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政策

2024-05-01

流动政策(精选十篇)

流动政策 篇1

1.1 对流动人口政策管理过程的研究

1.1.1 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分析

依据现有的流动人口政策研究文献, 学术界观察与分析流动人口的重要视角是社会权利。户籍制度使自发性的人口流动与现有的户籍属地管理体制之间产生制度性冲突,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流动人口的社会阶层合理流动 (傅崇辉, 2008) 。有学者指出, 当前全国性的政策供给远滞后于一些地方的社会实践。跨省流动人口规模扩大, 造成退保人数增加, 流动人口聚集区社保制度碎片化状况严重。在目前社保政策下, 流动人口所在的打工地社保制度将获益, 流出地将受损, 流动人口的养老权益受到极大侵害 (郑秉文, 2008) 。

1.1.2 关于城市流动人口社会安全性研究

有学者指出, 改革开放后, 随着大面积的人口流动现象出现, 公共行政部门制定了许多服务、保护和管理流动人口的政策、法规, 但不少地方和部门在流动人口问题上轻视服务行政而重视政府管制, 甚至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歧视性做法, 流动人口对公安民警执法行为满意度较低 (徐镇强, 2008) 。有学者认为进城务工的流动人口, 工作异常辛苦, 生存条件极差, 又处于社会底层, 缺乏精神生活的调剂, 如果出现外界的刺激, 可能使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 (丘银英、沈建武, 2002) 。

1.1.3 关于流动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研究以及生存状况研究

从既有的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的文化构成来看, 普遍存在知识匮乏的现象, 流动人口缺乏从事非体力劳动行业的能力。从而, 要探索职业技术培训的培养方式, 大力开展城市外来的农村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统筹劳动力市场, 依托市场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 (张肖敏, 2006) 。有学者指出在城市建设中也忽视了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工作、生活、居住需求, 对流动人口将长期在城市生活和工作的趋势缺乏认真考虑和系统安排 (李英东、石红溶、2005) 。

1.2 学术界对未来流动人口政策发展趋势的建议

1.2.1 居住证制度及户籍制度改革设想

学者曾凡华认为, “居住证”制度除便于政府管理外, 更主要地体现了维护外来人员的合法权益, 体现了政府部门对流动人员的角色定位 (曾凡华, 2007) 。属地化管理是当前流动人口管理的发展方向。属地化管理要求流入地政府将流入的流动人口作为城市居民来管理与服务, 而不是当“流动人口”特殊对待 (罗仁朝, 2004) 。

1.2.2 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政策要实现科学化, 人性化

政府应规定所有的企业在雇用流动人口时, 必须按照规定缴纳社会保障基金。对那些在城市中已经拥有比较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的流动人口, 他们的社会保障可以参照城镇职工的有关规定办理。而对那些工作和收入都不太稳定的流动人口, 在制度安排上既要考虑尽可能降低其市民化进程的风险, 又要兼顾其工作和收入不稳定的特点。 (樊小钢, 2004) 。

1.2.3 以社区为依托, 加速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公共政策的设计与安排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创造一个良好的将流动人口整合于城市社区的条件和政策环境, 促进城市发展和个人的自身发展。在社区层面上, 加强社区建设, 通过功能整合和文化整合, 开展对流动人口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 不断提高流动人口的文化素质, 加强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的相互沟通与了解, 促进社会融合 (高春雁, 2007) 。

1.2.4 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困难, 整合现行与流动人口相关的法律法规

一些学者指出我国未来人口融合政策发展的方向包括: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学为主的方针, 把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工作纳入流入地义务教育总体规划统筹安排 (尹德挺、黄匡时, 2008) 。有学者指出, 流动人口在治安安全需求、职业保障安全需求、社会适应与日常安全需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相当严重。当务之急是制定全国性的《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条例》;进一步完善满足流动人口的职业保障安全需求方面的相关政策, 实现政策体系的效能优化 (徐镇强、徐向群, 2008) 。

2 结语

2.1 现有研究的经验不足之处

学术界对流动人口政策的研究呈现积极活跃的上升趋势, 但仍然存在个别不足之处。如对流动人口政策执行的相关监督机制方面的研究较少, 缺乏对于流动人口政策制定执行等方面具有指导性与实际推广性的研究资料。多数学者将目光聚焦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上, 忽视了流动人口政策中一些非热点问题的研究, 导致了流动人口政策研究资料的不完善不全面。

2.2 笔者创新及建议

纵观学者们的研究成果, 可以看出, 现阶段, 学者们大多关注流动人口政策制定执行阶段的研究, 忽视了流动人口政策的评估和监督阶段的研究。因此, 笔者建议:在研究流动人口政策制定执行管理的同时, 也应重视流动人口政策的评估与监督环节的研究。流动人口政策的评估研究是流动人口政策研究中最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它是流动人口政策得以改进的动力来源。可是长久以来, 流动人口的政策评估与政策监督机制的相关研究在中国并不受重视。一方面, 一些针对流动人口的政策在制定以后, 由于各方面原因, 导致预期的政策效果没有实现, 有时甚至导致更为严重的政策问题。因为缺乏一个有效的流动人口政策评估机制, 这些人口政策并没有能得到很好的调整或终止, 致使产生了很多的“后遗症”。另一方面, 由于流动人口政策监督部门自身的地位不高, 导致监督力不足。完善流动人口政策的评估与监督机制, 应该广开思路, 从流动人口政策的体制结构思考, 对社会采取流动人口政策的公众参与机制, 而不应该闭门造车。

流动人口政策研究是一门交叉性学科, 应该扩展视野, 思考政府治理与地方配合的问题;思考非政府组织在流动人口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思考社会非赢利组织及其它慈善组织对政府流动人口管理的补助作用。综上所述, 对未来流动人口政策和管理的发展趋势, 笔者拟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 深入探讨实现建立非官方的流动人口自治组织, 并且在实际管理过程中, 逐步尝试实现流动人口自治组织自治, 地方政府监管的机制。

第二, 深入研究NGO (非政府组织) 与政府合作治理流动人口的现实可操作性及优越性。

第三, 解析NPO (非盈利组织) 评估监督流动人口政策的可行性及优越性。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庞大的中国流动人口群体, 越来越多地受到世人瞩目。政府的流动人口管理与相关政策研究日益成为社会热点问题, 理论界对此展开了深入地探讨与研究。将近年来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综述, 以中国知网期刊, 报告和硕博论文为基础, 从中国流动人口政策制定, 执行, 面临的难题, 对策建议等方面, 对既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初步的梳理, 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学术界对其研究的不足, 今后的研究热点的预测。

河北省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出台 篇2

实施“地域和行业人才高峰行动”,优先抓好经济较为发达,人才工作具有明显特色、优势的地区和行业。一是市域人才高峰行动,即被省确定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石家庄等4个地区,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在人才、智力、项目引进方面取得新突破。二是县域人才高峰行动,即被省确定的30个强县(市)区,在培养生产开发型人才、科技应用型人才、能工巧匠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等方面取得新成效。三是行业人才高峰行动,即被省确定重点发展的教育、卫生、医药、电子信息、建筑、农业等6大行业,在产学研结合、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博士后科研队伍建设方面取得新进展,

此外还要加强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全面向省外、国外公开招聘本地区、本行业发展急需的专家和海外留学生。建立专家动态管理激励机制,破除专家津贴终身制,发展壮大留学人员创业园。同时出台人才“柔性流动”政策,鼓励户口不迁、关系不转、来去自由的人才智力引进;加强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推进高级工、工人技师考核与评聘改革;上半年建成“河北人才市场大厦”并投入使用。健全人才信息公布制度,盘活人才信息资源,为社会提供准确的人才供求信息。

流动政策 篇3

当前我国流动性泛滥形势严峻

目前通货膨胀高企,2011年3月CPI同比上涨达到5.4%,一季度CPI同比上涨5%。其中食品上涨11%,居住上涨6.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3.1%。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们仍然将持续面临通胀的压力,而目前导致通胀的主因是流动性泛滥。

首先,美国两次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向市场投入了9000亿美元,而日本在本次大地震之后,累计推出了总规模120万亿日元的一系列货币宽松政策。在我国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利率不断攀高的形势下,美日的宽松货币政策会使得这些美元、日元通过大宗商品、以及其他渠道大量进入我国,大大增加了我国流动性风险。

其次,目前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比较僵硬,一个美元进来就必须对应放出6.53元人民币。自2011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从2.85万亿美元增长到了3.05万亿美元,增加2000亿美元(1.3万亿人民币),即央行必须放出1.3万亿的流动性,这对当前流动性泛滥无疑是雪上加霜。央行频频采用紧缩政策的背景下,回收的流动性还比不上释放的流动性,在净投放为正的情况下流动性泛滥形势只会持续。

化解流动性泛滥迫切需要推行积极股市政策

流动性的不断增长,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资金蓄水池,如果池中的水持续增加,必然会冲破池堤,对国家和个人财富造成毁灭性的影响。因此,如何疏导池中不断增加的水,将其引导到合理的渠道当中,应该是目前经济政策研究和制定的重中之重。

面对通胀,企业和居民开始用脚投票,首先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了房地产行业,但随着房地产调控的不断深入,房地产价格风险逐步增大,于是大量的资金转战蒜、姜等大量农产品,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政府开始调控,资金又开始进入投资收藏品,导致大量的收藏品价格创出历史新高,天津文交所更是将收藏品证券化,制造了巨大的收藏品泡沫。

在未来,无法预期还会有什么产品成为大量资金流入的对象,但可以看到这些资金不断地流入流出,非但没有对行业本身产生良好效应,反而造成了巨大的恶劣影响——造成了关乎国计的房地产价格高企难以调控,造成了关乎民生的农产品价格高涨、大大增加生活成本这些资金在这些行业中的投机行为并没有化解如此大规模的流动性。当政策调控时,它们又快速涌向另外一个行业,就像漫山遍野的蝗虫一样,快速吞噬一个又一个行业。

政府为此到处堵漏、忙于应付,但堵而不疏,只会使得池中水越积越高,流动性越来越泛滥。在单个行业无法承受如此多的流动性的时候,将流动性引入股市,一方面通过股市增值满足资金逐利属性;另一方面可以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将大量资金引入实体经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这是疏堵结合的良好对策,因此推行积极股市政策、将流动性引入股市,是面对目前通胀严峻形势的切实可行之道。

切实推行积极股市政策的建议

(一)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外引入股市政策

长期以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我国传统的两大政策,面临现在流动性泛滥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尽快引入积极股市政策,成为一个专门、集中、固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分支,与财政和货币政策并驾齐驱,形成政策的“三驾马车”,发挥股市对国民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此外,应积极打通政策通道,在制定经济政策、产业政策时充分考虑对股市的影响。必要时可以考虑在未来我国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硬性要求附加政策出台对股市影响的分析报告,作为政策制定的重要参照。

