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学考试资料

2024-05-06

行政管理学考试资料(精选6篇)

篇1:行政管理学考试资料

行政管理学

一、名词解释

1、行政 —— 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以及管理机关内部事务的活动。行政管理——是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也可以泛指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

2、行政领导 —— 动词意义的行政领导,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行政功能,由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行政领导者通过行使行政职权,组织管理行政事务而进行决策、指挥、组织、控制、协调等行政活动的过程。

3、管理层次 —— 组织的纵向等级结构和层次数目。

4、一长制 —— 行政机关把法令的决策权力完全集中于一位首长身上的领导制度。

委员会制 —— 行政机关的决策权力是由两人以上来行使的领导制度。

5、单一制 —— 由若干行政区域单位或自治单位组成单一主权国家的结构形式。

联邦制 ——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共和国、州、邦)结合而成的一种国家结构形式。

6、行政决策主体 —— 行政决策主体在行政决策中处于决策主体性地位,对整个行政决策的形成、执行及其后果负责。一般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政治领袖、官僚集团与公务员、司法机关与执政党。

7、公共预算 —— 由政府编制,经立法机关审批,反映预算年度内公共收支状况的计划。

8、职位管理 —— 也称职位分类管理,是以职位为中心的分类管理。职位分类是指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将公务员职位按工作性质、责任轻重、难易程度和所需资格条件,分成若干不同的类别和等级。

9、行政组织结构 —— 指行政组织的各组成要素(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方式。行政组织结构是完成组

织任务的机体和行政组织内部分工与合作关系的体现。

10、集权制 ——行政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行政组织完全在中央的指挥、监督、控制下行使本级权力,地方政府没有或很少有自主权。

分权制 ——中央和地方合理划分行政决策权,地方行政组织在管辖范围内有自主决定权,中央对地

方在其权限内决定的事项不予干涉的权力结构形式。

11、基本行政领导制度 —— 从不同的角度对基本行政领导制度进行划分,可以分为一长制和委员会制、层级制和职能制。我国现行行政领导制度是建立在民主集中制基础上的以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制为主要特征的混合式的行政领导制度。

12、品位管理 —— 也称品位分类管理或等级管理,是以公务员的职务或等级高低为依据的人员分类方法。

13、政府人力资源 —— 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具有劳动能力的各类人员的总和。

14、行政决策 —— 具有行政决策权的机关或个人依据国家的法律,为了国家和公众的公共利益,有效的推行行政管理,为一定的行政行为确定行政目标、制定并选择行政方案的过程。

15、编制管理 —— 编制管理是指按法律规定的制度和程序,对行政组织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人员定

额和结构比例所进行的管理。

16、行政区划 ——国家行政机关分级管理的区域划分制度,是国家为实行国家行政管理对其领土进行分

级划分形成的领土结构。

17、日常行政领导工作制度 —— 根本的行政领导制度在实际执行中的具体化,对于建立科学的行政领导

制度,更好地规范领导行为是必不可少的。

18、行政良心 —— 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良心,实际上也就是指行政人员在履行其行政管理这一

特殊职业活动中的责任和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深刻道德责任意识,以及对自我的行政行为进行自我道德评价的能力。

19、政府职能 —— 行政管理主体行使国家行政权力,依法对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多发挥的基本职责、功能和作用。

20、行政荣誉 —— 社会舆论对行政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作出的肯定的道德评价;以及被评价人对这

种肯定性评价产生的自我意识。

21、行政领导方式 —— 行政领导者从事领导工作的风格和行为。一般有强制式领导方式、说明式领导方

式、激励式领导方式、示范式领导方式。

22、公共财政支出 —— 以国家为主体,以财政的事权为依据所进行的一种财政资金分配活动。

23、行政伦理观 —— 行政管理主体在行政管理领域中关于行政价值追求的总体观念,是行政管理主体行

政管理的伦理实践与行政伦理观念的凝结与升华。

24、公共财政体制 —— 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财政体制,它是指国家管理财政分配活动的组织机

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制度。

25、行政纪律 —— 行政组织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组织整体利益而制定的,要求行政人员在行政管理活动

甚至个人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政准则和行为规范。

26、行政伦理规范 —— 社会对行政人员提出的从事职业活动所应遵循的道德要求。

27、行政责任 —— “行政责任”是行政伦理关系的核心概念,也是行政伦理范畴的核心内容。一方面

指行政主体对于其服务对象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或客观责任;另一方面则是指行政主体对其面临的义务或客观责任所承担的主观责任。

28、行政决策参与主体 —— 那些在行政决策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行政决策

结果的各个主体。一般包括非执政党、公民、利益集团、智囊团、大众传媒。

29、公共财政收入 —— 政府为履行公共职能,满足公共支出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权力原则,通过国家财政筹措的所有货币资金活动的总和。

二、论述题

1、叙述政府间关系的类型。

答:政府间关系的类型包括: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政府间的关系。

国内政府间关系的主轴是政府间的纵向关系,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有时可以简

称为“中央与地方关系”。

地方政府间的关系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地方政府间的纵向隶属关系,第二种是同级地方政

府之间的平行关系,第三种是级别不同,又不存在隶属关系的地方政府之间的斜向关系。

2、什么是行政伦理的养成机制 ?

答:行政伦理的养成机制是指关于行政伦理品德的培养教育机制。

行政伦理的养成机制包括外部养成机制和内部养成机制两种类型。

行政伦理的外部养成机制也是行政伦理的法律规章制度约束机制,即通过法律、法规等规范性

文件,将公职人员的伦理责任和义务制度化,既保证了行政组织的伦理水平,又可以促进行政人员伦理操守的养成。

行政伦理的内部养成机制也是行政伦理的责任认同机制、习惯养成机制或行政良心的调控机制。

3、行政决策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1)基于现实国情原则

基于现实国情原则就是指,要从现实国情出发,在历史的、社会的宏观背景下把握政策问题,是行政决策的基本原则。(2)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就是指,要以全局为着眼点,在努力解决单一领域的社会问题的同时,兼顾其他领域的社会问题,以期产生合力,展现政策的整体效益。(3)社会公正及利益补偿原则

这是指某些在执行中可能会造成部分群体利益短时间受损的决策,必须进行利益补偿,以维持社会公正。

(4)民主参与原则

民主参与原则就是指在行政决策过程中,尤其是在政策备选方案的设计与论证过程中,必须坚持听取社会各方的不同意见和建议。

4、什么是公共财政收入、支出,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

答:公共财政收入是政府为履行公共职能,满足公共支出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权力原则,通过国家财政筹措的所有货币资金活动的总和。

财政公共收入包括税收、公共收费、公债收入。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以国家的政治管理权力为基础,依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地向经济组织和居民取得公共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公共收费是政府通过提供特殊服务或规制某些经济行为而向相关主体收取的费用。公债收入是政府凭借其信用儿举措的债务。

公共财政支出是指以国家为主体,以财政的事权为依据所进行的一种财政资金分配活动。公共财政支出按其性质可分为两大类,即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遵循有偿原则,在市场上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包括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基础产业投资和农业投资。

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进行非市场性再分配,将钱款单方面转移给受领者的支出活动,它不直接体现为政府对社会资源和要素的需求和消耗。转移性支出主要由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支出等组成。

5、叙述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和分类。

答:特点:(1)管理主体具有权威性。(2)管理体系具有复杂性。(3)管理对象具有多样性。(4)管理手段具有政治性。(5)管理目的具有公益性。(6)管理运行具有法治性。(7)管理效益具有抽象性。

分类:按照管理对象的身份不同分类,可以分为领导职务人员的管理和非领导职务人员的管理。

按照管理对象的工作性质不同分类。

按照管理层面的不同分类,有可以将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分为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两个层面。最常用的分类方法,是将人力资源管理分为品位管理和职位管理。

品位管理也称品位分类管理或等级管理,是以公务员的职务或等级高低为依据的人员分类方法。职位管理也称职位分类管理,是以职位为中心的分类管理。

品位与职位结合的分类管理,就是结合品位管理和职位管理的优势的分类管理。

6、什么是行政伦理观 ?

答:行政伦理观就是行政管理主体在行政管理领域中关于行政价值追求的总体观念,是行政管理主体行政管理的伦理实践与行政伦理观念的凝结与升华。行政伦理观具体表现为执政党、国家机构和国家公务员的行政伦理活动现象、行政伦理意识现象与行政伦理规范现象。一般认为,行政伦理观包括正义观、公平观和民主观。

正义观是以正义原则为基础的行政伦理观强调行政权力、行政组织都是公共资源,行政权力主体在追求公共利益实现过程中,只能获得法律精神上的利益,而不得利用公共权力来为个人或是本部门谋取私利。

公平观是行政人员开展行政管理活动所要遵循的,平等对待一切社会成员的原则和理念的总和。民主观是体现社会成员的利益要求,满足公民的参与愿望,并通过程序设计为社会成员的参与和自治提供制度保障。

7、什么是公共预算管理 ?

答:公共预算的定义:公共预算是由政府编制,经立法机关审批,反映预算年度内公共收支状况的计划。

公共预算的产生:国家预算制度确立就表明,资产阶级已经掌握了控制政府财政收支的经济手段和限制公共行政官员的管理手段。

公共预算的作用:在行政管理中,公共预算发挥着为政府筹资、理财和配置财务资源的重要作用,这些作用主要包括筹措预算资源、从事资源配置、控制和监督预算资源的作用、保证经济稳定发展。

编制公共预算的原则是指国家选择预算形式和体系应遵循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国家制定政府财政收支计划的方针。公开性原则、量入为出的原则和开源节流的原则是各国政府在编制公共预算时都会遵循的基本原则。

公共预算模式可分为分项排列式预算模式、规划计划预算模式、目标管理预算模式、零基预算模式、绩效预算模式。

8、叙述行政领导者及领导群体的素质结构。

答:行政领导者的素质是指从事行政领导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以及在行政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内在要素的总和。

行政领导者的素质具有综合性、发展性、层次性、变异性的特点。

行政领导者的素质结构应该由政治素质、品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另个放的内容构成。

行政领导群体是一个由多层次、多要素组成的完整结构。

行政领导群体的素质结构主要包括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心理结构、阅历结构。优化行政领导群体结构应遵循整体最优原则、权变原则、用人所长原则和自优原则。优化行政领导群体结构的主要途径有:(1)树立优化领导群体结构的新观念。(2)建立优化领导群体结构的新机制。

9、叙述行政组织的基本要素和类型。

答:基本要素:(1)职能目标:这是组织赖以建立和存在的前提及基础,是组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行政组织的首要因素。

(2)机构设置:根据组织目标、职能范围在行政组织系统内部按照一定法律程序和分工要求设置相应的组织机构。

(3)人员构成:人事行政组织的主体,有一定素质和技能的行政人员构成行政组织及其机构。

(4)权责体系:权责体系的存在和作用,使行政组织成为一个上下一致、左右协调、分工有序、共同承担目标任务的有机体。

(5)运行程序:行政活动内在规律性的客观反映。

(6)法制法规:作为行政组织不可缺少的要素。法制规范是否健全与完善是行政组织现代话、科学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7)物质资源:行政组织存在和运行的必要条件,也是行政组织必不可少的一大要素。类型:按照层级权限的不同,可将行政组织分为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

