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的实习报告

2024-04-29

土壤学的实习报告(通用6篇)

篇1:土壤学的实习报告

土壤学综合实习报告

专业班级:草业科学一班

姓名:崔西甜

学号:2010588

5一、实习目的意义

实习目的:认识主要的土壤类型,了解土壤类型分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技术,掌握土壤各项指标的测定方法和计算分析。

实习意义:实习是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实习,巩固和加深对课堂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二、实习任务和计划

(1)熟悉土壤调查野外工作的方法、步骤,掌握野外调查的技能。

(2)学会使用几种野外工作需要的仪器、调查观测土壤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属性。

(3)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

(4)简单了解岩溶地貌形成原因,以及有关沂源溶洞的简介。

(5)掌握土壤剖面挖掘观测技术。

三、实习内容

3.1实习概况:

实习时间:2011年11月9日—10日

指导老师:资源与环境学院 陈宝成实习工具:背包、地质锤、大小铁锹、剖面刀、软尺、盐酸瓶、比样标准盒、比色卡、PH混合指示剂、点滴板、滴管、记载表等

我们的行程为两天,路线是:山东农业大学南校区资环实验基地—沂源“九天洞”—鲁山风景区。

对两处都要用挖剖土的方法:

A.剖面点的选择土壤剖面:应根据植被、小气候、小地形、岩石和母质类型,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一般不要以路边的断面做观察剖面,也不要在人为影响较大的地方(如肥堆、沟边、陷井边、路旁等)设置观察剖面或采集土样、水田不能设置在田角和田基旁。

B.剖面挖掘与修整:当剖面地点选定以后,即进行挖掘土壤剖面,为了便于观察,必须挖掘形状基本为长方形的剖面,其规格是:长2米,宽1米,深1.5米。首先将表层3-5CM土壤及杂草、碎石去除,要求观察面要面向太阳。一端应成垂直壁,另一端应成阶梯形,便于人下去观察记载。用米尺测定深度,根据你所采集的深度分布做好标记,然后从下向上取。利用自然剖面时要铲去垂直面上被风化的表土,露出新土。注意挖掘起来的土块应将表层土和底层土分开放在剖面的两旁,以便观察完毕后填土,先放底土后放表土。

C.剖面观察与土层划分:观察土壤剖面形态是研究土壤性质、区分土壤类型得重要方法之一。土壤的形态观察主要包括土壤颜色、质地、结构、新生体、pH和石灰反应等。根据土壤形态及性质,对土壤层次进行划分。

D.土壤性状的观察和记载: 土壤剖面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壤成土过程以及土壤内部的物质运动和土壤肥力等方面的特性。根据形态特征观察,结合化学分析,记载土壤剖面的观察内容和土壤基本性质。

E.土壤样品的采集:采集土壤,为以后实验数据分析提供依据。

多种生命的生息繁衍,保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不在意。知道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耕地锐减,资源耗竭,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影响迅速扩大,人们对土壤的认识才不断加深,土壤和水空气一样,既是生产食物、纤维及林产品不可代替或缺乏的自然资源,又是保持地球系统的生命活动,维护整

个人类社会和生物圈共同繁荣的基础。

3.2农业土壤

3.2.1实习地点自然社会简介:

沂源溶洞位于山东省沂源县城西北12公里处的鲁山之阳,以千人洞为中心周围1.5公里范围内有天然洞穴40余个,称为沂源溶洞群。属奥陶纪石灰岩溶洞,距今5亿多年,是长江以北最为集中的天然溶洞,被专家称为“北方最大的溶洞群”。现已开发为旅游景点的有千人洞、养神洞、珊瑚洞、玄云洞、九天洞等十几个溶洞。洞内景物美妙奇险,配以鲁山的幽谷翠峰,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许多洞穴曾是古代猿人生息、繁衍的场所,曾挖掘出猿人头盖骨及数枚牙齿化石,伴随着大量动物化石,并发现大量猿人石器,故称为“沂源猿人”溶洞群。近几年已有多处洞穴开发,正式向游人开放。“千人洞”以高宽大而得名,地质上称“山东一号洞”。洞内有23尊壁雕佛像和三组“佛的故事”浅浮雕,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石龙洞”以洞内数条天然石龙而得名,洞长218米,为厅堂式洞穴,洞内有双龟把门、龙王宫、银河相会、云霞岛、龙蛇相斗等景观。“养神洞”以各路神仙由玉皇大帝率领云游四海在此歇息的传说而得名,全长800余米,为分支型洞穴,洞下有洞,洞中有洞,洞内有石林叠瀑、雄狮把门、唐僧取经、王母宫、水族宫等48处景观。“玄云洞”为通道式分支型洞穴,总长300米,分为上下两层,两层洞穴由一垂直的落水洞相连接,洞内片状钟乳石较多,敲之发声,可弹奏简单的乐曲,名曰石筝。石筝、石柱林立,多呈宝塔状,少数似嫦娥、宫女,婷婷玉立;石旗、石带、石幔、石瀑、石葡萄,多姿多彩。“九天洞”洞内由九个洞厅组成,故名“九天洞”,洞穴全长500余米,平均宽10米,高8米。洞内石幔、石帷幕、石柱、石笋、石莲、石冰、卷曲石等景观奇特,晶莹剔透。另外还有“珊瑚洞”、“灵芝洞”、“神仙洞”等天然溶洞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一)、土壤剖面挖掘观测技术

3.2.2土壤情况详述:

土壤是固态地球表面具有生命活动、处于生物与环境间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疏松表层。它既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也是最易受人类活动影响、为人类提供食物的自然资料。土壤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因为人类生存必须发展农业,以取得食物。农业生产,首先是绿色植物的生产,是以土壤为物质基础的。各种作物都是在土壤里扎根立足,并通过根部从土壤里取得养分和水分,才能生长繁茂。其次,人们饲养动物,也必须以植物为饲料。很明显,没有土壤,也就没有农业。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人们必须重视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改良。科学地开发和利用土壤在国民经济建设,特别是在农业生产和改善环境中具有重要作用。

鲁山自然保护区内有棕壤、褐土两种土类,其中棕壤包括棕壤性土和林地棕壤,是保护区最主要的土壤类型,面积达172hm,约占保护区总面积的77.8%;褐土俗称黄土,包括褐土性土、林地褐土,面积为2 898h耐,占保护区面积的22.2%。

3.3棕壤

也称棕色森林士;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在褐土地带的垂直带上亦有分布。棕壤地区气候条件的特点是,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10℃以上的积温为3400~4500℃,季节性冻层深可达50~100厘米,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干燥度在0.5~1.O之间。这里的原生森林早已破坏,目前多为次生针叶林和阔叶混交林。棕壤所处地形主要为低山丘陵,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片麻

