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2024-05-05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精选十篇)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1

一、 精选比较例文, 激发学习兴趣

文言文比较是近两年兴起的学习文言文阅读的新方法,通过比较能够使学生认识文言文的本质属性,建立两者之间相互关系。一方面,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初中苏教版教材包含有29篇文言文,不包括古诗词。文言文课文是丰富的教学资源,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将具有某方面相似的文言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帮助学生掌握。如:《陋室铭》与《爱莲说》文体相近 ;《小石潭记》与《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手法相近;《桃花源记》与《孙权劝学》的思想内容相近……教师均可以充分利用以上课文, 将两者或两者以上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文言文文体、写作手法及思想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应合理开发读本资源。文言文的学习应不仅仅限于教材,还需要开发一些读本资源。可要求学生在对教材上课文学习后,进行独立自主的阅读,通过文字将比较阅读中获得的感触及体会记录下来,培养学生思维迁移及扩展能力。通过比较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丰富教学内容,扩展学生阅读量。

二、 筛选比较方法, 培养探究能力

比较阅读是常规阅读的拓展阶段,当阅读升为比较阅读后,其阅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当然,进行比较阅读需要建立在理解全篇思想内容、重点字词意思的基础之上。若没有读懂该篇文言文,比较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就需要教师选择好比较方法。对于文言文而言,比较方法有很多, 可对两者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进行比较,也可对层次结构及题材风格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同时应注意选择的切入点尽量小,切忌泛泛而谈。如:学习《醉翁亭记》时,可拿《岳阳楼记》进行比较。截取以下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今天已经全部学习完《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两篇文章 ,那有哪位同学能够总结这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呢? (自由发言)

生1:从内容上来看,两篇文章都是写景抒情。

生2: 两位作者都是在被贬的条件下写的。

生3:《醉翁亭记》抒发的是“与民同乐”的情怀,但《岳阳楼记》抒发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大家总结得都不错,那还有谁能够从两者的表达方式、句式上进行比较呢? (自由发言)

……

通过这种比较方法,给学生留足思考时间,并在课堂中加以引导,对课文进行钻研比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比较阅读过程中,进行有创意、多角度的阅读,深刻体会文言文的魅力。

三、 加强比较训练, 提高阅读能力

近年来,比较阅读已成为当前中考命题的主要趋势,在中考试题中占着较大比重。通过比较阅读,能够考察学生多方面能力,如:理解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探究能力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学习中加强文言文比较训练,通过比较训练,培养学生各种能力,进而使学生能够在中考中得心应手。当然,在进行比较训练时,应在文言字字词落实的基础之上,合理选择比较阅读方法对重点内容加以记忆,使学生在面临相似问题时能够运用自如。如:学习《黔之驴》内容时,可将其与《狼》进行对比。截取教学片断如下:

师:大家都知道,《黔之驴》是柳宗元写的,而《狼》是由蒲松林作,两位用生花妙笔为我们展示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生活画面,细细品味两篇文言文,从中会发现有很多相似之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篇文章。从主题、情节及语言上大家能发现什么呢? (自由发言)

生1:从主题上来看,两篇文言文大致相同,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只要勇于斗争,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生2:从情节上来看,《黔之驴》主要讲的是一只老虎吃掉驴子的故事,而《狼》讲的是一位屠夫怎么杀死狼的故事,两者都是弱小群体杀死强大群体的情节, 旨在告诉我们只要足够勇敢,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生3:从语言上看,《黔之驴》与《狼》的语言都较为精简。《黔之驴》中有“稍出近之”“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中有“少时,一狼径去····目似瞑,意暇甚”等句子,这些句子都非常简练,但是都能够表达出作者意思, 可谓耐人寻味。

师:嗯,都不错,那大家能不能更加深入地探究呢? 比如:从两位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上研究其成因,或者是为什么两人都选择寓言这种形式来表达呢?

……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2

一、学习目标

1、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与技巧。

2、能准确熟练阅读浅易课外文言文(段)。

二、学习流程

(一) 导入揭题

(二) 考点聚焦

(三) 学法指导

(四) 例题导学

(五) 合作探究

苛政猛于虎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贡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于虎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

[式:同“轼”,车前横木。舅:古代称丈夫的父亲]

推敲

贾岛初赴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已,欲改“推”字为“敲”。商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尹,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尚为手势推敲未已。愈问知之,为定“敲”字。

[吏部:古代管官吏任免与考核的机构。权:代理。京兆尹:京城地方长官第三节:仪仗队的第三层。]

(六)中考链接[宁波中考]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无击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注:杨朱:人名。缁zī:黑色。]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衣缁衣而反B、甚矣,汝之不惠C、为天下唱D、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衣素衣而出(穿)B、天雨(下雨)C、子无击矣(孩子)D、子亦犹是也(好像)3、将文中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2分)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则小故事中,你领悟到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课堂小结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3

导入语: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洋洋古文,包罗人间万象,赋手文心,写尽千年绝唱!我们所学过的每一篇文言文几乎都能给大家带来享受,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文言文。

二、明确考点

临近中考,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文言文部分都会出哪些内容考大家,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一份中考语文试题,试着总结一下出题的内容?把你的发现说给大家听。(生回答略)

老师: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现在我们再来一块明确一下考点。

出示幻灯片:现在有哪位同学愿意站起来声音宏亮地读给大家听?

老师评价:读的声音宏亮,吐字清楚,非常好!

老师:大家明确了考点,如果再能掌握一套科学有效地复习文言文的方法,相信我们的学习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示例及解题

1.读准字音和停顿

字音应该特别注意通假字。如“法家拂士”中的“拂”,因为通“”应该读“ ”是“”之意;“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属”应该读“”是“”之意。

停顿应该注意从意思入手。如“其一犬坐于前”、“今天下三分”。

2.背诵默写

(1)直接默写。例:“人生自古谁无死,。”

(2)理解性默写。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表现目送友人远去的诗句是“。”

3.文句的翻译与理解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做到明白、流畅、简洁。

分三步:释词、串句、顺意。(参看指南第75页)

例:(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特别要抓住重点字词的意义,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常用的文言虚词、词性活用,我们在复习时有应该进行归纳。

4.常用的文言虚词

(1)“之”的用法

A.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 属予作文以记之

C. 鸣之不能通其意

D. 何陋之有

E.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F. 辍耕之垄上

G.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H. 呼尔而与之

(2)“以”的用法

A. 以君之力

B. 以塞忠谏之路也

C. 是以先帝简拔

D. 必以情

E. 以刀劈狼首

F.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G. 必以分人

H. 以彰其咎

(3)“而”的用法

A. 临溪而渔

B. 杂然而前陈者

C.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D.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4)“为”的用法

(5)“于”的用法

(6)“其”的用法

四、反馈测评

出示幻灯片:反馈测评

幻灯片:中考语文试卷

大家在下面读第一个文段,试着疏通第二个文段。

师:有哪位同学愿意站起来疏通一下文段(二)?

