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教师教研能力

2024-04-16

如何提高教师教研能力(精选10篇)

篇1:如何提高教师教研能力

如何提高教师教研能力?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很多,但是对于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比较有效且可以短期见效的有如下几种方法:观课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研究法、课题研究法。

一、观课研究法

观课研究是观察法的一种,它作为一种教育研究方法,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目前比较教师欢迎的是“同事互助观课研究”,它是一种横向的同事互助活动。与传统的听课相比,“同事互助观课研究”体现了研究性、针对性和行动性。通过观课后对某些事先预设的个人或大家关心的课题进行研讨、分析和切磋,来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作为观课者的教师以学习者、研究者和指导者多重身份进行观课,使教师们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学校内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和指导能使教师将在职培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课堂上。这种观课研究法对所有参与的老师,不管是授课教师还是听课教师都会有非常大的帮助。对于新教师,若能经常参加这样的活动,成长一定是非常快;对于老教师,则可以及时更新观念,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能更上一层楼。

二、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是指“运用典型引路,启发研究者或学习者进行创造性思考的研究方法,通过案例分析,从个别到一般,透过现象看本质来提示某一侧面的教学规律,以便从中推导出具有指导意义的原则或方法。”

案例既要叙述教学过程,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深刻的反思,这将促进教师关注教学实践,反思教学实践,进而改善教学行为,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建设。

同事间可以在观课研究法的基础上,抓住在听课时非常有感受的一个教学片段,也可以是在平时上课时及时抓住一些灵感或者在处理教材时遇到一些难定夺的地方,可以结合现代教学理论撰写教学案例,并针对自己的不足及时查阅资料,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充实自己的理论水平。

三、经验总结研究法

经验是人通过实践活动直接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经验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是人类活动的基础。对教育科研中的经验总结研究法最为一般的表述是:通过各种方式全面搜集反映某种教育实践经验的事实材料,经过分析、整理和加工,将现象材料提高到理论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师将教学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激发出的新思考、新创意忠实而全面地记录下来,并形成改进自己教学行为的方案,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作新的尝试,在尝试过程中再记录新发现,形成新思路,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行为处于不断的重新建构之中。个体教学实践的递进式自我反思研究具有成为教师开展实践研究的主体性方法的潜在可能性。对于一线的教师来说,通过经验总结获得的对教育现象的理性认识,并用于指导教育实践,具有较强的可接受性。

能及时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并做深入的思考,这对于一个教师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意义是非同寻常的。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值得探索的地方,所以这种方法显得犹为重要,它不仅能加快新教师的发展,更能对新课程的发展和实施带来深远的影响。

四、课题研究法

有研究者认为课题研究是与案例研究、教学实验研究、经验总结研究等有别的一般性教育科研。不难理解,这是因为课题研究注重知识的获取,对于教育科研,即指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在教育理论、教育知识和科学知识等的学习与建构上下功夫。

任课教师若能坚持这种研究,是一定可以总结出多种可行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为自己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篇2:如何提高教师教研能力

1、要养成个人良好的阅读习惯,积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作为一个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必须要时刻进行阅读,读书,读报,读新闻,这也就要求我们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我们阅读多了,就会使我们的知识慢慢在不知不觉中积累,扩大了我们的知识面,使我们真正成为“万花油”。“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多了,也会使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自己,认识人性,认识学生,认识社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

2、要养成爱思考爱琢磨的良好思维习惯。

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思考,不断地琢磨。首先要琢磨自己,真正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认清自己的各个方面,然后才能适当改正自己的不足,才能提升我们的教研能力。其次,还要琢磨学生。一个班集体是由五十多个学生组成,他们之中既有共同点,也有所区别。而我们在教研时就应该认真琢磨学生,分析他们的异同以及知识层次,从而有效地实行针对性教学。最后,还要琢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在教学前我们需要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琢磨,思考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面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后,我们也要进行反思,看看有哪些好的地方,把好的记下来,还要看看还存在着哪些不足,而且思考其解决或者补救的方法。

3、要养成爱动笔的良好写作习惯。

写作能促进思维深化,给自己积累经验。我们在课堂内外都会有很多的想法,很多时候我们都只是想想而已,却没有把它动笔记下来,特别是有时候我们经常会在上课时突然有了好的教学方法或者灵感,这时如果不及时记下来,那就错过了一个让你提升教学能力的机会,同样,教学后我们也经常有这样那样的心得,这就更需要我们动笔写下来。

