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办案“二十四字”做好案件工作

2024-05-05

如何理解办案“二十四字”做好案件工作(共5篇)

篇1:如何理解办案“二十四字”做好案件工作

如何理解办案“二十四字”做好案件工作

(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程序合法)根据我市纪检监察系统“队伍建设年”活动安排,今天由我给讲第一讲,我讲的题目是《如何理解办案“二十四字”,做好案件工作》,目的是希望大家在办案过程中能够严格遵循“二十四字”办案方针,依纪依法办案。下面,我与大家一起再次对这二十四字进行学习。

1983年7月中纪委召开了第一次案件审理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二十字办案要求,并在1987年颁的《案件审理工件条例》中作出了明确规定。2003年2月中纪委二次全会在二十字办案要求的基础上增加了“程序合法”的要求。这六句话二十四个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忽略了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难以保证所办案件都成铁案。

第一个问题,事实清楚

什么是事实清楚。事实就是事件的真实性质。事实的内容具体讲有下面七个方面:

(1)人物。人物即违纪案件所涉及的所有人员,它一方面包含违纪错误的主体,另一方面还包含某些违纪错误所侵害的对象及其它有关人员。需要查清涉案人员的姓名(名字必须准确)、性别、年龄(出生年月)、民族、住址、参加工作时间、入党时间、职务(特别是党内职务)、身份、职称等。这里边错了哪一项都可能造成影响。如个人身份,如果说当事人的身份是事业干部,你给他行政降级处分是不合适的,因为事业干部的工资只有档次,没有级别,所以我们就不能给他行政降级处分

(2)时间、地点。时间、地点虽不是构成违纪错误的要件,但是违纪行为发生的时空要素。缺少时间、地点这个要素,或时间、地点搞错了,违纪事实有时就不能认定。

(3)违纪手段。违纪手段是违纪者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具体方法。手段是违纪事实的核心内容,手段是判断违纪行为性质的重要依据,有时也是量纪时考虑的重要情节。如索取贿赂,要从重或加重处分。

(4)情节。情节是违纪行为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中的具体事实情况及后果、影响、违纪人员的态度等。它包括违纪构成必要条件的基本事实和量纪情节。

(5)动机和目的。动机是促使行为人从事某种行为的内心起因。目的是行为人实施某种行为所希望得到的某种结果。二者都是以行为人的某种需要为基础,并满足于这种需要。(6)后果。后果是违纪行为对其所侵害的客体所造成的危害。违纪后果是决定违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决定处分轻重的重要因素,有时还是确定是否构成违纪的标准。

(7)有关人员的责任。有关人员的责任是违纪案件中所有对违纪行为的发生、发展及其所带来的社会危害性负有责任的人员2 各自应负的责任。(《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38条规定:责任分直接责任、主要责任、重要责任)

针对事实清楚,我们来看一个案例:2009年7月某乡纪委移送审理了一个案件,基本情况是:该镇某村村支部书记樊某,2004年2月在配合乡政府搞林业清查工作过程中,将收取的6644元林业罚款收入未及时上缴财政,直到调查组在调查过程中才将此款归还原资金渠道。2004年2月—2006年3月这么长时间这笔款的用途、去向问题只有违纪者本人最清楚,我们的调查人员在调查过程中,与当事人的谈话中关于此款的用途、去向只有一次,当时人只有一句话“钱在我这擱着”,就这么简单一句话,这个案件就被定性为“挪用公款”了。经初步审理后审理人员发现此错误事实不清,要求退回重新补查。当时办案人员很不理解!

今天我们不妨再来重温一下此错误条款——

党的纪律处分条例第九十四条规定:党和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者进行营利活动,或者超过三个月未还,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挪用党费、社保基金和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防疫款物的,依照前款规定从重或者加重处分,直至开除党籍。

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时间不足三个月,但数额较大的,依照 本条规定处理。

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挪用公款错误行为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种类型:

①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②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营利活动。③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根据此错误这三种类型,从现有的材料来看,事实没有查清,不能反映樊某的行为到底属于哪一种类型,因此,更不用说定性处理了。

第二个问题,证据确凿

这里边我讲四项内容:

1、什么叫证据

2、收集证据的基本要求

3、使用证据的原则

4、使用证据工作中应注意四个问题

1、什么叫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案件的一切事实。纪检监察证据是指能够证明党政纪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这里说的“事实”,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事实本身,如物证、书证。另一部分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如证人证言、受侵害人陈述、受审查人陈述、鉴定结论等,是客观事实在人脑中的反映或反映客观事实的文字材料。常见的证据有:①物证②书证③证人证言④视听资料⑤被侵害人的陈述⑥受审查人的陈述⑦鉴定结论⑧勘验、检查笔录⑨现场笔录。

2、收集证据的基本要求

第一、收集证据必须合法;

