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就业申请书

2024-04-19

零就业申请书(通用13篇)

篇1:零就业申请书

方山县劳动保障局:

我们峪口小学是全镇最大的学校,担负着全镇教育的示范和引领的重任,近年来由于师资短缺严重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尤其是学前教育教师更是一个空白,没有安排一个正规的幼儿教师,只能靠代教来维持,家长怨声载道。现急需配备一名有专长的幼儿教师,现有峪口村 ,苏小华 女 现年21岁, 吕梁会计学校毕业 经考察完全胜任幼儿教育工作,本人又符合零就业家庭安置的相关政策,恳请贵局领导予以安排。

特此申请。

方山县峪口镇峪口小学

十二月二十八日

篇2:零就业申请书

尊敬的领导:

你们好

我叫xxx,是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2011年的毕业生,家居清泉镇拾号村七社。现因为家庭和生活的无奈,十分需要尊敬的领导和国家的帮助,故写此求助申请。

我的家庭有三口人,父亲﹑母亲和我。我的父亲原来是山丹焦化厂一名普通的工人,由于效益不是太好,因此工资一直也是特别的低,仅能勉强糊口。不幸的是,在2010年2月份父亲在骑摩托车上班的途中被一辆汽车所撞,发生交通事故,造成大腿右腿发生骨折,在医院救治几个月,光第一次手术就花费了2万多块,以后还得需要第二次手术,后因为医疗费用和家庭条件的限制,只好在家里慢慢调养,至今还未痊愈。而后来因为父亲的摩托车没有驾驶证,因此也承担了一半的责任,没有被认定为工伤,即医疗费用无法报销。母亲因为在20多岁的时候患有小脑萎缩征,一直是无法正常走路,身体极度消瘦,不能进行正常工作,后经残疾协会认定为“贰式肢体残疾”,一直靠领农村低保维持生计,因此对于我们这个穷困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而让我感到更沉痛的是,母亲终于于去年五月份去世,不仅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给我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创伤。

我以前是山丹一中14班(尖子班)的学生,后来以总分564的成绩考入西北师范大学,当年还获得了山丹一中新长城助学金,县领导和老师也到我们家里考察过。后来在大学也一值努力学习,虽然未名

列前茅,但一直也坚持努力,在大学期间也拿到了,教师资格证,普通话证,英语四级证,毕业证,学位证等证书和一些专业证书。去年毕业因为现在大学生就业难和母气刚刚病逝的原因,我自始至终也没有找到教师的工作,后来实在无耐,签入新疆一家化工厂,后来因为自己身体素质却是不是太好,又因为操作时犯了操作失误(差点造成人命伤亡),后被迫辞职,又因为父亲现在身体还未痊愈,急需要人照顾,因此考虑在家乡找份工作。

现如今党和政府的政策是大力落实大学毕业生就业,这让我们这个贫穷的家庭找到了一点希望,因此我们真诚的恳求领导能给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这个贫困多年的家庭能有一点出路。我也会以自己最大的能力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尽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一些微薄的贡献。

此致

篇3:“零工资”就业拷问大学教育

大学生对薪水没有太高的要求,还有人愿意“零工资”就业,这一现象冲击着我们的视野。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大学生究竟怎么了?大学生为什么如此选择?而作为拥挤在人头攒动的招聘会上,而疲惫不堪的大学生,可能就会想: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读大学,究竟要读什么?毕业后,又能做什么?

出现“零工资”就业,反映了大学生就业心理期望值已降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人才观念正在逐步改变。大学生这个曾经的“金字招牌”正在失去光泽,大学正逐渐成为培养普通劳动者的基地。但需要指出的是,“零工资”就业是一把“双刃剑”。毕业生固然可以利用这种姿态来表现出自己没有“自视甚高”,部分企业也可能会欣赏这类应聘者“不耻下位”的勇气,但不可否认的是,“零工资”既不符合社会生产理论中对劳动力价值的肯定,从生活常识来讲,也不符合人劳动谋生的基本需要。反映出的只是就业市场上的一种荒谬和扭曲。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教育、文化和社会的再生产》一书中指出,社会仅仅拥有教育资本是远远不够的,为了使教育资本能够成功转换成一种社会或文化资本,行动者还必须同时拥有一定数量由精英支配的惯习———只能通过家庭所获得———生产的象征资本。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由于文凭的获取变得越来越容易,学校颁发的文凭和各种资格证书的价值已大不如前。在这种情形下,文凭以外的其他各种选择标准便成为象征资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选择标准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开始由文凭转向能力等更为实在的判断标准。

从这一角度来讲,不难看出“零就业”的背后实质,是部分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对自己的能力、学历等现有条件已完全失去信心,唯有效仿商家的“打折降价”,以降低薪酬作为噱头的尴尬处境。对于这一点,作为以培养、塑造人才为己任的高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罪魁祸首”则是积重难返的教育体制。高校怎样培养人格健全、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高校专业设置怎样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在中国经济社会的大转型时期,高等教育如何加大理论知识贡献的力度,一方面尽可能地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能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现实问题。