生答:(略)

师:好,咱们一块看问题。

第1题考查大家什么内容?谁回答?

生答:(略)

师:第2题考查大家什么内容?注意特殊语法、关键词语,请同学翻译。

生答:(略)

师:第3题考查大家特殊写作手法。按照刚才咱们总结的方法试着答一答?

生答:(略)

举例论证,用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观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更能说明任何人的成功都需要艰苦生活的磨砺。

师:第4题考查大家什么内容?对主题思想的把握。

生答:(略)

师:第五题考察大家文意把握的第几点?联系实际谈感受,注意咱们总结的做题方法。你试着做做?

师答:(略)

五、复习方略

1.立足课本,分课梳理

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的都是课内的。建议同学首先对初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进行认真的分课梳理,尤其是教读课文要有详细的了解,要做到熟读成诵并能逐句翻译,对课前提示、课下注释、课后练习都要认真仔细阅读、复习,把握有关的重点难点,力争做到耳熟能详。

2.归纳要点,形成系统

这一步,是在前面“立足课本,分课梳理”的基础上,对认真复习过的内容进行一个综合归纳、比较的过程。建议同学采取要点归纳的方法对中考文言文阅读常考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常用的文言虚词、词性活用等。

3.综合练习,寻找规律

“综合练习”是文言文复习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但要注意三个问题:一、应该以做好前两阶段的复习为基础,把已经掌握的知识运用到练习中;二、必须明确考查的重点,围绕重点进行练习,克服盲目性;三、要从练习中归纳一些典型题型、解题思路、方法等。

六、结束语

(《秋日思语》的背景音乐下)

老师(结束语)同学们,九年磨砺,立志凌绝顶;白日竞渡,破浪展雄风,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中考的战鼓已经擂响,相信大家一定会掌握一套科学有效的复习文言文的方法,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地去书写你们青春岁月里最绚丽的一笔,给你们的青春交上一份无悔的答卷!

七、板书设计

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对策 篇4

一、指导词汇、语法的归纳总结

文言文阅读难就难在其文体与今日白话文的差异, 包括词语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特定的句子表达形式, 这些常常给学生理解文章大意造成困扰, 但这也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虽然文言文的基础语法涉及内容繁杂, 但有规律可循。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对常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进行归纳总结, 以方便学生理解记忆并触类旁通, 降低文言文的阅读难度。

例如, 文言文虚词是文言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句子的翻译至关重要, 常用的有“乎、为、何、乃、若、其、者、而、也、焉、以、且”12个, 但每一个词又有很多意思和用法, 这就需要平时的积累和归纳总结。以“焉”字为例, 一般具有以下几种词性和含义。

1.作兼词时, 有“于彼”、“于之”、“于此”之意, 如《五人墓碑记》一文中的“五人者,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激于义而死焉 (在这件事情上) 者也”。也有“于何”之意, 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如《愚公移山》中的“且焉置土石?”

2.作代词时, 常相当于“之”, 如同样出自《五人墓碑记》中的“去今之墓而葬焉,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也可译为“哪里, 怎么”, 如《论语》中的“割鸡焉用牛刀”。

3.常作语气词, 有以下几种。

(1) 用于句末, 表示“了、啊、呢”。如《六国论》中“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2) 用于句中, 表示停顿, 相当于“也”。如《师说》中的“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或师焉, 或不焉, 小学而大遗”。

(3) 作词尾, 相当于“然”, 译为“……的样子”、“……地”。如《石钟山记》中的“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硿硿焉”。

二、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预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习惯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通过预习初步了解所学知识, 明确自身的学习难点, 有利于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知识以解答预习过程中的疑惑, 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同时也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弥补教师教学内容的局限性,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预习习惯, 既要有针对性也要个性化。开始应该从一些趣味性较强的文言文入手, 预习以了解文章大意, 能在上课前叙述文章大意为主。在预习过程中, 学生会试着自己按照文章中的注释来翻译课文, 并有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和疑惑, 急需教师解惑, 从而对课堂学习充满期待。该阶段教师要以鼓励和表扬学生为主, 肯定学生的见解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以提高学生的预习积极性。随着文言文课程的深入, 预习内容和要求也应该更有深度, 从最初的以了解知识为主到培养学生对文章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为主, 鼓励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将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进行归纳, 与之前学过的内容建立联系, 进行比较分析和记忆, 并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进行评价, 以此培养自学能力, 进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加强课外阅读训练

由于教学任务和时间的局限, 教材中的文言文课文多是节选, 只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 在内容和体裁上难免有所缺失和局限, 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因而, 适当的课外阅读训练对于学生学习文言文尤为重要。一方面, 额外的课外阅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记忆, 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其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习文言文的有用意识。例如, 学生在学习教材中的《赤壁赋》即“前赤壁赋”之后,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知名度较小的“后赤壁赋”进行课外阅读, 让学生通过自我阅读之后, 对比两文的异同, 谈论为何“前赤壁赋”更有名, 以及自己更喜欢哪一篇。这样, 一方面让文学知识成为学生的课后谈资, 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另一方面, 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文言文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还能对文章有更深刻的认识。

四、注重文言文的文化内里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篇5

一、设计思想:

课外文言文阅读赋分从严。文段较为复杂,难度比课本选文更大,目的是拉开档次。纵观历年的中考卷,可以发现,课外文言文的考察还是建立在课内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其内容有成语故事、寓言故事、人物传记、著名典籍中的精彩片段等,我们只要能将课内文言文中积累的知识进行迁移,粗略疏通文段大意,整体感知文段内容,结合具体阅读提问,理解问题真实意图,对照文段本身实际,采用正确全面解答文句,最终得到自己满意的答案也就顺理成章了。

