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县规划局

2024-04-21

英山县规划局(通用6篇)

篇1:英山县规划局

璧山县丁家小学

创建“璧山县文明单位”规划

为进一步推进我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增强我校的综合办学实力,进一步提升单位文明程度,不断促进学校和谐、健康发展,根据《璧山县文明单位建设与管理办法》等有关要求以及学校发展规划,特制定本创建规划。

一、创建文明单位的重要意义

“璧山县文明单位”是由县委、县政府授予的,综合评价和反映一个单位“三个文明”建设整体水平的荣誉称号。创建“文明单位”,是整体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重要载体,对提高学校文化品位,优化育人环境,形成办学特色,增强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创建“文明单位”既是学校办学历程中的重要内容和目标追求,也是全体师生肩负的共同责任和历史使命。

二、创建文明单位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融入重庆市主城区,建设重要功能区,建设和谐小康璧山”为契机,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传承和弘扬先进文化为根本,以培育“四有”公民为核心,坚持“人才强校、科研兴校、质量立校”的办学策略,不断加强和推进“三个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以及身心素质,不断提升学校的文明程度,扎扎实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目标要求:通过开展创建活动,要使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得到更加

深入的落实;要达到领导班子依法治校、民主团结、勤政廉政、锐意进取的氛围更加浓厚;要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更加扎实,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更加显著,遵纪守法、参与民主管理的行为更趋自觉;要保证学校管理更加科学、规范、高效;要力争兑现校园环境建设“净、绿、亮、美”的目标;要确保实现学校教育科研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居全县一流的目标。

三、创建文明单位的主要任务

创建工作坚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注重实效的原则,采取统筹

规划、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策略和方法,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以建设学习型组织为切入点,大力营造崇尚学习、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一是狠抓思想政治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坚持每周一下午的集中政治学习,组织教师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时事政治等内容。二是狠抓法律法规的学习,不断增强教师的法制观念。要采取集中学与自主学、学习与研讨相结合的方式,使广大教师深入理解和把握《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的内涵。三是狠抓教育教学理论及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水平。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学习培训,继续教育,函授学习,本科自考,广泛组织教师参加现代教育技术的设备使用培训,确保人人能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设备。四是采取举办“读书周”、“阅读节”以及评选学习先进

个人等方式,积极营造重学习、爱学习、会学习的氛围。

(二)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为着力点,大力提升广大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有关要求。一是要加强党支部的工作,强化理论武装,努力扩大党支部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培养优秀青年教师入党。二是要坚持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教师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是要抓好师德教育,深入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以及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学习先进教师的事迹,规范行业行为,树立行业新风。四是要狠抓德育工作。进一步完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德育工作机制,形成全员重视、关心德育工作的良好氛围;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等为重点,充分发挥德育工作的导向、动力、保证作用;通过思品课、国旗下讲话、班队会等多种途径,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小学生守则》等常规教育;进一步完善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教育网络;推进班主任队伍建设,开展班主任培训、基本功竞赛等活动,评选先进班集体。

(三)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大力推进学校办学水平上

新台阶。围绕实现“办学水平和质量居全县一流”的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科学评判教师的工作业绩。端正办学方向,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教育教学工作转入素质教育的轨道,确保学生全面发展。狠抓常规管理,着重抓好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等环节质量的提高,推进教育教学工作规范有序、灵活高效运转。以积极参与教育科研为突破口,抓好《农村学校实施启发式教学研究》等课题实验和结题工作,大力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以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着眼点,狠抓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参与我县骨干教师队伍建设“135计划”(即到2010年,培养教书育人专家10名,市级骨干教师30名,县级骨干教师500名),推行骨干教师津贴制度,抓好已被认定的5名县级骨干教师的提高培训以及作用发挥工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使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取得新成效。精心搭建多种平台,组织骨干教师上示范课、优质课、研究课,鼓励骨干教师参加各层次的比赛。

(五)以加强育人环境建设为载体,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以

此次创建评选活动为契机,认真开展全校范围内的环境卫生治理,进一步做好校园的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作以及卫生防疫工作;突出抓好学校安全教育以及安全防范工作,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精心组织文艺演出、演讲竞赛、书画展示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力争形成—批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精品;加强学校宣传栏等文化阵地建设,添置一批名言警句条幅,大力打造书香校园。

(六)以抓好制度建设为保障,不断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以实现

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为目标,以建立竞争激励机制为核心,修改、完善、建立教职工年度考核、创建文明单位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努力实现在全县管理一流的目标。

四、创建文明单位工作的方法和步骤

(一)组织申报及宣传发动阶段(2008年2月26日至5月10日)。此阶段由学校办公室牵头,根据创建要求,认真做好组织申报及宣传发动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璧山县文明单位建设与管理办法》等材料,明确创建的意义及目标要求;二是召开教职工动员大会,统一思想,明确任务;三是学校与教职工签定目标责任书,明确职责;四是成立创建领导班子,明确分工;五是通过主题班会、队会、黑板报等形式,向学生进行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和动员工作,进一步统一和提高全校师生的思想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引导广大师生积极投身到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来。

(二)开展创建与自查整改阶段。严格按照《璧山县文明单位建设

与管理办法》的要求、条件和学校创建的《实施方案》,精心安排创建工作,不折不扣完成上述创建任务。同时,不断进行分析总结,认真查缺补漏,不断巩固提高。

(三)迎接评审检查阶段。工作重点主要有:一是做好迎接评审的汇报材料的起草、修改、完善工作;二是做好能反映学校文明建设成果的照片、实物等的收集和整理,做好展室的布置;三是做好汇报、座谈及查访的准备工作;四是做好相关的接待准备工作。

五、加强领导,确保创建取得显著成效

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整个工作的组织安排、督促检查等工

作。领导小组组成如下:

组长:赵隆云(党支部书记、校长)

副组长:李平(副校长、工会主席)、朱群(副校长)成员:刘祥勇(德育处主任)、何平(教导处主任)、娄燕(工会

副主席)、刘德春(教导处副主任)、陈青海(财务管理员)、朱丽华(大队辅导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朱群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协调各科室的工

作进展情况。

璧山县丁家小学二OO八年四月十五日

篇2:英山县规划局

“十一五”期间,在上级气象部门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紧紧抓住《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若干意见》和《湖北省关于加强全省气象事业发展的通知》等政策机遇,以项目带动促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全面提升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促进全市气象事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气象整体实力显著提高。

一、发展形势

(一)“十一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就

——公共气象服务质量与效益进一步提高,在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促进枣阳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福祉安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积极推进。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开展了气候灾害实时监测评估、重大气象灾害评估、主要气象灾害普查、风险评估和区划,完善了气象灾情直报制度。

——现代气象业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初步建成了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科技支撑保障系统。

——气象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完善。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事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这些成就的取得,为我们争取“十二五”期间气象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是我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率先突破发展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局贯彻落实《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目标》精神,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为适应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展,促进农业丰产农民增收、推进城镇化进程,气象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提高气象整体实力,是气象事业面临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财富的迅速增加,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社会损失也越来越大。各级政府和公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也随之提高,尤其在服务的力度、深度、广度上提出更高的要求,气象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更加重要,挑战更加严峻,责任更加重大。

“十二五”期间,枣阳气象事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气象工作,各级政府和公众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必将进一步促进全市气象事业实现更大的发展。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上级气象部门和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紧紧抓住中部崛起的机遇,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理念,坚持现代气象业务发展方向,大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努力建设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不断提高气象预报预测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进一步推动枣阳气象事业实现更大发展,为枣阳在实现率先突破发展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和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面向需求,服务引领。站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以服务于人民福祉安康和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宗旨,坚持气象事业公益性的基本属性,牢牢把握公共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国计民生的需求为牵引,以公共气象服务为引领,全力做好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全面提升气象服务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坚持一流目标,加快发展。瞄准“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目标,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步伐,提升气象事业整体实力,使我市气象整体实力处于襄樊市前列,并适度超前,部分领域进入湖北省一流。

——坚持科技创新,人才兴业。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以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为驱动,统筹现代气象建设需求,优先解决制约业务发展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建设一支适应气象事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推进枣阳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统筹集约,协调发展。一是要统筹好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气象人才体系的协调发展;二要统筹好公共气象服务、气象预报预测、综合气象观测等业务的协调发展;三要统筹好农村气象基础设施的发展;四是统筹好部门间的联动合作。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十二五”末,枣阳气象防灾减灾能力达到襄樊地区先进水平,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处于省内领先水平;加速推进英山县气象现代化建设进程,初步建成现代气象业务体系,使英山县气象事业整体实力位居全省先进的行列,较好满足枣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对气象工作的需求。

2、主要指标

(1)气象防灾减灾与应对气候变化

——农业气象服务。农村气象服务体系和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投入200万元。初步建成覆盖全市行政村的气象信息员队伍。基本实现城乡气象服务均等化,使每个农民每年免费享受到至少10元的气象服务。政策性农业保险气象灾害损失评估、气象灾害指数保险、勘查定损等技术咨询服务等业务覆盖率达到100%。——人工影响天气服务。积极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建设人工增雨、烟叶消雹工作站2-3个。在现有高炮增雨的基础上,逐步实现车载式火箭增雨,作业过程增加降水15%-20%,投入产出比达到1:60。

——气象信息覆盖率。利用电视、广播、农业信息服务站、手机短信、报刊、互联网、电子显示屏等手段传播气象信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城乡公众覆盖率达98%以上,农村覆盖率达90%以上。

——应对气候变化。在我市逐步建设1-2个风能观测网点,完善风能观测实时监控、风能数据库管理、风能资源计算及评估系统。

——防灾减灾体制机制。编制全市干旱、暴雨、低温冰冻、雷电、冰雹等重大气象灾害的风险区划,出台《气象灾害防御规划》。逐步形成以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预警应急机制。

(2)气象事业现代化

——综合气象观测。建成地面、大气、天空观测有机结合和运行稳定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初步建成气候变化观测系统。基本实现主要灾害性天气连续监测,大范围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95%,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85%以上;“新一代”天气雷达终端对主要灾害性天气实现无缝隙监测;各类重大突发事件天气跟踪监测率达85%以上; 基本实现云、能见度和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监测手段多样化,镇、办、区气象自动站覆盖率达100%。建成综合气象观测运行监控和技术保障系统,各类观测设备稳定运行率达90%以上。

——气象预报预测。全市短期晴雨预报准确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2-3%,一般性降水提高3-5%,水库致洪暴雨落区预报准确率提高2-4%。寒潮强降温预报准确率提高2-3%,预报时效在现有基础上提前6-12小时。高温热浪预报准确率提高2-4%,预报时效在现有基础上提前6-12小时。冰雹预报准确率提高1-2%。短期气候预测准确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3-5%,汛期降水、关键农时预报预测准确率达85%以上。

——公共气象服务。决策气象服务的针对性、时效性、敏感性和综合性明显提高。政府决策部门、专业用户和社会公众的气象服务综合满意度达到95%以上。建成针对交通、水利、安全监管、旅游、环境、国土资源、卫生、林业等重点行业的专业气象服务系统,将专业气象服务主动融入和覆盖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完成“十二五”期间各项重大社会活动气象保障任务。气象科普教育受众率达到全市总人口的70%以上。

——气象台站建设。气象台站业务服务能力适应枣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气象自动化观测水平和测报质量不断提高。探测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符合《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台站基础设施达到“一流台站”水平。

