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鸟鸣涧原文及翻译

2024-05-11

王维鸟鸣涧原文及翻译(精选6篇)

篇1:王维鸟鸣涧原文及翻译

王维《鸟鸣涧》原文译文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译文:

春天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时时发出的鸣叫在山涧中回响。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季月夜山景图,春夜,深山空旷,万籁无声,桂花从枝上飘落的声息。忽然,一轮月破云而出,幽柔的清光洒满山林。被月色惊扰的山鸟,时而啼鸣于深涧之中。诗人以花落、月出的动态和鸟鸣的声音,非常生动深刻而细致传神地表现出春山月夜的清幽闲静。这种静境因为有声音动态而显得富于生机和情致。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

这首诗主要描写深山幽谷夜晚寂静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心情。充满了静谧的意境,但“花落”“鸟鸣”“月出”写来静中有动,动中见静。是很成功的写景诗,如同一幅线条清朗的水墨山水画,正是王维所擅长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篇2:王维鸟鸣涧原文及翻译

鸟鸣涧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注释】

选自《王右丞集笺注》鸟鸣涧:鸟儿在山中鸣叫。河流名。

涧:两山之间的小溪。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桂花:木犀的通称。有的春天开花,有的秋天开花。花瓣晒干可以食用。

空:空寂、空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月出:月亮出来。

惊:惊动,惊扰。

时:时而,偶尔。

时鸣:偶尔啼叫。

山鸟:山中的鸟

【翻译】

鸟鸣涧

王维

春天的夜晚寂静无声,桂花慢慢凋落,四处无人,春夜的寂静让山野显得更加空旷。

或许是月光惊动山中栖息的鸟儿,从山涧处时而传来轻轻的鸣叫声。

【赏析】

这首诗写春山之静。“静”被诗人强烈地感受到了。为什么呢?是由于“山静”,所以人静。人静缘于心静,所以觉察到桂花的坠落。动静结合。

花落,月升,鸟鸣,这些“动”景,却反衬出春山的幽静。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涧,是山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诗的大意说: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四季桂)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鸟鸣涧 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景。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世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写空灵闲静的环境和心境,主人公用他全部的心神去细细地啼听花落鸟鸣王维鸟鸣涧书法帖的天籁,他的内心宁静淡泊,但又富于幽雅情致。静到极处的自然在诗人笔下有声有色,生意盎然。月出无声,而山鸟惊飞,这是动静相衬的艺术佳境。《而庵说唐诗》:“右丞精于禅理,其诗皆合圣教。”《唐诗笺注》:“闲事闲情,妙以闲人领此闲趣。”《诗法易简录》:“鸟鸣,动机也;涧,狭境也。而先着夜静春山空;五字于其前,然后点出鸟鸣涧来,便觉有一种空旷寂静景象,因鸟鸣而愈显者,流露于笔墨之外。一片化机,非复人力可到。”

这首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动”、“静”对比衬托的诗情画意。首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便以声写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花开花落,都属于天籁之音,唯有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杂念的挚着迷恋,才能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空”的境界。当时的背景是“深夜”,诗人显然无法看到桂花飘落的景致,但因为“夜静”,更因为观风景的人“心静”,所以他还是感受到了盛开的桂花从枝头脱落、飘下、着地的过程。而我们也似乎进入了“香林花雨”的胜景。此处的“春山”还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因是“春山”,可以想见白天的喧闹的.画面:春和日丽、鸟语花香、欢声笑语。而此时,夜深人静,游人离去,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山林也空闲了下来,其实“空”的还有诗人作为禅者的心境。唯其心境洒脱,才能捕捉到到别人无法感受的情景。

末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是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月亮从云层中钻了出来,静静的月光流泻下来,几只鸟儿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不时地呢喃几声,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细细的水流声,更是将这座寂静山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有异曲同工之妙。

陆游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古来好诗都是就天成好景,用妙手记叙出来。而我们在低吟浅酌之时,脑海胸襟似乎也随着诗人的文字进入到那片清幽绝俗的画面之中。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联想的。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尔发出叫声。“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该诗也是这样。.而“人闲”二字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更突出了人与自然的融合!但是添加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即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鸟鸣涧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译文

很少有人活动只有桂花无声地飘落,夜里一片静谧春日的山谷寂寂空空。

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山中栖鸟,不时地高飞鸣叫在这春天的溪涧中。

注释

鸟鸣涧: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人闲: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桂花:此指木樨,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种,这里写的是春天开花的一种。

春山:春日的山。亦指春日山中。空:空寂、空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月出:月亮升起。惊:惊动,扰乱。山鸟:山中的鸟。

