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三

2024-04-16

《翠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三(共14篇)

篇1:《翠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三

(一)教学目标:

1、读准本课14个生字的读音,认清巧、绣、纹、腹、衬衫等字的字形,理解苇秆、小巧玲珑、鲜艳等词的意思。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

3、读懂课文第2自然段是怎样围绕总起句把翠鸟的颜色写具体的。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描写外形的语言,讲解句段关系,弄清总分结构

难点:讲解句段关系,弄清总分结构,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三)课前准备:录象

(四)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见过翠鸟吗?(出示挂图或标本)这种漂亮的水鸟就是翠鸟,又叫叼鱼郎,在我国东部和南部许多地方都能见到。你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一下你现在见到的翠鸟吗?

二、自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自学,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3)想一想,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翠鸟?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正音:衬衫、锐利.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a 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zhǎng chng)着一张细长(zhǎng chng)的嘴。

b 尽(jn jǐn)管小鱼只(zhǐ zhī)把头露出水面来吹个小泡泡,可还(hi hun)是难(nn nn)以逃脱翠鸟的眼睛。

(2)指名分段读课文,评议。(每位学生读课文总数在2遍以上)

(3)交流: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翠鸟的?

(讨论得出结论,并找出相应段落:外形1、2自然段;行动3、4自然段;住处第5自然段。)

三、学习1、2两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翠鸟外形一个什么特点?找出概括性的一个词。(小巧玲珑)

(1)理解小巧玲珑一词。

(2)文中哪些地方写出它的小巧玲珑?(一双红色爪、透亮灵活的眼睛,一张细长的嘴。看投影理解透亮。)

(3)用喜欢的语气读这一段。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翠鸟的外形不但小巧玲珑,而且十分美丽。

2.范读第2段,边听边标句序,思考:这一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用划出。(1)自学。

(2)反馈:这句话是: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用。圈出这句话中最关键的一个词。(鲜艳)

小结:像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这句话既概括了一段话的意思,又放在一段话开头,我们把它叫总起句,鲜艳是这句话中的中心词。

(3)读24句:

①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翠鸟羽毛的鲜艳?

②作者是怎样描写各部分的羽毛的呢?投影句子,与原文比较:哪一处写得好?为什么?

③用喜爱、赞美的语气读好24句。

④这3句话与第1句是什么关系?(点明这样的段式叫总分段式。)

3.齐读这两段,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段意思。

四、指导书写:巧、绣、纹、腹、衬衫。

五、作业。(1)抄写字词。

(2)熟读12两段。

(3)比一比,组词。

逃()隐()疾()衬()

桃()稳()病()村()

(4)给带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疾飞()

①病 ②恨 ③快,迅速 ④疼痛。

锐利()

①快或尖 ②感觉灵敏 ③勇往直前的气势。

篇2:《翠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1、了解翠鸟的外形特点,感受翠鸟的美丽。

2、学习作者按顺序及抓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3、理解第一、二自然段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如“小巧玲珑”等。

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小鸟吗?这节课(出示图片)它的名字叫翠鸟?(板书:翠鸟 )

2、你知道哪些关于翠鸟的知识呢?(课前资料交流)

(翠鸟又叫叼鱼郎、鱼狗,是我国东南部常见的候鸟,头大体小,嘴长有棱角末端尖锐,常栖息水边的树枝或岩石上……)

(看来大家对翠鸟的了解还真不少,相信你们学了课文后会有更加深入地了解。)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字词:

a.下面老师来考考大家,这些词语你会读了吗?(指名2位,开双轨火车,擦去拼音,齐读。) 出示:苇秆 小爪 小巧玲珑 腹部 衬衫

b.谁愿意来读读卡片上的词呀?(出示:红色 橄榄色 翠绿色 浅绿色 赤褐色)

师把卡片放到黑板上,自己读读这些词语,你有什么发现呀?(这些词都表示颜色)

这些颜色你都会分辨吗?(出示有颜色的图纸,让学生选择,师标出序号)

过渡:同学们,上课要多读,多听,多想。刚才我们已经读了生字词,现在来听听课文录音,想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翠鸟的哪些知识。

3、谁来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翠鸟的那些知识?

(小结:课文主要从外形、动作、住处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翠鸟的知识。)

过渡:描写翠鸟外形的是哪几个自然段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板书:外形)

二、细读课文,挖掘含义。

过渡:找得真准,这节课我们就来仔仔细细地读读这两段。

(一)学习第一段(投影出示第一段课文)

1、谁愿意来读读第一段,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翠鸟的外形有什么特点呀?

2、(翠鸟有一双红色的小爪、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一张细长的嘴)

( 师贴图片)透亮灵活的眼睛,是一双怎样的眼睛呢?(炯炯有神,明亮……)

3、这段中有个词概括地写出了翠鸟的外形特点,你发现了吗?(小巧玲珑)

翠鸟的体形很小,身长只有15厘米,相当于大人的拳头那么大,可以停在苇秆上呢。

4、学了这一段,翠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啊 ?(小巧,可爱)

你能把翠鸟小巧、可爱的感觉读出来吗?自己读一读,指名,老师觉得如果你能把写翠鸟外形特点的词读好的话,肯定能把翠鸟小巧可爱的感觉读出来。指名,齐读。

过渡:翠鸟的外形除了小巧玲珑,还有什么特点呢?

(二)学习第二段(投影出示第二段)

1、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翠鸟羽毛的鲜艳?(头上、背上、腹部)

2、作者是怎样描写各部分的羽毛的呢?

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3、用喜爱、赞美的语气读好2--4句。

4、这3句话与第1句是什么关系?(点明这样的段式叫总分段式。)

三拓展延伸

篇3:《翠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三

语文教学过程中一篇课文的教学任务一般都要用二到三课时。于是, 老师们习惯将学生接触新的课文, 初读文本的教学称之为第一课时。阅读教育教学研究书籍和报纸杂志, 教学研究人员、专家学者既很少从理论的高度对第一课时进行分析研究, 也很少从实践操作的层面上给一线教师明确的指点。与老师们交谈, 他们要么认为第一课时难上, 没有现成的方法, 要么认为第一课时没有意思, 上不出精彩。总之, 第一课时被忽视了, 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教师对语文第一课时缺乏正确的定位和足够的重视, 简单地处理, 结果出现了越位、错位、僵化的现象。

二、三年级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认真审视第一课时, 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能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 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能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 能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能为学生深入感悟文本铺平道路。高林生老师以及不少前辈都反复强调:第一课时, 还是应该紧抓字词的教学, 在引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 帮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学写好生字新词, 为第二课时教学做准备。我想, 这应当是我们第一课时教学的总体目标, 简单地说, 第一课时就是读书、写字, 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扫清障碍。

2.三年级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三年级是个承前启后的年级,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这一特点确定这个年级语文教学的方法。既不要沿袭二年级的做法, 也不要一味追求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的方法, 去攀新高。于是, 我对如何进行扎实有效的三年级第一课时教学进行了浅显的研究, 供大家探讨。三年级第一课时教学总体目标应该是: (1) 落实字词的教学, 注重教给学生方法。 (2) 在引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粗知课文大意、理清文章脉络。 (3) 学写好生字新词。 (4)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课文的兴趣。

