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论文范文

2022-05-14

小编精心整理了《文言文阅读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考点解读]高考文言文考查近几年趋向稳定,往往重点考查实词推断、虚词辨析、文言语句翻译以及文段局部内容的分析与概括,另外部分省市还出现了文言斷句题以及涉及传统文化常识的选择判断题。从选文类型来看,文言文阅读试题延续了近几年的选文体裁,稳中求变,向多样化发展。

第一篇:文言文阅读论文范文

高中文言文群文阅读个性化阅读教学分析

摘 要: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教材中的知识,同时希望高中生们能够感受到教材中想要传递的思想和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中,主要分为现代文和文言文这两个方面。其中现代文阅读在理解的过程中并没有存在太多的问题,文言文距离当今的生活相对久远,在语言的理解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为了能够帮助高中生们更好的理解古文的意思和其中的重点内容,教师决定采用不同的方式帮助他们完成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为此,教师们提出了群文阅读和个性化教学这两种授课模式,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文言文;高中阅读;群文教学;个性化授课;策略

引言:古代的诗文中通常蕴藏着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这部分内容包含了我们国家文字和语言的发展经过,蕴藏着大量的精华。将这部分内容整合成一个整体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整合其中的重点内容。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专题式的授课,有利于帮助他们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丰富他们的文学常识。不仅能够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同时能够在高中阶段弘扬中华的传统文化。高中阶段的授课需要在原有的传统授课模式中进行适当的创新,由此才能够保证高中生的积极性。这篇文章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古代诗文的授课形式。

一、群文阅读与个性化教学结合的优势

面对现阶段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老师要能够及时的发现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出现的问题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群文授课的关键点在于能够将一组类型相似的文章整合成一个专题,采用对比分析和综合处理的方式找到这一类文章的相似点和知识的共同性,从而可以高效的掌握基础的知识,并在题量的扩充中感受到知识的灵活运用。个性化授课则是为了满足高中生的不同需求。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学生在课堂中想要获取的内容广度和难度也在不断的提升,为了能够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中有着很好的发展,个性化授课是目前最适合综合授课的方式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中,学生的思想能够得到极大的发展,同时根据他们不同的需要及时的扩充现阶段的书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合理并规范的浏览教材。将这二种授课方式进行结合,一方面能够凸显出语文这门学科的优势,让他们意识到古代诗文对于语言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同时能够让他们主动的拓展课外资源,加深对语言的认识和应用,最终能够在综合的发展中感受到文学素养的提高[1]。

二、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在古代诗文的学习过程中,首先需要高中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即对文言实词的积累和运用。很多常见的文言实词的翻译在课下注释中并没有被标注出来,以致于部分学生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在理解文章的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阻碍。面对这样的困难,很多学生表示自己不喜欢阅读这一类型的文章,认为难以理解。其次是老师的讲课方式过于单一,很多情况下老师会先让同学们自己浏览全文并翻译,之后由老师对一些重要的问题进行解释和说明,但是在这样固定化的模式中,高中生们发现不了文章背后隐藏的思想,以及自己需要主动积累的内容,长此以往,他们的兴趣很难有所提高,也不愿意主动的和老师配合。为了能够改善课堂出现的情况,老师决定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简单的调整,最终提高班级整体的学习效率[2]。

三、如何在文言文阅读中落实群文和个性化阅读教学

(一)群文阅读积累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的积累能够帮助高中生们更好的理解课文的含义,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背后蕴藏的传统文化。在群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单元中的一组课文整合成一个专题,采用类比推理的方式完成对内容的介绍。例如在介绍《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时,我们首先需要简单的了解这个故事所发生的背景。此时老师可以先带领着同学们回顾之前介绍的《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言文,该篇文章与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在联系的过程中,首先请他们思考在《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采用了什么样的方式讲述的这一故事,自己的收获是什么。之后用同样的思路了解本节课需要学习的文章。这两篇文章都是讲述谋略的文言文,需要他们对当时的历史文化和背景有着深刻的了解,同时要能够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明确了任务过后。请他们开展自主阅读,并找到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的汉字或短语。在这样的群文讲解中,他们可以将之前的经验应用到一篇背景相似的全新的文章中,不仅能够考验他们对之前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能够促进高中生的个性化发展。例如在《荆轲刺秦王》一文中“为”出现的频率很高,在不同的短语中翻译的意思也有所不同,此时就需要学生对这一个词进行积累和记忆。最终补充个人的文学常识[3]。

(二)主动拓展加深内涵理解

課外拓展也是提高阅读水平的教学方式,通过引导高中生们主动拓展,能够加深他们的理解。随着年级的升高,这一类文章的难度也有所增加,教师可以考虑在课堂中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而让他们主动的落实这部分内容的学习。《离骚》这篇古文在高中阶段有着非常重要的学习价值。屈原作为我们国家的爱国主义诗人备受人们的尊重。为了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离骚》这篇古文,教师可以采用个性化的授课方式完成对这篇古文的讲解。首先在多媒体中向同学们简单的介绍诗人屈原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屈原在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的风格。根据风格的变化推测诗人屈原是否经历了什么大事。在背景资料的拓展当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和屈原相关的古文,在氛围的带动中主动的去吸收和接纳这些内容,为学习本节课的课文做好扎实的基础。在个性化的授课中,不同的人对于屈原的不同作品有着不同的喜好。他们能够对这些内容有着不同的理解,从而带着不同的情感去了解《离骚》这篇文章,感受诗人所写的“长太息以掩涕兮”的悲壮心情。通过这样的授课方式,学生能够感受到古代诗文的魅力,并愿意主动的深入了解。同时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展开搜索,并在班级中共同讨论。在这样的开放情境中感受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4]。

(三)综合运用感受文化传承

知识的综合运用主要是为了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为了能够考察群文阅读和个性化阅读在班级中落实的效果,老师可以采用专题研讨的方式将这两种授课方式结合成一个整体。写景游记类的古文是较为热门的一类文章,老师可以在课堂中通过《赤壁赋》引申出多种类型的写景游记类的文章,课内的《兰亭集序》等也可以引用到这一个专题中,作为基础的复习内容。通过课内外资源的结合,同学们能够根据自己现有的经验和知识库存分析课外的内容,在类比和推理的过程中感受到这一类文章的特点。通过扩大个人的阅读量,强化他们对素材积累和运用的能力。有些文章的背后蕴藏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老师可以借助这些机会将文化渗透给同学们。一方面能够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另一方面能够提高他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高中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尝试将新的元素融入到传统的课堂当中。这篇文章从群文和个性化阅读教学这两个角度出发,分析了如何将这两种授课方式应用到实际的课堂中,最终提高高中生的阅读技能和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卢昌菊.高中文言文群文阅读的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8.

[2]张艳芳.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8.

[3]唐金侠.语文核心素养视阈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4]周靖雯.高中文言文中的传统文化教学策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8.

作者:蒋昌彧

第二篇:阅读专题突破一 文言文阅读

[考点解读]

高考文言文考查近几年趋向稳定,往往重点考查实词推断、虚词辨析、文言语句翻译以及文段局部内容的分析与概括,另外部分省市还出现了文言斷句题以及涉及传统文化常识的选择判断题。

从选文类型来看,文言文阅读试题延续了近几年的选文体裁,稳中求变,向多样化发展。文言文阅读选文之所以以历史人物传记考查居多,是因为人物传记浅易、易懂,故事情节相对简单,人物品行具有典型性,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多表现正面人物的传统美德。如2018年江苏卷袁枚《重到沭阳图记》。

从考查内容来看,“言”“文”并重,“文”有所加重。“言”即文言知识,如对实词、虚词的理解辨析等;“文”主要指对文章的理解,如文句翻译、断句、内容分析、归纳、概括等。

从题型题量来看,大致稳定,每年命制4道小题,或3道选择题1道非选择题(翻译),或2道选择题2道非选择题(翻译、文章内容要点概括)。分值一直为20分左右,这一考查趋势将会继续保持。

从命题原则来看,题目出在“课外”,答案来自“课内”。选材是陌生的,题目是没做过的,但所考知识点几乎可以在教材中找到出处或“影子”,考生可以据此解题。所以抓好课本基本文言篇目的复习显得尤为重要。

[方法导引]

一、文言语句的理解与翻译

文言文翻译,考生失分的原因无非就是“词不落实,句不贯通”。具体表现在重点考查的词语翻译不准确,译不出句式特点,脱离上下文语境等。如果要将文言文中画线的某句话翻译好,争得高分,关键要明确命题人在译句中设置的几个“点”,翻译时注意对译出来。我们要明白,命题者设置此句翻译,说明这句必有特殊之处:或考查其中的某实词、虚词;或考查其中的某句式;或考查其中的某用法。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句中的这几个“点”译清楚,才能不失分。

在“词要落实,句要贯通”的总体原则要求下,要掌握哪些点呢?具体如下:

(一)五类实词

1.通假字:找出本字再翻译

通假字虽然不常出现在翻译中,但是准确识别并翻译到位是翻译的一个重要能力。能否译出通假字的本字的意思,关键在识别。在翻译一个文言实词的时候,如果按照它的字面意思来解释,发现明显有悖于整个句子的逻辑或句意,那么它极有可能是通假字。我们还可以通过词性来辨别,抓住搭配找通假。当一个文言实词就其字面的词性来讲,不能与其前后的句子成分很好地搭配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考虑该字为通假字。比如2016年全国卷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宋史·曾公亮传》)中“锡宴不赴”,如果按照字面意思是无法正常解释的,所以“锡”通“赐”,赐予的意思。

2.多义词:依据语境,明确含义

重要实词虽然有许多义项,但在具体句子中只能有一个义项,因此,要学会利用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确定该实词的准确义项。在语境中确定多义词的义项,特别要注意一词中几个相近而又易混的义项。如“爱”字,“爱护”“爱怜”“爱惜”义项较难区分;“坐”字,“犯罪”与“判罪”义项易混。不管多么易混,只要真正到了语境中,就只有一个义项是最恰当的。这时,也只有细辨语境,代入检验来确定了。记住:只要把词放在句中理解,把句放在段落篇章中读,一切问题皆有可能解决。比如2018年全国卷Ⅱ翻译句子“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其中“狱”“风”“文理”等,都是一词多义,“狱”解释为“案件”,“风”翻译为“声势”,“文理”解释为“条理”,连起来翻译为“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条理方面比不上他。”

3.词类活用:依据语法巧判断

翻译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命题者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理解活用词的意思和用法,首先要掌握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记住每个句子成分一般由什么词来充当:定语,一般由形容词、名词来充当;主语,一般由名词、代词来充当;状语,一般由副词等来充当;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来充当;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来充当。

再者,就是掌握现代汉语的搭配规律。如句中一定要有谓语。如“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中的“籍吏民”少了一个谓语,所以“籍”应活用为动词,“造册登记”,这就符合了“句中一定要有谓语”的原则。再如名词放在谓语前作状语。我们以前在课文中学过的“沛公军霸上”中,“军”是名词,是“军队”的意思,但是由于后面接了一个表地点的名词,所以活用为动词,译为“驻军”,这就符合了“名词不能带宾语和补语”的原则。

另外,还要将词性理解准确,将词义翻译到位。何谓翻译到位?即必须用一套用语把它在语境中的词性连同词义译出来。例如:

(1)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两种译法。一是换词法,用现代汉语的动词替换古汉语的名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译为“杀”。二是扩充法,将原单音节名词扩充为一个现代汉语双音节动词。如“沛公军霸上”,“军”译为“驻军”。

