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我可爱的家乡

2024-05-13

榆树——我可爱的家乡(精选6篇)

篇1:榆树——我可爱的家乡

我的家乡是有着“天下第一粮仓”美称的吉林省榆树市,位于辽阔的松嫩平原中心,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听爷爷说,我们家乡榆树历史悠久,汉朝史书就有过关于榆树地名的记载,“榆树”名字是因为最早的榆树城南有一片榆树林而得名。

家乡榆树的农业非常发达,盛产玉米、大豆、高粱、水稻等,其中玉米的产量最大、质量最好,这都得益于家乡肥沃的黑土地。另外还有很多经济作物,如毛葱、山芝麻、红小豆等。九十年代后,我们的农业发展取得了更大的成就,中国十大产粮县市榆树市遥遥领先,一直稳居第一位,每年为国家贡献出数以亿吨的玉米,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有着“大豆的故乡”、“天下第一粮仓”的美称。

听爷爷奶奶说,以前的家乡并不是很发达,农村到处是矮小的破土房,没有像样的路,晴天走路一身灰,雨天走路一身泥。交通工具以牛马车为主,可现在家乡榆树可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泥草房变成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和小二楼,道路变成了村村通的水泥路,柏油路,牛马车换成了家庭轿车,数字电视、移动电话、宽带网络走进了千家万户。城市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建起了无数的高楼大厦,商场林立、经济繁荣,变成了文明城、卫生城。

榆树的交通四通八达,向东沿科铁公路、榆山公路可直达黑龙江省五常市,向南沿榆江公路可直达美丽的长白山脚下,向北沿102国道可直达哈尔滨市,向西沿榆三公路可通往松原市查干湖景区,沿京哈高速可一直走到首都北京。

家乡榆树有着特有的风俗习惯,进入冬天家家户户都爱包粘豆包,年前蒸年糕、杀年猪,过年贴春联,放鞭炮,扭秧歌、踩高跷。我们这里的人爱听二人转更爱唱二人转,电视里的“二人转总动员”最受大家欢迎了,一到那个时间大伙都聚到电视前观看,还不时的唱上几句。

我们榆树的干豆腐是最好吃的,不仅我们榆树人自己爱吃,很多外地人到榆树来都要尝一尝榆树干豆腐,走时都爱带一些榆树干豆腐回去。另外我们榆树人非常好客,每当有客人到家里来时,我们都会拿出最好的东西招待他。

这就是我可爱的家乡,我爱我的家乡,欢迎大家来榆树做客。

篇2:榆树——我可爱的家乡

听爸爸妈妈说,慈溪因“母慈子孝”的传说而得名:“东汉孝子董黯的母亲得了一种难治的病,想喝大隐溪的水,他每天早出晚归,去大隐挑水给母亲喝,后来又干脆把母亲接到大隐溪边居住,终于他怕母亲病好了。”每当聆听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总是听得特别认真,心里想自己也要像故事里的孩子一样对妈妈尽心尽孝,当一个善良而懂事的好孩子。

慈溪没有高山,但有一座教场山,听说那里是抗倭英雄戚继光将军练军的地方,山边还有戚将军的雕像。我长大以后也要像他一样,保家卫国。慈溪北边有一片大海,连接着大上海。现在我住的地方以前也是大海,正是老一辈人一担泥一担泥辛辛苦苦围海涂而成现在的慈溪。每年秋天的时候,我总希望爸爸妈妈带我去看海,那时的潮水特别的壮观,风景特别美丽。

慈溪还有一座跨海大桥,那是我所见过最长的大桥,而且是建在海的上面。每次乘车在桥上的时候,总有一种特别的味道,那也许是海的味道。

慈溪不仅风景美,人更美。前几天,班级里的家长们组织了一次大活动,让我们这些小孩子去参观供电局,给我们作介绍的就是“感动慈溪”人物钱海军伯伯,因为他有着比天空更宽广的胸襟。

