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水质调查报告

2022-07-17

一份优质的报告,需要以总结性的语录、合理的格式,进行工作与学习内容的记录。想必你也正在为如何写好报告而发愁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土壤水质调查报告》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土壤水质调查报告

土壤报告

土壤地理学实习报告

调查目的:通过实践了解土壤剖面的制作要求和基本步骤,以草原土壤剖面结构为例,理解

土壤的形成因素及结构、特征。

调查时间:2012年6月17日下午3:00-6:00

调查地点:东山

工具:铁锨、皮尺、比色卡、罗盘仪、GPS定位仪、小铲子、相机、笔、记录本、

塑料袋

小组成员:组长:赵明锋

组员:冯祥龙、黄金玲、侯荣、门清清、钟元龙

调查内容:

一、土壤剖面制作要求

1、完整的土壤剖面需要挖到母质

2、以发生学(即成土因素,如积温、降水量、植被因素、时间因素等等)为依据

3、土壤剖面必须垂直于地面,且剖面应为糙面

4、在剖面分析过程中注意记录天气情况、经纬度位置、海拔高度、是否有风向影响、坡度、坡向等会对分析结果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

5、剖面观察分析完毕,一定要恢复原样,减少对草场的破坏

6、在实践前准备土壤采样点观察记录表、制定实践计划

二、土壤剖面结构分析

(一)实践步骤

1、选定剖面制作地点,记录实践时间、地点、天气状况,利用GPS定位仪定位(49°11′44″N, 119°41′7″E)、测定海拔,查阅地质表,确定母质,并开始制作、整修

2、使用罗盘仪测定坡度(3°)、坡向(北偏西19°)等地形因素,分析植被情况(以冰草为主的干旱半干旱草原)、土地利用情况(草地)、侵蚀情况(弱)

3、通过观察分析确定土壤结构(O—A—C层),并研究确定各层土壤的厚度、质地、结构(如片状、块状等)、干湿度(干、潮、润等)、结实度(较疏松、紧实、较紧实等)、孔隙度(空隙大小:细孔、中孔等;孔隙数量:少孔、多孔)、新生体(蠕虫、植物体、粪粒等)、侵入体(砖块、瓦片等)

4、使用门赛尔比色卡记录各层的土壤颜色

(二)、实践结果详见见土壤采样点观察记录表)

三、简单分析

我们的调查地点为海拉尔东山顶部,是非地带性土壤,本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凉湿润,气温日、年较差较大。此地生物类群属温带干旱半干旱草原。成土过程中化学作用不显著。

四、总结

通过本次实习,我们真正在野外观察了土壤的新鲜剖面,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也增强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提高了自己动手的能力。同时,通过本次实习,增强了我们的团队意识,学会与人合作,也加强了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与了解。总之,通过实习,收获颇多。

第二篇:实习报告(土壤)

土壤实习

一、目的意义

土壤地理野外实习,是土壤地理教学环节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野外实习,一方面结合实际,应用和验证课堂教学所学的理论与知识,加深和巩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学习常规土壤调查与制图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土壤地理野外实习的重点是学习与掌握土壤路线调查(或概查)的方法。它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前的有关资料和图件的收集与分析工作;土壤地理调查路线的选择;土壤剖面的选点、观察、描述与记载;土壤标本与样品的采集;土壤图的调查与绘制;编写土壤调查报告或土壤图说明书。有条件时,可与土壤遥感调查与制图实习同步进行,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实习的准备工作

为使实习取得预期的效果,做好实习的一切准备是异常重要的。

指导教师的准备工作,主要是确定野外实习的地点,预查、制订实习计划(包括目的要求、日程安排、人员组织等)。师生共同要做的准备工作是地形底图、收集与分析有关实习地区的资料和图件等。

(一)地形图的准备

地形图是用以作为野外实习底图的必备的基础图件。地形图比例尺大小的选择,视野外实习地区范围的大小、自然地理环境和土壤的复杂程度而定。实习范围小、环境条件复杂和土壤种类多样性的,比例尺宜大,反之宜小。一般多采用1:5000~1:10000比例尺的地形图作底图。范围大者可采用1:100000地形图。

在确定无地形图的情况下,可以用比例尺平面图代替。结合生产任务的野外实习,还需匹配相当或比例尺略小的行政图。

(二)资料与图件的搜集和分析

1.自然成土因素的资料与图件

1)气象气候资料与气候图:着重搜集的数据有气温、年均温、》10度积温;年降水量、蒸发量、风、无霜期等资料,以及气候图。

2)植被:植被类型、组成结构、被覆情况、指示植物等。主要搜集自然植被、植被图等。

3)地貌:地貌类型、海拔高度、侵蚀切割程度,以及地貌类型图等。

4)母质和母岩:地质图、岩性分布图、区域地质构造、岩石种类、岩性及其分布规律。成土母质类型,一般以第四纪成因类型为基础,如花岗

60

岩残积母质、河流冲积母质或洪积物,海(湖)相淤积物、冰碛母质……等。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应注意黄土和风沙物质,湿热的亚热带的热带,应注意红色风化壳。

5)水文:包括实习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如河流水系分布、各河流的水文特征、流域发生发展情况;地面潜水埋藏深度、水化学成分及矿化度;水文地质图等。

2.社会经济情况资料:搜集社会经济资料的目的在于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发生与演变的影响。包括历史上的人类活动;现在的社会情况,特别是农业经济资料,如人口、农业劳动力、总土地面积、耕地面积、林地、牧地;农作物种植情况,如作物种类、作物配置、耕人选制度、产量水平;农业生产结构、农业生产中产生的主要问题;水利、施肥状况;旱、涝、盐、碱、次生潜育化、水土流失情况等。

此外,对于城市、工矿业发展对土壤污染或退化带来的影响也不能忽视。

3.土壤资料与土壤图:搜集、阅读与分析实习地区的有关土壤图、土壤调查报告,论文或专著是实习准备工作的重点。一般说经过全国二次土壤普查,各地都有大比例尺土壤图及比较丰富的土壤普查资料可以利用,对现有的资料,要着重研究各类土壤的发生学特性、理化性质;土壤形成与分布的地带性规律与区域特性;土壤与农、林、牧生产的关系;土壤改良利用中的问题(土壤侵蚀、次生盐渍化、潜育化、退化、沙化等);当地群众利用改良土壤的经验等。

(三)土壤地理野外实习常用仪器、用具的准备

1、土壤资料与土壤图:搜集、阅读与分析实习地区的有关土壤图,土壤调查报告

2、采土工具和用品:取土铲、剖面刀、钢卷尺、土壤标本纸盒、土壤标本木盒、土壤样品袋、采土标签、pH混合指示剂、比色阶(卡)、白瓷比色盘、10%盐酸

3.土壤野外速测仪器:土壤水分速测仪、土壤养分速测仪等

(四)实习内容与要求

1.实习区土壤植被概述

2.主要成土作用与成土过程

3.主要土壤类型与成土环境的关系

4.褐土与棕壤的特点及形成过程

5.土壤的发生、发展演化

6.土壤标本的采集方法

7.土壤分析样品的采集

8.编写实习报告

6

1二、河北省土壤概况

(一)主要土壤类型

河北土壤类型多样,分布较广、面积较大的主要有7个土类,即:褐土、潮土、棕壤、栗钙土、灰色森林土、粗骨土、栗褐土、石质土。褐土主要分布在太行山麓的京广铁路两侧,燕山南麓的通县至唐山一线以北,海拔700——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及山麓平原、冲积扇上中部地带,是河北省分布面积最大的一个土类,约占全省总面积的34.64%;潮土主要分布在京广铁路以东、津浦铁路以西,通县至唐山一线以南的平原地区;棕壤主要分布在太行山、燕山的中山和部分低山及冀东滨海丘陵上;粗骨土主要分布于石质山丘,土层浅薄,颗粒粗糙,砾石含量大于30%;栗钙土主要分布在张家口地区的坝上高原和坝下张宣、怀来、阳原、蔚县盆地的部分地区,栗褐土在冀西北坝下地区广泛分布,处于褐土区和栗钙土区的过度区;灰色森林土主要分布在坝上高原东北部的低山丘至围场一带;石质土主要分布于石质山丘,在极薄的A层土下直接与基岩接触,常与粗骨土镶嵌分布。其他土壤如盐土、黑土、水稻土、沼泽土、亚高山草甸土等也有分布。(另外:风沙土主要分布在各大河流的下游沿岸、古河道附近及沙化严重的农田附近;草甸土主要分布在坝上高原湖滨下湿滩地以及山区地势平坦、地下水位1-3米的河谷地带。)分部如图:

(二)土壤分布规律

1、水平分布规律

本区域土壤广泛发育在省内排水良好的丘陵、阶地、山麓平原和高原缓岗坡地、土壤带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自东南向西北,由棕壤一褐土一栗褐上一栗钙土依次更替。棕壤作为水平地带性土壤分布范围不大,主要见于冀东一带。褐土,为省内主要地带性土壤.分布广泛。栗褐土、栗钙土,分布在西北部的坝下山间盆地和坝上高原。褐土带内淋溶褐土、典型褐土、碳酸盐褐土,亦大致呈东北一西南向分布、东南一西北向更替(图5—1)。

2、垂直地带性规律(以雾灵山为例)

随着地势起伏与生物、气候条件的变化,山地土壤的分布服从于垂直地带性规律,而垂直带语的结构又与水平地带性有密切的联系。兴隆县境内的雾灵山,基带土壤是淋溶褐土,垂直带谱依次由山地淋溶褐土——山地棕壤——山地生草棕壤——亚高山草甸土组成。(图5—10)。

(三)秦皇岛主要土壤类型及特点

1.淋溶土——棕壤土类

淋溶土纲的主要特征是,土体碳酸钙淋失殆尽,呈酸性至中性反应.粘粒移、淀明显。省内淋溶土纲只有一个亚纲:湿暖温淋溶土亚纲;一个土类:棕壤土类。

6

2棕壤,又称“棕色森林土”.是河北省最主要的山地土壤,占全省土壤面积的14.02%。在降水较多的冀东,棕壤出现在濒临渤海的几十米到几百米高的低山、丘陵上;棕壤发育地区气候温湿。燕山、太行山山地棕壤区中温、半湿润;冀东滨海棕壤区暖温较湿润。年均温7一11℃,年均降水量670一790毫米,干燥度0.8一1.15。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干僳。这样的水热条件.使土体淋溶较强,亦利于有机质累积。

原生植被以夏绿阔叶林为主.间有针阔叶混交林。因受人类活动影响,原生植被巳不复存在。现在所见多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乔木以栎属和松属为主。良好的植被给土壤带来较多的有机质积累,而在低山丘陵发育的棕壤,其腐殖质状况深受耕作条件的影响。

成土母质多为中酸性火山岩残坡积风化物,如花岗岩、片麻岩、花岗片麻岩、混合岩、正长岩风化物等广布于丘陵山地。此外,尚有洪积冲积物和黄土状物质等。棕壤多呈微酸性、无石灰反应、盐基饱和度较低等特征.其原因除淋溶作用较强外,无不与酸性硅铝酸盐母质有关。

(1)植被保存好的剖面.具A00—A0一A—B—C土体构型。枯枝落叶层、腐殖质层及棕色粘化层均明显。

(2)表层有机质含量多大于。胡敏酸与富里酸比值为0.7一0.9。

(3)土体呈微酸至中性反应、pH值6.0一7.0。盐基不饱和.盐基饱和度40一70%。全剖面无石灰反应。

(4)粘化层居剖面中部(20一60厘米或更深)。其粘粒含量大于剖面上下层。粘化层大于 2毫米。粘粒含量与表层含量之比值为1.3一1.8。

(5)剖面中铁铝有轻微下移,且于B层累积。活性铁下移情况较铝明显。

(6)粘粒矿物以伊利石、蒙脱石为主,次为绿泥石。

6

36

4主要类型为潮棕壤。河北省潮棕壤面积仅7417亩.主要分布于冀东秦皇岛市滨海丘陵周边洪积冲积物上.地下水埋深L 5—3.5米。此外,围场县山间沟谷高阶地上亦有零星散布。

潮棕壤的形成,除粘化作用外,有地下水参与其成土过程.潴育化特征明显。由于潮棕壤多辟为农田,土层有机质积累较少.棕色为主;土体微酸性,pH 6.5左右,盐基饱和度88%;心底土层有锈斑纹或铁锰结核。其典型剖面如表5—2所示。

6

5利用与改良:

棕壤分布地区水热条件比较优越,土壤肥力较高,是农业利用的有利因素,但因多位于丘陵山地,一般坡度较大.加上森林植被多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土层浅薄.是为农业利用的限制因素。因此,要充分利用棕壤资源.必须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严禁坡开垦。

棕壤分布地区应以林果为主,除保护现有林地外.大片荒地应育林种草。适宜生长在棕壤上的树种有油松、华北落叶松、山杨、柳树、蒙古栎、栓皮栎、枫树、馁树、板栗等。分布在山地丘陵边缘较平坦地段的棕壤,土层较厚、水分条件优越者,适种多种作

2、半淋溶土

半淋溶土纲的共同特点是.因气候较为干旱,或兼受石灰性母质影响,土体淋溶作用较弱,碳酸钙部分淋失。本省半淋溶土纲有两个亚纲,即半湿暖温半淋溶土亚纲和半湿温半淋浴土亚纲‘三个土类,即褐土、灰色森林土和黑土。

秦皇岛市区地带性土壤主要为褐土,又称“褐色森林土.系河北省分布最广的地带性土壤,总面积7620.5931万亩,占全省土壤面积的30.83%。

褐土地处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温度10一13℃,>10℃积温3700一4400℃.年降水量500一700毫米,蒸发大于降水,干操度1.3—2.0。湿热同期,干湿季明显.具有海洋性气候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特点。湿热与干寒交替出现,给土壤发育带来季节性特点:炎热多雨的夏季为成土过程的“活跃期”,冬季为相对“停滞期”,春、秋季为“过渡期”。

66

褐土区原始栎属森林植被已不复存在。次生植被为半旱生森林灌丛草原;山麓平原与丘陵坡地已大部垦为农田.埂隙田边多有半旱生杂草散布。

成土母质以黄土状物质为主,有马兰黄土、红黄土、次生黄土及黄土状洪积冲积物等,低山丘陵区的褐土母质以各种岩石的残坡积风化物为主,但多有黄土物质影响。有的黄土覆于其上,有的黄土夹杂其中。黄土颗粒均一.富垂直节理,故发育于黄土母质上的褐土.群众常谓之“立黄土”。

褐土的形态待征主要表现为;土体以褐棕一褐色为主。腐殖质层不厚,色浅.呈灰褐或灰棕色。粘化层位于剖面中部,其粘粒含量较上下土层高20%左右,因粘粒聚凝、胀缩交替,结构呈核状、棱块状,结构体表面有胶膜被覆。有的有钙积层。

褐土的理化性状主要表现为:质地以壤质为主,枯化层可达壤枯质;土体呈中性至微碱性。盐基饱和度高,代换性盐基主要是钙、镁;一般有石灰反应;粘粒部分硅铝铁率在3.0左右;粘土矿物以伊利石、蒙脱石、绿泥石为主。

主要类型为林溶褐土

淋溶褐土.位于褐土向棕壤过渡地带。主要分布于冀东低山丘陵、滦河冲积扇下部。在山地垂直带小,其上为棕壤,其下为褐土(亚类)。年雨量650毫米以上,淋浴作用是褐土亚类中最强者。

土壤性态特征:①土壤剖面呈褐色或鲜棕带褐色;②腐殖质含量较低;②土体粘化以剖面中部最为显著;④全剖面无石灰反应,或于剖面底部石块下有少量假菌丝体;⑤pH6.5—7.5;⑥铁、铝、锰等元素有沿剖面下移现象。其典型剖面如表5—4所示。

67

褐土土层—般较深厚,质地多轻嚷至中壤,通气透水,耕性良好.矿质养分较丰富地表排水条件较好.无洪涝、盐碱危害.是为生产条件较优越的土壤。由于褐土分布范围广,土地类型复杂,利用请况亦多种多样,山麓平原与沟谷阶地.水利条件较优越.宜发展耕作农业。山地丘陵宜发展林果,如淋溶褐土、所处地势较高,土壤水分较充足.宜栽种华山落叶松、五角枫、白掸和云杉等。典型褐土,所处地势较低,土壤水分条件较差,宜栽种油松、刺槐、白杨、臭椿、黄榆、山杨、侧柏等.还可发展核桃、山枣等。石灰性褐土土壤水分、养分均较缺乏,呈微碱性至碱性反应,适宜种黄榆、臭椿、山杨、蒙古栎和山杏等抗寒耐旱树种。

褐土的主要问题是;干旱,有机质缺乏,氮、磷不足,水土流失严重等。因此.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是褐土利用改良的重要环节;深拼施肥、用养结合,是培肥地力的重要措施。

