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小小探索者项目与幼儿园课程整合探索

2024-04-30

“IBM”小小探索者项目与幼儿园课程整合探索(共8篇)

篇1:“IBM”小小探索者项目与幼儿园课程整合探索

“IBM”小小探索者项目与幼儿园课程整合探索

摘要:

在IBM计算机软件与幼儿园课程整合探索中,我们结合《纲要》的教育理念,运用行动研究法,在不断的探索反思中获得进步与发展,就仿佛一个在时光隧道中成长的孩子:刚探索时“旧模式与新问题的挑战”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在学习中理解、在探索中发现”就像蹒跚学步的婴幼儿;“在重新审视中获得进步”就像充满好奇的儿童;发现“地域差异与软件难度带来的困惑”青春期懵懂的青少年;我们也将迈着努力的步伐向“成熟”的发展方向前进。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

整合《纲要》

反思

小小探索者项目是我们与教育部和IBM公司共同进行的“计算机、软件与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的研究。幼儿园共授赠了8台探索者电脑,课题组的老师在欣喜的同时,也感到了赋予我们面前艰巨的任务和挑战。在分析了幼儿园具体情况后,我们发现:教师作为课程的引导者,如何将有限的软件内容融入到无限的幼儿活动内容中;如何将幼儿的兴趣点与项目软件巧妙的结合;如何克服软件中个别领域内容缺乏与我们本地区幼儿发展水平偏低的矛盾。等等这些,都摆在了每一位教师的面前。在将“小小探索者项目与幼儿园课程整合”作为课题研究的中心内容中,我们正经历从迷茫——理解与发现——困惑——追求与努力——成长的艰难历程。更让我们在行动研究中,一点点的积累对幼儿园科研工作的理解,一步步的走近新《纲要》。

历程之一:新生儿期 ——旧模式与新问题的挑战

我园是昆明市一级幼儿园,一直以来我们都非常重视多媒体教学工作的开展。我们意识到幼儿园的活动需要教师不断的探索,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分析我园具体情况,我们了解到:在2000年配备了一间电脑室,幼儿园曾尝试过幼儿电脑教学,曾走进了“将幼儿对电脑的学习作为学习目的”的误区。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颁布以来,幼儿园鼓励教师积极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但由于教师电脑专业技术的限制,多媒体教学也只能图片及动画的运用。没有真正将多媒体软件与幼儿园进行整合。

随着《纲要》的颁布以及小小探索者项目的开始,我们更加坚定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信心。在这个阶段,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认真的学习计算机相关的知识,结合《纲要》的新理念探索如何将小小探索者软件内容与幼儿园现有的课程整合。教师们首先对班级幼儿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班级中家庭计算机拥有率达80%,孩子们多多少少对计算机都有一个粗略的认识,但还是有大部分孩子不会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方法。同时由于社会上对孩子是否应接触计算机有很大的争议,一些因为沉迷与电脑耽误了学习的例子也屡见不鲜。于是,在这个阶段我们向家长介绍计算机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先争取家长的支持,教师将重心放在了对孩子计算机基本技能的掌握上。实际上这样的研究是表面化的。然后了解IBM项目及软件的内容,努力将软件与幼儿园课程拉在一起。

这里我们就用几个例子走进课题研究。举例一:数学活动《寻找软糖豆》

(一)在研究IBM软件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中,集中教育活动是一个核心的环节。在这一阶段,教师们都积极的查找软件项目里的教育资源,大家都觉得直观、形象、有趣、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特别是生活化的情景和巧妙的错误提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但教师们在与本班幼儿实际课程做联系时,我们发现:数学和科学活动的素材较多,音乐和美术的活动素材较少。在公开观摩后我们看到,许多活动软件与课程的结合较为牵强,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也不高。如:在这一节活动中,教师将软件进行了投影,并点击按钮介绍使用的方法,整个活动就不断让个别幼儿操作,最后达到按方向指示寻找软糖豆的目的。这样的活动甚至沿用了传统的方法,错将软件的学习作为了目的。研究没有达到期望的效果,这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引发的思考:

我们课程活动的效果究竟是什么? 这样的研究工作符合纲要的要求吗?

对照纲要我们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们意识到此阶段我们对项目软件与课程整合内涵的理解是不够的。所谓电脑软件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就是要将软件作为课程的一个环节,将电脑软件融入幼儿园的各种活动,使之与幼儿活动的其它要素发生联系,进行多样化、多层次的整合,综合地为教学服务,为幼儿的成长服务。我们在环节的把握上出了问题,同时。也意识到我们在新事物面前就如同刚刚出生的婴儿,充满好奇又困难重重。

历程之二:婴幼儿期 ——在学习中理解、在探索中发现

在重新理解了整合的含义后,教师们对《纲要》中提出的“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进行了对照和分析,我们发现:就集中教育活动来说,软件与课程的整合并不是每次活动都将软件探索作为主要环节,可以将幼儿在活动区自主探索后的结果,在活动中与大家的探索成果分享;可以作为抽象内容具体化讨论引发的前奏环节;也可以是集中活动结束部分,幼儿知识性拓展的延伸。教师们在探索中发现了整合的灵活性,大家研究的积极性又再一次被调动了。举例一:数学活动《小兔拔萝卜》

在这一阶段,我们采取了一课三研的形式。将上一阶段不成功的案例进行集体研讨,在课题组教师的指导下,执教教师将活动的内容改为了《小兔拔萝卜》,教师创设了按方位跳格拔萝卜的情境,大家有的当裁判、有的当小兔,孩子们在游戏的气氛中巩固对方位的认识和理解。正在大家探索正浓时,教师引入了软件《寻找软糖豆》,让孩子分组自主操作,为孩子的自主探索提供了空间。活动之后,我们发现孩子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但活动的目的还是没有达到最满意的状态。效果:

孩子们在整个活动中,思维活跃,同时也遵循了《纲要》所提出的“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在这一阶段我们发现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提高了,但是我们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孩子生成的主题网络,不能恰当的和软件的知识对接,或者是所生成的兴趣点与软件内容的偏差。如:教师在主题有趣的图形中,发现孩子对图形建构游戏特别感兴趣,于是想用“萨米科学屋”之“工作间”开展孩子的图形建构探索活动,但软件的目的与建构游戏的目的发生了冲突,前者是以图形的创造和表现为目的,后者则是以科学的观察力为目的。引发的思考

整合带给孩子的是什么? 幼儿园、老师的责任是什么? 我们的反思:

存在的问题:教师对《纲要》中的工作要求缺乏深入的理解;教师主题课程设置的专业引领作用认识不足。没有把握好教师与孩子、软件与课程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和尺度。

历程之三:儿童期 ——在重新审视中获得进步

1.我们对软件与课程整合的新认识:

(1)只有将幼儿对软件的自主探索放在最前和最关键的位置,才能实现二者真正意义的整合。

(2)在幼儿自主探索中,教师对幼儿问题的记录,是主题产生和延续的前提。我们从新审视幼儿园的各项活动。首先,建立幼儿区域探究活动观察记录表,及时收集孩子的发现与困惑,和孩子一起讨论主题网络的设置。这样,调动了孩子主动思考的积极性。然后,灵活地运用软件中内容,结合课程的需要和本班幼儿的实际转换其目标。对软件上的难点部分,可作为延伸的主题分支,取得家长的支持与帮助,让幼儿到更广阔的计算机网络中寻找资料,让幼儿充分的得到自主发展。

我园在经历了三次实践后的效果,大班的教师发现幼儿对“萨米科学屋”之“分类站”探索的兴趣较浓,但幼儿对动物各种种类和生活习性的不了解,造成了自主分类活动的困难。于是教师在活动中巧妙的用参与者的身份充当了引导者、参与者和策划者,收集幼儿遇到的困难与疑惑,与幼儿一起制定网络图。这时我们发现,在各种各样的动物群体中,蕴藏了许多的科学奥秘。为了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探究欲望,教师们充分发挥家庭计算机网络的教育资源,让孩子们在家长的指引下,寻找相关的资料,并用分享日活动时间,给幼儿在集体面前表达的机会,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教育资源。引发的思考:

幼儿自主性获得发展的同时,教师如何把控幼儿主体性与教师的指导性之间的关系?

