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2024-04-16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精选17篇)

篇1: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是由于文章的形式比较特殊,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它是一名小学生——苗苗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首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的、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

在教学时,我首先从介绍本文文体“访谈录”开始,引入了解季羡林先生,让学生知道季羡林的学识,了解季老的著作,季老的不凡之处。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苗苗给季老提出了哪些问题,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主线,然后再指导学生模仿情节进行采访,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对话的基调,感悟苗苗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季老又是一个怎样的人,通过多次的朗读、引导,学生知道了:苗苗是个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而季老毫无名人架子,亲切随和,在幽默的谈吐中善于诱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找准了这个基调,再让学生去交流季老在“读闲书”、“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文”的问题方面的主张,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谈谈自己的想法,延伸课外知识,进而知道文意不但是要告诉苗苗,更是要告诉我们大家:“要加大阅读量,以促进习作的提高”,“不要偏科,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加强古诗文的积累,学好外语”,从而使学生在学文中渐渐喜欢上阅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到题目,品味课题的寓意,表面上,“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老,实际上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需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就是那棵给小苗营养的学识渊博、学有建树的根深叶茂的大树。最后再指导学生从对话中去感受和学习一些采访的技巧,如何在访谈中有礼貌地请教、表达观点、倾听对方的表述等,让学生学有所获。

篇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又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也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我是这样让学生认识这种新文体的:一开始,我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苗苗和季老来朗读课文(他们读的时候采用直接对话的形式),其他学生听着。等他俩读完后,我再问其他学生:“这两个人在干吗?”孩子们联系了之前学过的对话形式说出了这是在“对话”。“一个问一个答,他们在干什么?”“采访。”一个孩子马上接上来了。“真好!那如果将采访的内容记录下来呢,我们就叫它为‘访谈录’,这是我们第一次碰到的。而且它就像我们平时在对话一样,内容很简单……”在学生认识这种文体之后,我再抛出问题“苗苗和季老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行文完全口语化。我原以为可放手让学生自渎、自悟,提高自学的能力,于是就让孩子们自由读,找一找“苗苗和季老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问题一抛出,读过之后竟然无人能回答,这是我意料之外的。有些气恼,一番责问之后,我反省自己,是不是问题给的太大,学生还没有透过全文概述中心的能力?!于是,我换种方式说:“苗苗提了些什么问题?季羡林爷爷是怎么回答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然后根据回答再分类,看看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学生们纷纷举手,问题迎韧而解,孩子们似乎如释重负……突然感悟到:不同的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不一样,备课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在完全了解学生知识、能力等层面上进行教学问题的设计才是合理有效的。老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问题,即指引线不能太抽象,又不能太简化,游刃有余,张弛有度,学生才能学得有信心,因材施教是不变的真理啊!

篇3:初中英语对话式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1.初中英语对话式教学的益处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始终以教师为主导,留给学生自由学习讨论的时间非常少。一方面, 源自日益增长的教学任务压力,使得教师忙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忽视了教学手段的改善及对教学质量的反思。另一方面,有些教师思想观念过于保守,责任意识较低,造成课堂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方法固定单一的现状。而无论是新课程理念提出的要求,还是基于当下新技术、新改革不断涌现的环境背景下,教学模式的改变势在必行,对话式教学立足新课程理念,应运而生,为原本枯燥的课堂注入了新的血液。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被彻底改变,尤其针对初中英语这种语言类学科,通过对话式教学模式,建设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不仅有利于师生平等地位的建立,而且能利用恰当的对话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得到思维能力训练与学习方法完善,在学习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的人文关怀和思想创新。所以,对话式教学方法在初中英语课堂的合理应用有很大益处。例如:在讲解牛津版初中英语Friends这节课时,教师要求学生事先准备好家人亲戚的照片,仿照课本内容,自行编写英语对话,并进行表演交流,诸如:

A:Hi,Xiao Ming,I have a friend.

B:A Boy or a girl?

A:A boy.

B:Who’s he?

A:His name is Li Jun.

B:Oh,I know him.He is my neighbour.

这样的对话交流,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助。当教师适时地加以启发式的提问并纠正错误时,又实现了师生间的沟通与合作,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下,将知识理解透彻、掌握牢固。

2.初中英语对话式教学的实践方法

(1)创设英语情境 ,完成师生对话。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英语情境的创设往往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使英语学习变得更有乐趣,激发学生热情和参与积极性,而且利用真实生活化的情境,实现师生间的良好对话交流,在寓教于乐的学习氛围中,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促进了情感交流,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教师对教学策略的反思与改进。例如:教师在讲解牛津版初中英语Colours这节课时,提前准备了很多丰富多彩的物品,先做出“What color isthis(that)? It’s blue...”的句型示范,然后让学生用看到的物品做练习,创设真实的shopping情境,让学生与教师进行对话合作表演:A:“What color is that watch?”B:“Oh,it’s black.”A:“How muchis the black watch?”B: “Three hundred yuan.”A: “OK,here is themoney.”由此可见 ,师生间的对话情境交流 ,既增加了师生互动的机会,又为学生的练习与学习做出了最好的范例。

(2)设置合理问题 ,完成导入式对话教学。

在初中英语课堂上,教师设置难易适中的英语问题,有利于纠正学生错误的认知,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教师可以紧密联系课本内容,将旧知识导入到新的课程学习当中,做到温故知新。在加深理解与掌握已有知识的同时, 为新知识概念的学习打下基础,让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和接受新课程的学习,并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在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中,有效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完成对教材重点内容的理解,最终获得更多学习收获。例如:在讲牛津版初中英语This s Me这节课时, 教师先复习上个单元的旧知识, 提出“What’s your name?”的问题, 让学生用“I’m.../Myname is...”的句式回答 ,并接着继续问“What’t his/her name?”引入本次课程需要重点学习的句型, 并让学生以该句型为核心,进行如下对话交流:A:Hello,Jack,who’s that? B:Hi,Peter,that’s my student.A:What’s his name? B:His name is Tom. 通过这样导入式的方法,不仅让学生回忆起学过的知识,而且做到了自然过渡,更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把握,经过恰当的对话交流练习,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促进语言交流与知识理论的融合。

