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与途径

2024-05-0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与途径(共8篇)

篇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与途径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看法

刘文芳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十一五”期间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并把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扩展为生产、生活、乡风、村容、管理五个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针对当前我国农村的现状,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农民生活有了显著的改善。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

1的存在,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发展、农民的生活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并且还在逐步拉大。这些情况充分说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三农问题现在问题很多,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农民收入上不去,通过新农村建设这个抓手可以解决新时期农业、农村的发展问题,特别是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实现小康的有效途径。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农村村庄达到现代水平,既为实现新型工业化准备蓄水池和稳定器,也为实现农村城镇化奠定基础,更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一种现实选择。最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农村中的很多问题,比如像社会保障问题,老人的养老问题,五保户的救助问题,残疾人的帮助问题,等等。逐渐把在城市中已经相对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中也建立起来。这样才能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和国家从战略高度作出的正确的决策,是对农村现有问题的系统解决。

二、当前我国农村的现状

经过几次改革后,我国农村社会的整体发展状况还是好的。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忽视现实存在的问题。首先,农民文化水平低。农民人均受教育不到8年,农民的文化水平低,不但不利于农村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利于城市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第二,城乡收入差距仍在拉大。1978年我国城乡收入是2.6:1,随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集体生产队制,农业发展很快,农民收入也得到提高,城乡收入差距下降到1984年的1.8:1。从1985年开始,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全面推向城市,带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农村的增长相对滞后,到1992年就又提高到2.6:1,其后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第三,.乡镇一级政府的腐败。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在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农民群体的同时,派生出一个世界上最庞大的村官群体,而这个群体则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农业社会的直接领导者和组织者,如果这个群体出了问题,则意味着发展步履本已十分艰难的中国农村乃至整个社会更如雪上加霜。而不幸的是,种种迹象表明,这个群体中的腐败现象近年来愈演愈烈;第四,农村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现实,但农村社会的发展不平衡却不同于城市。农村社会不仅有地理位置上的发展不平衡,更多的是农村村庄内部之间的不平衡。如何解决这种不平衡,其意义远远大于解决地理位置上的不平衡。第五,民主意识淡薄。管理民主,就必须培养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尤其是科学的民主参与意识。民主意识淡薄的条件下推行村民自治,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与途径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就是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短短20字的定位,涵盖了多方面意义。其中的重中之重,是增加农民收入。物质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中央这次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一次把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作为一大项来重点建设,这就抓住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问题。发扬农村纯朴乡风,建设农村精神文明,是解决农村社会各种矛盾的主要方法,为农村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政治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障。事实上,管理民主,就必须培养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尤其是科学的民主参与意识。在政治制度确立的情况下,民主参与主体的民主素质就成为民主建设的决定因素。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径:针对我国农村的现状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存在,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发展、农民的生活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并且还在逐步拉大。这些情况充分说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第一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第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培养“四有农民”。以工促农,实质就是要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以城带乡,实质就是妥善处理城乡关系,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为农民进城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为农民进得来、留得住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二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用现代科技确保有限的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三是全面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要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强化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责任、改

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逐步化解乡村债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四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这意味着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也将进入加速发展期。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五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从农业外部增加农民的非农产业收入,政府多予少取。另外一方面就是增加对农业的补贴。最后把解决“三农”问题纳入“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使城市化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当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历史的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要持之以恒。既要预备走艰苦的路,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 充分的心理准备,敢于迎难而上;更要看到前途的光明,增强战胜各种困难的信心。

篇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与途径

实现生产发展抓住建设的关键点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把生产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核心是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强化产业支撑。一是抓好粮食生产。“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是大事。岐山是全国粮油大县和全省优质粮基地县,粮食生产既是发展基础,又是产业优势,因而始终不能放松。要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认真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以小麦良种统繁统供为重点,加快农业技术和优良品种推广步伐,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在“十一五”期间使全县粮食生产的优质率达到85%以上。二是调优农业结构。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持续开展“农业产业化提升年”活动,积极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形成辣椒、挂面、大棚西瓜、苹果、精细蔬菜、畜牧养殖、民俗旅游等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以果菜和畜牧业为龙头,各种特色农业合理布局、竞相发展的新格局。三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积极培育和扶持发展华祥、斯美特等农产品加工营销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发挥国家星火计划农村专业技术示范协会—驸马庄养殖协会的示范带动作用,扶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四是积极发展循环农业。以节水、节肥、节能和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大力普及沼气和秸杆综合利用技术,逐步建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积极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和

“绿色岐山”创建活动;加快建设现代化节水型水利,抓好人畜饮水、渭河堤防加固等工程,使生态建设与农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五是着力提升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以马江、故郡等五个农业专家大院为依托,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通过领办农业科技项目、建设示范基地等形式,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疫病控制等技术推广,提高农业科技转化能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不断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六是加强农村现代化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构建农产品销售、农资供应等多层次、多元化的现代流通体系,逐步形成农村现代经营网络。夯实发展基础