岩及砂页岩的残积坡积物,或厚层洪积物。棕壤地区由于夏季气温高、雨量多,不但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而且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得易溶盐分和游离碳酸钙都被淋失,粘粒也沿剖面向下移动,并发生淀积。由于落叶阔林凋落物的灰分含量高,从而阻止了土壤灰化作用的发展,但白浆化作用却常有发生,在丘陵和山地都可见到。

棕壤的一般性质是:(1)在森林植被下,表层有机质含量可达5~9%,向下急剧降低;(2)表层呈微酸性反应,向下过渡到酸性反应;(3)盐基饱和度较高,表层在80%以上,下部各层稍低;(4)剖面中部粘粒含量较上下各层均高;(5)硅铝率在2.5~3.4之间,平均值为3.03,略高于黄棕壤,但显著低于褐土。

上述性态特征系指在森林植被下的普通棕壤而言,除普通棕壤外,还有酸性棕壤、白浆化棕壤、潮棕壤和粗骨棕壤。

从土壤利用情况来着,棕壤是重要的森林土壤,也是重要农业土壤,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潮棕壤分布于山前洪积平原,用于农业,大都旱涝保收,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普通棕壤分布于山麓和丘陵缓坡,也多用于农业,其中一部分水土流失较重,水肥条件较差,需要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和进一步发展灌溉,并加强培肥。白浆化棕壤有的分布于剥蚀堆积丘陵,多用于农业,肥力甚低,需要改良;有的分布于山地,多用于林业。酸性棕壤分布于山地,多用于林业,有的还是荒山,需要种树造林。粗骨棕壤分布于低丘陵的,多用于种植花生和柞岚(养柞蚕用);分布于高丘陵和山地的,多为荒山疏林,水土流失都很严重,亟应采取水土保持措施。

3.4褐土

1、褐土的形成过程

(1)、干旱的残落物腐殖质积累过程:干旱森林与灌木草原的残落物在其腐解与腐殖质积聚过程中有两个突出特点。

(2)、碳酸钙的淋溶与淀积:在半干润条件下,原生矿物的风化首先开始大量的脱钙阶段,其氧化钙随含有二氧化碳的重力水由土壤剖面的表层渗到下层,以至于形成地下水流。

(3)、残积粘化,也称之为残积风化或地中海风化,即粘粒的形成是由主体内的矿物进行原地的土内风化而成,很少产生粘粒的机械移动,因而粘粒没有光学向性。

(4)、淋移粘化:即在一定降水和生物气候条件下,粘土矿物继续脱钙,形成另外一种颗粒最细的新生粘土矿物——如蒙脱石等,并开始于雨季期间随重力水在主体结构间向下悬移,在一定深度形成粘粒淀积层,这种粘粘往往有光学向性,一般土体水分的干湿交替有利于粘粒下移。

在褐土的粘化过程中一般以残积粘化为主,而夹有一定的淋移粘化,它们在不同的亚类中,其比重并不一样。一般石灰性褐土以前者为主,淋溶褐土以后者为主。

2、亚类

由于褐土为半淋溶土纲,根据土体所反映的淋溶程度及粘化特征相结合等而划分为淋溶褐土、褐土和石灰性褐土等。其它则根据其主导成土过程及附加成土过程所表现的土壤剖面特征而划分出楼土、潮褐土、燥褐土与褐土性土等。

3、褐土的利用与改良

褐土所分布的暖温带半干润季风区,具有较好的光热条件,一般可以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由于主体深厚,土壤质地适中,广泛适种小麦(绝大部分为冬麦)、玉米、甘薯。花生、棉花、烟草、苹果等粮食和经济作物,主要问题是降水量偏小和降水量过于集中,在这种条件下的土壤利用及改良问题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开展水土保持,发展水利灌溉;(2)开展旱作农业的土壤耕作措施;(3)合理施肥,提高土壤肥力水平;(4)因土种植,发展土壤潜力优势;(5)适当发展畜牧业与林果业。

(六)总结

通过这次的实习,让我收益颇多。从原先了解的关于土壤单方面的理论知识到实践,清楚直观地重新认识土壤是一个突破。在实习过程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巩固和提高了我们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增加我们对土壤学新的认识。本次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所学课程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该课程的意义,巩固了学习成果,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理。知识从感性认识升华到了理性认识,从抽象变得具体起来,我学习到了很多书上没有的东西,了解土壤学对实际农林生产的重要性。初步了解了沂源主要地质地貌和所发育而成的土壤类型。在这里深深的感谢老师们的认真指导。

在实习中初步掌握了地质地貌考察和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外出实习要对考察对象做一定的了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内容,注意研究的方法和工具的使用,一些考察的细节,充分认识到地质地貌考察和土壤剖面观测的必要性和艰苦性,激发了我们自己考察家乡和各地的典型地质地貌和土壤的兴趣。在自己动手实践了一番之后,我们对挖剖面有了深刻的体会,找好挖剖面的适合位置,大致的范围,挖的深度,是否垂直这些关系着能否挖好一个剖面。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技巧,灵活运用,是实践方法,也锻炼学习的能力,更是对可课本知识的良好巩固。同时,懂得和小组成员合作的重要性。这些都将对我们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篇2:土壤学的实习报告

一.前言

土壤是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土壤是农林业生产不可或缺的基地,土壤的性质不仅影响农林产品的产量,还影响其品质。土壤是生命活动的产物,没有生物就没有土壤。土壤学实习通过实际观察,了解成土因素的作用和土壤形态、形状上的特征,找出影响植物正常生长的限制因素和障碍因素,解决生产管理中存在的具体土壤问题。

二.实习目的目的:认识主要的土壤类型,了解土壤类型分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技术;通过简单的工具,测试土壤基本的理化特征,分析土壤的形成因素(六大成土因素:地形、气候、母质、时间、生物和人为因素)。

实习工具:土铲、剖面刀、土钻、白瓷盘、土色卡和比色卡; 实验试剂;邻菲罗琳指示剂、混合指示剂、稀盐酸。

三.观察的内容和方法

观察的内容及方法:了解各种地质地貌的特征;学习区分不同土壤的成土母质;通过实地观察和分析,了解土壤对植被类型的影响;综合了解地质地貌及土壤的相关知识;通过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测定,应用这些数据,学会综合分析评论土壤的方法,并能提出各类土壤的合理开发利用改良技术措施;通过实际观察,了解成土因素的作用和土壤形态、性状上的特征,找出影响植物正常生长的限制因素和障碍因

