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是我们的心理共鸣(征文)

2024-05-03

爱国主义是我们的心理共鸣(征文)(共5篇)

篇1:爱国主义是我们的心理共鸣(征文)

爱国主义是我们的心理共鸣

武汉六中 殷静

2008年国庆,我们想寻找一个方案——能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角,能在宣布这个方案时听到自己的胸腔共鸣。我们的目光必须被近千双眼睛直视后仍然炯炯有神。

“你知道国旗的尺寸有一定的规格限制吗?你知道国旗上的五颗星应该如何摆放吗?我们应该普及国旗知识,国庆节制作国旗。”有人提议。

“第一步:上网查找关于国旗的知识;第二步:全班动手制作标准的国旗;第三步:全班同学手执国旗创意造型留念;第四步:我们走上街头向路人赠送国旗,介绍国旗知识。”政教主任兴奋地说。

于是有了后面的场景:

一个全校师生拿起剪刀、胶水费力地结合着几个简单图案的班会。美术老师、科技老师被学生拉扯得满楼道跑;

白天里,校园里面到处是“茄子”和开心的笑声,制作的国旗和同学们一起被摆放成了不同的形状。夜幕降临,一个用烛光摆放的中国地图散发着温暖的光辉,宝岛台湾闪动得楚楚动人;

在反馈的活动照片上,我们看见中山公园里年轻的父母带着孩子与学生的合影,认真地倾听关于国旗知识的讲解。步行街上情侣背囊上的国旗、武广门前的白色轿车上的国旗、阳光下老人手中的国旗在轻轻的飞扬。这一切,和雪灾肆虐时、地震发生时、奥运进行时的场景是多么相似啊,不同的是,这国旗是出自我们之手。

当我们参与其中,感受其中的时候,有一种情感的流淌分外分明。那心跳的节奏就像第一次带上红领巾,就像看见国旗在奥运赛场一次次升起。我又一次真切地感到,老人、孩子、教师、学生,只要是中国人就会被同一种情感深深的触动,那就是——热爱祖国。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更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因为,爱国主义更能够把我们的心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一次有意义的教育活动,不仅仅对六中分校的学生而言是一次绝佳的爱国主义教育,对参与活动的老师、家长和路人而言,难道就不是一次精神的大餐吗?

民族精神是靠每一个中华儿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弘扬、去培育的。他表现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难的关键时刻,也表现在日常的学习和活动中。如果学校和老师能够更多的创造这样的机会,就能让同学们把对祖国、对人民深沉的爱在不知不觉中转化成远大理想和抱负,化作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

有多久,我们没有正视自己应该肩负的这种责任?有多久,我们没有看见学生们的情感依然如我们年轻时一样纯真动人?我们忽略了什么?

90后的孩子正在长大,可无论他们有怎样的爱好和外表,爱国主义是我们的心理共鸣。

篇2:极权主义诱惑的是我们每个人

而最令人感叹的是,极权主义造就了这样的一种历史奇观:它的最狂热的拥护者,最后也成了它的最深重的受害者;甚至在其成了受害者之后仍然是它的狂热的拥护者。

那么谁是极权主义的社会基础?

阿伦特认为,极权主义的基础就是无结构的群众。极权主义不仅得到群众空前的支持,而且这种支持有时甚至具有无私、超功利的特点,他们不但愿意牺牲自己,而且愿意牺牲家人和朋友。当然,从极权主义垮台的过程看,群众对其的抛弃也是迅速的。按照阿伦特的分析逻辑,以利益为号召的动员只能是理性的而有结构的群体,而极权主义动员的则是缺乏自我利益意识的群众。