中央行政机关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其基本职责是组织和管理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的行政事务。

地方行政机关即基本职责和管理权力只在一定行政区域范围内行使的行政机关。

按照行政组织的工作性质,可以将行政组织分为领导机关、职能机关、辅助机关、咨询机关。

领导机关又称首脑机关或中枢机关,是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统辖全局的指挥、决策和监督中心。

职能机关是指在领导机关领导下,负责组织和管理某一方面行政事务的机关。

辅助机关是直接协助行政首长及各职能机关工作,在行政组织内部承担辅助性业务工作的机关。咨询机关是指为领导机关或行政首长出谋划策,提供各种对策建议和政策方案的政策研究机关。按照行政机关之间的隶属关系,可以将行政组织分为直属机关、派出机关。

直属机关是指根据需要而设置的主办各项专门业务、为领导机关直接管辖的单独机构。派出机关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工作需要在辖区范围内依法设立的分支机关或代表机关。

10、叙述行政决策主体和参与主体。

答:行政决策主体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政治领袖、官僚集团与公务员、司法机关及执政党。立法机关是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具备了其他决策所没有的普遍化和确定性的特征。行政机关是针对一些日常性公共事务而提出的。政治领袖是具有公共法权的行政决策主体。

官僚集团与公务员可以看做是集合体与个体的关系,公务员集合到一起就构成了官僚集团。司法机关参与行政决策的主要形式是法院判决。执政党是行政决策中不可忽视的决策参与主体。

行政决策参与主体:非执政党一般被称为在野党,在特定条件下在野党也成为反对党。公民是具备一定的国籍,依照该国宪法和法律,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自然人。

利益集团是指除阶级、政党、政治团体之外,各种以物质利益为纽带而形成的团体和群体。智囊团是指传统意义上的官方咨询机构,而且还包括半官方和民间的智囊机构。

大众传媒是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电子信息等人们借以表达思想和意愿、传播各种信息的舆论工具。

11、叙述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流程和方法。

答:流程:(1)人员录用:指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选取人员填充空缺职位的活动或过程。

(2)职业规划:指组织或者个人把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个人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等进行分析,制定个人事业发展的战略设想与计划安排。

(3)考核:指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按照一定的权限和程序,对政府公务员的职业道德、工作能力、出勤情况、绩效水平和廉洁程度等方面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考察和评价的活动。(4)培训:指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工作需要和政府公务员自身发展的需要,由有关的培训机构对工作人员进行培养、教育和训练的活动。(5)奖惩:奖励和惩戒是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

(6)职务升降:指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机构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按照一定的程序提高或降低政府公务员的职位与级别。

职务任免:指任免机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在任免权限范围内,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条件,通过

法定程序,任命或免去政府公务员担任某一职务。

(7)辞职、辞退和退休:是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出口环节,是政府人力资源新陈代谢,淘汰更新机制体现,是保证政府部门人员精干、高效的主要措施,是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一环。

方法:(1)人员录用过程中经常运用的有布告法、档案法、考察法、考录法和推荐法。(2)人员培训的方法最主要的有讲授法、研讨法、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法。

(3)在政府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主要有描述法、民意测验法、关键事件法、配对比较法和指标量表法。

12、叙述行政伦理的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

答:行政伦理监督是指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对行政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行为是否符合有关伦理道德原则与规范所进行的考察和督导。

以监督主体划分,包括外部监督机制和内部监督机制。

外部监督机制是指由来自行政机关之外的监督主体进行监督所构成的行政伦理监督机制。它主

要包括权力机关监督、政党监督、社会团体及群众舆论监督。

内部监督机制是指由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主体进行的行政伦理监督。它主要包括自我监督、行政监督、审计监督。

行政伦理评价是特定的行政机构或社会公众对从事行政管理活动的行政伦理关系、行政人员及其行为作出善恶判断的过程。

行政伦理评价机制的构成要素主要有:评价的主体和客体、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的主体和客体:特定的行政机构或部门,也可以是公民个人、社会组织和团体。

评价标准:长期的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所生成的行政道德原则和规范,当然也会包括一般的社会道德标准。

评价方式:主要有社会舆论方式、行政行为习惯方式、行政人员的内心信念。

13、什么是编制管理?编制管理包括哪些内容和具体方法 ?

答:

编制管理是指按法律规定的制度和程序,对行政组织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人员定额和结构比例所

进行的管理。

编制管理的内容主:主要有职能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管理。

职能管理:确定各行政组织机构的职能范围并协调不同部门间的职责分工的工作。机构管理:对机构设置与调整的管理。

人员管理:对行政组织内的人员数额、结构、领导职数、公务员数额等方面内容进行管理。行政组织编制管理是建立精干高效的行政组织体系的重要前提。编制管理的方法:主要有法制方法、经济方法、行政方法。

法制方法:指依据法律规范对政府机构的设置、撤销、分设、合并,以及编制的增减等活动进行

管理的方法。

经济法法:指按照物质利益原则,运用经济手段,对编制进行调控的方法:它包括经费预算管理、编制与工资基金结合管理、编制包干、经济奖惩。

行政方法:指编制管理部门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利,按照组织系统对编制进行直接管理方法,这是

编制管理中传统的基本管理方法。它包括制定编制方案、核定编制总额、具体审批编制、进行编制监督等。

14、政府职能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

答: 政府职能包括基本职能: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社会职能。

政治职能包括:军事保卫职能、镇压与治安职能、民主建设职能。经济职能:(1)推动社会经济发展。(2)维护经济发展的稳定。

(3)追求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4)提供尽可能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社会职能:指除了政治职能、经济职能之外政府所具有的管理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公共事务的职能。运行职能包括:决策职能、组织职能、协调职能、控制职能。

决策职能:根据客观实际资料,确定政府的目标和任务,并具体设计出实现目标的方案、步骤、方法和工作。

组织职能:政府为了实现目标、计划而建立政府的组织体制,并对行政管理过程进行有效的指挥、沟通和协调。

协调职能: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行政环境,使身处其中的人们能够在组织内协调地开展行政工作,从而有效地完成行政目标。

控制职能:政府为了保证计划的实现而确立的职能,包括监督、检查和纠偏。

15、公共财政收入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 ?

答:公共财政收入是政府为履行公共职能,满足公共支出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权力原则,通过国家财政筹措的所有货币资金活动的总和。

财政公共收入包括税收、公共收费、公债收入。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以国家的政治管理权力为基础,依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地向经济组织和居民取得公共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

公共收费是政府通过提供特殊服务或规制某些经济行为而向相关主体收取的费用。公债收入是政府凭借其信用儿举措的债务。

篇2:行政管理学考试资料

考试形式:机考,90分钟 考试题型,全部客观题。

单项选择题,1个1分,共25个25分 多项选择题,1个2分,共15个30分 判断正误题,1个3分,共10个30分 案例分析题,1个,共15分` 注:考试时选项序号会变化,请务必记住选项内容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最早出现行政这一概念是在(B)上。A《尚书》B、《史记》C、《礼记》D、《左传》 2、X理论时期是指()。A A、科学管理时期 B、行为科学时期C、新公共行政学时期D、新公共管理时期

3、从工厂具体观管理研究过程中抽象出一些管理的普遍性原则,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C A、法约尔 B、梅奥 C、泰勒 D、威尔逊

4、(B)通过霍桑试验,提出“社会人假设”,弥补了科学管理学派“经济人假设”的不足。A、巴纳德 B、梅奥 C、西蒙 D、沃尔多 5.我国第一部行政学著作是()。A A、《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 B、《论译书》 C、《行政学原理》 D、《行政学》 6.公共行政环境的()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A A、特殊性 B、复杂性 C、不稳定性 D、约束性 7.融合型的公共行政模式存在于(B)。

A、信息社会 B、农业社会 C、原始社会 D、工业社会

8.美国哈拂大学教授()最先提出对公共行政环境问题进行研究。C A、德鲁克 B、里格斯 C、高斯 D、古立克 9.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A)。

A、政府职能 B、行政监督 C、行政决策 D、行政体制 10、行政体制的核心问题是()。D A、行政权力的划分 B、公共组织设置 C、政府系统的各级各类政府部门职权的配置 D、上述三者,即ABC 11.政府只是充当“守夜人”的角色,也就是“夜警察”的角色的时期是()。A A、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B、前资本主义时期 C、当代资本主义时期 D、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12、内阁制,起源于18世纪的()国,后来为许多西方国家所采用。A A、英国 B、美国 C、日本 D、加拿大

13.回归后的香港行政区和澳门行政区属于()的行政区。C A、现代型 B、传统型 C、特殊型 D、发展型

14、构成公共组织结构的基本要素是(),它是公共组织机构的支撑点和联络点。A A、行政职位 B、职能目标 C、行政职权 D、行政人员

15、我国由人民代表投票选举产生政府领导者的制度属于()。D A、聘任制 B、委任制 C、考任制 D、选任制

16.下列不属于行政领导权力的来源的是()。A A、决策权力 B、归属权 C、合法权力 D、奖惩权力 17、在西方,最早提出行政概念的是()。D A、瓦特 B、史坦因 C、马克思 D、亚里士多德

18.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的是()。A A、威尔逊 B、韦伯 C、泰勒 D、古德诺

19、著名的POSDCORB即七项管理职能的提出者是(A)。A、古立克B、法约尔C、泰勒 D、韦伯 20、公共行政学作为一个有体系的学科,形成于()。B A、19世纪末 B、20世纪20年代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D、18世纪 中叶 21、被称为“行政管理之父”的是()。A A、法约尔 B、梅奥 C、泰勒 D、威尔逊

22.里格斯认为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期间的一种公共行政模式是()。D A、分散型 B、融合型 C、衍射型 D、棱柱型

23.政府为公众服务的服务性特点首先表现在其()上。C A、公平性 B、平等性 C、非赢利性 D、普遍性

24.政府由“守夜人”变成“社会主宰者”的时期是()。C A、前资本主义时期B、自由资本主义时期C、垄断资本主义时期D、当代资本主义时期 25.行政体制的滞后性是由其()演变而来的。A A、稳定性 B、继承性 C、政治性 D、系统性

26.总统制,起源于18世纪末期的(B)国,是以总统既为国家元首,又为政府首脑的中央政府组织形式。A、英国 B、美国 C、巴西 D、埃及

27.由立法机关或其他任免机关经过考察而直接任命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是()。A A、委任制 B、考任制 C、选任制 D、聘任制 28、公共行政首要特点是它的()。C A、政治性 B、民主性 C、公共性 D、法制性

29.1926年怀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大学公共行政学教科书:()。B A、《行政学》 B、《行政学导论》 C、《行政学原理》 D、《政治与行政》 30、以提出有限理性的观点对公共行政做成巨大贡献的是()C A、巴纳德 B、梅奥 C、西蒙 D、沃尔多

31、(B)力图摒弃传统行政的权威主义和以效率为中心的取向,而试图建立以公平为中心的民主行政。

A、新公共管理时期 B、新公共行政学时期 C、新公共服务时期 D、行为科学时期 32、我国最早提出学习行政学的是(C),他于1876年在《论译书》中提出“我国公卿要学习行政学”。A、孙中山 B、康有为 C、梁启超 D、张金鉴