提出“零工资就业”的学生实际已大多走到了隐性失业的边缘。可以想象,当他们的薪酬标准已不足以维持在所在城市的基本生活时,不可避免地要向家长求助。这种“低薪就业者”其实只是表面上有了份工作的“啃老族”。尤为令人忧心的是,他们的增多事实上在加大贫富差距,甚至影响社会稳定。教育部门应该认真反思,教育体制和机制存在哪些问题,应致力于改善人才培养的结构与模式,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相关部门也应积极拓展大学生的就业渠道,解除毕业生的后顾之忧,以消弭其对教育绝望的心理。

篇4:“零工资”就业不可取

一厢情愿的“零工资”

毕业生就业又进入了新的高峰期,在人流如潮的各大招聘会现场,出现了很多不寻常的现象,大学毕业生为了争取一份工作,自降身价,或者不敢询问薪水,甚至愿意“零工资”就业。在熙熙攘攘的就业大军中,大学生这样做到底是一种值得赞扬的理性,还是一种无奈之举?

据了解,“零工资”就业实际上是学生毕业后、就业前的一种待业状态,是以单位给毕业生提供积累经验的机会,毕业生为单位做事不计报酬为交换条件的。

近日记者就“如何看待零工资就业”问题在北京等地高校采访时,许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表示,不反对通过短期的“零工资”就业来换取宝贵的工作经验和就业机会,“为了找一个好工作,‘零工资’就业是可以考虑的。”

专家分析预测,今明两年我国部分城市的就业形势仍十分严峻,在今年的一些大学生招聘会上,用工单位的招录条件日渐走高,要求有“兩年以上工作经验”等字样的招聘启事随处可见。正是由于用人单位这种对工作经验的要求,使得没有多少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不得不选择“零工资”就业。在这样的选择背后,是大学生们希望用汗水换取工作经验,并以此作为好工作“敲门砖”的无奈。

表面看来,这些大学生似乎是“重事业,不重金钱”,理应赢得雇主的赏识和认可,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很多招聘企业对此的看法是,学子如此“自降身价”会被认为缺乏信心,很可能更难找到工作。一项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显示,55.8%的企业都表示不会接受“零工资”就业学生。这些企业主认为,如果求职者对自己的能力都不敢定一个合适的价位,或者说就把自己定位成“零工资”,这样的人才恰恰是有远见的雇主不敢聘用的。一个单位选择人才,自然最看重的是应聘者的能力和发展潜力,并不是说没有工作经历就没有希望被录用,关键是应聘者所拥有的知识能否在今后的企业发展中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如果说,应聘者的知识与理念得到雇主的赏识,自然就会得到充分的实践与培训机会,便能在工作中迅速成长起来。

即使双方自愿,也不应提倡

也确实有一部分企业认为,“给大学毕业生提供一个实习的机会,同时还不用支付报酬,因此一部分用人单位也乐得向他们敞开大门。”所以,“零工资”就业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对此,河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就业处处长郭世英认为,不应提倡“零工资”就业。大学生毕业进入用人单位后就是劳动者,根据《劳动法》有关规定,即使在试用期,劳动关系双方也应该签订合同,且用人单位支付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对于求职者来说,“零工资”就业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属于《劳动法》调整范围,一旦出现问题,也不利于自身权益的保护。

郭世英认为,“零工资”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秩序,也容易被某些唯利是图、恶意用工企业所利用。他提醒大学毕业生,谨慎作出“零工资”就业的选择。

篇5:“零就业”家庭再就业援助办法

今年,市区两级均提出实施“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政策,重点做好有就业能力和愿望的每一个特困家庭,特别是低保户的就业援助工作,确保至少1人就业。主要援助办法如下:

1、坚持把发展经济和善待百姓更好地结合起来,通过加快发展上项目、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拓展社区服务业等途径,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

2、大力宣传“零就业”家庭再就业援助政策,切实转变“零就业”家庭人员的择业观念,促进其尽快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3、开展“零就业”家庭“一帮一”援助活动。发动辖区单位和区级机关开展定向帮扶,帮助落实工作岗位,保证“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稳定就业,做到不就业,不脱贫,不脱钩。

4、全面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引导“零就业”家庭人员自主创业,强化技能培训,发挥劳动力市场与职业中介组织的作用,帮助一切有劳动愿望和就业能力的人走上就业岗位。

5、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对保洁、治安夜巡、公厕守护、车辆守护、城市协管等岗位进行清理和完善,优先安排“零就业”家庭中的下岗失业人员就业。

6、为“零就业”家庭腾岗位。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群团组织等财政拨款单位和驻区单位聘用的离退休人员从事的工勤岗位进行清退,由区劳动局统一调控,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零就业”家庭下岗失业人员就业。

