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武术

2024-05-15

河南武术(精选十篇)

河南武术 篇1

河南武术文化是通过中原地域内武术技艺为外在表现形式来体现和反映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一种文化现象。任何文化都以两种形态分别存在,即客体文化形态和主体文化形态,中原文化也是如此。中原武术的客体文化主要是指武术技术、典籍、拳谱以及与武术有关文物、艺术作品等客观外化的文化形态;主体文化主要指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审美取向等主题内化的文化形态,重视在不断地影响、塑造着人的主观精神,而主体文化的文化形态,也在不断解读、解构客体文化的文化形态。

河南武术作为一种技能技术,是人类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中原文化发展,是那个时代文化的一个缩影。而那个时代的文化又影响着其技术本身的创新和传承,即技术反映文化,文化影响技术。武术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无一不与它所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地理环境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每一个时代的武术技术特征都烙有那个时代的文化印迹,而文化又反过来影响着武术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其理论体系的构建。所以,武术发展是与文化密切相关的,武术技术与文化密不可分,是其表现形式之一。

2 河南地域拳种分布情况

中原地区武术资源丰富,各地流行的武术拳种类型较多,以少林拳、陈氏太极拳、苌家拳为代表的在中原内形成和发展的拳种以及由外省传入,但广泛流传于中原各地的拳种,都构成了河南武术独具特色的拳种体系。这种特色文化的发展,是河南相关产业得以辉煌的根基,如武术文化的传播、旅游观光的产品研发、饮食服务行业的改进与提高等等。

中原是华夏祖先最早生活的区域之一,在这块土地上祖先创造了辉煌的早期文明,留下了大量的文物遗迹,为我们研究中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出土的武术器械、武术典籍、汉画石像、壁画和一些遗留下来的练功遗址。这些具有历史、艺术价值和参考价值的文物,不仅反映了中原武术的源远流长,而且也表现过去不同时期中原武术的发展风貌。

目前,在河南省武术较为流行的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既有拳术又有器械的拳种共有40种,最具代表的是:少林拳、陈氏太极拳、苌家拳、梅花拳、岳家拳、忠义拳、独门拳、豹虎拳、太祖拳、八卦掌、洪拳、昆仑拳、武当拳、峨嵋拳、二郎拳、木兰拳以及竞技武术等。

中原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自古便盛行尚武之风。生活在中原地域的人们,由于受到历史、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和战争等因素的影响,自古就形成了尚勇好武的社会风俗,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演变,这种习武风俗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也随之赋予了新的内容,其社会功能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有防身自卫的单一功能,进而发展为集健身、娱乐为一体的多种功能,并存在于各种社会生活的形势当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浓郁的民俗武风。目前,河南境内有武校600所,在校学生十万多人;各级各类训练点不计其数。每年的春节、元宵节期间中原大地的文化庙会,引来各路高手登台献艺,观者如潮,充分展示了河南武术的文化风貌,反映了中原地域延续千年浓厚的尚武风俗。

3 河南武术文化的成因

河南武术文化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特定的区域地理环境、政治、经济的影响和社会风俗的作用与中原武术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河南地形大体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有连绵起伏的山地、丘陵和盆地,东部是辽阔的平原,中间有黄河横亘,其地理位置承东启西、通南达北。地理环境的多样性造就了多姿多彩的中原文化,同时,也为河南武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从历史承继关系来说,地理环境是社会风俗习惯形成的主要原因。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原人粗犷刚烈、尚武尚勇的性格。社会的动荡、频繁的战争,强化了中原地域的人民形成尚武尚勇的社会风俗,这种风俗延续不衰,促进了中原武术的形成与发展。农耕文明是中原文化诞生的主要经济土壤,也是河南武术文化形成的经济基础。强权政治和宗法制度构成的文化政治结构,深深影响着中原武术的发展。家族式的武术组织结构就是“家国同构”政治结构的反映。一脉相承的专制制度,使武术与政治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统治阶级将其作为培养其接班人的教育手段和护国强兵的军事工具;另一方面,为了统治地位的稳固,又在某种程度上对其进行压制。

中原武术成熟较早。中国武术的产生雏形时期,武术在各地域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随后,由于武术所处的地域不同、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中国各地域武术发展的不平衡,由于河南武术长期处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区域,这里自古文人志士众多,学术思想活跃、学术事业发达。因此受其环境影响,中原武术文化与其它地域文化相比,具有成熟早的特点,是中华武术文化的主体形态。清初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创编的陈氏太极拳,经五代族内传播,自十四世陈长兴始传杨露禅。从此,“太极拳从一地一族的小范围传向全国,并逐渐衍生出赵堡架、杨式、武式、孙式、吴式等多种太极拳支派”。陈氏太极拳的主体作用显而易见。由原国家体委研究编撰的《中国武术》收入和介绍明清两个时期的“名著摘要”的十九部著述中,有八部著作与河南武术有关,其中源自河南的著述有《苌式武技书》、《六合拳谱》、《拳经·拳法备要》、《梦绿堂枪法》、《少林棍法禅宗》等。这些充分表明了河南武术在中国武术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中原武术人才辈出,武术人才的众多也是河南文化繁荣发达的标志。在古代中国由于受到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影响,尤其是武举制度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习武活动的广泛开展,同时,通过武举制度也选拔了一批勇武的人才。以北宋时期为列,在北宋的257位武臣当中,河南为152人,占总人数的59.1%,数量居全国第一。

4 河南武术文化的兼容性与创新

中原文化是在“百家争鸣”氛围中形成发展和积累起来的,从“孔孟显学”并行天下,到“儒道佛”三家并立,这些不仅表现了中原文化的先进性,同时,也反映了中原文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气派。河南武术文化生长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表现出宽容开放、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怀。从少林寺武术形成的文化因素中,我们清晰地看到,诞生于“禅中祖庭”的少林武术,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佛教文化相互融合发展的产物。在中国古代寺院中,习练武术的现象非常普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都消失了,只有少林寺武术历久不衰,并以武扬名天下,这是它宽容开放的态度使然。在少林武术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吸取了佛教文化的精华,融汇到自己的拳理和技法中,形成了禅武一体,以武悟禅,以禅导拳的独特文化风格;另一方面,少林武术又不断融合和借鉴中国民间各家拳法之长来丰富自己,创造了技术风格鲜明、特色突出的少林拳法。在1985年挖掘整理的《河南省武术拳械录》中,收集整理出多项拳械40种,单项拳械85种,共125种,套路5181套。在这些拳种套路中,除了少林拳、陈氏太极拳和苌家拳以外,传播于河南的大部分拳种都来自中原以外,并且这些拳种套路都有自己独立的运动形式,拳种之间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但它们在中原文化环境下都能历久弥新,各成体系,并形成多种流派并存的局面。

作为河南分支文化的武术文化,在广泛的文化交流中吸取营养,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促进自己发展的同时,又不断地向四周辐射,对周边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最具代表性的少林武术名扬天下,使得“天下功夫出少林”的武术文化精神得以发扬光大。武术文化之所以能延绵数千年,关键在于后代人自我继承的同时,又不断地创新发展,这是河南武术文化生命力之所在,吸引力之所在。陈氏太极拳的发展历程就是在自我继承的同时,不断创新,不断去适应社会需求,与时俱进的过程。从陈王廷创力陈氏太极拳,到陈长兴由博归约,精简归纳,形成陈氏太极拳的第一次创新,更便于人们的练习,同时也为陈氏太极拳在近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陈小旺在传统套路的基础上,其繁从简,创编了每次练习时间较短而收效大的38式太极拳,此后,陈正雷创编了更加简捷、适合初学者练习的18式精练太极拳,这次创新促进了陈氏太极拳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使陈氏太极拳的普及和推广向着纵深方向发展,并遍及海内外。陈氏太极拳的创新源泉来自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不断创新是陈氏太极拳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陈氏太极拳的这种不断创新精神,适应健身养生的健康理念,才得以在短短100多年里,从偏僻的乡村走向繁华的京城,遍及大江南北,传向欧、非、美州的诸多国家。

5 结语

河南武术文化是通过中原地域内武术技艺为外在表现形式来反映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一种文化现象。中原武术文化包括客体文化形态和主体文化形态。它的发展与中原地区特定地理环境和政治经济的影响以及社会习武风尚的作用密切相关。产生于中原地域的少林拳、陈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和苌家拳的本体模式的多样性特点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关系。河南武术客体文化呈现出多元的武术文化模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少林拳、陈氏太极拳以及在中原地域内生存的其它武术拳种,由于存在着时空上的差异,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本体模式和文化特色,这些各具文化特色的拳种技能,构成了丰富多样的河南武术文化形态,并呈现出多元文化模式并存的发展态势。

摘要:在中华文化大环境下孕育的中原武术,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特点。文章以河南武术为研究对象,以区域文化为视角,从文化空间特征及其联系的角度对中原武术文化形态进行系统研究,认为中原武术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原地域的特定地理环境、政治和经济的影响以及社会习武风尚的作用密切相关;中原武术文化的主体性、兼容性、辐射性和创新性构成了中原武术文化最为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新形势下的河南武术文化,以新的产业形式为中原的崛起代表的客体文化呈现出多元性的文化模式。

关键词:武术文化,多元性,文化模式

参考文献

[1]杨玉厚.中原文化史[M].郑州:文心出版社,1988.

[2]吕红军.嵩山少林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3]梁以全.嵩山少林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

[4]陈正雷.陈氏太极拳术[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5]国家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河南嵩山少林寺武僧武术学校 篇2

河南嵩山少林寺武僧武术学校是经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批准成立的大型文武教育合法机构,学校座落在黄河之滨、嵩山之畔的中原腹地——河南省登封市。登封市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全球闻名的功夫之都。

而我校是中国众多武术学校中规模最大、功夫最正宗、培养学生最多、家长满意度最高的学校之一,同时我校也是少林寺高素质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历经数年发展,我校已迅速成为中国文武教育中的璀璨明珠!

河南嵩山少林寺武僧武术学校建校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弘扬少林禅武文化为宗旨,以培养文武兼备的少林后继人才为目的,以“打造精品教育、培养文武全才”为学校的发展方向。肩负着传承中华武林大业、弘扬中国功夫精粹的重任,多年来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文武兼备的综合型人才。河南嵩山少林寺武僧武术学校下设多个教学单位。文化教学已经形成从幼儿、小学、初中、高中到大专的完整教育、教学一站式培养体系。武术教学设有套路、散打、拳击、跆拳道、武术表演及绝技等专业。

河南嵩山少林寺武僧武术学校目前在校人数18000余人,占地面积1000余亩,总建筑面积62000平方米,有教学班级390多个。集团设施一流,有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生理化实验室、电脑室、图书馆等。

河南嵩山少林寺武僧武术学校建校数年来,我们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取得了显著成绩。曾荣获河南省青少年传统武术锦标赛团体总分第一名、心意拳国际武术散打擂台争霸赛团体总分第一名;先后被上级主管部门授予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河南省十佳武术馆校、河南省一级武术馆校、河南省安全校园等。曾参与接待过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吴邦国、李长春、李克强等和俄罗斯总理普京阁下、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阁下、新加坡总统纳丹阁下等国际贵宾。我校师生出国访问期间曾受到过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俄罗斯总理普京的亲切接见,同时我校还参与了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多项大型国际活动„„。

一、招生对象:

凡身体健康、品行端正、有毅力、有恒心、不怕吃苦,年龄在3-25周岁的有志城乡男女青少年均可报名。

二、开设班级:

文化课:

1、幼儿部:设立大、中、小班,开设语言、书法、美术、舞蹈等课程。

2、小学部:1-6年级开设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音乐、绘画、书法、电脑。

3、中学部:开设语文、数学、英语、政治、音乐、电脑(物理、化学、历史、地理为选学内容)等课程。

4、中专部:开设计算机专业、特保专业、驾驶员培训、导游专业、影视演艺专业、佛学研究专业。

武术课:

1、套路部:开设国家规定和自选竞赛套路(含各种器械)、少林寺各种传统拳法(含器械),兼学其他流派之精华(如太极、八卦、南拳、形意等)。

2、散打部:开设散打、擒拿、搏击、摔跤、硬气功及少林七十二绝艺等功法。

3、跆拳道:教授跆拳道礼仪、跆拳道退法、实战组合、自卫术、关节锁固技(擒拿)、品势等。

三、收费标准:

1)、普通班:全年8900元(含学费、普通标准伙食费、服装被褥、水电费、文化课学杂费、住宿费);

2)、中托班:全年12900元(含学费、全托标准伙食费、服装被褥、水电费、文化课学杂费、住宿费);

3)、高级全托班:全年16800元(含学费、全托标准伙食费、护理费、体检保险费、洗澡费、服装被褥、水电费、文化课学杂费、住宿费);

4)、幼儿班、贵族班:全年23800元(含学费、全托标准伙食费、护理费、体检保险费、洗澡费、服装被褥、水电费、文化课学杂费、住宿费,幼儿班指的是年龄不够上小学一年级的学员)。

河南唐村武术史再考略(三) 篇3

二、唐村碑刻中的武术资料再考略

(一)关于徐庶母亲撰写的碑文

我们第一次知道千载寺有块徐庶母亲撰写的碑,是2005年4月10日陪同康戈武教授考察唐村千载寺时。当康戈武教授走到村中的一条小河边时,唐村的一位老者说,东汉末年徐庶的母亲撰写的一块碑刻,“文化大革命”时被村民打碎,残碑就扔在这条小河里。等2006年6月底康戈武第二次来考察的时候,徐庶母亲所写的残碑已经被从河里挖了出来,但已残缺严重,碑文部分已不可得。据唐村的老者们说,文化馆以前曾有人来这里拓过拓片。我们去县文化馆查询,当事人告诉我们,“文化革命”过后很多东西都失落了,现在已无从查找。所幸的是李立炳从村民家里又弄到了抄件。从碑文中的“汉失(室)乱权柄,我族河内行。草木进香咽,千载寺佛灵”看,徐氏家族似应该是在东汉初平三年左右董卓作乱京师而导致中州四处起兵的时候来到河内的。彼时,河内太守王匡正组织人马对抗董卓,徐母堆土为炉,插草为香,祭拜无极寺佛,“盼无极养生,保三鼎一统”。至于为曹操所逼徐母痛极自尽那是《三国演义》的故事,我们不便为之进行演绎。

徐庶的母亲所写的碑刻的意义在于,它证实了流传千载寺数千年的“无极养生功”并非人们信口开河。能够与徐庶母亲的碑刻相佐证的现存的残碑断碣,还有一远一近两方面的资料。远的是东方朔所写的《金伞山万寿观刘自然先生赞碑》。此碑现在仍存于金伞山万寿观,该碑中说的“妙哉至道,无极无穷,无影无形,无始无终,细无不无,大无不容,分判混沌,运干元穹……”不正是无极养生吗?近的就是2014年10月捐资功德碑上的“三国徐庶之母撰书碑”的记载,说明人们对该碑有深刻记忆。

(二)关于《唐僧十力和尚传碑》

关于《千载寺唐僧十力和尚传碑》的作者,从《千载寺唐僧十力和尚传碑》后面的落款看,该碑撰文和书写者为普观。目前发现的有关普观的资料有三处:一是《千载寺唐僧十力和尚传碑》后署“大清康熙丙申年二月二日千载寺古藏残碑译撰书普观题”;二是博爱县月山寺碑廊现存的一块《清凉末香偈》的碑刻,落款为“康熙丙申秋月书,千载寺普观题”;三是李自奇卖地、李仲卖地的地契上记载有同中人普观、李奉亭、李贤、李之用四人花押。从字体上看《千载寺唐僧十力和尚传碑》是楷书,《清凉末香偈》是行书,二者显然没有可比性。熟悉书法的人都知道,楷书尚形,行草尚意。用书画同源来做类比:楷书如同工笔画,法度森严;行草如写意画,汪洋肆意。一个书法家、画家作行草书或者画写意画,很少有雷同的。如果拿行草书或者写意画来类比其楷书或工笔画,那显然是非常缺乏书法常识的。即便如此,《千载寺唐僧十力和尚传碑》和《清凉末香偈》这两块碑刻的细部也可以看出两块碑刻书写的相似之处。《清凉末香偈》碑刻虽然是行书,但是落款处作者显然将自己的名字写得规整了些,在向楷书靠拢,将“千载寺普观题”放大后可以看出,其与《千载寺唐僧十力和尚传碑》中的“千载寺”以及落款中的“普观题”放大后显然有许多相似之处,从而可以看出两块碑刻与普观其人的关系。

至于李自奇卖地、李仲买地的地契,内中只看到普观是四位同中人的一位,没有明确该地契为普观所写。地契的写作,一般是买卖双方谈好标的价钱,起草好契约,然后去找几位熟悉的人做同中人画押即可。同中人大多数不参与契约的起草工作。从该地契的本身看,它并非普观参与起草的,不能将它作为普观的作品看待。从地契的书写本身看,它与上述两块碑刻的书写水平迥异,可见该地契的书写与普观没有什么关系。

(三)李道子其人其事

李道子,河内人,生于隋大业十年二月二日,是僧人在寺院附近马兰草丛中捡来的一个弃婴或私生子。他小时候就很聪明,能过目不忘,而且于文、武、医、易、雕塑皆有造诣。李道子名儒子,字道武,号十力,游化号道子。这四个名称涵盖了儒、道、释、武四家。《中国佛教人名大辞典》记载:“十力,唐僧,氏里师承不详。通《涅》、《摄论》。武德末居京师,德齿俱尊,贞观中依慧震住樟州通泉寺,后不测所终。”他与慧震的交往记载在《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九·释慧震传》中:“先有一马日行五百,曾经入阵,余马并死,惟此得还。至(贞观)十四年七月,忽自嘶鸣,不食三日,震闻毛竖。有一异僧名为十力,语震曰:‘马与主别,主当先行,来年正月十五日,日正中时应入涅,法师须散财物,无留于后,于身何益?’言已而隐,莫知其由。”其后文还记述了慧震果然像十力所说如期而逝。这说明十力和尚佛法造诣非常高,有很强的预见力。他对佛家的法力研究非常透彻,这也是他能够创意无极养生武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必须将之放在唐村千载寺的历史上去考证其人,而不能脱离千载寺和十力和尚本身的历史去考察,特别是不能用虚假的历史人物来证明真实的历史人物。比如《太极功·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此说传出来的是吴图南。但众所周知,吴虽然是武林前辈,却也是假话连篇,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说他去陈家沟考察的事。他说在焦作旅店住宿,晚饭后,散步散到了陈家沟、赵堡,在赵堡还看到了杜元化云云,这显然是编造的。焦作市到温县,图上距离60公里,加上民国时期交通落后,道路尽是便道、小道,屈曲盘旋,并且还要过沁河,算下来不下75公里,平常人要以行军的速度紧走一天才能赶到,吴图南尽管学过太极拳,但是没有证据证明他有神行功,他要去陈家沟最少也得将近1天时间,怎么饭后散步就散到陈家沟、赵堡了呢?所以,我们说,此李道子非彼李道子,只有唐村千载寺的李道子才是十力和尚李道子。

第一次将李道子与太极拳一起进行宣传的是袁世凯的幕僚宋书铭。宋书铭并非如吴图南《太极功·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是宋远桥的后人。《太极功·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一文是吴图南根据自己的想象编造出来的故事。据调查宋书铭就是我们博爱县清化镇十街人。他的先祖号称宋将军,据清人魏禧的文章《大铁锥传》记载:“宋将军者河内清化镇人也,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人以其雄健,呼宋将军云。”此文中还提到高信之是博爱县七街人,现在博爱还存有宋氏文同堂本通背拳谱。宋书铭的孙子宋国安(1911—1938年),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第八期毕业,先后在宋哲元部任连长、营长、团长,曾参加著名的喜峰口痛歼日寇的战役。1938年2月,宋哲元的37师在博爱县城东南8公里王保与日寇土肥原部一个旅团作战。日寇以大炮开路,坦克冲锋,9辆坦克从东、北、南三个方向向宋国安团阵地猛扑,宋国安团为国捐躯者近900人。宋国安牺牲时年仅27岁。宋书铭所宣扬的李道子就是唐村千载寺的十力和尚李道子。

nlc202309030302

拿明朝的夫子李来证明唐朝的十力和尚李道子,犹如拿李鬼去证明李逵是假李逵一样,是不严肃的。

(四)千载寺与唐代以前武功

与唐村千载寺相距1公里余有个村子叫坞庄,在晋朝曾出现过一位武功高强的人叫郭默。《中国武术史》记载过他的事迹,《晋书·李矩郭默传》、《前赵录》也有他的记载:“郭默字玄雄,河内怀人,世以屠沽为业。默壮勇拳捷能贯甲,跳三丈堑,时人咸异之。”徒手能贯穿皮甲,其指掌功力也是非凡的。《晋书·列传》:“郭默,河内怀人。少微贱,以壮勇事太守裴整,为督将。永嘉之乱,默率遗众自为坞主,以渔舟抄东归行旅,积年遂致巨富,时人依附者渐众。抚循将士,甚得其欢心。”这些历史资料证明,千载寺在西晋就有以壮勇、拳捷的武士,功夫十分了得。由晋永嘉至唐贞观300多年,千载寺人在习练无极养生功的时候有了心得体会,逐渐提高功法,进而将功法与拳、武结合起来,这种可能性的出现就并非偶然了。

(五)从李道子所修典籍看李道子创艺无极养生武功的真实性

《唐僧十力和尚传碑》这样记载:“李道子少即聪,目过不忘,文、武、医、易、博艺皆修,涅、摄论、黄老精通,以大明渡无极经、易筋经、道德经、黄庭经、千金翼方、导引吐纳创艺无极养生武功。”

李道子之所以能够精通这些文化经典,就在于他能够用《易经》与三教文化相融合,他所倡导的三教融易文化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具有先进性。李道子不仅在理论上实行三教文化与易经文化相融合,而且在实践中形成了千载寺最独特的文化内涵。李道子提出三教融易来统领中国文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用《易经》将三教文化进行统合的智者。如果这样一位智者在研习《易经》和三教文化的基础上创意了无极养生武功,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六)《千载寺唐僧十力和尚传碑》所反映的无极养生文化是我国最早的养生文化之一

《怀庆府志·杂记》载:“尹寿子,相传虞舜时人,说道径于河阳。”河阳,即黄河之阳,覃怀之地。伊寿子的道经是最早由口头传播而教人如何长生不老的养生方法和理论。在唐村,还有一则有关无极图的颇具传奇色彩的传说,说的是尹寿子的母亲怀孕到了预产期仍没有生产的预兆,于是便向当地有经验的产科医生咨询。医生让她围绕博鳌潭走路。尹寿子的母亲就围着博鳌潭走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诞下一男婴,他就是尹寿子。尹寿子长大成人后,开始研究无极养生,他每天看着母亲走过的足迹苦思冥想,终于有一天大彻大悟,认识到世界万物都是无穷无尽的,无极就是道,道也是不可穷尽的。于是,他据此创造了无极图。后人把无极图刻在碑刻上,竖在“易经祠”前,以纪念尹寿子创造无极图的历史。

(七)《千载寺唐僧十力和尚传碑》的价值

千载寺的这些史料的发现,让我们看到了其中演进的痕迹,即从单纯的养生术,逐步发展到与武术技击的结合,可以说,不经过长期的磨合演变是不符合武术发展史实的。《千载寺唐僧十力和尚传碑》中除了没有现存的太极拳套路外,太极拳的习练方法等理论,都可以在这些典籍中找到它的根源和出处。该碑所列的李道子所精通之三教,就已经明确地回答了李道子创艺无极养生武功的问题。在无极养生武功的理论上,远的有刘自然的导引养生功法,有《黄庭经》的有关脏腑、经络、精气、三丹田、八景二十四真理论和存思身神、守固精气的思想,以及相应的存真修炼方法。李道子精通《涅》,这是瑜伽行派的重要著作,很明显无极养生武功以及目前的太极拳,在习练方法上借鉴了瑜伽和《易筋经》的修身养心方法,无论是调身的体位法、调息的呼吸法还是调心的入静法等,都让习练者能够达到身心合一、天人合一的效果。可以看出,无极养生武功以及现在所有太极拳都有瑜伽和易筋经修炼方法的痕迹。如果说李道子学习、精通了这些儒、道、佛的典籍,创立了无极养生武功有谁还会怀疑吗?