创造富裕生活突破建设的薄弱点

农村落后主要是经济落后,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较快增长,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要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来抓,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一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立足县情,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扶持壮大机械制造、建筑建材、食品加工等六大产业集群。以陕汽集团等大中型企业为依托,培育汽车产业集群,倾力打造中国载重汽车制造业基地和西部汽车零部件加工配送中心,在推进工业化中实现以工补农、富民强县。同时,要依托文物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打造周文化、三国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品牌,大力发展以旅游产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要进一步健全县、乡、村、组四级劳务输出网络,加大劳务培训力度,扩大劳力输出规模,实现劳务输出“三个转变”,即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季节性向长期性转变、由盲目型向定向型转变,提高劳务输出的质量和效益,使劳务经济成为扩大就业、增加收入的新亮点。三是加强扶贫开发工作。要以贫困村为重点,大力开展产业扶贫和劳务扶贫,帮助贫困村发展骨干产业和增收项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贫困村“造血”功能,实现致富脱贫。四是认真落实“多予、少取”的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对农民实行的“三减免、三补贴”和退耕还林等补贴政策,不断完善兑现方式和补贴办法,强化管理,完善方案,使农民真正享受落实各项政策带来的收益和实惠。培育新型农民

倡导文明乡风

找准建设的切入点

广大农民既是新农村的建设者,又是直接受益者,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主体和主导作用。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调动其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要积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一是大力发

展农村教育事业。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危改、远程教育、强师兴教等工程,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技能培训,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不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二是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两馆一站一室”(县一级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开展多种形式、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三是持续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加大投入,加快乡镇卫生院等农村卫生体系建设,认真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建立以大病医疗统筹和农民医疗互助救济制度,彻底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并逐步建立农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四是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实践活动,开展“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民风淳朴、邻里和睦、文明和谐的新村风貌。改善物质条件

构建整洁村容把握建设的着力点

农村的落后最直观的体现在基础设施上。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建设新农村,必须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突破口。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渠系配套完善、人畜引水工程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抓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改善生态环境;抓好中低产田改造,积极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加快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农民最急需的水、路、电、能

源和环境卫生等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努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的局面。举全县之力突破蔡家坡,全面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城市化步伐,建设宝鸡大城市的副中心和新城区。三是扎实搞好新农村试点工作。坚持“规划先行,分类指导,试点示范,基础突破”的思路,以“三集中”推进“三化”,抓好岐星等新农村试点建设,对试点村主导产业、村庄整治和公共设施配套建设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力争通过几年努力,把蔡家坡和岐星村建成宝鸡市新农村的样板区。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进,逐年分期分批实施,实现整体推进。四是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建设新农村资金投入是保证。要紧紧抓住国家政策向西部地区倾斜的机遇,逐年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经费投入。加快建立新农村建设的信贷投入机制,解决农户、农村中小企业、龙头企业贷款抵押担保难的问题,加大信贷支持。要完善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宣传动员农民群众投资投劳,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金、城市人才、智力和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构建多元化投入的格局。健全保障体制

深化各项改革抢占建设的制高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着力解决影响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突出问题,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增强新农村建设的活力。一是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土地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加快征地制度改革,依法规范征地程序,健全补偿办法和社会保障机制,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二是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要抓住我县被确定为全省农村税费改革第二阶段试点县的机遇,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全面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理顺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积极实施“乡财乡用县监管”的管理方式,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坚决防止新的乡村债务发生。三是统筹推进各项改革。要加快农村金融体制、粮食流通体制、征地制度等改革步伐,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四是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投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低收入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制度,积极探索和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农民为辅的社会各界资助的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引导农民积极参保,率先使农村65岁以上的老人享受养老保险带来的实惠,逐步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动员社会参与

推进民主管理激活建设的联动点

篇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与途径

农业是基础产业, 关系国民经济全局, 无农不稳, 无工不富, 无商不活;农业是弱质产业, 受自然及市场制约大。

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体系。新农村建设, 规划要先行。按照上级相关政策, 量身定做适合本地区的发展目标, 确立一个具有衡量标准、可操作性强的目标体系, 以明确的标准来导向与衡量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新农村建设指标设计的内容应包括:改善农民居住条件、转变生产方式、发展农业机械化、实现公共产品公益化、提高农民文化科技水平、建立剩余劳动力流动市场、普及农民医疗、教育、养老保障、推进城乡服务一体化等诸多方面。

建立政府主导、多元投入机制。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是钱从哪里来, 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调整国民收入格局和财政支出格局, 把国家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逐年加大国家财政投资, 加大信贷资金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多种渠道向社会筹集资金, 鼓励社会各类资金投向农村建设;引导农民自身投资投劳, 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局面。

