥善回应外部关切, 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 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 完善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政策措施, 支持重点主流媒体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 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 完善译制、推介、咨询等方面扶持机制, 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加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建设, 鼓励代表国家水平的各类学术团体、艺术机构在相应国际组织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组织对外翻译优秀学术成果和文化精品。构建人文交流机制, 把政府交流和民间交流结合起来, 发挥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文化非营利机构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支持海外侨胞积极开展中外人文交流。建立面向外国青年的文化交流机制, 设立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贡献奖和国际性文化奖项。

(六) 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加强文化领域智力、人才、技术引进工作。吸收外资进入法律法规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 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鼓励文化单位同国外有实力的文化机构进行项目合作, 学习先进制作技术和管理经验。鼓励外资企业在华进行文化科技研发, 发展服务外包。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

八 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 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队伍是基础, 人才是关键。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 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 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一) 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高层次领军人物和专业文化工作者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要继续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 建立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 造就一批人民喜爱、有国际影响的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加强专业文化工作队伍、文化企业家队伍建设, 扶持资助优秀中青年文化人才主持重大课题、领衔重点项目, 抓紧培养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高端紧缺文化人才培养计划, 搭建文化人才终身学习平台。鼓励和扶持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优化专业结构, 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培养基地。完善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 深化职称评审改革, 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创造有利制度环境。重视发现和培养社会文化人才。对非公有制文化单位人员评定职称、参与培训、申报项目、表彰奖励同等对待。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多渠道吸引海外优秀文化人才。落实国家荣誉制度, 抓紧设立国家级文化荣誉称号, 表彰奖励成就卓著的文化工作者。

(二) 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是文化改革发展的基础力量。要制定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配好配齐乡镇、街道党委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设立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 对服务期满高校毕业生报考文化部门公务员、相关专业研究生实行定向招录。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 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挥作用。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 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 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三)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文化工作者要成为优秀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必须加强自身修养, 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特别是名家名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增强社会责任感, 弘扬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 发扬严谨笃学、潜心钻研、淡泊名利、自尊自律的风尚, 努力追求德艺双馨, 坚决抵制学术不端、情趣低俗等不良风气。鼓励文化工作者特别是文化名家、中青年骨干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 拜人民为师, 增强国情了解, 增加基层体验, 增进群众感情。文化工作者要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取长补短, 共同营造风清气正、和谐奋进的良好氛围。

九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 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必须从战略和全局出发, 把握文化发展规律, 健全领导体制机制, 改进工作方式方法, 增强领导文化建设本领。

(一) 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 深入研究意识形态和宣传文化工作新情况新特点, 及时研究文化改革发展重大问题,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 掌握文化改革发展领导权。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制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在全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 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 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深入做好文化领域知识分子工作, 充分尊重知识分子创造性劳动, 善于同知识分子特别是有影响的代表人士交朋友, 把广大知识分子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

(二) 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 选好配强文化领域各级领导班子, 把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理论水平高、熟悉文化工作、善于驾驭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局面的干部充实到领导岗位上来, 把文化领域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 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筑牢思想防线, 确保文化阵地导向正确。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文化工作, 加强文化理论学习和文化问题研究, 提高文化素养, 努力成为领导文化建设的行家里手。把文化建设内容纳入干部培训计划和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教学体系。结合文化单位特点加强和创新基层党的工作, 发挥文化事业单位、国有和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 重视文化领域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的组织建设。注重在文化领域优秀人才、先进青年、业务骨干中发展党员。文化战线全体共产党员要牢固树立党的观念、党员意识, 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创先争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三) 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机制。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 形成文化建设强大合力。文化领域各部门各单位要自觉贯彻中央决策部署, 落实文化改革发展目标任务, 发挥文化建设主力军作用。支持人大、政协履行职能, 调动各部门积极性, 支持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发挥作用, 共同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推动文联、作协、记协等文化领域人民团体创新管理体制、组织形式、活动方式, 履行好联络协调服务职能, 加强行业自律, 依法维护文化工作者权益。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四) 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

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 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为广大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提供广阔舞台。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提高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建设水平, 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 依托重大节庆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 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支持群众依法兴办文化团体, 精心培育植根群众、服务群众的文化载体和文化样式。及时总结来自群众、生动鲜活的文化创新经验, 推广大众文化优秀成果, 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 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文化建设工作, 由中央军委根据本决定精神作出部署。

