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提高创新能力

2024-05-11

企业如何提高创新能力(通用8篇)

篇1:企业如何提高创新能力

如何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上海家化是具有百年历史的民族化妆品企业。改革开放以来,公司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技术创新为龙头”企业发展战略,使企业规模和经济效益突飞猛进,成为国内第一家上市的化妆品企业。公司科研力量一直位居国内同行前列。在科研投入方面,公司在过去的几年中,每年都将销售额的3—5%投入到科研活动中去,居国内同行前列。公司巨大的科研投入为公司的进一步产品研究和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取得了一批具有先进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成果。

经济全球化,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以科技和经济为主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对企业而言,如何在充分发挥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同时,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成为广大企业管理者新的课题。上海家化先后与国内外多个大专院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在国内建立联合实验室6个,包括:(1)上海家化一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皮肤病学研究所光化性疾病联合研究中心;(2)上海家化一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皮肤生理与毒理联合研究室;(3)上海家化一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产品安全性动物测试基地(4)上海家化一华东理工大学化妆品流变学联合研究中心;(5)上海家化一中科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细胞-1-

工程联合研究室;(6)上海家化一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控缓释经皮给药联合研究中心。同时,努力开展向国外学术机构拓展和互动的科研合作,如与法国DermaDevelopment和Exymol实验室建立了科研合作伙伴关系。一些研究成果获得

了奖项,一些已经应用于产品开发,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通过产学研结合研发的实践,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

创新体系,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提高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主要趋势。产学研结合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并投入市场后为公司企业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这些也将对上海家化今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面对化妆品市场激烈的竞争形势,上海家化依靠多年形

成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坚持走“源于创新的发展”之路,积极面对市场,建立”以人为本”的创新机制:同时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步伐,提高上海产品的科技含量及核心竞争力,确保上海家化在国内化妆品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力争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篇2:企业如何提高创新能力

摘要:21世纪,将是一个高度合作又高度竞争的新时代,未来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优势在于人才,人才作用的发挥在于人的忠诚和发挥才的作用两个方面。关于怎样提高企业员工的忠诚度留住人才,怎样提高企业员工创新能力用好人才,从而降低人力资源成本,达到人力开发的最大效用,一直以来都是企业尤其是人力管理专业的研究方向。目前,铁路运输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核心员工对企业忠诚度不高,人才流失严重,同时具有稳定意识强、无忧患意识、缺乏激情等思想特点的现职铁路员工缺乏必要创新能力,这是铁路运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两大现实问题,因此提高铁路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创新能力对于铁路企业的跨越式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从分析铁路企业员工对企业忠诚度不高和缺乏创新能力的根源入手,重点分析影响铁路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创新能力主要因素,从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树立良好的沟通环境,加强正确有效的组织和领导,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强化培训教育体制,进行合理的绩效评估等方面分析提高铁路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从而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

第1章引言

21世纪,将是一个高度合作又高度竞争的新时代,未来企业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优势在于人才,人才作用的发挥在于人的忠诚和发挥才的作用两个方面。

人力资源是指有能力并愿意为社会工作的经济活动人口,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彼德〃德鲁克在《管理—任务、责任、实践》里说:“人是我们最大的资产”。人力资源开发就是把人视为一种稀缺资源,以人为中心,强调人与事的统一发展,特别注重人的潜能的开发。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的内涵包括员工的招聘、选拔、考核与绩效评估、工资报酬、培训与开发、个人生涯发展以及劳资关系等。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工作涉及到四方面内容:选人、育人、用人、留人。关于怎样提高企业员工的忠诚度留住人才,怎样提高企业员工创新能力用好人才,从而降低人力资源成本,达到人力开发的最大效用,一直以来都是企业尤其是人力管理专业的研究方向。

对于铁路企业而言,员工始终是一个企业发展最重要最直接的动力,铁路运输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也毫无疑问地取决于人力资源的管理创新。如何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力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不断提高铁路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创新能力,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特别是留住和用好核心人才,对于铁路企业的跨越式发展至关重要,是摆在铁路企业发展战略中的重大问题。

