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穿刺的护理要点

2024-05-06

深静脉穿刺的护理要点(精选9篇)

篇1:深静脉穿刺的护理要点

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护理

神经内科一病区

高漫漫

深静脉穿刺留置导管是重症监护中常用的操作技术之一,是危重、大手术及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进行中心静脉压监测、输液、输血、血液透析和实施完全胃肠外营养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由于其具有保留时间长、操作简单、输液种类广泛、导管弹性好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如果置管后护理不当,不但影响置管的继续使用,而且也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及经济损失,如何预防置管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无疑对护理人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1、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由于危重患者无行能力,家属对深静脉置管术缺乏了解,较难取得配合。因此,护士必须热情、主动,耐心细致地进行讲解,讲解置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消除家属的紧张和恐惧心理,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操作过程。同时说明在穿刺过程中及术后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让患者及家属做出选择。(2)在患者或家属同意做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基础上,请他们在《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协议书》上签字,使我们的护理工作做到有据可查,为深静脉穿刺的必要性、合理性提供依据。(3)用物准备:深静脉穿刺包1、1%利卡因5 ml、肝素稀释液(浓度为25 u/ml),无菌手套2副,无菌纱布,消毒用碘伏、棉签等,3 M透明敷贴、肝素帽、5 ml注射器。(4)协助患者按穿刺要求取正确卧位,是保证穿刺成功的重要因素。

2、术中护理

(1)熟悉穿刺置管部位静脉的解剖和走行方向,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穿刺部位用碘伏消毒,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多次穿刺,以防医源性感染的发生。(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术中尽量给予关心、体贴及耐心细致地解释、指导。对个别躁动不安的要约束四肢,必要时可适当地应用小剂量镇静剂。(3)置管成功后见回血,证实部位正确后接上肝素帽,方可按输液导管输液,导管固定稳妥后,并要标上置管刻度,一般为14~18 cm。

3、术后护理

① 固定与消毒 用无菌透明贴膜或用BD无菌贴膜外固定,可有效防止导管移位,扭曲、受压及脱出,使患者活动感到便利,同时要避免因患者翻身或不自主动作导致管道接头脱落。注意观察穿刺点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热、痛、渗血及脓性分泌物等炎性反应,穿刺点定时消毒,无菌敷料隔日换一次,夏季或高热多汗患者需每日更换,若被污染立即更换,同时用碘伏或75%酒精消毒穿刺点周围皮肤,要注意局部保护。

②预防气栓 空气栓塞是一种严重并发症,可以立即引起死亡,常发生于静脉压较低、输液时液体输完或导管接头脱落时。因此,一定要及时更换液体,并仔细检查输液系统的各个连接点,进行必要的妥善固定,使其不漏气、不易脱落[3]。在更换输液导管时应先关闭静脉留置管,确保导管各连接完善并无漏气现象后,再打开导管的阻断阀。

③ 导管的护理 对静脉输液管道,24 h要更换,观察液体滴注是否通畅,导管有否扭曲、受压,连接有无漏液现象,进针部有无皮下水肿、疼痛。对接头处使用的三通阀或肝素帽,发现松动或脱落,立即去除,严格消毒后更换新的三通阀或肝素帽。对接头处的各项操作如进行输液、给药及输液泵衔接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医源性感染发生。对输注静脉高营养液患者,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输注完毕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管腔或重新更换新的输液管后,再输入其他液体。

④监测中心静脉压 利用深静脉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时,特别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增强心理的安全感。较长时间监测CVP时,应每24 h用生理盐水配置的稀肝素液5 ml(30 u)冲洗导管,以保持测压系统通畅和减少感染发生率。

⑤ 深静脉置管的重要性 深静脉置管是血透患者的生命线,应该专管专用,透析期间不要用导管输液、采血,注意防止交叉感染及血行感染,延长使用时间,血透结束后,先将双腔导管内血液用生理盐水每侧10 ml快速冲净,再用肝素盐水正压封管,下次在透前将保留的肝素盐水抽出。

⑥ 治疗结束决定拔除导管时,先消毒局部皮肤,拔出导管,再消毒局部,用无菌纱布压迫穿刺点约5 min,防止发生血肿,并覆盖无菌敷料,以保护局部,防止感染,必要时剪下导管末端送检。

小结

经此处理,全部病例均未出现空气栓塞、穿刺点局部皮肤感染等并发症及出现堵管现象。因此,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应熟练掌握深静脉穿刺置管的无菌操作技术,熟悉深静脉穿刺置管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加强责任心,细心观察,仔细护理,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及时处理才能做好深静脉穿刺置管的护理工作。

篇2:深静脉穿刺的护理要点

l 穿刺点:胸锁乳突肌后路应以胸锁乳突肌锁骨头与锁骨夹角偏后1-2厘米为入点,方向偏向与胸锁乳突肌垂直穿刺。胸锁乳突肌前路应在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夹角下1-2厘米穿刺。有的书上说要在夹角顶点穿,但那样容易穿到颈动脉窦。

l 穿刺时应先固定住颈内动脉,在它的外侧寻找颈静脉。

l 穿刺时术者站在患者头侧,因而放穿刺包的盘子应放在术者右侧,这样换手的时候左手仍可以固定颈动脉而不必移动。这点在实际应用中非常重要。l 扩皮的深度为扩张皮肤及皮下组织为止,不能盲目强调深度。

l 在浅部找到静脉可能是颈外静脉,颈内静脉不会太浅的。鉴别的方法就是穿到静脉后大力回抽看顺利与否,我第一次就穿到了浅静脉而没有发现,因而置管也置不进去。

l 休克时穿到静脉也不会回血,因而反复穿刺也穿不到。但这时小针穿刺还是会回血的,真的要置管的时候就会很困惑。唯一的办法就是穿刺到预计深度后就用钢丝试探。l 动脉部分:休克时从动脉输液是不可能的,因为压力大输不进水。不能穿动脉,误穿到了要立即压迫止血。

