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24-05-01

硫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6篇)

篇1:硫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在美丽的蓝色海洋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宝藏,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其中有一种号称“海中之王”的动物,它的形体庞大,比大象还要大许多呢?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

师:你对它了解多少?请把你课前搜集到的关于鲸的资料与同学分享一下。

2、老师也找了一些图片,想看吗?听了同学们课前搜集的资料和看了老师的图片,你觉得鲸是一种怎样的动物,用一两句话说说。

3、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鲸”这篇课文,看一看作者向我们介绍了有关鲸的那些知识,是怎样介绍的。(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大家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边读边想,课文中每个自然段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2、汇报 A、学习生字

注意肺的写法,(老师和学生一起数笔画,书空该字,注意中间“竖”,肺是用来呼吸的,这一竖就好像气,一竖下来气就顺了。)本课生字中还有那些字是月字旁,为什么是月字旁呢?(因为都与人体有关),归类识字这是一种好办法。B、各段讲了什么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分别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板书:

大小

演变

种类

吃食

呼吸

睡觉

胎生

大家看:吃食

呼吸

睡觉

胎生咱们可以总的概括为鲸的生活习性。

3、再请学生结合着板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指导学生用最简练的语言来概括。(后用投影出示填空)

三、通过读书,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介绍的内容,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作者在介绍鲸的大小时,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

画出有关语句,然后读一读。

1、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作比较)文章写鲸,为什么写象?

2、鲸是很大的动物。(比较句子)

假如你是作者,你更喜欢用哪个句子介绍鲸呢?为什么?更形象更鲜明。

3、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列数字)你有什么发现?

再坐的各位谁知道自己的体重有多少公斤?40公斤,谁来算一算,多少个五年级的学生的体重抵得上最大的鲸的体重。4000个。一辆小轿车的重量大约是1000公斤左右,160辆小轿车的重量才抵得上最大的鲸的体重。

我们一家三口一天吃1公斤水果,吃多少天的水果重量才抵得上最小的鲸的体量,2000天,那是大概5年多的时间啊!(投影)大家有何感受?鲸鱼真是大啊!

假如你是鲸,你将如何介绍自己的体重?谁能说得更具体更得意。

4、我国捕获过一头四万公斤重的鲸,有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列数字、举例子、假设、作比较)指导朗读

四、小结

小结写作方法:作者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和举例子的方法把鲸的大描写得非常具体,让读者很清楚,所以,我们向别人介绍事物时也要学会运用这些说明方法。

五、全班交流,试着用举数字的方法说明一事物.1、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从课文内容和说明方法两方面引导学生总结)

2、练一练:用上一两种说明方法介绍一样事物,试着写一写。(先出示例子)

篇2:硫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欢乐。

3、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制作动画课件。

2、准备刺猬、小獾的头饰,以及小板凳、椅子、苹果等表演道具。

3、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导入新课

学生说说课胶自读课文的情况及体会,由此引入新课。

〖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在学习小组内分自然段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小组内互相正音。

3、画出不理解的字词,通过读句子、联系生活实际、观察课文插图、同伴讨论等方式初步理解。

4、投影出示本课生字(包括要求会认、会写的字),指名认读,开火车认读。(注意多音字背)

5、自由说说课文的大致内容。

〖细读感悟

1、联系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老师称赞学生,引导学生理解称赞(用语言表达对别人优点的喜爱)。

2、演示课件,创设情境:清晨,小獾早早起床就在认认真真地学做小板凳,瞧,他已经做成三个了;傍晚,去森林里采果子的小刺猬,劳累了一天,背着红红的大苹果回家了。他们会得到称赞吗?

3、读课文:从哪些词语句中可以看出小獾和刺猬值得称赞?为什么?

