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治疗进展

2024-05-03

病毒性心肌炎治疗进展(精选十篇)

病毒性心肌炎治疗进展 篇1

1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有争议, 但是随着分子免疫学以及分析病毒学的不断发展, 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病的发病机制认为是在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B (1~6型) 、腺病毒、腮腺炎病毒及麻疹、脊髓灰质炎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埃可病毒、风疹和单纯疱疹病毒等病毒的直接侵袭作用下, 而导致机体出现自身免疫反应, 在诱导和发生病毒性心肌炎免疫病理过程中细胞因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

1.1 病毒直接损伤

柯萨奇B组 (CVB) 是引起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最常见的病毒, 大约占比为50%, 其中最为常见的为CVB3, 在病毒感染的作用下, 能够使心肌细胞出现代谢功能丧失的情况甚至死亡[3]。用分别能够引起轻型、重型心肌炎的2种CVB3变异株接种BALB/C鼠, 然后对第1~14天的血清和心肌组织进行收集, 观察能够发现使用的这2种毒株都具有使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 并且最高峰为感染的第5天, 细胞凋亡的比例分别是0.17%、0.77%, 同时研究发现心肌中CVB3滴度与细胞凋亡的数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该实验能够说明引起心肌损伤的重要原因为病毒感染导致的。

1.2 免疫损伤

研究资料表明, 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起主导作用的为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其次为病毒的局部损伤, 大量细胞因子异常表达以及辅助T细胞 (Th) 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和猝死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在病毒感染作用下, T细胞亚群的细胞毒作用无法进行有效的发挥, 从而对心脏造成侵犯, 并且通过对心肌细胞的损害来使患者出现心肌炎的相关临床症状[4]。

2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药物治疗

2.1 抗病毒治疗

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发病初期病毒的复制直接对心肌造成了损伤, 这也是导致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的主要机制, 因此对患儿采取有效的早期抗病毒治疗能够使患儿心肌损伤的程度大大降低, 在各种抗病毒药物的作用下能够对病毒附着于宿主细胞的作用进行有效阻止。

2.1.1 干扰素:

细胞受病毒感染后释放的免疫物质被称为干扰素, 具有INF-α、INF-β和INF-γ3种不同类型, 其中作用最强的为INF-α, 干扰素能够对多重细胞内信号级联反应进行激活, 从而达到抑制病毒的作用, 能够使心肌细胞的损害和凋亡得到有效的中断。相关资料[5]表明, 对32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应用80~100U的INF-α进行肌内注射, 并联合1ml/kgqd的黄芪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治疗, 在进行为期3周的治疗后, 该组的病程、心电图、心肌酶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并且临床表现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2.1.2 普来可那立:

病毒蛋白-1与普来可那立这种病毒衣壳抑制剂能够结合形成一个疏水口袋, 能够整合进入包括鼻病毒属、肠道病毒属在内的微小RNA病毒属的衣壳, 对病毒附着于宿主细胞的受体进行有效抑制, 对病毒释放RNA的作用进行有效阻止, 该药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由肠道病毒引发的心肌炎。Nathan等对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导致的心肌炎应用5mg/kgtid的普来可那立进行口服治疗, 效果显著。

2.1.3 阿昔洛韦:

阿昔洛韦 (又被称为无环鸟苷) 能够对病毒DNA聚合酶的作用进行选择性的干扰, 但是基本不会抑制细胞的DNA聚合酶, 临床上该药主要应用于水痘病毒、EB病毒所导致的心肌炎, 但是对于属于肠道病毒的柯萨奇病毒引起的心肌炎的治疗效果并不尽如人意[6]。

2.2 免疫抑制治疗

很多学者认为病毒性心肌炎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是自身免疫的破坏, 因此临床上也会使用免疫抑制剂来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进行治疗, 皮质激素、硫唑嘌呤等均是免疫抑制治疗的主要内容, 其中以前者最为常用[7]。Camargo在对年龄平均为 (42.1±18.9) 个月的10例活动性心肌炎患儿进行传统抗心衰治疗, 同时加用2.5mg/ (kg·d) 的硫唑嘌呤和泼尼松, 连续治疗4周后, 将两种药物的用量减少0.5mg/ (kg·d) , 所有患者均接受9个月的治疗, 然后对患儿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心脏指数等进行复查, 显示以上指标均有了显著的改善;对以上患儿进行进一步研究, 其中经多聚酶链反应方法测出病毒基因组的患儿有5例, 并与另外5例患儿进行对照研究, 结果显示两组患儿间的心脏功能指标改善程度差异较小,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应用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中, 能够对自身抗体和病原进行中和, 从而达到清除病毒的效果, 能够对免疫反应发生明显的抑制作用, 能够有效清除破坏心肌的炎症细胞因子, 大大减少硫氧化还原蛋白, 同时还能够对自身抗体以及T细胞介导的组织损伤进行有效的抑制。相关研究资料[8]表明, 免疫球蛋白是目前美国医院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最常用的药物, 大约占45.4%, 并且该药的使用率随着患儿病情的加重而逐渐增高的趋势。

2.4 中医药治疗

在中医学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属“心悸”、“胸痹”、“温病”、“怔忡”等范畴, 认为气阴两虚、鼓动无力、血脉淤阻、心脉失养为该病的病机, 以“虚、滞、淤”为该病主要的临床表现形式[9]。

2.4.1 辨证分型施治:

中医将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分为气阴两虚证、风热犯心证、心阳虚弱证、湿热侵心证、痰淤阻络证5种类型, 如果患儿为气阴两虚证, 则一般采用生脉散或复脉汤加减方进行治疗;如果患儿为风热犯心证, 则一般采用银翘散加减方进行治疗;如果患儿为湿热侵心证, 则一般采用葛根芩连汤加减方进行治疗;如果患儿为心脾两虚证, 则一般采用四君子汤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方进行治疗;如果患儿为气虚血滞证, 则一般采用血府逐淤汤合生脉散加减方进行治疗;如果患儿为痰热痹阻证, 则一般采用栀子豉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方进行治疗;如果患儿为痰淤阻络证, 则一般采用失笑散合瓜蒌薤白散加减方进行治疗;如果患儿为心脾阳虚证, 则一般采用苓桂术甘汤加减方进行治疗;如果患儿为心肾阴虚证, 则一般采用天王补心丹合知柏地黄丸加减方进行治疗;如果患儿为心阳虚弱证, 则一般采用桂甘龙骨牡蛎汤进行治疗;如果患儿为心阳虚脱证, 则一般采用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方进行治疗[10]。

2.4.2 专方治疗:

中医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专方有很多, 例如银翘甘草汤, 该方剂主要由豆豉、金银花、连翘、麦冬、牛蒡子、生地黄、苦参、板蓝根、黄芪、炙甘草、太子参、丹参等药物组成, 将100例毒性心肌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各50例, 应用银翘甘草汤加味治疗的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除此之外, 还有炙甘草汤, 方剂组成为:阿胶 (烊化冲服) 10g、板蓝根15g、黄芪10g、红参5g、麦冬15g、生地黄10g、大枣5枚、炙甘草10g、远志10g[11], 将300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 (100例) 和治疗组 (200例) , 对分别应用常规西药和炙甘草汤加味治疗的效果进行对照研究, 结果显示:治疗组患儿就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心肌酶等改善程度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经t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4.3 单味中药及中成药治疗:

中医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单味中药或中成药主要有参芪颗粒、丹参注射液、宁心颗粒、心肌炎合剂等。其中参芪颗粒主要由黄芪、葛根、太子参、五味子、党参、苦参、板蓝根、麦冬、黄芩、紫草、丹参等药材组成[12], 以上药材合用具有解毒活血、益气养阴的作用, 主要应用于气阴亏虚证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中;宁心颗粒的方剂组成为:生龙骨15g、五味子6g、甘草6g、黄芪20g、党参10g、板蓝根15g、射干6g、当归6g、麦冬10g、丹参15g、生牡蛎15g, 李安源等报道将常规西医治疗和宁心颗粒治疗分别应用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工作中, 结果显示:治疗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89.47%VS62.57%) , 经t检验,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目前, 临床上对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主要采用卧床休息、饮食控制、吸氧、镇静或止痛以及对症治疗为主, 虽然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 但是治疗时间较长, 并且容易反复发作。随着近年来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断深入的研究, 在临床药物治疗上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但是由于目前研究上存在方法设计单一, 缺乏多中心、大样本临床调查研究, 因此对于研究结论的科学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今年的研究中, 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药物治疗的研究, 并注重该病的发病机制探讨, 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药物治疗开辟新途径。

摘要:病毒性心肌炎这种临床常见儿科疾病的发病率近年来呈现出大幅度增长趋势, 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 但是以学龄前及学龄儿童为主要发病人群, 这种小儿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的病情轻重悬殊, 轻者没有较为明显的临床症状, 而病情严重的患儿如果治疗不当或不及时则有可能发生死亡。近年来随着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病理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 在该病的临床治疗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从发病机制以及常用治疗药物等方面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借鉴作用。

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治疗进展 篇2

【论文关键词】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

轮状病毒(RV)是婴幼儿秋、冬季急性胃肠炎最常见的病原体,占所有肠道感染病因的50%以上。据WHO统计各种原因引起的腹泻患儿住院病人中20%~70%是由轮状病毒感染所致。

近年来发现RV不仅能引起胃肠道病变,亦可导致肠道外器官感染,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病原诊断准确性的提高,对于RV肠炎的治疗急待规范,以避免大量抗生素的滥用、延误合并症的治疗等。本文仅就RV肠炎的治疗新进展进行综述。

1 饮食治疗

婴儿6个月以前,通过胎盘获得母体抗体的被动免疫,对RV有强耐受性[1]。因考虑到母乳中含有特异性抗体和有利腹泻恢复的保护因子,多数学者认为原母乳、牛乳喂养小儿急性期改为无乳糖奶粉对减轻腹泻,缩短病程有利[2]。

张强英等[3]认为RV肠炎与继发性乳糖不耐受有一定关系,位于小肠绒毛最表面的乳糖酶是RV靶酶。国外学者指出,一般婴儿的乳糖酶浓度高于成人,故这可能是婴幼儿易感染的原因。现代研究表明,RV感染使小肠双糖酶尤其是乳糖酶活性降低,而致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症,导致渗透性腹泻年龄越小越容易继发乳糖不耐受症。

RV肠炎以6个月~2岁为高发年龄,而此年龄段患儿大多数仍以含乳糖丰富的乳类为主食。RV肠炎患儿如进食含乳糖丰富的食物会使腹泻加重或迁延。所以RV肠炎患儿去乳糖饮食意义重大,可采用去乳糖奶粉、豆奶粉、发酵酸奶、豆浆、米汤等。故对RV肠炎患儿应检测是否继发乳糖不耐受症,及早指导治疗,有利于患儿早日康复。

2 抗病毒治疗

(1)利巴韦林:是通过阻止病毒复制而发挥作用。尽管它在体外、体内中有效。但是利巴韦林的抗病毒活性在临床观察中却不总是令人满意。而且有一定的毒副作用。(2)干扰素:系广谱抗病毒药,主要为肌肉注射方式给药,在临床应用中已显示了一定的临床疗效[4];(3)西咪替丁及法莫替丁:在体内及体外西咪替丁及法莫替丁也具有广谱抗病毒能力,且较利巴韦林有效[5];(4)免疫球蛋白制剂:有人用口服人类初乳中提取的抗HRV或从抗轮状病毒鸡蛋中提取的1gA,静脉输注静丙的方法治疗轮状病毒感染,但费用较高且副作用尚不清楚[6]。

3 胃肠黏膜保护剂

常用的是肯特令(双八面体蒙脱石),是目前专家推荐的治疗小儿HRV肠炎的有效药物。是一种天然的吸附性土质,作用在于吸附病原体和毒素,维持肠细胞正常吸收和分泌功能;与肠道黏液糖蛋白的相互作用,增强其屏障作用,以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攻击。

4 微生态制剂

双歧杆菌抗轮状病毒感染的被动保护作用[7],目的在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重建肠道生物天然屏障保护作用。通过口服双歧杆菌疗法缩短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的症状及排病毒的持续时间。

5 疫苗的研究[8~14]

流行病学的研究表明自然感染HRV后,可降低随后感染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因此,疫苗对于预防HRV感染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对轮状病毒的研究。为了与天然感染作用途径一致,目前研制的HRV疫苗都是口服疫苗。科学家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但还大都处于实验阶段。暂时不可能规模的投入临床使用,而且费用昂贵。

6 液体疗法

RV侵入肠道后,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上复制,使细胞发生变性和坏死,受累的上皮细胞脱落,致使小肠黏膜回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的能力受损;同时病变的肠黏膜细胞分泌双糖酶不足,活性降低,使食物中糖类消化不全而积滞在肠腔内,并被细菌分解成小分子的短链有机酸,使肠液的渗透压增高,造成水和电解质的进一步丧失,出现脱水、酸中毒、低钾、低镁、低钙[15]。因此,及时预防和治疗脱水,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对RV肠炎患儿尤为重要。

有关液体疗法全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1992)包括以下三方面:(1)对于无脱水患儿,应口服补液预防脱水。可用口服补液盐(ORS)、米汤或糖盐水。(2)对于轻、中度脱水,可应用ORS纠正脱水。(3)对于重度脱水,应采用静脉补液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

7 中西医结合治疗

范春华[16]西药组采用病毒唑,纠正脱水,合并呼吸道感染、营养不良、腹胀者给予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中西药组应用病毒唑、纠正脱水及并发症的处理同西药组。本组病例辨证分型施治;(1)外感风邪:①偏热,治以清热利湿,方用葛根芩连汤加味;②偏寒,治以消食和胃,方用保和丸。(2)正虚型:治以健脾益气,方用参苓白术散。①脾阴虚:治以育脾阴,方用五阴煎。②脾肾阳虚治以温脾补肾,方用可保立苏汤加附子、干姜。治疗结果:中西药组治愈及退热效果明显优于西药组,差异有显著性 。王学彪等[17]将139例小儿秋季腹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8例及对照组61例。两组均给予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等西医液体疗法。发热、腹痛、呕吐重者给以西医对症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按中医辨证治疗;风寒泻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湿热泻方用加减葛根芩连汤。治疗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8 经皮给药治疗

