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桃花,晚桃花白居易,晚桃花的意思,晚桃花赏析

2024-04-12

晚桃花,晚桃花白居易,晚桃花的意思,晚桃花赏析(共12篇)

篇1:晚桃花,晚桃花白居易,晚桃花的意思,晚桃花赏析

晚桃花原文及赏析

原文:

一树红桃亚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

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

寒地生材遗校易,贫家养女嫁常迟。

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来折一枝。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一棵盛开的红桃花,花枝斜垂在池水上。因为旁边有茂盛的松竹遮蔽,光照少,所以开放得要晚些。

若不是倾斜的夕阳透入林中,还没办法发现这里有一棵花树,不过也只有我这样喜欢寻幽探胜的闲人,才会过来一探究竟。

可惜这棵桃花长得不是地方,就像偏僻寒门的人才容易被忽视,贫穷人家的女儿通常晚嫁,是被恶劣的环境给埋没了。

可怜鲜艳的桃花在这不见天日的地方寂寞地度过春天,快要凋零了也没有享受到春光和游人的赏识,今天机缘巧合被我发现,就折一枝花回去欣赏。

注释⑴亚:通“压”。

⑵无由见:没有办法看见。

⑶寒地生材:这里指出身寒门的人才。校:通较,比较,较为。

⑷春深:春意浓郁。

⑸白侍郎:白居易时为刑部侍郎。

赏析

这首诗题为《晚桃花》,它不仅描绘了“春深欲落”的“晚开”桃花的冷清与孤寂,而且通过对桃花的怜惜和咏叹,抒发了诗人的珍爱人才之情。

首联“一树红桃桠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先勾画桃花灼灼盛开、绰约动人的形象,以及它的`清幽的生活环境。满树桃花,红艳似火,它的枝桠伸向池塘的水面,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翠竹掩映,青松遮盖,它虽然远离百花又开放得较晚,但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与个性。

次联“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是从首联描写转人三联议论的自然过渡。诗人感叹,这美丽的花只因偶然的机缘才被人发现,若不是斜日临照,与红花相映,人们便观赏不到这“一树红桃”;若不是作者自己是一个投闲置散的人,就不会知道在这“竹遮松荫”的幽静之处,还会有艳丽动人的桃花。

第三联“寒地生材遗较易,贫家养女嫁常迟”是诗中的警句,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诗人把警策的议论和形象化的比喻结合起来,既显露出锐利的讽谕,批判的锋芒,又含蓄蕴藉,发人深思。因为生长在贫寒的地方,便容易受到冷落和轻视,花木是这样,人亦如此。作者用贫家女儿的迟嫁,这一常见的社会现象,生动譬比,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识别人才和选拔人才的问题。不应因为家世贫寒,便弃而不用,选拔人才应当唯贤是举,广为搜罗,这正是诗人要抒写的真正思想。

末联“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来折一枝”便紧紧承接着第三联的议论和慨叹,写出了诗人对桃花的怜惜与珍爱。他独具慧眼,折取一枝,这种与众不同的惜花之情,正反映出诗人对人才问题不同流俗的见解。

这首诗借景言情,情因景生。正是晚放的“一树红桃”触发了诗人的创作机缘,才使他生发出那么深长的联想与感慨。前人论白居易之诗时说:“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便觉此衷无限。”(陆时雍《诗镜总论》)白居易的诗雅俗共赏,富有情味,他所运用的语言大都浅显平易,接近口语,但又十分注意语言的加工和提炼,以便使通俗的字句,表达出深厚的情致。这首诗中的“一树红桃桠拂池”、“贫家养女嫁常迟”等诗句,既自然流出,不觉晦涩,又不同于生活中的口语,显然经过了诗人的选择、提炼和艺术加工。

篇2:晚桃花,晚桃花白居易,晚桃花的意思,晚桃花赏析

马上晚吟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体裁:七律   人少街荒已寂寥,风多尘起重萧条。