⑴找一找,读一读:先读课文找词句,再自读体会。

⑵想一想,议一议: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发表意见。

⑶说一说,再读读:学习小组推荐代表汇报读书交流情况,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4、读第三、第九自然段,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称赞小獾与刺猬。

5、读第七、第十自然段,联系自己受到称赞时的实际感受,说说为什么一句称赞能使小獾有了自信,能使刺猬消除一天的疲劳?(领悟称赞的巨大力量,懂得要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感谢别人的称赞。)

〖精读入情

1、男女生、同桌练习分角色朗读小刺猬与小獾的对话,注意用适当的语气表达感情。

2、教师范读,再指名读,师生给予评价。

3、配音朗读比赛:自由组合给动画课件配音朗读,评选最佳配音组合。

〖实践活动

1、观察周围的人有哪些优点值得称赞,并向他们学习。

篇3:硫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 少一点灌输, 多一点激趣

很多教师认为, 第一课时相对第二课时更加简单, 读读生字, 读读词语, 读通课文, 了解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就基本完成了。但是长此以往, 程式化的教学使学生失去新鲜感, 削弱了阅读文本带来的快乐体验, 学生会缺少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 缺少一种“我要学”的内在原动力。

这种期待和原动力深藏在学生的心底, 教师能否贴近学生, 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 用“情”用“智”唤醒他们学习的热情, 是上好第一课时的关键。以《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一课时教学为例, 教师在教学时以一组人物访谈导入:

有人问刘震云:“别人写大人物, 为什么你写的都是小人物?”

刘震云答:“我写的小人物其实才是大人物。我只不过是把被弄颠倒了的大人物和小人物的概念再颠倒过来, 让它恢复正常。”

这段话的理解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些难度。片刻沉默后, 学生的解答还是很有见地:“小人物身上也有闪光点。”“平凡的人身上也有不平凡的地方。”……

看到学生对“小”和“大”的把握这么准确到位, 教师终于切入主题:“是的, 作家的高明之处, 也许就是善于以小见大, 善于在平凡中发现伟大。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天游峰的扫路人。”

此时的学生, 对于扫路人有了初步的定位, 对于这篇文章的学习, 也充满了阅读的期待。

当然, 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充满激情的导入, 能让学生在愉悦和期待中开始课堂之旅;多种形式的赛读, 激发了学生好胜的欲望;精心设计的提问, 能在学生脑海中激起思考的浪花;恰如其分的评价, 让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教育本是脑力活, 巧用情智才能成功, 教学没有定法, 学生爱学、乐学, 有了学习的欲望, 这是上好第一课时的关键。

2. 少一些讲解, 多一些实践

于永正老师说:“书不熟读不开讲。”一篇课文, 读通、读顺, 读字、读词、读句、学习生字, 哪一项都需要时间。这相对平淡的教学让很多教师不愿意做, 于是把第一课时设计得颇为繁琐, 大段的过渡, 细致的讲解, 一心想让学生避免在朗读方面花大量的时间, 一心想上出别样的精彩, 结果学生却常常因为读得不够充分, 反而让整节课上得不顺畅, 得不偿失。

第一课时本就是为第二课时夯实基础的, 只有句子读通了, 词语理解了, 整体感知了, 段落清晰了, 第二课时的讲读才能水到渠成。所以在第一课时中, 我们还是要还学生一个读书的课堂, 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

在《大自然的文字》这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首先出示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 在会读它的人看来, 也是一本有趣的书。”让学生读一读, 想一想这段话有什么作用。学生很快发现这是一个过渡段,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你们能不能模仿这一段话的写法给课文的第二、第三自然段也写一个开头语呢?”学生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第二、第三自然段也是围绕一个中心来写的。学生思维的火花瞬间被点亮, 马上写下这样的句子“我们头顶的天空, 在会读它的人看来, 是一本有趣的书”。这句话一加上去, 整篇课文的结构顿时豁然开朗。学生明白了原来作者是分别从“天上”和“地下”两个方面来介绍大自然的, 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划分段落层次, 学生就会觉得非常简单了。

3. 少一些模式, 多一些方法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才是学生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是通往成功之门的铺路石。学生长大后, 小学语文教材中上了哪些课文, 也许他们早已经淡忘, 但是掌握实实在在的方法, 才是让他们受益终身的财富。所以我们第一课时的教学不仅要教内容, 而且更要教方法。