33.衍射型的公共行政模式存在于(A)。A、工业社会 B、原始社会C、农业社会D、信息社会 34.中央一些部委和一些省市公开招考司(局、厅)级和处级领导者的制度属于()。C A、选任制 B、委任制 C、考任制 D、聘任制 35.中国的公共行政的最大特点是()。D A、公平性 B、高效性 C、民主性 D、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 36、科学管理时期的公共行政理论是以(A)为中心的理论。 A、效率B、管理C、行政D、公平

37、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是(A)。A、马克斯·韦伯 B、泰勒 C、法约尔 D、梅奥 38.委员会制又称合议制,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B)。A奥地利B瑞士C、瑞典D、芬兰 39.职位分类最早产生与19世纪的(B)国,后被许多国家所效仿。 A、中 B、美 C、英 D、法

40.(D)沟通不宜采用命令或指示的沟通形式,而只能通过协商、合作的办法。 A、上行 B、网上 C、下行 D、平行

41.事中监督是指对监督对象在执行法律或实施决策、计划过程中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的监 督检查,也叫(D)。A、现场监督 B、专案监督 C、工作报告 D、跟踪监督 42.对具有公务员身份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案件,需要给予处分的,由()给予处分。D A、检察机关 B、行政监察机关

C、党的纪律检查机关 D、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和行政监察机关 43.《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正式生效的日期是()。A A、2003年1月1日 B、2003年5月1日C、2002年10月1日 D、2002年1月1日 44.目标管理方法是(D)于20世纪50年代,应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人际关系理论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方法。

A、菲德勒 B、西蒙 C、伍德沃德 D、德鲁克

45、法治行政强调行政目标应当体现:(B)A效率B、正义性C、法的国家意志性D、法外特权 46.现代意义上第一个独立的、职能化的人事行政机关是(C)于1855年成立的文官委员会。 A、日本 B、美国 C、英国 D、法国

47、国务院财政决算草案经审定后,报()审批。C A、国务院总理 B、全国人大 C、全国人大常委会 D、国家主席 48、行政复议由具有行政复议权的()作出。A A、上级行政机关 B、法院 C、检察院 D、同级人民代表大会

49、目标管理方法是以(A)为中心的现代管理方法。A、人B、事C、权 D、利益 50、(A)是进行行政改革的前提。

A、政治保障 B、舆论宣传 C、经济发展 D、公众要求 51.公共组织的高级决策层所表现的效率,是(B)。 A.管理效率 B.组织效率 C.工作效率 D.规范效率 52、公共组织绩效管理的核心环节是()A A、建立绩效评估指标 B、进行绩效评估 C、进行绩效追踪 D、进行绩效比较 5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施行于()B A、1993年10月1日B、2006年1月1日 C、1993年4月24日 D、2005年4月27日 54.为了弥补或完善决策而制定的决策方案,称为()。B A、积极方案 B、追踪方案 C、临时方案 D、应变方案

55.平行沟通是一种同级部门或同事之间的信息沟通,亦称()。B A、网上沟通 B、横向沟通 C、无反馈沟通 D、纵向沟通 56.行政决策体制的核心()。D A、专家咨询系统 B、公民磋商与参与系统 C、信息支持系统 D、领导决策系统 57.为了实现目标而制定的方案,称为(),这是构思和设计的主要方案。C A、应变方案 B、临时方案 C、积极方按 D、追踪方案

58.整个行政执行过程中最具有实质意义的、最为关键的阶段是()。B A、协调阶段 B、实施阶段 C、准备阶段 D、总结阶段

59.根据《立法法》,行政法规和规章应当在公布后的()天内报有关部门备案。B A、15 B、30 C、45 D、60 60、我国法制监督的对象包括()A A、行使行政权力的主体 B、企事业单位 C、法院工作人员 D、检察院工作人员 61、公共财政分配的目的是()。C A、促进经济发展 B、促进效率提高 C、满足公共需要 D、满足政府需要 62、法制行政着眼于()A A、 强调行政目标体现国家的意志性 B、行政目标应当体现正义性 C、行政行为应当体现公共利益性 D、行政组织应当体现合法性 63、当事人对行政仲裁不服的,可以()。B A、向上级行政机关申诉 B、向人民法院或仲裁机关申请仲裁 C、提请行政复议 D、提请上级政府机关调解 64、政府全面质量管理最重要的推动力是()C A、社会舆论 B、政府公务员C、政府高层领导者D、顾客

65.()追求的是用最少的资源消耗,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高质量的最佳成果。C A.客观效率 B.规范效率 C.机械效率 D.社会效率 66.公共组织的中间管理层所表现的效率,是()。A A.管理效率 B.组织效率 C.工作效率 D.规范效率 67、公共服务效能指标的核心是()。D A、分析公共组织提供服务的成本 B、分析公共组织是否做到了投入少产出多 C、分析公共组织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社会公平D分析公共组织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公共利益 68、政府再造是用()取代官僚体制。A A、企业化体制 B、中央集权 C、地方分权体制 D、公众参与体制 69、()主张建立层级较少的扁平化的而非金字塔式的政府组织结构。A A、市场政府模式 B、参与政府模式 C、解制式政府模式 D、弹性化政府模式 70.世界上第一个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是(D)。A、法国 B、美国 C、中国 D、英国 71.行政执行过程的第一阶段是()。A A、准备阶段 B、总结阶段 C、协调阶段 D、实施阶段

72.涉及国家行政机关以外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案件,需要给予处分的,由(A)给予党纪处分 A、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 B、行政监察机关

C、法院 D、分别由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和行政监察机关 73、法治行政着眼于()B A、 强调行政目标体现国家的意志性 B、行政活动应当体现法的内在价值 C、行政行为应当体现法的规范性 D、行政组织应当体现结构的秩序性 74、下列不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的是()A A、 调解行为 B、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

C、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不服的 D对符合法定条件申请办法许可证和执照被拒绝 75、能否实施战略管理的关键在于()A A、公共组织的自主性B、公共组织的经济基础 C、公共组织的领导D公共组织的环境 76、政府全面质量管理的重点是()D A、以质量提高为导向 B、以员工考评为导向 C、以上级决策为导向D、以顾客为导向 77.提高()是公共行政的宗旨。A A.行政效率 B.生产力水平C.社会文明程度 D.经济发展速度 78.下列不属于政府的政治职能的是()。B A、民主职能B、确保社会公平分配的职能 C、政治统治职能D、保卫国家主权的职能 79、下列不属于行政改革的发展趋势的是()。D A、向民主行政的嬗变 B、电子政府

C、市场机制和民营化的引进 D、加强政府规章制度的指导作用

80、下列不属于税收特征的是(D)A、强制性 B、无偿性 C、固定性 D、服务性 81、行政立法的授权者是(C)A、检察机关 B、司法机关 C、立法机关 D、行政机关 82、法治行政的核心含义是(B)A、加强法制建设B、法律高于行政C行政高于法律D国家权力至上 83、下列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是()C A、法律规定的仲裁行为 B、调解行为 C、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 D、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 84、行政方法的首要特点是(A)A、科学性 B、系统性 C、技术性 D、创新性 85.公共组织的基层工作人员所表现出的效率,为()。C A.管理效率 B.组织效率 C.工作效率 D.规范效率 86.行政效率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追求()上。A A.社会效益 B.经济效益 C.政治效益 D.机械效益 87、下列关于效率与公平的陈述,错误的是()。B A、公平是效率的保证 B、效率是公平的保证

C、效率是实现公平的基础 D、效率是实现公平的主要途径 88、行政改革要以改变观念为先导,以()为核心。B A、改变环境 B、体制创新 C、经济发展 D、社会进步

89、()是通过解除政府规章的方式来发挥政府的潜力与创造力。B A、企业家政府 B、解制式政府 C、弹性化政府 D、参与政府 90.公共组织绩效管理的特点主要表现在()A A.目标的多元化 B.标准的客观化 C.指标的精确化 D、方法的多样化 91、下列不属于机关行政的是()A A、公务员管理 B、会议管理 C、公文与档案管理 D、行政经费管理 92.税收制度的核心内容是(C)。A、税率 B、纳税人 C、税法 D、税种 93()是衡量公共组织及其运行状况的重要标准。B A、行政决策 B、行政执行 C、行政监督 D、行政方法

94.从20世纪(C)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开始进行行政改革,然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因为实行市场化也进行不同程度的行政改革。A、50 B、60 C、70 D、80 95、()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处于核心地位。A A、行政决策 B、行政执行 C、行政监督 D、行政方法 96、(D)决定着决策方案能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 A、行政效率B行政方法C、行政监督D、行政执行 97、行政执行过程评估主要由()进行。A A、各级行政机关 B、各级立法机关 C、各种党派 D、社会团体

98、对于涉及民主党派党员的公务员违反政纪需要给予处分的应由()给予政纪处分。B A、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 B、行政监察机关

C、法院 D、分别由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和行政监察机关

二、多项选择题

1、公共行政的特点有()。ABCDE A、公共性与政治性 B、法制性 C、民主性 D公平性 E、高效性 2、新公共服务的理论基础包括()。BCDE A、新制度经济学 B、民主的公民权理论 C、社区和公民社会模型 D、组织的人本主义 E、后现代公共行政

3、影响公共行政的一般行政环境包括()。ABCDE A、自然地理环境 B、政治环境 C、经济环境 D、文化环境 E、国际环境 4.下列实行内阁制的国家有()。BCD A、阿根廷 B、比利时 C、加拿大 D、斯里兰卡 E、津巴布韦 5.行政区划的类型可以分为(ACD)。

A、传统型 B、现代型 C、特殊型 D、发展型 E、经验型

6.传统公共行政学时期的主要组织理论学派有()。ABC A、泰勒的科学管理组织理论B、韦伯的官僚制组织理论

C、法约尔的行政管理学派的组织理论D、梅奥的人际关系组织理论 E、伍德袄德的权变组织理论

7.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中的作用表现在()。ABCDE A、在制度建设方面有倡导作用B、监督市场C、监督政府 D、中介作用E、维护良好的社会价值

8.科学管理时期对公共行政学影响最大的三个管理学派是()ACD A科学管理理论B、民主的公民权理论C、官僚制组织理论 D、一般行政管理理论E非正式组织理论

9.公共行政学的特点是()。ABCDE A、公共行政学的发展性B、公共行政学是应用性的学科C、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广泛性 D、公共行政学是政治性较强的学科E、公共行政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 10.里格斯将公共行政模式划分为()。ACD A、融合型公共行政模式 B、分散型公共行政模式 C、棱柱型公共行政模式 D、衍射型公共行政模式 E、集中型公共行政模式 11、具体行政环境包括()ABCDE A、组织文化 B、组织结构 C、组织的规章制度 D、组织的凝聚力 E、管理对象 12.从现代社会和各国政府行政实践来看,政府的基本职能可以分为()。ABCE A、政治职能 B、文化职能 C、社会职能 D、协调职能 E、经济职能 13.行政程序从纵向可分为()。ABCDE A、行政计划准备 B、决定计划 C、考核奖惩 D、检查监督 E、执行计划 14、行政区划体制的原则有()。ABCDE A、政治原则 B、遵照历史传统的原则 C、有利于发展的原则 D、有效管理的原则 E、民族自决的原则

