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坚定文化自信

2023-02-09

第一篇:如何理解坚定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从我做起

文化自信,从我做起

开场白:亲爱的各位老师,各位来宾,大家晚上好。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发表一篇有关时政热点的演讲,这也是我第一次以一种比较正式的方式发表演讲,所以说一定会免不了出些差错,还请在坐的各位多多海涵。我演讲的主题是坚定文化自信,演讲的题目是“文化自信,从我做起”,接下来开始我的演讲。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再加上中国幅员辽阔,国土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之多更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为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而感到自豪,应该具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感,更应该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缺乏文化自信,这个国家就会缺少生命与活力。坚定文化自信是当代人民走向世界的基础,是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石。

谈到文化自信,很对人都会觉得很模糊,或者会觉得中国的文化不值得自信,这是对文化本身不了解的表现,在中国这种现象比较多,也是有原因的。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国门被迫打开,中国被迫由封闭转为开放。许多新的事物、新的思想纷纷流入中国,让封闭了好几百年的中国人开了眼界,瞬间发现国外有这么多“先进”的事物,思想,让整个民族很难适应过来,就出现了不少错误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有的人对外来文化全盘接受,崇洋媚外,也有人对此顾步自封,从不过问,为持有“绝对”的文化自信而感到自豪,少有人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和别人的文化。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很简单,刚才我已经提到了,就是对文化的认识不够。为什么我们对文化的认识不够,是因为对文化调查地不够彻底,没有在充分调查下总结的结论,含水量注定是很高的。所以,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充分的文化调查,对文化没有充分的认识,文化自信将无从谈起。调查文化就是一个相对比较简单的问题,也就是弄清楚我们有什么,别人有什么,大家都很清楚我们有什么,我们有植根于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勤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是勤劳的象征,这是西方所不能比的;我们有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汉语;我们有着其他国家无比羡慕的饮食文化;我们还有中华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孔子,他的儒学思想渗透到了我们社会中的每一个角落,我们还有在社会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传统节日——春节……一个拥有充分文化自信的前提是他本身具备足够多代表民族、代表国家的优秀文化,很幸运我们的国家拥有这个条件,而且完全是过之无不及,在此基础上,我们完全有资本、有理由、有底气相信我们自己的文化,中国已成为世界多级化的文化一级,为了让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走向international,我们更需要坚定文化自信。

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没有接触到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最先进的文化、最杰出的作品,就没有比这更可惜的了,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才能避免走自我封闭的回头路,才能与世界上优秀的文化进行交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从而推同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坚定文化自信是一个十分艰巨的时代任务,特别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的奉献和努力,但是我对此还是持有十分乐观的态度,因为我们这一代的人才将是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才将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才将是祖国的希望之所在,大家说是不是?大家有没有能力做到民族自信?大家的掌声在哪里?既然如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个世界会有更多属于我们自己的声音,会有更多属于我们自己的影子,未来中国在世界文化范围内所展现的不会再是一首首简单独立的奏鸣曲,而将会是我们五十六个民族响彻世界的大合唱。

第二篇:坚定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 ——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

2017年10月18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九大作报告。

习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内容多,范围广,涉及到国际国内、国家层面和个人层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我对十九大报告印象最深的就是: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习近平在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图书馆作为文化信息中心,其中一个突出作用就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有精华有糟粕,我们要去其糟粕,择其精华,发扬传承下去。

作为图书馆的一名工作人员和一名普通党员,我们应该带头发展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在阅读推广工作中,为读者推荐好的、优秀的、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图书文献资料,引导读者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读者阅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单位故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为民族文化强区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2017年12月8日

第三篇: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文化自信

此次培训中,胡令春校长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课上为我们传达了总书记在七一建党节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习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习总书记还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在课堂上,胡校长给我们诠释了文化自信的内涵、文化的特征、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关系及如何坚定“四个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三个“更”,凸显了“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地位。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道路、理论和制度建构在文化自信基础上,文化是支撑政治道路、理论和制度等因素的最深层次的东西,没有文化自信,谈不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所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归到文化自信这一最本源的基点上。

通过胡校长的课,我们明白了要更加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加深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认识和理解,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胡校长号召我们要坚定“四个自信”,要传播正能量,敢于斗争;要用自己的岗位平台

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引导青少年积极健康成长。作为教师,我们应为实现文化自信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第四篇:坚定文化自信,挺直民族脊梁