引导学生从历年中考卷的课外文言文主观性阅读题的分析题干、寻找文段中相关题干的原句、联系上下文查找、得出正确答案,这种引导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是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也是最高效的学习方法,不仅客服了学生对课外文言文艰深难涩的畏惧心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自己探究知识的兴趣。通过学生自己发现知识的规律,增强了学生对文言文特别是课外文言文的学习信心,解开他们对课外文言文的畏难心结,从而爱上课外文言文。

二、教材分析:

课外文言文主观性阅读是胸襟中考能力考核中的重要内容,所占分值大约在5、6分左右,学生对于陌生的文言文阅读普遍具有畏难情绪,由于缺乏常规训练,未能掌握解题思路而造成不必要失分。如何进行课堂训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与技巧,提高课外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个重要的问题解决好了,在此项考核中少失分甚至拿满分都是有可能的。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最有效的方法还是从课堂内来,从实践中来,从总结和反思中来,这可以让我们的复习在原有的基础之上更有效果。

三、学情分析:

在面对主观性阅读题,解决内容理解类题型的时候,学生往往忽略从文本中找答案,往往凭空臆想,答案思路单一,不能做到分点多角度地进行回答。这些都是学生已读通文本却无谓失分的主要原因。如何做到使学生解答课外文言文所提出的问题,首先要把课外文言文的内容基本看懂。只有在课堂上进行解题思路以及技巧归纳的反复训练,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解题方法。所以在学法上培养学生在自主归纳和小组探究相结合的基础上,结合专门的练习,规范答题思路与习惯性作业,达到答题全面,准确,从而降低失分率。

四、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以中考题为例,引导学生按照以下几个步骤,逐步自主探究解题思路和方法:第一步,熟悉提问内容(即读题);第二步,理解题型特点(即审题);第三步,寻找答题思路(即解题);第四步,全面组织答案(即答题);第五步,归纳答题方法(即结题)。

2、培养学生巩固和运用探究成果的能力:通过课外文言文主观性阅读题的相关专题训练,让学生反复使用自主探究得出的解题方法,巩固学习成果。

3.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资料的能力,并能创造性地提出个人的观点看法和建议。

五、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题”、“审题”,点拨学生“解题”、“答题”。

2、教学难点:归纳整理答题方法和总结答题规律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点拨学生探究疑难,让学生自己发现解题的方法,自己归纳解题的规律,自己加强成果的巩固,增长自己的才干,增强学习课外文言文的信心,真正提升学习的能力。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资料准备:搜集2006年至2013年广东省中考试卷附加题之主观性阅读部分,思考它的考查内容和分值比例及分值安排的变化趋势。

2、教师的教学准备:消减学生对课外文言文主观性阅读理解题的恐惧心理,激发学生探究疑难的热情,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

八、教学过程:

(一)导语:

每一份语文试卷都安排了一条小尾巴,它悄悄地跟在作文大庭院的后面,占据着一个小小的角落。也曾因位置的不起眼被同学们忽略过,也曾因难度的出名被同学们挑战过,但是,要想让它完全臣服于你的足下,那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就是课外文言文阅读题,我们语文试卷里通常称作“附加题”。

附加题虽为试卷的附加成分,如果你能够拿分,也一样等值计入试卷总分,为你的试卷加分。虽然它有一定难度,也并非无懈可击,只要我们在课堂上注意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很多时候稍加思索,借用一下学过的文言文知识特点,把它们迁移到附加题的解答中,难题也能步步攻克,疑惑亦可迎刃而解。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附加题中主观理解性阅读题的解答方法。(展示教学目标)

(二)课前作业检查及思考: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课前作业,仔细思考2006年至2013年的附加题,考察有哪些类型的题目呢?(同学们自己归纳出以下考察结果:分值增至10分,理解阅读分重。)

2006年6分:断句2分、内容理解4分;

2007年10分:释词2分、断句2分、内容理解2分、人物评价4分; 2008年10分:释词2分、断句2分、内容理解2分、人物评价4分; 2009年10分:释词2分、断句2分、内容理解3分、人物评价3分; 2010年10分:释词2分、断句2分、内容理解4分、人物评价2分; 2011年10分:释词2分、译句3分、内容理解2分、故事寓理3分; 2012年10分:释词2分、译句3分、内容理解2分、联系思考3分; 2013年10分:释词2分、译句3分、相关成语及启示2分、内容理解3分。

大家总结一下,比较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看看有何规律可循?(小组探究,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共同点:释词(2分)和内容理解(2-4分)为近年必考项目,断句(2分)或译句(3分)选考其一。

不同点:断句和译句只考其一,联系实际谈感悟的考题(2-4分)方式灵活,有的考查人物评价,有的联系相关成语,有的联系实际思考,有的考给人的启示,有的考故事蕴含的道理。

在考试中,释词可以根据平时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借用课文中出现过的相同的字词或同类型的释词方法来解决。字词积累也可以帮助断句和译句。所以释词和断句、译句完全可以依据文言文积累来解决。那么,近年必考题型之一的内容理解类和灵活多变的联想感悟类主观题该如何解答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寻内容理解和实际感悟这类主观理解性阅读题的解答规律,研究出一个思路明确又步骤鲜明、切实可行的解题方法。

(三)示例解题,探究内容理解题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

1、以2006年广东省中考课外文言文内容理解题为例,我们主要从结合主题联系实际的角度来分析题型特点和思考方向。

第一步:先读一遍题目:“(2)有人曾诬告郭进通敌,郭进为什么还为他“请赏以官”?太祖开始不答应,后来为什么还是“赏以一官”?(4分)”

第二步:分析题干层次:第一层,为什么为他“请官”?第二层,太祖开始不答应,后来为什么还是“赏以一官”?

