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地质环境监测站2011年工作总结

2024-04-26

宜宾市地质环境监测站2011年工作总结(精选10篇)

篇1:宜宾市地质环境监测站2011年工作总结

宜宾市地质环境监测站2011年工作总结

2011年,在局党委及局行政的领导和关怀下,在相关科室的帮助支持下,地质环境监测站全体同志以地质灾害防治为重点,按年初拟订的工作目标任务认真开展工作,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及时编制地质灾害年度防灾预案

地质灾害防灾预案是地质灾害防灾工作的关键环节。年初我们认真依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394号令)和《四川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的规定,结合我市地质灾害基本情况、去年灾害发生情况及今年天气预测,认真编制了《宜宾市2011年度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并报宜宾市人民政府发布。《预案》明确了我市地质灾害防御主要责任人,确定了市级重要地质灾害监测点并落实了监测责任人。

(二)切实做好地质灾害调查防治工作

宜宾市作为地质灾害多发地区,我们一直将地质灾害的调查防治工作放在首位,本着“地质灾害无小事”的原则,切实做好了全市地质灾害监测、调查及防治工作。

今年,全市共发生地质灾害11起,其中滑坡5起、崩塌3起、地面塌陷3起,受灾人数208人,其中1人死亡、2人受伤,造成经济损失1042.8万元,预案内地质灾害隐患点未造成人员 1

伤亡。

在地质灾害发生后,立即派出相关技术人员赶赴现场开展应急调查,并向当地政府提出相关意见和应急避灾方案,防止灾情扩大。今年单独及联合区县共开展地质灾害应急调查50余次,提交应急报告25余份,并定期对省、市级地质灾害隐患点电话查询,同时,进一步健全了全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监测网络,指导区县共发放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6721份,避险明白卡12724份,并对全市严重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进行了现场技术指导和地质灾害防灾避灾培训工作,防灾减灾成效明显。

在做好灾害发生后调查工作的同时,我站继续加强地质灾害的预警预防工作,完善地质地质灾害报告制度。严格执行汛期值班制度,明确了汛期值班人员,24小时专人值班,并严格建立了地质灾害汛期旬报制度。汛期,针对各区县上报材料,开展汛期地质灾害巡查及应急调查,力争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一发现隐患点发生变形异常,立即进行实地调查,从而有效的指导了防灾减灾工作。

(三)加强宣传,提高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

结合自身专长和工作需要,充分利用“4.22”世界地球日、“5.12”防灾减灾日、“6.25”全国土地日等宣传日和安全生产宣传等机会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的宣传培训。派技术人员深入县(区)、乡(镇)开展各种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会616次,培训人数20.01万人,发放地质灾害应急避险手册、地

质灾害培训教材、地质灾害防治光盘等各类宣传品6.29万份,制作悬挂宣传画牌、横幅等538张,提高了灾害区群众的自救能力。

通过宣传活动,提高了广大领导干部对防治地质灾害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了基层干部和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提高了广大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和能力,有力促进了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开展。

(四)指导区县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我站积极指导各区县搞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一是在灾害隐患点现场指导,演示地质灾害监测仪器安装和使用方法,逐步提高区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水平;二是充分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多次与工程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共同商洽,指导区县解决治理难题。

(五)配合地环科开展相关业务工作

今年,配合地环科开展了以下工作:联合区县开展地质灾害排查出921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并提出了措施和工作建议;逐步健全了全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监测网络,共发放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6721份,避险明白卡12724份,并对全市严重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进行了现场技术指导和地质灾害防灾避灾培训工作,防灾减灾成效明显;搬迁受威胁群众60户,圆满完成了省、市目标任务;去年,我市争取省级资金1318.22(筠连县147万、高县953万、南溪区218.22万)万元用于开

展高县趱滩乡老鱼池滑坡、筠连县镇州镇中学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及南溪县青龙咀废弃煤矿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目前正有序开展治理工程施工。今年,将22个大型以上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报请省厅派专家组现场踏勘核实,其中屏山县中都镇灯盏窝滑坡、翠屏区菜坝镇石马村八社油坊坡潜在不稳定斜坡、高县四烈乡金星村大池组滑坡、兴文县僰王山镇同心村1、3社同凤园滑坡等8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已纳入省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库,正在开展勘查设计工作。

二、工作亮点

1、配合地环科开展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和应急避险演练工作,积极探索宣传培训和演练新机制、新办法,取得成效显著。

2、有效指导了高县焦村镇龙潭组滑坡临灾避险及应急处置工作,在灾害来临前将受威胁的49户179人紧急撤离并转移了重要财产,确保了35户141人的安全并将财产损失降至最低。

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还有少数单位对地质灾害危险性和防治工作在思想上认识不够,重视不够,防御措施、制度不健全,责任不明确,任务不落实,未按市、县预案分工履行自身的工作职责。

2、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人员技术力量与繁重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不相匹配,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的高效开展。

四、2012年工作打算

1、继续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日常工作,搞好应急处置,健全防治长效机制。

2、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汛期值班、灾情险情速报、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等制度,形成规范性文件。

3、坚持把工作重点放在群测群防,进一步完善监测预警网络和预警机制。

4、坚持对地灾隐患的排查和监测,特别是在汛期加强对在建工地、在建矿山及人员聚集场所等地质灾害排查和巡查工作。

5、加快我市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进度,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度。

6、完成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加快全市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建设。

7、配合地环科搞好地质灾害专职监测员队伍和应急避险场所建设及宣传培训、应急避险演练等方面工作的开展。

二0一一年十二月七日

篇2:宜宾市地质环境监测站2011年工作总结

一、地质灾害情况

截止2011年10月底全县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共56个。按灾害类型分为,有滑坡42处,占75%,崩塌3处,占5%地面塌陷2处,占4%,不稳定斜坡9处,占16%,威胁人口10408人,威胁资产70469万元。

二、防治责任书签订及“两卡”发放情况

根据地质灾害属地管理权限,今年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书已由县政府与乡(镇)人民政府直接签订。“两卡”的发放工作在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书中已明确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发放,今年共发放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26份,地质灾害避险明白卡208份。

三、开展地质灾害十年防治规划编制工作

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云南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结合云南省人民政府《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云政发„2010‟172号)文件精神。组织开展了《云南省沧源县地质灾害十年防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目前,《规划》已上报市国土资源局进行评审。

规划编制工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规划》编制经费不到位。

篇3:宜宾市地质环境监测站2011年工作总结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按照地理分布抽取辖区内城区9所学校、农村11所学校共92间教室监测,并进行了卫生学评价。

1.2 方法

检测仪器均经计量部门检定合格后使用。监测人员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经统一培训合格后对学校开展监测。