常见的深静脉穿刺入路

1.锁骨下静脉 锁骨下静脉是腋静脉的延续,起于第1肋的外侧缘,成人长约3~4cm。前面是锁骨的内侧缘,在锁骨中点稍内位于锁骨与第1肋骨之间略向上向内呈弓形而稍向内下,向前跨过前斜角肌于胸锁关节处与颈内静脉汇合为无名静脉,再与内侧无名静脉汇合成上腔静脉。通常多选用右侧锁骨下静脉作为穿刺置管用。穿刺进路有锁骨上路和锁骨下路两种。

⑴ 锁骨上路 病人取仰卧头低位,右肩部垫高,头偏向对侧,使锁骨上窝显露出来。在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外侧缘,锁骨上缘约1.0cm处进针,针与身体正中线或与锁骨成45°角,与冠状面保持水平或稍向前15°,针尖指向胸锁关节,缓慢向前推进,且边进针边回抽,直到有暗红色血为止。经反复测试确定在静脉腔内便可送管入静脉。送管方法有两种:

①外套管直接穿刺法:根据病人的年龄选用适当型号的外套管针(成人16~14号,儿童20~18号)直接穿刺。当穿中静脉后再向前推进3~5mm,而后退出针芯,将注射器接在外套管上回抽有静脉血时,可缓慢旋转向前送入;如回抽无回血,可缓慢后撤同时回抽,当抽到回血时即停止后撤,经反复测试确定在静脉腔内再慢慢旋转导管向前送入。

②钢丝导入法: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金属穿刺针及相应型号的钢丝和导管。穿刺方法同前,当穿中静脉后将钢丝送入。如果导管较软可先用相应型号的扩张器沿钢丝送入静脉内(送扩张器前先用尖刀片将皮肤针眼扩大),而后撤出扩张器,再将导管沿钢丝送入静脉。导管送入的长度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5~10cm即可。退出引导钢丝用缝线将导管固定在皮肤上,再用皮肤保护膜加固。用缝针固定时下针的方向应与导管平行,不可横跨导管以免将导管扎破。

锁骨上路进针在穿刺过程中,针尖前进的方向实际上是远离锁骨下动脉和胸膜腔的方向前进,所以较锁骨下进路为安全。此进路不经过肋间隙,送管时阻力小,用外套管穿刺时可直接将套管送入静脉,到位率比锁骨下路高。也可以经此路放置Swan-Ganz导管和肺动脉导管或心内膜起搏器。

⑵ 锁骨下路 病人取仰卧位,右上肢垂于体侧,略向上提肩,使锁骨与第一肋间的间隙张开便于进针。右肩部可略垫高(也可不垫),头低位约15~30°,从锁骨中内1/3的交界处,锁骨下缘约1~1.5cm(相当于第二肋骨上缘)进针。针尖指向胸骨上窝,针体与胸壁皮肤的夹角小于10°,紧靠胸锁内下缘徐徐推进,这样可避免穿破胸膜及肺组织所引起的气胸。在进针的过程中,边进边轻轻回抽,当有暗红色血液时停止前进,并反复测试其通畅情况,确定在静脉腔内时便可置导管。如果以此方向进针已达4~5cm仍无回血时,不可再向前推进,以免损伤锁骨下动脉。此时应徐徐向后退针并边退边抽,往往在撤针过程中抽到回血,说明已穿透锁骨下静脉。在撤针过程中仍无回血,可将针尖撤到皮下而后改变方向(针尖在深部时不可改变方向,以免扩大血管的损伤)使针尖指向甲状软骨以同样方法徐徐前进,往往可以成功。送导管的方法基本上与锁骨上路相同,但由于此进路要通过肋间隙,用外套管针时往往送套管时较困难,阻力较大,常需要借助钢丝引导。另外此进路穿刺过深时有误伤锁骨下动脉的可能。如果针干与胸部皮肤角度过大有穿破胸腔和肺组织的可能。值得特别提出的是锁骨下进路置管到位率较低,导管可进入同侧颈内静脉、对侧无名静脉。据观察此进路的到位率小儿为32.3%,成人为84%。心脏手术时撑开胸骨时可能影响导管的位置。

2.颈内静脉 起源于颅底,颈内静脉全程均被胸锁乳突肌覆盖,上部位于胸锁乳突肌前沿内侧,中部位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前缘的下面和颈总动脉后外侧,下行至胸锁关节处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无名静脉,再下行与对侧无名静脉汇合成上腔静脉进入右心房。成人颈内静脉较粗大,易于被穿中。右侧无胸导管而且右颈内静脉至无名静脉入上腔静脉段几乎为一直线,右侧胸膜顶较左侧为低,故临床上常选用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尤其是放置Swan-Ganz导管更为方便。颈内静脉穿刺的进针点和方向根据个人的习惯各有不同,一般根据颈内静脉与胸锁乳突肌的关系,可分别在胸锁乳突肌的前、中、后三个部位进针。