第二、收集证据必须客观全面。

第三、收集证据必须及时,深入细致。如:2009年9月审理室受理了“某村支部书记马某虚报退耕还林面积,骗取国家退耕还林补助”的案件。在案卷材料,调查组没有调取该村上报林地面积的相关表册,证实马某虚报水源涵养林面积;也没有调查林业部门关于该村上报林地情况和验收林地情况及拨付款项情况;同时在证据方面,咱来看三份证据:(1)2009年6月12日马某笔录显示,另外的8.5亩是林业局多拨付的林地面积,暂记入我户头,但我没有得到8.5亩补助款,此款由村代管。(2)调查组2009年6月16日取到的村会计张某暂收款4692元的复印件;(3)2009年6月16日村会计张某谈的话笔录,问马某林地实际的亩数是否相同,答不一样,名册上的亩数比实际亩数多8.5亩。情况是当时我们给林业局上报的林地是90亩,林业局给我村核了98.5亩,多出8.5亩就扎在马某的户头上。问这8.5亩涵养林补助款时谁领了,答2009年年初,村统一发放涵养林补助款时,我从马某所在组涵养林补助款中扣除8.5亩林地款4692元,当时马某说你扣下这部分钱,得给我打手续,我就给他打了手续。这8.5亩补助款4692元,4692元村将统一调配使用,等2009年涵养林补助款回来后统一发放。问你村上报了90亩,林业局为什么给你们核了98.5亩,答我也不知道。这个案件,马某对调查组认定的错误事实提出了异议,调查组也拿不出充分的证据证实马某有虚报冒领的事实。这个案件的证据就不充分,就不客观,没有深入细致,结论也不是唯一的,审理没有对马某虚报冒领水源涵养林工程补助款问题进行认定。

3、使用证据的原则

(1)疑证不能定案;(2)重证据,不轻信口供;(3)证据之间不应存在矛盾;(4)证据充分,结论唯一;(5)运用间接证据定案原则。

4、使用证据工作中应注意四个问题:

一是所取得的证据是否合法。

二是证据是否与案件事实有联系。

三是证据的真实性。针对证据的真实性我给大家讲一个案例:2010年6月,某乡纪委提请审理某村村委委员兼村民小组长陈某贪污案件,案件中证据表明:2010年2月3日,陈某将乡民政所拨付给该村民组刘某某的扶贫物资(200斤大米、200斤食用调和油、20箱方便面)领回后,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证据中陈某的交待说明及相关证据都非常吻合。但,大家可以客观的分析一下,想一想,给一户发扶贫物资200斤大米、200斤食用调和油是啥概念,陈某全部用于个人消费,他自己家4个月能吃得了200斤大米、200斤食用调和油吗。我们认为该案事实、证据存在问题,对此案直接进行了审理,发现是调查组给当事人施加压力造成的。

四是证据之间是否有矛盾。认定案件事实,证据之间不应有矛盾,如果有矛盾就要得到合理的排除。因此,在办案中必须及时发现证据中的矛盾,通过分析,鉴别证据或者进一步收集证据,解决矛盾。如何审查证据间是否有矛盾,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①某一证据本身有无矛盾。要注意分析证据内容或形式在当时当6 地的具体条件下是否可能出现,也就是要分析证据与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下有无矛盾,要注意分析证据前后是否一致。如某一行贿人,第一次承认送给受贿人5000元钱,第二次证据又推翻了,所以要具体分析,包括开始反映问题的目的,或者在组织调查中行贿人由于有关方面施加压力而推翻证据等。②证据与证据之间有无矛盾,要注意分析同案人交待之间、当事人和证人的陈述之间、不同证人的证言之间、受审查人交待与受害人陈述之间有无矛盾。分析这些交待、陈述与物证、书证、鉴定结论,勘察笔录之间有无矛盾。③证据与所认定的案件事实之间有无矛盾。如果证据与所认定的案件事实之间有矛盾,所认定的案件事实便不是必然的结论。

五是孤证不能定案。《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第23条规定,“认定的错误事实须有确实、充分的证据。只有被调查人的交代,而无其他证据或无法查证的,不能认定。”《关于查处党员违纪案件中收集、鉴别、使用证据的具体规定》第22条的规定,“仅有受审查党员的交待,没有其他证据,不能定案”。

如,2006年8月某镇纪委移送的某村报账员采取虚开发票的手段贪污公款1000元的问题,证据材料只有当事人的证言一份(在何年何月开假发票1000元,于何时在村财务帐中予以报销),再没有其他的相关证据材料。仅凭这份证据材料,如何能证明“虚开发票的行为”?办案人员可能想,本人都承认了,还有啥不真实的,肯定违纪没错,但这不符合定案的原则,即“只 有被调查人的交代,而无其他证据或无法查证的,不能认定。”针对这个案件关键要提取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书证、证人证言——如:入村帐的发票复制件、发票出处的证人证言等。