3、盐碱土

盐碱七纲的共同特点是,土壤盐分累积和碱化程度达到引起土壤理化性质和剖面形的改变.作物不能生长。该土纲包括两个亚纲,即盐土亚纲和碱土亚纲;三个土类,即:、滨海盐上、碱土。

盐碱土的形成条件:年均气温1一13℃,年降雨量350一700毫米.干燥度1.5—2.5。气候干旱.年蒸发量几倍于年降水量.干湿季明显、地下水季节性升降。地形多为冲积平原的扇缘低地,河旁洼地,河流放道的浅平箔状洼地、碟型洼地.洼淀周围、湖泊周边等。地下水埋深1—2米,矿化度7—10克/升。

母质多为沙壤质、壤质河流冲积淤积物。

68

植被稀疏,仅有柽柳、碱蓬、盐篙、茶子棵等盐生植物和强耐盐性植物生长其上:

盐土土层比较深厚。地表常有厚0.5—2.0厘米的盐结皮;表层 1一20厘米的盐分主要为氯化物和硫酸盐,全盐含量>1%;向底层逐渐减少。心底上层有锈色斑纹。

主要类型:秦皇岛属滨海盐土,是在海水影响下发育的盐土,在河北省共有304.9521万亩.占全省土壤面积的23%。

河北省滨海盐土沿渤海湾呈带状分布。此分布带,秦皇岛、吕黎、里;唐海、丰南、黄骅等地较宽,约20一40公里。

滨海盐土形成条件:滨海平原和潮间带,地势低平,海拔多在o.5—3.5米之间。渤海湾是中生代和新生代沉降形成的盆地、基底为寒武纪变质岩、由于长期缓慢下沉堆积成陆。第四系厚300一500米,下为河相堆积,上为河、海交互作用的三角洲堆积和海相堆积。由于河流频繁泛滥和改道,土层质地变化较大,有粘壤质、壤粘质及壤质等。

春季干旱,夏季炎热多雨。年平均气温10.2—12.1C,年平均降水量550—650毫米.干燥度1.5—2.5。滨海平原.径流不畅。

植被覆盖度小.植物种类简单,主要为耐盐耐湿的草本植物。

潮水淹没频率和持续时司.对滨海盐土发育和性态影响显著。

(1)每日受海水淹没地带,地下水埋深约60厘米.矿化度与海水几无区别态极不明显.整个剖面有强烈的潜育化现象。

(2)每年受海水淹没地带距海较远,‘般地势平坦.但也有封闭洼地。平坦地带首先摆脱海水淹没.蒸发时间长.土壤高度盐化.洼地积水时间长.土壤沼泽化过程明显.积水落干又有盐化过程进行。

(3)特大海潮掩没地带距海员远.通常不被海水淹没。这里,平坦地段土壤盐化较互;洼地阑常有降水聚积.雨水成了土壤脱盐的主要因素。

(四)土地资源特点:

从总体上看,全省土地资源存在以下特点:

一是耕地总体质量差。全省现有耕地中,三分之一分布在山区和坝上地区,粮食产量很低,东部黑龙港低的沧州、衡水多属盐碱地,土壤多盐土、滨海盐土,大量生长盐生植物,垦种困难;距海较近地带,土壤含盐量较高,难以发展农业种植。南部邢台、邯郸地区沙荒地、山坡地较多,粮食产量较低。西部太行山区多属旱地、山坡地。灌溉条件差,又称“望田天”,难以粮食自给。北部张、承地区的坝上高原,种植条件差,不适于发展种植业,由于历史上“以粮为纲”开荒垦种,大力发展粮食生产,违背自然规律,造成大面积土壤沙化,全省现有耕地中,高产、稳产田仅占四分之一。

69

二是沙地后备资源数量很少,全省3347.5万亩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中,多数存在坡度大、土层薄、水资源匮乏等多种障碍因素,土地质量和环境条件差,开发难度大。

三是土地资源紧缺,人地矛盾突出问题将长期存在,对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重大影响。河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但也是人口大省,全省人均耕地仅1.525亩。同时,河北省经济尚不够发达,又处在京津周围,今后经济发展将不可避免要占用大量耕地,即使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由于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仍将呈减少趋势。同时,全省耕地质量总体不高,中低产田占75%,干旱缺水严重,大于6度的坡耕地面积占9.5%左右,要想保持全省长期的粮食安全所需的耕地资源,任务相当艰巨。

三、野外实习主要方法

土壤剖面是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它是有土壤发生层(含土壤层次)组成。发生层的颜色、质地、结构、新生体、ph值等理化特性,反映着土壤中物质与能量的积累、迁移、转化情况,是确定土壤类型的依据。因此进行土壤剖面观察是识别土壤、研究土壤的基础工作。

(一)土壤路线调查

1.路线调查选线的原则和方法

路线调查属于概查。由于土壤与成土因素之间的关系是统一的,因而选线通过各种成土因素的典型地段,就可以见到各种典型土壤类型。

(1)山区土壤路线调查选线:首先要遵循垂直于等高线的原则,使选定路线从山下到山上,能经过不同海拔高度的各种植被、母质类型,以及通过不同的土壤垂直带;还应考虑山体的大小,注意丘陵、浅山、中山和深山之别,以及不同坡向、不同坡度及局部地形对土壤形成发育造成的差别。此外,山区选线最好从河谷起,这样还可看到河流水文、母质与地形等土壤形成的分布的影响。

(2)平原区选线:平原区较山区土壤的变化要简单些,但平原区各种地貌类型、中、小地形的起伏变化、沉积母质类型的变异程度等对土壤发生与分布的影响都很重要。因此,平原区选线同样要遵循垂直于等高线的原则。选线要通过主要的地貌单元、地形部位、母质类型,以便能观察到更多的土壤类型,并掌握土壤有分布规律。如从滨海(滨湖)平原—冲积平原—山麓平原;从河漫滩—高阶地;从洼地—二坡地—岗地。能够观察到各种类型的土壤。

平原区选线还应注意其典型性,即选定的路线要通过实习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地貌类型、地形部位、母质类型的地段。如河流冲积平原要尽量选定在各阶地比较齐全而完整的地段,不应选择某几级阶地缺失,或被侵蚀切割成支离破碎的残存阶地地段。

70

农耕区选线要选定能代表当地主要耕地,不同农业利用类型的土壤调查路线。如通过路线应照顾到水稻田、旱田、特殊经济作物区、各种草场类型等。

2.路线调查选线的间距

假使通过路线调查要完成一定面积范围的土壤图,则选线的间距要根据不同比例尺的精度要求、成土条件和土壤类型的变化复杂性面定。如地势平坦开阔,土壤类型较单一,分布范围较广,则调查路线的间距可大些;相反,如果成土条件、土壤类型复杂多样,面积较小,图斑比较零碎,则调查路线的间距应适当小些。总之,要使调查路线能控制土壤类型分布规律,有利于调查后绘制完成土壤图为原则。

(二)剖面的设置与挖掘

(1)土壤剖面的种类

土壤剖面按来源分为自然剖面、人工剖面两类;按剖面的用途和特性,又可分为主要剖面、检查(或对照)、定界剖面三种。

①自然剖面:由于人为活动而造成的土壤自然剖面,例如,兴修公路、铁路,工程或房屋建设,矿产开采,兴修水利,平整土地和取土烧砖瓦,以及河流冲刷、塌方等,均可形成土壤自然剖面。

自然剖面的优点是垂直比较深厚,可观察到各个发生土层和母质层,同时暴露范围比较宽广,可见到土层薄厚不等的各种土体构型的剖面,这就有利于选择典型剖面,比较不同类型土体构型的剖面,对分析研究土壤分类、土壤特性、土壤分布规律都比较有利。自然剖面的另一大优点是挖掘省工,只需挖去表面旧土就可进行观测。自然剖面的缺点是暴露在空气中较久,因受风吹日晒雨淋的影响,其剖面性态已发生了变化,不能代表当地土壤的真实情况,因而它只能起参考作用,不宜作主要剖面。但一些最新挖掘的自然剖面,则进行观测时,应加整修,以挖除表面的旧土,使其暴露出新鲜裂面。

②人工剖面:这是根据土壤调查绘图的需要,人工挖掘而成的新鲜剖面,有的也叫土坑。

主要剖面:是为了全面研究土壤的发生学特征,从而确定土壤类型及其特性,而专门设置挖掘的土壤剖面。它应该是人工挖掘的新鲜剖面,从地表向下直接挖掘到母质层(或潜水面)出露为止。