⑴ 前路 病人仰卧头低位,右肩部垫起,头后仰使颈部充分伸展,面部略转向对侧。操作者以左手食指和中指在中线旁开3cm,于胸锁乳突肌的中点前缘相当于甲状软骨上缘水平触及颈总动脉搏动,并向内侧推开颈总动脉,在颈总动脉外缘的0.5cm处进针,针干与皮肤成30~40°角,针尖指向同侧乳头或锁骨中内1/3交界处前进。常在胸锁乳突肌中段后面进入颈内静脉。此路进针造成气胸的机会不多,但易误入颈总动脉。

⑵ 中路 在锁骨与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和胸骨头形成的三角区的顶点,颈内静脉正好位于此三角的中心位置,该点距锁骨上缘约3~5cm,进针时针干与皮肤呈30°角,与中线平行直接指向足端。如果试穿未成功,将针尖退到皮下,再向外偏斜10°左右指向胸锁乳突肌锁骨头以内的后缘,常能成功。若遇肥胖、短颈或小儿,全麻后胸锁乳突肌标志常不清楚,定点会有一些困难。此时可利用锁骨内侧端上缘的小切迹作为骨性标志(此切迹就是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附着点)颈

内静脉正好经此而下行与锁骨下静脉汇合。穿刺时以左手拇指按压,以确认此切迹,在其上方约1~1.5cm处进针(此处进针又称为低位进针点),针干与中线平行,针尖指向足端,一般进针2~3cm即可进入颈内静脉。若未成功再将针退至皮下,略向外侧偏斜进针常可成功。

⑶ 后路 在胸锁乳突肌的后缘中下1/3的交点或在锁骨上缘3~5cm处作为进针点,在此处颈内静脉位于胸锁乳突肌的下面略偏向外侧,穿刺时面部尽量转向对侧,针干一般保持水平,在胸锁乳突肌的深部指向胸骨上窝方向前进。针尖不宜过分向内侧深入,以免损伤颈总动脉,甚至穿入气管内。以上三种进针点一般以中路为多,因为此点可以直接触及颈总动脉,可以避开颈总动脉,故误伤动脉的机会较教少。另外此处颈内静脉较浅,穿中率较高。此外应指出,由于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相距很近,为避免误伤动脉在正式穿刺前必须先用细针试穿,以确定穿刺的角度和深度,而后再正式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置入导管的方法与锁骨下静脉相同。

3.股静脉 股静脉位于股动脉内侧,穿刺时以左手的食指和中指摸准股动脉的确切位置,在其内侧约2~3cm处进针,针尖指向头侧,针干与皮肤成30°,一般较易成功,置管方法与锁骨下静脉相同。但由于距下腔静脉较远故置管的位置不易达到中心静脉,所测得的压力受腹腔内压力的影响,往往高于实际中心静脉压。如果从针腔内送入较长的导管可达到中心静脉,但导管在血管内行程较长,留置时间久,难免引起血栓性静脉炎。现已很少采用,除非在某些特殊病情如巨大胸主动脉瘤或布加综合征时采用。术后应及早拔除,以减少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

篇3:深静脉穿刺的护理要点

深静脉穿刺在临床上已开展多年, 广泛应用于急危重患者的抢救、大量快速静脉补液、中心静脉压监测、血液透析或长时间输液。但是, 深静脉穿刺置管和护理过程中时有并发症发生, 有些比较严重, 甚至致命。2009年6月我科1例化疗患者因长期化疗导致全身外周静脉发炎、硬化, 外周静脉输液穿刺困难, 行深静脉穿刺, 间断输液, 在日平均温度>35℃的夏日里保留导管长达50d, 未出现感染、导管脱落等并发症。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护理病例

患者, 女, 52岁, 因从2009年3月份开始作胃癌术后化疗, 输入表柔比星和奥沙利铂, 导致全身外周静脉发炎、硬化, 外周静脉输液穿刺困难, 输入化疗药物血管易渗漏。经与主管医师讨论, 同意行深静脉穿刺。为了预防和杜绝与深静脉置管有关的并发症发生, 在手术室严格无菌操作的条件下行深静脉穿刺术, 并选择穿刺点为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因为股静脉穿刺置管并发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5.3倍, 且随着留置时间的延长这种差别更加明显[1]。而且根据其解剖结构的不同, 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导管相关性血栓明显低于左侧[2]。

2护理措施

因患者化疗是在夏天, 日平均温度>35℃, 易出汗, 穿刺点容易繁殖细菌, 患者在化疗期间自身抵抗力下降, 易导致局部感染, 甚至全身感染。针对这一现象笔者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

工作人员热情、主动、耐心、细致地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置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深静脉穿刺是一项很成熟的技术操作。药物通过深静脉输入, 既减少药物外渗的可能性, 又可以减轻外周静脉的负担, 使外周静脉有时间得以恢复, 从而消除患者及其家属的紧张和担忧, 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操作过程。

2.2 定时检测血象

白细胞下降 (<4.0×109/L) , 即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75μg;病房每天醋熏空气消毒≥2次。