阿伦特认为,“群众”是这样的一些人,他们发现被自己的同胞抛弃,被社会孤立,跟其生活世界疏离,丧失了一个共同的世界,漂泊无根,甚至成为现实社会中多余的人。正因为如此,他们希望跟某种永恒的、操纵万事万物的巨大势力结合成一体,因为唯有攀住这股力量,他们才能感觉安全妥当。他们甘心为任何赋予他们在世界上以地位和“存在理由”的运动或意识形态服务,以便获得起码的“尊严”。在投身极权主义运动的时候,群众感到自己成了“主人”,自己的价值得到了承认。但社会学家达伦多夫不同意这样的分析。他认为,早期美国有着原子化的特征,但美国既不是法西斯主义的,也不是共产主义的,而且任何时候都未因为受到诱惑想成为这两种主义的国家。而革命前的俄国显然也不是原子化的。达伦多夫认为,极权主义不会诱惑这类群众,而是诱惑那些停留在新旧之间的半道上的人,那些人既丢失了旧东西,而又找不到新东西,而且也许基于这个原因,掉进了要把这两种世界的最好部分结合在一起的虚假承诺的圈套中。极权主义的混合成分是不完善的现代精神、知识分子的背叛和一个领袖的蛊惑人心的花言巧语。

达伦多夫继续分析到,成为极权主义基础的是这样的一些人:他们在一种较为陈旧的结构中失去了自己的位置,却未能在新的秩序中找到另一个位置;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是一些毫无地位的和失去根基的阶层。之所以有诱惑,是因为人们在不确定的经济前景中,希望摆脱一种不完善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弊端。早期纳粹党的很多领袖就出身于无家可归的家庭。他们的追随者来自某些特定的下层群体,它们“从未为社会所整合”,后来也来自一些小的独立职业者和小商人,这些人都为有组织的资本也同样为有组织的工人深感不安。同时,也包括这样的一些职员,他们在他们的要求和地位之间被拉来拉去,摇摆不定。

而哈耶克和波普尔等人的分析,则揭示了极权主义更深层的基础。哈耶克指出,毫无疑问,不但在德国和其他地方为极权主义做准备的那些思想,而且极权主义本身的许多原则都已成为在很多其他国家里产生日益增长的吸引力的那种东西。日益崇拜国家,倾慕权力,好大喜功,热衷于使任何事情都“组织化”和“不能让任何事情听命于有机发展的简单力量,”这样的思维和逻辑,在很多社会中盛行。这是产生极权主义的深厚基础。对此,哈耶克甚至用了“我们中间的极权主义者”这样的提法,用意在于提醒人们,极权主义就在我们的心中,就在一个正常社会里无数人的思维中。

有一位网友这样写道:有一次,我看到身边农村穷苦的人,生了很多孩子,我心里就骂:你们养不活这些孩子,不能给这些孩子好的生活,为什么还要生他们?你们不应该生!那时候我在读大学,是个理想主义者。过后我就反思: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我有权力,是不是就要阻止他们生孩子?我凭什么剥夺穷人生孩子的权力?剥夺穷人的天伦之乐?这个事件对我影响重大。我就是波尔布特。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波尔布特。当我看到BBC关于红色高棉的纪录片,一对中国北京情侣不远万里,历尽艰辛,投奔柬埔寨,脸上洋溢着理想与希望的光辉时,再看到那些累累白骨,从心底里我就开始试图原谅他了。其实,与其说作者在原谅极权主义的追随者,不如说是在检讨自己身上的极权主义因素。