第三步:联系题干关键词,在原文中划出相关语句:“请赏一官”。..第四步:联系上下文,找出文中与题干有关的关键词,“诬告、通敌、赎死、诱降”。第五步:联系关键词,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1)有人“诬告”郭进“通敌”。(2)太祖“缚其人予进”“自”“处”。(3)郭进以“取”敌“城”、“寨”“赎”“死”“请”“官”。(4)“其人诱其一城来降”。(5)郭进“送之于朝,请赏以官”。

第六步:对照问题,了解题型特点:于人物传记的故事情节中阐明道理——清者自清,忠臣不二。第七步:以文中相关内容答题,找准答案:其人诱敌降城,所以为他请官。温故以上解题思路,明确分析解题的每一步骤,概括出解题方法:找题干,划关键。上下文,串一串。现成的,就照搬。断续的,连成线。审准题,对应看,真无语,自己编。

2、类似地,请同学们按照上述步骤解答本题的第二问。

同学们自主探究,按部就班,步步明细,清晰解答,加强理解做题思路,记忆解题方法。

请一位同学讲解自己的做第二问的方法。如下:(1)阅读题目、分析题干:后来为什么还是赏以一官。(2)划出文中与题干有关的关键句:“太祖于是赏以一官”。

(3)联系上下文:进复请曰:“使臣失信,则不能用人矣。”(4)找出问题的正确答案:太祖不使郭进失信于人。

大家共同归纳题型特点:以人物传记为主要内容,考查故事情节的理解。总结解题方法:明细思路,简化步骤,方便实用,轻松好记。

找题干,划关键。上下文,串一串。现成的,就照搬。断续的,连成线。审准题,对应看,真无语,自己编。

(四)小组合作,尝试探究人物评价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

1、以2007年广东省中考相关题目为例,学生尝试练习解题。题目:“3.香居因为什么事向齐宣王进谏?(2分)4.根据文段内容,说说香居和齐宣王各是怎样的人。(4分)学生独自完成第3题,巩固已学的课外文言文的解题方法。”

(由学生宣布思路步骤和答案要点如下:找题干——什么事、进谏;划关键——“王为大室,三年而不能成”;上下文——“群臣莫敢谏”“香子止”。答案基本完成:王为大室,群臣不满。)

2、小组合作探究第4题的题型特点、解题思路和方法。题型定性:总体来看,这是一道根据内容,评价人物的题。如何评价人物呢?同学们可以自行尝试一下。

首先,找题干——文段内容、香居和齐宣王、怎样的人? 划关键——“王为大室”、香居问谏;上下文,串一串——群臣莫敢谏者,香居敢谏(勇敢劝谏),何谏之晚也,寡人不肖(认错改错,证明劝谏有效,反证香居善谏)

各小组交流小组学习心得,归纳总结如下: 题型:人物评价类。

思路:评价谁,依何事。对准人,定好位。语准言,全面美。

3、人物评价题型练习:以2008年内容理解题、2009年情节理解和人物评价题、2010年情节理解和人物评价题作为基础训练习题,巩固对人物评价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掌握理解。

2008年题目:

“3.袁公两次问陈元方。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袁公两次问话的主要意思说出来。(2分)4.指出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4分)” 2009年题目:“ 3.张说“附奏”的目的是什么?(3分)

4.结合本文内容说说陈良祐是个怎样的人。(3分)”

2010年题目:“3.于成龙如何断定被捉的两人就是“真盗”?(4分)

4.请各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文中人物的主要特点。(2分)(1)盗贼:_______(2)于成龙:_______”

(五)自主探究,寻求人生哲理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

1、生活哲理类:自主探究2011年广东省中考卷附加题《言黙戒》主观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思路和步骤。

题目:“3.作者为什么认为鸡“鸣”与“不鸣”都是“自为不祥”?(2分)

4.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3分)”

(1)学生自主探究,独立完成附加题的主观理解阅读部分,并写出自己的思路和解题步骤。

(2)小组交流,每个同学讲述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步骤,提出自己觉得难以把握的部分,共同探究疑难。

(3)全班同学交流小组内未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明确归纳如下:

题型变化:既非内容理解题,又非人物评价题,是什么题型呢?——分析题目关键词“故事”“道理”,归类为人生哲理类题型。

答题思路和方法:将故事内容上升到人生哲理层面,找出文中相关人生哲理的重要语句作答。

2、类似地,学生自主探究2012年广东省中考卷附加题《程氏爱鸟》的主观阅读理解题解题思路和步骤。

题目:“3.联系上下文,众鸟“皆巢于低枝”的原因是什么?(2分)

4.选文最后“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一句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3分)” 归纳疑难如下:

思路:找题干——“引发思考”应该思考什么?划关键——依据是引文的句子“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思考的方向:人与蛇鼠比较更凶恶,因为人以恶毒的态度伤害动物。

正面回答的答案就是“人不能伤害动物,应该与其他动物和谐共处,爱护动物,保护生态。”

3、类似地,学生自主探究2013年广东省中考卷附加题的主观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思路和步骤。

题目:“

3、请写出选文包含的一个成语,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2分)

4、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3分)”

归纳疑难如下:考查相关成语积累,成语的人生启示,成语故事与历史故事的道理关联。可见,语文知识的考查越来越灵活,所以,我们日常学习要丰富积累,考场做题要活学活用。

题型更加灵活多变,对策万变不离其宗:找题干,划关键,上下文,答对点。分析细,答全面。

(六)回顾反思,归纳小结。

思考以下问题,同学们自由讨论。

1、常见选文主要内容是什么?

2、常见选文主题有何特点?

3、提问内容主要是什么?