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首先是农民,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也是农民, 新农村建设的实现要从村屯的建设水准着眼, 村屯建设状况依赖于村屯领导班子, 也依赖于村民。要把实现农民增加收入、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素质, 维护好农民权益, 使得农民能够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缩小城乡差距作为新农村建设中带有政治性和方向性的历史任务, 要把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的力量、调动农民建设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新农村建设必须采取的策略, 这是我国农村工作不断进步的传统经验, 也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贯彻执行的群众路线。服务农民、造福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宗旨, 以动员和组织全体农民的觉悟和奉献作为新农村建设实现的途径。

提高农民素质, 培养创业人才。实施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人才培养, 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现代服务业人才。

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人员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 对已经转移就业人员组织开展岗位技能培训。

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发挥高等院校和农村各类教育培训资源作用, 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绿色证书”教育, 推广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

实施创业经营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开发实用课程, 强化创业孵化功能, 打造立足本地创业和经营的“老板”队伍, 推动全民创业扎实开展。

选准切入点。一般说来,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整治村容村貌可以考虑作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 再进行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其他公共事业建设。例如, 有的地区提出从“四改、五通、六建”入手。“四改”:即进行改路、改水、改厕、改电。“五通”, 即实现通电信、通有线广播、通有线电视、通信息网络、通路灯。“六建”, 即建新民居、建污水处理设施、建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超市、建文化活动站、建农民培训设施。

也有的以创建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示范村为切入点, 推进农村民主管理。

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根本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通过衡量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区别可以更清楚地认清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在于“四化”, 即:科学化、商品化, 集约化和产业化。“四化”的实现需要在农村的全面实现。

具体说来现代农业的内容有着广泛的涵义:一为产业链条的延伸、渗透与融合。第一产业不再一统农村经济, 第二、三产业与第一产业融合发展, 农业科技水平大幅度提高, 传统农业与传统工业、传统农村与传统城镇的本质区别不再明显, 日趋相近与模糊;二为经济、社会、生态集成性功能的显现。农村不再仅仅具有农业本来意义上的基本功能, 在原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 兼具经济、社会、生态方面的集成性功能;三为资本、设施、科技和人力资源高度密集。在农村经济运行中, 必须利用的资源都在被重视、被利用、被转化, 且能够创新资源;四为市场的调节更加灵敏和有效。现代农业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的,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要求其具有更灵敏的市场适应性, 能够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实力。五为生活服务性功能城市化。农村社会在各个方面能够给农民提供相近于城市市民的条件, 即具有生态、服务、观光、休闲、科技示范、教育等方面应该提供的功能, 使得农民的生活质量趋同于市民。六为可持续发展能力。现代农业具有又好又快和可持续的发展态势, 需要在整个发展进程中显现科技进步、污染最低、能源的高度再生利用、生产和提供更安全更优质的绿色产品等特征。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特征是:由农民自主自愿创办的民间经济组织。对内不以盈利为目的, 对外搞经营, 同时对社员进行指导, 代表农民参与市场谈判。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模式主要有:依托某一产业、能人或大户创办;村集体或乡镇政府牵头创办;农业科研院所领办;基层供销社领办;企业牵头领办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是: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市场竞争意识与能力;发展农业的整体效益;提升农民的道德、科学和文化素质;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民主管理意识。有“建一个组织, 兴一方产业, 富一方农民”之誉。

发展涉农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农产品的最终价值中, 初级产品所占的份额越来越低。中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仅为0.8:1, 吉林省是0.4:1, 发达国家一般是3:1到4:1, 这既表明差距, 也意味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商务部正在全国推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这项工程提出从2005年开始, 用三年时间, 在试点区域培育25万家左右的“农家店”, 形成以城市店为龙头, 乡镇店为骨干, 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这项工程被认为是农民得实惠、企业得市场、政府得民心的三得利工程。

三、推进城镇化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

当前, 我国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进程。靠地里“生长”财富与发展工业创造财富, 性质完全不同, 前者属于农业经济时代, 后者属于工业经济时代。因此, 让大多数农村人口逐步安全地离开农村, 向二三产业转移, 向城镇转移, 是我国经济赶上发达国家的必由之路。发挥小城镇的节点效应。新农村建设克难攻坚的目标聚焦于区域的整体性发展, 其聚焦点是搞好小城镇建设, 以小城镇建设发展战略来改变农村现状。因此, 应在小城镇建设方面抓好规划的制定, 在继续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基础上推进小城镇建设。

四、改革管理体制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

县一级, 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和指导, 使各部门形成合力建设新农村的合力。金融部门是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命脉, 要加强在农村的投融资, 增加对农业发展的信贷规模和项目;建设、交通、水利、环保、国土、房产、供电、电信、广播电视等所有相关部门要联系各自职能, 积极提供优惠和优质服务;群团单位要充分发挥动员、组织农民的作用, 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 发挥应有的作用;宣传部门要发挥喉舌作用, 注意宣传报道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和典型, 影响和引导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支持并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乡镇一级, 要切实提高管理能力, 特别重视和推进自身管理体制的改革, 提升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益。建立乡镇三农服务中心, 完善和理顺管理体制, 切实履行农民培训、信访接待、便民代理、科技服务、法律咨询、劳务输出等服务职能, 把乡镇富裕人员转移到为民服务上来, 保证各类农村社会化服务正常高效开展。推行干部到一线工作机制, 帮助群众发展经济, 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形成“小政府、大服务”的工作格局。

