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处境不利工作总结

2024-05-05

小学处境不利工作总结(通用5篇)

篇1:小学处境不利工作总结

四年级关心处境不利学生工作总结

坑园中心校 陈 劲 彬

素质教育的首要标志是学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想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这就存在一个带有普遍性、长期性的问题——处境不利学生的的转化与关心。

1、发挥优生的作用

在每一个班,优生无疑是班上的学习骨干,也是教师的得力助手,那就要好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如我在班上采取“一帮一”活动,抓典型带一般帮教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处境不利学生”,让一个优生帮助一个处境不利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坚持,班上有好几个处境不利学生,已经是中等生了。在班里我非常重视优生的能力,放手让他们大胆的抓好班上的一切事情,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做到最好,他们相当于教师的左右手,在学习上,纪律上他们都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很有威信,我利用他们这样优异的成绩、健康的思想和良好的纪律去帮带处境不利学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用温暖的爱熔化他们心中的冰山

爱,对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阳光。由于有的处境不利学生有一种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对老师时时戒备、处处设防。在这种逆反心理的作用下,老师所有的努力都会付之东流。有言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只有达到心理相容,处境不利学生那紧闭的心扉才能向老师敞开,才能达到教育的良好效果。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更多的爱,更多的真情,用温暖的爱熔化他们心中的冰山,用挚城的情点燃他们自信和进取的火种,达到“精神所至,金石为开”的奇特效应。

3、批改作业的方法得当

作业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我认为,处境不利学生的作业应该受到特殊的优待才对。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处境不利学生的作业实行专业设计。根据他们的实际水平,设计一些简单的、模仿性的作业。其次是他们的作业尽量当堂批改,随到随改,优先批改。

4、在不知不觉中给与提醒和暗示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与赞美,尤其那些正在转化过程中的处境不利学生更是如此。所以我们杜绝在大庭广众面前指名道姓地揭发、批评,甚至恶语伤人,这样对于处境不利学生的转化只能适得其反、事半功倍。那么处境不利学生的教育转化过程中应该采取一些怎样的方式方法呢?我觉得精心设计安排一些环境和场合,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醒和暗示,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5、及时表扬,唤起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

处境不利学生虽然缺点多,但他们同样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表扬,如果这种期待总得不到满足,他们酒会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在他们取得进步或是成功时,及时肯定,忠心祝贺。处境不利学生和其他学生做了同样的好事,取得了同样的进步,教师应优先表扬处境不利学生,借此机会增加其自尊心,确立其自信心,强化其正确行为,并且将这方面的优势或进步迁移到其他方面。对处境不利学生的要求要一步一步提出。开始要求要低,让他们没前进一步都得到及时表扬,产生成功的情绪体验,从而使他们更加信心十足地实现老师提出的更高要求,这样利用及时表扬,唤起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

6、注重与家长取得联系

注重与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学生背后的实际情况,沟通家校之间的联系,对学生每取得的一分进步都及时告知家长,争取家长们的配合。坚持辅潜导工作,每周不少于一次。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安排不同的作业。采用一优生带一处境不利学生的一帮行动。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后进生。对后进生实施多做多练措施。

以上是我在对处境不利学生关心与帮助中的点滴体会和做法,在工作中,会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和实践,更新进取。

2013.12

篇2:小学处境不利工作总结

一、多角度关爱,让学校温馨如家。

该校注重打造温暖、宽松的班级集体,让集体的温暖最大限度地弥补因亲情缺失而给留守孩子带来的伤害。如班级同学为留守儿童举行生日庆祝会,为他们唱生日歌,送小礼品等;老师指导孩子们给在外打工的父母亲写信打电话,引导孩子体谅父母的难处,教育孩子要自立自强;组织“我能行”才艺展示或竞赛活动,激发孩子们进取的信心和勇气;在留守儿童与农民工子女之间开展“结对互助”活动,鼓励他们结伴同进,通过举办“手拉手,共成长”暑假联谊活动,互换“心手相牵卡”,执手相约“同在蓝天下,携手共成长”。

