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真情自然流露感动作文

2024-05-05

让真情自然流露感动作文(精选17篇)

篇1:让真情自然流露感动作文

中秋节,又是团圆节,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可是却有许多坚守在岗位上的人不能回家。有消防员、环卫工人、警察、医生……他们都是我最敬佩的人,他们在节日里不能与家人团聚,为了人们的安全和健康默默付出。

九月二十二日,阳光明媚,秋高气爽。我和义工小天使们参加了“小小月饼表我心”的活动,去给那些坚守在岗位上的交警叔叔送上香甜的月饼。早上八点,我满怀激动的心情和妈妈来到“孵化园”集合,已经有许多义工小天使拿着送给交警叔叔的月饼在等候了,看他们个个兴奋又高兴地在谈论着今天的活动,我也加快了脚步,跑到队伍中。没过一会儿,人都到齐了,老师给我们讲了活动规则和注意事项,我们细心听完后,就兵分两队出发了。我们这一队的目的地是富强路和大尧街的交叉口,我一路都很期待,希望快点到达。

很快,我们就到了目的地。几个交警正在执勤,他们身着天蓝色制服,外面套着荧黄色的马甲,带着一顶白帽子和一副白手套。英姿飒爽、威武、神气。老师告诉交警们我们的来意,交警们面带笑容站成一排,我们轮流送上香甜的月饼。一个小朋友先向一个交警阿姨献上了一束美丽的鲜花,马上就轮到我了,我在心里激动又紧张暗想:待会儿该对交警叔叔说什么好呢?不知不觉轮到我了,我微笑着走到交警叔叔面前,双手捧起月饼,说:“叔叔,您辛苦啦,祝您中秋节快乐!”交警叔叔接过月饼,对我笑了笑,说:“谢谢你,小朋友。”我觉着有点不好意思了,连忙回到了队列中。活动结束后,我们和交警拍照留念。

今天我不仅近距离了解了交警叔叔的工作,还感受到了他们的辛苦和敬业,虽然我们只献上了一份小小的心意,却代表了我们浓浓地敬意。

篇2:让真情自然流露感动作文

一艘破旧的小渔船,两支年代久远的船桨。一双开裂的大手,古铜色的、皱巴巴的皮肤,与你的力量不相匹配。你的笑容与热情让人看不出你是个六旬的老人。人们都奇怪为什么你不同儿女去城里过好日子,你也只是笑笑:“我这辈子注定要在这船上过活。”

儿女们把你接到城里,可没过几天,你便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我的手闲得没处放。”你想念着你的小船,想念着大河。它们好像磁铁,专门来吸你这颗磁心似的,令你牵挂。终有一日,你走上了公交车,回到了大河。你又在大河上,在小船上,咧着嘴,一听见人的喊声,便把船划至岸边,将人送至对岸。船还是那么平稳,还是那么快速,令人舒适、安心。

我来到大河,你还是戴着草帽,驾着小船,在水上“游走”。那时正是夕阳西下。血红的夕阳成了背景。你用力划着桨,哼哼着老秦腔:“……王超马汉……喊一声……”那雄壮的声音与水声成了交响曲。你时不时与客人聊一会儿天,有说有笑,但仍不停地划着船。小船“散步”似的开着,你总在没人时拍拍小船:“这是我的家哟……”

夜间,我坐在小船上,看着这小船,我的心中十分地不解:究竟是什么对你有如此吸引力?又是什么催使你走上这条路呢?你也只是笑一笑:“这只是我的归宿罢了。”这么简单的一句?这是你的归宿?也是,也不是。对于身处这个行业的人群来说,你只是这人群中的普通的一员罢了。

篇3:如何让学生在习作中真情流露

一、认真观察, 才能写得逼真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 我发现很多学生认为只有大事情、大道理才是好素材, 才能写出好文章。其实不然, 作文能否打动人, 能否引起别人的共鸣, 不在于选材和道理的大小, 关键看是否写出了真情, 只有真情流露的文章才会感人至深。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养成认真观察生活的习惯, 选取自己身边熟悉的事情来写, 才能写得逼真。因此, 我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平时多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 不要让身边的写作素材在眼皮下悄然溜走, 正所谓“处处留心皆佳文”。

学生习作最怕的是无事可写, 教师应激励学生仔细观察, 认真描写。学校每年都要组织运动会, 学生们认真准备、积极锻炼, 全身心地投入到运动的快乐中。运动会结束后, 看到他们依然谈论不休的情景, 我就让学生在班上分组讨论, 他们都谈得津津有味。抓住这个时机, 我让他们把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写出来, 许多同学写得非常真实和感人。所以教师在作文训练时能有意识地提前给学生辅导, 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生活, 去抓住生活中感人的镜头, 文章自然真实可信。

可见, “生活本身并不缺乏美, 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不仅为我们提供取之不竭的写作素材, 而且为我们提供观察生活的机会, 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就一定能写出逼真的文章。

二、积累语言, 才能写得流畅

积累语言, 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因素。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 才有可能笔随人意, 甚至妙笔生花。英国作家约翰逊说过:“为了写作, 一个作者的绝大部分时间要花在阅读上, 一个人要翻遍半个图书馆才能写成一本书。”教师平时要鼓励学生阅读和积累, 尤其是一些优秀习作, 名人诗词、中外名著等, 让学生大量吸收书中的妙词佳句, 日积月累, 学生头脑中积累的语言丰富了, 写起作文就会得心应手, 下笔畅顺。写出来的文章也会形象具体、生动活泼。