篇4:关于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问题的调查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对具备一定条件的重大水利工程,通过深化改革向社会投资敞开大门,建立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投资环境和合理的投资收益机制,放开增量,盘活存量,加强试点示范,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工程建设和运营,有利于优化投资结构,建立健全水利投入资金多渠道筹措机制;有利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水利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促进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两手发力;有利于加快完善水安全保障体系,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60号)有关要求,结合水利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参与范围和方式

(一)拓宽社会资本进入领域。除法律、法规、规章特殊规定的情形外,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营一律向社会资本开放。只要是社会资本,包括符合条件的各类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以及其他投资、经营主体愿意投入的重大水利工程,原则上应优先考虑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运营。鼓励统筹城乡供水,实行水源工程、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等一体化建设运营。

(二)合理确定项目参与方式。盘活现有重大水利工程国有资产,选择一批工程通过股权出让、委托运营、整合改制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筹得的资金用于新工程建设。对新建项目,要建立健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机制,鼓励社会资本以特许经营、参股控股等多种形式参与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营。其中,综合水利枢纽、大城市供排水管网的建设经营需按规定由中方控股。对公益性较强、没有直接收益的河湖堤防整治等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可通过与经营性较强项目组合开发、按流域统一规划实施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三)规范项目建设程序。重大水利工程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组织建设。要及时向社会发布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项目公告和项目信息,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招标等方式择优选择投资方,确定投资经营主体,由其组织编制前期工作文件,报有关部门审查审批后实施。实行核准制的项目,按程序编制核准项目申请报告;实行审批制的项目,按程序编制审批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根据需要可适当合并简化审批环节。

(四)签订投资运营协议。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其授权的有关部门应与投资经营主体通过签订合同等形式,对工程建设运营中的资产产权关系、责权利关系、建设运营标准和监管要求、收入和回报、合同解除、违约处理、争议解决等内容予以明确。政府和投资者应对项目可能产生的政策风险、商业风险、环境风险、法律风险等进行充分论证,完善合同设计,健全纠纷解决和风险防范机制。

二、完善优惠和扶持政策

(五)保障社会资本合法权益。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或运营管理重大水利工程,与政府投资项目享有同等政策待遇,不另设附加条件。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或运营管理的重大水利工程,可按协议约定依法转让、转租、抵押其相关权益;征收、征用或占用的,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或约定给予补偿或者赔偿。

(六)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投入,原则上按功能、效益进行合理分摊和筹措,并按规定安排政府投资。对同类项目,中央水利投资优先支持引入社会资本的项目。政府投资安排使用方式和额度,应根据不同项目情况、社会资本投资合理回报率等因素综合确定。公益性部分政府投入形成的资产归政府所有,同时可按规定不参与生产经营收益分配。鼓励发展支持重大水利工程的投资基金,政府可以通过认购基金份额、直接注资等方式予以支持。

(七)完善项目财政补贴管理。对承担一定公益性任务、项目收入不能覆盖成本和收益,但社会效益较好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重大水利项目,政府可对工程维修养护和管护经费等给予适当补贴。财政补贴的规模和方式要以项目运营绩效评价结果为依据,综合考虑产品或服务价格、建设成本、运营费用、实际收益率、财政中长期承受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动态调整,并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示公开。

(八)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对社会资本参与的重大水利工程供水、发电等产品价格,探索实行由项目投资经营主体与用户协商定价。鼓励通过招标、电力直接交易等市场竞争方式确定发电价格。需要由政府制定价格的,既要考虑社会资本的合理回报,又要考虑用户承受能力、社会公众利益等因素;价格调整不到位时,地方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财政性资金,对运营单位进行合理补偿。

(九)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加大重大水利工程信贷支持力度,完善贴息政策。允许水利建设贷款以项目自身收益、借款人其他经营性收入等作为还款来源,允许以水利、水电等资产作为合法抵押担保物,探索以水利项目收益相关的权利作为担保财产的可行性。积极拓展保险服务功能,探索形成“信贷+保险”合作模式,完善水利信贷风险分担机制以及融资担保体系。进一步研究制定支持从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企业直接融资、债券融资的政策措施,鼓励符合条件的上述企业通过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增发企业债券、项目收益债券、公司债券、中期票据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