1.2.1 监测指标

监测内容为:教室人均面积、课桌椅分配符合率、黑板卫生、教室采光、教室照明、噪声。

1.2.2 测量及评价依据

分别按照《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 99-86)、《学校课桌椅功能尺寸》 (GB/T 3976-2002)、《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GB 7793-2010)、《黑板安全卫生要求》(WS 99-1998)、《采光测量方法》(GB/T 5699-2008)、《照明测量方法》(GB/T 5700-2008)、《公共场所卫生标准检验方法》(GB/T 18204-2000)、《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进行测量和评价。

1.3 统计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3.0进行处理,合格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教室人均面积

所测92间教室中,教室人均面积符合国家标准56间,合格率为60.9%。其中城区小学合格率27.6%,农村小学合格率75.0%;城区中学合格率79.2%,农村中学合格率74.1%。城区小学与农村小学的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9,P<0.01),城区中学与农村中学的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P>0.05 )。见表1。

2.2 教室课桌椅分配符合率

监测的92间教室中仅农村1所中学课椅分配符合率达到标准(88.7%),农村中学课椅合格率为3.7%,其余城区中小学和农村小学课桌、课椅的合格率均为零,见表2。

注:a云南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关于贯彻落实云南省地方标准《学校课桌椅生产技术服务规范》的意见,课桌椅符合率中小学达到80%以上,大学达到100%,为合格。

2.3 教室黑板卫生

所测项目中教室黑板卫生合格率相对较高,黑板长宽合格率96.7%,书写是否流畅合格率85.9%,是否容易擦拭合格率87.0%,是否有眩光合格率88.0%,书写是否有噪声合格率90.2%,黑板反射系数合格率51.1%。见表3。

2.4 教室采光

92间教室中教室朝向合格率58.7%,采光方向合格率100%,采光系数合格率98.6%,后墙反射系数合格率59.8%,玻地比合格率91.3%。见表4。

2.5 教室照明

监测92间教室灯桌距合格率90.2%,灯管方向合格率52.2%,灯具类型合格率63.0%,黑板灯合格率40.2%,桌面平均照度合格率39.1%,黑板面平均照度合格率29.3%。灯桌距、灯管方向、灯具类型、黑板灯、桌面平均照度、黑板面平均照度合格率城区小学均高于农村小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灯管方向、桌面平均照度、黑板面平均照度合格率城区中学均高于农村中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 讨 论

3.1 存在的问题

①教室人均面积过小,特别是城区小学问题特别突出,同其他地区监测结果类似[1],城区小学教室人均面积显著小于农村小学。教室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学生在教室里所占面积太小、人员太拥挤不利于室内空气的流通且增加呼吸道传染病交叉感染的机会。原因主要是由于城区小学教室建盖时间较早,后续发展空间有限,随着近年来城市人口的增加,学生数也逐年增加,而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进一步加大了城区小学招生压力。②教室课桌分配符合率、课椅分配符合率均较低,学生长期就坐于与其身高不配套的课桌椅是导致学生脊柱弯曲异常和近视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所测92间教室仅1间教室课椅分配符合率达80%以上。③教室黑板卫生监测显示,黑板长宽、书写是否流畅、是否容易擦拭、是否有眩光、书写是否有噪声合格率较高,黑板反射系数合格率偏低(51.1%)。④教室采光中教室朝向合格率(58.7%)、后墙反射系数合格率(59.8%)偏低。⑤教室照明中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差异较大,城区学校的照明优于农村。但总体上各班级黑板灯合格率、桌面平均照度合格率、黑板面平均照度合格率均偏低(均低于50%)。

3.2 对策与建议

①加强教育与卫生部门的交流,让学校更加重视学生的健康成长。卫生部门通过监测及时发现学校教学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反馈给教育及相关的卫生执法部门,共同协商有效的整改方案。②教育部门应积极新建、扩建城区小学,平衡城区和农村学校教育资源。加强学校新建、改建和扩建校舍时的学校卫生预防性卫生监督[2];积极开展教师交流、轮岗制,使教学资源得到合理充分利用。③针对课桌椅分配符合率过低的问题,相关部门应早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制定国家标准的同时兼顾各地方的实际情况,使相关部门和学校做到有法可依。学校应根据学生身高分布情况,采购正规的、具有标识的、符合国家标准的课桌椅,配置课桌椅时参照《学校课桌椅功能尺寸》(GB/T 3976-2002)中小学校选用课桌椅型号示例。学生通过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的自我保健意识,使学生学会课桌椅的使用,按照“相邻原则”、“从高原则”自觉调整或调换合适自己的课桌椅[3]。④黑板宜采用表面耐磨和无光泽材料,上课时黑板左侧采光窗用窗帘遮光至1 m,并且保证前排边座学生与黑板远端形成的水平视角大于30 °以减少黑板反射、眩光。对黑板反射系数不合格的黑板及时维修或更换。⑤教室采光影响到学生的视力和学习效果,教室自然采光要求照度分布均匀,避免出现眩光、反光问题。有报告反映,由于室内光线分布不均匀、灯管的布置位置所导致的眩光、反光问题成为影响学生视力的“最大杀手”。东西坐向的教室特别在靠窗的座位上,太阳光直射桌面,自然光在黑板上引起的光幕反射更为严重,由此会加剧学生的视觉疲劳。建议东西坐向阳光会直射到学生桌面或黑板的教室,为防止窗子的直接眩光,教室应设窗帘以避免阳光直接射入教室内,也可以为教室安装百叶窗,变“不匀光”为“平行光”,以减少室内眩光对学生视力的影响。室内各表面应采用高亮度、低彩度的装修,后墙反射系数<70%的教室,建议定期使用白色油漆粉刷教室后墙。⑥教室照明中灯管的布局垂直于黑板,黑板应设局部照明灯,灯具应为控照式,灯具距桌面的高度大于1.7 m,灯具宜采用3 300 k~5 500 k色温的光源,光源显色指数不小于80,直径小于26mm细管径直管形稀土三基色荧光灯。荧光灯宜采用节能电感镇流器或电子镇流器[4]。卫生部门还应开展周期性监督监测工作,及时更换老化及坏掉的灯管。

参考文献

[1]蒋冰玲.梧州市中小学校卫生学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02):186-187.

[2]张惠洁.广州市东山区2001—2002年学校卫生综合评价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04,4(4):452,457.