现在语文课本入选的课文, 大都是名篇佳作, 指导学生认真阅读的同时, 更要指导学生向作者学习怎样运用语言来表达, 做好语言积累工作。那么怎样做好语言积累工作呢?一是要求学生多摘录。对于课文中的典型事例、精彩句子或段落、名言妙语、谣谚典故等及时摘录、整理、交流。二是要求学生多阅读优秀作文。因为这些文章无论从语言特色、写作方法、文章内容上, 都与学生很贴近, 学生易理解和掌握。三是要求学生多背诵。对于背诵要有所选择, 要选择那些适宜背诵的重要段落、精彩片段和警句妙语。通过摘录、阅读、背诵作者的语言, 就会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成为他们语言仓库里的宝贵财富。这样, 积累多了, 写作的时候, 想用某些词汇、某些句式、某些表达方法, 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写诗也会吟。教师要善于创设语言情境, 激起学生语言的兴趣, 激活他们倾吐的欲望。只有加强语言积累, 才能扩充词汇量, 让学生随时都能说出流畅的语言。

三、贴近生活, 才能流露真情

作文来源于生活, 真情实感只能从生活中体验和感受出来。一旦让学生融情于生活, 培养丰富的感情, 就不愁写不出真挚动人的好文章。因此, 我引导学生在参与生活中学作文, 在审视自己的生活中写作文, 在品味自己的生活中感悟真情, 这样就符合学生习作的心理, 有利于学生在创作中流露真情。

学生在写真情实感的文章时, 最容易忽视的是生活中的细节, 认为家庭生活太平常, 不能从日常的生活中感受到家庭成员之间的真情, 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就枯燥乏味。因此, 我以“指导学生从生活细节中感受真情、通过对生活的描写来表现真情”作为作文课的教学重点,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学生熟悉的生活画面,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 让他们对生活的表达有了更多的情感投入后, 就会更加注重对生活的描写。因此, 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随时注重生活积累, 随时对生活进行写真,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 释放自己的真情实感, 使学生的写作才华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这样, 学生才会由“怕写”到“爱写”、由“瞎编乱造”到“真情流露”。

篇4:让真情自然流露感动作文

关键词:求诚;作文;语感;实践;修改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5-032-01

2009年的一则报道我们至今难忘,也对我们的作文教学起着深远的影响和作用。重庆晨报和课堂内外杂志社、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共同主办的“梦幻山水———武隆喀斯特杯”首届重庆市中小学生原生态作文大赛暨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重庆)大赛的决赛入围名单昨日出炉(具体名单详见《课堂内外》官方网站和重庆晨网),近千名写手入围。虽然学生们写的命题各异,题材不一,但真正打动评委的都有一个相同的元素,那就是:真情流露!

何谓“作文原生态教学”?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观点,在我看来它指的是作文教学本来的、自身固有的生存面貌和发展规律。原生态作文教学最核心的标志是作文教学的所有活动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符合作文教学本身的特点与规律,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原生态作文,给孩子们一个生态的写作根基,让每个孩子能够在作文教学中找到乐趣。

一、立诚之本

因其“求诚”文德观的直接影响,叶圣陶先生还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主张“立诚乃作文之本”的思想。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 是人自然而然的一种行为方式,甚至是一种存在方式。

而在写作活动过程中,应该树立最基本的要求意识,而最能体现价值情感准则的就是“立诚为贵”。它既是写作的原则,也是做人的标准。

在叶老所言,为文与做人彼此统一互涉,修养德性,君子品格,才能真正写出滋润心田的精妙文章。“立人”首就是指导学生写作实践的前提。作文教学决不能只着眼于方法技能的传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实是片面的认知,没有哪个渔夫在明天出海前会与他儿子讲解捕鱼几步走的步骤与方法。只关注于文章字句与形式的修饰雕琢,应试技巧的探寻学习,而应该时时注意顾及到学生个体的全面均衡发展, 尤其是人格的塑造、精神的 训练、道德培养方面的诸多问题。只有让学生养成真诚品德,才能写出“立诚”之作。

这一理论是叶圣陶作文教学观的关键与精华所在。

如何才能做到“立诚”?最关键即文章内容要真诚。要符合生活实际,符合情感逻辑。再者,写作本身态度要真诚。“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性情的自然”,所有真诚的文字都是发乎情的,都是“发愤著书”。近人饶宗颐《澄心论萃》六七则云:“以道言,贵得中和,然以艺言,则不‘悲不足以动人。此道与艺之所以异趣。”也是认为文章之旨與教学实践之旨。

二、语言培养

培养孩子驾驭语言,以磅礴的诗意叙说,很好导师其实就是叶老的经验与指导。叶圣陶一贯倡导抓好写作者的语言习惯,认为这是理解、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基础。

语言习惯,本质上就是“语感”的问题。语感即是对语言敏锐、准确的把握,以及情感的浸润。

其实语文教育的问题在肢解式阅读,造成学生无法对真正的文学意境有共鸣,说到底就是没语感。这在古诗文中尤为典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中“朝”字必然读zhao1而不是chao2,因为下文有“夕”字对着。只要有语感,这是条件反射式的。

