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公式

2024-04-29

地理公式(共16篇)

篇1:地理公式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影响降水的因素: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长度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况

6、支流多少

7、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等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eg.我国青藏高原)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eg.我国西北地区)

4、空气密度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1、降水:当地气候特征情况;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eg.喜玛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

2、气温: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不同纬度的温度变化、0℃等温线的海拔的高低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1、纬度:.山地所处的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

2、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带谱可能越复杂

3、热量(即阳坡、阴坡):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高度

二、社会人文地理部分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1、土地:地形、土壤

2、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

3、水源(灌溉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

1、市场

2、交通

3、国家政策

4、劳动力

5、科技: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

6、工业基础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地理位置

2、资源因素:原料、燃料

3、农业因素

4、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网络的`通达度):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

5、市场因素

6、科技因素

7、劳动力因素:劳动力价格、素质

8、历史因素

9、政策因素:国家、地区政策扶持

10、军事因素:国防安全需要

11、个人因素:个人偏好情感 (eg.归国华侨投资办厂)

☆城市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1、地形:

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

b.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

c.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

2、气候:中低纬地区温暖,沿海地区湿润

3、河流:影响当地供水和交通运输

4、资源条件(代表城市:大同、大庆、鞍山、克拉玛依、英国伯明翰、美国芝加哥、南非约翰内斯堡<金矿>)

「社会经济因素」

1、交通条件(代表城市:株洲、石家庄、日本筑波)

2、政治因素(代表城市:合肥,美国华盛顿,巴西巴西利亚)

3、军事因素(代表城市:美国波士顿)

4、宗教因素(代表城市:耶路撒冷)

5、科技因素(代表城市:日本筑波)

6、旅游因素(代表城市:黄山、泰安)

☆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

「自然方面」

1、地形:

a.平坦:对选择限制少;

b.起伏大:若需开山、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若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

c.河流湍急:不利航运

2、地质:

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渗漏;

b.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

3、气候:

a.公路、铁路:防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

b.水运、航空:防大雾、大风

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社会经济方面」

1、人口: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使更多人受益。(适用于:地方公路)

2、里程和运营时间:尽量修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以节省运营时间;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适用于:国道)

3、其他:尽量远离重要文物古迹、注意生态环境保护

☆全面分析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2、相对位置

「自然条件」

1、农业条件:

a.地形(类型、土地类型特征<如:以耕地、林地、草原为主等>、土壤)

b.气候(类型、水热条件、光照、热量等)

c.水资源(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河流、湖泊)

d.生物资源(如:气候类型特征有关的生物、农作物特征)

2、工业条件:矿产资源(如:海盐、能源等)

「社会经济条件」

1、人口(包括:劳动力的素质、质量)

2、交通

3、市场

4、科技

5、历史:包括:工农业基础

6、国家政策

应用案例模板

一、区位选择类问题

☆影响水库坝址选择因素:

1、坝址在河流、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口袋形区域有利于建坝:工程量小,造价低,库区容量大

2、选择地质条件好的地方,避开喀斯特地貌、断层

3、气候水文条件:保证水量充足

4、考虑修建水库是否需要移民,占地搬迁情况,尽量减少淹没居民点

☆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决定港口位置)」

1、水域条件:港阔水深(等深线密集,有利于停泊靠岸避风)

2、筑港条件:陆地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

「社会经济条件(影响港口兴衰)」

1、经济腹地条件:经济腹地是否广阔(影响着客货流量);客货流量大小(影响着港口的兴衰);腹地经济性质(决定港口性质<综合港、专业港等>)

2、城市依托:交通便利;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3、政策条件:对外开放地区建成自由贸易港

☆商业中心、商业网点形成的区位因素:

1、便利的交通条件:设立原则:交通最优(环路或市区边缘,公路沿线)

2、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稳定的商品来源

3、广阔的市场或经济腹地:设立原则:市场最优

☆盐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气候:气温高、降水少、多风、日照强:有利于蒸发

2、地形:面积广阔的平坦海滩、淤泥质海岸

☆渔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地形:面积广阔的大陆架(阳光直射、光合作用强、饵料丰富)

2、温带海域:气温变化大、海水上泛

3、河口处: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

4、洋流:(交汇流或上升流)海水上泛,带来海底营养盐类,饵料丰富

☆卫星发射基地选址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1、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2、纬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

3、地势:平坦开阔

「人文条件」

1、人口:单位面积人口密度低,地广人稀

2、交通:交通便利

3、军事: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汽车站选址的区位条件:

1、路况:周围道路宽阔

2、与市内外交通联系

3、工程量大小

☆航空港选址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1、地形: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

2、地质:有良好的地质条件

3、气候:少云雾。

「社会经济条件」

1、交通条件: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联系。

2、经济: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二、原因分析类问题

☆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

「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征:

a.流域广,支流多;

b.含沙量大;

c.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水文特征:

a.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

b.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3、气候特征:该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人为原因」