村一级, 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坚持群众公认和充分发扬民主的原则, 引导党员和群众把政治坚定、遵纪守法、作风民主、办事公道、廉洁奉公的党员和村民选进村班子, 特别要选好配强村“两委”负责人, 提高村级组织的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建桥.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

[2]鲁可荣, 朱启臻.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培养新型农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07 (4) .

篇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与途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具体的20个字方针,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要求,也是目标,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而从生态文明的视角来看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则又有了一些新的含义。

一、注重生态文明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这八个字向我们传达的信息就是党和政府要让农村GDP继续增长,人均收入要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农村的生态环境是与农村的生产、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注重生态文明,对于农村生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具有促进作用。强化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进行国土和水系整治,整备好农村和农业的基础,保护好森林和农业环境的其他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在保护和培育长期的农业生产力。在这一意义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生产发展”是一致的,同时,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提高农村自然资本的价值实现途径,为农民的“生活富裕”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一)生产发展应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的目标。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放在首位,我们要牢牢坚持这一战略思想。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才能全面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

生态平衡是社会建设之根基,一旦这一根基遭到破坏,经济社会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从谈起。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发展生产力,使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江泽民同志就曾经根据当今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生产力发展,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现实,在深刻总结我国及世界工业化国家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资源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言简意赅,精辟科学,正确把握了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之间的辩证关系,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着力树立人和自然的平等观,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达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两不误,既有绿水青山,也有金山银山。

(二)生态文明是生活宽裕的条件之一

生活宽裕就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不仅仅意味着物质生活宽裕,也包含着身心舒适,即良好的生活环境所造就的健康的生活状态。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创造一个适合于人的本性的良好生态环境,让人们在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使人不要脱离自然环境而过分依赖人造生活环境,从而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生态文明是生活水平提高的生态条件和重要基础。

目前,在广大农村地区,大部分农民的生活水平还不高。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之所以发展落后,不仅仅是因为自然、地理、历史等原因,很大程度上还在于这些地区在农业发展中,人们不遵循自然规律,导致了环境和生态状况的严重恶化,“因为在自然界中没有孤立发生的事物”,人们不合理的使用自然资源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后果,恩格斯就曾说过“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如,土壤力丧失使土地生产力水平下降、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导致农业可用资源日益匮乏、长期的农业发展缓慢也使很多农业人口流失从而缺乏足够的农业劳动力等等,农村的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与之密切相关。

二、村容整洁是生态文明的内容之一

(一)村容整洁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村容整洁”顾名思义,是指农村社区的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社区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社会秩序稳定,村容村貌整洁。从微观行动来看,村容整洁就是要加强农村社区的环境建设,开展农村社区生活垃圾、沟渠水塘、院落畜圈的整治活动,加强危旧房屋更新改造。从宏观部署来看,村容整洁讲求规划先行,这个规划,不仅要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实行城乡统一规划,考虑到城市文化的进程和发展布局,还要站在农村自然和文化发展脉络的高度,尊重农村社区的实际和特点,以改善人居环境为切入点,从硬化、绿化、净化、美化入手,进行村容村貌的综合整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比如因地制宜建设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民居民宅等。“村容整洁”是生态文明的最基本的内容,农村生态良好的重要标志,也是“生态文明”新农村的重要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和基础条件。

(二)村容整洁的意义

应当说,实现“村容整洁”是“生态文明”建设追求的目标之一,这既是针对当前农村村容村貌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直接体现保障广大农民群众拥有良好生存和生活环境的利益要求,更是体现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文化内涵的要求。村容整洁,有利于优化农村投资环境,改善农村生产条件,为发展农村经济提供良好环境,对提高农民收入有着潜在影响;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有助于农民安居乐业,身体健康,生活质量有保障;也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带来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革命,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同时,它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最基本的内容和建设成果的最直接体现,是体现人与环境是否和谐的重要指标,看一个村庄发展程度的好坏,看一个农村农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最明显的体现就是这个农村的村容村貌。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重要抓手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乡风文明的重要抓手

乡风文明是指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在农村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的社会风气,农村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逐步适应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生态文明建设是乡风文明的载体。环境好了,文明的程度才能提高。有位哲