(3)利用任务型对话教学 ,培养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无论是新课程目标的要求,还是教学任务的不断增加,都促使教师尽快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收获。因而,教师首先应该从自身出发,以教学内容的设计为重点,通过布置课前预习作业、注重任务型问题的设置等形式,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和纠正,并在对话编制表演的过程中促使学生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经过反复练习与合作讨论,真正把握整篇文章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以任务型对话的教学形式达到了教学目的,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的能力,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给了学生更多研究与探讨机会,最终帮助学生对整个知识点体系有一个全面了解和总结。例如:教师在牛津版初中英语Wild Animals这节课的讲解中,先让学生通过学习新词汇,找出文中重点句型,然后总结出重点句式,并以任务形式让学生编制对话,自行交流与探讨, 可以采取如下对话形式 :A:What animal do you likebest? B:I like rabbits best.A:Why do you like them? B:Becausethey are lovely.这样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经老师点拨与指导,达到完全掌握知识的目的,让任务型对话式教学获得一定的教学效果。

3.初中英语对话式教学的反思

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生成长的良好途径。针对初中英语对话式教学的实施,教师要不断地认真总结与反思,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很多教师对自己职位的界定不准确,或保守或随意。前者以讲课为主,对话只起到辅助作用,缺乏新意与效果;后者则过分放任课堂约束, 使学生在畅所欲言的氛围中迷失学习重点,缺少针对性与实用性。当然,对话式教学还存在不够深入、难以发挥实效的不足。尽管采取对话式教学,却仅仅止于表面形式,没有深刻挖掘出知识内容实质与内涵,鲜有延伸与隐性知识的出现,让教学效率面临较低的局面。因此,教师应该在反思与自我反省中找出问题的关键, 进而改进方法妥善解决。

4.结语

篇4:《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以小作者对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的“访谈录”的形式,在平等和谐的对话中交流了阅读、偏科、学习外语、积累古诗文四个方面的问题,让同学们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知道应该多读书、读好书,享受读书的乐趣。由于课文采用对话形式,明白易懂,没有难理解的词句,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有效的提问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读”和“思”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力求让学生“以读求悟”、“读中见悟”,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在自主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读书,激发对读书学习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对话人物

1.介绍季羡林。课件出示季羡林图,简介:季羡林是我国的著名作家,国学大师,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2.板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检查自读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季羡林,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的内容上来,让学生与大师面对面,尽快投入到对话的朗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精读课文,感受阅读乐趣

1.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的形式和以前学的课文比较,有什么不同?结合课文说说你觉得采访要注意什么?(让学生了解课文是一篇访谈录,采用的是一问一答的形式。访谈录一般都要标明时间、地点以及采访的对象等)

2.朗读课文。说一说苗苗同季羡林爷爷交流了哪些问题?(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等问题)

3.同桌交流。根据课文中谈到的问题,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同桌展开讨论,交流感受。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4.讨论交流。(1)季羡林爷爷和苗苗算不算书虫?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请说出理由。①结合插图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②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③季老:平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善于引导,饱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2)在苗苗对季老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你能结合课文谈谈对闲书的理解吗?(3)教师小结:从两个人的交流中我们知道了阅读能给人们带来欢乐,能提高写作能力。“阅读,是一把为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4)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讨论交流问题,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大胆质疑,自由地表达对读书的看法,让读、思、说有机结合,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品读课题,理解题目寓意

1.再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思考:课文为什么要以“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为题?

2.讨论交流,揭示寓意。

3.归纳小结。(1)与二人名字相关。(2)寓意是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羡林爷爷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设计意图:通过理解题目寓意,让学生体会作者将语言文字的形式和独特内涵巧妙结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孩子和季羡林爷爷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恰当地凸显出来,让学生懂得要成为像季羡林那样的国学大师,就要不断地努力学习。

四、交流收获,深入感悟全文

1.看了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的见解,你有什么感受?(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2.归纳小结:从苗苗同学采访季羡林爷爷的过程中,从他们两人平等和谐的对话交流中,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要想学好语文,就离不开广泛的阅读,正如莎士比亚说的那样,“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热爱书吧!书籍是知识的源泉!

3.课外拓展。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记录。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阅读文本到理解文本,有效地与文本沟通,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效率。

篇5: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略读课文,又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要求学生“粗知文章大意”只抓重点、难点,方法上让老师放手教学,鼓励学生自己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把课文读懂。因此,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从词到句,由句到段再到文,降低了学生的认知难度。我以简洁的语言引导追求启发性和艺术性,让学生置身于优秀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从而受到了感染和熏陶。

课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如:说说苗苗和季老交流了哪些问题?“说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读课文后全班交流”;本课作为访谈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文体,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读得自然。在议读中,学生不断地进步与升华。

篇6: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1.课文中苗苗提出了在数学课上看《水浒传》,而且还看得非常入神。这一问题正是全文展开的核心,“正课与闲书”、“三贯通”等的“鸿篇大论”就是依此展开的。季老的回答(若真是原文而不是改编的话)却顾左右而言他,长篇大论地谈他在课外看闲书(放学后和在家里),只字不提在课堂上看闲书对不对。这种纯“外交辞令”式的语言从别人的口中说出来,也许还不引人注意,但季老毕竟是我国学术界的泰山北斗,树高风大,课文的改编者们(姑且看作改编)借季老的嘴说出这样的“外交辞令”,有着明显的舆论导向——上课的时间可以看闲书。若是老师或家长反对,学生们会把你反驳的哑口无言:你们比季羡林还高明吗?人家季羡林都提倡看闲书,不论课内还是课外(起码没反对课内看)!