素,解决生产管理中存在的具体土壤问题。

四.观测的结果与分析

本次实习所观测的土壤类型有水稻土、紫色土和黄壤,其中紫色土分布最广。

实习地点:邛崃市的土地坡、西瓜地、平乐镇禹王社区

1.土地坡——黄壤

我们一行人到了土地坡后,老师先给我们讲解了本次实习的目的,再给我们讲解了观测的内容与方法;之后,又详细的给我们讲解了土地坡的地形、气候、母质、时间等因素对此处土壤的形成的影响;然后再由各自的老师带着我们来到进行实验的地点开始实验。

首先,用土铲挖掘剖面土,再用剖面刀自上而下进行整理。接着,老师开始教我们如何测土壤质地、紧实程度、干湿程度并判断土壤结构,以及如何测定土壤的PH值等。

对土地坡黄壤有影响的自然成土的因素是:

①气候:中亚热带湿润性气候;

②植被:原生为常绿阔叶林,现为次生植被;

③母质:外来的,老冲积物覆盖在基岩上。在四川高阶地上,由老冲积物形成的黄壤可被开垦为耕地,即丘的顶部;

④时间:黄壤成土时间较长,在人为耕作的作用下,黄色变淡,耕层下部土壤颜色较上层土壤颜色较深一些。

根据以上的分析,观测数据的结果如下表:

2.西瓜地——紫色土 紫色土是由紫色岩母质土壤发育而成的,以四川盆地分布最广,在南方诸省盆地中零星分布。此处为酸性紫色砂岩土,由于此地降雨量大,盐基淋容强烈,致酸离子增多,呈酸性,砂岩较轻。对西瓜地紫色土有影响的自然成土因素: ①母质,砾岩风化发育而成的坡积物;

②气候,中亚热带湿润性气候;

③植被,原生常绿阔叶林;

④时间,紫色土发育迟缓,尚不具脱硅富铝化特征。

3.平乐镇禹王社区——水稻土 水稻土是指发育于各种自然土壤之上、经过人为水耕熟化、淹水种稻而形成的耕作土壤。这种土壤由于长期处于水淹的缺氧状态,土壤中的氧化铁被还原成易溶于水的氧化亚铁,并随水在土壤中移动,当土壤排水后或受稻根的影响,氧化亚铁又被氧化成氧化铁沉淀,形成锈斑、锈线,土壤下层较为粘重。

而此处的水稻土处于低洼地形,排水不良,土壤长期处于淹水状态和还原状态,故土壤还原性随土壤深度加深而增大,是典型的低产田。变价元素铁、硫化合价发生改变,S被还原成S2-,对植物根系有毒害作用;Fe被氧化成Fe2+,过多也对植物根系有害。

通过加不同试剂表现不同深度下的水稻土的性质,如下表:

五.总结

三地的差异、障碍因素及农用地分析:

1.土地坡:黄壤多形成于温度较高,雨水充沛,相对湿度大的低山,丘陵和高原区,气候多表现为云雾多、日照少、冬无严寒、夏无酷热、干湿季不明显。由于水热条件都较为优越,土壤风化程度较深,其淋溶作用强,盐基饱和度低,土壤呈酸性至强酸性反应,土体较厚,质地多为中壤土至重壤土。

2.西瓜地:紫色土,由于土壤的黄化现象,使此地土看上去呈黄色分布。实则,此地的紫色土是酸性紫色土,PH<4,是紫色砂岩构成。此地土壤的利用方式:西瓜、玉米、辣椒、茶叶等间套种植。且,酸性紫色土适宜种植茶叶,故,在田垄两侧可种植茶叶,充分利用资源,且两侧土壤酸性更高。紫色土性质较稳定,土壤中铁较多,使得氧化铁胶膜将其包裹,物理风化强烈,化学分化较弱。

3.平乐镇禹王社区:水稻土,此处为“掌心田”。这种土地资源应当在改良之后在利用,首先我们解决水过多的问题,应当在冲沟中下部采用工程措施修筑环山渠,减少部水分来源,还要在低洼处挖深沟等排水设施,使低洼处的水能很好的排出,起到排水晒田的作用。其次,在改良土壤酸性方面,应当用石灰等碱性物质以降低其酸性;最后,在改良土壤结构方面,应当施用有机肥料或者添加砂质土,促进土壤结构体的形成,从而提高其耕性。

4.收获与体会:

篇3:达拉特旗土壤养分分析报告

1. 土壤养分分级评价标准

根据对2006~2007年全旗104.725万亩耕地所采集的4321个土样的土壤养分测试结果, 和2006~2007年在达拉特旗的主要栽培作物玉米上进行的3414田间试验结果对达拉特旗的土壤养分现状做初步分析。全氮的分级标准:<0.26克/千克为极低, 0.26~0.63克/千克为低, 0.63~1.27克/千克为中, >1.27克/千克高;有效磷的分级标准:<5.9毫克/千克为极低, 5.9~16.42毫克/千克为低, 16.42~37.25毫克/千克为中, >37.25毫克/千克为高;速效钾的分级标准<53毫克/千克为极低, 53~111毫克/千克为低。111~201毫克/千克为中, >201毫克/千克为高 (见表1.1)

2. 不同土壤类型养分现状分析

单位:%

2006~2007年达拉特旗共取土样4231个, 其中半固定风沙土227个, 占5.37%;草甸盐土297个, 占7.02%;固定风沙土753个, 占17.8%;灌淤草甸土2007个, 占47.44%;灰色草甸土54个, 占1.28%;栗钙土140个, 占3.31%;盐化草甸土753个, 占17.8%。

(1) 半固定风沙土

全氮含量小于0.26克/千克的占36.1%, 介于0.26~0.63克/千克之间的占27.8%, 0.63~1.27克/千克之间的占35.2%, 大于1.27克/千克的仅占0.9%;速效磷小于5.9毫克/千克的占23.8%, 介于5.96~16.42毫克/千克的占44.9%, 介于16.42~37.25毫克/千克的占24.7%, 大于37.25毫克/千克的占6.6%;速效钾小于53毫克/千克的占4%, 介于53~111毫克/千克的占31.3%, 介于111~201毫克/千克占49.3%, 大于201毫克/千克的占15.4%。由分析结果可以看出60%以上半固定风沙土的全氮和速效磷表现为低, 而速效钾60%以上表现为中等以上。

