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河镇综合实践活动课研讨会总结

2024-04-25

弥河镇综合实践活动课研讨会总结(精选8篇)

篇1:弥河镇综合实践活动课研讨会总结

弥河镇综合实践活动课研讨会总结

技术高速发展,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加速到来的今天,基础教育的内容必须来自于生动的当代生活,单纯的课本知识和课堂教学难于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要走进社会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社会资源中,选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就是顺应了这一时代教育的要求而适时提出的。其研究目的是:研究收集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质社会资源;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利用社会资源的有效途径及方法;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利用社会资源后,对学生学习兴趣、习惯、方法以及心理素质方面的影响。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创新能力等,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严格落实课程方案,开全课程、开足课时,重视薄弱学科建设一直是我区教育主管部门特别关注的问题。开学伊始(10月18日),全镇综合实践活动专题研讨会在石河小学隆重召开,会议有副校长宫怀彦主持,全镇教务主任、教科室主任及全体任课教师参与。大家一致认为,此次会议召开的及时、有效,具有指导性,富有启发性,可谓全区教育会议的“开门红”。作为参与者,细细回味参与此次会议的收获,还得从会前开始。

会前:认真总结,用心规划。

从此次会议的时间安排上,足以看出教管办对该项工作的高度重视。按照通知要求,学校首先组织综合实践教研组全体教师对上学期开展的工作,做了认真梳理、总结。找出工作亮点,分析存在问题。然后群策群力对今后的管理及教学工作做了宏观规划和具体安排。庞中华老师积极寻找资料,做好教学准备,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为研讨会的举行积极做准备。

会中:认真倾听,积极交流。

首先,由庞中华老师讲授公开课,题目是《可怕的火灾》,从综合实践课五个课型之一“主题生成课”。师生配合默契,在课堂中,庞老师结合本次研修的内容,认真书写教学目标设计,以学生为本,整节课每个环节紧密衔接,过度自然。

然后,由石河小学宫怀彦副校长作了具体汇报工作。传达了上级对中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视。结合所参加的潍坊市的两次有关综合实践课的研讨会,做出了具体的汇报工作。指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型分类及模式研究。讲解了综合实践课的四个特性,四个误区及五个课型。汇报内容详细具体,使各位老师从各方面充分认识到了综合活动实践课。

会后:认真修订,严格落实。

首先由镇教管办教研室陈明山主任讲话,他指出:感谢石河小学全体师生的努力,感谢所有老师在百忙之中参加此次会议。另外对庞老师的公开课做了评价。

接着由教管办高新德主任做了重要讲话,传达了上级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的重视,指出了近几年弥河镇的教育发展情况。

本次会议对教师层面和学校管理层面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期盼我们的每一次会议都如此有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中的重要领域,模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内容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本学期,我们将不断挖掘、开发、利用无限的课程资源,给学生创造广阔的令生命自由生长的空间,让综合实践活动展现其独特魅力,创生出一片片更为耀眼的风景。

篇2:弥河镇综合实践活动课研讨会总结

宁阳县东疏中学刘春英

2010年6月2日—4日,我参加了泰安市综合实践活动年会,本次年会是由市教育学会综合实践活动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会议安排了两天的议程。6月2日下午举行了开幕仪式,聆听了专家报告,市教研室和泰山区教研室分别作了经验介绍,我县二十二中学的全国优秀教师刘桂容荣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作了报告《农村中学如何开展劳动技术教学》,报告很有启发意义,对自己今后从事劳动技术教学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6月3日,中小学分开活动,我在泰安六中参加了初中课堂教学观摩,听了3节课,感受很深,触动很大;下午参加了课题研讨会,会上回顾了“十五”和“十一五”课题情况,泰安市的实验课题立项早,成效大,在省内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两天的会议,安排周密,活动丰富,让我着实开了眼界,总体感觉收获很大。

一、精彩的演出,沉甸甸的收获

本次会议,参加人员均获得过市级优质课以上荣誉,是全市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的精英人才,听他们的报告如沐春风,报告既高屋建瓴又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泰安市教研室韩焕刚主任的报告从理论的高度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做了探索,宁阳二十二中的刘桂荣老师长期战斗在劳动技术教学的第一线,先后探索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独特的教学方式,如“重组教材,结合农时安排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开展教学活动”,创新了课堂教学模式,总结了“行为引导式、自主探究式、模拟体验式、延后训练式”等四种课堂教学模式,这对同样在农村执

教的我帮助很大,我将加强学习,认真改进,向刘老师学习,上好劳动技术课。

6月3日上午的观摩课另人耳目一新,大开眼界。泰安六中李丽老师的《古诗词中的生物信息研究》,课件制作精美,语言富有激情,课堂声情并茂,既让人沉浸在古诗词的欣赏中又不失课堂教学的主题,让人回味无穷,赞叹不已。泰安东岳中学的王广军老师的《手工锯割》课堂组织新颖,小组学习运用得到,有效的把竞争机制引如课堂,通过活动、竞赛、实践演绎了一堂精彩的手工锯割,看到这些孩子们能达到木工师傅的“标准”,让人有说不出来的惊喜,看到那种场景,你还在怀疑“中国孩子的动手能力差”吗,深入思考我们的差距在什么地方,我认为,差距在我们的教育体制,教育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二、加强学习,提升素质,提高水平

参加本次教学研讨会,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同时也感到自身的差距,和这么多优秀的教师比起来,自己差距还很大,虽然几年前也曾经获得过省优质课奖,可是看看自己近几年的发展几乎是停滞不前,教学没有多大改观,更重要的是忽视了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放松了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所以感觉提高慢,没有什么进步。本次教学研讨会以后,我一定会加强学习,改进自己,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一)、强化教育理论学习,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做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要时刻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必须做到与时俱进,终生学习,我准备有计划、有步骤的学习,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自觉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

(二)、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首先积极

参加业务培训,坚持参加教学研讨活动,上好每一节课,认真听课,接受同行帮助;积极撰写教学反思,努力做到一课一反思,取长补短,逐步提高;积极参加上级开展的专业性的研讨活动,积极撰写论文,参加论文评选,认真做好课题实验的过程性工作,做到资料收集完备,数据分析准确,阶段总结及时,争取早出成果,并把成果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进劳动技术课堂教学的现状。