4、要加强沟通与合作,养成多问,善问的良好习惯。

篇3:如何提高教师教研能力

抚顺县现有初中9所,任课体育教师18人,9所学校分布在抚顺市的外围,位于抚顺市的东部和南部,集中开展教研活动有些学校距离较远,交通不方便,因此,结合本县的实际,笔者将9所学校分成2个片,即东片4所学校、南片5所学校,以解决校际间距离太远和交通不便的问题,为各校就近开展教研活动创造条件。

二、“片教研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一)片教研活动的形式

为开展好片教研活动,东片和南片分别选出2个片长,片长要求是组织能力强、素质高、有感召力,主要负责本片教研活动的策划、通知、主持。东片和南片教研活动每学期开展一次,每次教研活动后,确定下一次承办学校和具体活动内容。

(二)片教研活动的内容和流程

1.参观体育档案资料。各校按照县里统一要求,建立学校体育档案。参观学校体育档案资料,如文件类、教学类、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类、制度类、竞赛和训练类、外出学习类、器材类。参观结束后,每位体育教师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对照自己学校提出整改意见。

2.观摩研讨学校大课间活动和体育课。各校的大课间都是30分钟,规定要有课间活动、规定操、创编操、队列四个内容。之后,会安排观摩一节体育课,并要求每位体育教师带看课笔记,看课时要认真记录。

3.对体育课和大课间活动进行点评。每位教师对大课间和体育课进行点评,可对整个课的设计和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也可以对某个部分进行评价,评课要求说出四点,即课的优点、课的不足、改进意见或建议、自己回校后的想法和打算。教师全部评价结束后,教研员进行综合点评,既对上课教师和大课间活动进行点评,也对评课教师进行点评。

4.片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与会的体育教师全员参与,各校领导观摩。展示的内容有体操(口令、队列队形、规定操、技巧组合动作、单杠组合动作、双杠组合动作)、田径、篮球、排球、武术等,每次演练1~2个项目,每次片活动结束时告知片所有体育教师,并提出要求和安全事项,教师回去后进行自练。教师在片活动展示过程中,教研员和骨干教师适时地进行保护与帮助,并对教师动作进行及时指导,不断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

5.承办学校与片参会体育教师开展篮球联谊赛。联谊赛是每一次片教研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承办学校领导和其他学科篮球爱好者踊跃参加,与体育教师切磋球技,承办学校师生观摩助威,场面壮观、气氛活跃,激发了全校师生对联谊赛和学校体育的关注,增进了校际间的友谊,把片体育教研活动推向了高潮。

三、“片教研活动”的效果

(一)领导重视,增进校际之间友谊

片教研活动的开展得到县校领导的认可与支持,各校领导积极参与体育片教研活动,鼓舞了各校体育教师的工作热情,也使各校领导及时地掌握和了解本校和兄弟校的体育工作开展情况,为更好地改进和提高本校体育工作提供借鉴;校际间的友谊球赛更加增进了校际间的友谊。

(二)体育档案资料规范化管理

片教研活动的开展进一步规范了各校体育档案资料的管理,使各校体育档案资料管理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迈进。

(三)有效提高大课间活动质量

领导深知大课间操是一个学校的门面,也是一个学校管理的窗口,各校领导也想利用片教研活动之机提高大课间操的质量、展示全校师生的精神风貌,更为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搭设平台。基于此,在学校领导的主抓下,各部门积极配合,班主任组织,科任教师参与,体育教师及时指导,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大课间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提高了大课间活动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上课教师在学习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认真备课,然后请校领导和体育组同事看课,课后大家进行点评与指导;上课教师再重新备课,再请校领导、体育组教师看课、指导。通过反复的备课、上课、指导、反思,提高上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校内也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

(五)提高了体育教师的评课能力

篇4:浅谈教研组如何培养教师的能力

一、教学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差异,有的在课堂教学方面比较突出,有的在班主任工作方面比较擅长;有的口头表达能力占优势;有的书面表达能力较强;有的单科教学能力水平凸显,有的多科样样能把握;有的经验比较丰富,有的知识比较渊博等等。“一带二优三锻炼”不乏为一项照顾教师差异的校本教研的做法。让每位教师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一带”就是“老带新”的做法,由备课组或年级组组长负责,保证每一位新老师在一年内基本掌握本校的教育教学常规,基本的教学方法。“二优”采取“优化组合”做法,由教研组长负责,通过教导处组织协调各学科教师结对子,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三锻炼”是让本组的骨干,好苗子在各级各类竞赛和评比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让他们在锻炼中尽快成熟。通过“一带二优三锻炼”使不同层次的教师都得到发展,形成一个积极进取、蓬勃发展的教师群体。

