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

2024-05-02

流动(精选十篇)

流动 篇1

在学校建设发展过程中,有很多令人感动的事迹。我知道,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不可能靠一己之力完成,靠的是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最难忘的就是学校老师齐上阵修建学校的场景,老师们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把学校的活当成自己家的活,不怕苦、不怕累,牺牲自己休息的时间建设校园。经过几年的努力, 学校的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

如今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无论是校舍建设还是教学仪器设备,基本上都能满足学校的教学需求。 看到学生们学习和生活的环境越来越好,学校发展好了,学生素质提升了,我感到非常开心,也非常欣慰。

流动 篇2

序言

本次策划方案针对城市“流动儿童”在城市化进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综合的阐释,并且对这些问题做出针对性的救助措施。主要结合企业、媒体、公益组织和社会爱心人士等社会各界力量,以看望、关心城市“流动儿童”,与他们面对面的交流与帮助。本次活动时间跨度长,涉及面广,所有的活动将有效的把义工团体与企业、企业与公益相联系,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促进全民参与公益活动、正面宣传爱心企业、增加企业的品牌力量,达成我们举办本次活动的目的一、策划背景

在不断加快的城市化的过程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由随进城务工的父母来到城市的“流动儿童”引发的一系列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据调查显示,这些“流动儿童”因父母工作原因,居住条件普遍较差,而且父母陪伴的时间少之甚少,这样更增加了孩子在城市里的“流动性”,导致不安全因素产生;再者他们对自己住的环境和邻居的印象消极,与城里同学深度交往缺失等,体现出流动儿童在更广泛的生活领域存在城市生活融入困难和适应不良。

二、策划内容

(一)策划目标:

(1)关爱城市的“流动儿童”,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2)号召社会各界关注城市的“流动儿童”

(3)为社会有爱心的人士提供志愿服务的机会

(4)通过志愿活动,给城市的“流动儿童”带去新知识、新的思想、新的理念,给他们送爱心,送关怀,从而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

(二)面向对象

城市“流动儿童”

(三)操作步骤

(1)做好前期

(2)征集志愿者和物资

(3)注意事项

(4)展开活动

(5)后续工作

(四)具体策略

(1)前期宣传:

1、把活动的策划形成规范的指导性文件,以投稿的方式给相关部门,以便对活动提出相关建议,使我们的行动有实际意义。

2、在留守学校进行展板或者集会宣传,与当地学校校长做好联系工作。

3、尽可能的使用各种媒体形式,将我们的活动进行全面的宣传,引起社会的广

泛关注。

4、借助各种媒体的力量发布征集志愿者的信息,以吸纳更多有能力的爱心人士投身于关注“流动儿童”的活动中来。

(2)面向社会和高校征集志愿者和物资:

1、尽可能的使用多种媒体宣传此次活动,征集志愿者,组织报名,通过考核确定成员,择优录取。

2、将关爱城市“流动儿童”的信息向社会公布,并鼓励有爱心的企业家或厂商将他们生产的有意于儿童学习生活的物资捐献一部分或者可以公益组织出资为儿童们置办需要的生活学习用品,例如书、笔、本子等等。

(3)注意事项:

关于活动展开:

1、严格把关,选出优秀的志愿者200人

2、加强志愿者的培训和管理

3、提前准备活动所需的物品和人力

4、随时与媒体取得联系

5、注意后续工作的报道

关于志愿者:

1、志愿者一律按规定穿戴统一服装,佩戴工作牌,保持良好志愿者形象

2、参加活动人员需服从分工,活动现场禁止志愿者嬉戏追逐。

3、注意保持活动现场的卫生,维护好现场秩序。

4、尊重他人、强调合作精神,遵守时间,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展现志愿者优秀的精神风貌。

5、时刻关注儿童们的人身安全,禁止他们有任何危险的行为。

6、志愿者不得单独外出活动,需要服从组织的安排,有事需向组长请示。

(4)展开活动:

1、将公益组织(100人)和志愿者(200人)分成两组

2、一组在与相关领导协商后去城市“流动儿童”集中的学校等教育场所,在带去企业提供的学习物资的同时,由我们的大学生志愿者给孩子们上一堂人生观、价值观的课,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另外一组分头到“流动儿童”的家里,陪孩子度过轻松愉快地没有家长的时光,告诉他们,大家没有忘记他们、社会没有忘记他们。

(5)后续工作

1、通过多渠道继续宣传发动社会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以赠送学习用具,生活用品及小礼品为主的关爱城市“流动儿童”圆一个愿望活动。

2、利用节假日和假期间组织义工和爱心企业代表走访城市“流动儿童”家庭,采用面对面交流,沟通,在关心他们的生活同时重点开展心理辅导。

3、有条件的爱心企业和市民家庭可作为周末爱心家庭,接城市“流动儿童”到他们家或者爱心企业度周末。

(五)媒体方案:

(1)影视媒体

①选取真实素材,通过对具有代表性城市“流动儿童”的现实生活进行拍摄、剪辑、制作还原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引起社会关注。

②采访社会各阶层,包括公益组织、学院、企业单位、媒体从业人员、普通公众等,形成VCR,向世社会呼唤爱。

③以城市“流动儿童”为题材,多角度、分阶段拍摄系列微电影,折射城市“流动儿童”难以言喻的生活体验、心灵感受及成长经历等。

(2)网络新闻媒体

全程跟踪拍摄,策划专题,针对与城市“流动儿童”相关人、事进行深入报道,传递正能量,呼吁全社会关爱城市“流动儿童”,帮助城市“流动儿童”。

(3)电视、报刊媒体

全程跟踪拍摄,策划专题,针对与城市“流动儿童”相关人、事进行深入报道,传递正能量,呼吁全社会关爱城市“流动儿童”,帮助城市“流动儿童”。

(4)微博

与新浪微博“微公益”合作,让更多的人参加关爱留守儿童行动。

三、方案分析

(一)项目SWOT分析

1、S:活动是一个公益活动,社会参与度高;活动经费由安利集团和爱心企业及组织提供,资金充足。

2、W:征集物资种类繁多以及志愿者队伍庞大,不便于集中调度。

3、O:通过此次活动,可以提升安利企业自身形象,增强安利在公众心目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关爱城市“流动儿童”,让他们心有所属,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4、T:城市“流动儿童”相对分散,不好集中;孩子本身心里闭塞,不便于心理沟通进而展开活动。

(二)可行性论证

1、从人力资源上分析:此活动招募社会上的青年志愿者及爱心人士参加,故人手充足,活动可行

2、从物力资源上分析:活动由安利集团主办,招募社会上的志愿者,经费不需要很多,赠与儿童们的礼品通过安利集团和有能力的个人或者企业厂家爱心捐赠,物质的支出可接受的,活动可行。

3、从社会现状上分析:城市“流动儿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社会上给予的关注越来越多,媒体的报道以及大众的参与将会使这次活动顺利达到预期目的,活动可行。

(三)创新性分析

1、将企业、媒体、公益组织以及社会大众完美的结合,真正达到全民总动员的效果。

2、影视媒体的介入,使活动以及儿童故事以微电影的形式向公众传播更能引起社会的关注。

四、方案评估

(一)预期效果综述

在安利的统一组织下,倡导并组织青年志愿者及其他社会爱心人士对留守儿童提供全面的志愿服务,使他们得到关爱,接受心理方面的辅导,学习上取得进步,心理上健康,行为上端正,成为一个独立,自强,自信的人。同时也给志愿者们一个锻炼自我的机会。最终吸引更多的社会人士来关注城市“流动儿童”的成长问题。

五、费用预算

1、从人力资源上分析:此活动招募社会上以及高校的青年志愿者及爱心人士参加,故人手充足。

2、从财力、物力资源上分析:由安利集团独立捐资助学30万元;招募社会上的志愿者,经费不需要很多,赠与留守儿童们的物资通过爱心捐赠。

3、影视拍摄支出:5万元

3、活动人员伙食300×10=3000元

人才流动很正常 高管流动须谨慎 篇3

以北汽为例,今年前5个月,北汽集团及下属五大板块,总监以上高层管理人员“流入”74位,“流出”仅13人,在“流出”的13人中,有10人属于集团内部“流动”,也就是说,北汽“净流出”人员仅有3人。对北汽大量引进人才的举动,包括组团赴欧洲一次性招聘了几十名专门人才,媒体却少有关注,仅仅对流出的3人大肆炒作,感觉这对企业形象和品牌是一种伤害。