篇3:榆树——我可爱的家乡

主导动机是一个音乐术语。也称为“主导主题”。在大型音乐作品, 如歌剧、舞剧、标题乐曲中, 用以象征某一特定人物, 某种特定剧情, 以及某种境界、概念等的音乐动机或音乐主题。它必须带有特征性的主题, 并始终与所象征的人物或剧情的出现密切联系在一起。[1]每当这个人物 (或境界等) 再现时, 主导动机就会反复出现, 有时会在节奏或音程上加有变动。

关于贯穿型, 赵晓生是这样定义的:“用一个核心材料贯穿始终, 围绕这一相对静态的因素, 不断变化其周边因素, 如和声、旋律、音区、力度等等, 一切变化因素皆围绕贯穿因素发生。这一贯穿乐曲始终的材料是音乐真正的‘核’。因而, 内核的‘静’与外围的‘动’形成音乐内部的巨大推动力, 张力由此产生。这一形态称为‘贯穿’型。”[2]

陆在易在他的大型交响合唱作品《中国我可爱的母亲》中倾向于运用主导动机贯穿的交响化手法, 并在声乐和乐队里不停地展开、演化, 配合和声上极端的半音化, 形成“无穷尽的旋律”。[3]

二、交响合唱中呐喊动机手法的贯穿

为大型合唱队与交响乐队而谱写《中国, 我可爱的母亲》的创作中, 作曲家陆在易对这部音乐抒情诗的总体音乐的全局性进行了谋篇布局。全曲五个部分, 除了第三部分外, 每个部分都运用了“呐喊主导动机”, 贯穿始终并交响性的展开、发展。

呐喊动机由两个高叠置和弦组成, 一个是在主音上的十三和弦, 一个是三级音上的十一和弦构成, 用特强力度奏出的极不协和的音响, 似声嘶力竭的呐喊晴天霹雳般惊心动魄。

作品一开始的引子部分第一小节到第三小节就是乐队两次强奏呐喊动机, 接着是弦乐与木管演奏的小二度进行的四度上行模进音型, 像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的沉重而压抑的滚滚闷雷, 预示着英雄将要面临的危险与险恶。此后呐喊动机又再次出现, 这是英雄面对即将到来的风雨所表现的无畏和凛然。

第二部分中呐喊动机出现在第七十小节到七十五小节, 调性是B大调。此时呐喊动机的出现是第二部分的高潮, 英雄为饱受凌辱、伤痕累累的母亲哀号, 发出了救救母亲的呐喊

第四部分呐喊主导动机出现在第一百零三小节处, 调性和第一部分相同, 回到了F大调。

第五部分第十一小节到十五小节的再一次再现呐喊动机, 与第一部分第一小节到第三小节形成呼应。

第五部分第一百零六小节到一百零九小节的呐喊动机, 是在F大调主和弦上, 用很强的力度先后连续重复了六次, 结束了全曲。

交响性的形成讲究旋律中包含的具有戏剧性张力的因素, 张力的形成首先在于音乐本身是否具有动力, 呐喊动机本身的动机构成就极具动力, 也具有扩展的可能性, 曲作家通过对主导动机音素的提取和变化发展 (节奏变化、模仿、音程的紧缩和扩张、调性的变化) , 在器乐部分和声乐部分分别发展了不同性格的派生动机。

器乐部分出现的派生动机起到渲染烘托气氛, 使它如同幽灵般伴随环绕整着乐曲。其显著特点是, 呐喊动机第一个和弦三连音节奏化以及动机进行的连续二分音符半音下行模进。出现在第四部分第五小节到十一小节和第四部分第一百零三小节到一百一十小节。

声乐部分派生动机的显著特点是, 音程上行大六度跳进和同音连续重复后进行到下行小二度音程。出现在这些地方:第一部分第五十一小节同第五部分六十九小节是相同的, 大六度旋律向上跳进后连续重复四次, 歌词都是“中国”, 这是一个热烈而响亮的赞颂动机。