经皮给药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最新给药途径,西方医学发达国家已广泛使用,被广大医学专家高度评价为第三代给药方法[18]。

目前儿科选用的经皮给药治疗仪是引进美国透皮吸收周期性脉冲电磁治疗系统先进医疗技术,结合中国中医传统医学原理研制而成,集电疗、热疗、药疗、灸疗于一体。经皮给药治疗仪避免了非肠道(注射)给药的危险和不便,药效持久,使药物在血液中保持恒定的血药浓度,减少了峰谷变化。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因素的干扰与降解的作用。起效快、药效强,它的渗透性比单纯用药贴片的透皮吸收大200倍。彭安民等[18]采用经皮给药治疗仪辅助治疗RV肠炎,取穴神阙、关元穴,疗程3~5天。提示经皮给药治疗仪治疗小儿RV肠炎具有协同作用,可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9 其他

儿童免疫功能低下,属于病毒的易感人群,且RV肠炎多集中发病于秋冬季节。因此,改善儿科病区消毒措施和方法,做好病儿及家属疾病预防保健及健康教育方面的宣传、加强病原流动物品监测管理、重视医护人员手的清洗消毒等都是阻断RV肠炎院内交叉感染,避免其暴发流行的关键环节[19]。

综上所述,近年来的研究发现RV感染不仅可出现肠道感染,还可出现呼吸道、心、肝、肾、脑等多脏器的感染。故对合并呼吸道、心、脑、肾等脏器损害的除积极治疗肠道感染外,宜早期针对合并症给予对症用药,以有效保护重要器官,提高临床治愈率。因此,随着对婴幼儿RV感染研究的深入,针对RV腹泻的治疗仍将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钰.广西柳州地区小儿腹泻243例轮状病毒检测结果分析.新乡医学院学报,,19(1):52-53.

2 裴文利.饮食疗法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治疗中的作用.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1):102.

病毒性心肌炎中医治疗体会 篇3

关键词 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辩证论治

由病毒引起的心肌炎性改变称为病毒性心肌炎,其发病机制为病毒的直接作用,包括急性病毒感染及持续病毒感染对心肌的损害。2011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22例,总结临床中医药方治疗病毒引起的心肌炎资料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22例,患者临床采用中医疗法治疗,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8例,22例患者中年龄最小者20岁,年龄最大者55岁,患者平均年龄40岁,患者临床出现胸闷,心前区隐痛,咳嗽心悸,汗出口渴,舌红,苔黄等症。

1.2方法 辨证治疗:(1)热毒侵心证:[主证]微发热畏寒,胸闷,心前区隐痛 ,咳嗽心悸,汗出口渴,舌红 ,苔黄 ,脉数结代。多见于本病初发,还可见于其他各期伴发感冒 、肠炎时[1]。[治法]清热解毒。 [处方]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10 g,连翘10 g,淡竹叶10 g,剂芥10 g,牛蒡子10 g,淡豆豉10 g,薄荷10 g,甘草6 g,桔梗10 g,芦根30 g,板蓝根15 g。可加大青叶、黄连、青黛、贯众等。(2)痰湿内阻证 :[主证]胸部憋闷,脘腹胀满,纳差,舌苔白腻,脉濡或结代。[治法]化痰利湿,宣通心阳。[处方]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瓜蒌10 g,薤白10 g,法半夏10 g,苍术10 g,高良姜10 g,白酒少许。可加陈皮、茯苓、枳壳等[1] 。(3)气滞血瘀证 :[主证]胸闷 心悸 ,心前区刺痛 ,口唇 发绀 ,舌暗有瘀点 ,脉涩或 结代。见于慢性患者[1] 。[治法]行气活血 。[处方]血府逐 瘀汤加减 。桃仁10 g,红花10 g,当归10 g,生地黄10 g,川芎6 g,赤芍6 g,牛膝10 g,桔梗6 g,柴胡6 g,枳壳6 g。可加附片、丹参等。(4)气阴 不足证 :[主证]心悸 怔忡,胸闷 气短,周身乏力,口咽发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结代。[治法]益气养阴,宁心安神 。[处方]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15 g,生姜3片,人参10 g,生地黄15 g,麦冬15 g,阿胶(烊化兑服)10 g,酸枣仁10 g,大枣5枚,白酒少许。可加首乌藤、玉竹、煅龙骨、煅牡蛎等。

1.3統计分析 利用spss18.0软件包对临床数据进行处理,临床所有采集数据均用u检验,数据资料均用均值与标准差方式表示,对比治疗前后结果,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2例患者经中医治疗后显效17例,有效2例,无效3例。对比分析患者临床药物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对比评估,评估分值满分50分,评估计划采用我院自行拟定的评估计划表进行分析,中医辨证论治疗痰湿内阻证前患者脘腹胀满评估分为35.75-3.75,中医辨证论治疗痰湿内阻证后患者脘腹胀满评估分为22.75-2.75中医辨证论治疗痰湿内阻证前患者脘腹胀满评估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表示差异有意义。中医辨证论治疗热毒侵心证前患者心前区隐痛评估分为36.85-4.55,中医辨证论治疗热毒侵心证后患者心前区隐痛评估分为26.85-2.55,中医辨证论治疗热毒侵心证前患者心前区隐痛评估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3讨论关于病毒性心肌炎的产生,中医研究认为该病是由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而产生。外因包括有“温邪”、“毒气”等外邪以及产生外邪的非时之寒暑、疾风淫雨、山岚瘴气等岁时不和的环境因素。关于外邪,《温疫论》中记载有:“然此气无形可求,无象可见,况无声复无臭,何能得睹得闻,人恶得知是气也”。该书作者吴又可显然是将不能直视到,又不能听到、嗅到 的物质定义为气。即他认为气的众多内涵中包含有极为微小物质的一个层面,而使人致病的气则属于“毒气”[2] 。

中医认为该病病位于心,病机为:易患本病之人多为年轻未达筋骨隆盛、本气尚未充满之时或素体禀赋不足之人。或因肺卫失司,感 受温热病邪;或为脾胃适逢亏欠,感受湿热疫毒。凡为热邪,皆具耗气伤阴的特点。热耗气于心脉,则致心气虚衰,并可继发气虚帅血无力的气虚血瘀之变。这一类病症表现有心悸怔忡,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胸痛胸闷,舌红或暗,脉软少力或结代。热伤阴于心血,则可使 心阴不足,表现为五心烦热,口干及心神不宁、夜寐欠安,脉细数,舌红少津等症。总之本 病以禀赋不足或心肺脾肾有不同程度亏虚为本,温热邪气、湿浊瘀血为标,正邪交争,相互作用,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病理过程。当温热或湿热病邪耗气伤阴至极,则又可变生阳虚阴衰的阴阳两虚重症,临床表现为喘息胸满不得卧,浮肿乏力不能行,脉虚结代,或迟缓[3]。

根据本病的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主要与中医的“心悸(怔忡)”、“心痹”、“温病”相关,现在归属为“心瘅”。 [4]。通过本文研究显示,22例患者经中医治疗后显效17例,有效2例,无效3例。对比分析患者临床药物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对比评估,中医辨证论治疗痰湿内阻证前患者脘腹胀满评估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表示差异有意义。中医辨证论治疗热毒侵心证前患者心前区隐痛评估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参考文献

[1] 郭春风,周亚滨,陈会君 .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辨证施治. 中医药信息. 2014,31(06): 109-111.