15.行为科学时期组织理论的主要的代表人物有()。ABE A、梅奥 B、巴纳德 C、韦伯 D、法约尔 E、西蒙 16.市场失效主要表现在()。ABCDE A、市场垄断和专制价格B、外部性问题

C、公共物品的提供D、无知和非理性E、不平等问题 17、公共行政的作用包括ABCDE A、公共行政是对国家的治理 B、是实现公共利益的必要保证 C、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证

D、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和参与国际竞争保证 E、是教育和培养高素质、会管理的公务员队伍的需要 18、马克斯·韦伯认为合法性权力有三种,包括()。ACD A、传统权力 B、组织权力 C、魅力权力 D、法理权力 E、个人权力 19.行政环境的特点是()。ABCE A、特殊性 B、复杂性 C、不稳定性 D、公共性 E、约束性 20 无

21.梅奥在总结霍桑试验的基础之上,提出的组织理论有()。ABD A、非正式组织理论 B、新型领导能力理论 C、权威接受理论 D、社会人理论 E、组织平衡理论

22、学习型组织的主要特点有()。ABCDE A、以培养学习能力为目标 B、组成成员有共同愿景 C、善于不断学习D、自主管理 E、组织边界的重新界定 23、目前较为常见的行政领导者产生方式有()。ABCD A、选任制 B、委任制 C、考任制 D、聘任制 E、继承制 24、行政领导的责任分为以下几种()。ACDE A、政治责任 B、经济责任 C、法律责任 D、行政责任 E、道德责任

25、(AC)提出了政治与行政分离、奠定了公共行政学的理论基础,使公共行政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A、威尔逊 B、法约尔 C、古德诺 D、泰勒 E、韦伯 26、新公共管理时期公共行政理论的特点主要包括()。ABCDE A、以绩效为导向 B、管理主义 C、引入市场机制

D、组织结构扁平化 E、以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和新保守主义作为理论基础 27、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取向包括()。ABD A、管理取向 B、政治取向 C、经济取向 D、法律取向 E、社会取向

28.下列实行总统制的国家有(AD)。A、墨西哥 B、德国 C、新加坡 D、埃及 E、丹麦 29、行政体制的特点有()。ABCD A、鲜明的政治性B、较强的稳定性C、严格的系统性D、相对的滞后性E历史的继承性 30.巴纳德在行为科学时期提出的组织理论主要有()。BCE A新型领导能力理论 B、非正式组织理论 C、权威接受理论 D、社会人理论 E、组织平衡理论

31.非营利组织的特点主要有()。ABCDE A、非政府性 B、组织性 C、非营利性 D、志愿性 E、自治性

32.领导作风理论以权力定位为基本变量,把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极端行为划分()类型。ABE A、民主式的领导作风 B、放任自流的领导作风 C、温和独裁式的领导作风 D、人事并重式的领导作风 E、专制式的领导作风 33、政府的社会职能包括()。ABCD A、维持社会秩序 B、确保社会公平分 C、环境保护 D、社会保障 E、管理国有资产 34、菲德勒的权变模式认为,与领导有关的情境因素分为()。ABC A、领导-成员关系 B、任务结构 C、职位权力 D、组织文化 E、工作小组 35、行政领导的权力性影响力包括以下因素()。ACD A、职位因素 B、感情因素 C、资历因素 D、传统观念因素 E、品格因素 36.下列实行职位分类制度的国家有()。BCE A、法国 B、美国 C、中国 D、英国 E、日本 37.根据我国公务员法的规定,公务员包括()ABCDE A、法官 B、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C、中国共产党机关工作人员 D、检察官 E、民主党派机关工作人员 38、机关行政的特征包括()ACD A、事务性 B、政治性 C、综合性 D、时效性 E、社会性

39.从决策的风险程度来讲,行政决策可以分为()。ACE A、确定型决策 B、理性决策 C、风险型决策 D、直觉决策 E、不确定型决策 40、从工作性质和职责划分,行政领导者可划分为以下类型()。BC A、政治领导者B、政务类领导者C、行政类领导者D、经济类领导者 E、文化类领导者 41.从决策主体的行为方式来讲,行政决策可以分为()。DE A、直觉决策 B、经验决策 C、理性决策 D、个人决策 E、集体决策 42.行政执行的一般过程可以分为()。ACE A、准备阶段 B、控制阶段 C、实施阶段 D、协调阶段 E、总结阶段 43.我国国家公务员的考核内容包括(ABCDE)。A、廉B、绩C、勤 D、德E、能 44.世界上通行的人事分类制度是()。BE A、态度分类 B、职位分类 C、能力分类 D、学历分类 E、品位分类 45.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的一般性指标包括()。ABCD A、经济指标 B、效率指标 C、公平指标 D、效能指标 E、政治指标 46.我国行政监察机关的基本职权包括()。ABCD A、检查权 B、建议 C、调查权 D、行政处分 E、查处违法违纪案件时的请求协助权 47.依照公共行政管理的过程,行政监督可以分为()。ADE A、事中监督 B、法制监督 C、社会监督 D、事后监督 E、事前监督 48.行政实施阶段的环节主要包括()。ABCE A、行政协调 B、行政控制 C、行政沟通 D、行政评估 E、行政指挥 49.按沟通的线路划分,行政沟通可分为()。AC A、单向沟通 B、非正式沟通 C、双向沟通 D、网上沟通 E、正式沟通 50.下列不属于委任制的优点的是()。BE A、权力集中、责任明确 B、公开平等,有效防止任人唯亲 C、指挥统一、不受牵制 D、行动迅速,简便易行 E、择优录取,在竞争基础上鉴别人才

51.从权力的性质上,一般把行政领导权利分为()。BD A、奖惩权力 B、权利性影响力 C、合法权力 D、非权利性影响力 E、决策权力 52.行政领导权力的来源主要有()。ABCE A、奖惩权力 B、归属权 C、专业知识权 D、决策权力 E、合法权力 53、国家公务员的回避一般包括:()ABC A、任职回避 B、公务回避 C、地域回避 D、同学回避 54.下列属于人事行政机关类型的有()。ABCD A、部内制 B、部外制 C、折中制 D、党统一领导制 E、首长负责制 55.从公共组织层次上来考察,行政效率可以分为()。ABC A、组织效率 B、管理效率 C、工作效率 D、社会效率 E、客观效率与规范效率 56.从国家公务员晋升的形式上来看,大体上有()ABCDE A、越级晋升制 B、考试晋升制 C、年资晋升制 D、功绩晋升制 E、综合晋升制 57、依照监督的主体,行政监督可以分为:ABCDE A、执政党的监督 B、权力机关的监督 C.行政机关的监督 D.司法机关的监督 E、社会监督

58.现代行政决策体制应该包括()ACDE A、领导决策系统 B、行政评估系统 C、专家咨询系统D、信息支持系统 E、公民磋商与参与系统

59.法治行政的特点包括()。ABCDE A、法律保留 B、法律优先 C、职权法定 D、依据法律 E、职权与职责统一 60.行政方法的内容包括()。ABE A、技术方法 B、行政程序 C、决策树法 D、目标管理 E、基本手段

三、判断正误题(正确选A,错误选B)1.指挥者只要大胆使能取胜。()B 2.行政法律责任是一种道义上的责任。()B 3.目标管理注重自我管理,自我控制,领导就可以撒手不管。()B 4.唯意志论的行政文化观认为,行政领导的权力来自法律制度。()B 5.公务员担任特定职务涉及应回避的亲属关系时,必须回避。()A 6.社会监督是一种内部监督。()B 7.权变组织理论认为,组织管理中不存在最好的方法。()B 8.各级政府间的层级设置相对比较稳定。()A 9.中国的立法机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成。()B 10.当断不断,反受其乱。()A 11.审计监督属于国家行政机关内部的一种特种监督,是一种经济监督。()A 12.信息是行政决策的基础,是行政咨询之本。()A 13.系统组织理论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系统。()B 14.定量方法的运用促进了人事行政的科学化。()A 15.不需加盖印章的文件是会议纪要。()A 16.行政效率的定性研究是不必要的。()B 17.行政权力的实现程度是成功的行政权力行为与全部行政权力行为之间的比率。()A 18.行政职能的实现程度与行政效率的高低成反比例关系。()B 19.司法监督是一种事后监督。()A 20.违法行政法律责任的主体是行政相对方。()B 21.随着民主与法制的进步,行政决策的权力和责任逐步走向统一”。()A 22 人际关系组织理论认为,组织成员为政治人。()B 23.现代政治体系一般实行司法独立的原则。()A 24.行为科学组织理论在强调组织结构的同时,忽略了人员行为的重要性。()B 25.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B 26.在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组织规模与层级设置成正比例关系。()A 27.行政道德总是从属和服务于一定的政治。()B 28.非理性决策是指通过严密的科学分析和逻辑推理后才做出的决策。()B 29.例行性决策是指没有遇到过的,无先例、程序、成规可以遵循的决策。()B 30.许多环境因素可以通过行政管理来加以改变。()A 31.行政首长享有调整行政组织结构的权力。()B 32.行政系统中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表现出相对性。()A 33.没有行政决策的民主化,就很难实现行政决策的科学化。()A 34.应根据事权与财权相分离的原则,按利润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收入。()B 35.对国家公务员来说,行政道德具有一定的强制性。()A 36.行政监督是一种法制监督。()A 37.转任是轮换的一种特殊方式。()B 38.任何行政组织中都存在着非正式沟通。()A 39.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而不是行政管理要素。()B 40.行政执行就是行政管理。()B

四、案例分析题(案例后附有5个选择题,选择题为不定项选择。)案例分析一: 2006年10月18日,一份通知让安徽省某市机关报记者李欣陷入了沉思。6年前,他顺利获评安徽省新闻系列专业技术资格中级职称,按照惯例,5年后即可参评副高职称,2005年,因为论文数量不够,李欣未参加,今年,他四下求助,以为过了论文关,就可高枕无忧。而现在,因为这个通知,李欣评选副高职还需过一道很重要的关。

事情起因于5天前,省人事厅等有关机关下发了《安徽省新闻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标准条件(试行)》(下称《试行标准》)。《试行标准》与往年有了较大改变,“除了以往都有的论文和获奖要求外,增添了许多量化数字指标”。 但真正挡在他面前的“坎”是 该标准中一项有关“正面报道”的规定。根据《试行标准》有关规定,在高级记者、编辑职称评定能力条件栏中,悄然增添了一项内容,“每年在中央主要新闻媒体刊播正面宣传报道安徽的稿件不少于三篇,其中专职从事向中央主要新闻媒体供稿的,每年不少于30篇。”“中央主要媒体”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五家。除了增加明确的量化指标外,文件附则中还制定了相应的处罚规定,在 “在新闻报道中出现严重导向错误,除取消当年申报资格外,在以后两年内不得申报”。