我们以为,媒体这种看似“变态”的关注,其实是媒体的本性使然也,企业不必有过多想法。新闻界流传下来一句“名言”:“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同样道理,飞机天天安全飞行没人关注,偶然掉下来一架,就会全世界传播。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无论是官场还是职场,都是“能上不能下”。尽管对这种“腐朽”观念,大家口诛笔伐了几十年,可事到临头,无论当事人还是旁观者,照旧还是拿它做评判尺度。

以此观之,由上汽“流出”的三位:孙晓东、黄华琼、张宇光,原在上汽的职务并非关键岗位,到新东家后,职位都有明显的提升,所以大家就觉得“很正常”。但是,“3年合同期满”的北汽原总经理汪大总,改任分管单项的专务总经理,尽管这是在“极力挽留”后,按照他“本人愿望”安排的,但总归职务是降了,在媒体看来就有了炒作价值。

同样,由南汽引进的张欣,在北汽股份任排名靠前的副总经理,主管自主品牌乘用车,在旁观者看来是颇受重用。但不料在新车将推而未推出之时,合同尚未到期,他却选择了离开,自然也有“新闻价值”。还有李烘炉,虽然本人十分优秀,在北京现代工作的业绩十分突出,也还算“年富力强”,但毕竟是先退休后东山再起,当然不能不吸引媒体眼球了。

以我对张欣的有限了解,觉得他的离开,并非是一个好的选择,尽管可能新的职务更好听,权力会更大,收入会更多,但以他在南汽阶段给我的印象,是位不仅有才华,而且很有抱负,想干一番事业,不是个只为收入活的人。上南合作,使他失去了大展宏图的平台,就他个人而言,是一种遗憾。来到北汽,应当如鱼得水,但他却选择了离开。

在我看来,十年以前,甚至3年以前,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空间很大,且增速很高,加之真正大的、有实力的企业还没有形成,因此大小好赖企业都能很好地活着。但现在的情况不同了,经过连续两年400万辆的增长,中国汽车保有量具备了很大的基数,社会各项资源对汽车保有的承受能力受到了严重挑战,特别是一些特大城市,几乎到了极限,过去那种发展速度一去不复返了。此外,很多企业已经很具规模,仅百万辆级规模企业就有了3家,其他六七十万辆级的更多,市场已经不给一个白手起家的企业做强做大的机会了。

再说,放眼国内,特别是自主品牌,有北汽这样好的资源与人文环境的企业,屈指可数。我不信一个偏安于西南一隅,名不见经传的企业,能有比北汽更多更优质的资源?长安尚且要到北京寻求发展机会,仅凭一个张欣,能把它发展得比北汽更好?放弃北汽这个平台,仅就做事业而言,实在是个损失,我为张欣遗憾。

由此想说说人才流动问题。

改革开放前,我们这一代人以上,工作都是“组织分配”,而且是“一次定终生”,个人没有任何选择自由,一个档案和户口就足以把你卡死了。有顺口溜云:“共产党员是块砖,东南西北任党搬”,其实何止是共产党员,所有人都是如此。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还发生过多起人才流动引起的纠纷,有人还为此坐牢和承担巨额赔偿金。今天大家能享受到择业的自由,的确是“来之不易”。

话说回来,企业高管层,对于这种自由流动要持慎重态度,因为他们的一举一动,必然会对企业带来震动。至少在萌发了离职的念头后,很多准备要做的工作会因此而搁置,还会影响到上下级两个方向其他人的工作,有可能伤害到曾经效力过的企业。

看看这些年,所有车企都在不遗余力地招揽“海归”,但是点兵点将看看,引进的“海归”,除了赵福全在吉利外,有多少人在一个企业干满了3年?他们流来流去,不仅自己很难事业有成,对企业也是有伤害的。

流动 篇4

一、礼物馈赠与乡村社会关系网络

在下岬村, “随礼”已经成为村民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 是农村生活的一种生活方式。对大部分村民而言礼物馈赠已经成为一种负担, 但村民对送礼还是“乐此不疲”。阎云翔认为义务性的馈赠为村民培养、维持和扩大关系网提供了基本方式。有些学者认为乡村文化的运行规则和人际关系的运行方式是这种行为的强制驱动力。阎用黄借钱随礼的事例说明了, 礼物交换构成了一个道义经济的体系, 而道德原则超过了经济考虑。这一点遭到干咏昕的质疑, 他认为回礼行为可以用道德压力来解释, 但随礼时功利性的成本—收益的考虑远远多于道德的考虑。阎所列举的王姓家庭的例子, 即王在他的孩子们接近婚龄的时候才开始随礼, 说明送礼者在送礼时报着接受回礼的期望, 送礼者的行为完全是理性的, 而不全被道义所束缚。这恰好印证了干咏昕的观点, 同时也反映了阎论的矛盾之处。

人类学家受莫斯的启发, 将礼物馈赠视作一种创造、维持并强化各种社会关系的文化机制。阎在该书中也多次提到礼物交换使社会关系得以创造、维持和强化。同时提到中国近代乡村出现了人际关系网络的私人化和非正式化的趋势, 大量社区网络和亲属关系都被纳入私人关系网络, 这不是下岬村独有的现象, 在中国其它地方也发生了。

二、礼物馈赠的规则与人情伦理

作者认为互惠原则是下岬村礼物交换的基本原则, 并得出了四种具体的交换原则, 有学者批判认为这四个交换原则仅是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 而应该把礼物的交换过程看作一种动态的博弈, 送礼于西方人来说, 是即兴行为, 非强制性的, 但回礼完全是一种出于道德的回应, 这种博弈在西方只是一个回合。但是在下岬村礼物流动的过程是连续的、动态的, 行动者的行为不仅取决于本次博弈中对手的行为, 还取决于对下一次博弈中双方行为的预期。博弈的结果是行动者要么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得到村际社会的认同, 要么被排斥在村际人际关系网络之外。在博弈的过程中人们总是趋利避害的, 会设法采取有利于自己的行动。

阎著的一个新颖之处在于把感情因素纳入到了馈赠行为中, 而以往的研究大多致力于发现当地人的经济理性或宗教信仰。在结论部分, 阎云翔谈到了礼物和人情的关系, 礼物可以被视为一种符号, 或是一种依靠关系来传情达意的工具, 只有在地方道德世界里广阔的关系和人情背景下, 礼物关系的意义才会产生。在阎描述的地方道德体系内, 个人利益的追求与道德责任的履行是相互融合的, 礼物的价值维系着社会生活的长期秩序而非短期利益。而相应的, 作为经济发展的结果, 村民们与外来人打交道时, 倾向于运用人情伦理和关系网络, 工具性的联系纳入到关系网络中。

三、礼物交换关系中的权力与声望

下岬村的礼物交换遵循互惠原则, 但大多数村民送出的礼要比收到的礼多。阎云翔发现这种不对称流动由家庭发展的周期和社会地位等级两个因素决定。发现由于国家对村庄生活的强渗透和干部权力的运作方式, 在礼物交换中存在着不平衡。大部分的人类学家在其研究中认为单向送礼使得赠礼者处在优于收礼者的地位。

礼物流动的方向在下岬村则相反, 且单向送礼使得受礼者权力和声望的增加。阎将礼物交换情形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横向情境中的表达性馈赠。因为送礼者和受礼者不存在社会地位的差异, 一份礼物总是能带来相应的回礼, 交换是严格对等的, 礼物的流动表现出均衡互惠的特点;二是横向情境中的工具性送礼。送礼者有求于受礼者, 馈赠使送礼者获得影响受礼者的权力, 这种权力优势将随着对方的回赠而消失, 且这种馈赠不能给他带来社会声望, 反而使受礼者得到声望;三是纵向情境中的表达性馈赠。这是一种带有工具色彩的礼物馈赠, 送礼者都希望借此与受礼者建立良好关系以得到他们的保护, 至少是不被歧视性对待。受礼者没有还礼的压力, 没有回礼义务的负担;四是纵向情境中的工具性送礼。由于回礼的预期的存在, 受礼者的优势地位遭到挑战, 送礼者获得影响受礼者的权力, 即便这种压力微不足道, 但只要没有回礼, 影响力就会持续下去。