[2] 王巍.病毒性心肌炎辩证论治 .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4,03: 85-86.

[3] 李静.病毒性心肌炎临床治疗分析 . 医药前沿. 2014,14: 236-237.

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 篇4

病毒性心肌炎在病情进展中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1期为病毒复制期, 主要由病毒感染所致发热、胸痛、心电图可出现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宽大Q R S波, 左束支传导阻滞, S T-T波改变等。超声心电图可示心室收缩功能降低, 室壁活动减弱等这一期如肯定有病毒感染, 可抗病毒治疗, 如免疫球蛋白, 干扰素等。第2期为免疫反应期, 事实上很多患者早已进入第三期, 此期病毒感染症状以缓解, 而细胞内粘附分子-1, 可溶性Fas配体及T细胞激活标志物等均高于正常人群, 且心脏特异性自抗体, 如抗O肌凝蛋白等常见, 病毒血清常阳性, 如肯定在此时期, 则可用较成熟的免疫抑制剂。第3期为DCM期, 此期治疗基本同特异性心肌病, 并需监测病毒感染的复燃及自身免疫标志情况。近年骨髓干细胞移植, 正在探索中。

国内以中西医综合治疗为主, 包括抗病毒治疗, 免疫调节及对症处理等。

(1) 一般治疗病毒性心肌炎至今尚无特效治疗方法, 一般均采用对症支持治疗, 注意休息和营养, 休息是减轻心脏负荷的最好方法, 也是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重要的治疗措施。鼓励患者进易消化及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是病毒性心肌炎非药物治疗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2) 抗病毒治疗病毒感染是病毒性心肌炎的直接原因, 因此, 抗病毒治疗是本病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干扰素是一类具有高活性, 多功能的诱生蛋白, 其抗病毒及调节细胞免疫功能已被肯定, 病毒唑、阿西洛韦、炎琥宁、喜炎平等也是抗病毒的西药和中药常联合应用于临床。

(3) 心律失常的治疗以室性早搏多见如无明显临床不适症状, 不一定马上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可以防访观察, 并做好解释工作, 使其了解该病的预后情况, 解除其恐惧心理。如早搏频多且多源性。临床症状较重可给利多卡因、胺碘酮等药物治疗, 如有Ⅱ°房室传导阻滞, 窦性停搏等可介入治疗安装起搏器治疗。

(4) 改善心肌代谢及抗氧化治疗大量研究表明, 氧自由基升高与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密切相关, 用抗氧化剂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有肯定疗效。具有抗氧化的药物很多维生素C的疗效最为肯定, 其不仅能消除氧自由基, 而且基酸度不影响心肌细胞代谢, 也无明显毒副作用, 辅酶Q 1 0, 辅酶A, 维生素E也有抗氧化作用。

万爽力是一种一酮酰辅酶A硫解酶 (3-K A T) 抑制剂, 经选择抑制3-KAT而减少脂肪酸及氧化, 刺激葡萄糖氧化, 在实验诱导的缺血心肌中, 万爽力可增加葡萄糖氧化达210%, 有研究显示, 心力衰竭患者经万爽力治疗后能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 从而左室收缩功能得到显著改善, 常用于心肌炎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

1, 6_二磷酸果糖 (FDP) 是一种有效的心肌代谢活性剂, 又具有明显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 尽管其本身不能进入细胞内, 但能转动心肌细胞膜的N a+-K+-ATP能供给心肌能量, 可用于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 尤其是对合并心功能不全者有确切的疗效。

(5) 免疫治疗Mason等在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实验研究中表明, 应用糖皮质激素和硫唑嘌呤后, 心肌炎性浸润减轻, 全部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较治疗前提高, 环磷酰胺、FK506的细胞介素二等免疫调节及联合抗病毒治疗可能是将来的发展方向, 但有待于大规模的临床验证。

(6) 中西医结合治疗全国12家医院共同观察了1263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证明, 用黄芪、牛磺酸、辅酶Q10对部分急性VMC患者进行治疗观察, 结果发现在改善临床症状, 促进外用血肠道病毒RNA转阳及控制过早搏动方面均优于极化液治疗的对照组, 经3~26个月左右的随访, 经上述综合治疗后,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预后良好。

(7)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醛固酮除可引起水钠潴留外, 还可作用于心血管系统, 引起血管和心肌间质纤维化, 影响心脏泵血功能而加重心力衰竭, 病毒性心肌炎慢性期主要为心肌纤维化, 最近有报道用螺内酯对慢性病毒性心肌炎小鼠进行干预研究发现, 与心肌纤维密切相关的部分基因表还明显下降, 从而使Ⅰ、Ⅲ型胶原生成减少, 并预防和逆转了心肌间质纤维化及外周血管的重构, 由此可见,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也许对今后病毒性心肌炎尤其是慢性心肌炎或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提供又一手段。

大多数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经过适当的治疗后均能痊愈, 但部分患者心律失常尤其是各型期前收缩通常持续时期较长, 并易在感冒、劳累后期前收缩数量增多, 症状加重, 房室传导阻滞及各型期前收缩也可以持续一年以上, 如无不适, 不必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干预。少数患者经过数周至数个月治疗后病情可趋于稳定但可能留有一定程度的心脏扩大, 心功能减退, 伴或不伴有心律失常或心电图异常, 经久不愈, 形成慢性心肌炎, 事实上临床上很难与扩张型心肌病鉴别。

参考文献

[1]李建丰.病毒性心肌炎的中医治疗[J].中国医药导报, 2006, 3 (17) :115.

妊娠合并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体会 篇5

【摘要】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06-2012.06年间收治的22例妊娠合并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诊断明确后由心内科和产科医师协同治疗,22例患者显效15例(68.2%),有效4例(18.2%),总有效率86.4%。所有患者中有4例终止妊娠,另18例患者中自然分娩10例,剖宫产8例,效果良好。结论 妊娠合并心肌炎必须加强科室合作、减少误诊,中西医联合治疗可提高疗效,根据患者情况采取适当的分娩方式,必要时要果断终止妊娠,以最大程度保障母婴安全。

【关键词】妊娠;病毒性心肌炎;中西医治疗;分娩方式

一般认为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侵犯心肌或体内免疫系统受损所致的心肌损伤。妊娠期由于孕妇处于免疫相对抑制状态,更易并发病毒性心肌炎,从而威胁着母婴的生命安全,因此妊娠期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回顾性分析2008.06-2012.06年间我院收治的22例妊娠合并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其合理的治疗方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诊断参考1999年全国心肌炎心肌病专题研讨会提出的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1]。22例患者年龄25±7.3岁;发病于妊娠早期、中期、晚期各为5、10及7例;其中初产妇16例,经产妇6例;合并妊娠高血压2例,糖尿病2例。