1、植被破坏:

a.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

b.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湖泊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某地区缺水原因的分析:

「自然原因」

1、气候:降水较少或不充沛、蒸发量大、季节分配不均

2、河流:地表径流量较少

「人为原因」

1、用水量大: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

2、利用不合理: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

三、意义影响类问题

☆旅游业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拉动经济发展:

a.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b.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c.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运输、商业服务、建筑、邮电、金融、房地产、外贸、轻纺、旅游纪念品等产业)

d.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但是过分地依赖旅游业会给国民经济带来不稳定因素)

2、旅游业对社会的影响:

a.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总体促进社会发展)

b.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c.旅游者的大量涌入给当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

3.旅游业对文化的影响:

a.促进文化交流

○1促进民族文化精华的提炼,使民族文化更有(总体促进文化繁荣) 特色和吸引力

○2促进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

b.一些旅游项目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本身的传统文化价值

4.影响区域环境:

a.旅游对环境保护具有促进作用(促进历史古迹、古建筑、纪念馆的修复)

b.旅游与环境的关系不处理好,过多游客造成旅游环境的混乱、污染,降低了旅游质量

☆交通线路修筑的积极意义:

1、交通:完善了当地的交通网络,使交通便利通达

2、经济:加快了物资流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政治:巩固国防、保持稳定、促进区域繁荣

四、价值作用类问题

☆评价河流的航运价值:

「自然条件」

1、地形:平坦,流经平原,水流平缓

2、气候:降水丰富均匀,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 冰期短

3、河道:宽阔平直,水深

「社会经济条件」

流域内人口多,经济发达,联系密集,运输量大

☆水库的作用:

1、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

2、有利于发展水产养殖业

3、有利于发展旅游业

4、具有防洪作用

5、具有发电价值

6、具有灌溉功能

7、提高航运价值

☆自然界中森林的作用:

1、调节气候

2、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3、保持水土

4、防风固沙

5、涵养水源

6、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7、稳定大气成分

8、吸烟除尘

五、方法措施类问题

☆河流的治理原则、措施:

※治理原则

上游:调洪

中游:分洪、蓄洪

下游:泄洪、束水

※治理措施

上游: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缺乏水资源的解决措施:

1、开源: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沿海地区的海水淡化,以提高供水能力

篇2:地理公式

1.便利的交通条件(设立原则:交通最优<环路或市区边缘,公路沿线>)

2.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稳定的商品来源

3.广阔的市场或经济腹地(设立原则:市场最优)

十、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

「自然方面」

1.地形(a.平坦:对选择限制少;b.起伏大:若需开山、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若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c.河流湍急:不利航运)

2.地质(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渗漏;b.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

3.气候(a.公路、铁路:防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b.水运、航空:防大雾、大风)

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社会经济方面」

1.人口(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使更多人受益。<适用于:地方公路>)

2.里程和运营时间(尽量修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以节省运营时间;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适用于:国道>)

篇3:地理公式

一、解方程

分析:配方使等式左边可作为两点间距离.

解:原方程配方得,可作为x轴上一点P(x,0)到两定点A(2,1),B(0,-1)的距离和为,即P点的横坐标就是原方程的解.

又|AB|=,所以点P在线段AB上又在x轴上,点P就是直线AB与x轴的交点,易知AB:y=x-1,与x轴交点为P(1,0),所以原方程解为x=1.

点评:配方法认清距离公式的变脸,就能解有关距离模型的方程.

二、证明不等式

例2已知a+b=1,求证:对任意实数m,n有(m+a)2+(n+b)2≥(m+n+1)2.

分析:不等式两边开平方,左边作为两点间距离,右边作为点到直线距离

点评:开平方认清距离公式的变脸,就能证明有关距离模型的不等式.

三、求函数最值

分析:配方并换元转化为两点间距离.

四、求函数的单调性

例4求函数f(x)=的单调区间及单调性.

分析:把函数f(x)看作点到直线间距离的形式.

解:函数的定义域是-1≤x≤1.令y=,即如图2,所以,几何意义:半圆上动点M(x,y)到定直线L:x-y+2=0距离的倍,由图2知使OB⊥L,B到L距离最小,易得OB:y=-x,由,得x=即B点横坐标,所以当x由-1→时,上半圆上动点M由A→B,M到L距离由大变小,即在[-1,]上f(x)递减.

当x由-→1时,上半圆上动点M由B→C,M到L距离由小变大,即在[-,1]上f(x)递增.

点评:令y=f(x),形如|Ax+Bf(x)+C|的表示式化为d=,看作函数y=f(x)上动点A(x,f(x))到定直线l:Ax+By+C=0间距离.

