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美

2024-05-04

人性美(精选8篇)

篇1:人性美

文秘助手()之关于人性美的作文:人

性美

生活中处处有美:美的花,美的景,美的服饰,美的心灵……美,在我们中间。?星期二早晨,班主任走进教室,兴奋地对同学们说:“现在有一批外语资料,愿意订的同学明天带10元钱来。”老师又说:“不愿意订 的,请举手。”

这时,教室后排有一只小手微微抖动着举了起来。教室里顿时静得连掉根针都听得见——是小倩!班主任关切地问她:“是不是没钱?”小倩流下了两行痛苦的泪水。班主任也忍不住转过身去。我的心像刀割一般难受,不由得想起了小倩的遭遇。?

小倩的爸爸和妈妈早已离婚,妈妈没有改嫁,家中还有一个八十多岁的外婆。小倩从小跟妈妈相依为命,妈妈对小倩倾注了无限的爱,母女之情像海一样深。可是,小倩跨进中学校门不久,在建筑站做工的妈妈不幸被楼板砸死了。真是晴天霹雳!班主任听到这个消息,亲自到小倩家去看望。小倩对班主任说,她想退学。经老师的一番劝说,她终于又坚定了学习信心。可是,小倩没有了母亲,也失去了母爱,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巨大的创伤,一向爱说爱笑的小倩变得沉默寡言了。?

“我替小倩交!”

一个清脆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沉思。我抬眼望去,是班上有名的“吝啬鬼”——翠翠。说起翠翠,她平时从不乱花一分钱,即使是炎热的夏天,也舍不得买一根冰棍。翠翠将带着泪水的手举得很高。“我交!”“我替她交!”要替小倩交钱的声音充满了整个教室,教室里立时成了手的海洋。班主任示意大家放下手,激动地说:“这个钱用班费交,也包括我的一份,大家同意不同意?”“同意!”小倩望着大家,激动得热泪盈眶,用颤抖的声音说:“谢谢大家!”?

冬天的早晨,冰天雪地,虽然很冷,但教室里暖融融的,我们的同学就生活在这温暖的集体中。看着眼前的一切,我越来越感到: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大家庭里,真是一人有难众人帮啊!? 美,时刻伴随着我们;美,在我们中间!

篇2:人性美

赏析《边城》人性美

《边城》表现了沈从文美丽而带点伤感的恋乡梦,是抒情诗,也是风俗画。它展现出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对于《边城》中人性美的赏析,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获得文学美的享受。

《边城》所写的故事很简单,然而却极美: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小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沈从文出生于苗汉杂居的湘西,他最熟悉的是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非但熟悉,而且是热爱。”施蛰存如是说。《边城》描绘了一幅作者童年记忆中、理想世界中的美丽湘西地域风俗画。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沉,小船收渡。这生活无形中就构成了一幅图画,有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它们沉淀了恢弘沧桑、沉寂凄婉的悲壮。作为图景,有永不褪色的鉴赏价值,浓厚的乡土气息。作为真实,却有它无法承载的厚重。作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一种悲凉,无奈。这画是优美的、精致的、绚丽的,它蕴含了湘西边地的自然风光、社会风俗、人际关系、人情人性等,积淀着深厚博大而又神秘瑰丽的楚文化。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此,《边城》中就有了一个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一个近乎“世外桃源”的乡村社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他笔下的湘西是这样的:中秋节,青年男女用对歌的形式在月夜倾吐爱意;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赏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活动,“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鸭子的主人”;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小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在这种氛围里生活的人们质朴而又善良,任何剑拔弩张在这里都显得格格不入。

边城的人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方式和淳朴勤俭的古老民风。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构建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创造的人物闪烁着人性中率真、美丽、虔诚的一面――边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在《边城》里,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那么老了,骨头硬硬的,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份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的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此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轻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而更让人称奇的是那只黄狗也格外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近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初读“湘西系列”的读者可能对主人公翠翠父母殉情颇感费解,可是在湘西“情爱的表现往往是强烈而悲剧性的,偷情就偷情了,被人杀掉也就杀掉了,感情至上,视生命为粪土,这种情况较多”。翠翠父母的殉情并非由哪个人或哪种权势所逼迫。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善良人们的悲剧性格――因善而犹豫不决,因善而有所顾及,因善而伤害自己。刘西渭说:“作者的人物虽说全部善良,本身却含有悲剧的成分,唯其良善,我们才更易于感到悲哀的分量。”《边城》开篇,作者就将这因善而引起的悲剧徐徐拉开了帷幕。在这远离文明的封闭小城,一群自然率性的人们因善良而丢失了自己。

主人公翠翠是其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形象。她是湘西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她在风雨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爷爷逝世,她悲痛但没有倒下,她谢绝船总让她住进他家的好意,她像爷爷那样守着摆渡的岗位,苦恋并等待着爱人的归来。这展现出她性格中坚强的柔美,柔美中的坚强,她怀着希望与命运抗争。外公保有着中国传统的美德,他对孙女翠翠亲情无限。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唯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话、唱歌。天保个性豪爽、慷慨。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弟弟“一开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后来他外出闯滩,既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他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这些人物无不充分地展现了世间的真善美。

《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这里人性皆真、皆善、皆美,由每个人身上所焕生的人性美、人情美营造了这个世界,这里看不到邪恶、奸诈和贪欲;这里有贫富区分和社会地位高低的差别,但他们都互相亲善着、扶持着;这里也有矛盾,但那决不是善与恶的冲突;小说结局是悲剧性的,但也绝非是奸邪之徒所致。