——气象科技创新。气象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气象科技条件明显改善,气象科技创新对现代气象业务的支撑力和贡献率大幅提升。

三、战略重点

“十二五”时期,我市气象部门将努力探索和掌握气候规律,大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不断提高气象预报预测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全面加强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和气象人才体系建设,全面做好各项气象服务工作,并着力完成以下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一)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加快建立“监测预报、预警服务、风险评估、应急处臵、应对防范”有机统一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加强对气象灾害孕育、发生、发展、演变、时空分布等规律和致灾机理的研究,加强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研发推广,建设多部门联动、多环节一体化的不同气象灾害种类早期预警平台,提高科学预测和预防气象灾害的水平。加强对各种气象灾害和其他自然灾害之间;灾害和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提高气象灾害风险综合评估水平。加强气象灾害应急体系建设,强化以气象预警信息为先导、部门联动的气象灾害应急能力。加强气象突发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建设,拓宽信息发布渠道,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和覆盖面。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知识水平和避险自救互救能力。

(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与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建设和完善气候综合监测系统,加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和气候变化领域的观测与研究,提升适应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撑能力。开展重大工程建设和区域经济开发等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定科学的适应应对措施。按照“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要求,加强风能、太阳能和空中云水资源等气候资源的监测、评估和预测等工作,提高气候资源的开发效益和利用水平。

(三)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形成精细化的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能力;建设覆盖广阔的农村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网络;构建有效联动的农村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开展农村防灾减灾示范点建设,发展农村信息员队伍和基层突发公共事件气象应急队伍;完善预防为主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开展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建立适应农业生产区域性布局的农业气象观测网络系统;发展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产能预报以及人工影响天气服务,提升农业安全的气象综合保障能力;完成精细化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建立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决策服务业务。

(四)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加快发展公共气象服务系统,不断丰富服务产品,拓展服务领域,改善服务手段,提高公共气象服务水平;着力完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完善短期气候预测模式和气候系统模式,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科学构建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改进观测手段,加快推进观测自动化,强化技术装备保障,提高观测数据综合应用水平,增强综合气象观测能力。以改善气象台站工作条件、解决突出问题为重点,全力推进新型基层台站建设工作。

(五)加快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和气象人才体系建设。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以学科带头人、业务科研骨干和高素质领导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优化人才布局,创新体制机制,营造人才成长环境,在关键业务科研领域培养造就一批带头人,形成一支具有影响力的科技人员队伍。健全气象教育培训体系,全面提升气象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重点工程

根据“十二五”枣阳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目标和战略重点的要求,与湖北省气象局“十二五”重点项目和襄樊市气象部门“十一五”重点在建项目相衔接,“十二五”时期枣阳气象部门重点实施以下四项工程:

(一)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主要内容:

一是建设农村气象信息和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按照“有固定场所、有信息设备、有信息员、有定期活动、有管理制度、有长效机制”的标准建设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覆盖全市12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区和2个农场管理区;

二是建设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整合部门资源,建立一支覆盖全市,具备气象预警信息传播、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和气象需求、灾情信息反馈等能力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队伍,完善农业气象服务机构和岗位设臵,全面推动气象信息员培训、基层应急、农村科普宣教等工作;

三是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延伸到行政村,基本实现预案到村的农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

四是建设气象灾害监测区域自动站。全面完成全市18个区域自动站的升级改造工作,并适当在气象灾害严重的行政村加密布设区域自动站,形成较为完善的乡镇自动气象站观测网络。

五是农村防雷设施工程建设。在农村雷电多发易发区、农村中小学等公共场所展开雷电防护工程建设,完善农村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线路等重要公共设施的防雷措施;

六是建设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立完善气象预警预报信息发布平台,建成移动、联通、电信三个信息发布平台,并依托电子显示屏、电视、大喇叭、卫星数字收音机等手段构建农村气象信息网络,解决信息传输“最后一公里问题”;

七是建设科普宣传工程。在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在每个村设立气象科普宣传栏。

(二)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主要内容:

一是建设综合气象观测网。完善建设农业气象、土壤水分、雷电等观测网;

二是完善“新一代”气象雷达终端接收系统建设。建设以运行监控和数据质量控制为核心的天气雷达综合业务应用系统;

三是加强气象卫星小站建设。加强卫星云图接收,进一步改进短时临近预报预警系统、中尺度分析预报系统和数值预报解释应用系统,实现精细化气象预报,初步实现主要气象要素预测预报的定量化;

四是建设公众服务系统平台。建设城市气象服务系统(内涝、高温、大风、街道路面结冰等),实现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城市气象信息发布。建设交通气象服务系统(大雾、地质灾害、道路结冰等)、旅游气象服务系统等业务平台。进一步提升公众气象服务能力;

五是加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将雷电灾害防御纳入政府常规工作计划,全面开展建筑物防雷监审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

六是加强技术保障能力建设。建设观测仪器测试、维护、维修平台,完善备品备件供应体系。

(三)人工增雨防雹基础体系建设

以“立体预警、三级指挥、四级作业、跨区协同、科学高效”为目标,加强作业系统、监测系统和效果评估系统建设,建成覆盖全面、业务功能完善、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全市人影业务系统和作业基地,有效提升人影防灾减灾与应急保障服务能力。主要内容:

一是建立以城区黄龙岗为中心的火箭定点、流动增雨作业基地;

二是建设七方、熊集、太平等3个烟区防雹增雨工作站; 三是完成全市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设施标准化建设,标准化程度达到100%,作业装备规范化,符合国家人影装备许可的要求。

(四)突发公共事件气象应急体系建设

结合新时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新要求,开展突发公共事件气象应急体系建设。建设内容:

一是建设市级多部门联动、多环节一体化的多气象灾种早期预警平台;