2.3 导管的护理

为防止人为因素的感染, 除置管时在手术室无菌条件下操作, 在护理深静脉置管时, 严格按照无菌技术进行操作。 (1) 更换输液敷贴:首先, 因患者保留时间长, 天气热, 穿刺点周围皮肤出汗多, 但无法清洗 (患者怕导管滑出, 不敢清洗其周围的皮肤) 。准备无菌0.9%氯化钠注射液20ml的针管、无菌棉签、胶布、无菌手套、无菌棉球、无菌输液贴 (山东圣纳医用制品有限公司医用愈肤膜6cm×7cm) 、碘酊和75%乙醇。首先, 轻轻撕掉已打湿的输液贴, 将导管固定, 防止滑出。再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穿刺点周围的皮肤, 保持皮肤的清洁。待皮肤干燥后, 用碘酊和75%乙醇消毒, 消毒区应大于输液贴 (7cm×8cm) 。固定时, 先戴上无菌手套, 将无菌棉球均匀地覆盖在穿刺点上, 以便于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渗液、漏出, 棉球吸汗,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持穿刺点干燥。然后将无菌输液贴贴于穿刺点和棉球上, 使穿刺点呈一个封闭状态, 防止外界细菌进入。笔者主张应隔2d更换输液敷贴或输液贴浸湿后再换, 不主张每天更换, 因为反复撕扯敷贴对皮肤损伤严重。 (2) 固定:为防止滑脱, 除在穿刺点用输液敷贴固定外, 5cm处再用3cm×2cm胶布固定, 固定部位避开关节及凹陷处。为求美观, 将导管末端固定于耳后或衣服下。 (3) 封管:肝素钠释稀液 (25U/ml) 5ml经肝素帽缓慢注入, 一边推注一边关紧导管的阻断阀, 这样可以防止在关紧阻断阀后导管前端无肝素钠释稀液。

2.4 预防气栓

空气栓塞是一种严重并发症, 可以立即引起死亡。每次输液前应先检查导管各连接是否完好, 有无漏气现象, 输液管内空气是否排尽。一切完好的情况下, 再打开导管的阻断阀进行输液。

3讨论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护理措施, 患者在置管期间间断输液未出现感染、空气栓塞等并发症。后因导管前端血栓形成堵塞导管, 虽然能回抽出血液, 但滴速不畅, 本着为患者安全着想, 撤出导管。笔者对预防导管前端血栓形成考虑有2点: (1) 患者自身的凝血机制强 (血小板509×109/L) , 易导致血栓形成; (2) 患者不是每天输液, 应每天用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导管冲洗, 再用肝素钠释稀液 (25U/ml) 5ml封管, 预防导管堵塞。

参考文献

[1] Hryszko T, Brzosko S, Mazerska M, et al.Risk factors of nontunneled noncuffed hemodialysis catheter malfunction:aprospective study[J].Nephron Clin Pract, 2004, 96 (2) :43-47.

篇4: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护理

深静脉穿刺留置导管是重症监护中常用的操作技术之一,是危重、大手术及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进行中心静脉压监测、输液、输血、血液透析和实施完全胃肠外营养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由于其具有保留时间长、操作简单、输液种类广泛、导管弹性好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如果置管后护理不当,不但影响置管的继续使用,而且也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及经济损失,如何预防置管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无疑对护理人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1术前护理

1.1心理护理。由于危重患者无行为能力,家屬对深静脉置管术缺乏了解,较难取得配合。因此,护士必须热情、主动,耐心细致地进行讲解,讲解置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消除家属的紧张和恐惧心理,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操作过程。同时说明在穿刺过程中及术后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让患者及家属做出选择。

1.2在患者或家属同意做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基础上,请他们在《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协议书》上签字,使我们的护理工作做到有据可查,为深静脉穿刺的必要性、合理性提供依据。

1.3用物准备。深静脉穿刺包1个、1%利多卡因5ml、肝素稀释液(浓度为25u/ml),无菌手套2副,无菌纱布,消毒用碘伏、棉签等,3M透明敷贴、肝素帽、5ml注射器。

1.4协助患者按穿刺要求取正确卧位,是保证穿刺成功的重要因素。

2术中护理

2.1熟悉穿刺置管部位静脉的解剖和走行方向,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穿刺部位用碘伏消毒,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多次穿刺,以防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2.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术中尽量给予关心、体贴及耐心细致地解释、指导。对个别躁动不安的要约束四肢,必要时可适当地应用小剂量镇静剂。

2.3置管成功后见回血,证实部位正确后接上肝素帽,方可按输液导管输液,导管固定稳妥后,并要标上置管刻度,一般为14~18cm。

3术后护理

3.1固定与消毒。用无菌透明贴膜或用BD无菌贴膜外固定,可有效防止导管移位,扭曲、受压及脱出,使患者活动感到便利,同时要避免因患者翻身或不自主动作导致管道接头脱落。注意观察穿刺点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热、痛、渗血及脓性分泌物等炎性反应,穿刺点定时消毒,无菌敷料隔日更换一次,夏季或高热多汗患者需每日更换,若被污染立即更换,同时用碘伏或75%酒精消毒穿刺点周围皮肤,要注意局部保护。

3.2预防气栓。空气栓塞是一种严重并发症,可以立即引起死亡,常发生于静脉压较低、输液时液体输完或导管接头脱落时。因此,一定要及时更换液体,并仔细检查输液系统的各个连接点,进行必要的妥善固定,使其不漏气、不易脱落[3]。在更换输液导管时应先关闭静脉留置管,确保导管各连接完善并无漏气现象后,再打开导管的阻断阀。