(八)关于以柔克刚、舍己从人武术理论的形成

以柔克刚最早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诸葛亮《将苑》称之为“以弱制强,以柔制刚”。他说:“将刚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纯柔纯弱,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不柔不刚,合道之常。”柔与刚的对立统一,我们的先祖早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到了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广泛地将其应用到御将之道,应用到指导战争上。“舍己从人”最早出在《孟子·公孙丑》,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而且,《全后汉文》、《全隋文》、《全唐文》都有舍己从人之词句。所以说,“以柔克刚,舍己从人”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词语。李道子精通儒、道、佛三教的文化与理论,将“以柔克刚,舍己从人”的理念引入无极养生武功是很正常的。

(九)关于“塑艺少林”

塑,《辞海》:“塑捏土为人物形也。”艺,技艺。是一种技术活儿。根据《辞海》关于塑的解释,关于十力和尚“塑艺少林”最少有几种解释。首先,如果按照“捏土为人物形也”,十力和尚可能是帮助少林寺塑神像。其次,如果按照“技艺”解释,应该是十力帮助少林寺僧提高某种技艺。即使是按照周教授的说法,是教授武术了,也未尝不是历史。唐张《朝野佥载》曾记载稠禅师习武的事迹:“(稠)幼落发为沙弥时,辈甚众,每休暇,常角力腾为戏。而禅师以劣弱见凌,给侮殴击者相继,禅师羞之。”僧稠在受到会武功的沙弥殴击后发奋练武,最后练得“筋骨强劲”、“拳捷骁武”、“引重千钧”。此处引文形象地将稠禅师会武功的事儿说清楚了。《朝野佥载》虽然是唐人的笔记小说,但是许多内容被《资治通鉴》所引用,说明其史实性很强。再者看《皇唐嵩岳少林寺碑》记载的十三棍僧助唐王的故事,棍本身就是武术,何言少林没有武术呢?

(十)博爱县武术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是《千载寺唐僧十力和尚传碑》真实性的有力佐证

从唐村千载寺、唐村,以及博爱县武术的发展情况看,李道子所创的无极养生武功已经在唐村、在博爱县代代相传,发扬光大。一是明朝末年李春茂将无极养生武功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与提高,创作了《无极养生拳论》、《十三势论》、《十三势行功歌》,为无极养生武功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此外还有李仲的《十三势行功心解》、《长拳一名十三势》,李鹤林的《太极拳论》、《打手歌》。二是李岩、李仲、陈王廷创艺了太极养生功。三是心意六合拳、枪名满天下。四是通背拳、炮拳、十三势软手等武术在全国得到传播。五是从明清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后,博爱县村村办武学,村村有武术活动。六是博爱县的武术选手在全省、全国的武术比赛中取得傲人的成果,如:博爱县的王秉瑞在1928年全国第一次国术考试取得中等奖;在1934年国民政府河南省委组织的武术比赛中,博爱县共36人参加,王秉瑞的弟子武日新、黄岭的王子瑶、小尚村屈乃文的(一说王卜昌)、冯竹园村的冯志海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许多武术家都被国民党军队聘为武术教练。七是博爱的武术爱好者在抗日战争中为歼灭日寇做出了贡献。这些傲人的武术成绩证明,《千载寺唐僧十力和尚传碑》所记载的武术都是真实可信的。

nlc202309030302

(十一)关于《千载寺舍善洪洞移民功德碑记》

该碑记载了明朝初年朱元璋为了医治元末明初的战争创伤,实行山西向中原地区和全国移民的官策的情况。据有关资料统计,从洪武初年到永乐年间的五十多年,从山西各地共向全国多地移民有800多个姓氏家族,其中400多个移民于中原。当时的河南省官府以千载寺为依托,在其中设置办事机构,负责处理移民迁移事宜。千载寺僧众在附近的村庄砍来竹木,搭成茅舍,让移民休息,还烧茶送饭进行款待。办事之余,还教移民们武术,让他们强身健体。移民们为了感谢千载寺僧众的恩典,每逢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都会从全国各地回到千载寺,展演他们学过的武术,以资庆贺。这种庆典从明朝开始一直到抗日战争发生之前,坚持了数百年。《千载寺舍善洪洞移民功德碑记》就是万历甲午年来自河南各地的移民后裔参加千载寺年会时所立。这块碑除了具有研究明朝初年的移民历史的价值外,还对千载寺武术历史起到了旁证作用。它的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中国武术在千载寺的传承约一千多年,历史悠久,传承脉络清晰,千载寺和唐村李氏在中国武术的传承史上起了较大的历史作用;二是明洪武、永乐年间的移民活动推动了中国武术的大普及;三是因时间久远,移民后裔所学的武术失去源流记载的,找到了根源,那就是千载寺武术;四是千载寺的武术史是中国武术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李春茂、李自奇、李岩、李仲、陈王廷、李鹤林等在中国武术史上所做的贡献,是千载寺武术文化结出的丰硕成果。

(十二)关于《李自奇墓碑》

李自奇墓碑是纪墓碑的一种,属碑铭合一的墓碑体例。这种墓碑不是在墓主人安葬时所立,而是在墓主人安葬之后的若干年,由其后嗣们所立。墓碑的规格与纪墓碑相同,其写作体例除了具有墓碑的内容外,又参以墓志铭的内容,简洁地记载了墓主人的主要事迹、功绩、宗亲延续。其行文简洁、扼要,又不完全与墓志铭相同。碑铭合一的体例在博爱县使用非常广泛。如唐村李氏始祖墓砖、寨卜昌王氏先祖王楠的墓碑、博爱县北十字村呼延氏墓碑等。碑铭合一的墓碑弥补了墓主没有墓志铭,或者看不到墓主墓志铭的缺憾。

有关对李自奇墓碑的责难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以无知责难有知”。如皇明与大清问题。其实,皇明与大清本不是什么问题,满人入主中华后所继承的仍然是中国的封建王朝,所奉行的仍是中国历朝历代王朝奉行的中国的封建制度,同时也继承了历代王朝的尊称与昵称。中国从唐朝后开始称皇朝,唐、宋、元、明、清皆是如此。在唐之前,国家皆称大。唐朝以后少数民族称帝时,有时也称为大,如大金、大元、大清。这可能与他们的叛逆心理有关。明明是个小民族,却惧怕称之为小,反称大。所以将皇明与大清联系在一起并没有什么问题。所谓有问题,只是读者的一厢情愿而已。《明史》是清朝宰相张廷玉编的,粗略翻阅一下,称皇明的地方有14处之多。张廷玉是清朝康熙、雍正两朝宰相,他难道不知道这个会杀头吗?他照样那样写,说明朝廷是允许的。李自奇墓碑那样写朝廷也是允许的,并非像有的人危言耸听所说那样“会杀头的”。至于问题,我的前文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万的称呼是合乎法度的。有人问,那不是还有弘吗?李自奇墓碑刊刻于清康熙二十八年,清乾隆皇帝弘历出生于康熙五十年,这就是说乾隆是李自奇墓碑刊刻二十二年后才出生,在中国的历史上还未曾发生过当代人避未出生人的讳的事件。

(未完待续)

(编辑/张震)

制约河南武术市场运行的因素及对策 篇4

关键词:武术市场,环境分析,影响

河南地处中原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特别是随着国民经济实力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健康意识不断加强, 参加武术健身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多, 这正是武术这一古老文化的健身价值功能。近十年来国内外的武术受好者云集河南学文习武, 这种“半文半武、半官半民”的武术馆校, 正在全国普遍兴起, 目前河南武术馆校有600多所, 习武学员达10万人, 仅以少林寺所在地登封市来说, 现在武术学校60余家, 上规模的有20余家, 学员总人数超过2万余人, 如全国最大武校—少林寺塔沟武术学校现有学生8000余人, 这对于武术的发展, 特别是武术走向市场开出了一个先河, 同时也反映了河南武术市场发展的巨大潜力。

一、河南省武术市场发展的环境分析

1. 优越的投资环境。

1991年河南省政府受中国武协委托, 成功地举办了国际少林武术节, 并相应地开展国际商贸洽谈会, 首届少林武术节的商贸洽谈项目, 成交额达20亿人民币。数届武术节还大大促进了郑州市、登封县城的市政建设, 促进了国际武术事业的发展, 为当地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丰富的人才优势。

“天下功夫出少林”, 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这一举世公认的“中国功夫”的历史地位。目前河南武术馆校有600多所, 习武学员达10万人, 基本上分散在全省各地, 其中以登封、周口等地较为集中。仅以少林寺所在地登封市来说, 现有武术学校60余家, 上规模的有20余家, 学员总人数超过2万人, 如全国最大武校——少林寺塔沟武术学校, 现有学生8000余人, 一年的毛收入就达4000多万元, 这对于武术的发展, 特别是武术走向市场开了一个先河, 反映出河南武术市场发展的巨大潜力。而如今以太极著称的“四大金刚”如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等, 已是“桃李满天下”。

3. 相对完善的武术赛事。

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内容最为丰富、历史最为悠久的遗产。它在全民族的文化心理爱好中有很深的积淀, 一直被作为足以引发民族自豪、弘扬民族气概的精神财富。其在武德意识中体现出来的人格内涵和力量美感, 在一代代的中华青少年中具有极大的感召力。通过类似武术散打王争霸赛这种市场化运作并达到社会化效益的模式, 成功举办了中州武术擂台赛, 这些别开生面的赛事通过电视转播令人大开眼界, 一展武术风姿, 刺激武术市场开发。

二、武术市场运行目前存在的问题

1. 管理体制不健全及高水平管理人才的缺乏。

我国武术的主要管理部门是国家体育总局下属的各级武术运动管理中心, 大多数武术比赛都是武术管理中心按照行政计划模式进行运作, 中央指令, 地方承办, 管理上层层报批, 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味道。这种管理和经营体制严重违背了市场规律, 不利于武术竞赛市场的发展, 从整体上制约了武术市场化的运行。而在管理层面, , 武术市场缺乏既懂武术又懂市场, 又具备人格魅力的高水平管理人才, 缺乏对市场的商业化运作有实际营销经验和技能的销售人员队伍。

2. 政府和很多消费者对武术的理解偏旧。

政府和很多人对武术的理解是:武术是古代战争的一种基本手段, 而现代战争中武术的作用极其有限;在战乱年代, 武术被当作一种主要的防身手段, 而在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社会, 尽管社会治安还不十分理想, 但社会秩序稳定, 人们基本能安居乐业, 所以武术就基本上排不上用场;练武就是学打架, 一会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 二会造成伤害, 与社会治安和精神文明建设不符。所以很多人对武术不感兴趣, 甚至对练武之人另眼相看, 避而远之。

3. 媒体宣传力度缺乏。

媒体宣传对任何一种新兴产业的发展都起着关键作用。而对于武术的宣传无论在规模还是在范围, 时间, 形式上, 都远远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这种宣传力度上的不足使人们普遍对武术的理解不够甚至产生误解, 对内不利于普及推广, 对外直接影响武术的形象和传播。