二是建立英山县应急移动气象台,配备必要的应急移动车、移动多普勒雷达终端等装备,改进气象部门与政府、媒体、相关部门的应急指挥联动平台;

三是灾害影响评估系统建设,建立高效的灾情收集、统计、分析平台,建立气象灾害影响评估业务平台;

四是加强基层突发公共事件气象应急队伍建设,形成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协调发展的基层突发公共事件气象应急队伍。

五、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气象工作组织领导。继续加强和深化气象部门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紧密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气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以法规、标准为重要支撑,健全公共气象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各有关部门的协调联动,把气象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发展规划。

(二)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推进行政管理体系改革,完善双重管理体制,加强气象科学管理。加快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形成层次明晰、布局合理、重点突出、协调发展的现代气象业务技术体系。继续深化气象科技体制改革,积极探索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气象人才体系建设,不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三)加强地方气象法规与标准体系建设。加快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相配套的地方法规体系建设,推进法制化建设进程。大力普及气象法律法规知识,加强执法队伍和能力建设,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率,强化执法监督检查。加强气象标准体系建设,健全气象标准化技术组织,完善气象标准化管理制度,加大气象标准实施力度。

(四)持续加大对气象事业的投入。坚持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多渠道加大对气象事业的投入。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确保气象事业经费的增长与地方国民经济发展同步并适度超前。加强统筹集约,强化监督管理,提高投资效益。

(五)加强部门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化气象与农业、交通、水利、环保、林业、国土等部门的合作。不断完善与地方政府和各灾害防御相关部门气象灾害防御的应急联动机制、灾害联防机制、信息共享机制、项目合作机制。积极参加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活动。

(六)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建带团建,全面发挥党、团、工、青、妇的作用。加强气象部门行风建设,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气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提高职工思想道德素质,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继续发展先进的气象文化,弘扬气象人精神,为气象事业发展凝心聚力。

英山县气象局

篇3:浮山县雨花河公园规划设计分析

1 概况

浮山县位于临汾盆地东缘、太岳山脉延伸部分, 属黄土质边山丘陵区, 整个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平均海拔820 m。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气温11.2℃, 年平均降水量534.8 mm, 年平均日照时数2 251.7 h, 无霜期184 d, 最大冻结深度67 cm。全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 其次为东南风, 年平均风速2.3 m/s。境内主要河流有响水河、雨花河、涝河、山交河、滑家河等8条, 除山交河属沁河水系外, 其余均属汾河水系。年径流量6 900万m3, 清水流量0.97 m3/s。县域交通以公路为主, 主要干线公路有临翼线、浮古线。雨花河公园作为镶嵌在浮山县西部的一条最亮丽的珍珠项链, 不仅可以分散疏导部分人流, 同时这个多层的交通空间体系又增加了各产业区的独立性并将各个产业单元有机的连接起来。

2 构思理念

针对浮山县力创临汾旅游卫星城市的需求, 结合现有水库实际, 以休闲、娱乐和游赏为主要功能, 采取自然式布局;地形地貌处理以游人安全为前提, 园林风格以自然古朴为基调;以曲线流畅的“龙”形水面为构图中心, 以起伏有致的山丘为主景, 山水相依、山环水抱;景观建筑小品顺势自然点缀, 相互资借、构图清晰, 用于全园组景;以乔、灌、花、草、藤立体复式绿化为突破口, 植物配置突出表现春、夏、秋、冬四季景观, 着力营造一片庄重典雅、清新悦目、活泼开朗的生态绿地景观。

1) 空间改造规划设计, 随形就势、力求实用。

针对雨花河原有较为复杂的地形地貌, 尽可能形成不同的绿地通透空间。既要尊重传统文化背景, 又要反映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是生态性要求景观在功能上维护生态平衡, 在形式上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秩序性相一致;二是公园作为感情交流场所, 其景观应充满人情味并体现地方特色;三是要运用景观学理论, 根据功能的需要赋予不同空间以功能意义、感情色彩, 营造出具有郊野特色的立体空间。

2) 复式绿化规划设计, 科学合理、特色分明。

在绿色景观生态建设中, 科学、合理、有效的配置绿化, 一是以乔木、灌木为主, 乔、灌、花、草、藤相结合, 营造各种观赏价值高、改善和防护功能强的人工植物群落;二是注意植物种类选择的多样性, 并利用物种的多样性构筑群落的多样性, 增强景观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三是根据气候、土壤、水分等自然条件来选择能够健壮生长的乡土树种, 并要考虑生产需要及游客的心理需求。

3) 景观景点规划设计, 富有情趣、吸引游人。

公园的艺术思想与实用内容是通过多种多样的景点表达出来的, 让人们双重体味人生和艺术的真谛。绿色生态园林是当代城乡旅游建设的发展趋势, 目前临汾城市人口过密、人均绿地占有量较小, 旅游休闲景点较单一, 使得广大市民难以找到周末度假、休闲之地。将这些难以利用、生态条件恶劣的区域融入城乡生态规划之中, 通过规划建设, 科学合理地配置花草树木, 合理布局, 对景区内所有景点进行艺术化处理, 建设成为宜人而又别致的郊野公园, 使这些荒山秃岭和水库变为游人休闲娱乐向往的生态园林, 既保护了城市生态环境, 又增加了市民娱乐的空间。

3 绿化原则

3.1 树种选择

树种选择首先紧扣文化主题, 大树选择及栽植方式、常绿灌木拼图和花灌木点缀, 都要紧扣景区文化主题。其次, 以乡土树种为主, 适当选用外来树种, 选择抗干旱、耐瘠薄、抗病虫的优良品种, 确保大面积的成活率及长期绿化效果, 也可适当少量引进外地名贵、新优品种。