第三个问题,定性准确

1、什么叫定性准确

2、定性准确包含的内容

3、定性准确应注意的问题

4、定性的步骤

1、什么叫定性准确,是指建立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基础上,按照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党政纪处分条规,对案件中具体违纪行为的本质属性或主要特征进行高度概括和归纳判断违纪错误性质的过程,所认定的违纪错误性质是否符合违纪构成要件。定性准确,是正确处理违纪问题的关键。

2、定性准确包含的内容。一是定性准确应建立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基础上;二是适用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及党政纪处分条规要准确;三是所认定的错误性质应符合违纪构成要件。

3、违纪错误构成的四个要件

①违纪错误的客体

违纪错误的客体,是指党纪处分条例所保护的、被违纪行为所侵犯的党内关系和社会关系。党纪处分条例根据违纪错误的直接客体的共性,将所有的违纪错误分为十大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十大违纪行为:

②违纪错误的客观方面 违纪错误的客观方面,是党纪处分条例所规定的,说明侵犯某种客体的各种客观事实。简单理解为:违纪客体是说明违纪侵害了什么,而违纪客观方面则说明是在什么样条件下、通过什么样的行为(手段)使违纪客体受到侵害的。如“以暴力、威胁或其他手段侵犯他人人身权利的行为”、“挥霍浪费公共财物的行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公共财物的行为”等等,都是违纪错误的客观方面。

③违纪错误的主体

违纪错误的主体,是指具有责任能力,实施了危害行为,按照党纪处分条例所规定应负党纪责任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和党的组织。根据党纪处分条例规定,违纪错误的主体分为两类:一般主体和特殊主体。

④违纪错误的主观方面

违纪错误的主观方面,是指违纪错误的主体对其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违纪过失和违纪故意。

比如:违反政治纪律类的违纪错误,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类的违纪错误,严重违反社会主义道德类的违纪错误,只能有违纪故意构成。失职类的大多数违纪错误只能有违纪过失构成。

现在就以贪污和挪用公款两种违纪错误的构成要件为例,看一下这两种错误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贪污和挪用公款错误的违纪构成要件

构成要件:贪污 公款侵犯的客体是党和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的廉洁性和公共财物的所有权,挪用公款侵犯的客体是党和国家 工作人员职务的廉洁性和公款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

客观方面,贪污 公款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侵吞、窃取、骗取或者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挪用公款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行为。

主体是都是党和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中的共产党员。

主观方面,贪污 公款是直接故意,而且有将公共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目的,即永久性占有的行为;挪用公款也是直接故意,明知公款不能挪用而非法挪用,并准备以后归还,并不打算永久占有的行为。

4、定性的步骤

①筛选案件事实。

②找出使用的条款。《中国共产党纪处分条例》第45条——第174条都是实体性条款,筛选出来的案件事实,到底属于哪一种违纪行为,使用哪一个实体性条款,要加以认真地分析研究。比如《中国共产党纪处分条例》第161条规定的盗窃、诈骗、敲诈勒索三种错误——其主体都是一般主体,即有行为能力的共产党员;客体,侵犯的都是公私财务的所有权;主观方面,都是直接故意;只是客观方面的表现有所不同:盗窃使用秘密窃取的方法,诈骗使用欺骗的方法,敲诈勒索是用威胁或要挟的方法。

③确定具体违纪犯错误名称。第四个问题,处理恰当

处理恰当,是根据违纪的事实、证据和性质,依据党和国家 10 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党政纪条规,给予违纪人员恰当的处理。这里边需要讲六点内容。

1、处理恰当包的内容:一是在事实清楚、定性准确的基础上,对犯错误人员的处理应当与其犯错误的性质和应负的责任相适应。二是同一性质、情节相近的错误应当给予轻重相近的处理。三是数个违纪错误应合并处理。

2、定性与量纪的关系

定性和量纪是党组织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审理案件活动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也是党纪处分条例所要解决的两个主要问题。

定性是量纪的前提,量纪是定性的归宿。定性不准,量纪必然不当,案件就不可能得到正确的处理;如果定性准确,而量纪不当,案件也不可能得到正确的处理。因此,正确处理案件,既要定性准确,又要量纪恰当。

3、量纪的原则

(1)量纪必须以事实为依据。

(2)量纪必须以党纪处分条例为准绳。

4、量纪情节的使用

《中国共产党纪处分条例》规定了量纪情节有五种,即加重处分情节、从重处分情节、减轻处分情节、从轻处分情节、免予处分情节。

5、量纪制度

(1)重复违纪从重处理制度。

《中国共产党纪处分条例》第18条规定,重复量纪,是指 犯故意违纪错误受到党纪处分后又犯应当受到党纪处分的故意违纪错误。

(2)数错合并处理制度。

《中国共产党纪处分条例》第25条规定,一人有本条例分则中规定的两种以上(含两种)应当受到党纪处分的违纪行为,应当合并处理,按其数种违纪行为中应当受到的最高处分加重一档给予处分;如果其中一种违纪行为应当受到开除党籍处分的,即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3)主动交代从宽处理制度。