三、三年级第一课时教学程序

1.导入课题。有了目标的指引, 我们来探讨一下三年级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教学是一门艺术, 课堂导入作为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称“开讲艺术”, 它有激发兴趣、沟通感情、导明方向三大功能。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 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 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 能给学生以启迪, 催人奋进。”导入常见的方式有:

(1) 质疑型。南宋时的教育家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教师可对学习内容进行提问, 通过设立一个疑点激发学生的思考;还可根据教材内容,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更可以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 让学生就题目质疑。如《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放飞蜻蜓》、《争论的故事》等题目即可让学生就题质疑。

(2) 释题型。如《赶海》、《水上飞机》等课文可引导学生从分析理解课文题目入手, 由题目生发开去, 引导学生质疑。

(3) 情境型。顾名思义即创设课文情境导入, 可借助图片、多媒体、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等手段, 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课文情境 。如上《荷花》一课可用图片导入、上《西湖》一课可播放西湖的美景视频导入。

(4) 激趣型。如通过讲故事、谜语等导入。

(5) 知识型。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或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复习导入。对于那些社会背景距现在较远, 寓意含蓄, 学生不易理解的课文, 而了解写作背景又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可用简介背景、作者导入。如《少年王勃》、《军神》等课都适合运用这一方法。

(6) 直观型。即运用实物实景导入。这种导入方法适合于讲授直观的、能看到差别的教学内容。

(7) 直入型 , 也称开门见山导入。如教师进入课堂后就板书课题, 告诉学生今天上哪篇课文, 请打开教材多少页。这种导入可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 很快进入对中心问题的探求, 但启发性、趣味性不强。

导入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对于课堂教学的整体而言, 导入只是其中时间较短的一环, 导入只要言简意赅地引学生入胜, 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即可达到目的。

2.一读课文, 学习生字新词。

(1) 中年级识字要求。《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中年级识字方面的要求是:1独立识写课文生字, 能掌握大部分生字。2通过老师指导, 能够掌握难写、易错的字。3能够联系上下文、生活经验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2) 中年级识字基本步骤。针对这一要求, 同时考虑到时效性, 在学习生字新词时“以学生自学为主, 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互相取长补短, 老师讲重点难点”为指导思想, 设计了以下步骤:1学生自读课文, 在文中标出生字, 不认识的字拼读拼音或者请教周围的同学。2请学生指出需要注意的读音 (如后鼻音、翘舌音、轻声音节、多音字等) , 齐读易错的读音, 认读全部生字词。3请学生自由选择生字进行组词或造句, 鼓励学生想得越多越好, 达到运用生字、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目的。4请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交流生字词的意思 (明白意思的说出来分享,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讨论解决) 。5学生提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生字词的意思, 师生共同解决, 注意渗透、小结理解词语的方法 (如联系上下文、生活经验;借助工具书;近义词;反义词等) 。6学生自主识字, 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如加一加;减一减;比一比;换偏旁变新字;猜字谜等) 。7学生提出难识难写字, 教师进行范写指导。应注重三年级写字教学特点, 不需停留在一笔一画的教学, 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字的间架结构, 笔画的穿插避让, 笔画的变化。8学生描红、仿写 (注意提醒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 , 师生评议。

3.二读课文, 读通句子, 了解大意。

(1) 中年级阅读要求。于永正老师说过“书不读通不开讲”, 江苏省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张庆老师也严肃指出:“要强化初读, 要拿出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 要力求读进去, 读得正确、流利。提倡课文不读熟不开讲。”张老师这段话要求我们在初读时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课文, 读得正确、流利, 要读熟。在“读通句子, 了解大意”这一环节中应尤为注意。先看《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中年级阅读方面的要求: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3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 精彩句段。4初步了解文章的结构, 能复述文章的内容。5能够结合学习中的问题, 有目的的搜集资料, 并尝试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的问题。

(2) 中年级识字阅读步骤。根据此要求, 我设计了以下步骤:1自由读课文, 标出自然段序号, 做到“五不”――“不读错字、不加字、不漏字、不读破句、不回读”。2逐段检查读书情况 (可用选择喜欢的自然段读、开火车读、指名读、小组读等方式) , 采用学生自评、互评、老师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是否做到“五不”;遇到长句难句要全班齐读。3默读课文, 思考全文主要写了什么?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意在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虽然现在不要求学生分意义段, 但是对于一些写作顺序很明显的文章, 我们都会用这一方法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3) 如何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理清课文脉络是三年级学生的难点, 比较适合三年级的方法有:1教师分出段后, 让学生讨论分段的思路。2让学生找出比较明显的写同一内容的段落, 再进行划分。如上《哪吒闹海》一课时, 就可让学生找出哪些自然段写哪吒怎样闹海?再找出写闹海前、闹海后的自然段, 颇有“纲举目张”的效果。3教师提供各个意义段的段意或小标题, 学生找出相应的自然段。如上《荷花》这课时, 可列小标题――初闻花香、欣赏花姿、幻化荷花, 让学生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概括课文大意呢?通常有几种方法:1综合各段段意, 舍去次要内容, 用简明的语言表述出来。2围绕重点段的段意, 概括课文大意。3按照教师的提示, 概括课文大意。对于刚起步的三年级比较适用。4审题归纳。教师根据课题作一些提示, 从中启发学生概括课文大意。如《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这类型的课文可从题目生发问题:“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怎样发明的?”等来指导学生概括课文大意。

4.三读课文, 开动脑筋, 不懂就问。“一曲终了, 余音绕梁”, 会给人更多的艺术享受。语文第一课时在结课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疑问, 抛下话题, 启发思考, 在疑难处, 在矛盾处戛然而止, 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 为第二、第三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 蓄足气势, 达到课虽下, 有意读, 味还在, 趣仍浓, 思无限的艺术效果。

四、结语

“教学有法”, 我们教学要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各种规律;“教无定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整合, 因人、因时、因地、因内容、因对象、因条件而定、而异, 希望这次探索能抛砖引玉, 启发大家思考更佳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戴宝云.实用小学语文教学90法[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1.

篇4:例谈三年级语文第一课时教学

一、开发文本价值,确立课时目标

《恐龙》是一篇知识性短文,课文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用总分结构,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有关恐龙的很多知识。文中的生字需要在新课学习时加以重点关注;课文的自然段在表达方式上各有特点,可以用来训练学生概括段意的能力;对于恐龙形态和种类的介绍,反复运用了列数据、作比较和打比方等说明方法。文中还有不少用词非常准确,“望而生畏”等几处关键词也是训练学生联系语境理解词语意思的很好凭借;而对于“恐龙”这种远古时代的动物,学生大多充满好奇,非常感兴趣,因此,可以在教学中安排训练查找资料,引导交流。这些语文因素的开发利用,应该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可以使这一篇说明文的教学效果更加丰厚扎实。鉴于第一课时的要求特点,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10个生字,理解文中的词语。重点辨析“畏”和“型”的字形字义,渗透解词方法。