(三)、积极探索农村劳动技术教学的新路子,进一步把握社会和学生的需求,开发教育资源,拓宽活动范围,积极到田间地头、工厂企业(如:东疏镇苗木花卉基地、奶牛养殖基地、劳保用品生产工厂)等一系列劳动技术领域去,逐步拓宽知识技术领域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提高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效性。

篇3:弥河镇综合实践活动课研讨会总结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系列观摩研讨会,研究型培训模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新课程体系中, 是一种具有经验性、实践性、开放性、创造性等特点的课程, 它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 要实施好这门新课程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培训方式固然多种多样, 但我认为, 我们地区举办系列观摩研讨会就是一种有效的研培模式。

一、通过系列观摩研讨会, 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综合实践活动课与校本课的认识。

从而知道两者都是学校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学校实际的需要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 都具有实践性、自主性的特点, 都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都具有自身的价值和功能。但二者又有所区别, 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课程, 更不是学科课程, 它集经验性、实践性、综合性为一体, 并且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 其内容不够确定, 范围极广, 可以说包罗万象。所以, 这样的课程不可能编写教材, 不可能指定专任教师, 也不可能有固定的课时。它的实施是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出现的, 具有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而校本课程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的一门具体课程, 其内容相对稳定且单一, 系统性较强, 可以按《课程纲要》编写教材, 并指定专人按固定的课时教学。

通过开展系列观摩研讨活动, 基本解决了以前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所出现的“四不像”问题, 无形中澄清了综合实践活动课与校本课的混淆, 起到了培训的作用, 并且很有成效的。

二、无论是出课教师还是与会者, 在观摩研讨活动中都要进一步理解了课程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课程体系中的确定, 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的诞生, 更主要的是标志着一系列体现时代精神的新课程理念的生成。

1. 课程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 而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

超越书本、超越体系化的教材、超越封闭的课堂, 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 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 发展其综合实践能力。

2. 综合实践活动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门课程, 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与自主选择, 主动实践, 创新生成。

教师只起组织、引导、指导作用, 并成为学生的伙伴。

3. 每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独特个性的体验, 课程应尊重每个学习方式的独特性, 自主选择, 自主探索。

学生按自己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决定学习课程、活动形式或研究课题。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这些理念性的东西, 通过系列观摩研讨活动进行多次的“真枪实弹”的演练, 使与会者一起反思对话交流, 相互受到启发, 得到体验、感悟内化与提升, 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通过专家的点评使与会者受到启发。

我们进行的观摩研讨活动, 主要是为与会者提供一个样板或案例。每次结束后, 都要请有关专家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点评。专家本身就是理论权威, 又是新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 他们往往站在理论的前沿, 思维具有前瞻性, 对问题的看法具有独到之处, 可以起到导向和激励的作用, 可以提供经验教训, 使与会者体会到专家的讲评, 犹如“讲座”, 既精彩, 又深刻, 头脑再次经过洗礼, 受益匪浅。这样的活动真是一举多得。

四、通过开展系列观摩研讨活动, 使各校能有机会坐在一

起进行经验交流, 相互借鉴, 互为补充, 针对一些困惑进行探讨、沟通、交流, 从中找到相应的对策。

不可否认, 在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如:所谓的“教材“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在本质上有别于学科课程的新型课程。学科课程有以系统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材, 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以系统知识为目标, 范围大, 内容广, 不可能编出千人一面的教材, 否则就违背了课程的理念、性质、特点和原则。但我们可以到“三大线索”、四大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去挖掘课程资源, 寻找“教材”因素, 解决所谓的“教材”问题。再如“教师”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标、范围、内容、特点和原则决定了不能把指导权只交给某一个教师或某一个学科教师, 这显然是不能胜任的。我们必须建立课程研究与指导中心, 形成以班主任为主, 科任教师为辅, 社会各界人士和家长为补充的导师制, 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指导。还有学生“安全”问题, 资源“整合”问题, 活动“评价”问题, 以及大班额活动问题, 等等。这些问题随着与会者的共同探讨交流, 均能得到解决。可见系列观摩研讨活动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不可估量的。

通过这种方式的研讨和培训, 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认识越来越清晰, 越来越深刻, 知道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崭新的课程, 并作为必修课出现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 突破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原有的结构, 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是新课程中的一个亮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是基于学生的经验, 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 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和附庸, 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这门新课程, 对丰富我国基础课程的类型, 切实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观、课程观的更新均有独特的作用, 是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的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要开发与实施这门新课程, 实现其课程价值, 我们必须首先从理论上弄清弄懂, 在实践上落实“近”、“小”、“实” (近:贴近学生生活;小:具可行性可操作性;实:看得见摸得着, 不搞形式) 。必须把握课程的理念、性质、目标、特征、内容、原则和评价。要强化行政领导, 细化业务指导, 制定符合本地、本校实际, 具有自己特色的“三个相互衔接的方案 (学校、年级、班级) ”, 全面领会和研究州教育局、州教育学院所颁布的《指导意见》, 深刻挖掘课程资源, 找准切入点, 依托载体构建平台, 为广大教师的发展和创新提供空间, 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向深入。

总之, 两年来我们地区经过开展系列观摩研讨活动, 已经形成了固定模式。各校都能认真对待。在广大师生、家长和各界人士心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在他们的大力支持下, 各校正以饱满的热情轰轰烈烈地开展着活动, 可以说难点已破。

篇4:弥河镇综合实践活动课研讨会总结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以小学生的直接经验与真实生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其真正主体是学生,因此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创设各种利于学生实践的环境,而毋须过于在乎小学生的“作品”或“成果”的质量高低。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学生实践了没有,经历了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想方设法解决这些问题的;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何种体验;学生在实践中怎样与他人交往与合作;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是否出现了个性化的、创造性的表现……

我们关注过程,反对追求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或表面上的热热闹闹。我们关注过程,要求每个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根据活动主题的需要,完整地运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获得实际的感受和认知。在实施活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及时了解小学生开展活动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需要怎样的指点……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启发其思路,补充其知识,适当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小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和创新,而不是将他们的研究活动引向某一特定的结论。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许多教师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经验和已有经验强加给学生,这种做法是特别需要我们注意避免的。小学生的研究活动可以有多种结论,也可能没有结论,或结论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变化。

为此,我们就综合实践活动如何优化教学中的选题策略,请大家结合几节研究课的课例(之前已由柳州市城中区的张琪、梁秀燕等三位教师上了三节研究课——编者注)谈谈自己的实践经历和看法。我们的研讨因您而精彩!

