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与新课改

2024-05-05

问题教学与新课改(精选八篇)

问题教学与新课改 篇1

关键词:问题教学,主体,时间,质量

现代教学论强调还课堂给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特别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所以以往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已经不再适应新时期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 也必将被科学可行的新颖有效的教学方式所取代。

那么怎样发挥课堂教学的空间作用, 为学生提供一个训练、提高、发展、展示自我的轻松、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这是我们施教者应该积极探讨的问题。

在高一年级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中, 我采用问题教学的模式,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也具有可操作性。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前提

高一学生刚进入新课改, 刚走入全新的课堂教学环境, 教师突然进行问题教学, 不免给学生唐突的感觉, 甚至有点无所适从。为此, 在第一堂序言课, 我把高中历史学习的方式方法, 尤其是问题教学的操作流程告诉给学生, 这样, 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我的操作流程是这样的:

第一步, 学生课前预习。在预习中要求学生通过对课本材料的分析, 发现问题, 科学设问。

第二步, 课堂提问答疑。我在每一课的每一目中, 指明两位同学提问或答疑, 学生有难度可以寻求其他同学或老师帮助, 时间5-8分钟。再由学生自由提问或答疑, 时间5分钟左右。时间可以根据每一目的问题具体情况自由调整, 学生问题太多的话, 可以让学生写下来, 课后解答。

第三步, 课堂小结, 教师归纳。我在这一环节对一堂课的学生活动和教学内容进行总体说明, 是对整堂课的补充和完善。

这样, 学生明确了历史课堂上应该做些什么、怎么做等一系列问题。然后在历史课前会主动预习, 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

特别指出一点, 那就是:学生提问或答疑, 要老师培养。高一学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 那种羞涩之心, 怕出“风头”的意识也慢慢增长, 学生课堂提问答疑的意识便被压在了心底。因此, 很多老师感叹:新课改难改, 学生不配合。这也是新课改难以推进的重要原因。尽管各级各类的培训多, 各种理论也不少, 但课堂教学操作还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很多老师也不断与我探讨这个问题。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问题教学是一种较好的模式。而这一模式推进的前提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把学生潜在的问题能力调动起来。

二、提高学生问题质量, 是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

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接下来就要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质量。学生问题或答疑的积极性提高了, 并不等于学生的问题质量就高了, 这需要老师引导。

在这一环节, 我告知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回答问题。如在“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中, 我就告知学生:“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一目中, 怎样紧扣题意和已学的历史知识, 提出问题。这一目我们可以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诸侯争霸?”“秦朝为什么会实现统一?”“秦朝统一有什么意义?”等。

在这一环节中, 要培养学生学会分解历史概念。我们可以从一个历史概念的时间、地点、人物、背景、原因、性质、经过或内容、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回答问题时, 要求学生注意全面、客观公正、辩正地回答问题, 充分应用阶级分析法、矛盾分析法等去思考。在这样不断的启发下, 学生问题的积极性和问题的质量逐渐提高了。学生在“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 就提出了“秦王嬴政为什么要称自己的尊号为‘皇帝’?”“皇帝制度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制度?”“秦朝为什么要全面推行郡县制?”等质量较高的问题。这样看来, 提高学生问题质量的关键还是老师引导学生怎么发问、怎么答疑, 告知学生书本上没有的问题方法、答题思路等知识。这一环节是重点环节, 是长期工程, 非短期时间能够凑大效的, 师生要持之以恒, 要有终生学习的意识。

三、掌控学生问题时间, 是历史课堂教学的要求

问题教学中, 掌控学生问题时间, 是完成历史课堂教学任务的基本要求。如何掌控课堂教学学生问题或答疑的时间, 老师要充分考虑每一课的重点难点, 在指定学生提问或答疑的过程中, 问题要切中重点难点, 因为学生可以选择答疑。学生选择答疑, 那么问题就由老师提出, 我在课堂上, 学生选择提问的大多是老师, 老师就可以抓住重点和难点, 时间掌控不是什么问题。但如果学生选择提问, 回答问题的可以是老师, 也可以是学生。这个时候, 老师就要先选择一名学生答疑, 假如该生不知道怎么回答, 就要让该生及时寻求帮助。这样就可以及时高效解决问题, 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整个课堂动了起来, 课堂教学也活起来了。