篇4:宜宾市地质环境监测站2011年工作总结

摘要: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丰富,矿山开采类型多样,开采历史悠久,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我区的各项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矿山开采规模不断扩大,也产生了许多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致使矿山所在地的地质环境不断恶化,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给矿区本身及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为了加强矿山地质环境管理,促进全区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矿产开发所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更好地保护和改善矿山地质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从2000年至今,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相关的政策措施及重点调查项目,并于2010年配合国土资源部启动了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上报机制。本文围绕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现状,浅谈未来我区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工作发展方向。

关键词:地质环境;监测;动态遥感;数字化

1. 引言

随着我区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工作的不断深入,所涉及的监测技术手段领域不断拓宽,我区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将从单一调查填报的技术手段转变以卫星遥感监测为前提,针对型细化监测(如利用无人飞行器针对特定区域实地航拍、人员利用仪器实地监测等细微手段)为主导的监测方式。本文将主要分析研究我区未来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工作的发展方向。

2. 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我区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现状

自2010年至今,内蒙古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主管部门,按区县级→市级→省级→部级的逐级上报模式,建立了我区年度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数据库体系,并编写年度矿山地质环境形势分析报告,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提供了基础数据。并且从2015年开展的监测示范区项目也有助于进一步对全区重点矿区实施动态监测提供有效技术帮助。从矿山企业来讲,我区2008年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建立以来。已有部分大中型矿山开始对矿区存在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有针对性的展开定期监测。

2.2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区现已初步开展了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但由于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本身所具有的系统性、准确性、可操作性等诸多要求,况且在全国层面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仍处于实验性阶段。对于我区下一步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仍面临严重的挑战。其存在的具体问题如下:

2.2.1 在行政监测方面:

虽然我区从2010年开始就已经通过全国矿山动态监测上报系统,初步了解掌握了全区年度性矿山地质环境现状,但由于全区矿山数量较大、矿种较多、分布面积较广等因素,对于全区矿山整体性监测统计而言仍存在巨大难度,加之全区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系统仅能满足年报需求且上报数据的准确性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2.2 在重点矿区动态监测示范区方面:

我区于2015年,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与治理规划》(2011年~2015年)要求,结合全区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自身需求,在全区重点矿山集中区域内,选择主要地段进行实地监测。以示范为前提推进我区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但由于该项目仍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监测技术及规程仍处于摸索阶段,且国家层面对于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程还在进一步探讨。因此,对于矿山地质环境实地监测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2.2.3 矿山企业自行监测方面:

通过近几年矿山动态监测工作及矿山保证金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的逐步开展,全区不少大中型矿山均已开展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工作,并且投入了不少人力与财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带来了很多新方式、新技术、给全区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很多新思路。但由于各矿山企业根据自身需求,仅把监测力度投入在矿业开发易产生地质灾害隐患点处,不具有规模性。且所需监测经费投入较高,不具有普及性与可操作性。

3. 礦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建设需求分析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涉及的工作环节和工作内容较多,为了保证更加科学有效的开展未来全区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按全区各矿类及规模的矿山分布现状,结合现有矿山监测技术手段。按不同监测管理精度的需求,划分3种监测模式,有针对性地进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其中:

3.1 全区性数字化矿山地质环境监测

此项监测工作主要利用全国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平台,以旗县为基础,覆盖管辖区域内的每座有效矿权矿山,以表格填报,数字上传的形式逐级上报监测。这种监测模式主要为管理部门提供全区年度矿山地质环境数据变化情况基础资料。

3.2 全区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项目建设

3.2.1 全区矿山地质环境动态遥感监测项目

此项工作主要借助卫星遥感解译等技术手段,结合年度全区矿山地质环境动态上报数据及全区矿权数据,对全区每个矿山矿业活动的区域面积变化情况形成影像数字化监测。这种监测项目主要为管理部门提供全区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的影像变化数据。更加直观地展现全区每座矿山的矿业活动情况。

3.2.2 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示范区建设项目

此项监测工作主要利用现有监测技术手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对全区大中型集中式开采的矿区进行监测,其覆盖面相对局限,但要求精度及反应效果要比全区数字化矿山监测及矿山地质环境动态遥感监测高。这种项目主要摸索总结出一套实地监测方式方法,用来有针对性地对某个区域进行系统性整体监测,以弥补全区矿山地质环境动态遥感监测只以面状监测的不足。

3.3 全区矿山地质环境企业自主监测

此项监测工作主要为矿山企业利用自身现有监测技术手段,按照《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程》(DZ/T0287—2015)标准,对所辖本矿山企业矿业活动所形成的地质环境问题进行常态化监测,并将所监测数据实时上报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并通过全区数字化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年度矿山动态监测上报机制)逐级上报。

4. 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未来网络布局研究

根据全区现已开展的各项监测工作,未来我区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将以年度矿山动态监测上报机制为基础,开展全区年度矿山动态遥感监测工作,并利用矿山监测示范区摸索出的实地监测方式对全区矿业活动进行宏观至微观相结合的监测体系,并建立起全区矿山地质环境预警预报平台。具体监测网络模式见图1。

图1 监测网络模式路线图

5. 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未来重点工作布设

5.1 全区矿山地质环境企业自主监测

在未来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工作中,对全区矿山自主监测工作先以大型矿山监测为导向,逐步推进全区每座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并将实时监测数据汇总上报至当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并汇入年度矿山动态监测上报机制逐级上报。

5.2 年度矿山动态监测上报机制

在未来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工作中,对全区每座矿山,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旗县级)为基础,通过“一张表”反映单矿矿山地质环境填报的形式,按旗县级—盟市级—自治区级逐级核查汇总上报数据。此项监测已趋于年度常态化监测工作。

5.3 全区矿山动态遥感监测体系

在未来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工作中,对全区矿山遥感监测先以集中开采区内矿山监测为主,逐步推进全区每座矿山形成地质环境动态遥感监测体系。

5.4 矿山动态监测示范区建设

在未来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工作中,利用已开展的《鄂尔多斯(东胜矿区)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示范区》作为试点,通过此项目运行,总结出一套可行的实地监测方式方法,以全区动态遥感监测作为宏观监测主体,运用示范区总结出的实地监测方式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全区矿山,特别是集中开采区内的矿山矿业活动进行微观整体性监测。

5.5 全区矿山地质环境监测预警预报平台

在未来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工作中,通过开展年度矿山动态监测数据上报以及全区矿山动态遥感监测和示范区建设作为数据、影像基础。以C语言或java开发出一套全区矿山地质环境监测预警预报平台。以便于全区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预测及管理。

6. 结束语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未来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涵盖包括了卫星遥感、地面测量、无人飞行器航拍、信息系统编程等诸多领域。本文仅根据我区矿山地質环境动态监测现状,浅析未来我区矿山地质环境工作发展方向,以求拓宽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工作思路,为实现日后我区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以“一张图”的数字化形式展现的预警预报平台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剑民. 内蒙古主要地质环境特征及当前应重视的问题[J]. 西部资源, 2004(1):36-39.

