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的男人

2024-05-13

桃花的男人(精选三篇)

桃花的男人 篇1

桃花是美的符号、美的化身, 是李香君这个女子的象征。李香君美丽、聪明, 追求个性自由, 对爱情执着、忠贞不渝。她的美丽漂亮、乐歌之才、政治见识以及坚强不屈的反抗精神打动无数人。“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李香君不是这样的女子, 她坚定顽强, 比同时代的精英们更懂得“亡国”之恨。她在国家大厦将倾之时忧心忡忡, 尽力挽救;在国破家亡之后看破红尘, 入道而去。在侯方域送给李香君的扇子上, 侯方域写了“定情诗”:“夹道朱楼一径斜, 王孙初御富平车。青溪尽是辛夷树, 不及东风桃李花。”青溪边辛夷树树上的白花远远比不上那娇嫩的桃花, 李香君就是那娇嫩的桃花。但她又有着“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的顽强精神, 宁愿毁容也不愿屈服于阮大铖的淫威, 她守的不仅是作为侯方域妻子的节, 更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大写的人的节, 真正做到“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骂筵》堂堂列公, 半边南朝望你峥嵘。出身希贵宠, 创业选声容, 后庭花又添几种。”“东林伯仲, 俺青楼皆知敬重。干儿义子从新用, 绝不了魏家种。”立场坚定, 是非鲜明, 妓女骂宰相, 骂得义愤填膺, 痛快淋漓。王国维先生在《文学小言》中则说:“以其不顾一己之利害故, 使吾人生无限之兴味, 发无限之尊敬。”所以作者选择桃花作为他最爱怜的女主人公的形象, 作为他最敬重的忠贞精神的象征。

桃花易落, 扇面的桃花暗示着香君前途叵测, 是李香君悲剧命运的象征。“【锦上花】一朵朵伤情, 春风懒笑;一片片消魂, 流水愁漂。摘的下娇色, 天然蘸好;便妙手徐熙, 怎能画到。樱唇上调朱, 莲腮上临稿, 写意儿几笔红桃。补衬些翠枝青叶, 分外夭夭, 薄命人写了一幅桃花照。”香君历尽艰难险苦, 最终与心上人相遇, 可是家破了, 国亡了, 沧海桑田, 哪有个人幸福可言, 香君只能出家了。“桃花薄命, 扇底飘零”, 薄命人由桃花写了照。

中国文人习惯上把桃花和悲伤凄美的爱情联系在一起, 桃花是香君理想爱情破灭的象征。“【奈子花】这封书不是笺纹, 摺宫纱夹在斑筠。题诗定情, 催妆分韵。 (净指扇介) 看桃花半边红晕, 情恳!千万种语言难尽。”当侯方域明白了扇上桃花的来历, 决定回南京城去寻找香君。当他来到媚香楼, 已人去楼空, 物是人非。映入侯眼帘的是闲庭院里桃花满枝, 使他顿生“人面不知何处去”的感慨;他思念着那多不知飘零到何处的“桃花”。“【前腔】便天涯海角, 便天涯海角, 十洲方外, 铁鞋踏破三千界。只要寻着侯郎, 俺才住脚也。”“舍烟花旧寨, 舍烟花旧寨, 情根爱胎, 何时消败”, 香君以“三寸金莲”寻找她的侯郎。“【醉扶归】拿住情根死不松, 赚他也做游仙梦”李香君愿以生命作代价来追求爱情。好不容易和侯方域相遇了, 但人被训斥了, 扇子被撕了。扇子上有鲜血染就的桃花, 但扇子撕碎了, 它所象征的男女主人公的理想爱情毁灭了。

桃花渲染了悲剧气氛。“青溪尽是辛夷树, 不及东风桃李花”, 桃花越是娇艳, 她的零落越是让人伤心。“一朵朵伤情, 春风懒笑;一片片消魂, 流水愁漂。”李香君用了苦肉计才得遂全身之节, 此处桃花的艳丽让人触目惊心, 悲剧气氛笼罩全剧。“【玉芙蓉】春风上巳天, 桃瓣轻如翦, 正飞绵作雪, 落红成霰。溅血点作桃花扇, 比着枝头分外鲜。”对着桃花扇, 侯方域陷入深深的思念, 思念愈浓最后的分离愈让人心痛, 桃花的艳丽让人心惊。梁启超称《桃花扇》是“一部哭声泪痕之书”, “一部极凄惨极哀艳忙乱之书”。

桃花的男人 篇2

地里庄稼要追肥,村里来了卖化肥的卡车,女人顺便卸下几袋放在院门口。她要把化肥弄到屋里去,搬了几下袋子也没搬动。

桃花的男人是个瓦匠,在邻村干活回来正好路过这里。他见女人搬不动袋子就帮她把化肥弄到屋里。女人感动得泪花在眼里滚动着,她说:“谢谢!谢谢你!”