二、多层面帮扶,让孩子健康成长。

学期初,各班将处境不利学生分门别类,把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列入重点帮扶对象,从思想道德、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学习知识、身心健康、家庭状况等多层面深入调查,做到心中有数。学校出台了《处境不利学生帮扶制度》,规定每个教师都承担若干个处境不利学生的帮扶工作,根据调查发现的问题,制定针对性极强的帮扶计划,实施帮扶教育。按规定每位教师要力争做到“每周一谈”(与学生交流谈心)、“每月一通”(与家长或监护人通电;学生与家长通信、通电)并把帮扶教育过程记录在册。学校还重视对“留守孩子”监护人的帮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多媒体资源、家长会、家长学校等阵地,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座谈会等途径,加强对孩子监护人的教育培训,提高教育和监护孩子的水平。学校不定期对每位教师的帮扶工作进行检查评估。

三、多方位鼓励,让童心滋长信心。

对外来农民工子女,学校采取与当地学生混合编班,非但不排斥、不歧视,反而给予更多的关爱和鼓励。课堂上老师总是有意识地多为他们创造一些发言的机会,课余时间总是挤时间找机会与他们谈心交流,在班上总是有意安排他们参与班级的管理、当老师的小助手。评选优秀学生和选举班干部时,都关注这些学生是否当选。对孩子们的点滴进步与成功,总是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

四、多渠道交流,让成长路上不孤单,面对面交流。

篇3:小学处境不利工作总结

一 建立处境不利儿童受教育的社会保障机制的意义

1.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求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 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要求, 全体社会成员公平享有各种利益, 包括教育权益, 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教育机会均等。构建和谐社会, 是以包括教育公平在内的公平正义为重要基础和前提的。对处境不利儿童的教育问题的关注和解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2. 缓解社会矛盾的需求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处境不利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 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根据社会学理论, 利益被剥夺群体对剥夺群体会存在某种敌意和仇视的心理, 当利益被剥夺群体的这种不满情绪爆发时, 会产生跟风现象, 并迅速扩散开来, 使社会问题和矛盾激化, 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 处境不利儿童的教育权益应该得到保护。

3. 提升国民素质, 实现民族振兴的需求

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一个国家的国民整体受教育水平密切相关, 提升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国民素质也是不容忽视的。只有国民整体的素质提高了, 才能使每个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最终实现民族的振兴。处境不利儿童的教育问题必须解决, 使处境不利的儿童都能更好地接受教育, 显得极为重要。

4. 儿童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求

关注本身处于不利地位的儿童, 以使他们都能更好地接受教育, 享受平等的教育权益。根据国外所做的调查及研究证明, 处境不利儿童接受教育能使儿童犯罪现象减少, 产生更少的社会问题, 也可能会使他们渐渐摆脱当下的境况, 对其未来的社会生活有一定的帮助, 以免产生恶性循环的怪圈现象。

5. 为儿童树立榜样的力量, 激励儿童成功的需求

建立社会保障机制, 可为处境不利儿童提供更多的有利于他们在教育中获得成功的机会, 尤其是当处境不利儿童通过教育的力量取得巨大的成功时, 根据班杜拉提出的理论, 榜样的力量很大, 从而为其他处境不利儿童提供了学习的榜样, 激励他们更加奋进, 而不是自甘堕落。

二 建立处境不利儿童受教育的社会保障机制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1. 中国特殊的国情

第一, 城市化发展。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更多的务工劳动力涌入城市, 经济会迅猛发展, 一定时期内现实中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 各种社会问题会层出不穷, 处境不利儿童的数量会逐步增多。

第二,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境内存在许多少数民族, 而且这些少数民族多聚集在西部偏远的山区, 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 处境不利儿童较多, 但国家的经济能力对教育的投入有限, 对处境不利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一个过程。

第三, 中国国民的认识水平。中国人口基数很大, 目前, 农村人口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城市和农村的人们对教育的看法会有巨大的不同, 一定程度上大多数城市居民更能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总之, 人们的认识水平具有相当大的差异, 认识程度参差不齐, 有的人还不能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这就使部分处境不利的儿童处于更加不利的境况。处境不利儿童的教育问题就显得难以解决。

第四, 城乡的二元结构。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结构, 一直以来都阻挠着部分处境不利儿童接受到公平的教育, 影响他们享有应具有的教育权益。