3.初读课文,理清层次,了解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恐龙。初步激发阅读兴趣。

4.学习概括自然段内容和课文大意,渗透概括方法。梳理文脉,认识本课总分总的结构。

对于上文中所述的其他一些教学内容,酌情在第二课时落实。

二、立足课时目标,扎实推进语文训练

1.以难字为抓手,授以新法

学生进入三年级,已经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对于比较容易辨识和记忆的生字,是能够通过自学初步掌握的。但是,仅停留于此,学生的识字能力是得不到发展的。进入三年级以后,教师依然要重视生字词的教学,只是“教”要针对疑难点、未知点、关键点,结合汉字的构字特点教一些规律性的识记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识写兴趣和识写能力。

2.扣住段落差异,引导概括

《恐龙》第一节,用凝练的语言介绍了恐龙生活的时代、自然环境和活动范围,课文不长,但却是概括的难点。在教学时,笔者提示学生这样的段落,可以用“提炼关键词”这个方法来概括大意。学生对于“提炼关键词”还是不甚理解,因此,我在“大约两亿年前”这个短语下画线,并提醒学生这个短语介绍“时间”,准确讲是“恐龙生活的时代”,然后请学生照这样的方式分别从下面的文句中提炼出“自然环境”和“生活范围”,然后进一步提示学生抓住这些提炼出来的关键词用一句话说说。这样,根据课文段落特点,不断巩固学生已有的能力,同时传授给他们新的方法并加以不断练习,使之每堂课都有些微的吸取和巩固,从而逐渐培养起概括自然段意的能力。

3.从段落到篇章,不断递进

“概括”,是把课文读“薄”。这个把课文读“薄”的功夫是需要层层递进地训练的。从自然段大意的概括到逻辑段大意的梳理,再到全文主要内容的概述,教师充分利用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循序渐进。

《恐龙》第一课时教学中,在全文六个自然段逐一梳理后,教师点拨学生关注“哪些段落写了恐龙某一方面的特点”,以此为指引,带领学生明白课文首尾是总的概括性的介绍,中间几段是从不同方面对恐龙进行具体的介绍。这个环节旨在渗透分段和引领认识文章的布局。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板书中各自然段的关键词用简洁的语言串联起来,来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在课堂上反复练习之后,学生对于“提炼关键词”,然后“抓住关键词”概括这个方法不仅印象深刻,而且有了巩固。此时,用同样的方法概括全文的大意就水到渠成,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三、拓展激趣适度,以学定教

鉴于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课标指出的年段目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把握好“度”是很重要的。俗话说“过犹不及”,适度才合理科学和有效。

如“导入新课”这个环节,笔者在引出课题后,先是引导学生说说对恐龙的认识,然后请学生提出还想知道的有关恐龙知识的问题。这样做的结果是“导入”环节就花了较长时间,影响到后面的教学节奏。而所补充的内容——“恐龙名字的由来”的确是学生所不知道的,学生了解过后有恍然大悟之感。这样的补充介绍简洁易懂,立足学情和发展,是比较合理的。

总之,无论是哪一类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具有一些前文所述的共性,但是,也一定有所不同。这个“不同”就取决于文本的差异、学情的差异和教学目标的差异。教师关注以上几点,用好教材,准确定位,扎实训练,对于培养学生形成语文能力是极为重要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西山中心小学)

篇5:《翠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大声、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抓住描写翠鸟外形和行动的词句,引导学生了解翠鸟外形美丽和行动敏捷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抓住课文第1自然段描写翠鸟颜色鲜艳的四句话和第3自然段中的四句话,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了解翠鸟外形美丽、行动敏捷的特点。

教学流程:

一、导入

T: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五课,课题是? S:翠鸟

T(板书课题)我先来写课题,翠鸟的翠,上下结构,上面是? S:羽

T:是羽毛的羽吗?仔细看,有勾吗? S:没有。

T:对了,这不是一个羽字,下面是没有勾的

T:下面是一个“卒”。认识了翠鸟这两个字,我们再来看一看翠鸟的样子。(PPT出示翠鸟图片)

T:翠鸟是一种生活在水边的小鸟,它的颜色十分鲜艳,身材很小巧,叫声清脆,捕鱼本领非常高强,所以人们又把它叫做叼鱼郎。(板书:叼鱼郎)T:看看这只美丽的翠鸟,你们想和它做朋友吗? S:想。

T:相信你们在学完了这篇课文以后,一定会更喜欢这种可爱的小鸟。请拿起书本,再次大声、自由地朗读全文,注意生字词,把它读准。

二、学习生词,朗读全文

T:

我们一起来认认这些生词,请自己先轻轻地每个词读两遍。

cuì

yàn

chì hè

chèn

翠 鸟

鲜 艳

腹部

赤 褐 色

衬 衫

líng

dài

pào ruì

灵 活

疾 飞 等 待

小 泡

锐 利

dǎi

饲 养

逮 住

希 望

T:好的,全班一起,每个生词读两遍。

S集体读生词

T:都读正确了,很棒,xxx小组,你们来试试看,每位同学读一个。S读生词。

T:看来大家预习得不错,这篇课文作者从好几个方面来向我们介绍翠鸟这种有趣的小鸟,第一自然段是从什么方面来介绍呢的? S:颜色……

T:只有颜色吗?还写了翠鸟的眼睛和嘴巴…… S:外表

T:对了,第1自然段,作者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了翠鸟的外形(板书1:外形)T:翠鸟又叫座叼鱼郎,关于翠鸟捕鱼的描写,在第几自然段呢? S:

2、3 T:最后两段,老渔翁告诉孩子们,翠鸟的家住在哪里? S:悬崖峭壁

T: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老渔翁说的话,注意朗读的时候要看见两个不一样的标点符号,他们是?

S:问号和感叹号。

T:我们一起,把老渔翁说的话来读一读。S读

T:读得非常棒,所以这篇文章的分段已经很明显了,一起来填一填,第一段(板书1:外形 2、3 捕鱼行动4、5 翠鸟的家)

三、导读第1自然段

T: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苇秆(出示苇秆的图片)苇秆是芦苇的茎,里面是中空的,非常轻,而我们的翠鸟能够停在苇秆上,说明翠鸟也是非常的轻巧和灵活。苇秆是一种植物,所以是草字头,下面是一个韦。苇秆的秆字,注意是禾字旁,和庄稼有关,不是木子旁。(板书:苇秆)

T(出示翠鸟图片):第一自然段,作者向我们介绍了翠鸟的? S:外形

T:提示,这一自然段,作者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翠鸟的外形,是哪三个方面呢?试着拿起笔,给这段话分一分,能够分为哪三个方面,分完以后和同桌讨论一下看看意见是否一样。S自学讨论(教师引导)

T(出示第一自然段)谁来说一说你和同桌讨论的结果? S:第一句一个方面,2-5句一个方面,第6句一个方面。

T:大家都是这样分的吗?我们来看第一句。第一句里面,有关翠鸟外形的词语是? S:红色的小爪子

T:第一句话告诉我们翠鸟有一双很漂亮的红色的小爪子,它喜欢停在苇秆上,这时候小爪子起了一个什么作用? S:抓住苇秆。

T:对了,看看课文下面的插图,你能理解翠鸟是怎么站在又轻又软的苇秆上的了吗? S:能。T:在读这一句话的时候,你觉得需要抓住哪一个词,能够把翠鸟抓住苇秆的样子表现出来? S:抓住……(错误答案)