1.2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81.8%(18/22)的患者发病前有发热、肌肉酸痛、咽喉肿痛等全身不典型症状;90.9%(20/22)患者以心律失常为主诉,表现为心悸、气短、胸闷自汗、头晕等,其中2例分别发生晕厥和心源性休克,所有患者中仅有2例无明显症状。心电图表现为多种心律失常并可合并存在,窦性心动过速5例,频发房早7例,频发室早15例,房室传导10例,心电图ST-T改变8例等。15例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其中5例提示有不同程度的左或右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异常、心肌回声增强等。血清学检查大都有心肌酶谱增高,血沉加快,白细胞可增多,C反应蛋白增加等。

2 治疗

2.1 常规治疗 采用中西医结合药物疗法,主要予休息、吸氧、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中药采用板蓝根、大青叶、黄芪、牛磺酸等;西药主要为抗病毒药物和促进代谢的药物,如干扰素、磷酸肌酸钠、门冬氨酸钾镁、肌苷等。

2.2 特殊治疗 有2例分别出现晕厥和心源性休克,其中1例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安装临时起搏器以渡过急性期;另1例发生心源性休克,予持续胸外心脏按压、静推肾上腺素针等复苏处理,复苏后给予地塞米松、西地兰、速尿等强心、利尿、镇静、抗休克处理,抢救成功。

3 结果

3.1 疗效 所有患者诊断明确后由心内科和产科协同治疗,疗效判断指标参考相关文献[2-3],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血清酶基本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有所改善,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有一定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均无改善。22例患者显效15例(68.2%),有效4例(18.2%),总有效率86.4%。

3.2 妊娠方式及新生儿情况 22例患者中有4例终止妊娠,其中孕早期3例,孕中期1例,终止妊娠的决定由心内科医师会诊后确定心功能状态估计难以容许到足月或伴有其他合并症等。另18例患者中自然分娩10例,剖宫产8例;新生儿中发生窒息2例,新生儿畸形1例,早产2例。

3.3 妊娠后随访 随访时限为妊娠后半年,所有患者未有死亡病例,大都已治愈86.4%(19/22),另3例留有不同情况的心律失常,如期前收缩、轻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在市综合性医院心内科门诊长期随访。

4 讨论

研究表明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逐年增多[4],虽大多数患者经适当治疗可痊愈,仍有部分患者可并发严重的心率失常、心力衰竭、甚至猝死,亦可演变成为扩张性心肌病。孕期并发病毒性心肌炎,由于孕妇特殊的生理变化,使孕期心脏负担加重,容易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从而对母婴生命安全造成影响。心肌炎主要表现为既往无心瓣膜病、冠心病或先心病,在病毒感染后1-3周内出现乏力、心悸、呼吸困难和心前区不适。检查可见心脏扩大,持续性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和心电图ST-T波异常改变,心肌酶谱改变等。但也有患者表现为胃脘部不适,解稀便等不典型症状,容易造成误诊 [5]。

由于当前对病毒性心肌炎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法[6],临床上一般采用休息、吸氧、抗病毒、保护心肌、促进损伤心肌细胞恢复正常功能等对症处理。而祖国医学中的很多药物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在调节机体整体功能上有独特疗效,许多文献提示[2,3,7]中西联合治疗,效果颇佳。本组22例患者在常规使用西药的基础上亦辩证的联合使用黄芪、丹参或牛磺酸等中药,结果显示22例患者中显效15例(68.2%),有效4例(18.2%),总有效率86.4%,效果满意。本研究中有2例重症患者,表現为阿-斯综合征和心源性休克,在心内科医师协助下为其中1例安装临时起搏器以度过急性期,另1例予强心、利尿、镇静、纠正休克治疗后抢救成功,全组无死亡患者。

另外,妊娠合并心肌炎如何确定可否继续妊娠、如何选择分娩方式至关重要[8]。经心内科会诊后确定心脏病类型及功能状态,若评估心功能不宜妊娠者,我们会果断的劝说其做治疗性流产,终止妊娠的指证有:心功能Ⅲ-Ⅳ级,有心律衰竭史,心功能测定明显异常,或合并有其他高危妊娠因素如高血压、甲亢、糖尿病等,本组中有4例选择终止妊娠。由于剖宫产可消除子宫阵缩,避免分娩憋气,减少血流动力学改变,从而避免心力衰竭出现,所以剖宫产的手术指征可以适当放宽,18例患者中有8例行剖宫术。当然对于心功能稳定,无产科剖腹产指证者在加强监测的基础上可阴道分娩,本组中有10例为自然分娩,效果良好。

总结我们的经验认为:妊娠合并心肌炎必须加强科室合作、减少误诊,中西医联合治疗可提高疗效,对所有患者应密切监测心功能、积极防治心力衰竭,根据患者情况采取适当的分娩方式,必要时要果断终止妊娠,只有这样才能改善妊娠结局、保障母婴安全。

参考文献

[1]陈灏珠,林果为. 实用内科学(第1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620.

[2]王海会.黄芪注射液治疗妊娠期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观察.吉林医学,2012,(33)3l:6766-6788.

[3]赵菁华.丹参和黄芪注射液联用对病毒性心肌炎ECG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3,(34)3:139-141.

[4]朱淑兰,张忠其.病毒性心肌炎孕产妇19例临床分析.浙江医学,2002,(24)11:683-684.

[5]胡冬梅.妊娠合并病毒性心肌炎.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02,(2)5:39.

[6]纪春丽.浅谈心肌炎的治疗.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3,(13)4:176-177.

[7]吴芳.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合并心肌炎对母婴的影响.海峡药学,2013,(25)3:177-178.

病毒性心肌炎临床治疗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男34例, 女46例, 年龄18~40 (30±1.26) 岁。临床表现:心肌炎前1~3周常有上呼吸道及消化道病毒感染表现, 如发热、咽痛、肌痛、腹泻等;轻症者可无不适, 重症者可有出现心脏受累症状如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猝死等。转为慢性心肌炎者也可出现反复心力衰竭表现。体征可见心脏扩大, 心率增快, 窦性心动过速, 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 第一心音减弱, 心尖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或舒张期奔马律等。临床诊断:按照病史及体征、心电图改变、心肌损伤标志物和病原学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具体诊断标准如下: (1) 病史及体征, 约半数于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前驱症状, 如发热, 全身倦怠感, 然后出现心悸、胸痛、呼吸困难、水肿, 甚至Adams-Stokes综合征。 (2) 经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存在心脏扩大;心电图主要表现为各种类型的早搏以及心动过速、传导阻滞、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0.05mV, 或ST段异常抬高、异常Q波;实验室检查存在CK-MB升高或者心肌肌钙蛋白阳性表现。 (3) 病原学方面, 急性期从心内膜、心肌、心包或心包穿刺液中检测出病毒、病毒基因片段或病毒蛋白抗原;病毒特异性IgM≥1∶320者为阳性, 如同时血中肠道病毒核酸阳性者更支持近期病毒感染[3]。所有患者经CT、心电图检查与病理学理论研究均符合心肌炎具体诊断标准, 诊断明确[4]。