(二)强监管、加层次、扩规模

从股市本身看,推行积极股市政策可以从加强监管、增加层次、扩大规模入手,三管齐下,通过加强监管保障投资者利益,提高信心,加大对股市资金的配置;通过增加层次和扩大规模增加可投资规模。使得股市真正成为投资者收益长期增值的重要投资渠道。

从加强监管来说,我们应该坚决打击内幕交易、保障信息披露的公平公正,及其他不公平交易行为,造就良好的投资环境,增强投资者投资信心,将其闲置资金配置到股市中,促进流动性的疏导,并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从增加层次上说,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大力发展创业板、建设三板市场,为不同投资需求的投资者提供投资平台,同时也为不同层次的企业提供融资平台。从扩大规模上说,不断增加市场中的可投资证券数量,充实投资者需求。利用这三管齐下,把股市真正建设成资源优化配置的场所,合理利用充足的流动性为经济结构调整作贡献,在此过程中落实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承诺。

(三)逐步建设股市新文化、探索股市功能

从监管者看,首先应该开展监管者教育,让监管部门都能正确认识资本市场的本质和基本功能,在转轨特征明显的中国股市的监管上,有效地发挥那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摆脱“管涨不管跌”的惯性思维,通过政策渠道助力股市发展。在紧缩调控的今天,为将流动性疏导进入股市,更应该加大对股市政策的倾斜,在制定政策时充分考虑股市的承受能力。其次,监管者应该客观看待股市投机,没有投机的股市是不健康的股市,投机者实际上也是市场风险的对冲者,监管者应该鼓励合法合理的投机。

从投资者看,开展投资人教育,首先应该树立正确投资观,告别股市发的是“不义之财”的困惑;其次,应该培育科学的投资理念,学习财务知识,客观分析股票,这是我国资本市场真正走上成熟、健康之路的根本保证;再次,从政府到上市公司,再到中介机构应该坚持诚信为本的原则,提高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流动性过剩下我国的外贸政策 篇4

一、我国流动性过剩的现状

理论上,“流动性”是指某种资产转换为支付清偿手段或者说变现的难易程度。在宏观经济层面上,人们常把流动性直接理解为不同统计口径的货币信贷总量,即通常所说的M 0(流通中的现金)、M 1 (M 0+可交易性存款)、M 2 (M 1+非交易用存款)。

流动性过剩的根源在于经济失衡。从国民经济平衡关系上看,外汇储备增长主要是国际收支长期顺差的结果,国际收支长期顺差是经济对外失衡的表现。对内看,外汇储备的增长,经济结构失衡也是深层次原因。在宏观经济分析中,流动性过剩是指一种货币现象,简单来说,它是指货币的供应量超过了实体经济对货币的需求量。然后这些转化成银行的存款余额的增加,大量资金闲置。就银行系统而言,则表现为存贷差过大。根据央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底,银行体系存款余额为35.9万亿元,贷款余额为24.8万亿元,有11.1万亿闲置资金,短期流动性过剩压力有增无减。产生流动性过剩的外部原因,是外贸盈余迅速上升,存在着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双顺差”。2006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达到10663亿美元,央行为收购这些外汇储备需要发行的货币超过8万亿元。内部原因则是相对于消费、投资增长过快,储蓄率居高不下等。

从运行机制上分析,持续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和国际收支顺差,形成了过多的外汇供给,在现有的外汇管理体制下,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迫使中央银行在市场上投放基础货币吸纳过剩的外汇,由此形成了外汇储备的持续巨额增长。表面上看,多年来的外汇占款增加是造成国内货币供应增长过快、流动性不断积累的直接原因。

二、主要外贸政策与流动性过剩的关系

我国对外贸有主要影响的政策分别是出口退税政策、人民币汇率政策、外汇管理与储备政策。具体影响是:

1、出口退税政策

我国曾长期外汇短缺,将“外汇自求平衡”作为外商直接投资一项基本要求,应该肯定这些政策的历史必然性和正确性,至2005年, 我国已有对外净资产达到2875亿美元。但这种‘奖出限进’,对出口有一整套激励机制,对进口则采取限制措施,以至于使贸易顺差在近年来发展成为影响国际收支的主要因素。

经20多年发展,我国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 且许多制造业出现产能过剩, 以至于许多国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取代了进口品, 而且在相关的国际市场上也占据了很大份额。这种转变是好事, 但也使相关产品贸易由原先逆差转变为顺差。

2、人民币汇率政策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人民币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政策。随着美元汇率一路走低, 人民币也跟着美元贬值,带来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并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加剧流动性过剩。

第一是国际社会, 特别是日美政府的看法,人民币升值是必然的。2003年初, 日本政府在多个国际场合要求我国政府重估人民币币值, 并认为我国输出了通货紧缩。5月, 美国财长斯诺在G8财长会议上首次提出人民币升值问题, 之后又多次在公开场合呼吁我国政府改变人民币汇率制度。

第二是从宏观政策考虑。中央银行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不得不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大量收购外汇, 从而增加了人民币基础货币的投放。

第三是外汇市场上外汇供过于求, 外汇储备激增, 境外投机资金赌人民币升值形成“热钱”流入。引起的货币供应量加大,表现为房产和金融市场大幅波动带动的通货膨胀。

3、外汇管理与储备政策

我国外汇管理模式决定外汇市场的发展, 而外汇市场的发展又影响汇率制度的运行。在需求和供给方面, 外汇管理都还保留相当程度的管制性。

在这种管理制度下, 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都不能自由买卖外汇, 导致市场上供求严重失衡。近几年我国外汇收支持续顺差, 企业结汇和外汇指定银行出售外汇数量急剧增加。为了维持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稳定, 中央银行不得不大量收购外汇, 导致外汇储备不断攀升。所以, 在很大程度上, 中央银行是外汇市场上最主要的买家, 其操作直接决定人民币汇率的走向。

三、流动性过剩下可选择的外贸政策

有关对流动性过剩下外贸政策的讨论都有不同意见, 不同意见也都各有合理成分。任何政策, 即便是积极有效的, 也都有成本和代价, 利弊并存, 并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相互转化。

我国对外经济所面临的形势是:经过改革开放的快速增长, 经济总量增大,已超过法国成为世界第五, 但也带来一系列矛盾。一是面临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严峻挑战。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严重。二是, 我国在向世界输出大量商品的同时, 对世界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 经济磨擦增加, 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的弱势群体的市场利益矛盾增加。基于这些,我们的外贸政策可选择的思路是:

1、总体上是实行对外贸易略有顺差、基本平衡的政策

要把实现外贸平衡的目标列入我国政府规划,受全球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和国际市场需求旺盛的影响,一时很难找到有效的办法来迅速抑制外贸顺差的持续扩大。要辨证地认识贸易顺差及流动性过剩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特别要从我国人均自然资源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基本国情和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出发, 在平等互利的前提下, 善于利用国外资源, 发展对外贸易。在制定和修订发展规划、政策和法律法规时, 都应以实现贸易平衡为出发点。

2、进一步调整和改进出口退税政策,总体是出口退税率降低

出口退税是增强我国产品竞争力,增加出口一项较好的外贸政策,要继续实行并继续改进。要实行差别化出口退税激励政策。出口退税率的差别化待遇不应以产品类别, 即机电产品、轻纺产品的类别来划分, 而应体现资源耗费的水平来划分。资源集约利用的出口企业, 必然应用新技术和相应投资, 应多给予激励;资源粗放利用的出口企业应少激励或不激励。另一方面,要逐步降低出口退税率。既要激励出口,也要鼓励进口。

3、鼓励和引导企业走出去

从国内国际形势看,资源依赖性的产业发展成本会越来越高,同时我国资源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需要付出极大的社会和经济成本,一个可行的思路是走出去。特别是一些低层次的加工工业和耗能产业,要鼓励企业家们向其他发展国家转移,要鼓励和实现国内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利用外资政策和对外贸易政策要进行相应调整。

4、人民币汇率应向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

针对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环境,改革和不断完善我们的经济金融体系和监管体制,加快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创新制度建设,增加制度的灵活性,以适应经济金融的调整。

在稳定和继续改善出口退税政策的前提下, 人民币汇率应向市场化改革方向前进,使人民币汇率按市场化改革进程变动。人民币升值的好处是有利于进口, 我国的进口结构以原材料和资源产品为主, 升值有利于多利用世界资源并降低利用成本。这方面的意义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来愈显示出来。

5、实行对外严格监管,对内适当松动的外汇管理

在外汇管理上,一是对外要严格控制不正常的资本流入,堵塞套利投资的渠道,防止扰乱国内金融市场。把过去以防止资金外逃的外汇管理目标,转移到以防止“热钱”流入的目标上来,对各种形态的投机性资金的流入,进行跟踪调查,完善统计系统,并给予适度的防范。二是对内松动外汇管理,当前主要以扩大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的外汇持有与交易为主,即扩大非贸易售汇,增加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外汇帐户,增加外汇帐户的限额,扩大外汇指定银行经营外汇的自主权, 增加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商和交易业务等。目前还需实行强制结汇制度,并严格审核外商投资企业的资本结汇,这样做有利于稳定外汇市场,并有利于控制人民币小幅度升值的市场风险。

改革外汇储备管理体制。切断外汇储备管理与货币政策和货币供应的联系,成立专门经营外汇储备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在保证外汇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用好外汇。在条件成熟时,改革结售汇制度和人民币汇价形成机制,加快外汇市场建设。这些都将有利于增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及早恢复货币政策的本来面目。

6、调整外汇储备政策,适当增加战略性资源的储备

外汇储备要考虑贸易规模与差额、外债负担、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回流、货币兑换自由度和需求、经济开放度、国际融资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作为金融资产,可以选择币种,也可以选择不同形式的金融资产。外汇储备的运营要考虑改善金融资产结构、虚拟与实体结构的比例。

一是要根据国际外汇市场上主要国际货币汇率变化的变动趋势,前瞻性地优化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防止因某种货币的贬值给我国储备资产带来较大的损失。

二是要把流动性与收益性原则相结合,寻求流动性与收益性之间的平衡点,妥善安排外汇储备的资产形态。储备金融资产, 还是储备战略性稀缺资源?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从国家安全的长远战略上看,我国的金融资产储备未必就等于稀缺资源储备。动用部分外汇储备,在国际市场上价格较低的时候,购买国内建设又极缺乏物质资源, 如石油、铁矿等战略性和稀缺性资源。购买的战略储备物资,既可以作为战略储备,也可以在适当的价格水平上抛售。因此,储备的方式也可以从金融资产转为实物资产。

四、结束语

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外贸政策研究,这是一项关系到把我国内外平衡和经济增长模式的系统工程,既关系到我国的外经外贸问题,又涉及到内需市场问题,是一项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如何制定有效的外贸政策,缓解或化解流动性过剩问题;积极、稳妥、有利地参与国际经济,更好地利用国内外资源和市场来提高人民群众收入和生活水平,是摆在大家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仅是在学习借鉴其他专家学者基础上提出的一点粗浅的看法,供大家讨论参考。因为这种新增长模式能从根本上解决国际收支顺差所带来的流动性过剩。