第2章 铁路企业员工对企业忠诚度和创新能力的现状

2.1铁路运输企业员工对企业忠诚度底,流失率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铁路企业员工对“工人”这一角色的自豪感、荣誉感和幸福感急剧滑坡,员工歌唱《咱们工人有力量》不再是发自内心的铿锵有力,“每天每日工作忙”非但“脸上没有放红光”,更多的是沧桑和无奈。铁路运输企业呈现出大而散,企业创造力、凝聚力、向心力不足,企业建设和谐文化、感恩文化停滞在文件和理论上,迟钝不前,实际效果与人们希冀之间的落差悬殊。国家从2008年1月1日实施新的劳动法,对于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而“员工忠诚度低,流失率高”仍然是铁路运输企业势必面对、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2.2铁路企业员工工作动力不足,缺乏创新能力

铁路运输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交通和国民经济命脉,铁路企业直接服务于国家的铁路运输,铁路企业的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一般铁路企业都属于国有企业,铁路企业员工具有一般国有企业员工的思想特点:稳定意识强、无忧患意识、缺乏激情。正是铁路企业员工具有这种思想才使得他们成天处于被迫式劳动状态,缺乏创新能力,满足于工作现状,工作动力不强,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中存有敷衍心理,得过且过,甚至存在厌倦怠工思想,不愿承担责任等等。

2.3 铁路企业员工总量偏高,素质偏低

长期以来铁路人力资源的计划配置方式,严重扭曲了铁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以铁路运输企业为例,相关数据表明,2007年底全路职工总数207.52万人,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77965.9公里,平均每营运公里用人近27人,是发达国家数倍乃至数10倍。同时铁路员工素质偏低阻碍了铁路事业快速发展步伐,虽然近年来的状况在不断改进之中,但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在短时间内根除决非易事。据权威资料表明,2007年第全国铁路行业普通员工168.8万人,其文化结构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26.4%,高中(含技校、中专)文化程度的占65.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8.3%。

2.4 全国铁路企业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大

第3章提高铁路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1提高铁路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员工的忠诚度能帮助企业创造更多价值

3.2提高铁路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员工是油田生产的主体,是创建百年油田的主力军,肩负着油田实际生产和提升科技成果的重要使命。所以,提高员工的岗位创新能力非常必要。

提高员工岗位创新能力是创建百年油田的需要。面对即将进入特高含水期,资源接替难、开发难和增储上产难等问题的大庆油田,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在发挥科研人员的技术攻关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一线员工的岗位创新作用,用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实践、检验、提升科技成果中发挥重要作用。

提高员工的岗位创新能力是生产发展的需要。为了提高原油的采收率,大庆油田不断探索出新的采油技术,各种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不断应用,尤其是在三采领域,刚刚完善了聚合物驱油配套工艺技术,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又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这些技术上的创新需要在生产实践中逐步改进、完善、提高,这些发展中的探索,需要岗位员工提高创新能力。

第4章 影响铁路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和对企业的忠诚度主要因素

4.1铁路企业员工的心理思想特点分析

4.2铁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利于员工激励的因素

4.3 铁路企业缺乏必要的培训教育力度

第5章 提高铁路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和对企业的忠诚度的有效途径

5.1 营造创新的企业文化氛围

5.2 树立良好的沟通环境

5.3加强正确有效的组织和领导

5.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5.5强化培训教育体制

篇3:如何提高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随着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自主创新体系, 我国已将自主创新由理念提升到了运筹层面, 企业创新已作为今后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进行了部署。这样无论是对于国家、社会总体而言还是对于企业个体而言, 自主创新都具有非凡的价值和意义, 也已成为我们民族进步的灵魂。对企业而言, 自主创新意味着生存的保障与发展的空间;对地区而言, 自主创新则意味着财富和进步;对国家而言, 自主创新则直接关系综合国力。我们所走的自主创新这条新道路, 并非只是停留在概念和意义层面上的自主创新, 而是要落实到拓展发展道路的实践中去, 落实到我们已经确立的新兴工业化道路的发展过程中去, 具体而言就是作为理论和战略指导新兴工业化的实践, 作为实践成为工业经济进步的不竭动力。