时鸣:偶尔(时而)啼叫。时:时而,偶尔。

赏析:

关于这首诗中的桂花,颇有些分歧意见。一种解释是桂花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此处所写的当是春日开花的一种。另一种意见认为文艺创作不一定要照搬生活,传说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在雪中还有碧绿的芭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同时出现的事物,在文艺创作中是允许的。不过,这首诗是王维题友人所居的《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五首诗每一首写一处风景,接近于风景写生,而不同于一般的写意画,因此,以解释为山中此时实有的春桂为妥。

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因此,开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有此作为前提,细微的桂花从枝上落下,才被觉察到了。诗人能发现这种“落”,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总之,“落”所能影响于人的因素是很细微的。而当这种细微的因素,竟能被从周围世界中明显地感觉出来的时候,诗人则又不禁要为这夜晚的静谧和由静谧格外显示出来的空寂而惊叹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和春山的环境气氛,是互相契合而又互相作用的。

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鸟惊,当然是由于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但月光之明亮,使幽谷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亦可想见。所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短歌行》)是可以供读者联想的。但王维所处的是盛唐时期,不同于建安时代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之感。王维的“月出惊山鸟”,大背景是安定统一的盛唐社会,鸟虽惊,但决不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它们并不飞离春涧,甚至根本没有起飞,只是在林木间偶而发出叫声。“时鸣春涧中”,它们与其说是“惊”,不如说是对月出感到新鲜。因而,如果对照曹操的《短歌行》,在王维这首诗中,倒不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那样一种迷人的环境,而且还能感受到盛唐时代和平安定的社会气氛。

篇3:王维鸟鸣涧原文及翻译

《鸟鸣涧》是王维的名作,诗曰: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评论家们常引僧肇《物不迁论》中“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的话来解读此诗,认为“此诗写一种极静极幽的境界,却采用以动形静、以有声形无声的辩证手法”(马茂元选注《唐诗选》)。这当然是极有见地的,不过,如果我们承认“诗无达诂”的话,那对此诗的理解还可以更宽广些。

首句“人闲”,有异文作“人间”,抛开版本的因素不论,作者似有意将首两句写成对仗,故本文取前者。至于“桂花”是否为月光的代称,历来也有争议,考虑到第三句对“月出”的点破,则第一句不应先有月光的来临,因为诗的前二句与后二句显然有一个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另外也有学者考证出确实有春天落花的桂树品种,这样一来,诗中的时令物候也不存在矛盾,退一步说,即使春天不会出现“桂花落”的景象,这也不成为一个问题,至少在王维那里不是问题,他既然能画雪里芭蕉,为什么不能写春天桂花落呢?芭蕉在佛教中是种别具象征意味的植物,而王维这里所写的春桂也不妨作如是观。

回过头来看整首诗,前二句重在对静与空的表达。桂花本为极细小之物,桂花夜落而能为人感知,足见人心之安闲与夜之静谧,“夜静春山空”更是补足了这个意思,诗人还在空间上点出了“空”字,由此,这山谷就给人留下了安静空灵的印象,而诗中之人也正以“闲”的状态呼应着是时是地的环境。可以说,在诗的前二句里,人的心灵与外物是同归于寂的,夜静、山空最终都指向心灵的静与空,然而,这一和谐的状态却被打破了。

后二句中,由于月的出现,此前的静与空统统消失。月光洒满春涧,照亮一切景物,山不再“空”,鸟鸣断续,叫声回荡山谷,夜亦不再“静”,尽管有人会说这是以动衬静,类似于“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的表达法,但无论如何,这只受惊的鸟确是叫了,而且还叫了数次(“时鸣”)。因而,我们可以说这首诗实际上写的是从空到满、从静到动的变化过程,当然,静也是一种空,是声响上的空,是故我们也不妨说,此诗表现的是诗人对“空”的领悟。

如果诗中之人的心灵与那个自然是相通的,那此时的他一定无法再继续“闲”下去,或者说,他的心从一开始就没有做到真正的“闲。正因为他的心没有完全死寂,他才能感知到月出鸟鸣,才能觉察出自然的律动,这情形像极了佛经里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坛经·行由品第一》载,六祖慧能在广州法性寺听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惠能的话就好像是专为这首诗中的人而发:不是月出破坏了空,也不是鸟鸣搅扰了静,一切的变化不过是心灵悸动的体现罢了。如果诗中之人就是王维自己的话,那他应该算是一位“仁者”,做“仁者”没什么不好,仁者活在人间,心中不能忘情,因此才能保持一份生机。