男人帮了女人,这事就被他的桃花知道了。桃花说:“那女人是个寡妇少跟她接触,你是不是看上她啦?”

男人说:“别瞎说,我看她搬不动化肥袋子就帮她往屋里弄弄而已,没有别的意思。”

桃花说:“反正以后你要离那女人远点!”

男人点头说:“嗯。”

男人去邻村干活要经过女人家的门口。一天女人站在门口看见男人走过来就热情地和他打招呼。男人心里记住桃花说的话,要离这女人远点,但他心里始终憋着一句话想要对女人说。他犹豫了半天,就向女人走过去。男人低声说:“你家里没个男人,做一些重活是个难事,如果有合适的就找一个吧!”

女人羞赧地低下头,“嗯”了一声,便说:“唉,如果要找,就找一个像你这样好的男人!”

待女人抬起头时,男人已惶惶地走远了。

晚上,男人干活回来一进门,桃花就跟他吵起来,桃花说:“村里有人看见你又和那女人在一起,是不是你和她真的好上了啊?”

男人说:“别瞎猜,我就跟她说了一句话,我看她家里没个男人,就劝她再找一个。”

桃花说:“有你這么一个男人和她好还嫌少啊,你还让她再找?你们这些男人吃着碗里看着锅里没一个好东西!你再不远离那女人,我就和你闹个没完!”

男人说:“嗯,我远离她就是了。”

男人去邻村干活时总是碰见女人站在她家的门口。这天,女人看见男人又热情地打招呼。男人左右张望一下,看看没人又走过去。男人对女人说:“村里人好像都在议论咱俩好,我女人桃花都跟我吵两次了。”

女人说:“唉,可咱俩又没有做什么呀!”

男人说:“我家桃花警告我,不许再接近你!以后恐怕和你说话的机会都没有了。我劝你有合适的男人赶紧找一个,不然一些重活谁来帮你做?说心里话我很同情你这个没有男人的女人。”

女人听了男人的话心里感到暖暖的,她看着他点了点头,眼里的泪水一下涌出来。

那天晚上男人回到家,桃花又跟他吵起来。桃花说:“早上我去地里干活,看到你路过她家时你们又上一起了!”

男人说:“我是对她说村里人都在议论我俩,以后我们彼此不能再说话了。”

桃花说:“我最后一次警告你,再有一次咱俩就离婚,你跟她过去吧!”

男人说:“行,再不了,如果再有一次你说咋着就咋着。”

有一天傍晚,男人干活回来正赶上天来了雨,路过女人的门口时,女人扛着锄也从地里跑回来。女人看见男人就喊:“来雨了,你赶快进屋里避下吧!”

男人说:“我不!”

女人说:“又没有人看见,先进屋避一下,等雨过了就走嘛。”

女人的家就坐落在村头,男人的家与女人的家相隔一里远,男人想,雨来得急,如果不进屋避一下,衣服就被雨淋透了,男人又想反正没人看见,于是就进了女人的院里。

后来,男人去女人家的事还是被村里的人知道了。这回桃花就和男人吵翻了天。

桃花嘤嘤地哭,说:“天下着雨是好时机,你们肯定上一起啦!”

男人说:“我真的没有做对不起你的事情呀!”

桃花气愤地说:“一而再,再而三的,你什么也不用解释了,咱们干脆离婚吧!”

虽然男人对桃花说了很多很多的好话,但桃花还是铁了心跟他离了。

那个女人听说桃花和男人离了婚,抹着眼泪哭了,没多久就远嫁到城里去了。而桃花呢,已成了没有男人的女人了。

有天,桃花要去卖玉米,扛袋子装车的重活她干不了。她就去请别的男人来帮忙,可男人们都怕也弄出闲话来,而影响自己的家庭,于是没有一个人敢去帮她。

桃花找不到人帮忙,真正体会到了女人没有男人的苦滋味。她正在低头流泪时,来了一个男人,那人说:“桃花,我来帮你吧!”