上阳落叶飘宫树,中渡流澌拥渭桥。

出早冒寒衣校薄,归迟侵黑酒全消。

篇3:晚桃花,晚桃花白居易,晚桃花的意思,晚桃花赏析

赖声川, 江西会昌客家人, 1954年生于美国华盛顿, 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戏剧博士。台湾著名舞台剧导演, 现任台北艺术大学教授、美国斯坦佛大学客座教授及驻校艺术家。1984年创立剧团表演工作坊, 被誉为“亚洲剧场之翘楚”。

他被日本NHK电视台称为“台湾剧场最灿烂的一颗星”;美国橘郡记事报称他为“台湾现代剧场的创造者……世界上很少剧场艺术家有赖声川如此广远的成就。”远东经济评论曾称他的作品为“中国语文世界中最精彩的戏剧”;美国新闻周刊说他的作品“是最新的印证, 台湾正创造着亚洲最大胆的中国艺术。”新加坡联合早报说赖声川的戏“为世界华语剧场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悲喜剧经验。”从别人给他所覆盖的种种定义不难看出, 赖声川是一个在剧场文化上有着相当功力的人, 也唯有这样的人才能编排出像《暗恋桃花源》这样令人拍案叫绝的剧本。

《暗恋桃花源》讲述了一个奇特的故事:“暗恋”和“桃花源”是两个不相干的剧组, 他们都与剧场签订了当晚彩排的和约, 双方争执不下, 谁也不肯相让。由于演出在即, 他们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暗恋”是一出现代悲剧。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在上海因战乱相遇, 也因战乱离散, 其后两人不约而同逃到台湾, 却彼此不知情, 苦恋40年后才得以相见, 时以男婚女嫁多年, 江滨柳以濒临病终。“桃花源”则是一出古装喜剧。武陵人鱼夫老陶之妻春花与房东袁老板私通, 老陶离家出走桃花源, 等他回武陵后, 春花已与袁老板成家生子。“暗恋”和“桃花源”两个本来相互之间毫无联系, 甚至是悲喜相互矛盾的故事, 透过赖声川的巧妙设计并不矛盾地展现在所有观众的面前, 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这个剧本创作于20世纪60、70年代, 而创作灵感也赋有戏剧化, 一次赖声川在台湾艺术馆看朋友排戏。下午彩排, 晚上首演, 可就在中间, 还有两个小时要给幼稚园开毕业典礼。舞台上的彩排还没有结束, 小朋友们都来了, 钢琴啊, 讲桌啊, 都急着要往舞台上搬。本来, 赖声川一直就在琢磨怎样在舞台上表达悲与喜乃是“一体之两面”。整个大环境的混乱无序, 正好给他提供了描述的对象。于是, 各自并不完整的悲剧“暗恋”与喜剧“桃花源”就这样出现在一个舞台上了。

“这个时代, 是钢筋、水泥、混凝土构筑的森林, 我们在这个森林里追逐嬉戏, 不得不穿上防弹背心, 将心灵装上防弹玻璃。最真的地方已经看不见了, 每个人都拼命追逐。”——赖声川