篇4:中学地理公式归纳

第一,公式列举

(一)地球部分

①某段经线长度L=111×n,n为间隔的纬度数;②某段纬线长度L=n×111×cosФ,其中n为间隔的经度数,Ф为所求纬线的度数。据此,我们可进一步地推出某条经线或某条纬线的长度;③某条纬线的线速度V=1670×cosФ,Ф为某条纬线的纬度数;④昼长=2(12-日出)=2(日落-12)=日落-日出=24-夜长,同一条纬线昼夜长短相同,日出、日落时间相同,同一时刻纬度相同的两条纬线,北纬的昼长等于南纬的夜长,北纬的夜长等于南纬的昼长;⑤地方时的计算: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4分钟(向东加,向西减)。经度差的计算:如果两地同是东经度数或同是西经度数,用大的度数减去小的度数即得经度差,但如果两地不在同东经度数或同西经度数,那么经度差等于两经度数之和;⑥区时的计算: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向东加,向西减),时区差的计算:如两地同在东时区或同在西时区,就用大时区号减去小时区号即得时区差,如两地中一个在东时区,一个在西时区,则时区差等于两地时区号相加;⑦每一时区的中央经线的计算:中央经线=时区号×15,东时区是东经,西时区是西经;⑧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H=90-纬距,纬距是所求地点与直射点之间的纬度差距,同一条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相等。纬距为计算绘图中最为简单的,它与数学上所学数轴上两点之间距离的算法差不多,只是纬距是用度数来表示而已。

(二)地图部分

①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n-1)d≤H<(n+1)d,n为等高线相交的条数,d为等高距,有关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有可能涉及到此陡崖的最大相对高度,最大相对高度应为比(n+1)d小一点的数皆可能;②相对高度的计算:H=│H1-H2│,其中H1为1地的海拔高度,H2为2地的海拔高度,如某地在海平面以下,则把两地的海拔高度数值的绝对值相加则为两地的相对高度;③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其中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都用厘米表示,用此公式可推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如果在图中要求你计算两点之间的实际距离,即可应用此公式,只是量图上距离时应用细软的线,以免误差太大,如果是经纬网地图上,也可用经线、纬线长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像这类题近年来高考经常被考,应特别注意;④崖顶海拔高度的计算:A≤HB-1,其中B为相交的等高线里海拔最低的那条等高线的数值;⑥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计算两点之间的温度差,先算出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度,再根据海拔升高100m气温下降0.6℃计算,则公式为T=相对高度/100×0.6,其中T为相差温度,当然可以根据此方法计算某点的温度,也可计算高空中某一高度是否出现了逆温现象(当高空中某一高度的实际温度比理论温度高则出现逆温,这里的高空指在对流层内)。

学生只有具备以上知识和技能,才能为学习地理有关计算部分内容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二,实例解析

国家主席胡锦涛于当地时间2006年4月18日10时50分左右(以10时50分计)到达西雅图(西八区,当地采用夏令时,即比区时提早1小时的时间),开始了为期12天的对美国等国的国事访问。据此回答1~3题。

1.此时北京时间为()

A.4月18日1时50分

B.4月18日18时50分

C.4月19日1时50分

D.4月19日2时50分

2.此时在赤道上,属于东半球并与西雅图在同一日期的白昼范围是()

A.20°W向东到2°30′E

B.20°W向东到92°30′E

C.2°30′E向东到92°30′E

D.92°30′E向东到160°E

3.访问期间()

A.曾母暗沙正午日影为长-短-长变化

B.高雄正午日影由长变短

C.夏威夷正午日影为长-短-长变化

D.西雅图正午日影由短变长

1.答案:C。

解析:当地采用夏令时,即西七区的区时,西七区与东八区差15个小时,求北京时间只需把4月18日10时50分+15时即可。

2.答案:A。

解析:西七区的中央经线为15°×7=105°W,105°W为4月18日10时50分时,4月18日6时的经线应为177°30′W经线,4月18日18时的经线为2°30′E经线,东半球的范围为20°W~160°E,综上在赤道上,属于东半球与西雅图在同一日期的白昼范围为20°W~2°30′E,能满足此条件的答案只有A。

3.答案:B。

解析:4月18日~4月30日(加访问的12天)期间,太阳直射点应从8°N附近移动到11°N附近(根据太阳直射点1个月大约移动8°左右可计算出),曾母暗沙在4°N,在此期间正午日影一直变化,夏威夷、高雄、西雅图三地均在8°N~11°N以上,正午日影都由长变短。

4.在等高距为50米的地形图中,5条等高线重叠于某断崖处,该断崖处的相对高度可能为()