第二部分第十小节到十一小节, 男中音领唱, 先是一个五度音程向上跳进, 后第十三小节到十四小节是一个六度音程向上跳进, 歌词是“醒来”这两个字。

第一部分第一白三十三小节连续四个由同音反复的二分音符进行到一个下行小二度, 这里的歌词是“救救母亲呀!”第四部分第一百七十六小节一百七十九小节一个附点一分音符加四次短促重复, 到一个小二度音程的音型, 男中音领唱, 这里的歌词是“天, 即将破晓啊;夜就会过去啊。”第五部分第三十九小节附点八分音符加一个附点二分音符的节奏型, 歌词是“母亲呀!”这里的手法是合唱队全体演唱后, 女高女低停止, 男高男低进行小二度下行严格模仿, 这里相似一种回声, 一种呼唤或者一种叹息。

通过上述可以看出, 呐喊动机或者派生动机, 每次的出现都富有新意, 都加以变化, 有时是呐喊, 有时是呼唤, 有时是哭泣, 有时似恶魔鬼怪般。虽然它们充满了新意, 变化了手法, 但从音乐表现上, 音乐为内容服务上是统一的, 是有序的, 音乐发展的脉络是清晰的, 它既起到了统帅全曲的作用, 又起到了戏剧性发展导向作用, 为戏剧性发展提供素材, 为戏剧发展提供能源。

三、主导动机的作用

动机根据剧情的发展需要而贯穿全剧。主导动机紧紧地配合了剧情的推进, 形成了不同的音乐色彩变化。随着剧情的幕幕推进, 音乐色彩渐渐趋向强烈, 第四幕发展到了顶点。综观全曲, 除了在发展部的最后部分出现了新的材料外, 所有的主题都源出引子中出现的三个音构成的主导动机, 全曲从头至尾都是主导动机发展的痕迹, 也自始至终贯穿了李斯特在这首交响合唱中想要表达的创作理念———运用音乐表达文学性内容。

摘要:陆在易在他的大型交响合唱作品《中国我可爱的母亲》中倾向于运用主导动机贯穿的交响化手法, 并在声乐和乐队里不停地展开、演化, 配合和声上极端的半音化, 形成“无穷尽的旋律”。

关键词:陆在易,交响合唱,主导动机,贯穿手法

参考文献

[1]音乐知识辞典[M]..兰州人民出版社, 1988.

[2]赵晓生.传作曲技法[M].P192,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

篇4:遂川 我可爱的家乡

这里有源远流长的经典古韵,岁月峥蝾的红色历史,灵秀惬意的山水风光,触动舌尖的浓郁乡味,更有那可亲可敬的乡里乡亲……一切足以让人心旌摇动,百转千回。

古之韵

站在堆子前镇鄢溪古村,远远地望着黄氏正亮堂,蓝蓝的天空下,一排古建筑在翠竹的掩映下,显得格外精神。慢慢走近,双手触碰斑驳的墙体,雨雪侵蚀的刻板绘画,井然有序的“九井十八厅”,历经沧桑的青砖黛瓦,聚敛财气的厅中“天井”,时逾百年的女贞,鹅卵石铺成的巷道,由于潮湿而长的点点青苔,所有这些都诉说着这里虽然久远却曾经有过勃勃的生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民风孕一方美。书香遂川,崇尚教育,书院文化兴盛。离正亮堂不远的燕山书院,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九年,前后用了13年时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书院布局讲究,回廊曲折,错落有致。轻轻推开书院的大门,栋梁上的“鱼跃龙踞图”,栩栩如生,还有墙上那四个大大的行书“终身乐境”。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群穿着素衣的孩子正襟危坐,手里捧着书本,摇头晃脑地诵读着诗词,先生一手拿着戒尺,一手抚着胡须,在学堂里转悠。朗朗读书声穿透天空,飘向远方。你一定想不到,隐藏在山野之中的燕山书院实行分班制教育,从启蒙教育一直到县学都有,换而言之,燕山书院在当时已经具有近代高中的办学水平,这在全国都实属罕见。