而语感并非绝对天赋,它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生活经验的熏陶,在生活中体味语言,而不只是翻阅现成作品。语感主要源于体验,而且体验越丰富,对语言的理解就越深切。二是在阅读中增强语感,现成作品已经包括了他们的语言体悟与创造。读其作品,即悟其语言内涵,语感就会相应提高。叶老还强调语言习惯用意,强调思想与语言的一致,有了好的语言习惯,好的语感,写作起来自然上手得快。

三、修改文章

写作就是把之前的文章夷为平地。叶圣陶认为,作文修改最直接对象是语言,但这并不意味着修改就只是语言修辞格方面。正是由于思想情感认识的变化,才会使得文章的语言发生改变,所以修改文章其实是理清情感与修改思想。

除此以外,叶老还提出了一些修改上的原则。

首先,‘修改应是本人所为,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由于现实当中,写作教学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规定性,学生容易对教师的批阅和作文课产生依赖性,使得自我本人的修改就从写作系统中分离出去,除了不能让学生体会到真正的写作过程,更是剥夺了他们文章的自主权。其次,文章要以生为本,站在学生的角度修改。学生的自改当然非常关键,但也不能厚此薄彼,老师的批改也必不可少。可教师的个人生活经验,思想厚度,情感体验,审美标准以及写作的习惯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习作,这就会使得文章越改越象教师之文,相对就会弱化学生个性,使学生写作步入盲目摹仿的误区。叶圣陶先生由此告之:“教师须揣摩学生原意,帮助他们把原来的意思说清楚。”语文教师的工作,就是在充分了解学生原意,理解学生情感以及作文的结构章法上,再使学生的文章越来越在丰富、结构、辞采、审美等方面更上一层楼,指导他们实现对自身情感与经历最为理想的表达效果。

总之,无论理论上的作文原则,还是实践中的作文思想,叶圣陶先生的论述都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作文与生活,作文与做人,作文与说话,关系都相当之密切。而叶老的精辟论述,越来越受到一线语文老师的重视。尤其在中高考作文中,命题倾向早已多样化、自由化,所以更要以叶老指导为出发点,结合多样化的写作实际,作经验之谈。

写作既要从语言入手,又要出乎其外。当境界达到——语言这东西,就像朽木和浮尘,一点都不重要的感觉之时,写作才算开始,从壳内钻出来。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篇5:让真情自然流露六年级感动作文

左红顺

那一天,我很难过,因为它走了,也许以后就再也见不到了。

它是我们家庭中的一员,它与我们相处得很好,但,它却失踪了,它悄无声息地从我的生活中消失了。那天,我的生活又回到了从前,因为我知道——那条小狗——皮皮永远也回不来了。

我想可能是有人把它偷走了吧。不!也许是它以前的主人来找它了,它必须得走了。我不停地自我安慰着,可为什么不让我与它道个别呢?我多想再见它最后一面呀!

皮皮,你还好吗?现在的主人对你好吗?皮皮呀皮皮,你知道吗?那天早上我一醒来,就去给你送吃的,想看看你憨厚可爱的样子,可你却不见了。我一直找你找到天黑,可就是不见你的踪影。唉!你要是能让我再摸摸你那白白的、绒绒的毛,那该多好呀!我还欠你一顿早餐呢,你要是回来了,我一定补偿你一顿丰盛的早餐。

篇6:让真情自然流露六年级感动作文

蔡霖桥

中午,我吃完午饭就赶紧到公地捡垃圾。捡完垃圾,我便沿着操场边儿往教室走。咦?那几个打篮球的不是我们班的同学吗?真想跟他们一起玩一玩呀!

我跑到篮球架下,鼓起勇气问:“华子木,可以让我和你们一起玩吗?”“华子木,不要让他打篮球!他根本不会玩儿!”不知是谁插了一句。我的眼睛瞬间就迷糊了,我默默地走出场外,坐到操场旁边的石凳子上。不一会儿,华子木跑过来对我说:“我们打球还缺一个人,一起来打吧!”我悄悄抹掉眼泪,点点头,就跟着华子木来到了“战场”。

太好了!球权居然在我们这队。可是,我方的一个队员和对方的一个队员一直僵持不下。突然,我方队员一个漂亮的传球,篮球飞一般朝我这边来了。我接住球,又把球传给了向顺蕾。向顺蕾接过球准备投篮,却被对方一个队员拦住了。这时,向顺蕾用一个假投球的动作迷惑对方,只见他猛地一个转身仿佛变身斯蒂芬·库里,篮球从他的手里飞出去了,他投了一个三分球,真是太帅了!

第二轮对方抢到了球权。我绝对不能让他们投篮!我一会儿张开双臂拦人,一会假装要抢球,我像只灵活的猴子穿梭在对手面前。对方球友被我弄得很无奈,他说:“好烦啊!你可真能挡!”