电影开始的时候, 我们首先来到旧中国的上海, 进入江滨柳和云之凡的爱情故事。一个家乡云南, 一个家乡东北。同在西南联合大学读过书, 未曾相识于云南, 却共同热恋在了上海, 两个人漫步在上海的黄浦江边, 相互诉说着对未来的渴望和对彼此的爱恋, “你是晴空的流云, 你是子夜的流星”, 正当我们沉浸在两个人的感人故事和那黄浦江水时, 导演的一句停, 让我们忽然发现原来这只是个表演, 迫使把我们的思绪从上海拉回到了台湾的一个剧场, 当所有的人都以为这是一场闹剧, 认为江滨柳和云之凡是虚构的人物的时候, 导演的一句句斥责, 让我们重新审视两者的真实性, “你演的是江滨柳, 你们现在站的是黄浦江上, 你们是彼此相爱的”, 剧中的林青霞反驳导演的时候, 导演的一句“你永远演不出云之凡”, 再配合苍凉的背影时, 在这一刻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疑问, 剧中的江滨柳是不是就是导演本人, 《暗恋》这部戏是不是就是导演本身的经历与感悟, 而这两个问题即使到了影片结束都没有给我们最终的答案。随着影片的推进最具戏剧性的事情发生了, 另一个剧组桃花源忽然闯入到剧场中, 给整个影片添加了矛盾与戏剧性, 这个剧组在“暗恋”剧组的排练中间强行撤去下了他们的布景, 并出具了自己所谓的剧场使用证, 也正是这个剧组的闯入给整个影片增添了矛盾冲突, 随着这一剧中李立群饰演的老陶的出现, 我们跟随导演的镜头进入到了另一个故事之中, 桃花源记里每个演员夸张的表现手法, 轻松而略显轻浮, 夸张而稍带浮夸。所有演员的动作均极尽夸张之能事, 将剧中人物的性格、情感与情节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记得袁老板喜欢不断重复说:“我有一个伟大的梦想, ”然而, 他的梦想他始终没有去做, 但却在桃花源中实现了。这又有何隐寓呢?是否, 梦想总是遥不可及, 却又唾手可得呢?也许, 只要你迈出了那一步, 你的梦想就已然实现。由于两个剧组都有剧场的使用权, 又都演出在即, 于是不得不做出一个虽在意想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方法, 共同使用一个剧场进行排练, 也正是这样的一个决定把影片推向了高潮, 此刻我们看到了一个滑稽的方式, 在剧场的一面呈现的是台北病房的一角, 老年时的江滨柳开始怀念自己心爱的人, 充满着悲情的色彩;另一面则呈现出了老陶进入到了心驰以往的桃花源的幸福故事, 充满着戏剧的色彩。巴赫金曾说:“自我永远无法获得完全的自主性, 每一种话语都试图在与别种话语的交谈中成为标准的、特权的话语。”而在《暗恋桃花源》中, 这种话语权的斗争直接体现为谁占据舞台的使用权, 谁就成为权威话语的掌控者。在两剧的交替演出与台词穿插的背后, 两部戏剧同时也在进行着相互诠释、影射和解构。而这种诠释使得“暗恋”中的悲剧与“桃花源”的喜剧同时升华, 而升华的感情是喜是悲, 是欢笑还是泪水只有观影者自己才能了解。

为了不让这场闹剧继续下去, 不让观众形成视觉的疲劳, 赖声川巧妙地让“暗恋”剧组的导演大方地让出剧场的使用权, 使影片恢复到原有的轨道中, 悲与喜同时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当所有人都认为下面呈现给我们的将是一个运用平行蒙太奇展现的老式叙事情节的时候, 一个疯女的出现, 又将两个没有关联的剧情重新串联在一起, 在两台话剧的排练过程中, 一个疯女人不断地寻找着一个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提到的古代寻梦者刘子骥同名的人。这个疯女人莫名其妙地举动连同排练的舞台把两个故事完美地连缀在一起, 并使这两个故事与观众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 有利于观者进行反思和深入挖掘。影片采用戏中戏的复式结构, 叙述了一个永恒的情感困境。江滨柳与云之凡相见最后一面时所发出的哀鸣, 与老陶面对春花和袁老板无休止的感情纷扰而发出的仰天长叹, 一起构成了对这个问题的终极回答。悲剧的《暗恋》和喜剧的《桃花源》, 在这一瞬间殊途同归, 令人黯然神伤。

“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有情感, 而正由于有情感, 才会比动物更加无情。有的时候, 我也不知道想要什么, 我要的是我的桃花源吗?”——赖声川

《暗恋桃花源》想呈现的主题思想有很多种说法, 有人认为是爱情, 有人认为是海峡两岸的思念, 无论每个人怎样理解影片都没有给出否定和肯定的答案, 纵观电影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影片本身在表达形式上恰到好处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不仅呼应了内容, 而且意想不到地成为戏剧冲突和舞台效果的源泉。在《暗恋桃花源》中, 导演使用了套层结构, 即戏中戏的形式, 使电影在一个大故事的背景下由两个话剧同台演出。当两剧组在舞台上发生冲突时, 一个不断来寻找刘子骥的女人暗示了影片基准的现在时态。这种套层结构就是让片中形成两相对照的镜像文本, 它们彼此折射、彼此包容, 以互文本的方式共同构筑了同一文本的叙事。两部话剧共一舞台产生了结构上彼此支撑、文本上互相解读的复合效应。