T:再想一想,翠鸟用小爪子抓这么轻,这么细的苇秆,它要怎么样的抓住? S:紧紧的

T:对了,要紧紧地抓,才能抓住这么那么细那么轻的苇秆,读的时候注意把紧紧的读得略微重一点儿。我们一起来练一练,翠鸟喜欢…… S读

T:这一段从三个方面来介绍翠鸟的特点,分别是第一句、2-5句和最后一句,你觉得哪一个方面是重点呢? S:第二个方面

T:再来找一找,第二个方面写的是翠鸟的什么呢? S:颜色

T:作者用了一个词来概括翠鸟颜色的特点,这个词是? S:鲜艳 T:把鲜艳圈出来,再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翠鸟的颜色鲜艳写具体的呢?我们写作文的时候学过,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可以把文章写得更具体。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翠鸟的颜色的呢?(介绍了翠鸟的哪些部位呢?)S:头上、背上、腹部 T:(板书头上、背上、腹部)拿起笔,把表示翠鸟颜色的词语划下来,再给它们分分类,头上的羽毛什么颜色,背上什么颜色,腹部又是什么颜色 S划线

T: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整理:头上:橄榄绿色,翠绿色的花纹。

背上:浅绿色。

腹部:赤褐色。)T(PPT出示整理内容):是不是这样?那我这样来介绍翠鸟好不好?翠鸟的头是橄榄绿色的,上面有翠绿色花纹,背上是浅绿色的,腹部是赤褐色的。这样写好不好?为什么? S:不好,因为……

T:课文是怎么写的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几句话(出示表示头上、背上和腹部的三句话)S读

T:为什么课文里的比较好呢?

(1)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课文里的句子好 T(继续引导):看一看,作者把翠鸟头上橄榄色的羽毛比作了一块? S:头巾

T:身上浅绿色的羽毛看起来像是? S:浅绿色的外衣。T:腹部还有? S:赤褐色的衬衫

T:对了,用了一种什么修辞方法? S:比喻/拟人

T:比喻:对了,翠鸟的各个部位颜色不同,被作者比喻成了我们人类的衣服。从作者的这些比喻中,你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翠鸟怀着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S:喜欢

拟人:仔细看一看,这里有表示人类动作的词语吗? S:没有

T:那么是把翠鸟当作人来写的吗? S:不是

T:那是什么呢? S:比喻

(2)学生说出大概为什么课文中的句子比较好

S:把翠鸟的羽毛比作了头巾、外衣、衬衫,像一个人一样,所以好

T:对了,原来啊,翠鸟的各个部位颜色不同,被作者比成了我们人类的衣服。这叫做什么修辞方法? S:比喻

T:作者这么一写,你是不是不用看图,也能想象出来翠鸟的外形和颜色了? S:是

T(PPT出示:头上:橄榄色的头巾,翠绿色的花纹

背上:浅绿色的外衣

腹部:赤褐色的衬衫)

头巾、外衣、衬衫,从作者的这些比喻中,你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翠鸟有着一种怎样的感情? S:喜爱

T(出示翠鸟图片)好的,我们已经认识了翠鸟的各种颜色,我说一个地方,你们告诉我是什么颜色的好不好?翠鸟的腹部? S:赤褐色 T:背部? S:浅绿色

T:就好像披着一件浅绿色的? S:外衣。

T:对了,不看文字,光看翠鸟的照片,你能和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翠鸟的颜色吗? S:翠鸟有着……

T:非常好,翠鸟已经在你的心里留下了印象,你喜欢这种漂亮的小巧的小鸟吗? S:喜欢

T:刚才我们说,翠鸟的颜色作者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 S:它的颜色非常鲜艳。

T:现在你理解鲜艳的意思了吗? S:颜色多……

T:鲜艳在字典里的意思是指颜色鲜明而且美丽,鲜明啊,就是颜色非常亮眼,明亮,看看翠鸟身上漂亮的羽毛,你理解了鲜艳的意思吗? S:理解了。S:翠鸟。

T:对了,翠鸟是一种色彩亮眼而且美丽的鸟,是不是这样?再来看这四句写翠鸟颜色的话,为了突出翠鸟颜色鲜艳的特色,你觉得这几句话应该怎样读?谁来试一试? S读

T:为了突出翠鸟颜色的鲜艳,所以关于翠鸟颜色的词语可以读得重一点儿,我们一起来试一试。S齐读

T:再看这一句(出示第一段最后一句话),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自己读一读这段话,找出能概括这句话意思的一个词语。S:小巧玲珑。

T:小巧玲珑是什么意思呢?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翠鸟是小巧玲珑的呢?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小巧玲珑大概是什么意思。S:小巧就是翠鸟很小……

T:对了,玲珑呢就是说翠鸟小,但是长得很灵巧很精致,我们一般在夸奖小的东西美丽的时候用精致。所以小巧玲珑的意思就是说形容又小又灵巧精致。(PPT出示解释)这一句还向我们介绍了翠鸟的什么? S:眼睛和嘴

T:分别是怎么写的?

S:透亮灵活的眼睛和又尖又长的嘴。

T:想一想,为什么翠鸟的嘴又尖又长呢? S:捕鱼…… T:对了,我们读最后一句的时候啊,要注意把翠鸟小巧玲珑的机灵劲儿读出来,一起来试一试。S读。

T:好,把整段连起来读一读,注意颜色要强调,最后要轻快灵活,翠鸟喜欢…… S读第一自然段。

四、回顾第一自然段

T: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描写翠鸟的外形,我们一起来看这张翠鸟的图片(出示翠鸟的图片)你能根据这张图,想一想第1自然段描写了翠鸟的哪些部位吗? S:嘴、爪子、眼睛……

T:我们一起来挑战一下,填上表示翠鸟各个部位颜色的词语,一起来试一试。(PPT出示关于挖去翠鸟身体颜色的填空)S答

T:下面增加难度了,我把文字去掉,谁能根据这张图,来说一说翠鸟的外形呢?我先带着大家说一遍。翠鸟长着一双乌黑透亮的? S:眼睛

T:还有一张又尖又长的? S:嘴。

T:它的头像是戴着一块? S:绿色的头巾 T:绣满了? ……引导说

T:谁能像我刚才一样,给大家介绍一下? S答

五、学习生字

篇6:翠鸟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翠鸟》(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闹枝中心小学陈淑香

每学期一轮的听课月活动即将落下帷幕我在这次听课活动中执教的是第五课《翠鸟》的第一课时翠鸟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对翠鸟作了非常细致的观察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翠鸟美丽外形和它捉鱼时灵敏、神速的动作。“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描写”是本篇课文的写作方法。作者在描写翠鸟的外形时按一定的观察顺序写了翠鸟的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运用了比喻手法写出了翠鸟的“漂亮”;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疾飞”“刹那间”等词句的描写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本课的文字十分优美是培养学生语感和指导写作的好范文。同时告诉孩子要热爱动物就要与动物和谐相处。在第一课时教学时我安排了生字词语的教学课文脉络的疏通重点研读翠鸟外貌的描写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时我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