该标准的出台难住了许多如李欣这样在基层党报工作了十余年的老记者。更有受访者认为,“地方报纸首要任务是为地方服务,而向上投稿宣传安徽形象应是外宣部门的工作,”因此,《试行标准》对一般记者来说要求过严。更多的参评者则流露出疑惑:中央主流媒体除了这五家,其他的比如新华社下属的报纸,团中央下属的《中国青年报》,算不算?如果我的报道被中央电视台某读报栏目读了算不算?„„类似的疑问还包括对正面报道的理解,一位擅长时评的新闻从业者问道,“有很多报道并不是正负截然对立的,比如话题之类的评论报道,怎么算”? 此次新颁布的试行标准是安徽省人事厅根据新形势,实施职称评审改革的试点工作之一。根据安徽省人事厅官员的解释,文件出台的背景是,国家关于新闻行业的职称评定标准还是1986年公布的,安徽省的相关标准也已颁布多年,目前的形势,“已经不能完全合乎中央反复强调的人才新战略和新要求”。这位官员表示,“我们不能等中央出了以后,地方再出,所以率先尝试”。他甚至慨言,作为主管部门,如果还坐守旧标准,就是行政不作为。新闻系列的试行标准于是应运而生,遵循的原则被这位官员概括为“松门槛,严能力”。该官员认为,“高级职称意味着在此岗位上有着更高的专业要求,同时也应成为行业榜样,作出更大贡献,如果连在中央媒体上发表文章都做不到,怎么能说是称职的高级”? 至于参评者因为所在报社和具体工作的差异而出现的困难,他说,“改革必然要损害掉部分人的利益,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运用的主要理论:科学决策的原则、行政决策体制

1、本案例主要反映什么行政事件:行政决策问题

2、根据案例,有关政策的出台存在哪些问题:缺乏科学依据、决策目标不明确

3、根据案例,有关政策的出台出发点是: 地方政府改革

4、该案例相关决策出台方式违反了行政决策的哪些原则:可行性原则、科学预测原则

案例分析二: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响应大部制改革的要求, 成都府南河治理结束了“五龙治水”的局面。

改革前,府南河分属几家管理:水利局管农村段,市容环卫局管河流下水道,市政公用局管河道,府南河管理办公室管府南河综合治理,国土局管地下水。新组建的市水务局将全市的防洪、水源、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与回用以及河道、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等所有涉水事务实行城乡统一管理,水务管理的一体化,结束了“多龙管水”的局面。通过统筹考虑城区防洪和环境用水,将原来当作“水害”放走的雨洪水进行科学调配,2005年利用雨洪水近2亿立方米,冲洗城区河道淤泥近10万立方米,有效地改善了城区河道水质。这之后,成都连续碰到大雨,而下穿隧道再没有被淹过。水务局一位老职工欣慰地说:“体制顺了,水都知道往哪儿流了。”

成都市实施“大部门体制”的成效还包括:撤消农牧局,设置农业委员会;撤消水利局,组建水务局;撤消交通局,组建交通委员会;撤消林业局和园林局,组建林业和园林局。 改革也遇到了一些阻力和障碍。“职能整合的面越广,所触及的部门利益越多,受到的干扰就越大。”知情人士说,“一些部门把部门利益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不愿交出管钱、管审批的权限。”

部门整合,职能合并,相同的两三个部门合到一起,中层干部必然多了出来,而干部的调整和精简,也涉及许多人的根本利益。“宁伤感情不伤工作。”成都市领导态度坚决,只要利大于弊,就要坚决去做,不能因为干部的私利影响群众民生的改善。为使探索顺利进行,成都市把职能整合作为核心,将部门先合进来、工作开展起来。富余人员也没有简单地进行分流,而是人随职能走,在不突破编制的前提下,通过考核逐步消化;处级干部按照核定的职数,通过考核竞争上岗;局级干部年龄大的保留待遇退居二线,或调整充实到其它部门,纳入调整和分流的1100多人实现了平稳过渡。

运用的主要理论:行政改革的动因、行政改革的趋势、行政改革的阻力

1、从行政结构角度,本案例主要反映了什么行政事件或现象:行政改革

2、影响行政结构设计的主要因素有:职能目标、职位、职权、人员划分

3、该案例所反映行政事件得以发生的主要动因是什么:政治权威的推动、社会演变的要求

4、该案例所反映的主要改革趋向是:以精简机构为取向、以调整组织结构为取向

5、行政改革的阻力包括:历史的局限性、内部行政管理集团的反对、传统的保守观念、家长制。

案例分析三: 2003年12月23日夜晚10点左右,中国石油总公司川东}i}i探公司位于重庆市开县高桥镇正在钻探的天然气井发生了特大井喷事故。由于救助不及时,井喷事故最终造成243人死亡,2142人中毒住院治疗,6万5千名当地居民被紧急疏散,各种经济损失高达6432万元。事后经国务院特大事故调查组专家的调查认定,这次井喷事故是一起严重责任事故作为生产企业的中石油总公司所属钻探公司违规操作是导致井喷发生的最直接原因,该公司是本次事故的直接和主要责任者。然而,从事故的发生到灾民受灾是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其间应急处置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救灾抢险的成效。

首先,由于中国石油总公司为中央部属企业,其安全生产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纵向管理,因此中国石油总公司川东钻探公司在进入开县进行施工作业前,并没有与当地政府共同制定事故灾害预防规划,更没有共同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其次,企业和地方政府之间没有建立应急联络通道。事故发生后,矿方首先向其上级卞竹部门如川东钻探公司、四川石油管理局汇报,而近在咫尺的地方政府反而是在最后才得到井喷事故的消息。据开县政府的报告显示,县政府是在23时26分首次接到重庆市政府位班室和川东北矿区的通报的,此时距事发己一个半小时。县政府成立的先遣队在24日凌晨2时10分才到达高桥镇,下达了全面疏散命令,组织群众向3公单外撤离。此时,距发生井喷己过了4小时25分,很大程度上贻误了最佳的避难疏散和救灾抢险时机。面对高危企业的施工作业,地方政府过分依赖于生产企业自身的安全管理理,没有从政府灾害应急处理的角度建立相应的监测情报体系。以至于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全然不知,既不能及时地收集灾区的受灾情报,从而把握灾情,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救灾方案;又不能将政府所掌握的灾害情报和应急措施及时地传输给灾区民众。由于当地农村己取消了高音喇叭,多数农家又没有电话,因此无法得到通知,结果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再次,由于开县政府事先没有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在得知井喷发生后,并不知道应该如何组织救灾抢险。而在后来的救灾过程中,又因为没有相应的救灾设施,无法向灾民提供临时的安全避难场所、必要的防毒用具和紧急疏散用的交通工具。据《中国新闻周刊》 报道,虽然政府当晚即组织十部通知村民撤离,但因为没有防毒面具等专业工具,无法进入危险区域挨家挨户通知。灾民通过各种途径得知灾害情报后,大多惊慌失措,四处逃逸。这无形中增加了救灾抢险的难度。综上所述,生产企业违规操作,是造成这次井喷事故灾害的直接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但是,如果上述任何一个环节起到应有的作用,都会较大程度地减轻灾害的损失。(案例来源:滕五晓,公共安全管理中地方政府的责任及其作用,《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

运用的主要理论: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国家干预的原因

1、应该对此次灾害事故承担责任的最主要组织是:中国石油总公司川东钻探公司

2、政府在公共安全管理中具有的职能主要有:指定防灾救灾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公共安全管理责任、采取应急防灾措施

3、该事故反映出我国行政管理属于:层级制与机能制相结合的体制

4、政府的公共安全管理职能属于:社会职能

5、由于企业违规操作却需要政府管理来救济,这反映了政府干预的以下原则:解决外部性问题

案例分析四: 巴西联邦共和国国土辽阔,面积有850多万平方公里,全境大部为丘陵、高原和低山。交通不发达,大部分道路为自然路,铁路总长仅2万余公里,沿海航道为许多地区之间惟一交通渠道。原先首都设在里约热内卢,它偏居东部海岸,远离内地。联邦政府的政令不能及时地顺利地传递到全国,尤其是边远地区。广大内地长期得不到开发。到本世纪40年代,巴西已开发的面积还不及总国土的23%,全国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对国防安全工作也极为不利。巴西政府再三研究,经过半个世纪的酝酿,1960年决定把首都由沿海迁往内地巴西利亚,以促进广大边远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和亚马逊河地区的开发。首都设到巴西内地高原上,在此形成一个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既使国家政令和文化思潮得以就近向外传递,增强了边远地区的向心力,唤起开发落后地区的民族意识,又使以巴西利亚为中心,形成伸向全国重要城镇和边疆地区的交通网,带动了周围地区的开发和建设。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巴西利亚首都的兴建,确实大大促进了巴西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作用的发挥,促进了西部地区草原地带的开发,现在那里的谷物产量占全巴西的30%。

运用的主要理论:行政环境的概念、行政环境对行政管理的影响、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的关系、里格斯的行政生态理论

1、行政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或影响公共组织的(A、行政心理B、行政行为C、管理方法 D管理技术)的各种内外要素的总和 ABCD

2、本案例主要体现了何种具体的行政环境对行政管理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

3、下列关于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关系的认识正确的是:ABCD A.公共行政环境决定、限制与制约公共行政 B.公共行政必须适应行政环境

C.公共行政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公共行政的发展变化 D.公共行政对公共行政环境也有反作用

4、本案例中,影响巴西行政环境的因素属于:一般行政环境

篇3:行政管理学考试资料

关键词:国家教育考试,舞弊,行政处理

教育部2012年修订的《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第二条指出, “国家教育考试是指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 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确定实施, 由经批准的实施教育考试的机构承办, 面向社会公开、统一举行, 其结果作为招收学历教育学生或者取得国家承认学历、学位证书依据的测试活动。”

国家教育考试的舞弊行为是指国家教育考试的参考人员、考试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其他个人在考试过程中, 为谋取不正当利益, 采用欺瞒、弄虚作假等方法实施的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教育考试规则的行为。这些行为可以发生在考试过程中的命题、报考、测试、阅卷、登分、公布成绩等各个环节, 违法主体包括参考人员、考试工作人员以及伙同作弊的社会上的其他人员。国家教育考试中的舞弊行为, 根据情节轻重分别构成行政违法或刑事违法。违法者主观上出于故意, 其舞弊行为侵犯考试行政管理秩序, 威胁和损害国家鉴定公民学识水平、分配受教育机会的公平和公正, 具有社会危害性。

一、考试舞弊之行政处理的性质分类

国家教育考试舞弊行为的行政处理方式, 其种类颇为繁杂。按照考试流程来分, 对于各环节出现的舞弊行为, 其相应的处理方式有如下几种: (1) 取消报考资格。 (2) 取消考试资格。 (3) 宣布考试成绩无效 (取消考试成绩) 。 (4) 停考。 (5) 行政处分。 (6) 取消录取资格。 (7) 取消入学资格。 (8) 取消学籍。 (9) 开除学籍。 (10) 因学生受到处分拒绝授予学位。 (11) 宣布学历、学位证书等无效。

上述11种对于国家教育考试舞弊行为的行政处理方式, 都具有行政法律效力, 应被视为具体行政行为。但这些具体行政行为究竟是行政制裁, 还是行政许可、行政确认, 实际涉及行政行为的分类学问题。明确这些舞弊处理方式的行政行为性质, 是判断某种处理方式是否合法设立, 实施过程中应当适用何种程序, 以及应当提供何种法律救济途径等问题的前提。