《变色龙》这篇课文中有不少词语, 词语的教学是第一课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课时的词语教学环节中, 教师精心挑选了三个词语:“一模一样”“凶相毕露”和“刹那间”, 这三个词语很典型。第一个词语中“模”是个多音字, 大多数情况下读“mó”, “mú”是次读音, 比如“模具”“模板”。因此, 在学习这个词语时可以指导学生用“记少不记多”的方法。“凶相毕露”的“毕”是什么意思呢?有的学生说是“结束、完成”, 有的学生说是“全、都”, 这时候我们可以用“查字典”验证的方法, 让学生在课堂中把这个问题弄清楚, 印象就深刻了。对“刹那间”“间”字的理解更加直观, 教师指导学生在文中找“近义词”, 学生一找, 发现原来它和“迅雷不及掩耳”的意思是差不多的。三个词语、三种不同的方法让原本枯燥的词语教学变得丰富和有层次。而这些理解词语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地迁移、运用。

以学生为本的第一课时的教学, 应该是一个真实的课堂, 一个有效的课堂, 一个能展现学生从无到有的原生态的学习过程的课堂。

摘要: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 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扰:重复的阅读、字词的学习等, 较之第二课时略显乏味, 学生在课堂上被限制得比较多, 主体性得不到有效发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如何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4:浅谈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

现象之一:僵化的第一课时

场景扫描: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初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分析理解课文。

共性问题: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文使用同一种方法展开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陷入僵化,步入模式。长期以往,教师的教学失去了激情,学生的学习失去了兴趣。

现象之二:越位的第一课时

场景扫描:

(1)教师导入课题,扣题引导学生质疑,抓住主要问题让学生读书,扣住重点或精彩段落,师生共同研讨,深读课文。

(2)导入课文直奔重点或难点句段,研读重点句段,深究文本主旨,理解课文。

(3)揭题导入,初读后即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然后逐段分析讲解或学生自读感悟,直面文本……

共性问题:学生不能充分读书,只读一、二遍课文,有时甚至一遍不读即去理解、感悟文本,探究文章内涵、品味语言文字,学习遣词造句,结果学生书读不正确、读不流畅,也就无法深入文本,理解课文,更无法品评文字,体会情感。第一课时包办了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教师让学生学习课文越位、早熟了。

现象之三:错位的第一课时

场景扫描:

(1)教师启发谈话,引导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学生登台演示,或说或画或唱……热闹非凡,资料一个又一个地呈现。

(2)教师导入新课,初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指导书写,从字的结构、笔画、笔顺等方面逐一指导,写字教学挤占了太多的教学时间。

(3)教师导入揭题,引导自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学生自读课文、反复诵读,读得摇头晃脑,而教师置身事外,不作指点引导,学生读了一遍又一遍,效果如何,是否出现困难,教师不得而知。

共性问题:语文课变成了单纯的资料展示课、书法指导课、放羊式的朗读课……第一课时学生远离文本,游离于文本之外,教师主导偏离,指导缺失,教学没有了重点,失去了重心,随意性很强。第一课时失去了语文课堂的本真、产生了错位,课堂不再是语文的,不再是师生共有的。

第一课时现象的存在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对语文第一课时缺乏正确的定位和足够的重视,简单地处理,结果出现了僵化,越位,错位的现象。其实认真审视第一课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是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能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能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能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么,第一课时,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一、目标定位:准确务实,敢于取舍

1.着重考虑学段、文体、学生情况三个要素,方能准确制定第一课时目标

作为第一课时,应该也必须有其准确而务实的课时目标。就不同学段而言,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应有不同侧重,总体上是围绕“识字、写字”和“把文章读正确、通顺”“初步把握文章的基本脉络和要表达的基本情感”等方面明确目标。就不同文体而言,目标定位时也应有所侧重,识字、写字量大的一般记叙文要侧重字词教学;就学生情况而言,应知晓学生对课文的知晓度,如学生在课文朗读、生字识字方面的已有的自觉(或自发)训练情况(高年级要重点把握预习情况),学生对重点易错生字的掌握情况。弄清此类情况,方能有针对性地结合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制定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2.着重围绕“情景——初读——字词——悬念”四个板块,方能务实制定第一课时目标

