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中的人性美

2023-01-23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一篇享誉中外的名作。小说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呈现如幻如梦的诗意效果,具有浓郁而传神的湘西地方色彩,凸现出小城茶峒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是沈从文表现人性美最为突出的一部作品。

小城朴实、自然,俨然一曲优美的田园牧歌,它远离喧闹的都市,没有高楼大厦和霓虹灯,但却孕育了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乡土风情。在这个偏远的小山城,处处都洋溢着一股浓烈的淳厚的民风,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他们的身上都闪烁着人性美的光芒。正如作者表示:写《边城》不是为了带领读者去边城旅游,“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确,在边城,美丽的青山绿水与充满人性美的人物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不仅突出了山城的美,更突出了人性的美。在《边城》中,人物是湘西农村的“愚夫俗子”,一批土生土长的“乡下人”,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追求以及与这追求相呼应的田园牧歌情调。作者用“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跟都市上流社会的虚伪、懦弱、自私、势利、男盗女娼相对照;把湘西社会的“过去”与“当前”相对照,即把过去的“人情美”与今天的“惟利惟实的庸俗人生观”相对照。在这两种对照中,使人们能够“从一个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的倾心,健康诚实的赞颂,以及对于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从而引起人们“对人生向上的憧憬,对当前一切腐烂现实的怀疑”。

1 亲情之美

小说的主人公翠翠从小就过着与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爷爷忠厚、善良,翠翠既是他唯一的亲人,也是他生活的力量源泉。“风日清和的天气,无人过渡,镇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一段木头从高处向水中抛去,唤使身边的黄狗从岩石高处跃下,把木头衔回来。或翠翠与黄狗皆张着耳朵,听祖父说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或祖父与翠翠两人,各把小竹做成的竖笛,逗在嘴边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亲情美的画卷,它不造做、不虚伪,纯粹是亲情的自然流露。爷爷对翠翠疼爱有加,教她撑渡船,让她认识这风景秀丽的山区景象,也让她了解这里朴实善良的人们。在生活上对翠翠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话,唱歌,体现了对翠翠亲情无限。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翠翠得到自由幸福的爱情。为此,他不辞辛苦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天保、傩(nuó,旧时迎神赛会,驱逐疫鬼。)送、船总顺顺之间。他对孙女无私的爱,仿佛就是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生生息息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从他的身上折射出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的人性光辉。翠翠在无忧无虑快乐成长的过程中也体会到了爷爷全部的爱,对爷爷体贴入微。尽管后来爷爷误解了她,但当爷爷突然逝去,她悲痛万分,那种无法割舍的亲情使“翠翠却想看守祖父的坟山,不愿即刻进城”,一个人挺立渡口继续摆渡,这是亲情给她的力量。

船总顺顺家道较为殷实,但他并不溺爱孩子,而是“在各一种生活上来训练他们的人格”,让两个孩子在辛苦劳作中磨练毅力,在贸易应酬中增长见识,“学得做人的勇气与和气”。教育的结果,弄得“两个年青人结实如小公牛,能架船,能泅水,能走长路。凡从小乡城里出身的年青人所能作的事,他们无一不作,作去无一不精”,“却又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不倚势凌人”。天保和傩送是顺顺人生的骄傲,做爸爸对儿子的爱和赞赏也溢于言表。顺顺本是泅水的好手,待得傩送能氽(tǔn,方言,漂浮。) 水捉鸭子时,这做爸爸的便解嘲似的说:“好,这种事有你们来作,我不必再下水和你们争显本领了。”顺顺的豪气干云和用心良苦,浸透着血脉相连的亲子之情,展露出父子情深的人性魅力。

天保和傩送在父亲的殷殷亲情培育下,早早就懂得了如何做人,怎样去爱。当兄弟两人突然发现同在两年前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一对难兄难弟成了事实上的情敌,虽不至于来一场“流血的挣扎”,但也不兴有“情人奉让”,最后商定按照当地习惯所认可的竞争,两兄弟月夜同到高崖上去唱歌。大老不善于唱歌,二老固执地要代替哥哥做竹雀,凭命运来决定自己的幸福。哥哥坚持自己来唱,并认为自己走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弟弟一开口,哥哥明知不是对手,便伴着弟弟,整个晚上全是傩送所唱。最终虽为一场爱情悲剧,从中则体现了血浓与水的手足深情,闪烁着美丽忧愁般青春历练的夺目人性光芒。

