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测环境

2024-05-03

评测环境(精选七篇)

评测环境 篇1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硬件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云计算的技术及理念不断成熟和深入人心,成为计算机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服务模式在信息处理和使用领域展现出巨大优势。云计算环境的数据中心由很多真实的服务器集中在一起,组成一个可扩展、高可用和高可靠的资源池,通过虚拟化技术屏蔽了底层复杂的物理环境,使用负载均衡机制将大量的并发访问或数据流量分配到多台虚拟服务器上进行处理。用户根据需要获得相应的服务资源,例如传统的网站服务、邮箱服务、数据库服务,以及各种搜索、地图等应用的服务。在云计算环境中,硬件包括服务器及网络设备不再以单个的个体而存在,而是集成在一起组成虚拟化架构体系。传统操作系统的性能评测工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虚拟机的某方面性能,但是已经不能满足云计算环境中多虚拟机同时运行时的性能评测需求。本文选取了云计算环境中典型的服务,提出面向云计算环境的虚拟机性能评测方案,以实现对虚拟机服务器的综合性能评价。

1 服务器部署方案

将多种服务部署到物理服务器上,首先想到的方案是将多个服务直接部署在一台高性能物理服务器上,即在一台物理服务器上部署多种服务,优点是资源利用率高,开销小,但是这种部署方式安全性、可靠性差,一旦受到外部攻击或遇到系统内部故障,将导致所有服务瘫痪。为了避免不同服务器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干扰,另一种解决方案就是把一个服务只部署在一台物理服务器上,为不同的服务准备独立的物理服务器,这种部署方式的优点是可靠性高,安全性好,一台服务器受到外部攻击或发生故障,不影响其他服务的正常工作,但是IT企业需要购买更多的服务器,需要更多放置服务器的空间和相应的环境控制设备,以及由此导致的能源消耗使得成本巨大。而且,大多服务器的CPU计算能力、存储空间等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硬件利用率低下。

如何解决安全可靠与成本之间的矛盾呢?随着虚拟机技术的发展成熟,出现了服务器整合的服务部署方案。服务器整合是虚拟化技术在云计算环境中的一个典型应用,就是在一台物理服务器或一套硬件资源上虚拟出多个虚拟机,让不同的服务运行在不同的虚拟机上。服务器整合前后的场景对比如图1所示。

服务器整合方式通过虚拟化技术将实现不同服务的虚拟机建立在同一物理服务器之上,在提高了硬件利用率、减少成本开销的同时,还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和可扩展性。该部署方案优势明显,是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普遍采用的方式。目前很多公司提供了比较成熟的虚拟化解决方案,如Citrix公司的Xen,IBM公司的Power VM、z VM,Microsoft公司的Virtual PC、Vitual Server和Hyper-V以及VMware公司的VMware Server、VMware Workstation等。

2 当前虚拟机性能评测的问题

服务器的整合带来的优势显而易见,也是云计算环境的一个新的场景。虚拟化作为能充分利用服务器性能的技术得到业界的一致认可,但是如何衡量虚拟服务器的综合性能却是一个问题。多个虚拟机共同部署在同一物理服务器上,共同分享物理服务器的资源,理论上相互间独立,但是当各虚拟机上的负载压力相差比较大时,会对虚拟机系统的性能产生一定影响。传统的服务器性能评测工具很多,例如来自于标准性能评测公司的SPECcpu、SPECweb、SPECjbb/SPECApp Server、SPEC-mail、SPEC MPI等就是分别针对处理器、Web服务器、Java应用、邮件服务器和高性能计算的基准测试项目,类似的工具还有LMbench、Vbench、Unixbench、Netperf、IOzone等,但这些基准测试工具仅侧重于对系统性能的一个或少数几个侧面的监测和分析,缺乏综合性的性能监测手段,不能获得服务器上同时支持多个工作负载时服务器的综合性能。所以,如何评测云计算环境中虚拟机系统的性能,量化服务质量,以便查找系统部署的问题和资源瓶颈,成为当前测试方面的一个研究热点。

一些主流的虚拟化厂商和组织针对新的场景进行了研究和开发,目前来说这方面的工具主要有v Consolidate、VMmark和SPECvirt。这些工具都不是开源的工具,购买价格昂贵,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扩展或剪裁。VMmark和v Consolidate都依赖于一个针对邮件服务器的,叫做Load Sim的基准测试程序,这个基准测试程序只能配合Microsoft公司的Exchange Server使用,v Consolidate目前是在Intel内部使用,VMmark测试对象仅为VMware公司的虚拟化管理产品,这些工具的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

3 云计算环境虚拟机性能评测工具设计方案

面向云计算的虚拟机性能评测需要综合考虑计算机软硬件、虚拟化方案以及云计算环境中的一些特殊应用场合(例如服务器整合、动态迁移等),有针对性地开发自动化测试框架和基准测试程序。实现虚拟机性能评测工具的任务是通过与用户直接交互,实现基准测试程序、测试过程及测试结果的管理维护,为用户提供一个简单直观、方便操作的测试工具,以便对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虚拟机管理软件的综合性能做出评价,找出系统瓶颈以进行系统调优。

3.1 测试场景及功能需求

在进行服务器性能测试时,通常的做法是在一台或多台客户机上运行基准测试程序,模拟虚拟用户向服务器发送请求得到测试数据,但是面向云计算环境要测试的虚拟机数量比较多,如果为每个虚拟机增加额外的计算机运行基准测试程序将会使得整个测试场景中客户计算机过多,不便于统一维护管理。所以本工具将各基准测试程序部署在虚拟机服务器上运行,虽然基准测试程序的运行占用了一定的系统资源,但是系统的综合评价是通过不同配置的差异比较得出的,由于基准测试程序占用的系统资源基本一致,所以不会影响不同的被测虚拟机服务器综合性能的比较。因此,整个测试系统只需要由两台计算机组成:一台为测试管理计算机和一台虚拟服务器计算机。虚拟服务器的配置要求较高,需要能够在其上通过虚拟化管理软件创建多台虚拟机,并安装需要的服务器软件。

本工具选取了云计算环境中最典型的五类服务器作为测试对象,分别为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邮件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空闲服务器,由于空闲服务器不提供服务,只是为了模拟云计算环境中的服务器整场的真实场景,不需要基准测试程序。系统测试场景布局如图2所示。

测试管理计算机负责与用户交互,主要包括搭建测试环境、配置测试方案、部署基准测试程序、驱动测试执行、监控测试状态和处理测试结果等工作。虚拟机性能评测工具的用例图如图3所示。

用户主要通过对测试管理计算机的操作完成虚拟机的整个测试过程,通过分析该系统用例图,明确该工具应具有如下功能。

1)配置测试方案

即测试用例可以根据各种测试环境(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灵活调整,由于用户对于虚拟机产品的性能指标(并发用户数、响应时间、出错率等)要求不同,就导致了测试方案的不同,所以一个基本的需求就是要针对不用的用户要求配置不同的测试方案,根据不同的测试环境设置适合的参数。

2)部署基准测试程序

在开始测试之前,需要将测试管理计算机上的基准测试程序发送部署到被测系统的相应虚拟机上,以完成测试方案的部署;在测试过程中,提供不同服务的不同虚拟机需要执行各自的的基准测试程序。该功能的提出主要是应对这样一种场景,在多虚拟机服务器测试时,通过测试管理端的用户界面将基准测试程序自动部署到被测系统上,而不是用户在每台虚拟机上手动安装基准测试程序,为测试人员减轻工作强度、节省测试时间。

3)驱动测试程序

驱动测试程序的目的是使各虚拟机的基准测试程序同时运行,该功能是面向云计算服务器整合场景的特别需求,以尽可能的贴近实际环境。在云计算环境中,在一个物理机载体上,往往同时部署多个虚拟机,不同的虚拟机用于提供不同的服务。如果对某个虚拟机进行测试而让其他虚拟机空闲,可能存在被测虚拟机争用其他虚拟机资源的情况,只有在所有的虚拟机都忙碌的情况下,才能尽可能避免资源争用问题。所以要求各虚拟机同时运行基准测试程序,尽量满负荷工作,并且运行的测试时间相同。

4)监控测试状态

由于测试管理与基准测试程序处于不同的机器上,需要采取远程测试监控方法。监控内容包括:待测系统虚拟机上是否运行基准测试程序、各虚拟机系统资源(包括CPU、内存、磁盘I/O等)的使用情况以及主要测试指标,要求能够实时反馈到控制管理计算机的UI用户界面。要求每个虚拟机基准测试程序为主控制程序提供控制通信监控接口。

5)处理测试结果

测试完成后,需要从远程机器上读取测试数据。测试结果的数据量很大,依靠人工进行分析费时费力,而且容易出现人为错误。所以需要该工具具有数据处理分析功能,即对大量的测试数据进行提炼,产生一个或者几个能够反映出系统的性能数据,这些数据经过标准化处理,得到能够体现系统综合性能评价,并呈现给用户。

3.2 虚拟机性能评测工具的方案设计

本文提出的虚拟机性能评测工具采用三层结构设计:用户界面层、业务逻辑层和测试负载程序层,用户界面层和业务逻辑层位于测试管理计算机上,测试负载层位于被测系统的各虚拟机上。系统的结构如图4所示。

3.2.1 用户界面层

用户界面层也称为UI层,是功能的表示层,只负责功能的调用,功能的实质需要由业务逻辑层实现。系统在这一层提供测试方案管理、测试程序部署、测试过程控制、测试状态显示、测试数据处理等功能。通过测试方案管理功能可以添加、删除、修改测试方案,可以根据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案,主要包括测试参数(包括并发数、测试持续时间等)的管理和虚拟机信息的管理。测试程序部署是将基准测试程序自动部署到对应的被测虚拟机上,用户可以查看到注册的虚拟机状态,包括系统的配置信息和已经部署的基准测试程序等信息,可以实现为虚拟机部署或撤销部署基准测试程序。