贾志敏老师说:“语文课上三件事,就是阅读、写字、写文章。”第一课时的目标制定要真实、务实,不虚化、空泛,敢于取舍,围绕“写字读文”多做实事,可以着重从以下四个板块构建课时目标:①创设情境,唤起阅读期待;②有效初读,整体感知课文;③学习字词,夯实基础;④切入重点,设置悬念。

二、实施策略:灵活扎实,敢于收放

1.要扎实抓好识字、写字,让学生感受祖国文字的魅力

我们绝不能孤立地认识第一课时的识字写字教学,识字写字应该成为学生在某一环节综合性学习活动。要准确对待学习要求处于不同级别的生字词,要加强字词句篇的融合,充分挖掘学生已知领域的基础,运用好迁移。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境,充分运用文本提供的认知情境。

2.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读书,让学生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阅读教学总得读。张若田先生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作为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我们当然要重视“读”。我们当前的很多课堂抓住了“有感情朗读”进行展示,忽视了“读得正确、通顺”这样的基础,忽视了应该达到的“让全体学生学会读课文”的现实需要。因此,第一课时我们要拿出充裕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很好的读书。

3.要培养三种能力,让第一课时成为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课

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我们应该着重培养三种能力:首先是审题辨析的能力。要从文章的题目开始,通过分析“题眼”等形式,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是质疑思辨的能力。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围绕学生提出与理解文本密切相关的问题组织教学。第三是分析概括能力。要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理清叙述的顺序,明晰课文的整体脉络。只有在阅读教学中加以引导,在习作教学中加以运用,学生的语文素养方能根本提高。

第一课时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接触课文的第一步,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第一课时教学,只要我们直奔准确务实的课时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像薛法根老师说的那样:学会有选择的放弃,追求有深度的简单,进行扎实灵活的语言文字训练,引领学生从充满魅力的祖国语言中收获学习的成果与快乐,就一定能绽放精彩。

篇5:矛和盾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如何把长处集合”,从而发明了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的道理。

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分三部分叙述。叙事层次分明,语言简洁清楚,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教学时应紧紧扣住这些现象展开。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持、坦”等6个认读字,会写“矛、盾、集”3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固然、坦克”等词语,并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在语境中理解“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固然”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朗读、默读、合作交流等形式,能读通课文,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3.通过对重点句段语言的揣摩、理解、内化,培养学生深入思考、推理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难点: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设疑激趣

1、出示矛的图片,师:知道这是什么吗?(矛)

(边说边板书: 矛 “矛”字中间的那一点很容易忘记。这是一个开关,古代中国的

矛大多数能够根据不同的敌人采取不同的矛头,是灵活可变的。“矛”字的一撇就是矛头下的流苏,看起来美观,还可以辟邪。)

知道矛有什么作用吗?(板书:进攻)

2、出示盾的图片,师:这又是什么武器呢?(盾)

(边说边板书: 盾 “盾”的两撇表示一个人,横撇是他的手,手举着盾牌,后面露出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盯着对方,所以下面是个目字)

知道盾有什么作用吗?(板书:自卫)

3、可见这是两种作用完全相反的武器。可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题目是“矛和盾的集合”,(补全板书)它们怎么会集合?怎样集合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中去了解。

(二)读通课文,检测字词

1.借助生字注音读通课文,有读得不流利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字词分类检测

(1) 持 钻 戳 刺

①读准平翘舌音,尤其是“戳”不能读成平舌音。(自己练读,学生领读,齐读)

②看看这几个词是哪一类词语?(动词)

既然是动词,咱们就一边做动作,一边读吧!