川之秀

来到遂川,一定要去登海拔2120米的江西最高峰“南风面”。南风面因山上常年刮南风而得名。

南风面有个村子叫阡陌,在大跃进年代,这是一个全国闻名的“大寨”村,当地村民开山造田,形成了层层叠叠的梯田。那片梯田如链似带、高低错落,特别是那行云如水般的线条,潇洒流畅,仿佛那一层层的梯田就如一行行的诗,行行诗句谱写的都是当地先民们勤劳智慧的歌。每到春夏之交,田里灌满水,徐徐铺展开来,在阳光的照耀下,明晃晃的,如同一面面镜子,倒映着苍翠的青山绿树,好似一幅幅朴实无华的水墨山水画。

山脚下有着冰川时代留下来的地质遗迹“千年冰臼”,由于数千年河水的冲刷,巨石变得雪白细腻,纤尘不染,坐在上面现在还觉得冰雪仍在消融,使人有一种寒冷的感觉。山泉水从巨石周边缓缓流淌,阻隔山泉的石块上印满了苔痕,印出点点鲜绿。在相对平坦低洼的地方,泉水会形成一个个“池”,据说那就是“仙女洗药池”。我们或席地而坐,或手捧甘泉,或采风取景,或定格留影,可随兴而为。耳边总能想起泠泠淙淙的山泉声,泉声极清朗,脑海里就浮现山泉活脱脱迸跳的姿影,循声而去,却一直找不到山泉的所在,而我们早已入山,曲径而通幽。远近高低枝繁叶茂,绿意甚浓,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一层盖过一层。偶尔几只小黄蝶飞过,有时在我们的身上驻足停留,充满了亲切。

登上山顶,那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和“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会让你油然而生,还有那绿油油的高山草甸就象一块巨大而完整的地毯,累了,我们可以席地而坐,或是仰天而卧,可以亲吻着大地,和蔚蓝的天空耳语,数着飘荡的白云,如此地自在。山顶上还有南方罕有的寒竹林,千直立,平滑无毛,叶小而多为青黄色,密密匝匝的,形成了天然的青黄色海洋,也犹如一米来高的断壁,结实得风吹不起半点波澜。

茶之语

水为山之眼,茶为山之魂。遂川的狗牯脑茶,早在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就获得金奖。清明时节,来到汤湖镇茶山,拾级而上,一行行整齐划一的茶树带,一匝盖过一匝,正吞吐着点点新绿,嫩芽好似踮起脚尖一个劲往上窜。叶片纤细而紧结,深呼吸,贪婪地吸取空气中淡淡的茶香。远处,雨雾缠绵,氤氲伴着云海踱步而来;近处,茶树由近及远,嫩绿渐变成深绿,山峦起舞,慢慢与远处的墨黛山汇合,云雾缭绕,仿佛仙境一般。

如若在山顶小亭,沏上一壶地地道道的狗牯脑茶,叶片在沸水的冲泡下上下翻腾,自由聚散,宛如历经了人生的跌宕起伏。放眼望去,几个茶农点缀在茶树条带里,她们戴着斗笠,挎着竹筐,食指拇指指间捻着嫩芽尖,手慢慢上提,顺势把刚采摘的鲜叶投入竹筐,脸上洋溢着笑容,乐呵呵地和旁人说着家长里短,时不时还传来爽朗的笑声,一切显得那么和谐,就是陶渊明追逐的世外桃源也不过如此。茶汤青碧,透过徐徐升起的缕缕雾气,一簇簇嫩芽儿整整齐齐地立在杯底,煞是好看。小啜一口,淡淡的苦、幽幽的涩、清清的香,顺喉而下,纯纯的甘甜沁人心腑,馥郁芬芳直抵心脾,顿觉绵绵茶香经久蔓延,倍感清爽,回味无穷。

水之灵。

在大汾热水洲,寻找一块平实的石块就地坐下,徒手深刨一个坑,慢慢地就能感觉到砂石烫手,泉水渐渐涌出,指尖湿热,鞋子一甩,裤腿一挽,双脚就沉浸在大自然的温泉之中,卸下一身疲惫,放空自己,接受大自然的洗礼。一旁哗啦啦奔流的河水却有点透心凉,抬头便是满目的青山秀林,让人惊叹于大自然的神奇!