A.180米B.220米

C.320米D.300米

答案:B。

解析:由于5条等高距为50米的等高线重叠于断崖,因此,断崖处的最小相对高度为200米,故应选B。

5.在一幅6月22日日照图上,有甲乙两地都位于北半球同一经线上,当太阳在同一时刻位于上中天时,测得甲地太阳高度为60°,乙地太阳高度为36°,甲乙两地在图上距离44.4厘米,则该图比例尺是

()

A.1∶24,000,000

B.1∶3,000,000

C.1∶6,000,000

D.1∶12,000,000

答案:C。

解析:由题意可知,两地正午太阳高度相差24°,因此两地纬度相距24°,由于两地在同一经线上,故两地实际距离为24×111=2664(千米)。因此可求出该图比例尺:1∶6,000,000。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县第三中学

篇5:高三地理公式常用

某地昼长

=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

=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长

10某地夜长

某地夜长

=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长

=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

即:纬度相同半球不同的2地的夜长+夜长=24小时

11昼长、夜长

(1)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

注意:前后时刻一致即可,比如都是某地地方时,比如都是北京时间

(2)昼长=(12-日出地的地方时)乘以2

昼长=(日落地的地方时-12)乘以2注意:均指该地地方时

(3)图上计算:

昼长=24小时乘以昼弧/360度

(4)北纬某地昼长=对应南纬的夜长

(5)夜长=24-昼长

1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

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x-1)·h≤H<(x+1)·h,其中H为相对高度,h为等高距,x为等高线条数。

13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注意:比例尺本身没有单位,但计算时要注意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先换算统一。

比例尺大小实际上是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数值上表现为比值的大小。

比例尺的缩小或放大是距离的缩放、并非面积的缩放。

图上距离往往需要在地图上量取。

14实际距离

(1)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2)在经纬网图上:

经线上跨纬度1度=111千米

纬线上跨经度1度=111乘以cosA千米,其中A是纬度

15外流区的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

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

16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

耕作制度是指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技措施的总称。复种指数是一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而垦殖指数则是一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反映出某地农业生产力水平、耕地重复利用和开发的程度。

17耕地比重

篇6:高考地理答题公式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势起伏状况

3.(多种地形条件下)主要地形分布

篇7:高三地理公式一共有多少

时区

(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

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

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

2

区时

(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

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

(2)公式计算:

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

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3

地方时

(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

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

(3)公式计算:

(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

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

两地之间的太阳高度角的差=两地之间的纬度差

5

日出、日落时刻

(1)地方时、区时计算

(2)日出时刻=(24-昼长)/2

即:日出时刻=12-昼长/2

(3)日落时刻=24-日出时刻

即:日落时刻=12+昼长/2

6

正午太阳高度

(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

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3)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的绝对值

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

7

某日(R)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位置

某日(R)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位置=23°26′N—R—6月22日*(23°26′*4/365)

说明:

(1)此公式只能大致计算一年当中某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计算结果若是正值,则为北纬;若为负值,则为南纬;

(3)R为某日日期,R-6月22日为该日与6月22日相差的天数,(23°26′*4/365)为太阳直射点一日内移动的纬度距离。(假设其移动是匀速的)

8

极昼极夜的范围

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

9

某地昼长

某地昼长

=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

=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长

10

某地夜长

某地夜长

=24—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夜长

=与该地纬度相同但南北半球不同的纬度的昼长

即:纬度相同半球不同的2地的夜长+夜长=24小时

11

昼长、夜长

(1)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

注意:前后时刻一致即可,比如都是某地地方时,比如都是北京时间

(2)昼长=(12-日出地的地方时)*2

昼长=(日落地的地方时-12)*2注意:均指该地地方时

(3)图上计算:

昼长=24小时*昼弧/360度

(4)北纬某地昼长=对应南纬的夜长

(5)夜长=24-昼长

12

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

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x-1)·h≤H<(x+1)·h,其中H为相对高度,h为等高距,x为等高线条数。

13

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注意:比例尺本身没有单位,但计算时要注意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要先换算统一。

比例尺大小实际上是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数值上表现为比值的大小。

比例尺的缩小或放大是距离的缩放、并非面积的缩放。

图上距离往往需要在地图上量取。

14

实际距离

(1)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2)在经纬网图上:

经线上跨纬度1度=111千米

纬线上跨经度1度=111*cosA千米,其中A是纬度

15

外流区的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

降水量=径流量+蒸发量

16

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

耕作制度是指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技措施的总称。复种指数是一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而垦殖指数则是一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反映出某地农业生产力水平、耕地重复利用和开发的程度。

17

耕地比重

耕地比重=人口算术密度/人口生理密度

18

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该地常住人口(人)/该地土地面积(平方千米)

19

人口耕地密度

人口耕地密度=该地常住人口数/该地耕地面积

20

人口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某时段末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该时段初人口数