③老师看大家第一个动作不好做,咱们就把这个动词请进句子中去。请你读读这句话,想想该选择哪个意思。

给出“持”在字典中的几种解释,让学生读读文中的句子,选择正确选项。

( 附:持:a拿着,握着 b支持,保持 c主管 d控制 e对抗 )

④小结学法:我们理解词语,有时可以做动作,有时还可以放到句子中去感受,根据具体的语境来选择。

(2) 坦克 履带

①读准字音(齐读)

②师出示图片讲解:作战时,人可以躲在坚固的铁屋子里,很难受到攻击;又装有炮口,能随时攻击对方。

大家知道履带干什么用吗?因为坦克太重,安上履带,能让轮子不陷进泥土里,能让坦克在泥地、沟渠等特殊的地面上也开得既快又稳。

(3)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大显神威

读准字音(指名读,齐读。)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同学们,读课文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本领,就是把课文读成一句话或者一小段话,你会吗?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试着填入括号中。

发明家手( )矛和盾与朋友比赛,遭到对方猛烈( ),他用盾( ),还是( )。后来,他受到启发,把矛的.( )和盾的( )( ),发明了( ),在战场上( )。

(自由练说;指名学生试说;全班齐说。如有学生用到课文中的词语则给予表扬。)

(三)潜心会文,品词嚼句

1.师:我们知道,每一种东西的发明,都是伴随着发明家一次次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请再次默读课文1——4自然段,想想发明家在与朋友比赛时遇到了什么问题。

过渡:课文中一开始就告诉我们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和他的朋友比赛,你能找到描写比赛的句子吗?

2、交流:(教学第二段)

(1)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①自由读,想像这是一场怎样的比赛?

②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比赛的紧张?

雨点般:可以看出什么?(连续不断 速度很快 来势凶猛 很密集)

左抵右挡:我们演示一下,现在你们就是发明家,我的矛如雨点般向你刺来(生做动作抵挡),上面,下面,左边,右边,左上方,左下方,右上方,右下方,中间……(边说边加快语速,以感觉激烈的争斗)

师小结:根据对方的进攻方向而不断地改变盾的位置以保护自己,就叫——左抵右挡。它只表示抵挡右边和左边吗?每一个方向都挡叫——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能说说你刚才抵挡时的感受吗?(忙不过来了,快挡不住了……)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难以招架。(板书:遇到问题 难以招架)

③用朗读展现出矛强大的攻击力,感受到“盾太小啦!”(读出进攻猛烈,难以招架的感觉)

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生接读)

(2)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①这里写出了发明家的想法。我们可以从哪里看出这是发明家的想法呢?(如果……就……)(板书: 铁屋子 )

②通过朗读,让大家知道这是发明家的想法。(指名读、齐读。这时候想到了好主意,发明家多高兴啊!)

(3)第二自然段段落学法小结:这一自然段分成两部分写,前一部分写——遇到问题;后一部分写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3.学习第三自然段

不管是“难以招架”还是“戳不到我啦”,发明家都是处于进攻一方还是自卫一方来想问题的?(自卫) 发明家从自卫入手,想到了不让自己受伤害的好主意!

(1)是啊,只想到自卫。他还想到要怎么样?请快速默读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他又想到了什么?(进攻)

(2)交流:自卫,进攻,这是完全不同的想法,课文中用哪个词来连接啊?(可是)是啊,我们写文章时,当下面的想法、做法与上面完全不一样时,也能用上“可是”。

(3)文中的这样指的是怎样,你能根据前面的内容来说说吗?能给“固然”换个词吗?(虽然,尽管)

(4)发明家对自己刚才的想法又有了新的思考,这也是发明家的想法。谁能带着思考问题的感觉再来读读?(提醒学生注意“自卫”后面的逗号,以加强语气)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铁屋子虽然能保护自己,但却无法进攻,没有获胜的机会,怎么能和别人去比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发明家,突然,他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2)交流:发明家想到了什么?请大家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板书: 枪口炮口、装轮子、安履带 )

(3)特殊符号:

①刚才我们说到,什么才能进攻?课文中的“矛”指什么?怪不得“矛”打上了引号。

②长长的一横叫破折号,这里用上破折号,是想说明,这个“矛”在文中就是枪口或炮口。

(4)这么好的主意,发明家是怎么想到的?从哪里感受到?(对了)表示突然想到,仿佛一下子来了灵感。抓住“对了”指导学生朗读。

5.铺设阶梯,说话练笔

(1)现在有没有新的问题产生?(板书箭头、?)