《中国共产党纪处分条例》第39条规定,本条例所称主动交代,是指涉嫌违纪的党员在组织初核前向有关组织交代自己的问题,或者在初核和立案调查其问题期间交代组织未掌握的问题。

在案件的初核、立案调查过程中,涉嫌违纪的党员能够配合调查工作,如实坦白组织已掌握的其本人主要违纪事实的,可以从轻处分。

6、对违法犯罪党员的处理及其他规定

《中国共产党纪处分条例》第30条规定了对犯罪党员的处理,第31条规定了对依法劳动教养党员的处理,第33条规定了对违反法律法规受到处理的党员的处理,第35条规定了对违纪的预备党员的处理,第36条规定了对下落不明的违纪党员的处理,第37条规定了对死亡的违纪党员的处理。(对违法犯罪党员的处理及其他规定,只要我们认真研究一下第三、第四章也就是 12 第三十条至四十四条的内容)

第五个问题,手续完备

手续完备,是指对违犯党纪、政纪的案件进行调查处理时,要按照违纪案件的程序性法规所规定的方法和步骤办理相关手续。这里边我讲两点内容:

1、手续完备包括两层意思:调查处理违纪案件的手续,是由《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案件审理条例》、《审理工作程序规定》等程序性条规加以明确的;案件审理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受理、登记、分工、审理、补充、审议、谈话、汇报、办理手续、归档等程序)。

2、做到手续完备应当注意的两个问题:

(1)案件在调查过程中的手续是否齐全。不论是违反党纪还是政纪的案件,在调查过程中都要经过受理检举控告、初步核查、立案、调查、错误事实材料同本人见面、形成调查报告、移送审理等程序。案件在检查过程中的手续是否完备,主要体现在移送的材料是否齐全。案件审理就要通过审查材料是否齐全来审查案件在调查过程中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

(2)案件在审理过程中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手续。违犯党纪的案件和违反政纪的案件,在审理过程中都要经过受理、审核案卷材料(有的还要进行补充调查)、与受审查人谈话、集体审议、批准以及处分执行等程序。

第六个问题,程序合法

程序合法,是指对违反党纪、政纪的案件进行调查处理时,要严格依据法律规定进行。程序合法是正确处理案件的保证。程序合法是在案件审理工作“二十字”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新增的一项要求,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确保案件质量的具体体现。尊重程序,严格按照程序办事,才能把保证案件的质量。

我主要讲讲做到程序合法应当注意的三个问题:

①关于立案审查中应注意的问题。一是立案手续要齐全,立案要有依据;二是立案的权限要清楚;三是要及时办理立案手续;四是立案文书要规范。

②关于调查中应注意的问题。一是调查人必须是二人以上;二是调查中无论是证言还是笔录,都必须写清楚证明人的身份,也就是被调查人的基本情况必须问清、记清;三是调查中必须是一人一证,不能将多名被调查人写在同一份笔录上;四是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案件线索要一并核查,不能因为没举报或者领导没批示避而不查;五是在调查中获得的原始证据或者是摘抄、复制证据,必须由原保管单位、人签字、盖章;六是要围绕违纪构成的要件来搜集证据;七是在取证过程中不能先入为主,要允许被调查人说明、申辩;八是与被调查人谈话时,应事先列好谈话提纲,必须明确今天谈话的目的,是要证明什么问题,采取循序渐进法一步一步地引导。九是形成调查报告,要以调查组的名义署名。

③关于错误事实材料及与本人见面中应注意的问题。一是表述含糊、不准确;二是违纪事实的叙述不完整;三是违纪人员对错误应负的责任没表述;四是错误事实材料应以“××调查组” 14 的名义落款。五是对本人看了错误事实材料后的申辩不能做出有针对性的说明。

事实证明,办案工作“事实清楚”是前提、“证据确凿”是基础、“定性准确”是关键、“处理恰当”是目的、“手续完备”是要求、“程序合法”是保证。这既是做好案件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只有全面地按照这些要求办案,才能有效地保证办案质量。

篇2:如何理解办案“二十四字”做好案件工作

一、当前退侦案件的处理情况

(一) 在侦查机关补充侦查过程之中, 如果发现该案仍然事实不清、证据不足, 侦查机关对此所作出的无法补充侦查或无法补充证据的说明, 便对问题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但在本文作者看来, 侦查机关虽然出具了有关说明, 但仍然无权擅自对该案进行处理, 而应把该案的所有材料以及前述无法补充侦查或无法补充证据的说明文书等材料一起移送给检察院审查。而检察机关在收到公安机关移送的全部案件材料以后, 由检察机关对应的承办人就公安机关的无法补充侦查的说明文书依照相关法律进行全面系统地审查, 而且, 在必要时, 收到移送材料的检察机关应依据刑诉法第171条之规定, 对案件自行侦查, 也可以由检察院通过内部讨论或检委会会议的形式, 在经由检察院的主要领导批准后, 对该案给予决定起诉或依法决定不起诉的处理决定。