(2)名词作状语,一般要带词语“用……”“在……”“像……”等。

(3)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可分别译为“以……为……”和“使……(动词)”(或“认为……是……”)。

(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要在该动词、形容词后面补充符合语境的名词(中心语)。

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2017年全国卷Ⅱ“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此句中“青州大蝗”缺少谓语动词,“大蝗”名词活用为动词,是“出现蝗灾”的意思。

4.古今异义词:会迁移、记常识、辨古今

古今异义词是十分重要的考查点。考试中将其设为考查点的频率相当高。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单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如“走”“谷”“金”等,译时要特别把其古今义区别开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二是类似今天双音节词的同形异义词,如“妻子”“其实”等,一般情况下要把它当成两个词拆分开来翻译。

可以运用以下方法去辨识,然后进行准确翻译。

(1)联想迁移法:利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古今异义词,找出相似的语境,从而推断出文段中词语意义的方法。比如“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借助这句话中的“交通”,我们就知道了“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中“交通”的意思。

(2)记忆积累法:对于古今异义词,是需要有一些古代的文化常识积累才能识别的。比如“江”在古代专指“长江”,“河”在古代专指“黄河”。而我们现在说的“江”“河”,其范围就扩大化了。再如“牺牲”这个词,古代指供祭祀用的牲畜,而我们现在多是指为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这些与文化有关的词语,仅靠上下文不一定能知道其意思,所以丰富自己的见识才是根本。

(3)文句推敲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词语含义。比如:2017年江苏卷“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句子从“以爵”“以学”的对比分析中,得出“北面”是“尊人为师”“以……为老师”的意思,其中“北面”为古今异义词。

5.偏义复词:看搭配,联语境

偏义复词在古代汉语中的运用,按词的构成关系来看,常见的有两种类型: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关。

辨析偏义复词时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格外关注同义、反义连用词。遇到这种情况,必须依据上下文确定取哪个语素的意义,哪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然后正确解释。

(2)联系其前后的连带成分。如《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中的“勤作息”,解释成“勤劳地工作”是讲得通的,解释成“勤劳地工作、休息”就讲不通了,由此可知“息”在此处只做陪衬而无实义。因此,也就可以认定“作息”是偏义复词。

(3)从全句的意思上去理解。如《出师表》中的“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译为“不管是皇宫中的人员,还是朝廷中的人员,都是一样的,奖惩功过、评论人物好坏时,不应该有所不同”,可见句中的“异同”为“不同”的意思,那么“异同”一词只取“异”的意义,而“同”就只做陪衬了。

(4)综观全篇,从文章大局的角度来理解。如《孔雀东南飞》中的“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全诗之中,未言及兰芝的父亲和弟弟,故知“父母”“弟兄”皆为偏义复词,偏在“母”和“兄”。

(二)两种虚词

文言虚词指的是包括《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在内的一些单音节虚词。虽然在文言文翻译中存在必须译出的虚词和不必译出的虚词,但由于文言虚词用法比较灵活,情况比较复杂,只能根据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是否需要翻译出来。

1.必须译出的虚词

①常见副词:除表敬谦外,有实在意思的,应译出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其中副词,尤其是常用副词,在翻译中出现频率高,定为采分点的不少。常见常用的副词主要有:

②表语气的虚词:在句子语气方面所表达的语气,应译出

翻译这类虚词要先确定句子的语气,然后再确定这类虚词的翻译,这类虚词有“其”“耳”“乃”“何”“焉”“乎”等。

③固定组合型虚词:词义固定,翻译固定

一般两个字的固定虚词(复音虚词)不能拆开硬译。如“所以”“无乃”“奈何”“有以”“无以”“是以”等。

固定结构是文言文中重要的语法现象,既然是固定结构,那就是说一般搭配是固定的,并且翻译也是固定的。

我们要注意将固定结构的固定搭配掌握牢固,不要胡乱搭配或张冠李戴。如“何辞为”“何……为”是固定结构,可直接翻译成“何必……呢”。再如,“死法孰与死敌”中的“孰与”,是一个固定结构,可以翻译成“与……比,哪一个更……”。这种固定结构即使在别的语境中出现,也仍然要翻译成这种形式。

虽为固定结构,但有些在形式上也可能会灵活变通,但在实际翻译的时候其意思是一样的。如“今奈何忽為此举”中的“奈何”和“虞兮虞兮奈若何”中的“奈……何”意思是一样的,都翻译成“把……怎么样”“对……怎么办”“为什么(为何)……”。所以,对固定结构还要注意灵活套用。

有些固定结构从外在语言形式上来看虽有不同,但是翻译时其意思是一样的,如“岂……耶”“岂……乎”“独……乎”都可以翻译成“难道……吗”。因此,考生平时复习时要注意归纳相同点,区别不同点,准确辨识。

比如2018年江苏高考题,“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考查点:“闻”,听到;“奋”,奋发;“况……乎”,固定结构,译为“更何况……呢”)此句翻译为:“伯夷、柳下惠那样的高风,百代之后的人听到,也能奋发,更何况亲受熏陶的人呢?”

④兼词:按两个词的意义译出

兼词,即一个词当成两个词用,译时应按两个词翻译。古汉语中的兼词主要有“诸”(之于/之乎)、“盍”(何不)、“焉”(于何/于此)、“叵”(不可)、“曷”(通“盍”,何不)等。兼词数量不多,平时掌握了它们的用法,翻译时根据语意不难译出。

另外特别提示要关注高频虚词。所谓高频虚词,是指在翻译中被设为得分点频率较高的虚词,主要有“以”“其”“因”“乃”四个。“以”字频率最高,在语境中,主要译准其介词义,如“用”“拿”“把”“根据”“凭借”等义项;译准其连词义,如“因为”。另有实词义“以为”“率领”也不可忽视。“其”,翻译中考查较多的是其指示代词义“那”“那些”,活用为第一人称的“我”“自己”;另一重点是其语气副词义,如表示推测的“大概”,表示反问的“难道”,表示期许的“可要”“一定”,表示委婉商量的“还是”等,这些都需要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及语境准确译出。“因”,主要考查的是“于是(就)”“趁机”“通过”“用来”等义项在语境中的确定。“乃”,主要是语境中“于是”“才”“竟然(却)”三个义项的辨析。

2.可不译的虚词

文言文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累赘,翻译时可删削。如,发语词“夫”“盖”“且夫”,补字“之”“者(今者,向者)”,定语后置(之、者等)、宾语前置(是、之)的标志,表停顿的语助词(者、也),表语气或起连接作用的助词等。不用译出的情况,如“晋之分也,齐之夺也,皆以群臣之太富也。”译文:“晋国被瓜分,齐国被(田氏)篡夺,都因为他们的臣子太富有了。”三个“之”字均取消句子獨立性,可不译。

(三)四大句式

《考试说明》明确规定需要掌握的4类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这四类句式也是翻译中的得分点,有必要对各自的翻译方法进行突破。

1.判断句

判断句主要有四大类型:

第一类是以“者也”表判断的形式。但“者也”也有不同的形式,最常见的就是“……者,……也”,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此外就是“……,……也”,如《阿房宫赋》中“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者,……”,如《游褒禅山记》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者也”,如《鸿门宴》中“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第二类是用副词“乃”“则”“皆”“诚”“非”等表判断的判断句。如《出师表》中“此皆良实”,“皆”表判断。

第三类是以“为”作为标志的判断句。如《鸿门宴》中的“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第四类是没有标志的判断句。如《陈情表》中“今臣亡国贱俘”,译为“现在我是亡了国的低贱俘虏”。

判断句的判断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突破:

(1)看是否符合判断句的要求

判断句的特征之一就是谓语部分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天下所共传宝”是一个名词性短语,符合判断句的特征要求。

(2)看能否翻译成“是”字句

所有的判断句都能翻译成“是”字句,如果不能翻译成这种句式,那自然就不是判断句了。如“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翻译为“这是我的过错”,符合判断句的基本要求。

(3)看有无外在语言标志

判断句的主要标志是“……者……也”“……者,……”“……,……也”,此外还有一些判断副词,如“则”“乃”“皆”“诚”“非”等,如果有这些标志,再结合上面的两种方法做进一步判断即可。如“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者……也”表判断,要译为“是”字句。有些特殊的没有标志的判断句,也可以根据前两点进行判断。如2016年山东卷:“其不为槽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参考答案为“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这一句考查了两个判断句式。

2.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动者,而不是主动者、施动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被动意义;二是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具体来看,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几类:

(1)“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

(2)“于”或“受……于……”表被动,这里的“于”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3)“见……于……”表被动,这里的“于”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

(4)“被”表被动。“被”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类似。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带“被”的句子都是被动句。

(5)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一般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判断。

被动句的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从标志词入手,看是否符合被动句的要求

带有标志词的被动句主要有四大类,在前面已有论述,所以当句子中出现了这些标志词时,就可以考虑这个句子是不是被动句。

(2)从语法入手,看主语是不是受动者

因为有些被动句没有标志词,但在意义上含有被动的意思,所以单凭标志词是不行的,还需要考虑一下主语是不是谓语的受动者。如《劝学》中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金石”是“镂”的支配对象,并且“金石”是受动者,所以此句应为被动句。

具体来说可以运用以下方法来判断:①在动词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变句子的基本意义的,是被动句。如“匹夫不可夺志也”,可在动词“夺”前面加上“被”,也没有改变句子原来的意思,所以这是一个被动句。②主谓结构的句子能够变成动宾结构主动句的,是被动句。如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函谷举”,可以将其变为“举函谷”。

3.倒装句

倒装句重点考查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是考查较多的句式,也是种类较多,用法复杂的句式。要在辨析的基础上运用“调”的方法进行翻译。主要有四大类型: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格式为:否定副词+代词+动词。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即“不欺余”,没有欺骗我)

(邹)忌不自信。(即“不信自”,不相信自己)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格式为:疑问代词+动词。如:

大王来何操?(即“操何”,带来了什么)

沛公安在?(即“在安”,在哪里)

(3)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宾语也前置。格式为:疑问代词+介词+动词。如:

王问:“何以知之?”(即“以何知之”,凭什么知道)

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交战)

(4)以“之”“是”为标志,宾语前置,“之”“是”只是标志,无实义。格式为:宾语+之(是)+谓语。如:

何功之有哉?(即“有何功”,有什么功劳)

唯利是图(即“唯图利”,只贪图财利)

判断宾语前置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从特殊句式入手

若碰到了否定句或疑问句,就要考虑有没有宾语前置。如“来之寤”中有否定词“未”,“之”是代词,正常语序应该是“未寤之”,这是典型的宾语前置。

(2)熟记宾语前置的标志

宾语前置的标志是“是”“之”“以”,如“唯利是图”“夫晋,何厌之有”等。

(3)注意与现代汉语正常语序相比照

宾语前置是古代汉语的特有现象,所以碰到文言句子,可以与现代汉语进行比照,看有什么不同。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不知句读,不解惑”,根据比对发现文言语句中把宾语提前了,所以可以判断其为宾语前置句。

比如2017年全国卷Ⅲ,“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参考答案为:“这件事,指示边地官员办理不就行了,要派使者做什么呢?”(其中“何以”为宾语前置)

4.省略句

省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一般省略的是主语、宾语、介词。此外,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还有省略谓语,比较特殊的有省略兼语。推敲省略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瞻前顾后”,看有无主语省略