学家就讲过“环境能够塑造人,人能够改造环境”。抓乡风文明,应该从看得见、摸得着、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的文明抓起,如果我们的村庄破败、污水横流、垃圾遍地,去跟农民讲文明,就很难有说服力。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如何使广大农民过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就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着农民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科学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民,有正确的生态环境意识,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就能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形成人口、环境与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通过对农民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能够使农民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意识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重要性,从而注重自身与环境的和谐,这本身就是一种文明的体现,农民有了更多的环境保护意识,居住环境的改变,使农民身心愉悦,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更加文明和友好,人与人关系更加和谐友善,从而促进了农民的社会道德的发展。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要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乡风文明的重要抓手,同时,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提高农民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途径。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管理民主的重要任务

管理民主,就是让广大农民在参与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实践中,能以主人翁的态度,享受更多的民主权利,自主决定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自主管理农民自身的事情,维护好和发展好农民自身的权益。管理民主实际上是一种实践,是一种农民自主从“干中学”的过程。成熟的民主体制始终伴随着永不停顿的成功实践。生态文明建设是在农民自主、村民自治、自我决策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主决策的新内容,这种民主决策直接给农民带来利益,管理民主之习惯从中真正育成。从某种程度上说,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是实践我们民主体系的过程,也是我们农村民主体系逐步发育、成长、成熟的过程。所以,离开这些与农民利益休戚相关的实践过程,谈民主管理往往就是空谈。

管理民主首先就要要求广大劳动人民积极参与与自身有关的各项事务中,而维护农民的环境权也是管理民主的重要任务,如农民自主管理生活与生产环境,同各种破坏环境的行为做斗争等。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需要广大农民要有主人翁的意识,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大行动中,人人都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维护好自身的长远利益。转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倡导文明卫生生活方式,形成健康文明新风尚,树立文明意识、健康意识、卫生意识、革除生活陋习,这一系列的工作都需要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更需要全民参与,在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农民的参与以及他们对于自身行为活动的管理是生态文明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之一。

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去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会对改变被严重污染的农村环境有极大的作用,也会使我们的农村发展得更为全面,从而使我国广大农村真正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蒋和平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篇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与途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的系统论内涵浅析

作者:赖福东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4期

[摘 要]文章通过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要求进行了分析,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具有系统的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和环境适应性等深刻内涵。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系统论;内涵

[中图分类号]F320.3

篇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与途径

白山市靖宇县那尔轰镇中学

刘霞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围绕中央、省、市文件精神,结合我们那尔轰镇农业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要发展那尔轰镇的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人才培养时,应大力提倡和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尤其是毕业后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面向农村基层就业创业,在农业现代化管理、农村文化建设等农村法制建设方面大显身手,建功立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贡献。作为农业职业学校的我们,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一、转变学生的思想,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准备

农业职业学校作为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除了要注重对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专业技术的培养外,同时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进行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1、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入手,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就

业观和择业观,把个人的理想和祖国的需求、人民的需要紧

密结合起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要使学生充分认识

到基层是生产劳动最直接的领域,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是青年人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是磨练意志、砥砺品格、增

进同劳动人民感情的生动课堂;是经受锻炼、发挥才智、成就事业的广阔舞台。

2、学校要开展民主法制教育,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

五、五”普法以来,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总体上得到

提高,农村的法制环境也不断改善。但是,在现实中,农民

对国家依法治国方略了解甚少,由于不懂法而造成的违法事

件时有发生,更不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农民

学法、用法的自觉性和科学性有待提高。农业职业学校应努

力让学生学习法律知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更加良

好的法制环境。学生通过学法增强了法制观念,养成自觉遵

守法律的行为习惯。同时,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的法律知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使广大农民群众在学法、懂法、守法和用法。

3、进行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情、正确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苦性,牢固

树立勤俭建国、勤俭办事的思想,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寻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法律服务的有利平台

4、培养对农民的感情,与农民融为一体。农业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要树立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和

信念,要把村民的事当成自家事,当成自己事,与村民们

沟通,了解他们的困难和思想,站在他们的角度替他们思考

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增进与村民的感情。要经常下村调研,给农民带去信息,带去知识,送去法律,更带去理念企业家;

并且不懂的有欠缺的要加强学习,做到能与村民们打成一

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真正与村民们融为一体。

5、克服农村工作环境较差的困难,培养创业意识与创

业精神。针对农村工作环境较差的困难,要做好准备去应对,要学会适应学会自我调节。在逆境中能锻炼自己的意志,在逆境中磨砺人才。生活工作环境硬环境很重要,但是软环境

更重要,而软环境的改善完全靠自己。在校学习其间,在努

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牢固树立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

业的思想,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培养学生掌握农村劳动技能能力,使其毕业后参加

农村经济建设,搞活农村经济,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1、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德、智、体诸方得

到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所需的实际能力,即学会做事,学会从业。这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对学生

进行专业技能培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此,为强化

学生实际的工作能力,必须综合职业的知识和技能,并以从

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既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娴熟,又注重

新时期对职业人心智、技能的训练。所以,在学生独立完成某项任务时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将使学生在今后职业实践中具备在职业岗位上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从业能力。