主题的产生与发展如何兼顾幼儿的个体差异? 我们的反思:

幼儿的探索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过多的指导又会阻碍幼儿的自主发展,计算机软件的运用在幼儿教育中更显得重要。众所周知,在我们周围沉迷与计算机网络或游戏的孩子屡见不鲜,虽然IBM软件只是作为一个教学的运用工具,但教师恰当、正确的引导也是项目最终发挥其重要意义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每一个孩子都不是完全相同的个体,他们在学习特征、能力发展、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有差异。面对这样的情况,就更要求我们的老师,不仅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正确的判断能力、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还要有灵活的因材施教能力,接住每一个幼儿抛来的球。

历程之四:青少年期

————地域差异与软件难度带来的困惑

幼儿园的教师们在针对IBM软件进行课程设计时,感到最为困难的就是小班这一年龄段。我园有两个小班是IBM项目探索实验班,班级幼儿年龄为3-4岁,他们年龄小,孩子们大多缺乏电脑软件中出现的生活经验。小班的教师们尤其在选择软件开展集中教育活动时,感到软件大部分内容对本年龄班的孩子来说较难。举例一:

刚入园的孩子,本来“萨米???”之“大大中中和小小”所创设的情景非常的符合小班的幼儿,孩子们往往只能先区分掌握大和小的概念,但软件中中中的形象不能抹去,教师在展示大大小小及适合的鞋子时,不能避免的中中反而造成了孩子们概念的混乱。另外,软件中音乐的内容较多的打击乐器及节奏的练习,教师选择较为困难。引发的思考:

软件的有限内容与幼儿的无限兴趣的矛盾? 我们的反思:

历程之五:成年期 ——一个努力进取的发展方向

我们在探索中不断进步,在进步中获得发展。幼儿园课题组的教师们将以下几点定为近期完成的目标: 1.丰富共享信息资源

在IBM项目的帮助和相关技术人员的帮助下,拓展现有的软件内容和功能。幼儿在教师引导下,可以轻松自如地在丰富多彩的共享资源中根据自身需要获取知识,这样的学习环境对教育个性化的形成及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积极的作用。2.实现灵活的教学方式

多媒体技术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实时交互性。交互的方式有幼儿与教师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家长之间。通过人机交互,改变教学中的教师教为中心的模式,幼儿处在了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师不再是满堂灌,幼儿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幼儿之间的交流也是自由的,不受任何约束的。教师的作用是承担好“支持者”的角色,支持幼儿进行探索,并以各种评价方式去帮助幼儿,从而实现灵活、多样、个性化的教学。即:教学示范、小组合作、个别辅导等方式的灵活掌握。3.多样的教学目标

幼儿的个体差异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多样化,改变以往教学中难以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多媒体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则克服了这一弊端,它带来了许多真实的情境,不仅有教师用口头语言所不能表达的内容,而且将生活中五光十色的现象带进了幼儿园活动,既促进了幼儿的智力发展,又促进了幼儿的"一般发展”,加深了幼儿对知识的内在体验,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说教灌输,在自主学习的轻松环境下实现教学目标的多样化。

参考文献:

1.《教师行动研究——教师发现之旅》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年9月第1版

2.《反思型教师与行动研究》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年1月第1版 3.《信息技术与早期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7月第1版

篇2:“IBM”小小探索者项目与幼儿园课程整合探索

[来 源] 中小学专业委员会 [发表时间] 2009-03-27 15:01:3

4我园建园于1993年,坐落在北京南城方庄小区,2003年分园在西罗园小区成立。作为北京市一级一类幼儿园、丰台区示范园,建园伊始我们根据园所所处小区周边环境、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我园确立了自从“八五”以来跟随国家级、市区级课题研究所积淀的经验和优势以及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明确了把信息技术作为探索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一条途径和幼儿园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广泛应用于教育实践。多年来相继开展了“信息技术与美劳游戏的整合”、“信息技术与科学活动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区域游戏的整合”的实践研究。在实践中我们通过创设信息技术化的互动环境,让幼儿最大限度地使用信息技术设备,使信息技术逐步成为儿童得力的认知工具;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促进我园发展有效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研究,探讨信息技术如何服务于幼儿园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领域课程。利用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幼儿保持卓有成效的高效率的学习和体验,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素质,养成探索、求新、独立、求实的个性品质,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更新观念,加强硬件和教师现代信息素养建设,使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整合走入更为广阔的天地。

设备和观念更新一起抓,硬件和软件建设同时上,是推进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整合之两翼。因地制宜建设低成本高效益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环境是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前提。

从最早的幻灯机、投影仪到386电脑,一直到现在的网络化信息技术的建设,我园始终坚持将资金重点投入到信息化建设上,到目前我园每班拥有2—4台电脑,每班配备有数码相机摄像头,移动硬盘等外接设备,并为教师的教学工作配备了大量的软件设备,班内教师和幼儿使用的计算机实现了联网和上网,我园建设了自己的内网,其功能定位是服务于教师和幼儿,教育教学资源库通过内网实现了教案论文交流,教育教学课件、软件资料共享,教学管理网络化。教师可以利用内网下载课件,进行教学,同时实现资源的共享,教学设施的网络化,使得学习资源可相互检索,共同利用,使学习资源的使用超越地域的限制。针对孩子的特点和需求设计了可以供他们使用的内网,在教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可以上网找自己喜欢的动画片、图片等资料,让孩子拥有自己的绿色网络空间。同时我们进行了外部网站的建设,其功能定位于一是幼儿园的窗口门户,同时也是家园互动的交流平台,幼儿园定期发布幼儿园的热点新闻,家长可以上网察看有关信息,网站实现了幼儿园活动的延时的视频呈现,家长论坛和班级博克的建立,给家长、教师、幼儿园搭建了一个互动的教育平台,我园在2003年建立的分园后还建立了分园与主园间的远程监控和网络对话。例如在“新年”主题活动中,主园和分园的孩子们通过网络视频对话,讨论怎样设计、制作新年贺卡,并通过网络第一时间内欣赏到对方的作品,两园的幼儿共渡新年。