在学生自由提问的过程中, 老师要在充分保证学生问题解决的情况下, 掌控好教学时间。这一环节, 有学生会提一些很具体的问题, 会问一些综合难度较大的问题, 老师要依据问题的质量和范围决定取舍, 较好的问题在课堂上由师生回答, 其它问题待课后解决。这样既保证了教学时间, 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积极性。

老师课堂小结, 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 灵活处理。做到言简意赅。

总之, 我在高一历史新课改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中, 我认为问题教学有助于推进新课改, 也符合新课改的要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老师由知识传授者的单一角色中转换过来。问题教学让老师变成了一个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让老师变成了辩论赛的“节目主持人”;让老师变成了“影视导演”;让老师变成了课堂教学的学习者, 不断接受学生的问题考验。

建立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教学研究制度 篇2

管理制度

二零一二年九月

建立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教学研究制度,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根据学校要求,结合我组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教研总体要求

教研的目的是推进新课程实验的实施及提高教师素质。因此,教研的立足点必须放在教学和课程改革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必须放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切入点必须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上,努力实现“三个转移”,扎实推进新课堂改革实验。

切实加强对新课程实验教学研究工作的领导,年级组长要负总责,各科学科组长具体负责,建立层层管理、全员参与的教学研究管理与活动机制,确保教研工作落到实处。

二、教研主要形式

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案例分析、论坛、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协作解决、教学指导、说课、听课、评课、骨干教师与教师对话等为基本形式,努力提高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自我反思。教师的自我对话,对自己行为的进行思考、审视、分析。结合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自定专业提高学习、个人教研学习计划,自行学习和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对策。

2、同伴互助。以科组或课题组为互助载体,促进教师与同伴的对话。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提倡在教研中有不同呼声,在一个群体中有不同思想,鼓励教师大胆评点,各抒已见。以教师或教学生成的问题为研究内容,将问题入组,以组为单位制定计划开展研究。

三、教研具体制度

1、年级主任是第一责任人,是身体力行者。年级主任负责抓教研,制定教研制度,指导年级组教导处制定教研计划,发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教研。

2、学科组长带头学习教研理论并参与教学研究,举办专题讲座,向教师介绍教学研究方法,指导本组教师开展教研,成为教师的真诚同伴和专业引领的力量之一。

3、年级组按计划确保教研经费到位,供购买资料及其它教研活动,保证教研的顺利进行。

4、认真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教研培训学习、讲座等活动,形成进行教学反思的习惯,外出学习的教师应做好学习笔记,回校后在相应范围内及时传达,或者上“移植课”。

5、每次教研活动,相关教师要按时参加并积极发言,与同伴互助,共同进步。

6、教师必须认真积极做好教研的常规工作。

四、教研活动要求

1、每次教研活动,负责人要制订好详细的活动计划、做好周密的安排、按计划组织活动,做到准备充分、效率高。

2、每次教研活动,负责人要做好教研活动过程记录并作好活动总结。

3、教研活动的参与者要积极参加相应的教研活动,努力配合管理主体顺利进行教学研究,以主人翁的态度搞好教研,提高自身素质。

3、协助教务处检查、指导本教研组的教师做好备课、改作、辅导、质量监控、课外活动等项工作。

4、积极开展教学实验,大胆创新改革,组织教师互相听课、评课,开拓本学科教学特色、风格,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5、按计划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切实有效的教研活动。组织教师相互听课、评课,深入课堂,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

6、教研组长组织本教研组教师开展课题进行研究,做好阶段汇报。

五、教研奖惩办法

1、每学期根据优秀科组,优秀课题组评比实施细则开展评比活动,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2、对教研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教师个人,优先派出参加各级教研活动和专业培训。

语文教学与新课改精神 篇3

一、教学思考

语文的课堂,容量很大,知识点多,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不失有趣地完成教学目标,还是很需要艺术的。我认为有几点很重要:

一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地切分 大部分语文的精读课文都不可能一节课上完,如果都上到哪儿算哪儿的话,课堂显得随意、无序,我个人比较喜欢一节课有相对的完整性。比如说必修一的《鸿门宴》这篇文章较长,人物众多,如果解决字词再分析内容,那么仅重点字词的落实和翻译都要两节课;如果逐段串讲,最后分析人物的话,很多前面讲的内容学生已经记不清了,分析人物时又要回顾一遍,课堂推进很慢。所以,篇幅长的文章的教学很有切分的必要。根据文章内容,在教学时,我切分为了三个层次:讲解第一至三自然段,引导学生主要对比分析刘邦、项羽二人形象;讲解第四自然段,对比分析樊哙、项伯两个武士形象;讲解第五、六自然段,对比分析张良、范增两个谋臣形象,最后再综合起来分析项羽失天下的原因,这样一切分,课文的内容很清晰,学生每一节课有一个兴奋点,始终对文章保持兴趣。

二是设计合理有效的问题 上课的艺术有很多,其中“有效的提问”我觉得是一个很重要的艺术。有些老师满堂问,整节课碎问不断,气氛活跃,可学生最后无所得;有的提问不到点上,游离于主旨之外,学生的思考不够深入;有的引导不够,学生思考不得要领等等。我觉得一节课提问不宜多,应有一个主要的问题,每节课解决一个中心问题,内容清晰,思考也深入,每个学生都会有所得。比如《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在学习四、五、六自然段时,我就设计一个主问题“作者是怎样描绘荷塘美景的?”在这个中心问题的指引下,学生自然会思考:(1)作者写了哪些美景?(2)运用了什么手法?老师在此基础上稍微引导:(3)这些景物的描写有没有顺序?(4)从景物中可以看到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这样,学生的思考就深入了,而且很轻易地就把握了情景交融的关系。我认为,碎问不易形成整体印象,且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思维,而学生的整合能力还不够强,很难一下子领会老师众多问题的意图。所以,一个主问题提出,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是不错的方法。

其实,思维是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应创设好问题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同时提问也要符合思维的规律,比如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先分析再综合等等,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水到渠成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是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很多老师有这样的困惑,自己很认真地教了,但学生还是不会。其实,这不光是教的问题,还有一个学的问题。从记忆的效果来说,“听”的效果不如“写”的效果,学生听老师说一遍,比不上自己写一遍。课改后我们每学期上两本书,时间是比较紧,但一味的抢时间赶课,不给学生留够自主学习的时间也是不行的,知识到能力的提升需要一个人内在的“消化吸收”。所以,我仍然在一些课中设计了大块的自主学习版块,如《故都的秋》,描写秋景的有五幅画面,我只示范分析了第一幅画面“清晨静观”,剩下的四幅画面我给学生分组完成。事实证明效果不错,因为在前一节课我已经做好了铺垫,分析《荷塘月色》中的景物时很细致,并引导学生知道了景物描写的方法以及写景常用的手法——情景交融,所以到《故都的秋》这一课时,放手给学生自己讲解,他们就必须调动刚学完的知识,并深入思考学会应用,这也是一个能力提升的过程。

有意识地学习比无意识学习效果要好,效率要高。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是我们应该要重视的事情。

二、成绩思考

教的效果怎么样,最后还是要看学生成绩。作为教学反馈的一种方式,成绩是比较客观的。我们现在对成绩相当关注,每一次大考之后都会有各种数据的分析;但分析不是主要的,关键还是要调整教学。发现学生某些知识有缺漏了、有遗忘了,或是某些内容理解有偏差了,都要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及时弥补。考试是辛苦的,但考后更辛苦,根据考试的信息反馈,要好好地总结,及时地给学生反馈,要做到在详细讲评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教学。

考试既是学生考查自己学的情况,也是老师考查自己教的情况,而且,成绩的反馈要及时落实到下一阶段的教学中来。哪些问题需要重点讲,反复讲;哪些问题讲了还不够,要提醒做笔记;哪些能力没有训练到位,要补充练习;哪些是学生的薄弱点,需要加强引导,等等。还要及时调整自己下一阶段的教学,在这一次的考试反馈出的问题,在下阶段的教学中要思考如何避免或是改进。

