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学校范文

2024-05-05

非遗进学校范文(精选5篇)

篇1:非遗进学校范文

“非遗进校园”的现状与思考

一、基本情况

“非遗进校园”活动,是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载体,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我省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把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在不同类型学校开展项目多样、内涵丰富的非遗传承活动。目前,各地区“非遗进校园”活动共进入572所学校,其中,公立学校552所;私立学校20所。包含大、中、小、幼和特教、职业技术学校。全省建立培训班(基地)近50个,惠及学生6万人次;举办展演、展览近1000个,惠及学生 45万人次;组织非遗知识讲座近1000次。涉及人类非遗项目 2个;国家级非遗项目29个;省级项目63个;市、县级项目202个。

(一)领导高度重视,助推“非遗进校园”活动开展。马鞍山市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各县(区)文化部门根据有关要求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各自的工作职责,强化措施,落实责任,非遗进校园工作有条不紊推进。宣城市局领导把非遗进校园活动作为加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一件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实行了强有力的部署、指导,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切实把非遗进校园工作落到实处。亳州市局联合市教育局制定《“非遗传承进校园”主题活动组织实施方案》,明确活动目的、活动内容和活动

—1— 形式,确立“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初步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长效机制。阜阳市局下发了《关于切实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的通知》,得到了各县市区和各项目传承人的积极响应,使得一些有教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纷纷走进大中小学校园。

(二)形式丰富多彩,打造“非遗进校园”特色品牌。黄山市因地制宜打造非遗进校园品牌活动,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一是加大非遗进校园宣传力度。通过校园网、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阅报栏、编印宣传册、社团活动等校园文化载体,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知识。2010年以来屯溪区先后组织“屯溪区文化遗产展”进校园、徽州四雕图片展览进校园、戴震文化进校园等活动。2012年以来黄山区将“文化遗产日主场宣传活动”设在仙源中心学校,开展展板宣传、发放资料、集体宣誓和民俗节目展演等系列活动,增强师生们对当地文化认同感。二是开展丰富多样的非遗进校园活动。黄山市将非遗进校园活动常态化,通过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及学者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校园进行技艺传授、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览和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表演艺术进校园专场演出等方式,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直观地了解非遗,增强对当地文化的热爱。2012年首届中国(黄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将非遗进校园纳入主题活动,以“播洒非遗种子,传承民族文化”为主题在校园里开展征文比赛、“非

—2— 遗大家谈”活动和非遗体验活动,让非遗走进校园、让师生亲近非遗、让师生共享非遗。三是编写非遗进校园知识读本。黄山市以教材的形式普及非遗知识,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上的基础性作用。屯溪区大位小学把人类非遗项目程大位珠算法融入教学,开设珠心算教学。黄山区编撰出版《黄山区非遗基础教程》面向全区中小学发放,作为课外读物,共学生教师学习阅读。安徽省行知学校编撰非遗项目专业教材,非遗专项技能鉴定材料。目前校本课程教材《皖南皮影制作与表演》已经编篡完成。皖南木雕传承人丁峰2011年5月18日与宣城市特殊教育中心签约4年,义务向聋哑学生传授皖南木雕技艺,已成功培养聋哑残疾学生20余名为皖南木雕技艺的弟子。据统计,截至目前,共有6个市把非遗项目编进了课外知识读本,11个市正在编写进程中。