[2] 赵彦璞. 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西部资源, 2013(2):94-97.

篇5:宜宾市地质环境监测站2011年工作总结

回顾刚刚过去的一年,有很多值得珍藏的回忆。这一年,对我来说是忙碌的一年,艰辛的一年,也是收获的一年。而且也锻炼了个人意志已经成长为一名合格成熟的环境监测人员。现在将我在这一年的工作情况、思想汇报如下:

一、自觉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素质

我坚持把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最关键环节对待。根据监测站的具体状况,重点学习了综合科组织学习了一系列维稳材料、<<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等专业知识,在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为完成本职工作打下了政治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通过学习深刻认识到了发生在和田、喀什的两起暴力恐怖事件是由组织、有预谋、有目的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我要擦亮自己的眼睛,认清我们共同的敌人,分裂分子的目的就是要破坏民族团结,挑起民族对立,破坏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作为一名监测人员,我们要立足新疆的稳定发展、民族的团结和睦,我们要毫不松懈、旗帜鲜明、态度明确,坚决反对暴力恐怖主义、自觉维护社会稳定、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今日和田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

二、恪尽职守尽职尽责的做好本职工作

我能够在工作当中尽心尽力,较好的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自觉服从配合各室衔接做好日常监测工作,较好的按时完成各室交办的监测任务。在工作中勤勤恳恳、在作风上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我从事了监测站的办公室、水室的部分日常分析监测例行常规监测。主要包括:1.辖区内重点污染源监测2.功能区环境噪声监测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监测4.地下水、地表水水质监测5.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竣工验收监测。

三、严以律己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我自身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舍得付出、默默无闻作为自己的准则,始终把作风建设的重点放在严谨、细致、扎实、求是当中。在日常工作当中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尊重领导,团结同志,谦虚谨慎主动地接受大家对我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化验分析操作技能,尽职尽责优质高效的做好各项监测任务。一是要进一步强化学习意识,在提高素质上下功夫,把学习作为武装自己和提高自己的首要任务来抓,牢固树立与时俱进的学习理念,养成勤于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二是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责任感认真做好职责内的监测工作任务,埋头苦干,奋发进取。

四、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努力方向

本人在工作中距离领导和同志们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方面主要是在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抓得还不够紧,学习的系统性和深度还不够,监测工作主动性

不强。二方面是在坚持学习上做的不够好,自我要求还不够严格,理解和领会监测所学理论的技能还不够深入、全面和规范,学用结合方面还做的不完善。

在今后的工作中,本人将发扬他人成绩,克服不足,以对监测工作、对监测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脚踏实地,尽职尽责做好各项基本个人职责让领导放心,让大家满意。

柳林县环境保护监测站

李红红

篇6:浅议矿山地质环境遥感监测方法

1 矿山地质环境遥感监测关键技术

1.1 图像处理关键技术

在矿山环境监测中, 实施监测的两个时相的遥感影像需具备一致的空间分辨率、成像时间及成像季节, 且具备相同的植被覆盖状况及光谱值。但因遥感影像成像环境差异, 遥感影像间常存在较多的辐射误差与几何误差, 所以在遥感影像变化监测中要对成像环境进行修正, 降低成像环境的误差量。

1.1.1 辐射校正:

其基本目的是尽量消减影像因太阳高度角、大气条件及传感器影像的形成的遥感成像与真实地物间的辐射亮度差异, 通常分为相对辐射校正与绝对辐射校正两种方法;相对辐射校正是依据选定的参考图像, 将其与同地区内的其他遥感影像进行辐射匹配, 以消减影像间的辐射差异, 其常用的矫正方法由基于伪不变特征的校正、基于统计量的校正及直方图匹配等。[1]

1.1.2 影像融合:

其基本目的是将采用不同尺度、不同传感器类型获取的同地区的影响通过相应处理措施以改善影响的光谱信息、空间分辨率和纹理信息等特征;当前常用的融合方法有多时相影响融合、不同分辨率影像融合、不同传感器影像融合、多波段影像数据融合等类型;HIS变换法是当前影像融合算法的常用算法, 此种算法简单且方便操作, 可有效增强影像色彩信息与空间信息特征, 但对于植被颜色信息特征处理水平较低, 主要是因为植被吸收可见光, 且反射红外光, 而全色波段内包含的一些近红外波段信息会在全色波段高亮显示, 较小的颜色噪声便会被放大。

1.2 信息提取关键技术

1.2.1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矿山地物识别技术:

此技术主要是以面向对象遥感处理技术为前提, 通过对遥感影像进行图像分割以形成图像对象, 进而深入提取分类辅助信息, 并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完成空间目标物识别, 从而实现矿山地质环境遥感监测;图像分割中需考虑空间信息与影响光谱信息两方面的因素。

1.2.2 影响直接对比法采集变化信息:

常用的有内积分析法、影像差值法、变化向量分析法、影响比值法等检测方法;影像差值法的基本原理是对时相t1的遥感影像与时相t2的遥感影像做减法, 若影像间差异较小, 则相减结果应趋近于零或为零, 若影像间差异较大, 则结果应表现为较大值;一般差值影响亮度值按照高斯分布, 计算时可对差值影响结果求绝对值以保证差值结果均为非负值。

2 矿山地质环境遥感监测方法

2.1 崩塌遥感监测方法

崩塌通常是露天采石采矿、道路开挖等造成的, 大多数会产生在节理裂隙发育的陡崖位置, 破损面凹凸差异大, 上陡下缓。遥感影像上崩塌体后缘发育呈现弧形或直线形, 阳坡呈现浅色条区块、阴坡呈现深色阴影区带。

为便于凸显崩塌发育状况, 对ETM、TM图像使用741与453波段进行组合和线性增强处理, 从而提高山体完整度、植被覆盖率、岩性特征反映的清晰度;对于SPOT213波段组合图像通过直方图调整与HSV融合增强处理, 可提高地形地貌显示的清晰度;对于SPOT5图像校正时应增加控制点数量, 并使用几何多项式实施三次卷积重采样法变换, 可保证图像精确度;对部分航片数据实施对比度拉伸, 可有效凸显山体细节。[2]

依据不同片种的遥感分析表明, ETM与TM图像对于崩塌宏观地质条件的显示水平较高, 而对于崩塌产生的形态特征显示水平较低。通常崩塌形态要素在航片、SPOT5图像中具有较高的精度, 其崩塌壁大多数呈现浅色调, 轮廓线清晰。