目前我国自主创新显示出七大制约因素:一是我国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不突出;二是激励制约机制不完善、高素质技术人才缺乏、创新意识缺乏, 这是阻碍企业进行科技自主创新的主要内因;三是缺乏创新的社会氛围和技术市场不健全, 这是阻碍企业科技自主创新的主要外因;四是企业科技自主创新相关的政策环境不完善;五是近半数企业遭遇知识产权纠纷;六是产学研缺乏沟通;七是我国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有限[1]。针对这些问题, 我国企业可以从企业自主创新体制、企业自主创新条件、企业自主创新投入、企业自主创新产出四个方面来提高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原科技部部长徐冠华院士指出, 观念的创新、科技的创新、体制的创新, 无不回归于文化的创新, 这不仅是逻辑的必然, 也是历史的必然。要实现科技和体制的自主创新, 必须把建立自主创新的基础条件当作——个重要的前提。建设与区域创新体系相适应并能促进自主创新工程实施的创新文化, 有利于激发社会成员的创新欲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这是我国企业自主创新条件建设的基本目标。因此, 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提升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条件。

1 提高经济实力, 缩小地区差距, 优化全国自主创新条件

国内外研究表明, 自主创新条件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即经济发达地区的自主创新条件明显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自主创新条件。针对于河北省内企业自主创新条件的评价结果也是如此, 自主创新条件较好的唐山、石家庄经济发展水平均处于全省前三名之中, 而自主创新条件较差的邢台、张家口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处于全省后三名之中。这表明, 提高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实现自主创新条件优化的重要物质保证, 而要实现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经济实力的增强, 就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对创新的服务职能。

政府可以参考以下的服务职能来缩小本地与其他发达地区差距, 提高经济实力。一是以传统的直接组织创新项目、干预企业技术创新为主, 转向以政策、法律法规进行调控、规范、优化创新环境, 提供服务为主。特别是完善对创新的财政激励政策, 鼓励创新、风险投资的投资金融政策, 保护知识产权政策、促进人才、信息交流, 实现区际、企业间互相学习、合作的政策。二是进一步完善帮困扶贫的相关政策, 鼓励经济发达地市要做好帮助不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工作, 做到既帮助不发达地区增强“造血功能”, 又实现自我发展, 要通过对口支援, 实现区际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三是创造条件, 为不发达地区多培养人才, 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创新人才到不发达地区工作, 改善不发达地区的人文环境, 提高其对创新的认识程度和支持力度, 并通过各种方式的联合, 逐步缩小地区经济、文化的差距, 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2 突破束缚, 学习借鉴硅谷的创新文化, 做创新人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淀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文化遗产, 是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 是培养民族自信心和增强国民凝聚力的深厚土壤。燕赵大地有着灿烂光辉的传统文化, 在现代区域创新文化中, 我们应当加强弘扬燕赵传统文化中有利于创新的精华。但我们也应该承认, 中庸思想、无为哲学等传统文化在很长时期内影响、制约和阻碍了科学发明和自主创新。建设创新文化, 必须不断突破不利于创新的传统文化的束缚, 创造一种有利于创新、鼓励创新的新文化。

同时, 我们还应扩大视野、放眼世界, 着眼于世界创新文化发展的前沿, 对西方伴随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优秀文化, 也应积极地加以消化、吸收和利用, 在内容和形式加以创新, 使之成为城市创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增强城市创新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硅谷的成功不仅在于它拥有大量的风险资本, 以及因毗邻于著名的学府而拥有众多的高素质人才群体, 更在于它在发展过程中所创立的独特的激励创新的“硅谷文化”。研究认为, 硅谷文化的精髓在于:不断求变、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和团结协作。我们就是要争取吸收硅谷精神, 做创新人。

3 加强研发机构的设置

企业的自主创新是通过一些有效的研发机构来完成的。一般拥有现在技术的实验室就是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主要机构。它包括了各种技术创新中心、技术研发中心等。如果认为研发机构就等于现代化的一流的实验室, 加上一流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 再加上出色的技术人才就是错误的观念了。因为以上只能算是研发机构的硬件建设, 我们还需要为技术人才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 即软件建设。

实验室建设实际就是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 需要形成实验室经济, 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1) 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是万事开展的源头, 实验室吸纳资金, 可以广纳社会资源和资金, 而对于投资者完全可以不懂实验室的研发项目, 只把它 (投资) 看作是一场资金运作行为, 一场钱生钱的行为。当然这就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说服让投资者看到投资的盈利性。

(2) 运行企业化。创新的主体是企业, 作为自主创新同样如此, 按照企业化管理创新, 会使得我们更加先进。

(3) 分配效率化。效率等于产出/投入, 多劳多得, 这是最佳分配原则。

(4) 产出技术化。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我们很多的产出是无形的技术, 如何评判好坏优劣, 是下一步的首要问题。