更令人惊异的是极权主义受害者对极权主义死心塌地地拥护。

1973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发生了一起银行抢劫案,一名劫匪在持枪抢劫银行时中了警方的埋伏,随即劫持了一男三女,将他们扣压在保管库内。经过六天的包围,警方设法钻通了保管库,用催泪瓦斯将人质和劫匪驱赶出来,狙击手同时作好了危急情况下击毙劫匪的准备。然而,接下来发生的情况大出人们的意料,离开保管库后,三名人质反而将劫持者围了起来,保护他不受警方的伤害,并拒绝提供不利于他的证词。一个女人还说她爱上了劫持者,等他获释后就嫁给他。这个病名就产生了,叫作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很难进行充分解释的现象。其中依赖与认同是最基本的因素。具体说,第一,对象是能掌握你生死命运的。第二,他身上有让你能产生认同或吸引你的东西。第三,他对你有某种意义上的恩惠,特别是在可以处死你的时候没有处死你。第四,他能够控制你得到的信息。第五,现实的情境或他构建出的情境能让你觉得你们是在同生死共安危。有人将其总结为下列的心理过程:被害的弱势者在长期受到侵害他们的强势者支配之下,最后终于放弃了反抗,转而认同强势者以期获得安全感的一种心理转变。受害者尽最大的努力不去激怒或挑衅加害者;而受害者这样做的时候,也渐渐失去自我意识,直到完全接受加害者的观点。假如受害者现在用加害者的眼光来看世界,他们就不再渴望自由,结果是当救援到来时,受害人可能会抗拒营救。

(摘自 作者的博客)

篇3:爱是教育的共鸣

关键词:爱;教育;学生

G621

学校教育不再仅仅使学生获取知识,而且也是学生各方面成长的过程。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理想等各方面的教育。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认识到,教师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是极其重要的。此外,“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在《师说》中如是说。诚然,会传道,善授业,亦能解惑是再合格不过的老师。但是,教育的本质不是流水线上的机械操作,而是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均有所收获,取得成绩增长本领,产生爱的共鸣,演奏美妙的“协奏曲”,达到“授人以渔”的终极成果。再者,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也要注重关爱学生,让学生在关爱中健康成长、不断发展。

一、教师要为人师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人民教师,负担着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文明程度的直接责任。“教育者先受教育”,从平时的教学生涯中让我体会到了这句话的真谛:我们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凡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并做好。比如,我在要求学生看到垃圾要主动捡时,我自己也要做到;在要求学生文明礼貌时,自己的言行举止也不可粗鲁;要求学生遵守行为规则时,自己要自觉遵守教师守则;要求学生在班内讲普通话时,自己应带头说等等。否则,只要求学生,而自己不身体力行,学生就会认为老师言行不一,不可信赖,从而起不到教育的效果。

二、教师要关爱学生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应。作为一名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倾注爱心。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关心、爱护、宽容、尊重,要善于发觉学生的优点,充分鼓励他们自尊、自信。如对待差生,教师应该先找出他们差的原因,而不能只看到差生的劣面,忽略了他们身上所存在的闪光点。我们作为一名肩负着培育下一代重任的人民教师,应撒种爱心,用爱让他们重新点燃希望之火。我们班有位学生,因家庭因素,父母关系不和,疏于管教,在学习上无热情,缺乏自制力,情感教育方面比较缺乏。我就经常找他谈心,并特别注意发掘他的闪光点,希望给他带去温暖。果然,他在各方面都有所转变。

但是教师的爱并不是一味地对学生宠爱、溺爱,教师的爱应体现在“严”和“慈”上。常言道:“名师出高徒”,又说“严是爱,宽是害”。对学生不严格要求,严格训练是难以培育出跨世纪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的。实践也提示,对学生既要有和风细雨的爱,又要有严格要求的爱,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刚刚起步的人生路上不至于掉队。当然,严要得法,严要有度。严要在爱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如现在有些学生由于家庭的宠爱、溺爱,在家里是“小太阳”、“小皇帝”,从小就养成了事事占先的坏习惯。平时贪玩成习,不爱学习,作业拖欠,而且喜欢惹事生非。为了帮这些学生改掉这些坏习惯,一方面我经常找其谈话,让其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与家长联系,做到家校一起抓,坚决帮其改掉缺点。另一方面,教师爱学生,一个很重要的表现是挖掘每个孩子学习的巨大潜能。教师只有独具慧眼,发挥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鼓励他们不断探索,才能使他们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因此,在教育的同时,不是一味地批评,而是应当以表扬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及时发现其闪光点,及时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自觉地努力,从而得到进步和发展。