(2) 草甸盐土

全氮含量小于0.26克/千克的占30%, 介于0.26~0.63克/千克之间的占19.5%, 0.63~1.27克/千克之间的占47.5%, 大于1.27克/千克的仅占2.7%;速效磷小于5.9毫克/千克的占20.5%, 介于5.96~16.42毫克/千克的占51.9%, 介于16.42~37.25毫克/千克的占23.9%, 大于37.25毫克/千克的占3.7%;速效钾小于53毫克/千克的占2.7%, 介于53~111毫克/千克的占27.9%, 介于111~201毫克/千克占57.6%, 大于201毫克/千克的占11.8%。由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草甸盐土的全氮含量在低以下和中等分别各占一半, 有效磷低以下的比例占72.4%, 速效钾中等以上含量占69.4%。

(3) 固定风沙土

全氮含量小于0.26克/千克的占20.8%, 介于0.26~0.63克/千克之间的占48.6%, 0.63~1.27克/千克之间的占30.4%, 大于1.27克/千克的仅占0.1%;速效磷小于5.9毫克/千克的占26.7%, 介于5.96~16.42毫克/千克的占53.1%, 介于16.42~37.25毫克/千克的占17.3%, 大于37.25毫克/千克的占2.5%;速效钾小于53毫克/千克的占2.9%, 介于53~111毫克/千克的占40%, 介于111~201毫克/千克占44.5%, 大于201毫克/千克的占12.6%。由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固定风沙土的全氮含量在低以下占69.7%, 有效磷低以下的比例占79.8%, 速效钾中等以上占57.1%。

(4) 灌淤草甸土

全氮含量小于0.26克/千克的占19.2%, 介于0.26~0.63克/千克之间的占17.5%, 0.63~1.27克/千克之间的占62.8%, 大于1.27克/千克的仅占1.3%;速效磷小于5.9毫克/千克的占15.8%, 介于5.96~16.42毫克/千克的占43.7%, 介于16.42~37.25毫克/千克的占29.1%, 大于37.25毫克/千克的占11.3%;速效钾小于53毫克/千克的占0.8%, 介于53~111毫克/千克的占19.6%, 介于111~201毫克/千克占56.1%, 大于201毫克/千克的占21.3%。由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灌淤草甸土的全氮含量在中等以上水平的占64.1%, 有效磷低以下的比例占59.5%, 速效钾中等以上占77.4%。

(5) 灰色草甸土

全氮含量小于0.26克/千克的占14.8%, 介于0.26~0.63克/千克之间的占46.3%, 0.63~1.27克/千克之间的占24.1%, 大于1.27克/千克的占14.8%;速效磷小于5.9毫克/千克的占44.4%, 介于5.96~16.42毫克/千克的占46.3%, 介于16.42~37.25毫克/千克的占9.3%, 大于37.25毫克/千克的没有;速效钾小于53毫克/千克的占9.3%, 介于53~111毫克/千克的占48.1%, 介于111~201毫克/千克占37%, 大于201毫克/千克的占5.6%。由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灰色草甸土的全氮含量在中等以上水平的占61.1%, 有效磷低以下的比例占90.7%, 速效钾中等以上占66.9%。

(6) 栗钙土

全氮含量小于0.26克/千克的占8.6%, 介于0.26~0.63克/千克之间的占51.4%, 0.63~1.27克/千克之间的占40%, 大于1.27克/千克的没有;速效磷小于5.9毫克/千克的占48.6%, 介于5.96~16.42毫克/千克的占46.5%, 介于16.42~37.25毫克/千克的占5%, 大于37.25毫克/千克的没有;速效钾小于53毫克/千克的占4.3%, 介于53~111毫克/千克的占28.6%, 介于111~201毫克/千克占46.4%, 大于201毫克/千克的占20.7%。由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灰色草甸土的全氮含量在中等以下水平的占60%, 有效磷低以下的比例占95%, 速效钾中等以下占57.4%。

(7) 盐化草甸土

全氮含量小于0.26克/千克的占8.8%, 介于0.26~0.63克/千克之间的占30%, 0.63~1.27克/千克之间的占60.2%, 大于1.27克/千克的占1.1%;速效磷小于5.9毫克/千克的占31.1%, 介于5.96~16.42毫克/千克的占47.1%, 介于16.42~37.25毫克/千克的占17.8%, 大于37.25毫克/千克的占4%;速效钾小于53毫克/千克的占3.6%, 介于53~111毫克/千克的占29.5%, 介于111~201毫克/千克占43.7%, 大于201毫克/千克的占23.2%。由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盐化草甸土的全氮含量在中等以上水平的占61.3%, 有效磷低以下的比例占78.2%, 速效钾中等以上占66.9%。

二、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趋势分析

1. 有机质含量变化趋势

1.半固定风沙土;2.草甸盐土;3.固定风沙土;4.灌淤草甸土;5.灰色草甸土;6.栗钙土;7.盐化草甸土

由表2和图2.1分析得出, 与1982年相比较, 各土壤类型耕地的有机质含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增加, 其中有机质含量平均值增加最多的是灌淤草甸土, 增加3.34倍, 增加最少的为草甸盐土0.44%。

2. 全氮含量变化趋势

由表2和图2.2分析得出, 各土壤类型耕地的全氮含量也明显增高, 其中有全氮含量平均值增加最多的是半固定风1.半固定风沙土;2.草甸盐土;3.固定风沙土;4.灌淤草甸土;5.灰色草甸土;6.栗钙土;7.盐化草甸土沙土, 增加1.33倍, 增加最少的是草甸盐土, 增加6.5%。

3. 有效磷含量变化趋势

1.半固定风沙土;2.草甸盐土;3.固定风沙土;4.灌淤草甸土;5.灰色草甸土;6.栗钙土;7.盐化草甸土

由表2和图2.3分析得出, 各土壤类型耕地的有效磷含量也明显增加, 其中有有效磷含量平均值增加最多的是半固定风沙土, 增加3.76倍, 增加最少的是灰色草甸土, 增加86%。

4. 速效钾含量变化趋势

1.半固定风沙土;2.草甸盐土;3.固定风沙土;4.灌淤草甸土;5.灰色草甸土;6.栗钙土;7.盐化草甸土

由表2和图2.4分析得出, 半固定风沙、固定风沙土和栗钙土的速效钾平均值升高, 其中半固定风沙土的速效钾平均值增加最多1.13倍;草甸盐土、灌淤草甸土、灰色草甸土、盐化草甸土的速效钾的平均值降低, 其中盐化草甸土降低24.5%, 降低最多。

三、结果应用

篇4:土壤学的实习报告

摘要:对昌平地区146个果园进行土壤酸碱度测定,结果表明,昌平地区仅有40.41%的果园土壤pH值在6.0~7.4,呈中性弱酸性。而59.59%的果园土壤pH值在7.5~8.4,呈碱性,土壤pH值偏高需要改良。不同地点、不同树种果园土壤酸碱性差异均较大。