三、武术市场运行的发展对策及建议

1. 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中国武术产业要想做大做强, 立于世界优秀体育产业之林, 就必须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使武术真正地从社会中找效益、找出路, 走武术社会化、产业化的路子。要善于发现武术产业化管理中的运行规律, 主动从传统的套路中走出来, 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 从实践中总结经验, 正确处理好体委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才能真正使武术市场进一步繁荣。

2. 武术市场管理要趋于法制化、规范化。

目前我国体育市场尤其是武术市场的发展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 而制定标准是行业管理的重要切入点, 但目前除个别地区在进行尝试外, 全国范围内尚未启动, 很多地区的管理还停留在简单审查、许可阶段, 未实现积极的行业管理。同时要更加重视将体育法制融入到武术市场中去,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和管理措施, 保证武术市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从而健康地发展。

3. 加强对外交流, 促进无数市场繁荣。

由于少林与太极的影响, 每年有众多的人拥入到武校习武, 需求大于供给的现象一直存在, 而用自身资金滚动发展只能适合初期的原始资本积累, 现如今这种发展已落伍, 市场要求武术馆校不仅要有雄厚的资金来建设国家规定的硬件教育设施, 另外还要求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 形成教学、餐饮、服装、器械的一体。因此武术馆校只凭学生学费和个人捐资及银行贷款是不行的, 所以武术产业要想更好的发展, 必须确立打进国际市场的信心和决心。可以与世界跨国体育产业集团进行合作, 利用他们优越的条件, 开拓国际武术产业市场。

参考文献

[1]肖沛雄:论体育市场和大众传播[J].体育科学, 2001, 21 (1) :5~8

[2]鲍明晓:我国体育市场投资前景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0, 15 (2) :12~13

河南武术 篇5

二、唐村碑刻中的武术资料问题

唐村碑刻中的武术资料是唐村武术史料中的又一重要组成,其现存的碑刻有《李自奇墓碑》,以及《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千载寺舍善洪洞移民功德碑记》和据说是东汉末徐庶母亲撰写的碑文等。对此,拙文依照各碑文内容时间依次论及。

关于东汉末徐庶母亲撰写之碑,在本人两次对唐村的实地考察中虽尽力求访,但始终未见,魏美智先生的《修复中国最古老太极养生拳起源、洪洞移民舍善脉恩圣庙》一文记有部分碑文,碑文中记有“无极寺”与“无极养生”等词语。撇开碑文内容不谈,拙文认为,要确认该碑文为徐庶母亲所撰,至少需要明确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徐母究竟如何在唐村。这也是断定该碑文真伪的一个关键所在。关于徐庶之母,史籍中仅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文中并无其籍贯乡里说明,而《三国演义》则成功塑造了一位深明大义、视死如归的妇女形象,但也无徐母的籍贯乡里(注:在拙文中之所以提及《三国演义》,是因为古代“演义”类的文学作品往往依傍史传,融合野史而敷演成章)。也就是说,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故事,都未有关徐母的乡里记述,那么说徐母在博爱唐村写有碑文,其依据是什么?不要说其碑现已不存,即便其碑还在,亦须由专业学者进行考证甄别,岂能凭《再考略三》所谓的“唐村的老者们说”即可定论?至于文中声称的“能够与徐庶母亲的碑刻相佐证的现存的残碑断碣,还有一远一近两方面的资料”,其中,文中的“一远”是指东方朔所写《金伞山万寿观刘自然先生赞碑》,“一近”是指2014年10月竖立的捐款功德碑,在该碑碑阴刻有“三国徐庶之母撰书魏碑”之语。

然而,仅凭东方朔《金伞山万寿观刘自然先生赞碑》有“无极”一词来证明徐母碑的存在,犹如张三有了钱能证明李四也必然有钱一样;拿2014年10月村民竖立的捐款功德碑来证明东汉末的徐母碑,更好比关公战秦琼,此等“研究”实在不合正常逻辑。《再考略三》作者如想证实徐母碑的客观存在,必须拿出点靠谱的材料来。顺便提醒作者:东方朔的《金伞山万寿观刘自然先生赞碑》的碑文据说见自《怀庆府志·金石志》,如此,并非“现存的残碑断碣”,如作者亲见目前该碑的残断模样,无疑应清楚说明其具体情况;另外,2014年10月的捐款功德碑竖立的时间至今仅一年多,完好无损,也根本不是什么所谓的“残碑断碣”。

《再考略三》一文中的第二部分至第十部分,其内容是围绕笔者对《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所提的质疑。据说该碑原碑已失,仅存拓片。从字体看,此碑为行书,其落款时间是“康熙五十五年”,作者为“普观”,而在此年,“普观”还写有一通碑行书的《清凉子末香偈》。鉴此,笔者对照其书体笔迹,认为“两者字体明显有异,显然非出自同年的同一人之手”。而《再考略三》认为,《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是楷书,拙文拿楷书对比行书,“那显然是非常缺乏书法常识的”。笔者承认《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的行书相比《清凉子末香偈》略显工整,此类字体也有人称之为“行楷”,但万万不敢苟同《再考略三》称其为“楷书”。请非常具备书法常识的作者能否列举出古代类似《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式的所谓“楷书”作品?至于作者能如于字体差别如此之大的情况下“看出两块碑刻的相似之处”,笔者表示怀疑,至于是如何鉴别的,应作出详尽说明。

接下来分析《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表述的具体内容。关于此碑涉及的武术问题,拙文列举了四大疑点。疑点一:唐代已有《易筋经》吗?疑点二:唐代出现了冠有名称的武功吗?疑点三:唐代少林寺习武吗?疑点四:唐代能有“以柔克刚,舍己从人”这样的拳理吗?事实上,这四点疑问只要有一点成立,那么这通碑及记述的所谓唐僧李道子事迹就值得怀疑。

关于前两点,刊登在《少林与太极》上的《再考略三》闭口不谈,而在魏美智先生个人博客的《河南唐村武术史料再考略》一文中,则谈到了碑文中的《易筋经》问题。《易筋经》按目前学界的共识,应成书于明中晚期,但博客中的《再考略》不同意此说,认为如《易筋经》创于明末,“我们就不能理解宋代张君房所撰的《云笈七签》中的‘易髓’、‘易筋’的说法,以及在魏晋时期出现的《汉武帝内传》中的‘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脉,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发,九年易形’的记载”,在作者看来“这些记载正是习练易筋经的要旨”。显然,作者在《易筋经》的成书年代上玩弄起了颠倒乾坤的攘星大法。在他看来,似乎只要在前代的字里行间找到与所考订事物相同或相近的文字,那么所考订事物的年代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如上文的“体质”、“卫生”,和下文的“以柔克刚”等。大概正因为如此,所以作者指责说:“目前有关易筋经的考证只是对现存资料的分析,仅仅停留在所得版本的考证上……并不能代表《易筋经》发展的历史。”那么什么是《易筋经》一书“发展的历史”呢?难道历史上出现了“易髓”、“易筋”之说就代表了《易筋经》的问世吗?作者的用心大概也在于此。因为只有这样,《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中提及《易筋经》才显得合情合理。可以明确对作者说,目前学界对于《易筋经》成书年代的判断,并非依据作者声称的“仅仅停留在所得版本的考证上”,而是通过该书本身透露出的种种历史信息。史学研究注重的是史料。关于这一点,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曾说过一段非常剀切的话,即“治科学者,罔不恃客观所能得之资料为其研究对象”,而治玄学者与治神学者则无须资料。

另外,魏先生谈及了有关《易筋经》一书的内容问题。他这样写道,《易筋经》是“通过修炼丹田真气打通全身经络的内功方法”,此外再按照功法要求,“配合《易筋经》搏击术同时练习可达到无坚不摧的神功威力”。如此描述《易筋经》,本文笔者不知魏先生等对该书的认识是基于文本的阅读,还是出自武侠小说。因为在现存有清一代的各种《易筋经》文本中,不管抄本还是刻本,均未出现过一本如作者所说的《易筋经》。

文中作者还提到了本文笔者对于西谛本《易筋经》的考释,称笔者所言“似是而非”。在关于西谛本《易筋经》的年代问题上,本文笔者确是看走了眼,忽视了西谛本中所避的乾隆帝名讳,即该文本并非明末本而是清抄本。关于这一点,本人早在2013年第12期的《中华武术》以及多次相关学术会议上,有所说明。对于西谛本《易筋经》文本年代判断的失误,对笔者也是个很好的教益——在以后的治学中会引以为戒,会不断夯实自己的学识基础。但是,这与《易筋经》的成书年代无关,与西谛本《易筋经》本身具有的学术价值无关。

nlc202309081954

关于拙文提出的疑点三“唐代少林寺习武吗”,《再考略三》引用了唐人张《朝野佥载》中有关僧稠的记述,似乎想证早在唐代之前少林寺已有习武活动。殊不知《朝野佥载》所记僧稠习武,并非在少林寺,而是在邺城(今河南安阳)寺院。其后文中以“《皇唐嵩岳少林寺碑》记载的十三棍僧助唐王的故事”来佐证唐代少林僧习武,更是滑天下之大稽。请原作者好好看看至今竖立在少林寺的《皇唐嵩岳少林寺碑》,碑文中何来什么“十三棍僧”之类的记载?需要指出的是,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自唐代至元的七百多年时间内,至今未曾发现一条有关少林僧人习武的确凿资料。因此,《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言之凿凿的所谓李道子“塑艺少林”,当然也就无从谈起。关于少林武术的缘起,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曾撰文强调:少林武功缘起于紧那罗王信仰,并认为“将少林功夫源头直接归结到隋末少林僧助唐史实上,实为勉强”。

至于其后《再考略三》所论“以柔克刚,舍己从人”,再次玩起了他断章取义的攘星法宝,认为“以柔克刚”早在《道德经》中见诸文字,而“舍己从人”也始见于《孟子·公孙丑》,所以“李道子精通儒道佛三教的文化与理论,将之用于无极养生武功将以柔克刚,舍己从人的理念引入无极养生武功是很正常的”。对此本人有两个问题请教作者:

1.拙文的“以柔克刚,舍己从人”是据于武术的特有语境来谈的,难道《道德经》与《孟子》也是如此吗?

2.除了这一独家报道外,作者能否还可在明清以前的武术文献中举例一二?要不然,怎么能使学界信服?