此外,爱要尊重和信任学生。马卡连柯曾说:“你信任他,赋予他更重要的责任,往往是调动他们积极性的最好手段。”要尊重学生,就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有的教师通过恐吓、讽刺、挖苦、体罚压制学生,其结果适得其反。教师要教好学生,就必须时刻想着学生,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受挫折的学生,并且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如果我们用过去的观念和行为约束学生,就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我们要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才能得到学生的配合,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用爱教育孩子,班主任必须有慈母般的爱心,努力让学生在学校里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班主任要以满腔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细心地关怀他们、耐心地教育他们、全心全意地为他们服务。教育之道,爱心为先,爱是无声的教育。当我们用永驻的童心、赤诚的真心爱每一位学生,教育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常言道:“伸出十指不一般齐。”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耐心细致地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潜能所在,加以鼓励和培养。无论我做他们的朋友还是老师,都以感情为基础。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就要注意“感情效应”。平时经常和学生在一起,了解他们有什么困难,主动及时地给予帮助解决,与学生结下深厚的友情,筑起互相沟通的坚固桥梁。

总之,只有爱的教育,才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才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良好的師德,是教书育人的一种动力,它是教师从事教育劳动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的总和。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因此,我将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脚踏实地地学习、工作,把身心系在教育事业上,不断开拓、进取,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良好师德的人,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爱的教育,为教书育人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谢冬平.《爱的教育》的教育理念及启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10(08):82-83.

[2]赵冲.教育智慧:具有爱的教育思维[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01):123-126.

篇4:教育是爱的共鸣

泡一杯清茶,深夜灯下,静静回想9年来高中教学的点点滴滴,时而会心一笑,时而些许懊悔,更多的还是对工作的反思。爱心、耐心、责任心是教育成功的不二法门,只有三者汇聚一身才能实现教育的成功,成为成功的教育者。

一、爱心是教育产生共鸣的“助推器”

爱心不单单是关爱学生这么简单,而是对教育的一种持久的执着迸发出的正能量。农家子弟的我,高中时因家庭拮据险些辍学,危难时多名老师给予了我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极大关爱,风浪中又一次扬起风帆,那时,我便立志做一名老师,帮助像我一样的学生。这股能量汹涌澎湃、动力不竭,从报考师范类大学,到融入高中教学,矢志不渝。

爱心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更多的是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用真心对待学生,用真诚感化学生,达到师生间的相互信任,学生才会敞开心扉,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倾诉他们的心里话,这时教育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还记得每次学生们开运动会时,我都会买上巧克力送给可爱的学生们,他们奔跑就是我在奔跑,他们疲倦了我也很疲倦,他们拿到巧克力时会心的笑容本身就甜似巧克力。上课时,发现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滑,我会利用课下的时间找他们谈话,及时弥补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帮助他们排除学习中遇到的障碍。有时学生生病时,我也会不自觉的从心底担心,就像自己3岁的女儿病了一样,叮嘱他们多喝白开水,加强课余时间的身体锻炼。遇到学生情绪低落时,主动找学生谈谈心,从家庭动态、学校生活、班中情况、人际关系等不同角度去摸清低落的本因。点点滴滴的小事,汇聚成爱的河流,滋润了学生心田的同时,也让我自己获得了为人师的快乐,因为我的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温暖,产生了爱的共鸣。

二、耐心是教育产生共鸣的“稳定剂”

我所理解的耐心是持续激励学生上进的一种平稳心态。用不吝啬夸奖的话语,用赏识的眼光去鼓励每一个学生。即使在自己情绪起伏时,依然能够做到心态平和、气定神闲;即使学生成绩不见起色时,依然能够为孩子们加油打气,包容他们的过失,理解他们年轻的心。

特别是当我们发现学生存在明显的问题时,老师不能急躁,更不能漠视,要发掘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抓住时机一举攻破学生的“顽疾”,让学生身上微小的闪光点迸发出耀眼的光亮。