3.3导管的护理。对静脉输液管道,24h要更换,观察液体滴注是否通畅,导管有否扭曲、受压,连接有无漏液现象,进针部有无皮下水肿、疼痛。对接头处使用的三通阀或肝素帽,发现松动或脱落,立即去除,严格消毒后更换新的三通阀或肝素帽。对接头处的各项操作如进行输液、给药及输液泵衔接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医源性感染发生。对输注静脉高营养液患者,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输注完毕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管腔或重新更换新的输液管后,再输入其他液体。

3.4监测中心静脉压。利用深静脉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时,特别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增强心理的安全感。较长时间监测CVP时,应每24h用生理盐水配置的稀肝素液5ml(30u)冲洗导管,以保持测压系统通畅和减少感染发生率。

3.5深静脉置管的重要性。深静脉置管是血透患者的生命线,应该专管专用,透析期间不要用导管输液、采血,注意防止交叉感染及血行感染,延长使用时间,血透结束后,先将双腔导管内血液用生理盐水每侧10ml快速冲净,再用肝素盐水正压封管,下次在透前将保留的肝素盐水抽出。

3.6治疗结束决定拔除导管时,先消毒局部皮肤,拔出导管,再消毒局部,用无菌纱布压迫穿刺点约5min,防止发生血肿,并覆盖无菌敷料,以保护局部,防止感染,必要时剪下导管末端送检。

4小结

篇5:静脉留置针穿刺血管的选择与护理

本文对静脉穿刺留置针技术在临床应用时,穿刺血管的选择及临床护理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认为在进行静脉穿刺留置针操作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治疗

目的、输入药液的性质、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做好留置针留置前对患者的评估和指导。选择合适的穿刺血管,避免因穿刺血管的选择不当而导致穿刺失败、留置时间缩短和出现留置针的并发症,最大限度地发挥留置针持续留置的优点,使所有接受静脉穿刺留置针技术进行治疗的患者能得到安全和舒适的护理。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选择血管;护理

静脉穿刺留置针技术的临床应用日趋广泛,尤其在临床输血、输液、静脉给药、测定中心静脉压、抢救重危患者、输注化疗药物和静脉营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应用静脉穿刺留置针技术还具有减少血管穿刺、降低静脉血管损伤、安全迅速、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和减轻患者痛苦等优点。目前,国内护理同行对静脉穿刺留置针技术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已做了大量的研究。现从静脉穿刺血管的选择和护理进行综述。

浅静脉主要有四肢浅静脉、头皮静脉、颈外静脉等。

1.1

四肢浅静脉

四肢浅静脉主要有手背静脉、头静脉、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大隐静脉、踝静脉等。因其显露好,穿刺操作较容易,一般输液均可选择四肢浅静脉,宜选用粗、直、富有弹性、无静脉瓣、避开关节且不易滑动的静脉。静脉的选择直接影响着穿刺成功率,且与渗液、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有着较大关系。成人多选用上肢静脉,以头静脉、正中静脉、贵要静脉为佳,肘关节上下20

cm范围内的静脉血管,易于固定且血流量大,药物进入血管后能很快被稀释,对血管刺激小。要避免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用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以免血管壁损伤,血栓形成,造成堵管和留置失败。在关节、患肢、下肢远端部位选择血管穿刺不易留置成功,因为在关节处,随着关节的活动,留置针易移位滑出血管;在患肢,由于血液供应较正常肢体差,血循环相对较慢,留置针易发生堵管;由于下肢远端静脉的静脉瓣多、血流缓慢易发生静脉炎和血栓,常不作首选,尤其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应尽量避免在下肢远端使用静脉留置针,以免形成血栓栓塞。护理同道在研究选择周围血管时发现:输化疗药应尽量避开上肢贵要静脉及其分支血管,因其对强刺激药物更为敏感,容易发生静脉炎[1]。乳腺癌手术后患者患侧上肢静脉血管不宜选择留置针,以免静脉血回流障碍或水肿。路必琼等[2]探讨老年患者使用浅静脉留置针时,置管反应的发生是否与血管管径有关后认为:置管反应的发生与血管管径大小有关,建议为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时,应尽可能选择直径≥3.0

mm的血管,头静脉、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大隐静脉的静脉管径平均为5.1

mm,可作为老年患者四肢浅静脉首选静脉。汤文决等[3]在研究500例1个月~10岁的儿童浅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与效果分析时认为,手背静脉留置时间最长,下肢大隐静脉和足背静脉留置时间最短,建议大年龄组患儿首选手背静脉,小年龄组患儿首选颞浅静脉,尽量避免选择下肢静脉。因小年龄组患儿手背静脉穿刺成功率相对较低,且患儿不易配合,撕扯黏贴膜造成留置针脱出导致留置失败。对四肢浅静脉穿刺困难的患者,还可选用胸腹壁静脉穿刺留置针,胸腹壁静脉是末梢小静脉,血流慢,压力低,活动度小,静脉留置针不易脱管或堵塞,对患者的生命维持起重要作用[4]。周围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还适用于营养支持疗程短于2周或肠外营养(pn)量较少的,作为饮食和肠内营养(en)的补充,并能在普通病房实施,方便容易,相关并发症少[5]。对需长期大量输液、高渗液体和刺激性强药物,则不宜采用四肢浅静脉留置针。