3.2 配置形式

植物配置形式多种多样, 以规整栽植方式为主, 兼顾孤植、对植、行植、列植等;树木品种因地制宜, 以乔木、灌木为主, 多颜色、多品种的花草为辅, 只作点缀。为了形成对比和衬托, 周边点缀小灌木, 适当安排小面积以乔木为主的疏密相间的林地景观, 尽可能营造开朗、明快的以乔木为主的绿化景观。植物构图造景以人平视为本, 充分考虑游人观赏的需要, 尽可能满足游人与花、草、树的亲密接触, 同时又以不受损坏为前提。

3.3 艺术把握

整体绿化充分体现绿地美学原理和视角规律, 采取排列式、集团式栽植形式, 注重过渡处理, 达到自然流畅、均衡优雅、统一和谐的绿化景观效果。植物造景要具有优美的四时景观时空序列, 充分体现郊野的气息, 各区植物配置特色鲜明, 同时又彼此呼应, 在各有侧重的基础上, 注意整体绿化风貌的完整、统一、自然和协调。

4 方案分析

4.1 功能及景区划分

根据用地现状及旅游业发展需要, 结合地形、地貌特点, 考虑设置以下4个功能区和10个景区。

4.1.1 龙脉游览区

1) 水上娱乐活动区 (龙背游) 。位于雨花河的中心地段, 在避风处设一处码头 (龙腹) , 以开展各种动态水上活动为主, 要求进行驳岸处理, 陡峭坡面进行塑山处理, 必要时打桩, 确保游人活动时的安全。2) 静水垂钓休憩区 (龙尾钓) 。位于雨花河的东南, 属于较为僻静的地段, 主要开展以静为主的垂钓活动。在三处分别设垂钓台、鱼乐榭, 单孔拱桥 (能过小船) 和码头 (龙尾) , 构成简明的三角构图关系, 相互资借, 在寂静的水面上起到画龙点睛之妙用。3) 水生植物观赏区 (龙头塘) 。位于雨花河的东北, 作为龙头也是较为僻静的地段, 栽植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 以静观为主。

4.1.2 休闲度假区

1) 窑洞休闲度假区 (花魁廊) 。位于地形较为复杂的地段, 为重点绿化区域, 充分利用原有窑洞加固改造, 注重装饰美化, 形成清新、自然、幽静的环境, 满足游人休闲度假的需求。水边设置廊式花架, 满足游人俯视的观景需求。2) 桃花安静休息区 (桃花岛) 。位于雨花河的最末端, 尽可能形成一处孤岛 (滑船过桥从码头上) , 以森林环境为背景, 以坐落在鲜花丛中的桃花阁为构图中心, 也是雨花河的高潮所在, 柳绿桃红、落英缤纷, 形成一处独特的人间仙境。3) 鱼头垂钓消遣区 (鱼头滩) 。位于雨花河凸出地段, 形如鱼头, 故名。以笠顶亨为构图中心, 以水边台、榭为主景, 散布园椅园凳, 形成别具一格的垂钓环境。

4.1.3 办公活动区

1) 办公接待管理区 (管理区) 。位于大坝东北角, 也是雨花河公园的主入口, 在高处设一座四海亭, 作为公园迎宾序曲, 办公用房利用原有窑洞略加改造即可。2) 少年儿童活动区 (芦苇荡) 。位于较为宽敞、平坦的台阶地, 周围加强环境绿化, 以扇面亭 (轩) 为构图中心, 亭背面为常绿、落叶混交林, 亭正面为草坪疏林地, 其间散布各式各样的青少年儿童游乐器械和健身健美器材。水边一侧设九曲廊桥, 一侧种植水生植物, 形成芦苇荡湿地景观。

4.1.4 林果生态区

1) 经济果林生产区 (林果园) 。位于雨花河西南较为高旷的地段, 以成片的经济果林生产为主, 旁设林果亭, 供游人爬山小憩、品果。2) 绿色生态林带区 (生态林) 。位于雨花河西北地段, 以求雨花河环境的完整, 以成片的生态林带为主, 旁设龙头坛, 供游人爬山小憩、赏景。

4.2 景观小品规划

1) 龙腹码头、龙尾码头。在雨花河前后两侧避风处设两处码头, 以开展水上活动。

2) 办公用房 (窑洞) 、四海亭。在办公接待管理区利用原有窑洞略加改造即可, 在高处设一座四海亭, 为四角单檐四坡顶亭, 作为公园迎宾序曲。

3) 谁坐轩、雨花廊桥、少年儿童活动器械。在少年儿童活动区高处设谁坐轩, 为一扇面两坡顶亭, 散布各式各样的青少年儿童游乐器械和健身健美器材, 水边一侧设九曲廊桥。

4) 窑洞别墅、花魁廊。在窑洞休闲度假区利用原有窑洞加固改造, 注重装饰美化。水边设置廊式花架, 满足游人俯视的观景需求。

5) 桃花阁。在桃花岛设桃花阁, 四面五级攒尖顶, 为全园重点建筑。

6) 垂钓台、鱼乐榭、垂翁。在鱼头垂钓消遣区设笠顶亭, 水边设台、榭, 散布园椅园凳, 上部设圆形笠顶的垂翁亭。

7) 林果亭。在经济果林生产区高旷地段, 设一林果亭, 六角重檐攒尖顶。

8) 龙头坛。在绿色生态林带区设一圆形龙头坛, 供游人爬山小憩、赏景。

4.3 重点区域绿化

1) 办公接待管理区 (管理区) 绿化。以常绿、落叶混交林带为背景, 以草坪为基调, 以黄山栾为主景, 以榆叶梅、连翘为配景, 形成明快的绿化格调。

2) 少年儿童活动区 (芦苇荡) 绿化。以落叶、常绿混交林带为背景, 以草坪铺装为基调, 以红叶李为主景, 以芦苇为配景, 形成简捷的绿化格调。

3) 窑洞休闲度假区 (花魁郎) 绿化。以落叶混交林带为主景, 以紫薇、紫藤为配景, 形成清幽的绿化格调。

4) 桃花安静休息区 (桃花岛) 绿化。以常绿混交林带为背景, 以草坪铺装为基调, 以桃花为题, 以梅、李、柳为配景, 形成繁花似锦的绿化格调。

5) 鱼头垂钓消遣区 (鱼头滩) 。以落叶、常绿混交林带为背景, 以草坪铺装为基调, 以柳为题, 以植物拼图为主景, 以丁香、月季为配景, 形成主题地毯式绿化格调。