(5) 主体市场化。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 我们不可能做违背市场原则的事情还会盈利的。所以必须满足市场的要求。

(6) 发展社会化。只有社会化, 才可以进步得更快, 自我封闭的体系, 只会停步不前甚至倒退。整个世界都需要充分的联系, 包括资金联系和市场联系, 为社会上的客户和投资者服务等等。

以上三个方面分别从提高地方经济实力、学习新的创新文化和多设置创新机构——实验室, 以改善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条件。然而在实施过程中, 自主创新条件还需要结合企业自主创新体制、企业自主创新投入、企业自主创新产出的共同进步, 四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来提高我国企业整体的自主创新能力水平。

摘要:本文结合中国企业创新实际, 分析了企业创新的现状, 重点提出如何提高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词: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条件

参考文献

篇4:如何提高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一、当前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基本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以年均9%的速度增长,而民营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20%以上,目前民营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已超过50%。民营经济已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力量。在2004年电子信息产业部公布的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民营企业占了一半,在前10名企业中占了5家。截止到2004年底,全国共有民营科技企业14.1万家、资产总额5.3万亿元、从业人员1130万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4.8万亿元。

在科技创新方面,目前有四分之三的技术创新是由民营企业完成的,80%以上的新产品是由民营企业开发的。近几年来,民营科技企业研发经费平均为2.3%左右,其中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保持在5%以上,有些甚至超过10%。2004年仅民营科技企业共申请三种专利58740项,占全国国内外申请专利总量的五分之一。

二、影响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制约因素

1.民营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人才队伍。目前,民营企业主及其雇员的学历普遍较低,大多数是高中及高中以下的文化程度。造成了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技术人才、自主创新管理人才和自主创新技能人才三方面的缺乏。同时,由于多数民营企业在薪酬、选拔、培训等人力资源制度方面的缺乏,给技术人员造成对企业未来“不稳定”的预期,因此,未能形成一支稳定、持续的自主创新人才队伍。

2.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民营企业平均科技经费投入低于国有、外资企业,自主创新仍处于较小的范围和规模,资金投入以自有资金和金融贷款为主。据有关部门统计,2002年,成长型民营中小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只有0.31%,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3%的水平,也低于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0.32%的平均水平。

3.对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开发重视还不够。大量民营企业还缺乏更新换代的主导技术产品和长期发展自有核心技术储备。企业发明专利并且主要是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原始创新成果极少,自主开发能力较弱,在支付各种专利费用之后,国内企业的优势就荡然无存了。

4.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民营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在从实验开发走向产品市场的过程中,需要对技术进行价值评估、咨询、风险投资,以及进行股权交易的各种中介机构来共同完成。而我国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体系的缺失,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没有真正形成。

5.政策支持缺乏系统性。就目前的自主创新支持政策而言,这些政策多以某个创新技术项目或产品为对象给予支持,并具有浓厚的“计划分配”色彩,既缺乏对项目的跟踪和反馈,也缺乏对技术和市场之间关系的考虑。另外,这些政策的操作,也仅仅局限在应用研发层面展开,缺乏对研发过程的系统分析,缺乏对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联动关系的考虑。

6.税收政策差异不利于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目前我国外资企业的税率为15%,但国产自主品牌的企业必须缴纳33%的所有税。

三、提高我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政策思路

基于以上的分析,促进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政策的指导思想,应是“市场驱动、政府支持、服务配套”,并以消除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障碍为政策基点,通过完善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设施,建立引导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市场机制。

1.建立面向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各类技术中介服务组织,为民营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成果转换、技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通过建立面向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技术诊断、咨询、培训、项目评估、科技人才、项目投资、技术转让、知识产权、无形资产评估等技术中介组织,为民营企业提供“一条龙”的技术创新服务,搭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平台,充分利用有利于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各方面资源。

2.建立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联动的政策支持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共性技术研究是应用研究的基础和源泉。因为民营企业主要从事的是应用研究,所以在考虑促进民营企业自主创新问题时,必须要从加强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联动的角度出发,环环相扣,层层展开。

3.制定针对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政策。适度集中财政资金建立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基金,扶持创办科技型民营企业,支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加快技术进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同时,除了已有对于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普适性的税收激励政策以外,重点针对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活动,实施特定的减免税政策,提升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动力。