(二) 在侦查机关进行补充侦查过程之中, 如果公安机关对于在同一案件中新发现的同案犯罪嫌疑人或该案中同一犯罪嫌疑人的新发现罪行, 如新发现的犯罪嫌疑人或新发现的罪行应当被追究刑事法律责任的, 公安机关应当重新制作起诉意见书, 将该意见书连同原材料一起移送检察院审查。

(三) 在侦查机关进行补充侦查过程之中, 发现原定事实有很大变化, 而根据法律规定又不应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如侦查机关发现并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具有犯罪事实, 或按照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之规定, 犯罪嫌疑人具有不应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法定情形的, 侦查机关都应当重新提出意见, 并将退侦案件的处理结果向退查的检察院进行书面通知。依据刑事诉讼法第161条之规定, 在侦查过程中, 如发现犯罪嫌疑人不应被追究刑事责任的, 应当撤销案件。

二、因退侦查所导致的羁押问题

关于检察机关对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的决定进行哪些审批手续的问题, 在司法实践中, 各个地方的检察院的做法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 有的地方检察院只需公诉科科长出具审批意见, 有的地方检察院还需要再上报相关主管检察长进行审批。

三、如何做好退回补充侦查案件的监督

(一) 要注重证据的审查和应用

应严格按照《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 (试行) 》第三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对证据进行审查, 结合最高法2013年对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中对证据的规定, 即对证据的真实性, 应当综合全案证据进行审查;对于证据的证明力, 应当根据具体情况, 从证据与待证事实的关联程度、证据之间的联系等方面进行审查判断;证据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只有在共同指向同一待证事实, 不存在无法排除的矛盾和无法解释的疑问时, 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最高法2013年的司法解释比以前对证据应该进行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进行全面审查的规定更为具体和明确, 这无疑更有助于刑事司法的法治化进程。

检察机关在退侦过程中, 应认真审查侦查机关移交的关于证明犯罪嫌疑人有无罪、罪轻罪重的所有证据材料, 对辩护人的意见、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和辩解都应当认真听取, 确保用于定罪量刑的事实情况都做到有据可证且证据本身并无瑕疵, 确保证据与事实之间、证据本身之间无盲点、无自相冲突之处、无重大疑点, 并已对犯罪事实形成一整套牢靠的证据锁链。

(二) 检察机关应就自行侦查工作树立合法的程序意识

检察机关在办理退侦案时, 不仅需要严格依法行使退侦权, 防止有问题的案件流入审查起诉程序, 还需要防止退侦次数违规或退侦的随意化, 以免出现羁押期限超期或变相加长以及浪费司法资源等问题。

(三) 检察机关应完善退侦提纲文书

检察机关应规范和统一退侦提纲文书的格式和内容, 并出台专门的实施细则和范本, 以便有针对性、规范地对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和证据情况进行全面系统地出具退侦提纲文书。

(四) 检察机关应加强对补充证据的法律监督

检察机关在决定退侦以后, 应全面监督侦查机关对退侦案件的补充侦查情况, 依法监督其是否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合法完成, 尤其要注意的是, 检察机关要就那些对于公安机关而言确系极易履行的工作职责和内容加强监督, 避免不作为或拖沓导致严重的司法后果。

(五) 检察机关应贯彻承办人员办案质量的终身责任制

检察机关应严格遵守和执行党中央的政法主管机关及最高检关于建立健全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的规定, 在工作当中, 应进一步确保对上述制度的有效落实, 对上述行为可设置和确定切实可行的报送机制。

参考文献

篇3:论如何做好职务犯罪案件侦查工作

关键字:最后一次;讯问;侦查终结

一、引言

根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第六十三条之规定,人民检察院侦查终结的案件,证据应当确实、充分。结案工作是对侦查阶段所调取证据的梳理和重评,需要全面审查证据,解决供证间的矛盾,排除合理怀疑,以期案件顺利移送起诉,作出有罪判决,因此,做好结案工作是提高案件质量和规范执法能力的必要保障。

二、最后一次讯问工作的意义

1.具有反映已查案件事实全貌的作用

由于职务犯罪案件的特殊性,为保证诉讼安全,一般每起案件在立案时都已查实有多笔犯罪事实发生,而核实犯罪事实的过程是在获取一定数量证据的基础上,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核实已掌握证据并获得相关信息,继续调取证据以丰满案件的法律事实的过程,因此在侦查的过程中每次讯问是针对某一笔或几笔犯罪事实进行专题讯问,犯罪事实零散于多份笔录之中,因此最后一次讯问制作的笔录具有反映案件全貌的作意义。