正如批评家刘西渭所说:“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

《边城》在一首清澈、美丽但又有些哀婉的田园牧歌中,为人类的爱做了恰如其分的说明。在这样一篇美丽的文字之中,我们更能感受到一种似乎已为我们所陌生的自然、优美、健康的人性,那种如大自然本身一样凝重、明慧而又本色真实的人生形式。因此,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

附:《边城》电影影评

看那一幅画

——沈从文、凌子风和《边城》

《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作品,是一部短小的中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哀而不伤、美而不淫、有浪漫又令人唏嘘的爱情故事。电影《边城》是我国著名导演凌子风1984年的作品,因其对小说质感的准确把握和镜头语汇的流畅运用而获得了当年金鸡奖的最佳导演奖和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的评审团最佳大奖。

这是一出爱情悲剧。湘西山区一个偏远的小镇——茶峒。离城两里有一个渡口,摆渡的老船夫唯一的伙伴是船、大黄狗,唯一亲人是外孙女翠翠。前,翠翠的母亲因和一个屯防军人相爱而有了孩子,结婚不成又不愿私奔,便在出下孩子后喝了溪中的冷水死去。17年后,翠翠长成了一个甜美的大姑娘,她的婚事成了老船夫的一块心病。

镇里有一位叫顺顺的船总,他家拥有四条船的产业,在方圆几十里内颇有名望。顺顺有两个相貌英俊的儿子,他们都到了该娶亲的年龄。天保大老生性憨厚、沉默寡言;傩送二老地机灵乖巧,唱得一首好山歌。兄弟俩从小一起长大,感情至深,可他们同时爱上了翠翠。

翠翠情窦初开,虽然从端午节夜晚第一次遇见二老时,心中便产生了异样的情感,但在二老面前却总是躲躲闪闪。这可难为了老船夫,当天保大老派人来提亲时,老船夫因不明翠翠的心思,说话吞吞吐吐,引起了大老的不满。

在平静的溪边,兄弟俩不动声色地把话挑明了,他们商定,同时到翠翠家小溪对岸的高崖上唱情歌,由苍天选择。老船夫听到情歌,迫不及待地往城里向大老报信,说事情有望。不料,这歌却是二老唱的。

半月过去了,老船夫再没有听到情歌,镇上却传来噩耗,大老在货船下川东经青浪滩时,由于婚事未成,胸中郁闷,不慎落水淹死了。顺顺一家便将大老的死怪罪于老船夫。老船夫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

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船夫渐渐知道了翠翠心中真正喜欢的人。一日,老船夫摆渡时,遇上二老,有心招呼他,二老由手足情深,不能忘记哥哥的死,对老人报以冷眼。老船夫硬着头皮去顺顺家提亲,又被顺顺拒绝。由于多次碰壁,老船夫对翠翠的命运忧心不已。

中寨王团总派人到顺顺家为女儿提亲,他们拿一座新碾房做嫁妆,使顺顺欣然同意。可二老心中想着翠翠,拒绝了这桩婚事,但慑于父命,只好以跟货船下辰州、出去闯闯为由,远走逃避。

老船夫见翠翠婚事落空,心力交瘁,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死去。老船夫死后,只剩下翠翠一个人孤单单地守渡口的木船上,但她却明白了许多老人在世时所不明白的事,坚强地接替了老人的工作,终日为来往人摆渡,同时,也在等候着二老的归来……

整个电影完全还原了小说中湘西的特色和景致。对于沈从文文字中的那种乡土气和深沉的情感的把握也相当准确。湘西在电影中有种写意画的感觉,这就使得电影相当诗意。毫不夸张的讲《边城》是中国诗电影中的优秀作品。

沈从文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很有个人特色的作家。他的作品很少用浓重的笔墨去渲染人物心情、刻画人物形象、叙述人物活动。他的一贯特色是用浅淡的字句、平静的描写、稳重的节奏来表达最深沉的情感和最惊天动地的爱情。那么如何在银幕上还原沈从文文字中这样一中含而不露却又波涛汹涌的特色呢?导演凌子风在全片中用了大量的固定机位摄影和长镜头来凸现文字中的诗情和画意。另外,极有中国画特色的空镜头也使整部电影有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边城》是一部很淡很静的电影。翠翠和二老的爱情没有任何的约定,没有任何海誓山盟的承诺。让她等下去的和让他回来的只是一个简单的“情”字。在影片的最后,翠翠无依无靠的在江边生活,靠摆渡谋生,一心等待二老回来——虽然二老也是生死未仆、返期未定。电影在这里定格,留下的是翠翠独倚船头、若有所思的侧影。远处漫天飘动的大雪遮不住山上的绿树、盖不上江中的青水;近处,翠翠的黑发和脸上的红晕显得格外夺目。情在这部电影里也是很淡泊和宁静的,通常就是一两个眼神的交流和一个局部细小的动作就交代完毕。这样,爱情也便显得典雅和隽永。无论是走车路还是走水路、不管是割爱还是等待。情始终是小说和电影中的最值得人回味和把玩的部分。

在沈从文的文字中,几乎没有反面人物,他歌颂的是人性之善和人性之美。反映在电影里也是一样。翠翠在电影里是一个纯洁、善良的少女,无疑是寄托了导演对女性的美好情感,除此之外,更是作者对故乡对土地的拳拳之情的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的寄托。翠翠的美不仅仅是女性的美,更多的是一种自然的灵动。