我们注重教师观念的先导作用,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大胆探索和改革教学模式,让大家了解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为此,我们努力培养一支掌握现代化技术,具备现代化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使教师认识到学会驾驭信息技术,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是自我成长的需要,从1994年进行DOS的培训到目前全园教师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相关软件进行教学活动,这些都来自于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我们着重考查教师收集、分析、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要求教师能充分利用网络收集有关提高教育质量的资源。要求全园的教师能熟练使用、操作计算机,能掌握Word、PowerPoint、Excel、Flash等一系列操作方法。我园每学期开展一次课件制作比赛,使教师课件制作能力逐年提高,要求教师每学年至少撰写一篇与信息技术教育有关的论文、每月撰写一篇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关的案例、教学笔记等,并通过教师之间相互观摩、互相介绍各自经验、互相切磋等形式,提高了教师的操作水平和信息理论素养。

二、贯彻《纲要》精神,探索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整合,形成园本课程。

从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整合入手,创新教学结构,实现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根本变革,正是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创新教育的理想切入点。

(一)教育观念的创新。

通过几年的研究,我们引导广大教师不断在教学中树立了四个方面的观念。

即:以孩子为主体,倡导开放式的教学观念;

尊重孩子个体差异,树立教育民主化的观念;

充分相信孩子创造潜能,培养孩子创新思维的观念;

全面理解素质教育内涵,确立现代人才观和科学教育质量观。

教师观念的更新,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育理念,为创新教育的开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教育方法的创新。

1、创设了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信息技术化环境。

我们本着有利于幼儿欣赏、有利于幼儿获得更多的信息、有利于幼儿与家长的互动和参与、有利于游戏的原则,例如在公共环境创设中以美劳作品为载体培养幼儿的审美,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丰富幼儿的信息量,幼儿在欣赏我国传统的藤艺、纸艺、雕刻等传统手工艺的美的同时,通过信息技术设备让家长、幼儿了解了很多手工艺品的制作工艺与发展和有趣故事。例如,液晶电视滚动播放录像资料和幼儿生活片断资料,摄像头记录幼儿活动的影像,MP3播放器和CD机为家长和幼儿提供更为丰富的视听资料,使幼儿和家长获得了大量的相关信息,与环境产生更为有效的互动。

由于幼儿年龄不同,为孩子们创设的计算机环境也是不同的,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讲,引发幼儿参与兴趣是第一位的,所以我们创设了富有童趣的计算机环境,让孩子不但乐于操作计算机,更加乐于来到这里游戏,同时从多角度提高了幼儿参与游戏的水平。比如在墙饰环境中设计生动、有趣的卡通或动物形象,吸引幼儿自己取放光盘,并把取放光盘的方法规则通过图片物化在墙饰环境中,促进幼儿与环境产生有效的互动。对于中大班的孩子来讲他们的认知水平不断加强,单独的进行计算机活动,很多时候不能够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把计算机活动与其它活动相整合,已达到通过计算机活动辅助幼儿学习进程的目的。

2、设置软件目录

为了培养幼儿做事有条理性,结合计算机活动涉及光盘软件数量、种类很多的问题,老师和孩子们共同商讨了要设置计算机区的软件目录,孩子们结合自己的需要设计软件目录的形式,并按软件的不同形式进行分类,比如分为:益智类、影像类、音乐类、游戏类等,各班的孩子都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以更加方便自己的计算机游戏活动,同时在软件分类后,孩子们结合自己不同的喜好,向大家推荐自己喜欢的软件内容,在这个活动中,也吸引了家长的参与,孩子们和家长一起选择、推荐软件,大大丰富了软件资源。为了保证软件目录的有序,孩子们定期检查光盘是否方对了地点,在游戏时也关注着软件的完好性。

3、建立计算机游戏规则

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计算机操作习惯保护幼儿健康,老师和孩子们还共同总结了一些计算机活动区的规则,例如计算机游戏要轮流,孩子们制作计数器,利用计数器帮助自己排队,这样既不影响孩子进行其他活动,又在计算机旁站上了位置。为了保护孩子的视力,在计算机活动区教师和孩子们共同设立了此方面的提示。每隔30分钟要让孩子离开计算机以保证不要让孩子的眼睛过度疲劳,利用定时器规定上机操作时间。另外还有其它计算机游戏的规则,比如:上机前洗手、不要离电脑太近、使用鼠标的方法、安全提示等。教师和孩子们共同讨论,理解每条规则的意义,把规则用图画表示并贴在计算机旁边比较显眼的地方。将教育目标物化在环境中。

4、计算机外部设备的使用

在与计算机进行互动时也少不了外部设备的参与,比如数码相机和摄像头,孩子可以利用数码相机记录下自己的作品并保存到班级资料库中,这一系列的工序都是有孩子自行完成,另外孩子们可以利用摄像头记录自己的作品、记录自己的舞姿,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设备将过去的表演进行再现,启发幼儿的原有经验。计算机、数码网络产品的投入为幼儿主动学习提供了互动的平台,幼儿在学习中可以上网查信息;可以在幼儿园的资料库中找资料;可以把自己的作品用数码相机、摄像头记录下来;可以通过远程监控与分园的小朋友对话交流,信息技术产品成为幼儿、教师和家长学习、交流、互动的好朋友。使计算机区域与幼儿各个游戏区域很好的整合。这些都是传统的教育手段不可比拟的。孩子们还可以利用打印机把虚拟的作品变为现实,当孩子们拿到自己的计算机作品时,他们的快乐是不可言表的。

(三)教学模式的创新。

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要求对教师的角色(讲授者——指导者)、幼儿的地位(接受者——主体)、媒体的作用(演示工具——认识工具)以及教学过程(传统的逻辑分析讲授过程——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变革,从而构建一种适应现代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如何把信息技术从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等方面的优势,建构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方式,是我园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标。对于2-6岁的学龄前的幼儿来说环境的隐性教育作用是非常巨大的,而幼儿园中幼儿参与环境的创设,与环境产生互动又是孩子们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园从2000年开始,开放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从“黑板演示”到计算机(网络)、(CAI课件),教学手段质的飞跃给信息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力图通过信息技术,为幼儿全面素质的发展、潜能开发和健全个性的发展提供宽广的教育空间和多样化的教育渠道;让幼儿学会获得、利用、综合和创造信息,形成信息化社会环境下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为创设自主的学习条件,便于幼儿个别化学习,使每个幼儿获得相应的发展,从而使教学模式从传统的单向式和填鸭式的教学,走向多向互动式和主动探究式的教学。就拿大班的主题活动--《我的成长》来说,了解自己是如何来的,是一个非常抽象的问题,教师让幼儿拿来照片和家长拍摄孩子成长的DV,让孩子看看自己身体成长的过程,同时利用班级中有一位教师怀孕的契机,开展了“我在妈妈肚子里什麽样”的主题调查工作,并将孩子们从网上收集的相关资料展示在环境,在教师带领下孩子们用数码相机和DV录下怀孕教师一天的生活,幼儿了解了怀孕的妈妈不容易,从中引发了孩子们纷纷表示要帮助妈妈、老师做什么,教师抓住这个契机,让孩子们体验怀孕的辛苦,孩子们将气球、枕头、鸡蛋、放在自己的衣服中,要带着自己的气球宝宝、枕头宝宝和鸡蛋宝宝进行一日的活动,让孩子真实地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从而让孩子们把爱升华到爱家人到爱并尊重周围的人。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及教师的成长。