三、宏观思考

新课程的编排,我个人认为是比较合理的,从一定程度上与高三的衔接更紧密。以前的课本编排是按文学发展的顺序的,比如说古文单元,按照先秦散文、汉魏晋散文、唐代散文、宋代散文、明清散文的顺序,可最后高考题却不从这个角度设题,高考考的是纪传体散文。而新课程课本的编排更多地考虑了板块,直击高考的考点,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也更容易进行知识的总结归纳。这样的编排更利于学生形成知识,因为不同类型的文章学生得到的只是文章的个性,而同类的文章学生容易发现共性,有利于他们去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有利于举一反三,也使老师易于在教学中引导延伸。

课本应该是我们教学一个很好的依托,立足课本,高一高二扎扎实实地教给学生知识,到了高三梳理归纳,就容易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就应该做到:

1.不能为赶进度而一味追求速度,蜻蜓点水地上三篇文章还不如扎扎实实地上一篇文章。教材还是可以灵活处理的。教材中要求的知识能力,应该在高一高二就掌握,比如名句名篇的背诵默写,一开始就应该扎实地抓落实,记忆准确,不写错字;古诗的鉴赏,在高一高二就应该掌握基本的方法,必修一学习了景与情的诗歌,学生就应掌握写景诗常用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以及景物描写的手法等等。还有,一些好的学习习惯和考试习惯应该在高一就培养。

2.教会学生梳理。学生学的效果不尽理想,有时是因为学生没有消化吸收。培养学生自主动手梳理知识,比老师梳理之后告诉学生效果要好得多,平时教师可以放手给学生做一些知识的总结归纳。也许他们归纳得不尽理想,但这没关系,有一点收获就行,主要是这个梳理的过程要让学生自觉参与进来,有意识地学习。

3.要有整体规划。高考是一个大工程,这个工程的效果如何,一方面是要看高三的复习是否系统,另一方面也要看高一高二的基础是否扎实。所以,高一到高三各个阶段应达成什么样的目标,老师应心中有数;每个阶段应训练什么,老师也应统筹安排;各个阶段有各个阶段的重点,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堆积到高三,那时就晚了!我觉得语文要培养的知识能力目标,应分解到各个学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知识能力的形成也是一样。

散文、诗歌鉴赏的能力需要循序渐进,古文实词虚词的积累要立足于课本,特别是作文训练,我觉得很欠缺。我感觉现在很多学校的作文训练是无序的,老师们都觉得作文难教,也不知从何教起,往往到高三总复习时才讲一讲作文的开头结尾、议论文的结构、说理的方法、一材多用等。但是语言的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通过几次讲评作文就能马上提升的,而且作文要积累的素材和技巧也很多,从学会、掌握到应用,不写十几篇根本练不会。所以我认为,作文不系统训练根本不行,我们不能因为作文教学的难度、批改作文的难度而让学生失去作文训练的机会。从高一到高三,语文教学真的应该好好规划一下!

传统教学与新课改的关系之我见 篇4

目前的现实是, 不少进行新课改的教师是把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全部打包封存, 重起炉灶, 在教育教学方式上追求“花样百出”。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 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教学局面:既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扎实地讲授基础, 又没有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实质!课堂教学在一些方面迷失了。小组讨论运用得不当, 导致讨论形式化, 为讨论而讨论, 为做课而讨论, 为了课改而讨论。讨论内容不合理。讨论的内容没有什么含金量, 没有思维的价值。学生一听即会, 但是为了老师的要求, 在不值得讨论的地方开始了讨论, 造成时间的浪费, 老师成了旁观者。……重形式, 轻实效, 一旦在教育教学质量检测中不理想, 便又怪罪于考试这个手段的不合理, 进而提出应该取消考试。但是, 不断改良、与时俱进的考试检测手段, 其科学性、可行性又已为多年来的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所证明。