张琪:

这学期我校师生研究活动的主题之一是《饮食有学问》。初涉主题时我想,这个主题包含的内容很多,要想在一个学期内做完、做透很难,只能在“饮食”范畴中寻找一个小主题。于是我问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学生的回答基本都是吃的“东西”,没有太多新意。后来我想,只有从“有学问”入手,才可能让学生知道饮食也是需要学问的,而不是随心所欲的。有一次,在和同事聊天时偶然谈起国家在部分学校试点开展京剧课程实验,弘扬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国粹,我忽然联想到了我这个饮食主题中的“茶”文化:“茶”也是中国的国粹,它的文化底蕴是深厚的。而现在的孩子喝的都是碳酸饮料,对茶了解不够……于是我决定,就研究“中国茶文化”!我把活动内容初步定位在了解茶文化的内涵和活动的方法上,目的是:通过开展“中国茶文化”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茶文化”的相关知识,从中选择研究的小主题和研究方法,学会根据活动主题选择研究方法,培养并增强学生的研究、探究意识,发展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因为学生对“茶”的了解不深,所以我在课前先布置学生去了解一些与茶相关的知识,开始上课后,则主要是营造氛围,让孩子感受“茶”的魅力。在这节课上,我用课件展示茶的起源、历史、种类、诗词、茶道等内容,让学生感受“茶”的文化底蕴;结合我校的研究课题“整合课程资源,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实验与研究”,我聘请了一位一职校的茶艺老师来给同学们讲解“茶文化”,让学生从专业老师身上感受到“茶”文化就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之中;接下来又让学生观看了一职校学生的现场茶艺表演,学生通过辨茶叶、品茶、敬茶等一系列活动,充分感受到了中国茶文化的魅力。而“敬茶”环节中反映出的对长辈的尊敬、对父母的孝敬、对同学的敬意,对学生也是无声的品德教育。我把多种研究方法(调查、采访、参观、观察、实验等)润物无声地“渗透”在活动当中。比如引导学生在了解茶的历史时告诉学生可以用上网收集资料的方法,了解他人对于茶的认识时老师以身示范运用了现场调查的方法等。整堂活动课,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茶文化,甚至听课的老师都参与到了课堂当中,深深感受到了中国茶文化的魅力。

这节课我没有让学生定下自己喜欢的小主题。我想,他们对中国茶文化的了解还不够深,盲目确定活动主题,对今后的研究活动或许会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我让学生课后再深入地了解中国的茶文化,以便为下节课更好地确定自己喜欢的小主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唐丽:

张琪老师《走近中国茶文化》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她的教学风格,有创意。在她的课堂上,学生们都不同程度地关注了茶,以及由此引出的关于“中国茶文化”问题的讨论。我作为听课人,也不自觉地跟进活动之中。比如我想知道“茶色与茶发酵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品茶”的讲究有哪些,包括观色、闻香、品味、逸情等,我认为也应该属于“品”的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课堂所述“三品”的定论;等等。这些想法都是和我个人对茶的认识和了解需求相关的。我想,学生也应该和我的感受一样,不同的只是提问题的角度和思路不一样罢了。

所以,我建议张琪老师从学生课前、课中的亲身体验入手,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入手,提炼出几个核心问题,顺势引导学生进入确立主题的研究过程。

唐芳:

我提出两个问题供大家思考。第一,为什么要从问题到主题?我认为,主题来源于问题。但学生产生的问题,往往是“原始状态”的问题,表现为多、杂、乱、不成系统等特点,其中有些问题过于深奥、不具备研究的条件,有些问题又太过浅显而不具备研究的价值。此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清问题间的关系,将提出的问题整理、筛选、归纳,进而转化为活动的主题。第二,学生面对的是问题还是主题?我想,主题的表述往往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概括性,仅依据主题是无法了解活动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的。因此,在确定主题后,我们还需要对主题进行分解,将主题还原为具体而生动的问题,进而明确在主题活动中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

主题是对问题的整理和概括,并不是对问题的替代或放弃。学生对自己提出的原始问题具有浓厚的兴趣,是他投入活动热情的驱动力,而围绕问题的研究会使活动的过程、活动的汇报具有方向感。因此,我认为学生面对的应该始终是一个个具体的相互关联的问题。

张琪老师的课有一点很好,就是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去充分感受中国的茶文化。学生在课前虽然已经去了解过茶,但是像张琪老师这样创设如此浓郁的茶文化的课堂氛围,如果我是学生,也会对茶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的。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后面的很多工作就顺了。虽然张琪老师没有在课堂上让学生去确定小组研究的小主题,也可能连学生小组都没有分好,但这正好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在课后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再去调查了解一番,然后再确定自己研究的小主题,这样更利于学生以后展开研究过程。

nlc202309022110

唐丽:

我赞同唐芳老师的意见。我们都知道,综合实践活动从问题到主题,再由主题细化到学生可以或可能解决的问题,是一个连续且复杂的过程。今天,对于张琪老师教学的五年级学生来说,有关身边茶文化的问题讨论从深度、广度两个方面都还可以增进。而且,从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要跟进几个连续的课时指导来说,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贯穿始终,方可保证实践操作贴近学生需求,不盲目,不空泛。

罗斌:

从张老师的《走近中国茶文化》一课中,我感觉到老师对方法的指导尤其有效。从开课的现场调查“同学们有多少平日是喝可乐的?有多少是喝茶的?”这一环节,就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调查法”的运用与效果;接下来请出一职校的茶艺师时又提醒学生在请指导老师时要有针对性;说到去一职校参观时,“参观”的方法就出来了;接下来利用茶艺师冲泡出来的茶汤引导学生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等来“观察”;最后借给恩师敬茶的机会“现场采访”。一堂课下来,学生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可以用哪些方法有了很多直观、感性的认识。水到渠成的方法给予,真是太妙了,这远比让学生凭空去回忆来得实在!