按照行政法学理论, 有关国家教育考试舞弊的诸多行政处理方式, 大致可归结为以下几类具体行政行为:

1.行政制裁

行政制裁分为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 前者是指行政主体对违反内部行政法规范, 但尚未构成犯罪的内部相对人给予惩戒的行政执法行为;后者是指教育行政主体对违反教育行政法律规范, 但尚未构成犯罪的外部相对人进行惩戒的教育行政执法行为。考试工作人员对国家教育考试舞弊行为负有责任, 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考生作弊或参与、协助作弊, 有关单位若给予行政处分, 属于行政制裁。

在考试舞弊的行政处理方式中, 可以归结为行政处罚的有三种:取消考试资格、取消各科成绩、停考。取消考试资格, 是剥夺考试过程中作弊考生的继续参加本次国家教育考试的权利;停考是从下一年起, 剥夺作弊考生参加国家教育考试的权利一年到三年。这两种处理都是因为考生违反考试行政管理规范而给予的惩戒, 性质上可以确定为行政处罚。取消各科成绩是行政确认还是行政处罚, 实践中有不同看法。从《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的修订内容看, 教育部将“取消考试成绩”的处理一概表述成“宣布考试成绩无效”, 显然倾向于将此类处理归结为行政确认。应当说, 取消作弊科目成绩 (宣布作弊科目成绩无效) , 可以理解为行政主体因考生在该科目考试中作弊, 导致该科成绩不真实而宣布无效, 这是对事实的一种确认, 因此定性为行政确认是合理的。但取消非作弊科目的考试成绩, 则不再是对事实的确认而是对考生的行政违法行为给予的惩罚。事实上就高考和研究生入学考试而言, 考生有一科成绩无效, 则本次考试的其他科目成绩也就无意义了。唯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假如考生同时报名参加数门课程的考试, 在其中某门课程考试中作弊被处理, 则取消作弊课程的考试成绩为行政确认, 而取消本次所有已考课程的成绩, 明显具有额外的惩罚意义, 因此理解为行政处罚更为合理。

2.行政许可

国家教育考试舞弊行为的处理方式中, 取消报考资格、取消录取资格、取消入学资格应当理解为行政许可的撤销或拒绝。

承办教育考试的机构审查考生的报名资格, 给考生发放准考证, 应被看做行政许可行为。《行政许可法》 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行政许可, 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 经依法审查, 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第二十三条规定:“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 在法定授权范围内, 以自己的名义实施行政许可。被授权的组织适用本法有关行政机关的规定。”各类教育考试机构作为授权性行政主体 (当然有待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 , 可以实施行政许可。以普通高考为例, 考生报考高等学校, 县级招生委员会发给准考证, 意味着许可公民参加国家教育考试, 准考证即为许可证件, 之前的报名资格审查, 系行政许可的前置性行政确认。如此, 则“取消报考资格”应理解为行政许可的撤销。根据《行政许可法》第六十九条第四款, 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的, 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或者其上级行政机关, 根据利害关系人的请求或者依据职权, 可以撤销行政许可。

考生报考高等学校, 是向该校提出入学申请, 高等学校在行政机关下达的招生计划内, 依据法律、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确立的招生规则, 在国家教育考试机构的监督下, 依法审查考生的相关条件, 决定录取与否, 是对当事人的申请作出是否许可的决定。这种招生录取行为, 事关公共教育资源的分配, 具有行使公权力的特征, 因而是行使行政管理职责的行为。取消录取资格, 一般是高校将拟录取的考生名册提交省级招办审核, 在此期间发现问题而作出的决定。这应当理解为许可的拒绝。

高等学校向录取新生发出的录取通知书, 是准许其入学的许可证明。在新生报到之后三个月内, 学校进行录取资格的复查, 决定其是否能够取得学籍, 若发现新生是通过考试舞弊取得入学资格, 则可以取消入学资格。这种处理决定应当理解为行政许可的撤销。

3.行政确认

国家教育考试舞弊行为的处理方式中, 宣布作弊科目考试成绩无效、取消学籍、拒绝授予学位、宣布学历学位证书无效, 属于行政确认及行政确认的拒绝和撤销。

如前所述, 宣布作弊科目考试成绩无效是对该科目成绩不真实的确认。

高校新生 (包括研究生) 在经过三个月的复查期后取得学籍, 意味着学校对其正式学生身份的确认。此后一直到学生毕业前, 若发现学生有通过考试舞弊而入学的情节, 可以取消其学籍。由于取消学籍是对考生通过公权力分配而获得之受教育机会的处分, 因此属于行政确认的撤销。从我国的学历、学位证书管理制度看, 学历是高校对公民学习经历及完成学业情况的确认和证明;学位是高校或科研机构对公民学术水平的确认和证明, 二者符合行政确认的法律特征, 因而是授权性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高校学生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作弊被处分, 学校拒绝授予学位, 应定性为行政确认的拒绝。学生通过在国家教育考试中舞弊, 最终取得学历、学位证书, 颁发证书的单位宣布证书无效, 应认定为行政确认的撤销。

4.开除学籍

开除学籍是学校对学生的最严厉的纪律处分, 学术界对这一处理方式如何定性存在很大争议。笔者以为, 学校要进行教育管理, 就必然需要一些纪律约束手段, 因此纪律处分权是学校天生就应当拥有的权力。从事学历教育的学校因学生有严重违纪、违法行为而作出开除学籍的决定, 属于依照规定剥夺学生受教育机会。由于该受教育机会是通过行政权力的分配而获得的, 因此对这种受教育机会的剥夺在法律效果上已超出校内管理行为的范围, 具有外部行政行为的效力。然而, 开除学籍又不能归入现行行政法学中任何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它是一种独立于其他行政行为的、独特的、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的行为。或许有人从剥夺权益的角度把它看成是行政处罚, 但学校行使处分权, 在公权力中又含有学术权力、教育权力的特质, 其权力行使的内容、程序和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规定, 如完全适用行政处罚的法律规定则很有可能构成诸多“违法”之处, 实际上它本身就不是一种行政处罚。笔者强调学校的开除学籍处分决定是一种独特的行政行为, 并不否认这种权力的行使需要正当程序, 而是说它所适用的正当程序应当是专门规定的特别程序。

二、考试舞弊之行政处理的合法设定

任何具体的行政行为, 都应当依法设定。国家教育考试舞弊行为的11种行政处理方式中, 对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行政处分, 在《公务员法》、《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中设定;高等学校对学生的学籍管理和纪律处分, 由《教育法》第二十八条、《高等教育法》第四十一条授权, 开除学籍作为学生纪律处分的一种, 取消入学资格、取消学籍作为学籍管理行为, 又由《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办法》的有关条款予以具体化;《教育法》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规定国家实行学业、学位证书制度, 第二十八条规定颁发学业证书是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权利之一, 《高等教育法》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规定了高等教育的学历、学位制度, 《学位条例》则是给予学位授予的专门法律, 因此拒绝授予学位, 宣布学历、学位证书无效等与学历、学位制度有关的处理方式, 都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上述针对国家教育考试舞弊行为的行政处理方式, 皆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来设定, 其合法性没有问题。

在处理方式的合法设定上有问题的主要有两类:一是与行政许可有关的取消报考资格和取消录取资格;二是属于行政处罚的取消考试资格、取消各科成绩和停考。

1.取消报考资格和录取资格的依据合法性问题

取消报考资格, 涉及许可公民参加国家教育考试的行政行为;取消录取资格, 涉及教育考试机构与高校共同许可公民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行为。根据《行政许可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二款以及第十七条, 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决定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地方性法规和省级政府规章不得设定应当由国家统一确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资格、资质的行政许可;除国务院决定之外, 其他规范性文件一律不得设定行政许可。又依照教育部《实施教育行政许可若干规定》 第三条,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教育行政许可”,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规章可以对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决定设定的教育行政许可规定具体实施的程序、条件等”, 则公民参加国家教育考试的许可应当由法律、行政法规或国务院的决定来设定, 教育部规章仅可在上位法有此行政许可设定的前提下规定具体实施的程序、条件。而按照《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 申请报考高等学校的所有考生, 须在其户口所在地省级招生委员会指定的地点报名;省级招生委员会可按照以考生户籍为主、与在本地区高中就读一定学习年限相结合的原则, 结合本地区实际就报名条件、时间和有关要求作出具体补充规定;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应明确所属地方各级招生考试机构关于考生报名资格审查工作职责, 根据报名条件, 严格审查考生报名资格。从中可以看出, 公民参加高考的许可设定, 以及实施许可的行政主体, 是由教育部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设定的。这与《行政许可法》和教育部《实施教育行政许可若干规定》的精神有抵触之嫌;对于这种行政许可, 教育部的文件又授权省级招生委员会具体规定实施许可的条件, 也明显不符合教育部门规章的规定。省级招生办公室作为省级招生委员会的日常办公机构, 其在高校发出录取通知之前审核考生录取资格。这种行政许可行为也是在教育部历年发布的高校招生工作规定和研究生招生工作规定中设定的, 同样存在以行政规范性文件设立行政许可的问题。根据我国的国情, 高考恢复后实施了30年的招生管理体制在实践中肯定是不可或缺的, 且在不断完善, 但在依法治国的今天, 这一招生管理体制必须通过立法来确立, 因此, 国家可以在《高等教育法》中增加有关招生的条款, 或由国务院专门制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条例》的行政法规, 将招生管理制度中稳定不变的重要规则纳入, 这已成当务之急。只有在法律或行政法规中将国家教育考试的报考许可与录取资格审核予以规定, 才能解决这两种行政许可的合法设立问题, 继而解决承办教育考试的机构作出取消报考资格、取消录取资格的依据合法性问题。

2.取消考试资格、取消各科成绩和停考的依据合法性问题

根据《行政处罚法》第十二条第二款之规定, 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 在法律、行政法规未有规定的情况下, 国务院部委制定的规章仅可以设定警告或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属于教育部门规章, 该《处理办法》第九条、第十条规定, 对于各种国家教育考试中的各类作弊行为和扰乱考场秩序的行为, 可以作出“其当次报名参加考试的各科成绩无效”以及“停考1至3年”的决定。其中除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有行政法规性质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作为上位法依据, 教育部的规定可看成是对上位法的处罚设定进行具体化, 其余都有抵触《行政处罚法》第十二条的嫌疑。对于现实中频繁出现的考试违纪、作弊行为, 确有必要规定较为严厉的制裁措施, 但行政处罚的设定不能违反《行政处罚法》的规定。为此, 需要在效力等级较高的法律、行政法规中规定考试行政处罚措施。目前正在征求修改意见的《考试法》, 有望彻底解决考试处罚的罚种设定以及行政主体的授权依据问题。

三、考试舞弊之行政处理的相关法律救济

现有考试法规对考试违纪现象的救济偏重于对考试参加者的制裁, 而对考试组织者的违规行为或失职行为很少予以相应的惩处。要坚持惩处考试舞弊行为和保护参考者的合法权益并重[1] 。