该功能的操作必须在测试方案管理之后进行。测试控制功能是在用户设定测试方案并成功部署基准测试程序后,为用户提供了开始测试、结束测试、清除测试状态等操作,测试方式可以选择单一虚拟机进行测试,也可以选择多个虚拟机同时测试。测试过程中虚拟机出现异常情况可以结束测试,开始新的测试前需要清除测试状态才能开始新的测试。测试状态显示功能将测试状态及时反映给用户,以便随时监控或及时发现出现的异常情况并处理。测试数据处理功能是将测试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后的数据直观的显示出来,为用户比较虚拟机性能提供参考。

3.2.2 业务逻辑层

业务逻辑层是中间层,它是系统纽带,负责管理测试负载程序层,并为用户界面层提供支持,使整个测试程序形成一个整体系统。这一层主要模块有主程序、测试程序管理、测试管理、数据通信、数据处理、测试监控等模块。

测试程序库存储测试程序信息,在测试程序库中,记录测试程序的路径信息,而测试程序存储在指定的目录中。测试管理程序是一个基于事件的多线程程序,用于控制整个测试过程,向各个客户端发出执行测试的命令,收集客户端和服务器的性能参数。

数据通信模块主要实现基准测试程序和监控器端的数据通信,通过对socket函数的封装来实现。主控程序负责整个业务逻辑层的管理并且直接与用户进行交互,协调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测试监控模块负责监听虚拟机的事件及状态数据信息,收到事件后通过主控程序调用测试管理模块进行相应处理工作,并将数据提供给用户界面层。数据处理模块实现了测试结束后的数据读取分析和处理,结果通过用户界面层显示给用户。

3.2.3 测试负载程序层

测试负载程序层位于远程的各虚拟机上,是真正的测试执行层。这一层的主要功能模块有通信模块、测试引擎和基准测试程序。

与业务逻辑层的通信模块一样,测试负载程序层通信模块的任务是负责与业务逻辑端的通信,通过对Socket函数封装实现。测试引擎模块主要负责管理本地测试程序的运行,其工作包括负责监听消息事件,根据用户命令启动和关闭测试程序、回收测试结果,监控被测虚拟机的资源状况等。基准测试程序部署在各个虚拟机,用于响应控制程序的命令执行测试。

虽然传统的服务器测试工具不能直接应用于服务器整合场景的虚拟机性能评测,但是国内外对于各种服务器的测试方法,测试工具发展比较成熟,基准测试程序可以充分借鉴成熟的测试方法,并根据云计算的应用场景加以改进而实现。

3.3 系统数据流程

系统正常运行之后将在测试管理端和各虚拟机端分别启动程序,用户界面层、业务逻辑层和测试负载程序层之间的数据结构流程如图5所示。

由系统的数据流程图可以看出,启动测试管理端的程序后,打开网络端口并进入异步消息等待模式,开始监听虚拟机测试负载端的连接注册信息;然后启动各虚拟机端的通信程序,同样打开网络端口监听测试管理端程序发来的消息,然后收集本地信息向测试管理端注册,注册成功就表明该虚拟机准备就绪,进入异步消息等待模式,等待来直测试管理计算机端的消息指令。

测试管理计算机端的用户界面负责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和响应用户操作,从配置测试参数界面输入参数数据包括待测虚拟机的的URL、并发数、模拟用户数、测试时间等,然后更新基准测试程序的配置文件中的对应参数信息;通过部署测试程序界面将基准测试程序文件打包发送到对应的被测虚拟机,被测虚拟机将收到的基准测试程序解包到指定目录并安装,然后等待开始测试的消息。

由测试管理端发出启动测试命令,发送给各虚拟机测试程序,基准测试程序同时启动,读取配置文件中的参数信息,根据测试参数和测试脚本中传入的测试对象集来创建Socket连接池和线程池。Socket连接池的大小和每个Socket连接由测试对象集和线程数决定,线程池的大小由线程组属性参数决定。通过启动和调度每个测试线程,模拟真实用户行为,向服务器发送请求进行负载压力测试,获取测试数据后,将测试的原始数据以文本形式暂时保存在虚拟机的硬盘。测试过程中,测试管理程序采取按照一定时间间隔定时读取各虚拟机的状态信息,为了避免网络流量过大,需要设置合理的数据读取时间间隔。测试完成之后,测试管理程序读取各虚拟机的结果数据并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出虚拟机服务器的综合评分。

3.4 系统服务器性能评分标准

评测服务器处理能力的测试体系(Bench Mark)有多种。国际上主流厂商通常采用TPC委员会制定的TPC-C测试基准。TPC委员会是一个中立测试机构,主要工作是制定各类测试指标的测试基准及测试规范。目的在于客观地评估业界各个产品提供商的系统性能指标,结果具有公开性和权威性。

TPC-C测试基准主要用于测试主机服务器系统每分钟能够处理的交易数,即TPM值(Transaction Pe Minute,每分钟处理的交易数)。在实际业务应用系统选择测试指标时,必须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以最大程度地做到综合反映系统的性能。本工具选取各服务器的每分钟交易数TPM作为性能评测的指标。为了使TPM真实的反映出系统的综合性能,提出了以下TPM计算公式来反映业务对于主机处理能力的需求:

其中的参数说明如下:

M:为测试中的并发交易量,即用系统用户数量来衡量,为用户设定值。

T:为平均交易时间,通过基准测试程序测试得到。

M0:为实际交易操作的复杂程度比例。可以根据请求的操作复杂度或请求文件大小设定一个合理的值。

M1:为主机CPU利用率。通常,一台主机服务器的CPU利用率高于80%则表明CPU的利用率过高,会产生系统瓶颈;而利用率处于60%左右时,处于利用率的最佳状态。所以,将CPU利用率也作为计算TPM的一个指标。

测试结束后,每个虚拟机都会得到反映该虚拟机性能的TPM值,该工具为每个虚拟机设定了一个基准值,这个基准值可以为对单一服务器的测试得到的TPM值或者根据实际经验获得,然后将测试的TPM值与对应基准值的比值根据实际情况加权平均后得到对系统的综合性能评价。例如,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邮件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经过测试得到的TPM值分别为W1、D1、I1、A1,对应的基准值分别为W0、D0、I0、A0,根据实际情况各服务器使用所占的比重分别为f1、f2、f3、f4。所得到的系统最终评分P_Mark公式为:

4 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面向云计算的虚拟机性能评测工具方案借鉴了比较成熟的虚拟机性能评测方法,应用该工具能够实现对服务器整合场景下的虚拟机性能评测,能够得到直观的标准化得分,可以为面向云计算环境的虚拟机性能评测的测试人员查找性能瓶颈或者为用户选择虚拟化软硬件搭配方案提供参考。

摘要:介绍了云计算环境中服务器的部署方式及优缺点,总结了传统的服务器性能评测工具的特点,特别是对于云计算场景下的服务器测试方面的不足及存在的问题。基于此,分析了云计算环境中虚拟机性能测试的需求,并提出了虚拟机性能评测方法,主要针对性能评测工具的功能及关键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合理的方案设计。

关键词:云计算,虚拟机,性能评测,多虚拟机,评测工具

参考文献

[1]虚拟化与云计算小组.虚拟化与云计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10.

[2]金海等著.计算系统虚拟化——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2.

[3]黄达伟,叶可江等.虚拟计算系统性能评测[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1.10第10期.

[4]虚拟化与云计算小组.云计算宝典技术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9.

[5]陈青茶.虚拟化计算系统性能评测管理工具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8.5.

[6]兰雨晴,宋潇豫,马立克,徐舫.系统虚拟化技术性能评测[J].电信科学,2010年第8A期.

[7]怀进鹏,李沁,胡春明.基于虚拟机的虚拟计算环境研究与设计[J].软件学报,2007(4).

[8]黄宇华.虚拟服务器聚合动态性能评测系统[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6月.

[9]曹向志,于涌,高楼著.软件测试项目实战-技术流程与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4.

[10]Intel开源软件技术中心,复旦大学并行处理研究所.系统虚拟化-原理与实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

[11]周斌.虚拟机显示性能评测系统[J].计算机工程.2011年1月第37卷第1期.

手机评测研究 篇2

手机已经进入到4G时代、5G标准也已于近日出台, 手机互联网的大时代其实早已到来了, 围绕手机的产业和生态圈也逐渐形成。以前手机还是一些跨国大企业才能玩得转的行业, 现在随着风险投资以及众筹的兴起很多中小公司甚至个人工作室也逐渐渗透到手机行业的各个领域。随着手机网速的加快, 手机信息获取的快捷, 手机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作用不再仅仅是辅助补充的角色了, 人们使用手机的时间、通过手机获取信息的比例甚至已经有超过电脑的趋势。

人们更换手机的频率也较往年加快, 从而带动了手机销量的迅猛提高, 大量的资金都涌向了手机行业。在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 各大手机企业发布了多款手机, 甚至一个手机品牌都有好几个系列, 每个系列又有多款机型。普通用户在选购手机时经常会被面前的“机海”弄得头昏脑胀、不知所措。手机测试或手机评测的需求就应运而生了, 手机厂商自己的测试因为其偏向性对用户来说可信性不高, 专业的手机测试 (跑分) 软件侧重点比较单一无法满足用户需求, 专业的第三方手机测试机构就粉墨登场了, 在撇开其专业性或公正性, 单就其市场需求性来看, 这是一个新兴的、有发展前途的行业。作为对就业市场保持异常敏感的高校有必要进行调整, 迎合市场需求、培养专业的手机评测类人才。