(三)采取切实措施,构建“非遗进校园”传承平台。一是成立传习大讲堂和培训班。宣城泾县的宣城市工业学校宣纸制作技艺专业班,由人类非物质文化宣纸技艺传承人邢春荣授课,宣纸专业班毕业学员90%进厂就业。以泾县创建书法之乡为契机,结合县教体局书法进课堂,国家级非物质名录项目宣笔制作技艺传承人佘征军,到部分中小学提供宣笔并讲解宣笔制作使用方法,使每个学生对非遗传统技艺深入了解和对书法艺术的热爱。2013年1月至今,皖南皮影戏传承人何泽华被宣城市第二小学特聘为特色课程“皖南皮影制作与表演” 校外辅导员,目前带有六年级、—3— 五年级、四年级三个班级121名学生,系统学习皖南皮影制作与表演专业知识。淮南以“百姓文化大讲堂”为依托,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及学者讲授走进大、中、小学兴趣办非遗讲座,先后在凤台县花鼓灯艺校、淮南师范学院、安徽理工大学、淮南联大、安徽工贸学院、谢家集回民小学举办了花鼓灯、推剧、剪纸、寿州窑、六洲棋、永京拳、华岳心意六合八法拳等非遗进校园讲座。开设少儿花鼓灯培训班,全市城乡花鼓灯培训班达50多个,每年有数百名少儿参加花鼓灯训练,每年都有几十个少儿花鼓灯节目推出。二是建立传习基地和传习学校。阜阳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办法,鼓励传承人走进校园与师生近距离教学,使得一批教学基地、校园传承基地如雨后春笋相继建立,如:阜阳师范学院剪纸教学基地、太和一中《太和清音》教学基地、颍上花鼓灯传习基地、阜南嗨子戏教学基地、阜阳特殊学校《阜阳剪纸》传习基地、界首职业中学传承基地等,阜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和阜阳开源剪纸艺术有限公司合作建立的阜阳师范学院剪纸教学基地,阜阳顺昌剪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与阜阳市南京路第二小学合作建立的阜阳剪纸教学基地、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学院剪纸教学基地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在全市得到了推广和普及。六安市采取建立“皖西非遗传承教学基地”、成立“皖西非遗传习队”、“皖西非遗文化展馆”、“水上演艺广场”和“霍山石斛等非遗文化教学实训传研基地”等措施,促进了“非遗进校园”如火如荼开展。

—4— 淮南市广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普及活动。以开展安徽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为契机,出台了《淮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管理办法》。2013年10月11日,“淮南市推剧研究会、淮南师范学院推剧研究所教学传承基地”在潘集区古沟民族中学揭牌。

二、活动效果

(一)拓宽了非遗保护传承领域。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对于非遗的有效传承和深度保护来说,无疑是最具潜力和效力的途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只有通过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不断丰富他们的非遗知识,增强他们的保护意识,让非遗在他们心中扎根,我们的非遗工作才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扩大了非遗保护传承影响。青少年是文化传承创新的生力军。从学校教育入手,从青少年抓起,对于文化遗产传承与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大力开展,进一步拓展了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面。使广大学生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和欢乐,提升了广大学生非遗保护传承的意识,同时也带动了家庭、社会等对非遗保护传承的进一步认识和参与。

(三)提升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进校园活动,进一步丰富了校园生活,开发了学生潜能。使年轻学生在耳濡目染和活动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提升人文素质和文化底蕴。

(四)培养了非遗传承后备人才。非遗保护的理想初衷是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及重建正确文化价值观的崇高追求。只有在青

—5— 年人的心灵里播下非遗保护的良好种子,建构非遗传承的长效机制,才是保护非遗最为根本和有效的办法。通过非遗进校园,培养了一批非遗保护传承后备人才。2006年至今,休宁德胜鲁班木工学校依托徽州传统手工木工手艺,先后培养出了400余名木工匠士。

(五)涌现了一批非遗文化作品。为扩大非遗传承的影响,宿州市新创排了大型无场次泗州戏音乐剧《垓下绝唱》、大型廉政梆子剧《平安是福》等走进校园。蚌埠市围绕花鼓灯、五河民歌等歌等项目创作了《花红柳绿淮妞俏》等一批作品,并荣获大奖。池州市利用东至花灯音乐元素,创作了少儿舞蹈《花灯娃娃乐翻天》,参加安徽省小荷风采少儿舞蹈比赛获金奖,参加安徽省六一少儿文艺调演获二等奖。利用池州特色文化音乐素材组织创作了广场舞《盛世欢歌》、《美丽家园》,九华民歌《神奇灵秀九华山》,参加安徽省群星奖舞蹈类(广场舞)总决赛和音乐类(声乐)总决赛,均获三等奖。淮南艺术剧院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鼓灯为核心,编创了大型花鼓灯歌舞风情剧《俺爷爷的花鼓灯》进校园、进基层演出。