教师职业的内在魅力,首先在于它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这应该是一项十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教师充分调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研究,去思考,去创造;也应该是一种能体验成长欢乐——孩子的成长和自己的成长——的工作。但是,传统教育的功能定位,使教师的工作降低了它的挑战性和创造性,失去了它原本应该具有的魅力,也使得教师的生命价值难以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实现。信息技术与整个教学过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加强,教师所扮演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指导者,这就更需要教师不断地充实自己。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的目的是让教师具有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通过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性,发展创新精神。如通过网络帮助学习、掌握某种软件的应用方法,或者通过E-mail电子邮件对其进行跨越时空的学习指导,或者通过分组交流等以达到教育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计算机为教师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实现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

信息技术环境为教师的反思型研究提供了更为有效地支持。例如,教师很好的利用信息技术设备和数码设备,观察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适时地播放再现使游戏讲评时不再是枯燥的而

篇3:“IBM”小小探索者项目与幼儿园课程整合探索

《小小探索家——幼儿教育中的项目课程教学》是一本详细介绍项目课程在幼儿教育中如何运作的书。本书由裘迪·哈里斯·赫尔姆 (Judy Harris Helm) 和丽莲·凯兹 (Lilian Katz) 编著, 台湾师范大学林育玮副教授等人翻译, 2004年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容精要】

项目课程是近几年一直备受幼教界关心的话题。那么什么是项目课程, 项目课程和主题课程有什么差异, 项目课程是否能包括幼儿阶段所有的学习内容, 它是否具有年龄适应性, 项目课程如何实施等。对这些问题, 本书都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全书可分五部分。第一部分, 作者首先引用一名实施过项目课程的幼儿园教师的感想来表达项目课程是促进幼儿成长与发展的最佳方式;然后, 作者通过表格方式对教师主导课程与项目课程的异同进行比较, 澄清了项目课程的概念和主导思想;最后, 作者从学业成就、社会性和情绪发展、家长参与三个维度说明了项目课程对幼儿的发展大有裨益。

第二部分从本书的第二章到第五章仔细说明了项目课程实施的每一个阶段。一个完整项目课程应该包括四部分:开始、发展、探究和结束。在开始阶段, 作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选择主题的方式和原则, 让读者全面了解到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不是殚精竭虑的创新思考过程, 而是自然而然的顺应幼儿兴趣的过程。确定好的主题如何展开, 怎么选择开展的角度, 如何保证主题实施的效果等一直困扰幼儿园教师的问题被作者的一个个巧妙的方法迎刃而解。如何发展项目课程, 作者主要阐明了两个观点, 一是对在开始阶段制定好的项目主题网络图重新检测以保证有效开展, 并列举了几个注意事项;二是为探究做准备, 包括选择参观的地点、怎样有效利用专家资源、给幼儿介绍实地参观技巧。探究阶段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 这是项目课程开展成败的关键所在。作者通过大量实景图片和幼儿的作品分析使读者全面地领会到此阶段教师的主要角色, 即观察者、合作者、引导者, 具体表现为在观察幼儿表情动作和作品时适时介入, 在提供辅助材料时给予间接引导, 在幼儿求助时乐于奉献等。作者还详细介绍了“推土机”游戏, 说明了幼儿遇到的问题及教师的解决方案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结束阶段是整个项目课程的高潮。在此阶段, 作者通过引用纪实幼儿对话和采访实施教师感受让读者领会高潮阶段焦点应集中在幼儿学到了什么, 应该采用什么方式让幼儿与他人分享。最为宝贵的是作者介绍了集中整理文件档案的方式方法和注意事项, 拓宽读者在实施时的思路。四个流程完毕后, 作者提醒我们, “项目课程如同其他教育经验一样, 可以从反思和评估中获益”, 而后以问题的形式重新审视整个实施过程。

第三部分作者就实施项目课程中一线教师最为关心的议题进行了说明, 例如采用项目课程教学方法时如何完成课程目标或者达到学业标准, 如何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 如何运用科学技术使项目课程锦上添花, 如何将项目课程运用于特殊的幼儿群体, 以及行政主管如何支持项目课程的教学, 等等。这些都是幼儿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 作者深入浅出, 具体细致的作答, 既给我们幼儿教师提供了实施路线, 也为我们保留了可创造和发挥的空间。例如, 邀请家长的方式, “来学校示范你怎么做墨西哥菜”比“协助项目课程的外出活动”更能得到家长有效的回应。

第四部分作者完整展现了一个3岁~4岁幼儿班级进行“消防车”课程的经过, 让读者了解思科兰登老师是如何发现幼儿的兴趣, 进而将其发展、丰富成为项目课程的完整过程。作者同时描绘了教师对幼儿的看法, 展示幼儿学习的成果, 详细描述了师幼一起学习的奇妙旅程。此处, 最值得借鉴的有两点:一点是面对幼儿第一次实地写生时绘画经验贫乏, 教师改变观察策略, 让幼儿从整体观察变成局部观察, 这样幼儿在白纸上呈现消防车的轮子远比整个消防车容易许多;另外一点是面对幼儿对此项目课程热度减少时, 我们应该思考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束了。教师采用拍电影的方式把项目课程推向高潮。作者用叙述和评论相结合方式记录着“消防车”的项目课程, 让读者在领会项目课程的理念时得到方法和技能上的提升。

第五部分作者设计的“项目课程计划日志”是一份相当出色的指南, 无论对于新手还是经验丰富的教师来讲, 都是项目课程的重要参考资料, 也可以是教师计划对照检查的典范。这份日志计划可以为项目课程的实施提供具体、详细的参考, 让每一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具体呈现, 思考的问题也一一列出, 并保留空间让教师反省。

【读后有感】

读完《小小探索家——幼儿教育中的项目课程教学》这本书, 突然觉得一直以来困顿自己许久的问题渐渐明朗起来。忙忙碌碌的每日工作之余, 静下心来思考自己一天的活动, 幼儿收获了什么, 教师收获了什么, 如何构建令教师和幼儿都很快乐同时又能共同发展的课程。本书平实简单的文字勾画出的一幅幅生动翔实的画面, 独特到位的方法中流溢出一位位教师的智慧聪颖, 天真拙笨作品中彰显出的一个个浪漫的童趣……以下是我感受最深之处。

一、践行人人参与的原则。很喜欢书中斯科兰登老师的一句话, “我真的喜欢与幼儿在一起进行项目课程, 因为我觉得看着他们建构自己的知识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他们决定什么最能吸引他们, 进而进行探索, 并提出相关问题。”这句话说明了孩子参与的主动性。“家长欣然且易于参与学校活动, 带幼儿进行实地参观访问, 寻找和购买与主题相关的书籍和资源”, 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可窥见一斑。教师“积极投入, 给予幼儿共同经验;设计主题网络图”, 从项目课程主题的引发到最后的结束, 横向层次已经是人人参与。在纵向层面, 作者提供了许多策略让实施者照顾全体幼儿, 例如, 在同龄班级中, “不可能所有的幼儿都对某个主题有同样的兴趣”, 那么教师可以“伴随尽可能多的其他活动, 比如讲故事、搭积木、角色扮演”, 幼儿会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发展迟缓的幼儿”, 教师可以“适度减轻他们的参与度”。在混龄班中, 教师可以鼓励“年长幼儿自发性地开始探索, 并寻找合适的角色给予低龄的幼儿”, 年长和年幼的孩子都有参与的成就感。