摘要:近期, 流动性过剩在我国经济领域导致金融资产急速膨胀, 并通过证券、房地产投资等方式直接推动资产市场价格的上涨, 将对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流动性过剩已经从银行体系向整个金融体系和社会扩散。无论是经济学家、投资者、还是政府领导人都对于流动性过剩问题给予更大关注。本文主要从目前对我国外贸最有影响的出口退税政策、人民币汇率政策及外汇管理与储备政策产生流动性过剩情况进行分析, 提出了调整我国的外贸政策层面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流动性过剩,外贸政策,探讨

参考文献

[1]、王元龙.我国外汇储备合理规模的政策选择[J].贸易经济, 2003

[2]、和慧.浅谈我国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和对策[J].内蒙古统计, 2004

[3]、王元龙.对我国外汇储备问题的若干思考.中国金融, 2004 (23)

[4]、刘英.我国外汇储备过度增长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经贸论坛, 2004 (10)

[5]、周小川.我国的贸易平衡和汇率有关问题[N].金融时报, 2006

[6]、梅新育.多种暗箱成就外资暗流[N].国际商报, 2006

[7]、翟志宏.外资加工贸易持续推高我国外贸顺差[N].国际商报, 2006

[8]、刘凤元.日本借“逆差幌子”施压人民币[N].国际金融报, 2005

流动政策 篇5

也许过不了多久,“流动花朵”就可以不用回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只要符合相关条件,便能直接在流入地参加高考。

昨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于被社会广泛关注的“异地高考”政策提出了明确规定,各地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原则上应于底前出台。记者昨悉,我省相关实施方案正在研究制定中。

异地升学千呼万唤终获批

近年来,随着进城务工人员规模不断扩大,随迁子女(人们形象地称为“流动花朵”)完成义务教育人数不断增多,随迁子女升学考试问题日益突出。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问题,被社会称为“异地高考”。一段时期以来,许多社会人士积极呼吁让“流动花朵”就地参加高考,此次政策终于获得国务院批准。

《意见》指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根据城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布局和城市资源承载能力,根据进城务工人员在当地的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和按照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年限,以及随迁子女在当地连续就学年限等情况,确定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具体条件,制定具体办法。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原则上应于20底前出台。省教育厅有关人士昨日表示,对于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政策,我省正在研究,目前还无法明确方案具体内容。

资格审查严防“高考移民”

有关“异地高考”的话题一直存在争议,反对者担心在一些人口集中的地区,会因此出现大量“高考移民”,导致教育不公平。

实际上,此次批准的《意见》对此有十分明确的说明,并不是所有随迁子女都能就地高考,他们还必须符合各省相应的一些条件,申请“异地高考”必须接受报考资格审查。

对不符合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条件的.随迁子女,流出地和流入地要积极配合,做好政策衔接,保障考生能够回流出地参加升学考试;经流出地和流入地协商,有条件的流入地可提供借考服务。

《意见》特别指出,各地要加强对考生报考资格的审查,严格规范、公开透明地执行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政策,防止“高考移民”。

专家:对我省考生影响不大

昨日记者采访发现,武汉一些家长提出疑问:大量随迁子女共同参与高考竞争,会不会增加竞争激烈程度,让本地学生上大学变难?

高考问题研究专家、华中师大考试研究院副教授但昭彬认为,“异地高考”对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北京、上海、广东影响大一些,对中西部省份影响不会太大,我省是劳务输出大省,影响相对会更小一些。

此次发布的《意见》也指出,对符合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条件的随迁子女净流入数量较大的省份,教育部、发展改革委采取适当增加高校招生计划等措施,保障当地高考录取比例不因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参加当地高考而受到影响。

流动政策 篇6

[关键词]股票市场流动性过剩政策建议

一、 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一般分析

1.流动性过剩的概念。流动性过剩在经济学中,“流动性”(Liquidity)是指某种资产转换为支付清偿手段或者说变现的难易程度。由于现金不用转换为别的资产就可以直接用于支付或清偿,因此,现金被认为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在宏观经济层面上,人们常把流动性直接理解为不同统计口径的货币信贷总量,即通常所说的流通中的现金(M0)、狭义货币供应量(M1)、广义货币供应量(M2)等。

流动性过剩(Excess Liquidity),简单地说,就是货币当局货币发行过多、货币量增长过快,银行机构资金来源充沛,居民储蓄增加迅速。在宏观经济上,它表现为货币增长率超过GDP增长率;就银行系统而言,则表现为存款增速大大快于贷款增速。以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截至2007年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7.3%,比上年末加快0.4个百分点。金融机构贷款增长较快,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4.0万亿元,同比增长16.3%,增速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人民币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强,3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7342元,比上年末升值745个基点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国出现了流动性过剩的迹象。但是,严格地说,流动性过剩无论是从表象、还是从成因或解决方法上来看,都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和金融理论问题,并不仅仅是通常所说的货币发行过多、存贷差过大等问题而已。

2.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分析。目前,我国银行体系中存在的流动性过剩,是国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内部因素来看:有经济结构不平衡、储蓄和投资倾向强于消费倾向等。储蓄投资缺口,造成了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急剧增长。按目前的外汇管理制度,我国的外汇收入必须结售给中国人民银行,而央行为收购外汇必须增加货币发行。与此相关的是,贸易顺差的大量增加,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国外资本的流入显著增加。因此,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双顺差,使我国的外汇储备急剧增加,2007年一季度末,我国外汇储备达到了1.2万亿美元,而央行为收购这些外汇储备就需要发行货币超过8万亿元人民币,这是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内部原因。

从外部因素来看:美国“9·11”事件以后,全球各主要經济体一度普遍实行低利率政策,导致各主要货币的流动性空前增长,出现了全球流动性过剩。在全球经济失衡的诱导下,大量资金从美国流入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新兴经济体,这是造成目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外部原因。

3.流动过剩对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流动性过剩导致的结果,首先是大量的资金追逐房地产、基础资源和各种金融资产,形成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而上游资源价格的上升,必然会推动下游消费品价格的上升。如果在一些因素的刺激下,部分流动性开始追逐消费品,就会引起物价的较快上涨。流动性过剩容易引发经济过热、产生“经济泡沫”,因此,往往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经济现象。

美国经济学会会长金德尔伯格(c.kindleberger)定义的泡沫经济:“泡沫状态这个名词,随便一点说,就是一种或一系列资产在一个连续过程中陡然涨价,开始的价格上升会使人们产生还要涨价的预期,于是又吸引了新的买主——这些人一般只是想通过买卖牟取利润,而对这些资产本身的使用和产生盈利的能力是不感兴趣的。随着涨价常常是预期的逆转,接着就是价格暴跌,最后以金融危机告终。通常‘繁荣’的时间要比泡沫状态长些,价格、生产和利润的上升也比较温和一些。以后也许接着就是以暴跌(或恐慌)形式出现的危机,或者以繁荣的逐渐消退告终而不发生危机。”

二、我国流动性过剩所产生的价格效应分析

根据上述的现代金融学的理论,货币供应量严重超过货币需要量时,价格就会上涨,因而我国目前国际收支失衡所引起的货币供应量严重超过货币需要量的状况,也就是流动性过剩,也必然会引起价格上涨。我国的现实状况并没有超出现代金融学的理论概括,情况确实如此。不过,我国的价格上涨却有着自己本身的特点,这实际上反映了目前的现实国情。

流动性过剩并没有引起物价的大幅度上涨,也没有引起资金价格即利率的大幅度波动,更没有引起人力资源价格上涨。流动性过剩主要是推动了资产价格快速上涨,尤其是推动了股价的快速上涨。如果资产价格上涨过快,就会出现泡沫经济。因此,人们担心目前流动性过剩所引发的股价快速上涨,会给中国经济带来“泡沫”。从目前我们对各种相关资料的分析来看,确实因为国际收支失衡所引发的流动性过剩,使得大量货币进入股市,引起了股价的快速上涨。

三、 利用股票市场对抑制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政策建议

股票作为投资品和商品,也有一个供求关系的问题,也要受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原则的调节。因此,如果购买股票的货币增加了,但股票供给也同时增加了,那么股价就不会因为购买股票的货币的增加,而快速上涨。股价只有在股票供求关系严重失调(供过于求或求过于供)时候,才会大起或大落。由此可见,当股价因为流动性过剩而快速上涨时,股市扩容,也就是增加股票供给,会有效抑制股价的快速上涨。从这一点上讲,似乎我国目前因为流动性过剩而引发的股价快速上涨,还有好的一面的作用:为中国资本市场扩容和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市场基础。因此,我们应该抓住这次机遇,有效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为了防止人们所讲的经济泡沫产生,我们可以扩大股市容量,通过股市扩容会抑制股价的快速上涨。从这一点上来讲,流动性过剩似乎对资本市场有着良好的效应。

首先,股市扩容可以为中国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的体制基础。大家知道,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实现股份制,尤其是央企的整体上市,对于国有企业改革有重大意义,而股份制改革的重要体制基础是资本市场的发展,如果没有资本市场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股份制,更谈不到央企整体上市。此次流动性过剩所引发的股市扩容,正是为资本市场的发展,从而为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我国民营企业的壮大和发展,也需要有资本市场的支持,因而此次股市扩容也为民营企业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总之,股市扩容为中国企业改革和发展带来了良好的体制基础。

其次,股市扩容为公众享受改革开放的好处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股市扩容的最大受益者应该是公众投资者。中国人富有之后,不仅仅需要提高消费水平,而且还需要有良好的投资渠道,而对大量的中小投资者来说,因为各种原因,例如有的人因为有自身的职业,所以不可能去通过创办企业投资,而股市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投资基础。同时,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个重要的条件,即:每个人既是劳动者,有劳动收入,又是投资者,有资本的收入,资本收入与劳动收入有效地相结合于一体。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缓冲劳动与资本的对立,实现各种要素的有效和谐。而股市扩容,则可以实现这样的目标。因此,股市扩容不是一个单纯的资本市场的问题,它可以为公众享有中国经济发展的好处而提供了前提条件。当然,股市有风险,但这是另外的问题,我们要做的是为人们提供选择风险与收益的“平台”,最起码使每个投资者有选择收益和风险的机会。自由选择和选择自由,是民生的重要权利,我们必须要给人们提供自由选择和选择自由的条件和前提。因此,股市扩容实际上是涉及民生的重大问题。

再次,股市扩容为中国各个方面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和条件。例如,中国银行改革如果没有资本市场的支持,恐怕很难完成,正是因为有众多股民的投资热情,才使得国有银行能顺利上市和改制。又例如,如果没有股市扩容,中国不可能实现从间接融资为主而转向以直接融资为主,从而实现金融体制乃至整个宏观调控体制的变革。因此,股市扩容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贡献是巨大的。我们虽然要防止股市泡沫,但流动性过剩所引发的股市扩容,确实为我们各方面的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