关键词:昌平地区;果园;土壤;酸碱度

文章编号:1005-345X(2016)01-0024-02中图分类号:S606+.1文献标识码:A

果树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水分主要来自土壤,土壤酸碱度直接影响土壤的理化特性、营养元素的分解及存在状态、土壤溶液成分及微生物活动,因此土壤酸碱度是影响果树地上部营养物质和水分吸收的重要因素。昌平区是北京市果品生产主要地区之一,现有果树面积1.54万hm2。为优化昌平区果园土壤环境条件,生产安全优质果品,我们针对昌平地区果园土壤酸碱度进行了调查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采样范围

采样于2014年5月13日至6月4日进行,取样地点经度范围115°56′39″~116°29′43″,纬度范围40°67′52″~40°22′08″,分别为北京市昌平地区的兴寿镇、崔村镇、南邵镇、十三陵镇、延寿镇、城南街道办、马池口镇、南口镇、阳坊镇、流村镇共10个果品主产镇(街道办),根据树种所占面积比例选择146个果园采集土壤样品,11个果树树种分别为:苹果、樱桃、桃、梨、柿子、板栗、葡萄、核桃、李子、枣、杏。

1.2采样方法

正方形或近正方形果园采取五点交叉取样法,长方形或近长方形果园采取蛇形取样法。地块面积小于0.67 hm2的果园取3~5点,面积大于0.67 hm2的果园取6~10点。各点采样深度均为0~30 cm的耕作层,将各点所取土样集中混匀,约500 g,自封袋装室温保存。

1.3土壤pH值测定

采用电位测定法。水浸提液,水土比例为3︰1。pH计为pH S-25型。

2结果与分析

2.1各果品主产镇(街道办)果园土壤酸碱情况

表1的调查数据表明,昌平地区土壤呈碱性(pH值在7.5~8.4)的果园比例最高,达到59.59%,中性弱酸性(pH值在6.0~7.4)的果园比例为40.41%。

不同地点果园土壤酸碱性差异较大,在果品各主产镇(街)中,土壤呈碱性(pH值在7.5~8.4)的果园个数比例最高的3个镇(街)为城南街道办、阳坊镇、马池口镇均达到100%,比例在50%以上的有流村镇、十三陵镇、崔村镇、南口镇4个镇,低于50%的为兴寿镇、南邵镇、延寿镇3个镇,最低的为延寿镇为11.11%。土壤呈中性弱酸性(pH值在6.0~7.4)的果园个数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延寿镇(88.88%)、南邵镇(81.82%)、兴寿镇(53.33%)、南口镇(50%)、崔村镇(48%)、十三陵镇(35.48%)、流村镇(17.65%),而马池口镇、阳坊镇、城南街道办3个镇(街道)均为0。

2.2不同树种果园土壤酸碱情况

不同树种的果园土壤酸碱性也存在差异,杏、柿子、枣、核桃、葡萄5个树种土壤呈碱性(pH值在7.5~8.4)的果园比例为100%,桃为72.73%、樱桃71.43%、李子66.67%、梨62.50%、苹果49.41%、板栗16.67%。土壤呈中性弱酸性(pH值在6.0~7.4)的果园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板栗83.33%、苹果50.59%、梨37.50%、李子33.33%、樱桃28.57%、桃27.27%。不同果树生长的最适土壤酸碱度范围[1,2]为,苹果5.5~6.7,板栗 5.5~6.5,樱桃5.6~7.0,桃4.9~7.2,李子4.7~7.4,葡萄6.0~7.5,柿子6.0~7.5,核桃6.5~7.5,杏6.8~7.9,枣5.5~8.5,梨5.8~8.5。即本试验涉及的11种果树最适土壤pH值多介于弱酸性与中性之间,即pH值在6.0~7.4,说明最适果树生长的土壤酸碱度为弱酸性与中性。其中,苹果、板栗、樱桃、桃生长适宜pH值范围较小,李子、葡萄、柿子适宜pH值范围居中,而核桃、杏、枣、梨适宜pH值范围较大。

3小结与讨论

昌平地区59.59%的果园土壤pH值在7.5~8.4,呈碱性,仅有40.41%的果园土壤pH值在6.0~7.4,呈中性弱酸性。由于多数果树最适合生长的土壤pH值介于6.0~7.4,说明昌平地区40.41%的果园土壤适合果树生长,约六成(59.59%)的果园土壤pH值偏高需要改良。

不同地区果园酸碱度也存在较大差异,城南街道、阳坊镇、马池口镇等3个平原镇(街)果园土壤呈碱性,而延寿镇、兴寿镇、南邵镇等山区半山区镇果园土壤呈中性弱酸性,其他各镇介于二者之间。调查结果表明,山区半山区果园土壤酸碱性呈中性弱酸性的比例更高,而平原果园土壤pH值偏高的果园比例较高。这是由于山区半山区与平原地区土壤本身理化性质而导致土壤酸碱度的差异。

篇5:土壤学实习报告

成土因素

母质:黄土母质疏松、深厚并含有丰富的矿质养分 植被:草原植被生长繁茂

人为因素:黑垆土在长期耕作和施肥的影响下,形成了特有的剖面构型。

成土过程

(一)腐殖质累积过程。

生物有机体和成土母质间旺盛的物质交换,赋于黑垆土深厚的腐殖质层,黄土母质疏松多孔,通气性孔隙高,空气不仅可以进入土壤,而且可以进入较深的土层。因此,整剖面都具有良好的好气性微生物活动条件,有机物质分解快,但含量不高。(二)残积粘化过程。本区夏季高温多雨,既有利于原生矿物变为次生矿物,同时也提高了水溶性盐的溶解度,溶解后并随下渗水流迁移。进入地下水的这些元素主要分布在洼地元素富集地带;(三)耕种熟化过程。人类平整土地,兴修梯田,以及耕作施肥等措施以培肥土壤,由于长期施用土粪的结果,黑坊土腐殖质层上堆积了一层厚度20一40厘米不等的人工熟化层,大大改善了原自然黑沪土(庐土)的耕性、温热性和作物发苗的特征。

土壤剖面特征

其堆积最厚的剖面具有:①熟化层。厚20~30厘米,可分为耕作层和犁底层。耕层暗灰棕色,粉壤土,强石灰性反应,团粒和团块状结构,疏松软绵,易耕作。犁底层的团块状下部见有鳞片状结构,紧实,容重大,有砖瓦碎块和炭屑等侵入体,向下过渡明显。