我不知道课本和教参的编写者们是否是一套人马。但教参的编者起码是发现了课文的这一误导作用,他们在教参中明确提出了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在课堂上读闲书对不对这一问题,只是碍于情分面子,不好意思直接点出来而已。但是,他们这一充老好人,可就惨了几千万小学生了,尤其是师资力量薄弱的偏远山区的苦孩子。

2.三贯通的要求是否过高了?放眼全国,“国宝”的精英们,尚且没几人达到,何况小学生?不知道季老达到了没有,尤其是文理贯通。小学生们天真活泼,对他们的要求应当实实在在,切实可行。不切实际的理想只能是美丽的幻想,这个幻想一旦破灭,留在孩子们心中的只有被骗的感觉。

3.至少背二百首诗,五十篇古文,有什么科学依据吗?为什么不是一百首、一百篇,三百首、八十篇,或者其它。这是季老的意见,还是改编者自己的意思?

4.“爷爷,您懂那么多种外语”……,“多种外语”这种病句都可以出现在教科书中呀!

这样的教科书不误人子弟才怪呢!

翻阅《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等书,他们对“外语”一词的解释几乎相同,都是泛指外国的语言。既然是泛指,哪来的多种?正确的应该是“您懂那么多国家的语言”。

小学生的心灵犹如一张单纯的白纸,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如此错误百出的教科书泛滥于祖国大地,我们的教师该怎样教,我们的孩子们该怎样学,我们祖国的明天又该怎样?

篇7:《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1、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找出文章中两位对话中的见解,根据自己在学习中的体会谈体会和认识。

2、指导朗读,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季老很有涵养且待人谦和,说话语气温和显得循循善诱;而小苗很天真,显得稚气。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

3、模仿课文的访谈录形式,进行模拟采访,提醒学生在采访时应注意的事项。

篇8:对话理论应用于语文教学的反思

面对对话理论应用于语文教学中的种种弊端, 我们根据教学实践和已有的教学理论, 试图构建起“有效对话”的教学实践。

一、“有效对话”实践策略之构想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过程,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过程。其中蕴涵着语文教学“对话”的两个概念:一是“阅读对话理论”, 二是“教学对话理论”。新课程要求从“教师、学生中心论”走向“师生、生本及师本对话论”。“对话”, 应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能付诸课堂实践中的一种全新的学习途径和教学模式。

二、与文本进行对话, 即探究性学习

学生与文本对话主要有两个方面。

1. 理解性对话, 探究“言内之意”。

理解是对话得以发生的关键要素, 是受教育者形成自身知识和生活智慧的基础。读者通过阅读与思考, 以语言文字这一桥梁入境, 走进文本, 和作者近距离“会面”、对话, 与文本亲密地接触和交融, 从而就能够真正理解文本的内涵,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积累语言素材。

2. 想象性对话, 领悟“言外之意”。

这就是美学上所讲的“弦外之音”, 是寻找生成意义的有效切入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不仅是激活想象、唤醒文本、填补意义的空白过程, 也是学生与作者对话、与文中人物对话, 更是与生活对话的过程, 即“大语文”。

三、与他人进行对话, 即合作性学习

在与文本进行对话的基础上, 我们可以实施合作性学习, 具体的内容可设计为: (1) 生生对话, 互动中唤醒。 (2) 师生对话, 唤醒中升华。

四、与自我进行对话, 即反思性学习

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思考、反省、寻觅的过程, 这一切的进行, 都离不开自我对话。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求学生多感悟、多思考, 这在对话理论的观照下, 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积极地去开展自我对话。让学生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进行反思性学习, 并和自己进行深层次的对话, 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反省思维能力, 使他们能够不断地提升自我, 完善自我, 提升人文品格。

五、与生活进行对话, 即实践性学习

即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 关注社会, 体验生活, 把语文学习延伸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去,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在实践中用语文。在生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 学生能够改善知识结构, 丰富心智模式, 同时也能够加深情感体验, 张扬创新个性。

六、在实施“对话教学”时, 一定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1. 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对话本身就体现着民主、平等与彼此沟通等理念, 教师在实施“对话教学”时要尽量营造出宽松、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

2. 正确处理结论与过程的关系。

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激发学生, 让其全神贯注地去体验文本、理解文本与超越文本。但面对学生各种不同的感悟、理解, 教师也不要强行要求其统一观点, 而最好是鼓励学生通过对话, 把握主方向, 继续深入探究。

3. 正确处理预设与开放的关系。

教师在课堂上不应拘泥于原来设定的程式, 对于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 教师应敏锐地捕捉住它, 并予以引燃, 从而使教学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 达到对话理论的要求。

正如王尚文先生所言:“对话型教学由于它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学习对话、学会对话, 目的体现于过程, 因此注重过程是必然的。”我们期待着这种教学, 我们更要实践与实现这种教学。

参考文献

[1]巴赫金著, 白春仁, 晓河译.文本、对话与人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2]童明辉.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与中学语文教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4 (12) .

[3]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

[4]邢秀凤.对话式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平台[J].中国教育学刊, 2006 (3) .

[5]王玮.实现“对话教学”的四种形式[J].人民教育, 2004 (23) .