众所周知, 手机的生产包括很多方面, 例如外观设计、工程材料、电路设计、声音调教、屏幕解析等, 那么手机的评测也包括方方面面, 一个高校要完成各方面手机测试方法, 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但在信息和技术以及市场日新月异的时代, 我们可以抓住重点利用已有优势逐步完善。毕竟通信工程专业、电子信息专业、手机软件开发专业、计算机应用及网络专业都是各高校的传统专业。当然还有很多院校还开设了电脑美术、工业设计以及机械模具等特色专业。这里我就自己学校手机评测方法的建设谈一点经验。

手机评测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 选定目标手机, 将测试与知识模块相对应并进行细化分解, 设计好实施步骤。这样可以使教学目的明确、直观, 对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有极大的好处。

手机评测毕竟不是制造生产手机, 所以要本着“理论够用”原则, 着重培养学生操作方法和步骤的讲述, 做到“学中做、做中学”, 快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手机, 可以让他们各自完成自己的手机测试, 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加工文档、制作报告[1]。下面我们谈谈基础的手机评测的设计方案。

1 首先是手机的硬件配置

不同手机的硬件配置在网站上可以很容易地找到, 这里需要同学们做的是选择对比参照手机的硬件配置数据, 并利用文档处理软件制作对比表格, 让信息更加直观。这样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收集处理数据的能力以及养成良好的文档制作习惯。

2手机的软件配置和使用体验

手机的硬件同质化程度很高, 毕竟手机的几个核心部件还掌握在少数硬件大厂手里, 又因为主流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就包括安卓和IOS两个 (微软的手机OS还不成气候) , 所以各大手机厂商为了区分和细化市场除了硬件搭配上挖空心思在软件上也力求特色。在手机软件测试中要根据厂家广告宣传的重点找到厂家定制软件的特点, 在功能介绍之余还要将重点放在操作的易用性和用户直观体验上。如果这个软件功能再强大但操作步骤复杂也要扣分, 一般好的软件在界面设计上应该采用瀑布式或“L浏览”的方式, 因为虽然手机的屏幕在不断增大, 但大多数的屏幕还不会超过5.5 寸, 相比电脑的屏幕还是太小, 所以手机软件的界面设计和操作要尽量简化, 但又能让用户方便查看, 不能忽略重要信息。使用体验还包括充电速度, 电池待机时间以及手机拍照能力等。

3手机的外观评测也很重要

手机品牌繁多, 同品牌手机的系列也被细分, 这些手机的区分除了硬件配置外就是外形了, 其实外观不能简单描述了事, 这是非常考验评测员的素养的, 手机包边的处理, 外形材质的手感和色泽, 屏幕的色彩解析甚至防摩擦抗碰摔的强度, 还有根据屏幕大小手机按键的布局, 以及虚拟或物理按键的布置都大有讲究, 随着2.5D屏幕和3D屏幕的出现, 手机屏幕侧边栏的利用与评测又被提上日程。

4手机评测的进阶评测

前面的三类评测都是属于初级评测也是市面上手机评测的基本元素, 其实手机评测的方面很多。手机的拆解可以反映一款手机日后维修的成本, 手机屏幕色彩解析测试关系到强光环境下的观看感觉, 耳机的声音测试也是用户十分关心的, 擦碰实验和防水测试都是用户日常使用过程中不常见但又很难避免的突发遭遇, 当然深入的进阶测试需要大量的设备投入和日常损耗,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引入信号强度与强干扰下联网测试。在市场调查中, 我们发现很多新的测试手段逐渐引入到手机评测中[2]。例如单手操作体验、屏幕挤压、指纹识别、快捷付款、拍照美颜、手机拍摄闪光灯白平衡、屏幕色域分析等。

5结语

手机评测是一个市场需求很大的领域, 高校应该敏锐地发现需求并进行调整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并通过建设整合提高各个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小芳, 胡康超, 刘元元.移动设计[M].北京:信息工业出版社, 2013.

试论循环经济评测体系建设 篇3

1 革新理念, 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要想落实这种经济体系, 确保经济发展体系得以根本的革新, 就要适时地变更思想, 要理顺思维, 要合理的分析物质要素的进步以及人的综合发展之间的关联, 要变革过去的那种只是关注物体, 轻视人的思想。要及时的分析发展和经济增长间的关联, 要抛弃过去的那种认为增长就是发展的思想, 要合理的分析人和环境的关联, 要变革过去的那种想要征服环境的思想。在发展理念中, 应该完全的改善过去的那种过分的看重利益, 忽略节约, 过分的重视速率, 忽略效益, 过分的看重外在的增加, 忽略内在的前进, 过分的看重经济要素, 忽略环境要素的思想, 认真地落实循环体系。

1.1 树立循环经济的生产观

要分析道自然的承受水平, 尽最大曾度的节省资源, 切实提升其使用率, 合理的运行资源。在制造的时候, 单位自身要降低物料的运用, 争取无排放, 设置生态工业体系, 将多个工厂统一到一起, 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 在生产过程中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和再利用。

1.2 形成合理的政绩思想

要变革过去的那种过分的看重经济增长指标思想, 要形成合理的政绩思想, 要变革经济前进体系, 切实的对产业机构等进行调节, 形成合乎经济规定的产业模式, 确保经济高速进步。

1.3 形成全新的经济增长思想

要积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确保工艺真正的强大, 要将不先进的生产力摒除, 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 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2 合理的测评, 指引经济有序进步

2.1 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机制的基本思路

首先将理论测评和实际活动融汇到一起。建立评价机制包含两种类型:理论评价主要从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原理入手, 通过多个层次完整的体现所在区域的经济进步能力以及资源的使用状态等等的一些要素。操作型评价偏重于研究区域的实用性, 从更为宏观的角度评价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状况。二是经济和资源环境指标相结合。循环经济更加强调资源的节约和高效率利用。因此, 从“3r”准则出发, 设定三个类指标, 建立评价机制: (1) 减量投入指标、污染减量排放指标和资源再循环利用指标, 旨在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效率和减量化投入水平, 改善环境质量。 (2) 经济社会发展指标, 旨在评价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经济总量上实现高速度增长的同时, 提高就业率, 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和科学文化水平。 (3) 生态环境质量指标, 则是利用各项环境质量指数, 从侧面反映出当地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

2.2 形成循环经济的测评体系

形成该项体制要切实的分析到如下的五个层次的内容。一是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应包括人均GDP (绿色GDP) , 低能耗、高产出行业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以工业废弃物和垃圾为生产原料的循环类型企业产值, 循环经济增加值 (指循环经济部门总产出扣除总消耗后所创造的新增价值) 。它关键的体现经济前进的品质情形。二是资源减量投入指标。应包括单位GDP能耗, 单位GDP能耗降低率, 单位GDP耗水量、耗电量等。用以表明单位能源利用率。三是污染减量排放指标。主要包括废气排放率, 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 工业烟尘达标排放率等。关键体现经济前进所要付出的生态代价。四是资源再循环利用指标。主要包括生活污水处理率、回用率, 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 城市垃圾回收和综合利用率等, 它体现资源再使用的能力。五是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主要应包括环保投资指数, 噪声达标区覆盖率, 空气质量指数, 绿色能源占总能源比例, 它体现经济前进对生态的投入以及维护等的状态。

3 变革机制, 切实发展该项经济体系

3.1 落实好体系创新活动要想按照循环经济的思路来发展, 就应该切实的按照经济性质来开展工作, 要把生态要素放到经济发展的步骤之中, 要变革过去的那种不利现象, 确保单位能够有机的循环, 形成资源充分使用的体系, 确保社会以及经济和环境等要素和谐发展, 它的重点是形成一个合理的激励体系。比如政府投入模式, 合理的税收体系等。必须经由合理的体系规划, 经由市场发展, 单位才会去重视此项循环体系。

3.2 确保政策以及技术等为其发展奠定基础要想开展好该项体系, 不仅需要政府出台有关的法规体系, 各个区域结合国家的法规研究适合本地的具体条例, 切实的带动经济循环。还应该确保其有着非常坚实的技术背景。虽说一些单位以及行业在一定的层次上得到了有关的科技的支撑, 不过总体来说, 并不是非常好的, 其表现出非常的零散, 而且不坚实, 不论是深度亦或是其他的一些层次上都无法合乎该项体系的规定。很多单位的制造步骤和技术力量并不先进, 对于资源的使用等效率并不高。在电厂烟气脱硫、化工厂废液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等对发展循环经济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 并未获取根本性的发展, 进而干扰到该项体系的进步。形成综合的科技支撑模式, 对于促进该项体系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3.3 借助科学, 建立绿色技术设计、开发与应用体系, 形成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实施系统。要想处理好发展和生态之间的不利现象, 就应该落实循环模式, 彻底的变革经济的增长模式, 要切实的研究节能的工艺, 可以带动资源的全面发展。要立足于探索新资源以及一些代替物质。要提升对新物质的探索步调, 实施产品“前端”研发、“中端”控制和产品“末端”治理的研究, 加快研究开发低成本的、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产业链延长和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等, 确保过去的产业不断的向着的循环体系进步, 要探索并且形成真正的绿色的模式。

摘要: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 它是通过最低的资源的使用, 来获取最高的利润, 进而确保经济和环境能够共同发展的一种经济进步形式, 文章关键的讲述了循环经济相关的内容, 它是一种合理利用资源, 并且持续循环的内容。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评价机制,循环体系

参考文献

[1]汤天滋.主要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经验述评[J].财经问题研究, 2002.