1.2 方法

患者给予心肌营养药物, 进易消化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充分休息, 降低其心肌耗氧量, 减轻其负担;抗菌及抗病毒治疗:一般常规应用青霉素1~2周, 干扰素1.5~2.5万U肌内注射, 1次/d, 5~10d为1个疗程, 隔2~3d后可重复1个疗程;心律失常治疗:注意基础心脏病的治疗以及病因和诱因的纠正, 合理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对症处理:心力衰竭治疗, 予以缓解心力衰竭症状、改善心功能的药物, 如血管扩张剂、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 (ACEI) 及利尿剂等;尽可能地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避免后遗症, 降低患者病死率。

1.3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5]

(1) 治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 经心电图和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恢复正常; (2) 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 经心电图和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基本恢复正常; (3) 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一定的改善, 经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有所改善; (4) 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实验室的检查均无好转。总有效率= (治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

80例患者中治愈49例 (61.25%) , 显效23例 (28.75%) , 有效7例 (8.75%) , 无效1例 (1.25%) , 总有效率为98.75%。

2.2 心电图变化

治疗后各种心电图异常表现均明显减少,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3 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属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 病毒作用于患者心肌的方式为直接侵犯患者心肌以及造成心肌内的小血管损伤, 引起局限或弥漫性的心肌炎性的病变。由于病毒的直接性侵害以及免疫反应的导致心肌细胞的损害, 使患者心脏的舒缩功能出现障碍, 其病变如果继续加重会累及到窦房结、束支、房室结等起搏或者传导系统, 而导致出现各种类型心律失常的发生, 各种并发疾病的会使病死率增高, 预后不良。

免疫抑制治疗目前一直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重要方法, 目前尚无足够临床数据证明激素以及部分免疫抑制剂可缓解病毒性心肌炎的机制, 临床诊断与治疗也缺乏统一的标准, 这些均为导致目前国内对病毒性心肌炎研究滞后的原因。对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 目前主要以休息为主, 同时进行免疫调节及抗病毒治疗[6]。充分休息可降低其心肌耗氧量, 减轻其负担, 而在患者发病初期采用激素治疗, 可清除其组织细胞的浸润肿胀, 缓解患者心肌受损程度。并且改善心血管功能, 缓解心力衰竭症状、改善心功能。尽可能地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避免后遗症, 降低患者病死率。

综上所述, 以提高治愈率, 降低心肌炎后遗症发生率为目标。针对病毒性心肌炎目前尚我特效治疗方法, 临床治疗主要还应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给予及时、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疗。

摘要:目的 分析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治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80例, 对其临床诊断、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0例患者中治愈49例 (61.25%) ;显效23例 (28.75%) ;有效7例 (8.75%) ;无效1例 (1.25%) ;总有效率98.75%。治疗后各种心电图异常表现均明显减少,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进行早期诊断、积极治疗, 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减轻患者心理及生理压力。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诊断,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344-345.

[2] 李琳琳.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0, 42 (2) :194-197.

[3] 揣侠, 陆春雨, 王永祥.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的研究进展[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04, 25 (2) :112-114.

[4] 张庆, 梁田.呼吸机抢救重症心肌炎14例临床分析[J].实用心电学杂志, 2009, 18 (3) :194-195.

[5] 何保杰.76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J].中国医学工程, 2011, 19 (5) :132.

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与治疗 篇7

1 临床资料

1.1 性别与年龄

本组男8例, 女13例。最小年龄15岁, 最大年龄43岁, 平均年龄27.5岁。病程最短7d, 最长3个月。

1.2 主要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发病前均有发热、鼻塞、咽痛、咳嗽等“上感”样症状, 之中高热者6例, 心动过速者6例, 有乏力、胸闷、心悸、气短者18例,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者5例, 晕厥者3例, 全身关节酸痛者6例, 心动过速者9例, 心动过缓者4例, 心尖部第一心音减弱者10例, 闻及2~3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者6例, 闻及舒张期奔马律者5例, 心包摩擦音者4例, 心律不齐者11例, 心脏扩大者6例。

1.3 X线表现

心脏扩大者8例, 左心室扩大者3例, 心搏动减弱者3例。

1.4 心电图检查

窦性心动过速9例。窦性心动过缓4例, I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 II度房室传到阻滞6例, 伴有ST段压低及T波低平, 双向倒置者15例, Q-T间期延长者2例, 左心室肥厚4例, 右心室肥厚4例。

1.5 心脏彩超

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者4例, 阶段性或弥漫性室壁运动减弱2例, 左心室增大3例, 附壁血栓1例。

1.6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增高者5例, 血清增快者12例, GOT增高者7例。

1.7 治疗及结果

卧床休息, 吸氧, 抗病毒, 抗心律失常, 保护心肌, 激素疗法, 中西医结合等治疗。本组均治愈出院, 无死亡。

1.8 随访

本组获随访者16例, 随访最长时间4.5年, 最短时间0.5年。其中1例出院后6个月发生心律失常, 又经住院治疗3周治愈出院, 有7例出院半年内经常因劳累, 感冒后自觉心慌, 休息后好转。其他均正常, 未再发作。

2 讨论

2.1 诊断

病毒性心肌炎迄今确立3 0余年, 由于早期无特殊性表现, 加之一些特异性检查在基层医院仍未开展, 所以临床诊断困难, 经常导致误诊, 从而导致误治, 甚至导致病人死亡, 目前仍是心血管内科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根据本组病例的经验, 我们认为出现以下情况可考虑患有病毒性心肌炎的可能: (1) 40岁以上中青年; (2) 在病毒感染后, 尤其是1~4周内出现发热、胸闷、心悸、气短、晕厥、低血压等; (3) 急慢性心功能不全, 有奔马律或心包摩擦音; (4) 心脏扩大, 心尖搏动弥散, 结合心脏彩超及X线的改变可确诊; (5) 心电图的改变, 如传到阻滞、S T-T的改变、T波低平、Q-T间期延长; (6) 心肌酶学变化, 如肌钙蛋白阳性, C K-M B超过正常值3个标准等。

为及时的确定诊断有人提出进行心脏活检以行病理学检查、分离病毒检查或特异性荧光抗体检查, 但目前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病人不易接受; (2) 炎性组织在心肌中成灶性分布, 心脏活检不一定取到病灶标本, 且心脏活检的标本非常小; (3) 提取RNA质量和检测方法的敏感性不同; (4) 心脏上有病毒存在, 血液中不一定有抗原或抗体检出;心脏上无病毒存在, 血液中不一定有抗原或抗体检出;即使两者均呈阳性反应也不足以证实有病毒性心肌炎的存在;只有当感染某种病毒并引起相应的心脏损害时, 心脏和血液检查均呈阳性反应才有意义。

在诊断过程中要注意与冠心病进行鉴别, 冠心病大多年龄超过4 0岁, 心电图均显示S T-T呈普遍性改变, 以心肌缺血改变为主, 而临床大多无上感症状, 大都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表现, 大都有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病史。其次要与克山病进行鉴别, 克山病有明显的流行地区, 以东北﹑西北多见, 病因不明, 发病急剧, 全身症状明显, 大多有心律失常。还需注意与风湿性心肌炎﹑心力衰竭及心包积液进行鉴别。