2 爱情之美

《边城》中翠翠的爱情故事贯穿全篇。主人公翠翠是一个迷人的形象: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健美壮实的身躯,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的白塔又给了她一颗不染一尘的爱心,溪水、小船载满了她那少女的悠悠岁月。在一次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遇到了船总顺顺的二老傩送,朦胧的爱便在心中萌发,从此她觉得在自己的感情上有了一种新需要,傩送一直在她心里隐现鼓荡,她爱的单纯、自然,一切符合情窦初开少女的天性。当别人无意提到什么时,她会脸红,在内心深处却盼望听到与之有关的内容。她听说傩送要到青浪滩去,她就问爷爷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表示她的爱情意识已完全觉醒,其心已属傩送。她爱傩送,明确地向爷爷表示拒绝天保的求亲。傩送为她上山唱歌传情,她在睡梦中身体随着“美妙歌声”飘浮起来,“飞窜过悬崖半腰”。去摘象征美好爱情的“虎耳草”,追觅着甜蜜幸福的爱情。不久大老天保外出闯滩,意外身亡。傩送为爱也远走它乡,爷爷也为孙女的婚事离她而去。她痛苦悲伤但没有倒下,像爷爷一样守着摆渡的岗位,苦盼着傩送的归来。为翠翠所爱的傩送也是一个活泼善良而富有感情的人,他遇到翠翠的那一刻起,就钟情于她,以后他借送酒给老船夫的机会来渡口看望翠翠,在选择走“马路”后,他心甘情愿为翠翠唱歌,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在婚姻上摆在他面前有两个选择,一是碾坊,一是渡船,两者的象征不言而喻。当父亲的希望他选择碾坊,他拒绝了,他认为心里只能拥有一只渡船。翠翠和傩送相互深爱着对方,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判道的骇世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利益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呼自然的朴素纯真,有的只是含蓄的东方的传统美德。他们按照自己的标准选择了对方,一切显得那么自然,在这自然中却显示了人性在这块尚不开化的山林的永久魅力。

3 人情之美

青青的竹草,碧绿的溪水,白色小塔,悠悠渡船,相伴着浓浓的乡情,映照着本然质朴的民情民性。小城中,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古君子遗风。善良、质朴、平实真诚的人们互助互爱,坦城相待,用真心和善心张扬人类生命本性的淳朴和美好。边远小城的乡邻们生活在和谐互爱的环境中,无论船夫、船总、商人、屯防军人等各阶层人,都具有古朴善良的人性。老船夫称得上是苗族古老历史的象征、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他虽较贫穷,却不贪财羡贵,甘愿助人为乐,茶叶泡在大缸里给过路人随意解渴,上等烟草慷慨奉赠过渡的,打了酒便请熟人共饮。船总顺顺大方洒脱,喜交朋友,慷慨大义又能济人之急,在他身上少了都市人的自私狭隘,少了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世故,多了一副宽阔豪爽的胸怀,多了一种光明磊落和正道直行的品德。顺顺在大儿子天保死后,心里对于老船夫有了一点误会,因而对前来探听傩送婚事意向的老船夫持冷淡态度。但当老船夫悄然离世之后,顺顺面对无依无靠的翠翠,他尽释前嫌,忙前忙后,并准备接翠翠过家里去住。翠翠不愿即刻进城,年青时曾对翠翠母亲唱过歌的杨马兵就留下来担负起老船夫的重任,去照看那失去了一切的孤雏。在边城,“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就是茶峒人的善良。在这里,没有都市人的自私和狭隘,有的只是乡民的豪爽仁义和光明磊落;没有地位的尊与卑,有的只是真诚的理解和尊重;没有冷冰冰的金钱交易,有的只是心与心的交换、血与血的对流。这种朴素的人性美、至善至美的人性光辉是多少善良的人们所羡慕的啊!

4 悲情之美

在小说这种极美的山水人情故事中,更有一层深意。沈从文先生感叹:“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视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视了。”朱先潜也指出《边城》“表现出受过长期压迫而又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在心坎里那一股沉忧隐痛”。在乡土文化与都市文化的撞击中,蕴涵着深深的“悲”的意韵:翠翠无望的等待是一种“悲”,爷爷没有着落的希望也是一种“悲”;大老无奈地背井离乡是一种“悲”,二老自陷在矛盾中也是一种“悲”。而正是这“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这人生“背后蕴藏的热情”和“背后隐伏的悲痛”,才是一种更为现实的更为自然的“人生形式”,这就是人性的大美。为了表现这种人性美,沈从文在很多地方都有意识的淡化了那种惨烈、血腥的场面。对我们目力所及的世界确实做了淡化处理。他省略掉或虚写了一般意义上的灾难与痛苦,每写到这些地方都是轻描淡写地交待一下,一滑而过,从不滞留于这些地方,更不铺陈其事,做煽情的把戏。如那地里猛砍的“十七刀”、天保的被水“淹坏了”、翠翠父母的死等都有作了相当程度上的艺术淡化与降格处理,虽然背后有着巨大的隐痛,但藉此突显了文中那湘西世界和谐的人性美。

沈丛文说:“这世界上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边城》倾注了沈从文对人性理想的执著追求,讴歌了一种古朴的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并以此来实现他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愿望,以及重造中华民族美好品德的希冀。《边城》应成为我们现代人重新审视、认识人性的善与恶的参照作品,使人们懂得如何以美好的人性净化心灵,从而使人性回归自然、回归健康、回归善良。

摘要: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描绘了诗情画意的茶峒风情, 展示了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 创造出闪耀着神性之光的理想人物, 体现着人性中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 歌颂了自然的人性之美, 反映作者的理想之美。

关键词:《边城》,沈从文,人性美

参考文献

[1] 沈从文.从文小说习作选集.代序[C].沈丛文.从文自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2] 沈从文.沈从文散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3] 吴立昌.论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 文艺论从[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3.

[4] 王继志.沈从文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2.

[5] 吕丹.沈从文《边城》的生态解读[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 (2) .

上一篇:稻田免耕油菜“菜油两用”技术应用效果分析下一篇:探究化工机械设备管理及维修保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