篇6:零就业工作措施

根据《关于进一步做好“零就业家庭”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切实解决好就业困难家庭和城镇“零就业困难家庭”成员的就业再就业问题,社区制定“零就业家庭”工作服务措施:

一、详细建立社区“零就业家庭”管理登记挡案,对“零就业家庭”要逐户开展调查摸底登记,建立“零就业家庭”台帐,签定帮扶协议。

二、对有就业愿望和劳动能力的“零就业家庭”做到“五清”即:家庭成员状况清、下岗失业原因清、技能特长清、培训愿望清、择业意向清。同时掌握辖区“零就业家庭”增减变动情况,家庭成员就业再就业变动,实行动态管理。

三、对“零就业家庭”要实行承诺服务,就业管理服务,对岗位不挑不拣的“零就业家庭”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承诺24小时内,帮助其实现就业,建立“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长效机制。

四、广泛发动和利用社会培训资源,为“零就业家庭”成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针对“零就业家庭”有创业能力放创业愿望的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五、充分发挥优势,加强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平台建设,利用微机录入,保证“零就业家庭”援助工作切实做的更好。

六、按月做好对原“零就业家庭”就业人员的跟踪回访工作。

五星路西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站

2011年1月10日

五星路西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站 “零就业家庭”就业工作领导小组

为了切实落实和解决城镇零就业困难家庭,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的就业问题。促进“零就业家庭”的工作目标,结合辖区的实际情况制定“零就业家庭”的工作小组:

组 长:郭锦华

(社区居委会书记主任)成 员:朱彩丽(劳动保障协管员)

吕雅兰(劳动保障协管员)

葛晓辉(劳动保障协管员)

五星路西社区劳动保障站

2011年1月10日

五星路西社区 “零就业家庭”就业工作计划

根据乌鲁木齐市城乡就业和职业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做好“零就业家庭”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及青年路劳动保障站的工作要求,为了切实解决好就业困难家庭和城镇“零就业困难家庭”成员的就业再就业问题,特制定“零就业家庭”工作计划:

一、全面建立“零就业家庭”管理登记制度,对“零就业家庭”要逐户开展调查摸底登记,建立“零就业家庭”台帐,制定帮扶措施和方案。

二、对有就业愿望和劳动能力的“零就业家庭”建立档案。做到“五清”即:家庭成员状况清、下岗失业原因清、技能特长清、培训愿望清、择业意向清。同时掌握辖区“零就业家庭”增减变动情况,家庭成员就业再就业变动,实行动态管理。

三、对“零就业家庭”要实行承诺服务,就业管理服务,对岗位不挑不拣的“零就业家庭”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承诺24小时内,帮助其实现就业,建立“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长效机制。

四、广泛发动和利用社会培训资源,为“零就业家庭”成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针对“零就业家庭”有创业能力放创业愿望的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五、充分发挥优势,加强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平台建设,利用微机录入,保证“零就业家庭”援助工作切实做的更好。

五星路西社区劳动和社会保障站

2011年1月11日

五星路西社区援助“零就业家庭”

工作开展总结

按照市、区两级的要求,五星路西社区在保持和巩固“充分就业社区”的工作中,着重对“零就业家庭”和“4050”人员进行重点帮扶,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摸底调查 夯实基础

对辖区进行摸底入户调查,建立“零就业家庭”“4050”人员台帐,制定帮扶措施和方案,对有就业愿望家庭做到“五清”即:家庭成员状况清、下岗失业原因清、技能特长清、培训愿望清、择业意向清,同时掌握辖区“零就业家庭”“4050”增减变动情况,家庭成员就业再就业变动,实行动态管理。

二、制定措施 结合实际进行帮扶

经过核查辖区有对“4050”一人,无“零就业家庭”。但是社区对“4050”人员实行承诺服务,要求他们转变思想,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好就业的岗位就业,动态掌握“零就业家庭”的出现,制定服务措施,承诺期限服务。帮助其实现就业,建立“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长效机制。

广泛发动和利用社会培训资源,建立为“零就业家庭”和“4050”成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的服务框架,针对“零就业家庭”“4050”人员中有创业能力放创业愿望的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保证将对“零就业家庭”“4050”人员的援助工作切实做的更好。

三、工作完成情况 及存在问题

截至11月,社区劳动保障站对所登记的 “4050”人员进行了电话回访、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工作。辖区虽无“零就业家庭”,但社区劳动保障站将各项预防和服务措施建立完备。如出现“零就业家庭”人员将立即展开跟踪服务。辖区就业困难人员较多存在从事公益性岗位工作,不愿意应聘到其他辖区的经营单位工作,这对“零就业家庭”的出现形成了隐患,部分就业困难人员不愿参加一些承担部分费用的技能培训,这些问题社区及街道正努力寻找解决途径。