想到装轮子,又产生新的问题(板书箭头、?)

想到安上履带,又产生不少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最终发明了坦克。(板书……?坦克)

(2)同学们,发明家就是这样,遇到“左抵右挡却难以招架”的问题,能认真思考,想到: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里面,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解决了问题,又遇到新问题:可是,这样就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的蜗牛或乌龟,不能进攻啦!再想办法,就这样一步一步想下去,做下去,最终发明了坦克!

幻灯出示: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里面,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可是,这样我就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的蜗牛或乌龟,不能进攻啦!

②但是,在我们的文章中没有写清楚遇到了什么新问题,才想到要“装轮子”。我们能不能像发明家一样,试着来说一说?(多练几个,明白关系)

幻灯出示:如果我给铁屋子开好小洞,装上“枪口、炮口”,铁屋子就 。可是, 。

③文中也没有写到装了轮子之后碰到了什么新问题,才想到了要“按履带”解决问题。我们试着去写一写。

幻灯出示:如果 ,就 。可是, 。

(评价语中要有意识地肯定学生清晰的思路,会动脑筋会思考。)

(四)小结本课,启发下课时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会有什么用呢?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物品集合了其它东西的长处,又是怎样集合在一起的呢?下节课,我们重点讨论研究这些问题。

(五)整理思路,板书预设

矛和盾的集合

自卫 进攻

雨点般

遇到问题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蜗牛 乌龟 ? ?

解决问题 铁屋子 枪口 炮口 装轮子 安履带…… 坦克

篇6:关于桥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4、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初步认识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习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都见过桥。谁来说说你见过的桥?(板书:桥)刚才同学们介绍的这些桥都是架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的建筑物。我们的汉字常是一词多义,这个“桥”除了指我们常见的这些便于通行的建筑物外,还有什么意思呢?(形状如桥梁的)

对,我们曾学过的《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中的“桥”就是指比喻能起沟通作用的人或事物。

今天我们来学习《桥》这篇课文,看看那这里的“桥”又是指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正音,读通课文

1、学好一篇课文必须会读。读课文就像上台阶一样,第一级台阶就是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级就要能流利地读课文,第三级台阶就要求我们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们学习课文就要这样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首先我们来爬第一级台阶,在读课文之前大家要先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在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不认识或者拿不准的字,请弄清楚。请大家放开声音,大声读课文吧!

2、学生读课文。

3、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说明我们都很会读书。老师想请一位平时在全班读书方面锻炼较少的同学来读一读课文的1~6自然段。大家说谁来?(生读)大家来评评他读得怎么样?(相机正音、学习词语)(再请3位同学读书)

三、再读课文

1、我们把读书过程中的拦路虎,都清除了,这次请大家流利地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什么?

2、刚才同学们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什么?(指名说只要内容)

3、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位伟大的老汉,课文哪些地方是写老汉的?(7~22)其他地方写了什么?

4、我们来默读课文,在读的时候边读边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很深,用笔画出来,想一想为什么让你感受很深。(生读课文)

5、来!说说再一次读了一遍课文之后,课文的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特别?

(生读印象深刻的句段,师相机指导朗读。)

6、通过刚才的读,你们觉得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7、学习课文不深入到字里行间,我们就无法感受文章的内涵;不深入到字里行间,我们就无法理解老汉的言行。让咱们再一次带着自己对文章的感受,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和村民一起去感受这场灾难,和老汉一起去挽救村民。请大家放声读7~22自然段。

四、小结

我们以知道老汉是个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人,我们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老汉的这些高尚的品质呢?下节课接着学习!

1.《长城》教学设计两课时

2.《桥之美》教学设计

3.《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4.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5.《鹊桥仙》教学设计

6.有关桥的教学设计

7.生命桥优秀教学设计

8.争吵一二课时教学设计

9.《触摸春天》教学设计两课时

上一篇:公司人员的月工作总结格式下一篇:读书心得作文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