2.2 治疗

因本病目前无特效药治疗, 为此本组病例采取了综合治疗方案: (1) 卧床休息, 吸氧, 以减轻心脏负担及减少耗氧量; (2) 抗病毒治疗; (3) 保护心肌治疗:能量合剂, 维生素C, 辅酶Q10, 1, 6-二磷酸果糖等; (4) 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5) 心律失常及心里衰竭的治疗; (6) 对症处理, 如烦躁, 心前区疼痛, 腹痛或肌肉酸痛, 可给予镇静剂及止痛剂等; (7) 中医中药治疗。

目前在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中, 有人认为维生素E治疗有保护心脏的作用;选择性丝氨酸弹性蛋白酶抑制剂Z D 0 8 9 2能明显改善心肌炎引起的微血管收缩, 阻塞, 减轻炎症和坏死, 减轻纤维化和心肌胶原沉着, 恢复心功能。也可适当补充硒, 能增加免疫功能, 从而增加对病毒的抵抗力。

我们认为治愈的标准为: (1) 临床症状消失; (2) 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恢复正常; (3) 无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4) 能参加同龄人的正常活动。

参考文献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临床治疗体会 篇8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8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 男38例, 女42例;年龄7~39岁, 平均22岁;病程最短7 d, 最长2年。有前驱症状发热、全身倦怠、恶心呕吐。频发房性早搏15例, 室性早搏46例, 结性早搏2例, 导阻滞20例, ST-T改变T波倒置19例。

1.2 方法

三磷酸腺苷 (ATP) 40 mg+辅酶A 100U+维生素C 5.0加入5%葡萄糖500 ml静脉滴注, 1次/d。环化腺苷酸 (cAMP) 120 mg+5%葡萄糖250 ml, 1次/d。静脉滴注。肌苷200 mg口服, 2次/d。胺碘酮0.2, 3次/d, 口服, 一周后减为0.2, 2次/d, 口服, 7~10 d后减为0.2, 1次/d, 口服, 维持3~6个月。抢救心源性休克, 镇静, 维生素C 100~200 mg/kg即刻静脉注射, 如注射后血压上升不稳定, 可在0.5~2 h内重复注射1次, 血压稳定后, 每6~8 h以同样剂量注射1次, 24 h内可共用4~6次, 以后按急性期常规处理。升压药可用多巴胺20 mg+间羟胺20 mg+5%~10%葡萄糖溶液200~300 ml中, 以多巴胺1~5μg/ (kg·min) 滴速滴入, 血压维持不满意时, 应及时加推维生素C, 病情好转后逐渐停药。改善泵功能以毛花苷丙10μg/kg加入小壶中静脉滴入, 效果不理想时2~3 h可再重复1次, 好转后改用地高辛口服维持。

2结果

经治疗80例患者, 治愈42例, 显效24例, 有效11例, 无效3例。

3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轻者可无明显症状, 重者可致猝死。约半数患者在发病前1~4周有病毒感染前驱症状, 如发热、全身倦怠感样症状或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患者常出现心悸、胸闷、呼吸困难、胸痛、乏力等表现。严重者甚至出现阿-斯综合征、心源性休克、猝死。与体温不相称的心动过速, 心律失常, 心尖部第一心音减弱, 可出现第三心音或杂音。或有肺部啰音、颈静脉怒张、肝大、心脏扩大、下肢水肿等心力衰竭体征。患者可出现白细胞增高, 血沉加快, C反应蛋白阳性, 急性期或心肌炎活动期心肌肌酸激酶 (CK-MB) 、肌钙蛋白T、肌钙蛋白I增高[2]。心电图检查可见低电压、 ST-T改变, 以及各种类型心律失常。X线检查可见心影扩大或正常。血清柯萨奇病毒IgM抗体滴度明显增高、外周血肠道病毒核酸阳性或肝炎病毒血清学检查阳性, 心内膜心肌活检有助于病原学诊断。目前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病毒前驱感染史、心脏受累症状、体征、心肌损伤表现及病原学检查结果等综合分析, 但病毒性心肌炎的确诊有赖于病毒抗原、病毒基因片段或病毒蛋白的检出。若患者有阿-斯综合征发作、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伴低血压等在内的一项或多项表现, 可诊断为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目标是提高治愈率, 减少心肌炎后遗症, 降低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生率。

一般患者卧床2~4周。有心肌酶学升高、严重心律失常者, 有心脏扩大、心力衰竭表现以及其他心血管并发症的, 此类患者应安静卧床至少3个月, 待病情稳定, 心力衰竭的症状完全消失, 各种实验室检查 (尤其心肌酶学和肌钙蛋白) 均恢复正常之后, 方能逐渐增加活动量。鼓励患者进易消化及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饮食。提倡少量多餐, 如伴明显心功能不全可给予低钠饮食。可给予间歇性低流量吸氧。有心律失常者应进行心电监护。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与其他原因引起的相似, 但应用洋地黄类药物时须谨慎, 从小剂量开始, 逐步增加剂量, 以避免中毒反应的发生。早搏频繁, 或有快速性心律失常者用抗心律失常药。如因快速性心律失常引起低血压或晕厥。须电复律治疗。出现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 通常需要借助临时心脏起搏以渡过急性期。但对于心脏急剧扩大、心包炎、急性心力衰竭、休克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者, 由于激素具有抗炎及抗休克作用, 应当使用。但对一般心肌炎患者, 应用激素、环孢素等作免疫抑制治疗未证明有益。

参考文献

[1]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心肌炎、心肌病对策专题组.《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参考标准》.中华心血管杂志, 1999, 27 (6) :406-407.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29例治疗体会 篇9

关键词: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治疗体会

病毒性心肌炎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 其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和心肌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及纤维渗出为主要病理变化的一种疾病, 临床观察40岁以下的青壮年好发[1]。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病情凶险, 有些患者可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症状, 严重时会发生猝死, 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有效控制, 但目前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2]。现将我院2013年4月—2014年8月29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3年4月—2014年8月收治29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 其中男19例, 女10例;年龄20岁~45岁, 平均年龄 (35.4±8.7) 岁;城市患者13例, 农村患者16例;文化程度:中专文化以上17例, 中专文化以下12例;病程5 d~9 d, 平均 (5.6±1.1) d。

1.2 临床表现

29例患者均出现发热、全身酸痛、胸闷、心慌、气短、心前区不适等症状, 其中5例患者有心悸、胸闷和呼吸困难等症状。29例患者均排除风湿性心肌炎、冠心病等其他疾病引起的心肌损害, 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实验室检查均符合成人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法

1.3.1 一般治疗

要求患者卧床休息, 并对其进行心电图、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综合监护。加强饮食营养, 食用含维生素和蛋白质丰富及易消化的食物。