五星路西社区劳动保障站

篇7:零工资就业的多维审视

零工资就业的多维审视

作者:王晓军

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09年第02期

严格地说,大学生零工资就业并非是一种就业模式,而仅仅是一种谋职的方式。虽然零工资就业的只是极少数大学生,是“极个别现象”,但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是人力资源中的优质资源,大学生零工资就业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弊端和危害,其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因此,必须对大学生零工资就业现象予以认真审视。

从法律角度审视,大学生零工资就业属于一种违法行为。“零工资就业”践踏了劳动力社会价值,属于用人单位不守道德、不守法则的行为。少数大学生之所以选择零工资就业,就是因为自己中意的用人单位招聘条件太高,为求“进门”不得已采取的另类手段。用人单位录用这样的毕业生,毫无疑问是以用人权力挤榨掉了劳动力应有的社会价值,这是对被用者的不公。我国的《劳动法》明确规定,保障就业者的获酬权利,并确定了最低工资标准,即使是试用期双方也应该签订劳动用工合同,且报酬不能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劳动保障部门明确指出:“零工资就业”是违反法律规定的做法,用人单位不能以任何方式选用或接受劳动者从事无报酬工作。因此,用人单位接纳“零工资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其行为是违法的,所签的是无效合同,法律不支持这样的用人行为。

篇8:企业视角的“零工资”就业

“零工资”就业是指应聘者为达到被正式录用的目的,自愿在一定时间内无偿为企业工作的行为。早在2003年,即有媒体报道,在沈阳工业大学的一次人才招聘会上,一名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向一家民营企业主动提出“零工资”就业——请求用人单位给他一个展示自身才华的机会,见习期间不要钱,试着做,经过考验得到认可后再建立劳动关系。近年,南京、广州、成都、上海、北京等地,均有类似报道见诸报端。

对于“零工资”就业现象,有的毕业生表示认可,也有毕业生觉得不可接受。总体上,近日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发布的《2010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共收到有效问卷4903份)显示:约18%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接受“零工资”,时限最短一个月,最长为半年。

而接受“零工资”就业的原因主要集中在“积累经验、提升能力”方面。一位卢同学解释说:“现在很多单位用人都需要工作经验,这是我们最缺乏的。反正一时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如果单位条件好,可以先去锻炼一下,不仅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干得好了还可以成为正式职工,到时候工资自然就有了。”另一位同学则表示:“为了今后的发展,我认为如果能积累经验、锻炼实际操作能力,为用人单位白干一个月或几个月也是有意义的,就当是用钱买经验。”

企业对“零工资”就业的态度

对于企业,流行观点中普遍认为企业会是欢迎这一现象的——学生白干活不拿钱,企业不是赚大了吗?有的学者更认为:“零工资”就业会被唯利是图的企业所利用,容易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零工资”现象的泛滥,扰乱整个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秩序。

其实并不尽然。现实中,的确有部分单位接受“零工资”就业。来自武汉的一家文化旅游投资公司的管理者就称:“零工资就业是‘曲线就业’的良好途径。如果学生自身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加上‘零工资’就业的心态,一定会受到企业的青睐。”

但大多数企业并不认可“零工资”就业。一名记者采访了10家用人单位,结果8家都对“零工资”就业说“不”,其余两家也只是表示可以考虑,但也不会立即聘用。

那么,从企业视角来说,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并不太青睐“零工资”就业呢?

其原因一是在于企业聘人首先看重的是求职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工资也很重要,但相对是其次的。

一名毕业生工资高至5000、6000元,但其创造的价值以5倍、10倍计,支付至5000、6000元又何妨呢?一名毕业生低薪甚至零薪工作,但完全不能给单位创造价值,这样的员工,聘之又有何用呢?

不要以为零薪的员工给企业带来的产出一定是正的。在就业实践中,大学生在就业的初期阶段,大多经验不足、技能欠缺,离业务上手还有一定差距。上岗前,一些企业要对新进大学生进行培训;至上岗还有一个传、帮、带过程。这一时期,即使零薪,但学生没有产出,而企业却要额外承担培训费用,所获收益仍然是负的。

更严重的,有些学生,上岗后“捅娄子”,无论低薪、零薪,企业收益都是为负的。一家公司列举了其一次招聘到不合格应届生的教训。几个刚进公司的年轻人,外出联系业务时随便改变行程;上级批评了,他们置若罔闻。结果第一次外出与客户谈生意,就把价值3万元的设备忘在了出租车上。山东临清市一外贸公司总经理介绍说,该公司招聘了几名应届国际贸易翻译人才,均手持证书、自称能胜任工作,但上岗后一跟外国人交谈,就跟不上趟了。结果造成了好几起“跑单”,公司损失严重。

所以,总体上说,企业招聘、使用人才都是非常严肃、慎重的事情。企业聘人的出发点是为了给企业创造更多利润和价值,看中的是求职者自身掌握的知识、综合素质、能力和潜力,而不是零工资。就像一位企业老总所说的,“那些做不了事情的人,就是负工资,企业可能都不愿意要”。