石油测井仪器可靠性评测 篇4

1 常用的可靠性评价指标

在石油测井仪器的研发和生产过程中, 人们通常会借助三个例行试验来评价测井仪器的稳定性。这三个实验就是高温稳定性试验、长期稳定性试验和电源拉偏试验。常用的这三个例行试验无乱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是各自独立的, 实验之间相互没有关系。这三个实验实质把石油测井仪器的基本使用特征静态地分开研究。这种做法的带来的后果就是这个实验虽然有利于试验的顺利的完成, 但是却没有正确地模拟出石油测井仪器的基本使用特征。因为在实际的测井的作业中, 测井仪器要同时经受多种应力对她的作用。所以显然常规的实验方法不能真实地反映这一实际情况, 所以这三种实验指标不能全面的反映出石油测井仪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根据可靠性理论, 针对仪器常用可靠性指标主要包括以下的四个方面。即系统的可靠度Rs、系统失效率 (或系统故障率) 入s、平均的故障间隔时间MTBF、平均的维修时间mttr这四个方面。上述的这些评价指标可以在不同的层面对测井仪器的相关技术性能、维修性能和系统的有效性能进行大体的评估和衡量。但是其中有一些指标在获取或者测量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所以上述的评价指标也只是局限于理论方面, 如果我们具体到测井仪器可靠性评价当中的话, 我们一般衡量测井仪器可靠性的指标是从仪器的其他性能来间接体现出来的。例如我们一般利用多次测井井次免维修次数来衡量仪器功能的平均故障间隔。如果利用这种方法就比仪器免维修次数获取更简单我们一般利用其内在的某些联系从而达到评价测井仪器的可靠性。

2 石油测井仪器可靠性模型

是否具有一个可靠性模型是研究测井仪器系统可靠性的基础, 石油测井仪器的可靠性研究的基本假设是建立石油测井仪器可靠性模型的基础。在测井仪器系统的可靠性时, 基本设想主要包含以下的三个设想。A假设测井系统的各个单元只有两种状态—正常工作的的或出现故障的;B测井的各个单元是不可修复的, 也就是说—旦一个单元发生故障之后, 整个任务期间保持不变不能自己修复;C各单元的统计工作是独立的, 工作互补影响。

根据以上的假设, 人们提出了一种石油测井仪器的模型。这是一种可修复的机电一体化系统, 按照系统工程的观点, 我们可以把系统划分为人、硬件、软件和环境这四个子系统。测井的可靠性模型也应该包括这四个方面, 而且构成石油测井仪器的4个子系统应该为一个串联的模型。人们对于各个模型都建立了数学模型。每个模型都有自己的计算公式, 本文不再一一赘述。

3 测井仪器可靠性评价新方法

针对以上常用的方法因为具有局限性, 所以人们又提出了一些新的方法来评价测井仪器的可靠性。这些方法可以更好地测试和评价石油测井仪器的可靠性。

3.1 延长高温试验的最高温度恒温时间, 并且同时延长全程温度试验的时间周期长短。根据测井的相关规程, 我们知道井段应该至少进行两次测量, 以避免事件出现的重复性。这个过程中, 仪器承受的温度虽然会有一点的改变, 但是都不会超过仪器能承受的最高温度, 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最高温度来进行模拟此仪器受到温度作用的反应。因为最高温度恒温时间一般是三个小时, 而且实验一般不超过八个小时, 所以我们可以选取八个小时为一个周期。

3.2 在各个阶段进行电源拉偏实验和震动冲击实验。在实际测井作业中仪器要经受振动和冲击这种作用。震动冲击这种作用的大小和仪器的下井速度和土提速度紧密相关。如果在试验过程中仪器一直处于静止状态的话, 就不能准确的反映这一种实际情况。所以我们建议在各个阶段同时进行振动、冲击试验。同时在整个实验中进行电源拉偏实验。

3.3 可以进行双应力试验方法来分析仪器的稳定性。我们可以首先把长期稳定性试验作为主线, 并且同时进行电源的拉偏双应力试验和长期稳定性试验, 每隔一小时测试一次, 而且每次都应该在电源拉偏的情况下测试仪器输出的计数率。可以在不同供电电压的情况下进行八次计数测试, 最后利用图形处理方法从而正确的处理出双应力试验数据。为评价其稳定性作出一定的参考。

结语

人类技术的发展史, 就是指人类不断的挑战人类极限的历史。伴随着石油工业的不断发展, 石油测井仪器将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但是同时由于测井仪器可靠性的相关指标中存在着一些无法定量分析的指标, 所以这也就直接导致了我们无法使用理论性的工程方法对测井仪器进行可靠性的评价。在实际应用可靠性这个指标的时候, 我们获取更多的是通过试验和实际工程应用情况统计来得到相关的数据的。石油测井仪器的可靠性要求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 随着工作的进一步深入, 可靠性评价还需要不断的摸索和改进。

参考文献

[1]陈光远.论电子产品可靠性设计新思维[J].电子产钻可靠性与环境试验, 2010 (03) :31-33.

[2]彭福英.可靠性指标的内涵及其关系[J].石油仪器2012 (03) :31-56

4款25A开关电源评测 篇5

本期评测的4款开关电源都是直流13.8V,额定连续输出25A电流的产品,它们与常见的100W级别短波收发信机和电台附件可以良好结合。截至2009年,《QST》杂志已经评测过不少制造商的多种电源产品,如果登录杂志网站,你还能找到相应的文章。接续上一轮,我们本期的评测便都针对近期上市的最新产品。

图 1 Jetstream JTPS30M 在 20A 负载时的直流输出示波器踪迹,垂直分辨率每格 50m V,水平扫速每格 5ms。直流纹波约为 40m Vp-p,开关尖峰在100m Vp-p 左右。

图 2 Jetstream JTPS30M 在 20A 负 载 时 的0~100MHz 频谱图,参考电平 0d B,垂直分辨率每格 10d B。

请注意表5中的传导辐射数据,其中20A负载那一列所表征的是最坏情况,通常只出现在发射时,一般不影响接收。虽然在多人多机的操作环境中,这种干扰也有可能显现,但对于我们多数人来说,还是1A和7A的数据更加重要。

JETSTREAM JTPS30M

Jetstream公司的JTPS30M采用了坚固的金属外壳,顶部装有散热翼片,底部还有4个橡皮软机脚。机器背板上的电压选择开关可以把电源的输出设为13.8V固定,或者是9~15V可调。如果设为可调,我们就可以用面板上的电压调节旋钮来改变输出电压。这款电源的额定输出电流是25A连续和30A最大值。此外,它还带有输出短路和过载保护。

机器的背光表头可以分别切换为电压(0~16V)和电流(0~32A)指示。此外,面板上还有两个低电流连接器,分别是额定10A的点烟器插座和额定3A的弹簧接线端子。

JTPS30M的背板装有大电流输出接线柱和内置保险的交流电源插座,市电电源线可以拔插,静音冷却风扇则装在背板里侧。风扇从前面板的开槽吸入空气。

这款电源附有4页说明书,为用户介绍了前后面板的功能,并提供了规格表和使用注意事项。不过,说明书的英文翻译有些小缺陷。虽然说明书没有提供电路图和保修信息,但是公司网站已经声明其所有产品都有1年的质保期,并为用户提供了注册表单。公司网站:www.jetstreamusa.biz。

表1 Jetstream JTPS30M,序列号006902

制造商规格

电源要求:交流115V±10%,60Hz。

输出电压:直流13.8V固定或9~15V可调。

输出电流(连续):25A(最大30A)。

体积(长宽高):21.6×19.1×6.86厘米;重量2.31千克。

价格130美元。

ARRL实验室测量值

输出电压,空载:直流13.8V固定或7.98~14.96V可调。

输出电压,20A负载:直流13.69V。

输出跌落时的最低线路电压:交流78V。

动态负载测试时的直流输出变化:110m V。

表2 Powerwerx SS-30DV,无序列号

制造商规格

电源要求:交流100~120或200~240V,50/60Hz。

输出电压:直流13.85V。

输出电流(连续):25A(最大30A)。

体积(长宽高):17.8×12.7×6.35厘米;重量1.36千克。

价格:120美元。

ARRL实验室测量值

输出电压,空载:直流13.92V固定。

输出电压,20A负载:直流13.8V。

输出跌落时的最低线路电压:交流73V。

动态负载测试时的直流输出变化:120m V。

效率:7A,74.4%;20A,80%。

POWERWERX SS-30DV

重量只有1.36千克,Powerwerx公司的SS-30DV显然是本期评测中最轻巧的电源。它的输出电压标称为13.85V固定,具有25A的连续输出能力和30A最大值。虽然这个电源有过热和过流保护功能,但它却没有输出指示表头。

SS-30DV的面板装有发光电源开关和两组Anderson Powerpole极化连接器。这种连接器确定符合ARRL ARES配置,并可以承载本机的最大输出电流。电源背板上装有接线柱;同时,交流电源线也是可拔插的。市电插座旁边有开关用来选择交流115V或230V输入电压。

这个电源带有温控风扇,装在背板上,并且真的很安静。风扇从机壳的侧面和底部吸入空气。

图 3 Powerwerx SS-30DV 在 20A 负载时的直流输出示波器踪迹,垂直分辨率每格 50m V,水平扫速每格 5ms。直流纹波约为 30m Vp-p,开关尖峰在 350m Vp-p 左右。

图 4 Powerwerx SS-30DV 在 20A 负 载 时 的0~100MHz 频谱图,参考电平 0d B,垂直分辨率每格 10d B。

表3 QJE DX PS30SWII,序列号004716

制造商规格

电源要求:交流110V。

输出电压:直流9~15V可调。

输出电流(连续):25A(最大30A)。

体积(长宽高):21.6×19.1×6.86厘米;重量2.31千克。

价格:120美元。

ARRL实验室测量值

输出电压,空载:直流13.67V固定或8.01~14.77V可调。

输出电压,20A负载:直流13.56V。

输出跌落时的最低线路电压:交流68V。

动态负载测试时的直流输出变化:110m V。

效率:7A,79.5%;20A,80.2%。

虽然说明书只有1页,但它却涵盖了功能、规格、安装使用和故障排查,并且还提供了一些认证,比如遵从FCC规约第15条,这可是本期4款电源中的唯一。说明书承诺了3年的有限质保,并有详细条款。