三、存在问题

(一)缺乏部门合作和社会支撑。非遗进校园向纵深发展还需要文化部门、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进一步深入合作。比如对文化部门和教育部门来说是职责,符合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要求,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强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也是教育事业的题中应有之意;对社会来说,还要实现非遗的社会教育

—6— 和社会支撑。

(二)缺乏宣传推广和理论指导。虽然全省各地开展了非遗进校园活动,有的地方开展的还相当有特色和成效,但是却没有形成宣传,推广开来。理论研究上,仍滞后于此项活动的实践,许多实际问题缺乏有针对性的研究和指导,基础性理论研究和应用性理论研究均有待加强。

四、几点思考

(一)进一步完善“非遗进校园”制度建设。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进一步认识非遗进校园的重要意义,根据《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办发„2015‟2号)文件中提出,开展优秀文化遗产进校园内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第二十六条提出,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引导中小学校将具有本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纳入素质教育内容,结合“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尽快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制度建设,在机构、人员和经费上对非遗进校园活动给予支持。

(二)进一步加大“非遗进校园”宣传推广。利用各大宣传媒体,广泛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宣传与报道。对各地非遗进校园成功经验加以总结和推广。比如六安市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建立教学基地、成立传习队、建立文化展馆、水上演艺广场、教学实训传研基地等多种传习近平台,把皖西北非物质文遗产的传习、保护融入到大学生素质拓展之中,打造出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做实非遗进校园工作。宣城市举全市之力,坚持“一校一品、特色发展”的非遗进校园工作思路,每个学校各有侧重,选择1-2项重点非遗,开展有效传承。例如徽戏童子班已经成为非遗进校园

—7— 的成功范例和样板工程。

(三)进一步探索“非遗进校园”理论引领。非遗进校园是一项需要长期开展的工程,在不断的实践中需要科学理论来引领。一是省文化厅会同省教育厅适时组织召开全省高校非遗学科建设研讨会,就加强高校非遗学科建设,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建立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二是在高校组织开展各类非遗主题讲座,邀请一些知名学者、非遗专家等开展高端讲座。三是2015年在全省高校中举办一场“安徽省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辩论赛”。四是出台相关激励措施,鼓励更多的学者、专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行理论探索和研究。

(四)进一步打造安徽“非遗进校园”特色品牌。一是编撰出版《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乡土读本》系列丛书。二是开展传统文化特色学校评审和认定工作。安徽省文化厅将与教育部门联合,通过申报评审的方式,认定一批传统文化特色学校。

—8—

篇2:非遗进学校范文

陇县东南镇牙科中心小学

校长

戚拴成尊敬的各位市县领导、各位非遗传承人、各位来宾、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在这柳绿花红的六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刚刚结束之际,我们牙科中心小学小学迎来了尊贵的客人,刚才县文化馆杨书记已向我们一一介绍。

首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以上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非遗传承老师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同时由学校优秀少先队员献上少先队员最珍贵的礼物——红领巾。

今天,宝鸡市非遗进校园活动荣临我校,是市县文化非遗部门领导、县教体局领导、镇教育组领导对我校的关心和厚爱,各位领导在百忙之中莅临我校,各位传承老师亲临来校指导,是我们全体师生的荣幸,你们的到来将为我们传经送宝,为我们送来丰富的精神食粮和文化盛宴。

近年来,我们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非遗传承教育,学校的陇州社火脸谱绘制社团、剪纸社团、雕刻社团、编织社团是非遗传承的有力体现,杨秉权馆长多次来校指导陇州社火脸谱绘制社团工作,再次表示感谢!