四、结语

对礼物交换中权力与声望流动情况的研究是该书的精彩处。阎发现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研究的礼物流动的模式, 它是单向的、非均衡的, 并且权力与声望流向受礼者一方。在这个发现的基础上, 作者得出了中国所特有的社会交换方式的结论。在中国, 互惠原则来源于人情伦理思想, 礼物没有精神, 是人的精神将双方联系起来, 同时, 作为物品它又是可以让渡的, 自身并不蕴涵任何超自然的力量, 不可让渡的是物品传达出来的人情;随礼不仅是一种道德义务的体现, 也是情感表达的工具;礼物的内容在变化, 但人们更重视礼物的象征价值而不是交换价值。

摘要:阎云翔通过分析黑龙江下岬村的社会生活交往, 发现了礼物交换的原则、模式及其所反映出来的社会关系网络运行方式, 以及感情因素在关系培养和人情维护方面的作用, 并发现权力与声望流向受礼者一方, 这与以往的研究恰恰相反, 弥补了中国的礼物与乡村人际关系研究的不足, 对中国人类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礼物流动,原则,模式

参考文献

[1]阎云翔, 李放春、刘瑜译:《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

[2]干咏昕:《礼物、礼物交换与文化——评阎云翔“礼物之流”》, 《民俗研究》, 2000, (1) :155。

流动 篇5

“以前,只觉得没钱受人歧视。城里人看我们的眼神和说话的语气总有一种优越感,所以除了工作,和他们交往不多。”来自河南的小蔡在北京一家汽车修理厂干了5年汽修工,“可是现在,就是攒够钱,没有北京户口,经适房、廉租房还有买车,都没法申请。”

在中国,像小蔡这样的流动人口超过2亿。《报告》指出,在城市快速“成长”过程中,“我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水平整体偏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比较突出。”

今年24岁的小蔡,老家在豫南农村,高中毕业后来北京打工。“来了就没想再回去,我要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不能再当农民工。”

今天的流动大军,“80后”正逐步成为主角。《报告》指出,新生代农民工规模不断增加,已占农民工整体的47.0%。他们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平均受教育年限达9.8年;不断向制造业集中,46.3%的新生代农民工是产业工人,比老一代农民工高出10多个百分点。

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发展现状存在新问题。他们平均月收入1660元,仅在社会服务业高于其他农民工群体;家庭月生活消费支出为1441元,仍以基本的生存消费为主;每周工作至少6天,每天工作达10小时,工作压力大,劳动强度高;具有脱离农村社保体系的倾向,又没有被纳入流入地保障体系。

在北京东直门的一个工地,49岁的陕西人赵成放下手里的推车,身后平地而起的大楼是他和工友们用2年时间建起来的。当被问及是否知道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如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他说家乡宣传过这事,但没记住。

目前,流动人口社会保险参保率仍然较低。《报告》显示,就业的流动人口中,52.0%没有参加任何社会保险,特别是在工伤风险较高的采掘、制造、建筑业中,参加工伤保险的比例分别为58.4%、48.9%和25.1%,远未达到《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全部参保要求。

流动人口房租负担重。3/4的流动人口家庭在流入地租房居住,房租平均每月387元,超过流动人口家庭总支出的1/5。41.5%的流动人口租房者认为目前的住房支出已经达到或超过自己能承受的最高房租。

流动人口家庭抗风险能力弱,低收入阶层入不敷出问题严重。4.5%的流动人口家庭人均收入低于500元,27.0%的家庭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20%的最低收入家庭收入与消费支出比为1∶1.12。

流动人口自身竞争力弱

84.5%的劳动年龄流动人口无任何职业技术职称

“与欧洲国家城市化初期不同,中国进城农民工没能迅速转为城市市民。”原中国社科院人口所所长田雪原分析,这既有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的原因,也有流动人口自身竞争力较弱、不适应现代工业社会和城市生活要求的因素。

城市的流动烟囱 篇6

我国煤的低质量燃烧、工业粉尘、工艺废气排放和扬尘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但是在近20年来强化工业企业消烟除尘、锅炉改造、工艺尾气处理、建设“烟尘控制区”取得显著成效后的今天,国内大城市空气污染仍有加重的趋势,其重要原因之一则是放松了“流动烟囱”的管理。

汽车排出的废气中含有百种以上不同的化合物,主要污染物质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铅类化合物、悬浮颗粒物等。每千辆汽车每天排出的一氧化碳约3000千克,氮氧化物50~150千克,碳氢化合物200~400千克等等。这些大量的污染物质都积存于我们赖以生存的、无时无刻不在呼吸的空气之中。城市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总量占国家规定的污染源污染物总量的55%以上,汽车尾气的主要成分一氧化碳的排放量已高于城市固定污染源排放的一氧化碳的数量,这些还在不断增加的“流动烟囱”已经成为城市中新的“空气杀手”。

一氧化碳是碳氢化合物在发动机内不完全燃烧的产物,是一种无色无味,与人体血液中血红蛋白有很强亲和力的有害气体。当人体吸入空气中一氧化碳含量大于1%时,就会发生急性中毒,导致死亡。人们长时间吸入较低浓度的一氧化碳,也会发生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增高,引起组织缺氧,出现头痛、失眠、记忆衰退、呼吸困难等症状。氮氧化物是空气在发动机内高温高压下的生成物,其中的二氧化氮是棕红色、有强烈刺激性的有毒气体。长期吸入低浓度的氮氧化物可引起呼吸道和肺损害。碳氢化合物主要来自燃油的不完全燃烧和挥发,较低浓度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在大气中混合并经阳光中紫外线照射,可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光化学烟雾,它有很强烈的刺激性和毒性,美国的洛杉矶、日本的东京等城市都曾发生过几百上千人中毒的光化学烟雾事件。铅污染主要来自汽油中的四乙基铅,铅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可产生严重损害。悬浮颗粒物主要来自发动机内未燃尽的碳(黑烟),长期吸入后可沉积在肺部,引起肺部病变。汽车尾气低空排放,正好分布于人的呼吸带高度,易被吸入人体内,尤其对儿童污染更为严重,广州就出现过道路旁学校小学生因受机动车排气污染而窒息的事件。

据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报道,城市主要交通干道两侧的大气污染严重。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总悬浮微粒日均值超过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三级标准的比例。分别高达95.6%、75.6%和100%,分别超标4.6、7.3和4.1倍。隧道口空气污染最为严重,行人稍事停留便明显感觉胸闷。碳氢化合物国内尚无标准,参照美国的标准已百分之百超标,日均值最大超标56倍。经常工作在道路上的交通警察、收费站工作人员深受其害,经调查,交通警察碳氧血红蛋白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他们之中92.3%的人反映易疲劳,65.4%的人出现记忆力衰退,55.8%的人有头晕头痛现象,73.1%的人胸部不适,头发含铅量明显高于正常人。道路空气污染对经常工作在街道上的人的身体健康已产生相当大的危害。对于这数以几十万计的城市“流动烟囱”绝不可放任自流。

城市道路大气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道路发展跟不上机动车增长的速度,道路车辆负荷过重,经常堵塞,污染愈加严重;二是机动车增长过快,以南京市为例,1990年~1995年全市机动车总数由10.5万辆增至18.6万辆,增长77%,还不包括正在迅速增长的几万辆助动车;三是机动车尾气排放超标严重,许多城市无强硬的政策约束,1/3左右的超标车辆照样行驶。

近年来,一些大城市内助动车又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人们在以拥有自己的坐骑而风光,在踏上“金鸟”享受省时省力之时。可曾知道,助动车使用的是二冲程的高速内燃机。其化学结构决定了它燃烧不充分、尾气有害成分高,一部分燃油甚至从进气管直接冲入排气管排出,在通过高温状态下的排气管时就形成有害的物质,废气排放浓度是四冲程发动机的3~5倍。另外,助动车一人一车,以机动车载客人均排污系数衡量,助动车污染更是大大高于公共交通车。

为此,治理“流动烟囱”,控制道路空气污染已是当务之急。根据我国国情,首先应加强道路和立交建设,增强通过能力;第二是加强公共交通建设,限制私人机动车的发展,当前特别要控制助动车的发展,一个拥有200万辆自行车的城市,若不加控制,很快将有20%发展为助动车,道路的拥挤和尾气的污染,将会带来不可收拾的后果;第三必须加强在用的超标车辆的管理和治理。凡不达标的车辆不得出厂、不得销售、不得发牌行驶、不得通过年审。