Powerwerx公司提示,他们正准备把SS-30DV的输出电压提升到14.1V,这可以与West Mountain Radio Super Powergate更加兼容,并可以为凝胶和AGM蓄电池充电。不过截至发稿时,我们还没有见到这个新版本。公司网站:www.powerwerx.com。

QJE DX PS30SWII

QJE DX PS30SWII与Jetstream公司的JTPS30M外观很像,规格也几乎相同,比如都是13.8V固定输出或9~15V可调;额定输出电流25A连续和30A最大值。同样,这个电源也提供了过热、短路和大于30A的过流保护。

也像Jetstream那样,这款电源在面板上安装了背光表头,能在0~16V电压和0~32A电流之间切换指示,并有低电流的10A点烟器插座和3A弹簧接线端子。大电流接线柱也是装在背板上的,冷却风扇从前面板的开槽吸入气流。

图 5 QJE DX PS30SWII 在 20A 负载时的直流输出示波器踪迹,垂直分辨率每格 50m V,水平扫速每格 5ms。直流纹波约为 40m Vp-p,开关尖峰在80m Vp-p 左右。

图 6 QJE DX PS30SWII 在 20A 负 载 时 的0~100MHz 频谱图,参考电平 0d B,垂直分辨率每格 10d B。

图 7 Ten-Tec 941 在 20A 负载时的直流输出示波 器 踪 迹, 垂 直 分 辨 率 每 格 50m V, 水 平 扫 速每格 5ms。直流纹波约为 70m Vp-p,开关尖峰>400m Vp-p。

图 8 Ten-Tec 941 在 20A 负载时的 0~100MHz 频谱图,参考电平 0d B,垂直分辨率每格 10d B。关于 Ten-Tec 公司对此测试的回应,请见正文。

最大的不同点是,PS30SWII的面板装有一个噪声移频旋钮,这个功能用来上下改变开关电源的工作频率。从而,如果你的接收机受到电源干扰,你就可以转动旋钮把干扰频率调偏。ARRL实验室测试发现,这款电源的干扰在500k Hz比较明显,如果最大程度地左右调整噪声移频旋钮,那么干扰尖峰的频率间隔就可以在29.7~33.3k Hz之间改变。我们知道开关电源都会产生干扰噪声,但是这款电源却可以改变频率以避之,这倒是挺有意思的。

表4 Ten-Tec 941,无序列号

厂商规格

电源要求:交流90~132V或180~264V,50/60Hz。

输出电压:直流13.8V。

输出电流:25A(满负载)。

体积(长宽高):26.9×18.5×5.33厘米;重量2.09千克。

价格:169美元。

ARRL实验室测量值

输出电压,空载:直流13.84V固定。

输出电压,20A负载:直流13.35V。

输出跌落时的最低线路电压:交流72V。

动态负载测试时的直流输出变化:490mV。

效率:7A,80%;20A,81.9%。

电源的说明书是对折起来的两页Letter印张,其中包含了使用注意事项、规格以及前后面板上各个旋钮和连接器的用途说明。在后4页,说明书还描述了“为了您的安全”应关注的警告、危险提示和需要谨慎考虑的问题。不过,说明书没有提供电路图和质保信息。公司网站:www.ftdbjb.com。

TEN-TEC MODEL 941

Ten-Tec 941型电源是本期评测中最低调的一个,它具有13.8V 25A的输出能力,专用于常见的100W短波机。这个电源的冷却风扇和进气槽都在顶部,并按使用说明,需要有5厘米的空间保持距离。但风扇其实很少转动,我们在做20A的加载测试时,经过了10分钟之久,风扇才开始运转。不过,风扇转动时的噪声比较大。941电源可以水平或垂直摆放,随机提供的不干胶机脚也可以对应粘到底部或侧面。

941电源的控制组件和连接器十分精简,它的前面板只装有一个发光电源开关;背板上也仅安装了一对直流输出接线柱,一个内置保险的市电插座和一个接地双耳螺栓。在机壳侧面,这款电源还有一个内嵌开关,用于切换交流90~132V或180~264V的市电输入。Ten-Tec提示我们,他们已于2011年初更换了电源模块的供应商,而我们本期评测的,正是他们的最新产品。

请注意图8,这个电源在20A负载时的杂散比较大,尤其是5MHz附近的干扰是可闻的。ARRL实验室测试工程师鲍勃·阿里森(Bob Allison, WB1GCM)试着把直流输出电缆在一叠31型磁环中穿绕了10匝,结果是杂散下降了24d B,干扰声也听不到了。Ten-Tec公司说,他们在正常的接收用电量下对这种电源做过测试,没有听到任何噪声,但是根据我们的实验,它们还是准备为所有的产品都加装类似的滤波装置,包括库存品和计划生产的。详细点儿说,公司准备提供易于安装的改造套件,无需焊接,并可以装到电源的内部。对于已经购买了早期产品的用户,只要需要,公司就会免费提供这种套件。

941电源的说明书也是一张Letter印张,涵盖了功能描述、安装使用事项和产品规格。虽然说明书没有提供保修信息和电路图,但是Ten-Tec的网站声明了一年的质保期。公司网站:www.tentec.com。

实验室测试

表1~4展示了ARRL实验室的可操作性测试结果。在不加负载时,所有待测电源的输出电压都非常接近13.8V。为了模仿通常的SSB和CW操作场景,实验室还在1A和20A之间快速切换负载电流,这样就完成了电源的动态负载测试。

用d BμV表示的传导辐射值,由ARRL实验室测量

这种测试的结果会表现为直流输出电压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动。请查看表中的数据,本期评测结果为110~490m V,这与以往的优质电源保持了相同的水平。

在交流输入特性方面,多数开关电源都容许交流市电出现波动,所以如果供电不稳,比如在应急和野外通信场合,使用这种电源就是很好的选择。在交流线路电压的工作下限测试中,我们把电源的直流输出跌落点设在11.4V,因为这适合大多数收发机的额定最低工作电压,测试也是在20A负载下完成的。连接负载进行测试,当直流电压跌落到阈值点时,我们还可以在输出中观察到明显的交流纹波,大约在1~1.5Vp-p之间。不过如果线路电压回复到90V以上,所有待测产品的纹波便都消失了。对于较轻的负载,即使输入电压很低,纹波也可能不明显,这就是我们很少在接收时感受到纹波存在的原因。但是无论如何,实验室都不建议你在市电低于90V时做满功率发射。

图1~8展示了所有待测电源在20A负载时的输出情况。其中每组图中的第一幅都是示波器踪迹,这是为了观察直流输出和纹波,当然也是为了观察加载情况下的高频开关尖峰。在实验室测试中,所有电源都有较低的纹波,而Powerwerx和Ten-Tec电源的高频尖峰则比较明显。

每组图中的第二幅都展示了待测电源的宽带输出噪声,负载仍然是20A。我们把电源的输出经交流耦合接入频谱分析仪,并把仪器的观察范围设为0~100MHz。作为测试结果,频谱图向我们展示了这些电源在测量频段之内的一般噪声特性。其实,这些噪声全都来自大约30k Hz的电源开关频率,只是因为我们的绘图范围宽达100MHz,所以就没有足够的分辨率来逐个展示各次谐波了。

基本上,如果开关电源的负载变重,它的宽带干扰就会变大。这些图中的干扰频谱大致对应于100W发射机的负载状况,而在1A电流时,也就是相当于接收机的负载时,噪声电平还会更低。不过与以往的最佳产品相比,我们本期评测的4款电源都在短波和VHF低段表现出了更高的噪声干扰。

最后,本期所有的待测电源也都做过传导辐射测试(电源连接室内交流电源线和负载设备直流电缆时所辐射的噪声)。QST杂志在2009年第8月刊曾在边栏刊载过“传导辐射测试”一文,它描述了这种测试的细节。

表5展示了FCC所容许的传导辐射上限,以及我们在业余波段之内和之外所测得的5个最高辐射电平,测试负载分别是1A、7A和20A。在这项测试中,所有的电源都能满足FCC-15对传导辐射的要求。总体上说,QJEDX PS30SWII和Ten-Tec 941是最安静的,而JetstreamJTPS30M紧随其后。此外,Powerwerx SS-30DV还是唯一标明其符合FCC-15的产品。不过要记住,虽然FCC-15在降低干扰方面的考量是严谨的,但我们仍然不能依靠它来消除干扰。

本期的4款电源都可以为100W短波收发机和相关附件供电,在本期和先前的评测中我们也都说过,虽然有很多的功能特点和规格指标可选,但是,请更加关注电源产品的噪声性能,特别是,如果你打算在7MHz和更低波段操作的话。

总结

本期评测的4款开关电源都很轻便小巧,并且都是为收发信机和电台附件准备的。在功能上,这些电源有所差异;而如果关注辐射干扰,则它们对中短波接收机的影响就应从优考虑。

开关电源和线性电源

无论是线性电源还是开关电源,它们都是试图维持输出电压恒定不变的电压误差反馈控制系统。在这样的系统中,一旦负载或输入电压发生变化,则经比较和放大处理的误差电压就会按一定比例驱动调整元件,对输出做反向调整,从而维持电压不变。

对于线性电源,这种调整作用体现为电源调整管内阻的线性改变;而对于开关电源,则体现为运用脉宽调制技术(PWM)开关式地改变调整管的导通占空比,并经续流平滑,等效稳定输出电压。

评测环境 篇6

早就以“PROIV”的代号声名远扬的ICOM IC-7600短波+50MHz电台是极其流行的IC-756Pro III名正言顺且实至名归的继承者。撇开ICOM给它的名号,IC-7600本就是一款非常出色的产品,提供了一系列强大的工具满足你DX和竞赛方面的一切需要!不可否认的是,相比旧款的IC-756 Pro III,以及最新的IC-7700和IC-7800而言,IC-7600并不是一款焕然一新、全然不同的产品。这篇评测将会在必要处将它与那些师出同门的产品进行比较。就让我们来看看IC-7600(以下简称7600)究竟如何吧。