桃花一抬头,看见一张熟悉的笑脸。

桃花的男人 篇3

赖声川, 江西会昌客家人, 1954年生于美国华盛顿, 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戏剧博士。台湾著名舞台剧导演, 现任台北艺术大学教授、美国斯坦佛大学客座教授及驻校艺术家。1984年创立剧团表演工作坊, 被誉为“亚洲剧场之翘楚”。

他被日本NHK电视台称为“台湾剧场最灿烂的一颗星”;美国橘郡记事报称他为“台湾现代剧场的创造者……世界上很少剧场艺术家有赖声川如此广远的成就。”远东经济评论曾称他的作品为“中国语文世界中最精彩的戏剧”;美国新闻周刊说他的作品“是最新的印证, 台湾正创造着亚洲最大胆的中国艺术。”新加坡联合早报说赖声川的戏“为世界华语剧场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悲喜剧经验。”从别人给他所覆盖的种种定义不难看出, 赖声川是一个在剧场文化上有着相当功力的人, 也唯有这样的人才能编排出像《暗恋桃花源》这样令人拍案叫绝的剧本。

《暗恋桃花源》讲述了一个奇特的故事:“暗恋”和“桃花源”是两个不相干的剧组, 他们都与剧场签订了当晚彩排的和约, 双方争执不下, 谁也不肯相让。由于演出在即, 他们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暗恋”是一出现代悲剧。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在上海因战乱相遇, 也因战乱离散, 其后两人不约而同逃到台湾, 却彼此不知情, 苦恋40年后才得以相见, 时以男婚女嫁多年, 江滨柳以濒临病终。“桃花源”则是一出古装喜剧。武陵人鱼夫老陶之妻春花与房东袁老板私通, 老陶离家出走桃花源, 等他回武陵后, 春花已与袁老板成家生子。“暗恋”和“桃花源”两个本来相互之间毫无联系, 甚至是悲喜相互矛盾的故事, 透过赖声川的巧妙设计并不矛盾地展现在所有观众的面前, 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这个剧本创作于20世纪60、70年代, 而创作灵感也赋有戏剧化, 一次赖声川在台湾艺术馆看朋友排戏。下午彩排, 晚上首演, 可就在中间, 还有两个小时要给幼稚园开毕业典礼。舞台上的彩排还没有结束, 小朋友们都来了, 钢琴啊, 讲桌啊, 都急着要往舞台上搬。本来, 赖声川一直就在琢磨怎样在舞台上表达悲与喜乃是“一体之两面”。整个大环境的混乱无序, 正好给他提供了描述的对象。于是, 各自并不完整的悲剧“暗恋”与喜剧“桃花源”就这样出现在一个舞台上了。

“这个时代, 是钢筋、水泥、混凝土构筑的森林, 我们在这个森林里追逐嬉戏, 不得不穿上防弹背心, 将心灵装上防弹玻璃。最真的地方已经看不见了, 每个人都拼命追逐。”——赖声川

电影开始的时候, 我们首先来到旧中国的上海, 进入江滨柳和云之凡的爱情故事。一个家乡云南, 一个家乡东北。同在西南联合大学读过书, 未曾相识于云南, 却共同热恋在了上海, 两个人漫步在上海的黄浦江边, 相互诉说着对未来的渴望和对彼此的爱恋, “你是晴空的流云, 你是子夜的流星”, 正当我们沉浸在两个人的感人故事和那黄浦江水时, 导演的一句停, 让我们忽然发现原来这只是个表演, 迫使把我们的思绪从上海拉回到了台湾的一个剧场, 当所有的人都以为这是一场闹剧, 认为江滨柳和云之凡是虚构的人物的时候, 导演的一句句斥责, 让我们重新审视两者的真实性, “你演的是江滨柳, 你们现在站的是黄浦江上, 你们是彼此相爱的”, 剧中的林青霞反驳导演的时候, 导演的一句“你永远演不出云之凡”, 再配合苍凉的背影时, 在这一刻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疑问, 剧中的江滨柳是不是就是导演本人, 《暗恋》这部戏是不是就是导演本身的经历与感悟, 而这两个问题即使到了影片结束都没有给我们最终的答案。随着影片的推进最具戏剧性的事情发生了, 另一个剧组桃花源忽然闯入到剧场中, 给整个影片添加了矛盾与戏剧性, 这个剧组在“暗恋”剧组的排练中间强行撤去下了他们的布景, 并出具了自己所谓的剧场使用证, 也正是这个剧组的闯入给整个影片增添了矛盾冲突, 随着这一剧中李立群饰演的老陶的出现, 我们跟随导演的镜头进入到了另一个故事之中, 桃花源记里每个演员夸张的表现手法, 轻松而略显轻浮, 夸张而稍带浮夸。所有演员的动作均极尽夸张之能事, 将剧中人物的性格、情感与情节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记得袁老板喜欢不断重复说:“我有一个伟大的梦想, ”然而, 他的梦想他始终没有去做, 但却在桃花源中实现了。这又有何隐寓呢?是否, 梦想总是遥不可及, 却又唾手可得呢?也许, 只要你迈出了那一步, 你的梦想就已然实现。由于两个剧组都有剧场的使用权, 又都演出在即, 于是不得不做出一个虽在意想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方法, 共同使用一个剧场进行排练, 也正是这样的一个决定把影片推向了高潮, 此刻我们看到了一个滑稽的方式, 在剧场的一面呈现的是台北病房的一角, 老年时的江滨柳开始怀念自己心爱的人, 充满着悲情的色彩;另一面则呈现出了老陶进入到了心驰以往的桃花源的幸福故事, 充满着戏剧的色彩。巴赫金曾说:“自我永远无法获得完全的自主性, 每一种话语都试图在与别种话语的交谈中成为标准的、特权的话语。”而在《暗恋桃花源》中, 这种话语权的斗争直接体现为谁占据舞台的使用权, 谁就成为权威话语的掌控者。在两剧的交替演出与台词穿插的背后, 两部戏剧同时也在进行着相互诠释、影射和解构。而这种诠释使得“暗恋”中的悲剧与“桃花源”的喜剧同时升华, 而升华的感情是喜是悲, 是欢笑还是泪水只有观影者自己才能了解。