2.专业技能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会创新

专业技能的培养,着眼点应在于结合实际的生产环境和过程,使学生在掌握基本从业能力的基础上,训练其综合运用技能、知识与经验的能力。可以这样认为,专业技能的培养是造就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从业人员队伍的必然要求。

3.专业技能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会生存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岗位的相互替代性、新型劳动组织和管理机制的出现,都会使劳动力市场的不稳定性增加,因此,要求从业者以稳定的心理适应职业的变迁。专业技能的培养,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训练,既强调智力因素的开发,又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教育鼓励学生走向社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增强承担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心理压力的能力。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具备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正确认识社会和集体合作的能力,正确处理和化解矛盾的能力。

三、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树立现代农业观念和劳动技术意识,为造就新世纪农村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基础。

1、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面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不仅需

要大批实用型的技术应用人才,还需要多方面的人才,尤其是需要一批高素质又具备一定技术能力的专门性基层干部队伍,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因此,我们农村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时,应大力提倡和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尤其是毕业后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面向农村基层就业创业,在农业现代化管理、农村文化建设等农村法制建设方面大显身手,建功立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贡献。充分发挥所长,真心为农民群众服务。

2、针对农村工作的特点与大学所学知识的差别还有衔接性因素等等,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和指导生产的理论,主要是靠我们去实践,在实践中运用理论,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把检验出正确的理论用于实践,更好的指导实践。

3、要提升自己的能力,端正自己的态度,不懂的地方要加强学习,端正自己的态度,把农村和农民的事情当成是自己的事情加以重视,在理论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克服困难,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更好地为农民群众服务。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入手,帮助高职生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就业观和择业观,把个人的理想和祖国的需求、人民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要使高职生充分认识到基层是生产劳动最直接的领域,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应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

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在理论教学上要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学习的能力为核心,尽可能结合岗位工作的过程与要求进行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逐步养成学生的综合专业技能。应从四个环节抓起:一是围绕职业活动开发课程,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及技能规范要求,以避免教学的随意性;二是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寻求、去发现新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去发现知识、发现问题,而不是被动地获得结果,教师通过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如学前教育专业的范例教学、模拟教学等,使之有效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有利于知识的正迁移和问题解决技能的养成;三是加强检查指导,以达到技能规范要求;四是严格考核评定,并使之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引起学生足够的重

刘霞

篇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与途径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优势作用及途径 “统一战线是我们党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这“三大法宝”是胡锦涛总书记对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重要性的高度概括和阐述。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央作出的有一个重大决策,是统筹城乡发展、惠及亿万农民、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战略举措。在新时期,我们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独特的优势,在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本质是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与农民的生活水平、完善农村民主政治和提高群众的科学文化与思想道德素质。

一发挥联系广泛的优势,促进生产发展。

积极与上级工商联、台办等组织联系,发挥它们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带领干部群众积极“走出去、请进来”,通过广泛的宣传推介,以商促农推进生产发展。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家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积极投身光彩事业,通过投资办厂、开发资源、开展经贸活动,帮助和促进农村地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增强民村自我发展的能力项目,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以促进农民增收。发挥海外联谊会的作用,协助引进境外资金技术人才促进农村发展,为农村地区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牵线搭桥,提供支持。加强与海外留学人员的交流,支持留学人员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献计出力。

1.联系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为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做好“光彩事业”,“光彩事业”是以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主体,以扶贫开发为宗旨,以开发资源、兴办企业、培训人才、发展贸易为主要内容,面向农村的一项扶贫事业。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率先发展起来的许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愿意为农村的发展做出贡献。统一战线可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回报社会,诚信经营,把资金、技术、管理、营销和品牌等优势,采取多种生产经营组织形式,逐步向农村转移、辐射;对特色农牧产品、矿产资源产品等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互赢互利地带动农村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将企业产品如钢材、水泥等直接投放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建设中去,在增强城市和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过程中,实现企业的发展;在不增加新的投资情况下,适当进行技术更新和工艺改造,拾遗补缺地生产农业和农民生活的必需品。长盛木业有限公司参与新农村建设结对子活动,培训农村人才210人次,安排就业110人,捐资办学和公益事业1.2万元。2.积极联系知识分子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知识分子,既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又是文化知识、社会知识的传播者和实践者,其中许多人的研究领域与农业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统一战线知识分子多,专业技术人才多。可以围绕新农村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开展科技攻关、专业咨询、项目协调、投资论证,以促进农业的科技创新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近年先后对全乡十村一场进行了培训、转移贫困劳动力。对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3.积极联系海外资源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县委统战部积极联

系港澳台同胞、华侨华人以及出国、归国留学人员等, 发挥他们对外联系广、交往多的特点,在为农村发展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非政府组织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4.积极联系外出务工、创业人员返乡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引导外出务工、创业人员回到家乡领办、创办、兴办各类经济实体,加快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积极与上海经商的伍爱龙/曾俊顺等人联系,争取他们回乡投资兴办企业。