2.2 采空塌陷遥感监测方法

在不同地区不同矿种中, 采空塌陷对于地表的破坏程度也会不同, 在遥感图像中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在TM图像中塌陷会呈现出单独的椭圆形或环形斑点与板块, 不同斑块间的明暗程度也不相同;因塌陷坑是具有不同深度的负地形, 在阴影条件下其可呈现出明显的立体效果。塌陷坑的阴影通常会产生在环形斑块内侧的下半部, 而土堆阴影通常会产生在环形斑块内侧的上半部, 与正地形立体效果正好相反, 其是判断塌陷坑的基本指标。因B4水体反映效果好, B5信息量较多, 在不同地质类型的反差较大, B1具有较高的水体亮度值, 所以使用TM451段可有效呈现塌陷区的变化状况。

因矿区大气污染相对严重, 可对图像实行滤波或对比度拉伸处理, 以改善其细节显示水平。由于采空塌陷区与周围地质环境间的差异较大, 可使用阙值法实施塌陷地信息采集, 并采用3波段差值彩色合成法对采集结果进行处理, 由此便能充分反映塌陷区接近10年的动态地形变化。若塌陷区被掩埋, 则其塌陷类型在图像上的识别水平主要由遥感信息空间分别率决定;使用全色波段与SPOT213波段组合对融合图像进行处理, 且开展2%的线性增强, 根据色调及纹理特征状况可有效采集塌陷区的细节信息;对于部分塌陷坑范围较小且不存在积水的矿山, 可使用IKONOS、Quickbird等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实时监测。

2.3 矿山污染遥感监测方法

通常矿区因采矿导致的废水、大气、废液、粉尘污染等造成的水体污染较为严重。采用ETM、TM图像对煤矿开采点进行监测, 可发现图像中的DN值差异较大, 因此在监控中应使用SPOT5波段与743波段进行组合, 通过小波变换融合发实行中值滤波处理及直方图变换。如对于某煤矿原始TM图像分析发现, 其灰度分布范围较小、亮度值较低, 对比度较弱, 实施线性拉伸处理, 对不同波段灰度分布范围进行扩展, 可使合成图像效果显示水平大幅度改善;对一些重点区域进行分段线性拉伸, 其并不会造成原始数据变动, 且容易对大气污染状况进行解释。[3]

因石灰岩矿山周围、运煤通道及煤矿区等长时间堆放大量煤渣粉等物质, 使得矿区粉尘污染较为严重, 其在TM543波段假彩色合成图像中可呈现出明显的亮白色或暗褐红色;而矿坑中排出的污水在影响中可呈现明显的粉红色。ETM与TM光谱信息量较大, 可有效监测矿区大气污染状况;而采用SPOT5光谱图像可明显反映矿山水体、粉尘污染状况。

3 结束语

遥感监测技术的应用水平将直接关系着矿山地质环境的整体监测效果与质量, 因此, 相关技术与研究人员应加强有关矿山地质环境遥感监测方法的研究, 总结遥感监测关键技术及不同矿区地质类型遥感监测措施, 以逐步改善矿山遥感监测技术的应用质量。

摘要:作为现代工程勘测的重要技术方法, 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矿山地质环境的监测效果及范围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首先介绍了矿山地质环境遥感监测的关键技术, 然后具体探讨了矿山地质环境遥感监测的方法, 以期为相关技术与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遥感监测

参考文献

[1]张进德, 田磊, 赵慧.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方法初探[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11, 05 (35) :57-58.

[2]陈伟涛, 张志, 王焰新.矿山开发及矿山环境遥感探测研究进展[J].国土资源遥感, 2012, 06 (10) :61-62.

篇7:宜宾市地质环境监测站2011年工作总结

摘要:随着我区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不断地成熟发展,以过去单一调查为手段的矿山监测工作将由卫星遥感监测及更为细化整体型监测所慢慢取代。其中所说的细化整体型监测就包括以无人飞行器为手段,对矿山各类型监测要素(如排土场、露天采坑)进行无时段限制飞行监测。本文简要阐述针对小型无人飞行器在我区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工作中的应用。

关键词:无人飞行器;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地空一体化

1. 引言

通过无人飞行器近几年在我国不断地发展与演变,技术逐渐日益成熟,其应用领域不断拓宽,涵盖了包括地质环境测量在内等诸多领域。由于我区是一矿业大省,其矿产资源丰富,矿山开采类型多样,开采历史悠久。矿业的开发在推动我区国民经济发展中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同时也随之而来造成了生态及地质环境的破坏。为了全面及科学系统地掌握我区矿山地质环境年度动态变化情况,分析其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变化特征。内蒙古自治区国土地环系统出台了一系列全区年度性矿山地质环境动态上报机制,包含全区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保证金治理方面等。并于2014年通过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示范区的建设,秉承先试点,后推广,示范先行、逐步推进原则,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监测方法对全区重点矿区地段进行针对性监测。本文简要介绍通过此次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示范区建设所运用到的小型无人飞行器监测工作方法。

2. 我国无人飞行器发展现状

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或drone)是一种由无线电遥控设备或自身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无人驾驶飞行器。无人机用途广泛,成本低,效费比好,无人员伤亡风险,生存能力强,机动性能好,使用方便等优势,使得无人机在航空拍照、地质测量、高压输电线路巡视、油田管路检查、高速公路管理、森林防火巡查、毒气勘察、缉毒和应急救援、救护等民用领域应用前景极为广阔。正是因为看到未来无人机的民用市场潜力巨大,除一些科研院所外,民营企业也开始介入无人机市场。目前粗略估计全国约有170多家单位在生产无人机。“就低端产品而言,一套无人机系统的生产成本有可能不超过几十万元,这也是中国有众多厂家看重无人机市场前景的一个原因。

现如今我国小型无人飞行器分为固定翼及四轴或四轴以上螺旋翼两种,其中用途较为广泛性价比较高的主要为四轴或四轴以上螺旋翼飞行器,它主要具备机动性、灵活性和安全性、其分辨率相对较高、无需专用起降场地,升空准备时间短、易于操控,并可空中悬停多角度拍摄等特点,特别适合在山区及地形复杂地段应用。本文所介绍的小型无人飞行器为四轴螺旋翼飞行器。

3. 全区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现状

3.1 全區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现状

自2010年至今,内蒙古自治区国土系统按年度形成以县级→市级→省级→部级的逐级上报表格数据的模式,建立了我区年度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数据库体系,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提供了基础数据。并且从2014年开展的监测示范区项目也有助于进一步对全区重点矿区实施动态监测提供有效技术帮助。从矿山企业来讲,我区2008年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建立以来。已有部分大中型矿山开始对矿区存在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有针对性的展开定期监测。

3.2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区现已初步开展了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但由于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本身所具有的系统性、准确性、可操作性等诸多要求,况且在全国层面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仍处于实验性阶段。对于我区下一步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仍面临严重的挑战。其存在的具体问题如下:

3.2.1 在行政监测方面:虽然我区从2010年开始就已经通过全国矿山动态监测上报系统,初步了解掌握了全区年度性矿山地质环境现状,但由于全区矿山数量较大、矿种较多、分布面积较广等因素,对于全区矿山整体性监测统计而言仍存在巨大难度,加之全区矿山动态监测系统仅能满足年报需求且上报数据的准确性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2.2 矿山企业自行监测方面:通过近几年矿山动态监测工作及矿山保证金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的逐步开展,全区不少大中型矿山均已开展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工作,并且投入了不少财力与物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带来了很多新方式、新技术、给全区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很多新思路。但由于各矿山企业根据自身需求,仅把监测力度投入在矿业开发易产生地质灾害隐患点处,不具有规模性。且所需监测经费投入较高,不具有普及性与可操作性。

4. 飞行器在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工作中的应用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区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仍处于起步阶段,所涉及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数据,大部分仍靠过去的调查方法及以点带面的形式统计出来,所反映的数据准确程度仍有较大差异。本次全区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示范区所运用的小型无人飞行器将对这一问题进行实验性监测。

4.1 监测工作流程

考虑到飞行器对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有直观的监测效果,根据矿山地质环境的类型(工业广场、排土场、露天采坑、地面沉陷、地面塌陷、已治理区域),飞行器除不能反映深度以外,均能通过平面或多角度拍摄,后期合成校正等手段反映其监测类型面积及整体变化情况。其监测工作流程如下:

首先,将飞行器起降地点布设在所监测类型的中心部位,这样更便于对监测类型进行航空拍摄;其次,地面人员对所监测类型周边及中心地带布设若干控制点,布设可按地面参照物进行设点。起飞后可根据监测类型的大小,来控制飞行高度,本文所运用的四轴螺旋翼飞行器最大飞行高度为500m,最远控制距离为1000m。根据实际监测,在飞行高度200m时对地物拍摄面积为0.2km2。若监测类型面积较大时,可设定航线(一般按“S”形)对地物进行分片拍摄,后期拼接来进行。若反映监测类型整体情况时,可根据监测类型实际形态,选取适当高度及角度(本文飞行器摄像头偏移角度为±90°)来进行拍摄。

4.2 后期处理

在飞行拍摄结束后,若条件允许可现场进行影像合成及校正工作。其主要考虑若本次飞行拍摄达不到预期效果,可安排重复拍摄,以达到其监测目的。影像合成时(单幅就能反映监测类型的除外)必须遵循飞行航线拍摄时间轨迹,运用图像合成软件进行拼接,拼接后根据先前布设好的地面控制点及参照物,运用空间地理信息校正系统软件进行后期合成校正,已达到量测监测类型面积的效果(见照片1、2)。

5. 结束语

矿山地质环境动态监测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其监测过程中所运用到的方式方法也在逐步摸索阶段,本文仅通过运用小型无人飞行器来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进行航拍监测工作论述,以求拓宽我区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手段领域,为实现日后系统性“地空一体化”矿山监测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 无人机在矿山监测中的应用(卢小平).

[2] 周文生, 吴振宇, 刘海燕. 无人机遥感在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中的应用[J]. 地下水, 2014(2):128-129.

篇8:宜宾市地质环境监测站2011年工作总结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宜宾学院2010级、2011级全体学生, 参测学生为6022人, 2010级2762名学生, 2011级3260名学生, 男生共2188人, 女生共3 8 3 4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及统计学和有关体质健康调研的文献共15余篇。

1.2.2 数据统计法利用国家数据库上报软件和EXCEL统计软件对有效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体质测试综合结果分析

表1结果显示, 宜宾学院学生体质测试成绩的总及格率为87.3%, 总平均成绩为70.6分, 标准差为9.84, 其中体质测试优秀的有54人, 优秀率只占0.9%, 不及格人数有765人, 达到了总人数的12.7%, 说明我院10级和11级学生身体健康处于一般的水平, 且个体差异较大。此结果为我院体育教育工作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依据。 (如表1)

2.2 学生体质测试身高体重结果分析 (如表2)

表2显示样本中超重和肥胖的只占7.9%, 但较低体重和营养不良的学生占到了全体学生的50.9%, 正常体重的仅为41.3%, 反映出本院10级、11级学生的整体营养水平偏低。这表明大学生需要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营养状况有待进一步提高。

2.3 肺活量测试结果分析 (如表3)

表3结果表明, 全院学生优良率只有15.3%, 男女生肺活量均值分别是3 2 8 3 m l和2 2 4 9 m l, 低于一般成年人的男性3500ml女性2500ml标准, 反映出宜宾学院10级、11级学生的肺活量比较差。

2.4 长跑测试结果分析 (如表4)

表5可知:男生优秀良好率为66.21%好于女生的47.02%, 而不及格率男生高于女生。反映出男生在心血管功能方面稍微好于女生, 也间接说明男生锻炼效果好于女生, 但是男生之间差异较大, 说明部分男生缺乏课外锻炼。

2.5 立定跳远测试结果分析 (如表5)

表5结果显示, 反映下肢爆发力量的立定跳远, 全院不及格人数稍微偏多, 整体情况也不够理想。男生标准差0.44, 说明男生个体间差异比较大, 推断经参加体育锻炼的男生在练习了肌肉力量的同时, 获得的跳跃技巧等都明显好于日常不参加体育锻的男生。

2.6 坐位体前屈测试结果分析 (如表6)

表7结果表明, 全院学生优良率只有54.5%, 男女生坐位体前屈均值分别为17.3cm和20.87cm, 远高于一般成年人的男性6.6cm女性7.7cm标准, 反映出宜宾学院10级、11级学生的这些部位关节、韧带和肌肉的伸展性和弹性及学生身体柔韧素质较好。

3 结论与建议

(1) 宜宾学院标准测试结果整体情况良好。男生各单项的平均值对应评分标准得分77分, 处于良好等级;女生各单项的平均值对应评分标准得分84分, 处于良好等级, 但该成绩距离优秀的成绩90分尚有差距。

(2) 宜宾学院学生除了在肺活量体重指数、柔韧力量类项目优秀或良好之外, 耐力项目、力量灵巧类项目成绩一般而形态发育和营养方面反映出处在偏低水平上, 建议学校体育教育在提倡体育锻炼的同时, 也应该注意到营养方面的教育和加强膳食保障[2]。

(3) 通过此次标准测试, 宜宾学院学生体质健康良好状况女生稍优于男生;其中女生肺活量体重指数、柔韧力量类项目总评可达到优秀。而总评结果男生没有一项可达优秀, 故男生的体育锻炼尚需加强[3]。

(4) 有效参测的6162人中有229人处在不及格水平上, 占总人数的3.7%, 尤其男生152人将近占男生总人数的6%, 应引起主管体育领导和体育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应采取措施加以改善, 使学生体质达到整体提高和达到与标准要求一致的水平。

摘要:根据2011年宜宾学院对10级、11级大学生的体质测试获得的有效数据, 采用文献资料和数理统计等方法, 对学生的身高体重、肺活量、长跑、立定跳远、座位体前屈、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显示:学生体质总体平均成绩为70.6, 及格率87.3%, 优良率34.3%, 说明我校学生的体质状况总体水平一般。

关键词:宜宾学院,体质健康,测试,分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试行方案) 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2]王锐, 王宗平.《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试行方案) 》的诠释与探究[J].体育学刊, 2004.