4.4 三级道路绿化

道路是组织联系各区绿地的纽带, 绿化的布置根据道路级别、性质、断面组成、走向、地下设施和两边景观而定。

1) 主干道旁绿化。可选用枝叶茂盛的落叶乔木作为行道树, 在转弯处绿化应留有安全视距, 不致妨碍游人视线, 还可用耐荫的花灌木和草本花卉种植形成花境, 借以丰富道路景观。

2) 次干道旁绿化。注意选择开花或富有叶色变化的乔木, 其形式与周边绿化布局密切配合, 以形成相互关联的整体。次干道因地形起伏不同, 两边会有高低不同的标高, 在较低的一侧可种植常绿乔灌木以增强地形起伏感;在较高的一侧可种地被或低矮的花灌木, 以减少地势起伏, 使两边绿化有均衡感和安定感。

3) 小道旁绿化。以行人为主, 可种植花卉地被。可以采取扩大道路铺装面积的方式来与公共绿地融为一体, 设置花台、座椅、活动设施等, 创造一个活泼的活动中心。

5 结语

郊野公园不仅在城乡生态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功能及地位, 还担负着记载城乡发展变化的历程、展示城乡人文景观内涵, 以及满足其服务对象“人”的多重行为需求[4]。浮山县雨花河公园整体设计风格自然, 以文化为脉络组景, 保留并强化了郊野公园的水景特色, 功能上体现了“以人为本”, 成为城乡居民的活动、休闲好去处[5]。由于郊野公园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在山西省还处于进一步探索阶段, 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和深化。

参考文献

[1]张海霞.榆次潇河公园规划设计[J].山西建筑, 2009, 35 (34) :354-355.

[2]陈强.余杭区临平“水景公园”方案设计分析[J].浙江建筑, 2008 (11) :11-12.

[3]吉立峰, 魏一菁.人性的场所——三里河公园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 2006 (3) :34-38.

[4]王新忠, 查玉国.浅谈城市水景公园景观规划——以山东桓台红莲湖公园为例[J].现代园林, 2010 (10) :54-57.

篇4:营山县湿地规划浅谈

关键词 湿地;背景;规划;营山县

中图分类号:TU986.5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1.049

1 营山县湿地现状

营山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06°29′15″~106°33′49″,北纬31°09′41″~31°12′30″。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降雨充沛,属湖泊湿地居多。近年来,营山县由于受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影响,使湿地及其周边面临的生态和环境威胁不断加重,水体部分呈现比较明显的富营养化趋势。让本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1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1种,省级保护野生动物10种面临生存危机。为此,营山县建立了清水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望龙湖省级湿地公园和营山北门河湿地公园。这些湿地公园的建立在保护野生动植物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

2 营山县湿地规划

根据湿地公园保护、利用和协调发展的目标和需要,结合营山县的地理位置和分布特色,营山县林业局通过对清水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望龙湖省级湿地公园和营山北门河湿地公园规划,保证了营山的湿地生态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1 保护规划

营山县林业局大力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全面推广节水新技术,新设备,提高农田灌溉水资源利用率[1]。采取防渗、疏浚等手段,改善望龙湖、清水湖湖区基底环境,提高积水、输水效率,减少水量损失。选择适生的乡土树种,有效控制和治理水面污染。选择非石质水陆交界区域,规划实施2 km岸区生态治理,种植适生草本植物,方格状种植,构建水生植被生态屏障,有效地保护望龙湖和清水湖水资源与野生动物及其栖息环境。建立完善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设施,健全湿地动植物保护管理体系。在湿地公园内全面禁止一些对湿地环境有破坏的行为,切实保护湿地动物资源。

2.2 恢复规划

根据实际情况,县林业局在湿地公园恢复重建中,对清水湖湿地公园及望龙湖湿地公园生长不良、景观及生态价值欠佳的植被区域进行修复及改造,提高其观赏效果。在这些湿地公园水鸟主要的栖息地点,选择湿地环境遭受到破坏的区域进行恢复改造,规划恢复重建4 hm2,通过小生境改造和重建,扩大草滩地、草本沼泽及浅水域等水鸟栖息活动区域,有针对性地种植水鸟喜食、爱栖的植物种类,改善水鸟栖息地环境,增加水鸟的觅食、栖息范围,恢复和提高湿地公园内水鸟的多样性。通过在不同树丛、灌丛和草丛放置人工鸟巢,设置食物投放点,吸引各种鸟类来此栖息,恢复和提高湿地公园鸟类资源的多样性。规划建设人工鸟巢100个,前期实施。

2.3 科普宣传规划

在湿地公园中的朝门院子周边地建设湿地博物馆,在该区间设置若干的鸟类保护宣传牌,在进出湿地公园的主要道路出入口设置大中型道路引导指示牌,在园区所有步道及景区公路路口、交叉点、景区或景点支路口设置指示牌,在游人中心修建公园标志碑,在湿地公园与其他用地的分界线上,以及进入湿地公园的重要路口设立界碑。在各景点设置标识牌,标识牌形象和色彩要统一,建设若干。