二、贯穿做好细节的理念。在选择主题这一章节中, 作者认为教师要辨别出幼儿萌发的兴趣, 有些兴趣是显而易见的, 例如频繁地询问相关的问题或要求教师讲更多相关的资讯。但是, 辨别低龄幼儿的兴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作者描写了许多幼儿行为表现来帮助读者。例如, 幼儿为了看得更清楚而向前拥挤, 散步时从地上捡起“纪念品”, 专注于某个物体, 倾听讲话的时间加长了等都表明幼儿对某事或者某物的兴趣。在如何请家长参与的章节中, 作者把可能出现的情况一一进行了分析, 并给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例如, 发现家长在参与的过程中显得迟疑且犹豫, 那么教师要重新选择跟家长周遭环境有关的主题;教师要留意家长参与的财务成本;家长到教室之后, 教师要营造一种温馨和谐的气氛, 提供适合成人坐的小椅子等。在学习作者提供方法的同时, 更应该学习做法背后关注细节的态度, 只要从细节入手, 扎实地做好每一个环节、每一件小事, 研究孩子的每一次对话, 相信不久, 我们也可以把幼儿教育做到极致。

三、留有师幼成长的足迹。从头至尾, 作者在每一章节不断地提醒读者要注意收集档案。“第一件作品是开始文件档案收集的起点”, 教师“自我省思、叙述性学习经验”, “轶事记录、幼儿创作以及录音或者摄影的方式”都可以进行保存, 因为完整的文件档案能够回溯幼儿成长的足迹。同时, 这些档案也能为教师反思整个项目课程实施过程和与他人进行交流提供支持。在现实中, 大部分幼儿教师已经意识到收集档案的重要性, 但是却缺乏收集档案的方法和习惯。书中“观察幼儿游戏时, 便可用录音机记录幼儿对话中的精确用字”, 多次的实地写生后便整理幼儿“多次对同一物品的绘画”, 采用“项目课程故事”的方式向家长展示课程摘要等方式方法都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收集档案。

篇4:“IBM”小小探索者项目与幼儿园课程整合探索

一、幼儿一日活动各环节的整合

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一般包括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三个大方面,这是幼儿园课程实施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主题活动《秋天来了》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关注了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类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和游戏中学习,让一日活动真正成为一个教育整体。

1.在生活中学习

生活就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生活活动包含了多领域的、丰富的教育内容,如晨间活动、用餐、户外散步等。老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在主题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孩子在园的各个生活环节,实现对主题内容的渗透和综合。

在主题《秋天来了》的活动中,我们让教师利用晨间活动和餐后散步的时间,带孩子们在户外寻找秋天,看看秋天来了花草树木都有哪些变化?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幼儿讲秋天、画秋天、唱秋天……使各学科融为一体,通过各种教育手段让幼儿了解到秋天是一个多变的季节,天气渐渐地变冷,农作物开始成熟,大自然的五花山给我们带来了自然界的美丽画展,从而让幼儿感受到秋天的美丽。户外活动时,带幼儿在院子中观察树叶的变化,看一看树叶都变成了什么颜色?这些落下来的树叶,为什么都是“反面朝上”?让幼儿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久而久之,幼儿就养成了在生活中留意观察的习惯。小小的环节,既有知识的掌握,又有习惯的养成,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会了动脑。

2.学习与生活相结合

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方式依靠各种实际的生活活动。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经历了找秋天→说秋天→画秋天→唱秋天等的一系列环节,各个环节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活动内容都是幼儿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因此对所学的知识很容易掌握。

3.在游戏中学习

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因此,幼儿园课程中的游戏活动是与幼儿生活紧密相联的。教师为幼儿创设了游戏的情境,鼓励孩子在游戏中反映生活。

在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我们在表演区,为幼儿提供秋天的背景图、头饰等,引导幼儿玩关于秋天的游戏。

二、社区、家庭资源的整合

整合教育资源的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我们充分发挥了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作用。在主题活动《秋天来了》中,我们提前将主题目标与网络图展示给家长,取得了他们的配合,他们与幼儿一起搜集秋天的信息。幼儿教育离不开社区的支持与帮助,我们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带孩子到社区散步,观察、感受社区中花草树木等的生长变化。

主题活动《秋天来了》是通过现实的、多样化的活动展开的,我们把各个部分有机地、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带孩子们不断发现新的活动线索,让孩子将自己已有的经验与新学的经验得到整合,进而实现课程的整合。

篇5:“IBM”小小探索者项目与幼儿园课程整合探索

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儿童的兴趣需要而创设的具有操作性、探索性的环境, 它以个别化或小组的方式开展, 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活动内容和材料, 自我探索、学习, 在动手实践中与材料相互作用, 利用和积累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获得情感、认知及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发展。我们认为, 区域游戏以其个别化的教育形式, 给幼儿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 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满足了幼儿自主发展的需要。这一特点与“小小探索者”软件游戏的教育非常相似, 我们尝试结合“小小探索者”项目软件开发并生成了一些区域活动内容, 教师以幼儿熟悉掌握的软件内容为基础, 拓展与幼儿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区域情境和材料, 引导幼儿在区域中展开探索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提供更多“人机互动”、“师幼互动”下幼儿相互交往和经验分享、共同活动的机会与条件;通过探索项目软件资源与幼儿园活动和园本课程有效整合, 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充分体现幼儿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 让幼儿在多媒体教学情境下探索学习、自主学习、快乐学习, 努力构建一种新的“体验型、探索型、表现型”教育模式。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些我们的实践感悟与思考。

一、从“小小探索者”中拓展区域活动, 促进幼儿情感体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指出:“幼儿教育的目标是让孩子在认知、情感、态度、思维、技能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 在教育活动中, 教师一方面要关注幼儿认知、技能的提升, 另一方面更要关注幼儿情感体验。以“米利数学屋”软件游戏中的“小小、中中和大大”为例, 它的主要目标和可获得的学习经验是探知大小的概念。由此, 我们创设了区域活动“配对找朋友”, 运用一些常见的生活用具和小动物图片, 先是按大小配对, 如大皮球找大筐子、小皮球找小筐子, 然后进一步拓展为按颜色、形状配对, 如红蝴蝶找红花、一串红找鞭炮, 同时引导幼儿比较大小, 并组织幼儿模仿软件中的语言对幼儿的操作进行评价。幼儿在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中逐渐积累自信心;再如, “橡树池塘”软件游戏中一条可获得的学习经验是观察季节的变化。而软件中的场景是非常有局限的。结合主题区域活动“美丽的秋天”, 我们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具有体验性的大环境, 同时也注重小区域突现体验性。如, 在“水果大拼盘”活动区域中, 我们利用窗台创设了制作水果拼盘的环境。背景提供了许多丰富多彩、搭配鲜艳的水果拼盘图片, 提供了苹果、葡萄、冬枣、橘子、香蕉等一些真实的水果, 刀片, 塑料托盘及水果拼盘的示范图等。幼儿在情境的影响下, 尝试制作水果拼盘, 分享水果拼盘, 从而在情境中学习操作, 在情境中感受水果的丰收, 在情境中体验活动的快乐, 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幼儿对秋天的体验和感受。