篇9:宜宾市地质环境监测站2011年工作总结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遥感原理;遥感调查;动态监测;方式应用

一、遥感监测理论知识概述介绍

遥感监测是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监测的技术方法。遥感技术就是根据电磁辐射(发射、吸收、反射) 的理论, 应用各种光学、电子学和电子光学探测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接收记录, 再经过加工处理, 并最终成像, 从而对环境地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的一种综合技术。监测对象主要是地面覆盖、大气、海洋和近地表状况等。遥感广泛用于气象、土地、海洋、农业、地质、和军事等领域。

二、矿山地质遥感监测的研究背景

我国矿业活动诱发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类型多、分布广,主要可以归纳为资源损毁、地质灾害、环境污染三大类,包括:①矿产资源开发压占、毁损土地资源严重;②采矿活动引发的地面(沉)塌陷、地裂缝、边坡失稳等地质灾害问题突出;③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三废”排放污染环境,造成公害;④采矿活动造成了地下水均衡系统破坏;⑤采矿活动加剧了矿区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为了进一步掌握我国矿山地质环境发展变化趋势,必须进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通过监测及时掌握矿山地质环境动态变化规律,预测矿山地质环境发展变化趋势,从而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还没有系统地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严重影响了矿山环境管理决策的制定。

三、遥感技术应用于环境监测的原理及优势

1.遥感技术监测的原理

不同环境体由于组成它们的分子和原子数量和排列组合方式不同, 它们所特有的发射的电磁波性质也不同, 它们反射外来电磁波的性质也就不同。因此不同的环境体发射不同波段的电磁波,不同的环境体对太阳和人工辐射有不同的吸收和反射及透射能力,这些差别经过“遥感”形成了不同的成像,然后通过这些不同的遥感成像解译就可区分不同的环境体,这就是遥感技术可进行宏观环境要素监测的原理。

2.遥感技术监测的优势

遥感技术应用于宏观生态环境要素的监测,具有视野广阔、获取的信息量多、效率高、适应性强、可用于动态监测等众多优点, 同时其技术方法成熟。尽快进行宏观生态环境的遥感监测, 对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水平, 扩大环境监测的影响力, 使环境监测基础工作与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保护的要求相适应, 对最终控制我国生态环境状况恶化的趋势, 保护生态环境, 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尾矿库遥感监测与安全性评估

1.尾矿库底数与合法性遥感监测

矿山环境遥感监测的实践经验证明,空间分辨率在2.5m 以上的遥感数据完全能够准确地识别出各种矿业活动所需的尾矿库,包括正在生产使用的尾矿库、废弃的尾矿库和已闭库的尾矿库。如果辅以“安全生产许可证”数据,则能进一步识别出未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尾矿库,为分类实施监管和依法关闭取缔非法生产、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尾矿库监管提供客观的、现实性强的基础数据。

2.尾矿库安全性遥感评估

尾矿库的安全由尾矿库的防洪安全、尾矿坝安全和尾矿库库区安全3部分组成。另外,库容监测及突发降雨条件下的库容量也是和尾矿库安全性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参考尾矿库安全技术规程,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识别和计算相关因子,从以下4个方面开展尾矿库稳定性评价。

【1】防洪安全遥感调查

(1)采用1:1万比例尺甚至更大比例尺的DEM数据,计算尾矿库滩顶高程。目前,雷达干涉测量及Lidar技术均能够生成高精度的DEM 数据,提取现实性较强的高分辨率DEM数据。

(2)尾矿库干滩长度遥感测量。

(3)尾矿库沉积滩干滩的平均坡度遥感估算。需要高分辨率的DEM 方可满足估算需求。

【2】尾矿坝遥感调查

(1)尾矿坝的轮廓尺寸、变形、裂缝、滑坡和渗漏、坝面保护等遥感监测。借助于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可以实现对尾矿坝的轮廓尺寸、一定程度的裂缝、滑坡、坝面保护情况等的遥感监测,利用雷达干涉测量则可以实现对尾矿坝变形的监测。

(2)尾矿坝的外坡坡比监测。利用高分辨率的DEM 数据生成坡度图,可以监测尾矿坝的外坡坡比。

【3】尾矿库库区遥感监测

(1)尾矿库库区周边山体稳定性遥感监测。利用空间分辨率大于2.5m 的遥感数据监测周边山体滑坡、崩塌(塌方)和泥石流等情况,分析周边山体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2)矿区范围内危及尾矿库安全遥感监测。目前,矿产资源开发状况遥感监测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工作方法和技术流程。结合采矿权数据,可以获取矿区上游及周边界外开采的状况,查清是否存在采砂等危害尾矿库安全的隐患情况。

【4】尾矿库库容遥感监测

当尾矿库库容接近或者超过设计库容时,则有溃坝的可能性。利用最新时相的立体像对遥感数据,基于正射影像获取尾矿库的水位、水位线内的面积、边界等参数;采用高分辨率的DEM 统计出尾矿库的最高水位线高程信息及最高水位线内的平均高程信息,利用式(1)即可计算出尾矿库库容。

3.尾矿库环境影响评估

对尾矿库下游和周边的居民地、重要基础设施、水源地影响情况的评估是尾矿库监管的重要内容。利用遥感数据可以查清尾矿库下游和周边的居民地、重要基础设施、水源地等的空间分布:结合高分辨率的DEM 数据可以估测尾矿库的库容量。结合三维遥感影像可以对尾矿库的环境影响状况进行初步评估。

总结:构建高效、通用、可靠的监测体系,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及综合评价应用示范与相关的标准规范,全面推进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的空间信息技术在矿山地质环境遥感监测中的综合应用,直接服务于矿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吴虹,杨永德,王松庆.矿山生态环境遥感调查试验研究Ⅱ].国土资源遥感,2004,4

[2]王洁,杨锋杰,李江涛,等.遥感技术在江西德兴铜矿矿区污染研究中的应用Ⅱ].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5,24