流动 篇7

人事档案是指党和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在人事管理实践中记述和反映人的经历、学识水平和德才表现, 并以个人为单位, 按一定的要求和方法加以整理, 由指定部门集中统一保管起来, 以备查阅和利用的历史记录。其主要内容主要是由人力资源、组织、薪酬等部门在培养、选拔和使用人员的工作活动中形成的, 是个人参与社会方方面面活动的记载和个人自然情况的真实反映。人事档案是专门档案的一种, 也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规范管理机构, 确保人事档案完整、真实、安全

1996年人事部下发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 该规定明确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遵循“集中统一, 归口管理”的原则, 接受同级党委组织部门、政府人事行政部门的监督和指导。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机构为县以上 (含县) 党委组织部门和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所属的人才流动服务机构 (以下简称人才流动服务机构) , 其他任何单位不得擅自管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严禁个人保管他人人事档案, 但现在出现了人事档案多头管理的现象。由于历史的、体制的原因, 加上高额的存档费, 现在很多部门、企业都在公开或私自管理人事档案, 除人力资源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职业介绍机构外, 失业管理部门、社会保险机构、一些社会团体也在管理;国企在管, 一些私企也在管, 一些民办中介机构利用各种名目也在管, 甚至把保管档案当成了谋利的手段, 并不惜恶意竞争, 严重阻碍了人才的正常流动, 也造成了人事档案纠纷的大量发生。所以人力资源执法部门应该坚决取缔这些不合法的档案管理单位, 统一由人力资源部门所属的人才服务中心来管理, 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保障流动人员的合法社会权益。

3 理顺和拓宽档案材料的收集渠道, 不断完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内容

由于企业规模不一, 管理水平高低不同, 对人事档案材料的重视程度也不同,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采集比较困难, 所以要求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在做好日常档案材料收集的同时, 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材料的收集工作。一是将员工入档材料的范围和内容印成书面通知发到各企业, 定期与企业人力资源部联系。二是在关键工作环节收集资料, 如在流动人员办理用工登记时收集“职工登记表”;申报职称评审时收集“职称评审表”;年终考核时收集“年度考核表”和工资登记表等。三是与相关政府部门联系, 收集档案材料。如人事考试部门组织的各类社会化资格考试登记表、司法部门组织的律师资格、职业资格鉴定部门组织的各类资格登记表等。四是流动人员本人要珍视自己的人事档案, 在单位或其他部门忽略自己人事档案材料的存档时, 要及时提醒单位为自己材料入档, 同时自己也可以将自学考试学生登记表、资格认定表等相关材料送到档案管理部门办理鉴定、入档手续。

4 更新观念, 提升服务质量, 进一步发挥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价值, 使它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和市场经济建设

档案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存档人员基本信息统计制度和定期分析制度, 研究分析流动人员基本情况, 掌握流动人员的数量、专业、结构、分布、流向等方面的情况, 为上级制定人才资源宏观调控政策提供支持。

5 探索创新, 实现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和规范化

流动 篇8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流动,制度研究

随着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 人才流动已是一种普遍现象, 中小学教师流动也成为必然的现象, 合理的教师流动使教师资源在教育系统内外进行配置, 有利于优化教师结构, 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但是, 长期以来, 我国存在着着区域、行业、校际间发展不平衡, 在工资待遇、社会地位、生活环境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 并且有关中小学教师流动的政策法规不健全, 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流动表现出一种单方向、不合理的流动状态, 这种单方向的流动愈演愈烈, 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 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流动机制, 促进教师双向流动, 促进城乡学校教师均衡发展, 将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管理改革工作的重点。本文将对目前中小学教师流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探讨促进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的对策。

一、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动特点及社会原因

1.中小学教师流动特点及其影响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动的特点是教师队伍流失现象严重, 离开教师队伍从事其它工作在教师流动中占很大比例, 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教师流失特别严重。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 教师地位日益提高, 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动又呈现出新的特点, 教师队伍的流失现象大大降低, 但流动却呈现出一种单方向的流动状态, 从流向的地域来看, 主要表现中西部地区向东南部地区流动, 经济不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 农村地区向城市流动, 差的学校向好的学校流动;从流动的主体来看, 绝大多数是中青年骨干教师, 并且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流动多, 外语、信息科学技术教师流动多。

从宏观角度看人才流动是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流动的教师来说, 能有机会到条件和待遇更好的单位工作;对进入单位来说, 得到所需要的人才, 这一切无疑都是有益的。但对流失教师的地区和学校而言, 首先, 是人才流失, 培养一个骨干的教师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短时间内是无法替补的;其次, 没有流动的教师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造成学校教师人心不稳定、不安心教学的局面, 并且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另外, 我国中小学教育系统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 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没有真正实行岗位聘任制, 偏远地区、农村学校中骨干教师以各种方式流失, 但低水平的、不称职的教师又难以流出, 这样就形成了“想留的留不住, 不想留的出不去”的局面。这种中小学教师长期不断的单方向流动, 导致发达地区学校、城市学校等师资力量愈来愈强, 会出现人员严重超编甚至人才浪费的现象, 而不发达地区、农村地区学校因骨干教师大量单向流失导致师资力量更加薄弱, 使原本不均衡的教育资源在地区和校际之间的差异进一步扩大, 严重干扰了农村、偏远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2.中小学教师流动的成本效益分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教师的劳动已经带有商品的属性, 教师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 不再终身依附某一所学校, 而是作为社会人, 可以参与市场竞争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实现自身的价值和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随着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 人才流动的障碍日渐减少, 档案、户口不再是困扰人才流动的突出问题, 很多中小学教师的流动方式很简单, 带着学历学位证书、教师资格证书、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到人才市场寻找工作, 试讲合格后直接上岗, 根本不考虑原单位的意见及损失, “不辞而别”的流动方式逐渐加强。对于发达地区好的学校也愿意从人才市场直接招聘优秀教师, 不需要花费财力、物力进行培养和培训, 就可以得到所需人才, 对于流动的教师和招聘教师的学校来说是成本低效益高。但对于流失教师的地区和学校来说, 却造成了优秀师资力量短缺、教师不安心教学的状况, 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3.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加大了教师单方向流动的收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教师作为社会人, 也需要追求富裕的生活、丰富的文化活动、子女的优质教育。在我国不同的地区、城乡之间教师收入存在很大的差别, 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不仅能为教师提供很高的经济收入, 更能提供良好的教育设备和工作环境, 让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同时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吸引优秀的教师, 学校的教育质量大大提高, 也能够让自己的教师子女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彻底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这一切都能吸引欠发达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 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必然流向能充分体现他们价值的地方。因此中小学教师向发达地区流动, 不仅仅是经济待遇上的提高, 更是关系到涉及工作环境、下一代优质教育等事宜, 加大了教师单方向流动的收益, 在这些高收益面前, 无序、不合理的教师流动愈演愈烈。

4.农村偏远地区教师的合法权益很难得到有效保障

在我国偏远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教师工资不能足额发放, 而且经常被拖欠, 办学条件与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 相当多的学校现代教育设备少, 教育手段简单。由于经济因素和教学任务繁重, 很多教师参加工作后就很少有机会参加培训, 更谈不上脱产进修和学历再提升了。随着农村赴城市打工的中青年队伍的壮大, 留守儿童在农村学生中占了很大比例, 许多留守儿童生活在隔代家庭里, 由于缺乏父母的教育和引导, 再加上祖父母的溺爱, 一些儿童厌学、逃学、辍学等问题较为突出, 再加上部分家长对待子女读书的观念逐渐淡薄, 教师与家长沟通难度加大, 这一切均给农村中小学学校管理带来很大难度, 严重影响了教师教学积极性。面对种种现状, 一些优秀的的中青年教师教学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挫伤, 他们为了改变现状, 为了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实现自身的价值, 他们愿意选择发达地区学校从事自己的事业。

二、改革教师管理制度, 促进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的措施

1.建立区域内中小学教师双向流动机制

中小学教师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是一种主动流动, 但向偏远、贫穷地区则是被动的流动, 需要强有力的措施才能执行下去, 因此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双向流动机制将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管理改革工作的重点。日本和韩国中小学教师流动制度建设已经非常完善, 其中小学教师身份为国家公务员, 全国的教师工资待遇都是相同的, 而且比一般公务员高, 并有相关的法律作保障, 这样就从政策层面保证了教师流动的成功实施。这一点值得我国借鉴, 但我国地域面积广大, 中小学教师队伍非常庞大,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教师流动制度难度大, 也不切合实际, 但可以在同一区域内建立教师流动制度。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特点, 建立区域内中小学教师双向流动机制, 从政策层面要求在同一区域内城乡教师定期相互流动, 特别是城市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 尤其是到贫困、边远地区的薄弱学校任教,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要加强农村地区教师到城市学校进行锻炼, 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 开阔视野, 提升农村教师素质, 这种中小学教师双向流动要制度化、长期化地进行下去, 才能切实有效地建设中小学教师队伍。