检查剖面:这种剖面也叫对照剖面,是为了对照检查主要剖面所观察到的土壤性态特征是否有变异而设置的。它一方面可以丰富和补充修正主要剖面的不足,另一方面又可以帮助调查绘制者分土壤类型。检查剖面应比主要剖面数目多而挖掘深度浅,其深度只需要挖掘到主要剖面的诊断性土层为止,所挖土坑也应较主要剖面为小,目的在于检查是否与主要剖面

7

1相同。如果发现土壤剖面性状与主要剖面不同时,就应考虑另设主要剖面。

定界剖面:顾名思义是为了确定土壤分布界线而设置的,要求能确定土壤类型即可。一般可用土钻打孔,不必挖坑,但数量比检查剖面还要多。定界剖面只适用于大比例尺土壤图调查绘制中采用,中小比例尺土壤图调查绘制中使用很少。

(2)主要剖面的选点

正确地设置主要剖面点,不仅能提高土壤调查速度,而且有利于对土壤分类、土壤特性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提高土壤调查的质量;如果主要剖面地点设置不当,则所观测到的资料没有代表性,对土壤分类、土壤特性就会做出片面甚至错误的判断,从而影响到土壤调查质量,贻误调查工作。

主要剖面点的选定,原则上每种土壤类型(或制图单元)在调查路线上至少要有一个剖面点。具体位置应设于具有代表性的地形部位上。若在地势、植被、母质呈相应变异的地区,还应按中地形不同部位分别设置剖面;在盐渍化地区,还应按小地形部位设置主要剖面;山区应按海拔高度、坡向、坡度、坡形、植被类型分别设置主要剖面;在农耕区应按不同的耕作方式分别设置主要剖面;农、林、牧交错地区,应按土地利用的不同方式分别设置剖面。如要研究某种特定条件对土壤的影响,应按具体条件分别设置主要剖面,如为查明土壤垦殖演替规律,可在林地(或草地)、新垦地、久耕地分别设置主要剖面;研究灌溉等其他农业技术措施对土壤的影响时,可在灌区、非灌区或其他采土因素的组合下,均应设置主要剖面,至于设置多少,可根据调查绘制详略和每个主要剖面所代表的面积大小而定。

主要剖面点的具体位置,还应避开公路、铁路、坟地、村镇、水利工程、池塘、取土壕、砖瓦窑等受人为干扰活动影响较大的特殊地段,以使所设主要剖面点,真正成为当地代表性、典型性的土壤剖面。

选定好的土壤剖面点,应该预先标注在地形底图上,标注办法是只需用铅笔画一个圈点即可。

(3)土壤主要剖面的挖掘:挖掘主要剖面时,首先在已选好点的地面上画个长方形,其规格大小为长2米、宽1米,挖掘深度要求2米。但是结合不同地区的不同土壤,应有不同的规格。对山地土壤土层较薄者,只需要挖掘到母岩或母质层即可;对盐渍土挖掘到地下潜水位为限;对耕作土壤的主要剖面,规格可以小些,一般长1.5米、宽0.8米、深度1米即可;对采集整段标本用者,土坑要求应按上述第一种规格挖掘。

挖掘土坑时应注意观察剖面要向阳,山区留在山坡上方。观察面要垂直于地平面,土坑的另一端挖掘成阶梯状,以供剖面观测者上下土坑用。

7

2挖掘的土应堆放在土坑两侧,而不应堆放在观察面上方地面上。同时不允许踩踏观察面上的地面,不得在剖面上部堆土、走动、放置工具,以免扰乱破坏土壤剖面土层的性态。

(三)土层划分

(1)记录剖面点的环境条件

剖面的地理位置,调查日期,天气情况,地貌类型、地形部位,海拔高度,坡度,植被类型,潜水位,侵蚀状况,人为影响等。

(2)土层划分

1967年国际土壤学会提出,土壤剖面发生层划分为O、A、E、p、B、G、C、R等层,经年来已被我国采用。主要的土壤发生层的特征如下:

O层:凋落物层。

A层:腐殖质层,位于表层,聚积有与矿物质充分混合的腐殖质化有机质。

E层:淋溶层,硅酸盐粘粒、铁铝等物质淋失,适应或其他抗风化矿物的砂粒或分离相对富集的矿质层。

p层:土壤耕作层之下的梨底层。

B层:淀积层,在上述各层下面,并有下列一个或一个以上特征:①聚积有硅酸盐粘粒、铁、铝、腐殖质、碳酸盐、石膏或二氧化硅;②碳酸盐的淋失;③

三、二氧化物的残积;④由于存在

三、二氧化物角膜,使土壤亮度较上下土层为低,才渡变高或色调发红;⑸ 具粒状、块状或愣柱状结构。

G层:潜育层,指在长期被水饱和并有有机质存在的条件下,铁猛还原、分离或聚积而成的强还原状况的土层。

C层:母质层。

R层:母岩层

根据各土层性状与成因的差异可进一步细分,并在大写字母的右侧加一小写字母的方式来表示区别,如:A层可细分为:Ah(自然土壤的表层腐殖质层);Ap(耕作层),Ag(潜育化A层),Ab埋藏腐殖层。E层可细分为:Es或A2(灰化层)、Ea(白浆层或漂洗层);B层可细分为:Bt(粘化层)、BCa(钙积层)、Bn(腐殖质淀积层)、Bin或Box(富含铁、铝氧化物的淀积层)、Bx(紧实的脆盘层)、Bfe(薄铁盘层)、Bg(潜充化的)。C层可细分为:Ca(松散的)、Cca(富含碳酸盐的)、Ccs(富含石膏的)、Cg(潜育化的)、Cc(强潜育化)、Cx(紧实、致密的脆盘层)、Cm(胶结的)。

(3)土层划分之后,采用连续读数,用钢卷尺从地表往下量取各层深度,单位为厘米,将量得的深度记入剖面记载表。最后将土体构型画成剖面形态素描图。

7

3(四)土壤pH值的测定

用混合指示剂比色法或pH广泛试纸(精度1)、pH精密试纸(精度0.5)速测。

测量时,取土样少许(黄豆粒大小即可),放在白瓷比色盘中,加指示剂(或蒸馏水)3—5滴,使土样浸透并有少量余液,用干净玻璃棒搅匀,使指示剂(或蒸馏水)充分作用。半分钟后,倾斜比色盘,使指示剂(或蒸馏水)少许流出,澄清,即可用标准色阶(比色卡)比色(或用pH试纸比色)。

(五)石灰反应

以泡沫反应指示土壤中碳酸盐的大体含量。取少量土样,用手指压碎,再滴加10%(浓度约1摩尔/升)的盐酸。反应分四级:

(1) 几乎无泡沫,碳酸盐<1%;

(2) 少量;:很难见到泡沫,但可听到发泡声,碳酸盐1—3%;

(3) 中量:有明显泡沫,泡沫声强烈,碳酸盐3—5%;

(4) 多量:反应强烈,肉眼往往可见碳酸盐颗粒,碳酸盐>5%。

(六)土壤标本的采集

土壤标本主要包括剖面标本和分析样品两类。前者又可分分为纸盒标本和整段标本;后者游客氛围一般分析样品和农化分析样品。此外,根据土壤的诊断层次还可采集特殊层次的标本,如土壤结核及新生体的标本等。

纸盒标本

纸盒标本也叫上盒,主要用于拼图比土的标本,其典型者也可作陈列标本。路线调查中,纸盒标本只采集主要剖面和对照剖面。具体采集方法是按所划分的层次,分层采集。次序是从下层向上层选择各层的典型层采集。采集时沿水平方向用削刀削取,尽量保持土壤结构体的原状,不要弄碎。对某些特别疏松而散碎的层次,无法削取者可将散碎土安原样采集、装入盒中相应的层次,所削取土体以与标本盒的格子大小相等,港能装入格内为宜,注意英降观察面剥离成土体的自然裂面,不要削成光滑面,或拍打压实。所有土层采集装盒万步后,应按拟定内容逐项记载、填写卡片或标签。

(七)土壤分析样品的采集

土壤分析样品是用来进行室内理、化分析用的土样。一般分两类:一类是土壤剖面分析样品;另一类是土壤农化分析样品。作为土壤地理学用的分析样品,主要是土壤剖面分析样品。

土壤剖面分析样品的采集:剖面样品采集应选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者采样。在野外实习过程中,如当时不易选定,则所设主要剖面都应采样。