2. 教育法规执行力度不够

解决处境不利儿童的教育问题, 关键要靠政府, 目前中央已出台不少政策, 如在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上, 但流动人口集中的城市并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 仍然存在许多城市学校对外来务工子女收取高额的借读费, 甚至限制流动儿童进入学校, 这是由于地方在执行中并没有很好地落实各项政策制度。因此, 处境不利儿童的教育问题不可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3. 社会参与力度不够

坚持政府主导, 全社会共同参与, 发展处境不利儿童教育事业是全社会的责任, 应进一步改变过去那种传统单一的政府选择教育政策活动的范式, 加大社会参与力度, 增加社会参与渠道。

三 促进建立处境不利儿童受教育的社会保障机制的建议

1. 对于政府层面

第一, 制定专门的法律。我们应清醒地看到, 处境不利儿童的教育问题实际上是教育权益的问题, 政府必须制定专门的法律来给予针对性很强的保障和维护, 要以法律的形式来维护处境不利儿童的教育权, 不要只停留在政策法规上。

第二, 建立监测评价反馈机制。可以通过建立监测评价反馈机制, 加大对政府的监管力度, 及时对政府在处境不利儿童教育问题上的作为进行监测评价, 督促政府负起应该承担的责任。可将处境不利儿童的教育问题的解决和政府的绩效评估进行挂钩, 作为政府绩效的一个参考指标, 必须引起政府对处境不利儿童的高度重视。

第三, 对少数民族及边远贫困地区更多关注。针对中国多民族的这一特殊国情, 政府应对少数民族和偏远地区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来帮助这些地区的处境不利儿童, 使他们的教育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第四, 建立专门财政投入机制。政府要高度重视处境不利儿童这一特殊的群体, 给予专向拨款, 使这些资金直接用于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事业。

2. 建立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机制

发挥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 积极动员和组织全社会的力量关心和支持处境不利儿童的教育问题, 建立多种社会参与的途径和机制, 倡导企业家捐资助学, 设立个人的教育基金会, 动员社会各界捐资集资在落后地区兴办学校, 建立专门为处境不利儿童的学校, 同时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希望工程”“幸福工程”“春蕾行动”“义务教育工程”等。社会要为处境不利儿童提供保护性生存条件, 通过家庭收养、寄养、机构收容和寄宿学校等办法为处境不利儿童服务。

3. 建立媒体宣传机制

充分借助广播、电视、新闻、报纸等大众传媒的力量, 加大对处境不利儿童受教育问题重要性的宣传力度, 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尤其是本身处于不利地位的儿童以及儿童的家长的关注, 让社会各界都对处境不利儿童的教育问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在思想认识上达到一个高度的统一。

4. 充分借鉴国外的经验

我们在充分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 积极的借鉴和研究国外对于处境不利儿童教育问题解决的方案, 选择或者进行改变后拿来为我们所用。对处境不利儿童采取补偿教育, 如采用“教育券”制度, 我们可以委托户籍管理部门, 向处境不利儿童发放一定面值的“教育券”, 以帮助处境不利儿童接受教育。

此外, 可借鉴英国针对贫困儿童的“确保开端”计划及针对被照顾儿童和离异家庭儿童的措施及建立全社会儿童服务体系。

俄罗斯学界对处境不利儿童进行了较为具体的研究, 提出了具体措施, 包括家庭关怀、社会关怀、学校关怀三大部分。这些措施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在家庭关怀层面上, 主要是儿童和家长的情感上的交融共鸣, 理解、关爱孩子, 深深地感化、拨动孩子的心弦, 达到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共鸣、思想交融、情感迁移的效果。要充分利用家庭休闲时间, 进行家庭传统精神文化的关怀, 这些传统精神文化可以是家庭节日、一起散步、郊游等。在学校关怀方面, 处境不利儿童实施学校关怀不是停留在处境不利儿童的“生存”“愉快”和“兴趣”表面的学校关怀方面, 而将学校关怀理解为促进处境不利儿童的个性发展, 培养这些儿童的自尊、自信和社会交往、社会适应性技能等。如在社会关怀方面, 向低贫困家庭提供有关教养子女、维护健康或家庭管理方面的技术指导, 个案关怀、心理辅导与治疗、父母教养能力训练等。