时髦的新形象

从正面看来,7600看起来与PRO系列的前辈们很相似,最容易被人发现的变化就是尺寸更大和LCD显示器更强大了(参见图1)。在将Pro III和7600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时,我的妻子更喜欢新版本的显示器,既然是老婆说的,那一定就是真理了。和Pro III一样,7600具有比较适中的尺寸和重量,前面板的布局也很相似。在7600的大显示器中,Pro III的机械仪表被替换成了漂亮的数字模拟显示,有些人可能会对此有些微词。ICOM在IC-7700和IC-7800上也采用了类似的设计,而且也都提供了可选的仿真仪表风格——标准的(模拟量)条状游标显示。

如果你已经很熟悉PRO系列产品了,那么一定不会对7600感到陌生。如果你是个新手,那么也会发现7600的学习曲线非常平滑。一个主要原因就是ICOM在菜单中使用了很简洁的语言。

■越宽越好

在这个5.8英寸400×240像素的显示器上,图例和图表都表现出了干净利落的线条。例如,在Pro III上,当前工作模式显示在一根图形化的横条上,就像是根热狗或者小飞船。7600上的MODE标识则是一个小巧但又清晰的蓝色方块,上面写着白色的字母。RIT/XIT读数要比Pro III上的小,而且显示的位置有所区别,所以我还并不太习惯(Pro III上的RIT/XIT读数数字更大,而且就紧挨着主频率读数的最后三位下面)。和IC-7700一样,7600只提供了“A”或“B”界面——这两者其实就是相反的关系——加上三种字体选择——基本、斜体和粗体。基本和粗体看起来很相像,只是后者略微粗一些。

我们曾经抱怨过,IC-7700的显示器美中不足之处在于显示角度不大,而在7600上,我们高兴地发现水平和垂直的可视角度都很出色,几乎从任何角度都能看清。不过,7600并没有提供连接外部VGA显示器的功能。

■更利落的线条

除了这块极佳的显示屏,7600整洁的前面板表面做了光滑的半抛光处理,可能要比Pro III的更容易清洗。外壳的其余部分就基本是模仿Pro III的,不过去掉了正面凹陷的挡板,边角也从圆滑变成了四方。7600的旋钮更大——边角利落、包有橡胶的硕大旋钮和IC-7700上的很像——使用起来也更方便了。

7600亮白色的控制图例要比Pro III上的更大,也更容易分辨。我很喜欢Pro III在输入频率时提供的超大的红色数字键盘,7600的键盘上的数字虽然比较小,但依然清晰可辨,而且键盘按钮的初始尺寸也比较大。另外,7600旋钮上的“指针”标志很明显,同轴旋钮的两环在色调和色泽上也有非常细微的差别。所有的旋钮,就连细柄控制旋钮都比Pro III上的大。但在另一方面,细柄控制旋钮在7600上的排布就比较拥挤了,因为它的显示器比较大。7600一改往日旋钮和部分前面板图例的颜色缺乏对比的毛病,运用了多种按钮样式和形状。

前面板的重新设计还带来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小变化:TRANSMIT、TUNER和MONITOR按钮位于面板左手侧,横着排成一排,下面则是AF GAIN控制钮。有的时候我想按带有状态LED显示的TUNER按钮,但一不小心就会按到旁边的TRANSMIT按钮。MP-W和MP-R临时存储器按钮也都与旁边的按钮挤在一块儿,所以在操作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别按到相邻的存储器按钮,否则会造成不可预料的后果。在Pro III上,临时存储器按键不仅更大,并隔开了一段距离,而且两者的淡灰色还形成了对比。

另外需要提及一些其他的可视性方面的问题。排列在显示器左手侧的七个多功能按键上的右向箭头很容易混在背景颜色中无法分辨,尤其是在弱光条件下;这些箭头都没有采用对比色,很难相互区分开来,光线不佳时甚至根本看不清了。同样的道理,显示器下面的六个LCD功能键的图例也都很难看清。

紧挨在LCD功能键下面的是六个模式开关。除了FILTER和EXIT/SET键外,7600还提供了SSB、CW、RTTY/PSK和AM/FM的独立按键。作为Pro III的用户,我很高兴CW模式和RTTY按键终于分开了。将CW键独立出来同时意味着你可以在翻转调谐方向时,很快地从CW切换到CW-R,这是我在“搜索通联”(S&P)类竞赛时经常需要做的。

用于存储器中滚动浏览的UP△和DOWN▽按钮就靠在主调谐旋钮的右侧,这就比较显眼且方便了。但如果你是个新手的话,这种排列方式就很容易让你在按这些按钮时让调谐旋钮发生意外动作。我可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我很惊喜地发现7600有个功能,可以用甜美的女声播报信号强度读数、频率和模式。7600还可以禁用S表和模式显示。这在IC-7700上也是标准配备。7600的背板并没什么令人意外的地方,参见图2。

你会为新功能买单吗?

如果是电视购物节目的主持人,那一定会这样介绍:“你是否经常以为已经工作在异频状态了,但实际上你还在DX电台的频率上发射?好了,有了它你再也不用担心你弄错了!”7600提供了全套的异频工作指示图标,当你在异频工作时不想察觉到都难。显示器顶部约2.5cm长的LED指示图标看起来就像个迷你荧光灯。屏幕上的SPLIT图例的暗色阴影在亮色背光上显得非常突出。ICOM还把TX、RX和DUAL WATCH LED置于显示器对应的位置上,显示图标和这些功能的状态都一一对应。

随着主持人的一句“真是太棒了!”,我们可以看到7600允许你使用USB(通用串行总线)键盘输入CW,或者存储各种参数。相比只能用主调谐旋钮以“拨号”的方式一个字符一个字符地输入存储内容,这可是很大的进步,不过它依然不能完全依赖键盘。要输入字母的话,你还是必须在编辑模式下按电台显示器上的大写或小写TEXT按钮。类似地,要输入数字的话,你还是必须按123按钮。键盘上的SHIFT是没用的。

华丽转身

ICOM在7600上配备了顶级的DSP中频滤波器,但这么做并不是完美无缺的。除了AM模式,初级中频滤波器与Pro III的基本相同。在7600上,你可以在200Hz到10kHz的范围内以200Hz的步进设置AM通带,总共有50个离散的滤波器通带宽度并可使用完整的双通带调整功能。在Pro III上,AM的中频滤波器通带选项是固定在9、6或3k Hz的,并带有一个单中频(即单通带)偏移。在FM方面,7600提供了三个固定的通带选项,分别为15、10和7kHz,和Pro III的一模一样。

要选择基本滤波器形状(锐利或柔和),你要进入FILTER菜单,而不是Pro III上的DSP菜单。如果你在FILTER菜单中选择了SHARP或SOFT,那么该形状设置就会应用于所有的三个滤波器带宽设置上。SSB/SSB-D(数据)和CW的FILTER形状与FILTER菜单中的形状设置无关,只影响CW或AFSK模式。

问题就来了:你可以分别将500Hz或更窄和600Hz或更宽的CW滤波器设为默认值,让它们自动设为柔和或锐利。在SSB-D(AFSK下)上,如果滤波器设置高于600Hz,那么就可以让电台默认自动选择柔和或锐利。SSB也是一样,在某些情况的一般SSB操作中,这个功能是非常有用的,比如在滤波器设置低于2kHz左右,而非600Hz时,你就可以将滤波器形状设为默认自动为锐利。不管怎样,要将滤波器形状设为你所需要的类型也不过就是按几下按钮罢了。

其他功能

虽然Pro III可以不借助PC,在显示器上解码RTTY,并发射存储器中的RTTY,但7600提供了完整的RTTY和PSK31的发射和接收能力。你只要在电台上接入USB键盘,从对应的模式下打开DECODE界面,就可以开始进行数字通话了。可惜的是这项功能还不适用于CW模式。

R T T Y和P S K 3 1的DECODE界面提供了好用又精简的瀑布式显示列表,可供寻找和调谐信号之用。PSK31的界面包含了一个很小的不断变化的相位读数,以备不时之需,此外还提供了AFC和NET;RTTY的调谐指示器位于主显示器的右上角。这是我使用过最简单的RTTY和PSK31界面了(嗯,至少在进行IC-7700的评测之前是这样的)!

PSK31和RTTY的瀑布式界面涵盖了从1195到1805kHz(610Hz带宽)的范围,中点为1500(在两种数字模式中都可以选择1000、1500和2000Hz)——和PC屏幕上的DigiPan或者类似的软件相比就简陋了点。在使用较窄的滤波器设置时,你必须在瀑布图上手动搜索不同的信号,否则的话,你可能就不一定能看到,或者说听到它们了。在RTTY下,瀑布的显示范围在1905到2515(同样是610Hz)之间,并具有一个双峰波形,让你能精确地调节信号。门限值也是可以调节并显示出来的。

屏幕上显示的文本比较小,“窗口空间”也不大,红色的是发射文本,绿色的是接收文本。按下WIDE按钮可以扩大屏幕上显示的文本空间,但如果你启用了迷你频谱图(数字模式下的唯一选择),那么它就只能让位给大型文本窗口了。另外,多行文本有的时候会被错误地拆分,所以你需要对此多加注意。7600的解码器界面上的截图效果看起来和我在PC显示器上通过MMTTY引擎看到的差不多。

在DECODE界面的子菜单中,你可以将RTTY或PSK31的存储器保存到USB兼容介质上,例如U盘(你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将语音信息保存起来,但CW模式不行)。RTTY和PSK31的存储器是相互独立的。

用7600参加RTTY和CW竞赛(使用计算机日志软件和RTTY引擎)是很有意思的,尤其是在有了绝佳的接收机之后。在较高的占空比模式下,尤其是RTTY,电台的表面会发热,不过屏幕上显示的温度计却还是保持在正常的范围内。风扇的声音基本上是听不见的。