7

4带回室内后,再根据拼图、比土结果进行取舍,即选留带典型性、代表性的剖面样品,舍去不典型、无代表性的剖面样品。

剖面分析样品可按剖面形态观察中所划分的土层分层采样,也可按典型的发生层次采样,即过渡层不采样。具体采样部位应该放在层次的中心位置,从下层向上层按次采样。每层采样约一公斤,所采土样分层、分袋装好。采样中应除去大的石子和明显的植物根系等杂物,并将采样按深度分层记入剖面记录表中。土样采装好后,填写土标签(一式三份:一份作存根备查,一份挂在袋外的线绳上,一份折叠装入袋内)。然后将同一剖面各层土样的土袋拴在一起,以免搞乱。所采样品带回室内后,当天就要倒出风干,以免霉烂变质。

主要参考资料

1、于耀先、李殿杰主编,自然地理学基础实验实习,1997

2、陈汉武、李发增主编,植物学实习教程,199

33、河北省志第3卷自然地理志,

4、河北植被

5、王荷生主编,华北植物区系地理,1997

6、山东师范大学地理系,烟台地区自然地理综合实习参考资料,199

57、霍亚贞、李天杰等,土壤实验实习、1986

8、王建国主编,秦皇岛地区区域地质考察,1999

第三篇:土壤实习报告

一、实习概况

X、实习时间:XXXX年X月XX日至XXXX年X月XX日

X、实习内容:湖北省秭归县常见岩石类别;由这些岩石发育来的土壤的基本特征;实习区(黄壤、黄棕壤、棕壤、石灰土、紫色土、潮土、水稻土等)土壤各土类以及主要亚类、土层的剖面形态特征;野外挖掘、记载描绘土壤剖面的技术;土地复垦(土壤改良)、土壤肥水管理的技术关键等。

3、实习路线:

X月XX日上午:茅坪镇中坝子村——九曲垴村渡口——九畹溪村抬上坪——屈原镇西陵峡村;

X月XX日上午:郭家坝镇郭家坝村烟白路——荒口坪村;

X月XX日下午:郭家坝镇荒口坪村二组——九畹溪镇仙女村四组——周坪乡仙女村四组;

X月XX日上午:九畹溪镇怀包石村龙洞——唐村一组——怀树坪村; X月XX日上午:茅坪镇溪口坪村。

4、完成工作量:

观察了15个土壤剖面,采集了两个点的土样。

二、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

秭归境内地质构造复杂,地表崇山林立,溪流纵横,喀斯特发育,属典型长江三峡山地及岩溶地貌。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县境中部64公里,将县境分为南北两部分。秭归属于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温多变,初夏多雨,伏秋多旱,冬暖少雨雪。年平均气温为6~18.3℃,年平均日照时数在1200~1650小时之间,年降雨量在950~1590毫米之间。境内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海拔1500米以上高山区基本无炎夏气候,海拔l800米以上地区冬季及寒冷天气长达226天,占全年天数的62%。

三、主要土壤类型(11个点,抄野簿和幻灯片)

一、耕地土壤类型

1、黄壤土类

黄壤是秭归县地带性土壤,广泛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下低山丘陵及河谷地区。发育于第四纪粘土和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风化物,发生一定程度的富铝化过程。

1.1 黄壤亚类

1.1.1 第四纪粘土黄壤土属

(2)黄泥巴土剖面构型为A-B-C,A层的平均厚度14.5厘米,质地重壤,生产性能:土质较粘,耕作困难,适耕期短,土壤通气性差,怕旱易渍,不发小苗。

1.1.2 泥质岩黄壤土属

(1)黄皮砂土分布于归州镇、郭家坝镇。土体构型A-C,A层平均厚度12.5厘米,质地砂壤或砾质砂壤。生产性能:土质砂性,极易耕作,适耕期长,通透性良好,保水保肥性能差,土壤养分含量底,极怕旱,施肥见效快。

1.1.3 红砂岩黄壤土属

红砂土岩黄壤发育于白垩纪系红色砂岩,砾岩风化物。

(1)红油砂土剖面构型A-C。生产性能:土壤质地轻,松散,通气爽水,施肥见效快,肥效短,后劲差,作物易早衰。

1.1.7 中性结晶岩黄壤土属

(1)细古眼砂土坡面构型:A-C1-C2,A层平均厚度17.9厘米。生产

性能:土壤砾石碎屑较多,较易耕作,通透性好,保水保肥性差,耐渍怕旱,漏水漏肥,土壤肥力低。

(2)古眼砂土坡面构型:A-C,A层平均厚15厘米。生产性能:土壤砾石较多,通透性好,耐渍怕旱,漏水漏肥,土壤贫瘠,作物产量低。

2、 黄棕壤

黄棕壤是我国北亚热带地区的地带性土壤。在秭归山地垂直带谱中,黄棕壤分布于黄壤之上,棕壤之下,位于海拔800到1800米的地区,表现出明显的过渡特征。

2.1.1 泥质岩山地黄棕壤土属

成土母质为砂岩、页岩、泥岩、砂页岩分化物。(2)(灰包)大土为秭归县主要旱地土种之一。剖面构型A-B-C,A层平均厚17厘米。生产性能:土壤质地适中,具有良好团粒结构,易耕作,肥劲平缓,农作物生长稳健。

2.1.4 碳酸盐岩山地黄棕壤土属

成土母质为石灰岩、泥灰岩及砂页岩风化物。土壤无石灰反应(1)白善大土为秭归县主要旱作土壤之一。剖面构型A-B-C,A层平均厚16.2厘米。

3、 棕壤

棕壤为秭归县海拔1800米以上地区的地带性土壤,在山地垂直带谱中,位于黄棕壤之上。棕壤在秭归县仅山地棕壤1个亚类,

3.1 山地棕壤

3.1.1 泥质岩山地棕壤土属

成土母质为泥质岩坡残积物。

本土属仅冷性灰包土1个土种。生产性能:土壤质地适中,结构良好,松泡易耕。保水保肥性较好,土壤养分高。因处于高海拔地区,光照短,吐温非常低,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4、 石灰土

石灰土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地区,发育于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以及钙质砂页岩风化物。呈中性至碱性。

4.1 棕色石灰土

4.1.1 棕色石灰土土属

5、 紫色土

紫色土发育于侏罗系的紫红色砂页岩及白垩系有石灰反应的红色砂岩、砂砾岩风化物。

5.3 灰紫色土亚类

5.3.1 灰紫渣土土属

(1)灰紫渣土剖面构型A-B-C,A层平均厚15厘米,轻砾石土质地。A层平均厚10.3厘米,PH值8.0,有强烈的石灰反应。(2)灰红石骨子土剖面构型A-C,A层平均厚17厘米,质地中砾石土。

5.3.2 灰紫泥土土属

本土属具有灰紫色土一般的特性,较之灰紫渣子,土壤熟化程度较好,肥力较高,质地适宜,是较好的耕地土壤之一。

(1)灰红砂土剖面构型A-B-C,A层平均厚15.8厘米。生产性能:土质轻,耕性好,通气透水,保水保肥一般,施肥易见效,但肥效短,一次施肥不能过多,作物生长后期往往因缺肥而早衰。

(2)灰红大土剖面构型A-B-C,A层平均厚17.1厘米。生产性能:土壤质地比较适中,耕性一般,通气透水性较好,保水保肥一般,肥力有后劲,不易早衰,石灰反应强烈,对作物选择性强。

6、 潮土

潮土发育于近代河流冲积物,由于冲积物来源广泛,河水涨落作用强弱不一,因此,潮土不仅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且肥力较高。

6.1 灰潮土

灰潮土发育于富含钙质的河流冲积物,成土培肥时间短,钙盐对土壤影响深刻,致使土壤呈碱性。本亚系包括2个土属。

6.1.1 砂土型灰潮土土属

(2)灰砂土剖面构型A-C,A层平均厚19.3厘米。生产性能:土质砂,耕作容易,通气透水性好,漏水漏肥严重,施肥容易见效,肥效极短,发小苗不发老苗。

7、 水稻土

水稻土是人们在长期的水耕熟化,氧化还原、淋溶淀积,成土过程的作用下,逐渐发育形成的一种特殊性质的土壤。它的性状特征深受水型影响,因而划分为淹育型、潴育型、潜育型、沼泽型亚类。

7.1 淹育型水稻土亚类

因缺乏水源,或形成时间短,水稻土的发育主要是受地表水的影响。水耕熟化程度低,耕作层浅,活土层薄,坡面构型A-P-C或A-C,淹育型水稻土一般系水源缺乏,无灌溉条件的旱塝水田。

7.1.2 浅黄壤性中性结晶岩泥田土属

(1)浅细沙田剖面构型A-C,A层平均厚14.2厘米,质地砂壤。生产性能:土质砂性,干湿易耕,适耕期长,通透性好,水肥渗漏快,施肥易见效,肥效短,后劲不足,作物易早衰。