篇9:“小苗”与“大师”的对话

美术欣赏,是欣赏者对美术作品进行知觉、感受、体会和解释、评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其中既有感性的直观体验,又有理性的逻辑思维。在幼儿园开展美术欣赏,特别是名画欣赏,能很好的提高幼儿对美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幼儿在艺术修养上更上一个新台阶。而如何开展名画欣赏,让幼儿与大师“对话”是我们需要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问题。

一、发现——选择名画

古今中外,有许多的的绘画大师,不同的创作风格,不同的绘画方法,创作出了许多响誉世界的“名画”,吸引着众多艺术爱好者的眼球。就中国的大师来说:齐白石的虾、李苦禅的鹰、徐悲鸿的马……国外的大师,有梵高、达芬奇、马蒂斯等等。他们的作品有水墨画、油画、剪纸、雕塑等领域。那么多的名画,如何选择适合的让幼儿欣赏呢?

1.选择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纲要》中指出,艺术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幼儿艺术教育应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事物与现象,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生活化的题材能吸引儿童的好奇心和注意,如《捕食》中,母亲喂三个孩子吃饭,那微翘的凳子,前倾的身体,表现出了喂饭时的情景,这个情景是孩子所熟悉的。再如齐白石的《虾》也是为孩子所熟知的。有了生活经验,孩子欣赏时,能更自由自在、不受约束,容易为孩子所接受。

2.选择动植物与风景。风景作品能激起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然中美的事物的留心,使其情感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而动植物也是孩子所喜欢的,他们能在平凡中发现美。如《飓风,热带雨林和虎》、徐悲鸿的《马》等等。

3.选择不同表现形式的。艺术的形式多样,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不同的韵味与内涵,通过让幼儿接触不同艺术形式的绘画作品,能有效地提高孩子的艺术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如齐白石《秋色有香》中国写意画的意境美,梵高《向日葵》、雷诺阿《金发少女》等西洋古典画的细腻美等等。

二、挖掘——了解内涵

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就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开展幼儿的美术欣赏活动,作为教师,首先要成为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通过多种手段去了解大师作品的内涵,先与大师“对话”,才能帮助幼儿更好的了解大师的思想。

1.积累素材。在平时看书的过程中,我们常可以发现一些关于名家的介绍,这时,我们就可以作为一个有心人,把看到的收集下来,通过不断的积累,可以了解一些大师的创作意图及作品内涵。

2.利用网络。网络上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当需要了解一幅名画时,我们尽可以通过网络来寻找答案。网络的优点,可以让我们减少查找资料的时间,获取大容量的信息,组建名画的内涵。

3.同伴共享。老师之间的交流,分享,也是了解名画内涵的一个有效方法。每个老师了解一幅名画,在分享的过程中,也就拥有了很多的名画知识。

三、分享——互动交流

如果说发现和挖掘是名画欣赏的前提条件的话,分享就是开展欣赏活动的关键了。在《纲要》中指出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在名画欣赏中,实行分享式教育,能有效提高效率。

1.幼儿“读画”。

每个孩子,对名画都有不同的了解与看法,它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理解表达能力密不可分。老师要给孩子不间断的、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并使幼儿积累起一定的经验,让幼儿进行欣赏。而且要充分让幼儿“读”名画,并鼓励他们把自己对名画的理解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而老师也可以通过让幼儿对画面细致的观察,发现,来进一步了解名画。

如在吴作人的水墨画《熊猫竹石图》中,幼儿通过想象,说出两只熊猫,一个是妈妈,一个是宝宝,妈妈在和宝宝说着悄悄话。好象在说“宝宝。快下来吃饭啦。”“妈妈,我已经吃饱了。”可爱的对话,正是幼儿现实生活的反映。而幼儿的对话,也正是体现了作品中和谐、宁静的氛围。

读画的过程,是对名画理解的一个过程,也是培养幼儿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的过程。老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见解,保护幼儿的想象萌芽,提高他们的鉴赏力。

2.教师“说画”。

在孩子读画的过程中,老师能了解幼儿一些思想脉络。而如何让幼儿了解作品的内涵,需要通过“说画”来完成。要对作品的形式、要素进行分析和描述,讲解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气氛、理念,使幼儿对作品内涵加以理解。在“说画”的过程,针对幼儿的特点,使用儿童化的语言,便于幼儿理解。同时,我们还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让幼儿更容易理解。

如在欣赏《鹅,鹅,鹅》时,活动一开始,老师就创造了非常好的氛围,配上抒情的音乐,用轻柔的语言讲述了鹅的故事:“在美丽的河边,住着一群可爱的大白鹅,一天清晨,大白鹅们张开雪白的翅膀,排着队伍,像要飞起来一样……”轻柔的语言,轻柔的音乐,让孩子置身其中,感受到了作品的美与意境。

说画,能使孩子更好的了解名画,发现名画。

3.师幼“动画”。

《纲要》中指出: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同样,对名画欣赏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用语言来表达外,用音乐和动作来表达,体现了艺术相通的特点。

如在欣赏梵高的《星月夜》中,教师让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表现大树的生长,风的变化等,把画面的内容与动作结合了起来,让静止的画“动”了起来,变的更生动、有趣,使幼儿置身其中。

四、再现——欣赏延续。

名画欣赏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鼓励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通过对名画的再现,达到欣赏后的延续,也能使孩子对欣赏的过程更彻底,更深入。

如在欣赏了梵高的《向日葵》后,老师让幼儿创作向日葵,他们有的展现出了向日葵的婀娜,有的展现出了向日葵的力量,还有的展现出了色彩,孩子们的画面丰富而富有创意。再如欣赏了国画《熊猫竹石图》后,教师让孩子也尝试用水墨画的方法绘画熊猫,一方面激发了幼儿对水墨画的兴趣,同时当幼儿的笔下一只只可爱而神态各异的熊猫出现在眼前时,也使他们体验到了创作的快乐。