摘要:处境不利是指个体在身心发展、经济状况、社会地位、权益保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处于相对困难与不利境地的生存和发展状态。我国处境不利儿童的相关理论体系正在不断地建立和完善中, 本文从处境不利儿童受教育的社会保障机制在建立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以及建立保障机制的几点建议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处境不利儿童,社会保障机制,困境,建议

参考文献

[1]解翠玲.健全和完善我国处境不利儿童理论体系的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8 (04)

[2]郑青、夏国永.中国利益和谐的保障机制研究[J].晋阳学刊, 2010 (05)

[3]张远新、何先光.弱势群体子女教育权益保障长效机制的构建[J].云南社会科学, 2007 (06)

[4]何水、陈昌文.不利处境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教育决策与管理, 2005 (04)

[5]王璐.每个孩子都重要:英国全面关注处境不利儿童的健康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 2005 (10)

[6]乌云特娜.当前俄罗斯针对处境不利儿童实施家庭关怀的分析[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8 (07)

[7]乌云特娜.俄罗斯针对处境不利儿童实施学校关怀的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 2005 (10)

篇4: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教育

关键词:处境不利儿童积极心理学心理弹性

近年来,虽然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儿童的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在不断提高,权益维护状况也在不断地得到改善,但是部分处于不利处境的特殊社会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状况依然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处境不利是指个体在经济状况、社会地位、权益保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处于相对困难与不利境地的生存和发展状况[1]。儿童处境不利既可能表现在其学校生活中,如学业不良、同伴关系不良或是智力落后;也可能表现在家庭生活中,如单亲儿童、受虐儿童等;也可能表现在更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如留守儿童问题、贫困儿童、流浪儿童,甚至违法犯罪问题。把这部分由于短期内难以改变的家庭环境、经济文化的弱势状况和家庭内部关系不良而对身心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的儿童统称为从家庭处境不利儿童。无论是从儿童个体还是从社会发展出发,处境不利儿童都应成为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共同关注的对象。

1、积极心理学的基本主张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有三项使命:治疗精神疾病、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发现并培养有天赋的人。当前的心理学研究过于注重心理疾病,却忘记了它的另外两项使命,逐渐成为一门受害者科学,过于重视对个体缺陷的弥补、伤害的修复转移[3]。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也应关注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它也是关于工作、教育、爱、成长和娱乐的科学,应对普通人如何更好地发展、生活,发挥自身的潜能以适应社会进行充分地研究,总之,以积极的角度看待人生,完善自我。

积极心理学的非常关注主观幸福感、个人的积极特质和健康有效的社会组织结构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将来;认为勇气、乐观、好奇等积极人格特质可以帮助个体解放自我,获得幸福;也探讨如何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等系统,从而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最充分的幸福[4]。

2、积极心理学对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理解读

2.1处境不利是是危险因素,也是保护因素

从处境不利儿童的界定中可以看到,身心缺陷、留守、学业不良、父母离异等因素被视为一种危险因素或环境,是因为儿童容易受到它们的伤害,且几乎没有能力控制,这些不利处境会增长个体对外部世界的不客观知觉的可能性,甚至降低对社会的积极体验、与世界相互作用的适应性。总而言之,危险性因素会增加儿童产生不良心理和行为后果的可能性。

但是,对中外处境不利个体的研究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个体都出现预期的不良发展结果,相反,部分儿童却能够正常地适应,甚至从挫折与压力、逆境与困难中成长,如桑兰、霍金、张海迪、徐白仑、吴运铎等。在某些条件下,处境不利会成为个体心理和人格发展的保护性或促进性因素,换言之,处境不利也有可能使儿童获得成长。

2.2处境不利儿童自身的中介作用

在界定”处境不利学生”时,既考虑到其所遭遇到的客观现实环境,又强调个体自身因素,尤其是积极的个体心理因素,如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乐观品质等在社会适应中的作用。当前,儿童自身的“心理弹性”对其心理发展的作用是研究的热点。

“心理弹性”是物理学概念“弹力”的隐喻,即物体随外力作用发生变形并且恢复原来状态的特性。目前关于“心理弹性”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结论,但是,总体而言,弹性可界定为儿童在面临压力和逆境时,没有被击垮而是很好地应对了这些危险处境的能力,甚至是可以产生更积极的亲社会行为、学业成功或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研究表明,乐观地认知方式、积极的人格特点、良好的应对方式和适度的控制感都能与生活中的事件或者变量发声交互作用,并产生积极的变化,反过来也可以提高儿童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帮助儿童更好地维持生活的秩序和结构[5]。