学习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

坚定文化自信,挺直民族脊梁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强调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突出了文化自信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的历史发展、文化秉赋和精神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努力践行,也是对自身传统文化与生俱来的坚定信念。总书记在2016年“七一”讲话中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个论断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彰显的文化自信,主要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一个没有强大文化生命力的国家,不可能成为一个世界强国,一个缺乏文化自信的民族也不可能实现伟大民族复兴之梦。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主要源于他本身固有的综合实力和文化底蕴,源于他是否具有一定层次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开明的社会制度、创造财富和展示才艺的机会,

— 1 —

更源于一定程度上的开放和包容。一个王朝和国家,越是政权稳如泰山,越是文化浩如沧海,就越有优势和优越性,也越有吸引力和魅力,有魅力才更有影响力。我们坚持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并不等于崇洋媚外和摒弃传统。我们要相信,任何文化都不可能颠覆我们的传统,我们吸收养分,借他山之石打磨自身的文化之玉,却不全靠他山之石。完全照搬西方文化只会出现水土不服,导致不伦不类的文化怪胎出现。故而全民皆应学习中华历史,以史为鉴知兴衰。了解孟子为何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格铸造者,了解大唐盛世当时为何与拜占庭、阿拉伯并为三大帝国,了解没落晚清的民族脊梁—左宗棠年近七旬抬棺出征新疆收复伊犁,了解中国独有的唐诗宋词在世界文化长河中是一颗永远璀璨、无可替代的珍珠。近有伟大领袖毛泽东善用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形式反映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是创作内容上的革命性突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审美方式上的继承和发展;现有央视综合频道的《经典咏流传》节目将中国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相结合,以歌以咏志的形式呈现给人民群众,让普通百姓喜闻乐见,也是对中国传统古典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文化源远流长的国家才会人才辈出,人才辈出的新时代更需要把握住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我们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时代大众化,坚持正确的舆论方向,强化新闻媒体的公信力、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担当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 2 — 播、引导、影响之责任。要加强互联网文化建设,营造中国特色文化和传统中国风的纯正、清朗网络空间,坚决拒绝利用西洋节日制造的文化侵蚀。同时必须加强对年轻一代的文化传承和教育影响,传统文化的教育要从小抓起,从“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的《声律启蒙》到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五经》和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再到湖南省、张家界市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都要形成爱学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社会文化氛围。要让年轻一代,特别是90后和00后的年轻一代熟悉我们的文化脊梁,对湖南省的历史渊源,大庸阳戏、桑植民歌、吊脚楼和土家织锦等经典文化如数家珍,对刘明灯等民族英雄了如指掌。要从学校义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文化宣传、机关文化建设和社会公益文化宣传等方面大兴学习和读书之风。

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向来就是筋骨、温度、特色和方向并存发展,既有思想力度,又有信仰坚持,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时常记得肩负的传播中华传统的责任,要时刻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立场,不断加强学习,充分发挥模范作用,带头提高文化水平等综合能力,带头挺起民族脊梁,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贡献一份力量。

— 3 —

第五篇:弘扬周秦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文章字数:2593 文章浏览数:319 宝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

文化繁荣既是民族兴盛的重要支撑,也是民族兴盛的重要标识,更是民族核心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源泉所在。习近平“七一”讲话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将文化自信与另外“三个自信”并列提出,既传递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也彰显出我们党不忘根本的政治品质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勇气。

众所周知,三秦大地是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之滥觞、生成和发展腹地,如今既有炎黄文化之遗存,也有周秦汉唐等十三朝建都的光辉历史。史家考证,“华夏”一词最初就是指黄河西岸以华山为中心的华阴、华县和黄河东岸的山西夏县一带。“中国”一词则最早出现于宝鸡出土的青铜器“何尊”之铭文之中。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到周秦时期形成了较为完整统一并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文化体系。周秦文化所产生的礼乐制度、道德规范、政治和法律制度等文化内容,影响了周秦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成为中国历史轴心时代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遗产。深刻挖掘以周秦文明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意义,不仅是繁荣陕西地域文化的应有之义,更是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石。继承弘扬周秦文化中的优秀元素,是树立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觉和自强的重要一环。