4、如何组织答案,规范答题? 归纳小结如下:

1、文段内容:以人物传记、名篇精段、成语典故或寓言故事等内容为主。

2、文段主题:以体现人物个性品质、人生智慧哲理等主题多见。

3、阅读理解性主观题型:内容理解题常有,思考启示时出,联系生活实际,灵活对答紧扣。

4、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方法:

A、内容理解题:找题干,划关键。上下文,串一串。现成的,来照搬。断续的,连成线。审准题,对应看,真无语,自己编。

B、人物评价题:评价谁,依何事。对准人,定好位。语准言,全面美。

C、人生感悟题:选事例,洗情节。审细节,出事理。联生活,想人生。大道理,小事情。小中大,要看清。

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四关” 篇6

一、文从字顺把好句读关

韩愈在《师说》中道:“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很显然,要想准确地理解文句的意思,准确、顺畅地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子中的朗读停顿,是学好文言文的第一步。就中学生而言,由于受年龄、阅历、阅读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初读文言文往往摆脱不了现代文的思维定势。如果老师不耐心地给予指导,他们极易把语句读破,自然关系到对句义的理解。因此,句读的正确把握,是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不可忽视的一个教学重点。2009年江苏省13大市的中考语文试卷中,有两份试卷就直接考学生断句,如连云港卷以《宋史·赵普传》中的“刑 以 惩 恶 赏 以 酬 功 古 今 通 也”让学生断句。如果学生在句读方面训练有素,就可以轻松做题:“刑 以 惩 恶/ 赏 以 酬 功/ 古 今 通 也”。这样,句读问题解决了,为解决其它问题奠定了基础。笔者以为,在句读方面,老师课前对所教内容要作充分的预设,对易错的地方,该领读的就领读,该范读的就范读,遇到特殊句型,该强调的要强调。如人教版九下18课《孟子》两章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有这样一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按照学生的阅读习惯,就很容易把“入”和“则”连起来读,也可能把“出”和“则”连起来读。对此,老师一方面可直接领读,读完之后,突出强调。另一方面,可放手给学生读,仔细听他们读得正确与否,如果错了,当众及时纠正,加深学生课堂印象;如果对的,当众给予肯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效果或许会更好些。

二、字斟句酌狠抓语义关

语义,是指词语的意义。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我们祖先留下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绝大多数是靠历代的文字记载而延续下来的。要了解我们伟大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汲取其中的精华,首先就得读懂文言文。对于刚接触文言文的中学生而言,文言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词义的变化、一词多义等语法现象,往往让他们感到一头雾水,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效果。因而,让学生正确掌握课文词语的含义,又成了教学中的另一个重点。2009年江苏省13大市的中考语文试卷中,词义解释和句子翻译的分值占了整个文言文阅读分值的一半以上。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实词还是虚词,都要引导学生字字落实,不能一知半解。与此同时,要求学生不仅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默写课文中的内容,特别是名家名篇;而且能准确记住注释以及注解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并理解其含义。只有这样不断积累,才能增强知识迁移能力。如今年的盐城卷,文言文阅读选文一篇是课内的,另一篇是选自刘向的《新序·杂事》。在这篇课外阅读选文里,要求学生解释“白雁群骇”中的“骇”。虽然这篇短文对学生来讲是陌生的,但是,有了一定知识积累的学生,就能轻松地写出答案:惧怕。因语文教材中《黔之驴》有“虎大骇”,将“骇”的含义进行迁移即可。

三、比较归纳巧过语境关

语境,是使用语言的环境。对于汉语言来讲,语境发生了变化,语义往往也会发生变化。如“故”字:“两狼之并驱如故”的“故”解释为“原来”,“故时有物外之趣”的“故”解释为“所以”,“扶苏以数谏故”的“故”解释为“原因”。所以,平时老师就要提醒学生“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增强语境意识;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善于比较并归纳它们的语义。如文言虚词“之”:“水陆草木之花”的“之”是结构组词“的”;“何陋之有”的“之”为结构助词,无义,提宾语标志;“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但是,“君将爱而生之乎”的“之”却是第一人称代词(此“之”是初中阶段唯一的第一人称代词)……再如,人教版九下21课《曹刿论战》一文中,“鼓”字连续出现三次。我们不妨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思考,让他们自己学会辨别这三个“鼓”的意思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该怎么解释。通过讨论、分析,学生理解“鼓”有名词和动词之分就水到渠成。再翻看一下2009年江苏省13大市的中考试卷,就有9个大市直接出题考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就要引导学生注意比较常见实词和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与用法,告诫学生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切忌架空分析。

四、诵读感悟苦练语感关

所谓语感,即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学好文言文,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对于发展思维非常重要。翻看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对经典内容个性化、多元化的体会、感悟与解读的考查,成为文言文阅读部分的重点和难点。在这方面要有所突破,就必须加强语感训练。培养学生良好语感能力的重要途径便是借助教材,最好方法就是诵读感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语文教材,在诵读过程中感悟知识的逻辑性、语言的艺术性、情感的丰富性、文化的多元性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语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眼之外,加上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要让学生学会用心吟诵,享受朗读,让自己的心与“文心”共鸣。长期坚持诵读训练,接受文言文优美语言的熏陶,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以此提升学生初步赏析和评价经典内容的能力,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读准句读,方能解词义;明白语境,方能辨词义;培养语感,方能知真意。句读、语义、语境和语感,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四关”可谓环环相扣,相得益彰。笔者以为,倘若“四关”得破,在文言文阅读天地里,将会呈现给学生一片艳阳高照的芳草地。

高考文言文阅读教学之分析 篇7

学生要想提高这三方面的能力存在哪些问题呢?我们应该怎样解决呢?

第一, 古今时间的间隔使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陌生感, 这是一个客观问题。对此, 教师在教学中对所讲或者所练习的篇目不能“硬讲”, 而应该提供给学生相关的资料, 比如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有关史实和典故、社会规章制度和风俗习惯等古代文化知识。这些既可帮助教师分析文章, 把握重点, 又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分析词语的含义, 从而使学生对文言文学生不再陌生。

第二, 学生翻译句子不能结合语言环境。这个问题与有些教师的讲课习惯有直接的联系。教师上课时, 大多是先翻译文章内容, 做得事无巨细, 学生学得很被动, 他们的“惑”被教师代替解决了, 因此, 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的能力也就无从谈起, 常常是学了几年文言文, 连一篇浅易的文章都读得错误百出。

其实在我们身边就有大量现成的文言文, 比如成语、成语故事、神话传说以及外交辞令等, 这些都是鲜活的文言文教材。教师要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这些“活教材”, 结合语言环境, 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帮助学生准确生动地表达思想。

第三, 学生复习文言文时不注意诵读。学习文言文, 诵读是关键。在复习中, 不能急于求成, 诵读同样很重要, 坚持下来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只有反复诵读, 才能逐渐了解、把握文章内容。中学生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必须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高考规定了学生必须背诵古诗文64篇, 还要阅读120篇左右的课外文言文, 这才能应付现今的高考, 因此学生要想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就必须要诵读。