4.优化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环境。一是积极引导民间资金和海外资金设立专门化的中小商业银行,专门从事针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活动和资产管理活动。二是加快建立和健全针对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担保机构。三是逐步建立我国的风险投资体系,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多层次的融资渠道。

5.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鼓励中小企业上网,提高市场开拓能力和科学管理能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软件,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高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网络化和数字化水平,降低成本,改进质量,增强竞争能力。加强宣传和培训,针对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困难和需求,开展信息服务、网上培训、技术推介、企业难题招标、科技成果发布和对接等活动。

6.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训和引进。大力培育各类人才,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这三个环节,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作用。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和开发体制,形成鼓励创新的机制,完善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还要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有效机制,吸引人才、集聚人才,为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篇5:如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坚持创新思维,才能推动发展、取得进步

“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发展观,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而且说明了正是人类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智慧推动了社会更好地发展。创新思维是辩证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树立创新思维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社会的整体性进步,也就是要通过思维方式的创新,破除迷信,超越陈规,不断推进思想进步和实践发展。

创新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中国的进步,就没有中国的未来。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人类历史上,中华民族曾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进步和贡献的取得,正是中华民族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的结果。失去了创新思维,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导致封闭和落后。旧中国的落后和挨打,从思维方式层面说,拒绝创新和排斥变革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总书记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多有洞察,并基于这种历史认识明确指出:“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

善于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生动的创新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取得了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成就正是我们党坚持创新思维、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结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加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我们取得伟大斗争的胜利,提高伟大工程的质量,推动伟大事业的发展,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必须根据时代变化的特点和要求,以创新思维为动力,推动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把握事物发展客观规律,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正是通过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开创了改革创新的新局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进步。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坚决反对各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唯物辩证法主张事物的辩证发展相反,形而上学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彼此孤立和永不变化的。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就要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提高创新思维能力,需要坚持和运用唯物辩证法,坚决反对形而上学。一是要破除对“本本”的迷信。邓小平同志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任何“本本”,包括马列主义的“本本”,都不能成为教条,都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二是要破除对“经验”的迷信。经验是宝贵的财富,总结经验是开展工作的有效途径。但经验来自过去的实践,对过去的经验只能借鉴,不能机械地盲目照搬。反对经验主义,是创新思维的必然要求。三是要破除对“权威”的迷信。尊重权威、学习权威,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攀登,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和客观要求。但是,如果把权威视若神明,顶礼膜拜,盲信盲从,就堵塞了创新思维的通道,不仅不能创新,还会成为创新的障碍。

问题意识是创新的起点和动力源。总书记指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人推动实践进步的思维起点和贯彻工作始终的思维特征。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待工作的基本哲学态度。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推动工作的基本哲学方法。发现问题是前提,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是目的。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增强问题意识,既要见思想,更要见行动,对照形势发展的新要求,对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对照党章的标准和要求,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敢于触及矛盾,长于解决问题,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履职尽责的第一要务。

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善于继承,才能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善于创新,才会有现在超越过去、未来超越现在的前进运动。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近100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也是在对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创新思维,在继承和发展中形成的创新成果。

在解放思想中锻造创新思维。总书记指出:“没有解放思想,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效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就是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打破惯性思维,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工作的新局面。提高创新思维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的大突破。如果不进一步解放思想,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解放思想不是脱离国情的异想天开,不是闭门造车的主观想象,更不是毫无章法的莽撞蛮干,必须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结合起来,一切从基本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从人民利益出发,既大胆探索又脚踏实地。

在对外开放中培养创新思维。总书记指出:“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搏击。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必须要树立开放发展理念,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不断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条件下,在对外开放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还必须牢固树立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实现发展的同时坚决维护国家安全。

把创新思维落实到实践层面,推动变革和创新

使创新思维成为党员干部的一种能力,其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化创新思维为创新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不仅反复强调创新思维,而且还提出坚持创新的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一系列的体制机制建设,使创新思维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总书记指出,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总书记强调,要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这些论断与唯物辩证法一脉相承,既是继承,也是发展,是对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发展方向、路径和着力点的精辟概括,是创新思维落实到实践层面的具体化。