《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考生或者考试工作人员对教育考试机构做出的违规处理决定不服的, 可以在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15日内, 向其上一级教育考试机构提出复核申请;对省级教育考试机构或者承办国家教育考试的机构做出的处理决定不服的, 也可以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者授权承担国家教育考试的主管部门提出复核申请。”第二十九条规定:“申请人对复核决定或者处理决定不服的, 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这些条款概括规定了考生不服考试机构或承办机构的处理决定而寻求救济的途径。结合本文对国家教育考试舞弊之行政处理方式的性质归类, 当事人不服处理决定, 相应法律救济途径如下:

1.涉及行政许可的处理争议, 适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根据《行政复议法》第六条第三项之规定, 相对人不服行政机关变更、中止、撤销有关许可证照、资格证书的, 可以申请复议。这里复议的实际是行政机关对已作出的许可以及许可的前置性确认的变更、中止和撤销决定。根据《行政诉讼法》第十一条的规定, 相对人有关行政许可的争议可以提起行政诉讼。因此, 考生对于取消报考资格、取消录取资格和入学资格的决定不服, 可以申请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

2.涉及行政处分的处理争议, 适用行政申诉

考试工作人员或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考生, 因国家教育考试舞弊受到行政处分, 如果不服, 属于公务员的, 可依据《公务员法》第九十条的规定向有关机关申请复核和提出申诉;属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 可以向该单位的主管行政部门申诉, 其中学校教师可依据《教师法》第三十九条第一款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

3.涉及行政处罚的处理争议, 适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根据《行政复议法》第六条第一款、《行政诉讼法》第十一条第一款, 相对人不服行政处罚, 可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对于国家教育考试的舞弊者, 停考、取消各科成绩、取消考试资格属于行政处罚, 如果不服, 可以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途径解决争议。

4.涉及行政确认的处理争议, 适用行政诉讼

法律对于行政确认是否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未作明确规定。但是,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法释[ 2000]8号) 第一条第一款, “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对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不服, 依法提起诉讼的, 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按照行政法学界的理解, 这里的“行政行为”是具有行政管理职权的组织或者个人所实施的, 与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有关的, 对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的权利、义务发生实际影响的行为。行政确认是行政机关或法律授权组织作出的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为, 应当被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国家教育考试舞弊的处理形式中, 宣布作弊科目考试成绩无效、取消学籍、拒绝授予学位、宣布学历或学位证书无效, 分别属于行政确认、行政确认的拒绝和撤销, 在实践中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 法院一般都会受理。

5.涉及开除学籍的争议, 适用行政申诉和行政诉讼

开除学籍属于学生纪律处分的一种, 依照《教育法》第四十二条第四款、《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六十三条的规定, 高校学生如果不服, 可以向学校所在地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行政申诉。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学生不服开除学籍处分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但由于开除学籍系剥夺学生受教育权, 其法律效果已超出学校内部管理范围, 具有行使公共权力的性质, 因此法院也受理此类行政诉讼案件。

参考文献

篇4:行政管理学考试资料

关键词:管理学;考试方法;改革思路

如何利用学生尤其是经管类学生的这些特点,已经成为制约《管理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与难点。在考虑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考试方法的改革思路。

一、以“全程监控型”考核代替“事后把关型”考核

传统的《管理学》课程考试,大多以结课时统一闭卷考试结合平时若干次作业考评的形式居多。这种考核方式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测试出学生对《管理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是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如:独立学院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弱,部分同学常常上课走神,平时未能很好掌握本门课程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但由于是“事后把关型”考核,结果性的错误已经出现,不合格的学生已经产生。

新的改革思路应该是“全程监控型”的模式,目的在于防微杜渐,即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不合格学生可能产生的苗头,以防止其按此趋势继续下滑。改以往的事后控制为事先控制和事中控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监督,以保证教学按预定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全程监控型”考核将“结课考”与“随堂考”相结合,将“一次考”与“多次考”相结合。这样既能保证所需测试课程的连贯性,又可以随时发现不合格学生可能产生的趋势,给予及时的制止、补救,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当的辅导,使学生在学期结束时尽可能地减少不合格率。

施行“全程监控型”考核时,应注意极易在独立学院学生中引起的逆反心理及可能由此而产生的厌学情绪。随堂考不宜过于频繁,题量不宜过多,考试内容宜简单、新颖,并适当增加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将“试卷考核”与“案例考核”结合

通过学习《管理学》,学生学到的应该是管理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传统的《管理学》考试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学生死记硬背的多,消化吸收的少,往往只有機械地照葫芦画瓢的“克隆”能力,缺乏创新精神。它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被动型”的考核方式。虽然许多独立学院学生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综合素质强,但无论其主观愿望如何,这种以试卷考核为主的考试方式遏制了其管理能力的发挥。

案例考核虽然实施多年,但是由于案例的编制需要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多的实践经验,因此,效果始终不太理想,有必要深入研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将案例应用于考核学生综合能力的考试环节时,对案例编写要严格要求,因为模拟资料“过于真实”或“过于虚拟”都会影响案例考核的可操作性。案例资料应该是在实际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加工处理后确定的,要考虑到真实性、全面性、代表性和逻辑性,并且要注意到国家政策和制度的调整,及时更新案例内容,对企业供、产、销各个阶段所涉及的各项业务进行整理,对一些业务进行有目的的加工,使案例考核真正起到测试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案例考核在适当的条件下,还可以考虑组织开卷考核,并可在平时的教学进程中分次进行。案例考核注重了《管理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适时将“考知识”与“考能力”相结合,将“主动考”与“被动考”相结合。

三、将“个人考核”与“小组考核”结合

现代社会讲求团结协作,而不是单兵作战。对独立学院学生来说,更应该强调管理的团队精神。在传统的各门课程的考核过程中,学生都是作为个体进行知识和能力测试的。因此在《管理学》课程的某次考核中,可以尝试将学生适当地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在实施考核之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别设计出若干个思考题供学生选择,此时学生也可以提出补充题目。之后教师将题目相同或相近的同学组成小组,小组成员分头进行准备,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答辩式核心发言,全组同学轮流做出核心发言和补充发言。讨论完毕交上书面发言提纲或稿件,最后由任课教师讲评,并给出小组成绩和每个小组成员的考核成绩。这种考核方法使教师起到了主导作用,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既考核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又考核了学生组织活动相互协作的能力;既测试了学生的书面表述能力,又反映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体现了教学相长的互动式的现代教学思想,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较大的帮助。因此,应该注重《管理学》中讲求的团队精神,将“单人考”与“多人同考”相结合,将“卷面考”与“答辩考”相结合。

参考文献:

篇5:电大行政管理学资料

改进公共组织的管理与服务的,对公共组织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进行全面管理,以获得顾客满意为目标的管理方法、管理理念和制度。33.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34.行政改革:指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或者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物,调整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36.电子政府:指在政府内部采用电子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并利用这个系统为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方便、高效的政府服务和政务信息。

单项选择

1.在西方,最早提出行政概念的是(B亚里士多德)。

2.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作者是(B里格斯)。3.政府只是充当“守夜人”的角色,也就是“夜警察”的角色的时期是(A.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4.总统制,起源于18世纪末期的(D美国)国,是以总统既为国家元首,又为政府首脑的中央政府组织形式。

5.现代意义上第一个独立的、职能化的人事行政机关是(A英国)于1855年成立的文官委员会。

6.行政决策体制的核心是(C领导决策系统)。

7.行政执行过程的第一阶段是(D准备阶段)。

8.事中监督是指对监督对象在执行法律或实施决策、计划过程中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也叫(B跟踪监督)。

9.对涉及国家行政机关以外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案件,需要给予处分的,则只由(C党的纪律检查机关)给予党纪处分。

10.1926年怀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大学公共行政学教科书(A.《行政学导论》)。

1.提出立法、司法、行政、考试和监察五权分立思想的是(B孙中山),他建立了五院分立制度。

2.公共行政环境的(B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

3.忠于政府,维护政府的声誉,忠于职守是(A行政道德)的核心内容。

4.典型的行政体地方政府是(D德)国的地方政府。

5.现代意义上第一个独立的、职能化的人事行政机关是(A英国)于1855年成立的文官委员会。

6.为了实现目标而制定的方案,称为(C积极方案),这是构思和设计的主要方案。

7.整个行政执行过程中最具实质意义的、最为关键的阶段是(D实施阶段)。

8.国家预算中占主导地位的是(B中央预算)。

9.目标管理方法是(C德鲁克)于20世纪50年代,应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人际关系理论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方法。

10.从20世纪(A7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开始进行行政改革,然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因为实行市场化也进行不同程度的行政改革。

1.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D法约尔)。

2.我国第一部行政学著作是张金鉴的(A《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3.里格斯认为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期间的一种公共行政模式是(C棱柱型公共行政模式)。

4.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A政府职能)。

5.据考,“法治”一词是古希腊人(B毕达哥拉斯)最早提出的。6.构成公共组织结构的基本要素是(A行政职位),它是公共组织结构的支撑点和联络点。

7.国务院常务会议任命各部委领导者的副职,直属机关和办事机关的正、副职领导者的制度均属于(D委任制)。

8.部外制是(B美)国用法律制度把政党制度排除在政府之外而产生的一种人事行政机构。

9.目标管理方法是(B德鲁克)于20世纪50年代,应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人际关系理论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方法。

10.平行沟通是一种同级部门或同事之间的信息沟通,亦称(A横向沟通)。

1.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D泰勒)。

2.公共行政环境的(D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

3.对于一般的省、市、县、乡而言,实行民族自治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就是(A特殊型)的行政区。

4.忠于政府,维护政府的声誉,忠于职守是(A行政道德)的核心内容。

5.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它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而始于(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文官制度。

6.行政决策体制的核心是(C领导决策系统)。

7.(B平行)沟通不宜采用命令或指示的沟通形式,而只能通过协商、合作的办法。

8.非执政党和非国家机关对行政行为的监督称为(D社会监督)。9.对涉及非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公务员的案件,需要给予处分的,则只由(B行政监察机关)给予政纪处分。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正式生效的日期是(B2003年1月1日)。

1.我国第一部行政学著作《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的作者是(D.张金鉴)。

2.20世纪30年代,古立克把管理职能概括为(A.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3.美国哈佛大学教授(D.高斯)最先提出对公共行政环境问题进行研究。

4.为了弥补或完善决策而制定的决策方案,称为(C.追踪方案)。

5.对于一般的省、市、县、乡而言,实行民族自治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就是(D.特殊型)的行政区。6.忠于政府,维护政府的声誉,忠于职守是(A.行政道德)的核心内容。

7.世界上第一个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是(A.英国)。

8.行政控制过程的最后环节,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是(C.纠正偏差)。

4.人事行政机关实行党统一领导制的国家有(D中国)。

5.下列不属于行政领导权力的来源的是(D决策权力)。

8.(B平行)沟通不宜采用命令或指示的沟通形式,而只能通过协商、合作的办法。

多项选择题

1.奠定公共行政学理论基础的代表人物是(C.威尔逊D.古德诺),他们提出了政治与行政分离的观点。

2.下列实行品位分类制度的国家有(B法国D英国)。

3.行政实施阶段的环节主要包括(A行政指挥B行政控制C行政沟通D行政协调)。

4.社会监督的主体是(ABCDE)。

5.税收的基本特征有(A强制性C无偿性E固定性)。

1.奠定公共行政学理论基础的代表人物是(C威尔逊D古德诺),他们提出了政治与行政分离的观点。

2.西方各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共同之处主要是(A公开考试、择优录用C政治中立、职务常任D人事分类、依法管理E严格考核、功绩晋升)。