至于《再考略三》在最后通过近代以来博爱县“傲人的武术成绩”来证明“《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所记载的武术都是真实可信的”,这显然缺乏学术支撑力,就像我们不能根据一个人武术练得好就必然得出他是习武世家的结论一样。

拙文正是据于以上四大疑点,提出:“不管《十力传碑》是否是普观所写,李道子与十力僧是否为同一人,可以肯定的是,碑文中有关武术方面的种种记述几乎无一条可信,无一条可与历史文献相印证。”相反,“如碑文中的内容属实,那么一部中国古代武术史将被彻底改写!”顺便提醒作者,《再考略三》中称宋书铭非宋远桥后人,而是博爱县清化镇十街人,这与拙文并无多大关系。因此,请在这发前人所未发的重要问题上按规范说明其依据,不管是文献资料还是口述史资料。否则,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在学术规范上都不具有说服力。

另一通《千载寺舍善洪洞移民功德碑记》原碑也已无存,仅留拓片。就内容而言,拙文认为,此碑应与历史上东汉末的徐母碑之无极寺“无极养生”、唐初李道子十力和尚创艺的“无极养生武功”,以及据说丘处机1163年在唐村所题的“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释道儒融三教之胜,养生之圣地焉”碑文不无关系,四者之间明显有着一脉相传的沿承关系,而且这也应是《李氏家谱》中所记李春茂及其儿子李仲、李岩等纷纷进入该寺习练武功技艺的基本历史文化背景。这样一来,上自徐庶母亲所撰碑文中的“无极养生”,继而《十力传碑》中李道子的“无极养生武功”,再至丘处机赞誉的“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养生之圣地焉”以及明初千载寺高僧对迁徙来的移民“舍食传拳”,以使苍生养生而寺门积善,最后是李春茂父子等入千载寺习武而创“太极养生功”及撰写出“无极养生拳论”等,就显得其历史脉络十分清晰,而且前后衔接,一切顺理成章。然而,这种丝丝入扣的历史对接,加上东汉徐母碑及所谓“唐初李道子十力和尚创艺的‘无极养生武功’”等等种种疑点,总令人难以置信。

中国人民大学的张全海博士曾对《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和《千载寺舍善洪洞移民功德碑》两碑的真伪进行过专门研究。他通过两碑拓片内不同位置的相同文字对比认为:“两块碑帖同一字书写基本没有变化,不符合毛笔手写的特点,电脑排版可轻易做到。”言下之意很清楚,被一些好事者视为拱璧的《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和《千载寺舍善洪洞移民功德碑》两碑,不过是现代计算机的“杰作”。据张全海博士告知,关于这个问题,他早就对魏美智先生说过,据说魏先生也默认了此事,不知为何在《再考略三》中还被坚信为“是真实可信的”,“对研究明朝初年的移民历史”与“千载寺武术历史”具有重要作用。

还有一通落款为“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所立的《李自奇墓碑》,其所记内容无疑是对长期来武术界认定的关于心意六合拳源起和传播路径的颠覆。关于此碑的真伪,学术界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真实的,但也有人认为靠不住。拙文未纠缠于碑文中的“皇明与大清”以及“与二字”等诸问题,而就其中记载的武术资料从三个方面提出疑问:首先是拳门传人的认定问题,其次是心意拳的传播区域问题,再次是碑文上将李自奇称作“心意拳六合枪宗师”问题。遗憾的是,在笔者所提问题上,作者又一次置若罔闻,喋喋不休地大谈起繁体字的“”与“”来。笔者认为,《再考略三》作者如不对拙文提出的有关《李自奇墓碑》几个问题做出正面回答,那是无法自圆其说的。下面,就其中两大问题再次提出,希冀作者能正面回应:

首先是拳门传人的认定问题。按碑文所记,李自奇“生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卒于康熙六年(1667年)”,而姬龙凤的生卒年则较模糊,据一份乾隆年间的《形意拳谱》,他是明末清初人氏,后人较为一致的说法是姬龙凤生于万历三十年(1602年)卒于康熙二十二年(1680年),稍后于李自奇。如果两人的生卒年大致不错,那么早在姬龙凤的二十多年前的河南唐村,心意拳已蔚然形成,这样一来,所谓姬龙凤“传艺河南”自然就无从谈起。但问题是,既然早在姬龙凤之前的李自奇是位精擅心意拳的一代宗师,又曾去“山西、陕西传拳”,并按《再考略二》所说,“唐村的武术活动是家族性的”,还把“把武术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这样说来,无论如何应多少留下点有关这方面的蛛丝马迹。然而,长期以来的基本客观事实是:至今包括河南在内的历代形意拳传人,莫不奉山西姬龙凤为拳祖,这种文化认定的个中原委究竟是什么?

其次是心意拳的传播区域。依据《李自奇墓碑》所记,李自奇当年曾将其心意拳传播山西、陕西地区。如此,山西等地的心意拳应由河南传入。然而,在目前所有的心意拳或形意拳相关记述中,这一传播路径从无人提及,均认为心意拳缘起山西,后向河北、河南等周边地区传播,由此形成了不同的拳技流派。若要推翻此论,作者须提供相应的材料,但绝对不能以需要甄别真伪的材料来考订材料所记内容。此外,《李自奇墓碑》还有个无法绕开的问题是,既然李自奇身为心意拳宗师,而“唐村的武术活动是家族性的”,还把“把武术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那为何在近350年中,其影响竟然声息全无?这岂不令人称奇?难道在这350年里,李自奇一脉心意拳遭受过一场文化灭绝,以致他所传心意拳被历史彻底尘封,声息全无?笔者所提这一问题,也包括唐村李氏家族所传之太极拳。

nlc202309081954

三、唐村武术抄本资料问题

在唐村另外的几份武术抄本资料问题上,拙文主要讨论了三份《拳谱》与数份枪棍谱。《再考略四》中集中谈了《拳谱》而没有谈及枪棍谱,因此,我们把话题也围绕三份《拳谱》展开。

在《再考略四》一开始,作者就指称笔者“没有厘清杨氏太极拳谱、武氏太极拳谱与李氏太极拳谱的关系,没有厘清赵堡太极拳与唐村太极拳、赵堡太极拳与杨氏太极拳谱以及舞阳盐店与武氏太极拳谱之间的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思绪颠倒,概念含糊”。这里,本人暂不理会此类先声夺人的言辞,先看看该文作者是如何“厘清”各家太极拳、尤其与唐村太极拳之间关系的。

《再考略四》第一部分的“唐村太极拳谱与武禹襄太极拳谱承袭关系”中,据于上世纪末山西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武氏太极拳全书》所记武禹襄之兄武澄清“对太极拳造诣颇深”一语,先是谈唐村李氏如何在舞阳开设盐店,随后又绘声绘色称李氏开设盐店后如何与舞阳县官场关系非常好,深得官员信任。同时,“因武氏兄弟都喜欢武术”,故“李氏兄弟也常教武澄清十三势太极拳”。由此,《再考略四》作者提出了个一反前人的“新观点”,认为:“所谓武氏太极拳并非自武禹襄开始……武澄清就是唐村李氏的门徒。”于是乎,武澄清在舞阳盐店得到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就显得头尾相接,似乎既合情,又合理。也许,这就是作者自诩的“厘清”。然而,李氏兄弟曾常教武澄清十三势太极拳,武澄清“是唐村李氏的门徒”之说,其依据的材料是什么?请作者如实列举;如无,就是不负责任的信口开河。难道就凭文章作者一无佐证之辞,就能得出“武氏太极拳源自唐村”的结论?

另外,作者指责武禹襄“并不懂得十三势的功法功理”,武禹襄对太极拳理很多地方的理解、改动是错误的。众所周知,武禹襄乃历代太极拳家公认的一代太极拳宗师,他对太极拳理的阐发与贡献,主要见于《打手撒放》、《十三势行功要解》、《四字密诀》和《十三势说略》等著述,这些拳论,也被后人奉为太极拳理经典而加以传抄、刻印。对于包括太极拳理在内的前代武术拳谱和各文本之间的差异,不是不可以加以重新解读,甚至纠正,而且这是目前武术理论研究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工程。难道《再考略》的作者是“隐藏在少林寺中的扫地僧”,手握绝对真理可以“秒杀”武术界公认的大师级人物?

《再考略四》在第二部分的“唐村太极拳抄谱与原谱的关系”中,闭口不谈拙文通过多方面分析对三份《拳谱》年代所作的“不会早于民国”判断,而是把话题转向“抄谱是不是有价值,关键看此抄谱是不是反映了原谱的面貌”上来。那么文中作者所指的“原谱”是什么秘籍呢?原来就是上面那份需要甄别真伪的《李氏家谱》中所录“无极养生拳论”。必须指出,作者这样的引证是有违史学常理的——如何将一份破绽百出的文本定为“原谱”而去考订另一个文本?有趣的是,在后文中,原谱与抄谱的关系竟被掉了个,具体反映在所论及的“朕”与“联”两字问题上。

在《李氏家谱·无极养生拳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吾练功探感之无极养生功乃人之无意无形,联先天极妙之主体。”而此语与孙禄堂先生《形意拳学》署名“艾毓宽”所写之“序”非常雷同,“艾序”原文为:“无极者,乃人之无意想,无形朕,先天极妙之主体。”这是拙文认为“无极养生拳论”抄袭《形意拳学》的一个佐证。“艾序”的“形朕”一词是指事物外表的征兆,但“无极养生拳论”作者则将原文的“无极者”三字改为“吾练功探感之无极养生功”后,又贸然把“乃人之无意想,无形朕,先天极妙之主体”改为“乃人之无意无形,联先天极妙之主体”。这样的改法可能是抄袭者对“形朕”一词不明语义,故按己意强将“朕”改“联”。殊不知这样一改,不仅读起来诘屈■牙,而且文句不通。但是,在《拳谱·无极养生拳论》中,原谱的“联”则写作“朕”,其云“无意,无形朕,先天极妙之主体”,只是“无意”后漏写了一个“想”字。对于“朕”作征兆解,《再考略四》是认同的。既然这样,作者就必须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为何作者避谈原谱“无极养生拳论”的“联”与“朕”关系问题?

2.既然被作者视为原谱的《李氏家谱·无极养生拳论》内容存在问题,那如何来证实抄谱,抄谱又如何反映“原谱的面貌”?

3.作者究竟是想用原谱证明抄谱还是想用抄谱证明原谱?

事实上,“艾序”与唐村的“无极养生拳论”其文句孰对称、孰通顺,相信稍具古文常识的人不难明白,这也从一个方面证实了《形意拳学》与“无极养生拳论”谁抄袭谁的问题。

《再考略四》第三部分标题是“唐村太极拳谱之间的内在联系”。用需要考订真伪的文本来证明相互之间的关系,实在有点无厘头,笔者不愿把精力浪费在这上面,故不予评述。但是,在这段内容的末尾作者提到拙文曾说“光绪年间出版的《张三丰全集》里有《十三势论》”,而“这个问题学者专家已经披露很多”,是后人编辑进去的,故周某人“再称它为‘光绪年间出版的《张三丰全集》’就没有道理了”。但笔者实不知魏先生是如何在拙文的字里行间搜寻到所谓“光绪年间出版的《张三丰全集》里有《十三势论》”一语的。在拙文中,提及“十三势论”的有三处,提及“张三丰全集”的仅一处,而且是在最后的引文注释中,全文根本未有什么“光绪年间出版的《张三丰全集》里有《十三势论》”之类的话。此等无中生有的指责与点评有违基本学术规范。

四、余论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连篇累牍的《河南唐村武术史料再考略》似乎洋洋洒洒,但逻辑多有荒谬、硬伤比比,并不符合学术规范。学术争鸣是推动学术繁荣进步的重要动力。但是,学术争鸣作为一种学术活动形式,争鸣者同样必须遵循学术规范的几个基本要求,如:不能曲解他人观点,自己立论必须有据,引用资料当注明出处等。众所周知,伸胳膊动腿并不等同于习练武术;同理,文章的表述不管多长,如不符合学术规范,也当然谈不上什么学术研究。即便如此,回想起2014年本人两次在对唐村进行田野调查及材料收集过程中,程峰教授和魏美智、李立炳等诸位先生给予的种种帮助,依旧心存谢意。(全文完)

(编辑/张震)

提升河南武术国际影响力的策略研究 篇6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河南武术的国际影响力

关于“国际影响力”、“影响力”的理解,心理学学科认为“影响力”,指的是用一种为别人所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2001年拉西特·斯塔尔指出:“影响力是一种能够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而北京体育大学任海教授则认为:“人们通常会将‘知名度’视为‘影响力’,当然,一个不为知的事物,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影响力。”《中国现代化报告2008》认为影响力有多种表现形式,潜在影响力难以衡量。

据此,本文认为可以把“河南武术的国际影响力”界定为河南武术运用独特的武术文化品牌特色,积极影响其他国家或整个国际社会的意愿和行为的能力。河南武术影响力表现为一种让人乐于接受的控制力能力,它与权力不同,其影响力不是强制性的,它发挥作用是一个微妙的过程,以一种潜意识的方式来改变他人的。