二、从“小小探索者”中拓展区域活动, 激励幼儿主动探索

幼儿的探索性学习是指幼儿从自己的周围生活和教师提供的环境中主动地观察和尝试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幼儿能获得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愿意并知道如何去获取知识、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区域活动中宽松的氛围、丰富的操作材料、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 能满足幼儿发展的不同需要, 有利于幼儿进行探索性的学习。如, 在中班, 很多小朋友尚未形成“合适的东西才是有用的、最好的”概念。因此, 我们结合软件游戏“小老鼠的家”和“大大、小小、中中”设计了一个综合区域活动———寻找合适的东西, 教师提供了各种几何图形插塑, 引导幼儿观察这些图形的家在哪里, 能为几何图形找到对应的家;在工具区, 提供各种塑料木工工具和螺丝玩具, 请幼儿把这些螺丝玩具拼成一个漂亮的结构作品。自由探索可以使用工具, 哪些工具适合、最好用;在自理角, 提供大小不一的鞋子、衣服、帽子, 布置服饰店。鼓励幼儿穿一穿, 看谁把自己打扮得最漂亮。通过试穿寻找合适自己的衣服及鞋子来初步感知衣服鞋袜如何配搭更好看。活动以区域活动形式展开, 避免了更多的“说教”, 有利于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去积累相应的经验。更多的是教师在此基础上, 帮助幼儿整理、提升经验, 让幼儿在此经验感受的基础上, 初步感知理解合适的才是最好的简单道理。

三、从“小小探索者”中拓展区域活动, 激发幼儿表现创造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幼儿与生俱来就有表现创造的潜能, 反映出强烈的自我表现、自我完善的心理需求。我们对幼儿表现创造的培养主要着眼于挖掘幼儿潜在的创造力, 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能够把自己的创造和想象进行大胆的表现, 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如, 软件游戏“大猩猩乐队”是一款帮助和引导幼儿进行节奏乐表演的体验游戏, 孩子们非常喜欢, 很快就掌握了其中几种基本节奏型, 而且跃跃欲试, 经常在桌子上自发地敲打节奏。有一次, 一位小朋友带了个空饼干桶到幼儿园, 他模仿游戏里的音乐在饼干桶上敲起了爵士鼓, 吸引了很多小朋友围观。看到幼儿自发生成的音乐打击乐游戏, 老师灵机一动, 将饼干桶简单装饰后真的做成了一面鼓的样子, 还将筷子用红布包上海绵做成了鼓棒投放到音乐区, 小朋友这回兴趣可大啦, 他们争着用饼干桶做成的小鼓敲出好听的节奏。随后一段时间, 老师又鼓励幼儿回家收集、更多废旧材料, 一起动脑筋做有趣的打击乐器。如在麻将的两边打孔, 穿上牛皮筋套在手指上做成响板;用啤酒瓶盖子穿在铅丝上做成了串铃;用酸奶瓶装满黄豆做成响罐。最后, 我们还请小朋友在区域活动中用自制的打击乐器为乐曲配音, 进行伴奏游戏, 引导幼儿自选乐器按照节奏图谱进行演奏。音乐区一下子成了小朋友最想参加的区域活动。因为他们在这里动手动脑, 充分感受到“我创造、我快乐”的积极情感体验。

四、将游戏软件内容和区域活动有效融合, 实现“人机互动”、“师幼互动”的实践思考与感悟

1.更好地丰富了教学环境及高度交互的教学模式, 改善幼儿的学习方式, 培养幼儿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使幼儿在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下积累经验

“小小探索者”项目软件以其操作时图文并茂、生动形象, 变静态单向交流的教学方法和动态双向交互的教育环境, 使幼儿易懂易记, 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质量, 深为幼儿所喜爱和接受。在经由拓展软件游戏内容而来的相关区域中我们发现幼儿的兴趣时间有所延长, 他们的专注性、持久性和自制力明显得到提高, 探索欲望得到了更好的加强。经常可以看见一些幼儿为了解开事物的秘密而较长时间投入活动中。现在像区域活动这种探索类的活动, 有的因为时间不能一次完成, 第二次、第三次不用教师提醒, 幼儿能自觉主动地选择未完成的内容。由“吃糖豆”软件游戏拓展而来的区域活动“走迷宫”, 作为科学区中可供幼儿兴趣自选的一项智力游戏来进行。它的制作非常简单, 只需要一幅迷宫图、一个小猪的动画形象并在上面设置几个简单的命令即可。幼儿在反复的尝试、激烈的争论中, 小猪几经周折, 终于走出了迷宫。实践发现, 这种操作性强的多媒体游戏深受幼儿的喜爱, 制作简单, 便于在日常区域活动中进行, 而且可以反复操作、反复使用。在游戏中, 幼儿通过操作、思考、反复尝试找出几种不同的行走路线, 让幼儿在充分体验游戏带给他们快乐的同时发展了思维, 促进了幼儿间的交流。

2.更好地培养了幼儿观察身边常见事物及现象, 关注有趣的事物及其变化规律, 提高幼儿攫取信息的能力

由于电脑具有交互操作功能, 因此便于因人施教, 个别化、个性化学习。在这一基础上, 教师在观察中与幼儿一起边学边玩边思考, 找准孩子的兴趣点, 并与当前所进行的主题教学自然而巧妙地结合与整合, 探索出一些经验并取得了较大收获。如, 教师将软件游戏内容结合幼儿身边常见事物及现象拓展开来, 呈现在区域活动和材料的操作中, 我们发现幼儿对周围事物及其变化规律表现得更为关注, 随着探索能力的提高, 他们越发好奇好问, 幼儿常会通过自己的观察, 发现各种问题, 这些问题涉及广泛, 随着幼儿对于问题的渐渐深入, 他们所发现的问题也逐渐有了质量, 在发现问题后他们会积极探寻, 自己来找答案, 为此班级中互相探讨的气氛日益浓厚。

3.更好地让幼儿在多媒体教学情境和延伸环境中探索学习、自主学习、快乐学习, 启迪幼儿多元智能的开发

小小探索者软件游戏之所以为教师和幼儿所喜欢, 就是因为它具有很强的游戏性和趣味性, 能够鼓励孩子的想象, 同时还是开放的、可探索的。它不关注答案正确与否, 但却鼓励孩子自己进行调查和探索活动, 也能被孩子很容易地使用, 让孩子在使用这一软件时感到自豪, 体验到成功。同样, 在软件游戏及相关区域创设的情境中, 教师也巧妙地为幼儿提供了解决问题、创造假想物体的情境, 从中可以看到许多幼儿共同活动与交往的情境, 如一起讨论, 向同伴请教, 互相分享成果等, 这一体验和经历不断地提高着儿童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

一步步走来, 一点点积累, 我们深深感受到开展“如何挖掘“小小探索者”的教育价值, 拓展幼儿区域活动, 从而进一步发挥其教育作用”这一研究的过程, 也是教师和幼儿共同成长的过程, 它不仅需要教师不断充实自身的教学素养, 进一步提高对信息技术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多元化整合教育资源的意识, 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活动的组织效益, 同时它还有效地改善着幼儿的学习方式、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 提高了幼儿攫取信息的素养与能力, 进而推动着园本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小小探索者”实验的研究给幼儿园教育教学带来了活力, 给幼儿带来了更多自主性快乐发展。我们将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 扎扎实实地把这一实践研究开展下去, 进一步探索运用“小小探索者”实验软件构建更加丰富活泼的幼儿教育资源体系的工作思路与举措, 帮助孩子更好更主动地去习得和受益, 让教师在科研中加快成长, 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郑慧英.幼儿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6.

[2]尹坚勤.幼儿园教育活动案例精选[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林菁.幼儿园创造性游戏指导与实施[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1.