诵读与断句有着直接的联系, 不能正确断句就谈不上正确理解。在这里顺便说一下断句的有关知识。

1.虚词是断句的重要标志, 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 它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如:其、尔、夫、且夫、盖、然则、是故、然而、犹且、凡等词常常用在句首;之、也、矣、欤、焉、哉、乎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

2.排比、对偶、顶真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子前后相承, 语势连贯;句式整齐, 四六句居多。

3.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等词, 遇到对话时, 应根据上下文理清问者、答者。

在学习文言文时只有解决了这些认识上的问题, 我们学生师才能展开进一步的教学。

第一, 学习文言文要结合现代的思想。于丹解读《论语》给了我们文言文教学一个很好的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是为了掌握古代的文化知识、精神内涵等, 是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基础, 所以我们要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分析解读, 古为今用, 挖掘古代文化中的精髓。

第二, 文言文学习, 要注重归纳和积累。尤其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以及典型句式, 我们要指导学生在分析比较中找出规律, 分门别类地进行总结, 特别要注意古今异义, 切忌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古代文化语知识多且琐碎, 教师要指导学生梳理归纳, 搞清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知识, 理清文化脉络。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扩大阅读的范围, 给学生推荐一些比较经典的文言文作品, 比如《古代文论》《文选》里的一些名篇, 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知识, 运用知识, 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并丰富自己的精神境界。

第三, 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文义。通过整体阅读一篇文章, 应能快速准确地把握这些内容:1.是什么朝代;2.写的是什么人;3.做了几件事, 包括时间、地点、涉及的人物及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性质的褒贬;4.事件的结果及意义等。学生阅读文本之后, 要准确筛选出这些信息, 并对试题中的选项加以判断。筛选信息是第一步, 而整合信息、概括观点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对筛选出的这些粗糙的、没有条理的信息进行“合并同类项”, 并概括文中主人公的观点及作者的态度。

综上所述, 对文言文内容的整合概括, 目的在于检测学生整体阅读理解的能力, 具有综合性强、难度大的特点。要完成这类题, 离不开理解词句、通晓文义、辨清主次。学生经常出错的类型, 大致可总结为“词语误解”“强加因果”“事件杂糅”“无中生有”“观点不清”等几种。只要认真读懂原文、理清脉络, 从句间关系、条件限制等方面入手, 最终会去伪存真, 豁然开朗。

文言文拓展阅读教学略谈 篇8

第一步, 冲浪体验。

1、首先要求学生用最快的速度囫囵吞枣地看课文, 看完后用一句话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课描写了潮到塘后的雄伟气势和壮观场面。) 这个环节旨在训练学生对文言文的整体把握能力, 突破斟词酌句的拘束, 用较快的速度获取最有效的信息。

2、然后回过头来结合课文注释再读课文, 通过课文注释, 学生应该能将课文读懂六成, 而这六成懂也已足够学生完成对课文的理解。所以接着要求学生自主画出课文正面描写白洋潮的句子和侧面描写白洋潮的句子, 并分析。之后, 师生共同明确:“立塘上, 见潮头一线, 从海宁而来, 直奔塘上。稍近, 则隐隐露白, 如驱千百群小鹅, 擘翼惊飞。渐进喷沫, 冰花蹴起, 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 怒雷鞭之, 万首镞镞, 无敢后先。再近, 则飓风逼之, 势欲拍岸而上。”运用比喻手法按由近及远的顺序正面描绘出潮到塘的雄伟气势;用“故事, 三江看潮, 实无潮看。”反衬下文海潮的壮观;“看者辟易, 走避塘下。”“著面皆湿”“看之惊眩, 颜始定”从观者的行动效果、感觉效果、心理效果几方面去衬托潮水的壮阔。全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让读者身临其境, 惊心动魄!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写景方式在《小石潭记》里已经重点学习过, 在这里找出不会有多大困难。) 这个环节既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巩固, 也是打破学生学习文言文恐惧心理的有效策略。

第二步, 猜测实践。

按理, 课文上到这里, 该告一个段落了, 但学生心里却仍然疑云重重, 原因是好多词句的翻译他们根本就是似懂非懂。而文言知识的教学是文言文教学中相当有份量的一块砝码, 因其不是重点课文就避重就轻或干脆放弃实在不可取, 满堂灌又枯燥无味, 其实这二者都有违编者设计拓展阅读部分课文的初衷 (“新辟了‘拓展阅读’栏目, 希望同学们在探索适合自己的进度, 比较探究阅读方法的同时, 量力而行, 拓宽自己的阅读面。”———语文课本“编者的话”) 。孔子云:“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拨开重重迷雾, 在探索中识得庐山真面目。

1、在对课文初步理解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 勾画出不懂的词句。

2、再根据上下文自主猜测其意义, 然后要求学生把猜测结果写在练习本上。 (1、2由学生独立完成)

3、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并推选出最具说服力的猜测结果, 用小括号注在自己的意思后面。 (3由小组合作完成)

4、教师点拨, 在学生自主完成上面三个环节的过程中, 老师已抽空检查了学生的课堂笔记, 对学生碰到的疑难点也已了然于胸。此时学生通过猜测与探究, 对新知识的学习欲望大大增强, 老师的点拨也就水到渠成。最后一个环节, 既是对课文的总结也是课堂的高潮, 点拨后明确重点。

在解决了字词这个难点后, 学生之前的所有疑点便冰消释解了, 课堂教学也达到了预期效果。

此环节包括四个步骤, 层层深入, 环环相扣, 为学生提供了发现和进入最近发展区的条件, 使他们在参与和合作中激扬个性, 这既是文言文学习的全新体验, 也是对文言知识的一种挑战。

第三步, 链接巩固。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学生恍然大悟的同时, 其探究知识的兴趣也被激发到了极点, 乘此机会, 老师不失时机地链接课外相关文言知识或相似文言文阅读、或激情小练笔创作, 这拓展之后的再拓展, 更会有意外的收获。