2.切实提高偏远、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待遇, 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

建立区域内教师双向流动机制是提升农村教师素质和农村教育质量的一项主要措施, 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就必须真正解决农村、偏远地区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生活环境以及学校办学条件的等主要问题。国家要根据各地区不同的经济状况和实际情况建立农村、偏远地区中小学教师津贴制度, 切实提高农村、偏远地区中小学教师待遇, 尤其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 要加大补贴力度。并在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等方面对农村学校的教师给予特殊的政策倾斜, 创造机会让他们进修、学习, 使农村、偏远地区教师不仅留得住, 而且能尽快成长起来。同时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力度, 改善农村、偏远地区办学条件, 让教师安心教学, 乐于教学, 这才是解决不合理流动的根本措施。

3.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构筑中小学教师流动诚信机制

改革开放过程中, 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了市场经济和现实社会的冲击, 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 往往忽视了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 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关系越来越淡薄, 教师的诚信道德也同样受到强烈的冲击。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光荣而神圣的使命, 教师的素质尤其是道德观念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作为人才流动无可厚非, 但要合理合法, 在流动过程中, 教师既有自主择业、自主选择单位的权利, 但同时也应该尊重单位的利益、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不能仅仅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不顾原单位的利益。作为教师更要要讲究道德规范, 因此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教师个人信用档案, 构筑中小学教师流动诚信机制, 把教师的诚信行为同待遇、评优、职称晋升等结合起来, 这样可以规范教师的诚信行为, 促进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

4.健全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 促进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

为了促进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 首先, 要继续推行教师聘任制;其次, 完善并严格执行教师考核制度;另外, 健全教师退出制度, 这种“三驾马车”的中小学教师管理制度势在必行。通过教师聘任制激活用人机制, 把竞争机制引入教育领域, 使教师有了职业竞争和忧患意识;通过严格执行教师考核制度, 从师德、教育教学能力以及工作态度等多方位的进行考核, 使教师权利与义务, 能力与岗位相对应, 对优秀、合格教师予以奖励或晋升, 对不合格教师予以缓聘, 彻底转变部分教师过去那种做好、做坏、多做、少做一个样的思想状况, 彻底打破教师职业成为人们心中“铁饭碗”的这一局面, 让老师感受到只有通过辛勤工作才能得到生存与发展的机会, 使不合格的教师产生危机感与紧迫感, 促使其积极参加业务培训, 提高教育教学技能, 直至重新聘用;对于继续不思进取、不适合教师岗位、不履行教师岗位职责的教师, 则要严格执行教师退出制度, 予以解聘, 使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持续提高, 更好地推动我国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结束语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在《论人力资本投资》中提出, 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和增值, 往往都要通过劳动力的流动来完成, 劳动者通过从生产力相对较低的地区, 向使他们的生产力更高的地区流动而使自己变得更富有生产力, 劳动力迁徙投资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合理的教师流动符合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是形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师队伍所必需。我们一方面要从我国各区域实际情况出发, 逐步摸索出新形势下教师队伍合理流动的对策与措施, 让教师流动在遵守国家政策法律、不损害单位利益的前提下进行, 北京市关于《城镇优秀教师赴农村学校任教的政策研究》教改试点项目已经获得教育部批复, 将进行建立区域内教师流动制度和城镇优秀教师赴农村学校任教的政策等研究, 完善现有的教师流动政策、程序和制度, 促使教师流动合理化。另一方面还要加强教师队伍考核制度, 健全教师退出制度, 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优化教育资源, 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宜江.论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师流动的必要性与可能性[J].基础教育研究, 2009, (12) :3-5.

[2]李倡平, 严伯霓, 陈京军, 肖化移.安徽铜陵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及借鉴[J].当代教育论坛, 2010, (8) :44-47.

[3]李朝辉, 李海瑛.中日中小学教师交流制的比较及启示[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0, 9 (3) :42-48.

[4]吴麟麟, 陈龙, 周西安.高校人才流动中诚信机制的构建[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8, 6 (2) :12-15.

流动 篇9

关键词:新闻流动,《解放日报》,《新民晚报》,《贵州日报》,《贵州都市报》

一、引言

自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以来, 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与日俱增, 学者麦克卢汉曾预言的“地球村”也早已基本实现, 并且此时此刻, 世界上任何一个地点发生的事件, 顷刻之间便会传遍整个“村落”, 在此, 新闻的流动也贡献了一份力量。信息社会里, 新闻流动, 无论是从“量”, 还是从“质”上来说, 都是之前所无法比拟的。但是由新闻流动所带来的影响和问题也不得不使人深思。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然而, 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发展却未能同步。与此同时, 由于不同地区的新闻媒体的实力各异, 其之间的新闻流动也呈现出不平衡之势。不仅从新闻量上, 还是从新闻内容上都有着明显的倾向。信息社会所宣称的“自由流动”可能也只是空有其名, 因为“在强者和弱者之间、富者与贫者之间实行‘自由流动’, 只能是对前者有利而对后者不利。”[1]“自由流动”实际上就意味着少数人有自由按其所选择的方式来宣传报道, 而实际上否认了其他人有权利客观地和准确地告知和被告知。因此, 文章立足于国际新闻流动的理论和对国内报纸的数据分析基础上, 来探究一国之内的新闻流动。

二、文献综述

(一) 新闻流动的概念

对于“新闻流动”的概念, 西方学者早已有过深入的研究, 其绝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基于国际新闻流动的研究。学者Gasher Mike给出了对于新闻流动较为全面的概念, “国际新闻流动研究是通过对新闻故事的内容分析, 检验和探究了新闻的发生地、内容和传播的目的地, 是对国际新闻质和量的监控和分析。”[2]

(二) 国际新闻流动的不平衡

在对国际新闻流动的研究中, 部分学者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进行批判, 将新闻流动置于国际传播结构的框架中, 通过对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新闻流动的分析, 认为西方国际媒体在全球新闻生产和新闻流通中占据主导地位, 国际信息生产与流通中的不平等结构是由政治和经济的不平衡所带来, 从而进一步加强了跨国支配, 使得发达国家把信仰和文化价值观强加给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揭示了“不发达国家对于发达国家的依赖关系”, 而这种依赖实则“掩饰了征服、压迫、疏离和帝国主义式和资本主义式的种族优越”。[3]Schiller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对资本主义大众媒体的现实进行了批判, 认为新型传播技术与政治经济权利相结合, 对现代社会人的精神进行巧妙的操纵和控制。[4]而“国际新闻流动不平衡的结构是在国际传播中作为市场力量操纵的后果”, [5]“市场”背后掩盖着资本主义将其作为控制机制运作的意识形态。

另一类重要的研究视角是从新闻内容出发, 用实证的研究方法考察新闻报道内容特征与报道频率的关系, 以明晰在国际新闻流动中如何对新闻内容的选择。Rampal, Kuldip指出新闻流动呈现着一种趋势, 即“那些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的新闻节目中往往只是呈现出少量的新闻, 并且这些新闻大多与灾难性事件有关, 或者就是与发展中国家原有的刻板印象相联系起来的新闻。”[6]Hester也指出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地区的新闻报道很少, 而且即使是被报道也往往强调战争新闻和与美国有关的新闻, 而减少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新闻故事。”[7]Robinson和Sparkes提出“国际新闻流动是不平衡的, 全球性的新闻机构倾向于报道精英国家 (elite nations) 的硬新闻 (hard news) , 而那些小国家在大多数情况下会报道一些战争的、政治的、外交方面的新闻, 而不是文化以及其他与人类活动有关的新闻。”[8]在Kim和Barnett[9]指出的国际新闻流动中的核心与边缘的结构下, “中心国家在报道边缘国家时, 总是将镜头对准这些国家的政治不安、社会动荡、经济落后、饥荒灾难等问题, 很少正面报道这些国家在经济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而限于财力、物力、国力等多方面因素, 许多边缘国家只得忍气吞声地承受被妖魔化和被扭曲的报道。”[10]