篇3:语文课堂请张扬人性美

张扬人性的美,不是人性的东西占课堂的全部,不是人性的内容充斥整个课堂,不是教师自我展示、自我表白、自我对人性的感觉,而是让我们的课堂打上人性的底色,不在于时间的长短,有时只是一两句话,有时是教师自知而学生不知的婉约与含蓄。让学生去体会作家的生命状态。通过文本去领会作家的情思,去感触作家的心灵之美,让学生用这种美感去看世界,看学习,看生活。

第一,热闹与兴趣不代表课堂具有了人性美。经常看到一节课看似热闹,学生也是趣味盎然。静下来反思一下,学生语言文字能力提高了吗?学生视野开阔了吗?学生对语文的情感加强了吗?学生形成系统的语文观念了吗?学生进入了语文发展的轨道了吗?我看不尽然,课堂的活跃不是看外在的笑声与喊声,而在于内在心灵的激荡与澎湃。再小的学生也可以动心动情的,而这其中动心动情应是重在文本本身的,不是在于形式的东西,虽然有时候我们需要给知识加上一点糖的,让学生甜甜地把知识吸收进去,可这并不能取代文本人性的美感体验。

第二,现在不是人文关怀过了头,而是人文的东西做得不够。游戏与生活皆不可代替人性的东西,皆不可代替自我的人性释放。只有文学性文本,才可以触发,才可以拓宽小学生对人性,对更广更深的领域的有序探求。每一个文本都是作家对社会对自己独特的反照,不把小学生圈在一个小圈圈里,在完成课堂必须的三维目标之后,以更开阔的视野看社会,看生活,看人生,又何尝不是一种人性的释放?毛泽东背起书包走向“城市”的时候我们能说,只是会写多少生字会背多少课文的结果?我看不尽然,正是思想的启蒙,正是人性要张扬的欲望,让他决然走出家门。伟人有其伟人成功的理由,我们为什么不以成就伟人之心来对自己的学生,来触发学生的人性,来激扬学生的人性,让每一个有特色的人,有独特智能的人,走自己的不寻常的路呢。

我想说:给孩子们一份自由的空间吧———不在于时间的容量,有时一两句话足矣。给孩子们一份释放的自由吧———不在于某种形式,有时以更宽广的视野来面对足矣。给孩子们一张纯真的笑脸吧———不是因为某种理由,而是幼小的灵魂需要无拘无束。给课堂一份人性的张扬吧———因为语文的本性是工具,语文的核心是育人,语文的功能是成人。

篇4:《边城》人性美赏析

《边城》所写的故事很简单,然而却极美: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小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沈从文出生于苗汉杂居的湘西,他最熟悉的是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非但熟悉,而且是热爱。”施蛰存如是说。《边城》描绘了一幅作者童年记忆中、理想世界中的美丽湘西地域风俗画。太阳升起,溪边小船开渡,夕阳西沉,小船收渡。这生活无形中就构成了一幅图画,有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它们沉淀了恢弘沧桑、沉寂凄婉的悲壮。作为图景,有永不褪色的鉴赏价值,浓厚的乡土气息。作为真实,却有它无法承载的厚重。作为生活其中的人更是另一种悲凉,无奈。这画是优美的、精致的、绚丽的,它蕴含了湘西边地的自然风光、社会风俗、人际关系、人情人性等,积淀着深厚博大而又神秘瑰丽的楚文化。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此,《边城》中就有了一个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一个近乎“世外桃源”的乡村社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他笔下的湘西是这样的:中秋节,青年男女用对歌的形式在月夜倾吐爱意;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赏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活动,“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鸭子的主人”;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小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在这种氛围里生活的人们质朴而又善良,任何剑拔弩张在这里都显得格格不入。

边城的人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方式和淳朴勤俭的古老民风。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构建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创造的人物闪烁着人性中率真、美丽、虔诚的一面——边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在《边城》里,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那么老了,骨头硬硬的,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份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的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此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轻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而更让人称奇的是那只黄狗也格外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近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初读“湘西系列”的读者可能对主人公翠翠父母殉情颇感费解,可是在湘西“情爱的表现往往是强烈而悲剧性的,偷情就偷情了,被人杀掉也就杀掉了,感情至上,视生命为粪土,这种情况较多”。翠翠父母的殉情并非由哪个人或哪种权势所逼迫。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善良人们的悲剧性格——因善而犹豫不决,因善而有所顾及,因善而伤害自己。刘西渭说:“作者的人物虽说全部善良,本身却含有悲剧的成分,唯其良善,我们才更易于感到悲哀的分量。”《边城》开篇,作者就将这因善而引起的悲剧徐徐拉开了帷幕。在这远离文明的封闭小城,一群自然率性的人们因善良而丢失了自己。

主人公翠翠是其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形象。她是湘西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她在风雨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爷爷逝世,她悲痛但没有倒下,她谢绝船总让她住进他家的好意,她像爷爷那样守着摆渡的岗位,苦恋并等待着爱人的归来。这展现出她性格中坚强的柔美,柔美中的坚强,她怀着希望与命运抗争。外公保有着中国传统的美德,他对孙女翠翠亲情无限。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唯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话、唱歌。天保个性豪爽、慷慨。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弟弟“一开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后来他外出闯滩,既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他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这些人物无不充分地展现了世间的真善美。

《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这里人性皆真、皆善、皆美,由每个人身上所焕生的人性美、人情美营造了这个世界,这里看不到邪恶、奸诈和贪欲;这里有贫富区分和社会地位高低的差别,但他们都互相亲善着、扶持着;这里也有矛盾,但那决不是善与恶的冲突;小说结局是悲剧性的,但也绝非是奸邪之徒所致。