2.具有强化犯罪嫌疑人供述心理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犯罪嫌疑人自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即有权委托辩护人,律师在侦查阶段的介入是影响犯罪嫌疑人心理状态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最后一次讯问中明确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可为在审查起诉及法院审判阶段对其心理状况做出预判提供依据;另一方面由于诉讼程序的推进,犯罪嫌疑人恐惧承担刑事责任的心理逐渐加强,这两方面的原因有可能导致犯罪嫌疑人在审查起诉甚至是庭审阶段翻供。因此,在最后一次讯问过程中,讯问人员通过做思想教育,强化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心理。

三、最后一次讯问前的准备工作

不能因为犯罪嫌疑人认罪态度良好而忽视最后一次讯问工作,每次讯问前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其目的一是要让犯罪嫌疑人意识到侦查人员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办案能力;二是要让犯罪嫌疑人意识到办案人员已经充分掌握其犯罪证据。最后一次讯问前应充分审查案件材料,在审查的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审查既有证据材料之间是否存在矛盾

其一审查同案犯的供述与供述之间、同一犯罪嫌疑人的前后供述是否存在矛盾;二是同一犯罪嫌疑人的不同供述是否存在矛盾;三是供证之间是否存在矛盾,对于影响认定案件事实和最终量刑的矛盾点应列入讯问提纲,待最后一次讯问时予以叮问,由犯罪嫌疑人进行解释,为什么前后供述会出现矛盾。

2.核对犯罪嫌疑人笔录中出示证据情况

罗列已掌握书证且需要向犯罪嫌疑人出示说明的证据,并与犯罪嫌疑人笔录中已出示的证据进行核对,防止应该出示的证据在结案前没有体现在讯问笔录中,发现没有出示的证据应在最后一次讯问中予以出示,及时补漏。书证属于间接证据,不能用于单独证明案件事实,尤其是涉及到钱款走向的相关书证,有些票据单独来看甚至与案件无关,所以需要向犯罪嫌疑人出示并由其解释与票据有关的事实,将供述与书证紧密结合,做到供证一致,形成紧密的证据链条。

3.评估犯罪嫌疑人翻供的可能性以及围绕犯罪构成要件

根据案件的事实情况,充分评估犯罪嫌疑人翻供的可能性以及围绕犯罪构成要件分析犯罪嫌疑人及其律师可能对案件事实提出新的辩解和质疑的细节,针对犯罪嫌疑人辩解后可能出现罪与非罪的关键性细节,在最后一次讯问中应进行重点叮问和堵漏,防止嫌疑人、律师在审查起诉或审判阶段提出新的辩解。

4.罗列讯问提纲

讯问提纲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核实犯罪嫌疑人身份及相关强制措施情况;二是犯罪嫌疑人应当供述的犯罪事实;三是将上述设计的相关问题列入讯问提纲,在犯罪嫌疑人供述的过程中穿插提问;四是引导犯罪嫌疑人进行悔罪忏悔。

四、讯问开始

开始进行讯问后,不应急于提及涉案事实。由于侦查工作进入结案程序阶段,工作重心转移到审查证据材料、梳理证据间矛盾、调取新的证据以补强证明力弱的证据、撰写侦查终结报告等工作上,因此这期间嫌疑人的思想是否有新的变化侦查人员并不清楚,所以在最后一次讯问开始后,讯问人员的短期目标是让犯罪嫌疑人保持如实的供述态度。

讯问人员经过对犯罪嫌疑人心理状态摸底,并进行思想教育后,引导犯罪嫌疑人交代其犯罪事实。最后一次讯问所制作的综合笔录要求在于“全”,即对整个案件全貌进行概括,但不可能是多份讯问笔录内容的简单叠加,否则一份综合讯问笔录可能长达几十页,反而失去了综合讯问笔录全面直观清楚反映案件全貌的重要作用。

在综合笔录的最后,应如实记录犯罪嫌疑人的悔罪情况。在侦查过程中,办案人员不仅需要收集证实犯罪嫌疑人的有罪证据,也应收集犯罪嫌疑人罪轻和无罪的证据,在案件侦查终结前犯罪嫌疑人供述悔罪心理,希望得到从轻处理是其基本权利,讯问人员应如实记录。

五、讯问结束

撰写悔罪书,录制用于职务犯罪預防的忏悔录像。悔罪书是犯罪嫌疑人的亲笔供词,一方面用于证实犯罪嫌疑人知罪悔罪,对其个人的量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悔罪书是职务犯罪预防部门的纸质宣传材料,展现犯罪嫌疑人从走向犯罪道路到忏悔犯罪行为的心路历程。忏悔录像是预防职务犯罪最直观且效果最明显的预防形式,犯罪嫌疑人将自己的切身经历展示给党员干部,警示作用强烈。

六、结束语

最后一次讯问是整个侦查工作的点睛之笔,既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又要进行充分的准备。最后一次讯问并不是简单的问话与记录,它具有提纲挈领总结全案和贯彻落实侦防一体化的高度,又有解决证据间矛盾点,堵漏、防翻供的详实。因此最后一次提讯需要充足的时间,与犯罪嫌疑人沟通和释法说理,制作综合笔录以及开展侦防工作,不能因为急于结案而对最后一次讯问敷衍了事,草草结束讯问。