(三) 国内新闻流动研究

中国在进入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也一日千里。“中国传媒产业近年来一直保持着高于GDP增速持续增长, 2012年中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高达7600.5亿元, 比上年增长13.4%。”[11]然而, 由于我国现处于社会转型期, 以及复杂的社会历史发展现实, 导致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平衡, 存在着东部经济社会发达, 西部经济社会欠发达的现实情况。同时, 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现状也导致传媒业的区域发展极不平衡。我国传媒业市场目前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和浙江这几大区域, 占全国广告市场的70%左右, 而绝大多数中西部地区的传媒产业发展还相当落后。[12]

由于在空间上的广度和跨度, 影响国际新闻流动的因素远远要比国内新闻流动更为纷繁复杂。国内对于新闻流动的研究寥寥无几, 其成果几乎是凤毛麟角。在知网CNKI中进行搜索, 以“新闻流动”为搜索主题, 也仅仅搜到17篇, 其中大部分的主题还是沿袭西方学术界的思路, 结合国家形象的主题, 对国际新闻流动进行的研究, 同时对于一国之内的新闻流动研究, 也只是偏向于单向流动的研究, 只注重于从上至下 (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报道、大报对地区的报道) 的流动, 如江根源、季靖对《人民日报》的报道统计分析媒介形象与地区刻板印象, [13]韩春丽、郑璐通过上海纸媒对河南的报道来分析地区形象塑造的问题, [14]并没有从双向的新闻流动的视角进行研究, 缺少“弱者”或是“欠发达地区”的发声, 从而缺少一个全面的视野和对问题的反思。文章拟从考察新闻内容的视角切入, 通过对国内的新闻双向流动的质和量的分析来揭示一国之内新闻流动的不平等结构和新闻霸权主义的存在, 虽挂一漏万, 但也可管中窥豹。

三、研究方法

文章拟从国内的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中选择2个典型的省市地区报纸作为研究对象。上海市位居东部沿海发达地区, 是中国经济、贸易、金融中心, 是繁荣的国际大都市。据2013年的中国统计年鉴, [15]2008至2013年, 上海市的人均生产总值 (GDP) 连续五年位列全国前三, 其中, 2008至2010年, 上海市的人均GDP连续三年位列全国第一。贵州省位居西部内陆欠发达地区, 省内地貌以高原山地为主, 为少数民族聚居地, 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据年鉴, 贵州省从2008年到2013年, 连续五年人均GDP为全国倒数第一, 为全国贫困大省。笔者将上海地区的《解放日报》、《新民晚报》, 以及贵州地区的《贵州日报》、《贵州都市报》作为论文数据收集和研究的对象。这四份报纸中《解放日报》和《贵州日报》属于党报性质, 《新民晚报》和《贵州都市报》属于都市报。

文章采用实证分析法, 在慧科搜索中收集上述报刊自2011年1月1日到2014年1月1日的新闻数据, 对其新闻内容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对《解放日报》、《新民晚报》以“贵州”为关键词, 搜索标题, 得到152篇新闻, 其中, 《解放日报》77篇, 《新民晚报》75篇。同样, 对《贵州日报》、《贵州都市报》以“上海”为关键词, 搜索标题, 得到353篇。其中, 《贵州日报》103篇, 《贵州都市报》250篇。

四、研究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 新闻流量及走向

就新闻流动而言, 上海和贵州之间的新闻流动是不平衡的, 如表1所示, 从2011年1月1日起到2014年1月1日截止, 贵州的2份报纸对上海的报道 (353篇) 是上海的报纸对贵州的报道 (152篇) 的2.3倍。

(二) 新闻主题

如表1所示, 上海和贵州的报纸有关对方的报道主题和重点各不相同。从总体上来说, 上海的报纸侧重于报道贵州的非常规性事件新闻, 占其总量的45%, 其次是通俗新闻 (31%) , 经济新闻 (17%) , 政治新闻 (10%) , 科技新闻 (3%) 。其中, 党报《解放日报》和都市报《新民晚报》对于贵州的新闻报道都以非常规性事件新闻为主。

贵州对于上海的新闻报道非常重视其经济新闻 (29%) , 其次是科技新闻 (24%) , 通俗新闻 (19%) , 非常规性事件新闻 (17%) 、政治新闻 (11%) 。其中, 《贵州日报》对于上海的新闻偏向于报道政治新闻, 对其非常规性新闻报道最少。而《贵州都市报》侧重于报道上海经济新闻, 其报道最少的是政治新闻。

为了便于更深入的研究, 文章将上述的主类进行再次分类, 表2是再次分类后定量分析的测量结果。以下内容具体比较上海、贵州主要报纸在政治新闻、经济新闻、非常规性新闻、科技新闻、通俗新闻的区别。

1. 政治新闻

从表2中看出, 贵州报纸对于上海的政治报道数量 (39篇) 要远远多过于上海报纸对于贵州的报道数量 (15篇) 。

上海报纸报道有关贵州的政治新闻, 更关注报道政要考察调研 (6篇, 占政治新闻的40%) , 其中有4篇是关于国家主要领导人对贵州的考察调研, 另外2篇则是上海政要与贵州的访问考察, 共商合作大计。2013年2月,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对口帮扶贵州工作的指导意见》, [16]明确了上海市等8个城市对口帮扶贵州省8个市州, 其中上海市对口帮扶贵州遵义市。

而贵州报纸对上海的政治报道则偏向于政治政策与法律的新闻, 其中包括对上海自贸区的政策、对经适房的批准政策以及补贴政策等。在此, 这些数据反映了上海的报纸在报道贵州政治新闻时, 往往是“例行公事”或与之相关才会被选择报道。而贵州报纸对于上海的政治政策的关注, 则是反映出对上海未来的发展的重视。

2. 经济新闻

从总体上来看, 贵州报纸对于上海的经济报道的数量 (104篇) 是上海对于贵州经济报道数量 (18篇) 的5.7倍。其中, 上海对于贵州经济的报道中, 有11篇是报道“贵州茅台”的新闻, 占其报道总量的58%, 这同时反映出在新闻要素选择中的“名人化”。贵州报纸对于上海的经济报道偏向于上海的消费和房地产方面, 而关注最多的是上海自贸区建立后其周边房价的涨幅。而上海车牌号的拍卖同时也成了贵州经济报道的关注点。

3. 非常规性新闻

上海报纸对贵州非常规性新闻更多的报道了“事故”, 占其总量的51%, 而其中关注最多的是贵州矿难的新闻。而贵州报纸中对于上海非常规性新闻, 关注最多的是疫病, 这与其2013年上海处于H7N9禽流感中的特殊时段有很大的关系。

4. 科技新闻

在上海报纸中对贵州科技的报道寥寥无几, 其中一半的新闻 (2篇) 关注的是贵州的教育, 但需要注意的是, 这2篇教育的新闻关注的是上海高校在贵州的招生。而贵州报纸对于上海的科技报道却远远要多于后者对于前者的报道, 而其中关注最多的是科技与汽车技术的发展。

5. 通俗新闻

在上海和贵州的报纸中对于对方的文化和艺术都比较关注, 其次是体育方面的新闻, 其中, 贵州人和与上海上港和申花的足球赛事为其主要关注点。而上海对报道贵州的公益和人情味的新闻中, 重点是上海对贵州的公益活动。

(三) 报道倾向

从上文中可以得知, 上海报纸对于贵州新闻的报道, 当有发生突发重大事故时才会得到大量的关注, 而大多是呈现负面报道, 且在新闻中将这些事故纳入到“事故多发区”的报道框架, 如《解放日报》对贵州事故报道的标题“悲剧!又发生在贵州又是五个孩子”, 该新闻报道的是贵州5名男孩因为家长疏于管护, 而在废弃烤烟棚中引燃稻草窒息而亡。文章只报道了此单一事故, 而无涉及其他, 但标题中的“又”字却耐人寻味, 意味深长, 毋庸置疑, “又”字给读者的心目中留下了贵州的负面刻板印象。其次, 报道涉及上海的新闻时, 上海报纸侧重展示对于贵州的“帮扶”。如《解放日报》的“贵州先心病小姐妹沪上求医”, 申城爱心涌动显示“正能量”、“贵州电谢上海支持救灾”、“贵州侗族小伙在沪造鼻成功”《新民晚报》的“上海来信让贵州失依儿童倍感温暖”。