人们常说人生如戏, 戏如人生, 有时候我们根本分不清是否已经在自己设定好的剧情中演绎另一个自我但却浑然不知, 《暗恋桃花源》中所营造的美丽桃花源是不是又是一个自己设定好的剧情呢, 再次回望影片, 无论是江滨柳云之凡又或是老陶, 他们在最后的一声长叹不就是在表明作者的心理, 其实我们想要到达的桃花源并不存在于世上, 而是存在于心理, 即使达到了那个地方, 那个桃花源还是自己想要的桃花源吗?

摘要:《暗恋桃花源》讲述了一个奇特的故事:“暗恋”和“桃花源”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剧组, 由于剧场安排的失误, 他们都与剧场签定了当晚在场地彩排的和约, 在确定晚上谁使用剧场的问题上双方争执不下, 谁也不肯相让。由于演出在即, 最终, 他们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 遂成就了一出古今交错、悲喜交替的舞台奇观。其实桃花源是每个人心中都有的挚真挚纯部分, 虽然这个部分被社会尘封了起来。但不同的人有他不同的桃花源, 桃花源只是自己的憧憬, 也只能是憧憬, 既然无法去爱桃花源, 那剩余的唯有暗恋桃花源, 一个永远到达不了的桃花源。

关键词:暗恋,桃花源,爱情,戏中戏

参考文献

[1]巴赫金 (苏) .巴赫金全集 (第3卷) [M].晓河, 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147.

[2]张森.我的桃花源——《桃花源作者阐述》[J].戏剧文学, 2005 (7) :104.

篇4:春晚不是国家的“桃花源”

至少我没有从家人和朋友口中,听到一个称赞春晚的。今年唯一能称得上亮点的节目,大概是刘谦的魔术了,新浪网调查中,唯有这个节目喜欢的观众超过了半数,而观众喜爱率超过20%的也只有三个节目:小虎队的《再聚首》、小品《美丽的尴尬》和《一句话的事儿》。或许用文化多元化,已很难解释央视春晚当下所遭遇的这种尴尬。

公众和媒体的评价,其实还是挺客观的。比如大家对春晚的舞台设计,就称赞的居多,但再眩目和惊艳的舞美技术,如果没有精采的内容做“瓤”,无疑也是聋子的耳朵。最罕见的是,春晚的“东方不败”赵本山,今年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骂声,在各种调查中觀众的认可度都极低。忘了从哪年开始,春晚这块大蛋糕上,只剩下赵本山这颗老樱桃,还能给人们一点新鲜感。哪知今年这颗樱桃,也干瘪得抖不出什么包袱了。

央视春晚变成了今天这副模样,和它肩负的使命有关。春晚,本来不过是大家在除夕夜的一个联欢和消遣,却总有人盼着它能销魂,所以一来二去的审查,便成了春晚登台前的大戏。明星们筋骨欲断也好,满腔幽怨也罢,也只能强作欢颜。有人说这是春晚的潜规则,规则定得倒是绝无仅有,春晚在人们的心目中却变得可有可无了。

有人说,春晚的存在,是为了证明国家繁荣不是一场幻觉,这个说法是靠谱的。春晚早凭借除夕的合法地位,成了展示国家权威的一个重要仪式,它的模式化也就成为一种必然。20多年来,这种国家意识在一步步改变春晚的理念,比如将团圆变成团结,家庭富裕变成国家繁荣,亲人祥和变成民族复兴,亲情爱情变成爱国之情。一个本来有着民间色彩的联欢晚会,就这样一步步被染上了政治色彩。虽然团结、欢乐、美好、祥和,仍是春晚的基调,但这种基调是以牺牲真实为代价的。任何真实的情感,只有符合了国家政治,符合了太平盛世的景象,才能在民众面前得以展示。正因为春晚的这个目标,所以它要把对现实的闲话,变成佳话;把对娱乐的享受,变成对宣传的忍受。