正如批评家刘西渭所说:“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

《边城》在一首清澈、美丽但又有些哀婉的田园牧歌中,为人类的爱做了恰如其分的说明。在这样一篇美丽的文字之中,我们更能感受到一种似乎已为我们所陌生的自然、优美、健康的人性,那种如大自然本身一样凝重、明慧而又本色真实的人生形式。因此,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

篇5:浅析《简爱》的人性美

浅析《简爱》的人性之美

顾洁

商学院工商管理系 121099032

【摘要】《简·爱》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成名作,是一部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小说。小说的女主人公简爱,从小失去父母,在刻板、冷漠的环境下长大,但是她并没有成为心理扭曲的女孩,而是自立自强,还积累了不凡的学识和修养。简爱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了爱情的自由和平等,阐释了人的价值在于爱和尊严。

[关键词] 自尊自强,独立自主,积极进取

《简爱》于1874年10月出版,一经出版就反响巨大,萨克雷称赞它是“一位伟大天才的杰作”。次年印行第三版时,《评论季刊》上提到“《简·爱》与《名利场》受到同样广泛的欢迎。”究其这部作品被众人热爱的原因,或许在于女主人公的平凡与自尊,或者说,是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本人的平凡与自尊。弗吉尼亚·伍尔夫曾经说过:“这部作品让我们深入了解夏洛蒂·勃朗特的创作天分,以及生活所赐予她的激情和感悟。”简爱出身卑微,外表平凡,但她的灵魂是炽热的,她敢爱敢恨,勇于反抗。这一形象无疑是不朽的经典,激励了无数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明确自己的定位,实现自己的人格独立,创作一片属于自我的天地。正因为这一点,《简爱》塑造了一个英国文学史上的奇迹,简爱也成为了英国文学史上的光辉女性形象之一。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阐述简爱的人性之美。

一、生活环境塑造了自尊自强的简爱

简爱的父母很早就去世了,孤苦伶仃的她被舅舅收养了,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但是,不久舅舅也离开了人世。失去了舅舅的庇佑,简爱的境遇变得十分凄惨。舅妈里德太太十分宠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对待简爱却冷酷而刻薄。她像对待仆人一样使唤简爱。面对舅妈的冷酷和虚伪,简爱曾经一味接受,并努力想要获得舅妈的喜爱,但是世事并不总是如意,舅妈对待简爱一如既往的尖酸刻薄。当舅妈的儿子约翰屡次辱骂并且殴打简爱时,简爱开始她的第一次反抗,他呵斥约翰是个恶毒残暴的孩子。两人随即不顾死活的扭打了起来。这次争斗燃起了她内心反抗的火焰。当她被舅妈关在红房子里时,她的理智不停呼喊着:“不公平——太不公平!”。当简爱的反抗和斗争精神逐渐萌芽时,里德太太再也不能容忍她了,便想要把她送去洛伍德学校。简爱为了摆脱舅妈开始新的生活,义无反顾的离开了盖茨黑德,来到了洛伍德学校。这是一所惩罚肉体以“拯救灵魂”的、人间地狱般的“慈善”学校。学校的生活环境十分恶劣,学生们只能吃难以下咽的食物,还要背诵枯燥乏味的经文,严厉刻板的老师从不关心学生的健康和心理。简爱的反抗精神在学校的欺压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她嫉恶如仇,面对牧师虐待婴儿的行为,她嗤之以鼻。面对冷酷的校长,她深恶痛绝。她告诉自己的好友海伦不能逆来顺受,面对无缘无故的挨打,她们要学会回击。简爱不甘屈辱,不愿意向命运妥协的性格使她能够在如此黑暗的学校环境中生存了下来,她从未失去过希望和爱。当海伦得了传染病时,简爱也从未嫌弃过海伦,她爱海伦,对海伦充满了眷恋之情。正是这种无私的爱和自强的尊严使简爱日臻成熟,她在八年的艰苦岁月里的得到了更大的锤炼,积累了不凡的学识和修养。

二、爱情经历塑造了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简爱

简爱长大后留在了洛伍德当老师,但由于洛伍德的环境太过压抑,她只好辞去工作,来到桑菲尔德庄园做一名家庭教师。从简爱踏进桑菲尔德庄园的那一刻起,简爱的人生就拉开了新的序幕。虽然家庭教师的职业并不受人尊敬,但是简爱仍旧不卑不亢。她在自己的主任罗切斯特面前总是保持着应有的自尊和独立的人格,从未因自己的出身卑微而感到自惭形秽。她对罗切斯特说:“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她时时维护着自己的尊严,以求得到做人的权利。

在与罗切斯特先生相处的过程中,简爱渐渐发现自己好像爱上了自己的主人。虽然家庭教师和和上流人物的地位差距十分悬殊,但是简爱并没有因为这个原因而放弃自己的爱情。简爱认为爱情应该建立在精神平等的基础上,而不应该取决于社会地会、财富和外貌。只有真心相爱的人,才能得到幸福。她曾经说过:“难道就因为我贫穷、低微、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灵吗?——你想错了!——我和你一样有灵魂,我的新和你的一样充实!如果上帝赋予我一些美貌和财富,我也会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简爱独立的人格,自尊自强的个性和纯洁高尚的心吸引了罗切斯特先生的目光,他们的相爱显然是对对等级森严的资产阶级门第观念的挑战和反抗,这进一步体现了简爱性格中的反抗精神。