实现科学技术的现实转化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前提,只有转化了的科学技术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篇6:如何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江苏泰州市加强自主创新的实践表明,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坚持自主创新的正确方向,探寻有效途径,大力加强自主创新的环境建设,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文秘写作网)。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江苏省曾提出科技兴省战略,随后确立了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的主体战略,近年来又提出科教优先的发展方针,不断加强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和支撑作用。早在2005年的时候,江苏省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45.5%和55%;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792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1/4。现在,省委和省政府从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的要求出发,进一步提出了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省份的目标。近期,我们对江苏泰州市加强自主创新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进一步加深了对自主创新重大意义的认识。

泰州市10年间成长起了“春兰”、“扬子江”企业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50多个产品的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同类产品前列。泰州市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3倍,财政收入增长4倍多,经济结构明显改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泰州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关键是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努力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着力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重要时期,国际环境总体上对我们有利。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这些因素有利于我们集中精力加快发展自己,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国内有利条件也很多,我们有13亿多人口日益增长的国内市场需求,有丰富的和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劳动力资源,有明显改善的基础设施条件和科技教育基础,有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还有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

但同时也要看到,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还面临着不少突出问题和严峻挑战。国际环境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趋于强化。我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资源、环境和就业压力加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突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不少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还比较多。面对新的挑战、新的任务,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就要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要紧紧扭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任务,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

当前,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变革,面对日益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面对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激烈国际竞争,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已经日益成为发展的瓶颈制约。据有关方面测算,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足30%,明显低于发达国家60%至70%的水平。由于产业技术水平低,新技术扩散慢,在重要产业难以实现经济规模,产品附加价值低,造成对能源资源的巨大浪费,对环境和生态也形成较大影响。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今后一个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从容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

世界科技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特别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核心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从泰州市的实际看,我们主要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是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主体。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首先是要发挥企业作为投入主体、研发主体、受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的作用。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力量,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总体上讲,泰州自身的科研力量并不足,但泰州以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工委、海外留学生组织及市专家咨询委员会等为依托,建设起了自主创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一是建立院企合作的基本构架,与中科院、国防科工委、全国知名院校签订合作协议,企业与专家、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型联系。二是为企业打造产学研联

合的对接通道,每年举办一次企业院校行、两年举办一次科技经贸洽谈会。目前,全市已拥有“春兰”、“扬子江”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企业集团,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如扬子江药业集团,凭借自身的科技创新和核心技术,不断拓展市场份额,从1996年销售收入不足3亿元发展到目前的销售收入过百亿;利润从1亿增长到8亿多。

(二)从自身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推进科技创新

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方面的内涵,必须完整理解、全面把握。同时,又要结合区域特点,从本地区产业发展实际出发,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源,依托重大工程项目,培育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也要妥善处理好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克服“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现象,着力加强关键性、战略性技术领域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增强持续创新的能力。泰州市坚持从自身特点出发,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推进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得到加强,技术发明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消化吸收引进技术,提升了二次开发能力;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相结合,开发出独具特色的产业和产品,目前已形成新型动力机械、制冷设备、汽车电子及相关部件、通讯电力电源设备、特种合金材料、精细化工、医药等高新技术产品群。

(三)坚持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的结合,形成良性运行的全面综合创新格局

加强自主创新,必须从经济、社会、科技等多方面入手,使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有机结合,形成良性运行的全面综合创新格局。泰州市始终坚持从多方面着力构建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相结合的全面综合创新格局。包括构筑利于创新的政策平台,为自主创新建立服务体系;构筑创新孵化基础平台,为自主创新提供发展空间;强力营造浓烈的创新文化氛围,为自主创新开掘不竭源泉。(三、创造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环境和条件

努力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和各方面条件,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可靠保障。好的创新环境会不断孕育出大量的创新思想、不断地增进创新动力、不断地形成创新成果。泰州市委、市政府近几年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充分发挥引导和管理的职能,从体制上、机制上为自主创新营造了一个有利的环境,为推动区域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构建自主创新的制度环境

主要是着力构筑“四大平台”:一是资源共享平台,以泰州科技信息港为载体,建立了“高校、科研院所最新成果信息”、“泰州市企业技术招标、难题攻关及项目需求”等10多个科技信息数据库,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服务。二是科技创业平台,形成三级科技园区,即以国家级泰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为载