篇10:宜宾市地质环境监测站2011年工作总结

关键词:地质灾害,环境地球物理,监测

地质灾害监测的主要任务是监测地质体的时空域演变信息、诱发因素等, 最大程度获取连续的空间变形数据, 并应用于地质灾害的稳定性评价、预测预报和防治工程效果评估等。地球物理方法具有快速、全面、准确和经济的特点, 已成为地质灾害监测的重要手段, 并随着地球物理技术的不断发展, 其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1 环境地球物理方法监测地质灾害的原理和特点

环境地球物理学是通过观测环境物理性质和差异的变化或其形成的物理场变化来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学科。地质灾害的演变、发展和发生, 在其周围空间均可不同程度的引起各种地球物理场的变化, 利用物探仪器对地质灾害形成的各种地球物理场进行观测和研究, 即可达到监测地质灾害的目的。

研究和解决地质灾害问题的方法较多, 与其他方法相比, 环境地球物理学方法具有独特的优点, 是其他方法无法替代的。具体表现在: (1) 效率高、成本低。 (2) 适用范围广。 (3) 覆盖率大。 (4) 无损检测。 (5) 速度快。

2 地质灾害监测中的环境地球物理方法

地球物理与环境和全球变化的研究已成为地球物理学21世纪中、上叶优先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沿领域。

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也被称作21世纪三大问题或五大问题之一, 而地质灾害是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环境地球物理学的各种分支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 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1 电法。

电法勘探是利用岩 (矿) 石间电磁学性质及电化学性质的差异, 通过观测和研究人工建立的或天然存在的电磁场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 以解决地质问题的一类勘探方法。电法的所有勘探技术几乎均可用于不同地质灾害领域的调查、监测中, 其中应用最广是高密度电阻率法、地质雷达法和地震法。在地质灾害监测中, 电阻率法的主要应用领域为采空区探测、地裂缝勘察、煤田陷落柱探测等。三维电阻率视图在揭示煤田采区水害分布、确定积水区和到水通道等方面, 有较好的地质效果。高密度电法作为一种新型阵列勘探方法, 近年来广泛用于地质灾害的调查、监测中, 在岩溶区灾害调查、地裂缝勘察、水库坝基坝堤隐患等领域的监测取得了较好效果。

2.2 地震法。

地震勘探的基础是地震波在岩石中传播的规律, 而岩石自身的弹性性质决定了地震波的传播。在地质灾害中, 地震法主要用于岩溶与洞穴的探测, 滑坡、地裂缝、地面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防治等。

2.3 重力法。

重力法是以地下物体的密度差异作为依据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在地质灾害方面, 重力法主要用于地震易发区带推断、地震前兆的监测、岩溶及洞穴勘察、滑坡探测以及地面沉降灾害的监测等。

2.4 磁法。

磁法是利用地下岩矿石或岩土介质之间的磁性差异所引起的磁场变化 (磁异常) 来解决地质问题的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高精度磁测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磁测技术, 它操作简便, 工作效率高, 获取的信息量多等特点, 大大拓宽了磁法勘探在环境问题上的应用领域。在地质灾害领域主要用于地震预测、探测煤田火区以及煤田陷落柱探测等。

2.5 放射性法。

放射性法的实质就是通过探测放射性物质的放射强度来研究环境问题。根据研究过程中所探测的离子, 将放射性法可分为离子探测法、射线法、射线法和中子探测法四种, 但较常用的为射线法和中子探测法。在各种放射性物质中, 氡的危害是最大的。氡的迁移与岩石和土壤的结构 (孔隙、裂隙、毛细管等) 有关, 岩石破碎带、裂隙、断层、岩溶、滑坡体等都是氡迁移的良好通道, 并在地表形成氡异常, 根据对氡异常的研究和解释, 可对地裂缝、滑坡、采空区和岩溶等地质灾害进行勘察和监测。采用地面氡气测量法、瞬变电磁法和激发极化法相结合手段, 可查明地下三层煤层自燃火区的位置与范围, 实际应用效果较好。

2.6 声波技术。

声波测量是通过探测声波在岩土内的传播特征来研究岩土性质和完整性的一种物探方法, 其信号频率通常可达n103~n106Hz。声波检测技术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 可归结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是灾害地质体的勘查, 查明其构造及其有关物理力学参数;二是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监测及检测。

3 应用前景

3.1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进步为其应用提供了技术保障。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进步突出表现在仪器的更新换代及其性能的提高方面。具代表性的有:GPR (探地雷达) 发展理性化、系统化、快速化。超宽分离天线及双静态多频天线等的研制成功, 使探地雷达的工作频宽达0.1~100MHz, 时距在0~20000ns。浅层地震方法与仪器有新的发展。尤其是三维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的推广应用, 使得研究人员可以借助计算机对地质体进行三维立体研究, 从而大大提高对环境分析的准确度。跨井地震成像技术、地震剖面偏移处理技术等也都有所发展。便携式震源的出现改变了以往地震法仪器庞大、勘探费用高等缺点,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所有这些勘探技术进步为环境地球物理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和支持。

3.2 地球物理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使其应用的可信度大大增加。

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地球物理处理方法的发展, 众多对地球物理数据进行处理的软件也随之出现。在这些数据处理程序中, 许多新理论、新算法被采用。这些理论的应用使得分析过程更与自然环境下的情况接近, 加大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同时, 地球物理技术向二维、三维采集系统发展, 通过加大测试频次, 实现时间序列的地质灾害监测, 大大扩展了应用领域。

3.3 我国特殊的地理地质环境使环境地球物理方法的应用更加广阔。

我国所处的特殊大地构造位置和地理位置决定了地质灾害种类繁多, 近年来, 由于自然的破坏作用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加剧了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这些客观存在的环境条件, 使环境地球物理应用的范围和应用量大大增加。

3.4 地质灾害的预报是环境地球物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地质灾害调查中, 以往对灾害的勘查研究, 多是在发灾后以被动、应急、营救的形式进行工作, 缺乏超前性、全面性和预见性, 缺少总体控制。今后, 环境地球物理工作的重点应从监测转向预防, 即通过调查采取工程措施, 从根本上防止灾害的发生或减轻其危害程度。

4 结论

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国家, 环境地球物理方法是地质灾害监测的一种重要手段, 为地质灾害的综合治理提供了大量的重要信息数据。随着地球物理技术的不断进步, 其在地质灾害监测领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并将在地质灾害的预报和防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治理环境和保护环境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韩子夜, 薛星桥.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5 (3) :138-141.[1]韩子夜, 薛星桥.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5 (3) :138-141.

上一篇:今年致投资者的一封信下一篇:假设策略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