最后,股市扩容为缓解房地产市场的压力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空间”。我国近些年房地产价格确实上涨过快,而上涨过快的背后重要原因是投资性购房需求过于旺盛。为什么人们都将大量资金用于房地产投资?主要是因为投资渠道太少,人们不得不将自己的资金用于房地产投资。而股市扩容,则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投资空间”,人们可以由房地产投资转向股票投资。实际上,从宏观效应分析上看,股票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据有关研究,股市泡沫对国民经济的负面影响,要远远低于房地产泡沫。因此,股市扩容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是有好处的。从这一点上讲,流动性引发的股市扩容,在整体上是有益的,例如房地产价格上涨幅度放缓,正是因为股市扩容,将更多投资资金引向了股市。总之,要全面分析股市扩容的整体效应。

我们应该推动股市扩容,但问题是,股市扩容的幅度并不是我们能主观决定的,不是我们想扩容多少,就是多少,因为对于企业上市,资本市场有严格的准入条件,只有符合条件,企业才能上市,我们才能实现股市扩容的目的。目前我国企业中符合资本市场准入条件的,还达不到我们通过股市扩容而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数量,因而虽然我们通过让在海外已上市的国有控股企业再回到国内上市的方式,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总体还不够。因此,仅靠股市扩容还不能完全解决问题,需要有别的方式的配合,比如宏观调控、外汇投资等。

流动政策 篇7

关键词:资本流动,外汇冲销,经常账户,资本账户

根据“三元悖论”,资本流动、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自主三者是不能同时成立的。当前中国应对“三元悖论”的政策组合是,较为严格的资本管制、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货币政策自主[1]。然而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持续双顺差,人民币长期面临升值压力,央行为稳定汇率在外汇市场上抛本币买外币,实行积极的干预政策。央行干预外汇市场导致国内基础货币的被动投放,不但增加国内通胀压力,也可能与国内经济周期的货币需求相悖[2]。可见,在汇率不发生大幅度波动的前提下,国内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取决于资本管制的程度和外汇冲销的能力。在BGT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个适用于我国的抵消系数和冲销系数联立方程,方程中引入了两个时间虚拟变量,用以考察我国外汇冲销行为是否发生结构性变化;然后将外汇储备增长细分为经常账户顺差和资本账户顺差,构建了一个区分外汇储备来源的货币政策反应方程。

1 理论框架和模型的构建

Argy and Kouri[3]开创性地运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提出了研究国际资本流动与货币政策定量关系的联立方程模型。模型的标准形式是

ΔNFAt=α10+α11ΔNFAt+X′1β1;

ΔNFAt=α20+α21ΔNFAt+X′2β2。

这里α11被称为抵消系数,表示一国资本管制的程度,即与一单位的净国内资产变动相对应的净国外资产变动。抵消系数取值在0到-1之间。当资本是完全流动时,国际收支会完全抵消净国内资产的变动,α11= -1。当资本完全不流动时,国内货币市场的不平衡无法影响国际收支,α11=0。α21即表示一国外汇冲销程度的冲销系数。当该国的货币政策达到完全冲销时,净国内资产的减少将完全抵消净国外资产的增加,α21=-1。当该国的货币政策是完全不冲销时,α21=0。

但是这样建立的模型缺乏理论基础,特别是对于控制变量X1,X2的选择比较随意,直到Brissimis,Gibson and Tsakalotos[6]提出一个理论框架,即在一系列反映经济运行规律的限制条件下,通过使中央银行目标损失函数取极小值,得到了包含抵消系数和冲销系数的联立方程组。BGT模型是适用于发达国家的,Ouyang,Rajan[4]对其进行了修正以应用于发展中国家,并对东南亚国家进行了实证检验。之后国内学者黄武俊、陈漓高[4]沿着BGT模型和Ouyang的思路对该模型进行了适用于我国的修正并进行了季度数据的实证检验,得我国的冲销系数为-0.85,抵消系数为-0.74。王永中[5]认为中国目前将M2而不是基础货币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因而将该模型扩展到研究资本流动和M2的关系。

1.1 国际资本流动和冲销政策

遵循BGT的思路构建适合我国的抵消系数和冲销系数联立方程的基本框架。BGT模型的央行目标损失函数为

Lt=α(et-etΤ)+β(Δpt)2+γ(yc,t)2+θ(σr,t)2+

η(σe,t)2 (1)

其中,et-etΤ是汇率偏离目标汇率的程度,Δpt为通货膨胀率,yc,t是产出偏离潜在产出水平的程度,σr,tσe,t分别是利率和汇率波动的标准差[6]。

维持物价稳定和保持产出的持续稳定增长是我国货币当局的政策目标。我国尚不存在汇率目标,央行的政策目标是维持汇率稳定,因此将汇率偏离项修正为汇率变动。同理汇率波动幅度项不适合我国。另外我国利率管制仍然较为严格,利率水平尚未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从目标损失函数中剔除利率波动项,而将其置于约束条件中[7]。从而修正后的中国货币当局的目标损失函数为:

Lt=α(Δet)2+β(Δpt)2+γ(yc,t)2 (2)

货币当局的政策目标是在一系列经济约束条件下,通过变动资产负债表中的净国外资产(NFA)和净国内资产(NDA),影响基础货币(MB),再通过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mm影响广义货币供给(M2),以使上述损失函数最小化。下面依次分析式(2)中各项的约束条件:

1.1.1 通胀率Δpt

Δpt=π1ΔM2+π2Δpt-1=π1[(ΔNFAt+ΔNDAtmmt+

MBtΔmmt]π2Δpt-1 (3)

式(3)中π1>0,0<π2<1,M2=MBmmt,通货膨胀水平与当期货币供给的增量及前期通胀水平正相关。

1.1.2 周期性收入yc,t

式(4)中φ1>0,0<φ2<1,φ,3>0,ΔGt为政府的财政赤字。假设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会促进产出水平的提高,当期产出与上一期产出正相关。

1.1.3 汇率变动

中央银行的净国外资产变动(ΔNFAt)包括经常项目顺差(CA)和净资本流入(ΔNK),其中经常项目顺差视为外生变量,净资本流入主要受国内外利差和预期汇率变动的影响,用公式表示:

ΔΝFAt=CAt+ΔΝΚt(5)ΔΝΚt=c[Δ(et-Etet+1)+(it-it*)](6)

式(6)中c>0,预期汇率变动(et-Etet+1)和国内外利差(it-i*t)与净资本的流入正相关。c为资本流动对国内外利差的敏感系数,反映了国内外资产的替代程度和资本管制程度。当资本完全流动且国内外资产可完全替代时,c→∞;当资本完全不流动时,c=0。由式(5)和式(6)可得

Δet=1c(ΔΝFAt-CAt)+ΔEtet+1-1c(it-it*)(7)

将式(3)、式(4)和式(7)代入央行目标损失函数式(2)中,为使损失函数最小化,分别对ΔNFAtΔNDAt求导,∂Lt/∂ΔNFAt=0,∂Lt/∂ΔNDAt=0将各变量的系数简化,得到如下联立方程

式(8)为资本流动方程,变量△NDA的系数α1即为国际资本流动对货币政策的抵消系数,预计我国的α1介于0和-1之间,即国际资本流动对国内货币政策有一定的抵消作用,但是由于资本管制又不会完全抵消。其他7个控制变量预期通过下述方式影响资本流动:货币乘数上升会增大国内货币供给而降低国内利率,从而减少资本流入;通胀水平上升引起本币贬值,鼓励资本流出;经常项目顺差会导致外汇储备的积累;周期性收入上升和财政赤字的增加一方面促进进口额增大,减少经常项目顺差和外汇储备的积累,另一方面说明国内经济形势良好增强外国投资者信心和资本流入;预期汇率的下降和国内外利差的增大都会促进资本和金融项下的资金流入。

式(9)为货币政策反应方程,变量△NFA的系数β1即为货币政策应对净国外资产增加的冲销系数,预计我国的β1介于0和-1之间,即货币当局对净国外资产增加的积极干预,将冲销掉大部分被动增加的基础货币供给。其他6个控制变量预期通过下述方式影响央行的货币政策(净国内资产变动):当出现通胀上升、经济过热(周期性产出增加、过度财政赤字)时,央行通常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货币乘数上升对央行净国内资产的影响取决于紧缩性政策的类型,如果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抵消货币乘数上升,净国内资产将减少,如果央行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直接降低货币乘数,净国内资产不一定会减少;经常项目顺差一方面意味着产出的增长,给国内信贷带来扩张压力,另一方面导致净国外资产增加,央行需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其符号取决于哪一种效应更显著;预期本币升值吸引资本流入,增大人民币升值压力,促使货币当局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货币政策反应方程中引入两个时间虚拟变量Dumbreak、Dumcrisis,以考察外汇冲销力度是否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8]。首先定义两个指定日期,恢复日和危机日。恢复日是指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首次出现外汇储备增长的同时净国内资产连续两个季度减少的那个季度,样本数据中是指2002年第二季度。危机日是指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外汇储备增速放缓,净国内资产达到最低点转入上升趋势的季度,样本数据中指2010年第二季度。

Dumbreak={10Dumcrisis={1,0

则修正后的联立方程为

1.2 针对不同来源的外汇储备的冲销政策

Aizenman and Glick(2008)提出将外汇来源分为经常账户、外国直接投资和非直接投资的资本账户,分别估计针对这三种来源的外汇储备的冲销系数,并用亚洲几个高外汇储备国家做了实证。在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从国外流入的资本按照来源分为经常账户项下和资本账户项下,中国货币当局对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实行不同的管制制度,即经常项目自由流动和资本项目严格管制。1996年我国经常项目开始自由流动,2001年加入WTO之后经常项目交易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自由程度。从图1可以看出(其中Q1—Q4表示第1季度—第4季度),经常项目先后经历了2002年之前的低速增长,2003年到2008年的高速增长和次贷危机之后的萎缩,除个别月份以外均表现为顺差。资本账户则呈现了顺差逆差交错的不稳定状态,在2000年之前一直表现为逆差,处于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资本外逃的时期;2002年开始出现巨额顺差,远高于经常账户顺差,波动频繁且波幅很大;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资本账户的顺差逆差交替出现,表明大规模资本的频繁流入流出[9]。

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监管制度和波动情况如此不同,那么央行的冲销政策会不会由于外汇流入来源的不同而差别对待呢?为了考察国内货币政策对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冲销力度是否有差别,将联立方程中的货币政策方程改写为[10]

2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选取了1999年1月到2011年12月的季度数据为样本,数据来源于IFS数据库和中宏数据库。用取对数的方法处理利率、通胀率和汇率,并用GDP 作为规模因子处理其他变量。为消除季度差异,加入三个季度虚拟变量Q2、Q3、Q4,分别在第二、三、四季度时取1,其他时间取0。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净国外资产的变动有一部分不是国际资本的流动引起的,而是由汇率波动和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所产生,因此需要将这两个因素引起的净国外资产变化剔除。为简单起见,假设外汇储备全部都是美元,且都投资于美国国债。则调整后的净国外资产变动为

ΔΝFAt*=[ΔΝFA-ΝFAt-1(etett-1)-ΝDAt-1rt-1]/GDΡt(10)