许多一线教师一定还记得, 几年前在全国上下一致提倡素质教育的大气候下, 少数地方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起来, 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否定应试教育, 就是取消考试, 就是不要做作业, 就是蹦蹦跳跳、快快乐乐……结果, 几年下来, 当年的小学生进入初中了, 许多人还写不拢字, 不晓得使用标点符号, 当年的许多初中生进入高中了, 即使三四百字的作文也是错别字、病句连篇……基础的薄弱, 使得后来的学习举步维艰。

众所周知,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承前启后、一脉相承的, 都是符合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应该说, 新课改, 是对传统教育的改革, 是在传统教育基础上的一种推陈出新, 是素质教育发展的深入, 它将使我们的学校教育更加符合现代教育规律。新课改强调一个“新”字, 但并非是将传统教育方式全盘否定, 而是对传统教育的创新。譬如教师的知识传授者角色向学习组织者角色的转变, 并非是不要学生学习知识了, 而是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 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创新, 以往的科学而又实用的课堂教学方式仍旧是应该沿用的。又譬如研究性学习, 似乎在传统教育中没有这种提法, 但它实际上不正是在传统的“第二课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吗?

问题教学与新课改 篇5

【关键词】高中 现状 对策

教育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现象,高中招生数量不断扩大,办学模式也不断扩张,全国各大省市都在大力深化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近年来,虽然高中英语教学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是,如何更好的适应这种宏观形势变化,如何提高英语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中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都是需要我们明确回答的问题。唯有这样,才能使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一直维持在科学稳固的基础之上。

一、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

(一)师资队伍专业素质亟待提高

作为占据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是决定高中英语教学和学习效果的关键。当前,产生教学问题的主要根源是由于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总体滞后,不少教师的英语功底差,跟不上新教材的教学,还有的教师只关注教材,在课堂上死板的讲解教材,导致学生实际能力培养不够,缺乏语言实践的训练,说的少练的也少,缺乏对英语语感的培养。并且部分教师至今在课堂上仍多用汉语授课,有的语音不标准,地方口音严重,有的语法错误较多,课堂语言单调无趣,不能很好地胜任课堂语言交际活动,在我国经济和教育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与相对落后的一些偏远山区相差较大,教学水平也比落后地区高。在偏远地区,由于教育长期受到严重忽视,英语学习的质量格外不足,甚至很多地区都没有英语课,英语老师严重缺乏。

(二)教学理念陈旧落后

由于高考方向的指引,导致高中英语教学常常只是题海战术,教师一味的为了讲题、学题使学生大量做题、改题,结果是教师教的累且学生学的苦,虽然考试结果可能会分数高,但是英语语言能力却没有提高,英语交际能力差,只是学会了知识而忽视了应用。另一方面,高中生性格开阔,具有眼界开阔、思维活跃、个性化突出等新特点,可是部分教师却忽视了高中生的这些特点,在英语新教材的教学中还是在原始英语教学上,并未结合新教材的新内容,设计适合高中生特点的新教学方法,致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苦闷,不够热情。

(三)多媒体教学使用不够充分

现代教学的特点之一是结合科技与网络教学,优秀的英语课堂,往往能充分应用到新的教学用具,比如挂图、卡片、实物、录像、投影等样样俱全,但是现阶段的英语课堂上,一些教师依旧只是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法,对着课本教课,致使课堂教学效果不活泼,过程呆板,缺乏生气,缺少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还有一种现象是有的教师虽然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只注重了生动和趣味性,整堂课都是逗趣学习,学生虽学得开心,但却没有学到实用的知识,也是没有真正的领悟英语学习的重点。

二、高中英语教学改进的建议

高中英语学习的改进不仅需要教师专业素养的改善,还要关注学生的特点,将教师提高与学生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共同进步,采取有效的措施改革英语教学。

(一)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

高中英语教师要充分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认真研究英语教材内容,明确每堂课的教学目的,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抓住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的活动,注重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将精讲和略讲相结合、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钻研的空间。而且,教师在备课时,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特点,不能只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求简单教学,而是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讲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英语。