1.2 河南武术品牌的操作性定义

“品牌”一词原为19世纪早期欧洲人在盛威士忌酒的木桶上所使用的区别性标志。美国著名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品牌是一个名称、术语、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用以识别某个消费者或某群消费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别。

詹建国认为,品牌就是一个名字、称谓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其目的是要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有别于竞争者。品牌是整体产品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质上代表着经营者交付给购买使用者的产品特征、利益和服务的一贯性的承诺。所以,本文把“河南武术品牌”的概念界定为:以河南武术(少林拳与陈式太极拳)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其一系列(如河南武术产品、河南武术明星、河南武术技术培训、河南武术俱乐部、河南武术赛事、河南武术旅游等)的组合运用,以优于他人的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体系,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别。

2 塑造河南武术品牌的现实意义

韩雪在《中州武术文化》中提出:少林武术的文化特色是“禅通武达、禅武合一;武为禅体、医为武翼;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安邦靖世、保家卫国”。并指出“少林寺僧正是接受了儒家修齐治平、内圣外王的思想,才使得他们能够超脱自己,超越与世隔绝的修行生活”。也正是少林武术具有这样独特的文化精髓,才被世人无限赞美和挚爱。那么,拥有如此丰厚财富的少林,做品牌推广应该有准确的品牌定位和推广策略,才能有利于少林武术健康发展、推广、传播。

太极拳以中国传统文化“阴阳”、“经络学”为理论基础,浑然天成的一种身体文化形态的“活化石”,是有名的“中国哲学”拳。对少林武术、陈氏太极是河南武术的两大名片,也是河南文化产业走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名牌。少林武术、尤其是太极拳追求的“天人合一”观,是辨证地对待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充分尊重道德和生命,解决当今世界存在的许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的启迪作用。河南武术文化中“以和为贵”、“内圣外王”的优秀传统思想,对当今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更具有现实意义。

因此,应借助少林和太极的“名拳”优势,从品牌营销的视角来梳理河南武术的国际影响力研究,是扩大和提升河南武术知名度的有力保障。河南武术品牌是体现或服务个性和消费认同感,比如武术品牌外延产品:武术器械、武术服装、武术赛事、武术明星、武术俱乐部、武术培训、武术旅游等等,这些组合不仅是河南武术品牌的包装符号和标志,更是推动河南武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提升河南武术的国际影响力策略构想

3.1 进行河南武术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是推广河南武术的相关部门内根据消费者对武术品牌的认识、了解和重视程度,给自己的武术品牌规定一个市场地位,培养武术品牌相应的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特色和形象,以满足消费者的某种偏爱和需要。比如,为充分发挥和利用河南武术的悠久历史与文化,可以把河南武术品牌细分为:河南武术价值取向、河南武术品牌明星或英雄人物、武术技术培训、武术礼仪与习俗、武术旅游、武术俱乐部、武术用品(服装、器械)等,作为系统的文化影响力获取在国际范围内的竞争优势。因此,塑造河南武术品牌形象、进行品牌定位,是对河南武术产品定位的统一化和简明化。比如,在武术技术培训中应对不同价值取向的授课对象传授相适应的技术套路。对于强调修身养性、完善人生,喜欢有氧运动的中老年人来说,太极拳是最佳的选择;对于欣赏刚健有力、朴实无华,对拳禅合一感兴趣的人就要选择少林拳系。品牌定义的过程看,武术品牌定位是一个将市场、形象、情感、价值等转化为力量并启动竞争的过程。

3.2 树立河南武术品牌形象

河南武术品牌形象是指消费者如何看待少林武术或陈式太极拳品牌,消费者对于武术品牌的知觉性概念,表达消费者以品牌形象的方式诠释对相应武术品牌的产品内存属性与外加属性的看法,形象是各种符号、标志、赞助等各种因素的集合体。比如,少林拳品牌形象代言人可以选择李连杰,陈式太极拳品牌形象代言人可以选择陈氏太极拳大师,或新一代的太极新秀。再比如,太极拳类的标志一定要以太极图为标志,都可以深化和影响消费者的视觉感知。

3.3 发挥河南武术品牌个性

武术品牌创建的核心是建立品牌个性,武术品牌个性是武术品牌显现出来的人性化的主张,也可以认为这是武术品牌定位的深化。我们应把少林武术和陈氏太极拳的历史与文化,少林寺、陈家沟武术旅游,及传统武德作为河南武术品牌个性,以期使河南武术品牌个性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深刻的武术文化认同感。

3.4 构建河南武术品牌力

河南武术品牌力是武术品牌对消费者生活的意义所带来的适宜度。根据美国YR企业关于品牌力的评价模式,河南武术品牌力用图表示为:

3.5 实施河南武术品牌“双龙争霸”策略

根据营销学的“双龙争霸”营销策略,河南武术应在已有武术品牌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造另一品牌的推广方法和模式,在前一武术品牌基础上更快赢得市场优势;又可使相互竞争的两大武术品牌(少林拳和陈式太极拳)共同形成河南武术品牌决定性的力量,促使河南武术品牌进入良性竞争状态。

3.6 合理、有效利用媒体影响力加大对河南武术品牌宣传和推广

媒介融合源于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的兴起,从媒体角度来看,技术的变革,直接导致的是生产方式和信息传输的变化。并且,媒介融合的效果和优势,已成为国内外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媒介融合也必将是影响河南武术传播的最重要的载体。有关研究证明,媒体影响力是左右社会大众观念和行为的作用力。它可以有吸引注意——引起观念——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变化。它们已经超出了简单的报道与被报道对象之间的关系,而形成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这正如罗格和萨马兰奇都说过的一句话,叫“体育和电视是天作之合”。前国家体委副主任荣高棠曾以“体育离不开宣传,宣传离不开体育”来表达体育与新闻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在这信息爆炸的数字时代,传媒将是影响河南武术国际影响力的最重要传播载体。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界定了河南武术国际影响力的操作性定义,并提出塑造河南武术品牌形象、根据武术价值取向进行品牌定位;构建河南武术品牌力以期提升河南武术的认同感;河南少林与太极的传播与发展应实施“双龙争霸”策略;合理、有效利用媒体影响力等策略,以加大对河南武术品牌宣传和推广来提升河南武术的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河南武术,品牌,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李辉.中国体育的电视化生存[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62.

[2]中国现代化战略课题研究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韩雪.中州武术文化研究[J].体育科学,2006(8):59.

[4]任海.论体育强国的影响力[J].中国体育科技,2010(1).

[5]李青.品牌定位原理及实施流程的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6][美]艾德.凯勒,琼.贝利著.张勇译.品牌的力量[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7]李哲夫.媒体策划与影响力[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7.

[8]郭振玺.影响力营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河南省武术学校生源现状调查与研究 篇7

目前, 我国武术学校的发展虽处于起步、完善阶段, 但其发展势头迅猛, 它的发展不仅壮大了我们现代竞技武术后备力量的培养基地, 并且成为进一步贯彻当前的教育改革方针, 推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河南省武术学校数量与规模最近几年有较大发展, 随着扩招的进一步深入, 如何保证并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 成为当前武术学校发展的首要问题。本文通过对河南省武术学校生源情况进行调查, 总结河南省武术学校教育的经验与问题, 并提出合理性建议, 期望为我国武术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对河南省26所武术学校的校长、教师、学生进行相关的访问调查。根据学校所处的位置和招生来源的不同, 将武术馆校分市区、城镇、农村之类, 向上述三区发放问卷, 共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282份, 其中有效问卷为276份。

2.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调查访问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

三.结果与分析

3.1河南省武术学校生源现状调查分析

3.1.1武术学校学生的年龄结构

调查结果表明 (表1) , 目前河南武术学校在校学生的年龄结构主要处于两个年龄阶段, 一个年龄阶段是10—14岁;另一个年龄阶段处于15—17岁, 处于这两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 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求知欲强, 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强, 但思想不稳定, 易受客观环境的影响, 容易产生极端意识和行为。因此, 在武术学校的教学当中, 不仅要加强武术学校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武术技能的传授, 而且更要加强其思想品德的教育, 使学生具备坚强的毅力, 坚定的意志品质, 使其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成为合格的武术人才。

3.1.2武术学校学生的入学动机

在对河南武术学校的调查当中, 发现入学动机有如下几方面:强身健体;希望将来武术学校毕业时通过特招或单招考试进入大学继续学习, 希望将来能成为武打明星而能进入娱乐圈等。在上述调查中, 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入学动机有的比较成熟, 有的非常不成熟。针对这些情况, 应该对动机成熟的学生鼓励赞扬, 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 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对于想法不成熟的学生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逐步使他们形成较为合理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 确定合理的人生的目标。

3.1.3武术学校学生生源地

从上面的调查结果分析:河南武术学校的生源主体还是农村。市区、城镇的学生在武术学校占的比例不大, 河南武术学校要赢得较高的声誉, 获得较好的生源, 形成良性、规范的教育运行体制, 仍然需要进行大力度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们对武术学校的绝对信任,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市区、城镇学生在总体中的比例。

四.结论与建议

4.1河南省武术学校的学生生源年龄集中于10-17岁之间, 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想不稳定、性格的可塑性极强, 技能学习能力提高很快, 因此应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 使其形成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并对他们进行合理科学的训练使其武术技术水平稳步提升。

4.2学生抱着不同的目的动机进入武术学校学习, 应该针对学生各种不同的入学动机, 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对他们应采取分层次教学, 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教学和训练。

4.3河南武术学校学生主要来自农村, 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及家长希望通过武术学校教育使学生赢得较好的发展机会和就业选择。因此河南武术学校应力求武术教育改革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同步, 在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等方面突出市场经济特点, 培养武艺精湛、武德高深、综合能力较强的武术事业发展人才。

摘要:河南省武术学校在最近几年发展迅速, 武术学校数量与规模均有较大发展。随着扩招的进一步深入, 如何保证并提高教育质量, 成为当前的首要问题。本文从武术学校招生生源调查分析入手, 总结河南省武术学校教育的经验与问题, 提出合理性建议, 期望为我国武术学校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武术学校,生源与就业,现状调查

参考文献

[1]王国琪, 任海.我国武术学校之研究[J].北京:体育科学, 2001年 (6) 24-27

[2]罗时茂素质教育探索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

河南武术 篇8

在学校体育改革纵深发展,素质教育成为人们共识的今天,武术教学环境建设作为学校教学的窗口,更容易展现学校教育的特色。重视武术教学的环境优化,重视武术教学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是本世纪学校武术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河南省高校武术教学环境为研究对象,以河南省开设武术选项教学的54所高校中的36所高校为调查对象,尽可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调查了解河南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环境现状及学生需求。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查阅并收集1998——2010年的相关文献资料及相关理论著作,了解相关研究现状和前人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整理,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严格遵循体育科研方法关于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原则,设计调查问卷,并请专家对问卷的效度进行评价,保证了问卷内容准确、详实。

1.2.3 专家访谈法

围绕本主题,以面谈、信件和电子邮件的方式,对多位知名的体育理论与武术专家针对武术教学环境的优化调控问题进行访谈,获取了有利于本文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对本文调查获得的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武术教学环境的概念界定

教学环境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的整体系统。要弄清楚武术教学环境的概念,首先必须明确体育教学环境的概念。体育教学环境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和“学”的条件的总和,主要包括制度、集体、氛围、物质等方面的条件。其中,物理环境是体育教学中各种有形的、静态的硬环境部分,主要包括体育教学场地和设备、体育教学的自然环境、体育教学信息、班级规模、队列队形等;心理环境是各种无形的、动态的软环境部分,主要是指班风与校风、学校体育的传统与风气、体育课堂常规、体育课堂教学气氛、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等。

武术教学环境是学校体育教学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本文对武术教学环境的概念界定是: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和“学”的物质因素与人文因素的总和,或者称为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的总和。

2.2 河南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环境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2.1 武术教学场地与器材设备现状调查与分析