所谓“瞻前顾后”,是指在理解句意时要注意该句前后的语境。因为省略可能会承前或蒙后省略。如《捕蛇者说》中“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黑质而白章”就属于承前省略了主语,补充出来即为“(蛇)黑质而白章”。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是非常普遍的。

(2)从特征入手找标志

在省略句中省略宾语和省略兼语的情况,可以通过特征进行推敲。因为一般省略的宾语主要是介词宾语,所以如果有介词而后面无宾语就基本可以确定是省略的情况了。如《荆轲刺秦王》中“荆轲有所待,欲与俱”中,“与”是介词,后面没有宾语,补充出来就是“与(之)”。而省略兼语的情况一般是前面有使令性动词,如“使”“令”等词语,后面没带兼语,也就是省略了这个成分。

(3)借助成分分析,判断有无省略

在有些文言句子中,谓语动词后面直接带了宾语,尤其是处所性宾语,这时我们需要考虑宾语前面是否省略了介词。如《烛之武退秦师》中“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中,“军”为动词,而“函陵”和“汜南”均为处所名词,所以前面应该是省略了介词“于”。

(四)三点注意

文言文翻译是一个综合考查文言基础、语法知识、文化素养以及思辨能力的拉分题型,语句是否顺畅、句意是否贯通是直接影响翻译题得分高低的关键因素。要想让翻译题得高分、夺满分,应在平时的训练中注意以下三方面。

1.关注古今文化差异

文化背景的古今差异是文言文翻译的一道藩篱,文言文翻译忌讳用现代思维看待古代文化,而应力图还原其本真的文化,避免失真。这对考生的文化修养提出了要求。如:

(谭澄)至则葬暴骸,修焚室,赈饥贫,集逋亡,民心稍安。(《元史·谭澄传》)

其中的“修焚室”不少同学翻译成“修理焚尸炉”,“焚尸炉”是一个具有浓厚现代色彩的词汇,很容易令人联想到纳粹德国的惨无人道,这一现代化的设施在元代还未出现,况且原文是“修焚室”,何来“炉”之说?正确的答案是“修缮好被烧毁的房屋”。

2.关注古今表达差异

高考文言文翻译一般要求直译,直译应尽量尊重原文,“原声重现”,但并非抛弃变通,否则极易造成表达失据。如:

(赵)彦深后被沙汰停私,门生藜藿,(袁)聿修独以故情,存问来往。(《北齐书》卷四二)

有考生翻译“门生藜藿”为“他的学生藜藿”,翻译之误出在“门生”一词上。“门生”可当“学生”解,但此处不宜。赵彦深既然是“沙汰停私”,免不了门庭冷落,杂草丛生。原文中“门生”是两个词,“门”即“门庭”,“生”即“生长”。

对关键词语进行辨析,分清詞语结构、意义、色彩等,是正确译文必不可少的准备。

3.关注上下文语境

与现代汉语一样,古汉语也讲语境。遵循语境,则可为译文带来便捷;背离语境,则极容易造成误译。语境不合有种种表现,试看以下例子:

涛早孤,居贫,少有器量,介然不群。(《晋书·山涛传》)

有考生翻译为“山涛早年丧父,生活贫困,气量狭小,清高不同一般。”译者把“介然不群”译为“清高不同一般”,实际上“介然不群”应该是对山涛的褒扬(“介然”的真正意思是“耿介,坚贞”)。既然如此,“少有器量”应该与“介然不群”般配,将其译为“气量狭小”明显前后冲突,从而造成语境的断裂。结合前后文,“少有器量”的“少”应是“年少”之意,“少有器量”意为“年少时就有度量”,这样前后内容才自成一体。这样翻译的后果,或前后抵牾,或有悖情理。由此获得的启示是:文言文翻译必须树立整体意识,反对割裂语境。具体操作时要瞻前顾后而不能一叶障目,要全面观照而不能断章取义。

二、文言断句的方法与技巧

(一)通文意

碰到断句篇章,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章,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二)抓标志

1.发语词和句首的语气词,如“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以及表敬副词“窃”“请”“谨”“敢”这些词常用在一句话的开头,有领起全句的作用,前面可断句。

2.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3.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4.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5.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三)察对话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四)懂常识

此外,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官职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也有助于我们正确断句。古文化常识内容较多,涉及古人的衣食住用行等各方面,高考一般考查中学课本里学过的内容,因此,考生在复习中要做有心人,将课本上出现的文化常识熟记于心。如2005年北京卷: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白居易集·草堂记》)

句中画线词均为专用词,有年号时间、地名、人名及事物名。

(五)知语法

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一般在中心词前。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六)明修辞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好用对偶、排比、反复、对比、顶真等常用文言文辞格,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顶真句“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再举一例:

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連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这一段之中,“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排比;“内”“外”是对照。根据这些语言特点,断句就容易多了。

(七)依总分

例如: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记》)

译文: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容易犯,教导的老师一定要知道。人在学习的时候,或有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或有得少为足的毛病(知道一些就满足了),或有认为太容易,生起轻忽不认真学习的毛病,或有自我设限,不求进步的毛病。这四种心理都不相同,必须先明白这些心理,然后才能挽救这些缺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增长优点挽救过失的。

又如: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卷八》)

句中提到的“益者三乐”“损者三乐”是总说句,后面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

(八)辨句式

1.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的句式,如感叹句、骈偶句、问答句、对应句等,利用它们,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正确断句,从而理解句意。

2.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者,……也”这种典型的判断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何……之有”“唯……是……”等宾语前置句式。

3.文言固定句式:“如……何”“况……乎”“何(以)……为”“无乃……乎”“得无……乎”等。还有“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何以”“于是”“然则”这些复音虚词,记住这些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三、文化常识的积累与识记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这就更显示出它的复杂性。从高考命题特点来看,常考知识点大致可分为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宗法和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罚、地理常识、古代音乐、古籍注释体例知识八个方面。

从多年高考命题来看,考查的文化常识还是以课文为主,由于高考的竞争性和选拔性,命题也必然涉及一些课外知识,而这些课外知识又往往是课内知识的迁移或延伸,还没有出现过特别艰深、冷僻的偏题、怪题。

文化常识记忆作为一种语言积累,需要循序渐进,长时间进行。有计划地每天背诵一部分,天长日久,积沙成塔,记住的常识也便越来越多。那种以为单靠高考前一时半刻突击便可即时奏效的想法是幼稚的,也是不足取的。

[模拟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小题。

林光朝,字谦之,兴化军莆田人。再试礼部不第,闻吴中陆子正尝从尹焯学,因往从之游。自是专心圣贤践履之学,通《六经》,贯百氏,言动必以礼,四方来学者亡虑数百人。然未尝著书,惟口授学者,使之心通理解。尝曰:“道之全体,全乎太虚。《六经》既发明之,后世注解固已支离,若复增加,道愈远矣。”孝宗隆兴元年,光朝年五十,以进士及第调袁州司户参军。

乾道三年,龙大渊、曾觌以潜邸恩幸进,台谏、给舍论驳不行。张阐自外召为执政,锐欲去之,觉其不可摇,遂以老疾力辞不拜。而光朝及刘朔方以名儒荐对,颇及二人罪,由是光朝改左承奉郎、知永福县。而大臣论荐不已,召试馆职,为秘书省正字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历著作佐郎兼礼部郎官。八年,进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史职如故。是时,张说再除签书枢密院事,光朝不往贺,遂出为广西提点刑狱,移广东。

茶寇自荆、湘剽江西,薄岭南,其锋锐甚。光朝自将郡兵,檄摧锋统制路海、本路钤辖黄进各以军分控要害。会有诏徙光朝转运副使,光朝谓贼势方张,留屯不去,督二将遮击,连败之,贼惊惧宵遁。帝闻之,喜曰:“林光朝儒生,乃知兵耶。”加直宝谟阁,召拜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

四年,帝幸国子监,命讲《中庸》,帝大称善,面赐金紫。不数日,除中书舍人。是时,吏部郎谢廓然由曾觌荐,赐出身,除殿中侍御史。命从中出,光朝愕曰:“是轻台谏、羞科目也。”立封还词头。天子度光朝决不奉诏,改授工部侍郎,不拜,遂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士论始服。光朝因引疾。提举兴国宫,卒,年六十五。

(选自《宋史·林光朝传》)

[注]①茶寇:南宋时贩茶的商人为抵抗政府过度的盘剥、压榨而组成的武装。②封还词头:驳回皇帝在人事决策方面不恰当的诏命。③后省:官署名,“中书后省”的省称。中书舍人为该官署的长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方来学者亡虑数百人 亡虑:大约

B.光朝及刘朔方以名儒荐对 对:廷对

C.督二将遮击 遮:掩护

D.光朝因引疾 引疾:称病辞官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部:古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学校及科举考试等事。“试礼部”,即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乡试。

B.六经:儒家经典著作《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由孔子整理而成。

C.岭南:指中国五岭之南的地区,古为百越之地,宋以后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

D.科目:隋唐时分科选拔官吏的名目,如秀才、明经、明算、进士等,后沿用为科举的通称。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张阐自外召为执政,锐欲去之,觉其不可摇,遂以老疾力辞不拜。

(2)光朝老儒,素有士望。在后省未有建明,或疑之,及闻缴驳廓然,土论始服。

4.根据文章内容,简要说明林光朝三次被外放任职的原因。

[参考答案]

1.C(遮:拦阻,拦截)

2.A(试礼部:指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

3.(1)张阐从外地被召回朝廷担任执政(参知政事),急切地想要罢免龙大渊、曾觌,(又)觉得他们的地位不可动摇,于是就以年老体病坚决辞官不去就职。

(2)林光朝是个博学而年长的人,在士人中一向享有威望。他在后省还没发表什么言论时,有人对他表示怀疑,等到听说他驳还了谢廓然(任命一事),士人们的议论才表示钦服。

4.检举龙大渊、曾觌二人罪行;不去祝贺张说再次担任签书枢密院事;不遵奉(或:驳回)皇帝任用谢廓然的诏命,且拒绝改任新职。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小题。

游黄山日记

徐霞客

初六日,天色甚朗。觅导者各携筇上山,过慈光寺。从左上,石峰环夹,其主石级为积雪所平,一望如玉。疏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数里,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余独前,持杖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从行者俱循此法得度。上至平冈,则莲花、云门诸峰,争奇竞秀,若为天都拥卫者。由此而入,尽皆怪松悬结。高者不盈丈,低仅数寸,平顶短愛,盘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

松石交映间,冉冉僧一群从天而下,俱合掌言:“阻雪山中已三月,今以觅粮勉到此。公等何由得上也?”且言:“我等前海诸庵。俱已下山,后海山路尚未通,惟莲花洞可行耳。”已而从天都峰侧攀而上,透峰罅而下,东转即莲花洞路也。余急于光明顶、石笋矼之胜,遂循莲花峰而北。上下数次,至天门。两壁夹立,中阔摩肩,高数十丈,仰面而度,阴森悚骨。其内积雪更深,凿冰上跻,过此得平顶,即所谓前海也。由此更上一峰,至平天矼,矼之兀突独耸者,为光明顶。由矼而下,即所谓后海也。盖平天矼阳为前海,阴为后海,乃极高处,四面皆峻坞,此独若平地。前海之前,天都莲花二峰最峻,其阳属徽之歙,其阴属宁之太平。