其二,“零工资”员工离职率高,管理会较困难。

近年让企业颇为头痛的事项之一就是应届生的离职率很高。广州的一项调查表明,企业接收大学生后一年内,一些单位的流失率高达70%,低的也在30%;总体来看,应届大学生在第一家单位的两年“存活率”只有10%。意思是说,有九成应届毕业生背叛老东家,在工作两年内流失了。

“零工资”员工在公司易感受到歧视,对企业的认同度较低;没有工资奖罚约束,工作随意性会较大,离职顾虑相对也少。从而可以预期,“零工资”员工的离职几率会比一般员工更高。而其一旦选择离职,公司几乎没有任何方法可以约束他。离职后造成的损失由企业来承担,留下的烂摊子由企业来收拾。既然如此,起初聘用这个人的意义何在呢?

其三,接受“零工资”就业的学生,往往是职业技能方面处于弱势的一些学生。

这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大学阶段经验积累相对不足,求职时碰壁较多,不得已才提出“零工资”就业。这会让企业的用人风险较大,出现得不偿失的概率更高。

在哈尔滨市某高校的一次金融类招聘会上,一名“零工资”求职男生告诉记者:“我从开学就已经在投简历了,可基本没有什么回音。现在我不管给多少工资,也不挑企业的规模大小,先找个工作再说。”

浙江义乌学生小吕的情况与此类似。他今年七月份就要大学毕业,从去年10月开始,他就奔波于杭州、宁波、义乌等地,参加了不下20场招聘会,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他说:“这样找工作也不是办法,所以我想免费为别人打工,自己也可以获得经验。”

其四,在我国的法律中,“零工资”就业事实上是非法的,每个正规企业的HR一定会考虑到这一点。

依据我国法律,劳资双方口头约定“零工资”就业,不签合同是违法的。《劳动合同法》第10条明文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第82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即不签书面合同,过一个月以后劳动者可以要求支付双倍的工资,过一年以后用人单位要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劳资双方签署“零工资”就业合同也是违法的。《劳动合同法》第20条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不管劳动者是否自愿,只要企业将大学生作为劳动者来使用,就应该付给报酬。其额度至少也要达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零工资”合同在法律上是无效的,大学生即使与单位进行了这种约定,仍然可以索要自己的工资。

其五,从企业形象考虑,企业也会慎重。

作为企业,会慎重考虑这种“低成本”用工将会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比如说,它会不会影响企业的品牌形象、声誉、口碑;会不会影响企业今后对真正人才的吸引力等。对于一家负责人的企业来说,廉价用工换得的收益可能是得不偿失的。

走出困境之途

大学生欠缺经验,即使零薪企业也不愿意接收;企业越不接收,大学生又更欠缺经验……如此这番,无疑陷入了恶性循环。那么,这一困局怎么样才能打破呢?

窃以为,政府出面补贴见习(或初上岗)学生是较好的做法。这时企业获得了学生见习产生的收益,而不用承担成本;毕业生获得了经验及国家补贴;政府解决了就业问题。更重要的,三方行为均是合法的。这样三方多赢,不失为走出怪圈的一种途径。

事实上,其他国家(地区)已经采取了类似的措施。在我国台湾地区,也存在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企业不愿接收的问题。为了缩小青年学习与就业的落差,协助青年顺利实现与职场接轨的目标,2008年6月台湾地区行政部门核定了“青年职场体验计划”。该计划由用人单位提供短期见习机会,而由政府按月补贴见习青年见习训练津贴,作为毕业青年从学校到职场的转衔机制,减少青年的摸索时间、培养其就业能力。这样一方面鼓励用人单位储备所需人才,另一方面鼓励青年“从做中学”,在职场体验中学习成长。

在澳大利亚,政府也积极推行团体培训计划(Group Training Program) 。团体培训计划主要针对初进市场的学生或学徒工,各个团体培训组织(Group Training Organisation)将会承担雇主的责任,保证被培训者的雇佣、培训质量以及整个计划的持续性。该计划的目标是创造更多的初次雇佣关系,促进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学生及学徒的就业。而团体培训组织所需的经费,也部分由澳大利亚政府补助。

篇9:零工资就业的多维审视

从法律角度审视,大学生零工资就业属于一种违法行为。“零工资就业”践踏了劳动力社会价值,属于用人单位不守道德、不守法则的行为。少数大学生之所以选择零工资就业,就是因为自己中意的用人单位招聘条件太高,为求“进门”不得已采取的另类手段。用人单位录用这样的毕业生,毫无疑问是以用人权力挤榨掉了劳动力应有的社会价值,这是对被用者的不公。我国的《劳动法》明确规定,保障就业者的获酬权利,并确定了最低工资标准,即使是试用期双方也应该签订劳动用工合同,且报酬不能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劳动保障部门明确指出:“零工资就业”是违反法律规定的做法,用人单位不能以任何方式选用或接受劳动者从事无报酬工作。因此,用人单位接纳“零工资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其行为是违法的,所签的是无效合同,法律不支持这样的用人行为。