武术教学的器材设备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常规性设备,如图书资料、电教化设备等;另一类是武术器材设备,如刀、剑、棍、枪、拳击护具和脚靶等。武术教学场地与器材设备是构成高校武术教学物理环境的主要因素,是武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必备条件,对完成武术教学的任务起着重要的作用。

武术教学场地与器材设备是武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必备条件。由表1、表2调查结果显示:有40.8%的教师认为场地和器材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有40.9%的教师认为现有的武术器材破损老化现象比较突出。在走访部分院校时也发现,大部分器材存在安全隐患,比如说刀把、剑柄活动厉害,很容易挟手或划破皮肤等,这与武术场地和器材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是一致的。目前高校武术教学场地和器材设施缺乏问题比较严重,这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高校武术教学顺利开展的首要障碍。

2.2.2 武术教学班级规模现状调查与分析

班级规模是指一个班学生人数的多寡,它对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习动机与情感的培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环境心理学表明,当人际距离过小、个人活动空间明显遭受挤压时,人们的行为要随之发生一系列变化。如随着班内学生人数的增加,学生表现出好动、注意力分散、攻击性行为明显增加。特别是武术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开放的空间进行的,受场地和器材设施等因素影响较大,班级规模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力、锻炼时间、锻炼强度、技能掌握、教学进度以及个别化教学的实施等问题。

由图1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班级人数在20-30人的占20.20%,班级人数在31-40人的占40.72%,人数在40人以上的占39.08%。可见,目前河南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班级规模较大,这样与小班化教学的趋势很不协调,不利于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的实施。

2.2.3 河南省普通高校武术文化传统与风气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学校武术文化传统与风气是指一个学校在武术方面养成并流行的带有普遍性、重复出现和相对稳定的一种集体行为风尚,它是校风的有机组成部分。良好的学校武术文化传统风气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形成学生正确的武术态度、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武术锻炼习惯以及提高学生的武术文化素养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加拿大教授斯蒂芬·利考克在《我见之牛津》中深有感触地说:“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是他周围的生活环境”。

实践已表明,凡是学校经常开展武术讲座或比赛活动的,就说明该校有良好的体育传统与风气,由图2调查结果显示,开展武术讲座或比赛活动的高校还不到被调查对象的一半,这说明高校武术传统与风气还没有普及和稳定,需要进一步加强与优化。

2.2.4 武术教学中师生人际关系调查与分析

武术教学中的师生人际关系是武术教学环境的一个中要方面,主要包括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而其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是学校教学内部最主要的人际关系,他们所构成的人际关系环境,直接影响着武术课堂教学的气氛、教学反馈及学生的课堂参与态度和积极性,进而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

在现代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为“共同参与,互相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有获取新知识、技能的需要,同时也有交流交往的需要,他们希望获得教师的理解、尊重、爱护和关注,能和教师成为知心好朋友的强烈愿望。由图3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最希望师生之间是朋友、平等的关系,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46.70%、35.80%。这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有获取新知识、技能的需要,同时也有交流交往的需要,他们希望获得教师的理解、尊重、爱护和关注,能和教师成为知心好朋友的强烈愿望。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倾向性,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相处。其次,选择合适的领导方式对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积极的意义,专制型与放任型的领导方式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2.3 调控优化高校武术教学环境的措施

本文依据武术教学特点,与体育教学环境优化研究相结合,针对直接影响武术教学的环境要素,提出以下措施:

2.3.1 加大经费投入,保证必要的教学场地与器材设备,并严格控制班级规模

目前高校武术教学场地和器材设施缺乏问题比较严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许多教师面对这样的工作环境教学热情大大降低,学生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争取和依靠学校领导对武术运动的支持和重视,加大经费投入,提供必要的、优良的武术场地与器材,是改善学校武术物理环境建设、保证教学质量的当务之急。

同时,严格控制武术教学的班级规模,学生人数一般应控制在20-40人为宜,以使班级规模与学校武术场地、器材设施的配备比例协调发展。

2.3.2 加强运动场地周围环境的绿化与美化

对武术运动场地周围环境的绿化与美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加大校园绿化面积,加强运动场所及其周围环境的绿化,对于净化空气污染程度、降低噪音污染强度、遮挡夏季强烈阳光及保护师生视力,都具有良好效果。同时,新鲜、洁净的空气,让人感觉到呼吸舒畅,减少了氧债,能延缓疲劳的出现,加快肌体的恢复,有利于师生的身体健康。

(2)改善运动场馆的光线适宜度和艺术效果。有关教学环境的实验研究证明,教学空间特性(包括空间大小、形状、空间封闭或开放程度及空间调整组合的灵活程度等)的改变,室内温度、色彩、照明、通风条件的不同都对教学活动的效率有显著的影响。体育场馆的建设布局要合理、空气要流通、光线要明亮,各类器材应摆放合理,场馆的建设和美化一定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学基本规律。武术馆的墙面和有些体育场地的地面颜色一般采用比较温暖的颜色,诸如柔和的黄色、珊湖色和桃红色等,因为暖色调可使人在视觉上和情感上的兴趣趋向外界,可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性,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兴趣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3.3 优化校园武术文化氛围

要培养学生人人爱体育运动,个个求健康,把锻炼武术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习惯,必须通过校内各种媒体向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加强对武术的正面宣传和引导,建立学生武术协会或俱乐部,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立体化教育网络,构建学校武术传统与风气,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武术讲座,举办各种赛事和表演等活动。同时重视武术艺术品的开发,比如具有典型性、艺术性与实效性的武术雕塑、壁画、名人肖像、警句格言等的设计与实施,营造一种良好的武术舆论与氛围。这将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激发他们学习、参与武术运动的热情,以培养、强化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使之形成一种自觉的内在的驱动力,促进学生武术锻炼习惯的养成。

2.3.4 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人际关系

作为教师,首先必须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师生关系不是上下关系,而是互补关系、互助关系,应该在相互尊重、平等互爱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课堂上老师要做到区别对待,对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多鼓励帮助,肯定他们的进步和提高,使学生感到自己与别的同学一样具有才能;鼓励和支持学生在一种平等和谐的气氛中交流自己的观点、意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这样一种真正的教学民主气氛中、平等互动活动的过程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潜能。再次,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融于学生的活动之中,与学生“打成一片”,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学生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使师生关系向和谐融洽的方向发展,使学生在欢乐愉快、融洽、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学生的身体得到全面锻炼,真正体现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原则。

参考文献

[1]李秉德主编.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01.

[2]毛振明主编.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312.

[3]姚蕾.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功能与设计[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5):649-651.

[4]徐万勤.建构和谐的体育教学环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1):78-79.

[5]沈财利,孙虹.试论优化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策略[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5(3):113-115.

河南武术 篇9

关键词: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对策

1 研究目的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被誉为国粹, 它在河南省普通高校中开展得极为普及, 而且也是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独具民族特色的组成部分。其教学内容在增强大学生身心健康、培养优秀道德品质, 树立民族自尊心,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有着其他体育项目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随着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武术的现状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一轮教学改革的需要, 如何使武术得以生存和发展, 如何使武术在高校有更深的群众基础, 更好的来增进学生体质, 发挥强身健体的作用, 成为高校武术教育者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河南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进行讨论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武术教学提出了改革设想, 为今后进一步提高武术课教学质量, 使之走上更高的台阶提供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仔细阅读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大量有关武术教学方面的论文, 并对其进行了比较研究。

2.2 访谈法:

了解了河南一些院校的武术课情况和教学效果, 拜访了12位有经验的老教师, 了解武术课在高等院校中开展的实际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

3 结果与分析

3.1 存在的问题分析

(1) 教材方面

目前在河南省使用的武术教材, 大体是从1985年的体育通用武术教材修改移稿而来, 经过了1988年和1995年两次大的修改, 虽然保留了许多优秀套路、内容, 但过于简单, 结合实际情况很少, 没有突出地方特色。河南是陈氏太极拳的发源地, 而教材中讲太极拳理论和攻防技击的篇幅只是象征性的介绍, 而这一部分恰恰是武术的精髓。突出技击性是武术运动区别于其他项目本质属性, 而我们在教学依然按照旧的教材、一程不变的“套路—套路”教学模式, 最终也没有把武术的技击性体现在教学中。目前有很多武术爱好者, 特别是年轻的武术爱好者, 他们是学习武术的攻防格斗, 如果重套路轻技击格斗就会打消这部分武术爱好者的积极性, 时间久之, 这无疑会给武术的普及与发展制造障碍。

(2) 师资方面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体育课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方面, 目前由于高校的扩招, 引起了高水平体育教师不足和青年教师居多等一系列问题。综观河南普通高校武术师资情况, 大体可分为两种: (一) 师范院校体育专业教师; (二) 武术专业教师。为了解决武术在学校体育中的迅速普及和师资极度缺乏的矛盾, 大量非专业武术教师补充进来, 但是其自身水平并不能满足现行教学的需要。多数学校在上课前由一名武术技能相对较好的教师带领全体教师集体备课, 能者为师。虽然有少数的武术专业教师, 但是兼职情况严重, 责任心不强, 上课流于形式, 敷衍了事。时间久之, 使满腔热血的武术爱好者失去兴趣, 上课尽头不足, 教学效果较差, 从而影响了整个学校武术教学的开展。

(3) 武术教学组织方面

武术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取决于教学的内容, 也取决于教学的方法和组织方式。而现阶段的武术教学方法单一, 千篇一律, 多年来我们一直按照讲解、示范、练习、纠正错误、巩固提高这一模式进行教学, 学生按照固定的模式, 听讲解、看示范、重复练习, 没有时间去感受和体会武术运动的乐趣, 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 主体地位难以体现。久而久之使学生丧失了对武术运动学习的热情。所以, 如何因材施教、从多种角度以多种方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终身体育和快乐体育意识, 就成了我们要解决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3.2 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设想

(1) 加强教材研究, 积极进行武术创编

武术教材是进行武术教学的载体, 是教师教学的依据, 学生学习的媒介。教材质量是直接制约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要素。我们对河南高校的武术教材进行了分析, 发现教材使用的周期长, 照搬内容多, 不具有时代性和地方性, 针对这些情况, 对教材改革成了当务之急。

教材研制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博大浩瀚的武术文化是武术教材取之不尽的素材库, 我们可将教材内容增加选修部分, 将少林拳、太极拳、气功以及河南武术秘籍中的跌打疗法融入到教材中, 这样不仅增加教材的可学和可教性, 同时在突出武术的技击性、传统性、文化性、以及武术的独特保健功能等方面, 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其次, 在武术创编方面, 要及时了解武术发展动态, 掌握武术最新的信息。通过各种录像和有关资料及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 (如参观、学习、比赛) , 了解国内外武术发展水平及潮流和出现的有关新动作、组合结构、规则要求等。搜集大量有关的武术动作及素材, 根据目前国内外武术发展趋势结合河南地方特点, 冲破旧的观念, 积极创新, 创编出不仅能突出自已的特色与风格, 也能满足不同类型学生需要的好的套路与技击方法。

(2) 实施一体化教学, 改善习武动机, 培养终身意识

单一的课堂教学, 时常出现教师因学生动作要领掌握不好而绞尽脑汁, 学生也为学不会而劳神费力, 结果是教师很累, 教学内容不能完成, 学生形成厌倦武术运动的局面。课内外一体化的课程模式, 使学生课堂上未能掌握的内容, 通过在俱乐部、社团、协会中得到弥补、巩固, 增强了学生学好武术套路的信心。填补了学生心理需求, 使在学生相互交流中得到提高, 其效果好于教师的单边教学。实验证明, 在丰富的课外活动中, 套路中的攻防含义与散打中攻防技术结合, 也使学生体会到武术套路的真谛, 改变了学生对攻防技术不切实际的片面幻想, 改善了学生的习武动机。