当然,在简爱与罗切斯特先生相爱的过程中,不得不提一个大家闺秀——英格拉姆小姐。面对高高在上的英格拉姆小姐,简爱从未妒忌过她。她认为英格拉姆小姐喜欢卖弄却缺乏诚意,外表很美多才多艺但头脑肤浅、天性贫瘠。当她误以为罗切斯特先生出于门第观念想要娶英格拉姆小姐

篇6: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沈从文的《边城》,最震撼人心的就是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性美。这种力量使人对“爱”和“美”的人性更加珍惜,更加向往。在《边城》中,作者赋予他笔下的所有人以一种淳厚、质朴的人性。《边城》以湘西边境山城、茶峒和附近农村为背景,写了一个渡船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生活,以及当地掌水码头船总顺顺两个儿子傩送和天保与翠翠之间的爱情故事,讴歌了边城百姓淳朴的人性美。作品通过对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之间淳浓的亲情,兄弟手足之情,邻里之间友爱互助、和睦相处的乡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

一.通过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表现人性美

《边城》中翠翠的形象,是全书的精魂所在,就如山间流淌的一股清泉,从未受到都市文明的污染,成为“边城”里一道最亮丽、最独特的风景。翠翠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和爷爷相依为命,一不羡贵,二不嫌贫,三不偷懒,幼小的翠翠正是在湘西祥和而又古朴的生活里继承了自己应该继承的人性美德。对于任何一个天真纯洁的青年男女来说,爱情都是美丽的,充满理想和幸福。端午节,翠翠路遇了刚刚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傩送,一个戏剧性的相识,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面对着那突如其来的分不清、道不明的心绪,年青、稚嫩的翠翠不知道是应该快乐,还是应该忧愁。两年后端午节前夕她又见到了傩送,情不自禁地对爷爷说:“那个人很好。”在后来看划船时无意问听到别人议论傩送婚事时,一向沉稳的翠翠心中也便乱作一团,甚至傩送和她说话也忘了应答。后来,傩送在月下为翠翠唱歌,酣梦中的翠翠“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

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青春少女翠翠的情怀竟被傩送的情歌所吸引,灵魂也浮了起来。可惜的是她却不知道这月下唱歌的年轻后生就是自己爱着的傩送。翠翠与傩送这对深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裙带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有的只是“遵从古札”的淳厚人性,有的只是含蕴的东方的传统美德。在这人杰地灵的偏僻之地.两颗年轻的心靠拢了。他们按照自己的标准同时选择了对方。一切显得那么自然,而在这自然之中却显示了“人性”在这块尚不开化的山村的永久魅力。作者正是通过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反映了人性美。

二.通过老船夫与女儿、孙女之间相互关爱表现人性美

篇7:漫谈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关键词:爱情翠翠人性美

《边城》是一部最能代表沈从文独特风格的作品,也是一部颇能体现他对人性美的向往和追求,这种力量使人对“爱”和“美”的人性更加珍惜,更加向往。在《边城》中,作者赋予他笔下的所有人以一种淳厚、质朴的人性。

《边城》中的人性是非常优美的。尤其是从翠翠、爷爷、船总、顺顺及天保和傩送身上,无不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人物丰富缠绵的内心情感。

小说的女主人公翠翠是作者怀着深深的挚爱、倾注了“爱”与“美”而着意塑造的湘西少女的优美形象,翠翠是大自然的女儿,大自然给了她美丽、健康的外表,平静、淡然、柔和的性格,纯真、善良的心灵。她生活在如诗如画的自然中。这种无尘无杂的自然环境给予了翠翠健康的外形,使其集大自然的精华灵秀于一身,犹如一泓清泉,保持着透明和纯净。“翠翠在风日里长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双眸子清明如水晶。”翠翠像一株稚嫩的幼苗,根植于阳光明丽、草木葱茏的沃土中,像一朵素洁的鲜花绽放于郁郁青山之间,潺潺绿水之边。湘西山川的秀丽景色滋润着她,陶冶着她,使她浑身弥漫着纯真之美。

这是《边城》人性美的第一个方面。

首先,翠翠的出生是一种悲壮的美,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翠翠是老船夫的独生女,在十七年前同一个茶垌屯防军人唱歌唱熟后,秘密地背着忠厚的老船夫发生了暖昧关系所生下来的孩子。有了小孩子,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结婚不成。他们一个不愿违悖军人的责任而逃走,一个不愿意就此抛下孤独的父亲。希望共同幸福生活不大可能。经过一番考虑后,男的毅然下决心,首先服毒死去。女的却关心腹中的一块肉,不忍心,拿不出主张。等待腹中小孩生下后,却到溪边故意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留下了这个可怜的孩子,在一种近乎奇迹中这遗孤居然长大成人了。