1.2

头皮静脉

头皮静脉主要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额正中静脉及枕静脉等。小儿头皮静脉极为丰富,分支甚多,相互沟通交叉成网,且静脉浅表易见,易于固定[6]。头皮静脉是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的常用血管,因3岁以下的小儿由于四肢皮下脂肪多、血管暴露不明显且活动频繁,针头不易固定,使静脉留置针很难在四肢血管上保留。头皮静脉留置针输液,血管的选择与穿刺成功率有很大的关系,颞浅静脉额角分支、耳后静脉、额正中静脉由于较浅显、粗直、易固定,穿刺成功率&70%。额正中静脉由于其延伸到眉间部时,变成又细又多的小静脉围绕双眼部向心回流,使液体回流速度变慢,逐渐淤积,由血管壁渗透出到组织内,因此,如输液量多,输注时间长,最好不采用此静脉,可选用耳后静脉、颞浅静脉或其额角分支。颞浅静脉虽外观可见血管浅且直径较粗,但其周围组织较疏松,不易掌握深浅度,一次穿刺成功率较相对低[7]。

1.3

颈外静脉

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该静脉具有离心脏近、管径大、上段位置浅表、直径达(6±2)mm[8],易充盈辨认,穿刺可以在直视下进行,操作简便,成功率高。颈外静脉留置针后有便于护理和方便患者活动等特点,是留置针的理想静脉。临床上颈外静脉即可静脉留置针穿刺,又可作为中心静脉插管,用于中心静脉压的监测和大分子输液。以往临床在行中心静脉压监测、完全胃肠外营养(tnp)治疗、急诊抢救时,往往首选锁骨下静脉穿刺或静脉切开置管,现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等技术的应用,给治疗开辟了新途径。颜菱等[9]研究发现,颈外静脉距离上腔静脉较近,可尽快使药物发挥疗效,是禁食、大出血、休克等大量输液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在抢救心搏骤停等急救患者时,可提高抢救成功率。刘丽等[10]研究认为,在院前急救中,颈外静脉与四肢浅静脉留置针相比较,其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输液速度、固定和患者搬运均优与于四肢浅静脉,可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由于在抢救患者时,时间仓促、条件有限,没有过多的时间来选择血管,四肢浅静脉留置需较长时间选择血管,尤其在冬季,患者衣着多,血管不易暴露,费时更长;而颈外静脉暴露明显,一般危重患者能平卧,头偏向一侧,容易及时选择血管。李娟炜等[11]在对262例静脉留置针在不同部位留置时间的研究中发现,颈外静脉留置时间最长,而手背静脉、上肢前臂静脉、下肢大隐静脉则无显著差异。在临床上,对于急救、重危患者、长期大量输液、输入高渗和刺激性强的药液、四肢浅静脉已损坏或过于肥胖、外周静脉发育不良、四肢痉挛的患者和picc都可考虑选用颈外静脉。有颈部外伤、颈椎脱位和气管切开患者慎(忌)用颈外静脉留置针。

深静脉主要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等。

2.1

颈内静脉

颈内静脉是头颈部最大的静脉,由于其体表位置变化小、血管直径13~15

mm、充盈好,输入高浓度液体可很快被稀释,不易发生静脉炎和血栓,解剖位置变异少,操作相对简单安全,置管成功率较高,是临床上测量中心静脉压、胃肠外营养、快速扩容等治疗的有效途径。郭素芳等[12]对1

753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并发症进行观察,发现气胸、空气栓塞、导管堵塞和误伤动脉是其主要并发症,但与其他路径的上腔静脉穿刺置管相比,并发症发生率低,尤其是中位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并发症最低。因此,需上腔静脉路径时,可多选用颈内静脉,尤其是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可首选。左选琴等[13]报道,颈内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菌血症(crb)发生率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其原因是,颈内置管位置离发迹较近,容易污染;颈部出汗较多且活动度大使敷料易脱落;吸痰时的痰沫也很容易飞落在颈部。因此,尽管颈内静脉穿刺比锁骨下穿刺简便,且相对安全,但crb发生率高。颅脑手术、颈部有伤口、气管切开的患者则不宜选用颈内静脉置管。

2.2

锁骨下静脉

锁骨下静脉也是一条比较粗大的静脉,管径粗12~16

mm,其血管走向固定,距心脏近,血管充盈好,输入药液可很快被稀释,对血管壁刺激小。可作为紧急心脏起搏、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抢救、中心静脉监测、心脏介入治疗的有效通道。经锁骨下静脉置管输注营养已逐渐被认为是进行有效的、长期完全胃肠外营养(tpn)支持治疗最为适宜的途径之一。锁骨下静脉穿刺点位于锁骨下方胸壁,局部较为平坦,便于穿刺、消毒、固定和置管后护理,也不影响患者颈部和上肢活动。锁骨下静脉周围结构较复杂,穿刺时易损伤动脉、淋巴管、胸膜而发生血气胸等,因此对操作者有较高的熟练操作的要求,以确保安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最好选择右侧路径,因左侧头臂静脉较右侧长且较弯曲,置管时难度较大,且容易损伤血管内膜,增加血栓形成几率[14]。穿刺点局部有伤口、胸廓畸形、严重肺部疾患、严重腹水和呼吸困难的患者不宜选用锁骨下静脉穿刺。一侧胸部手术、血气胸、肺功能下降时,穿刺点尽可能选择在患侧,以免在健侧穿刺时发生血气胸并发症时,造成患者双侧肺功能丧失。