(十)推进水权制度改革。开展水权确权登记试点,培育和规范水权交易市场,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水权交易流转方式,鼓励开展地区间、用水户间的水权交易,允许各地通过水权交易满足新增合理用水需求,通过水权制度改革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依法取得取水权的单位或个人通过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改革工艺、节水等措施节约水资源的,可在取水许可有效期和取水限额内,经原审批机关批准后,依法有偿转让其节约的水资源。在保障灌溉面积、灌溉保证率和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工农业用水水权转让机制。

nlc202309051759

(十一)实行税收优惠。社会资本参与的重大水利工程,符合《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条件的,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十二)落实建设用地指标。国家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要适度向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倾斜,予以优先保障和安排。项目库区(淹没区)等不改变用地性质的用地,可不占用地计划指标,但要落实耕地占补平衡。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征地补偿、耕地占补平衡实行与铁路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同等政策。

三、落实投资经营主体责任

(十三)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项目投资经营主体应依法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和规范企业运行管理、产品和服务质量控制、财务、用工等管理制度,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改革完善项目国有资产管理和授权经营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保障国有资产公益性、战略性功能的实现。

(十四)认真履行投资经营权利义务。项目投资经营主体应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对项目的质量、安全、进度和投资管理负总责。已通过招标方式选定的特许经营项目投资人依法能够自行建设、生产或者提供的,可以不进行招标。要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和工程维修养护机制,按照协议约定的期限、数量、质量和标准提供产品或服务,依法承担防洪、抗旱、水资源节约保护等责任和义务,服从国家防汛抗旱、水资源统一调度。要严格执行工程建设运行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技术标准,加强日常检查检修和维修养护,保障工程功能发挥和安全运行。

四、加强政府服务和监管

(十五)加强信息公开。发展改革、财政、水利等部门要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水利规划、行业政策、技术标准、建设项目等信息,保障社会资本投资主体及时享有相关信息。加强项目前期论证、征地移民、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协调和指导,为工程建设和运营创造良好条件。积极培育和发展为社会投资提供咨询、技术、管理和市场信息等服务的市场中介组织。

(十六)加快项目审核审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重大水利项目审批部际协调机制,优化审核审批流程,创新审核审批方式,开辟绿色通道,加快审核审批进度。地方也要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和绿色通道。对于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作为项目审批前置条件的行政审批事项,一律放在审批后、开工前完成。

(十七)强化实施监管。水行政主管部门应依法加强对工程建设运营及相关活动的监督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建立健全水利建设市场信用体系,强化质量、安全监督,依法开展检查、验收和责任追究,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和公益性效益的发挥。发展改革、财政、城乡规划、土地、环境等主管部门也要按职责依法加强投资、规划、用地、环保等监管。落实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工作责任,由移民区和移民安置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移民安置规划的组织实施。

(十八)落实应急预案。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项目投资经营主体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指导,监督投资经营主体完善和落实各类应急预案。在发生危及或可能危及公共利益、公共安全等紧急情况时,政府可采取应急管制措施。

(十九)完善退出机制。政府有关部门应建立健全社会资本退出机制,在严格清产核资、落实项目资产处理和建设与运行后续方案的情况下,允许社会资本退出,妥善做好项目移交接管,确保水利工程的顺利实施和持续安全运行,维护社会资本的合法权益,保证公共利益不受侵害。

(二十)加强后评价和绩效评价。开展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后评价和绩效评价,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和方式方法,根据评价结果,依据合同约定对价格或补贴等进行调整,提高政府投资决策水平和投资效益,激励社会资本通过管理、技术创新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十一)加强风险管理。各级财政部门要做好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根据本地区财力状况、债务负担水平等合理确定财政补贴、政府付费等财政支出规模,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财政支出总额应控制在本级政府财政支出的一定比例内,减少政府不必要的财政负担。各省级发展改革委要将符合条件的水利项目纳入PPP项目库,及时跟踪调度、梳理汇总项目实施进展,并按月报送情况。各省级财政部门要建立PPP项目名录管理制度和财政补贴支出统计监测制度,对不符合条件的项目,各级财政部门不得纳入名录,不得安排各类形式的财政补贴等财政支出。