记得04年第一次当班主任时,班上有位同学老是爱看漫画书,所有任课老师几乎用尽各种方法试图纠正这种行为,但是收效甚微,甚至愈演愈烈。这件事情让我头疼不已。就在元旦期间,我意外收到了这位同学亲手制作的卡通贺年卡,上面的落款是“让你失望的未来漫画家”,这个落款颇有火药味,透漏出来了两层意思,一方面他觉得他的行为让老师们失望了,他有些内疚,但更多的是他坚信将来他一定能成为漫画家,即使目前被人“误解”。于是,我决心用他“仅存”的“内疚”之感来点亮他的人生“志向”,耐心的寻找与之交流的恰当时机。终于,在一次课间间隙,他依然在看着漫画书,我递上一套从淘宝邮购来的日本知名励志漫画《棒球英豪》全集,转身离去。几天后,他主动来到我的办公室,手里提着一大书包漫画书,让我替他保管,直到他考上大学为止。如今,这名同学早已经大学毕业并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虽创业艰辛,但却乐在其中。我想,当初我如果没有足够耐心,这名同学的理想之路很有可能要付出更加辛酸的青春代价。

三、责任心是教育产生共鸣的“催化剂”

世人习惯把各种赞美之词毫不吝啬的送给教师这个光荣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燃烧自己的蜡烛”等等。可曾想,教师及其家庭成员为这些殊荣而默默无闻奉献几何?其中艰辛局外人谁能真切体会?

奉献是好事,是大力值得提倡的事,本无可争议,但是如果怀着一颗较高层次的责任心会让奉献变得更加值得,让奉献更能发挥能量。

教师的责任心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绝对不是早来晚走、抛儿弃女、累倒在工作岗位这么“直白”。

我所理解的责任心,首先就是对学生的前途负责。不论是班主任还是任课老师,不应把自己划定在无责任的真空地带,对单个学生成绩的起伏漠视,甚至归咎于其他因素。而是应该课上课下统一,杜绝下课走人的现象,认真钻研教材,杜绝匆忙上阵,还应克服懒惰,消除不良情绪。

其次是对所有学生负责。偏爱优秀生不自觉疏远后进生的现象客观存在,但是教师决不能对后进生进行任何形式任何借口的人格侮辱,古人云“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而我认为“贤俊者更需鞭策,顽鲁者亦当不弃”。

再次对传授的知识负责。传授科学知识的过程是严肃的,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和含糊不清,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有力证明了传授知识的不可逆性。这就要求教师打铁还需自身硬,既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横向学识,更要有较强的融会贯通能力,让学生首先能站在一个高度来审视知识网,进而学习知识点,最后打造一个灵活高效的知识堡垒。

总之,成功的教育离不开成功的教育者,成功的教育者需要具备三颗心,爱心、耐心、责任心,三心俱到产生共鸣,方能奏响教育成功的协奏曲,让学生在高效接受知识的同时,具备闯荡复杂社会的基本能力。

篇5:爱国主义是我们的心理共鸣(征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导向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指导思想就没有目标和方向。指导思想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和灵魂。一个民族要想站在时代的高峰和前列,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是中国无数振兴中华的仁人志士在摸索中的实践总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是我们战胜艰难险阻、抵御错误思想干扰的强大思想武器。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被100多年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于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在伦敦海格特公墓的马克思墓碑上,镌刻着他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它用简练的语言向世人表明,马克思主义不是被束之高阁、藏之名山的学说,而是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理论。100多年来,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现实,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历史的走向。今天,在人类思想史上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还没有一种学说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历史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甚至一些并不赞同马克思主义的人也承认,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史上不朽的思想丰碑。马克思思想的完备性就在于,对过去一个多世纪全球的政治和经济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启蒙了数以千计争取自由正义的斗争,是现代政治思想之父。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科学思想的结晶、是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吸收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三大空想社会中积极的成果才创立出来的;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它不仅为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无产阶级的发展规律指明了正确道路,因此,马克思主义完整的科学体系,给人们理论思维的逻辑力量,给人们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也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世界观。这是马克思主义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俱进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需要与时俱进。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作一生写了许多著作,其中1848年出版了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作的《共产党宣言》和1867年《资本论》是最主要的著作。马克思主义早年探讨理论观点并不限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而是关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向何处去的问题,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问题,因而是对人类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规律性的探讨。在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的一个多世纪,是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的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大发展的时期。仅就中国来说,由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史。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后继者的实践和理论发展中得到运用,而且马克思主义被创造性地向前推进了。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面对中国的实际问题,回答和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正确结论。