对“空”的向往终归失败了,正所谓“念念说空,不识真空”(《坛经·般若品第二》)。从这种意义上说,《鸟鸣涧》终究还是一首人间的诗,而王维的另一首名作《辛夷坞》则是一首超越的诗: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胡应麟在《诗薮·内编》卷六中感叹:“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他举为例证的王维两首五言绝句即是《鸟鸣涧》和《辛夷坞》,“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后人循着这条思路,对《辛夷坞》中的佛理进行过许多精彩的阐发,但胡应麟所说只是他的阅读感受,并且这感受还颇为玄妙,至于诗中到底体现了哪些“禅宗”意趣,则并未明言。

辋川有王维的别墅,那原是宋之问的庄园,说它是庄园或许并不恰当,因为它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高墙大院,而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区域(参陈铁民《辋川别业遗址与王维的辋川诗》),在那里,王维能够看到渔夫樵子,偶尔遇见田夫野老。现实中的辋川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但在《辋川集》中,王维却反复说着“空山不见人”(《鹿柴》)“深林人不知”(《竹里馆》)“隔浦望人家”(《南垞》)“涧户寂无人”(《辛夷坞》)“畏有山僧来”(《宫槐陌》),他有意将他人排除在外,从而让辋川别墅变成一个无人打扰的、寂静空灵的场所,可以说,王维在这组诗中所写的环境已经不纯是自然的,他因心造境,构建出一个能够承担其理念的地方。他在写作《辛夷坞》时,是否真切地看到了辛夷花的开落已不再重要,甚至那几句诗也可视作是其《寄崇梵僧》“落花啼鸟纷纷乱,涧户山窗寂寂间”的翻版。

萧驰先生推断王维这类山水小品的写作“应当与其在修禅中的某些觉受有关”(萧驰《佛法与诗境》),笔者也认为在这些诗歌中,诗人的觉受是第一位的,而作为触发觉受的媒介——自然景物则是次要的,这是我们解读《辛夷坞》的一个前提。五祖弘忍曾说:“大厦之材本出幽谷,不向人间有也……故知栖神幽谷,远避嚣尘,养性山中,长辞俗事,目前无物,心自安宁,从此道树花开,禅林果出也。”(释净觉《楞伽师资记》)“道树花开”不禁让人联想到幽谷中的那株辛夷树,因此,弘忍的这段话可能就是《辛夷坞》的一个写作起点,而此诗的出现也并非仅仅是为了唱和裴迪的同题诗作。

与创作起点往往不只一个相似,一首诗的意旨归宿也常是多向的,这应当成为我们解读《辛夷坞》的又一个前提。辛夷树说不上高大,但辛夷花色泽鲜艳,香气浓郁,它们绽放枝头,是对生命力的最好展示。正是得益于生机的存在,自然万物以及人的心灵世界才能丰富多彩,这就是佛家所说的“色”。《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云:“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果然,辛夷花都凋谢了,繁华终成过眼烟云,从开到落的生命历程象征着从色到空的转化,“空”才是“色”的本质。而更加值得玩味的是“纷纷开且落”一句,它要表达的不是单向地从开到落,而是开与落的循环往复,花开花落,周而复始,用《心经》里面的话说,即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与《鸟鸣涧》相比,《辛夷坞》对空、色的理解显然更进了一步,“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苏轼在《送参寥师》中的这句诗堪称是对《辛夷坞》的最好评价。在前诗中,诗人执着于对空的追寻,因为他还没忘情,也不明白“色即是空”,所以他失败了,而在后诗中,色与空不再对立,当他领悟到这一点时,他便超越了对空的迷惑,“万念俱寂,身世两忘”。方东树说王维的诗“高华精警,极声色之宗,而不落人间声色,所以可贵。然愚乃不喜之,以其无血气无性情也。……称诗而无当于兴观群怨,失风骚之旨,远圣人之教,亦何取乎?”(《昭昧詹言》卷十四)方氏中诗教的毒太深了!对于这样的批评,王维应该会觉得欣慰,因为他想要的恰恰就是“无血气无性情”。