体的科技创业园,以各市(区)创业服务中心为载体的科技成果转化园,以骨干企业为载体的特色科技产业园。三是技术交流平台,通过科技洽谈会和企业院校行等重大科技活动,积极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广泛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四是政策支撑平台,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政策。通过政策引导,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拉长优势产业链,做强做大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与新药等高新技术产业。

(二)优化自主创新的要素环境

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创新体制,离不开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环境。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自主创新,人才为本。泰州建市10年来,不断完善和落实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切实做到将引进人才与自主创新及泰州的跨越发展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引才、引智、引资、引项目四位一体,积极推进“柔性引才”,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并注重创新引才载体,紧紧依靠规模企业吸纳人才,依靠关联度大、牵引力强、产业链长的项目招揽人才,依靠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园吸引人才,依靠博士后工作站聚集人才。

(三)抓好资本市场,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融资保障

近年来,泰州市专门出台《科技三项费用管理办法》,每年从财政支出预算中安排资金用于支持企业新产品试制费、中间试验费和重大科研项目补助费。明确规定向具有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向性质的创新项目,产学研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等申报的高新技术项目提供资金支持。鼓励本市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服务支持。积极做好上市资源培育工作,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推动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尽快进入资本市场。近年来,“春兰”等企业集团在国内成功上市;

(四)抓好技术市场,促进科技要素的流通,优化科技资源的配置,激活科技元素的竞争活力

技术市场更是有力地推动了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促进了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加快了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泰州市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大力发展技术市场、知识产权事务所、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创业服务中心等中介机构,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功能、社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技术成果向市场转化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渠道。近年来,为加大技术市场的管理力度,市政府专门抽调精干力量,组成技术市场管理者队伍。对内搭建四大平台,整合科技资源,构筑科技合作基础;对外疏通五大渠道,吸纳科技资源,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大技术贸易管理力度,做好技术合同登记工作。积极组织各类科技成果交易会,推进产学研联合开发的力度,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创新服务。

(五)塑造自主创新的文化环境

一个国家的文化,同自主创新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荡的密切关系。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中华文化历来有鼓励创新的丰富内涵,强调推陈出新,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泰州市坚持古为今用、推陈

篇7:关于如何提高创新能力的思考

发展的大政方针之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那么作为祖国

未来的当代大学生又怎样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呢?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项艰巨的任务,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内就能解决,同时,这项任务更是赋予了众多的艰辛和曲折。因此,平时就要严格要求自我,认真做好以下的一些工作。

1.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出色的科学家之所以能源源不断地有新成就,在于他们有从不枯竭的兴趣,并不断地培养自己的知觉,最后聚精会神地去研究它。由此看来,新发明新发现和发明家的思维习惯和学习精神是分不开的。这要求我们,要摒弃社会中的不良风气迷惑,切实发现自己的真正兴趣,并把自己的兴趣推而广之,坚持不懈地沉醉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考当中;另外,要善于用逆向思维考虑问题的症结,不断地培养自己的直觉,并把思维的灵感火花及时保存,成为研究的新发现;科学的态度也很重要,这需要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聚精会神,真正深入到一个问题的每个层次中,否则效率的下调只会使瞬间的灵感顷刻溜走。

2.要努力积累、不断夯实基础知识

可以肯定,良好的基础知识是创新成果诞生的良好基点。优秀的创新成果都是饱含科技含量的,没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知识底蕴,是不可能孕育出优良发明的。另外,如果没有打下好的基础,大学生们也很难真正理解高深的应用技术。因此,打好基础知识的根基,对于研究新发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切不可因为基础知识的学习就一味埋头苦钻基础而放弃了对基础知识的延伸和新知识的发现,否则就陷入了片面论的泥潭。化工专业的课程很多,分的也很细,一定要学好基础课,他是我们以后研究问题的理论依据,专业课和实验课是我们实现创造的钥匙,就像敲门石一样,直接决定我们在哪一个领域有所创新。

3.要注重实现由一般到创新性思维的跨越

注意发现和总结前人失败的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很多问题,还可以通过改变方法和途径,成功的解决一些我们目前遇到的问题。还有就是遇到问题要注意从多方面考虑,而且要持之以恒,只有这样,创新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出现,单纯的为创新而创新,出现的可能性也不会很大。只有从多方面考虑和解决问题,才能出现解决问题的灵感,才能创新。利用各种方法,例如组合法、类比法、联想法等,因为创新是有规律可循的,人们经过学习和训练会使创造力获得迅速提高,创造潜能得到有效开发。这对于我们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创新水平、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极为有益。