2.3

股静脉

篇6:深静脉穿刺的护理要点

2.扎止血带不要用力过大,使病人肌肉变形,造成病人痛苦,止血带要顺着肌肉扎,用力要适当。

3.穿刺时不用病人握拳,握拳可以使血管变扁平,使血管充盈不够,造成穿刺失败。

4.直接穿刺血管,穿刺时使针头与皮肤呈20~30角度,快速直接穿刺血管,达到进入血管的需要长度,避免先刺入皮肤再入血管,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病人的痛感。

5.穿刺时穿刺者的针感非常重要,所以护士们应多加练习,以培养自己的良好感觉。

篇7:基础护理知识:冬季静脉穿刺技巧

进入冬季,患病的人数逐渐增多,需要进行静脉输液的也不断增加,由于许多患者在输液前都是从室外进入室内,室外温度较低,寒冷的刺激会使患者的体表静脉收缩,使手背的静脉变得很细甚至看不清,因此,给静脉穿刺带来了很大的不方便,使穿刺的成功率大为降低。

在工作中遇到此类情况,医生、护士往往会让患者在室内稍坐20~30分钟,以促使手背静脉恢复充盈,再行穿刺。而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老年人血管弹性较差,患者采用前法依然很难让手背静脉充盈,此时若将患者双手放入温水泡7~10分钟,可迅速使双手静脉血回流增加,让静脉完全充盈,此时再行静脉穿刺,成功率将会大大地提高,同时也可给患者减轻痛苦。

篇8:深静脉穿刺的护理要点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04年5月-2008年5月我科共收治烧

伤患儿128例, 均连续输液3 d~10 d, 其中男81例, 女47例, 年龄最小者8 d, 最大者10岁, 1岁以内12例, 1岁~5岁61例, 6岁~10岁55例。

1.2 材料美国Arrow中心静脉导管1套, 无菌穿刺包,

利多卡因注射液, 无菌生理盐水, 无菌手套, 肝素帽, 医用敷贴, 消毒棉签等。

1.3 方法穿刺部位确定后, 常规用碘伏消毒, 在助手的协助下行常规留置针穿刺术。

穿刺成功后, 用皮肤保护膜和透气胶带固定留置针及肝素帽。

2 深静脉穿刺留置针护理

2.1 做好置管术前患者的健康教育。

由于患儿及家属对深静脉穿刺知识的缺乏, 存在恐惧心理, 不能配合操作。置管前护士应将静脉留置术应用的目的、意义告诉患儿及家属, 取得患儿及家属的配合, 预防感染、堵管、液体渗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2.2 严格无菌操作, 预防静脉炎。

妥善固定导管, 必要时缝合固定。加强观察和交接班, 若患者意识不清、烦躁时应加强看护, 必要时予约束带固定, 以免患者自行拔除导管或移动脱出, 避免用金属器械夹持留置管。

2.3 对于出血、凝血机制正常患者, 输液完毕后肝素钠和生理盐水配制液封管[1]。

第二天输液前碘伏消毒肝素帽, 连接输液装置, 即可输液。

2.4 保持导管通畅。

输液前应先用注射器回抽, 回血通畅后予生理盐水10 ml冲管后方可输液。导管内如有回血, 应立即用生理盐水或0.4%枸橼酸钠冲管, 以防止血液凝固, 堵塞管腔。当导管发生部分堵塞时, 可采用尿激酶1 000 IU/ml, 3~5 ml封管3 h~5 h, 待血块松动后用力回抽, 切勿将血栓注入血管内。

2.5 输液速度的控制。

输入速度原则上根据尿量及生命体征进行调节, 一般情况下以1 ml/min·kg调节输入速度, 但也有特殊情况不能单以尿量来衡量, 应衡量整体情况灵活应用。

2.6 加强置管处皮肤的消毒, 敷贴隔日更换1次, 对于多汗患者和夏季应每天更换敷贴, 保证管道进入皮肤干燥无菌[2]。

2.7 监测体温变化, 体温高者行血培养。

同时应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及穿刺静脉有无疼痛, 一旦发生及时做相应的护理和治疗。

2.8 拔管时, 用无菌持物钳或镊子夹住导管末端, 沿进针方向缓慢拔出。

切勿用力过猛, 防止导管断裂。同时用敷贴密闭穿刺点, 以免空气经皮肤隧道发生空气栓塞, 拔管后局部按压5 min~10 min后用无菌纱布固定[3]。

3 结果

128例静脉留置术的烧伤患儿中, 均选用颈内静脉、颈外静脉置管行静脉留置术。输液时间最短为3 d, 最长为20 d, 一次静脉留置时间最短3 d, 最长10 d, 采用该方法后, 能够有效满足休克患儿补液需要, 无并发症发生。