五、做好组织实施

(二十二)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抓紧制订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营的具体实施办法和配套政策措施。发展改革、财政、水利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认真做好落实工作。

(二十三)开展试点示范。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选择一批项目作为国家层面联系的试点,加强跟踪指导,及时总结经验,推动完善相关政策,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争取尽快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要因地制宜选择一批项目开展试点。

(二十四)搞好宣传引导。各地要大力宣传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政策、方案和措施,宣传社会资本在促进水利发展,特别是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营方面的积极作用,让社会资本了解参与方式、运营方式、盈利模式、投资回报等相关政策,稳定市场预期,为社会资本参与工程建设运营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篇5:关于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问题的调查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

3、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4、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5、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6、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7、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8、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

《决定》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高度智慧的结晶,是党中央居安思危、悉心观察、深入研究的成果,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提出的重要决定,是我们每个党员必需深入学习、反复咀嚼、付诸实践并长期坚持的重要政治纲领。

这本书概述了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探索,阐明构建和谐社会科学理念的提出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与创新,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决定》明确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和谐是我们党必须不懈奋斗的目标,肯定了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决定》中关于目前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的阐述,既概括又具体,值得我们深思,是我们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体行动的切入点。第二,《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进行了确定。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决定》对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的制定,既明确又清晰;在该目标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里,人民的权益将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是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是美好和令人向往的,是很值得我们为之付出最大的努力而去共同缔造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怎样处理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使社会和谐发展,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经过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不懈探索,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理念,丰富创新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决策,他指出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这“四个现代化”,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根据邓小平的重要论断,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包括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在内的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强调要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做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江泽民指出,要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要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在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同时,各种矛盾和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在某些方面和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现象,促使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和落实“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

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同毛泽东、邓小平和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有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内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科学人才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前提。树立科学人才观,对于推动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努力开创新时期的用人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和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胡锦涛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他还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现实的重大任务,没有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将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小康社会。没有社会的安定和谐,很难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到新的更高的阶段提供更加和谐、更加充满活力、更加稳定有序的社会条件,并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不断获得新的内容和经验,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我们还要继续为构建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长期奋斗。

“千秋大业,关键在人”、“历览古今兴衰事、成败得失在用人”。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单位要腾飞,都离不开人才工作的发展。以科学人才观的要求确立新的人才标准,就是要在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下,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努力学习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内涵,做具有科学发展观的新青年是时代对于我们当代学生的要求与指导。所以要求新时代的青年们努力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发扬科学发展观精神。

篇6:关于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问题的调查

建设部令第161号

索引号:XM00116-02-01-2007-015发布机构:厦门市建设与管理局[2007-09-21 ]点击:

87字体: [ 大 中 小 ]

《建设部关于废止<工程建设重大事故报告和调查程序规定>等部令的决定》已于2007年9月18日经建设部第13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建设部部长 汪光焘

二○○七年九月二十一日

建设部关于废止《工程建设重大事故报告和调查程序规定》等部令的决定

经2007年9月18日第138次建设部常务会议审议,决定废止以下部令,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

起生效。

1.《工程建设重大事故报告和调查程序规定》(建设部令第3号,1989年9月30日发布)

2.《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3号,1991年7月9日发布)

3.《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5号,1991年12月5日发布)

4.《公有住宅售后维修养护管理暂行办法》(建设部令第19号,1992年6月15日发布)

5.《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33号,1994年3月23日发布)

6.《风景名胜区管理处罚规定》(建设部令第39号,1994年11月14日发布)

篇7:关于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问题的调查

您好!我们是广西师范学院的学生,现在要做一份关于“构建和谐社会存在的问题”的调查问卷,希望你能就此问题提供宝贵的意见。请您选择你认为最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选项,此次调查所得答案只做团体分析,请放心作答。衷心感谢您的合作与帮助!

1、您的年龄是?

A、20以下B、20到40C、40到60D、60以上

2、您的职业是?

A、公务员B、农民工C生意人D、学生E、退休人员

F、其他

3、您受教育的程度?

A、小学B、初中C、高中D、大学E大学以上

4、您所在的地区城乡之间的教育设施和方式是否存在差距?