1.3.2 药物治疗

营养心肌常用能量合剂、维生素C、维生素B12、6, 二磷酸果糖等;抗病毒常用干扰素、阿昔洛韦、病毒唑、更昔洛韦等;心律失常可用胺碘酮、利多卡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或颤动, 应尽早采用直流电击复律;心力衰竭用贝那普利、陪他乐克;经激素、抗病毒及改善心肌代谢治疗后仍无好转者, 可建议安装起搏器治疗。

2 结果

29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临床治愈19例, 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心电图、心肌酶检查恢复正常;显效5例, 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心电图基本恢复正常;有效3例;无效2例, 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均无改善。总有效率为93.00%。

3 讨论

3.1 病毒性心肌炎是心内科常见病之一, 患者临床表现轻重差异显著, 轻者无明显症状, 重者会并发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 甚至出现猝死[3]。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病情凶险, 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3.2 重视病毒性心肌炎检查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 病毒性心肌炎检查方法: (1) 实验室检查。a) 血液生化检查;b) 病毒学检。 (2) 辅助检查:a) 心电图;b) 胸部X线;c) 超声心动图;d) 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e) 心内膜心肌活检。

3.3 进一步加强临床诊断工作。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心肌损伤标志物阳性、其他辅助检查显示心肌损伤、病原学检查阳性等, 还应考虑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断。确诊有赖于心内膜心肌活检。

3.4 做好健康宣传, 加强预防工作[4]。首先, 尽量少去人多拥挤的场所, 预防病毒性传染病;经常开窗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预防呼吸道感染;注意饮食卫生, 预防消化道感染;及时治疗各种病毒性疾病。其次, 加强体育锻炼, 注意充分休息, 避免过度疲劳, 注意个人卫生及营养, 提高抗病能力。一旦疑有心肌炎的发生, 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治疗。

参考文献

[1]徐媛媛, 张军平, 朱亚萍, 等.病毒性心肌炎伴发情志改变的认识及临床治疗[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1, 28 (11) :2454-2455.

[2]李勤, 李秉芝, 刘宏.参附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医学综述, 2008, 14 (8) :1247-1248.

[3]严章林, 陶谦民, 张芙荣, 等.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l5例临床分析[J].浙江医学, 2004, 26 (4) :285-286.

病毒性心肌炎治疗进展 篇10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11年6月病毒性心肌炎患儿28例,男18例,女10例。按单纯随机法分为两组,中药组14例(年龄在6~12岁),西药组14例,之后随访1年。对照组选择体格检查健康儿童14例,男8例,女6例。

治疗方法:

⑴西药组:选用肌苷注射液100~200mg,辅酶A 50~100U、三磷酸腺苷10~20mg,10%氯化钾注射液3~5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180ml静滴,每日1次;维生素C注射液150~200mg/kg体重,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100ml静滴,每日1次,疗程2周。若需控制感染可加用病毒唑、干扰素;合并感染者加用抗生素。药量着患儿体重增减。

⑵中药组:选用西药组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养心和络,滋阴解毒的方法治疗。处方:太子参5~10g,麦冬5~10g,五味子5~10g,黄芪10~15g,丹参10~15g,赤芍5~7.5g,半枝莲10~15g,白花蛇草10~15g,板藍根10~15g,双花10~15g,连翘10~15g,甘草5~7.5g,牡蛎10~20g。水煎服,每天1剂,早晚各服1次,疗程10~15天,连服2个疗程。胸闷不适可加瓜蒌皮10g,薤白10g,郁金10g;心慌不适可加磁石10g,乌梅10g;伴有早搏者可加苦参8g,桑寄生10g,虎杖8g;偏阳虚者加桂枝8g,附子8g;伴有心动过缓者可加桃仁6g,红花6g。药量着患儿体重增减。

观察项目:参照陈宝义等提出的标准。患儿入院当天或第2天晨和治疗后1个月分别空腹采取静脉血,检测以下项目:①心肌酶:包括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LDH1)、谷氨酸转氨酶(AST)、磷酸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a-羟丁酸脱氢酶(a-HBDH)。②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③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谷胱甘肽氧化酶(GSH-PX)。④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含量。⑤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和CD4/CD8。

疗效判断标准:①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心电图恢复正常;②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心电图、心肌酶明显好转;③有效: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有一定改善;④无效: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等无改善。

结 果

实验室指标变化:①患儿治疗前后血清cTnI和心肌酶学变化:治疗前各项指标均较对照组高,治疗后中药组心肌酶学指标接近对照组,为正常范围,西药组降低幅度相对中药组小,个别患儿高于正常范围。治疗后中药组cTnI降低幅度大,接近对照组为正常,西药组治疗后降低幅度相对中药组小。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变化:治疗后中药组IgG,IgA均高于治疗前,接近对照组,达到正常,西药组个别略低于对照组。②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治疗前各项指标低于正常,治疗后中药组各项指标高于治疗前,与对照组无差异,西药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个别略低于对照组。③患儿治疗前后抗氧化酶的变化:患儿治疗前SOD和GSH-PX低于正常;治疗后中药组SOD和GSH-PX显著升高、西药组SOD亦升高,接近正常,西药组升高幅度相对较小。

治疗结果:28例治愈15例,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2例。其中中药组治愈13例,显效1例。

讨 论

病毒侵犯心肌后引起的心肌本身的炎性病变随即引起病毒性心肌炎。早期是病毒直接侵犯心肌细胞引起细胞变性和坏死,后期则是变态反应造成心肌损害。近年来病毒性心肌炎的患儿数量上升,发病年龄从新生儿、幼儿、一直到儿童和青少年,患者绝大多数是儿童和青少年。

西医认为,病毒性心肌炎发病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即病毒直接侵犯心肌和感染后引起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介导的心肌细胞损害。心肌炎的发生与心肌抗原环境改变和T淋巴细胞反应有关。中医认为:病毒性心肌炎属“温病”、“心悸”、“怔忡”范畴,初期皆因外邪侵犯心肌所致,小儿脏腑稚嫩,形气未充,表卫不固,不能抵御外邪,使机体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病。现代医药研究证实,中药具有抗病毒、调节免疫、激活干扰素系统、改善内皮细胞生长及正性肌力等作用,同时还能减轻感染对心肌细胞的损伤,改善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及生物电活动。方中太子参、黄芪、麦冬可补心气滋心阴,扶正固本;甘草温通心阳;五味子能聚耗散之心气;赤芍、双花可活血化瘀;板蓝根、连翘可清热解毒。

临床疗效表明中药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紊乱有良好的调节作用。病毒性心肌炎患儿SOD和GSH-PX降低,应用中药治疗后二者均明显升高,说明中药能增强心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保护心肌免受自由基的损伤。西医治疗以抗病毒控制炎症、营养心肌改善心功能为主;中医则以清热解毒、扶正固表、活血通脉为主。加之辨证施治,合理加减,协同作用,临床疗效显著。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病毒性心肌炎可以起到养心活络、滋阴解毒的作用,同时可以营养心肌、促进细胞代谢,改善循环、增强机体免疫力,恢复心肌功能,能显著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锡强,易著文,主编.第6版.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46

2 陈宝义.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65例中西药对照治疗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4):216.

上一篇:低位结肠肛管吻合术下一篇:评测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