二发挥人才荟萃的优势,促进生活宽裕.通过开展送科技、文化、卫生、法律下乡和帮扶活动,发挥党外知识分子在知识、技术上的作用,立足当地实际和现有资源帮助和促进农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本是建设农村、振兴农业、富裕农民。我乡统一战线围绕这一目标,结合统一战线的优势和实际,充分发挥人才荟萃的优势,找准切入点,在思路、实业、科技、医卫、教育、文化支农上下功夫、见成效。

1、思路支农。统一战线广大成员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就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农民民主权利、培育造就新型农民、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等事关农村和农业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搞实地调查,做深入研究,献务实之策,帮助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帮助干部和广大农民理思路、找出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2、科技支农。根据我乡的实际,发挥统一战线中农业科技人才优势,在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开展科技咨询、科技支农活动,为传统农业注入新活力,使传统农业焕发新生机,提高

农民收入。

3、医卫支农。农村医疗保障水平偏低,设备简陋,技术力量薄弱,严重影响着农民的医疗保健。统一战线组织发挥医疗卫生人才优势,采用业务指导、组织培训、专题讲座、选派专家到卫生院进行业务指导等方法,做好帮助农村卫生院建设,推动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改善农民的医疗卫生条件。

4、教育支农。组织开展“帮扶助学”活动。要运用教育人才密集、素质高的资源优势,积极组织教育界统一战线成员参与和服务教育改革实践,深入农村学校开设语、数、英、理、化等主题课程的示范课,一对一与农村教师进行交流;组织开展“结对助学”活动。

5、文化支农。开展向农村“送报刊杂志、送戏剧歌曲、送法律知识、送文明新风”的“四送”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在广大农民中大力倡导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切实推动加强农村公民道德建设,为农村地区移风易俗,形成文明、健康的新风尚多办实事;积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办实事,投资、捐助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农民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充分发挥民族宗教部门工作职能和优势,在广大农村地区深入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面宣传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让农村广大信教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来,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发挥参政议政优势,促进管理民主。

调动各界人士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带领他们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和实施献策

献计。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农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加强民主法制教育,提高干部群众的民主素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认识提高了,才能在实践中按照民主的要求,提高依法办事的自觉性。

1.通过培训学习增强法制观念。结合“五五”普法计划,对村干部和群众进行民主法制教育,把普法学习的重点放在宪法、地方组织法、选举法、代表法、行政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基本法律上,增强法制观念。2.开展文化教育和民主参与的权利意识教育,提高他们对民主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使农民明白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树立民主参与、当家作主的权利意识。3.开展自由、平等的民主观念教育,使农民强烈认识到自己利益、权利的主体性和不可侵犯性,树立较强的民主责任感。4.开展民主知识和民主技能教育,使农民了解民主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懂得民主活动的规则、程序和技能,从而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5.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调动他们民主参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完善各项制度,规范民主管理程序。推进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发展,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建章立制,从制度上保证“四个民主”的全面推进,以达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目的。因此,要建立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四个环节的各项制度法规和章程。民主选举要严格按有关法律和规定执行,每个步骤都充分发动群众和充分发挥民主,防止少数人采取不正当

手段组织拉选票等非法活动,确保选举的公平、公开和公正。民主决策应严格执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严防歪曲、控制民意和家长制、一言堂等现象。民主管理要建立健全民主议事制度、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具体规定各项村务有相应的组织管理。民主监督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制度,落实村民的知情权、监督权、罢免权和否决权。同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完善有关程序,如制定村民会议授权程序、村委会成员、村民代表和村民小组长的罢免程序等等,使农村民主管理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四发挥凝聚人心优势,促进村容整洁乡风文明。

篇8: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与途径

一、高校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人才的模式与途径

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高校特别是农业高等学校, 应根据新农村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合理调整专业结构,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以培养能力, 提高素质为目的, 坚持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有机结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 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敬业精神、吃苦精神、奉献精神和实践精神。注重学科交叉, 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整合教学内容, 充分吸收最新的农村适用的科技成果, 切实加强课题建设, 为农村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努力增强人才的适应性。[1]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科技、教育、管理、文化人才的多种需求。

培养优秀的农村领导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校具有人才及教育资源优势, 应主动与地方共同承担培养一批能适应现代农业管理的农村优秀党政领导人才和农村企业管理人才队伍。在实现载体上, 高校要以强化主体班培训质量为主, 同时兼顾其他培训班次, 改进课程设置, 让学员增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在实现形式上, 增加专题设置, 注重案例教学, 注重教学相长。“三农”问题长期以来都是一个纷繁复杂的问题, 牵扯面广、执行难度大、社会舆论对此又十分敏感。[2]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不仅要进行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宣传, 还必须引入大量案例教学, 以带动学员学习的热情, 促进学员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