ΔΝDAt*=ΔΜBtGDΡt-ΔΝFAt*(11)

2.1 国际资本流动和冲销政策

在估计方程之前先用ADF单位根方法检验各变量的平稳性,结果显示所有变量在5%的置信区间内是平稳的。联立方程的估计可以采取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或者二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从理论上看,2SLS可以避免OLS的内生性问题,同时估计出变量间的结构性关系。但是通过实证发现,用2SLS估计我国的抵消系数和冲销系数方程结果并不稳定。一是控制变量的显著性较差,二是当逐个去掉不显著的变量之后抵消系数和冲销系数的变化较大。可能是中国这样的转型经济体,各经济变量之间还未形成完善的传导机制,或者说没有稳定的函数关系来体现经济系统的结构性特征[12]。现同时用OLS法和2SLS法估计联立方程,结果如下:

注: *、 **、 ***分别表示10%、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不论是从R2还是各变量系数的显著性看,OLS的估计结果都优于2SLS,因此主要从OLS的结果分析,2SLS作为补充。从资本流动方程看,国际资本流动对央行货币政策的抵消系数为-0.45左右,并且是统计显著的。这说明尽管中国货币当局对资本流动的管制较为严格,但央行净国内资产变化的45%依然被净国外资产的反向变化所抵消。货币乘数、经常项目、汇率预期及国内外利差的系数与理论预期一致且在模型中显著。周期性产出和财政赤字的系数均为正,表明国内经济形势良好吸引外资流入的作用更大。通货膨胀系数与预期不一致,这可能是因为持续的资本流入引发了我国的通胀,二者之间有正的相关性,不过并不显著。

从货币政策反应方程看,我国央行在不同时期对外汇占款冲销力度显著不同,说明我国外汇冲销在1999年到2011年之间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1999年到2002年第二季度,冲销系数为与的系数之和,约为0,表明这段时期基本不冲销。因为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后期,我国外汇储备增长非常缓慢,冲销压力不明显。2002年第三季度到2010年第二季度,冲销系数约为-1.25,属于过渡冲销,这段时期冲销力度非常大。大量国际资本的集中流入给我国国内货币供给带来巨大的冲击和通货膨胀压力,我国外汇储备急速增长,净国内资产也明显下降。2010年第二季度之后,冲销系数为与的系数之和,约为-0.73。这一方面是由于美国次贷危机蔓延,我国经济增长出现放缓迹象,货币当局有意放宽货币供给。另一个原因是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超大规模,央行通过票据发行冲销基础货币已经力不从心。冲销系数的变化与我国央票的发行规模相吻合。2002年9月,央行发行央行票据代替了所有存量国债,并将其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工具。2003年发行央票净回笼基础货币2694亿元,2004年净回笼6 690亿元,2005年到2007年发行央票的绝对数直线上升,到2010年7月央票存量达到最大,峰值约为4.75万亿元。从2010年第三季度开始,央行的票据发行明显减少,2011年央票发行量比2010年锐减66.67%。其他控制变量的表现为:货币乘数、预期汇率变动的系数显著为负,与预期一致。经常项目系数为正说明产出增长带来信贷扩张压力超过了对冲外汇占款的紧缩压力,不过并不显著。通胀变化、周期性产出及财政赤字的系数为正,不符合理论预期,可能的原因是我国的经济过热离不开信贷的扩张,与信贷扩张正相关。

2.2 针对不同来源外汇储备的冲销政策

从表3可以看出,经常账户的变化并不会显著影响央行的净国内资产,且其系数仅约为-0.14,这表明冲销行为并不是针对经常账户的。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经常账户顺差对国内信贷的影响途径有二。一是产出效应,经常账户的顺差通常也意味着产出的增长,产出增长带来更大的货币需求,因而对货币供给有扩张压力。二是财富效应,经常账户顺差使得净国外资产增加,带来基础货币的被迫扩张,央行为维持国内货币市场的平衡需要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因而经常账户顺差对净国内资产的变动影响是不确定的。当两种效应的影响相当时,净国内资产对于经常账户顺差的反应是不显著的,也即央行不冲销经常账户。

而资本账户Kt的系数显著为-0.95,表明资本账户顺差时央行会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基本上完全冲销了其带来的基础货币的扩张。而Dumcrisis×K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在2010年第二季度之后央行对资本账户的冲销力度显著下降,约为-0.5。这与2010年之后我国新发现央票规模减小,到期央票回笼资金,导致央票的净发行额迅速减小的事实是相吻合的。

3 结论

本文基于BGT模型的思路,构建了一个修正的抵消系数和冲销系数联立方程,并且探讨了针对不同来源外汇储备的冲销政策,得出结论如下。

国际资本流动对货币政策的抵消系数为-0.432说明中国的资本管制处于中等水平,若考虑近几年通过地下钱庄等隐蔽渠道流入我国的外国资本,此抵消系数可能会更大。从理论上讲,为了维持货币政策独立货币当局应加强对资本流动的监控。但人民币国际化、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都要求资本账户完全开放,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可以预见资本控制会越来越困难。

货币政策对国际资本的流入经历了从基本不冲销到过度冲销,再到大部分冲销的不同阶段。且通过区分不同来源的外汇储备对净国内资产的影响,得出了央行冲销资本账户而不冲销经常账户的结论。从2010年第三季度开始,央行的票据发行明显减少,2011年央票发行量比2010年锐减66.67%。一种解释是央行为了应对经济增长放缓趋势而释放流动性,另一种解释是央票发行带来巨大的冲销成本央行已无法承担。第二种解释则表明我国货币冲销的能力在下降。

在资本管制越来越困难和外汇冲销能力下降的情况下,我国面临着币值稳定和货币政策自主的两难选择。作为一个独立的超大经济体,货币政策自主是我国必须要坚持的,因此较为弹性的汇率制度将是我国唯一的选择。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步释放外汇市场升值压力是唯一的根本解决办法。自2012年4月16日起,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区间由之前的0.5%扩大到1%,会一定程度上减轻货币当局在外汇市场的干预压力和国内货币市场的冲销压力,使货币当局在调控国内流动性方面有更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孟祥君,黄武俊.三元悖论与中国货币政策的选择.现代管理科学,2011;(1):50—52

[2] Aizenman J,Glick R.Pegged exchange rate regimes,a trap.Journalof Money,Credit,and Banking,2008;40(4):817—835

[3] Argy V,Kouri P.Sterilization Policies and the Volatility of Internation-al Reserves.National Monetary Policies and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1974:209—230

[4] Ouyang A,Ramkishen R.Monetary sterilization in China since the1990s:how much and how effective?.University of Adelaide:Centre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tudies Working Papers,2005

[5]黄武俊,陈漓高.中国国际资本流动与货币政策动态关系:1994-2007—基于BGT模型抵消和冲销系数分析.经济科学,2009(3):36—48

[6]王永中.中国资本管制与外汇冲销的有效性-基于抵消系数和冲销系数模型.金融评论,2010;(1):49—65

[7] Brissimis S N,Gibson H D,Tsakalotos E.A unifying framework foranalyzing offsetting capital flows and sterilization:Germany and theERM.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2002;7:63—78

[8] Ouyang A,Ramkishen R,Thomas W.China as a reserve sink:theevidence from offset and sterilization coefficients.Hong Kong:Insti-tute for Monetary Research Working Paper,2007

[9] Aizenman J,Glick R.Sterilization,monetary policy,and global fi-nancial integration.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9;17(4):777—801

[10] Glick R,Hutchison M.Navigating the trilemma:capital flows andmonetary policy in China.Hong Kong:Institute for Monetary Re-search Working Paper,2008,No.252008

[11] Mansour L.Hoarding of international reserves and sterilization indollarized and indebted countries:an effective monetary policy?.France:GATE Working Paper,2012,No.1208.

流动政策 篇8

一、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政策在各地逐步推行

当前, 我国各地先后不同程度开展了城乡教师流动实践, 部分地区还制定并推行了相对稳定的城乡教师流动政策细则。2012年4月, 武汉市出台教师流动政策, 规定义务教育学校50周岁以下男教师、45周岁以下女教师, 在同一所学校任教满6年的, 原则上要在区内进行流动, 各区每年参加区内流动的教师人数要达到符合流动条件教师总数的7%以上。这一措施无疑对于淡化教师身份管理及教师区域管理有着重要作用, 同时也能促进师资在区域内的均衡分布。此外, 我国东部沿海如江苏省、东北地区如沈阳市都率先展开了教师流动工作, 并且一直不断推进。例如2010年, 江苏省教育厅在《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 (草案) 》中明文规定“教师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教满六年的, 应当流动”, 而在同年颁布的《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 再次明确“区域内教师和校长定期合理流动”, 其中几年流动一次、如何流动等, 考虑到各地的教育水平和现状差异很大, 省里不做统一安排。不过这一没有设定年限, 而是将具体的实施细则交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的做法, 仍旧引起了很大争议。有的人认为“不规定教师、校长流动的具体年限, 法规就不好实施, 容易导致好看不中用”。而正是在这样不断的争议声中, 教师流动政策逐渐在各省各区县推行开来。

2010—2011年, 笔者因导师尹力教授承担的无锡市地方教育制度创新项目而两次赴无锡市A区进行教育制度的调研工作, 其中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当地的教师流动。通过对部分学校教师、校长、管理者的访谈, 笔者初步了解到教师流动中包含的复杂关系, 涉及从校长、教师 (包括一线教师与中层管理者、主科教师与副科教师、优秀骨干教师与非优秀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与中年教师等等) 、流入校和流出校、地方教育部门以及学生和家长的多方面的利益。其中的复杂情况可想而知, 这也给教师流动政策的执行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基于此, 选取某一地区做具体而细致的分析, 特别是选取一个特定的视角阐释, 将有利于我们对教师流动政策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 从而更好地发现问题、提出对策。

二、A区教师流动政策总体实施情况良好, 但也凸现了政策争议点

1. A区教师流动政策的稳步推进

通过对A区2011年教师流动情况的资料搜集和访谈了解到, A区在2011年流动出去的教师共333名, 其中义务教育阶段教师319人。在这319名流动教师中, 其骨干构成、关系类型以及学科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

注:其中有一名教师属于从小学流动到幼儿园, 不将其纳入学科内计算。

从上图中能看出, A区义务教育教师流动数占该区教师总数的比例大约在10%左右, 没达到指标规定的15% (《无锡市A区教育局2011年教师流动工作设想》文件中“流动比例”明确规定为15%, 其中骨干教师须占15%, 简称“双十五”原则) ;骨干教师流动率与规定的15%的指标还略微有差距, 但已经达到了10%以上。流动教师的组织关系中, 人事关系不调动和人事关系调动的比例相当, 还有少数属于教师借调;从流动教师的学科构成可以看出, 主科流动占绝大多数, 副科则多少不等, 分配不太均衡, 例如政治、地理老师只流动了1名。但值得肯定的是, 这些数据对比往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例如2009年全区中小学教师流动率仅为5%左右, 骨干教师流动率仅为3.5%。这一进步, 不仅仅得益于教育部门的推进工作有力有据, 更是由于几年下来, 教师流动工作已经渐渐形成氛围, 推行起来并不困难。而从这一进步中, 也应肯定教师流动政策的逐步完善对于优化师资配置,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2. A区在执行教师流动政策中凸现的争议