二、科研能力的培养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深入。我们有许多课题要进行实验或专题研究。我们知道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在合作中才能激活,教科研能力只有在合作中才能提高。所以教研组是实施校本教研,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最好组织形式。以教研组为平台,以教学实践中的“教学问题”和“教学冲突”为研究内容,可以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从而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因此,我们可以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实践中敏于思、善于思,捕捉课堂中发生的一些关键的、值得研究的问题,用教学案列的形式描述出来。当教师自我反省难以探求问题存在的原因及对策时,便可以向教研组申请同伴互助。教研组还可以通过互相听课,来发现彼此习惯性,从未注意的一些问题,作为教研的内容。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是开展教研的基本力量。问题呈现后,教研组要对问题进行诊断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为了使研究迈开实质性的步伐,达到既比较圆满地解决问题,又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教研组应引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学习文献资料,或邀请专业人员进行引领等办法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自我价值的培养

实践表明,当教师把兴趣与事业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因此教研组在校本教研活动中要让每位教师都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自我价值的体现。因此教研组利用各种机会,对教师的教学成果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全方位展示。如用走廊悬挂教师成果的照片;利用家长会进行课堂教学展示;利用每周的集体朝会或教师会进行表扬刺激;利用校报或简报报道成绩等等,来开放教师、展示教师。

总之,教学中如果有效发挥教研组的作用,那么整个学校的教学工作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5:浅谈教师教研能力的提高

教师的教研能力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提高教师教研能力才能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这次学习并结合多年的教学实际经验来看,要提高教师教研能力就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多读书、勤学习,提高自身教研能力。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否达到一定的深度、广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本身是否见多识广,知识丰富。而理解掌握教材,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教学过程是,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如果教师见识广,对诸如这些问题就能应对自如,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做出解答,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如果教师阅历少,见解肤浅,甚至以“以后再告诉你”来敷衍学生,无疑会给学生泼冷水,既降低了自身形象,又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准,要广通博览,在脑子中建立一个“活书库”,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要满足上述的需要,教师就必须要多读书。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给我们炎黄子孙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它犹如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积淀着智慧结晶,映射着理性光辉。教师就要善于吸取其精华,提高自身素质。

二、多交流、善沟通,努力提高自身教研能力

“三人行,必有我师。”同伴间的交流互助于教师的成长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教书育人这一目标的实现,单凭教师个体的劳动是不能达到的,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相互交流,共同合作,不断努力。

只有在相互的交流与合作中,新的观念与新的思路才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因此,学会交流合作是教师创新意识产生的一个重要前提。教师创新意识的产生离不开教师间的交流合作。作为教师要多投入时间和精力,全身心的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并积极做好教研同行交流环节,教师与教师之间最深切的交流莫过于带同一个年级同一门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因为我们对某一节课、某一个知识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都有共同的感受、共同的体验,只有相互补充,才能共同促进。

三、多动笔、勤总结,切实提自身高教研能力

篇6:如何提高教师教研能力

一、研究主题: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参加对象:全体数学老师

三、指导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计算能力作了如下的要求“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逐步形成计算技能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数的运算非常重要,以致占据了现行小学数学教学的绝大部分空间。计算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在具体情景中才能真正认识计算的作用。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我们教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可能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努力帮助学生达到更高的一个数学层次,适时地、灵活地引导学生发现计算内在的规律,使学生自行观察、思考、尝试、探求,逐步建立起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头脑,数学的语言,去理解感受数学形成的过程。

四、活动开展的动因:

(一)学生的全面发展彰显了研究的需要。

计算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培养小学生准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

(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凸显了研究价值。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新课程强调数学教学从学生的生活入手,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数学探究的经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

(三)学生的计算现状提出了研究要求。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发现,学生在计算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实际上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重视了学生的动手实践、相互合作,关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以及实际计算能力的提高,或者说在计算教学这一块花的力气小了,导致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

五、活动目标:

1、通过本次教研活动,促使教师以研促教,在教研中提升教学能力

2、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计算技能与技巧。

3、培养学生计算的能力,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六、活动的前期准备

各位教师围绕主题谈自己在日常教学中是怎样进行计算指导的。扶会香老师:计算教学必须使学生明白算理,每一步是怎么得来的?学生理解了算理,做起来就容易了;教学中可利用学生典型错误的题型来进行纠正,避免重犯同样的错误。