3.行政实施阶段的环境主要包括(A行政指挥B行政控制C行政沟通D行政协调)。

4.里格斯将公共行政模式划分为(A融合型公共行政模式C棱柱型公共行政模式E衍射型公共行政模式

5.标杆瞄准的类型主要有(ABCDE)。

1.作为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建立是由(A怀特B魏劳毕E费富纳)完成的。

篇6:电大行政管理学考试重点

1.公共行政学----公共行政学生研究公共组织依法处理政务的有效性、公平性、民主性的规律的交叉与综合性科学。2.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全体公共组织成员所共同信奉和遵守的价值观,并支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3.政府职能-----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应起到作用。

4.市场失效-------市场失效时指因为市场局限性和缺陷所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并且不能解决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的问题以及社会公平问题。

5.行政体制-----行政体制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

6.地方政府体制-------地方政府体制是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或标准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

7.行政区划体制--------行政区划体制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部分和若干部分和若干层次的管理区域,并设置相应的行政机关的组织体制。8.层级制------层级制又称分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上下节制的层级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组织类型。

9.机能制------机能制又称职能制,是指公共组织在横向上按照不同职能目标划分为不同职能部门的组织类型。10.管理层次-------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级的数额。

11.管理幅度-------管理幅度是指领导机关或领导者直接领导下属的部门或成员的数额。

12.行政领导者-----行政领导者是指在行政系统中有正式权威和正式职位的集体或个人。

13.委任制-------委任制,亦称任命制,是指由立法机关或其他任免机关经过考察而直接任命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

14.考任制-------考任制是指由专门的机构根据统一的、客观的标准,按照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程序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15.人事行政机关------人事行政机关是指根据人事管理职责,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建立起来的专门承担人事行政业务的组织机构。

16.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作为生产行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全部劳动人口的总和。

17.程序性决策------程序性决策也叫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先例可供参考的结构性较强,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所进行的决策。

18.非程序性决策------非程序性决策也叫非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无先例可供参考的决策,是非重要性的、非结构性的决策。19.危机决策-------危机决策是指领导者在自然或人为的突发性事件生后,迅速启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大胆预测,作出决定的过程。20.行政决策参与-------行政决策参与是指行政领导者个人或集体在行政决策时,专家学者、社会团体、公民等对决策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活动。

21.行政执行------行政执行是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依法实施行政决策,以实现预期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的活动的总和。

22.行政协调------行政协调是指调整行政系统内各机构之间、人员之间、行政运行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提高行政效能,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

23.事前监督-----事前监督是指在某种公共行政管理活动开展之前,监督部门围绕公共行政管理主体的行政行为进行的监督检查。

24.法制监督------法制监督,又称对行政的监督,是指有权国家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合法正确地行使职权所进行的监督与控制。

25.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指通过在公共论坛的言论空间中所抒发的舆论力量对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的监督与制约。

26.公共财政-----公共财政指的是仅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它是国家财政的一种具体存在形态,即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

27.税收------税收是指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定标准,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

28.行政立法------行政立法一般是指立法机关通过法定形式将某些立法权授予行政机关,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得依据授权法(含宪法)创制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行为。29.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关行驶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责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30.行政规章------行政规章是指特定的行政机关根据法律和法规,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点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31.标杆管理------标杆管理是指公共组织通过瞄准竞争的高目标,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标杆,追求卓越,成为强中之强组织创新和流程再造的过程。

32.行政效率-----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33.行政改革------行政改革是指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或者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调整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

简答题:

一、简述公共行政的特点

答:公共行政之首要特点是它的公共性;2.公共行政的政治性,3 公共行政具有严格的法制性,4 公共行政的民主性,5 公共行政的公平性,6 公共行政的高效性。

二、简述里格斯公共行政的三种模式及其主要特点。

答:里格斯将公共行政分为三种模式:一是融合型公共行政模式,是农业社会的公共行政模式,它的主要特点是公共行政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经济基础上的家长制,任人惟亲,实行等级森严的世卿世禄制度;二是衍射型公共行政模式,是工业社会的公共行政模式,它是主要特点是建立在大工业生产方式基础上的民主行政,官员一发任命,依法行政,三是棱柱型公共行政模式,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公共行政模式,它既有农业社会的公共行政的某些特点,也有工业社会公共行政的某些特点,是两者混合体。

三、市场失效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答:1外部性问题,2 市场垄断和专制价格,3 公共物品的提供 4 无知和非理性 5 不平等问题

四、政府干预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答:1政府和市场两者的功能有很大的区别,它们不能互相代替,2政府干预经济仅界定在弥补和防止市场失效的范围 3 政府干预也必须讲究成本收益4发展中国家政府一般对市场的干预比发达国家广泛得多,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

五、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哪些? 答:1规范和稳定市场秩序,确保自由竞争的职能,2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确保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职能,3直接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弥补市场的不足的职能,4管理国有资产的职能。

六、简述政府文化只能的主要内容。答:1意识形态职能 2 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职能3 发展文学艺术和体育卫生职能 4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职能5清除那些不仅没有社会价值而且有害的文化产品的职能。

七、行政区划体制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答 1 政治原则2尊重历史传统的原则 3 有利于发展的原则4有效管理的原则5民族自治原则。

八、简述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作用

答 1 补助2减免税收3 委托公共事务 4 法律管制 5辅导监督

九、简述行政领导责任的主要内容。答:1负责贯彻执行法律、法规以及权力机关、上级行政机关的决定,2主持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计划3 负责制定公共行政决策 决定公共行政工作中的重大问题4 正确地选拔、使用人才;5 负责对本部门和下级行政机关的工作实行监督、检查; 6做好协调工作。

十、简述人事行政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答:1 德才兼备原则2 知人善任原则 3 公平竞争原则 4 功绩原则5 依法管理原则

十一、简述行政决策的特点

答:1 行政决策主体的特殊性2 行政决策客体的广泛性3 行政决策目的的非赢利性 4行政决策的合法性 5 行政决策地域效力的普遍性 6 行政决策执行的强制性。

十二、理解行政执行的含义,应把握那些要点?

答:1 行政执行的主体是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 2 行政执行是一种具有目标导向的活动 3行政执行是一种实施性质很强的活动,是务实性的、付诸于实际的行动,它需要通过一定的具体步骤或实际行动来落实政策。4行政执行是一种行政法律行为 5 行政执行活动还具有强制性。

十三、依监督的主体划分,行政监督有哪几种类型? 答:1 执政党的监督 2 权力机关的监督 3 行政机关的监督 4 司法机关的监督 5 社会监督

十四、法制监督具有哪些特征?

答:1 法制监督是权力分配的均衡2 监督的对象是行使行政权力的主体3 监督的范围具有广泛性4 监督方式和手段具有多样性5 以权力制约权力

十五、简述法治行政的特点

答:1 职权法定 2 法律保留 3 法律优先 4依据法律 5 职权与职责统一

十六、简述行政立法的原则

答1 以人民权力和公民的权力为重要的原则 2 依法立法原则 3 民主立法原则4 科学立法原则。

十七、简述标杆瞄准的类型

答:1内部标杆瞄准 2外部竞争对手标杆瞄准 3行业内标杆瞄准 4 跨行业标杆瞄准 5 内外部综合标杆瞄准。

十八、我国正确地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必须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答:1 效率要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2平等原则 3 公平分配的原则 4 机会均等、能者优先的原则。

十九、简述行政改革的取向。

答:1 以适应社会环境为取向,2 以精简机构为取向3 以调整组织结构为取向 4以调整权力关系为取向5以人事制度改革委取向。

论述题

一. 试述公共行政环境的作用

答1 公共行政环境决定、限制与制约公共行政2 公共行政必须适应公共行政环境 3公共行政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公共行政的发展变化 4 公共行政对公共行政环境也有反作用。

二、试析政府失效的主要表现

答:1 政府成本过高 2 政府的低效率 3 资源配置的低效率4 寻租 5 造成另一种不公平

三、你如何理解行政体制

答:1 经济体制决定并制约行政体制,行政体制也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 2 政治体制决定行政体制,行政体制是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3 行政体制的核心问题是行政权的划分和公共组织设置,以及对政府系统的各级各类政府部门职权的配置 4科学技术推动行政体制的变革 5 文化对行政体制的重要价值作用。

四、什么是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试述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

答: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级的数额。管理幅度是指领导机关或领导者直接领导下属的部门或人员的数额。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必须适当。一般来说,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成反比,管理幅度越大,则管理层次越小;相反,管理幅度越小,则管理层次越多。但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是由许多相关因素决定的。如还要看工作性质、人员素质、领导能力和技术手段等因素来决定。

五、试分析行政决策在行政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行政决策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处于核心地位;2 行政决策主导着公共行政管理的全过程,3 行政决策是行

政管理的成功与失败的决定因素4 行政决策是贯彻执行国家意志和加强政府合法性的必要途径。

六、试述行政执行的作用

答:1 行政执行决定着决策方案能否实现及实现的程度,2 行政执行效果是检验、修正和完善行政决策的途径,3 行政执行是实现公共行政职能的必要形式,4 行政执行是衡量公共组织及其运行状况的重要标志。

七、行政指挥在行政执行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答: 1 行政指挥是保证行政执行活动协调一致的重要手段,2 行政指挥是高效地贯彻执行行政决策的根本保证 3 行政指挥是高质量地达成行政决策目标的根本保证,4 行政指挥是保证各种行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必要条件 5 行政指挥使衡量行政领导者的政策水平和组织与领导能力的重要标准。

八、试分析行政监督的原则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答:1 行政监督机构依法行使职权,不受其他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干涉的原则 2 实事就是,重证据、重调查研究的原则 3在适用法律和行政纪律上人人平等的原则,4 教育与惩罚处相结合的原则 5 监督工作依靠群众的原则

九、试述行政监督的作用。答: 1 行政监督能有效地强化和改善公共行政,提高行政效能,促进行政机关廉政建设 2 行政监督所健全社会主义法治,进一步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有效的制度 3 行政监督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

十、试述行政效率在公共行政中的作用。答:1 提高行政效率是公共行政的宗旨,2 行政效率是检查和衡量公共组织和公共行政管理活动的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标准3 行政效率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十一、你认为行政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答:1 行政改革必须进行科学而严密地论证和规划,慎重开展2 行政改革必须以保持社会稳定为前提,3 行政改革要以改变观念为先导,以体制创新为核心,以高效、公平、廉洁为目标 4行政改革必须有政治保障和法律保障 5 行政改革以理顺关系,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

十二、试述行政改革的阻力。

答:1 历史的局限性决定了行政改革的成败 2 政治因素对行政改革的限制与制约 3 在行政系统内部行政官僚集团的反对 4 传统的保守程度决定了行政改革的艰难程度 5 用人惟亲和家长制对行政改革的负面影响。

十三、试试行政改革的动力

上一篇:武汉停水通知下一篇:酒店总经理简历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