今天我们的活动还包括市非遗中心向我们捐赠宝鸡市第一批和第二批非遗图典,在此我提前代表学校对市县文化非遗部门各位领导的善举表示衷心的感谢。俗话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你们的善举真可以说是雪中送炭,极大的鼓舞和振奋了师生在非遗学习和传承以及学校社团活动方面的学习和工作激情。

各位老师,同学们,文化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选择。留住传承,就是留住了历史,就是保存了文化的命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失传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而我们学校正是非遗文化传承的沃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基因,守望家园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让我们携手并肩营造人人知晓“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在此我对同学们提出几点要求:一是,在会后的非遗传承老师给我们讲授非遗知识过程中,我们要认真听讲;二是,在我校今后的陇州社火脸谱绘制社团、剪纸社团、雕刻社团、编织社团活动中,我们要把今天老师所讲的知灵活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三是,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接班人、民族文化的继承者,我们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和传承,并不断地将其发扬光大!

最后,我再次代表学校感谢各位领导、各位传承老师给我们创造了今天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让我们接触更多的民间艺术,感受浓郁的家乡文化气息,认识更多的民间艺人,追随睿智的思想光芒。欢迎你们常来学校指导、做客。

篇3:传承“非遗”彰显学校特色

一、与时俱进, 理念先行

只有确立了自身独特的办学思路, 才可能形成具有实质意义的特色。这就需要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能够促进师生尽快成长、学校快速发展的最优化的思路上;需要我们找准自身具备的适应客观发展要求的“生长点”, 再经过全体教职员工长期的经营逐步形成特色。特色学校的建设理论有许多新的突破, 基本解决了诸如“特色学校”这个核心概念的内涵、学校特色的结构与功能、文化选择与构建、特色学校的创建策略和途径等问题。但在特色学校研究和实践中, 依然存在着“肤浅化”理解, “去特色化”仍占主流, 以“特长”代替“特色”。有眼光的校长应该审时度势, 从优势项目到项目特色, 从项目特色到学校特色, 再从学校特色到特色学校, 最后实现从特色学校到品牌学校的飞跃, 从而找到学校发展的准确定位。

“文化的力量”正日益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巨大动力。“建设学校文化就是形成学校特色。”在目标设计和构建学校文化时, 必须突出并形成学校的“主题文化”, 一个学校没有主题文化, 学校规划就没有章法。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尤其是主体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校长需要开发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 彰显学校特色, 提升学校内涵。课程、课堂、学生是体现学校特色的核心因素。

位于黄海之滨的古老而神奇的苍梧大地, 沐浴着古中华文明的慧泽, 北接治国以礼、至仁至义的齐鲁文化, 南融平和婉约、细致精巧的淮扬文化, 西通气度雄浑、孜求大同的楚汉文化, 融汇成就连云港以海古神幽为文化特质的精致典雅、开放包容、勤勉大气、敢为人先的海洋文化。

在这片古老神奇而又具有深厚文明积淀的大地上, 产生了世代传承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传统文化承载空间, 它们不仅印鉴了云台山麓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 更蕴涵了黄海之滨横亘古今的文化意蕴。在这片古老神奇而又具有深厚文明积淀的大地上, 秦始皇东巡朐阳, 徐福浮槎渡东瀛, 孔夫子登山望海, 齐鲁夹谷大会盟, 麋竺慷慨助刘备, 宋江鏖战白虎山;在这片古老神奇而又具有深厚文明积淀的大地上, 苏轼赋诗古海州, 石曼卿情系石棚山, 吴承恩构思《西游记》、李汝珍著成《镜花缘》;在这片古老神奇而又具有深厚文明积淀的大地上, 孕育了流行两淮及海赣沭灌地区的淮海戏、将祭祀与表演融于一体的海州童子戏, 汉代的虎戏和角抵戏、宋元明清时的叶子戏, 活泼高亢的淮海锣鼓、罗阳锣鼓, 明清盛行于海州地区的海州五大宫调;在这片古老神奇而又具有深厚文明积淀的大地上, 催生了充满乡土气息和浓郁地方特色的锻铜艺术、黑陶艺术、贴画艺术、淮盐制作、剪纸柳编以及葫芦艺术等。这些郁夷先民们给我们留下的“非遗”文化, 是港城人民鲜活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 它蕴含着先民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 体现了先民们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这些连云港非遗文化是地方厚重的文化载体之一, 是构建学校特色的“社会土壤”, 是我们进行“民族根”文化教育的好材料。