曾战柳老师:书写格式必须规范、数位对齐,竖式的数字要稍分开一点。

陈慧英老师:弄清计算的顺序,乘法从个位先乘,除法从最高位除起,乘法的难点是进位叠加,除法的难点是试商。

七、教研过程:

一、教研组长简述确立本次研究主题的背景:

针对本校的实际,结合上学期末质量分析所反馈的情况,大部分学生的计算不扎实、正确率不高,本学期我们把提高学生计算技能为切入口,新教材的使用为研究取向,确立“赏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主题研究,准确地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以提高本年级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二、集体共研一堂课。

(一)、根据研究主题,我们选择二年级下册第49页《笔算减法》集体备课:

1、备教材———发挥集体备课的力量(1)依据 《新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

(2)分析教材,结合学生情况,确定教学中的重点、难点。(3)挖掘教材隐性内容,确定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2、备学生

(1)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维特点。(3)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学的适应性和接受性。

3、备教法———针对教材的内容和知识的特点,结合教研主题,确立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

4、备学法———探讨针对本次活动主题,学生怎样才能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下学会除法笔算方法。

(二)、课堂教学展示。

(1)、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先让郑显凤老师上一堂展示课,然后听课教师对所听的课进行评议,肯定好的、可借鉴的地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等。通过评议,使执教教师认清自我,受到启发和教益,听课老师也在这样的学习研讨机会中得到学习和提高。在课堂交流后,组织学科组的老师讨论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是一种互动的研究,是一个共同参与、共同构建的过程。分析思考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行为和对策的合理性,鼓励参与者主动通过自己的思考、感悟、理解,不断提出新的设想、新的思路。互动研讨时,充分调动参与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二练”曾战柳老师在“一练”的基础上用另一个班进行教学展示,特别注重摆小棒的方法和竖式写法的结合,用课件演示更加深学生的印象。

(3)、“三练”扶会香老师在前两位老师教学的基础上;注重摆小棒的方法和竖式写法的结合,明白算理。教学中重学法指导,利用学生典型错误的题型来进行纠正,很好利用课堂生成资源进行教学。

八、活动后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把数与计算方面列为重要的一部分,加、减、乘、除法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为此我们特别设计了这次教研活动,发挥团队精神,各抒己见,让每个教师从确立主题、收集资料、集体备课到互动教学都全程参与,最后以“一课多磨”的形式将教研主题展现出来,将理论还原于课堂,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篇7:如何提高教师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教师为什么要做教研?应该如何做教研?目前教师参与教研还存在着一些表面化、形式化的现象。要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师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观念;二是教师的动力;三是教师的能力。

一、中小学教师对教研活动的认识问题

转变观念是提高中小学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实效性的重要前提。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一直没有使“教书匠”的教师角色发生真正的转换,他们习惯了由来已久的传统“职场”活动方式,将工作的重点定格在顺从的“执行”位置上。我们在与教师的接触中发现,许多教师至今仍认为,教研是研究人员的工作,与自己无关或关系不大。这是传统的教师角色影响下的教学观念,这种观念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已经受到来自教学本身的巨大挑战。

首先,教研活动是新时期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教研的目的是发现并尝试解决学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与日常教学工作密切相关的,而不是凌驾于教学实践之上的理论“花絮”。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教研活动的推动力,也是教研活动的生命力,而保持教研活动旺盛生命力的因素正是活跃在教学第一线的全体教师。

其次,教研活动是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组成部分。随着教育的发展和各项改革的深入,教师职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教师职业的稳定性受到挑战,教师队伍年轻化、专业化的趋势正在悄然进行。许多教师已从提高学历的压力中走出,将学习变成自己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将教研作为提升自己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条件。教师的专业发展已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条件,并与之融为一体,成为现代教师的共同追求。

任何一种教育观念,只有内化成教师个人的信念和“个人知识”时,才能引起教师行为的变化,并最终转变成自觉的实践。要提高中小学教师参与教研的有效性,就必须强化教师的教研意识,帮助教师尽快形成研究者的角色意识,将教研变成自己工作的一部分。

二、中小学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动力问题

我们在长期的观察和调查中发现,由于种种原因,教研活动似乎成为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之外的“额外”要求,是少部分教有余力的教师的“专利”,也是大部分教师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