4 讨论

补液是抗休克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 常需较大剂量快速及持续补液, 如用患儿头皮针输液常不能尽快地输入液体, 特别是1岁~3岁患儿, 年龄小, 自我保护能力差, 很容易在变动体位时引起头皮针脱出血管外, 造成液体外渗, 需要反复进行静脉穿刺[4]。且患儿外周血管细, 尤其是休克患儿, 加上患儿躁动、穿刺点难找、血管塌陷等, 使开通静脉和保持输液通畅都比较困难, 既增加了患儿的痛苦, 也影响了抢救和临床用药。深静脉穿刺留置针能尽快建立静脉通路快速输液、输血以纠正低血容量和循环、代谢紊乱, 为休克患儿补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减轻了患儿痛苦, 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 降低了护士工作强度, 为临床大量及时补液奠定了基础, 提高了休克患儿的治愈率。加强深静脉穿刺留置针的护理应成为护理工作中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李玉华, 李春燕, 曹军荣, 等.静脉留置针肝素封管液对患者出凝血功能影响的探讨[J].护理学杂志, 2000, 15 (2) :771

[2]王正巧.深静脉穿刺的临床运用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07, 2 (33) :146 ̄147

[3]熊春兰, 叶美珍.241例深静脉穿刺置管患者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 (27) :4056 ̄4057

篇9:深静脉穿刺的护理要点

【关键词】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332-0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是指静脉血凝结在下肢深静脉血管中,从而导致血管阻塞,静脉回流受阻,引发下肢疼痛、肿胀、静脉曲张等症状。据相关资料统计,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为0.6%-1.5%,在分娩产妇中较多见,发病时间为产后7天-6周[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还会引发肺栓塞等并发症,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文对我院收治的4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了护理干预,发现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48例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全部为女性,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29.1±3.4)岁。其中剖宫产34例,自然分娩14例。患者均为单侧发病,包括左侧33例,右侧15例,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

1.2治疗方法

抬高患者的患肢,利用抗凝、溶栓、祛聚和中药等方法进行治疗,对出现明显肿胀的患者进行肿消散外敷,本组患者中有32例采用静脉溶栓术治疗,16例患者采用防止静脉滤网治疗。

1.3护理方法

(1)基础护理:产妇分娩后体质虚弱,且由于静脉血栓的形成,加重了患者的生理痛苦,因而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并为患者做好保暖措施。密切观察患者的患肢皮肤颜色、温度、动脉搏动等情况,并对患肢周径进行测量记录。(2)患肢护理:抬高患肢,一般高于心脏20-30cm,并使膝关节屈曲15°。患者卧床1-2周后,嘱患者自行变换体位,并适当进行足部活动,但不可对患肢进行按摩及挤压等[2]。(3)心理护理:患者产后心理状态复杂,外加疾病的影响,因而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恐惧等负面心理,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与患者沟通交流时态度要亲切、热情,并通过播放音乐等使导患者放松心情,减轻心理压力。向患者介绍血栓形成的机制、原因、治疗方法及预后效果等,从而增加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进而消除不良情绪,积极配合治疗。(3)抗凝、溶栓治疗护理:在使用肝素进行抗凝治疗时,应控制其滴注速度及使用时间,避免增加疾病的复发率。在使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时,应注意使用止血带控制压力,以保证药液到达深静脉,同时在滴注完成后,应注意对止血带处进行按摩,从而改善微循环,消除水肿[3]。(4)生活指導:嘱患者大量饮水,多进食高热量、高蛋白质食物,饮食应清淡、低脂、低盐,同时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劝导患者养成良好排便习惯,必要时可为患者进行肠道按摩,或进行灌肠处理等。(5)用药指导:为患者建立静脉输注通道,注意无菌输液,必要时可采用套管针留置,从而方便临床用药,减少并发症。在穿刺时,应避免反复进行,以减少血管损伤及皮肤血肿。使用肿消散进行外敷时,应加强对皮肤的护理,并及时更换敷料。(6)康复指导:为患者制定个体化康复锻炼方案并协助实施,嘱患者不能长时间站立、静坐、行走和两腿交叉。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旋转、屈伸、舒缩等训练,增加静脉回心血量,减少血液淤积。

2结果

经过精心的治疗及护理干预后,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消失,通过血管造影检查发现,血栓全部消失,患者均痊愈出院。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0-22天,平均住院时间为(12.8±1.9)天。随访观察6个月后,无1例复发,均能正常工作及生活。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为产后的常见并发症,通常会导致肢体疼痛、肿胀、活动障碍等,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同时也可引发肺栓塞,危害着产妇的身心健康。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诱发因素为:血液高凝状态、血液流动缓滞及血管壁受损等,其中以血液高凝状态为主。产后产妇体内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血管壁受损,纤溶活性降低,且由于产妇产后缺乏锻炼,血液循环减慢,进而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4]。目前,临床上根据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机理及原因对其进行治疗,应用抗凝药物,从而减少内膜的损伤概率,进行溶栓治疗,从而增加下肢的静脉血流。护理干预是提高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效果的关键环节,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肢体肿胀、疼痛等症状,恢复患者的日常活动。本研究中主要对患者采取了基础护理、患肢护理、心理护理、抗凝及溶栓治疗护理、生活指导、用药指导及康复指导等,发现取得较满意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临床治疗及精心护理干预后,4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消失,血管造影检查未发现血栓,患者均痊愈出院,时间为(12.8±1.9)天。随访观察6个月后,无1例患者复发,患者预后恢复效果良好,未影响工作及生活。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产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实施精心护理干预效果良好,能改善患者的疾病状态,促进患者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临床上应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秋梅.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9(06):222-223.

[2]赵素藏.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9(05):212-213.

[3]牛建佩.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2):195-196.

上一篇:网络电话知识:技术手段下一篇:自尊自爱自强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