文言文阅读一直是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难点, 阅读文言文时, 学生已经习惯了固有的过程, 要么看第一句很难, 后面的内容就不知该如何对付;要么逐字逐句去翻译, 碰到不懂的和没见过的词句就做记号, 待到全文读完, 时间已过了很多, 再做题时, 却又思维定势, 很是遗憾。而新课本的拓展阅读课文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值得我们老师去探索。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深入, 文言文已不再被分门别类, 单独列入一个单元, 而是根据不同的话题分散在每一个单元, 且有精读课文和拓展阅读课文之分, 课文数量明显增加, 而拓展阅读部分, 不仅所选课文范围增大, 难度也有所拔高。本文探讨的是在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开展文言文拓展阅读。

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初探 篇9

一、巧设阶梯, 让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爱”起来

对刚进入初中的学生而言, 文言文几乎相当于第二门外语, 其难度甚至还超过英语。对于英语, 现在许多小学生毕竟还是学过一点;而文言文就不同了, 小学时只接触过几首古诗, 进入初中马上来了个“之乎者也”, 让学生“不知所云”。陌生感赶走了好奇心, 生涩味冲跑了求知欲。教师此时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激发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

首先,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听几首由古诗词谱曲而成的歌, 如王菲演唱的《水调歌头》、徐小凤的《相见时难别亦难》, 再让音乐老师教几首歌, 如《卜算子》《木兰诗》等, 听学之后让学生说说这些歌曲的特点。教师还可以把伊能静的《念奴娇》一类流行歌曲介绍一下, 让学生在歌曲的魅力中感受文言文, 从而引起对文言文学习的好感。

其次, 利用语文课前几分钟的时间, 教师列举一些初一新生熟悉的、能接受的文言常用语, 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陌生感和畏惧感。如“温故知新”“三人行, 必有我师”“世外桃源”“醉翁之意不在酒”“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这些例子让学生明白好的文言文作品是中国汉语言文化的瑰宝, 也是极其可贵的精神财富, 它能陶冶情操, 砥砺品格, 丰富精神家园。然后再列举一些深受古文熏陶和滋养的名人范例, 如毛泽东深厚的古文修养、科学家杨振宁从《孟子》中受益匪浅的现身说法、温家宝总理富含深厚文言底蕴的讲话等。

有了这样的蓄势, 学生对文言文不仅没有了原先的陌生感和畏惧感, 反而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此时, 教师别急着讲授七年级上册的《童趣》, 尽管这也是一篇趣味盎然的文言短文。教师还要用点心计, 让学生想学新知识的愿望化作欲罢不能的渴望。可以选一些学生在小学时就接触过的文言文典故, 如《矛与盾》《郑人买履》《愚人执竿》等, 这些故事学生早已熟悉, 现在看到文言原文, 会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再加上教师激励的语言, 学生自然会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文言文和现代文语言表述的不同, 不仅不会影响学生阅读的兴趣, 反而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我国古代的《庄子》《列子》《韩非子》《笑林》《淮南子》等名著中, 既具知识性又富趣味性、启发性的典故俯拾皆是, 选择浅易的几则作为初一学生文言文入门的读物, 用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确实是一种有效的尝试。

二、指导学法, 让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实”起来

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但毕竟文言文同现代文有着时空距离, 对毫无文言文阅读基础的学生来说, 学好艰涩、枯燥的文言文还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指导、系统的训练。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形成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才能真正体现有效性。

首先, 指导学生自主预习,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文言文阅读也是如此, 教师不要用自己的教去代替学生的学, 应相信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 教师要遵循新课程有效教学的理念, 转变以往“先教后学”的习惯做法, 让学生“先学”后再教。教师要积极指导学生课前科学地预习, 在充分预习的过程中努力完成课程文本所涉及的显性问题和隐性问题。

文言文的预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读课题和作者, 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对课题, 不妨从“写了什么”和“文体”来考虑;对作者, 则从“名、评、时、地、著”五字入手, 课文注释已标明的读一读、画一画, 课外资料上的重要内容用摘记的形式补充。二读课文, 初读解决课文生字, 借助课文注音和工具书, 将课文读准确, 读通顺。初读的遍数应根据个人基础, 读到自己满意为止。读时声音响亮, 口齿清楚, 想象同学老师就在身边。有条件的还可以听读磁带或录音。再读时以句或段为单位, 结合课文注释以及文言文辅助资料, 将每句话、每段话的意思用现代汉语清楚地讲出来, 讲述时遵循“自己先讲, 然后参考注释”的顺序。所以, 再读的实质是让学生自己讲。讲的要求由低到高, 由断断续续到连贯, 由生疏到熟悉。其间将自己还不能理解的地方用笔标注, 以便课堂上重点解决。三读课后练习, 借助练习检测自己前面两读的效果, 有疑问的地文用笔特别标注出来。四读全文, 体验成功, 享受自主学习的快乐, 并从心理上暗示自己:文言文学习并不难, 我自学也能学懂。文言文阅读的有效性体现在:课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 学会欣赏与评价,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其次, 加强文言知识指导, 掌握文言文阅读的规律。

在文言文阅读中, 教师应将相关文言知识讲清楚, 这样, 学生在阅读时就有章可循。有人认为, 对初中学生不必要讲什么词法、句法。事实上, 这样的做法并不利于学生学习文言文, 反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掌握规律性的东西, 如:单音词变为双音词;翻译时需要补出省略的句子成分;调整好句子的语序;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注意一词多义现象;结合具体语境辨别文言文实词、虚词的具体含义。要求学生尽量直译, 但并不是所有句子都能直译, 直译不通再去意译。而且在口译的过程中, 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实, 做到前后连贯通顺。在懂得词义、了解句式特点像朱熹所说的“一字一句, 分晓真切”的前提下, 让学生反复诵读一篇篇文言作品, 才有助于提高其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这样做的好处是, 提高文言文整体感知的能力, 养成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

一篇课文学完后, 再将课文笔译在笔记本上, 分三行注释翻译, 中间是原文, 摘抄或默写时注意字间距应宽松一些, 上面一行是重点词语的解释, 下一行是课文内容的翻译。一段时间学习下来, 学生的笔记本就成了一本未出版的文言文翻译资料, 面对它, 学生自己也颇有成就感。笔记本的后面, 对文言词法、句法现象作一个归纳, 比如通假字一块, 可以采用原句、通假字、本字、意思、出处这一顺序归纳。三年下来, 学生结合笔记本对文言文作一个系统的复习, 学习文言文就有了自己的心得。