再现名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会迸发。同时也吻合了纲要中提出的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观点。

篇10: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言语实践是一种情境性的活动。语境是言语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前提条件。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不是在真空间进行的,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背景之中,为了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而进行的。在此意义上,我发现网络中的交流中缺乏现实的语境。我们都知道语文学习的一大特点就是在“说中学会说,写中学写”。网络下的课堂很难满足这一点。某种意义上,甚至是弱化了学生“说”的能力。所以,数字化环境下的课堂并不能代替传统的课堂。从策略上讲,它是传统课堂的一种有效补充。

2、课堂的定位:

这是学生、教师、学习内容、媒体四个课堂元素之间的动态过程。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人机互动,在合作交流中解决、发现问题的过程。是无法预设的课堂。在这一动态生成的过程中,教师得不断地修正自我。每一节课都是一节新课,每一个过程都是一种遗憾。

3、教师是教学过程设计的研究者、引导者、合作者:

篇11: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文作为略读课文,且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再加上在学习第一课的基础上,应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2.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教学重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教学难点: 学习访谈中如何倾听对方的表述,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用于自身的实践活动。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2.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 3.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4.交流汇报: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深入感悟,明白道理.(1).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c.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d.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拓展活动

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书.三、作业:

1、语文练习册

2、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闲书 多看 偏科 三贯通 学外语 与母语有关

篇1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

【教学重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3、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提问:课文中的小苗、大树分别指的是谁?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为了解课文内容,进入采访角色做准备。

2、如果你要采访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爷爷,你会问他什么问题呢?

3、讨论一下在采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爷爷家,看看小作者是怎样采访这位酷爱读书、知识渊博的老爷爷,听听季爷爷对读书的见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准字音。

3、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苗苗给季老提了哪些问题。

三、品读课文,感悟读书之道。

1、对于苗苗天真而真诚的提问,季老是如何解答的呢?请在读课文,找出季老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

2、学生边读边在表明季老观点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以写出自己的感悟。

3、根据学生对访谈的再现,因势利导,明晰季老的见解以及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

过渡:季老对于苗苗感兴趣的那些问题,持有什么态度,他是如何解答的?

交流预设:

⑴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①季老主张看闲书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②同学们对《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有哪些了解?

③什么样的书是闲书?你的父母允许你看吗?季老是主张看闲书的,但是在课堂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行吗?

⑵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能偏科:

①同学们如何理解“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②小组讨论,交流偏科的危害。

⑶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①“起码”怎么理解?“注”是什么意思?

②交流:“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你听了季老的话有什么感想?

四、品位人物,分角色朗读

1、过渡激趣:此时此刻,进行“现场再现”,你能演好其中的角色吗?看谁把人物的对话内容记得最牢,能够最传神地演绎文中的角色。

2、揣摩人物的特点。

3、说一说季老与苗苗分别有什么特点?

4、自由读课文,对话的内容记清楚,把人物的特点读出来。

5、同桌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6、两名学生分角色一问一答,全班对他俩的朗读进行评价。

7、从朗读中,你觉得季老和苗苗分别是怎样的人?

五、回顾文题,体会寓意

通过同学们的朗读,我感觉到了苗苗对季老的尊敬爱戴,也感受到季老无名人架子,亲切随和,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现在,让我们再看一看课文的题目《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回味题目,你明白了什么?

六、扩展阅读,鼓励综合性学习

1、小小年纪、刚刚12岁的苗苗不仅采访过季羡林教授,她还采访过当今中国文学艺术界的大家臧克家、史铁生、黄宗江和王蒙,还有油画大师、美协主席靳尚谊和国宝级人物、笑星之首马季等,可真谓是茁壮的小苗苗和参天大树们的对话。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全书,读一读苗苗和15位名人面对面的交流。

2、鼓励学生开展课外综合性学习。

⑴调查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

⑵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篇13: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含参不等式恒成立、存在性问题是历年高考考查的热点, 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是函数最值法 (下文简称为A) 和分离参数法 (下文简称为B) 等.这类不等式往往出现两个变量, 其中一个变量的范围已知, 另一个变量 (参数) 的范围待求.当不等式中左、右两边的函数具有某些不确定因素时, 可通过对变量或参数进行分类讨论的方法求函数最值, 使原问题中的不确定因素变成确定因素, 这种方法称为函数最值法.若易于通过恒等变形将两个变量分别相互独立于不等号的两边, 然后根据变量的范围来控制参数的范围, 可将恒成立、存在性问题转化成函数的最值问题求解, 这种方法称为分离参数法.

怎样让学生熟练掌握这类问题呢?“掌握数学就意味着善于解题.” (G·波利亚语) 张乃达先生指出, “数学教育应该以解题为中心”, “解题教学正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最好手段”.[1]我决定通过解题教学来实现这一目标.

题1 (2010年山东卷理第22题) 已知函数f (x) =lnx-ax+x1-a-1 (a∈R) .

(Ⅰ) 当a≤21时, 讨论f (x) 的单调性;

(Ⅱ) 设g (x) =x2-2bx+4.当a=41时, 若对任意x1∈ (0, 2) , 存在x2∈[1, 2], 使f (x1) ≥g (x2) , 求实数b的取值范围.

解 (Ⅰ) 略.

=1, x2=3 (0, 2) , 当x∈ (0, 1) 时, f′ (x) <0, 函数f (x) 单调递减;当x∈ (1, 2) 时, f′ (x) >0, 函数f (x) 单调递增, 所以f (x) 在 (0, 2) 的最小值为f (1) =-21.