可见,心理弹性是一种动态形式,有其伸缩空间,它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并在变化中达到对自我的动态调控和对环境的适应,可以有效地将不利处境转换为保护因素和成长资源,它具有一定的可塑造性,可学习性,对适应不利处境具有很大的价值。

2.3处境不利儿童的社会支持

积极心理学人为,儿童的发展受他们教养体系(如家庭、学校和社区等)的重要影响。如父母关系和谐,家庭经济状况良好,良好的教养方式,和谐的亲子关系都会为儿童的成长提供心理成长的动力。对于处境不利儿童,应注意减少由于长期的或者危险因素而产生的连锁反应,如,离异家庭的儿童应得到监护父母良好的照顾,并且保持健康而良好的亲子关系,以减低父母离异带来的消极连锁影响。社会支持网络如亲属、社会团体或者国家的物质资助及情感支持,成功的学校教育都会帮助处境不利儿童应对生活中的不利因素。

3、积极心理学对处境不利儿童教育的启示

3.1客观地解读不利处境

身心缺陷、留守、学业不良、父母离异等不利处境是一种特殊的儿童成长环境,既有可能成为儿童成长的障碍,也有可能成为儿童成长向上的动力和适应社会与变化的资源。心理学工作者和教育者首先应该客观和辩证地解读不利处境,找到可促进儿童弹性成长的可操纵的环境变量,不刻意地宣扬不利处境的危害,也能在不利处境中寻找可利用和有价值的成长资源。

3.2充分发掘处境不利儿童的社会支持资源

某些社会因素,如经济水平、法律缺失、社会歧视或冷漠等不是靠家长或个人自发组织就能够解决的,它需要国家和相关社会机构的积极介入。国家和相应政府机构的作用主要在于制定法律和政策并提供资金援助,通过法律条款和政策的制定,如鼓励民办特殊学校,强制学校接受特殊儿童入学等;同时,应从系统的多水平开发儿童成长的社会支持资源:物理的、心理的、家庭的、社会网络的等。

3.3积极地开发儿童积极的个人特质

若要消除或降低不利处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国家和社会的支持和资助固然重要,但是更离不开儿童自身的素质。通过培养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而实现更永久有效的适应环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资助不如自助”,“输血不如造血”。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最大特点,集中表现在一切从“积极”出发。在对处境不利儿童的教育上,教育工作者要激发儿童面对逆境的勇气和斗志,发展其积极的情感-认知方式,增强其心理弹性,唤醒儿童的适度的自尊和自信,以形成更长久有效的逆境免疫机制。如各类社会组织对儿童进行“资助”的同时,也有必要声明儿童有责任和机会与其他人实现有意义地联系。

参考文献

[1]郑信军,岑国桢.家庭处境不利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6,(03)

[2]宋广文,周方芳.处境不利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及其教育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10,(10)

[3],[4]任俊,叶浩生.西方积极心理学运动是一场心理学革命吗?[J]心理科学进展.2005,(06)

[5]郭楠,陈建文.心理弹性:从积极角度看人的发展[J].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06,(07)

[6]曾守锤,李其维.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3,(06)

篇5: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理及教育问题

提纲:

一、处境不利儿童的分类

二、处境不利儿童的成因、现状存在问题

三、发现这些问题的方法

四、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1、外部:生长教育环境的改变

2、内部:改变认知,控制情绪

五、案例

一、处境不利儿童的分类:

1、留守儿童

2、流动儿童

3、离异家庭的儿童

4、贫困家庭的儿童

生态学模型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er)提出的人类发展的生态学模型理论: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由小到大层层扩散的生态系统,每一个系统都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个体的发展施以其影响。这些环境以学校、家庭、社区、整个社会文化以及个体与其环境之间、环境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与联系等不同的形式具体地存在于个体发展的生活中,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在不同方面给予不同的影响。