篇7:让真情自然流露作文

“呵哧,呵哧,呵哧!”啊,终于跑完800米了。跑完800米后,我心跳加快,肚子很疼,脑子也很痛,伴随着咚咚咚的心跳声,我感觉脸一阵红一阵白,一阵热一阵冰。

回到教室,开始上课了。“哗!”是我吐了吗?不是,那是谁吐了呢?我一脸好奇,原来是我最好的朋友吕凝言吐了。我一看,赶紧回过头,因为我一看到别人吐,自己也会跟着吐。我真希望自己的眼睛能少看见这种东西,可那股浓浓的臭味还是慢慢地飘到了我的鼻子里。天呐,那时我真希望我生来就没有鼻子。我赶紧走到门外去呼吸一口新鲜的空气,真不知道空气原来可以比香水还香。可一想到那个呕吐物,无论多么香的东西都阻止不了我想吐的欲望。终于,我还是忍不住吐了。胃里火急火燎般难受,还一直挤压着,头也痛得厉害。早知道就不去跑八百米了,难不成是我前世和八百米有仇?

吐完了,我赶紧去卫生间洗手洗脚,然后坐在教室里休息了一会儿。看着那些帮忙清理呕吐物的人,我想对你们说一声:谢谢你们!

篇8:让小学生习作真情流露

关键词:习作目的;习作内容;习作指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做真人。只有让学生把作文看成是一种自然的生命状态,一种朴实的生活行为,一种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才能引导学生用真实的生命拥抱作文,让心灵与作文亲密无间。这里我将结合自己的观课议课、反思实践,谈谈自己让小学生习作真情流露的做法,与各位同仁探讨交流。

一、习作目的要明确

长期以来,学生作文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应试而作,为了让教师满意而写。这种教学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感知、情感,致使作文远离生活、缺乏体验,缺乏真情。“说假话”“抒假情”不仅是作文的问题,实质上也是做人的问题,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是极其不利的。习作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它是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应当是真我的体现。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是学生学习做“真人”的一种历炼。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所以,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让学生思想自由,无拘无束,性情率真地抒发自我,表达真情实感,张扬个性。教师自身也要具备一颗不同一般的“心”——童心、爱心、真心的复合体,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与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的贴心人,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为学生习作真情流露打下基础。教师还要多和学生说真心话,多和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言为心声”,用自己榜样的力量去鼓舞和激励学生求真,做真人。

二、习作内容生活化

1.在习作命题上注重与生活的对接

胡适就命题所提的条件是:“第一要能引起学生的兴味,第二要能引起学生去搜寻材料,第三要能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学识。”来自于生活的题目,最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有主动写作的欲望。这就需要教师能时刻关注生活的热点,是引领学生再现生活的乐趣作为写作的主要动因。例如,在中央电视科教频道今年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中,各地美味可口、沁人心脾的美食引起了热议。于是,在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要求是:介绍自己喜欢的风味食品时,我搜集整理了《舌尖上的韶关》视频播放给学生看后,拟了这样一道题:你最喜欢吃妈妈煮的哪个菜?按“食材—做法—感受”的顺序推介给大家。当天学生想说的欲望十分强烈。虽然只是六年级的学生,但在片段写作中也尽情展现自己的真实感情。

2.习作内容应以学生有体验的生活中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应以写纪实作文、想象作文和应用文为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教师应大力进行观察作文,实物作文,生活体验作文,活动作文、游戏作文,应用文等的训练,只有这样从生活中摄取和积累习作的素材,才能为习作开拓源头活水,才能激发学生学习习作的热情和兴趣。我的孩子从小我就教他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例如《怎样去上学的调查报告》、《第一次跳水》《校规——小白鼠事件》《她笑了——探望小怡同学》《养小鸭子》《爸爸智斗手机骗子》等,由于从有体验的生活中来,因此习作语言流畅、有感而发,作文内容真实,孩子活泼可爱的性格就跃然纸上,作文成了孩子童年美好生活的写照。

3.生活化的习作内容引进课堂

语言学家克鲁姆说:“成功的语言课堂教学应该是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已学到的语言材料。”所以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爱好出发,充分利用和挖掘习作的主阵地课堂,在课堂里提供真实的习作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真实的习作交流,从而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获得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如,习作课上运用实物、图片、简笔画等让学生触摸生活,通过亲自地观察、感悟,真正做到“拿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利用角色扮演、视频、课本剧等模拟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情动而辞发。也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开展主题班队活动、科学小制作小实验、游戏等,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生活,走进习作。

三、习作指导要关注学生创作的心理过程。

1.作文指导要着力于激发习作欲望,打开思路

作文指导要指在关键处,导在兴趣上,让学生的眼睛发亮、发光。教师指导审题时,应量拓展习作的范围,从学情出发,深入浅出;解读以单元主题为主,依据教材启发学生的习作题目可以多元化,并自己命题,而且切入点尽可能小,符合小学生的特点。如语文S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习作《我的一次科学尝试》,“尝试”可以理解为一次科学小实验、小制作,一个小窍门;还可以理解为以前没有做过的一件小事,这里的“科学”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此时,教师指导时就要化难为易,通俗形象的理解为对自己“有启发、有帮助,有提高”的认识,习作就好写多了。

2.作文指导要努力唤醒学生的内心世界的种种心理表象——在人记忆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