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思考, 也基于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不可或缺性, 我们确定了传承“非遗”文化, 作为我校的“特色名片”, 经过长期的实践, 从而完成特色学校的构建。

二、历练队伍, 丰厚底蕴

温家宝总理说:“教育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归根到底就是要与时俱进, 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教育”。经过“普初”“普九”, 继而经过“两基”建设, 学校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当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具有一定的质量, 够上一定的档次时, 要与时俱进, 寻找新的“生长点”, 显然, 通过特色学校建设, 就会激活整个学校向前持续、快速发展的活力, 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特色学校的教育要求教师具备为发展而教育的能力, 这是教师高素质的综合体现。具体包括:

其一, 具有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能够敏感地捕捉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归纳、总结、评估和创新。

其二, 具有引导和研究学生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育的最主要最显著的效果体现在, 要使一个人开始思考自己是怎样的人, 自己身上有哪些优点。如果不引导学生观察自己, 思考自己的命运, 最好的教育方式也是毫无用处的。”因此, 新世纪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

其三, 具有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的能力。教师应当有能力将心理教育贯穿于教育过程中, 培养学生具备开放的思想、宽阔的胸怀、进取的精神、合作的意识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其四, 具有科研和创新能力, 富有教育机智。“科研型”教师日益为世人所关注, 并成为新世纪教师形象代表。这就要求教师热心教育改革, 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创新意识。创新就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 给受教育者自由的空间。

拥有一支高素质、有个性的管理队伍和一支高素质、有特长的教师队伍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关键。学校指派管理人员市文化局非遗中心研讨参特色学校建设, 邀请专家进行特色理论专题讲座, 参观名校, 开阔视野, 启迪思维, 增强策划能力和推动力。每年利用暑期, 教师继续教育的机会邀请专家做专题辅导, 举办个人才艺展示, 组织教学研究活动促进教师成长。形成一支有先进教育理念、优良的专业技能和无私奉献精神的教师群体。

三、整合资源, 引领课程

学校主题文化是一种具有学校核心价值的文化形态, 它首先体现在总结、提炼并孵化出教育管理哲学上, 通过管理哲学来凝结学校的品格、气质、智慧和思想, 学校管理哲学是学校办学特色的灵魂。学校的主题文化只有用高质量的特色课程做支撑才具有生命力。课程文化史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学校主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和表征。从课程入手, 构建学校主题文化, 能够充分的展现学校的历史和传统, 呈现学校丰富的内涵和品质, 内在地体现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哲学。

1.通过校本课程来拓展主题文化。校本课程是根据本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要以学生的需要为导向,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着眼于打好学生的生命底色。连云港有着悠久的历史, 丰厚的地域文化, 这些遗存着原汁原味的文化资源, 有着的鲜明的个性、地域性和时代特征, 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 是我校主题文化的底色, 涵载着蓬勃的精神冀望, 成为我校校本课程的生生不竭的资源。我校和市文化局非遗中心密切合作, 开发非遗校本教材《山海印痕》, 把千百年来流布连云港地区的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工艺美术、民谚童谣纳入其中, 将“非遗”带到孩子身边, 让他们与港城传统文化来个“亲密接触”。使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主动爱上了文化, 并表现出极大的学习技艺的热情。因为, 有爱才能传承。使新海校园能够成为“非遗”保护的一方沃土, 让留存千百年的“活态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3.通过活动课程来实践主题文化。学校特色, 主要表现为特色项目建设, 特色项目代表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特色学校建设必须以此为突破口。而特色项目的建设以活动作为支撑, 并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延伸, 由量变产生质变, 最终形成学校的一种持久的文化和精神, 这就产生了特色学校。活动课程通过对话 交流, 实践活动, 建立一种知识性、社群性与文化性沟通的文化场, 体现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文化精神。我校建立连云港市第一家学校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和收藏非遗传承人代表作品的非遗展览室, 在非遗传承人及其作品和师生零距离接触中, 通过活动课程、社团活动等有效载体, 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久远浓缩成他们手中的绝活, 得以传承和褒扬。