四、土壤的分布规律

县内的地带性土壤主要有黄壤、黄棕壤和棕壤,非地带性土壤主要有紫色土、石灰土、水稻土、潮土等。在紫色砂泥岩地区发育的紫色土和风化花岗岩地区发育的粗滑土透水性虽较好,但土层较浅薄,在失去植被保护、降雨较大的情况下,亦易产生强烈侵蚀。

第四篇:土壤击实验报告

归档编号:c2-3-2-2 委托日期:

试验编号: 发出日期:

建设单位: 委托单位:

工程名称: 取土位置:

土样类型: 检验类别:

依据标准: 委托人: 见证人:

试验单位: 负责人: 审核: 试验: 篇二:土壤击实试验报告

土壤击实试验报告 甘质试—20 单位: 负责人: 审核: 试验: 2006年10月25日 甘肃省工程质量监督总站编制(版权所有 不准翻印)篇三:土击实试验报告

土 击 实 试 验 报 告 jtj221-98 表g.5.1-2 报告编号: 共

页第 页

干密度(g/cm3)

含水率(%)

击实曲线

试验单位(章) 批准: 审核: 试验:篇四:土壤剖面实验报告

湖北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

土壤地理学实习报告

土壤剖面的野外观察

专 业 地理科学

班 级

姓 名 陈俊霞

学 号 20121190102 成 绩

日 期 2014年6月19日

目 录

一、实习目的 ................................................................ 3

二、实验器材 ................................................................ 3

三、实验地点: ............................................................... 3

四、实验时间 ................................................................ 3

五、实习内容 ................................................................ 3

(一)选择土壤剖面点 ................................................. 3

(二)土壤剖面的挖掘 ................................................. 4

(三)土壤剖面发生学层次划分: ....................................... 4

(四)土壤剖面描述 ................................................... 5

(五)土壤剖面形态特征的描述 ......................................... 5 1.鉴别土壤颜色 .................................................. 5 2.湿度 .......................................................... 5 3.质地 .......................................................... 5 4.土壤结构 ...................................................... 6 5.土壤松紧度 .................................................... 8 6.孔隙 .......................................................... 8 7.植物根系 ...................................................... 8 8.土壤新生体 .................................................... 9 9.侵入体 ........................................................ 9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 9

一、 实习目的

土壤的外部形态是土壤内在性质的反映。土壤的剖面形态全面的反映并代表了土壤发生学特征、物质组成、性质、及其综合属性,以及土壤景观的总体特征。它是诊断土壤性状的基础和进行土壤分类的重要依据。 1.通过土壤的外部形态来了解土壤的内在性质,初步确定土壤类型,判断土壤肥力高低。 2.为土壤的利用改良提供初步意见。 3.在土壤基本形态观察的基础上,学会掌握土壤剖面形态的观察描述技术。

二、实验器材

铁锹,门塞尔比色卡,土壤坚实度,皮尺,剖面刀,铅笔、塑料袋,标签,纸盒,土壤剖面记载表,文件夹。

三、 实验地点: 我们所选的实验地是文家山,地处中纬度,太阳辐射季节性差别大,远离海洋。春夏季下垫面粗糙且增湿快,对流强。受东亚季风环流的影响。文家山为山地地形,地势起伏不大,平均海拔25米左右 。植被覆盖率高,土壤涵养水源的能力强,土壤较湿润,适宜动植物生长。其气候特征,冬暖夏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为典型的亚热带东亚大陆性气候。

四、实验时间

日期:2014年6月19日 经纬度:北纬30.233° 东经115.05°

气压:996.2百帕 海拔:48.7m 天气:25℃-33℃ 多云转阵雨

五、实习内容

(一)选择土壤剖面点

选择原则:

3

1、要有比较稳定的土壤发育条件,即具备有利于该土壤主要特征发育的环境,通常要求小地形平坦和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土壤剖面具有代表性。

2、不宜在路旁、住宅四周、沟附近、粪坑附近等受人为扰动很大而没有代表性的地方挖掘剖面。

(二)土壤剖面的挖掘

土壤剖面一般是在野外选择典型地段挖掘,剖

面大小自然土壤要求长2米、宽1米、深2米(或 达到地下水层),土层薄的土壤要求挖到基岩,一

般耕种土壤长1.5米,宽0.8米,深1米。

挖掘剖面时应注意下列几点:

(1)剖面的观察面要垂直并向阳,便于观察。

(2)挖掘的表土和底土应分别堆在土坑的两

侧,不允许混乱,以便看完土壤以后分层填回,不 致打乱土层影响肥力,特别是农田更要注意。

(3)观察面的上方不应堆土或走动,以免破

坏表层结构,影响剖面的研究。

(4)在垄作田要使剖面垂直垄作方向,使剖

面能同时看到垄背和垄沟部位表层的变化。

(5)春耕季节在稻田挖填土坑一定要把土坑

下层土踏实,以免拖拉机下陷和折断牛脚。

(三)土壤剖面发生学层次划分:

土壤剖面由不同的发生学土层组成,称土体构型,土体构型的排列入其厚度是鉴别土壤类型的重要依据,划分土层时首先用剖面刀挑出自然结构面,然后根据土壤颜色、湿度、质地、结构、松紧度、新生体、侵入体、植物根系等形态特征划分层次,并用尺量出每个土层的厚度,分别连续记载各层的形态特征。一般土壤类型根据发育程度,可分为a、b、c三个基本发生学层次,有时还可见母岩层(d),当剖面挖好以后,首先根据形态特征,分出a、b、c层,然后在各层中分别进一步细分和描述。

土层细分时,要根据土层的过渡情况确定和命名过渡层:

(1)根据土层过渡的明显程度,可分为明显过度和逐渐过度。

(2)过渡层的命名,a层b层的逐渐过程可根据主次划分为ab或ba层。

(3)土层颜色不匀,呈舌状过渡,看不出主次,可用ab表示。

(4)反映淀积物质,如腐殖质淀积bh,粘粒淀积bt,铁质淀积bir等。 4

(四)土壤剖面描述

按照土壤剖面记载表的要求进行描述

1、记载土壤剖面所在位置、地形部位、母质、植被或作物栽培情况、土地利用情况、地下水深度、地形草图可画地貌素描图,要注明方向,地形剖面图要按比例尺画,注明方向,轮作施肥情况可向当地社员了解。

2、划分土壤剖面层次,记载厚度,按土层分别描述各种形态特征,土层线的形状及过渡特征。

3、进行野外速测,测定ph值、高铁、亚铁反应及石灰反应,填入剖面记载表。

4、最后根据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及简单的野外速测,初步确定土壤类型名称,鉴定土壤肥力,提出利用改良意见。

(五)土壤剖面形态特征的描述 1.鉴别土壤颜色

土壤颜色可以反映土壤的矿物组成和有机质的含量。很多主要土类就是以土壤颜色来命名的。

鉴别土壤颜色可用门塞尔色卡进行对比确定土色,该比色卡的颜色命名是根据色调、亮度、彩度三种属性的指标来表示的。色调即土壤呈现的颜色。亮度:指土壤颜色的相对亮度。把绝对黑定为0,绝对白定为10,由0到10逐渐变亮。彩度:指颜色的浓淡程度。例如:5yr4/6表示: 色调为亮红棕色,亮度为4,彩度为6。

使用比色卡注意点:

(1)比色时光线要明亮,在野外不要在阳光直射下比色,室内最好靠近窗口比色。

(2)土块应是新鲜的断面,表面要平。

(3)土壤颜色不一致,则几种颜色都描述。 2.湿度

通过土壤湿度的观察,能部分看出土壤墒情这个主要肥力特征,可分为干、润、湿润、潮润、湿五级。

(1)干:土壤放在手中不感到凉意,吹之尘土飞扬。

(2)润:土壤放在手中有凉意,吹之无尘土飞扬。

(3)湿润:土壤放在手中有明显的湿的感觉。

(4)潮润:土壤放在手中,使手湿润,并能捏成土团,捏不出水,捏泥粘手。

(5)湿:土壤水分过饱和,用手挤土壤时,有水分流出。 3.质地

5篇五:土壤实验报告及方法模板 土壤试验分析技术

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 授课教师:

实验一 土壤样品的制备及土壤水分的测定 1. 意义

分析森林土壤的目的是为森林土壤资源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土壤样品的制备是对土壤进行分析测试前的前期处理工作。