从市场角度审视,大学生零工资就业严重扰乱了就业市场秩序。求职者在廉价推销甚至无价贱卖自己的同时,给其他大学生求职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影响,对大学生就业市场产生巨大的冲击。一方面,部分用人单位特别是非法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用人单位自然会利用这个“供过于求”的机会,借机人为地不断提高招聘条件和录用门槛,以此招聘和录用更多的零工资就业大学毕业生,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从而使大学生就业雪上加霜。另一方面,从大学生的角度来讲,这种零工资就业的做法类似于商业上的恶性竞争,是不正当的,给其他求职者增加了更大的就业压力,迫使大学生突破正常就业的底线,严重干扰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健康、良性发展。

篇10:2010年零就业工作总结1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弱势群体就业为重点,以全民充分就业为目标,紧紧围绕区、街道“零就业”家庭工作目标,千方百计实现充分就业,着力减少和消除不和谐因素,我社区按照“源头入手、跟踪服务、广开门路、政策扶持、动态管理、确保落实”的原则,积极开展“零就业家庭”就业安排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针对辖区内2010年“零就业”家庭进行了基本情况摸底,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工作人员深入到居民家中,调查核实,对辖区居民的家庭情况、生活状况、就业能力进行登记核实。经调查核实有3户家庭符合零就业家庭,但这三户家庭已经自行解决就业或者自己创业,2010年辖区内在驻街单位全面配合的基础上“零就业”家庭为为3户,我们要在来年的工作中更加努力,争取实现“零就业”家庭亲清零!

一年来,我社区虽然在“零就业”家庭再就业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们必须看到,“零就业”家庭再就业工作任重道远,持之以恒!

篇11:关于“零就业家庭”的调查报告

关于“零就业家庭”的调查报告

关于“零就业家庭”的调查报告 某某市劳动就业服务局

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年的“零就业家庭”就业又是就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零就业家庭”援助工作被列入政府“八件实事”考核,充分反映了党和政府对此问题的高度关注与重视。解决“零就业家庭”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又对维护社会稳定也有促进作用。今年,我局针对“零就业家庭”进行了摸底调查,对“零就业家庭”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并根据调查获得的情况,结合

我局工作实际,提出了解决“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调查概况

为摸清我市“零就业家庭”的基本情况,从11月起,我局组织人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二次摸底调查。根据市局“不漏一户、不错一人”的要求,由就业局牵头,22个乡镇劳动管理站具体落实,聘请居委会人员协助,深入全市73个居委会,对城镇居民采取了“地毯式”的调查。两次调查中,第一次为全面调查,从11月份至12月份,历时一个月,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为保证调查质量特向市政府申请专项资金20万元,共出动宣传车10余辆,在全市繁华地段悬挂宣传横幅30余条,以居委会、厂矿单位为基本调查单位,调查对象达10余万人次。并由居委会、乡镇劳动管理站、就业局三级联动逐级调查汇总。第二次调查主要针对“零就业家庭”成员,进一步了解“零就业家庭”成员在就业意愿、就业需求、技能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具体调查。

通过调查,基本摸清了我市“零就业家庭”情况,为3918户“零就业家庭”建立了台帐和资源数据库,为解决“零就业家庭”问题提供了充分的前期准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零就业家庭”成员现状复杂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零就业家庭”状况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零就业家庭”中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有就业愿望的成员,由于年龄偏大,技能单一,信心不足,外出找工作存在困难;二是“零就业家庭”成员存在伤、病、残等情况,确实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三是“零就业家庭”成员中存在畏难情绪,不愿主动择业;四是部分“零就业家庭”成员择业观念陈旧而未能实现就业。就业难度加大,“零就业家庭”这一整个群体呈扩大趋势

由于劳动力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的影响,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使一些在传统产业长期从事单一工作、年龄偏大的下岗职工,特别是下岗女工再就业比

较困难,“零就业家庭”逐年加大。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改制企业失业人员、未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并且失业的其它失业人员,共同构成了“零就业家庭”成员的一部分。这部分就业人员普通存在年龄偏大,未受过专门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其创新能力、适应能力比较差,市场意识、风险意识淡薄,通常只能从事一些依靠传统经验生产的工作,很难开拓新的就业渠道。

某某市对“零就业家庭”摸底调查共进行了两次,初次调查统计3918户“零就业家庭”,累计又增加68户。

“零就业家庭”的援助未能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家庭“零就业”状态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其历史原因,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是一项系统工作,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零就业问题由来已久,也不是劳动部门单个部门所能全部解决的事,需要全社会鼎力支持和政府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对“零就业家庭”这项

工作,各级、各部门还没有经验,只是边做边学,也是刚刚起步,具体怎么做,也没有好的模式,所以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对“零就业家庭”的援助未能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三、解决“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问题的对策