(二)有效地对课堂进行调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改正自己,合理调整课堂气氛,加强教学的效果。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在教学中对自己的个人素质、学生行为、教学课程等进行严格调整,不断促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共同发展。教师要以身作则,在课堂上教师要有得体的举止,更多的使用英语口语讲课,充分营造一个更加接近真实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多与学生用英语交流,使用简单的英语发出指令,让学生按英语指令去做,加大英语语境的输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英语体验,既能学好英语知识,更能练好英语口语。

(三)充分调动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多样的课堂教学加强师生同学间的互动,调动学生语言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多一些关切的目光、鼓励的眼神使学生树立英语学习的自信心。英语教学是互动的过程,很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讲知识也是为了学生能够学会,课堂上没有学生的互动,很难让教师得到反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高效的教学质量正在于教师的精心讲授和学生的集体互动相配合,良好的教学效果也正在于学生的自发学习和主动研究,只有师生配合好,教学才能更好的发展。

(四)加大改变教学观念和行动研究

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思路,真正认识教为学服务。首先就是要解决思想问题,对于观念的转变,教师要应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式,还要在教学操作上,多观察、多模仿、多交流,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形成个人教学风格。 而且,英语教师要加强教学的行动研究,完善教学的知识结构,以扎实的专业性知识作为良好的教学效果保证,提高教师文化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总结额完善实践知识,多做教学计划,善于做课、听课、评课。不仅是教师,学校领导也要多多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交互学习,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更多的为学生服务。

结语:综上所述,高中英语教学在新课改理念下重要的是把恰当的英语学习方法教会学生,高中英语教师要更多地从学生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加学生英语口语的练习,建立英语角加强英语交流,加大学生课下进行英语的阅读和听、说、写作训练,让学生在活泼轻松、愉快开心的课堂环境中,全面提高英语语言运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春雨.高中英语教学策略分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10)

[2]秦初生.高师小学教育研究方法与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3)

校长与新课改同行 篇6

一、做好新课改中的角色转变

1. 校长要成为学校文化的变革者。

首先, 要有自己的办学理念, 有了办学理念, 才有追求和成功。当然, 这种理念要基于对新课改的理解和对学校实际情况的了解。其次, 要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新课改活动, 并把新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

2. 校长要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与研究者。

校长要参与指导教师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其目标在于“三个优化”, 即优化课堂心理环境, 营造探究氛围;优化教学设计, 增强探究意识;优化教学内容, 培养探究能力。为达到这个目标, 校长最好每天听一节教师的课, 每周至少参加一次教研活动, 细心捕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思想火花。同时, 校长要指导教师撰写教学案例, 并组织交流、讨论, 促进教师尝试用新观念、新方法教学, 解决新课改中面临的新问题。

二、沉着应对新课改的挑战

1. 用新观念引导课改。

校长应当领导全体教师参与新课改实践, 努力帮助教师确立新型的课程观, 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确立新型的教学观, 以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明确新的评价观, 以解决“教得怎样”的问题。

2. 营造氛围, 参与课改。

营造浓厚的课改氛围, 形成研究的氛围。校长可通过组织专题报告、集体备课, 开展示范课、研讨课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和研讨, 形成一种自上而下普遍关注、共同参与的课改氛围, 使新课改成为全体教师内在的迫切需要。

3. 用宽容的态度对待新课改中出现的问题。

校长只有宽容教师的失误, 才能深化新课改。新课改为教师教学提供了较大空间, 教师在探索过程中难免出现问题和失误,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教师讲, 学生听, 课上练习, 课后作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要精力用于消化教师的讲解, 学生头脑中只是复制教师的思想和语言, 这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新教材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教师在填补这个空间时, 由于惯性的作用, 难免出现一些失误。面对这种情况, 校长既要宽容失误, 又要悉心指导, 防止教师消极对待新课改。

三、抓好教师队伍建设

新课改中要求教师转变以往传统教学中只有教学大纲、教科书、参考书的观念, 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其他教学材料、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在教师管理上校长要抓好以下三点:

1. 抓好教师的一专多能。

教师不但要熟知所教课程, 还要尽量多能, 只有这样, 才有可能灵活自如、游刃有余地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进行调整、重组、修改、补充。校长要给教师留出足够的自由支配的时间, 最大限度地提供所有的教学资源, 以帮助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2. 抓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转变。

新课改提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教学是一种沟通和对话, 是合作与共建, 是以教促学, 互教互学。这就要求教师由权威变朋友, 由居高临下向平等相待转变, 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

3. 抓好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

以往教师习惯于看自己的教材, 改自己学生的作业, 讲自己的课, 交流合作极为少见。新课改要求课程综合化, 只有不同学科的教师相互合作, 才能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所以校长要在管理上打破以往的单一教研活动, 多搞一些跨学科交流活动, 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教材的综合化特点。

语文教师要与新课改同行 篇7

一、与新课改同行必须改变教育方式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 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宽松的环境和氛围, 给学生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空间, 从而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具体来说,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放下架子,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师道尊严”的观念根深蒂固, 学生只是学习和接收知识的容器。而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和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师应该是“平等中的首席”。这就要求教师放下架子, 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作为一名现代教师,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与学生的新型关系, 明白自己的角色定位。如教师在上课时可走下讲台, 来往于学生学习小组之间, 多以谈话的方式进行教学, 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商讨有关问题, 去帮助和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使课堂变成师生之间互动的信息交流场所。

2. 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即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一切从学生出发, 一切为学生服务。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 学生是教育的主人。我们必须寻找一种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 以学生为本, 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

3. 用尊重的理念教育学生。

俗话说:“自尊之心, 人皆有之。”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自尊心都比较强, 他们总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和鼓励:取得成绩时, 希望得到赞扬、肯定;出现错误时, 希望得到谅解。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教育的职责是培养和塑造人, 而不是制裁和打击人。对待学生, 我们只能采用“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的方式进行教育和感化, 绝不能采用侮辱人格尊严的方式进行心理施暴。

二、与新课改同行必须改变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教学要以“以学生为中心”, 具体做法如下。

1. 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以学生为主体不是看学生活动了多少时间, 问了多少问题, 而是要看教学方案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展开是否从学生出发, 是否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教学过程的主线。

2.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现代教学观认为, 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会学生学习。因此, 要使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必须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3. 教师要站在“学”的角度安排教学活动。

以往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放在“如何教”上, 现在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如何学”上, 尤其是在设计具体教学活动时, 更要最大限度地安排全体学生参与进来。在设计教学活动时, 还要考虑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 不能将课堂教学当作是教师展示自己的过程, 而要让其成为学生展示自己学习情况的过程, 成为学生施展手脚、启发思维、展现智慧和能力的舞台。

三、与新课改同行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新教材的一个显著变化是:知识面加宽了, 阅读量翻了几倍, 60%以上的选文都是新的。面对这些变化, 我们必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拓展自己的学科知识, 做一名“学者型”“研究性”的教师。只有这样, 才能从容驾驭日益开放的课堂。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师要想把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地供给学生, 自己就应该是长流水, 正所谓“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就要求我们要时刻鞭策自己, 不断总结、积累经验, 不断学习、充实自己, 和新课改一起成长。

四、与新课改同行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教学中被广泛运用, 不仅对深化基础教育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而且对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过程都产生了深刻变革。

1. 信息技术改变了语文教师工作方式。

以往语文教师备课总是依赖教材和教参, 现在要花大量时间上网查找资料, 制作课件;以往语文教师上课凭的是一张嘴, 现在则更多是运用电脑、网络等现代媒体。信息技术改变了语文教师工作方式, 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因此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2. 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内容丰富多样。

传统教学内容不仅有限, 而且内容更新慢, 致使知识老化。而信息技术可以搜集大量最新教育资源, 它改变了单一文字教材状况, 各种图片、照片、模型、实物、录音、录像等教学材料丰富了教学信息, 为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这是对“教师+教科书”这一基本方式的补充和完善。