A、有很大差距B、有差距但不大C、差距很小D、没差距

5、您是否认为教育的质量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相关?

A、密切相关B、有联系C、有联系但不密切D、一点也没联系

6、您认为如今乡镇居民的生活状况怎样?

A、很好B、比较好C、一般D、不好E、很不好

7、您认为乡镇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健全?

A、健全B、比较健全C、一般D、不健全

8、社会保障的资源分配如何?

A、严重失衡B、失衡C、合理D、比较合理

9、敌对势力的渗透对构建和谐社会有何影响?

A、利于人民的团结B、破坏社会的安定C、使社会安定D、生命财产受到威胁E、不利于与它国的经济贸易

10、您觉得如今官员腐败的现象还有那么严重吗?

A、很严重B、严重C、不严重

11、您认为食品安全与我们社会和谐有关联吗?

A、关系重大B、关系不是很大C、一般D、不知道

12、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A、各地区发展不平衡B、各地区发展平衡 C、中西部发展快D、农村发展快

13、您认为从长远看构建和谐社会最基础的问题是什么?(多选)

A、社会保障B、充分就业C、环境保护D、社会治安E、经济发展

F、城乡和谐G、社会诚信H、其它

14、您认为当前造成社会不够和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多选)

A、社会道德因素B、个人努力和心态因素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D、行业垄断、企业垄断和城市垄断E、国家政策因素F、机会不均等G、其它

篇8:关于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问题的调查

关键词:科技进步影响评价,重要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宁夏

长期以来, 宁夏区域创新能力弱、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弱的“两弱”问题比较突出[1], 对创新型宁夏建设及和谐富裕新宁夏建设造成了不利影响。为有效破解这一难题, 宁夏借鉴环保部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经验, 在2011年正式施行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办法》中提出, “要建立科学技术进步影响评价制度, 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重要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科学技术进步影响进行评价、预测和评估”[2]。这是宁夏率先在全国以地方立法的形式规定建立科技进步影响评价制度, 是宁夏为破解科技进步难题率先在全国进行的重大创新。建立科技进步影响评价制度不仅是正确把握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现实需要, 而且是正确把握科技规划本身战略性和前瞻性及保证重要规划和建设项目承担科技资源直接载体职能的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科技进步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实施科技进步影响评价制度的必要前提, 对于加快落实《宁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办法》中关于建立科学技术进步影响评价制度条款, 提高宁夏重大规划和项目实施的科技进步成效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 开展科技进步影响评价的对象及内容

开展科技进步影响评价旨在通过建立适宜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的跟踪监测方法与制度, 对重要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科技进步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 提出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水平的对策和措施, 从而提高重要规划和项目实施的科学性, 有效促使行政机关正确对待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两方面的目标, 改变过去偏重经济指标、轻视科技进步的行政决策方式。

1.1 评价对象

(1) 重要规划。可分为综合性规划和专项规划。综合性规划指省、市、自治区直属行政事业单位、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的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规划, 以及涉及区域、流域建设和土地开发利用方面的规划, 如《宁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宁夏沿黄经济区开发总体规划》、《宁夏回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等;专项规划指省、市、自治区直属行政事业单位、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的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 如《宁夏工业发展和转型“十二五”规划》、《宁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宁夏“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等。

(2) 重大项目。可分为地方重大主体建设项目和生活配套项目。本文所研究的重大项目主要指经市级以上地方人大审议通过实施的经济社会发展投资项目, 如2012年宁夏重点实施的神华宁煤煤炭间接液化项目、国电英力特煤基化多联产项目、设施农业改造升级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

1.2 评价内容

对重要规划和项目进行科技进步影响评价, 需要重点分析、预测和评估的内容包括:重要规划和重大项目实施可能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整体影响;重要规划和重大项目实施对区域科技创新产生的长远影响;重要规划和重大项目实施对科技服务体系健全产生的长远影响;重要规划和重大项目实施对区域人才培养产生的长远影响;重要规划和重大项目实施对新技术、新工艺应用产生的长远影响;重要规划和重大项目实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以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具体评价指标主要有:重要规划和重大项目的设计是否有明确、具体的科技支撑章节;是否能够反映出在实现该重要规划和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取得的科技进步;是否有明确的科技投入比例;是否能让所有的合作者 (包括产、学、研、官及有关成本分担者) 共同负责、共同努力实现该重要规划或项目的年度目标和长期目标方面等。