余至平天矼,欲望光明顶而上。路已三十里,腹甚枵,遂入矼后一庵。庵僧俱踞石向阳。主僧曰智空,见客色饥,先以粥饷。且曰:“新日太皎,恐非老晴。”因指一僧谓余曰:“公有余力,可先登光明顶而后中食,则今日犹可抵石笋矼,宿是师处矣。”余如言登顶,则天都、莲花并肩其前,翠微、三海门环绕于后,下瞰絕壁峭岫,罗列坞中,即丞相原也。顶前一石,伏而复起,势若中断,独悬坞中,上有怪松盘盖。

(选自《徐霞客游记》,有删节)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觅导者各携筇上山 筇:竹杖

B.公等何由得上也 由:由于

C.余急于光明顶、石笋杠之胜 胜:美景

D.其内积雪更深,凿冰上跻 跻:攀登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山松树特点鲜明,树身不高,树形奇特,被旅行家徐霞客称之为奇山之中的奇品。

B.作者从莲花峰一路北下直到前海,然后又经过一段特别狭窄的山路,才到达了天门。

C.智空招待作者吃了粥,又帮他安排了登山路线、午饭时间和住宿的地方,非常周到。

D.光明顶前有一块巨石,先伏后起,像是两截,在山坳里突出悬空,上面还长着松树。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左上,石峰环夹,其主石级为积雪所平,一望如玉。

(2)公有余力,可先登光明顶而后中食,则今日犹可抵石笋杠,宿是师处矣。

4.徐霞客凭借什么成功登上黄山?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1.B(由:从)

2.B(结合文章第二节游踪可知,作者“循莲花峰而北。上下数次,至天门”,然后“凿冰上跻,过此得平顶,即所谓前海也”)

3.(1)(我们)从左面往上攀登,石峰环绕相夹,那里的石级被积雪铺平,满眼望去就像白玉一般。

(2)您如果還有力气,可以先登上光明顶,然后再吃中饭,那今天还可以抵达石笋矼,在这位禅师(师父)处住宿。

4.客观上:天气好,有帮助,有工具;主观上:心态积极(意愿强烈),体力充沛,讲究方法。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小题。

教约

王守仁

每日清晨,诸生参揖毕,教读以次遍询诸生:“在家所以爱亲敬长之心,得无懈忽未能真切否?温清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贱否?往来街衢步趋礼节,得无放荡未能谨饬否?一应言行心术,得无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笃敬否?”诸童子务要各以实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教读复随时就事,曲加诲谕开发,然后各退就席肄业。

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嚣,毋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每学量童生多寡,分为四班。每日轮一班歌诗,其余皆就席,敛容肃听;每五日则总四班递歌于本学。每朔望集各学会歌于书院。

凡习礼需要澄心肃虑,审其仪节,度其容止,毋忽而惰,毋沮而怍,毋径而野,从容而不失之迂缓,修谨而不失之拘局。久则礼貌习熟,德性坚定矣。童生班次,皆如歌诗。每闲一日,则轮一班习礼,其余皆就席,敛容肃观。习礼之日,免其课仿。每十日则总四班递习于本学。每朔望则集各学会习于书院。

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纳绎反覆,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礼浃洽,聪明日开矣。

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凡习礼歌诗之数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教者如此,则知所施矣。虽然,此其大略也;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

(选自《阳明传习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家所以爱亲敬长之心,得无懈忽 得无:是不是

B.往来街衢步趋礼节 趋:小步快走

C.审其仪节,度其容止 审:反复推究

D.此其大略也 略:大的谋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阳明给他的书院订立的规矩中,明确要求把做人教育放在第一位,并且强调要常抓不懈,养成习惯。

B.王阳明注重诗教,《教约》第二段一、二句是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后三句是对教员和学校提出的要求,思虑十分完备。

C.王阳明对修习礼节要求简明而严格,每日清晨诸生必先参揖,强调久而成习,养成德性。“揖”为相见礼,站立姿态,不需跪拜。

D.王阳明对文化知识教学提出的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熟的要求和具体的操作方法,暗合心理学规律,在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或 作 课 仿 次 复 诵 书 讲 书 次 歌 诗 凡 习 礼 歌 诗 之 数 皆 所 以 常 存 童 子 之 心 使 其 乐 习 不 倦 而 无 暇 及 于 邪 僻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大略”,结合“教者如此,则知所施矣。虽然”分析,应该译为大概)

2.A(A项,连词,表并列。B项,代词,他们;助词,加强疑问语气。C项,连词,表承接关系,就、便;连词,表转折,却。D项,介词,介进行为对象,于;语气助词,表示肯定)

3.B(《教约》主要是针对教员给出的约束,第二段第一、二句,表面上看是对学生“歌诗”的要求,实际上是从教员应该怎么要求学生的角度提出的,主要是对教员怎么教学生的要求)

4.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凡习礼歌诗之数/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

5.(1)唱诗的时候,一定要保持面容庄重、气息沉稳,要让学生吐字清晰、声音响亮,要控制节拍和声调。

(2)让他总是感到精力充沛,这样就不会产生厌学情绪,反会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小题。

黄家贼事宜状

韩愈

臣去年贬岭外刺史,其州虽与黄家贼不相邻接,然见往来过客,并谙知岭外事,所说至精至熟。其贼并是夷獠,亦无城郭可居,依山傍险,自称洞主,衣服言语,都不似人。寻常亦各营生,急则屯聚相保。比缘邕管经略使多不得人,德既不能绥怀,威又不能临制,侵欺虏缚,以致怨恨。近者征讨,本起于裴行立、阳昊。此两人者,本无远虑深谋,意在邀功求赏。亦缘见贼未屯聚之时,将谓单弱,立可摧破,争献谋计,惟恐后时。朝廷信之,遂允其请。自用兵以来,已经二年,前后所奏杀获,计不下一二万人。倘皆非虚,贼已寻尽。至今贼犹依旧,足明欺罔朝廷。邕容两管,因此凋弊,十室九空,百姓怨嗟。阳昊、行立,相继身亡,实由自邀功赏,造作兵端,人神共嫉,以致殃咎。阳昊、行立,事既已往,今所用严公素者,亦非抚御之才,不能别立规模,依前还请攻讨。如此不已,臣恐岭南一道,未有宁息之时。

昨者并邕容两管为一道,深合事宜。然邕州与贼逼近,容州则甚悬隔。其经略使若置在邕州,与贼隔江对岸,兵镇所处,物力必全。一则不敢轻有侵犯,一则易为逐便控制。今置在容州,则邕州兵马必少,贼见势弱,易生奸心。伏请移经略使于邕州,其容州但置刺史,实为至便。

比者所发诸道南讨兵马,例皆不谙山川,不服水土,远乡羁旅,疾疫杀伤。臣自南来,见说江西所发共四百人,曾未一年,其所存者,数不满百。岳鄂所发都三百人,其所存者,四分才一。续添续死。每发倍难。若令于邕容侧近召募添置千人,兵士皆便习。长有守备,不同客军,守则有威,攻则有利。

自南讨以来,贼徒亦甚伤损。察其情理,厌苦必深。大抵岭南人稀地广,贼之所处,又更荒僻。假如尽杀其人,尽得其地,在于国计,不为有益。容贷羁縻,比之禽兽,来则捍御,去则不追,亦未亏损朝廷事势。以臣之愚,若因改元大庆,赦其罪戾,遣一郎官御史,亲往宣谕,必望风降伏,欢呼听命。仍为择选有材用威信、谙岭南事者为经略使,处理得宜,自然永无侵叛之事。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德既不能绥怀 绥:安抚

B.足明欺罔朝廷 罔:陷害

C.一则易为逐便控制 逐便:乘便

D.容贷羁縻,比之禽兽 容贷:宽恕

2.下列對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能了解黄家贼事情和百姓情况是因被贬岭外做州刺史,亲涉其地。

B.韩愈认为严公素其人不是能安抚控制局势的人物,也未另立章程办法。

C.韩愈听说江南西道所征发的士兵共四百人,不到一年,所剩不足百人。

D.韩愈认为体察他们的人情事理,黄家贼也必定深深厌烦以为苦事。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实由自邀功赏,造作兵端,人神共嫉,以致殃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仍为择选有材用威信、谙岭南事者为经略使,处理得宜,自然永无侵叛之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韩愈对于黄家贼事宜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罔:欺骗)

2.A(从文中看韩愈未亲涉其地,岭外的事情和百姓情况是他从来往客人口中听说的)

3.(1)这实在是由于他们自己求取功劳赏赐,(从而)制造(导致)战争的事端,人神共同仇恨他们,以此招致祸患。

(2)接着替(他们)选择有才干(才能)、有威信(威望信誉)、又熟悉岭南情况的人做经略使,处理事情适当(得当适宜),当然永远不会再有侵扰背叛朝廷的事件(发生)。

4.①慎重择人;②经略使府设在邕州;③就近征调士兵;④采用宽容怀柔政策(以防御为主,不主动出击);⑤趁机招抚并设经略使。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小题。

再上龚舍人书

王安石

安抚舍人阁下:前日所与某言者,不过欲计校仓廪,诱民出粟,以纾百姓一时之乏耳。某之所欲言者,非此之谓也。愿毕其说,阁下其择焉。

某尝闻善为天下计者,必建长久之策,兴大来之功。当世之人,涵濡盛德,非谓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而已。夫水旱者,天时之常有也。仓廪财用者,国家常不足也。以不足之用,以御常有之水旱,未见其能济焉,甚非治国养民之术也。

伏自庆历以来,南北饥馑相继,朝廷大臣,中外智谋之士,莫不恻然不忍民之流亡殍死,思所以存活之。其术不过发常平、敛富民,为饉粥之养,出糟糠之余,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而死者白骨已被野矣。此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者也。昔者梁惠王尝移粟以救饥馑,孟子论而非之,所谓“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若夫治不由先王之道者,是徒善、徒法也。且五帝、三王之世,可谓极盛最隆,亦不能使五谷常登而水旱不至。然而无冻馁之民者,何哉?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之备也。某历观古者以还,治日常少,而乱日多。今宋兴百有余年,四境之远者至万余里,其间可桑之野,民尽居之,可谓至大至庶矣。此诚旷世不可逢之嘉会,而贤者有为之时也。今朝廷公卿大夫不以此时讲求治具,思所以富民化俗之道,以兴起太平,而一切惟务苟且,见患而后虑,见灾而后救。此《传》所谓“毂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某于阁下无一日之好,论其相知,固已疏矣。然自阁下之来,以说干阁下再矣。某固非苟有觊于阁下者也。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今阁下势在朝廷,不可谓时不遭矣;居可言之地,不可谓言不用矣。某故感激而屡干于左右者,以此。阁下其亮之。某再拜。

(选自《王文公文集》,有删改)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纾百姓一时之乏耳 纾:解除

B.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 原:原本

C.可谓至大至庶矣 庶:众多

D.以说干阁下再矣 干:求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仓廪,文中指仓库中的粮食,古代仓廪是储藏粮食的仓库。

B.糟糠,文中指共患难的妻子,古代糟糠是指酒糟和谷皮。

C.五帝,我国上古神话中的五个部落首领,黄帝是其中之一。

D.毂、辐,我国古代车辆的两个构件,毂是车轮中心的圆木。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世之人,涵濡盛德,非谓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诚旷世不可逢之嘉会,而贤者有为之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概括王安石写作本文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B项,“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意思是“我推测救活的人百不及一”,“原”应为“推测”的意思)

2.B(B项,“文中指共患难的妻子”不正确。文中“出糟糠之余”意思是“提供一些稀粥、酒糟米糠之类粗食”,“糟糠”是指酒糟、米糠等粗劣食物)