21

城市人口比重

城市人口比重=城市总人口/总人口

22

人口计算公式

人口出生率:人口出生率是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出生人数与平均人口之比。

计算公式:出生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

死亡率:指一定时期内人口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人口自然增长率:指一年内人口自然增长数与年平均总人数之比,通常用千分率表示。用于说明人口自然增长的水平和速度的综合性指标。

计算公式:(人口自然增长率=年自然增长人数/该年年平均人口数)×1000‰。

总和生育率:指一定时期育龄妇女各年龄组生育率之和,以千分数表示。反映育龄妇女在15至49周岁总的生育水平,也可看成为如果一批妇女按照目前各年龄的生育水平度过整个生育期,则一生可能生育的孩子数。

23

人口总负担系数

指被抚养人口与15—64岁人口的比例。

其中被抚养人口指0—14岁和65岁以上的人口。

24

性别比

性别比是人口中男性人数与女性人数之比。通常用每100个女性人口相应有多少男性人口。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人口性别比是106:74。

25

人口算术密度、人口生理密度

篇8:完全平方公式与平方差公式

(a+b)2= a2 +2ab+b2

(a-b)2= a2 - 2ab+b2

完全平方公式的文字叙述:

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

你能根据图1中和图2的面积说明完全平方公式吗?

图1 图2

完全平方公式 的几何意义

和的完全平方公式

(a+b)2= a2 +2ab+b2

差的完全平方公式:

(a-b)2= a2 - 2ab+b2

公式特征:(a+b)2= a2 +2ab+b2 (a-b)2= a2 - 2ab+b2

1、积为二次三项式;

2、积中两项为两数的平方和;

3、另一项是两数积的2倍,且与乘式中间的符号相同.首平方,尾平方,积的2倍放中央 .

4、公式中的字母a,b可以表示数,单项式和多项式.

想一想: 下面各式的计算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应当怎样改正?

(1)(x+y)2=x2 +y2 错 (x +y)2 =x2+2xy +y2

(2)(x -y)2 =x2 -y2 错 (x -y)2 =x2 -2xy +y2

(3) (-x +y)2 =x2+2xy +y2 错 (-x +y)2 =x2 -2xy +y2

(4) (2x+y)2 =4x2 +2xy +y2 错 (2x +y)2 =4x2+4xy +y2

例1、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4m+n)2

解: (4m+n)2= (4m)2 +2·(4m) ·n +n2 =16m2 +8mn +n2

(2)(x-2y)2

解: (x-2y)2= x2 -2·x ·2y +(2y)2 =x2 -4xy +4y2

例2、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1022

解: 1022 = (100+2)2 =10000+400+4 =10404

(2) 992

解: 992 = (100 –1)2 =10000 -200+1 =9801

思考

(a+b)2与(-a-b)2相等吗? (a-b)2与(b-a)2相等吗? (a-b)2与a2-b2相等吗? 为什么?

拓展练习:

1. =_______;

2.若 是一个完全平方公式, 则 _______;

3.若 是一个完全平方公式, 则 _______;

观察等式

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差

概括总结

公式中的字母的意义很广泛,可以代表常数,单项式或多项式

平方差公式的特征:

(1)等号左边是两个数(字母)的和乘以这两个数(字母)的差.

(2)等号右边是这两个数(字母)的平方差.

注:必须符合平方差公式特征的代数式才能用平方差公式

练一练

(a+b)(a-b)= a2-b2

阅读算式,按要求填写下面的表格

能力提高

篇9:地理公式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

篇10:初中物理公式,必背公式

一、速度公式

物理量 计算式 国际主单位 常用单位 换算关系

速度v V=s/t m/s Km/h 1m/s=3.6km/h

路程s S=vt m Km 1km=1000m

时间t t=s/v s h 1h=60min=3600s

火车过桥(洞)时通过的路程s=L桥+L车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

二、密度公式

(ρ水=1.0×103 kg/ m3)

物理量 计算式 国际主单位 常用单位 换算关系

密度ρ ρ=m/v Kg/ m3 g/ Cm3 1g/ Cm3=1000kg/ m3

质量m M=ρv Kg g 1kg=1000g

体积v V=m/ρ m3 Cm3 1 m3=103dm3=106cm3 1L=103ml(cm3)

冰与水之间状态发生变化时m水=m冰 ρ水>ρ冰 v水

同一个容器装满不同的液体时,不同液体的体积相等,密度大的质量大

空心球空心部分体积V空=V总-V实

三、重力公式

G=mg (通常g取10N/kg,题目未交待时g取9.8N/kg)

同一物体G月=1/6G地 m月=m地

四、杠杆平衡条件公式

F1l1=F2l2 F1 /F2=l2/l1

五、动滑轮公式

不计绳重和摩擦时F=1/2(G动+G物)s=2h

六、滑轮组公式

不计绳重和摩擦时F=1/n(G动+G物)s=nh

七、压强公式(普适)