由于“对任意x1∈ (0, 2) , 存在x2∈[1, 2], 使f (x1) ≥g (x2) ”等价于“g (x) 在[1, 2]的最小值不大于f (x) 在 (0, 2) 的最小值为

方法1因为

所以

(ⅰ) 当b<1时, 因为

此时与 (*) 矛盾;

(ⅱ) 当b∈[1, 2]时, 因为

同样与 (*) 矛盾;

(ⅲ) 当b∈ (2, +∞) , 因为

解不等式8-4b≤-21, 可得b≥817.

方法2存在x∈[1, 2]使

成立, 即存在x∈[1, 2]使

成立.令

则2b≥h (x) min.

而h (x) =x+x9/2在x∈[1, 2]上单调递减, 则

故b≥817, 即b的取值范围是[817, +∞) .

备完题1后, 正要思考怎样讲解更易被学生接受时, 却听到它们的谈论.

B (趾高气昂) :从这道题可以看出我是研究恒成立、存在性问题最简便的方法, 只需把参数分离出来, 转化为函数的最值问题, 借助函数的单调性及图像即可.不像老兄你还要对自变量分类讨论, 繁琐得让人头昏脑胀, 所以只能甘心作为用我解题的阶梯、垫脚石.

A (慢条斯理) :老弟别神气!其实我比您适用范围更广, 如果不能分离参数, 那么您不能解决的问题我照样能解决.即使能分离出参数, 您也不见得比我简洁, 有时您我繁简相当, 甚至比我麻烦好多倍.

B (惊讶) :我一直是师生解决恒成立、存在性问题的“宠儿”!怎们可能呢?简直是无稽之谈.

A (心平气和) :还是以事实为证, 听我慢慢道来.

题2 (2010年天津卷文第20题) 已知函数f (x) =ax3-23x2+1 (x∈R) , 其中a>0.

(Ⅰ) 若a=1, 求曲线y=f (x) 在点 (2, f (2) ) 处的切线方程; (略)

成立, 求a的取值范围.

解 (Ⅱ) 方法1 f′ (x) =3ax2-3x

以下分两种情况讨论:

(ⅰ) 若0<a≤2, 则a1≥21.

当x变化时, f′ (x) , f (x) 的变化情况如表1.

-f- (5<12a<) 5>.0且f (21) >0, 解不等式组得-5<a<5.

因此0<a≤2.

(ⅱ) 若a>2, 则0<a1<21.

当x变化时, f′ (x) , f (x) 的变化情况如表2.

f- (21) >0且f1 (a) >0, 解不等式组得2槡2<a<5或a<-2槡2.

因此2<a<5.

综合 (ⅰ) (ⅱ) , a的取值范围为 (0, 5) .

方法2 f (x) =ax3-23x2+1 (a>0) 对任意x∈ (-21, 21]恒成立, 则

当x=0时, a·0>23·0-1, 则a∈R;

恒成立, 令

则g′ (x) =2x4-3x2+6>0,

所以g (x) 在x∈ (0, 21]是增函数,

则a>-5;

恒成立, 令

则h′ (x) =2x4-3x2+6>0,

所以h (x) 在x∈[-21, ) 0是增函数,

则a<5.

综上所述, a∈ (-5, 5) , 又a>0, 故a的取值范围为 (0, 5) .

B:此题根据“轴动区间定”对参数a进行分类讨论, 通过找函数的最小值, 思路清晰, 想法自然.而分离参数a后, 转化为函数g (x) (h (x) ) 的最值问题, 由于x取值范围的不同, 导致a的系数符号不定, 仍需分类讨论, 没有体现分离参数避免讨论的优势所在, 我们平分秋色.旗鼓相当的情形还有很多, 如2010年福建卷文22题等.

A (底气不足仍心有不甘) :那用您简单, 用我反而复杂的例子呢?

B:看来是不到黄河不死心, 执着的精神值得学习.

题3 (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理第21题) 设函数f (x) =ex-1-x-ax2.

(Ⅰ) 若a=0, 求f (x) 的单调区域; (略)

(Ⅱ) 若当x≥0时, f (x) ≥0, 求a的取值范围.

解 (Ⅱ) 方法1 f′ (x) =ex-1-2ax.

由 (Ⅰ) 知, ex≥1+x, 当且仅当x=0时等号成立.故

从而当 (1-2a) ≥0, 即a≤21时, f′ (x) ≥0, 而f (0) =0, 于是当x≥0时, f (x) ≥0.

由ex≥1+x (x≠0) 可得e-x≥1-x (x≠0) , 从而a>21时,

故当x∈ (0, ln 2a) 时, f′ (x) <0, 而f (0) =0, 于是当x∈ (0, ln 2a) 时, f (x) <0.

方法2当x=0时, f (0) =0≥0对a∈R恒成立.

当x>0时,

分离参数a得到

则g′ (x) =x2ex-2xxe4x+x2+2x.

令h (x) =x2ex-2xex+x2+2x (x≥0) , 则h′ (x) =x2ex-2ex+2x+2,

其中h (n) (x) 表示h (x) 的n阶导数.

由h (3) (x) ≥0, 则h (2) (x) 在[0, +∞) 为增函数, 则h (2) (x) ≥h (2) (0) =0;

由h (2) (x) ≥0, 则h′ (x) 在[0, +∞) 为增函数, 则h′ (x) ≥h′ (0) =0;

由h′ (x) ≥0, 则h (x) 在[0, +∞) 为增函数, 则h (x) ≥h (0) =0;

由h (x) ≥0, 即g′ (x) >0, 则g (x) 在 (0, +∞) 为增函数, 而

g (0) 无意义, 无法直接求解.