《鸟鸣涧》开篇第一个出现的就是“人”,他笼罩全诗,后面次第而来的花落、夜静、山空、月出、鸟鸣,全部依赖于人的觉受,作者无法忘怀人或我,执我以求空,自然要无功而返。《坛经·坐禅品第五》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好在这次失败的“坐禅”经历不会影响太久,在《辛夷坞》中,那个“人”高妙地消失了(“寂无人”),辛夷坞成了一个圆满自足、不得不失、无欲无求的所在,只有如此,诗人才可能拥有更丰富、更深刻的精神体验。从《鸟鸣涧》到《辛夷坞》,王维修禅境界的精进在某个侧面得到了形象展现,而他最终的觉悟也就藏在《辛夷坞》文字的背后。当然,王维肯定无意把自己的作品写成其学道经历的思想汇报,但《鸟鸣涧》与《辛夷坞》却在客观上成了其领悟禅机时交出的一份答卷。有意思的是,《鸟鸣涧》本是《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一首,与《辋川集》二十首无关,也许是两首诗的内涵与风格有着太多的相似处,以至于古往今来的许多评论者都把前者也误会成《辋川集》中的代表作。

篇4:王维鸟鸣涧原文及翻译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禅趣

“以禅入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后期山水诗歌的一个突出特色。对于这点,早在王维死前,友人苑咸就赞誉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1后来更得到“诗佛”的称号。友人胡应麟也在《诗薮》中说:“太白五言绝句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王维诗歌的这一特点,与他生活时代环境、坎坷的人生经历、独特的个性和深厚的佛学造诣有密切的关系。

“以禅入诗”是指把禅意引入诗中。这样“禅”便赋予诗歌内省的功夫,并由内省带来了理趣。“禅”刺激了诗歌,使诗歌的面貌更加丰富多彩。禅宗对王维诗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禅语入诗,在诗中大量运用佛敬语汇;二是以禅法入诗。即在诗的构思过程中借鉴了禅的认识和表达方法。这丰富了诗歌艺术,特别是在具有深厚的韵味的意境的创造上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这里我们要讨论研究的是第三类诗作,即以禅趣入诗的作品。所谓“禅趣”,指进入禅定时那种轻安愉悦,闭淡自然的意味它又叫“禅悦”、“禅味”。王维的自然山水诗,经常表现出解脱尘嚣的怡悦安适心境。它们或写花鸟、或绘山水、或吟闲适、或咏渔钓,并没有谈禅,但在笔墨中,笔墨之外却富有禅意为进一步探讨王维俊期山水诗中的入禅,现以《辛夷坞》《鸟鸣涧》《鹿柴》为例。加以分析。清代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谈到:“辋川诸五绝,清幽绝俗,其间‘空山不见人’、‘独坐幽算里’、‘木末芙蓉花’、‘人闲桂花落’四首”尤妙,学者可以细考。

由于受家庭和时代的影响,王维一生笃志奉佛。其母“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静寂”2受母亲影响,王维早年即信佛教。“安史之乱”之后,他由前期的积极出仕变为“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亦官亦隐,消极隐遁。后来,他在蓝田辋川购得宋之问中别墅,生活更为悠闲。每日“与道友裴迪,浮游往来,弹琴赋诗。”“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王维在诗中一再宣称“已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王维在其山水诗中是怎样表现他对禅与人生的理解呢?下面我们仍以《辛夷坞》《鸟鸣涧》《鹿柴》为例分两点加以阐述。

其一,是把禅的“见性”观念有机地融入诗的情境之中。表现物我一如的境界,禅宗是中国儒教与印度佛教结合的产物。作为一种人生哲学,它具有难以言说的神秘性。禅宗强调“对境无心”“无住为本”“无相为体”,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胜忧乐,不粘不著,不尘不染心念不起,禅宗认为,世界的最高本体是人的自我心性,一切事物及其发展变化都不过是这个自我心性的幻想而已,“万法尽在自心”。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因而成佛也就不在心外,而在心内。“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只要达到“明心见性”,既一念觉悟到了自我心性的空寂和清净便是佛了。王维在他山水诗中塑造了一个个独立而封闭的世界;空山、翠竹、日色、冷清松、流水,在这里,诗人获得与天地、宇宙最亲密、和谐的接触。在这里,诗人获得了彻底的解脱,既无法执,赤无我执,而且在这不生不灭,永恒寂静的涅繁境界中再也无孤独与不孤独。由此而诞生的优美意境,包含着无限的意蕴。

《辛夷坞》中也是这样的一种境界,因为“对境无心”所以花开花落,引不起诗人任何感情。辛夷花的纷纷开落,即不执着于“空”也不执着于“有”,自由自在,一切随缘。在王维眼中,世间万物是因果相续,生而后死,死而又生,无始无终,自在无为地轮回演化着,诗人不仅从中看透了生命的虚幻,以寂滅待之也看到了生活的乐趣,因花悟道悟出了万物的自然本性。这一悟之后,竟分不清物与我在空寂的境界中发现自我的存在,状景喻禅,达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3的境界。用无情有性之景表现了诗人无染的佛性。