P=F/S固体平放时F=G=mg

S的国际主单位是m2 1m2=102dm2=104cm2=106mm2

八、液体压强公式P=ρgh

液体压力公式F=PS=ρghS

规则物体(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公式通用

九、浮力公式

(1)、F浮=F’-F (压力差法)

(2)、F浮=G-F (视重法)

(3)、F浮=G (漂浮、悬浮法)

(4)、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 (排水法)

十、功的公式

W=FS把物体举高时W=GhW=Pt

十一、功率公式

P=W/tP=W/t=Fs/t=Fv(v=P/F)

十二、有用功公式

举高W有=Gh水平W有=FsW有=W总-W额

十三、总功公式

W总=FS (S=nh)W总=W有/ηW总= W有+W额 W总=P总t

十四、机械效率公式

η=W有/W总 η=P有/ P总

(在滑轮组中η=G/Fn)

(1)、η=G/ nF(竖直方向)

(2)、η=G/(G+G动) (竖直方向不计摩擦)

(3)、η=f / nF (水平方向)

十五、热学公式C水=4.2×103J/(Kg·℃)

1、吸热:Q吸=Cm(t-t0)=CmΔt

2、放热:Q放=Cm(t0-t)=CmΔt

3、热值:q=Q/m

4、炉子和热机的效率: η=Q有效利用/Q燃料

5、热平衡方程:Q放=Q吸

6、热力学温度:T=t+273K

7.燃料燃烧放热公式Q吸=mq或Q吸=Vq(适用于天然气等)

电学部分

1、电流强度:I=Q电量/t

2、电阻:R=ρL/S

3、欧姆定律:I=U/R

4、焦耳定律:

(1)、Q=I2Rt普适公式)

(2)、Q=UIt=Pt=UQ电量=U2t/R (纯电阻公式)

5、串联电路:

(1)、I=I1=I2

(2)、U=U1+U2

(3)、R=R1+R2 (1)、W=UIt=Pt=UQ (普适公式)

(2)、W=I2Rt=U2t/R (纯电阻公式)

(4)、U1/U2=R1/R2 (分压公式)

(5)、P1/P2=R1/R2

6、并联电路:

(1)、I=I1+I2

(2)、U=U1=U2

(3)、1/R=1/R1+1/R2 [ R=R1R2/(R1+R2)]

(4)、I1/I2=R2/R1(分流公式)

(5)、P1/P2=R2/R1

7、定值电阻:

(1)、I1/I2=U1/U2

(2)、P1/P2=I12/I22

(3)、P1/P2=U12/U22

8、电功:

(1)、W=UIt=Pt=UQ (普适公式)

(2)、W=I2Rt=U2t/R (纯电阻公式)

9、电功率:

(1)、P=W/t=UI (普适公式)

(2)、P=I2R=U2/R (纯电阻公式)

常用物理量

1、光速:C=3×108m/s (真空中)

2、声速:V=340m/s (15℃)

3、人耳区分回声:≥0.1s

4、重力加速度:g=9.8N/kg≈10N/kg

5、标准大气压值:760毫米水银柱高=1.01×105Pa

6、水的密度:ρ=1.0×103kg/m3

7、水的凝固点:0℃

8、水的沸点:100℃

9、水的比热容:C=4.2×103J/(kg•℃)

10、元电荷:e=1.6×10-19C

11、一节干电池电压:1.5V

12、一节铅蓄电池电压:2V

13、对于人体的安全电压:≤36V(不高于36V)

14、动力电路的电压:380V

15、家庭电路电压:220V

16、单位换算:

(1)、1m/s=3.6km/h

(2)、1g/cm3 =103kg/m3

篇11:高中数学公式:等比数列公式

(1)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是:An=A1×q^(n-1)

若通项公式变形为an=a1/q*q^n(n∈N*),当q>0时,则可把an看作自变量n的函数,点(n,an)是曲线y=a1/q*q^x上的一群孤立的点。

(2) 任意两项am,an的关系为an=am・q^(n-m)

(3)从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可以推出: a1・an=a2・an-1=a3・an-2=…=ak・an-k+1,k∈{1,2,…,n}

(4)等比中项:aq・ap=ar^2,ar则为ap,aq等比中项。

(5) 等比求和:Sn=a1+a2+a3+.......+an

①当q≠1时,Sn=a1(1-q^n)/(1-q)或Sn=(a1-an×q)÷(1-q)

②当q=1时, Sn=n×a1(q=1)

记πn=a1・a2…an,则有π2n-1=(an)2n-1,π2n+1=(an+1)2n+1

另外,一个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各项取同底数数后构成一个等差数列;反之,以任一个正数C为底,用一个等差数列的各项做指数构造幂Can,则是等比数列。在这个意义下,我们说:一个正项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是“同构”的。