新海小学以深厚的乡土文化为底蕴, 挖掘传承内涵, 开发本课程, 注重学科渗透, 引领学生传承非遗文化;依托本地特有的民风民俗, 凝炼校园文化, 丰富社会体验, 开展社团活动, 构建有效载体, 脚踏实地推动了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

摘要:“特色学校就是个性化学校, 是认识和优化了个性的学校。”特色学校追求的是内涵发展, 创建特色学校需要形成共同的教育理念, 历练一支高素质的队伍, 共同发展学校的优势项目成为学校特色, 带动整个学校发生质的变化, 形成特色学校, 并朝着优质化、品牌化方向持续发展。新海小学把传承非遗文化, 通过“做中学”, 引导学生做中探究作为构建特色学校, 打造特色品牌的核心工程, 强势勃发, 促进学校内涵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特色学校,传承非遗,内涵

参考文献

[1]傅国亮.每一所学校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J].人民教育, 2009

[2]王建强.别滥用了特色学校这个“筐”[N].中国教育报, 2009-07-28

[3]彭智勇.城乡统筹背景下的特色学校建设[J].人民教育, 2009, (3—4)

[4]陶西平.谈高中特色办学[J].中小学管理, 2009, (8)

[5]温家宝.教育大计教师为本[N].中国教育报, 2009-10-12

[6]现代教师学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篇4:非遗进校园的富阳实践

为认真贯彻落实这一重要精神,更好地发挥各类学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和传承中的积极作用,探索传承新机制,推进杭州市富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发展,2012年4月,区文广新局、区教育局在中小学启动了富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创建工作,2012年下半年,区文创办、区文广新局、区教育局在职业高中启动非遗文化元素产业化平台建设。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已有越剧、剪纸、根雕、瓦刻、皮贴画、香袋、龙舞、孝道文化、竹纸文化、罗隐传说、鼓亭锣鼓、梅花锣鼓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12所学校得到有序传承,创建了12个非遗传承教学基地。

学校教育是非遗传承的重要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智慧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结晶。然而,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变,与传统农耕文明相适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快速消失,面临被现代化进程淹没的危险。如何保护和传承非遗,是值得人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民间文化,作坊式的“师傅带徒弟”是最主要的传承方式。师徒制的传承方式,不仅数量少、成才慢,且知识结构窄、文化层次低,难以吸引到新鲜血液。学校教育的对象是人,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承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从教育的视野去研究非遗保护和传承问题,是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

非遗保护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重建正确的文化价值观,这一初衷决定了只有在青少年心中播下非遗保护的良好种子,构建非遗传承的长效机制,才是保护非遗最为深刻和有效的办法。而求知欲旺盛的青少年一旦接触这些凝结着各民族生存智慧结晶和生命精神积淀的非遗文化时,会被它们丰富的形式、杰出的成就及意义非凡的内在价值所撼动,增强他们的探索和学习欲望,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正因如此,富阳区一些教育者很早就自觉地把非遗项目引进校园。比如,富春四小从2006年就开始探索如何将传统越剧表演与社团活动相结合,开始了越剧传习活动,培育戏曲新苗。2009年,该校成为浙江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2013年被授予浙江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先进集体。