再提一个建议。课后张老师可不可以让学生归纳总结一下:这节综合实践活动,咱们都运用了哪些方法?为什么选择这些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更适合的方法?等等。这些追问,是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扩大活动空间以实现更为有效的学习的。

梁秀燕:

综合实践活动经过课改几年的实践尝试,关于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方法。如今是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深层次地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让实践探究活动更具科学性、开放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锻炼,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这几年,我校通过运用树状图寻找活动探究的问题以形成活动小主题,学生的研究能力得以逐年提高,很多学生的研究成果还申报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且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今天我想通过在景行小学的教学尝试,将一种寻找主题的方法传递给更多的学生。

以往大家开展实践探究活动,学生的活动主题有些来自于学校或者是老师,有些来自于学生的兴趣和对生活的观察。而在实际探究活动中,有些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丰富,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提出一些研究主题;但也有一些学生因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薄弱,提不出任何想研究的主题,一片茫然。

我这次上的五年级《走进动物王国》综合实践活动课,首先通过播放地球上形形色色动物的课件,与学生进行简单交流,激发学生研究与动物有关的问题的兴趣;接着,为了让学生明确应该从哪些方面去研究,我给学生介绍了一种确立探究小主题的方法——树状图;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树状图的研究方法,去确定自己的探究方向,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研究的问题。我们知道,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差异的,而树状图的优势恰在于它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差异程度,在众多的问题中,找到一个“自己可以具体操作”的点——问题,同时还可以生成许多后续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实践探究活动。这就是说,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而且这样的事是学生自己想要去做的。学生由被动探究变成了主动探究,这正是综合实践活动要达到的目的!课的最后,我播放了一个课件——科学DV《小鱼的桨》的录像,让学生了解一个课题研究的完整过程,而我们今天所上的这节课只是研究的第一步。

谈到主题与问题,这几年我们通常看到的是,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上,学生都会先提出一个个想了解的或存有疑惑的问题。我这次的开题课上,景行小学的同学们就提出了许多想了解或存有疑惑的问题,每个学生都有所思考。但由于课时有限,我决定把“把问题提炼成主题”这一教学环节安排到下一次课完成。比如要将“对小鱼各部分鱼鳍在游泳中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提炼成研究主题“小鱼的‘桨’”,学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认真思考的,而且学生在文字表述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差异。下一次课,我将通过我的引导,让研究同类动物的同学自由组成一个个小组,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炼有趣的主题。

这次课,我达成了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运用树状图寻找、确定研究问题的方法。我力求让每个学生经历全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关于树状图,我突出其两个用法:可以个人使用,把自己得出的每个问题逐一研究完,形成研究成果;也可以小组合作使用,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

(附: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所做的树状图)

罗斌:

梁老师用“树状图”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会思考”,我认为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有积极作用的。发散思维是体现创造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学习多角度且有条理地去思考,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既是学会了一种思考的方法,又是培养了一种思维的习惯。且不说问题出来以后他们将如何去解决,良好的思维习惯养成以后,会对他们今后积极的生活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谢谢梁老师,给了孩子们“学会思考”的一把钥匙!

李瑜:

梁老师这节课,让学生学会运用树状图确定活动主题,这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供了一种思路。出示的主题DV《小鱼的浆》,让学生感受到了主题的生成和解决的完整过程。我想,如果每一个学生都能用这样的方法去进行综合实践,其探究能力一定可以得到提高。

周贝:

单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确定阶段来看,老师的角色到底如何扮演?原本大家以为,老师在这个阶段只要将学生的兴趣集中到同一个话题就好,然后就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研究。其实不然。要使学生用观察的眼睛去记录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不容易,因为学生的观察要有习惯,这种习惯是需要老师长期培养的;学生将观察转化成问题也是需要老师帮忙梳理的,这种梳理形成习惯以后才能形成一种思维的方式。如果要求老师像无所不能的上帝,什么都会什么都懂,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很多老师一直都有种误区,认为上综合实践课的老师要求高得不行,似乎什么都要懂才能教会学生如何研究。从这些课上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老师也非什么都能,他们只是有了学生没有的一个“法宝”,那就是“方法”。这既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我们综合实践课的教师就是要给予学生这个“渔”。学生通过这个“渔”,可以真正获得他们想要的“鱼”。

nlc202309022110

主题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是当然的,但是也要教会学生如何把问题集中;如果问题提得太散,便不利于他们研究,也不利于老师指导。主题确定是研究的开题部分,这部分在课上都有关于方法的指导,可以看出老师们都很重视将“渔”授给学生,只不过采取的方式不同而已。这点是我感受比较深的。

张巧丹:

几节展示课,令我豁然开朗:综合实践课程的特点,就是综合性(就内容和主题来源来说)和实践性(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在经历做、考察、调查、实验、感受、探究、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的方法指导给学生今后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并且他们的指导方法并不沿用枯燥的讲解方式,而是适时穿插在学生发表意见的过程当中,教师适时地加以归纳、点拨,非常自然。

但我想针对梁老师的课,提出我的一点疑惑:教师已经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建构了研究的范围,学生也能基本理解,学生立即可以根据以前的生活经验确定自己感兴趣的小主题,这样会不会过渡得更自然些呢?在这里我能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是为了降低坡度让学生能更好地运用“树状图”,但是老师的问题又不够清楚,让学生漫无边际地猜测有待商榷。建议:如果老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目的地猜想,是否可以根据板书“习性、食性、身体结构、运动”等加以引导会更有效呢?不成熟的建议,希望跟各位老师探讨!