②古耕层。厚10~15厘米,暗灰带褐色,粘壤质,稜块状结构,较多假菌丝和霜粉状石灰新生体,有砖瓦碎块和炭屑,向下逐渐过渡。

③腐殖质层。厚50~80厘米,暗灰稍带褐色,粘壤土,拟稜块状结构,有小孔和动物穴。沿结构面的孔壁虫粪上,有大量霜粉状和假菌丝状石灰新生体,呈舌状向下过渡。

④石灰淀积层。厚约150厘米,淡棕带黄色,粘壤土,块状和拟稜柱状结构,稍紧实,多豆状和瘤状小石灰结核,有少量小孔和动物穴,经显微观察,见有大量针、棒状的石灰晶体和雏形结核,并有大量植物残体,向下逐渐过渡。

⑤母质层。浅棕带黄色,粘壤土,有个别根系和动物孔穴,并有少量豆状和瘤状小石灰结核。

利用

①调整农、林,牧用地比例,15度以上陡坡退耕还林还牧;②扩大养地作物,发展豆科作物,使用地养地紧密结合,以培肥地力;③增施肥料,提高光热水资源利用率;④平整土地,深翻改土;⑤因地制宜,发展以林牧为主的多种经营,发展商品生产,增加群众收入。

2.杨凌 塿土 成土条件

人为作用

主要是在原有土壤的成土过程基础上进行耕作熟化过程。通过灌排、耕作和施肥等一系列农业措施,不断克服原有土壤的某些不良性状,改善了保水、保肥性能和适种性,使土壤肥力不断发展。气候

年平均气温11—14℃,年降水量500—800mm,蒸发量1500—2000mm,属于暖温带半湿润的大陆季风性气候。母质

有各种岩石的风化物,但仍以黄土状物质为主。

2、成土因素分析

(1)主要过程:腐殖质积累过程、粘化过程、钙化过程

①腐殖质积累过程:土质疏松多孔,有利于根系伸展,再由于常年施用农家肥、土粪,也使表层土壤有机质积累。

②粘化过程:由于频繁的干湿交替过程,使得在“土内”产生粘化过程,也有粘粒明显的淋溶与淀积。

③钙化过程:碳酸盐的淋溶与淀积过程。

(2)次要过程:塿土化过程—黄土覆盖

黄土覆盖是不断耕种和施加土肥,耕层不断加厚并形成明显的剖面分异。叠加于原来土层之上的一种具有双重剖面的土壤。塿土化过程是在原来土壤剖面上进行的不断的物质叠加,也改变了表层有机质的累积过程。它主要是有机肥与黄土的混合堆积。

形态特征

A:耕作层灰棕色,粒状结构,疏松中壤至轻壤有石灰反应

AP:梨底层紧实质地粘重,空隙少,通气透水性差,厚越10cm Aca:老耕层具有侵入体如砖瓦、煤渣、孔洞很多,有地下动物昆虫等分布较多。有石灰淀积。

Ab:埋藏腐殖质层该层比上层颜色较暗,呈暗灰色是最早耕层,有石灰反应和菌丝状碳酸钙淀积物,团粒状但质地粘重。

垆土层:包括Bt和Bca。Bt粘化块状棱块状结构,结构面有胶膜,厚度大,可达1M以上,土壤呈灰褐色。Bca钙积层,浅黄棕色,石灰新生体多。

改良利用方向

①改进灌溉技术,改大水漫灌为小畦细灌,修复或建立排水系统,降低地下水位,防治土壤盐渍化;②加强有机肥料的积、制,沤工作,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城粪下乡;③加强工业废水的净化处理,防止土壤污染,已被重金属污染较重的土壤应采取措施或调整作物布局,改种粮食为种棉花,防止对人畜危害;④平整土地,消灭地面大小不平现象,坡地修梯田,保水保肥,防止水土冲刷。

3.平河梁 暗棕壤

1、成土因素

暗棕壤是温带针阔混交林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地带性土壤。气候在秦岭属于山地温带湿润气候,其特点是夏季温和、冬季寒冷、全年湿润,无霜期短,不足150天。冻土时间长,土壤冻结期长达6~8个月。年平均温度一般小于5℃,年降水量800~1200毫米,干燥度0.6~0.8.。成土物质主要为花岗岩、片麻岩、页岩、片岩、砂砾岩的残积物,并有少量碳酸盐类的风化物。

2、成土过程分析(1)强腐殖化过程

温带湿润森林下腐殖质积累:温带湿润气候条件下树木郁闭,湿润,降水量大,集中于夏季,土壤中产生了强烈淋溶过程,致使暗棕色森林土呈酸性反应,并含有一定量的活性铝。由于冻结,土壤溶液中的硅酸脱水析出,淀附于全土层内,致使整个土壤剖面均有硅酸粉末附着于土壤结构表面,后成为灰棕色。

(2)脱硅富铝化、粘化及淋溶过程

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林分组成复杂,地被物生长茂盛,森林每年有大量的凋落物,其中所含各种养料元素经微生物分解后补充到土壤中,林下的草本植物有庞大的根系,有机质分解过程较快,土壤积累了大量的腐殖质。

暗棕壤分布地区地势高寒、冻土时间长,土壤以物理风化为主,化学风化较弱,只是在夏季温暖的季节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才较强,有一定粘粒产生。同时,湿润气候,受下渗水粘粒淋洗,具有残积粘化和淀积粘化双重作用。温暖季节短,粘化过程微弱。

3、土壤剖面特征

枯枝落叶层:厚约5cm左右,由枯枝落叶组成。

腐殖质层:厚约16cm,湿润,暗灰色,砂壤,团粒结构,稍松。

淀积层:厚度约为40cm,潮,灰棕色,砂壤,团块结构,较紧实。

母质层:湿润,棕色,轻壤,块状结构,紧实,半风化石砾很多,石砾表面有时可见铁、锰胶膜。

4、农业利用方面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

暗棕壤区具有发展林、农、工、商的巨大潜在资源。暗棕壤区有大面积可供放牧的天然草甸,为发展牧业的良好场地,同时林农产品的再加工品(如木材制品、酒、香料等)既可丰富市场,还可出口创汇。

过去曾有过片面追求出材指标,实行大面积皆伐,更新造林又不能及时完成,加上育苗、造林的质量不高,成林成材的更少。地面裸露,或采取不恰当的造林整地方法,导致水土流失,其恶果不止影响林区,还会殃及水系下游的河流泛滥,发生洪涝灾害。

①植树种草,保持水土,发展林,果和多种经营;②修建梯田,平整土地,增施肥料;③积极发展林特生产,利用草被资源,发展畜牧业,作到林特牧结合,充分发挥山地土壤生产潜力。

4.高山草甸 潮土

成土因素

气候:温带湿润、半湿润和半干旱气候区,热量条件差,年平均气温0℃到10℃,有的土壤冻结期达5~7个月,深1-2m;年降雨量200-800mm,主要集中于夏季(80%)。