白、水、仙三个简单平实的字眼,组合在一起便发生了强烈的化学反应。白水仙如同她的名字一般清新脱俗,静静地端坐在碧洲一隅,气定神闲地看着山乡巨变,青翠欲滴的竹山林海,恰似一道道绿色的屏障,又像一排排肩并肩手拉手的卫兵。竹林透着那种流动的绿,挺拔茂盛,株株直指云雷。清冽的山泉叮咚作响,溪水潺潺,清澈见底。手掬一把山泉,或喝,或洗,都会让人神清气爽。青山绿水,交相辉映,透着一股童稚而娴静的生气,顿时让人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了不少。水雾迎面扑来,打在脸上,凉凉的,银河飞奔而下,水花四溅,隔着水帘,大山如同一位娇羞的女子,“犹抱琵琶半遮面”徐徐向我们走来,流泻的空气中仿佛弥漫着花草淡淡的芬芳,让人未饮先醉,怎能忘怀!

物之美

如果要给遂川美食赋予一个色彩,我会选择金色,金灿灿的金橘果子,黄澄澄腊味十足的板鸭,还有香脆可口的豆饼……

我喜欢在冬日的橘园里漫步。阳光显得温顺暖人,放眼望去,果树透着深绿,点点金橘挂满枝头,仿佛有数不尽的小灯笼在风中甜甜地欢笑,树枝也被压弯了腰,诉说着家乡亘古不变的美丽。绿树金果让人耳目一新,而金橘经过温差的洗礼而变得更加香甜。这里的金橘,果色金黄,皮薄肉厚,汁多香甜。轻咬一口,首先是橘类特有的芳香,紧接着是皮肉的甘甜,又透着果肉的酸甜,慢慢咀嚼,橘香满溢,香甜中透着点点酸,顿时神清气爽。

在遂川,凡是吃到类似于豆饼的食物,都会问其出处,仿佛只有吃草林豆饼,才会觉得心安理得。真是吃豆饼识草林,知草林吃豆饼。恰逢圩去草林,在人山人海的农贸市场上,各种各样一排排的豆饼大集会,定会让你应接不暇。上面镶嵌着黄豆、豌豆、花生、白豆……饼色金黄,薄薄的,看得人有些心花怒放,吃起来香脆可口。

享誉“腊味之王”的遂川板鸭,选用一斤左右的红毛鸭,经过腌制、烘烤、凉晒后形如月琴,咸中带甜,肉嫩骨脆,味道醇厚。相对于板鸭,令人更偏好斋公鸭。斋公鸭,细究其名,充满乡土的气息,土里土气,却很有家乡妈妈菜、农家小炒的味道。斋公鸭其实就是青椒炒鸭,不同的是青椒只是点缀,却也入了鸭子的味道,里面还搁有本地的朝天椒,鸭肉熟而不烂,不肥不腻,咸淡适宜,略带辛辣,很是入味。

客之情

遂川人民热情好客,没事喜欢串串门,聊聊天,喝喝茶,晒晒太阳。我们不喜欢把自己束缚在钢筋水泥般的“囚牢”里,喜欢做常来常往的乡里乡亲,邻里街坊时常走动,说一说家长里短,道一道社会百态。如果谁家有了一道好菜,都会主动匀一些给街坊邻居品尝;如果谁家有了客人,左邻右舍必定奉上家中的美食;如果谁家有啥烦恼困难,乡里乡亲定会聚在一起,帮忙出谋划策。