一、观画面口语描述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直观性强三年级学生也是如此。于是我课前设计了看画面用自己的话介绍翠鸟外形的教学环节。这样设计可以检查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生的描述简单直白多采用平铺直诉语言没有吸引力。这时让学生读课文了解作者笔下的翠鸟形象、生动、细腻作者的语言叙述和自己的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学生初读课文学生带着问题和阅读提示自读课文后及时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这一环节我采用了出示卡片指名认读分析记忆字形、给字组词等多种手段来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在词语方面采用了让学生找出喜欢的词语加上词语表的词语一起认读齐读理解读等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掌握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二、自主选择合作探究

在学生初读课文知道课文是从外形、活动以及生活习性三方面来介绍翠鸟之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翠鸟的什么以此激发学生深入研究的热情。然后让学生用自己最擅长的学习方法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独自或自选合作伙伴进一步探究有关翠鸟的知识。如:第一自然段写到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背上的羽毛像„„腹部的羽毛像„„进一步体会到采用比喻加拟人句的形象生动进一步感受到生动灵活的语言才能抓住读者的心。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描写动物外形独特的手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篇7:《翠鸟》课时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翠鸟、苇秆、腹部、赤褐色、衬衫、疾飞、泛着、吹泡泡、逃脱、锐利、摇晃、饲养、希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爱的自然段;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体会用词的贴切、生动,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4.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鸟吗?为什么? 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种鸟——翠鸟。

二、学习课文

1.引导学生自学。(1)出示阅读提示:

①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②画出文中生字新词,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义。③标出自然段序号,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④找出不懂的问题。

(2)学生按阅读提示,自学课文。(方法揭示: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自学情况。)(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①分节指读课文。(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注意纠正读错的字音。)

②学生汇报自学成果。方法提示:学生理解词语的情况,待讲课文时再充分交流。让学生重点谈谈对课文主要内容的了解。

③启发学生质疑问题。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l)指读并思考: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都讲的什么意思?(2)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课文。①理解第1句。

指读,启发学生说出:通过读这句话知道了什么?(板书:小爪:鲜红)然后齐读第一句话。

②理解2-5句。A指读。

B启发学生说一说,课文是怎样具体写翠鸟羽毛鲜艳的?并理解“鲜艳”的意思。(板书:羽毛:鲜艳)再引导学生说一说先写了什么?又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C投影出示文字及翠鸟外形的彩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齐读投影片上的文字。

D教师提示:作者在写翠鸟羽毛时,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启发学生说出分别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③理解第6句。

A指读,启发学生说出这句话写了翠鸟的什么?(板书:眼睛:透亮灵活嘴:又尖又长)

B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小巧玲珑”的意思。(板书:小巧玲珑)C齐读第6句。(3)小结。

①启发学生说出这一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板书:外形)②启发学生说出对翠鸟外形的看法。(板书:美)③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作者是怎样进行观察的。(抓住特点,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进行观察的。)

(4)指导背诵。

3.布置作业:熟读、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第一自然段

l.让学生回顾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2.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三两个自然段 1.学生自学。2.小组交流。3.师生议答。

(1)作者是怎样描写翠鸟活动的? ①学生读出描写翠鸟活动的语句。(即第二自然段的两句话,并找出相关的动词。)

②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词语用得准确恰当。

A让学生演示“贴”的动作,理解“贴”的意思,进而体会翠鸟飞行的低,动作轻盈。

B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疾飞”、“一眨眼”的意思,通过“疾飞”“轻轻地停”这组动作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翠鸟飞行得很快,动作轻盈。

(板书:疾飞)

(2)作者又是怎样具体描写翠鸟捕鱼的?

①指读第三自然段,先让学生明确作者写翠鸟捕鱼是按“捕鱼前、捕鱼时、捕鱼后”的过程来写的。

②理解1、2句(捕鱼前)。A通过“悄悄地”“露”“吹”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到小鱼的机灵。B通过“难以逃脱”“锐利”“尽情„„还是„„”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到文中写小鱼机灵,意在突出翠鸟更机灵,目光特别税利。

③理解第3句(捕鱼时)。A投影出示句子:

B找出翠鸟捕鱼时的动词。(板书:蹬„„飞„„叼„„贴„„)C引导学生通过对“蹬”、“飞”、“叼”、“坝”、“飞”这一系列动词的理解,体会翠鸟捕鱼动作的熟练连贯,迅速敏捷。

D出示翠鸟捕鱼的彩图,让学生描述翠鸟捕鱼时的情景。E齐读这句话。

④理解第4句话(捕鱼后)。

A指读第4句,通过看图,让学生理解“摇晃”、“荡漾”的意思。(板书:苇秆„„摇晃水波„„荡漾)

B启发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苇秆摇晃”。“水波荡漾”的时间都不可能太长。就在这极短的时间里,翠鸟早已叼着小鱼飞得无影无踪了。翠鸟捕鱼就在这眨眼之间,就更衬托出翠鸟捉鱼的迅速敏捷。)(板书:动作敏捷)

(3)翠鸟捕鱼的本领和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启发学生了解翠鸟捕鱼的本领和外形之间的关系。)

4.有感情地朗读二、三两个自然段。

三、学习四、五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五自然段,思考: 我们的脸为什么有些发红?

(①我们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

②在渔翁告诉我们翠鸟飞很远来这里,是想和我们做朋友。③我们听了感到惭愧。)2.教师小结

是啊!鸟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它们的歌声、色彩、姿态,为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生机,而且许多鸟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鸟才对。

3.我们为什么希望翠鸟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四、五自然段。

四、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自学生字;

2.抄写生字并进行扩词练习。

五、作业

(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篇8:《翠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三

1.会认11个生字, 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有关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翠鸟美丽的外形和敏捷的动作特点,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在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的同时, 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整体感知

(一) 问题激趣, 导入新课。

1. 这节课老师带同学们去认识一种小鸟, (课件先播放鸟叫声, 随后出示翠鸟的图片) 它的名字叫翠鸟, 又叫叼鱼郎。 (板书课题) 从鸟的名字中你能发现它的一些特点吗?

2. 小结:看出同学们对翠鸟都十分感兴趣,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去看看这漂亮的小鸟吧!

(二) 初读印象, 感知全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想一想翠鸟留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二、品味语言, 体会情感

(一) 感受翠鸟美丽的外形, 体会喜爱之情。

1. 自读课文, 初感美丽。

师:刚才很多同学都被翠

鸟美丽的外形吸引住了, 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想想作者描写了翠鸟外形的哪些方面?边读边勾画出相关的词语。

2. 细读品味, 感受美丽。

师:请同学们再用心读读第一自然段, 翠鸟外形的哪方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当学生谈到翠鸟羽毛颜色时教师引导, 进行重点研读:

(1) 联系上下文理解“鲜艳”的意思。

师:请大家将这几句中表示颜色的词语画出来。

师:在一只鸟的身上呈现了这么多的颜色, 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表达你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2) 领会比喻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师:翠鸟长得漂亮, 作者写得用心,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你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都用了比喻的写法……)

师: (课件出示第一段中相关语句及“头上的羽毛是橄榄色和翠绿色的, 背上的羽毛是浅绿色的, 腹部的羽毛是赤褐色的。”一句) 现在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读这个句子, 与课文中的句子比一比, 有什么不同?你觉得哪句写得好?谈谈自己的体会。

师:作者为什么能将翠鸟写得这么可爱呢? (喜爱)

师:这样颜色鲜艳、小巧玲珑的翠鸟深深地吸引了作者, 作者细细地欣赏着它, 久久地注视着它。你们喜欢这只可爱的翠鸟吗?把你的喜爱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

(二) 感受翠鸟敏捷的动作, 体会赞叹之情。

1. 自读课文, 初感敏捷。

看来翠鸟的美丽外形已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脑海中了, 那么翠鸟动作的迅速又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请同学们读读2、3自然段, 画出写翠鸟动作迅速的词句。

2. 细读品味, 体会敏捷。

(1) 抓住“……贴着水面疾飞。”一句, 感受其动作的敏捷。

师: (课件出示:翠鸟鸣声清脆, 爱在水面上飞。) 请大家先来读读屏幕上的句子, 再读读书中的句子, 你能发现什么?从中感受到什么?