一、继承弘扬周秦文化,是正确理解中华文化源流关系、科学把握传统文化体系的必然要求。中国文化若从炎黄时期算起,有五千年上下;而有较详细文字记载的历史文化,则开始于三千年前的周秦时期。要厘清中华传统文化的“源”与“流”,必须深入研究周秦文化。周秦文化上承炎黄的优秀品质,下启汉唐盛世的灿烂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辉坐标。周秦文化在个人品德方面,强调君子修为,仁者爱人;在家庭美德方面,强调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在社会公德方面,强调诚实守信、与人为善;在国家社稷方面,强调民族大义、天下为公;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敬畏自然、天人合一。周秦伦理文化的精髓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虽历经王朝更迭、外族入侵而绵延不绝,这是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世界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的根本原因。如果说上古文明还属于多元发展的支根系的话,那么,周秦文明已融合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根脉,不仅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而且影响了整个东亚文明,甚至整合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今天,继承弘扬周秦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国梦将大有助益。

二、继承弘扬周秦文化,是深刻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心的必然要求。周秦文化是周文化和秦文化的有机结合。周文化和秦文化分别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来源和价值取向:与周文化相联系的是诸子百家文化、德治文化和王道文化;与秦文化相联系的是法家文化、法治文化和霸道文化。相对而言,周文化体现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构建起来的宗法社会特征。在义利关系上,周文化以义为上,先义后利,以此设定人与社会的价值理想。而秦文化的显著特点是重功利,不师古,不崇经,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具体表现为质朴率真、求实重利、主动拓展、强悍尚武的实践性格。两相比较,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它们一弛一张、一抑一扬所形成的张力体系,对于正在走向现代化的当代中国所面临的文化抉择,对于培养当代人健全的文化意识,对于正确理解“德”与“法”的关系,对于合理把握社会生活中自律与他律的关系,都具有重要启迪意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周秦文化,就没有中华灿烂的伦理文明和卓越的制度文明。继承和弘扬周秦文明,是坚持中国道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凝聚中国力量的迫切需求。

三、继承弘扬周秦文化,是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立足现实返本开新的必然要求。早在商朝时期,周人就在古公亶父的率领下来到周原,“三王”同心,厚德载物,高举义旗,伐纣灭商,建章立制,分封诸侯,成就了西周伟业。春秋战国时期,秦人建都雍城,自强不息,厉行变法,奖励农战,西并东兼,实现了统一大业,开启了封建帝国文明。这一时期,中华文化东西融合,南北兼收,儒、道、墨、法、兵、农等“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由周秦文明所奠定的传统文化基因,概括而言就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传承精神;崇德尚礼、重义爱民的民本精神;海纳百川、多元并蓄的兼容精神;奋发有为、争强图存的进取精神;维护统

一、勇于担当的责任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周秦文化崇仁爱、讲民本、重创新、守诚信、求和合、尚大同的精神价值,与当代中国大力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可以说,抓住了周秦文化的基因,也就抓住了增强中国人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关键。

作为周秦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心区,陕西在继承弘扬周秦文化优秀成果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首先,要进一步健全弘扬周秦文化的体制机制,促进周秦文化的现代化和产业化。为此,一方面要发挥好政府的作用,突出地方政府在弘扬周秦文化中的重要作用,把推动文化发展的“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另一方面,要发挥好市场的作用,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促进各种文化资源自由流动、公平竞争、优胜劣汰。

其次,要培育研究和弘扬周秦文化的名家大师,打造弘扬周秦文化的精品力作。继承弘扬周秦文化,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为构建高端、紧缺的文化人才队伍制定特殊政策,建立健全符合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特点的文化人才保障机制,并有效保护知识产权。要下大力气创作一批能够体现周秦文化精神特质的精品,让周秦文化创作既有“高原”又有“高峰”。

第三,要推动周秦文化大众化和国际化。周秦文化的产业化和创新既要立足陕西,又要面向全国和世界,以放大其经济、社会和人文效益。比如,可以成立弘扬传统文化、特别是周秦文化的产业集团,努力将周秦文化培育成我省经济文化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大力发展周秦文化产业及其消费,培育广大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周秦文化和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周秦文明深入人心,乃至成为地域文化的品牌和标志。

越是地域的,就越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充分发掘和利用周秦文化,推动我省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我们要以赫赫宗周和赳赳老秦的文化自信,为建设富裕、和谐、美丽陕西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执笔:宝鸡文理学院 司晓宏 刘晓勇 孔润年)

上一篇:如何实施振兴乡村战略下一篇:如何使语文教学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