首先,改变当前教研活动边缘化的现状,将教研活动与日常教学结合起来,这样,教师便会将这种负担转化成一项感兴趣的工作,久之会内化为教师个人的自然需求。新一轮的课改向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与过去相比,它赋予教师较大的专业自主权,也就是在课程支配和开发等问题上,教师比过去有较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可以借助自己的理解和相关的知识储备,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教师的解放,但要注意,这种解放须有一个过程,它是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之上的。它需要教师对教育对象、教育教学的特定条件等多种不可控制的因素进行研究,以追求最大的教育效果,这正是教研活动的内容。所以说,做教研对中小学教师来讲,不是脱离教育教学实际另搞一套,而是从工作需要出发,立足于社区、学校以及教师个人的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将教研活动作为日常教学工作的助力器,追求通过教研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否则非但不能提高质量,反而会增加教师的负担,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其次,减少教师的行政负担,增加用于教和学的时间。早在1983年,美国的教育改革就提出了应以教师工作的改革和教师质量的提高为重点,提出了减轻教师的行政负担,增加用于教学的时间等措施。我国的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等也向教师提出了同样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些新的挑战,学校和相关的教育行

政部门应该给教师创造相应的条件。我国中小学教师做教研最大的困难是时间和精力问题,尤其是小学教师的工作,琐碎而又缠身。小学生独立性差,班主任教师几乎一整天都和学生在一起,在学校里几乎没有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八小时之外,还要备课,处理学校里的其他事务,很少再有时间看书、做研究。如果不改变教师的这一工作现状,而一味地要求教师做教研,实际上是在增加教师的负担。为此,我们建议在中小学,应增设专职班主任或增加管理人员,逐步把教师从繁杂的日常管理事务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教学和教研活动。

再次,通过合理的考核和奖励制度,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的教育管理也需要转变观念,确立新的规章制度,以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只有将教师的专业发展当做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做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才能将教研活动看做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将教研活动的考核作为日常教学工作考核的一部分。通过合理的奖励和考核制度,将教师的日常工作与教研活动统一起来,将教研活动由外部需求转变成教师个人的内部要求,才能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保证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通过教学现代化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

三、中小学教师参与教研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储备问题

调查发现,中小学教师参与教研缺乏必要的理论储备。在与中小学教师的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他们多年来一直在实践中摸爬滚打,虽然积累了丰富的管理与教学经验,但这些经验多以零散的或感性的状态存在,难以做到理论化和体系化,当然也就很难完成实践发展的逻辑循环。在经验交流会上,每位教师都有许许多多的经验,但在较规范的教研活动中却找不到相关的理论来统领,无法将这些经验上升到理论,所以,中小学教师的教研成果多是一些经验总结。由于缺乏必要的研究规范,这样的研究成果自然也难以推广。

怎样开展教育理论的学习,是提高中小学教师教研实效性的瓶颈。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对理论学习有一种排斥或惧怕的心理,“没有时间”、“看不懂”、“用处不大”等想法在教师中普遍存在。教育理论是一个复杂而又庞大的体系,对中小学教师来说,系统、全面地进行理论学习是不现实的,可行的做法应该是以问题为中心,进行专题研究,也就是说,教育理论学习要围绕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尽管这些问题看起来或许很具体、很单一,但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它们的价值和意义却非同寻常。所以,学校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创设多样化的方式为教师提供理论学习的条件。鼓励和强化教师的问题意识,引导教师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积极寻求理论的支持;帮助教师树立理论学习为实践服务的宗旨,帮助教师学会从问题出发,从实际需要出发,针对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学习;使教师学会准确理解与教育实践有密切关系的教育理论和改革理念,并将它们应用在自己的教改实践中等。

在理论学习中,教研方法的指导尤其重要。中小学教师教研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叙事研究、案例研究、行动研究、实验研究等。要将教研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结合在一起,最关键的是恰当、有效的研究方法的选择。除了具体的研究方法之外,教师还应该掌握必要的学术规范。教师应当学会选择研究课题、制订研究方案及收集、整理、分析和处理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推广研究成果等。学校应该结合教师的研究选题,通过聘请专家、组织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为教师提供研究方法方面的指导。

篇8:如何提高教师教研能力

一、案例启示的含义

案例启示, 即从优秀课例或课堂教学中, 截取某个特例教学场景或突发事件作为案例, 提出研讨问题, 充分发挥教师各自的聪明才智, 深入剖析, 研讨反思, 使教师从中得到启示, 以此诱发教师的教学机智, 启迪教育智慧。

二、主要研讨形式

在实施过程中, 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种研讨形式:

(1) 研讨式

其基本步骤是:一出示优秀课例;二自主学习课例;三交流学习成果;四自主内化反思;五主持人点评反思。

(2) 提问式

其基本步骤是:一出示案例情境;二提出研讨问题;三教师各抒己见;四点出执教教师做法;五是主持人点评反思;六是评选“教育能手”。

(3) 介绍式

其基本步骤是:一教师自我介绍自己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特例场景或突发问题案例情境;二提出研讨问题;三同伴互助研讨交流案例;四由介绍教师点出当时自己做法;五由介绍人主持共同反思;六评选“教育能手”。

例:提问式案例启示策略:《关注学生的表现》

1、出示案例情境

李老师在教学一年级“位置与顺序”时, 学生掌握了“前后、左右、上下”等位置关系后, 老师领着学生们做起游戏来:老师报哪个方向, 学生就赶紧手指向那个方向, 看谁反应快?因为这个游戏并不难, 学生都掌握得比较好。老师说哪, 学生指哪, 动作整齐划一。可是没过一会儿, 细心的老师发现有一个学生似乎对此不敢兴趣, 有时还调皮地反其而行之。比如老师说左, 他偏指向右, 一次, 二次……引来其他同学大笑, 扰乱了课堂教学秩序。老师面露窘态, 并想用眼神暗示制止他的捣乱行为, 可是这个学生依然我行我素……

2、提出研讨问题

如果你就是那位教师, 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3、教师各抒己见

甲:把这位学生叫出来, 纠正其动作。

乙:警告训斥这位学生, 引起其注意。

丙:叫这位学生出列, 问其原因, 为什么要这样做?

丁:课后将其留下来, 问清楚, 再教育。

……

4、点出执教教师做法

这位教师本想大发雷霆, 但他马上冷静下来。活动干脆停下来, 李老师微笑着问他:“某某同学, 你怎么了?”没想到该生大声说:“老师, 这样做更有趣!”老师心里一动:是啊!既然学生都以掌握了位置关系, 反过来做游戏岂不是更具有挑战性吗?老师于是马上决定:“行, 就按你的办!”李老师并请这位同学当“小老师”。接下来, 学生玩得更加带劲了。就这样, 课教到最后, 掀起了一个课堂教学小高潮。

5、主持人点评反思

《关注学生的表现》, 这个案例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我们不难看出, 李老师机智地处理了一个有关“学生不听话”的问题, 并创造性地继续开展相关活动, 有效地避免了师生间的冲突, 构建了和谐课堂, 体现了老师的教育智慧。学生的表现有时只是一个细节, 但是, 这些细节背后蕴藏的是他们最真实、最原始的想法;同时也蕴含着学生“创新的火花”。如果老师能够关注到学生这些细节表现, 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想法, 然后根据这些情况随机地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 就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并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6、评选“教育能手”

根据教师发言情况, 即时评选“教育能手”, 鼓励教师积极思考教育实践问题, 培养“问题意识”和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作用与效果

“教无定法”、“教又有法”。根据教育教学案例中的特例场景或突发事件, 进行讨论剖析, 能促使教师深入思考, 充分讨论, 以此诱发教师的教学机智, 启迪教育智慧, 进而达到提高教师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有时, 也能发现许多教师平时不易发现的问题, 或曾经同样遇到过但没有有效解决的问题, 使教师在案例研讨中受到很大启示, 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这三种案例启示方式, 在角色转换方面, 实现了教师由“被动适应”到“主动参与”的过程;在案例内容选择上, 反映了由“彼”及“己”的内容更迭;在案例研讨形式上, 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活动策略。

特别是“介绍式”案例启示, 首先由教师本人介绍自己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特例教学场景或突发问题, 进而展开研讨, 形成多种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案, 最后由介绍教师自主点评反思, 并评选“教育能手”。这种案例启示方式, 不仅针对新课改实施中教师遇到的“实际问题”而展开, 使教研活动内容的选择力求符合教师需要, 实现了教研创新, 注入了教研新的活力, 体现了“校本教研, 服务课改, 服务教师”的精神;同时充分调动了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的热情, 体现了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主人翁精神, 又锻炼了教师的教研能力, 促进了同伴互助, 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 构建了教师成果交流平台, 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篇9:如何提高教师教研能力

关键词:基层教师;问题意识;教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9-002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9.0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对于教师素质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同时也是教学活动重要的改革者和反思者。然而长期以来,西部地区,尤其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教育教研活动长期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在基层教师中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学历偏低、适应教育变革的步伐缓慢的现状,尽管近年来随着国家一些列招考安置政策的出台,许多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为基层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是不容否认的是,在一些农村基层学校,教师的问题意识和教研能力还比较欠缺,许多教师只是被动完成学校的基本教学任务,而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生发展的角度进行思考与教育的研究则很少,且国家、省市的一些课题研究,基本到不了农村基层的许多学校,大部分教师既缺乏问题意识,也不具备教研的条件和能力,概括来说,对基层一些教师而言实施教育科研,从主客观方面而言,主要存在着下述这样一些困难和问题:

问题一:认为教育科研难度大属于教研员,城市教师的事。

基础教育科研是一项实践性和理论性相结合的工作,它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实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而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对于教师来说,不仅要有从事教育事业的热情,也要求教师细心、耐心,要有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同时还要求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熟悉基础教育发展进程,熟悉相关教育改革政策和教学方法和相关理论。这就使得许多西部基层一线教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认为只有教研员和城市的教师才会具备这种能力,自己则没有必要进行教育科研,缺乏适应教育发展新常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存在着等待和观望的现象。

问题二:认为基层教师不用进行教研,单纯追求考试成绩是唯一的评价标准。

一般说来,缺乏反思意识、探究意识和研究意识基本上是西部农村基层教师普遍存在的一种情况。许多人认为,基层教师只要按照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去教学就足够了,对教科书没有提到的,或者教学实际上产生的一些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往往缺乏关注。同时,在评价标准单一的背景下,许多学校单纯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也使一些基层教师只关注教的问题和学生的应试成绩,对于见效慢、费时又费力的教育科研缺乏足够的信心,甚至一些基层学校的领导,也认为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没有必要,从而消极对待。殊不知,教育活动的每一次变革,最终都要落实到基层和一线教育工作者身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学生和家长也意识到单纯追求考试成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他们本身也对教育有着更高的期待,如何适应这种变化,我们的一些教育工作者还没有准备好。

问题三:教师文化知识、专业素质缺乏有效提升,终身学习理念尚欠深入。

在西部农村基层学校,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在一些中老年教师中,民办教师转正占有一定比例,他们大多只有高中、甚至初中的学历,长期以来,他们又没能及时对学历进行提升,基层教育的落后现状往往使其中一些人产生从教上的惰性。而一些中青年教师,又往往容易把教育教学活动看成是一种谋生的工作,而不是一种事业。加上他们长期以来缺乏对自我文化知识和专业素养进行及时提升,在经济文化相对比较落后,教育信息闭塞的客观条件下,教师缺乏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

那么,西部农村基层教师如何进行教育科研呢?笔者作为一名在基层学校任教多年的教师,在此结合自己平时的问题意识培养和教育科研实际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比较粗浅的看法。

首先,教育观念要与时俱进,要有探究意识。

为了给自己及时充电,我一直坚持订阅教育期刊,从中学习优秀教学经验。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教育领域时刻都有新的东西在更新,教师的专业学习是防止教育观念落后的关键。同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要及时记录下教学活动中的点点滴滴。比如,对于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我写下了《俯下身子,聆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在县教研室论文评比中获得了二等奖;对于如何进行除法的教学设计,我写下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设计,获得了县教研室论文评比一等奖的奖励,此外,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坚持做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与不足,对于自己的教学能力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问渠哪得清如许,我认为长期以来订阅教育期刊,坚持写教育反思和读书笔记对此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其次,要学会教育科研论文写作基本规范,言之有物。

基层教师有了教研的热情还不够,还要学会教研论文写作的一些基本规范,要熟悉相关领域教研发展的一些基本情况。比如读了《孔雀东南飞》《孔乙己》《惊弓之鸟》等文章,我结合业余学习,从社会学的角度、文化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在学校的论文评比中得到了大家的充分肯定。还有针对西北地区小学科学教学、环境教育问题,我及时写了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在县上的教育教研活动中获得了名次。基层教师的教育科研,一定要了解相关的基本规范,要有的放矢,要言之有物,文章真正能够体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同时要立足实际,体现地域性特点,要从学校实际和教学实际出发确定研究问题。

再次,要从内心产生对教育科研的热爱,长期坚持。

没有发自内心对教育科研的热爱,西部农村基层的教育科研就难以深入和长期坚持下去,只有从内心对教育科研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不断提升教师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使教师以平常心对待教育科研,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好奇心、问题意识、自信心和进取心,长期坚持下去,才能在专业上不断获得发展,从而有效地推动农村基础教育的进步,不断缩小城乡教师差距、东西部教师的差距,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12

[2] 藩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创新[J].人民教育,2002(9)