二、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历史实践的证实,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为什么对中国产生如此强大的吸引力?并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有以下历史轨迹说明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一)近代中国的思想轨迹

近代中国的国情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富强,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前赴后继,进行了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斗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袖、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直接参照欧美的经验,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第一次在中国提出了建立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不仅学习西方理论,而且付诸实践,他们做了最大的努力,都是以失败而告结束的,但它推动着人们去思考救国的新路,为人们而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思想土壤。

(二)近代中国新思想的再生

近代中国人民没有放弃中国道路的选择,他们深深的思考,发动了一场启蒙运动即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少数具有远见卓识的人物已经开始对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和文化思想采取某种怀疑了。反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的实事及十月革命所建立的消灭人剥削人和工农当家作主的现象,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十月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胜利。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从根本上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世界上从此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和不同经济发展模式的既竞争、又共处的新格局。可以说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新纪元”意义就在于此。

(三)近代中国的最终选择

十月革命正好发生在中国学习西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尝试遭到严重的失败,中国的先进分子陷于极度的彷徨和苦闷之时。封建主义的老一套是过时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又走不通,中国的出路究竟是什么呢?十月革命爆发了。它使中国人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首先,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人的一个启示就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来指示自己走向解放之路;其次,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新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这是推动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的重要原因;最后,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之后,社会主义思潮开始注入当时的新文化运动,并且逐步地发展成了这个运动的主流。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李大钊和陈独秀,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独具慧眼,指出中国要适应世界的新潮流。从此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步发展为思想领域的主导地位。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引领我们党前进的旗帜

当人们以一种理论作为工具,并用以指导实际工作时,这种理论即会在运用中得到发展。这说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已经在实际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应当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并作为指导一个政党不断前进的旗帜。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马克思在中国传播刚刚开始时,马克思的基本著作没有任何一种完善的中外全译本。只有少数到过国外或能直接阅读外文的人,许多进步青年虽然对马克思主义感兴趣,实际上所知甚少。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不能分辨理论的科学性与伪科学。如无政府主义标榜自己是“社会主义”,它一方面鼓舞人民奋起反对专制和强权;一方面引导人们以更多的注意力关注被忽视的社会问题,主张财产公有、人人劳动,认为工人、农民是社会的主人。但又用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劳动方式注重获得个人的绝对自由看作至高无上的价值取向。实践告诉我们,如果整个社会得不到改造,如果国家和民族得不到解放,个人的问题就无法得到根本解决。经过对各种社会主义思潮进行认真比较后,经过深思熟虑,经过反复推求,明辨真伪,最后才做出最重要的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选择。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在中国,无论革命还是建设,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其意义是极其巨大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产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把一个四分五裂、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在蓬勃发展的新中国。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沿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继续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强大的创造力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党和人民的选择,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选择,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选择。马克思主义创立时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工人没有祖国”,但是工人“本身还是民族的”。这就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世界性、国际性和民族性的辨证统一性,由此我们就可以自然地推导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说,“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一旦走出书斋,落脚现实世界,成为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的理论思想和行动纲领,就必须回答和解决当时当地的实际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1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8页

[3]沙健孙,仝 华.中国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教育电视台“十一”社科论坛.

作者简介:

上一篇:经典开学祝福语下一篇:受委屈的滋味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