其次,翠翠美在行为切合她的个性。翠翠有着对爷爷的那一份深深的依恋之情,所以她不愿意离开爷爷,就连上一里路远的茶垌城看热闹,也要和爷爷一起去。她不愿意让小船来陪爷爷,她要和爷爷一同撑渡船,一同歇息,一同看热闹。她是那么地毫无心机,甚至于超出了一切利害关系之上,她拉着摆渡客衣角说:“不许走,不许走!”要别人收回钱去,引来一阵阵的欢笑。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喜欢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喜欢听新嫁娘的故事;喜欢把野花戴在头上。有时过渡的是从川东过茶垌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着作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地攀引缆索,让船缓缓地过去。牛、羊,花娇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送队伍上山,站到小山头,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方回转船上,把船牵靠近家的岸边;有时采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她喜欢听人唱歌,能领会歌声的缠绵处。睡梦中,她的灵魂为一种美妙的歌声浮起来,仿佛轻轻地在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去摘虎耳草。可是,当二老把老船大的酒葫芦送来时,翠翠被二老望着,翠翠有点不好意思,溪边有人喊过渡,翠翠却借故走开了。随着她一天一天地长大,她热切地希望着幸福,盼望着爱情的来临,但是当爱情悄然来临时,她又似一只受惊的小兔,她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她把自己爱情的心埋藏得极深,默默承受命运的安排,达到了美丽的令人忧愁的境界。”

最后,作品中翠翠的心理也很美。翠翠长大后,内心便起了微妙的变化,少了一点乖巧和欢笑,多了一份深思和羞涩。有时心里完全充塞一种不分明的心绪,体味到许多原未想到过的东西。她不知道这是应该快乐的还是应该忧愁的,即使愁绪袭来,她也沉静地咀嚼它,仿佛连愁绪也是生命所必需的。翠翠是自由的,又是惘然的。她是湘西那古老生活方式下的姑娘,她只是依着古老的法则和既有的节奏安分的生活。作品中,翠翠对二老的爱情是在无言中默默相许。大老走车路请媒人到老船夫家做媒,老船夫让翠翠自己作决定,“翠翠不作声,心中只想哭,可是也无理由可哭”;“回头又同翠翠谈了一次,也依然得不到结果”。对大老,翠翠是无言的拒绝,而对二老呢,则是无言地相许。二老夜晚到碧溪蛆唱歌,翠翠“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做什么呢?摘虎耳草!”“老船夫问,‘翠翠,你得了多少鞭笋?’翠翠把竹篮向地上一倒,除了十来根小小鞭笋外,只是一把肥大的虎耳草。老船夫望了翠翠一眼,翠翠两颊绯红跑了。”在这两段描写中,翠翠什么话都没有,然而她的娇羞可爱,她的对爱情的渴望和坚贞却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了,大有李清照词句中“和羞走,倚门回首,还把青梅嗅”之妙。翠翠的美,不需要说话,一切都在她的行动细节、微妙心理的表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人性美的第二个方面是通过老船夫对女儿、对孙女的挚爱来体现的。

老船夫是作者在小说中尽力刻画的另一个人物。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孙女,他痛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十七年前,当他的独生女背着自己与驻防的一名绿营兵恋爱,有了小孩后,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后来,士兵服毒死了,女儿为之殉情。老人主动挑起了哺育孤雏的重任,没有一句怨言,几十年如一日,风里雨里,来来去去。小孙女“奇迹”般地长大了。对于翠翠,老人总是那么迁就,不折不扣地让小孙女体验到父爱。通过老船夫,作者讴歌的是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天黑了,翠翠坐在悬崖上,心中觉得很悲伤,一只萤火虫尾上闪着蓝光,很迅速地一飞而过。翠翠锐声叫道:“爷爷,为什么不上来?我要你!”船上的祖父听到这种带着娇,有点儿埋怨的声音,一面粗声粗气地答道:“翠翠,我就来,我就来!”一面心中却自言自语:“爷爷不在了,你将怎么样?”在清冷的碧溪蛆,白塔,渡船,黄狗,祖孙俩相依为命。“若说是爷爷的慈爱给了翠翠安全感,那么必是翠翠的乖巧、明慧和天真给了风烛残年的爷爷以人生的意义和活下去的勇气。”随着岁月的流逝,转眼间,外孙女己出落成一个如她母亲一样美丽的少女。从此,在老船夫的心里又多了一层心事:为翠翠找一个如意郎君。老人开始为翠翠的归宿着急了。他一心想着翠翠既是她那可怜的母亲交给他的,翠翠大了,他也应该把翠翠交给一个可靠的人,手续清楚了,他的事才算完结了。当老人得知大老天保喜欢上翠翠时,既惊又喜,盼望着她从此能找一个好人家,开开心心、轻轻松松地过日子。从此他的心事也好有一个了结。因此,当大老天保说出对翠翠的爱慕之情时,老人一针见血地指出:“下棋有下棋规矩,车有车路,马有马路,各有走法。”所谓“车路”,意指媒人说媒提亲,男女婚姻由双方家长做主,所谓“马路”,意指男女双方以歌传情,一切由男女双方自己做主。老人真心希望能促成这桩亲事,大老走车路,应当由大老爹爹做主,请了媒人来正正经经同我说,若走的是马路应当自己做主,站在渡口对溪高崖上,为翠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一切由翠翠作主。老人的意思不管你怎样选择,你都该作出决定,采取行动了。另一方面,老人又怕伤害到翠翠,用玩笑的方式含蓄地告诉翠翠,翠翠在失望中,懒懒地坐在船上漫不经心地剥豌豆,将一簸箕豌豆全倒在了溪水中。翠翠心事忡忡地走到葱地边,他连话也不敢说,生怕翠翠会把一块地的葱全掐掉。当老人意会到翠翠心中喜欢的是二老傩送时,老人又忙碌着张罗。一场大病,走路也踉跄,他还急着到城里去,找到船总顺顺打听关于二老亲事的情况。可是,大老天保下河遇险了。在顺顺和二老心中,总认为这事与翠翠有或多或少的关系。尽管老船夫要为孙女翠翠的命运抗争,要为翠翠作一个完美而“清楚”的交待,他拼命抗争却心力交瘁,再也无力支撑了,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雷声将歇的黎明前,正是那无情的雷雨让爷孙小屋后的白塔坍塌之际,老人一病不起了。就在临死之前,老人还担心翠翠害怕惊雷,强撑起身来把一条布单搭在她身上,担心她着凉。爷孙之间的亲情之爱结束了,人性之爱却永不终结。他带着万般无奈和无限的愧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他对女儿、孙女的爱仿佛就是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生生息息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老船夫慈祥、敦厚、善良、凡事但求心安理得的良好品德仿佛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化身;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之美。小说正是通过老船夫这个典型人物的描述来展现亲子之爱的人情美。