神奇的解码器按钮

ICOM的APF(音频峰值滤波器)可谓是无线电业的一大飞跃。最早出现(实现方式有些不同)在ICOM原版的IC-756上的APF在IC-7800和IC-7700上再次登场。而它在7600上的实现又有了些新的变化。RTTY的TPF(双峰滤波器)曾经是Pro III上RTTY FIL菜单的一个选项,现在被放在了7600前面板的APF/TPF按钮上。我们来简单说说这个功能。

在CW模式下按APF/TPF按钮会启用三个音频峰值滤波器——80、160或320Hz,或者NAR、MID和WIDE——的其中之一,作用在目前所使用的DSP中频滤波器上。要想听出明显的差别,就必须将中频滤波器设为一个比APF设置值大得多的通带。例如,在将中频滤波器设为比如150Hz时,就可以选择80Hz的设置。当你按下按钮时,当前的设置会在屏幕上显示一小段时间,不过你也可以将这个功能禁用掉。你可以通过菜单选择“柔和”或“锐利”的APF形状。

在CW上,当你已经选择了较窄的中频滤波器时,APF的效果就并不是特别明显了,但这有助于进一步地抑制背景噪声。随时可用的噪声降低处理器(NR)可以完成这方面的大部分工作,不过APF似乎会提高信号噪声比,当你在使用500或者800Hz的中频DSP滤波器,并需要进一步降噪时,它就可以发挥最大的作用了。

在RTTY方面,TPF的效果极佳。在RTTY模式下按APF/TPF按钮可以增强标记和空白频率(2125和2295Hz),从而改变电台的音频响应。在七月的北美QSO聚会RTTY活动中,TPF就从混乱的信号中找出了“S-nuttin’”信号(我小时候在北新泽西州都是这样称呼微弱信号的),所以它的效果很好。7600允许你将TPF和预先设置好的三个中频滤波器带宽中的任何一个串联起来使用(加上柔和或锐利的轮廓),接着你就可以充分享受双通带中频偏移(PBT)功能的好处了。在启用了RTTY调谐计的Pro III上,你只能从RTTY的五个可选中频带宽中选择一个,于是你只能拥有单通带中频偏移,而且在取消RTTY滤波器设置时会禁用TPF。

7600的NOTCH的工作方式和APF/TPF的有些类似,不过手动陷波是可以通过前面板的控制钮来调节的。你可以从NAR、MID或WIDE陷波滤波器中选择。和APF/TPF功能一样,按按钮来启用陷波会在屏幕上短时间显示当前的陷波设置,当然这也是可以禁用的。除了手动陷波外,SSB和AM模式还具有自动陷波功能。对于多外差的情况,这个功能是极其有效的,不过,随着广播电台逐渐撤离业余波段,这个问题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7600的数字噪声消除器不仅允许你设置NB等级,还能设置NB深度和宽度。这一功能对于脉冲类型的噪声是很有用的,比如点火干扰,而且看起来它产生的失真要比许多低性能噪声消除器的更低。我可以将NB和噪声降低功能组合使用,将包含了可能来自于附近的太阳能集热板的脉冲尖峰噪声大幅降低。不过这种非常强烈/极限的设置都可能使所需信号明显失真。

时间倒流?

还有的人可能会更喜欢录制/播放功能。这一功能允许你录制离线音频,然后进行在线或离线的回放。该功能在几代产品中都没有太大的改进。在帮助别人调节音频或对比天线时,这个功能会比较方便,但你得首先搞清楚该怎么使用它。手册上对该功能的描述令人摸不着头脑,而且实际用起来也并不那么直观。

7600的前面板上有独立的REC和PLAY按钮。它会连续不断地录音,所以你可以将按下REC按钮之前15秒内听到的音频回放出来。屏幕上并不会给出录音模式的指示标志(Pro III的屏幕上有一个闪烁的REC标志)。在默认设置下,7600能回放每段长15秒的“剪辑”。VOICE菜单中有每段剪辑的频率和录音日期。

更强大的滤波器

几年前推出的可选修平滤波器是业余无线电收发信机设计史上的一次大变迁。和许多同类产品一样,Pro III并没有这一功能,它使用单一的15kHz宽的修平滤波器。7600在这方面的设计和IC-7700基本相同,在第一中频提供了可选的三种晶体带通修平滤波器,为15k Hz、6k Hz和3k Hz。

ARRL实验室测试工程师鲍勃·阿里森(Bob Allison,WB1GCM)建议将修平滤波器看作“防御邻近强信号的第一道防线,尤其是在多信号的场合下”。他解释说,修平滤波器在第一混频器后面,起到了减小第一中频通带的作用。

在7600上,你可以对任何DSP中频滤波器设置选择一个15kHz、6kHz或者3kHz的修平滤波器带宽。阿里森说,如果能够插入更窄的修平滤波器,就能减少中频放大器和后面的混频器的负荷,而DSP中频滤波电路可以为其他部分分担一些工作。所以,较窄的修平滤波器无法决定接收机的最终中频带宽,但可以增强动态范围,因为除了最强的邻近信号外,其他所有信号都在进入接收机的第一中频之前被削弱了。

“这对于CW、SSB和数字模式而言是很必要的,”阿里森主张。不过,他也同意修平滤波器并非固若金汤。“我想,不管屋顶修得多牢,只要雨够大就一定会漏水。”他开玩笑说。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当你将修平滤波器从15kHz换成3kHz时,噪声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在热闹的波段。6kHz和3kHz之间的差别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并不明显,毕竟7600本来就是个噪声很小的接收机。(编者注:在信号拥挤,有许多强力电台的情况下,这种差别是最明显的,例如在竞赛或者DX堆积的时候。)

我们测量了Pro III在14MHz,5k Hz间隔,前置放大器关闭时的双音三阶IMD动态范围,结果是77dB,在2005年,这是个不错的数据,但在今天的标准看来只是中规中矩(ARRL实验室当时并没有2k Hz的例行测试项目)。在过去的几年里,其他的接收机设计已经更上一层楼。7600的大哥IC-7700在相同条件下可以达到99d B,几乎高了20d B,而在2k Hz间隔时为87d B。

接下来就是7600了。ARRL实验室测量了这7600的收机在14MHz,5k Hz间隔,前置放大器关闭时的双音三阶IMD动态范围,结果是94dB。考虑到测量误差和单个产品之间的差异,它和IC-7700的99d B不相上下。在2k Hz间隔,前置放大器关闭时为88d B。总而言之,这性能完全超越了Pro III。

超强控制力

虽然业余无线电的世界相比个人计算机技术进步速度要慢一些,但USB接口的普及也已经有好几年了。7600具有一个前面板USB A接口和一个背板的USB B接口。用USB电缆将B接口和电脑的A接口(或者USB集线器)连接起来后,你不仅可以运用PC来控制电台,而且还可以建立双向的基带音频信号通路——这真是太棒了!

对ICOM的用户而言,有了USB连接就不需要花130美元左右去购买CI-V电平转换器了。不过,在7600的背板上依然保留了一个CI-V REMOTE插口,允许7600与其他ICOM带有CI-V功能的收发机或接收机配合工作。在发送命令和进行控制时,你可以选择在USB串行连接中使用CI-V或者ASCI码输出。

但是,组装和使用USB接口控制可不是插上线就完事儿了。你必须首先从ICOM网站下载USB驱动程序。我在自己的电脑上安装时并没有想像中那么顺利,不过这可能主要是因为我不熟悉Windows Vista系统——我的业余电台笔记本电脑上装的是这个系统。

我还得下载最新版本的N1MM日志软件,这样才能得到7600的驱动程序。奇怪的是,在PC保持开机时关闭7600,有的时候会让我的电脑更改COM端口的分配方式。我将对应于N1MM日志软件搜索的两个COM端口的7600参数都记录下来了。

一开始,当我试着在保持话筒和VOX功能的同时通过USB连接播放N1MM日志软件的语音文件时,就碰了一鼻子灰——这事在没有USB连接的Pro III上可谓轻而易举。要想通过USB调制7600,你要么通过USB在电脑上播放音频文件,要么就是用话筒和VOX,但不能同时做这两件事,除非日志软件的7600驱动程序包含了正确的命令。(菜单中还分别提供了MIC和ACC选项,另外也有单独的ACC选项。你可以通过背板ACC 1插口的4脚给7600发送音频。)

根据ICOM的说法,“可以通过相同的USB接口,用我们的一套新的CI-V命令在这些输入间进行切换”。ICOM的销售代表用“毫无问题”来形容使用程序命令测试切换输入时的感受。

对于“毫无问题”的说法,我持保留意见。在鼓捣了菜单设置、浏览了N1MM日志软件中冗长的宏字符串,并阅读了帮助文件和7600使用指南之后,我才解决了那些表面的问题。最后得到的结果是一串复杂的CAT命令字符,在大多数时候可以让电台在播放.wav文件之前切换到USB音频输入,然后在播放完成之后切换回MIC音频输入。由于存在宏执行延迟,所以我并不确定这种方法能否满足繁忙的快节奏竞赛的需要。这看起来更多的是在软件上下功夫,而不是电台本身,而ICOM的销售代表信誓旦旦地承诺之后的记录软件版本中会带来能提高切换性能的驱动程序。

ACC菜单中包含了调节USB音频输入电平和对通过USB连接获取的电台音频输出启用静噪(可以打开或者关闭)的备用选项。要在电台和PC的各种音频电平之间取得平衡是要花点时间调校的,尤其是当你想使用日志软件的语音存储器,而不是电台自带的性能不错的存储器的话。ACC菜单还提供了三种独立的选项,可以通过USB连接来调制AFSK。