参考文献:

篇4:如何理解办案“二十四字”做好案件工作

关键词:国有企业,案件,查办工作

案件查办,是纪检监察机关的基本职责和重要任务,是惩治腐败的一项硬任务和有效手段,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有企业纪检监察部门如何提高企业案件查办能力和水平,确保查办案件工作的质量,只有认真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建立健全办案程序,依纪依法查处案件;不断建立案件监督管理制度,促进案件查办规范有序;不断创新监督约束机制,严肃办案纪律,保证办案人员廉洁公正;不断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探索新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做好案件查办工作。

一、企业党政领导的重视、上级纪检监察部门的大力支持是加强企业案件查办工作的保证

当前,企业党政领导深深认识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社会上的一些消极腐败现象侵入到了企业,在加强反腐倡廉教育的同时,必须不断加大案件查办工作力度。

一是企业的各级领导要重视案件查办工作,对办案同志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及时帮助解决,提出好的工作建议和做法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要在办案经费、车辆、人员配备等方面向案件查办工作倾斜。只有企业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上级纪检监察机关的大力支持,案件查办人员才能大胆地开展工作。

二是慎重配备好企业纪检监察部门的领导和干部是加强企业案件查办工作的基础。企业纪检监察部门是企业内部主管案件查办工作的职能部门,这一部门的领导水平和干部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案件查办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要配备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热爱纪检监察工作,秉公执法,敢于碰硬,乐于办案,会办案,不怕丢官,能吃苦,能受得住委屈,能埋头苦干的领导和干部到纪检监察部门来,才能为企业案件查办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信访件批阅要由专人呈报审批,建立完善了登记传阅程序,确保了信访举报内容的保密性,形成了全方位开展信访工作的良好氛围。

四是复杂信访案件随时向上级纪检监察机关和企业主要领导汇报,取得支持,排除案件调查和处理中的各种障碍,维护纪律的严肃性,保障企业的利益。

二、建立健全制度,畅通信访举报渠道,保证下情上达

企业纪检监察部门要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信访制度,如《信访人员接待制度》、《信访工作保密制度》、《领导接待制度》、《信访工作人员守则》、《关于保护举报人的五条规定》、《案件管理制度》、《信访举报案卷归档制度》等一系列配套的规章制度。企业纪检监察部门在接受群众来信来访工作时,要坚持“四要”、“五及时”,认真礼貌接待,坚持原则,按政策办事,及时拆开信封将来信来访内容填写信访阅办单交由领导阅示,并将领导批示结果及时转办。

三、规范查案程序,建立健全办案工作制度

办案程序是案件质量的重要保证。没有完善的程序,就难以保证案件的质量。因此,纪检监察部门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党纪政纪为准绳,坚持“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程序合法”的办案二十四字方针,严格依法依纪办案,按照《案件检查条例》、《行政监察法》的规定,在办案中严格履行“六大程序”,即受理程序、初步核实程序、立案和调查程序、审理程序、处理和执行程序、涉嫌犯罪移送程序。要严格按照“六大程序”办理每一起案件,经过初核认为反映人反映的事失实有误的或构不成违纪的,在初核阶段进行了结处理,从不简化或者省略程序。同时认真填写信访案件来信来访登记册,初核案件登记册,办理案件登记册,要结果案件登记册,将各类案件严格细致地进行登记,使办案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轨道。

四、案件查办要紧密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围绕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

企业纪检监察机关查办案件必须结合生产经营活动和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要在“保持企业稳定、职工稳定”的前提下开展工作。要坚持“查清问题,惩治腐败,挽回损失,维护稳定,促进生产”的方针,查办一些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案件。

近年来,我们在办案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新思路、新方法,力求最大突破。在办案过程中通过先看资料、分析资料,理清工作思路,迅速找准办案工作切入点,并形成阶段汇报,做到与公司保持高度一致,在调查中做到尊重事实、注重证据,始终客观公正的深层次剖析问题,准确把握案件的时效,严肃查处了各类违纪违法案件。

如我们严肃查处涉及原油管护领域中的违纪行为。由于原油价格的居高,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偷盗原油的违法行为屡禁不止,原油管护工作成为管理的难点与职工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重点查处了职工内外勾结盗卖原油,违反原油管护工作的涉油案件,纪检监察人员掌握了一个偷盗贩卖原油人员的手机号码,立即调取了此人最近的通话记录,通过认真分析,对其通话密切的人员确定其身份及工作岗位,马上找其谈话,贩卖原油的某运油车浮出了水面,通过石油安全保卫大队的配合,另外参与原油偷盗贩卖的三名内部职工也承认了自己的犯罪事实,对涉案人员进行了移交,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处理,先后处理涉案人员20余人。通过案件的查办,极大的震慑了犯罪分子,为企业挽回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重组以来,集团公司制订了相关制度,禁止干部职工参与或变相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但个别干部职工无视制度,仍然顶风违纪。我们从重从快查处了4起职工领导干部违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行为的案件。并责令其将所从事的业务进行了限期转让清退,免去相关人员职务,并给予7人相应的党政纪处分。通过案件的查出,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切实为企业的生产经营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五、源头治理,堵塞漏洞,发挥以案治本功能