梁秀燕:

我让学生说可以从哪些方面了解动物,目的是挖掘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介绍树状图解决了一个难点,同时也让学生明确对动物的研究有哪些方面。至于让学生先用老师所想研究的动物来说一说,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范例,以更好地理解树状图。让学生漫无边际地猜,目的有三:一是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二是为学生选择自己想研究的动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借鉴;三是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间。

唐丽:

听课研讨中有不同的声音,反映出老师们都在思考。不错,我也有与你一样的意见,对于某一动物研究范围的选择,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参考示范,但并不要求全体学生都必须这样多角度、多方面地发散思考。让每个学生量力而行,逐步实现举一反三,这样也许更符合学习的规律。

谢慧敏:

从现场课来看,上课老师给我们带来的都是精心准备的课。课堂上有设计、有创生、有引导,也有协作。老师们不再把综合实践课上成一种知识梳理的单一模式教学,而是对原有的课堂结构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改进,置全体学生于听、品、评、议的热烈环境中。我突然觉得,综合实践的课堂已经变成了一个很大很大的课堂,综合实践的学习也变成了一种方法、思维、文化、积累相互融汇的过程。三位老师或大方、或优雅、或干练的气质风格,给我们带来了三种不同观感的课。第一节张琪老师的课,让人感觉清新恣意、洒脱自然;第二节吴秋蓉老师的课,扎实细腻、有疏有导;第三节梁秀燕老师的课,给我们带来了科学理性、沉着睿智的感受。

左燕:

听了三位老师的课以及唐老师等专家的点评,我不禁回想起自己往日的教学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我平日的教学中,学生通常会提出不少没有意义或者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我想知道,该如何界定问题是否有研究的“价值”呢?或许我们会想,应结合现代人的生活环境、社会背景、当下流行等方面,但在这样一个课改的浪潮中,我们不是也在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他们的想法,适合他们的水平吗?那么我们又如何来判定他们提出的问题对学生自己来说是否有价值、是否适合他自己呢?然后我想再说说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将问题转化为主题。说实话,这一直是我的一大困惑,也是我一直在探索的问题,但我却无法用言语把它描述清楚,也没有具体的可操作的模式。在仔细阅读了唐老师推荐的《焦点透析:问题与主题》后,我有了明确的概念:主题源于问题,而如何研究,就是把主题再还原成生动的问题,以明确在主题活动中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关系是弄清楚了,但是我仍然困惑于没有具体可操作的模式或方法来参考。这不仅是我在综合实践课中的困惑,其他学科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确实是充分体现了“综合性”!可这是不是真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问题”呢?希望得到大家的宝贵建议。

唐丽:

对于主题与问题的操作模式,兴许要左老师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去摸索,仅仅靠某次的学习和讨论远远不够,希望下次的活动能听到你解决问题的新体验。

我想补充强调的是,问题与主题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源头与概括的关系。很多时候对于小学生来说问题即主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强。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老师的指导。老师不能把学生的问题成人化或予以系统化的提升,否则会脱离学生思维的轨道。老师应该帮助学生明确为什么研究、要研究什么、怎么表述研究的问题或主题等等,而这一切都要基于学生充分、生动的生活体验,要适合学生的基础和年龄特征。也许,我们不能硬性规定学生研究什么,但是可以根据学生问题的共同点,经过讨论、协商,帮助学生提升主题,明确研究方向。

在看课的过程中,我想到了一些选定活动主题的教学指导策略,与老师们分享:①在主题选择的准备阶段,尊重学生的兴趣,联系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和经验显得尤其重要。②主题研究的生活价值和直接经验与知识累积的意义,可以成为引导学生发现并选定小主题的切入口。③教师应多考虑各种教学资源的调用,包括人、设备、基地条件等。④不做主题选定单方面的引导,要同时关注相关活动方法的提示、演绎和归纳。⑤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要有体现引导的重点措施。

顺便提供两位老师的教学感悟案例,希望能对大家今后的教学有所启发。

赖春艳老师的教学感悟

我们都知道,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要立足于学生的兴趣,贴近生活。我认为,在这基础上,还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考虑开展活动的现有条件,比如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要完成特定的实践任务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什么,他们克服这些困难的能力如何,等等。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到活动的可操作性。所以,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应设定在全体学生综合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都能“跳一跳,摘个桃”。如果学生操作起来困难重重,自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参与面及活动收获。

nlc202309022110

记得刚开始上三年级综合实践课,为确定活动主题,我以师生共同讨论的形式来了解学生们感兴趣的活动。那节课上,学生们提出了想了解“世界之最”,比如动物之最、植物之最等等。我想,既然大家对这些“世界之最”那么感兴趣,就以这为主题,分组进行活动去收集资料吧。课上,我还告诉同学们,收集相关信息的途径有很多,可以看书、查资料,可以问父母或别人,可以上网搜索相关内容,还可以看电视,等等。但是,反馈上来的结果很不理想。我分析其中原因:三年级的学生阅读量还不是很大,想询问老师、家长吧,他们也所知甚少(包括我本人在内),而且不知道可以采访哪些部门;想从书报刊上找资料吧,学生手头的书籍少,学校图书室的藏书不多,学校离市图书馆又远,去一次不容易,再说,不少家长还担心孩子的安全会阻拦其行动……以上不利因素都会使我们的活动大大受到限制,而要改变这种现状,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于是我想,那就利用我校的“有利条件”来开展实践活动吧!我校的“有利条件”是:校园后面有好几座小山坡,山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植物。于是我带领学生们到山坡上去观察、欣赏各种植物的形状、颜色,采集各种植物的叶、根或者花。在采集、收集的过程中,我再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种类植物的根、叶、花、果实等的特点,把采集到的标本制作成各种作品如叶画、豆画等,展示出来供大家交流、赏玩。后来,我又想到我校附近有一菜市,何不利用这一条件来开展实践活动呢?同学们对此也很赞同,于是我们又以“食品与生活”为主题开展了一次菜市场价格调查、设计科学营养食谱、实践买菜等学习当家理财的系列活动。这一系列活动贴近学生生活,且比较容易操作,同学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很浓,积极性很高,他们在活动中的体验是真实的、直接的,有乐趣、有启发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由此我想:可供我们开展综合实践的空间如此广阔,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利用校本和社区资源,来选择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