为了不让这场闹剧继续下去, 不让观众形成视觉的疲劳, 赖声川巧妙地让“暗恋”剧组的导演大方地让出剧场的使用权, 使影片恢复到原有的轨道中, 悲与喜同时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当所有人都认为下面呈现给我们的将是一个运用平行蒙太奇展现的老式叙事情节的时候, 一个疯女的出现, 又将两个没有关联的剧情重新串联在一起, 在两台话剧的排练过程中, 一个疯女人不断地寻找着一个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提到的古代寻梦者刘子骥同名的人。这个疯女人莫名其妙地举动连同排练的舞台把两个故事完美地连缀在一起, 并使这两个故事与观众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 有利于观者进行反思和深入挖掘。影片采用戏中戏的复式结构, 叙述了一个永恒的情感困境。江滨柳与云之凡相见最后一面时所发出的哀鸣, 与老陶面对春花和袁老板无休止的感情纷扰而发出的仰天长叹, 一起构成了对这个问题的终极回答。悲剧的《暗恋》和喜剧的《桃花源》, 在这一瞬间殊途同归, 令人黯然神伤。

“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有情感, 而正由于有情感, 才会比动物更加无情。有的时候, 我也不知道想要什么, 我要的是我的桃花源吗?”——赖声川

《暗恋桃花源》想呈现的主题思想有很多种说法, 有人认为是爱情, 有人认为是海峡两岸的思念, 无论每个人怎样理解影片都没有给出否定和肯定的答案, 纵观电影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影片本身在表达形式上恰到好处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不仅呼应了内容, 而且意想不到地成为戏剧冲突和舞台效果的源泉。在《暗恋桃花源》中, 导演使用了套层结构, 即戏中戏的形式, 使电影在一个大故事的背景下由两个话剧同台演出。当两剧组在舞台上发生冲突时, 一个不断来寻找刘子骥的女人暗示了影片基准的现在时态。这种套层结构就是让片中形成两相对照的镜像文本, 它们彼此折射、彼此包容, 以互文本的方式共同构筑了同一文本的叙事。两部话剧共一舞台产生了结构上彼此支撑、文本上互相解读的复合效应。

人们常说人生如戏, 戏如人生, 有时候我们根本分不清是否已经在自己设定好的剧情中演绎另一个自我但却浑然不知, 《暗恋桃花源》中所营造的美丽桃花源是不是又是一个自己设定好的剧情呢, 再次回望影片, 无论是江滨柳云之凡又或是老陶, 他们在最后的一声长叹不就是在表明作者的心理, 其实我们想要到达的桃花源并不存在于世上, 而是存在于心理, 即使达到了那个地方, 那个桃花源还是自己想要的桃花源吗?

摘要:《暗恋桃花源》讲述了一个奇特的故事:“暗恋”和“桃花源”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剧组, 由于剧场安排的失误, 他们都与剧场签定了当晚在场地彩排的和约, 在确定晚上谁使用剧场的问题上双方争执不下, 谁也不肯相让。由于演出在即, 最终, 他们不得不同时在剧场中彩排, 遂成就了一出古今交错、悲喜交替的舞台奇观。其实桃花源是每个人心中都有的挚真挚纯部分, 虽然这个部分被社会尘封了起来。但不同的人有他不同的桃花源, 桃花源只是自己的憧憬, 也只能是憧憬, 既然无法去爱桃花源, 那剩余的唯有暗恋桃花源, 一个永远到达不了的桃花源。

关键词:暗恋,桃花源,爱情,戏中戏

参考文献

[1]巴赫金 (苏) .巴赫金全集 (第3卷) [M].晓河, 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147.

[2]张森.我的桃花源——《桃花源作者阐述》[J].戏剧文学, 2005 (7) :104.

上一篇:主体身份建构下一篇:经济地理课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