3. 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模式优化, 教学方法多样。

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广泛应用, 使得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变革。网络中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素材为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VCD、DVD碟片的播放, 多媒体课件的展示, 实物投影的使用, 远程教学资源的利用, 名家名师的课堂实录……都大大丰富了课堂内容;示范法、反馈法发现法、探究法、合作学习、情境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也都已经应用于课程整合中。它使我们的教学模式更加优化, 教学方法更加多样。

总之, 新课程改革不仅是一种教材的改革, 还是一种文化的改革、一种观念的改革。作为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 我们要想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就必须更新观念, 改变教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同新课程一起成长。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语文教师必须要改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 提高自身素质, 增加知识储备, 提高综合能力, 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适应新课程教学, 与新课改同行。

语文教师要与新课改同行 篇8

关键词:教育观念 教学方式 自身素质 信息技术

新課程改革给广大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不仅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也发生了重大变革。这需要教师担负起新的历史重任,尽快提高专业素养,完成角色转型,做到与新课改同行。

一、与新课改同行必须改变教育方式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宽松的环境和氛围,给学生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空间,从而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具体来说,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放下架子,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师道尊严”的观念根深蒂固,学生只是学习和接收知识的容器。而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和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应该是“平等中的首席”。这就要求教师放下架子,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作为一名现代教师,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与学生的新型关系,明白自己的角色定位。如教师在上课时可走下讲台,来往于学生学习小组之间,多以谈话的方式进行教学,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商讨有关问题,去帮助和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使课堂变成师生之间互动的信息交流场所。

2.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即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学生服务。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学生是教育的主人。我们必须寻找一种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

3.用尊重的理念教育学生。俗话说:“自尊之心,人皆有之。”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尊心都比较强,他们总希望得到教师的尊重和鼓励:取得成绩时,希望得到赞扬、肯定;出现错误时,希望得到谅解。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教育的职责是培养和塑造人,而不是制裁和打击人。对待学生,我们只能采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进行教育和感化,绝不能采用侮辱人格尊严的方式进行心理施暴。

二、与新课改同行必须改变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教学要以“以学生为中心”,具体做法如下。

1.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以学生为主体不是看学生活动了多少时间,问了多少问题,而是要看教学方案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展开是否从学生出发,是否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教学过程的主线。

2.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会学生学习。因此,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必须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3.教师要站在“学”的角度安排教学活动。以往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放在“如何教”上,现在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如何学”上,尤其是在设计具体教学活动时,更要最大限度地安排全体学生参与进来。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还要考虑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将课堂教学当作是教师展示自己的过程,而要让其成为学生展示自己学习情况的过程,成为学生施展手脚、启发思维、展现智慧和能力的舞台。

三、与新课改同行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新教材的一个显著变化是:知识面加宽了,阅读量翻了几倍,60%以上的选文都是新的。面对这些变化,我们必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展自己的学科知识,做一名“学者型”“研究性”的教师。只有这样,才能从容驾驭日益开放的课堂。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师要想把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地供给学生,自己就应该是长流水,正所谓“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就要求我们要时刻鞭策自己,不断总结、积累经验,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和新课改一起成长。

四、与新课改同行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教学中被广泛运用,不仅对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过程都产生了深刻变革。

1.信息技术改变了语文教师工作方式。以往语文教师备课总是依赖教材和教参,现在要花大量时间上网查找资料,制作课件;以往语文教师上课凭的是一张嘴,现在则更多是运用电脑、网络等现代媒体。信息技术改变了语文教师工作方式,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因此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2.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内容丰富多样。传统教学内容不仅有限,而且内容更新慢,致使知识老化。而信息技术可以搜集大量最新教育资源,它改变了单一文字教材状况,各种图片、照片、模型、实物、录音、录像等教学材料丰富了教学信息,为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这是对“教师+教科书”这一基本方式的补充和完善。

3.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多样。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使得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变革。网络中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素材为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VCD、DVD碟片的播放,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实物投影的使用,远程教学资源的利用,名家名师的课堂实录……都大大丰富了课堂内容;示范法、反馈法发现法、探究法、合作学习、情境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也都已经应用于课程整合中。它使我们的教学模式更加优化,教学方法更加多样。

上一篇:思想政治教学改革下一篇:六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