来遂川做客,茶,必然是家中珍品,连平日里主人自己也不舍得吃的;酒,必然是醇正家酿,面对一桌的美食和各种敬酒词,你会惊奇于主人待客的热情,客醉主醉才算尽兴,这就是遂川人的纯朴。也许,我的乡亲没什么文化,也不会咬文嚼字,但是他们明事理,他们重情义,他们善良感恩,他们勤劳勇敢,他们老实厚道。他们用自己的双手,躬耕不辍,汗水凝固在土壤里,历经风吹雨打,梦想就随着庄稼作物的茁壮成长而渐渐升腾,慢慢照进了现实。虽然我的乡亲普通而平凡,但他们在我心中是那么厚重巍峨,像一棵棵历经沧桑的参天大树,屹立在泉江河畔,他们见证着泉江的风风雨雨,俯瞰着遂川的日新月异,演绎着家园厚土的华丽转身!

篇5:我可爱的家乡

坊岭小学 杨水清

我爱我那可爱的家乡。

春天,柳树姐姐脱掉了白色的连衣裙,换上了绿新装。调皮的小草弟弟探出了小脑袋,小花妹妹露出了洁白的面颊。农民伯伯们在田野里辛勤的耕耘、播种。我们小孩子在草坪上玩耍。小鸟仿佛被吸引住了,也放声歌唱。在那美丽的乡村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声。夏天,溪水哗哗的流着。我们小孩子在河边玩耍嬉戏。大人们在树阴下谈天说地。知了在叫着,好象在说:“热死了热死了!”小鸟在天空上自由自在地快乐飞翔。在那美丽的田野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秋天,枫树姐姐飘落着红叶,仿佛在迎接丰收的一年。小花准备去和它的哥哥姐姐们告别了。农民伯伯们在希望的田野上,收获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我们在帮助农民伯伯们干活儿。小鸟成群结队地在和这里的一切告别。在那充满欢笑的田野里留下了美好的告别声。冬天,大雪纷纷扬扬地下了起来。我们在小路上愉快地玩耍。所有的植物都屈服了,只有那冬青树在风雪中傲然屹立。动物们大多都冬眠了。在这僻静的冬天里,留下了冬姐姐的足迹。我爱我那可爱的家乡。

篇6:我可爱的家乡

在安徽,有一颗耀眼的明珠:珠城——蚌埠,我的家乡。我们的家乡之所以叫做“珠城”,是因为蚌埠盛产珍珠。而且,蚌埠就像这里的珍珠一样闪亮,纯净,无暇。

淮河文化广场是蚌埠的一张城市名片,这里文化气息相当浓厚,会展中心、图书科技馆、休闲中心、大剧院四幢建筑物分别坐落于此。广场行人地道的入口处,墙壁上的画,是蚌埠老照片,有老天桥、火车站、太平街等等好多地方,也有淮河文化、蚌埠风光、花鼓灯、科普知识等为主题的系列照片。会展中心那光滑的`线条让人看了就觉得赏心悦目,旁边的小山上的人头像,是被放大了的“陶塑文面头像”。而数目众多的健身器材也深受欢迎,最值得一提的是音乐喷泉,夜幕降临,随着悦耳的音乐而产生波动,行状变幻万千,颜色绚丽。音乐时而雄壮;时而轻柔;时而沉静;时而活泼,让人不得不驻足欣赏这美景。

距离淮河文化广场不远处还有连锁遍布全世界的大型购物场所——家乐福,商品价廉物美,种类甚多,有儿童服饰品牌专卖店、流行饰品店、店等等,真是方便又实惠。而且经常举行活动,礼品也很丰厚呢!

说完了可看可玩的地方后,就来解解馋吧!

蚌埠的特产有栽培历史悠久的怀远石榴以及大蚂虾,珍珠饴等等。我特别喜欢吃石榴。皮薄、粒大,真是“榴中佳品”啊!而它那艳丽的色彩,端正的果形,晶莹剔透的籽粒,佳美的风味,更是赢得了中外人士的好评。而且据说皇帝都品尝过呢!

上一篇:胃镜室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语言的魅力》优秀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