近些年专家们不停地在呼吁要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不能仅仅停留在呼吁上, 找原因固然重要, 但落实到位才是关键。事实说明, 有限的课堂体育时间只能使学生基本掌握很少的武术技能, 限制了学生对武术的追求;普通高校的扩招, 人均运动场所的日趋减少, 有兴趣的学生在课余时间无法安排自己习练武术的场所与方式, 作为武术课程的一部分 (俱乐部活动) 成为了督促部分不爱运动、生活作息差的学生的最好办法, 课堂教学与课余俱乐部的结合解决了以上的所有问题。课外习武能使学生的体育锻炼得到延续, 为终身体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3) 拓宽学习内容, 突出技击性

传统的武术教学过程只是注重单一的套路动作学习, 在技击和理论方面学习较少。在普通高校的武术教学中, 我们不但要让学生会做动作, 而且也要理解动作的原理、结构和它的实效性, 进而从不同方面去全面影响学生, 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掌握这项运动,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首先, 学习套路的同时穿插散手等实效性运动。突出技击, 是武术的本质属性, 学习中要从技击入手, 让学生在练习套路的同时, 掌握每个动做的攻防特点。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 要选择精练、易记、易懂的单个或组合动作。其次, 降低动作难度, 突出实效性。武术的每个动作都有明确的要求, 如马步、歇步等。这些动作对大学生来说, 做起来难度较大, 技击性又不突出。如果过分的强调每个动作的要求, 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因此, 教学中不要过分的强调动作规格, 要让学生把动作完成, 掌握技击要领。另外, 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相结合。武术作为我国传统体育项目, 其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武术理论, 不仅能有效的指导运动实践, 而且在专项运动的观察分析能力、技术运用能力、专项自学能力方面得到提高。因此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学习武术历史文化、发展动向、健身价值、技击原理、运动竞赛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4) 加强业务学习, 提高教师素质

目前, 武术教师的业务提高工作已远远滞后于武术发展的需求, 抓好武术教师的业务学习与提高是武术能否在学校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毛泽东同志说:“教改的问题实质上是个教师问题。”实践证明, 没有一支事业心强, 业务素质好的武术教师队伍, 要想搞好学校武术教学只是一句空话。学校武术体育师资队伍建设起码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武术师资数量的补充和稳定。要补充那些具有较好武术素养, 教学能力强的武术专业教师。二是武术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利用现有条件, 通过教师帮带或知识讲座, 来让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学习新的技术、理论、方法, 掌握古今武术家尚武崇德的历史知识, 也可以帮助教师结合武术自身的特点, 提高武术技术技能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以激发学生习武的自觉性和兴趣, 从而提高武术课的教学质量。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 在河南省普通高校通过武术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健康意识, 让学习和掌握锻炼的方法不仅有利于武术的发展, 又使学生终身受益。作为现代体育教师和管理者们, 在教学过程中对这方面应有所加强和创新。

(2) 旧的武术教材已经不适应教育形式的发展, 因此应积极进行武术教材改革。结合地方特色, 把传统武术中的实用拳法、腿法重新编入高校教材。让这些将来武术发展的支柱, 在大学生中将之传播。

(3) 在武术教学中, 不仅要教其技术、还要推广其文化, 要传授武术所蕴含的深刻的整体观和辨证法的内容, 把一招一式里蕴藏的东方文化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

4.2 建议

(1) 在武术技术教学中, 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 降低动作的难度和要求, 要突出其技击性,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要把现有的武术教师进行培训, 统一教学内容及考试标准, 使他们在各学校武术教学中起到领头的作用;另外, 选派部分教师到有关体育院系进修学习, 使其薄弱的武术师资队伍逐步地发展充实起来。S

参考文献

[1]蔡仲林.武术[M].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6.

[2]赖志奎.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M].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6, 10.

[3]张彩琴, 等.刍议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J].哈尔滨体院学报, 2001 (4) :74-79.

[4]邓永明.高师武术选项课的教学现状及改革设想[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4 (3) :93-94.

[5]杨啸原.试析武术教学改革[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1 (5) :6163.

河南武术 篇10

【关键词】河南省;中小学;武术;段位制

【Abstract】In the 1990s, Wushu Duan system has developed nearly mature until now, and it will set off a new craz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law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article finds that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in Henan province have not fully implemented the system, and students have low awareness on Wushu Duan system, promotion mechanism is not perfect, the authority of Wushu organization is not given high priority, the students get no benefits and teachers are lack and so on, and puts forward solving plan to the corresponding problems.

【Key words】Henan provinc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Chinese Wushu Duan system

引言

上世纪以来,置身于国家文化转型中的每位中国人眼睁睁地看着曾经熟悉的文化传统逝去或日渐式微而痛惜不已。面对本土文化的流失,人们到处可以听到各种抱怨和忧虑,或怀旧之声。这种怀旧不单单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表现,其背后蕴含的意义已远远超过了那份文化眷恋和文化情结〔1〕。故此,改革开放以来,国人以积极态度试图诉诸各种方略拯救中华传统文化,中国武术也搭上了这趟文化改良快车,在技术革新、理论丰富、内涵补充和生境拓延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性探索。梁启超曾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百年来,武术走进学校或者说武术教育一直是人们思考和关注的重要话题。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和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联合《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试图在解决武术教育中走出“教什么、如何教、谁来教”三大困境〔2〕。

四年过去了,随着中小学段位制试点学校的推行,作为武术大省的河南省共有五所中小学参与了前期实验工作。为了验证其工作成效,本研究对此五所学校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在研究过程中,将依据调研实证数据,诉诸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原理,探究五校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差异性和实际问题,寻求当下武术段位制推广工作的瓶颈,以期为未来武术段位制在学校的科学化推广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力争对地域性武术进学校,传统武术的挖掘与开发给予思路,为传统武术的文化安全提供有力保证。

1研究方法

本文以河南省中小学武术段位制的推广现状为研究对象,将有针对性地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完成。

11文献资料法

利用手工和电子两种检索方式查询SPRINGER数据库、EBSCO数据库图文信息资料,以及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南京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和上海体育学院等地的信息文献。

12调查法

121访谈法

对河南省武术管理中心负责人,河南省段位制审评员,郑州市育红小学、河南省实验中学、开封市文昌小学、洛阳东升第三中学和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的武术老师进行较详细座谈。

122调查法

依据对象设计3种问卷,并分别接受5名专家的问卷效度和信度检验;两次对测试学生、老师进行问卷的发放回收,并采用spss130软件对问卷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两次测试问卷相关性为(老师和专家)R=0912和(学生)R=0869,符合统计学要求。

问卷发放时,试点中小学学生随机发放100份至200份学生问卷;武术授课老师和学校领导者15份;河南省武术协会段位制办公室负责人2份。

13逻辑分析法

结合前期获取的调研资料,借助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原理展开理论分析,探讨诱导现状问题的归因,提出相应策略,规避不利因素,预测学校武术段位制发展路径。

2结果与分析

21河南省中小学武术段位制的开展现状

全国首个“中国武术段位制教程试点学校”挂牌仪式于2009年11月30日在唐山市稻地镇中学举行,为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摸索了经验。而郑州市育红小学、河南省实验中学、开封市文昌小学、洛阳东升第三中学、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五校(简称“五所学校”)也于同年被指定为武术段位制试点学校并举行了挂牌仪式,标志着河南省中小学推广武术段位制开始由“理论”走向“实践”。

2013年3~4月,本课题组重点对经国家武术协会指定的河南省《中国武术段位制》试点中小学进行了调研,每所学校随机抽取了100至200名习武学生和所有武术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对其中三所学校进行了随堂观察。

211五所学校的武术师资基本情况

(1)郑州市育红小学

武术教师1名(男),本科,教龄6年。

nlc202309041256

(2)河南省实验中学

武术教师3名(男),本科2名和专科1名,教龄分别为8年、10年和11年。

(3)开封市文昌小学

武术教师1名(女),本科,教龄8年。

(4)洛阳东升第三中学

武术教师2名(男),本科2名,教龄为4年和6年。

(5)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

武术教师3名(男),本科、专科和硕士各1名,教龄分别为1年、7年、7年。

212五所学校的武术教材及教学情况

五所学校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但均未采用中国武术段位制教材,且延续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除了河南省实验中学采用了自编教材外,其他四校均采用了教师在大学学习时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方面,河南省实验中学给学生较大的选课自由度,采取学生选报项目的教学方式,然后再分班教学。而其他四校则采取了安排同样内容进行教学的形式,具体情况如表1-1所示。

作为武术段位推广试点单位的五所学校没有按照中国武术段位制要求的教材开展教学,其原因可能是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还没有全面进行培训和推广;相关机构对武术段位制的教学工作没有太大的关注;引导宣传机制有待进一步提高。

22五所学校学生对武术认知程度的调查分析

学生认可接受段位制是校园推广段位制的重要前提条件。为了了解河南省中小学推广武术段位制的现状、条件,以及后续工作,本课题组对学生进行了相应调研。

221学生对武术运动兴趣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在调查中就中小学学生“对武术运动的喜爱”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调查的748名中小学学生选取非常喜欢武术运动的有54人,占总人数的721%,选取很喜欢的有87人,占总人数的1163%,选取喜爱的有407人,占总人数的5441%,选取不喜欢的有176人,占总人数的2352%,选取反感的有24人,占总人数的321%(图1)。从调查结果上看,可能由于受地域文化影响,学生对武术运动的喜爱程度还是很高的,喜爱人群占总人数的73.25%。

但是走访中发现,学生喜爱武术仅仅存在于感性层面,他们认为现实中与想象中的武术相差甚远,说明学生对武术的理解缺乏正确引导,学生未能真正体悟到武术背后的“文化”。

目前,考段办证时间没有统一规定,有时2~3月领不到证书,打击学生通段热情。

25河南省中小学推广武术段位制的策略

增加武术段位制的权威性,建立教育权威部门认可推广机制。营造适合武术段位制推广的校园环境。将中小学武术融入“阳光体育工程”中;定期开展武术比赛交流活动;创造武术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完善武术段位制宣传机构,多渠道对段位制进行宣传。采用多种渠道对段位制进行宣传,使中小学生更加了解习武与通段的意义,促使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扩展武术教师资源的同时强化武术教师段位制培训。从民间聘请可以胜任武术教学的民间拳师;建设武术教师培育体系,增加目前开展的“中国武术段位制师资培训基地”每年的培训次数。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河南省中小学推广武术段位制的意义重大,但试点学校推广武术段位制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牌”挂了,段位制推广工作却没有执行。河南省中小学学生对中国武术段位制认知度低,宣传机制没有健全。中小学武术教师普遍认为应以武术段位制为杠杆对当前武术教育进行改革。武术段位制的权威性不高,与运动员等级不能相提并论,不能给学生带来惠益。中小学武术师资力量严重匮乏,增加了学校组织和推广武术段位制的困难。

32建议

明确河南省中小学推广武术段位制的目的,梳理出不同地区科学的推广计划。完善中小学武术段位制教育机制,增加段位制考评地点,缩短考评周期。增加武术段位制社会认可度,与高考特长生加分政策接轨,学校增加对入段、普段学生的奖励。通过多种渠道对武术段位制进行宣传,构建学校武术段位制宣传机制。

参考文献

〔1〕吉灿忠武术文化空间论绎〔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1

〔2〕中国武术协会中国武术段位制〔EB/OL〕http:www

wushucomcn/wsdw,2013-9-20/2014-5-15

(责任编辑:阎彬)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河南武术】相关文章:

河南省高校武术套路选修课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09-11

武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武术兴趣05-14

武术台词05-22

武术秘籍04-29

武术诗词05-05

武术书法05-09

武术道德05-18

武术学习05-25

武术影视05-28

武术课感想05-25

上一篇:玉文化产业下一篇:耗散结构理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