2.4 科研监测规划

充分利用湿地公园有利的自然环境和湿地资源优势,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科学研究和湿地资源监测活动。以具有营山典型特征或有代表性的湿地环境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为科学研究对象,发挥有限科研能力的最大效能。加强湿地公园的科学研究与监测不仅是认识和了解营山湿地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湿地保护和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2.5 灾害防御规划

县林业局应坚持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做好湿地防火宣传教育和防火扑救工作,与湿地公园内旅游接待单位签订防火合同,落实防火责任,配备防火报警电话,配备专业的消防器材和消防人员。与有关科研、大专院校等单位合作,调查并研究病虫鼠害的种类,危害特性及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湿地公园管理部门应定期巡查相互配合,共同防治。湿地公园在建设和运营阶段都必须做好外来物种的监管工作[2]。建立突发事件信息系统,汇集、储存、分析和传输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并与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专业机构和监测网点的突发事件信息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加强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交流与情报合作。

2.6 管理规划

健全的管理机构是湿地公园正常运作和进行有效保护的基础。根据公园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由营山县政府成立湿地公园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湿地公园范围内湿地、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资源利用和生态旅游管理工作。以行业和地方为标准,建立湿地公园标准体系,实现湿地公园保护与发展双赢的局面。

3 营山县湿地建设规划效益

根据营山县湿地分布情况对湿地进行规划。建立清水湖湿地公园,望龙湖湿地公园和营山北门河湿地公园,不仅提高了营山县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更为营山县经济效益增长提供了现实依据。

3.1 生态效益

湿地公园本身的生态服务功能非常明显,通过对营山湿地公园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使湿地公园的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极大地改善。营山湿地公园地处嘉陵江中游,公园所在地是嘉陵江的重要支流,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保护嘉陵江乃至保护三峡水库的生态安全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湿地本身是重要的固碳地,可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从而对降低温室效应,稳定气候具有重要的作用。

3.2 社会效益

湿地公园具有良好的天然湿地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湿地景观资源。营山湿地公园的建立,人们认识湿地、了解湿地及进行湿地科学研究和开展素质教育的理想场所。湿地公园水鸟种类众多,数量巨大,是人们了解和认识湿地鸟类的极佳场所,可以增强人们对湿地和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制观念和意识;湿地公园可以为城乡居民提供集观光游览、运动锻炼于一体的生态旅游佳境;生态旅游产业的建设与开发为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对改善人民生活和为社会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创造了条件。

3.3 经济效益

项目直接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营山县湿地公园建成后,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湿地生物多样性将得到很大提高。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导致餐饮住宿等旅游相关产业将得到长足的发展,从侧面推动当地经济进入到一个新时期。间接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湿地资源本身具有潜在的巨大的经济价值,湿地具有蓄水防洪、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和防风固沙等作用,可以保证下游农业的稳产高产,带来巨大的间接经济效益。

4 结语

营山湿地公园建设规划,保护和改善了营山县的生态环境,积极推进了湿地绿化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区域性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同时,通过营山湿地公园的建立带来的切身效益,可以为川东北其他湿地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改善其生态环境和经济环境。

参考文献

[1]李胜男,崔丽娟,赵欣胜,等.湿地水环境生态恢复及研究展望[J].水生态学,2011,32(2):1-5.

[2]孟伟庆,李洪远,王秀明,等.天津滨海新区湿地退化现状及其恢复模式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0,17(3):144-147.

篇5:英山县规划局

近日,霍山县“智慧旅游”规划汇报会在南岳山庄召开。霍山县副县长朱卫东,县旅游局、智慧办以及大别山主峰(白马尖)景区、佛子岭景管办、南岳山庄、迎驾山庄及旅游规划设计等单位负责人及规划编制单位华师大、淘景网代表出席会议。

会上,霍山县副县长朱卫东向冯院长一行介绍了霍山县情;旅游规划设计单位从霍山智慧旅游“为什么做、要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四个方面作了说明,并详细介绍了霍山县“智慧旅游”规划内容和规划编制情况;各与会单位还分别就规划内容进行沟通和讨论,提出了修改建议。

“智慧旅游”是利用移动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技术,借助便携的移动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相关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旅游计划,并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等的面向未来的全新的旅游形态,可以使游客与网络实时互动,让游程安排进入触摸时代。国家旅游局将2014年确定为“智慧旅游年”,霍山县作为我省 “智慧旅游”试点县,将以此为契机,大力促进霍山县智慧城市创建,强力推进全县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勇先创景视点:安徽的智慧旅游试点,说明安徽正向智慧旅游方向发展,智慧旅游的发展需要时间,但智慧旅游可以因地制宜规划发展。

篇6:岐山县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

所属部门:经贸局责任编辑:经贸局信息发布员发布时间:2009-10-13 16:52:

32商贸流通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桥梁,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纽带。为了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作大作强我县商贸流通业,加快商贸兴岐的步伐,为全县工农业生产大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特制定我县商贸流通业业规划。

一、商贸流通业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商贸服务业沐浴着改革的春风,经过“十五”期间的发展,在商品零售总额、商品流通规模、商贸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形成了以商业零售业为基础、各种服务门类齐全的商品流通和服务业体系。

——商品流通规模发展较快。我县商贸流通业围绕工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立足搞活流通,服务生产和生活,全县商品零售总额不断刷新。2000年实现5.9亿元,2003年7.5亿元,2007实现16.95亿元。