[4]张方方.浅议幼儿园区域游戏[J].才智, 2011, (21) .

[5]张晴.幼儿园区域游戏组织策略探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09, (Z1) .

[6]黄安平.如何提升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性[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09, (5) .

篇6: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微探索

我园领导紧跟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步伐,于2009年08月为每班教师配置了电脑、数码照相机、摄像机,安装了电视机、DVD和多媒体有源音箱,实现了教育教学活动的信息化、多媒体化、数字化。现在全园教师和幼儿都能主动学习和使用多媒体,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活动中。

一、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助推幼儿全面发展

3—6岁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决定了幼儿园教育的形式必须多样化、趣味性、游戏化。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和各班实际情况完成教学目的同时,我们如何在课程整合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和运用信息技术,为幼儿创设生动有趣、愉快乐学的软环境呢?这是几年来我园全体教师一直在学习和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1、运用信息技术的魔力,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信息技术直接为教学目标服务,让多媒体帮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我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并成熟起来的关键。大班的张玲老师在《数学——生活中的数字》一课的教学准备中,用数码相机记录了幼儿平时学习和探索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的几组照片并放在电脑上,用“美图秀秀”和“光影魔术手”等软件制作成了幻灯片,在多媒体教室播放。课堂上,孩子们看到自己的影像出现在屏幕上时那种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油然而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被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出来。整个教学过程中活动氛围都相当浓烈,幼儿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2、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魅力,给幼儿带来更多的学习乐趣。

小班的廖武珍老师执教《音乐游戏——小老鼠和啤酒桶》时,幼儿点击屏幕上的物品就会出现相应的对错判断奖励,对了就“叮”的一声出现一朵“小红花”或是一个竖起的“大拇指”,孩子们看到自己努力学习的结果时可高兴了!错了就“哦”的一声“要加油哟!”多媒体课件展现了可纠错、可重复利用,方便师幼互动等多项功能。课后廖老师也反思自己在这个环节时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中班的占小惠老师执教的《故事——米皮皮和悄悄长》也有类似的操作,她让幼儿用起立和蹲下的身体动作使屏幕中的米皮皮也跟着长大和缩小,形象可生动了!

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了新型教学技术给学习带来的乐趣,也很好地体现了“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应以幼儿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3、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威力。

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环节主要有:入园、晨区活动、早操、早点、集中教育、午餐、午睡、户外活动、午点、游戏活动、离园等。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需要教师付出高度的智慧和不懈的努力。近年来,我园教师也逐渐摸索出一些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如:

(1)实行“安全刷卡入园制度”是家长和幼儿感受到信息技术在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的第一个内容。我们认真执行实时监控和记录幼儿出勤情况,把好校园安全第一关。

(2)午餐活动时我们播放音乐,轻快舒缓的乐曲声中孩子们安静、愉快地独立用餐, “小皇帝”派头不见了,不掉饭粒不剩菜;先吃完的小朋友可以自主观看各种动画片;

(3)我园游乐场、操场等户外场地都安装有监控器,各班教师组织幼儿进行的户外活动情况“尽收眼底”,为及时发现问题、排除安全隐患提供了有力的凭证。

从技术层面上说,这不仅大大减轻了教师看护幼儿安全的压力,还能帮助幼儿和广大家长养成遵守常规的自觉性和规范性。不过我们也要避免产生误区,如幼儿进入多媒体教室时经常关闭窗帘、熄灭电灯,这时要注意控制好时长,避免造成幼儿眼睛疲劳。

二、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推波助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决定了它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园教师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远程教育、素质提升、互动交流、资源共享等,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1、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课堂,实现教学有效性,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无纸化办公,不仅改善了过去浪费纸张的现象,而且帮助教师提高工作效率,从繁重的体力、智力劳动中腾出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教材,去关注幼儿个体差异和发展需要,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让课堂教学精彩纷呈。洪淑青老师执教的《数学——先给谁吃好呢》利用了多媒体的图画功能,锻炼幼儿主动思考的思维品质和实践操作能力,从小动物的体型大小、体重轻重、饭量多少进行排序训练,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步步推进、方便师幼互动的神奇功效让大家耳目一新。

赵美华老师执教的《故事——是谁嗯嗯在我头上》则是利用了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巧妙地解决了培养幼儿良好的如厕习惯——这个看似平常却难以在课堂上生动演绎的难题。

邹小贞老师执教的《诗歌——小鱼吹泡泡》不仅利用了多媒体的动画功能,还有色彩变化多端、诗歌意境创设富有梦幻感等优势,让幼儿在活动中如身临其境般意犹未尽!

这些课程都选择了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教材、制作精美的课件,集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多感官体验,从而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2、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实现经验共享,促进教师共同成长。

2008年以来,我园多次派郑晓华、罗雪花、赵美华、苏淑器等老师参加省级、市级各种信息技术培训活动。在她们的带动下,现在我园教师都能熟练地使用电脑、照相机、幻灯机、投影仪、录像机、摄像机等多种设备。全园教师各种活动计划、教案、教育随笔、工作总结等文字材料都用电脑存档,共享到“网上邻居”。与传统模式相比较,它便于材料的保存,避免了重复内容的反复抄写,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经验共享,也便于各级主管部门随时进行检查。

当然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更要注重树立终身学习、做学习型、研究型教师的先进理念,注重培养自身的技能技巧,避免出现为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的教学行为。如:

(1)如果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件不是自己制作,而是借用他人或从网上下载的,使用前应根据本班实际情况适当修改,保证课件质量,从而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思想。

(2)有些教师为了省事,忽视了幼儿人手一份的练习,减少了学生动手的机会,把课堂由“人灌”演化成了“电灌”。

(3)有些教师过分依赖课件的使用,放弃了板书、亲身示范等手段和环节,不注重提升技能技巧方面的能力,削弱了教师自身的作用和人格魅力的熏陶,从而也失去了整合的意义,是不可取的。

我园校园网站的建设在各项评比中一直名列前茅,这得益于园长的英明决策、精心组织,得益于我园信息工作组全体成员特别是分管领导郑晓华书记和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员赵美华老师的不懈努力以及她们锲而不舍的摸索精神,经历了从一无所知到成功建立并优质获奖的艰辛。特别是“校园动态”这一宣传窗口的建设,更是群策群力,集中体现了全体教职工的智慧和团队精神。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也得到了市级、县级“优秀信息先进单位”、“信息先进单位”, “优秀信息员”等多项荣誉称号和表彰。

我们精心编辑、制作的《华安二幼园本文化建设》、《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工作简要》、《安全工作报告》、《研本土音乐素材 促师幼共同成长——华安二幼课题研究工作结题报告》等宣传册、宣传光盘、简报令广大家长、幼教同行、领导专家赞不绝口。

篇7:“IBM”小小探索者项目与幼儿园课程整合探索

传统教学注重对知识的系统传授, 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大量的、系统的把握学科的内在联系和逻辑, 但是却缺乏对学生主动性、能动性的发挥, 所习得的知识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项目学习能够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在此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二者结合, 能够将单一的教学目标扩展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在教学内容上, 确立预设性与生成性的合理规划