贵州对于上海新闻的报道, 多以经济新闻、科技新闻为主, 大多数以正面新闻为主, 媒体将其塑造成一个科技发达, 国际金融贸易大都市。即使是报道上海的非常规性新闻, 贵州报纸大多是将其纳入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框架, 如《贵州都市报》的“上海公安机关立案调查‘毒校服厂家’”、“网曝老外路边集体小便上海警方展开调查”等, 贵州报纸并没有将“毒校服”“老外路边集体小便”的非常规性事件放大报道, 反而重点报道上海有关部门对其问题的解决。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在贵州报纸报道上海新闻时, 同时有涉及贵州的37篇新闻中, 涉及交通方面的新闻就有22篇, 其中的主要关注点就是贵州去上海的航班以及机票价格。如《贵州日报》的“黎平至上海航班3月开通运营”等, 贵州都市报的“本周去上海机票打3折”、“去上海机票低至2.5折”等。

(四) 党报与都市报

由于党报与都市报的性质与功能的差异, 其媒体责任、媒体定位和报道理念的不同, 两者在新闻报道的出发点、报道内容的选择上也有所差异。

从上文表1中可知, 在贵州报纸对上海的报道中, 《贵州日报》与《贵州都市报》在报道数量上相差甚远, 《贵州都市报》 (250篇) 的数量是《贵州日报》 (103篇) 的2倍之多。在内容选择上, 不难看出《贵州都市报》热衷于报道上海的非常规性的新闻。就对上海的H7N9禽流感的报道来看, 《贵州日报》报道数量仅为6篇, 而《贵州都市报》的数量为20篇。从报道倾向上来看, 《贵州都市报》的报道极富情绪感染力。从标题来看, 《贵州都市报》的“上海1名死者是猪肉商贩”、“上海1确诊患者29日死亡”、“上海2人感染H7N9禽流感身亡”等, 标题更为直接, 视觉感官更为强烈。而《贵州日报》的“上海:检出禽流感病毒的批发市场活禽已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置”, “上海2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密切接触者未发现异常情况”, “上海一例4岁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患康复出院”等报道, 是从问题处理的角度上冷静的看待分析问题, 并报道及时的解决策略, 起着平抚受众恐慌的效果。然而, 在上海的报纸对贵州的报道中, 在数量上并无明显差异,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解放日报》的政治报道明显要多于《新民晚报》。

五、结语

著名的现象学家胡塞尔要求“面对事实本身”, 主张把所有的预设和“前见”置于括号之中。换句话说, 在理解任何事物或是现象时, 应该抛弃自身的“前见”, 看待事物应以客观而真实的态度。但往往事与愿违, 多数情况下大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 而是先定义后理解。置身于庞杂喧闹的外部世界, 一眼就能认出早已定义好的自己的文化, 而我们也倾向于按照自己的文化所给定的、所熟悉的方式去理解。而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定义好的文化”, 各地区的新闻报道起着无法替代的贡献作用。

新闻机构通过新闻报道来反映客观世界, 从而影响着受众主观世界的社会认知和潜在的社会行动, 从而参与到社会系统的互动中。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新闻报道的“真实”未必就是事实的真实, 新闻只能是“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一些事实因为被媒体关注而得到放大, 另一些事实则因为没有被传媒关注而销声匿迹。[17]一方面, 上海报纸对贵州的事故报道以矿难报道居多, 贵州矿难就会从一种自然现象中的突发性或偶然事件转变为受众心里无意识的“前见”。一旦具有相似特征的诱发性事件出现, 这些无意识就会上升为意识层面上的贵州市的“刻板印象”, 反过来, 矿难就有可能成为贵州在媒介中的形象代名词, 然而, 另外的一些正面事件或是在社会经济上获得的发展就有可能被媒体有意无意的忽略掉, 这样就形成了对贵州的新闻报道与贵州刻板印象之间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 不同性质的报刊在新闻流动中呈现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不管是在数量上, 还是在报道内容的选择和倾向上都有着差异性。党报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 要充分考虑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 这决定了其不能用过多的版面来报道社会上发生的负面新闻, 同时, 在报道时更为小心慎重, 一字一句都要经过深思熟虑, 尤其是在新闻标题的拟定上。而都市报由于其定位的不同, 对于报道的要求和范围更为宽泛, 报道环境较为宽松, 其报道就党报相比更为感性化, 报道容易煽动大众的情绪。

流动 篇10

进入20世纪90年代, 整个家庭的流动已成为农民工流动的主要形式, 老人跟随子女流入城市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朱宇等, 2005) 。[3]为了更好的使这些流动老人融入城市, 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必不可少。

社会支持是社会网络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 主要研究在社会网络中哪些社会关系可为个体提供支持、如何提供这种支持、资源在支持网内如何流动、如何建立支持网等问题。但是, 由于流动老人是外来人员, 缺乏本地老人丰富的社会支持网络, 可能会给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一定负面的影响, 因此如何为流动老人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尤为重要。

老人生活质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上世纪80年代初, 开始强调对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进行研究 (陈薇等, 2008) 。[4]最初, 社会学研究者大多是根据中华医学会提供的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内容及评价标准建议 (草案) 编制量表, 也有使用极少WHO的SF-36量表、LSI (生活满意指数) 、FES-CV (家庭环境量表中国版) 、MUNSH (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量表) 的 (陈薇等, 2008) 。[4]接着, 刘渝琳等 (2005) [5]等对比了老年人生活质量与人口生活质量之后, 认为老年人生活质量要更加关注健康方面。然后, 学者们对老人生活质量的研究趋向特定化, 即一个特定因素影响下老人的生活质量。可以看出, 地区性和职业性的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多以调查为主要手段。李建新 (2007) [6]把社会支持引入了老人生活质量研究中, 指出社会支持是又一个对老年人生活质量有着强相关性的因素, 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生活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并积极地寻求各种对策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老人的社会支持

关于老年人社会支持的研究, 侧重于从社会支持、身心健康的视角加以分析。许多学者认为, 个人的社会网络越大, 对其身心状况越有益。有的学者对此作了详尽的研究, 例如, 陈成文 (2000) [7]调查了湖南省1000名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及其社会支持, 认为需要政府和社会一起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 改善农村老人的生活状况。张卫东等 (1997) [8]通过《社会支持利用度问卷》对上海市社区老人进行了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 文化程度、年龄和健康状况是影响城市老年人社会支持利用度的重要因素。

国内关于城市老人社会支持的研究较少, 以深圳市社区流动老人作为社会支持研究对象的则更少。因此, 笔者通过实证调查, 了解深圳市流动老人物质方面、精神方面的生活质量, 探讨社会支持对流动老人生活质量方面的影响, 并且希望通过改善深圳流动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 提升流动老人的生活质量。

深圳流动老人面临的问题

笔者共访谈了6位暂时居住在深圳的流动老人。通过深入细致的访谈, 获得了丰富的定性资料, 并通过主观、洞察性的分析, 从中归纳和概括出某种结论。

1.经济层面的问题

第一, 流动老人在原住地和原单位一些福利待遇的损失。单位的福利是许多流动老年人主要的损失。在老家, 他们可以享受到单位组织的旅游、补贴等福利, 但到深圳后这些待遇也就自然失去了。

“我原来在政府单位工作, 每当过年过节都会发慰问品, 虽然看起来不值多少钱, 可是现在没有了, 几年算下来也是不小的损失。” (样本2)

第二, 退休金在异地领取、医疗费在异地报销的问题。目前, 领取退休金由于许多银行已在全国联网, 因此多数老年人在深圳也可以取到自己的退休金。但由于医疗保险、各单位的医药报销还是实行地区分割的政策, 因此多数老年人在深圳看病只能回去报销。尤其是许多单位对此还有诸多规定, 这给老年人报销增添了许多麻烦。甚至有的规定是老人必须到当地的指定医院看病才能报销, 这也使得许多老年人不能享受到医疗保险。

“我的退休工资每月1800多元, 这点儿钱在老家是够生活了, 在深圳如果看病吃药可能就不够了。不图别的, 只要不生病就行。” (样本1)

第三, 能否享受到流入地社会福利待遇的问题。目前, 深圳对老年人乘车、公园门票、文化场所等都有一定的优惠政策, 但是没有户口的流动老人能否享受到流入地的相应优惠政策, 可以看出流入地对流入老人的接纳态度。本调查了解到, 深圳市对老年人的优惠政策还是较宽容的。以公共交通为例, 不管是深圳户口还是非深圳户口, 只要年满65周岁以上都可以享受免费。这一规定很好地体现了深圳的包容性, 流动老人也能享受与本地老人一样的待遇。