3.(1)当今士人,浸润于仁德之中,不该是只顾眼前兴一时之利,并借此求取浅小的功劳。(涵濡盛德:浸润于仁德之中;苟且:只顾眼前,得过且过;苟且一时之利:指兴一时之利;邀:求取;浅鲜:浅小的)

(2)这确实是世上所未有的好时机,贤能的人有所作为的时代。(诚:确实;旷世不可逢:很久都不可遇上的;会:机会;有为:有所作为)

(3)我认为,有才学的大丈夫经常担忧的是遭遇不好的时代,遇到好的时代以后,又担忧言辞不被采用。(某:我;谓:认为;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定语后置句,有才学的大丈夫;患:担忧;遇:遭遇;其:那;其时:指好的时代;用:被重用)

4.国家经常出现灾情;目前国家应对灾情的办法只是权宜之法,不是长远之法;现在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好时代;龚舍人位居高位,可以起到作用。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小题。

怀庆府推官刘君墓表

归有光

刘氏之先,自大梁来居华亭,曰亨叔。亨叔生仲礼,始徙上海。仲礼生庆;庆生四子。长曰铣,次曰钝。铣坐法,被系京师。钝阴乞守者,代其兄,令出得一见家人而归死。钝既系而铣归,绐其父母云:“钝死,己得赦归。”钝久系而其兄不至。京师士大夫皆知其冤,为馈食饮。久之,赦归。家人惊以为鬼物,母泣曰:“儿馁欲求食,吾自祭汝,勿怖吾也。”钝具言不死状。乃开门纳之。铣仓皇从窦中逸去,遂不知所之。

君自少举止不类凡儿。嘉靖四年,中应天府乡试。先是,其所亲有诬害君者,及君得举,则又曰:“吾固称德资聪明,今果然矣。”君益厚遇之。上海俗奢华,好自矜眩。君独闭门读书,虽兵阵、风角、占候之书,皆手自抄写。时从野老散发箕踞乐饮,不自表异。计偕还,渡江,登秣陵诸山,呼古人名,举酒与相酬,不醉不止也。嘉靖某年,选调怀庆,先太守已迁去,会中使衔命,降香王屋山。民苦供应,多逃亡。君摄守,能以权宜办济,使者告成事而去。君尝虑囚,一女子呼冤,君察其诬,系狱已二十年,遂出之。武陟富人,以女许巨室,因借其资,以致大富。而婿家后贫,遂结诸豪为证,欲离婚。君责令归其女,而疑富人家多女婢,即归,恐非真女。乃问有老妪,尝识其女面有黑子。已而果非真女。君怒,欲按籍其家,竟以其女成婚。君为人宽和,至持法,虽宗室贵人请乞,不能夺也。

寻以病去官。至淮阴道卒。临卒于邑,曰:“吾始与唐元殊饮酒欢呼,宁知有今日耶?我死于此,无亲知故人为诀。男未成,女未嫁,负用世之志而不施,命也夫。”时嘉靖某年月日,年四十有九。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铣坐法,被系京师 系:囚禁

B.铣仓皇从窦中逸去 逸:逃跑

C.上海俗奢华,好自矜眩 矜:夸耀

D.虽宗室贵人请乞,不能夺也 夺:剥夺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项是( )

A.为了让坐牢的兄长和家人见上一面,刘钝暗中请求看守让自己代替兄长,让兄长归家,谁知其兄竟一去不归。

B.上海的风俗奢侈浮华,但刘钝却不受影响,常常闭门读书,即使是兵阵、风角、占候之类的书籍他也亲自抄写。

C.武陟县某富人把女儿许配给世家大族,后因对方家贫而想解除婚约,刘钝得知后,责令他把女儿送回家,再择时成婚。

D.刘钝临终之时,叹息自己没有与亲朋好友诀别,儿女都还未成家,自己虽然有用世之志,却未能施行,真是命运使然啊。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钝既系而铣归,绐其父母云:“钝死,己得赦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摄守,能以权宜办济,使者告成事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刘钝有哪些优秀的品格?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强行改变)

2.C(“刘钝得知后,责令他把女儿送回家,再择时成婚”说法错误,原文“责令归其女”是说刘钝责令他把女儿嫁给对方,而非“责令他把女儿送回家”)

3.(1)刘钝被囚禁后刘铣得以回家,刘铣欺骗他的父母说:“刘钝已经死了,自己获得赦免回来了。”

(2)刘君代理太守,能因事变通把事情办成功,使者办完事情后离去。

4.爱护家人;宽以待人;勤奋好学;秉公执法。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小题。

书姜次生印章前

周亮工

姜次生正学,浙兰溪人,性孤介,然于物无所忤。食饩于邑,甲申后弃去,一纵于酒,酒外惟寄意图章。得酒辄醉,醉辄呜呜歌元人《会稽太守词》。又好于长桥上鼓腹歌,众环听,生目不见,向人声乃益高。每醉辄歌,歌文必《会稽太守词》,不屑他调也。

方邵村侍御为丽水令,生来见,谓侍御曰:“公嗜图章,我制固佳,愿为公制数章。正学生平不知干谒,但嗜饮耳。公醉我,我为公制印。公意得,正学意得矣。”侍御乃与饮,醉即歌《会稽太守词》。于是侍御得生印最多,侍御署中酿亦为生罄矣。

一夕,漏下数十刻,署中尽熟寐,忽剥啄甚。侍御惊起,以为寇且发,不则御史台霹雳符也。惊起询,则报曰:“姜生见。”侍御遣人谢曰:“夜分矣,请以昧爽。”生砰訇曰:“事甚急。”侍御以生得他传闻意外也,急趋迎之,执手问故。曰:“我适为公成一印,殊自满志,不及旦,急欲令公见也,事孰有急于此者乎?”遂出掌中握视之,侍御乃大笑。复曰:“如此印,不值一醉耶?”于是痛饮,辨明而去。去又于桥上歌《会稽太守词》。桥侧饼师腐家起独早,竞来听之,谓此君起乃更早,遂已醉耶。生意乃快甚。

生无妻,无子女,常自言曰:“曲蘖吾乡里。吾印必传,吾之嗣续也,吾何忧?”别侍御返里,年八十,卒。

辛亥秋,侍御以生所为印示余,予入之谱,复隐括楼冈太史述生事,录之于前。侍御曰:“每展玩生印,觉酒气拂拂从石间出。生歌《会稽太守词》声,犹恍惚吾耳根目际也。”

(选自《虞初新志》)

[注]①甲申:指1644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于物无所忤 忤:发怒

B.侍御署中酿亦为生罄矣 罄:完、尽

C.急趋迎之,执手问故 趋:快步走

D.别侍御返里 里:故乡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姜次生本是一个读书人,朝代鼎革后,他放弃了读书仕进之途,刻章、喝酒、醉歌成了他生活的主要内容。

B.醉酒之后,姜次生喜欢在长桥上鼓腹而歌,人们围着听他歌唱。他眼睛不好,只能向着有人声的地方高歌。

C.姜次生自信刻章技艺高超,他以此要求跟方侍御换酒喝。方侍御答应了他,从而成了得到姜次生图章最多的人。

D.姜次生“寄意图章”,是将生命熔铸其中,他认为他的印一定会传之后世的;后来他的印被周亮工收入印谱。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正学生平不知干谒,但嗜饮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适为公成一印,殊自满志,不及旦,急欲令公见也,事孰有急于此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印必传,吾之嗣续也,吾何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結合文章内容,概括姜次生形象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违反,抵触)

2.B(“生目不见”是闭眼不见的意思,不是“眼睛不好”)

3.(1)我生平不知道为了自己来求见(官员),只是喜欢喝酒罢了。

(2)我刚为您刻了一枚印章,自己很是满意,(我)等不到天亮,急着想让您看看(印章),还有什么事比这事还急的呢?

(3)我的印章一定会传之后世,那就是我的后代,我又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4.行为怪诞;痴迷于刻图章;胸怀家国之痛。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小题。

匡凝字光仪,蔡州人也。父德諲。匡凝以父功为唐州刺史兼七州马步军都校。及德諲卒,匡凝自为襄州留后,朝廷即以旄钺授之。作镇数年,甚有威惠,累官至检校太尉、兼中书令。

匡凝气貌甚伟,好自修饰,每整衣冠,必使人持巨鉴前后照之。对客之际,乌巾上微觉有尘,即令侍妓持红拂以去之。人有误犯其家讳者,往往遭其木楚,其方严也如是。

光化初,匡凝以太祖有清口之败,密附于淮夷,太祖遣氏叔琮率师伐之。未几,其泌州刺史赵璠越墉来降,随州刺史赵匡磷临阵就擒。俄而康怀英攻下邓州,匡凝惧,遣使乞盟,太祖许之,自是附庸于太祖。及成油败于鄂州,匡凝表其弟匡明为荆南留后。是时唐室微弱,诸道常赋多不上供,惟匡凝昆仲虽强据江山,然尽忠帝室,贡赋不绝。

太祖将期受禅,以匡凝兄弟并据藩镇,乃遣使先谕旨焉。匡凝对使者流涕,答以受国恩深,岂敢随时妄有他志。使者复命,太祖大怒。天祜二年秋七月,遣杨师厚率师讨之。八月,太祖亲领大军南征。及师厚济江,匡凝以兵数万逆战,大为师厚所败。匡凝乃燔其舟,单舸急棹,沿汉而遁于金陵。后卒于淮南。

《新唐书》云:师厚由阴谷伐木为梁,匡凝以兵二万濒江战,大败,乃燔其舟,单舸夜奔扬州。行密见之,曰:“君在镇,轻车重马输于贼,今败,乃归我邪!”《欧阳史》云:行密厚遇匡凝,其后行密死,杨渥稍不礼之。渥方宴食青梅,匡凝顾渥曰:“勿多食,发小儿热。”诸将以为慢,渥遣匡凝海陵,后为徐温所杀。初,匡凝好聚书,及败,杨师厚获数千卷于第,悉以来献。

(选自《新五代史》卷十七,有删节)

[注]①太祖:后梁太祖朱温。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累官至检校太尉 累:多次

B.太祖将期受禅 禅:封禅

C.匡凝乃燔其舟 燔:焚烧

D.诸将以为慢 慢:轻视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去世后,赵匡凝自封为襄州留后,后来朝廷对他这一官职给予了确认。

B.赵匡凝非常注重个人仪表,对于祖上及父亲的名讳,也非常爱护不容侵犯。

C.唐末朝廷衰微,各地藩镇大多不上交赋税,但赵匡凝兄弟仍照常缴纳贡赋。

D.赵匡凝对后梁太祖朱温心怀忠义,积极输送物资,但还是被他派兵打败了。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匡凝气貌甚伟,好自修饰,每整衣冠,必使人持巨鉴前后照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师厚济江,匡凝以兵数万逆战,大为师厚所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行密厚遇匡凝,其后行密死,杨渥稍不礼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简要概括赵匡凝两次遭太祖讨伐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禅,禅让,指帝王让位给别人。封禅,古代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2.D(文中说的是赵匡凝对唐王朝心怀忠义)