传统教学讲求对教学内容的预设性, 在这种情况下, 许多教师教学结果与目标能够达到吻合, 目标明确、条理清晰, 并将之是为好课的标准。但同时教师容易将教材内容等同于教授内容, 并以此为标准, 不能随便增删, 在课堂上容易遵循某一标准答案, 学生没有必要提出质疑或者对之进行改动。教学内容的生成性认为教学过程应该主动地、积极地对文化进行改造与建构。但同样, 由于教学内容的生成性, 教学目标容易偏离, 教学节奏也容易混乱, 教学内容往往与实际内容脱离, 无中心化。将二者进行结合, 能够把握课堂教学内容的指向性, 同时关注到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实际需要。

三、在教学方法上, 确立讲授与自主学习的合理分配

项目学习的过程主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实现, 学生自己学习、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从新教学理念来看, 自主学习对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但是自主学习并不能理解成老师撒手不管的学习, 应当在老师的引导、按时、有效监督下的自主学习。另外, 对于一些抽象、难懂、学习难度大的教学内容, 通过教师的启发、比喻、归纳、讲解, 能使学生豁然开朗, 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总的来说, 讲授式方法和自主学习并不矛盾, 二者的有机结合, 能够促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学习方法。

四、在教学进度上, 兼顾总进度与自定步调学习的有效统一

传统教学中教学进度是非常具体和精确的, 具有完整的计划性, 帮助教师规划每节课程, 兼顾各种教学活动, 并能保证教学重点。同时能够统筹安排时间, 避免盲目性, 特别是可以避免前松后紧的现象。而项目学习过程中, 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项目学习的开展在总进度的调度下, 自我调整, 以项目的最终完成结束。这样的教学安排更具有灵活性, 学习进度不要求一致, 鼓励每一位学生以自己最适宜的进度进行学习。但是这种方法由学生完全掌控, 教师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 学生无法把握课时节奏, 可能造成时紧时松, 不利于学生思维密度的培养。二者的有机结合, 能够促使教师和学生更加有效的配合, 制定出完整的项目活动计划。

五、在教学过程上, 确立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

传统教学中重视教师地位, 教师代表权威、教导、命令、指示、鼓励学生达到学习目的, 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播者。这为传统课堂教学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但同时, 对教师权威的绝对追求也导致了学生依赖和盲从的心态。项目学习倡导学生主体模式, 认为教师的教、教材上的东西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感官去感知, 并能够通过自己本身的知识结构去形成能力, 解决问题。二者的有机结合, 可以再教师的有效指导之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

六、在学习动机上, 确立外部动机与内部动机的配合激励

项目学习注重对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激发, 可以促使学生有效的进行学习活动, 具有自主性和自发性, 来源于学生内心的需要。而传统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外部刺激, 致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诱发性和被动型的特征, 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较低, 但是, 需要指出的是学习的内部动机虽然具有诸多的优势, 但是外部动机也不容忽视, 毕竟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也不是所有学生对学习都有浓厚的兴趣。因此, 二者的有机结合, 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采用各种有效的策略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七、在学习方式上, 兼顾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

作为建立在对接受学习的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学习形式和理念, 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的区分是明显的。在人们的意识里, 接受学习往往意味着落后、机械、一无是处的传统学习方式的代名词, 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根据奥苏伯尔的观点, 只要接受学习中学习者是主动的, 能够将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建立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 就是有意义的。而探究学习中, 如果学习者是被动的, 学习材料对学习者来说就没有心理意义的, 学习者没有将新旧知识建立起实质、非人为的联系, 这样的学习虽然冠以探究学习, 但仍然是机械的、没有意义的。将二者有机结合, 既可以兼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 也可以兼顾学生学习者的角色。

结束语

项目学习和传统教学整合实施, 必将带来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资源、教学评价以及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坚信在通过不断地实践探索和不懈的努力, 课堂教学必将取得较好的效果。

摘要:项目学习在国内其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日益受到人们的推崇。但是任何一种理论或经验的借鉴和吸收如果缺乏传统文化应有的支持, 就无法从传统中汲取养料以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理论, 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 把项目学习与传统教学进行整合并将之应用于我国的一线教学就成为了一个必然。

篇8: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

信息技術课程整合科学理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引入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开阔学生的视野,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也因此具体化,变成直观的、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如果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感官,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就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对于新课程的改革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些体会,以供大家参考。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界定及基本原则

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储、传诵、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信息技术能够扩展人的信息功能。信息技术可能是机械的,也可能是激光的;可能是电子的,也可能是生物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缩微技术等。所谓“整合”,是对分科课程的一种反判和结构,也是对新型的整合课程的建构。整合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实质上就是要学生学会进行数字化学习。

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课程或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若能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有机整合,将具有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多种宝贵特性,这些特性的集中体现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技能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而这样的环境正是创建新型教学课程结构所必不可少的。

二、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怎样才能在学校教育中有效地给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文化基础,让学生能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这是信息技术课程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在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目标。应当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开辟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路子,要根据学科教学需要,从实际出发,寻找最佳结合点,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工具性功能,突出教学重点,解决难点,探索规律,启发思维,使计算机溶入学科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目前的课程被分为了不同的模块,如小学阶段的“操作系统的简单操作”“用计算机画画”“用计算机写作文”,等等。在各年级的教材中,再将这些模块进行细分,将有关信息技术的知识点划分为不同的章节,然后教师按照既定的顺序进行讲解。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各个部分有很深刻的了解,但随时间的推移,这种方法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信息技术被人分割成联系很少甚至没有联系的零散部分,学生在简单的环境中可以运用知识,但在复杂、综合的信息环境下就不能很好地运用信息技术。在这种对知识要点进行细致分类的情况下,学生能学到很多有关于某一操作的书面知识,但由于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所以会产生“纸上谈兵”的现象,在实际中往往不能很好地运用信息技术去解决问题。由于信息技术内容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目前的信息技术课本的内容与社会上信息技术的发展联系不紧密,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派不上用场。正如一位老师所说的“学生最喜欢玩电脑,但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对学生的要求的变化,在旧的模式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所带来的弊端已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迫切需要建立新的模式,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正是针对这些弊端所提出来的。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

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比如,Microsoft Word文字处理的学习,就可以以完成一份班级小报的形式进行教学。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学习,就可以以完成通讯录的形式进行教学,等等,因为大家都知道生活中的知识要比课本中的知识丰富和精彩得多,学生们喜欢贴近生活,其效果可以说事半功倍。

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比如,现在的学生要求更宽更广的知识面,但从课本上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语文方面从作者的生平,写作历史的背景,文章的意境等都能用多媒体的形式去表现其效果不言而喻。数学方面,通过直观的线、面、图形的运动,会加深学生对几何的理解,拓宽他们的解题思路,枯燥的数学就活了起来,等等。

四、培养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科学理念

在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的进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的理念和教师信息技术的科学素养。上一节课,如果教师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不围绕学生的学习实际一步步精心设计,则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失去灵魂,功能强大的信息技术就可能只是供教师换取一两声喝彩的花拳绣腿,用在课堂上就会出现为整合而整合的形式化现象。如果没有教师与学生互动合作展开观察、比较、体验,则整合课就失去了基本的应用价值,教师煞费苦心搜集的“海量”资料就只能是让学生头晕目眩、眼花缭乱的镜花水月、海市蜃楼。因此,教师只有提高了素养,真正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体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越性,尝到甜头,才能使整合得以顺利开展。

上一篇:2016手机没收检讨保证书下一篇:新儒学与书院讲学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