罗斌老师的教学感悟

刚开始上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我跟学生们呆在教室里,就着教科书上的问题一个一个讨论,如上语文阅读课一般。后来发现,这样做实在是滑稽之极,如此丰富的内容,这么博大精深的文化,如果只在教室这一屋檐下“畅所欲言”而不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做一做,那简直愧对开发这门学科的智者们。活动课就是要“动”,既要动手又要动脑。

于是,我们选择性地确定了几个主题,让学生自由组合成立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去完成研究,然后课堂交流反馈他们的研究成果。这样做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未能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我反思,这是由于我没起到老师的监督、参与和指导作用。放手让学生去干,可不是让他们去“自生自灭”,老师作为一个指导者,参与活动的全过程是很有必要的。只不过有的时候作用显著些,例如指导他们选项研究,帮助他们解决立项后的一些操作上的难题;有的时候作用则显得弱些,如当学生进入资料采集点后就是他们展示自我能力、丰富人生阅历的阶段,这时的老师,理当“退居二线”。

找到了失败的原因,我开始在“动”上下工夫,改革“教学设计”。例如我上《吃的文化》这个系列活动课时,尝试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教学:[①]活动准备阶段。以博采众长为目的,我与学生们去走访各种饮食场所,让他们通过看、闻、尝、问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②]分类整理资料阶段。通过多种方式如出剪报、写日记、画美食册、做调查表等,让学生们动口交流心得,资源共享,丰富资料储备。[③]确定主题研究阶段。活动小组商讨确定研究主题后,我与同学们一块筛选他们手中的资料,重点指导他们开动脑筋进行深入研究。[④]成果汇报阶段。各小组确定汇报方式后,我在演练的过程中提一些建设性意见。在成果汇报课上,让学生们大胆展示研究成果,充分展现自我风采,体验成功的快乐。[⑤]活动延伸阶段。通过开展“厨艺比拼”大赛,建议学校开展“美食节”等后续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做研究的兴趣,真正让他们在“动”中学,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上完这一次课后,我反复琢磨,总结出几条经验:第一,开展活动不仅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老师也应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因为,老师的参与会让学生感到他们所做的事不是一件随便的事,而是一件值得他们去重视、去认真体验的事;老师的指导还可以使他们少走一些弯路,学生借鉴老师已有的经验可以更快地享受到成功的体验。第二,对学生的一些有创意的想法或做法,老师应即时予以赞赏,让他们的自信迅速转化为行动,促使他们形成再研究的愿望,形成良好的“愿学”循环。但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挫折时,教师应抓住机会尝试用“挫折教育”让学生品味人生,鼓励他们勇于面对失败,培养良好的“抗震”心理素质,为他们筑起自己的人生之塔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课后要有反思。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每一次活动结束后,都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所得与所失,做到“无则加勉,有则改之”,让反思为下一次课的进步争取更多成功的机会。第四,让评价体系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自评、互评及师生共评甚至家长参评等评价方式,可以为完善活动方案提供最直接的帮助。

总之,综合实践课确实向老师们的教学提出了挑战,要让它成为通往成功殿堂的又一途径,让它真正成为服务于学生、让学生喜欢的学科,老师们的意识及实际操作方法是必须讲究的,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动”,要让学生在“动”中体验,在“动”中获取真知。

(责编 白聪敏)

篇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讨会学习心得

逝者如斯,为期5天(5.23-5.27)的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讨会已经结束。通过这几天的集中学习,我聆听了华中师范大学教育院郭元祥教授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育质量提升的讲座、河南省新乡市13中综合实践专职教师、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指导专家冯京广老师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开发和管理、以及台湾台南科技大学教授李坤崇教授关于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实施策略的指导,还观摩了来自全疆各地四位老师四节别开生面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感受颇深,受益匪浅。现在静下心来想想,觉得这门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非常适合的,也是非常有利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了全新的认识,下面来谈一谈我的学习心得。

一、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新课改中的黑马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后设置的一门必修课,因为它负载着新课程的核心价值与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不同寻常的意义,被认为是新课程中的一匹黑马。因为它与以往的学科课程有着不同的属性,它的内容不是以学科知识逻辑顺序来组织,而是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线索组织,按活动主题的形式来展开设计的。它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是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体验与实践。它是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来选择主题内容,具体化为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几个领域来选题;学习空间具有开放性,不单纯以书本和教室为中心,而是向课外与校外延伸,直到广大的生活空间;结果是重点看学生获得了什么样的体验,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有了什么样有意义的认识,而不是他们调查了什么,做了哪些,是一个注重过程兼顾结果的课程。所以,它的特点具有实践性、活动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

二、体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效益

通过石河子八中的实践考察,通过对兵团二中、八一中学及乌鲁木齐实验小学所取得的成绩分析,我深刻体会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带来的效益是巨大的:

1、优化了学生的学习和进步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从单一接受式学习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的变革;促进了学生思维方式的深刻性、严密性、灵活性和概括性;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创造等多元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学生意志等个性品质的锻炼;促进了学生思想情感、道德意识和品质、价值观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体合作意识,还给学生带来了成功的自信心。

2、优化了教师的教育和成长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教师做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充分体现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观,从而优化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也是与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学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然要突破学科知识的壁垒,从而促使教师不断更新和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由于没有现成的教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与课程开发必须同步进行,这有助于教师提高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教师在课程实施与开发过程中不断分析和反思自身教学行为,从而提升了教师的实践反思能力,与同类学校教师发展比较效果十分明显。

据了解,乌鲁木齐实验小学、兵团二中、八一中学、石河子八中等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改前列的学校,众多教师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而被评为自治区、和兵团教坛新秀,众多教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论文获得自治区、兵团级奖,成绩显著。

3、优化了学校的管理和发展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促进了学校教育理念的更新,促进了学校教育活动体系的完善,促进了学校课程发展能力的提升,促进了学习型学校的建立,特别是促进了学校文化的重塑。课程改革的直接诉求和终极目标是“课程文化”的再造,课程文化是重塑学校文化的有效载体。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对学校文化的生成和积累价值是明显、有效的,对于塑造学校教育资源的文化、学习和反思的学校文化和构建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实践与探究的教育方式等学校文化有重要的价值,以学校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三、思考: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该何去何从