3.(1)赵匡凝气度相貌非常雄伟,喜好整理装饰自己,每次整理衣服帽子,一定让人拿着大镜子(自己)前后照看。

(2)等到杨师厚渡过长江,赵匡凝率领数万士兵迎战,被杨师厚打得大败。

(3)杨行密很优厚地对待赵匡凝,后来杨行密去世,杨渥就渐渐地不尊敬(礼貌地对待)他了。

4.第一次,太祖清口战役失败后,赵匡凝暗中依附于淮南蛮夷;第二次,太祖将期受禅,赵匡凝不支持。

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小题。

送娄图南秀才游淮南将入道序

柳宗元

仆未冠,求進士,闻娄君名甚熟。其所为歌诗,传咏都中。通数经及群书。当时为文章,若崔比部、于卫尉,相与称其文。众皆曰纳言曾孙也。而又有是,咸推让为先登。后十余年,仆自尚书郎谪来零陵,觏娄君,犹为白衣,居无室宇,出无僮御。仆深异而讯之,乃曰:“今夫取科者,交贵势,倚亲戚,合则插羽翮,生风涛,沛焉而有余,吾无有也。不则多筋力,善造请,朝夕屈折于恒人之前,走高门,邀大车,矫笑而伪言,卑陬而姁媮。偷一旦之容以售其伎,吾无有也。自度卒不能堪其劳,故舍之而游。逾湖、江,出豫章,至南海,复由桂而下也。少好道士言,饵药为寿,未尽其术,故往且求之。”仆闻而愈疑。往时观得进士者,不必若娄君之言,又少能类娄君之文学,又无纳言之大德以为之祖,无比部、卫尉以为之知,而升名者百数十人。今娄君非不足也,顾不乐而遁耳。因为余留三年。他日,又曰:“吾所以求于心者未克,今其行也。”余既异其遁于名,而又德其久留于我也,故为之言。

夫君子之出,以行道也;其处,以独善其身也。今天下理平,主上亟下求士之诏,娄君智可以任职用事,文可以宣风歌德,行于世,必有合其道而进荐之者。遽而为处士,吾以为非时。将曰老而就休耶?则甚少且锐;羸而自养耶?则甚硕且武。问其所以处,咸无名焉。若苟焉以图寿为道,又非吾之所谓道也。夫形躯之寓于土,非吾能私之。幸而好求尧、舜、孔子之志,唯恐不得;幸而遇行尧、舜、孔子之道,唯恐不慊,若是而寿可也。求之而得,行之而慊,虽夭其谁悲?今将以呼嘘为食,咀嚼为神,无事为闲,不死为生,则深山之木石,大泽之龟蛇,皆老而久,其于道何如也?

仆尝学于儒,持之不得,以陷于是。以出则穷,以处则乖,其不宜言道也审矣。以吾子见私于仆,而又重其去,故窃言而书之而密授焉。

[注]①纳言:指的是娄师德,即娄南图曾祖父,纳言是官职。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仆深异而讯之 讯:询问

B.偷一旦之容以售其伎 售:卖弄

C.主上亟下求士之诏 亟:多次

D.以出则穷,以处则乖 乖:顺从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娄图南通晓数经,博览典书,早年就名闻京都,就连崔比部、于卫尉等人,都一起赞美他的文章。

B.娄图南认为现应试科考的人都是结交权贵,溜须拍马,言语不真,讨好谄媚,作者也很赞同他的观点。

C.娄图南少时就喜欢道士们的话,想煮烹药饵寻求长寿,所以越过江河湖海,到海南桂林,前去寻求这种道术。

D.作者认为娄图南具备当官从政的才智和智慧,拥有宣扬风雅、歌颂政绩的才学,只是没有得到别人的推荐。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度卒不能堪其劳,故舍之而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既异其遁于名,而又德其久留于我也,故为之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求之而得,行之而慊,虽夭其谁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柳宗元對于娄图南“隐居人道”持什么态度?原因是什么?请分条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乖:不顺)

2.B(“作者也很赞同他的观点”错)

3.(1)我考虑最终也不能忍受这种劳顿,所以就放弃功名到处游历。(自度:自己考虑;堪:承受;舍之:放弃功名)

(2)我既对他隐姓埋名感到怪异,又对他能在这里居住这么长时间很是感激,所以给他作序言。(异:感到怪异;德:感激,感恩;言:作序言)

(3)如果追求志趣又实现了,推行道义又满足了,即使短命又有谁会悲伤呢?(虽:即使;夭:短命,早逝。)

4.作者不赞同娄图南现在归隐入道。他认为现在政治清明,朝廷也多次求士;娄图南具备从官的才能和智慧;应该追求儒家之道,而不是长寿之道。

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小题。

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一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①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

古之圣君贤相,若汤之昧旦丕显,文王日昃不遑,周公夜以继日坐以待旦,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无逸》一篇,推之于勤则寿考,逸则夭亡,历历不爽。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大禹之周乘四载②,过门不入,墨子之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故荀子好称大禹、墨翟之行,以其勤劳也。

军兴以来,每见人有一材一技、能耐艰苦者,无不见用于人,见称于时。其绝无材技、不惯作劳者,皆唾弃于时,饥冻就毙。故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能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衹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是以君子欲为人神所凭依,莫大于习劳也。

余衰年多病,目疾日深,万难挽回。汝及诸侄辈,身体强壮者少。古之君子,修己治家,必能心安身强而后有振兴之象,必使人悦神钦而后有骈集之祥。今书此,老年用自儆惕,以补昔岁之愆。并令二子各自勖勉,每夜以此相课,每月终以此相稽,以期有成焉。

(选自《曾国藩家书,习劳则神钦》)

[注]①酣豢:指沉醉于某种情境。②四载(zai):传说中大禹治水时用的四种交通工具。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贪于逸而惮于劳 惮:畏惧

B.逸则夭亡,历历不爽 爽:违背

C.一夫不获,引为余辜 辜:辜负

D.以补昔岁之愆 愆:过错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石之粟:石,量词。作为容量单位时,十斗为一石;作为重量单位时,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B.日昃不遑:昃,指太阳偏向西方;遑,闲暇,空闲。“日昃不遑”多用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

C.神衹钦仰:神,天神;衹,地神。《论语·述而》“祷尔于上下神祗”之“神祗”即此义。

D.骈集之祥:骈,本指骏马并排奔跑,无拘无束。骈体文的“骈”,指文章联想丰富,表達自由。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见人有一材一技、能耐艰苦者,无不见用于人,见称于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并令二子各自勖勉,每夜以此相课,每月终以此相稽,以期有成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概括“习劳”而“为人神所凭依”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辜:罪,过错)

2.D(骈,本指两马并驾一车,或两物并列。骈体文的“骈”,即指文章中的句子两两相对)

3.(1)那么旁人就认为他是对的,鬼神也会赞许他,认为他是自食其力。

(2)常常看到有一点才干一门技术又能耐得住艰苦的人,无一不被他人任用,无一不被时人赞许。

(3)同时让你们兄弟二人各自勉励自己,每天夜里以这些督促自己,每月月底以这些考核自己,希望能有所成就。

4.自食其力,公平合理;操习技艺,增长才识;承担责任,拯救民众。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小题。

先太夫人河东县太君归袝志

柳宗元

先夫人姓卢氏,世家涿郡,寿止六十有八,元和元年五月十五日,弃代于永州零陵佛寺。明年某月日,安祔于先侍御史府君之墓。其孤有罪,衔哀待刑,不得归奉丧事以尽其志。呜呼天乎!太夫人有子不令而陷于大僇,徙播厉土,医巫药膳之不具,以速天祸。又今无适主②以葬,天地有穷,此冤无穷,拟述先德,且志其酷焉。

尝逮事伯舅,闻其称太夫人之行以教曰:“七岁通《毛诗》及刘氏《列女传》,斟酌而行。汝宗大家也,既事舅姑,周睦姻族,柳氏之孝仁益闻。岁恶少食,不自足而饱孤幼,是良难也。”又尝侍先君,有闻如舅氏之谓,且曰:“吾所读旧史及诸子书,夫人闻而尽知之无遗者。”某始四岁,居京城西田庐中,先君在吴,家无书,大夫人教古赋十四首,皆讽传之。

先君之仕也,伯母叔母姑姊妹子侄虽远在数千里之外,必奉迎以来。太夫人之承之也:蔓己者,敬之如臣事君;下己者,慈之如母畜子;敌己者,友之如兄弟。诸姑之有归,必废寝食,礼既备,尝有劳疾。先君将改葬王父母③,太夫人泣以莅事。事既具,而大故及焉,不得成礼。

既得命于朝,祗奉教曰:“汝忘大事乎?吾冢妇也,今也宜老,而唯是则不敢暇。抑将任焉,苟有日,吾其行也。”及命为邵州,又喜曰:“吾愿得矣。”竟不至官而及于罪,是岁之初,天子加恩群臣。以宗元任御史尚书郎,封太夫人河东县太君。既至永州,又奉教曰:“汝唯不恭宪度,既获戾矣,今将大儆于后,以敬惧而已。苟能是,吾何恨哉!明者不悼往事,吾未尝有戚戚也。”

窜穷徼,人多疾殃,炎暑煸蒸,其下卑湿,非所以养也,诊视无所问,药石无所求,遂遘大罚。天乎神乎,其忍是乎!而独生者谁也?为祸为逆,又顽狠而不得死,以至于今。灵车远去而身独止。已矣,已矣!穷天下之声,无以舒其哀矣。尽天下之辞,无以传其酷矣。刻之坚石,措之幽阴。

[注]①祔(fu):合葬。②适主:主持丧事的嫡长子。③王父母:母亲的父母。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速天祸 速:招致

B.皆讽传之 讽:用含蓄的话劝告

C.今将大儆于后 儆:警醒,不犯过错

D.窜穷徼 窜:被放逐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弃代:文中指抛弃后代。

B.舅姑:公婆,义同翁姑、姑嫜,指丈夫的父母。

C.有归:有了归宿。古代称女子出嫁。

D.药石:药剂和砭石。泛指中医药物。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尊己者,敬之如臣事君;下己者,慈之如母畜子;敌己者,友之如兄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能是,吾何恨哉!明者不悼往事,吾未尝有戚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写此文是“拟述先德”,文中二、三两段写了太夫人哪些品行?试分点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B(讽:背书、背诵)

2.A(弃代:去世)

3.(1)比自己辈分高的人,她就像臣子侍奉君主一样恭敬;比自己辈分低的人,她就像抚养子女一样慈爱;和自己辈分一样的人,她就像兄弟一样友爱。(尊、下、敌三个状语后置)

(2)如果能这样,我遗憾什么呢!明智的人不悲怀过去的事,我不曾有过忧伤啊。(苟、何恨、明者、戚戚)

4.知书达理;施仁行孝;相夫教子;睦亲悦人。

十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小题。

放翁家训

陆游

吾生平未尝害人。人之害吾者,或出忌嫉,或偶不相知,或以为利,其情多可谅,不必以为怨,谨避之,可也。若中吾过者,尤当置之。汝辈但能寡过,勿与贵达亲厚,则人之害己者自少。吾虽悔己不可追,以吾为戒,可也。

祸有不可避者,避之得祸弥甚。既不能隐而仕,小则谴斥大则死,自是其分。若苟逃谴斥而奉承上官,则奉承之祸不止失官;苟逃死而丧失臣节,则失节之祸不止丧身。人自有懦而不能蹈祸难者,固不可强。惟当躬耕,绝仕进,则去祸自远。

风俗方日坏,可忧者非一事,吾幸老且死矣,若使未遽死,亦决不复出仕,惟顾念子孙,不能无老妪态。吾家本农也,复能为农,策之上也。杜门穷经,不应举,不求仕,策之中也。安于小官,不慕荣达,策之下也。舍此三者,则无策矣。汝辈今日闻吾此言,必当不以为是,他日乃思之耳。暇日时与兄弟一观以自警,不必为他人言也。