“我原来在甘肃, 深圳对我们的福利还是很好的, 像公交车、地铁还有公园都是免费的。不过有的福利需要深圳户口, 每年深圳市都会给高龄老人发钱, 像去年我邻居有户口的就拿了1200块, 我就没有的拿。” (样本3)

2.精神健康层面的问题

第一, 与子女交流不充分, 不开心自己憋在心里。流动老人背井离乡来到不熟悉的城市, 是帮助子女们料理家庭事务。但他们有时候感到孤单, 甚至无所事事。因子女工作繁忙, 他们很少与子女沟通, 往往把不开心憋在心里。有些老人在与子女同住中不免产生一些生活上的矛盾, 但是为了下一代即便不开心也不轻易表露。

“我和女儿一家住在一起, 他们白天都在单位上班, 晚上回来吃完饭就回房休息了, 工作太累了。与他们聊天的机会很少。” (样本6)

“儿媳妇是广东人, 我和老伴是北方的, 吃什么都不习惯, 有时候给孙子做点儿好吃的, 儿媳妇还不给他吃。不过我也没办法, 都是为了孙子好, 不给吃就不给吃了。” (样本4)

“女儿动不动就冲我们发脾气, 从来不说我们的好。小两口整天花钱大手大脚, 说他们几句, 还惹得不高兴。” (样本7)

第二, 难以适应新环境, 感到孤单。主要有这几种表现:一是语言适应能力差。他们多数人不会讲粤语, 而人到老年在短时间内也很难再掌握一种方言, 所以他们在与他人交流的时候, 往往是双方都听不懂对方的讲话, 这使得沟通变得异常困难。缺少语言上的交流, 老人与熟悉的人见面只有眼神交流或几句简单的招呼语。久而久之, 老人只能将自己闭锁在狭小的内心世界里, 从而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二是生活习惯很难改变。流动老人与子女在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而要老人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惯是非常困难的, 因为几十年形成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是无法在短期内改变的, 由此导致双方矛盾重重。三是流动老人离开家乡与原来的社会支持系统相脱离, 使得他们与原来的朋友、同事越来越远, 而在新的环境中又很难找到新朋友, 使得他们感到孤独。

“我儿子在广东上完大学后就留在深圳工作了, 前年把我也接过来了。平时就我和老伴在家, 邻居一个都不认识, 顶多见面点头问候一下, 不像以前老家的院子大家都熟。” (样本3)

“粤语我真的一句都听不懂, 本来想和一个邻居打个招呼, 可是她说了很多, 我就没听懂。” (样本3)

第三, 生活不习惯, 精神压力大。流动老人如果原居住地在广东省或广东周边地区, 对深圳的生活还算习惯, 但居住在其他地区尤其是北方的老人来到深圳, 在生活方面会有诸多不习惯, 导致他们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流动老人大多与子女同住, 两代人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生活重心上都存在差异。父母与子女在同一屋檐下长期生活, 由生活琐事、育儿观念差异、生活习惯差异而导致的摩擦或矛盾会很多。尤其是来自农村的老年人, 他们与年轻人的生活习惯相比存在很多矛盾。例如, 在生活起居习惯上, 是早睡早起与晚睡晚起的矛盾;在饮食习惯上, 是剩菜剩饭能不能吃的矛盾;在消费观念上, 是勤俭节约与花钱大手大脚的矛盾。此外, 还有清洁卫生方面的习惯、体育锻炼方面的习惯……都显得格格不入, 由此引发矛盾是难免的。

“深圳好冷!比我们北方还冷, 阴冷阴冷的让人受不了。要不是孩子假期太短了, 车票难买, 我觉得回老家有暖气还舒服点儿。” (样本1)

“我在老家不怎么吃米饭, 在这儿为了照顾他们年轻人的口味, 也就跟着每天吃米饭吧。” (样本8)

第四, 每天生活单调无趣, 没有独立的生活圈, 产生厌烦心理。流动老人来到深圳, 不熟悉深圳的环境, 很多老人每天就是过着家里、菜场“两点一线”或是家里、孙辈学校和菜场“三点一线”的生活, 没有自己独立的空间。由于没有熟悉的生活圈子, 遇到家庭琐事、情感孤独等问题时, 无法向他人倾诉。

“琳琳在家还好, 她去上学, 我就在家给他做午饭做晚饭, 也没其他好干的, 有空就一个人在家看看电视啦, 出去也就买买菜。” (样本2)

第五, 对健康有种焦虑感。老年人普遍有对身体衰老和疾病的焦虑、对死亡的焦虑。有的老人“杞人忧天”, 总担心自己身体不好;有的老人生病, 认为熬一熬就好了, 不愿上医院。而流动老人更甚, 异地看病的报销手续繁琐, 无疑让他们看病变得更加麻烦。再加上深圳高昂的医疗费, 更是让老人“不敢生病”。

“在深圳都蛮好的, 气候比老家的好, 最主要能在小孩身边帮忙照看一下, 我就他一个儿子。可是就怕生病, 那么贵的医药费, 人老了就是没用, 整天要吃要花钱。” (样本1)

建立社区支持网络的建议

笔者经过调研发现, 深圳流动老人在性别比例方面, 呈现女性多于男性, 低年龄、高素质的个人特点;在经济方面, 呈现经济状况稍差, 需要子女赡养、消费大多集中在食品和看病上的特点;在健康状况方面, 大多身体健康, 但精神健康方面稍差、有少部分老人出现抑郁等情况, 需要社工介入帮助调节;在社区支持方面, 老人大多喜欢自娱自乐, 很少参与社区活动或与社区其他人互动。老人希望社区提供的服务也大多集中在健康和交友方面。下面笔者从家庭支持、社区支持、政策支持三个方面, 对建立社区支持网络提出建议。

1.家庭支持方面

在老人经济方面, 子女在有能力的情况下, 要对老人承担起赡养义务, 帮助老人缓解经济困难。

在老人精神方面, 子女应多与父母交流, 多关心父母的心理状态, 帮助父母尽快融入社区。

2.社区支持方面

建立社区支持网络, 能有效缓解流动老人适应社会的压力, 提升社区邻里之间互动频率, 改善社区环境, 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共同体”意识。随着社区居民与流动老人交往的增加, 积极参与社区活动, 会让社区居民对流动老人产生一种更为积极的认知, 促进社区居民对流动老人的理解和生活的支持, 形成新的老年观念。

3.政策支持方面

第一, 将流动老人纳入居住地的社会保障范围。政府在流动老人的社会保障方面, 应承担相应的责任。首先, 统计出本地目前流动老人的人数、预算可能发生的支出;然后, 根据政府的实际能力, 制定相关的养老、医疗和福利政策。

第二, 制定提高医疗保障制度的统筹层次、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大病医保制度。流动老人在深圳看不起病是当前最大的一个问题。现在医疗保障制度的统筹层次, 通常是市级或省级统筹, 这导致流动老人跟随自己的子女离开其所在地区后不能报销医疗费用。政府应通过提高统筹层次, 允许医疗费用可在异地报销, 以使流动老人不会因不能报销医疗费而耽误治病。此外, 有些流动老人来自农村, 没有城镇医疗保险, 他们报销医疗费用更是困难重重。如果政府推动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 让来自农村的老人在城市也能享受公费医疗, 那么这就更加彰显社会公平。

参考文献

[1]陈奇娟.南京市社区老年人社会支持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 2005.

[2]孟向京, 姜向群, 宋健, 万红霞, 陈艳, 韩中华, 何云燕.北京市流动老年人口特征及成因分析[J].人口研究, 2004 (6) :53-59.

[3]朱宇, 杨云彦, 王桂新, 段成荣, 桂世勋, 李若建, 刘传江.农民工:一个跨越城乡的新兴群体[J].人口研究, 2005 (4) :36-52.

[4]陈薇.周琼.关于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的综述[J].兰州学刊, 2008 (1) :81-84.

[5]刘渝琳, 王路, 赵卿.中国老年人口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造[J].重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8) :154-158.

[6]李建新.老年人口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人口研究, 2007 (3) :50-60.

[7]陈成文.社会弱者论:体制转换时期社会弱者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M].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0.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流动】相关文章:

人员流动04-30

流动政策05-01

收入流动05-07

流动人才05-19

流动子女05-31

流动党员管理05-24

集团人才流动04-09

流动儿童报告04-11

人才流动理论04-14

流动党员须知04-22

上一篇:云南现代民族下一篇:网络公选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