可借助高等数学的洛必达法则

所以a≤21.

B:方法1根据 (Ⅰ) 中结论, 把参数a划分为几个范围, 当a≤21时, 直接使用 (Ⅰ) 的结论, 探究其它范围情形即可, 不做重复事.类似的有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文21题、2010年全国卷Ⅱ理21题等.

B (心悦诚服) :尽管分离参数a, 转化为函数g (x) 的最值问题, 由于g (x) 的单调性不易判断, 判断出单调性后发现函数在“最值点”无意义等问题, 我竟然成解题的绊脚石!当分离参数后, 产生的新函数不方便求最值

或没有函数最值, 过分依赖我则会得不偿失!我为没有正视自己的缺点而惭愧, 以后将深刻反省自己, 甘败下风!

A (诚恳) :老弟不要自责, 任何事物都是有缺陷的, 缺陷也是一种美丽, 断臂的维纳斯便是明证.有些问题, 单独以您我个人力量往往都难以解决, 通过我们的团结合作, 问题迎刃而解.如2007年福建卷理第22题等.真诚地希望更多的人能对我们有正确清楚的认识, 解题时运用得当, 避免钻进死胡同或少走弯路.

它们的对话引起我深刻地反思.解题活动既是对原有知识和技能的应用, 又可保持并巩固相应知识的记忆, 提高相应技能的熟练程度;通过解题教学可使学生提高和发展推理能力、化归能力、形式化处理问题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教育中解题教学几乎成了实现数学教学目的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数学问题一般没有统一的解题模式, 自然的想法是最好的解法的开端, 否则很多解法仿佛“天上掉下的林妹妹”, 导致学生只能远观而不能近玩.[2]在解题教学中要充分暴露师生思维过程, 熟知解题方法的特征, 认清解题途径的优缺点, 选择合理策略方法的缘由.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通解通法的同时, 让学生亲身经历对知识技能做出变通的过程, 使其自觉地加强解题过程冲突的反思, 实现解题方法的变通、最优解题策略的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杨骞.数学“问题解决”研究概览[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1997, (10) :2-5.

篇14:《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读下列词语:

季羡林

水浒传 彭公传

绿林好汉 三侠五义

中西贯通 古今贯通 文理贯通

二、书虫第二关

1、这篇课文写了什么?

2、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比较,有什么不同?

3、说出文中你最感兴趣或不明白的地方。

三、书虫第三关

1、书虫鉴定会

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在文中找出理由。

2、这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

四、书虫第四关

1、通过学习课文,你觉得采访要注意什么?

2、如果让你采访一位作家,你会提出什么问题?

五、书虫第五关

1、想对小苗说些什么?

2、想对大树说些什么?

3、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任选其一)

作业:

1、采访一个想采访的人,写下采访记录。

2、凭想象写作者与书中人物的对话。

听后感:

篇15:《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各组交流一下读书活动的开展情况。

2.准备好课前发的材料。

阅读《我的童年》,谈一谈读后的感受。

3.比较一下《我的童年》和《窃读记》的异同。

4.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家,采访一下这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听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

二、做采访准备

说一说自己想采访的感兴趣的读书问题。(教师做好记录)

讨论一下在采访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礼貌问题、作记录问题……)

二、读课文,找到自己的答案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在季老的话语中,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

三、感悟课文内容

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1)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2)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

(3)进行古诗文积累。

2.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我们在访问爱读书的人时,用这样的记录方式就很好。希望同学们把我们的读书活动继续进行下去,开展得丰富多彩.

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的内容。

四、个性阅读,独特见解

1.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不同的见解。

2.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流,达成一些共识,得到启发。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3.谈谈你对闲书的认识。

五、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

1.同位俩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2.两名学生分角色一问一答。

3.全班对于他俩的读进行评价,说出理由。

如:“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从中可以看出季羡林老先生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说得形象生动,听来如临其境。

“爷爷,我和您太像了,我也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着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从话语中可以感觉出苗苗的童稚与可爱。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对下一代青年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

六、学技巧,指导综合性学习活动

通过读这篇文章,说一说进行访谈活动还应注意些什么。

七、辩论

对课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闲书、学生偏科、背两百首诗和五十篇古文多不多;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等问题进行辩论,说出自己的见解。

八、拓展

调查一下本班同学阅读的书目;

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默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习重点: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篇16:《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教学重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的资料。

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

3、生字卡片。教学时间 两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介绍大家认识一位老先生,他是(季羡林),有哪位同学能大声的给大家读一读关于老先生的简介?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羡林爷爷家,采访这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知识渊博的老爷爷,一起来听听季爷爷对读书的见解。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生词。(抄写生词)

2、多音字。

3、近义词,反义词。

4、重点词语,用滚瓜烂熟和偏科造句。

三、开火车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章的题材与以往有什么不同?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准字音。

3、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苗苗给季老提了哪些问题。

四、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生词多音字,近反义词,还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还知道了苗苗与季老谈论了四个关于读书的问题?谁能说说都是哪四个问题?

五、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语

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苗苗和季羡林老先生交流了四个问题?谁能给大家说一说是哪四个问题?

二、品读课文,感悟读书之道

1、对于苗苗天真而真诚的提问,季老是如何解答的呢?请在读课文,找出季老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

2、学生边读边在表明季老观点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以写出自己的感悟。

3、根据学生对访谈的再现,因势利导,明晰季老的见解以及对下一代的殷切期望。

过渡:季老对于苗苗感兴趣的那些问题,持有什么态度,他是如何解答的?

交流预设:

1、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① 季老主张看闲书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② 同学们对《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有哪些了解?