针对调查了解到的“零就业家庭”成员现状,我们提出以下应对措施,与大家交流。

政府承诺,落实政策不打折 凡上级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都要在各县市落实,一也也不许打折。对于“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问题,作为就业困难群体,在政策落实中更要加大力度,形成各部门联动之势,狠抓工作落实。根据零就业家庭情况,国税、地税、工商等职能部门,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向零就业家庭提供优惠和倾斜,教委、民政、妇联切实发挥职能和协调作用,实行内引外联,和市、县劳动资源服务大厅建立畅通的渠道,及时掌握用工信息,强

化技能培训,扩大劳务输出,进一步扩展转移就业渠道。

公益岗位,尽量安置

对财政拨款的用人单位的公益性岗位、各县市自行开发的保绿、保洁等公益性岗位,应尽量安置“零就业家庭”成员。确保一部分人能够就业。

鼓励用人单位吸纳“零就业家庭”成员

通过企业社会保险补贴政策、税费减免政策、小额担保贷款政策,鼓励企业吸纳“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实行对口帮扶

为落实“零就业家庭”成员的就业,真正把工作做到实处,对部分通过各种途径仍难以就业的人员,街道、社会劳动保障机构对援助对象进行综合素质测评,根据其自身特点及实际情况,制定个人帮扶方案,落实到人,做到有人管、有人帮。这种举措让未实现就业的“零就业家庭”成员切切实实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重新树立起走向社会岗位的信

心。

积极组织现场招聘会,集中解决“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问题

搜集适合“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工作岗位,定期组织举行包括“零就业家庭”成员在内的困难就业人员现场招聘会。对免费介绍“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的,给予职业介绍补贴。开展培训,提供“零就业家庭”成员自身素质

针对“零就业家庭”成员技能单一的情况,积极与社会上办学机构联合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培训,开办电脑、驾驶、车工、钳工、电车工等专业,通过理论与实践操作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营造良好氛围,转变就业观念。随着城乡一体化就业格局的转变,全市城乡涌现了一大批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要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通过舆论引导,在国家就业政策的指导下,激励广大“零就业家庭”转变择业观念,打开思路找门路,进入市场竞争就业,增强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竞争意识,自强自立,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三、总结

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年的“零就业家庭”就业又是就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零就业家庭”援助工作被列入政府“八件实事”考核,充分反映了党和政府对此问题的高度关注与重视。解决“零就业家庭”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又对维护社会稳定也有促进作用。以上只是个人在“零就业家庭”调研中的思考,仅仅只是提供了一些参考意见,“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参与,大家一起都来思考,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

篇12:零就业申请书

寒假对零就业家庭及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情况调查

在这个寒假为了完成任务,改变对社会新的认识,我参加了沈河区街道办对零就业家庭及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调查。其中内容如下: 为切实做好沈阳沈河区街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帮扶工作,着力解决重点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增强他们的心里安全感、自我归宿感和社会认同感,积极主动的融入社会,促进人的和谐、社会的稳定,因此跟随街道对沈河区困难职工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沈河区零就业家庭及困难职工。时间为2014,1,26.方式:随机(走访)调查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开发就业岗位,不断提高就业再就业的稳定性,积极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建立帮扶就业困难人员的长效机制,着力解决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二、帮扶对象

对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实行就业帮扶:

1、就业困难人员是指(1)“4045”大龄人员;(2)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3)特困职工家庭人员;(4)残疾人员;(5)城镇零就业家庭人员;(6)农村零转移家庭困难户人员;(7)夫妻双方均失业人员;(8)有子女读书的单亲家庭人员;(9)连续失业一年以上人员;(10)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11)驻锡部队随军随调家属。

2、“零就业家庭”是指家庭成员具有城镇常住户口、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且无一人就业的困难家庭。

2013-2014学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

三、工作内容

1、组织摸底调查。周密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辖区内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属就业援助范畴。各村、社区对辖区内就业援助对象进行全面、细致的摸底调查,确保调查摸底不漏一户、不漏一人、不漏一项,全面掌握辖区内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零就业家庭的基本情况,援助对象的困难情况及原因、就业要求,做好相关情况的记录。逐一登记造册,建立就业困难对象特别是零就业家庭基础台账,实行动态管理和服务。

2、开展政策宣传。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通过“社保服务进万家,真情关爱你我他”、“进万家、明万情、帮万需、凝万心”、等活动,使每一位援助对象得到一份再就业政策宣传单,了解适合自身的政策内容和办理途径。

3、制定帮扶计划。各村、社区平台劳动保障协理员对辖区内有就业愿望和急需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零就业家庭建立就业服务档案,根据其自身素质、家庭情况、求职意愿、培训要求等不同需求制定一份援助计划。各村要建立结对帮扶机制。村委主要领导实行承包负责制,各村委人员要与就业困难人员结成对子,建立“一对一”的就业帮扶机制,促进帮扶工作的落实