师:透过“贴着”“疾飞”这两个词, 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看到这样的画面, 你想说什么呀?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你的感受。

师:这样写多生动啊!不但能让我们更形象地感受到翠鸟飞行的特点, 而且还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对翠鸟的感情在喜爱之余又多了一份赞叹!

(2) 抓住“……像箭一样飞过去……”一句, 感受其动作的敏捷。

师:“像箭一样”, 你能体会出什么?

(3) 抓住与小鱼对比的句子, 感受其动作的敏捷。

师: (课件出示:“小鱼悄悄地……翠鸟锐利的眼睛。”) 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 既然这一段是写翠鸟动作敏捷, 为什么还要写小鱼呢? (同位交流)

师:这样和小鱼一对比, 更让我们感受到什么了? (感受到翠鸟的机灵和敏捷, 速度之快让人惊叹!)

(4) 抓住第三自然段中写景的一句, 感受其动作的敏捷。

师: (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去掉“只有苇秆还在摇晃, 水波还在荡漾。”) 请同学们读读大屏幕上的内容, 与课文中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吗?你觉得哪种写法好呢?

3. 情境朗读, 抒发感情。

(三) 讨论孩子爱鸟的想法, 体会真爱之情。

1. 我们现在就站在河边了, 看着这小巧玲珑、动作敏捷的翠鸟, 你有什么想法呢?

2. 那么, 小作者又是怎样想的呢?请大家读读五、六自然段。

3. 教师提出讨论的问题:课文中孩子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 同样看出他对翠鸟的喜爱, 可见孩子们是爱鸟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学生各抒己见, 交流看法。)

4. 小结:我们也要像作者那样, 把翠鸟当成自己的朋友, 让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 这才是真正的喜爱翠鸟啊!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同学们, 看看板书你能发现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发现课文的表达特点及情感变化。)

2.同学们, 大自然是美丽的, 而各种各样的鸟儿用它们的歌声、色彩、姿态, 为大自然增添了许多生趣, 你们看: (出示图片) 此时此刻, 你有什么感慨?

3.集体交流。

4.同学们, 就让我们带着这番深深的启迪和触动走出课堂, 走进大自然吧!

设计评析:江山

本课在设计上有三个突出特点:

一、品析语言

在理解内容、感悟内涵、体会情感的过程中, 关注了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特点、作用, 既使学生领会了课文的表达方法, 又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会。例如, 在学习描写翠鸟捉鱼的动作时, 教师抓住了“翠鸟蹬开苇秆, 像箭一样飞过去……只有苇秆还在摇晃, 水波还在荡漾。”这几句话, 采用了删减法, 在对比中引导学生体会到了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和表达效果。

二、感悟真爱

本设计有层次地展现了作者感情变化的过程:首先通过抓重点词句、比较品读感受作者对翠鸟外形的喜爱之情;然后用故设悬疑等方法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翠鸟动作敏捷的惊叹之情;最后则是在学生的辩论中感悟作者对翠鸟的真爱, 并借助板书总结全文, 梳理课文情感变化的线索, 深化了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一主题。

三、升华情感

篇9:《翠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三

1 三种不同的引入及分析

1.1体会分解必要性后的类比引入 生4:关键是将数或数的加减运算化成了正整数之积的形式.

师:对,分解成了正质因数积的形式,就能找出所有的因数.师:能被100整除吗? 生6:我还发现对于某些加减运算,如果先提出相同的因数,则可以简化运算的.

点评 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了计算卡纸面积

时因数分解的简化运算作用,又通过剪纸直观显现了15的几何意义,让学生从计算式子和几何图形两个角度体会到了因数分解的必要性,紧接着引导学生将其中的具体数一般化为字母,由平方差公式中的互逆关系引出本课的课题.情景问题比较恰当,既能有效激活学生原有认知中的因数分解,为接下来的类比得到要学习的因式分解作好准备,也在简化运算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了分解的必要性,剪卡纸活动既有简洁的背景又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直观呈现因数分解到因式分解的几何特征.相对来说该引入中互逆关系不够突出.

篇10:《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要求会认的字,会写7个生字。积累“鲜艳、小巧玲珑、注视、机灵、逃脱、锐利、荡漾”等词语。通过朗读体会“愿望、失望、希望”这三个词的不同意思和用法。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翠鸟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3、体会翠鸟的外形特点与捕鱼本领之间的关系,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4增强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翠鸟的外形特点和动作特点;难点是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第一课时(略)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

1、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翠鸟。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请跟老师一起来书写课题。要注意写:翠时,羽字头不要带钩。让我们再来亲切的叫出它的名字——翠鸟。【板书:翠鸟】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请大家回忆一下,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翠鸟的特点:外形、捕鱼、住处。【板书】

二、精读课文,感受翠鸟的特点。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翠鸟外形特点,感受它的美。

1、(幻灯片2)看,这就是翠鸟,谁能来介绍介绍这只翠鸟?要想介绍得好呀,得把第一自然读好!读得滚瓜烂熟!学生自由读。

师:谁来介绍介绍?(指名)你来,下面这些同学都是来参观的。

指名学生说,其他同学评价,教师评价

(二)学习二、三自然段,体会翠鸟捕鱼的敏捷。除了外形漂亮,我还听说翠鸟捕鱼本领高超,它们还有一个外号叫“叼鱼郎”,请同学们快速读一读二、三自然段,找出翠鸟是如何捕鱼的句子,用波浪线勾画出来。

1、学生反馈。(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那条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生读

2、请同学们用○圈出来这句话当中表示它们捕鱼的动作的词。学生反馈。(蹬、飞、叼、贴、飞)

3、那要是老师把这个句子改一改,你来读一读,有什么不同。翠鸟离开苇秆,很快的飞过去。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

4、那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两句哪句好,为什么? 学生反馈。(学生体会后读一读)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小结。体验:叼、贴(读出翠鸟捕鱼时准、快)

5、让我们来看看翠鸟到底是如何捕鱼。ppt(体验翠鸟捕鱼的快、准确)全班齐读。师评。

6、翠鸟为什么能准确地捕到鱼,在之前有什么准备,请同学们快速找出,用__勾画出来。学生反馈。体会:“一眨眼”、“轻轻地”、“一动不动”(学生体会后读一读)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师评。

7、那我们再来美美的读读二、三自然段,再来感受翠鸟的敏捷、机灵。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翠鸟可真是捕鱼能手啊,连老师都佩服!同学们,看着这小巧玲珑、动作敏捷的翠鸟,你们有没有点啥想法呢?(饲养一只)

看来,孩子的心是相通的,你们和小作者想到一块儿去了。你觉得,能不能捉一只翠鸟来饲养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文中老渔翁的一番话

2、从老渔翁一番话中了解,翠鸟住处隐蔽。板书:隐蔽。它从那么远的地方飞到这里来,是要和大家做朋友的呀!你们现在的想法是什么?