吾少年交游,多海内名辈,今多已零落。后来佳士,不以衰钝见鄙,往往相从,虽未识面而无定交者亦众,恨无由遍识之耳。又有道途一见,心赏其人,未暇从容,旋即乖隔。今既屏居不出,遂不复有邂逅之期。吾于世间万事,悉不贮怀,独此未能无遗恨耳。

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中吾过者,尤当置之 中:中伤

B.杜门穷经,不应举 杜:堵塞

C.不以衰钝见鄙 鄙:轻视

D.勿令与浮薄者游处 游:交往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伤害过自己的人,陆游认为大多情有可原,不必去怨恨,但要注意避开这类人,不再与之交往。

B.人的天性中都有懦弱的一面,面对灾祸时便不能以强者姿态同命运抗争。于是,厮守田园成为唯一选择。

C.面对日益败坏的世风,陆游反复叮嘱子孙以务农为上策,即使不得不踏入仕途,也要不慕荣华,不失臣节。

D.才气过人的年轻人最容易变坏。做父兄的一定要勤加检查约束,督促其读圣贤之书,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行。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辈但能寡过,勿与贵达亲厚,则人之害己者自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有道途一见,心赏其人,未暇从容,旋即乖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陆游是从哪几个方面训诫子孙的?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中:恰好)

2.B (B项,“不能以强者姿态同命运抗争”无中生有。文段中的“不可强”意为“不可强求”)

3.(1)你们这些人只要能够少犯错误,不与达官显贵过分亲近(或译作“深交”),那么危害自己的人自然很少。

(2)也有的是在路途中见到一面,心里十分欣赏他,但没有时间慢慢细谈,立刻就分别了。

4.待人之道,避祸之策,交游之憾,育才之法。

十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小题。

药元福,并州晋阳人。幼有胆气,善骑射。开运初,契丹陷甘陵,围魏郡。少帝驻军澶渊,契丹阵于城北,元福以左千牛卫将军领兵居阵东偏。澶民有马破龙者告契丹曰:“先攻其东,即浮梁可夺。”契丹信之,尽锐来战。元福奋铁挝击契丹,左右驰突,无不披靡,契丹兵溃。少帝登城,见元福力战,召抚之曰:“汝奋不顾命,虽古之忠烈无以过之。”明日将战,面授元福郑州刺史,为权臣所沮,止刺原州,俄改泰州。

明年,契丹复入。命元福与李守贞等御之于阳城。晋师列方阵设拒马为行寨契丹以奇兵土辄坏塞。契丹顺风扬尘,诸将皆曰:“彼势甚锐,俟风反与战,破之必矣。”守贞与元福谋曰:“军中饥渴已甚,若俟风反出战,吾属为虏矣。彼谓我不能逆风以战,宜出其不意以击之,此兵家之奇也。”元福乃率麾下骑,开拒马出战,诸将继至,契丹大败。

会灵武节度王令温以汉法治蕃部,西人苦之,共谋为乱,三族酋长拓跋彦超、石存、乜厮褒率众攻灵州。令温遣人间道入奏,乃以河阳节度冯晖镇朔方,召关右兵进讨,以元福将行营骑兵。元福与晖出威州土桥西,遇彦超兵七千余,邀晖行李。元福转战五十里,杀千级,禽三十余人。朔方距威州七百里,无水草,师须赍粮以行,至耀德食尽。彦超等众数万。扼要路,据水泉,以待晖军,军中大惧。元福曰:“彼知我军饥渴,邀我于险,迁延至暮,则吾党成禽矣。”晖惊曰:“奈何?”元福曰:“彼虽众而精兵绝少,元福请以麾下骑先击西山兵,公但严阵不动,俟敌少却,当举黄旗为号;旗举则合势进击,败之必矣。”晖然其策,遂率众进击,敌众果溃。

后周世宗高平之战,刘崇败走太原,遂纵兵围其城。以元福为同州节度。时攻具悉备,城中危急,以粮运不继,诏令班师。元福上言曰:“进军甚易,退军甚难。”世宗曰:“一以委卿。”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崇果出兵来追,元福击走之。

(选自《宋史》卷二百五十四,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师列方阵设/拒马为行寨/契丹以奇兵出阵后/断粮道/晋人乏水/士马饥渴/凿井未及泉/土辄坏塞

B.晋师列方阵/设拒马为行寨/契丹以奇兵出阵/后断粮道/晋人乏水/士马饥渴/凿井未及泉土/辄坏塞

C.晋师列方阵/设拒马为行寨/契丹以奇兵出阵后/断粮道/晋人乏水/士马饥渴/凿井未及泉/土辄坏塞

D.晋师列方阵设/拒马为行寨/契丹以奇兵出阵/后断粮道/晋人乏水/士马饥渴/凿井未及泉土/辄坏塞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班师”即“还师”,指调回出征的军队或出征作战的军队胜利归来,文中的后周世宗并未打胜仗,只是把军队调回来。

B.“麾下”指将帅的大旗之下,也可以借指部下,还可引申为对将帅的敬称。此处的“麾下”与下文“以麾下骑”均指部下。

C.“节度”即节度使,是唐代始设的官名,它的职责是统管所辖地区的军政大权,初仅设于京畿附近,后边境也相继增设。

D.“开运”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皇帝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汉武帝刘彻开创了年号纪年的先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药元福作战英勇,奋不顾身。他在澶渊同契丹军队作战时奋力打击契丹军队,所向无敌,得到后晋少帝的高度评价。

B.药元福敢用奇兵,出其不意。他与李守贞在阳城同契丹军队作战时,力排众议,迎风出击,打败了敌军。

C.药元福处险不惊,沉着应战。敌军人数众多、占据地利,他毫不慌乱,自告奋勇主动出战,率部进军出击,击溃敌军。

D.药元福知己知彼,分析精准。后周世宗因为粮草运送跟不上,打算退兵,药元福了解敌我形势,并作出了准确判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日将战,面授元福郑州刺史,为权臣所沮,止刺原州,俄改泰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宗曰:“一以委卿。”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C(节度使初仅设于边境地区,后内地也相继增设)

3.C(原文是和冯晖相互配合取得勝利)

4.(1)第二天将要作战,(少帝)当面任命药元福为郑州刺史,被当权大臣所阻止,只担任原州刺史,不久改任泰州刺史。(面授、沮、止)

(2)世宗说:“一切都委托你了。”于是部署士兵列方阵向南退却,药元福带领所属部队殿后。(一:一切;部分:部署,安排;南:向南)

第三篇:文言文阅读

根据中考要求,文言文阅读的主要考点如下:

1. 准确释词:利用文下注释、平时积累,或根据拓展联想等方法,确认实词、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用法。

2. 正确译句:要求字字落实,直译为主;内容正确,符合文意;表达准确,得体流畅。

3. 概括文意:考查范围涉及文章层次、景物特点、内容要点、人物形象、情感态度、作品意义、阅读体验等;解答时务必注意通读全文,细处着眼;筛选全面,归纳重点;要言不烦,切中要害。

4. 分析写法:包括语言品味、修辞赏析、结构分析、风格阐释等,答题时应借助课内知识,联想旧知,举一反三,由此及彼。

5. 比较阅读:常用两段或两段以上的材料(可以是课内外文言文、诗歌等),比较阅读的相关点一般在作品的题材、主旨、人物、手法等方面。材料之间或互补,或互衬,或互不相干,考点基本与单篇考查一致。

一、 (2015·江苏盐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0~13题。(保留原题号,下同)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①,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②,岁满不持一砚归。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③,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注释】①缘贡:趁着进贡的机会。②才足贡数:仅仅满足进贡数量。③峭直:严厉刚直。

10.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________ (2) 先帝不以臣卑鄙 ________

(3) 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________ (4) 平居无私书 ________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使楚》)

B. 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 故人亲党皆绝之 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D. 奉命于危难之间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

(2)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译文:

13. 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1) 【甲】文第2段主要追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

(2) 两文同述为政与做人之道。诸葛亮建议后主要___________。包拯告诫后世子孙要__________。(各用一个四字短语回答)

(3) 请用【甲】文中的一个词语(短语)概括包拯这个人物形象。

二、 (2015·湖南长沙)

苏武传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①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② ?且陛下春秋③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④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⑤?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⑥,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⑦,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⑧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⑨,与武决⑩去。

(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

【注】①亡:通“无”,没有。②信义安所见乎:信义在哪里显现呢?见:通“现”,呈现。③春秋:年纪。④夷灭:被杀。⑤子卿尚复谁为乎:你又替谁(守节)呢?⑥亲近:皇帝的侍从。⑦斧钺:古代兵器;汤镬:古代大锅。⑧卫律:人名,与李陵一样,为投降单于的汉将。⑨衿:衣襟。⑩决:通“诀”。

【背景资料】本文选自班固所著《汉书》中的《苏武传》。苏武作为汉使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达19年之久,始终没有投降。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 武使匈奴明年 安陵君固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B. 为武置酒设乐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C. 请毕今日之欢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

D. 与武决去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孟子》二章)

13. 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陵见其至诚

A.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 B. 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C.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D.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14.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译文:

(2) 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译文:

15. 李陵劝说苏武投降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并结合文段说说苏武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 实词理解注重积累,灵活运用。

(1)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即古汉语中的一些词语根据语言的发展规律,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意思也不相同,而这些意思又有一定的关联。如例一中的第10题、例二中的第12题,这类题目是文言文阅读考查实词的主流题型,即从文中选取几个句子,圈点重要实词,或列出4个实词及其在其他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求考生辨析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突出考查理解实词词义的能力。

具体解题时要因文定义。一个词,不管有多少意义,当它一进入具体环境,就只能有一个恰当的解释。我们在解释或辨别文言词语时,可先对句子进行大致分析,了解这个词在句中的位置,充当什么成分,然后根据这个词和其他词构成的语法关系来推求它在句中的合适意义。

(2) 古今异义

在语言的演变中,有些词汇的古今意义没有什么变化,有些词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有些词随着旧事物的消失而消失。词义的变化大致表现为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弱化和感情色彩的变化等,如例一第10题中的“卑鄙”一词,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无贬义,现则指品行恶劣,变为贬义词了。

汉语词汇中的一部分词,古今沿用,但意义往往不同,这部分词语是考查的主要对象。做这类题,最忌望文生义,以今义代古义,曲解文义。

(3) 通假字

通假指的是古文中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有三种情况:一是完全同音,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的“惠”通“慧”,“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畔”通“叛”;二是声母相同,如“当日知其所亡”中的“亡”通“无”;三是韵母相同,如“故患有所不辟也”中的“辟”通“避”,“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属”通“嘱”等。

积累并辨别通假字,要注意“三不”:一是不随意,不是音同、音近的字都是通假字,如“畔”与“叛”通假,但不和“判”“盼”通假;二是不互通,如“畔”可与“叛”通假,不能倒过来“叛”与“畔”通假;三是读音古同今不同,如“入则无法家拂士”中的“拂”通“弼”,古音都读“bì”,今天不同音了。

(4)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地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甚至还改变了读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用法:名词活用(用作动词、用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动词活用(用作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形容词活用(用作名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复习梳理时,应多关注词类活用规律,进行语法辨析;具体解题时,不必纠缠概念,重要的是在训练中提高解题能力。

知道了上述实词的主要文言现象之后,如何进一步去做好文言实词的复习呢?