非遗进校园的几种模式

近年来,富阳区在非遗进校园的实践探索中,呈现出三种不同的模式,即专业模式、课程模式、社团模式。

专业模式

职业高中突出非遗技能专业特色,结合学校专业设置,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名师工作室是非遗技能传承的有效途径。富阳区职业高级中学自2012年起在区文创办扶持下,投入60万元,建成了根雕传承人培养实训基地、根雕作品展示室、根雕产品生产工作室、根雕校外实习基地等一批教学基地。为了解决师资问题,学校实施“筑巢引凤”策略,建立名师工作室,招聘名师来校任教和传授技艺;另一方面选派本校教师和优秀毕业生去参加师资培训,目前已建立起专兼职结合的师资团队。学校还和高校联合办学,实施3+2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习根雕的学生拓展发展空间。

课程模式

将非遗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引入课堂,建设校园特色文化,这是富阳区非遗进校园的第二种模式。三桥小学以瓦刻作为教学传承项目,考虑到这一课程对操作要求较高的实际情况,课程从三年级开始进行,针对不同年级的认知水平和操作技能,设置不同的具体要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又逐渐提炼出了瓦刻教学的五种课型:实录汇聚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瓦刻欣赏和以作品展示为主的欣赏课、以基本技能练习为主的训练课、以专题拓展为主的创作课、参观学习的活动课和以装饰为主的整理课。

社团模式

学校成立各种非遗项目的社团,让学生们根据兴趣自由选择,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可以习得民间传统技艺。富阳区许多学校采用了成立社团传承非遗文化的模式,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富春二小的剪纸社团、富春七小的舞龙社团、城镇职高的香袋社团等,时常被邀请参加文化展示展演,代表学校参加省、市、区组织的比赛活动与展示活动,或者去周边学校交流。

学校传承非遗的实践探索

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师队伍等会使学校形成自己独特的学风和学习氛围。在创建非遗传承教学基地的实践中,学校从引入何种非遗项目、达成何种目标、如何进行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师资队伍、如何编写非遗教材等方面都应进行深入探索。

明确培养目标

学校在设置非遗项目时首先要考虑它的育人功能。富阳区城镇职高引进的非遗项目是香囊制作技艺,学校提出“小香囊,大产业”的目标,成立了“香囊技艺传承与产业化建设联合体”,融入学校计算机平面设计、医药、电子商务、金融事务四个专业,通过教师教学、学生实践,对学生进行文化创意思维能力、创新设计、制作技艺、市场营销策略特别是网络营销、成本核算等技能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除了传授现代化知识外,学校还通过香囊这一载体传播和传承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学生认识到非遗对国家的重要意义,形成传承和保护非遗的积极态度,最终转化为自觉传承和保护非遗的行为。

纳入课程建设

开发和设置非遗教育课程是实现学校非遗教育目标的一条重要途径。富春四小在开展“越剧艺术进课堂”的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进行渗透。在学校音乐课中加入了越剧学唱、赏析的内容;美术课中,也加入了越剧服饰欣赏,戏曲头饰欣赏、设计、制作等内容。在各个有关越剧的课堂教学中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课时、教学计划、教学教案、教学反思各个环节的认真落实,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越剧教育中来,了解越剧、欣赏越剧、表演越剧,从而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提升艺术素养。另一方面,富春四小将越剧特长生组建成社团,形成梯队,系统学习越剧表演的“四功五法”,通过越剧专业演员进行教授,确保了传承活动的专业性。

组建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教师队伍和质量决定着学校非遗教育传承和保护的成败。富阳非遗项目传承学校都非常重视教师队伍非遗相关知识的在岗培训,纷纷将民间艺人和非遗传承人聘为学校荣誉教师,让其在学校实施非遗教育并且培训在岗教师。富春二小把学习剪纸作为校本课程纳入正常的美术课教学之中。从一年级开始,分年级、分学期确定学习内容,并将学习剪纸的成绩纳入学生美术成绩考核。学校聘请了剪纸传承人每周三下午到校给剪纸社团教授剪纸课,两名美术老师也参与学习。传承人已经在学校授课三年,两名美术老师本身就有很好的美术功底,经过传承人的指导,早已驾轻就熟,可以自己创作剪纸作品,并胜任学校的剪纸教学。富阳区12处非遗传承教学基地,都有非遗传承人担任荣誉教师,学校有专职教师从事非遗教育,组建了一支非遗教育的专兼职队伍。