田间或林地的土壤水分状况的好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测定吸湿水的意义,在于所有土壤分析的结果,都以无水烘干土重为基数来计算,通过吸湿水的测定还可以间接地了解土壤的某些物理性质,如机械组成、土壤结构等。 2. 土壤样品的制备 2.1. 研磨过筛:取两个风干土样(a12和b3),挑去石块、根茎及各种新生的叶片,研磨

使之全部通过2 mm(10目)筛。 2.2. 混合分样:用四分法,两个土样各取三分之一再进行研磨,使之全部通过0.25mm(60 目)筛。 2.3. 用密封塑料袋保存土样。(用记号笔标号:2mma

12、0.25mma

12、2mmb

3、0.25mmb3) 3. 土壤吸湿水的测定

在已知质量的铝盒中称过2mm风干土样5g,准确称至0.001g放人烘箱内,在温度105℃ ±2℃下烘8h后移至干燥器内冷却室温,立即称重.然后将铝盒置于烘箱中,如前温度烘 2—3h,冷却、称至恒重(前后两次称重之差不大于0.003g)。 计算方法:吸湿水(%)= 风干土质量?烘干土质量

×100 烘干土质量

表1 土壤吸湿水测定 a12-1 a12-2 b3-1 b3-2 风干土质量/g 5.03 5.01 4.99 5.00 铝盒质量/g 铝盒+土(烘前)/g 铝盒+土(烘后)/g 36.14 23.44 28.10 21.91 烘干土质量/g 4.70 4.64 4.62 4.66 失去水分/g 0.33 0.37 0.37 0.34 吸湿水/% 31.44 18.80 23.48 17.25 36.47 23.81 28.47 22.25 7.02 7.97 8.01 7.30 由于7.97-7.02=0.95<1,8.01-7.30=0.71<1,满足“平行测定结果的允许误差不得大于1%”的要求,因此,通过取两次平行测定的算术平均值的方法,求两个土样的吸湿水/%:

对于土样a12:吸湿水=(7.02+7.97)/2*100%=7.50% 对于土样b3:吸湿水=(8.01+7.30)/2*100%=7.66% 土壤水分换算系数的计算: k2=m/m1,m—烘干土质量(g),m1—风干土质量(g) 对于土样a12:k2=(4.70+4.64)/(5.03+5.01)=0.9303 对于土样b3:k2=(4.62+4.66)/(4.99+5.00)=0.9289 对于土样b3:k2=(4.62+4.66)/(4.99+5.00)=0.9289 4. 注意事项 4.1. 分析微量元素、避免用铜丝网筛,而应改用尼龙丝网筛。 4.2. 称土样所用天平精度不够,应用0.001g精度的天平。 4.3. 测重复时,要求土样质量严格一致。 4.4. 枯枝落叶层及有机物质含量>8%的样品不宜在105℃以上烘烤过久。 4.5. 铝盒不能贴纸质标签,容易烘焦脱落。 4.6. 测定吸湿水,烘干后铝盒从烘箱内拿出前要盖好盖,称量时动作要迅速。

实验二 土壤ph值的测 1. 意义

土壤溶液的ph是土壤重要的基本性质,也是影响肥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土壤中养分存在的状态、转化和有效性。土壤溶液的ph对植物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有很大影响,因此测定土壤ph对农林业生产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改良土壤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数据。

土壤ph一般分水浸和盐浸两类。水浸出液的ph值是不稳定的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变化很大,而盐浸出液的ph值较稳定,一般情况盐浸液ph值低于水浸液ph值。 2. 测定方法及原理

电位法:用电位测定法测定土壤 ph值,水或盐溶液(酸性土壤用 lmol/l氯化钾;中性和碱性土壤采用0.01mol/l氯化钙)与土之比为 2.5:1,盐土用5:1,枯枝落叶层,泥炭用 10:1。加水或盐溶液后经充分搅匀,平衡30min,然后,以玻璃电极为指示电极和以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当两种电极插入待测土壤溶液或土壤滤液中时,构成一电池反应,两者之间产生一个电位差,由于参比电极的电位是固定的,因而该两电位差的大小决定于溶液中的氢离子活度,氢离子活度的负对数即为ph。因此,可用 ph计测定,直接读得ph值。也可用毫伏计测定其电动势值,再换算成ph值。 电位法测定土壤ph值 3. 实验步骤 3.1. 待测液的制备

称取通过2mm筛孔的风干土样10g于50m1高型烧杯中,加入 25ml无二氧化碳的水或 1.0mol/l氯化钾溶液(酸性土壤测定用)或 0.01mol/l氯化钙溶液(中性、石灰性或碱性土测定用)。枯枝落叶层或泥炭层样品称5g,加水或盐溶液50ml。用玻璃棒剧烈搅动1—2min,静止30min,此时应避免空气中氨或挥发性酸的影响。 3.2. 仪器校正 a.接通电源,预热30min。 b.装上已在蒸馏水中浸泡24h的ph值复合电极。 c.校正 a.把选择开关旋钮到ph值档; b.调节温度补偿按钮,使旋钮白线对准溶液温度值; c.把斜率调节旋钮顺时针旋钮到底;

d.把清洗过的电极插入ph=6.86的缓冲溶液中; e.调节定位调节按钮,使仪器显示读数与该缓冲溶液当时温度下的ph值相一致; f.用蒸馏水清洗电极,再插入到ph=4.0的标准缓冲溶液中,调节斜率按钮使仪器显示读数与该缓冲溶液当时温度下的ph值相一致 g.重复d~f直至不再调节定位和斜率两按钮为止。 h.仪器完成标定。 3.3. 测定 a.用蒸馏水清洗电极头部,用被测溶液清洗一次; b.把电极侵入被测溶液中,在显示屏上读出溶液的ph值。 3.4. 实验结果

表1 土壤ph值测定

a12-1 a12-2 a12-3 b3-1 b3-2 风干土质量/g 10.02 9.99 9.98 10.02 10.03 ph值(水浸液) 6.33 6.38 5.84 ph值(盐浸液) 5.55 4.95 水土比例 2.5:1 2.5:1 2.5:1 2.5:1 2.5:1 值为5.84,盐浸ph值为4.95 4. 注意事项 4.1. 重复土样的质量必须严格一致。 4.2. 重复次数不得少于3次。 4.3. 一般情况下,盐浸溶液所测ph值较水浸液的小的原因:“水浸法”是用蒸馏水浸提土

壤测定ph值,代表土壤的活性酸度。“盐浸法”是用某种盐溶液浸提测定ph值,大体反映土壤的潜在酸度。盐浸提液常用1mol/lkcl溶液或0.5mol/lcacl溶液,在浸提土壤时期中的k+或ca2+即与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al3+和h+发生交换,使其中相当一部分被交换进入溶液,因而盐浸ph值较水浸ph值低。

实验三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1. 意义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之一。土壤有机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特别是在土壤肥力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测定土壤有机质是研究土壤,判断土壤类型和土壤肥力状况的一项重要工作。 2. 基本原理

利用重铬酸钾在酸性溶液中将有机质氧化,并用硫酸亚铁将多余的重铬酸钾还原,由消耗的重铬酸钾求得碳的数量,再乘以常数即得有机质含量。 3. 方法与步骤 3.1. 称样 称取约0.0100g通过0.25mm的风干土样放入消煮管中。用50ml滴定管加入 5ml0.8000mol/l的1/6k2cr2o7标准溶液,然后用注射器注人5ml浓硫酸,旋转摇匀,在消煮管上加一小漏斗。 3.2. 消煮

将盛土样的消煮放人铁丝笼架中,放入已预热至185 -190oc的油浴锅中(豆油)加热。此时应控制锅内温度在170-180oc,沸腾开始,准确加热5min,取出冷却,如溶液呈绿色,表示重铬酸钾用量不足,应再取较少的样品(或适当增加重铬酸钾的量)重做。 3.3. 滴定

冷却后的溶液呈橙黄色或黄绿色,用洗瓶将消煮管中的溶液洗人250ml三角瓶中,使三角瓶内溶液体积在60-80ml左右,加邻啡啰啉指示剂3—4滴,用0.2mol/l feso4滴定,溶液的颜色变化为:橙黄—→蓝绿—→棕红色,记录硫酸亚铁用量(v)。

每批分析样,应做2—3个空白;空白标定用0.1-0.5g石英砂代替土样,其它步骤与测定土样时完全相同,记录硫酸亚铁用量(v0)。 4. 计算方法

有机碳(g/kg)= 0.8000?5.0 ?(v0?v)?0.003?1.1 v0 ?1000 m1?k2 有机质(g/kg)=有机碳(g/kg)×1.724 式中:0.8000——1/6 k2cr2o7标准溶液的浓度(mol/l); 5.0——1/6 k2cr2o7标准溶液的体积(ml); v0——空白标定用去硫酸亚铁溶液体积(ml); v——滴定土样用去硫酸亚铁溶液体积(ml); 0.003——1/4碳原子的摩尔质量(g/m mol); 1.1——氧化校正系数; 1.724——将有机碳换算成有机质的系数; m1——风干土样质量(g); k2——将风干土换算成烘干土系数。