首先,要注重积累:

①重视最基本的文言实词的积累,尤其是文言文注释。中考文言文阅读中所考查的实词大多在课本中出现过,因此重视课本中的文言实词的积累归纳是非常重要的。

②平时注意搜集整理,归纳常考和易错实词。对文言文阅读材料和练习中出现的实词,要及时进行整理、归纳,以不断丰富扩大词汇量。

其次,在掌握足够数量的实词以后,具体的解题过程中应该注意运用以下几种常见方法:

①语境分析法,即上挂下连地去推断词义。许多词语都具有多种意义,语境都是相对稳定的,根据上下文分析语境,有助于我们确定词义。如例二第12题中的C项“请毕今日之欢”,原文是说“单于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毕”有“都、全部”“使……完毕”等意思,这里指“结束”。

②结构分析法,即根据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一些对偶、排比句等对句,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当、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③字形剖析法。汉字中多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可以借助汉字的形旁来推断实词的含义。如“讠”“辶”“彳”等形旁的字多与人的行为有关。

④成语对应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平时多掌握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对判断文言词义是很有帮助的。如例一第12题的第(2)小题中“使得至前陈曲直”,“陈”可以由“慷慨陈词”推断解释为“陈述”。

⑤组词选优法,即利用字词去组词,进而推断词义。古汉语多以单音节词为主,我们面对一个词,要了解它的含义,可以尽可能多地用这个词去组词,然后从众多的组词中,结合语境、结构、语法等知识,优选一个恰当的义项。

2. 虚词理解勤练多思,把握规律。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琐的词法、句法等汉语知识。纵观近年来江苏各地的中考试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一般采用这样三种形式:

(1) 挑出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如例一中的第11题;

(2) 在题干中给出示例,要求找出与示例意思和用法相同或不同的项,如例二中的第13题;

(3) 把文言虚词放在对文意的把握中来考查,如两道例题中的翻译题。

要正确解答文言虚词的试题,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平时学习课内文言文时,先要理解并把握语句中虚词的特点,把每一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起来,根据语句特点逐个落实,同时要注意梳理不同虚词的相同用法。有了这样扎实的基础,就能通过比较,推断句子里虚词的用法和含义。

(2) 结合语句翻译或上下文意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如例二中的“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这句中的“因”字,是作“因此”讲还是作“于是”讲?单独看好像都可以,但结合上下文来看,应作“于是”讲。从前句看,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诚,慨然长叹,从后句看,眼泪浸湿衣襟,与苏武告别而去,后句是承接前句的,“因”是顺承连词。

(3) 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要善于和典型实例或现代汉语进行比对,巧妙地用典型实例或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如“此则寡人之罪也”中的“则”字,句式与“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句式相同,可知“则”是副词,表示确认某种判断,相当于“就”。

(4) 先多朗读,体会语义,看其与什么词结合、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再判断其用法意义或词性。如例二中的第13题“陵见其至诚”,“其”接在动词“见”后面,表代词,作宾语,作“他”讲;B项中“不能指其一端”,“其”与“一”结合,不是动宾关系,只能作“其中的一个”讲。因此,将虚词与什么词结合、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弄清楚,有助于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辨别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提醒: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同学们在平时的实战练习和整合梳理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3. 文言翻译遵循原则,掌握方法。

这一考点最直接的考查题型是翻译题,如例一中的第12题、例二中的第14题“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这类题型,关键是对句意的把握,首先一定要结合上下文弄清句子的意思。动笔翻译之前,还要分析一下句子的特点、难点和得分点,这往往是翻译的重点。分析特点要注意:是什么句式?有没有省略和倒装?有没有词类活用?主要是哪几个关键词?等等。

翻译文言文的原则是:忠于原文,字字落实;文从字顺,简明优美。

翻译的方法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关键词语,要译出来;省略成分,要补出来;倒装句式,要顺过来。具体说来,做实以下“六字诀”:

(1) 留 即“保留不译”,像专有名词,如国号、地名、年号、官职名、人名、物名等,可以直接保留,不用翻译,如例二中的第14题“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一句中,“陵”“卫律”作为人名保留;现代汉语中仍经常使用的成语、习惯用语等,如“气象万千”等,也不必翻译。

(2) 补 即“补充”,文言文中,存在很多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补充上省略的成分,会让句子的意思更完整更具体。如例一中的第12题,翻译“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一句时,应在“使”后面补出对象“告状的人”。

(3) 换 即“替换”,翻译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把古汉语换成现代汉语。如例二中的第14题,翻译“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一句时,即把“事”换成“效忠”,“犹”换成“好像”,“恨”换成“怨恨”,“愿”换成“希望”。

(4) 调 即“调整”,在翻译时,倒装句式要调整为正常的现代汉语句式。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应依据现代汉语的规范,对成分位置做必要的移位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应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例一中“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应调成“于乱世苟全性命,不求于诸侯闻达”。

(5) 删 即“删除”,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有些文言虚词只起某些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翻译时可以删去,如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字,以及一些起补充音节作用的助词、发语词等。如“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中,“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翻译时可删去;“夫大国,难测也”中,“夫”是用在句首的语气助词,表示要发议论,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其多由指示代词虚化而来,没有实际意义,翻译时可以省去。

(6) 对 即“对照”。文言文翻译跟任何题目一样,都是按得分点给分的,而且多是一个得分点1分。同学们要通过训练,识别出句中的得分点,然后对照得分点将重点译好。文言文翻译中的得分点有:重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及特殊现象等。如例一的“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得分点分别为状语后置,文言实词“苟全”“闻达”,文言虚词“于”等。

4. 文意概括放眼全篇,综合梳理。

在做文意概括类题目时,无论是提取文章的基本内容,还是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都应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分析时应在整体把握和综合梳理的基础上进行。

(1) 内容归纳辨别方面

①总体阅读,整体把握。从整体上把握材料,把握题目中的选项或相关要点,将对文意的理解还原到材料中的对应之处,判断其正误,或反复推敲出答题要点。如果是人物形象特点或品质类的评价题,要从文章整体的角度把握材料,紧扣品质这一主线,给人物定位,对人物作出初步的分析评价。

②抓住题干,读全读准。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还是选错,是理解其用法、意义还是句式等。

③辨析差异,排除干扰。常见的错误干扰项有:夸大事实,故意迷惑;偷换概念,混淆是非;正误相杂,以假扰真等。

④回归文本,细察差别。要坚持放回原文查对,特别是在事情的角色、件数和行为等程度、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2) 作者观点态度方面

①整体阅读感知,把握情感基调。文言文写景叙事抒情或喜或悲,或乐或忧,都有一个基本的情感基调。郦道元的《三峡》是写景名篇,通过描写山的高峻美、水的湍急美和秋冬之景的凄婉美,流露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则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渗透于字里行间。解题时,要在疏通文字的基础上,看看文章写了什么事、什么人、什么景,再深入阅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事、这些人、这些景。

②了解作者经历,把握情感差异。阅读文言文一定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及时代背景,充分了解作者写作时的生活经历,做到知人论世,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前后文多次通读,全面地分析材料,尽可能多层面、多角度地解读其中的内涵。

③研读重点语句,把握情感焦点。文言文的思想感情往往浓缩在文中的一些重点语句上,这些重点语句常常是作者情感喷发的窗口,即人们常说的“文眼”。阅读文言文,着意研读这些重点语句,抓住“文眼”,就能快速地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焦点。

(3) 文意评价比较方面

①人物评价。可以从文中人物的具体行为着手分析其个性品质,或高尚或卑微,然后阐明自己的态度,或褒或贬。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需要结合文章解答的,务必联系文本简析,言之有据、条理清晰、层次井然地答题。

②事件评价。可从事件的利与弊两个方面分析,得出结论,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③类文比较。返回文段,联系相关材料,从文章内容、景物特点、写作手法、思想情感和语言风格等方面,找相同点或相异点。若题干中没有具体要求回答哪一方面,答案一般要兼顾相同点和不同点。

5. 语言赏读看清题意,选准角度。

解答语言特点、写作技法类的题目,看清题目设问的角度至关重要。

(1) 修辞手法类:回答的角度应是在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反问、设问等方面。

(2) 表达方式类:回答的角度应是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等方面。

(3) 表现手法类:回答的角度应是在对比映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方面。

(4) 语言特点类:回答的角度应是在音韵和谐、整散结合、气势磅礴、娟秀优美、写实朴素等方面。

一、 阅读《岳阳楼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1~3题。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则有去国怀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B. 而或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

C. 把酒临风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D.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扶苏以数谏故 (《陈涉世家》)

2. 下列各句中,与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情感相近的一项是( )。

A. 共约重芳日,还忧不盛妍。(李煜《梅花》)

B. 离忧如长线,千里萦我心。(张籍《忆远曲》)

C.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D.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

3. 本文主要是表达作者的旷达情怀和政治抱负,为什么还要诗意地描绘洞庭湖在不同天气下的景色?

二、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短文,完成1~2题。

时世宗享国①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②。督抚大吏争上符瑞③,礼官辄表贺。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④。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⑤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⑥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注】①享国:指帝王在位年数。②斋醮:道教仪式。③符瑞:祥瑞征兆的物品。④疏:奏章。⑤趣:赶快。⑥触忤:冒犯。

1. 翻译下面的语句。

(1) 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

(2) 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2. 文中人物海瑞堪称范仲淹笔下的“古仁人”,其具体表现是什么?

三、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4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①惠州嘉祐寺,纵步②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③,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④,退则死法⑤,当恁么⑥时也不妨熟歇⑦。

(苏轼《记游松风亭》)

【注】①寓居:寄居。②纵步:随意散步。③木末:树梢。④死敌:死于敌军,被敌军打死。⑤死法:死于军法,被军法处死。⑥恁么:如此,这样。⑦熟歇:充分休息。

1.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欣然起行/性行淑均 B. 寻张怀民/寻病终

C. 解衣欲睡/虽欲言,无可进者 D. 遂至承天寺/遂迷,不复得路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 念无与为乐者。

(2)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 文段[甲]中直接描写月色的句子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将这种景色描绘出来。

4. 两个文段都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态度?对你有何启发?

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1~4题。

汉第五伦①性至公。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吾兄子尝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病,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伯鱼贤者,岂肯厚其兄子不如其子哉?直以数往视之,故心安;终夕不视,故心不安耳。而伯鱼更以此语人,益所以见其公也。

宗正刘平,更始时天下乱,平弟仲为贼所杀。其后贼复忽然而至,平扶侍其母奔走逃难。仲遗腹女始一岁,平抱仲女而弃其子。母欲还取,平不听,曰:“力不能两活,仲不可以绝类。”遂去而不顾。(选自《温公家范》,有删节)

【注】①第五伦:字伯鱼,东汉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

1. 写出下列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

(1) 岂肯厚其兄子不如其子哉 厚:__________

(2) 直以数往视之 直:__________

(3) 仲遗腹女始一岁 始:__________

(4) 母欲还取 还:___________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平弟仲为贼所杀 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

B. 岂肯厚其兄子不如其子哉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C. 而伯鱼更以此语人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D. 其后贼复忽然而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

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2) 力不能两活,仲不可以绝类。

4. 文章用具体事例论述了“伯叔父”对待子侄辈所应遵循的伦理准则,请根据这些事例,分条加以概括。

作者:卢崇斌

上一篇:知识管理学论文范文下一篇:社会组织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