篇12:地理公式

关键词:势函数;原函数;零点;积分上限;积分下限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9)11(S)-0078-2

数学是学习和研究物理学的重要工具,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是大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善于利用数学分析方法,能够更好地理解物理公式的含义。

首先,切莫淡化物理公式中变量的物理含义,而过分强调数学关系。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往往撇开公式的物理意义,忘记公式所表达的物理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容易造成错误。如电磁学中的场强公式:

E=FQ(1)

学生们往往会从公式的数学形式上得出结论:E正比于F或反比于Q。事实上,方程左端代表一物理事实,而右边代表一种定义的方法(测定方法),描述的是这样一个事实:将电量为Q的点电荷放在待测电场中时,受到的电场力为F,并不存在E正比于F或反比于Q的问题。克服这种思维偏差的主要措施,一是要强调公式的物理意义,理解公式所描述的物理现象与物理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决定关系。二是要明确公式的来龙去脉,增强公式的物理色彩,突出对其物理意义的分析。

然而有一些物理公式,在保持其物理色彩的前提下,强调其数学本质,有时甚至过分地强调。实践证明,对于初学者来说,强调其数学本质可以帮助其更加深刻地理解物理公式的本质含义。

例如,大学物理中有关“势”函数的概念,与高等数学中“原”函数概念,有着对应关系。所以,在讲授“势”概念时,将其还原回到数学公式,利用掌握的微积分知识,可以澄清一些容易出错的概念。

高等数学知识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函数f(x)有原函数F(x),则由牛顿-莱布尼茨公式可得到:

∫xx0f(x)dx=∫xx0dF(x)=F(x)-F(x0)(2)

x、x0分别为积分上、下限,且在同一数轴上,在学习“势”概念之前,学生对这一公式应该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静电场中“电势”φ(r)是这样定义的:

φ(r)-φ(r0)=∫r0rE(r)•dr(3)

公式(3)带着明显物理含义,与具有普遍意义的积分公式(2)有着一定的差别。显然,这种差别是表面上的,式中E为电场强度,r0、r分别为积分上、下限,且上限r0一般定义为电势的“零点”。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变化的含义以及场强与电势之间的关系,将(3)式形式地还原为数学形式:

φ(r)-φ(r0)=∫rr0dφ(r)=∫r0rE(r)•dr=-∫rr0(E•dr )(4)

可以得到:

dφ=-E•dr=-dW(5)

我们一般定义电势的改变量为电势能增量的负值,之所以这样定义,从数学公式角度考察,“故意”将积分上下限颠倒,必然会得到这种结果;从物理含义角度来考察,之所以将上下限颠倒,是为了迎合物理习惯:一般情况下,保守力做功导致势能的减少,而数学只采用末态值减去初态值的方式来描述积分过程。

从(4)式还可以看出,积分变量不再局限于某一坐标轴上变化,可以是描述数量变化的任何变量。在力学、电磁学中,它通常是三维空间位置向量的大小。

从上述对比、分析过程不仅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保守力做功的含义,而且有关“零点”定义的含义也搞清楚了。如果将上限r0处定义为零点,则任意点处电势为:

φ(r)-φ(r0)|=0=∫rr0-(E•dr)=∫rr0dφ(r)=φ(r)-φ(r0)(6)

值得注意的是,方程左端的φ(r0)=0,是“人为”的,是我们定义的零点,明显具有物理含义,而方程右端的φ(r)、φ(r0) ,取具体的数学计算结果(真实结果),φ(r0)不见得取“零”值。从式(6)亦可以看出,如果没有人为地将方程左端的φ(r0)设定为φ(r0)=0,那么,必须将r处真实值φ(r)修正为φ(r)-φ(r0)。

一般将有限带电体无穷远处定义为电势零点,即有:

φ(r)=∫∞rE•dr=∫r∞dφ(r)=φ(r)-φ(∞)(7)

一般情况下,有限带电体的φ(∞)=0,与左端“人为”定义的结果相同(巧合),故有:

φ(r)=∫∞rE(r)•dr(8)

初学者通常会将上式牢记在心, 并且习惯于解决无穷远处电势零点问题, 而容易把(6)、(7)式忽略,忽略的后果是,当遇到变换零点问题时,往往无计可施。例如,如果问题中涉及将零点定义在某有限距离r0处时,只要清楚“人为”的、“数学”的零点的含义,很自然地会利用(6)式来求任意点r处的电势。例如,任意点r处点电荷Q的电势φ(r),可以直接写为:

φ(r)=∫rr0-(E•dr)=∫rr0dφ(r)=∫rr0d(Q4πε0r)=Q4πε0(1r-1r0)(9)

显然,若生硬照搬公式,则(8)式爱莫能助。

总之,有些物理公式,可以通过将其数学化,来加深对其物理含义的理解。这样,将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描述物理问题的能力,真正建立起物理上的数量关系的能力,增强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提高运用数学工具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三慧. 电磁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60-87.