2 实施科学技术进步影响评价的方法

开展重要规划和重大建设项目科技进步影响评价应尽量选用通用、成熟、简便并能满足准确度要求的方法。通过参考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科技评估工作的做法, 以及借鉴环境影响评价及科技进步影响评价的实践经验, 目前可选用的科技进步影响评价方法主要有三种:

(1) 类比调查法。采用与拟建项目类型相同的现有项目的设计资料或实测数据进行工程分析[3], 得出评价结果。在由于评价工作时间较短等原因无法取得足够的参数、数据时, 可选用此方法。

(2) 专家打分法。通过匿名方式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 对专家意见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和归纳, 客观地综合多数专家的经验与主观判断, 对大量难以采用技术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的因素作出合理估算, 经过多轮意见征询、反馈和调整后, 对科技进步可实现程度进行分析。该方法适用于不确定因素较多, 采用其他方法难以定量分析时的情况[4], 具有简便、直观性强、计算方法简单等特点。

(3) 增长速度方程法。此方法又称索洛余值法, 是建立在生产函数的基础上, 从产出增长中扣除资本、劳动等投入要素带来的影响, 将余值作为科技进步的作用[5]。该方法一方面把复杂的经济问题高度概括并简化处理, 使经济关系更加简单明了;另一方面, 余值法的科技进步符合广义上的含义, 能为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提供有用的依据。此外, 余值法计算比较简便、实用性强, 既可以用于测算, 也可以用来预测和决策。

3 宁夏科技进步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根据国内外的经验和做法, 宁夏重要规划和项目的科学技术进步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从规划或项目的目标设计、战略规划、管理措施、实施结果和责任性等4个维度来进行设计, 通过设置一系列的诊断性问题来实现对规划或项目的科技进步影响效果的评价, 评价均采用“是或否”的表格形式, 同时有一个简短的叙述性解释和相关的证据来支持答案, 并且答案必须以事实为依据[6]。其中, “是”表示整体绩效具有潜在高水平;“否”表示没有足够的证据, 或是计划没有取得应有的绩效。重要规划和项目评价指标的设置因被评估对象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问题的个数也有差异, 但基本问题是相同的。基于以上考虑, 针对宁夏重要规划和重大项目, 分别设计了相应的指标评价体系, 见表1、表2所示。

为取得重要规划和项目绩效的相关信息, 对每一个问题都定出了评分标准。评价指标分值满分为100分, 每部分问题的得分从0分到10分不等, 分值也为100分;具体指标和各指标的权重经过充分征求不同领域专家的意见后确定, 具体赋值分别为:10%、8%、5%、4%和3%。评估时通过将每个问题的权重得分相加, 就得出该重要规划和项目的综合得分;最后再把该重要规划和项目综合得分转换为相应等级即“有效” (85~100分) 、“中度有效” (70~84分) 、“勉强有效” (50~69分) 和“无效” (0~49分) 四个等级。

4 科技进步影响评价结果的应用

运用科技进步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科技进步影响评价, 有利于提高科技进步评价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 实现对重要规划和项目实施的全程监控。运用科技进步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得出的评价结果可广泛应用于重要规划和项目决策的全过程:在重要规划和项目批准实施前, 可以通过开展科技进步影响评价对规划和项目能否批准实施提供决策依据;在重要规划和项目批准实施过程中, 可以通过开展科技进步影响评价对规划和项目是否完成促进科技进步的预期目标进行判断, 以此作为规划和项目修订调整的依据;在重要规划和项目实施完成后, 可以通过开展科技进步影响评价对规划和项目编制、实施等部门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及奖惩提供依据。开展科技进步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为推动科技进步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工具。当然, 科技进步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能否发挥预期的效果还有待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牛国元.宁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科技支撑问题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98

[2]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办法[Z].银川: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公告第82号, 2010

[3]周能芹.类比分析法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J].环境保护, 1997 (6) :28

[4]夏天, 王宗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 2009 (12) :12

[5]李子彪, 胡宝民, 于建朝.一种索洛余值法的扩展应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5) :158

上一篇:安全基础知识考试题库下一篇:质量会议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