学生的生活经历比起成年人来当然不够丰富,但也并不是白纸一张。作文指导中唤起学生对自己某种生活的形象回忆,激起相应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使之产生不吐不快的强烈冲动。为了“唤醒”学生的心理表象,教师就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他们运用调查、测量、统计等多种观察方法认识客观事物。教师应注意选择观察的对象要形成悬殊,落差大好比较,要把观察的生活情景(或事件)拉长、放大,让学生看得细,看得清,让事物的形状、颜色、味道、变化等通过我们细致观察实践知觉(感觉)出来,储存在头脑中,再与头脑中自己想说的话联系起来,形成丰富的内部语言,从而使学生写出自己印象最深刻、体会最深切的东西,而不是按一种写作套路去刻意虚构。

3.作文指导要着力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情感是驱动学生习作的内在动力,情动而辞发,作文指导中教师应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激起其相应的情感体验,使其产生共鸣,产生不吐不快的强烈冲动。为了“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话题作文题目前均有一两段文字作为拓展学生视野,引发学生思考的“饵料”。布置作文题目时,教师可以通过表达的情感,语气来唤起学生的情感记忆,从而有效地激起学生写作的热情。指导习作时,在描述的事物的过程中,教师要任务驱动:每个阶段你想到什么?心情怎样?把过程中的感情变化描述出来。确实,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强烈的情感需求,学生才有可能写好作文。

4.增强外部语言的表达

语言的表达在小学阶段是需要讲文体特点、文体结构的等一般习作知识的。学生掌握了记叙文的几种文体结构,抓住结构的要素来写,就能做到文章的大致条理清晰了。如记事的文章,抓住写事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写;状物的文章,就抓住景物的样子、特点、功能来写等,这样学生习作就能做到言之有序。教师指导学生把重点内容写具体,就做到言之有物。所以,小学阶段习作的一般规律还是要讲到位,学生的习作才能事半功倍。其次,还要要求学生平时进行好词好句的积累,掌握语言的修辞等,这样表达效果才会生动形象。

参考文献:

[1]张洪玲,陈晓波主编.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

篇9:让真情自然流露作文

记得最清楚的,是一个哥哥在家的时候。哥哥很调皮,几乎在宿舍的床上摔过无数次,我很喜欢这个哥哥。爸爸白天上班的时候只有他陪我玩。

我们回去的前一天,爸爸带我们去游乐场玩。我们到的时候那里己经人山人海了。

我和哥哥一进去就兴奋地跑向鬼屋,爸爸在外面等。鬼屋里很黑,时不时还传来一声游客的尖叫,我紧张地抓住哥哥的手,怕突然间看到工作人员扮的“鬼”。哥哥看我的样子笑了:“刚才吵着要来的人是你,现在害怕的也是你,既然那么怕,你又干嘛要进来呢?”我恶狠狠地瞪了他一眼,“怎么滴?我乐意!”“随便你吧,你开心就好。”

我紧紧地闭上眼睛,扶着哥哥慢慢的往前走。“好了吗?哥哥?”我问他,“没有‘鬼’了吧?我可以睁开眼睛了吗?”

“好了,睁开眼睛吧,已经没有‘鬼’了。”

我小心翼翼地睁开眼,映入眼帘的是一张放大的鬼脸,我失声尖叫,一边哭一边拍打哥哥的手臂。终于,我们走了出来,我脸色苍白,再也不敢来鬼屋了,哥哥却笑着跟我说,如果我没有看到鬼的话,那来鬼屋就没有意义了。我恨得牙痒痒,偏偏我还找不到话来反驳他。

“我们去玩这个转盘吧!”哥哥指着一个转盘摩托车兴致勃勃地说。还没等我说出不想去,哥哥就已经把我拉了上去系好了安全带。

还没等我缓过神来,转盘已经启动了。我紧紧地抓住扶手,生怕一不小心就掉下去了。转盘的速度逐渐加快,我不停地安慰自己,“不要怕,不要怕,一会儿就下去了。”不一会儿,转盘就停了下来,当我把安慰自己告诉哥哥的时候,哥哥笑着跟我说:“我也安慰自己了!”

我问他:“那你是怎么安慰自己的呀?”

“我?我是这样安慰自己的:‘不要怕,不要怕,一会儿就死了!’”我笑了,哥哥也笑了,接着我们玩遍了整个游乐场。

篇10:让真情自然流露作文

清楚的记得,那天我和妈妈一起进城回来时,坐上了通往家的18路公交。我们坐上车以后过了几站,有一位年岁已高的老奶奶上了车。当时车上已经没有了座位,老奶奶只好站着。我瞄了一眼车上前边坐着的年轻人,他们置若罔闻,只见他们玩游戏的玩游戏,吃零食的还在继续,这么多人没有一个起身让座。于是,我起身让老奶奶坐下。奶奶特别感激,还对我说:谢谢小美女,我们一起挤着坐吧!就这样我和老奶奶妈妈我们三个人一起挤着坐着两个座位到了家!这位老奶奶在我给她让座时,还能够不忘让座的人,拉着我陪她坐在一起,真令我意外。

由于通往我们家的公交比较少,那天又是周末,所以傍晚那趟车特别挤,我挤上了公交,却成了站客。我们这边道路很多地方都被压坏了,一路比较颠簸。每一次颠簸难免会与他人碰撞。拥挤不堪的车上我一下子就被人撞的往前倾了,眼看就要摔倒的我,被站在前面的姐姐用力一扶,我被扶住站稳了,而扶我的姐姐差点儿摔个趔趄。我的心里有一股暖流流淌着,我觉得姐姐好美丽,好善良。明明我们之间素不相识,但姐姐还是危急关头扶了我一把,尽管自己差点儿摔倒。