③ 什么样的书是闲书?你的父母允许你看吗?季老是主张看闲书的,但是在课堂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行吗?

2、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能偏科:

① 同学们如何理解“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② 小组讨论,交流偏科的危害。

3、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① “起码”怎么理解?“注”是什么意思?

② 交流:“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你听了季老的话有什么感想?

三、品位人物,分角色朗读

1、过渡激趣:此时此刻,进行“现场再现”,你能演好其中的角色吗?看谁把人物的对话内容记得最牢,能够最传神地演绎文中的角色。

2、揣摩人物的特点。

3、说一说季老与苗苗分别有什么特点?

4、自由读课文,对话的内容记清楚,把人物的特点读出来。

5、同桌分角色读课文,读完后互相评价。

6、两名学生分角色一问一答,全班对他俩的朗读进行评价。

7、从朗读中,你觉得季老和苗苗分别是怎样的人?

四、回顾文题,体会寓意

通过同学们的朗读,我感觉到了苗苗对季老的尊敬爱戴,也感受到季老无名人架子,亲切随和,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现在,让我们再看一看课文的题目《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回味题目,你明白了什么?

五、扩展阅读,鼓励综合性学习

1、小小年纪、刚刚12岁的苗苗不仅采访过季羡林教授,她还采访过当今中国文学艺术界的大家臧克家、史铁生、黄宗江和王蒙,还有油画大师、美协主席靳尚谊和国宝级人物、笑星之首马季等,可真谓是茁壮的小苗苗和参天大树们的对话。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全书,读一读苗苗和15位名人面对面的交流。

2、鼓励学生开展课外综合性学习。

① 调查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

② 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板书设计: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闲书 多看

偏科 三贯通 学外语 与母语有关

篇17: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一、初中英语对话教学的特征

初中英语对话教学是提倡师生与课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注重师生关系的尊重与平等。作为一门学科, 有其自身独特的特征。

1.具有文化性的英语对话教学在英语对话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事, 也在学习这个国家的风俗习惯及文化涵养。所以, 教师在英语对话教学过程中, 也要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化的认知。多接触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助于提高英语学习与使用。

2.具有情境性的英语对话教学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口语是极为重要的一项, 英语对话教学能为学生充分的提供将英语知识进行实践的机会, 多说多练, 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要创设与生活相关的语言环境, 去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产生说英语的欲望。

3.具有开放性的英语对话教学英语课堂对话的内容不要只局限于教材当中, 而是以教材为基础, 慢慢的拓展和深化, 激发学生去自主探究,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另外, 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初中英语对话教学, 如辩论或者小组讨论等。

二、目前初中英语对话教学存在的问题

1.老师缺乏关于对话教学的理论。深入开展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 给老师的业务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很多老师对新课改指导下的教学计划及教学目标进行了学习。从表面上看, 讨论和你问我答都需要交流与对话, 但这并不等同于对话。对话是不需要有结论或者答案的, 是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对话过程中, 通过讨论和有效的提问, 激起知识的火花, 达到知识掌握的目的。

2.初中英语对话教学的“失切性”。

(1) 教学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假对话”。目前, 教师对英语对话教学的理解只停留在表层, 以为对话就是师生间问答及生生间讨论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伪对话”。例如译林牛津版第四单元课文教学的内容 (教师是A, 学生是B, 全体同学为C)

A:Now look at the picture, who is in the picture?

C:Hi and his friends.

A:Good, where are they?

B1:They are in the park.

A:What’s the weather like?

B2:It’s very cold.

A:........

(2) 话语权由教师掌控, 学生的对话被动化。倡导师生平等是英语对话教学的特征, 反对老师掌控话语权,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并不等于教师丧失主导地位。

(3) 缺乏实效性的提问, 改善反馈机制。师生进行对话过程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提问, 科学有效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及启发学生的思维, 低效或无效的问题会使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降低, 学习气氛沉闷。

(4) 提高学生之间的互动的实效性。初中英语实施对话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小组讨论, 它能使学生之间相互切磋学习, 共同进步。小组讨论过程中, 老师要关注每组的讨论情况, 不能让小组讨论停留在表面上, 要对小组得空反馈, 给出有针对性的评价, 确保小组讨论的实效性。

三、初中英语对话教学的优化策略

1.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英语对话教学的顺利进行基础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老师和学生只是施教者与受教者的关系, 并不存在卑微关系。老师与学生都有独立的人格, 需要老师的尊重和理解。让学生在平等、真诚的氛围中学习, 改善师生关系。

2.有效的课堂提问。要善于将问题的设置, 具有启发性、层次性, 不能只注重答案的标准性, 要遵循层层递进、先易后难的原则。设置问题要具有挑战性, 才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3.多样化对话形式。

(1) 角色扮演。教师在授课中, 创设一个与生活相关的情景, 生生之间根据自己在情境中的角色, 进行对话练习, 既能体会课本中的对话, 又能提高英语实践能力。

(2) 小组讨论。把学生分成几个讨论小组, 老师提出几个话题, 让几个小组进行讨论, 最后汇总进行总结。老师要起到引导作用, 同时细心观察讨论小组的情况, 并加以指导, 加强小组讨论实效性。

(3) 游戏教学。游戏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在愉快且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在教学中, 老师把知识点转换成游戏方式, 这样能使学生在游戏中很好的吸收英语知识。

结语:做到以上三点, 在今后的英语课堂中, 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必定从兴趣出发, 从而大大的增加了学习兴趣, 也从过去的“只会写”, 真正做到听说读写全面发展。本文中介绍的英语对话的教学方法, 改善了教学方法的不足, 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参考。

参考文献

上一篇:夏阳中心小学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学校工作计划下一篇:工程技术员工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