一是发挥查办案件警示教育的作用。企业纪检监察机关要坚持查处与教育相结合,既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又教育和保护党员干部。每查处一个案件,都要到发案单位召开座谈会,对案件原因进行深刻剖析,特别是查处的大案、要案,深刻剖析案发原因,在企业召开了领导干部大会,开展大讨论活动,以案明鉴,达到教育广大干部职工的作用。

二是发挥查办案件建章立制的作用。企业纪检监察机关在查处案件时要全面实行典型案件“一案多报告”制度,对每一起案件的调查,不仅要有调查报告,还要有对问题产生原因的综合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形成建议报告,督促发案单位建章立制,加强管理,堵塞漏洞。

篇5:如何理解办案“二十四字”做好案件工作

一、要牢固树立“立检为公、执法为民”意识

检察机关在办理申诉案件过程中,一是要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做到每办一件事,每办一件案,每一次执法活动,都换位思考,换位体会申诉人的感受,在能够让申诉人满意的细节上多做工作,在可能引起申诉人不满意的问题上防微杜渐。二是要带着感情工作,面对各式各样的矛盾、难题,甚至是一些误解、威胁,始终坚持不烦、不躁、不傲、不推,做到人格上尊重、生活上体贴、生产上扶持,使申诉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消除其不信任和对立情绪。三是要有相当的耐心,不厌其烦地听申诉人倾诉,尤其是对那些对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似懂非懂,性格又固执的申诉人,要耐着性子听其言表,反复地为其解释说明,不能用挖苦、讽刺等刺激性语言去激怒申诉人。四是要深入调查研究,看准问题,摸清情况,弄懂法律、法规、政策,提前制定处理方案和应对措施,更加合理、更加妥善地帮助申诉人解决问题,稳定情绪。五是专门成立申诉案件评估小组。检察长担任组长,亲自抓、负总责,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具体负责并参与审查办理每一件申诉案件。凡申诉案件,均实行首办责任制,确保申诉案件有专人办理,坚持谁首办、谁负责、谁息诉的原则。六是根据工作实际制定《办理申诉案件息诉善后工作制度》,确保集中处理申诉案件及申诉案件息诉善后工作全方位、无死角。该制度的建立将对规范申诉案件工作,促进申诉案件的顺利办理,提高办案效率和质量,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如:2008年8月4日,陈某某因不服人民法院判决,携农药到检察机关申诉并准备自杀一案,因制度健全,有方法可循,经迅速启动《处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办理申诉案件息诉善后工作制度》以及严格按照《信访案件接待安全制度》规定,确保做到了接待干警安全、当事人安全,经过三个多小时的细致工作,消除了申诉人心中的怨气。事后,检察机关办案人员按照《办理申诉案件息诉善后工作制度》的规定,回访申诉人,使申诉人深受感动,表示从此不再上访,从而消除了一起可能因处置不当而引发的突发事件。

二、要加强学习,强化法律监督职能意识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检察机关应当把如何进一步加强办理申诉案件息诉善后工作作为学习讨论的主要课题之一,要使检察干警充分认识到新时期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和检察机关肩负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申诉案件息诉善后工作,树立“申诉案件息诉工作无小事、稳定压倒一切”的观念。第一,要树立“维护大局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观念,强化法律监督意识、大局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稳定意识,最大限度地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第二,要树立效率观念,尽可能地多做快做一些工作,使申诉人的诉求、问题早解决,尽可能地减少矛盾的积累和激化;第三,强化人本观念。强化“从根本上为申诉人排忧解难”的人本观念,坚持在法律、政策允許的范围内重视和解工作,改进创新服务方式,变申诉人上访为干警主动下访、回访,全面了解掌握案情背景,把思想疏导、法律宣讲工作做细、做实、做透明,真正结合说理、说情、说法,努力化解申诉人怨气。

三、要树立构建和谐社会意识

在办理申诉案件中,检察机关干警应当始终做到:一是对每个申诉案件的每个细节进行认真审查,确保对案件处理的客观、公正;二是在办理申诉案件过程中,认真做好申诉人的思想疏导工作,避免因处理不当而酿成新的事端;三是在坚持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的情况下,可根据案件实际情况大胆探索“和解”的路子来构建和谐社会;四是加强内部协作。做到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协调联动,检察长亲自抓,分管检察长协同抓、负责抓,在检察系统上下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办理申诉案件息诉善后工作,大事小事有人管,矛盾不上交,将问题尽量予以解决的工作格局。

四、热情接待,区别办理,息诉息访

上一篇:党员事迹李志远下一篇:心理健康班会开场白和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