篇11:让真情自然流露作文

上下楼梯有什么好畏惧的呢?原因有很多。每逢回家,总喜欢”轻装上阵”,家中因为有暖气、很热,所以经常穿得很薄,如若要出门,还要为自己里三层外三层地裹上厚厚的衣服,很是麻烦。如果仅仅只是因为这,我也不至于如此讨厌它,真正使我头痛的是上下楼梯时那孤独的过程。

穿上衣服与拖鞋,开始下楼。刚踏出第一步,我的四周便被黑暗与寒冷所包裹,由于整个楼道都是声控灯,所以我不得不在陷于黑暗之时大喊几声,以重归于光明之中,但灯光维持的时间并不算长,我又得赶在灯光熄灭之前走到下一层并减亮下一盏灯,有时这长久未修的灯根本不亮,搞得人心惶惶的。我就是不喜欢置身于黑暗之中,仿佛被黑暗所侵蚀,有一种说不出的痛苦。

饱受煎熬下了楼,又得继续上去。比起下楼,上楼甚至更加困难,幽暗的灯光只能看得见台阶,摸索着上前。而且在这大半夜还需做好随时遇见人的准备,即使和蔼的邻居大爷,在这漆黑的环境之中,仿佛成为了阴差使差,怀着忐忑的心,终于回到了温馨的家。

篇12:让“孩子气”自然流露

一位同学写了篇《打雪仗》,前面写得挺活泼的,结尾却冒出这么一句:“我很高兴,因为通过今天的雪仗,使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11岁的小学生会在打雪仗后去总结什么“深刻道理”,而且为“懂得了道理”才高兴?老师问这位学生:这是真的吗?他回答:当然不是。打雪仗我只觉得好玩。这么写,是为了让文章有积极意义。老师告诉他,想写出积极的意义并没有错,但不能把“意义”硬往作文上套。老师叫他把结尾改一下,要带有儿童的情趣。他是这样改的:“累了一天,我连动画片都顾不上看,洗过澡就上了床。胳膊和腿又酸又胀。奇怪,扔雪球那会儿,咋没感觉到手脚酸痛呢?”这个结尾就很真实,写出了真正的感受,很有特色,没有故意地去“拔高”。

再如一位同学写了一篇《山泉》的作文,结尾是这样写的:“哦,我爱你,山泉的本色,更爱那些具有泉水般品质的人们……”我在批改时写了这样的批语:这个结尾话像一个漂亮小孩穿了双不合脚的大皮靴,把一篇好端端的作文弄成了“四不像”。建议你仍然跟前面一样,用一个真实的“画面”给《山泉》作结尾。

后来,他把结尾改了过来:“……追到这儿,再也听不到叮咚的流水声,山泉乖乖地躺在深潭里,枕着山林和星星月亮的倒影,静静地睡着了。”这个结尾就体现了孩子特有的想象,很富有童趣。

篇13:让真情自然流露作文

“你先走吧,我得留下来干活。”“要不我帮你?”“不用,不用……”记得那是一个下午,我突然被老师叫去办点事情,那天我和一个同学约好一起放学回家,但是看这样,估计得晚点回家。我就告诉他:“你先走,我有点事情要干。”“什么事啊?”“没啥事。””用不用我帮你?”“不用,不用,你赶紧从侧门坐公交吧。别让你爸妈着急。”“嗯。”过了一段时间,我终于把手上的活给干完了。

我撑了撑腰,走出教室,把门锁好。此时夕阳已经西垂了。我走出教学楼,看到侧门已经锁上了,我只好从正门走出去,边走边想:唉!今天又是自己坐公交,真没劲……走出大门,我向四处瞟了一眼,突然看到那个跟我约定好的同学正站在正门外。这让我非常惊讶,而且大门离侧门也有一段距离。我急忙跑过去,问道:“你在这干吗?你不是从小门坐公交吗,这么跑到这来了。”“你不说放学咱俩一起回家吗?所以我就到正门等你。等你半天,可算出来了。”

我根本就没有盼望他能来等我,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头。“那好,快走吧。”“嗯。”我和他边走边说,终于走到站点。我们坐在长凳上休息。过了一会儿,笛声响起,我站起来一看,却有点失望,因为这根不是到我家的车,现在太阳已经完全下山了。我的爸妈应该很着急了。跟我约定做一个车的同学的家长也应该很着急了。我就对他说:“你赶紧坐这趟车回家吧,这路车直通你家,要不然你坐那路车还有点远。”但他却回复:“咱俩约定好的事。

就得执行到底。所以我还要陪你一起坐那路车回家。回家我自己跟我爸妈解释。”这句话让我感到十分温暖。他宁可走远路,也不违背他的承诺,这让我十分赞许他,约定好的事,他从来不会不信守承诺,这让我感到自愧不如。在此同时,公交车也来了,他就拉着我上了车。在坐车的途中,我一直在思考这件事情。直到他下了车,跟我说再见,我才回过神来,跟他挥手告别,直到看不见为止。

他未必是最聪明的,未必是最优秀的,未必是最让人夸赞的。但他一定是最朴实,最有担当,最信守承诺的人。他,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篇14:让真情自然流露作文