这从今年的语言类节目就可看出。2009年按说是一个多事之秋,人们记住了一些原本陌生的名字:邓玉娇、唐福珍、张海超、王帅;人们也熟悉了很多古怪的名词:躲猫猫、70码、被就业、楼脆脆、钓鱼执法、开胸验肺等。从这些词语中,民众感受到的不只是个人的勇气和担当,也体会到公共精神的成长与力量。但从春晚的语言类节目中,我们却从来听不到与这些热点新闻相关的只言片语,春晚的明星们仿佛是活在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从来不会去触及房价、反腐、拆迁等民众真正关心的问题。这才是中国喜剧界真正的荒诞剧。当明星们远离了民众的精神世界,把笑的尊严完全献给了主流话语,他们作为喜剧演员的价值其实早已丧失了。

春晚的歌舞类节目,更是如此。虽然也是狂欢的色彩和造型,但表达永远是程式化的,就是营造没有任何瑕疵的盛世景象,极少歌舞能摆脱对国家主旋律的宣扬。即使传统文化赋予除夕夜的那些意义,如敬畏时间、感恩自然、缅怀先祖等,也在春晚中被一步步弱化了。当春晚被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桃花源时,民众远离春晚、不满春晚甚至敌视春晚,也就成了必然现象。

篇5:晚桃花,晚桃花白居易,晚桃花的意思,晚桃花赏析

菩提寺上方晚眺

作者:白居易朝代:唐体裁:七律 楼阁高低树浅深,山光水色暝沉沉。

嵩烟半卷青绡幕,伊浪平铺绿绮衾。

飞鸟灭时宜极目,远风来处好开襟。

篇6:晚桃花,晚桃花白居易,晚桃花的意思,晚桃花赏析

江中晚

作者:刘长卿  朝代:唐 楚郭微雨收,荆门遥在目。漾舟水云里,日暮春江绿。

霁华静洲渚,暝色连松竹。月出波上时,人归渡头宿。

一身已无累,万事更何欲。渔父自夷犹,白鸥不羁束。

篇7:晚桃花,晚桃花白居易,晚桃花的意思,晚桃花赏析

秋晚幽居

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吴中秋晚气犹和,疾竖其如此老何?鸟语渐稀人睡美,木阴初薄夕阳多。

扫园日日成幽趣,抚枕时时亦浩歌。

篇8:晚桃花,晚桃花白居易,晚桃花的意思,晚桃花赏析

春晚即事

作者:陆游朝代:南宋 桑麻夹道蔽行人,桃李随风旋作尘。

篇9:晚桃花,晚桃花白居易,晚桃花的意思,晚桃花赏析

秋晚山居

作者:黄滔朝代:唐体裁:五律 爽气遍搜空,难堪倚望中。

孤烟愁落日,高木病西风。

山寂樵声出,露凉蝉思穷。

篇10:晚桃花,晚桃花白居易,晚桃花的意思,晚桃花赏析

秋晚高楼

作者:唐彦谦  朝代:唐  体裁:七律   松拂疏窗竹映阑,素琴幽怨不成弹。清宵霁极云离岫,

紫禁风高露满盘。晚蝶飘零惊宿雨,暮鸦凌乱报秋寒。

篇11:晚桃花,晚桃花白居易,晚桃花的意思,晚桃花赏析

晚出新亭

作者:阴铿  朝代:南北 大江一浩荡,离悲足几重。

潮落犹如盖,云昏不作峰。

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

篇12:晚,晚权德舆,晚的意思,晚赏析

晚,晚权德舆,晚的意思,晚赏析 -诗词大全

作者:权德舆朝代:唐体裁:五绝 古树夕阳尽,空江暮霭收。寂寞扣船坐,独生千里愁。

上一篇:一组儿童谜语下一篇:2009年博士生态学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