——商品流通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观。根据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我县吸引多方资金,加快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消环境和服务环境不断改善。先后兴建改造了集餐饮和零售业于一体的“天乐工贸公司大十字名吃城”、“天乐工贸公司民生商厦”、“岐山县城风鸣东路商贸步行一条街”,以“岐山宝商佳美家超市”、“红太阳超市”、蔡家坡“宝商佳美家超市”“老实人超市”“国贸购物广场”等为代表的一批超市,其它各种便利店、小超市、交易市场等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城乡,满足了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商贸服务企业改革步伐加快,经济结构明显改善。为了作大作强商贸流通服务业,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植措施和优惠政策,吸引外地资金和各个不同成分的企业来岐山经商办企业,商贸流通业机制和活力明显增强,涌现了一批民营、私营贸易,全县现有各类商业网点10363户,其中批发业网点985户,商业零售业网点6934户,餐饮业网点2544户。大型超市6个,大型餐饮酒店15个,农副产品交易市场、餐饮市场、综合交易市场7处。

存在问题

1、商贸流通、服务企业多、小、散的问题突出,缺乏大型支柱型龙头企业,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商流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商品吞吐能力有限,不能满足人民生活需求。全县共有10363户流通企业,销售上亿元的企业没有,上五千万的1户,上两千万的1户,一千万的3户,其余都是销售在百万元一下的。

2、商贸服务企业基础设施差,规模小。目前岐山和蔡家坡还没有像样的一幢商厦,有些还是六、七十年代建造的设施,与日新月益的城镇建设不匹配。

3、企业基础薄弱,竞争力不强,造成了商品流通资源的流失和浪费。有些购买力不能在岐山得到实现,流失到了外地市场。

二、比较优势

(一)、购买力强

我县人民群众购买力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购买力水平也不断提高,是周边县无法比拟的。我县农民2000年人均纯收入1602元,到2003年上升到1912.60元,到2007年可收入3476.61多元。

(二)、商贸流通业增长迅猛,已经展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根据我县发展规划,拟建设岐蔡五工贸走廊、开发建设岐山、蔡家坡旧城改造,突破建设蔡家坡经济开发区步伐加快,这些都是商贸服务业大发展的良好机遇。

(三)、商贸流通服务业成为我县经济发展、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亮点

商贸流通是高回报、高成长行业,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岐山的旧城改造主要是以招商引

资形式建造商贸设施,这是发展的大好机遇。随着我县投资环境的改善和蔡家坡经济开发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全县商贸招商引资工作出现了跨越式发展,岐山、蔡家坡旧城改造引资5500万元,已经改造了蔡家坡人民路金三角部行街、县城凤鸣东路家福乐超市,为今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做大做强商贸服务业,已成为全县人民的共识

我县已经将商贸服务业列入兴县富民、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的主要手段,是县政府主要抓的行业之一,上下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发展局面。

三、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服务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为宗旨,突出商贸小区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推进企业改革开放和改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发展现代流通体制,提高我县流通服务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使我县商贸流通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

(二)、主要目标任务

到2009年,力争使全县商品零售总额达到18亿元左右,具体目标为:

平均每年平均增长13%以上;

力争建立2——3个龙头型企业。

按照扶持发展龙头商品流通、服务企业,带动流通企业发展的战略,使龙头企业逐步向集团化发展。

1、在岐山县城,以天乐工贸有限公司为龙头,组建以商品零售和服务业为主体的综合性企业,逐步实现名优商品的地区总经销和总代理,建立现代大物流、大商业机制,力争在2010年建成集团企业。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4000万元。

2、在蔡家坡,以岐山县万隆商贸有限公司为主体,组建以日用工业品销售为主、集现代物流和商流于一体的集团企业。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3000万元。

3、以岐山县盐业公司为基础,发挥专营网络优势,运用新型商流、物流理念建立食盐专卖配送和酒类副食品配送中心,方便群众购买和消费。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万元。

四、保障措施

(一)、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做大做强商贸流通服务企业。

运用新思路、新机制、新办法,盘活存量资产,走集约化发展的路子,培育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是我县商贸流通服务企业的唯一出路。一是抓好已改制的股合制和股份制企业的完善及规范运行,致力于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物流体制的建立。二是充分发挥现有商贸流通服务企业的壳资源,吸引私营、民营或大集团来我县重组投资,按照集约化、集团化发展的方向,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带动,辐射全县的大流通、大服务的流通服务体系,实现代理配送制、总经销、总代理制和连锁超市,进一步开拓和完善城乡流通网络,不断提高商贸流通企业的竞争力和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商贸流通服务企业基础设施建设

我县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一些有规模的商贸流通服务设施,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规模太小,档次不高,滞后于全县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消费水平发展的要求,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和竞争能力。因此,要在建设上档次和上规模上下功夫,充分利用县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和各项优惠政策,吸引区域外的大集团、大公司或私营、民营企业来我县投资办企业,重组、改造我县原有的商贸流通服务企业,特别是在旧城改造中,要以商贸流通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商贸流通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

(三)、实现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求开发,以项目求发展,以项目求增长

要着力抓好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建设项目工作,以项目带动我县商贸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加快建设县城凤鸣东路商业一条街和温州商城的建设步伐;加大蔡家坡三角地带和人民路北测旧诚开发改造力度,尽快实现商贸建设项目的的投入使用,带动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还要做好县城凤鸣东路东关旅社的改造和蔡家坡万隆商贸公司人民路商场的改造工作。

1、建设标准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两座。根据国家商务部、农业部、税务总局、国家标准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工作的通知》,为推动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在经营环境、经营设施设备、经营管理方式等方面升级、改造和规范,提高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经营规模,增加农民收入。根据国家《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技术规范》(GB/19575—2004),拟将“凤鸣市场”和“蔡家坡市场”改造建设成省级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分别投资800万,其中自筹600万元,争取国家扶植资金各200万元。由市场主体方岐山县凤鸣镇杏园村和岐山县蔡家坡镇零胡村承担。

上一篇:密山一中罗荣辉科研材料下一篇:用或许的意思来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