[2]赵凯华, 罗蔚茵. 力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06-132.

[3]沈永欢等. 实用数学手册[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175-200.

篇13:小学数学常用公式利率问题公式

(1)单利问题:

本金×利率×时期=利息;

本金×(1+利率×时期)=本利和;

本利和÷(1+利率×时期)=本金。

年利率÷12=月利率;

月利率×12=年利率。

(2)复利问题:

本金×(1+利率)存期期数=本利和。

例如,“某人存款2400元,存期3年,月利率为10.2‰(即月利1分零2毫),三年到期后,本利和共是多少元?”

解(1)用月利率求。

3年=12月×3=36个月

2400×(1+10.2%×36)

=2400×1.3672

=3281.28

(2)用年利率求。

先把月利率变成年利率:

10.2‰×12=12.24%

再求本利和:

2400×(1+12.24%×3)

=2400×1.3672

=3281.28(元)(答略)

[小学数学常用公式利率问题公式]

★ 银行贷款利率折扣

★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问题及措施研究

★ 《纳税、利率》教学反思

★ 7天通知存款利率

★ 七天通知存款利率

★ 父亲节实际祝福

★ 现实表现和工作实际

★ 云计算存在四大问题阻碍企业应用

★ 人教版利率的教学设计

篇14:小学生数学公式植树问题公式

1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株距=全长÷株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株数+1)

株距=全长÷(株数+1)

2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

全长=株距×株数

篇15:高中物理运动学公式总结公式

2、瞬时速度:当△t→0时,v=△x/△t,方向为那一时刻的运动方向

3、平均速度=位移/时间,平均速率=路程/时间

4、a(速度变化率)=(V1-V0)/△t 以下公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5、V1=V0+at

6、X=Vot+1/2at2

7、V2-v02=2ax

8、X=(V0+V)*t/2

9、△x=a(T的平方)

10、平均速度=(初速度加末速度的和)除以2

11、V(中间时刻)=平均速度

12、V(中间路程)=([初速度的平方加末速度的平方的和]除以2)]再开方

13、只适用于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几个公式:

(1)V1:V2:V3:…:Vn=1:2:3:…:n(2)[第n秒位移之比]X1:X2:X3:…:Xn=1:3:5:…(2n-1)(3)[前n秒位移之比]X1:X2:X3:…:Xn=1:4:9:…:n的平方

篇16:地理公式

【关键词】高斯公式 斯托克斯公式 散度旋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140-02

在理工科教学中,高斯公式和斯托克斯公式是高等数学课程中两个非常重要的公式,对学生理解曲线、曲面积分,以及后续专业课程如电磁学、数学物理方程的学习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两个公式也是考研数学中的热门考点。在国内大学通用的同济大学数学系编著的《高等数学》[1]教材中,讲到高斯公式和斯托克斯公式这部分内容时,都是先直接给出定理,然后加以证明并介绍其应用。然而在具体课堂教学时,要用这种方式讲好这部分内容,使学生能比较轻松地接受和理解它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灵活应用它们,本文通过引入生活实例加图例的方法,对这两个公式以及散度和旋度概念进行了形象直观的阐述。

一、高斯公式与散度

设空间闭区域是由分片光滑的闭曲面所围成,若函数 P( x,y,z) ,Q( x,y,z) 与R( x,y,z)在上具有一阶连续偏导数,则有高斯公式(散度公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如图1-3用榔头钉钉子,灯泡或太阳向四周辐射光线,点燃的烟花向周围爆炸等现象。对这些现象进行对比观察,发现都具向四周散射的效果。

二、斯托克斯公式与旋度

设 为分段光滑的空间有向闭曲线,是以为边界的分片光滑的有向曲面,的正向与的侧符合右手规则,若函数P( x,y,z),Q( x,y,z) 与R( x,y,z)在曲面(连同边界)上具有一阶连续偏导数,则有斯托克斯公式(旋度公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过如图5-7两人扳手劲、用电钻钻孔、旋螺钉、用磨子推磨等现象。对这些现象进行对比观察,发现都具向旋转的效果。

我们不妨对旋螺钉的效果进行受力分析,如图8螺钉受到旋转力A=(P,Q,R)作用,P,Q,R分别是旋转力A在x,y,z三个坐标轴方向上的旋转分力,旋转力A的作用效果等效于绕着三个坐标轴方向上的旋转分量作用效果,绕x轴旋转分量为绕x轴顺时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M].第7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7.

[2]Dale Varberg.微积分[M].第9版.刘深泉,张万芹,张同斌,杜保建,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1.

上一篇:旧教学楼拆除施工方案下一篇:桑行村党支部任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