地形:地表水发地下水汇集,排水不畅,地下水位浅(1~3m),矿化度大都<0.5g/L。土壤水分充足,时有短期积水。

母质:近代河湖相冲积、沉积物,地区性差异明显。

成土过程

潴育化过程:潮土剖面下部土层,常年在地下潜水干湿季节周期性升降运动作用下,铁、锰等化合物的氧化还原过程交替进行,并有移动与淀积,即在雨季期间,土体上部水分饱和,土体中的难溶性FeCO3还原并与生物活动产生的CO2,作用形成Fe(HCO3)2而向下移动。雨季过后,则Fe(HCO3)2随毛管作用而由底层向土体上部移动,氧化为Fe(OH)3,由于这种每年的周期性氧化还原过程,致使土层内显现出锈黄色和灰白色(或蓝灰色)的斑纹层。

腐殖质积累过程:以耕作熟化为主。潮土绝大多数已垦殖为农田,因此其腐殖质积累过程的实质是人类通过耕作、施肥、灌排等农业措施,改良培肥土壤的过程。潮土腐殖质积累过程较弱,尤其是分布在黄泛平原上的土壤,耕作表土层腐殖质含量低,颜色浅淡。

剖面结构

耕作层:受耕作活动影响最强烈的土层。浅灰棕色至暗棕灰色,呈屑粒状、碎块状及团块状结构 亚耕层:色泽与耕作层相近,结构较紧,块状或片状结构,根系与孔隙显著减少

氧化还原特征层:有土壤毛管水频繁升降引起土体中氧化还原作用交替进行下所形成。在土体结构面及裂隙、孔隙间具有棕色锈纹斑、铁锰斑为主要特征。

母质层:因位于土体底部,受地下水浸润影响大,氧化还原特征也较明显。

利用与改良

潮土分布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水热资源较丰富,造种性广,是我国主要的旱作土壤,盛产粮棉。

但潮土分布面积最大的黄淮海平原,旱涝灾害时有发生,尚有盐碱危害,加之土壤养分低或缺乏,大部分属中、低产土壤,作物产量低而不稳。

1.发展灌溉,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并建立排水与农田林网。

2.培肥土壤,扩大高产、稳产农田。首要是解决有机肥源,再者是增施磷肥的同时,注意施用磷肥效果,局部地区(块)开始缺钾,应适当补施,配合施用微肥。

3.改善种植结构,提高复种指数,适当配置粮食与经济作物、林业和牧业,提高潮土地产量产值和效益。

5.宁陕县路边 黄褐土

1、成土因素:

黄褐土分布于秦岭以南海拔900米以下的河流阶地、丘陵和山地地区。黄褐土地区年平均气温12—15℃,年平均降水量700—1100毫米。黄褐土地区的自然植被是常绿阔叶树和落叶阔叶树,或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的混交林。成土母质为黄土状物质和粘土。

2、成土过程

(1)主要过程:淋溶淀积过程

黄褐土淋溶作用较强,土壤中盐基物质虽然遭受较强烈的淋溶,但由于生物的表聚和腹富集作用,大致呈盐基饱和状态。土壤呈弱酸至弱碱性反应。碳酸盐明显遭受淋溶,土体中、上部无碳酸盐反应,在二三米以下出现有碳酸钙淀积层,多以石灰结核的形态出现,形状不一。

(2)次要过程:粘化过程

黄褐土地区气候暖热而湿润,土壤风化强烈,土体中发生强烈的原生矿物的分解和次生粘土矿物的形成,并由于粘粒的机械淋溶作用,形成一个相对粘重的粘化层。粘化层较深,粘粒含量通常在20%以上。黄褐土由于强烈的粘化,土壤粘重、紧密、板结,可塑性和胀缩性都很强,耕性很差,结构多为横向发育的棱块状结构。

3、剖面特征

Ah层:一般厚度为20—25cm,呈棕色或红棕,碎块状结构,质地为壤土—粉砂粘壤土。植物根系较多,疏松,有少量铁锰结核。Bts层:暗黄棕或暗灰,棱块或棱柱状结构,表面覆盖着暗棕色铁锰—粘粒胶膜,质地一般为壤质粘土—粉砂质粘土,粘重滞水,孔隙壁有少量纤维状光性定向粘粒。

Ck层:暗黄橙色,常出现沙姜体,呈零星或成层分布,大小形状不一,还有的呈“钙包铁”或呈中空的方解石晶体。

4、农业利用方面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

农业利用:黄褐土地区的自然植被为含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或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的混交林,但常见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明显增多,亚热带的经济作物,许多都为人工栽植。

存在问题:黄褐土分布地区虽然水热条件优越,但土壤性质不良,特别是土壤有机质和养分贫乏,黄褐土具有土质粘重、僵硬、板结、胀缩性强、抗蚀力弱,不耐旱,不耐涝,耕性差等不良特性,作物产量较低。

解决途径:(1)修筑梯田,增厚熟化土层;(2)充分利用水源,改旱地为水田;(3)结合深耕,增施有机肥料;(4)合理轮作,间作套种,发展绿肥;(5)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掺沙改土;发展经济林木,合理利用土壤。

6.火地塘 棕壤

成土母质

非石灰性的残积坡积物和土状堆积物

气候条件

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区

原生植被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下形成O层:枯枝落叶层,开垦以后,此层即消失;

A层:腐殖质层,暗棕色,多为细沙壤土,粒状或屑粒结构,疏松、根多、无石灰反应。

Bt层:粘化淀积层厚度50~80cm,棕色,质地粉质壤土—粘壤土,核状结构,紧实,根系少,结构体表层有胶膜和少量SiO2粉末,无石灰反应。

篇6:土壤学实习报告

在初步掌握了土壤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土壤的野外调查研究,以便掌握土壤调查的理论和技术,了解调查区土壤形成和分布规律,及土壤性状和林木生长关系,为今后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通过学习了土壤学这门课,我们对土壤有了大概的认识。这次实习的目的是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培养结合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的能力。具体的说,主要是为了了解各类土壤的剖面特征,学会观测分析土壤剖面的方法,熟悉挖土壤剖面的过程及土壤的采集。

实习时间

2010.12.20至2010.12.26

实习地点

学校和下蜀林场

实习的内容及安排:

第一阶段:老师讲解实习的目的要求和内容及调查区资料阅读

第二阶段:地形图、罗盘仪的使用训练;土壤路线调查;标准地土壤调查

第三阶段:室内资料整理,写小结

▶每班5-6人为一组,分组实习

▶每组3-4个土壤剖面,进行剖面观察记载

▶每组配置的工具如下:

铁锹、十字镐、手锄、罗盘仪、背包、PH指示剂、速测盒、布袋、剖面记载表、小刀、皮尺、文件夹,GPS、海拔仪。

实**结

【林场概况】

下蜀林场位于江苏省句容县境内,地理位置东经119°14′,北纬31°56′。林场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特点是:干湿寒暑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热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林业生产的良好条件。林场坐落在宁镇山脉东段的武岐山、空青山南侧,宁镇山脉,低山丘陵区。本地的地带性植被为带有常绿成分的落叶混交林,人工林主要有:马尾松、黑松林、湿地松林、火炬松林、杉木林、毛竹林、麻栎林、板栗林、油茶林、茶园等。林场的土壤类型大致有:①石质土 ②粗骨土 ③薄层土 ④黄棕壤 ⑤石灰土

【实习概况】

我们的主要行程在第二天:上午 学校——下蜀林场——武岐山(山脚 山腰各取了个典型剖面分析)下午空青山(山腰 栎林 和毛竹林 各取一个剖面分析)沿途 指导老师和林场负责人员给我们讲解林场的有关信息,结合实习第一天我们所翻阅的资料,对林场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以下是指导老师讲解的土壤剖面调查的内容及流程:

① 挖掘剖面的原则和方法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后露出来的垂直切面。不同的土壤有着不同的外部形态特征,它是土壤形成、发展和人类活动的结果。通过对土壤剖面的选定、挖掘和观察,可以初步了解该土的特性,鉴定其肥力,再结合室内分析作为合理利用、施肥、改良土壤的参考。挖掘土壤剖面是在野外调查研究土壤的基本手段。对土壤剖面进行认真的、细致的观察研究,就能帮助我们了解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变化情况。因此,首先在有代表性的地点(不能靠近路旁或刚施过肥的地方)挖掘土坑,土炕的深度按实际需要而定,一般要有80—100公分,挖出的表土、心土分别放置两旁,挖好土坑后,把向阳的坑壁垂直削平,用为观察的一面,观察面上保持原状,不要践踏及堆放土壤。观察完毕后,将心土及表土依次分别放回土坑中压实填平。

②土壤剖面形态的观察和描述:

土坑挖好后,用刀或铁铲把剖面削成垂直状态后,即可进行观察和记录。观察剖面时,应先从上而下划分出若干层次(一般以颜色、质地、松紧度、结构、根系分布等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然后按层次观察土壤的形态、特征,并作好记录。观察项目主要有:土层厚薄、干湿度、颜色、质地、结构、松紧度、酸碱度、新生体、侵入体以及根系情况等等。

我们在每个观察地点都挖掘剖面来进行观察,因此很好地掌握了其原则和方法。我们小组一共挖了四个剖面,下面是对其简单描述,(具体内容请参见土壤调查记载表):

剖面一:地点: 武岐山地形:下坡 底部地势:海拔130米以上母质:第四纪沉积物下属黄土排水情况了良好 地下水位低 剖面特征:下蜀黄土为母质的粘磐黄棕壤,剖面中有棕色或红棕色的B层,即含粘粒量较多的粘化层,土体内有铁锰结核;

剖面二:地点:武岐山地形:山腰平缓处地势:海拔140米以上母质:石英砂岩的坡积物排水情况良好 地下水位低剖面特征:沙岩为母质的粗骨黄棕壤,沙粒含量尤其高,生产性不良;

剖面三:地点:空青山地形 :山腰平缓处地势:海拔270米以上母质:砂岩坡积物植被:以毛竹为主排水情况良好 地下水位低剖面特征:毛竹林下的黄棕壤,植物根系很多,剖面上也有少量的灰白色的网纹;

剖面四:地点:空青山地形 :山腰地势:海拔220米以上母质:砂岩坡积物植被:以次生栎林为主排水情况良好 地下水位低剖面特征:次生栎林下的黄棕壤,土层较疏松,分层不明显。

【工作概况】

在第三小组中,大家的工作井然有序,其中组长和另外两位男组员主要负责挖剖面和测量,另外两位女组员负责协助帮忙,我主要负责剖面的观察分析并记录和后续记载表的整理和总结。对剖面的观察和分析使我能更好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加深了我对土壤的认识,锻炼了我的操作能力。后续材料的整理、剖面记载表的完善,让我对这次实习内容有了深刻理解,对课本知识有了良好巩固。

【感想与体会】

通过几天的实习,让我收益颇多。从原先了解的关于土壤单方面的理论知识到实践,清楚直观地重新认识土壤是一个突破。在实习过程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巩固和提高了我们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增加我们对土壤学新的认识。本次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所学课程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该课程的意义,巩固了学习成果,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理。知识从感性认识升华到了理性认识,从抽象变得具体起来,我学习到了很多书上没有的东西,了解土壤学对实际农林生产的重要性。初步了解了下蜀主要地质地貌和所发育而成的土壤类型。在这里深深的感谢老师们的认真指导。

土壤如何从岩石发育到土壤是要经历一个漫长的阶段,且随着风化作用的进行,也在不断地发育。气候、植物、动物、人为因素对土壤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因此同一个地方的土壤的性质不会相差太大。受温度、母岩、环境的影响,地区和地区之间的土壤分布也是有联系的。从南到北,海南的土壤多为砖红壤,广东因其盛行干热风,降水少,所以多为赤红壤;江西、浙江、湖南一般是红壤;江苏是黄棕壤;山东是棕壤;河北、辽宁是暗棕壤;黑龙江是黑土壤或棕色针叶林土。因此分析土壤不能凭空,要根据该土壤在该区域所处的大环境大背景下加以分析。我们实习的几种土壤都是黄棕壤。每一种土壤都有适合生长的植物,植物也有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最优的选择是在适合的土质上种植适合的植物,如果不合适但又需要种植这样的植物,就需要用一些人工的办法,用化肥改变矿物含量,调节PH,灌溉水田,交叉种植等等,能增加产量。

在实习中初步掌握了地质地貌考察和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外出实习要对考察对象做一定的了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内容,注意研究的方法和工具的使用,一些考察的细节,充分认识到地质地貌考察和土壤剖面观测的必要性和艰苦性,激发了我们自己考察家乡和各地的典型地质地貌和土壤的兴趣。在自己动手实践了一番之后,我们对挖剖面有了深刻的体会,找好挖剖面的适合位置,大致的范围,挖的深度,是否垂直这些关系着能否挖好一个剖面。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技巧,灵活运用,是实践方法,也锻炼学习的能力,更是对可课本知识的良好巩固。同时,懂得和小组成员合作的重要性。这些都将对我们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上一篇:学陶先进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芮成钢的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