篇10:教师如何提高自身能力

涞水镇北关小学 朱晓青

摘要:教师要提高自身能力,我认为主要从自身的学习和注重教科研两方面去实现。如何自身学习,可以从报刊杂志中,上网和集体学习中获得:教科研的先决条件是要更新思想观念,然后树立科研意识,并在实践中得以提高。关键词:自身 学习教科研 提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面临的挑战日益增多也日益复杂。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际;从观念领先到行为落实;从旧模式到新课改,都会发生严重的碰撞,需要教师去面对,去研究,去解决。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我认为教师要具备以下素质:

(一)注重自身学习

一、从业务报刊杂志中汲取新的知识。业务报刊杂志是教师自主学习所需要的内容最广、信息最新的资料信息源。94%的教师认为,业务报刊杂志具有广泛性、时效性和前沿性等显著特点。阅读业务报刊杂志是自主学习、扩大知识面、提高专业水平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业务报刊杂志同时也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最直接的指导、参考书。业务报刊杂志负载了国内外教育研究现状及最新进展等大量信息,而学校进行课题研究时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同行先进经验的借鉴和启发等,而这些资料和信息都可以到业务报刊杂志中寻找。

二、上网求知。当今世界,信息高速公路已将整个世界联结成为“地球村”,网上学习、网上查询、网上交流已成为时尚。21世纪,“文盲的概念将发生根本的变化,不会使用计算机等先进工具或不会检索、处理和利用信息资源的人将成为‘信息时代’的新文盲特征。” “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堂课”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所以教师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并能上网学习,应用电脑备课,促进其素质迅速提高。

三、把集体学习与个人自修结合起来。每学期,我校要求教师写读书笔记5000字。每周一是业务学习,周三是政治、法制学习等。各种学习活动开展,教师们对课程改革的目标、趋势及措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增强了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使命感、责任感,激发了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注重教科研

一、更新思想观念

教科研的先决条件是教育思想的转变,知识、信息、理论的学习、积累、沉淀是教育科研的必备条件,而及时的总结、深化、内化、升华是其必然的归宿。只有这样,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才能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才能以教带研,以研促教,教、学、研相长。

实践证明,小学教师从事教科研,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是来自第一线的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有研究不完的规律,这些规律都会由一些教学现象表露出来,教师如善于捕捉这些教学现象规律,对它思考一番,从中能受到启迪,有所思考有所感悟,这就是研究。思考之后自然就会产生出自己的看法、观点、见解,写成文章就是学问。边教学,边研究,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风格。积累、沉淀、思考、总结、内化、升华就是从事教科研的有效做法。

二、树立科研意识

许多教师并非没有科研能力,只是缺乏科研意识。一个教师若无科研意识,就不会有重大的发现,不会产生独到的见解,更不会有大胆的创新,只能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低效劳动。那么,他也就始终摆脱不掉“教书匠”的“经师”范畴。教师投身教科研首先要树立以下几种意识:

1、高尚的思想意识。

2、自学的学习意识

3、思考意识。

4、总结意识。

三、在实践中提高

教师积极地投入教科研的过程也就是加强自身学习进修的过程。教育科学研究必须立足于教育教学的实践。“实践出真知”。任何割裂教育教学实践与教科研关系的行为和言论都是缺乏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自我偏见的表现。在实践中掌握规律发现问题,在实践中积累升华经验,在实践中探求更加完善低耗高效的做法是教科研活动的永恒主题。

1、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主要形式。我校每每周都组织教研活动,活动有计划、有主持人、有研究内容或主题,教师有书面发言材料。除此以外,我校打破了以本学科、本年级教师为主的教学研究,实行同学科跨年级、跨学科跨年级的主题式的教学研究活动。如观摩听课、课后集体评议、召开经验交流、进行案例学习研究等,形成教师合作互动、经验分享的格局。同时,我校每期开展优质课竞赛、教研组活动竞赛等活动,为教师创设了展示集体智慧和个人教学风采的舞台。

2、课题带动

我校把课题研究作为培训的基点,学校定期组织教研组或课题组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培训,学习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注重收集与本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注重教师之间的交流与研讨,鼓励教师将研究的心得体会及时记录下来。教师们边学习、边研究、边总结,写出了精彩的教学案例和研究心得。教师们也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从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研制者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现代教育是以发挥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的科学教育,以培养信息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当今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每个教师都应明确自己身负的责任。只有率先垂范,才能完成教书育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才能树立起教师的光辉形象,使教育事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上一篇:朱阳二小:举行师德主题教育月学习心得交流会下一篇:人际交往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