土壤碳氮比的计算:

碳氮比? 有机碳(g/kg)全氮(g/kg) 5. 实验结果

表1 各土样质量及feso4溶液用量 a12 b3-1 b3-2 空白-1 空白-2 风干土质量/g 0.0081 0.0083 0.0085 0 0 滴定始值/ml 0.01 18.50 3.46 0.04 17.58 滴定末值/ml 18.50 36.80 21.50 19.61 36.81 feso4溶液用量/ml 18.49 18.30 18.04 19.57 19.23 注:v0取两个空白的平均值19.40 表2 各土样的有机质及碳氮比 a12 b3-1 b3-2 m1/g 0.0081 0.0083 0.0085 k2 0.9303 0.9289 0.9289 v/ml 18.49 18.30 18.04 v0/ml 19.40 19.40 19.40 有机碳g/kg 82.17 97.07 117.20 有机质g/kg 141.66 167.36 202.04 全g/kg 4.768 6.780 6.780 17.23 14.32 17.29 氮

碳氮比

对于土样a12:有机碳=82.17g/kg,有机质=141.66g/kg,碳氮比=17.23 对于土样b3取两个重复的平均值:有机碳=107.13g/kg,有机质=184.70g/kg,碳氮比=15.80 6. 偏差计算

土样b3做了2个重复,下面计算这2个重复之间的偏差是否符合要求。

第五篇:土壤调查制图实习报告

土壤调查与制图

实习报告

院系:生命科技学院

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

班级:0701

学号:0114070111

姓名:李双喜

实习地点:昌黎县刘李庄周边地区实习时间:2010年6月21日-6月25日

本组成员:宋瑞宁、郭增江、李飞、李双喜、

王占权、高丹、王俊洁

实习区概况

昌黎县东临渤海,北枕碣石,西南挟滦河,是连结华北与东北两大经济区的“经济走廊”,区位优势明显。全县辖10镇、6乡、1个城郊区,446个行政村,人口54.8万人,总面积121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4万亩。昌黎县由山丘、平原、浅海和滩涂构成了多相性资源结构,自然资源丰富。昌黎碣石山路水果品种丰富,久负盛名,葡萄、苹果、桃、梨等干鲜果品不断得到品种改良优化,大大丰富了果品市场。

城郊区刘李庄村位于昌黎县城郊区东侧,与县城接壤,临近外环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城郊区刘李庄村是秦皇岛市无公害蔬菜水果生产基地,每年种植大棚甘蓝、菜花2000多亩,油桃400亩,草莓100多亩,年生产各类蔬菜2000多万斤,年产油桃160万斤,年产草莓100万斤。

实习目的

为培养学生野外研究土壤和环境的工作能力,使学生正确掌握土壤调查与制图的一般程序、原则、原理和主要内容。同时也为培养学生艰苦奋斗、事实求是的工作作风,增强体质,逐步适应野外工作环境,特进行本次教学实习。通过本教学实习要求学生能正确掌握“土壤调查与制图”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为激发学生专业兴趣、树立为资源环境事业献身的思想奠定基础。

实习计划

实习时间共安排5天,分准备工作、野外调查工作和室内工作三个阶段。

1.准备工作

6月21日,上午进行基本路线调查的原理和技术的讲解,领取实习工具。下午,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到达实习地点刘李庄,同时进行路线勘察,了解刘李庄的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

2.野外调查

6月22日-6月24日上午,开始对刘李庄进行详查,并绘制成图。

3.室内工作

6月24日下午-6月25日上午,各小组进行边界区域的拼接,对差异较大的地区需在进行野外定点调查。下午,写实习报告。

实习内容与过程

本次实习是以1:1正射影像为工作底图,调查作业面积为2km X 1km,应用土壤调查与制图的原理与方法完成刘李庄周边的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与制图。

1、准备工作

6月21日上午,首先把班分成了6个工作小组,并在每个组选出两个小组长,负责统筹本组的工作。然后,就实习内容、步骤、出图精度、验收标准及安全等相关事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指出在实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接着,每个小组分到一套实习工具。最后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区域制定了勘察路线和工作计划。

下午,在吴老师、张老师和常老师的带领下,对我们的实习地(刘李庄)进行路线勘察工作。刘李庄周围的土地,正好有几条道路穿过整个区域,把我们的区域分割成几部分有利于我们展开分布调查。我们首先进行初步的调查,熟悉调查的技术和技巧,然后在由南向北开始调查,在熟悉的调查技术的情况下完成整个村庄典型区域的调查。

2、调绘与补测

6月22日,上午7:30到达目的地进行调绘。首先进行GPS校准纬度不差,经度差-4.5″,对调查区域南和西的边界以内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了GPS定位。由于定位点较多,没有直接上图,而是画草图标出相应点。后在老师的讲解下,发现我们调查方法不正确,应边调查边绘图。下午又重新对上午调查区域进行调绘。在工作底图上结合实地情况绘制各相应图斑,进行了村边的绘制。由于村的南头,有几所扩建的新建筑,我们进行实地补测,并结合工作底图,进行绘制上图。

6月23日,上午7:00,我们在刘李庄及以北地区进行调绘和补测。吸取昨天的经验,并延长工作时间以确保实习工作的顺利完成,我们7:00就已经抵达刘李庄,并开始了紧张的工作。首先,我们对昨天的图面进行了简单的整理,以确保今天的工作能够顺利完成。然后调查刘李庄村内和东西北边廓,在东边廓处。中午,我们为了节省时间,没有回学校吃饭和休息。下午1:30左右就开始了勘查和实测。刘李庄村口有一条饮马河,其周围建设了许多桃树种植大棚。将饮马河周围的大棚进行了GPS定点,然后经过计算将其标在图上。

6月24日上午7:00 我们于饮马河畔进行补测,完成了所有的野外调查绘制图工作。

3、室内拼图和制图

6月24日下午-6月25日上午,检查工作草图上各地类图斑是否完整和正确,老师检查。再进行图面整饰和现状图清绘,清绘图为最终提交的成果图,标上图名、图阔线、图例、指北针、比例尺、投影、制图成员和时间。

实习总结与心得体会

调查区域主要包括刘李庄及其周围土地和西钱庄南部土地利用情况。经调查,刘李庄村用建筑用地,交通用地的面积变化不大,周围土地利用情况主要种植大棚油桃、草莓、圆白菜,农作物以玉米为主。西钱庄南部土地主要以种植玉米小麦为主。

通过本次调查,不仅使我们对课本上的知识有了更细致的了解,在调查工作过程中还使我们认识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深刻思想,使我们掌握了实际应用中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方法和步骤。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无形中增强了我们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调查工作中我们分工明确,通过集体的努力不但完满完成了实习的工作任务,还提高了我们的集体合作意识以及以集体目标为重的工作理念。

在实习的这几天中,天气都很炎热。指导老师吴素霞老师、张电学老师、常连生老师仍冒着酷暑到实地给我们指导,在此表示对他们的感谢。

实习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

总体上来说,刘李庄的土地利用很合理。在农业上,多是大棚经济作物油桃、草莓和大白菜等,施肥、打药也很科学,大棚与大棚之间种植大粮,充分利用土地。通过走访当地群众,近年来刘李庄种植油桃面积不断增加,而种植蔬菜的土地面积不断减少。其原因是蔬菜每年的价格变化很大,而油桃的价格相对稳定。

同时发现在地头有不少成堆的烂圆白菜。通过与老乡交流,才知道这是因为圆白菜价格太低,卖不出去导致的。这反映出刘李庄在寻找相应市场和产品升级方面做的还不是很到位。

有的老乡种植先进品种每亩地能收入两万多,而有的每亩地收入才一万左右,收入差距很明显。因此,应加大先进品种,先进生产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力度,加大由大队或农村合作社带头寻找相应的市场开发力度。

刘李庄北部的饮马河水臭气熏天,河水乌黑浑浊,对当地的水资源以及其它环境资源造成很大的危害,相关部门应采取相应措施及时治理饮马河严重污染问题。

西钱庄的农用土地利用品种单一,经济作物种植较少。应加大土地的利用改革措施,种植收益较高的经济作物。

上一篇:提升机操作工教案下一篇:脱贫攻坚党课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