不过, 问题仍然存在。这些基本数据中体现出的问题恰好是目前教师流动政策在地方执行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制约和争议。首先, 教师流动要形成一个怎样的规模?15%的指标规定并不少见, 在沿海发达地区包括中部如武汉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 都沿用了15%的比例。这意味着, 基本上6年下来, 一个学校的教师就会全部换掉一轮, 而不再是老面孔。它究竟科不科学、适不适合当地实际, 还有待考量。

其次, 骨干教师要占到流动教师数的15%的规定, 固然是考虑到流动要达到实效就应该有优秀教师来保证, 但这样的规定会不会影响一个学校本身的发展?尤其是一个学校常常有一些特色学科, 校长在自身学校的发展建设中是不舍得让真正优秀的教师流走的, 因此实现15%骨干教师流动的真实性将受到质疑。此外, 谁流动、谁不流动常常是教师们忧虑的问题, 他们担心这将成为中层管理者及校长玩弄权力、实施打压排挤的工具。

再次, 教师从一个学校流动到另一个学校, 关系类型的不同决定了薪酬的多少。目前正值教师绩效工资备受争议的时候, 教师流动问题叠加在绩效工资上, 使得情况更为复杂。教师流动属于教师的人事变动, 如果流动教师的人事关系还留在原来校, 那么工资、待遇都依照原来校发放。这里就需要原来校对流动走的教师平日的工作绩效进行评定, 无疑增加了复杂性;如果流动教师的人事关系也跟随流动到其他校, 那么他的工资、待遇就不一样了。但凡出现教师现在拿到的工资比他流动前还要少的情况, 一定会大大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因此, 教师一旦普及流动, 对于薪资问题就应该要有相应的保障措施。至少应当保证流动教师的工资不应比流动前少, 让教师们感到自己的利益是受到这一政策保障的。

最后, 究竟各个学科要流动多少教师数?现在很多地区在执行教师流动政策中不是没有完成指标, 而是其中结构的合理性有待提高。特别是在农村薄弱地区, 教师的结构性短缺显著, 流动过去的教师有时并不符合当地的实际需要, 于是造成流动教师身兼数科、身兼数职的现象。事实上, 各学科的流动教师数应该根据当地学校的实际需要来决定, 教育部门应对相关的学校教师需求进行考察, 然后再划分好对口流动的学校, 使得供需也能达到对称。

三、基于A区情形, 对教师流动政策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综观已有的城乡教师流动实践, 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制定与运行机制, 导致城乡教师流动或流于形式、虎头蛇尾, 或在执行中遭遇巨大阻力、事与愿违。无锡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实行教师流动时间较早, 力度较大, 可以说是做得较好的地区。但是, 就其实效性而言, 连教育部门的人员也表示“很难说”。基于此, 对各利益相关者的态度、立场进行分析显得尤为必要, 可借此凸显政策涉及的冲突从而分析其实效性偏低的原因。

1. 各利益群体如何看待教师流动政策

(1) 对政策的直接对象教师而言, 他们普遍认为教师流动政策需要其付出诸如经济 (薪酬、交通等) 、职业成长、社会生活 (家庭为主) 等成本[2], 这不利于他们自身的利益诉求。有的老师怀揣教育理想而甘愿赴农村交流, 却可能因为交流中各种区域文化差异、人际关系、教学对象差异、业绩考评差异等众多新问题而叫苦不迭。

一名受访教师这样谈道:“可能我个人比较安于现状, 对培养我的学校有感情, 心里更多的是不愿意离开, 更不愿意到陌生的环境去工作。加上路途、交通、照顾家人等因素, 说实话, 我不太愿意流动。”

还有的校长表示, 教师工作有特殊性, 各校对学科、学段的不同要求以及教师工作上的连续性使得教师不适宜流动。在我国, 虽然教师工资不算高且压力大、负担重, 但不少人还是会因为教师职业的稳定性才去选择当教师。现在这一优势被剥夺, 部分人将会重新考虑其职业选择。更坏的影响是, 有些教师担心“被流动”或为了流动到好学校而不安心教书, 跑关系、走后门成了家常便饭[3]。

(2) 就校长来说, 一些好学校的校长为了保住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来好不容易换来的成绩, 避免几十年的努力付诸东流, 想方设法、挖空心思地把那些优秀教师留下来, 让一些教学水平不高的教师流动出去。一位校长表示, “骨干都在中层岗位, 聘期三年, 哪怕短期交流也会影响三年校本提升”。试想, 这样的流动对农村教育何益?同时, 一旦教师流动后, 该流出校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升反降, 校长则会有一种无法向家长交代的无奈感。

自从《纲要》中明确规定了建立“校长交流制”后, 校长也要“流动”, 如此一来, 有的好学校、特色学校可能因此失去了发展的主心骨, 毕竟校长对一所学校的发展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3) 对于家长而言, 他们为孩子选择学校, 甚至尽可能为孩子选择教师。在孩子学习背后默默付出和操尽心力的家长, 最大的愿望无非是自己的孩子能拥有稳定、优越的学习环境, 即便不是最优秀的师资和最好的学校, 但最起码也应该保证稳定性。所以, 家长是不愿意自己孩子的老师经常更换的。且不说流动能不能带来好老师, 单就孩子对于新教师的适应以及师生间的相互适应来说必定需要一个或长或短的时期。一位受访农民工家长这样说道:“国家有这个政策自然是好, 我们也希望孩子能得到更好的老师的教育。但就是怕这些都是表面工作, 孩子得不到真正的好处, 反倒还会产生一些不适应的问题。”而现在学区房的大批涌现, 也使很多家长对教师流动政策持抵制态度。一位母亲谈道:“我们夫妻俩贷款好不容易买了名牌小学的学区房, 可既然要实行教师流动, 好学校的教师都轮流到普通学校去, 普通学校的老师都进名校, 那名校就不是名校了。这么一来, 这个学区房买得岂不是一点意义都没有?”

(4) 流入校、流出校则更是存在着各自为“流动”支付的成本。当城市校或优质校作为流出校时, 常常发生城市校、优质校的教师被交流出去后其原本的师资正常结构被打乱的情况, 影响了正常的教学, 也影响了学校的发展规划;当城市校或优质校作为流入校时, 很可能农村校或薄弱校流动来的优秀教师并不能很快地适应其学校的教学工作, 有的还需要学校投入新的成本对其进行培训。当农村校或薄弱校作为流出校时, 一旦其优秀教师流入城市, 原来为培养优秀农村教师而花费的成本就都白费了;当农村校或薄弱校作为流入校时, 接受流入的城市优质师资却不一定能适应学校自身的发展, 或者他们根本就是消极交流, 无心建设, 这样对农村校、薄弱校来说更是可悲[4]。而最终的负面影响如果落在教学中, 那么学生就是更大的受害者。如此一来, 政策就完全与其政策目的南辕北辙了。

(5) 至于地方教育部门, 由于国家对各省的教师流动虽没有明确的规定, 但却抱着特定的期待, 导致各省、市制定下来的规章制度有的是迎合中央的意愿, 有的则想要标榜功绩, 其政策并不真的符合当地实际, 很多规章制度常常不健全、不到位;再就是也没有考虑到当地各校之间的关系问题。对于政策执行的实效, 很多地区教育部门并不敢或者不愿多想, 有的甚至选择形式上的流动而逃避政策执行的实效问题。一位教育部工作人员谈道:“由于有的偏远乡镇学校与市区校其直属体制不一样, 给真正意义上的流动带来困难。在我们无锡市A区, 对有普通小学、分校、办学点的学校确实需要由中心统一指挥流动, 从而达到均衡。但对于其他学校是否也需要大面积流动, 我们有所怀疑, 这样的工作不好做, 就怕是为了实现数字而流动。”

2. 教师群体内部的纷争

(1) 一线教师与中层干部:一线教师是学校教师队伍中的绝大多数, 也构成了教师流动的大部分, 这一群体常常会将自己与中层干部对比, 如果看到中层干部因为职权的作用而能选择不流动或流动到好的学校, 那么一线教师们多会产生不满与不平衡。而在实际中, 中层干部确实可以利用自身身份影响到教师流动的指标敲定, 从而维护自己的利益。

(2) 主科教师与副科教师:现今教师流动在涉及城市校、优质校的教师对农村校、薄弱校进行援助交流时, 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是:教师流动的结构不正常。主科教师流动得多, 而农村真正所缺的是副科教师的流入。由于一个学校本身在音乐、体育、美术这样的副科上师资就不多, 因此城市校、优质校也不太愿意将自己的副科教师流动出去。这样的话, 主科教师常常会因为自己的工作量比副科教师大、工作压力比副科教师强, 却相比副科教师而言更容易被流动出去, 产生不平衡和不安的心态。某些情形下还会影响到教师之间的关系。

(3) 优秀骨干教师与非优秀骨干教师:一个学校常常会以其优秀骨干教师为荣, 这也是学校实力的一种体现。那么在教师流动政策中, 由于鼓励骨干教师流入农村校、薄弱校, 且在无锡的教师流动政策中被明确规定为“双十五”原则, 即“专任教师轮岗交流比例不低于专任教师总数的15%, 区教学新秀 (班主任新秀) 及以上骨干教师交流比例不低于骨干教师总数的15%”, 注定了骨干教师逃不过“流动”的命运。有的骨干教师觉得自己拼命工作干出这么好的成绩, 现在说流走就要流走, 难免出现自觉吃亏或教学积极性受到打击的情况。而非优秀骨干教师则可能出现“反正优秀了也要被流走, 我还不如就这样”的心态。

(4) 青年教师与中年教师:A区在对教师流动的条件中规定“在同一学校任教 (在职) 满6年以上的专任教师”优先考虑交流, 因此刚好满6年的青年教师由于年富力强, 常常是被优先考虑交流出去的, 这有可能导致青年教师不满。而同样符合流动条件的中年教师则常常被学校保留。A区一位校长坦言, “我们最珍惜的其实是处于30多岁的中年教师。因为他们这时工作经验也有了, 家庭已基本稳定, 同时有了小孩的对学生更有爱心。因此他们处在教师的黄金年龄”。他们一旦真的流动, 在家庭、心理上将会付出更大的成本。所以一般情况下, 学校对这些教师的流动会有所保留。

四、肯定成就, 认清矛盾, 鼓励地方不断完善政策设计

目前, 各地教师流动政策仍在不断的推进中。无锡市在高位均衡教育理念的推动下, 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教师流动政策的有效执行。例如:教育局和学校一起合作制订落实轮岗流动计划;任命督导室等相关科室负责考评;召开推进会, 加大宣传, 明确提出流动指标;教育局出台相关政策, 建议学校结合幼小衔接、中小学衔接、学校校际联动等活动, 进行骨干教师合理流动;要求有普通小学、分校、办学点的由中心负责完成轮岗指标。同时教育局层面通过结合“职称评定”, 以骨干教师、优秀教师评选为契机, 加大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动的推进力度等等。尽管这些措施可能只在某一方面起到有限的作用, 但不可否认, 教师流动在这样不断的政策改进中将会一点点靠近政策目标, 这对我国教育均衡发展和教师队伍的优化配置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不过笔者认为, 如果不能尽早实现教师身份的公务员化以及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的要求, 那么就不能对教师流动政策赋予太高的政策期待, 不能将它定位为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主力。否则, 这个政策容易因过高的期许和有限的作用而流于形式。

因此, 目前对教师流动政策执行中的困境和低效现象, 不仅需要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角度对其运行机制和制度构建进行研究, 还应当从微观层面对政策在一所学校的具体执行情况及学校内部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方案设计。这个政策事关教师的人事安排, 通过对一个地区教师流动内部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的展现、分析, 抽出现实中的问题;再将其放入政策的视域内去探讨其症结, 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从而开出真正能“治病”的药方。

参考文献

[1]顾明远, 石中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贾建国.我国教师流动制度创建中的利益冲突及其协调[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8) .