1、微系统,家庭、学校、同伴。

2、中间系统,微系统的相互关系。

3、外层系统,例如:父母的工作环境、父母的人际交往等。

4、宏系统,文化和社会环境。它规定如何对待儿童、教给儿童什么以及儿童应该努力的目

标。

留守儿童的成因、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成因

城市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户籍制度的限制。

双亲或单亲长期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里的18周岁以下的儿童。

(二)现状

1、社会现状

 最新数据显示,有2000多万的留守儿童。其数量将会增长。诸多媒体报道留守儿

童的受侵害、自杀事件、危害社会事件及被监护事故等,如何保证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已成为我国的热点问题之一。

2、心理发展现状

儿童时期正是一个人心理和生理发生转变并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逐渐确立的时期。在这个早期社会化的阶段,父母外出打工导致的家庭功能弱化,无疑会给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带来重要影响。

留守儿童在家庭微系统中的亲情缺失会进一步波及儿童生态环境中的其他系统,如学校生活、同伴交往等,从而使儿童面临着发展的挑战和适应。

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问题,实质上是关于环境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对环境如何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结果的问题的探讨。

 调查报告认为,“留守儿童”自身在生理上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心理上也缺乏防范意识,容易受到侵害,或者“学坏”。另外,由于大多数主要劳动力外出,一些不法分子往往趁机对“留守儿童”家庭实施不法侵害。调查所涉及的16个乡镇中,有13个乡镇的农民向调查员反映了这方面的事例,包括入室盗窃时打伤“留守儿童”,对“留守女童”进行猥亵、骗诱,企图拐卖“留守男童”等。

在不少村落,精壮劳力常年在外打工,留守的基本为 60岁以上的老人和10岁以下的儿童。留守儿童虽有父母,却等同于在一个不健全的家庭中长大。这类家庭抵抗外来风险的能力极弱。与此同时,乡村的基层政权、教育机构也无法承担起“保护者”的角色。留守女童屡遭性侵害正在是这样的一种背景下发生的。

陕西省扶风县杏林镇5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近日相约到一古庙里喝农药自杀,幸被过路

村民发现后及时送往医院。2名学生经抢救后脱离危险。其他3人检查无恙后回家。记者了解到,5个孩子中4个是农村留守儿童。(7月5日《华商报》)

 相比之下,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更为严重。一方面由于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特殊时期,而他们又无法享受到来自父母近距离的亲情关爱及价值引导,另一方面,很多乡村老人自己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更不要说进行好的隔代教育了。三代人的观念冲突集中反映在非常态的家庭教育中,这非但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反而极易造成留守儿童的心理困扰。扶风县几位留守儿童相约自杀,就是心理不健康的极端表现。调查报告认为,“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生活中有了委屈却没有一个合适的倾诉对象,久而久之,其人格表现或是攻击性较强,或是偏向抑郁。

留守儿童的性格特点

1、沉默寡言与外向开朗人数相当

2、冲动易怒是留守儿童表现出的比较有代表性的 个性特点。在发展较差的儿童中,冲动易

怒和外向开朗都是有代表性的个性特点;在发展相对较好的留守儿童中,懂事听话是一个有代表性的特点;在女生中,内向孤僻、懂事听话和倔强要强都表现比较明显。

留守儿童的情绪问题

 孤独、委屈难过、敏感自卑和忧虑

三、对策:

内部:改变认知

 认知理论:第一,认知是行为与情感的基础,一个人的所有心情都是由他的认知或思想产生的。认知涉及一个人看待事物的方式、他的理解力、精神状态与自信心。第二,消极的情绪由消极的思想决定。第三,几乎一切的消极思想都蕴含着重大的曲解。第四,通过改变我们的思想与认知,可以改变我们的消极情绪。

认知失真的几个表现:

1、极端思维。它包括各种各样的绝对化、极端化思维,非黑即白。

2、心理过滤。由认知的选择性而带来的心里过滤,往往使人不能客观、全面地看待现实,他们看到的常常是他们想看的。你关注了你想关注的,而忽略了你不想关注的,就想当然的认为它没有发生。

3、瞎猜测。

4、虚拟陈述、隐藏的假定。

5、情绪推理。凡事跟着感觉走。

6、人格化。找替罪羊;宿命论。

认知失真的特征

1、认知失真的根源在于人们认知能力的有限性。

2、不合理认知一旦成为一种稳定的思维方式,便具有无意识性和自动性。

3、认知失真具有自我保护功能。酸葡萄心理。

4、越是具有不安全感的人,其认知越容易失真。

5、感情色彩较浓的关系中认知容易失真。

认知疗法

1、埃利斯的ABC理论。

2、伯恩斯的三栏目技术。

3、伯恩斯的寻根术。

三、对策:改变外部环境

学校老师正确意识的引导:

 就是在学校里面有一个获奖作文的展示,很多获奖作文,几乎每一篇作文的情绪都是一样的,就是讲妈妈你为什么扔下我,妈妈为什么你不在我身边,我好苦,我好孤单,用这样的一个方式评奖,我觉得会不会对孩子有一种诱导,可能只有这样情绪的作文才会被老师拿来评成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 应该告诉孩子,这是一个我们暂时改变不了的事实。既然改变不了,那我们就接受。在接受的基础上,坦然面对。

家长正确的意识的引导

 这个家庭不管是两个人、三个人,是一个团队,是一个集体,如果父母外出打工是一个我们

必须要面对的现实和命运,我们能不能互相鼓励一起走,你在家里好好学习,我们在外面好好打工,挣钱,一个积极的心态。

家长正确的做法

家长做到五个一:每周给孩子打一个电话,每个月写一封信,每个月和班主任老师打一个电话,每学期和科任教师打一个电话,每年至少回家一次。

家长说的内容很重要

写信的内容,打电话说什么。很可能这个信是在批评,是在教育,是在说你要听话,看了之后并不能带来情感上的安慰,打电话也是在说你是不是听话,是不是淘气,反而会有抵触,有的孩子说那还不如没有,没有效果,说什么很重要。

全家人共同面对

 爸爸妈妈给孩子写信,说我在这儿怎么工作的,这儿怎么样,也讲讲自己的辛苦,也讲讲自

己的收获,也讲讲对他的希望,他就觉得,爸爸妈妈来跟我说话,他回过头来就可以反映,不是老讲困难的事儿了,说我也克服了困难,我也搞得很好,请你放心吧。

学校领导的意识

 对于这一问题,学校该如何办?该如何对这些学生进行教育?如何使他们得到难以得到的亲

情与关爱?该如何使他们能健康成长?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2、学校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利用同伴友谊来弥补其在家庭中缺失的亲情。

3、老师的关注与交流。

4、开设心理活动课,设立心理咨询室,给孩子提供倾诉的对象和空间。让孩子知道,我有

问题去找谁。

案例:1

宜章县某村一名留守的初三女生,把自己反锁在家,不去上学,并声称要去寻短见——原因是她不喜欢学校老师到家里“找爷爷奶奶了解情况”。还有涟源市某村的一名初中生,十几年来父母一直在外打工,最近才回来。长期以来,他从来不喊“爸爸”、“妈妈”,只有向父母要钱的时候才会和他们说句话。

2、严飘,13岁,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万庾中学初一学生。她的父亲1998年因肺癌去世,从此家里的经济条件每况愈下,妈妈迫不得已去东莞打工,至今已有4年。平日里,严飘由73岁的奶奶带着住在伯伯家。奶奶告诉记者,自打4年前严飘的妈妈去了东莞,她就变得越来越内向了,平时和奶奶、伯伯也不大说话,几乎没什么交流。偶尔接到妈妈打回来的电话,严飘也不怎么多讲话,常常是母女俩抱着电话哭成一团。

在万庾中学,记者通过学校广播找到了严飘——一个看上去清秀文静的小姑娘。坐在办公室里,她一直低着头,局促不安地绞着手指。没说几句话,她就红了眼圈儿,泪珠直往下掉。在随后近一个小时的交谈中,除了点头和摇头之外,她几乎没有开过口。

随行的团县委负责人说,像严飘这样极为内向的“留守儿童”毕竟是少数,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再加上经济条件差、生活环境不好等方面的影响,“留守儿童”承受着几倍于同龄人的心理压力。他们普遍存在孤僻、胆小等性格特点,容易出现偏执、冷漠、自私等不良人格特征,并且诱发一些心理和情感问题。

发现问题的方法

1、访谈法(访谈提纲)

2、调查问卷(考察留守儿童的生活事件、留守儿童生活中的物质资源和社会支持,以及留

上一篇:钢筋水泥产品购销合同下一篇:第一书记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材料-村书记脱贫攻坚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