编写非遗教材

教材是学科的支撑,是学科内容的载体。12所学校在非遗传承教学实践基础上,都编写了校本教材,为非遗教育的持久性发展打下基础。以三桥小学校本课程《瓦刻》为例,教材主要以美术学科为基础,以接近社会、贴近学生、学以致用为原则,选择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教材分上下两册,内容涵盖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4个学习领域。在教学过程中还特别强调:创设文化情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

注重环境建设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它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建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能让儿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环境中不知不觉习得相关知识经验。走进富春二小,满眼都是红红的剪纸作品。校方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就是要营造奋发向上、积极进取、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精神家园和育人环境,而喜庆的剪纸艺术就能承载这一重任。优秀剪纸作品装框上墙,布置于教室、走廊、橱窗、教师办公室等环境中,学生可以时刻浸染在浓浓的文化氛围之中。

篇5:非遗进校园观后感

剪纸

我来到剪纸摊,只见这位剪纸艺术家先拿出垫子,再在上面铺上红纸,最后再把打印出来的剪纸放在最上面,夹在一起。她把刻刀紧紧握在手中,瞬间,侧刀划下后又慢慢地顺着纸张纹理进行裁剪。这是在刻龙鳞,因为刀锋利,刻出来的作品一点儿钝角都没有,一张刻下来,就如行云流水般。大概十几分钟,一张剪纸就新鲜出炉了。虽然时间短,可一点儿都不失精致:这条龙扭曲着身体,腾云驾雾,眼珠子目视前方,一片片龙鳞交错着排开!我看着这张剪纸,心中不得不佩服这阿姨的剪纸技艺。

木雕

绕过剪纸摊,我又往前参观。咦?这是什么?我看着前面的木制艺术品:菩萨、桃子、苹果……最吸引我眼球的,是一人正在刻的木狮子。这只狮子的牙齿、鬓毛、眼睛……无一不清晰。其两只前爪强壮而有力,好似随时都会往前一扑。更让人惊奇的是这只狮子的鬓毛好赛在空中招展,逼真异常。雕刻者的双手上满是刀疤,但又能灵活地一上一下,左挑、右切、直刻……随着它的雕刻,狮子的肌肉变化更为明显。慢慢的,狮子的整体样貌在他的手中展现:右腿在前,左腿在后,尾巴翘得老高。“狮子活了!”我惊呆了,“要是我有这样的技术该多好,木雕可真神奇!”

活字印刷

看完木雕展示,我意犹未尽。接着随着人流我看到了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是由一个个长方体小木块搭建而成,每个小木块上都有一个反着的字。只见摊位上的叔叔先用铅笔在小木块上面写了个反过来的“生”。然后叔叔拿着刀,沿着笔迹,把外围的切开、丢掉。随即,他再用同样的方法刻了“先”“后”等字,并把这些小方块放在了一长方形的框架中。一切都准备就绪。叔叔快速地在其上刷了一层墨,然后找准位置,把白纸覆盖其上,用力一按,黑色的字就贴在了纸上,一笔一画都很清晰。看着一张张新鲜出炉的纸,我不禁感到了我们我们民族的智慧。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非遗进学校范文】相关文章:

非遗文化论文范文05-09

非遗保护论文范文05-09

学校论文范文05-08

工读学校范文05-16

警察学校范文05-16

划片学校范文05-16

容闳学校范文05-17

启智学校范文05-17

我爱学校范文05-17

洗衣学校范文05-17

上一篇:大门申请报告下一篇:班组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