其二在诗中诗人往往进一步把客观景物作为心灵的返照。《坛经》中说:心如虚空,而虚空是不能被染污的。禅认为世界万有本属虚幻,一切皆空。心即佛,“佛性常清静”,讲究“平常心是道”,把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看成是寻求解脱的“妙道”“举手抬足,皆是道场,是心是性,同归性海”。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真如”的外在显现,禅者讲语入,与文人的灵感最为相通严羽说:“大抵禅道推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心空则景亦空,因此,王维在其后期山水诗中构造了许多空寂,优美的意境,如《鸟鸣涧》中的春山月夜的幽境,但外境只是一种幻想罢了。王维以佛家的态度对待,人生的一切,始终保持着一种任运自在的恬适心境。对佛法的觉悟,使他获得了彻底的自由自在,无缚无碍。在非常轻松自如的状态中,诗人充心地享受寂寞的禅悦,享受生命本身,享受大自然的出山水水。世俗的一切都不足以系挂在心头,诗人的“禅心”得到了真正的净化。《鸟鸣涧》《鹿柴》不正是如此吗?

《鹿柴》和《鸟鸣涧》一样塑造了一个空而不寂的境界:空山一片寂静,远外的人语更加深了空寂感。即钱钟书先生所谓:“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以衬托而愈觉其深。”一缕夕阳的返照穿过深林映在青苔上,幽暗、微弱,益见其凄清。在这片远离尘俗的世界中,诗人的心灵亦融入自然,连自己的存在也淡忘了。意让人不知是心空,还是境空。这种“万念俱寂”的无我之境,正是禅的极致,“使人有飘然独往之兴”。

总之,王维在其后期山水洪中常构造一种空寂的境界,而这里的空与寂的境界由自然客观存在的景物与诗人内心世界的感情相融合而形成的。这使得意与境浑,物与我相交融。人用虚空的景返照心的空。

综上所述,王维后期山水诗追求的是一种“空灵”的审美趣味,在其后期诗作中大多是“词调秀雅,意新理惬”(《冷斋夜话》卷四)不作佛语而有浓厚禅理,禅趣的作品,它们不仅在诗歌艺术上有特色,更开拓了艺术表现的新天地。在这些作品中没有了牢骚、愤慨、和谐、淡泊、静穆、和平、无欲、无贪、无求、无住……这是禅的境界,而诗人就常常生活在禅的境界中,陈允吉先生在《唐代佛教辨思录》中指出:“王维山水诗的确是处心积虑,借助于艺术形象来寓托唯心主义的哲学思辨,在描绘自然美的生动画中包含着禅理的意蕴。”王维诗作越到后期呈现出的是“湛然常寂”的面貌。

参考文献:

[1]袁行霈著.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版.

[2]张文达,张莉编.禅宗,历史与文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版.

[3]禅宗诗歌境界,中华书局,2001版.

[4]樊泳湄.王维山水诗意境探微,云南社会学科报,2003年03期.

[5]杨建飞.论王维的山水诗,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26期.

篇5:王维《鸟鸣涧》译文及赏析

月亮升起月光照耀大地时惊动了山中栖鸟,在春天的溪涧里不时地鸣叫。

《鸟鸣涧》注释

鸟鸣涧:鸟儿在山涧中鸣叫。

人闲:指没有人事活动相扰。

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

桂花:此指木樨,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种,这里写的是春天开花的一种。

春山:春日的山。亦指春日山中。

空:空寂、空空荡荡。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

月出:月亮升起。

惊:惊动,扰乱。

山鸟:山中的鸟。

时鸣:偶尔(时而)啼叫。

篇6:王维《鸟鸣涧》教学反思

《鸟鸣涧》的作者是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教学前让学生作充分的课前预习,了解诗人生平,知道王维的诗的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全诗描写的是春夜山间异常寂静的景象。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学习:初读——画出不懂的词句;再读——参考学习资料进行理解;品读——与同学深入探讨重点词句,品味诗意;诵读——边读边想象诗中意境。在学生理解诗所表达的内容后,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将诗的意境用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表达出来。

10分钟后,一个学生质疑:这首诗到底描写的是哪个季节?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还是有歧异。我耐心地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桂花”的含义。学生们情绪高涨。学生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诗的内容最后一致认为写的是春天这个季节的景色。课下可安排学生进行诗配画的活动。

上一篇:举办学术会议流程5则范文下一篇:2021年关于社区美丽城镇创建情况工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