去年过年回东北老家,长途跋涉令我口干舌燥,看见餐桌上父母给奶奶买的香蕉,随手便拿,却被妈妈喝住,我悻悻地把手缩回去。奶奶微笑着转过身来,用力拽下一根香蕉就往我怀里塞,一个劲儿地说:“俺不爱吃香蕉,黏牙让俺孙女吃。”我也不推辞,得意地瞪了妈妈一眼,津津有味地一连消灭了三根,在茶几上留下了三个果蒂,因为香蕉根部的果肉是苦涩的。

当我悠闲地在庭院里欣赏腊梅的素洁,倾听枝头鸟儿的欢唱时,忽然看到一个瘦小的身影来到茶几前,拾起刚被我丢弃的香蕉。我隔着茂密的腊梅花丛定睛一看,是奶奶!她用粗糙的手指艰难地取下那一小截香蕉,放在左手心细细地端详了一阵子,似乎那根本不是香蕉,而是什么山珍海味。她用食指和大拇指捏着尖尖的果肉,慢慢地放入口中,用干瘪的牙床缓缓努着,瘦削的脸庞上浮现出孩子似的笑容,眯着双眼细细品味着,临了还意犹未尽地吮吸着拇指上残存的果肉。

就在这时,我们四目相对了。她愣了一下,不好意思地冲我笑着,冲我招招手,又递来了一根香蕉:“来,再吃根。”我的视线一下子模糊了,飞跑过去,紧紧地抱住了她,低头才发现这个我从未认真看过的老人是如此沧桑,四方的紫黑面上的皱纹,仿佛书写着她一生的操劳。我接过香蕉,剥开皮,虔诚地将它置于奶奶布满老茧的手心里:“奶奶,您吃。”奶奶一把搂过我,幸福地笑了,饱经风霜的脸上泛过一丝红晕。

篇15:让真情自然流露作文

这是一扇极其老旧的窗,上面的玻璃早已蒙上了一层灰尘,还夹带着些裂痕,应是岁月的创伤吧。这窗,被安装在一间老房子里,成了它“同病相怜”的伙伴。

一位年迈的老人跌跌撞撞地四处行走着,摸索着,使得经过的路人都诧异地打量着他,待到走近时才恍然:原来,这是一位盲人。盲人似乎在寻找着什么,但碍于自尊心,始终没有开口寻求帮助。在众人的指指点点之中,他似乎沦落为了一个形迹恶劣可疑的人。

老人不时喃喃自语,但谁也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其实,大家也都不想知道,他究竟在说些什么。此时正是冬天,伸手可及皆是一片寒凉,老人却丝毫没有停止行动。终于,他触到了那扇窗,轻轻抚摸了一下,在那窗前停下了。

路人问他,为何花这么大功夫寻找一扇窗?老人只是笑而不语。路人呢,也似笑非笑地摇摇头,走远了。一个男孩与众不同,他看看窗户,又充满敬意地看了老人一眼。接下来,那男孩缩在角落里,似乎在等待一个时机。

待到路人都走开后,他走来和盲人说:“您应该听说过‘眼睛是心灵之窗’吧!”盲人见有人和他的意见相同,轻轻点头,露出满意的笑容。谁知男孩接下来说出此番话:“我知道您失去了眼睛,想用美好的心灵当作眼睛看世界。但是您有没有想过,真正的世界其实和你自己看到的世界差不多啊!”他用手指敲敲窗户,一脸嘲弄地看向盲人。

盲人还是微微点着头,没有收敛自己的笑意:“我认为你说错了。我通过这窗,看出的是丰富多彩的世界,而不是枯燥的。如果你认为我说的不对,你可以不信。但是,你不能改变我的想法。”他顿了顿,又说道,“你可以悲观地看待事物,但我要乐观一些。看来,你比我还要‘不正常’呢!而我之所以在寻找这窗,自然也是在寻找希望啊!”

篇16:充实作文,真情流露

关键词: 作文教学 多听 多看 多读 多记录

现在多数初中生的作文尤其记叙文看起来都是无病呻吟、内容空洞,读起来索然无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三个:

一个是不能做个有心人,不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所以觉得每天的生活都一样,都是两点一线,很平常;家庭生活日复一日,没有变化;身边的人每天都做那些事,说差不多的话,没什么新鲜的。这些生活在他们头脑中没有留下一丝印象。这些感受让他们觉得都不能成为写作素材。

还有一种同学对生活很敏感,能观察到甚至记住发生在学校或家庭生活中的小事,但他们认为这些事太小、太琐碎,没有从中体会出生活的精华或感悟出道理,所以认为不足以写进作文里。

还有一类学生性格比较内向,思想负担比较重。不愿向别人说与自己有关的事或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怕招来同学、老师的嘲笑或歧视等,所以编造一些事件对付作文,这样的作文不能打动自己,更不要说打动别人。

对于第二、三种人,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和引导他们多思考感悟生活就可以了,让他们知道生活是真实的,包含丰富的情感,这样的小事更能反映生活,写来更有真实感,也就更能打动读者。并让他们体会大作家的作品也多是写生活中的小事。《散步》一文写一家四口人的田间散步这样的小事,多么生活化,多么有画面感,多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大作家朱自清的《背影》更是写了父亲送儿子上学时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小事。父亲那肥胖的身体艰难爬月台的一系列动作不仅感动了作者,还感动了无数读者。包括大文豪鲁迅的《朝花夕拾》也写了很多生活中的小事、小人物。改变了思想,他们的作文就有了素材。下面我谈谈初中生如何积累材料充实作文。