4、实施岗位援助。各村、社区要通过深入辖区内的用人单位、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了解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宣传再就业优惠政策,动员用人单位提供合适的岗位,广泛采集空岗信息,组织开展“就业困难人员招聘会”活动,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通过在社区组织招聘会、个别介绍、送岗位到家等有效形式,使就业困难人员及时了解岗位信息,实现就业。

2013-2014学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

5、落实社保补贴。对已经灵活就业的困难人员,鼓励其参加或接续社会保险,帮助申报并落实社保补贴。对在公益性岗位上新安置的就业困难人员,全面落实社保补贴政策。

6、实施小额担保贷款。对已参加创业培训并符合条件的困难人员优先享受小额担保贷款。

7、组织技能培训。根据就业岗位的要求,结合就业困难人员的特点,介绍并指导就业困难人员选择职业技能培训课程,组织并推荐其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8、加强跟踪管理。各村、社区要对就业援助要实行经常的跟踪服务,对就业援助的效果予以跟踪,尽量提高就业援助对象的就业稳定性。

四 引导和帮助就业困难人员自主创业

建立全市统一的就业困难人员基础台账和信息资源库。依托街道社区在认定、登记、帮扶的基础上建立就业困难人员台账,统一格式,统一要求,对就业困难对象要发放就业援助卡,实行实名制,分类登记,分类指导,分类制定计划,提供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就业援助,建立跟踪问效制度,实行动态管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促进就业困难人员社区就业。提高基层就业服务,推动社区就业,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和良好的就业平台。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温暖、送技能、送项目、送服务活动,每月一到两次深入街道社区现场召开用工暨项目推介洽谈会,把岗位信息和创业项目送到下岗失业人员家门口,提高再就业服务的水平和效率。开展特色就业服务,开设就业再就业绿色通道,实行“一站式”服务,为求职者设立政策宣传栏、服务指南、办事须知、服务监督电话等,对于在服务型、商贸型企业实现就业、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及自主创业的下岗失业人员,由街道社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所及时为他们办理保险补贴等有关手续,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就业。自开展全民创业、创建创业型城市活动以来,我县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业、支持创业的优惠政策,惠及各行各业。对于有创业能力和创业意愿的就业困难人员,积极引导其参加创业培训,提供项目评估、开业指导、经营管理等后续服务。对于资金困难的优先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并

2013-2014学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

结合实际降低门槛,简化手续。为就业困难人员设立适合他们自主创业的社区服务业等项目,帮助他们创业,改变目前生存型帮扶为发展型帮扶的模式。

五 完善就业服务功能

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建立完善就业服务功能,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要在保持稳定有效的用工信息来源的基础上,建立特困就业人员就业意向资源库,掌握其就业需求和就业动态变化,并将就业招聘信息网络延伸至街道、社区,在街道社区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方便、快捷、免费的职业介绍服务

通过调查发现政府对困难职工的服务并不是十分完善,还需帮助他们自主创业,早日摆脱生活的苦海。

篇13:零就业申请书

在大学生就业状况不佳的情况下,媒体曾大力呼吁大学生在就业时,应该放下姿态,更加地贴近现实,比如“先就业、后择业”“远离北(京)、上(海)、广(州)”等。从现实角度看,放下脱离实际的高姿态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只有放下姿态贴近现实,一个人才能让自己的梦想得以在现实中生长和继续前行。而不切实际的幻想,或不扎扎实实地从基层做起,既不利于一个人的成才,也不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正如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人若不知道从自己的身边做起,从一些小事做起,则很难成就一番事业。栋梁,都是由小树苗成长而来,也都是在经历了风雨的磨炼之后,方能担当大任。起码的道理,大学生理应有所省。

然而我们要求或希望大学生求职心态更务实,并不代表大学生一定要去接受零月薪,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大学生求职心态务实,可以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也必须将自己的劳动报酬基于当前劳动市场之上,而不能漫无边际地胡乱要价。但无论做何种工作,都需要有报酬,也理所当然的应该有报酬。此乃天经地义之事,也是亘古不变的法则。

劳动报酬是劳动者付出体力或脑力劳动所得的对价,体现的是劳动者创造的社会价值。我国劳动法对此也有着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据本单位与其相同岗位、付出相同劳动、取得相同业绩的劳动者的工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若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接受零月薪,劳资市场将加快形成原本就已经不公平不对等的状态。大学生会逐渐沦为廉价的劳动力,进而导致社会贫富的不断扩大。

而据最新报道,广东省公布的一系列数据显示,广东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的签约率为7.61%、专科毕业生的签约率为8.43%、研究生的签约率为14.87%,相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50%以上。与此同时,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2010年就业蓝皮书,也通过详尽的调查数据揭示了当今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一系列困难。

上一篇:秭归脐橙项目计划书下一篇:关于财务人员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