通过这次培训,我发现综合实践活动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只是我们没有很好地去挖掘罢了。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的四个指定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和若干个非指定领域(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如科技节、文艺节、运动会]、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拓展课[即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国旗课等),其中很多内容我们已经顺利开展,并且实施得非常好,只是我们没有总体规划与合理引导。

我们以前的这些综合实践活动存在两个误区:

1、在实施的过程中,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神秘化,不知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关系;

2、过分追求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的精致化而忽略实践,学生只是纸上谈兵,缺乏实际的体验。

基于上述两个误区的思考,我对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做了两个建议:

A、摸着石头过河——从课题起步,师生共同参与

用学生课题带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崛起,浓厚学校的科研氛围。让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完成一个科研课题,课题由学校统一拟定,让学生自由选题,每一个课题有一个指导老师,让我校师生一起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去。将成果编成《89团中学学生课题集》,供以后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请进一些专家,指导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课题;同时,让更多学教师走出校门,向其它学校学习更优秀的经验。这样,势必会带动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面兴起。

B、开发校本课程,让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

让一部分教师带头,开发校本课程,如《国际象棋》、《国旗课》、《校园礼仪》、《体育舞蹈》、《围棋》等。校本课程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让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如开发《营养与健康》、《数学建模》、《演讲与口才》等课程,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走进学生的生活实践。

这个方面,可以借鉴石河子八中及兵团二中的经验,从校本课程着手,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让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常态化。

以上几点就是我这次参加温州市第二期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培训班学习之后的所知、所思、所感、所悟。

篇6:弥河镇综合实践活动课研讨会总结

来源: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邱家店镇第二中学 冯建民

2009年5月13至14日,学校派我参加了在泰安市举行的“山东省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研讨暨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中期总结会议”。会议日程是两天,5月13日上午在泰安师范附属学校五楼多媒体会议室听取专家报告,下午分初中、小学两个学段进行课堂教学观摩和点评。初中在泰安六中进行,小学在泰安师范附属学校进行。5月14日上午继续在各个点上进行课堂教学观摩和点评,下午在泰山大酒店会议室课题组学校进行课题的总结。

短短的两天紧张又充实,收获颇丰。下面就将我的一些琐碎的感想和体会写下来与大家交流共勉。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相互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小学至高中的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这四个方面是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而特别指定的几个领域,而非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全部。四大指定领域在逻辑上不是并列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另一方面,“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则是“研究性学习”探究的重要内容。所以,在实践过程中,四大指定领域是以配合的形态呈现的。

除上述指定领域以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单独开设,但课程目标的指向是一致的。总之,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

二、经过几年的实验改革,我省的综合实践活动取得重大成效。

通过聆听省级专家和领导们的专业性报告以及观摩省级教学能手们的观摩课,不难看出,经过几年的新课程的实验改革以及研究,以劳动与技术教育为主线,充分发挥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体性、引领性、学科性的优势,突出它的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恰当地引进研究性学习方式,注重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整合发展其他教育资源和学习板块,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更丰富、开设有载体、效果更明显。

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把主体意识、目标意识、决策反馈意识、矫正意识和情感意识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准则,以问题的解决为载体,以活动设计的探究性、交流设计方案的互动性、实践操作的互助性为主要学习特征,达到目标追求的综合性。

初步形成:“学校+中心+基地”教学模式,形成:融合式、拖带整合式、并进式和单开式等多方式实施模式。

模式的基本流程: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创设情景—指导调查—引导反馈—启发分析—组织反馈—分层指导—提供机会—总结拓展

学生活动:产生需求—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初步设计—技术论证— 实践操作—展示作品—自我评价学生点评创新

三、综合实践活动有别于其他基础课程学科。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它与其他课程具有互补性。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

1、整体性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范围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

2、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4、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生成性。这是由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取向所决定的。每一个班级、每一所学校都有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每一个活动开始之前都有对活动的周密设计,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性的一面。但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性却是生成性,这意味着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根据预定目标的机械装配过程。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生成性的集中表现。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

5、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二者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存在紧密的联系。具体说来,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存在以下三方面的联系:第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可能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况,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因此,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的关系,既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又是一个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课题。

四、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1、各个学校重视程度不一样,有些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制度保障力度不够,缺乏整体的规划,课时不足等问题。

2、教师队伍建设滞后。很多学校由于对不重视,所以对于主页教师队伍的建设存在应付随意的现象,今天叫这个老师教,明天叫那个老师教,没有长远建设规划和长远的眼光,更不能有效管理。

3、对课程的定位错位,偏离国家课程的方向,同校本课程、地方课程,混为一谈。正如王秀玲主任所言:“国家课程地方化,地方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单一化”。

4、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窄化、研究形式庸俗化、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题脱离学校学生的生活实际水平,不能体现学校社区的特色。

5、教师困惑迷茫。如何处理与学科教学的关系以及如何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等问题是教师困惑不不堪。

6、由于设计到学生的安全责任问题,学生的很多活动手到限制,活动方式单一,空间封闭,过程短暂,学生不能获得丰富的体验。

7、缺乏可行性评价和有效地评价。

篇7:弥河镇综合实践活动课研讨会总结

为进一步推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老师指导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9 月 28 日下午,薛家实验小学的综合实践研讨活动如期开展。

活动开始,XX 老师和三(2)班的学生向全校展示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开题课。俗话说“真知来源于生活,实践产生知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生活,对纸有深入的了解。

本次综合实践开题课以《神奇的纸》为主题,多角度培养学生开展活动的能力。老师指导学生对纸进行提问,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对纸的研究热情。接着,吴老师以课题研究为方向,教授学生如何将问

题转变为研究主题,并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主题,指导学生进行恰当有序的分组,根据研究主题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做记录、写报告。活动结束后,吴老师组织学生开展评价活动,从课堂表现、学生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这节课充分体现了综合实践开题课的特点,老师指导到位,学生参与度高,给其他老师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在评课环节,各年级老师对本堂课开展了深入的探讨,讨论中大家畅所欲言,交流心得体会,产生了强烈的思维碰撞。