语音声调

在发射和接收方面,7600有丰富的音频调节功能,比Pro II上的多得多。在SSB、AM和FM模式,你可以逐级设置接收机的音频高通(100~2000Hz)和低通(500~2400Hz)滤波器。另外,你可以进行单独的TREBLE(高音)和BASS(低音)设置。在CW和数字模式中,你只能设置高通和低通的极限值。在SSB模式利用这一功能可以有助于消除讨厌的噪声,同时不损害音频质量。在发射方面,你不仅可以设置发射通带为WIDE、MID和NAR,而且可以调节语音模式的TREBLE和BASS设置。在简单的调校之后,我就能使用7600和自己的Heil话筒得到优质稳定的音频报告了。

语音压缩器/发射带宽功能相比Pro III时代变得更复杂了,不过7600的切换/按住的操作方式才是真的在挑战我们的耐心。7600让你将目光从前面板上挪开,转而用菜单来设置两个压缩等级——在Pro III上这都是用前面板上的控制钮来完成的——和发射带宽选项。按住COMP按钮可以进入COMP/TBW菜单,你可以从中选择在COMP ON和COMP OFF条件下的NAR、MID或WIDE发射带宽选项。(NAR、MID或WIDE通带参数设置可以在SET/LEVEL菜单中找到,与Pro III上一样。)菜单中包含了条状的压缩和ALC电平计,便于调节目标值。

我发现就算将MONITOR电平设置设为最大值也依然很低,没什么实用性。监听器的输出电平同样依赖于AF控制的设置(与Pro III一样),这可能会导致在切换回接收模式时,音频电平发生严重偏移。

频谱显示

7600的频谱图非常灵活,比Pro III的好多了,而且使用指南花了八页的篇幅来解释这一功能的方方面面。在CENTER模式下,7600提供了±2.5kHz、5kHz、10kHz、25kHz、50k Hz、100k Hz和250k Hz的跨度选项。在FIXED模式下,除了10米和6米之外,它都会显示完整的频带(或者根据自定义设置)。你要查看的频谱越多,扫描的延时就越大。

它可以显示发射、接收和双监听频率的标志位。在菜单中可以设置一系列频谱图参数,包括波形颜色和扫描速度。你可以为每个跨度选项设置一种SLOW、MID或FAST的扫描速度。我发现在参加CW竞赛,需要精确确定目前工作频率两边的状况时,在CENTER模式下使用较窄的跨度选项——2.5k Hz和5k Hz——特别好用。

摘记和提示

★和IC-7700不同,7600具有一个主接收机和一个副接收机,“双监听”功能允许你同时监听同一频带上的两个信号(编者注:但它们会组合成单个音频频道,与完整的副接收机功能还有点差距)——比如DX电台的发射和监听频率。有些曾经想买7700的朋友就是因为它没有副接收机而打了退堂鼓。

★7600几乎可以瞬间“启动”——无需等待!

★你可以通过互联网更新电台的固件。更新过程与我们在IC-7700评测中提到的一模一样。

★你必须对自己的外部键盘做些改动,才能直接(即不需通过菜单)访问语音、CW或者数字存储器。或者,你可以使用USB键盘的F1~F4键来访问语音和CW存储器。

★7600的CW和AM的AUTO TUNE功能简单好用,尤其适用于外场比赛。有的时候你无法锁定某个信号——可能是由于信号时强时弱——于是想回到它一开始的位置(最多搜索2秒)。如果你在打开RIT时按下AUTOTUNE,它就会改变RIT频率,不再与主旋钮挂钩。我觉得这种设计很棒,但使用指南上却只字未提。

★在快速调节时,主VFO调谐速率会自动以AUTO或SLOW速率加速,你也可以将这个功能完全禁用掉。

★AGC菜单允许你为除了FM的所有模式定制快速、中等和慢速的参数。在FM模式下似乎是无法关闭AGC的。

★7600可以在AM标准广播频带(530~1710kHz)及更低频带(即MW和LW)上使用前置放大器和其他功能。这是一台灵敏度很高的AM广播接收机!我可以在特拉华州的中午时分收听纽约市AM广播电台。

★语音模式的发射存储器访问功能依然令人费解。为了简单地录制一段语音剪辑,难道也一定要参考使用指南吗?7600的菜单界面太多了,而且它将离线录音(VOICEMEMORY)的存储器和在竞赛中要用的发射存储器放在了一起。

★7600的扬声器劲道十足,音质很棒,不过当你在7600的上方安放了其他附件(或者另一部电台)之后就可能会使音频变得沉闷。

★背板用于给TR切换线性放大器或其他附件的SEND控制插口的电压和电流处理能力都比Pro III上的强。ICOM宣称TR控制电压必须小于16V直流,0.5 A(机械继电器时)或者250V交流,0.2A(固态开关时)(可以在菜单中选择)。

★ICOM为7600准备的CAT命令集依然没有包含任何控制、清除甚至是读取RIT/XIT值的方法。这些是ICOM产品关注者们在7600的命令集中期待已久的功能。不过,这一命令集倒是包含了打开和关闭RIT/XIT“快速清除”功能和读取其状态的指令。

★对于我的使用习惯而言,RIT/XIT调谐速率实在有点慢——在CW模式的每个周期大约只有0.1kHz,和Pro III的完全一样。我倒希望它的调节能更粗糙一些,将需要旋转的角度降到最低程度。

★在CW模式下,FILTER子菜单中的一个读数会显示精确的CW音高频率,这样就不必瞎猜了。

结论

IC-7600是ICOM风靡一时的PROIII和IC-7700/7800收发信机的完美结合体,在风格、功能和性能上都得到了很好的继承。这又是一款王牌产品!

消防部队干部网络评测系统的设计 篇7

消防部队干部网络评测系统是指消防官兵通过互联网对所在单位部门领导干部的工作方式、工作方法以及工作效果作出的回应调查。也是让干部与展示相互监督指导,对国家和自己的岗位负责。通过测评可以更好地让干部领导认识到自己的工作表现及需要改进的不足,以便提高工作的方法和工作效率,达到更好的工作效果。

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的颁布对于消防部队干部网络评测系统的实施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加快网络评测系统的发展与推广。

1 干部测评系统需求分析

1.1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消防部队干部网络评测系统旨在利用网络化的计算机系统部队干部进行科学规范的评测,改善人工测评和民主生活会的工作流程,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针对不同用户对消防部队干部网络评测系统在功能上有如下要求:

1)民主匿名测评

官兵的测评过程为匿名测评,充分民主地表现测评结果,以期真实反映干部工作情况以及官兵的意见。

2)快速的统计查询。

对测评结果能够进行快速准确的统计和查询,提高测评工作的效率,快速制定相应的对策,提高消防部队管理质量。

3)权限的划分

消防部队干部网络评测要实现按权限划分功能,不同的职务职责要进行权限的设置,确保测评的匿名与测评结果的真实性。

4)测评项目灵活

可以根据情况对测评项目进行灵活的设置与管理,对测评对象和民主评议官兵进行灵活的设定。

1.2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网络评测过程中测评数据的真实性与安全性会成为消防部队干部网络评测系统发展的关键,干部的网络评测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它影响着消防部队建设更关乎着公民利益与国家形象。

1)正确性:可以正确的记录评测数据并核算分数。确保评测过程中的真实性,而不是为了讨好上级而做的面子工程。

2)健壮性:本系统提供长时间的工作运行,能同时负载千名官兵参与网络评测。

3)易用性:系统应简单易用,用户能直接通过界面即可掌握所需功能的操作方法,Web操作端至少兼容IE浏览器。

4)安全性:安全性要考虑评测的数据以及评测人员的个人资料的安全。保障用户信息和评测数据的安全有效,有数据的备份机制。

1.3 系统业务分析

系统的一层流程图如图1所示:

2 系统设计

2.1 系统模块规划

采用主流的B/S架构。由消防部队统一开展、使用此网络评测系统,分级权限管理,做到不越级、公平、安全的评测。该评测系统分为:用户信息管理,网络评测指标管理,评测项目管理、网络评测,评测结果统计管理。系统功能结构图如图2 所示:

各模块的功能设计如下:

1)用户信息管理:进行官兵、管理员、部门、干部等的管理,明晰官兵与部门,干部与部门的关系。

2)网络评测指标管理:按照消防部队干部考核及评测的具体标准及准则,进行网络评测指标管理。

3)网络测评项目管理:根据实际需要,随时组织新的评测项目,指定项目涉及的干部、官兵、时间段以及具体要评测的指标等。

4)网络评测:是本系统的核心模块,官兵登录后可以查看自己需要参与的评测项目信息,管理已评测但未截止的评测选项,查看以往参与的评测项目。

5)评测统计:对评测项目的参与情况和评测结果进行统计管理。

2.2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利用SQL Server 2008进行数据库设计,数据库中的表有:

官兵信息表(官兵编号,姓名,性别,籍贯,部门编号)

部门信息表(部门编号,部门名称,上级部门编号)

干部信息表(干部编号,姓名,性别,籍贯,职务,部门编号)

网络评测指标表(指标编号,指标内容,评测选项,对应职务)

评测项目表(项目编号,指标编号,参评部门编号,评测干部编号)

评测结果表(项目编号,指标编号,官兵编号,评测结果,干部编号)

3 结论

本系统是基于B/S架构的网络评测系统,消防官兵们可以随时随地地通过浏览器进行网络评测,该系统使用方便,不受客户端的限制。且该系统使用了主流的开发技术,能够做到良好的安全性,做到不泄密、结果不能删改。可以为消防部队干部的工作结果做出准确的评测,结果可信度高。且开发成本较低,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姚永峰.消防部队干部网络测评系统设计与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14).

[2]朱忠军.基于网络的高校干部和部门匿名测评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10).

[3]夏天和.基于ASP.NET的高校学生综合测评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设计工程,2011(5).

上一篇:病毒性心肌炎治疗进展下一篇:中医综合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