再次, 加强背诵指导,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感悟力。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 背诵一定量的经典名篇, 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 培养语言感知、直觉、积累、顿悟能力, 从而逐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培养独立阅读和鉴赏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一道理。

但事实上, 许多学生一听到文言课文要求背诵时, 就叫苦连天, 唉声叹气, 甚至逃避不背, 教师对此束手无策。如何激励学生背诵呢?古人云:“亲其师, 则信其道。”教师本身的范背是激励学生背诵的有效方式。在课堂上, 教师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范背是很具感染力的, 有时也可以卖个关子, 背诵时故意露出点破绽, 给学生留一份注意期待。

背诵的形式应多样化, 或默写检查, 或背给同学听, 或集体背诵, 或个别背诵, 或随机抽学号背诵, 或请优秀同学背诵示范……无论哪种形式的背诵, 都应事先让学生做好充分准备, 不搞突然袭击, 以保护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上进心。

对学生的背诵情况要及时检查和反馈。上一堂课背诵的内容要在下一堂课之前检查, 并形成制度, 以帮助少部分背诵不自觉的学生及时背诵, 对背诵实在不能过关的要降低要求再给机会, 让他们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对课前预习充分、背诵轻松的同学, 还可以提供课外佳作供其学习、背诵, 使其能更好的发展。

三、拓展训练, 让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活”起来

如果把文言文阅读定位于应付考试这样的目的, 显然违背了文言文教学的宗旨, 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文言文的精华在于文本所蕴涵的思想和哲理, 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更多地体现在对文言文隐含思想的领悟和内化。而要达到这一要求, 只是注重课内文言文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拓展训练是实现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首先, 文言文的学习应课内外结合, 互相补充, 互相渗透, 扎实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如与教科书配套使用的《语文读本》就是很好的课外阅读材料, 在教学中可选择几篇与教科书内容有关的作品让学生鉴赏品味, 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选择《七录》, 其中“抄录、沃汤”的内容相似, 可以加深学生对勤奋学习的理解。而《核舟记》的学习又可以和《核工记》对照。当然, 教师的选择应充分考虑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否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品读《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文言名著, 这些名著的写作年代较近, 浅近的文言味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其次,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影像资料, 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在学习《〈论语〉十则》后, 可指导学生上网拜访孔子, 了解孔子的身世及箴言名句等。网站中许多有趣的东西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了解孔子。但考虑到网站中内容繁多, 学生无法正确选择, 教师不妨帮助学生从网站中搜寻一些适合学习的内容, 同样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百家讲坛》里于丹老师主讲的《〈论语〉心得》 (选择与课文相关的几则) , 学生从中了解许多文言知识、文化常识, 会对孔子及其论著、思想有较深的认识和理解。

再次, 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文言学习和运用能力。如设计一些劝人“勤学、惜时、孝顺、尊师”的口语交际活动等, 在表述时巧妙地运用平时积累的文言语句, 让学生相互评价谁的引用更贴切;将故事性强的文言文如《公输》《唐雎不辱使命》等课文编成课本剧, 学生排演的过程就是对课文深层次解读、领悟的过程;仿写、改写练习, 如仿写《陋室铭》的句式、变换人称改写《曹刿论战》等, 在仿写和改写练习中, 教师要加强指导, 可以用现成的资料引路, 如钱梦龙老师对《愚公移山》的改写, 黄庭坚对《醉翁亭记》的改写等。仿写、改写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原文旨意,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文言文教学中的比较阅读 篇10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是《文言文两则》。这是小学阶段学生第三次接触文言文, 也是跟初中教材作文言衔接的一课, 所以, 如何让学生更自主地学习文言文, 以应对初中更多、更复杂的文言文, 显得尤为重要。

《杨氏之子》《伯牙绝弦》, 是学生在五年级下学期、六年级上学期学过的两篇文言文, 都是经典的故事。这课的两篇文言文也不例外, 《学弈》《两小儿辩日》同属经典故事, 但前两篇侧重于写人, 而这两篇则侧重于写事。在阅读之后, 教师可以提炼出一些对比阅读的“点子”来, 让学生重读两则文章, 进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提高阅读效率。

一、故事内容的比较

从两篇文章的题目看, 各讲了什么事情呢?如果用一个字概括, 应各是什么?

再让学生围绕“学”“辩”这两个关键词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以下问题:谁向谁学?谁和谁辩?怎么学的?怎么辩的?学的结果如何?辩的结果是什么?

这些问题是由学生提出的, 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和文本对话, 对比着阅读, 在问题情境下阅读, 课堂的效率提高了, 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故事内容。

二、主要人物的比较

两个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小孩, “二人”与“两小儿”各是怎样的孩子呢?笔者让同桌两个同学分角色朗读, 再请朗读、表演好的同学上台展示。有了这样的角色体验, 学生不知不觉读进去了, 仿佛自己就是那个专心致志的孩子, 聚精会神、一丝不苟;自己就是那个调皮捣蛋的孩子, 东张西望、魂不守舍。而参加辩论的两个学生更是红光满面, 各说各有理。

在这样的比较阅读与角色对比中, 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逐渐在学生们的头脑中清晰起来、丰满起来、灵动起来。此时, 再让他们背诵课文, 大家边背边表演, 就容易得多了。

三、蕴含道理的比较

课后练习的第4题, 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说说从这两个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对故事蕴含的道理的感悟, 首先要回顾整篇故事, 回顾主要内容与情节, 这是对学生整体感知的又一次检阅。如果说“故事内容对比”和“主要人物对比”两个环节的阅读是训练学生“提取信息”“推断解释”的阅读能力, 那么这个环节就是训练学生“联结运用”的阅读能力。通过联系生活进行对比阅读, 学生发现, 《学弈》给人的启示只有一个, 而《两小儿辩日》却给人多种启示。

另外还可增加一些弹性阅读, 让学生读一读《夸父逐日》《执竿入城》这两个文言故事, 说说其中蕴含的道理。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 丰富阅读面, 增大阅读量, 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上一篇:吸附剂应用于环境治理下一篇:劳动人事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