评课结束后,刘校长带领综合实践老师对学校以守“粮”心,惜“食”光为主题的食欲课程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将工作分配到各位老师,为综合实践

课程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综合实践研讨活动的开展,更好地推动了综合实践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得,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8:弥河镇综合实践活动课研讨会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结与交流阶段对于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目标达成, 包括合作学习、分享研究成果、提高表达与展示水平、培养评价、反思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笔者认为在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总结交流阶段, 教师应着力关注并落实以下三点。

一、展示:展示什么

在这个阶段, 教师首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展示。展示是对学生一段时间以来参与活动的总结与认可。它能让学生体验参与活动的成就感,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在展示中得到对自己和自己所处团队的认可,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不同类型的主题活动, 在展示时可以选择相应的展示方式。

1. 展示活动作品

设计制作类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总结交流应当侧重于学生作品的展示。在展示作品实物的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展示设计的理念、意义等作品本身的内涵。展示的形式以“作品展览会”等直观呈现并辅以简介的方式为主。例如“我爱乒乓”主题活动中学生衍生出制作类的小主题———“废弃乒乓球大变身”。在总结交流阶段, 选择该小主题的小组以“变废为巧———乒乓球制作展览会”为形式, 向学生展示各小组的活动成果, 同时在作品旁附以简洁的文字介绍或现场解说介绍, 现场参观者可以直接点评、交流, 营造了展示者与参观者现场互动的良好展示交流的氛围。

2. 展示活动结论

探究类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总结交流则是引导学生通过多样的形式来展示调查活动的结论。呈现的方式可以是口头论述、文本呈现、视频图片等。例如“饮食与健康”主题活动成果交流汇报课上,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多样的形式进行展示:可以是调查报告, 以文字的形式交流活动成果;可以是宣传画册, 以图片的形式提醒人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是小品、快板等形式, 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 在愉悦的笑声中获得健康饮食的知识等。

3. 展示活动过程

实践活动类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总结交流应当指导学生回顾活动的过程, 展示活动的体验。呈现的方式同样可以是口头论述、文本呈现、视频图片等。例如“小小大厨师美食我能行”主题活动成果交流课上, 受场地等因素影响, 学生无法展示所有美食制作过程和成品, 于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样的形式来展示交流:有的小组采用DV拍摄的方式, 用视频记录制作过程;有的小组采用习作的方式回顾制作过程;有的则以多张照片组合成“照片墙”的形式来展示活动过程……各个小组的展示交流方式各不相同, 但都辅以现场解说或文字解说, 同时组织全班学生进行点评交流。

二、反思:反思什么

反思, 顾名思义, 就是回头、反过来思考的意思。思考过去的事情, 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反思,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及存在的问题, 促进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升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指导学生学会反思, 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自身的成长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反思活动中所“长”

“长”指的是所取得的成绩、获得的经验、习得的方法等。反思取得的成绩能让学生体验活动的成就感, 为以后的综合实践活动注入动力;反思获得的经验, 能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少走弯路;反思习得的方法则能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以致用, 提高学习效率。

2. 反思活动中所“短”

“短”指的是在活动时发现的不足、应吸取的教训。反思不足, 能让学生理性地看待自己, 用批判性的思维审视自己,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反思教训, 能让学生避免下次出现错误, 迎来成功。

3. 反思扬“长”避“短”

反思扬“长”避“短”, 就是让学生思考如何避免或者少犯错误, 同时发挥自己或者是团队的特长。扬“长”避“短”能让学生在一次活动后总结活动中的成功经验, 同时发现不足之处。教师通过多样的形式指导学生学会反思、善于反思, 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反思活动的开展方式多样, 一般有下列几种。

(1) 化整为零:贯穿于展示活动过程。如上文提到的“变废为巧———乒乓球制作展览会”, 小组成员向学生展示本小组的活动成果, 同时在作品旁附以简洁的文字介绍或现场解说介绍, 在文字介绍或现场解说中融入对本次活动过程的反思, 把获得的经验或发现的不足通过不同形式展示出来。

(2) 独立成形:单独开展一次专题交流。如在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以作文的形式记录活动后的反思, 举行一次相关的习作赏析会;也可以就某个活动涉及的方法举行一次经验交流会, 展示各自的经验或者不足。

三、延伸:延伸什么

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总结交流阶段除了指导学生学会展示、反思以外, 更应引导学生持续关注部分活动主题的后续发展, 让学生从一次活动走向更有意义的、更有深度的下一次活动中去。哪些活动主题值得教师引导学生去关注, 去延伸呢?

1. 延伸意犹未尽的

学生的兴趣始终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动力。综合实践活动也是如此, 只要学生感兴趣, 他们就愿意继续深入进去, 把活动做得更实, 把研究做得更细。这是我们教师最愿意看到的, 也是课程理念所鼓励的, 更是学生成长所需要的。当学生对某个主题活动感到意犹未尽时, 教师应抓住这个良机, 引导他们深入进去, 延伸出新的主题活动。

2. 延伸遗憾缺失的

受学生年龄、心理、阅历等特点的影响, 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差错或不足。教师应有宽容之心, 宽容学生在活动中的错误, 宽容学生在活动中的不足。教师应该把这些错误、不足视为真实而又珍贵的教学生成资源。只要教师善加利用, 这些犯错、不足就有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一次历练。这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重来, 再次尝试。在二次开展活动中, 学生能改正错误、克服不足, 获得新学习机会, 得到能力的提升。

3. 延伸深度挖掘的

同样受学生年龄、心理、阅历等特点的影响, 学生自主确定的主题活动可能仅限于“蜻蜓点水”, 还不能很好地触及问题的本质。这时, 教师应该适当点拨, 并加以鼓励, 给学生指示方向, 让学生在现有的活动成果上继续加深研究力度, 从而让整个主题活动更具深度。

上一篇:郑州大学工程岩土学总结下一篇:糖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