[3]卢俊勇, 陶青.对教师流动制的原理与问题分析[J].当代教育管理, 2011 (4) .

货币政策从紧多手段收回货币流动性 篇9

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意味着货币政策紧缩力度将进一步加大。首先,为提高金融调控的效率,货币政策在执行中,将在继续协调使用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工具的同时,加强对价格型工具的运用。估计在2008年金融调控中,“三率”——利率、汇率、存款准备金率将继续调整,实际利率和汇率水平将告别“名紧实松”的状态,公开市场操作也将灵活运用。其次,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的协调和配合将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将适时、适度调整,形成动态协调配合机制,更好地发挥综合调控作用。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在解决结构失衡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的通货紧缩中,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刺激内需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近一轮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稳健不足、实际偏松的现象,也将真正回到“稳健”的轨道上来,与货币政策形成紧缩合力。

还可能有不对称加息

2008年通货膨胀压力将持续存在,物价上涨压力主要来自以下方面:首先,国家将不断完善资源性产品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价格机制,理顺土地、石油、天燃气、煤炭、电力、淡水等资源性产品价格。这会增加其下游产品的生产成本,抬高部分生产资料产品的价格。

其次,劳动力工资上涨加大物价上涨压力。“调高、扩中、保低”的收入分配政策说明,增加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将是未来政府重要工作方向。增加这部分人的收入,意味着大部分工业企业和第三产业企业将会增加工资支出。而工资支出的增加最终必定会传导到产品价格上。

再次, 2008年美元可能会持续走软, 以美元标价的国际油价、粮价、有色金属价格还会在高位波动, 甚至上涨。受国际传导影响, 国内相关商品价格也将维持高位, 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仍存在。我们预计, 2008年CPI涨幅将达到4.5%左右。而经过2007年的六次加息, 一年期存款名义利率为4.14%。按照2008年CPI涨幅为4.5%计算, 在扣除5%的利息税后, 实际利率仍为负利率。为避免负利率对经济金融的稳定运行产生负面影响, 利率仍有上调的必要。如果存款利率恢复到正值并逼向均衡利率, 货币政策应能起到稳定通胀预期、控制资产泡沫的效用。

资料来源:人民银行网站(按中间价计)

很多人认为, 加息政策使用的空间主要来自外部限制。美联储已在降息, 如果中国持续加息的话, 中美利差将缩小, 或将进一步吸引国际短期资本流入我国, 并加剧国内流动性过剩的压力。但就目前形势而言, 具有很强的投机性的国际游资, 进入我国投机套利, 主要是选择进入具有极大投机潜力的股市、楼市。因此, 中美利差对国际短期资本的影响已基本失去意义。因此, 在利率调控上, 要从国内经济运行需要出发, 不能囿于中美利差的限制。如果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加大, 经济过热趋势愈加明显, 应选择自主加息。预计2008年仍有加息1至2次的可能, 考虑到存贷利差对商业银行放贷的刺激作用以及贷款利率过高对实体经济增长可能产生的冲击, 在加息时, 央行可能选择不对称加息、结构性调整, 根据需要, 对不同期限的存贷款利率不同程度地调整, 也可能维持贷款利率不变, 仅提高存款基准利率, 从而实现存款实际基准利率由“负”转“正”。不对称加息有助于缩小存贷款利息差, 减弱商业银行利润对利差和贷款规模的依赖, 从而有效地抑制商业银行过强的贷款扩张冲动。

货币与贷款增速将趋缓

信贷和外汇占款是推动货币投放增长的两个重要力量。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 2008年美国经济增长将放缓, 并带动世界经济增长放缓, 我国出口面临的外部需求将有所减少。此外, 受我国“促进口、压出口”的外贸政策影响, 2008年出口增速将有所放慢, 同时进口增速将保持平稳或小幅加快, 从而导致贸易顺差过快扩张的势头减缓, 并使得外汇占款带来的货币投放压力有所减轻。在外汇占款和人民币贷款增长均高位趋缓的双重作用下, 2008年货币投放也将减速, 预计M2同比增速在16%左右。

2007年以来,贷款增速持续攀升,在8、9、10月份这样往年的相对淡季,依然出现同比增加较多的情况,信贷投放过快的势头并未得到控制。11月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7.03%,增幅比上年末高1.93个百分点,比2006年同期高2.23个百分点。2007年前三季度, 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新增规模已超过2006年全年新增贷款规模。1至11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3.58万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多增6203亿元。从期限结构上看,贷款仍保持中长期化势头。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速由年初的21.5%提高到11月末的24.5%,中长期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也由年初的47.2%上升到11月末的49.9%。从部门结构看,“居民户”已取代“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成为贷款需求的主力军。从居民户贷款同比多增额占各项贷款同比多增额的比重看,除一季度占比较低外,此后占比均高达60%以上;特别是二季度以后该比重出现明显的持续走高趋势,前9个月居民户贷款同比多增额占各项贷款同比多增额的比重高达85%。

在央行与银监会不断提示贷款风险,要求商业银行控制信贷投放的背景下,2007年信贷投放仍然过多,信贷政策面临失效的尴尬境地。我们认为,正是商业银行改革和上市造成银行放贷意愿和能力提高,造成信贷内生性增长,削弱了信贷政策的效力。2003年底启动的以制度变革为主线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在经过四年后,工、中、建三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通过注资、财务重组、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等步骤,已经顺利完成任务,而交通、华夏、中信、兴业等股份制银行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等地方性商业银行也已在完成改革、上市任务。商业银行改革、上市的结果是资产质量普遍大幅提高,放贷能力显著增强,企业化运作成为常态,利益最大化的取向更加明显。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的变化使其由“听令于政府、听令于央行”转为“听令于市场”,因此,当企业和居民贷款需求旺盛时,商业银行必将积极放贷。

在存贷利差收入仍然是商业银行主要收入来源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完成改制和上市,银行贷款扩张的动力和意愿仍较强。而经济的强劲、持续、高速增长给广大企业和居民带来了良好的收入增长预期,企业家与消费者信心在不断增强。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07年三季度消费者信心指数为97,为近三年来最高水平。三季度全国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43,继续处于景气高位。预计企业和居民的乐观情绪将持续到2008年,贷款需求仍将保持较旺盛的势头。

不过,需要看到,受“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影响,贷款需求会有所下降。央行发布的全国银行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贷款需求景气度在四季度大幅下降,贷款需求景气指数较上季大幅回落了2.6个百分点至66.8%。在各行业贷款中,房地产业和教育贷款需求降幅最大;在各类企业中,小型企业贷款需求下降最为明显,中型企业次之,大型企业降幅微弱。在不同用途贷款中,个人消费类贷款尤其是个人购房贷款降幅最突出。此外,据报道,银行监管部门对2008年银行信贷投放规模和进度给予了较为严格限制,违规处罚更加严厉,2008年信贷政策从紧的程度将大于2007年。总体来看,受“从紧”的货币政策影响,以及2007年9月份以来央行与银监会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影响,预计2008年信贷过快增长的势头将有所放缓,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将达到3万亿元。

股市分流储蓄存款速度将减慢

近两年股票价格快速上涨带来了丰厚的资产收益,而持续为“负”的存款利率则降低了储蓄存款的吸引力,从而促使居民减持银行存款。2007年以来,伴随着股指的节节攀升,储蓄存款增速自2007年1月起持续下滑,10月末,人民币储蓄存款同比增长3.7%,同比增速自2006年1月份的高点累计下降17.4个百分点,创2001年以来的新低。10月中旬以来,伴随股指下跌,央行加息,居民投资股票和基金的兴趣下降,1 1月末,储蓄存款同比增长4.27%,储蓄存款增速持续下降的势头有所企稳。自2005年下半年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引发股市走出的新一轮牛市行情,在经过2006年持续上涨,2007年快速攀升后,预计2008年股市的增长势头将有所放缓,股市对储蓄存款的分流力度也将有所降低。

居民储蓄存款来源于居民收入,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有利于储蓄存款的增长。2007年,经济快速增长也给居民带来了实惠,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3.2%,增幅高于上年同期3.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4.8%,高于上年同期3.4个百分点。2008年,在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为刺激内需,政府将加大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国民收入分配逐步向居民倾斜,如上调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等,预计居民收入仍将快速增长。

在央行不断加息的刺激下,在股市调整、楼市成交低迷的影响下,城镇居民储蓄意愿在2007年四季度止跌回升,投资股票和基金的热情降低,购房意愿低位徘徊。央行发布的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自2007年二季度,居民认为存款利率“适度”的比例逐季攀升,由一季度的39.6%提高到四季度的46.3%,并达到调查以来的最高水平。四季度,认为“更多储蓄”合算的居民占比为30.2%,改变了连续四个季度下跌态势,比上季度大幅提高4.9个百分点。无论从居民收入增长、居民储蓄倾向来看,还是从储蓄存款分流因素来看,2008年储蓄存款增长都有望回升,2008年储蓄存款同比增速可能回升到10%以上。

2007:控制银行体系流动性“组合拳”中有创新

在控制银行体系流动性方面,2007年央行除了采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和公开市场操作这些常用的数量型工具外,还推出了吸收特种存款和特种国债市场化发行等创新工具,主要采取的措施有:

(一)先后十次调高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将人民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9%提高到14.5%,达到了198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此外,还将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由4%上调至5%。

(二)公开市场操作仍以发行央行票据为主。在央行票据发行中,采取了市场化发行与定向发行相结合的方式。截至目前,央行已先后对部分贷款增长较快、且流动性充裕的商业银行发行6期定向央行票据,共7050亿元。