人性美的第三个方面是通过老船夫对自己工作的敬业和对过渡人的慷慨来表现的。

渡船属公家所有,过渡人本不必出钱,但看到老船夫如此辛苦,渡客心里不安,临下船时总要抓把铜钱掷到船板上,留给祖孙俩。老船夫则必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里,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你这个!”老人有时却情不过,便用此钱买回茶叶和烟草,弄茶水供给过渡人解渴,或是把烟草给过客,供爬山乏时提神。老船夫喜欢结交朋友,偶尔进城买酒,每遇熟人必邀到家中喝酒,若有人想尝他地酒,他立即把葫芦推给别人喝光为止。在作者的笔下,老船夫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克尽本分。在《边城》中,老船夫是个“人性美”的化身。

人性美的第四方面是通过邻里之间的互帮互爱来体现的。

颇有家资的本地首富掌水码头船总顺顺,不以财富自居,盛气凌人,不贪恋于物,为人明事明理,正直和平,豪爽大度,是地方上极受人尊敬的人。他大方洒脱,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只要有失意人来求助斗尽力帮助。体恤老船夫生活穷困,送来白鸭、粽子;不嫌翠翠家贫,请媒人带了礼物为儿子向架渡船的攀亲戚;老船夫病逝,派人送来一副白木匣子,还送来食物,并亲自帮忙料理后事,多次提出接翠翠到他家中去住。他“大方洒脱”、“欢喜交朋结友,慷慨又能济人之急。”对“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退伍兵士、游学文人墨客”,“凡到这个地方闻名求助的,无不尽力帮助”。在他的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少了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少了奸妄小人的阴险奸诈;多了一副乡里人的宽阔豪爽的胸怀,多了一颗仗义疏财的仁义之心,多了一种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正是这种美德影响着乡邻,从而在这块不显山不露水的偏僻小地保留了一份大都市里想都不曾想到的民风民俗,而且这种“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的淳朴民情在这古老的大地上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演绎着一个又一个传奇式的田园牧歌故事。面对着风雨中丧亲失业、无依无靠的翠翠,他尽释前嫌,忙前忙后。就连城中杨马兵也赶来帮忙,并重新担负起老船夫的重任,照看那失去了一切的孤雏--翠翠。这就是湘西风土人情,这就是茶峒人的善良。这份浓浓的人性,这份厚厚的美德足可令城市中那些自以为知书达礼、寡心静欲者之汗颜。在这里没有什么地位的尊卑之别,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在这里没有勾心斗角、强取豪夺,有的只是心与心的交换、血与血的对流。

人性美的第五个方面是通过一个爱情故事来体现的。

作为本部小说情节核心的是翠翠和傩送兄弟俩的缠绵绯恻的爱情故事。三者都显示出热烈、深沉、忠贞和崇高正直的品质。傩送的勤快、热情、大方、勇敢;翠翠的聪明、纯朴、善良;以及符合乡下审美标准的容貌与形体,造成了他们灵魂的相互吸引。翠翠对傩送的爱,虽有一个下意识的朦胧感到明确体验的发展过程,但傩送是翠翠的初衷所归,在全部的发展过程中,翠翠始终面临着这种考验,是信守使自己梦魂牵绕的最初选择,还是因为人事的相左而改变初衷?她拒绝了天保的托媒提亲,情感始终倾注在傩送身上。在爷爷死去以后,她从杨马兵口里,明白了爷爷猝死、傩送下行的前因后果以后,她“哭了一个晚上”,最后孤寂地守着渡口,等待傩送的归来。而傩送对翠翠的爱,从一开始就是一种明确的追求。为了得到翠翠的爱情,他半夜里到那些月亮照及的高崖上去为她唱情歌。当一座碾坊却横在他俩之间,是要渡船,还是要碾坊?这实质上是要爱情还是要金钱的选择,傩送选择了渡船。可见,傩送对翠翠的爱也是纯真的,经得起考验的。只因偶然与误会,使这一应完美的爱情成了悲剧。但是,结局的不圆满并不能否定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是纯洁的,自然的,丝毫没有收到金钱、财富和社会地位影响的。他们的爱情是边城人爱与美的化身,作品以此歌颂边城百姓的人性美。

因此,作者专注于在近乎原态的翠翠与傩送的身上,去揭示一种新的、健全的、理想的、自主自为的生命存在形态.这种生命存在形态的内涵是纯洁、勤劳、朴实、善良、热情,信守自己的爱情初衷,保持乡民的淳朴本色。在爱情、婚姻关系上,它表现为自然、纯真、健康,而且又自主自为地抗拒着封建文明与城市商业文明的污染。在关系到人生命运的重大问题上,它还自主自为地把握着人生之舟的航舵。这一切,都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图景。

沈从文正是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

《边城》正是从翠翠、爷爷、船总、大老、二老等众多的人物的言行、心理等方面体现出了人性美,包含着人的潜意识和共同性,这种美朴实纯真,令人向往,有着陶渊明似的“世外桃源”之美。

小结:

面对物欲横流的都市文明,人们过渡地追求物质享受,使人的本质扭曲变形,沈从文在《边城》中为我们建造了一座至真至纯而又不同于都市文明的人性神庙.人们能切实地看清自己人性的弱点,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而使自己活得更像个人,这也是沈从文通过建造这座人性神庙所要表达的一种人生理想。

参考文献:

[l]沈从文.沈从文文集[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2][美]弗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3][美]马洛斯.人类价值新论[M].河北人民出版社,.