一、多听多看多记录。生活就是一个大资料库,那里装着人、事、物、景、情。要想这些材料为你所用,要从这个大资料库里向外搬运需要的。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处处皆风景,人人身上有故事,事事中有道理,物物中装情感。特别是写记叙文,更注意多听身边人的话,把那些反映人物性格或有道理的话记下来。多看或体会身边人尤其自己身上发生的事,看别人是怎样处理事情的,有哪些可取之处,哪些是处理不当的。再反思自己在处理事情时是否恰当,事情给了你什么影响或感悟出了什么小道理。然后用专门的笔记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初中生受阅历影响,作文大多反映亲情、友情、师生情和自我成长这四大类话题。都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郑振铎的《猫》中共写了三只小猫,无论样貌、神态、动作都写得活灵活现,而且作者还在第三只猫的命运上得出了一些自己的感悟,这些都是作者认真观察并积极思考的结果。课文《行道树》对我们天天熟视无睹的事物感悟出了生活的真谛,源于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思考。

二、多开拓生活领域,尝试不同生活内容。如果你认为生活是枯燥的、乏味的、不鲜活,那么多参加学校或社会的活动吧,新年前夕为军烈属、五保户打扫卫生、购买年货;到交通要道宣传交通规则、文明公约;春季植树挖蛹,夏季捕打蚊蝇,秋季采集树种,冬季清扫积雪。还有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如远足旅行、参观访问、兴趣小组活动、饲养小动物、课外阅读、看电影戏剧等。参加这些活动,生活面广泛了,自然就有大量的、丰富的写作材料。如果家庭条件允许就应该行万里路,利用假期出去旅游,观赏名山大川,感受各地风土人情,了解名胜古迹的魅力,品尝各地美味小吃,这些都为写作拓宽思路,增加写作内容。

三、多读书多了解新闻。这样既可以为记叙文积累好词好句,又可以为说明文积累知识,为议论文积累观点和论据。叶圣陶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尽管学生接触的生活和可以观察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但毕竟有很大的局限,大量需要依靠书本知识提供间接的生活素材,要重视这方面,—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只有“读书破万卷”才会“下笔如有神”。无数事实证明,离开多读多看,提高作文能力是不可能的,不仅有写作上的借鉴问题,更重要的是知识丰富和生活间接积累问题。

四、多和身边的人聊天,特别是老人,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经历、故事,这些都可以成为作文的素材。有些老人的经历更有特殊性,如参加过抗日或解放战争,或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和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生活。这些生活是现在的学生从没接触过的、没感受过的,也许一辈子也不能经历的生活,听听这些生活,即使有些人经历相同,因为性格、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也会有不同的感悟,对你看待事情要全面及客观都有所影响,这样作文思想才会深刻,观点才会新颖。

篇17:让真情自然流露作文

我坐在外婆家的椅子上,眼望着窗外,四周一片寂静。

厨房里,外婆正大展身手,两手拉着面,不停地甩动,脸上淌满了汗水,脸也热得通红,却没有一丝怠慢。一根根柔韧的面条被外婆拉出来,然后慢慢滑入锅内。一阵阵清香从厨房里飘散出来,令我垂涎三尺。

不一会儿,围着围裙的外婆,端着两碗面条从厨房走出来。我抬头瞄了一眼,发现那两碗面上都卧着两个荷包蛋,黄澄澄的蛋黄引诱着我的味觉。我和外公已坐在餐桌前,看着那色香味儿,我恨不得马上就把鸡蛋塞到嘴里。外公却小声对我说:“等外婆来了一起吃。”没过一会儿,只见外婆又端着一碗面出来了,可我却发现那碗并没有放鸡蛋。外婆很自然地将有鸡蛋的碗放我和外公面前,而自己却开始吃起面来。这时,外公把碗里的鸡蛋用筷子夹成两半,一半放到外婆碗里,一半留给自己。外婆连连摇手,护住碗说:“你吃,我吃过了。”外公知道外婆是心疼自己,但他哪肯罢休,一定要把鸡蛋夹到外婆碗里,外婆没法儿,只好妥协了。谁想,外婆又迅速把鸡蛋夹给了我,然后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学业重,还在长身体,得多吃点有营养的东西。”幸福感顿时像一股电流涌向全身,我知道自己拗不过外婆,我也只能默不作声,开始吃面条了。

我夹起鸡蛋,放进嘴里,“啊,怎么这么咸啊?”我大声抱怨,边叫边将鸡蛋放到外婆碗里。“不可能!”外婆一脸正经,“我只放了一点盐。”外婆夹起鸡蛋尝了一口,只看见我在一旁偷笑,外婆还没反应过来,外公倒是先识破我的“诡计”,嗔怪道:“你这个小精怪!”外婆这才恍然大悟:“我说怎么回事呢?原来是你这小鬼的计谋呀!”外婆一脸宠溺地望着我,转头对外公说:“咱们外孙女长大了!”说完相互对笑着。

上一篇:不一样的精彩 著名特级教师课堂教学观摩课下一篇:感恩西藏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