(三)2007年10月下旬和12月底,央行在时隔20年后两次启用特种存款,以回收城商行及农信社的流动性。

(四)通过特别国债市场化发行和以特别国债为质押的正回购来回收流动性。6月下旬,经人大常委会批准,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15500亿元人民币,购买约2000亿美元外汇,作为组建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资本金来源。截至2007年12月中旬,已累计发行特别国债七期,其中,8月29日发行的第一期额度为6000亿元特别国债和12月11日发行的第七期额度为7500亿元特别国债,均由财政部向中国农业银行发行后,再由央行向农行购买,最终由央行全额持有,其余2000亿元特别国债则由财政部面向社会公开市场化发行。1.55万亿元特别国债均为10年期、15年期的长期国债。截至12月中旬,已累计完成特别国债市场化发行五期,共1739.1亿元。

由于直接面向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公开发行,特别国债的市场化发行起到直接回收流动性的作用,而绕道农行由央行购买的特种国债操作,虽然对市场流动性基本没有影响,但增加了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2007年9月5日, 央行开始以特别国债为质押的正回购操作, 截至11月1日, 通过国债正回购操作回收流动性达2300亿元。

尽管人民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提高到14.5%, 但面对流动性过剩持续存在的局面, 存款准备金率仍有继续上调的空间。据测算, 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1 4.5%已经对银行资金形成实质性压力;上调至15%以上银行将可能被动压缩债券、信贷等资产规模占比, 考虑到商业银行的承受能力, 预期未来存款准备金率高点在17%左右。因此, 2008年存款准备金率仍有2%至3%的调整空间。除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锁定流动性外, 定向和市场化发行央行票据、运用特别国债进行正回购等公开市场操作, 仍是控制流动性的常规工具。此外, 特别国债市场化发行、特别存款、货币掉期等创新手段, 在2008年仍将发挥一定作用。8�8珚8�

政策建议

化解“外升内贬”矛盾适度加快本币升值步伐

为缓解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结构性矛盾,2008年在保持人民币小幅升值的前提下,可能通过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扩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区间等方式, 来适度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目前人民币升值主要体现在对美元的汇率变化上,由于国际市场上欧元对美元走强,人民币对欧元反而是贬值的。因此,在引导人民币小幅升值的问题上,未来不仅要实现人民币对美元的小幅升值,更要引导人民币有效汇率实现小幅升值。

2007年以来,按照国际清算银行测算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计算,1至11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累计升值2.87%。与此同时,国内物价总体水平持续上涨,1至11月份CPI累计上涨4.6%,高于上年同期3.3个百分点。此外,资产价格膨胀仍在持续,股票、住房等资产价格高位攀升。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涨幅由1月份的5.6%持续攀升至11月份的10.5%。通货膨胀与资产价格膨胀让人明显感到人民币在国内的购买力下降。

产生人民币对外呈坚挺升值对内却疲软贬值的特殊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首先,美元持续走软给人民币不断带来升值压力。而在国际大宗商品(原油、有色金属、粮食等)仍主要以美元标价的背景下,美元持续走软将使得以美元标价的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当人民币升值步伐落后于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幅度时,以人民币标价的进口能源、原材料价格也会出现上涨,从而造成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高,传导到国内相关商品,形成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其次, 尽管人民币小幅升值, 但升值预期不减反增。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加大的影响下, 国际“热钱”也不断涌入我国。国际游资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投机性, 进入我国投机套利, 不会仅满足于兑换成人民币存入国内银行来获取稳定但有限的收益, 而是选择进入具有极大投机潜力的股市和楼市, 以获取高额利润。外部投机性资金成为推升我国资产价格的重要力量。x粖���x��

最后, 造成人民币内外币值走势不一致的根源, 在于我国国际收支失衡, 即巨额“双顺差”。在现行结售汇制度下, 巨额“双顺差”不断转化成外汇储备, 并形成大量外汇占款投放, 从而带来流动性过剩的压力。流动性过剩为国内资产价格上涨和通货膨胀提供了资金基础。9月末, 国家外汇储备余额同比增长45.11%, 增幅比上年同期高16.64个百分点。1月至9月, 国家外汇储备累计增加3673亿美元, 同比多增1983亿美元。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意味着通过外汇占款渠道投放的货币大量增加。9月末, 外汇占款余额同比增长40.22%, 比上年同期高4.98个百分点。8煀���8虋���8麏���

就实体经济的需要来看, 持续稳定的经济发展, 包括对外经济和内部结构调整等发展变迁, 所要求的往往是长期的和循序渐进的汇率波动。就虚拟经济、资产价格波动的需要看, 保持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小幅升值”的态势有助于缓解人民币升值预期。而人民币的过快升值会激发国际游资的剧烈变动, 对缓解人民币升值预期和防范金融风险, 都很不利。总之, 从经济和金融平稳运行的需要出发, 人民币汇率应保持小幅升值的态势, 切忌升值过急、过快。8�x�8髪8▕

流动政策 篇10

本文将对流动性的界定扩展到虚拟经济领域, 将经济社会中所有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变现能力和支付能力的金融资产视为流动性。这种界定方法突破了实体经济领域, 将衍生、证券、证券化以及乘数等虚拟经济领域的流动性都考虑了进去。将流动性拓展到整个社会经济相关领域, 充分考语到了虚拟经济运行对实体经济和流动性的影响。其流动性的度量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就我国当前经济运行的状况而言, 流动性的界定应该延伸到虚拟经济领域。随着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虚拟经济已经成为市场稳定的最主要影响因素。而虚拟经济创造出来的流动性数十倍于实体经济。所以, 将流动性的界定延伸到虚拟经济领域将更好的解释我国目前出现的流动性过剩现象。

二、我国过剩流动性的形成方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以及不断创新与发展, 流动性的形成方式出现了多渠道、隐蔽性、虚拟化的趋势。而我国经济的高位运行所造成的多投资或投机机会给流动性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下面结合我国实际介绍我国流动性形成的主要方式及特点。

1. 流动性的境外输入。具体来说, 游资的进入存在以下两种方式:

(1) 正式渠道输入。通过正式渠道即通过海关或外汇管理局备案的方式直接进入境内, 主要有贸易, 如虚报进出口商品价格、签订虚假贸易合同、预收或延迟账款、转移定价、循环进出口;投资, 如外商投资企业与境外投资企业虚报盈利状况、外商投资企业的虚假出资;单方转移, 如金融机构虚假拆借、企业和个人的虚假单方支付等方式。由于正式渠道存在备案, 所以通过正式渠道进入的流动性可以通过外汇储备与顺差额以及FDI的差额来近似估计得出, 2002年~2008年一季度外汇储备净增额-顺差额-FDI合计为3747.77亿美元, 这一项反映的是其他资本流入的合计, 对央行形成了巨大对冲压力, 成为潜在的流动性。

(2) 非正式渠道。非正式渠道主要指地下钱庄。上面介绍的正式渠道的方式同样也流行于地下钱庄, 并且是地下钱庄热钱流动的主要方式。另外, 通过出入境私自携带的方式也日益盛行。

2. 国内流动性的形成。

当前, 被关注的流动性形成方式主要集中在境外输入方面, 对我国境内产生的流动性分析主要集中在实体经济领域。基于实体经济的流动性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贷款量。其二定期存款的活期化。

三、流动性调控政策的困境

流动性形成向多样性、复杂性、隐蔽性以及灵活性方向发展给我国流动性调控政策带来巨大的挑战, 使调控效果大打折扣。就我国目前流动性过剩现状以及调控政策实施效果而言, 调控已经进入了两难的境地。

1. 入境流动性调控的困境。

由于大量的外汇被迫对冲到市场, 从而形成了流动性的过剩, 造成了资产价格的上涨, 通货膨胀等严重问题。过地下钱庄流入的热钱在地下钱庄这一环节就已经兑换成可以流通的货币直接进入市场, 不用通过商业银行的兑换, 货币监控与统计在这里失效。

2. 境内流动性调控的困境。

从2007年至2008年3月25号中央银行11次出手调高法定准备金率至15%的历史最高点;六次加息, 使一年期存款利率提高至4.14%的高位, 使得中美率差出现倒挂现象 (目前美国联邦基金率为2.25%) , 大大压缩了央行利率手段的空间。种种迹象表明央行的货币调控手段似乎已经捉襟见肘。在货币政策出现困境的同时, 常规的财政政策成效也被压缩。2007年底对贷款的强制限额似乎仅仅打压了股市, 只是让流动性的流向或投机的领域发生了转向。作为财政支出政策的债券发行也无法发挥最大的效果, 因为债券本身也具有极高的流动性。并且财政政策的调节被视为对宏观经济的干预, 有悖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思路, 而使得决策者不得不采取谨慎的态度。

四、流动性调控政策困境的解释

对于财政货币政策的困境, 究竟其原因, 笔者认为这与我国的国情与国民习惯有直接的关系。上面说过, 随着我国经济基本面的良性以及经济发展的持续良性运行, 不论国家、企业还是个人腰包都快速的膨胀了起来, 他们的收入并不是完全消费了 (内需不足) , 而是存在银行和自己的钱罐子里。由于近期投资机会的增多, 特别是2007年的股市飘红, 大量的潜在流动性成为现实。这些巨大的流动性是财政货币政策无法控制或无力控制的。虚拟经济的发展是货币政策的实施发生了变化, 虚拟经济的迅速膨胀不仅带来了资本市场的空前发展, 金融衍生品的增加, 更重要的是它影响着实体经济的方方面面, 虚拟经济的出现改变了货币政策传导的基础, 增加了传导主体, 使传导过程更加复杂。在虚拟经济日益发达的情况下, 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控制并不能及时控制过剩的流动性, 也不能从根本上控制流动性, 因为虚拟经济本身也在创造流动性, 并且其所创造的流动性要远远大于实体经济所创造的流动性。

在我国这种特殊的国情民情下, 流动性很大一部分来源于非正常渠道, 也有巨大的来自于没压抑的潜在流动性的释放。非正常渠道的流动性才是我国目前流动性过剩居高不下, 各种政策调控效果不明显的最主要原因。另外, 在金融市场日益发达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 虚拟经济的发展也必将空前绝后, 对流动性的界定应该拓宽眼界, 在充分注意到实体经济流动性创造的同时, 更要注意虚拟经济创造的巨大流动性。

对流动性的控制不是说采取某种单一的策略或手段就能解决的, 必须打组合拳, 使各相关部门协调行动。同时要兼顾其他政策实施的情况, 特殊情况下应该考虑一些特殊的调控措施, 某些局部的针对性的措施调控的效果可能更为明显。从根本来说, 对流动性的控制只是一种手段, 而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要保持经济的健康、良性、稳定、高速的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流动性形成的方式及特点, 及其相应的政策调节困境。并针对性的提出新的调控策略。

关键词:流动性,形成方式,调控,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爱俭:金融创新与虚拟经济[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年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流动政策】相关文章:

流动儿童教育公共政策论文04-22

流动人口计生政策知晓调查问卷05-08

流动儿童教育公共政策论文提纲11-15

人员流动04-30

流动05-02

收入流动05-07

流动人才05-19

流动子女05-31

流动党员管理05-24

集团人才流动04-09

上一篇:说明文教学也精彩下一篇:当归的药理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