[4][美]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三联书店,1992.

[5]郑思礼.中国性文化:一个千年不解的结[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

篇8:论《李娃传》的人性美

究竟是什么使这个故事具有如此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呢?毫无疑问, 是曲折、复杂、波澜起伏而且富有强烈戏剧性的情节。它以郑生的遭遇为线索形成几个大的波澜, 他一沦为歌者, 再沦为乞丐, 最后绝处逢生, 在李娃的帮助下又回到了上层社会。三处转折经过作者精心的处理成为小说最精彩的地方。但我认为更主要的一点还是这篇传奇歌颂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所特有的人性美。应当说, 《李娃传》的情节发展是合乎情理的。郑生看中了李娃的色貌而李娃看上了郑生的钱财, 二者是相互占有, 各有所得。当李娃再度遇上郑生时, 虽然当时的郑生穷困潦倒身无分文, 但李娃还是毫不犹豫地收留了他, 并且帮他恢复了本躯, 充分体现了底层人物的人性美。一旦李娃帮助郑生恢复本躯及第登科以后, 对李娃来说, 她的责任尽到了, 在良心上他们相互两讫了, 因此, 她要求退隐。但在郑生看来, 自己眠花宿柳, 以致流浪乞讨, 是他咎由自取, 而李娃帮他脱离苦海, 恢复本躯的大恩大德, 自己应当全力相报。这也说明了郑生这个不谙世的风流公子, 还没有完全被社会同化而丧失人性。

《李娃传》的主人公李娃的形象看上去很复杂, 实际上也不过是个合乎风流公子口味的娼女形象。李娃对郑生到底有没有爱情, 却很难说清楚。充其量, 郑生也不过是个在玩弄李娃的许多嫖客中比较合乎她的口味而已。因此, 一旦郑生囊空财尽的时候, 他们的“爱情”基础毁灭了, 郑生也就理所当然地逃脱不掉被抛弃的命运。也正是因为郑生比较合乎李娃的口味, 所以, 一旦郑生被抛弃之后, 李娃对他还是有点思念之情的。当她看到“殆非人状”的郑生, 深深地被震动了, 特别是郑生的悲惨遭遇深深地刺激了她那颗已经麻木了的心。如果郑生当时是另一番景象, 那么, 李娃是否愿意赎身相救也还是一个问题。

李娃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饱尝了被压迫被蹂躏的痛苦, 在醉死梦生的现实生活中, 她破罐子破甩, 完全丧失了她的本性。现在, 偶然的机会, 使她能够下决心摆脱自己的命运。李娃把恢复郑生的本躯当做自己道义上的责任, 也正是由于这种责任心, 终于促使他下决心跳出火坑。因而, 当他一旦脱离了原来生活的轨迹。就充分地显示了她作为一个真正的女人的管家才能。后来, 李娃真的做了郑生的妻子, 她更是“妇道甚修, 治家严谨, 极为亲所眷”。

李娃的形象是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而越来越鲜明的。同时, 这个发展过程也是她人性复活的过程。开始, 她同所有的倡女一样, 傍门卖笑, 诱引宾客。一旦榨尽郑生的钱物以后, 又伙同鸦母, 设计骗局, 一举甩掉郑生。这时的李娃是个十足的贪图享受、无情无义的妓女形象。但对待落难后的郑生, 她既没有像布政邸的老板那样, 将他徙于凶肆之中;也没有像凶肆中的同辈把他“弃于周道”;更没有像郑父“去其衣服, 以马鞭鞭之数百”, “弃之而去”。而是“前抱其颈, 以绣襦拥而归于西厢”。这就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从而揭示出李娃的本来面目。她原也有一颗善良而富有同情的心。同时也反映了布政邸老板和凶肆同辈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封建小市民意识, 鞭挞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不正常的关系。在这一点上, 《李娃传》有一定的批判性和进步性。

但是, 在这篇传奇中, 作者宣扬的是抽象的人性。他歌颂了李娃的人性美, 但也希望郑生、郑父讲人性。这虽然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但在今天看来也仅仅是作者的希望而已。李甲对杜十娘讲人性了吗?李生又对霍小玉讲人性了吗?没有, 也根本不可能。李娃之所以会良心发现, 是因为她处于社会的底层, 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和苦难, 社会地位和阶级属性赋予她一颗善良的心, 同情弱者和一切不幸的人们。李娃再遇郑生是偶然的, 但同情、帮助郑生则是必然的。因此, 撇开历史的发展和阶级的属性, 去宣扬抽象的人性,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李娃形象的艺术魅力。

摘要:白行简的《李娃传》是唐代传奇中成就较高的一部作品, 也是唐传奇的代表作。文章从人性美的角度分析了作品之所以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上一篇:磨浮车间成本指标管理考核办法下一篇:还念母亲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