篇8:如何提高英语创新能力

一、树立新的职业观和教学观

教师职业的突出特征是其劳动对象是人, 教育教学活动是“人与人”的交流与沟通, 它需要教师倾注汗水, 倾注心血和感情。所以与其它职业相比, 对教师的敬业奉献精神要求就更高。教师只有树立新型的职业观, 即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注重学生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勇于创新, 才可能在新课的推进中作出自己的贡献。传统的英语教学是以课本知识教学为中心的教学, 英语教学要改变过去死抠语法的教学法为突出交际的交际法。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课堂气氛非常沉闷, 教学效率不高, 无法给学生的实践提供足够的训练机会, 学生只是语言知识的消积接受者。教师注重的是如何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 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 把老师讲的记下来, 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试卷上, 就算完成了任务。因此, 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听, 听讲成为学

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 使学生不能成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教师必须冲破旧观念的束缚, 要把自己视作教学实践中的一员, 把学生作为主人, 使其享有充分的主动权、发言权。教师的重要的职责在于引导、启发和鼓励, 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重视让学生去体验和感觉, 去发现和创造, 并从中获得乐趣和感性成功。教师应建立一种新的学习观, 引导学生去自学, 通过创设情景和提出问题等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观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要实现这些目标, 教师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语言交际。在学习过程中, 大多数同学由于没有兴趣而干脆放弃了英语, 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要改变这种现状, 就必须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 有兴趣才能有求知欲, 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注重兴趣的培养, 英语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一个学生都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形成教与学的默契配合,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首先生动和轻松的课堂教学可激发兴趣, 教师可以利用实物、动作、图画等, 给学生直观的展示, 如教单词apple、orange、egg时, 最好以实物出现, 学生会表现出极高的兴趣, 还可以进行句型的训练, What’s this?It’an apple.训练等。如教现在进行时态, 叫一个学生站起来, 对其他学生说:“Now he is standing up.叫一个学生去关门, 然后问其他学生:“What’s he doing?He is closing the door.”学习将来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 教师对一个学生说:“Please clean the blackboard”, 然后指着走向讲台的学生对大家说:“What’s he going to do?He is going to clean the blackboard.”此外还可以利用歌诀和游戏, 歌决简短流畅, 十分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能达到过目不忘的效果。游戏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知识, 进行游戏性教学, 就是要对原有的教材再创造, 精心设计出一系列知识性、趣味性强的教学游戏, 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充满激情与快乐。如有的学生对whether和if用法区别一直不清楚, 在考试中容易出错。如果记住这个歌决, 就会非常清楚, “主从表从同位从, if不用whether用;discuss和介词后, whether独能显神通;宾从如是否定句, if发挥其功能;避免歧义要慎重, 其他情况可换用。”总之, 要提高创新能力, 就要设法调动学生的兴趣。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观和教师自我发展观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是学生知识能力提高的前提。教师只有爱护学生, 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 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如果不尊敬学生, 学生就会对教师失去兴趣, 更不会认真地学教师所任的学科。每一位学生都来自不同的家庭, 具有不同个性、日常表现。但他们都渴望得到教师的爱, 教师必须重视这一点。教师不仅要满腔热忱地帮助学生, 解决他们在学习及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还应了解和关心他们生活爱好和身心健康。教师必须克服成见, 公正无私, 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那些非常调皮、经常惹事生非的孩子往往蕴藏着丰富的创造力。如果轻易厌弃, 便可能失去一个创造性的人才。如果教师只偏爱那些学习好、成绩好、工作能力强的学生, 或者因家长能给教师提供某些方便而对其另眼对待, 就不仅会给这一部分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 还会使其他学生失去对教师的信任, 英语教学就会有很大的困难, 教学效果更不会提高。教师除了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外, 还要不断地学习, 为了适应新课标教学和提高创新能力, 终生学习已经成为教师的一个重要责任。教师所面对的是极富变化、不继发展的学生, 只有把自己视为一名学习者, 不断反思自己的观念、态度、行为、增长专业知识等方面, 才会成为一个创新能力的教师。教师只有把自己作为终身学习者, 保持自我发展观, 才会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质量也才会提高。

上一篇:成语十万火急的意思下一篇:手机检测及测试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