生1: 翠鸟太可爱了,应该保护它。

生2:翠鸟应该生活在大自然里,不能捕捉,如果捉了也活不久,会害了它。生3: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不能捉。

(同学们的种种想法,都缘于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我们要爱护鸟类,和鸟类做朋友,保护动物。)

3、听了你们的话,小作者的脸也红了,他也打消了饲养翠鸟的想法,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谁愿意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三、赏读积累.你喜欢这只漂亮的翠鸟吗?请把描写它外形的段落背下来。

四、推荐课外阅读

《翠鸟》这篇课文重点写出了翠鸟的外形和捕鱼特点,除了这些,我们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写呢,课外请大家读一读,课外请同学们阅读[俄] 屠格涅夫的《麻雀》

五、板书设计

翠鸟 外貌 鲜艳 住处 隐蔽

篇11:《翠鸟》第二课时精品教学设计

理解其特点与翠鸟的捉鱼本领有什么关系。抓住描写翠鸟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

读懂总分段式的段落,知道分述句是如何把总起句写具体的。

情感目标:

初步知道翠鸟的这些特点是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而渐渐形成的。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总分段式的段落,知道分述句是如何把总起句写具体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通过昨天的学习,你已知道了些什么?

(词语的理解、翠鸟的外形……)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读懂总分结构的段落。

1、自读第二然段

(1)给句子标上序号。(2)在自己读懂的地方打上“”,有问题的地方打上“”。

2、交流汇报。

(1)学习总分结构的段落。

(2)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

(3)课文是怎样描写翠鸟的颜色鲜艳的?

(4)小结:像这样的段落是按总起后分述的方法写的,就叫总分段式。

(5)学习“阅读提示”懂得方法。

(6)学习比喻句。(运用这些比喻句,把翠鸟的颜色写得更美了,那我们能不能也来美美地读一读呢?

(7)“橄榄绿、翠绿色、浅绿色、赤褐色”都是表示颜色的词。

(8)看板书背诵,口头做《作业本》第六题。

(9)学到这儿,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学习三、四自然段。

导入:我知道同学们已经喜欢上了翠鸟,那你们喜欢当一回翠鸟吗?

如果要你向我用一个词或两个词来介绍你自己。你准备用什么词呢?(灵活、敏捷)你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我先给你一段时间的准备。资料就是课文的三、四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

2、交流汇报。

(敏捷、灵活)

你的理由是什么?

学习句子:

(1)翠鸟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它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

(2)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3)有时,小鱼刚刚隐约可见,翠鸟就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刹那间,叼起一条小鱼,贴着水面飞走了。

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等待小鱼露出头,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

3、有感情的朗读3、4自然段。

4、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1)翠鸟捉鱼的本领和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翠鸟它一动不动是因为它有一双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翠鸟能发现小鱼是因为它有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翠鸟能叼走小鱼是因为它有一张又尖又长的嘴;翠鸟之所以能贴着水面疾飞是因为它小巧玲珑。

(2)写小鱼的机灵是为了说明翠鸟的敏捷、灵活。

四、课后小结。

1.通过学习翠鸟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什么?翠鸟不仅外形美,而且有本领。(会捕鱼会隐蔽保护自己)。

篇12: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用词准确,文质兼美。作者对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作了非常细致的观察,形象生动的描述了翠鸟羽毛艳丽,小巧玲珑的外形和它捕鱼时灵敏神速的动作。

本课的合作学习是以学生自由结组为基本组织形式,喜欢翠鸟外形美的学生为外形组,分为几个小组;喜欢翠鸟动作敏捷的学生为动作组;还有两方面都喜欢的为综合组。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学习全文,体现本组学习内容,并未其他组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技巧,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小组合作学习中,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在互赏互助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本课合作学习设计:

教学中我设计了两次小组合作学习:

第一次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用学过的阅读方法深入研讨自己喜欢的部分,体会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

第二次合作学习是让学生互相置疑,小组间合作学习,对疑难问题进行讨论解决,进一步理解翠鸟特点,突破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在合作中品尝到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第13课《翠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根据自己对翠鸟的外形美和动作敏捷的不同喜好分好了小组,这节课我们按小组深入研究课文。

二、指导学习

师:要想在小组里有出色的发言,自己先要有准备,我们先干什么?

生:先把课文读熟,师:光读不行,还要有读书方法,我们学习过哪些读书方法?

生说学过的读书方法。

师:那是不是不是本组的学习内容我们就不读了呢?

生:不是。

师:对,还要学,要给对方提出问题,想办法难倒他们。

三、合作学习

出示合作分工:

1、选一名代表作记录员记录大家的发言。

2、选一名发言员代表大家发言

3、还要有一名同学集中大家的问题向对方组提问。

4、其他同学补充。

四、汇报交流:

课文哪些地方体现翠鸟外形美与动作敏捷?各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五、互相置疑(第二次合作学习)

1、每小组置疑员向对方组置疑。

2、各小组针对难点问题进行合作讨论。

3、组际间交流解答问题。

六、自读四五自然段说说自己的感受

七、作业(自选一题):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2、把你知道的有关翠鸟的知识制作成知识卡片。

3、以“我最喜欢的鸟”或“保护鸟类”为题写一篇作文

专家点评:

1、注意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2、三维目标的结合非常好。

3、在小组合作时,目标再细化一些效果会更好。

《翠鸟》教学反思

在本次合作式教学的教学策略研讨活动之中,我有幸作为一名作公开课教师,在感到荣幸之余,心中有无数的感慨和激动。

从没想过我的课会在全区骨干教师的培训会上进行研讨,也从没想过能和北京的专家一起面对面对的一起交流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与策略。不过,我一直在努力,朝着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的目标前进,我的努力终于在这个特殊的机会下得到了展示,在作课之后,我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这一节课的收获,更多的是对自己语文教学的一个提升。

我所作的课是第六册语文第十三课《翠鸟》,应用合作式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对翠鸟不同角度的喜爱,我把学生分成若干个组,在自独自悟的基础上,在小组中汇报交流自己的学习所得,展现翠鸟的外形美与机灵。教学思路是经过深入研究之后才确定下来的,融入的不仅是我自己的教学经验与理念,还有我乡教研员的思考和指导,虽然不算太成熟,但却大致有了合作式学习的基本思路。

在讲完课之后,当我还沉浸在整堂课的得与失的思考中时,北京来的沙莉老师上了《鲸》一课,同样是应用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一节课过后,之前我一直困扰的问题似乎迎刃而解了,如何使合作学习更有时效性,不流于形式,让学生学生真正去讨论,这个问题我有了自己的看法并有了对课的一些改进措施:

一、更加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

如果我能在学生合作之前,更加细化分工,也许学生在小组活动时会效果更好。可以帮助学生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能读,读出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2)我能说,说出自己对这些句子的理解。(3)我能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4)我会有感情朗读,把自己的感受用读的方式展现出来。如果这样定目标,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发言点,小组学习效率也就提高了。

二、小组学习的时机要善于把握

要使小组学习取得更大的效果,教师要善于把握合作的时机。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是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第一,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似是而非时要组织学生辩论或讨论。第二,当问题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时,要组织小组讨论。

三、对知识的查缺补漏,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比如当学生提出:“翠鸟像箭一样飞出去。”能否改成“翠鸟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出去”时,我如果激起学生的二次讨论就是最佳的小组合作时机。

三、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导向。

小组合作评价的形式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及时反馈性评价,小组内评价,小组之间的评价等。而我在这节公开课中,对这一点做的还甚少。

篇13:《画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会认6个字, 会写“丹”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猜谜语。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 请同学们猜一猜。

出示:解落千秋叶, 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2.指名答。 (板书:风)

3.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是风的。

4.它不仅是一个谜语, 还是一首诗, 诗名就叫《风》。诗人全文没写一个风字, 却句句藏风, 多妙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5.诗人把风藏在诗句里, 有几位小朋友把风藏在了画里。我们一起来学习15课《画风》。

二、识字、写字

1自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情况。

(1) 出示句子:

陈丹说:“风, 看不见, 摸不着, 谁也画不出来。”

宋涛想了想……说:“下雨了, 风把雨丝吹斜了。”

赵小艺笑着……呼呼地转。

(2) 指名读, 小组读, 男女生赛读。

3.三个句子, 同学们读得真好。课文中是哪几个小朋友在画风?他们的名字中还藏着六个淘气的生字宝宝呢, 让我们一起找一找吧!

4. 这六个生字中有三个是《百家姓》中常见的姓氏呢, 谁找到了?

5. 我们周围有姓这三个姓的人吗?

6.看看剩下的三个字, 你还在哪些词语里见过它们? (组词) 这里面有一个字笔画特别多, 你怎么记住它?

7.指导书写“丹”字。怎么把这个字写正确呢?教师范写, 学生临写。

三、学文朗读

1. 默读课文 4~8 自然段, 用“_________”画出三位小朋友画风的句子。

2.学生交流勾画的句子, 教师相机指导。

银赵小艺:

(1) 是谁先画出风来的?

(2) 学生读句子, 教师板画。

(3) 出示句子:“只见她在……旗子在空中飘着。”

(4) 怎样才能读出风的感觉?赵小艺第一个画出风, 她的心情怎样呢?

(5) 思考:赵小艺的画中风藏在哪里?

语句训练:风来了, 风把__________吹得____________ , 风藏在里________________。

(6) 赵小艺只画出飘动的旗子吗?

出示句子:“她画了个拿风车……地转。”

风又藏在哪里?谁能读出风车呼呼转的感觉来?

语句训练:风来了, 风把____________吹得_____________ , 风藏在里____________。

银陈丹:

(1) 赵小艺画出了风, 陈丹也会画风了。她又是怎样画风的? (板画)

(2) 出示句子:“说着……弯弯的小树。”

同桌互读, 把“风”读出来。

指名做动作读。

(3) 陈丹也画出了风, 她心情如何? (练读)

(4) 语句训练。 (同上)

银宋涛:

(1) 宋涛又是怎么画风的? (板画:直直的雨丝)

(2) 看看老师画得好不好?

(3) 出示句子:“宋涛想了想……吹斜了。”

生齐读, 师画斜斜的雨丝。

(4) 指导朗读。

(5) 语句训练。 (同上)

轻声读小诗。

不知不觉间, 我们将课文内容写成了一首小诗。一起读一读, 让风藏在你们的朗读中。

4.小结:让我们带着对小朋友的夸奖读最后一段吧!

5.齐读全文。

四、拓展

1援他们会画风了, 你打算怎样画风?

2援写一写:把你画风的想法写下来吧!

五、总结

篇14:《灰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关键词]教学设计 课堂 目标 过程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81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事件的发展进程,是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因此,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读懂人物的内心是学习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学写“胸脯、仰望、欢快、面包渣……”等词语,积累描写灰雀的句子。

2.整体感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揣摩人物的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列宁对灰雀的爱护。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重在积累

1.在《我们的民族小学》中,我们学了这个字,(板书“雀”)谁能为它找个好朋友?(孔雀、灰雀……)

2.(补充板书“灰”)让我们记住这小家伙的名字吧!(学生齐读)

3.你能用一个词夸夸它吗?(漂亮、美丽、惹人喜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经过预习,我们已经把生字学会了,把句子读通的同学请举手。

2.这个故事,除了灰雀,还有谁?(板书:列宁、男孩)

3.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

“公园的白桦树上有三只( )的灰雀。一天,列宁发现( ),原来是小男孩( )。后来,小男孩又( )。”

(三)再读课文,聚焦“喜爱”

1.这节课,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这个词——“惹人喜爱”。(齐读)

2.默读课文,找找灰雀惹人喜爱的句子。

3.出示“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非常惹人喜爱”。

(1)指名读,并正音。

(2)灰雀的胸脯在哪?观察“胸脯”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出示:“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非常惹人喜爱。”)指名读,教师示范,指导“声断气连”的方法。

5.灰雀的什么非常惹人喜爱?

(1)随机板书:粉红、深红。

(2)小结:抓住了灰雀胸脯的颜色来写。

(3)板书:婉转地歌唱

教师引读:“它们在树枝间婉转地歌唱,那歌声真好听。”“婉转”用来形容声音好听。

(4)小结:抓住灰雀的动作来写。

6.作者李声权抓住灰雀的特点,通过颜色、动作的描写为我们勾画出这惹人喜爱的灰雀,让我们带着情感读一读。(齐读)

(四)三读课文,解读动作

1.你们喜爱灰雀吗?列宁喜爱它们吗?(喜爱)老师发现文中没有一句是说列宁喜爱这三只灰雀的,让我们到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2.读第一自然段,找到描写列宁的句子。(随机出示:“列宁每天……他每次……”)

(1)“仰望”:抬头向上看——仰望。拓展:向远处看——远眺 / 远望;向四周看——环视 / 环顾;从高处向下看——俯视 / 鸟瞰。

(2)“渣”:指名读,随机正音。

(3)“每天”“每次”:跟着老师一起在这两个词的下面画小黑点。小黑点的作用可大了,它告诉我们就是这个词让我们读出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出示标注框)让我们把“喜爱”写在这两个词的边上。

(4)再读一读,从哪个词能看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仰望)。

(5)通过解读列宁的动作,读懂他内心对灰雀的喜爱。

(6)难怪列宁(引读)——“每天到公园散步”,难怪(引读)——“他每次走到白桦树下……”

3.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拓展练笔,学以致用

学习作者,抓住小动物的特点,通过颜色、动作等写出它的可爱。

上一篇:马集初中13-14第二学期工作计划下一篇:多国运动员盛赞北京冬残奥观后感启迪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