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因此新农村建设就必须着力加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一是围绕现代农业建设, 加强从事农业生产农民的培训, 以现代农业适用技术培训为主, 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要求, 加大各类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力度, 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促进科学种田、科学养殖, 切实把农业发展转入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3]二是要面向城乡劳动力市场需求, 围绕农民转岗就业的需求, 对广大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通过建立各种培训基地, 多层次、多形式、灵活多样地开展培训, 使农民能够掌握一技之长, 增强其竞争力和转移就业的能力, 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整体素质。

二、高校实施科技兴农的模式与途径

加速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据统计, 我国每年约有6000项农业科研成果, 只有1/3左右实现转化, 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较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我国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 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 构建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本着有所为, 有所不为的原则, 发挥优势, 着眼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积极鼓励专利申请和成果转化。充分发挥人才、技术和成果优势, 加大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工作力度, 实现科研效益最大化, 提高科技贡献率。[4]

鼓励教师等科技人员深入基层。高校在科技推广服务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要组织选派科技能力和组织能力强、思想素质过硬的专家、学者深入到农业、农村和农民中间, 面对面地解决一些实际的科技难题。通过科研基地建设、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农业科技顾问、学生参加“科技下乡”活动等途径, 引导高校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科技人员, 深入农村生产第一线, 根据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在实践中寻找切入点, 广泛开展合作攻关, 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对科技问题需求。

建立农村科技示范基地。按照实现农业区域布局合理化的要求, 高校应联合政府和社会力量, 建立一批功能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充分发挥科技兴农的示范效应。其中包括农业技术区域性实验;重大农业科技成果的试验;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农业技术培训、教学实习、科普教育、旅游观光等。协调好教学、科研和推广的关系, 促进教学、科研和推广的有机结合, 发挥高校信息密集优势和技术优势, 转化最新技术成果和市场经济信息, 服务农户, 发展农户经济, 带动产业发展。

三、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与途径

理论指导功能。利用高校人才资源优势, 开展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一是调查了解农村发展现状和各项指标, 准确把握相关统计数据。二是调查了解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重点和难点, 寻找影响新农村建设问题的切入点。三是调查了解广大农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流意愿和现实困难。在对当地农村社会状况调查的基础上, 深入研究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总结解决“三农”问题的经验, 把握农村经济建设规律, 最终形成新农村建设的理论成果,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支持。[5]

政策宣传功能。高校在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管理、村镇规划、法制建设等方面具有多学科交叉的优势, 掌握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三农”的支持政策及存在的不足。[6]因此高校可以根据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 围绕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组织师资力量深入乡村对广大农民进行全方位的政策宣传服务。宣传农民及后代的教育与培养, 农村城镇的建设与规划、农村土地的流转, 生态环境的保护、农业保护、国家的大政方针及法律知识普及等多方面的政策,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法律保证。

信息服务功能。高校是当地乃至更大范围内的科技、文化、信息汇聚地, 所以应从多方面入手, 合理调整信息结构, 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质量。结合农民对差异性信息的需求, 提供符合农业区域性发展特点的信息, 以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相关的生产指导信息, 尤其是具有直接操作性和实践指导性的信息。在信息的采集处理方面, 尽快建立包括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农产品供求等在内的农业数据库, 并实现上网运行, 强化信息分析加工能力, 加强对农业信息服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在信息的发布方面, 拓宽信息发布的渠道, 提高农业信息的宏观性、综合性、时效性、科学性和准确性。[7]同时, 针对农民文化水平低, 接受能力弱这一特殊消费群体, 开发一些成本低廉但实用性较强的信息产品, 力求做到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和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相结合, 进行及时、准确、到位的信息服务。

文化服务功能。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高校应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教育宣传活动, 破除目前部分农村存在的封建道德残余思想、封建迷信思想、狭隘的利己主义观念等不良风气, 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媒体建设和覆盖范围, 通过实施开展帮助贫困地区组织流动图书馆, 送戏下乡等活动, 不断丰富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 推动农村社会的文化和谐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高校作为“科教兴农”的主要力量, 应积极探索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与途径, 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 为解决“三农”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

[注]本文系山东省软科学基金项目, 编号:2006RKA09002。

参考文献

[1]史燕来.教育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 (2) :1-3.

[2]曾祥永.发挥党校优势,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6, (5) :88-89.

[3]成都市委党校课题组.成都市新农村建设中人才资源开发的现状与对策[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2006, (4) :25-27.

[4]史文宪.农业高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及其实现途径[J].高等农业教育, 2006, (8) :81-84.

[5]张博等.探析高等农业院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与途径[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 :33-35.

[6]袁朝武, 李凤翔.农业高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机制探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6, (4) :142-145.

上一篇:乡镇药具工作总结下一篇:山东省地方税务局民间借贷税收管理办法(试行)(鲁地税公告[2011]第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