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技术

2024-05-02

新媒体艺术技术(精选十篇)

新媒体艺术技术 篇1

关键词:数字技术,新媒体艺术,影响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各样的新兴艺术看得人们眼花缭乱,比如典型的数字化多媒体艺术就是在先进的科学技术下发展起来的新媒体艺术,这是技术与艺术的结晶。传统的新媒体艺术因为没有现代的数字化技术的支持所以会显得落后单一,只是与观念艺术相结合来呈现,而随着技计算机的出现、普及,新媒体艺术开始出现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为新媒体艺术注入了先潮的新鲜活力,使得它的发展更加具有代表性和多彩性,发展速度也随之变得更快,甚至可以说数字化技术是新媒体艺术的核心技术,这足以见得数字技术对新媒体艺术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为了促进新媒体艺术更好更快的发展,我们必须加大对两者的重力力度,使两者能够“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实现共赢。在新媒体艺术发展过程中可能经常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对于此,我们不是逃避放弃,而是应该积极去克服,这样在细节上我们才不会有疏漏,新媒体艺术才会走得更远。

1 数字化技术和新媒体艺术

当今社会处于信息化时代,这就是数字化的一个表现,我们日常接触到的计算机、互联网络以及影视多媒体等等都和数字化技术密不可分。数字化技术顾名思义就是用数字来实现多种功能的一项技术,这里主要指计算机能够识别的二进制数字0和1,计算机的核心技术就是数字化,所以如果没有数字化就没有如今的计算机,更没有信息化时代。

新媒体艺术简单来说就是新媒体和艺术的结合,它是不断发展的,从最初的传统媒体艺术到现在的数字化新媒体艺术也是经历了很久远的时间。其实大多数新媒体艺术都与影视挂钩,在早期,新媒体艺术主要用于表演、录像以及摄影等方面,表现形式比较单一,但随着计算机的出现,不断把数字化技术渗透到新媒体艺术当中,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应用的领域也更加广泛,录像、光盘、多媒体以及网络等等都有新媒体艺术的影子。数字化新媒体艺术不仅体现了思想艺术的升华,更加彰显了我国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进步。

2 计算机发展对媒体艺术的影响简介

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计算机网络不断发展,九十年代,不断出现一批批优秀的新媒体艺术家。到了20世纪计算机网络进一步快速发展,这不仅仅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也是艺术升华的阶段,因为在科学的推动下,媒体艺术活力四射,发展空间愈加广阔。随着计算技术的不断娴熟,逐渐被应用于艺术领域,所以计算机图形艺术的出现也就显得理所当然,在影视中或者各种平面艺术中见到计算机图形艺术的影子也就司空见惯,这对于媒体艺术来说无疑是很大的冲击和发展。因为其实计算机和艺术两者并没有任何有关联的地方,但是数字化技术却把两者独特的结合在一起,所以把这当作是一次图像革命并不为过。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也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不断普及,社会逐渐进入信息化时代,数字化技术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应用的领域额也愈加广泛起来,该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方法也越来越娴熟,我国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是相对于美国和日本等国家来说,还显得有所不足和落后,所以,在全球经济都在迅速发展的前提下,我们一定要加快脚步,不断赶超。在当今科技不断进步,媒体艺术不断更新的形势下,数字化技术在新媒体艺术上面的应用也将成为炙手可热的焦点,其发展前景非常可观,我们一定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使数字化新媒体艺术一直处于进步之中。

3 数字化技术对新媒体艺术的影响

3.1 成为一种独特全新的艺术形式

说到艺术,更多的人想到的是绘画、音乐、书法等艺术形式,我们会认为这样的人对画作、音乐和书法都有自己的审美,这不仅是对美的看法,还是对艺术的传承,其实这主要体现的是人主观上的思想,传统的艺术主要是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为基础来进行艺术方面的延伸和发展的。上面我们提到图像革命,这次革命正是由于结合了数字化技术才显得更加有意义,它不再仅是局限在人类的思想观念中,还结合了毫无关系的数字化科学技术,在此基础上,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越来越快,并且艺术形式也是前所未有的,所以说在数字化技术下,新媒体艺术更是一种独特的全新的一种艺术形式。

下面咱们来看一则实例来使这种艺术形式更具说服力,在外国的新媒体教学当中,把计算机科学技术和艺术运用的淋漓尽致,在传统摄影和动画等教学中可能只会让学生去欣赏艺术,并不会去动手,而在数字化新媒体艺术出现之后,国外课堂在艺术教学中有自己全新的方法,开始要先欣赏优秀的摄影作品,让学生去领悟其中所隐含的思想,去发现其中的摄影技巧并去学习;其次是学生动手环节,第一步现在纸上对摄影作品进行手动绘制,完成之后再角色扮演,根据作品中不同人物或事物的动作姿态通过小组共同描绘出草图;然后就是学生实践,引导学生亲自去拍摄,这个阶段不仅会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利于开发他们的思维,遇到问题积极去解决;最后就是和数字化相关的电脑制作,怎样通过电脑来把艺术作品更好的表现出来。所以优秀的新媒体艺术不单单是一幅作品,更重要的是它与数字化技术结合出来的精华。

3.2 更具时代特征的新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不是单纯的让人们去欣赏,更深的意义在于有所价值,能够给人类带来满足感,如果新媒体艺术不能满足人类的功能性需求,尽管数字技术与媒体艺术结合的再完美,新媒体艺术进步再大也是没有意义的。新媒体艺术由于是一种独特全新的艺术形式,其中包含的信息内容比较多,所以相比于传统的媒体艺术来说,显得更加科学、合理、先进,时代性更强。传统的媒体艺术中所表现出来的设计理念有很多优秀的,值得我们去借鉴,所以在快速发展新媒体艺术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传统艺术中的精华,在不忘本、融合传统观念的基础上,了解社会功能性需求之后,再结合艺术和数字化技术去全面发展,这样这个全新的新媒体艺术才能够走得更远更稳。因为当今时代是信息化社会,也是数字化时代,结合了数字化技术的新媒体艺术也就很好的体现了时代特征,这也是数字化技术对新媒体艺术很大的影响。

4 数字化技术下新媒体艺术的未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会不断涌现出更多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科学技术,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也会越来越多,两者结合起来的新媒体艺术会更加强大。

在未来的媒体艺术发展道路上我们要把数字化技术应用到更多的艺术作品中,同时涉及到更多的方面,不要再只是局限在单一或者很小的某方面,我们要使更多的作品中融合更多更独特先进的数字化技术。艺术家是艺术的创作者,所以对于艺术家来说不要停在自己陈旧的观念上止步不前,要善于去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在数字化技术的基础上去激发自己的灵感创作出更多更新潮的艺术作品,这对于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来说是很关键的一步。数字化技术在媒体艺术中的应用是一项很大的突破,就动画制作方面来说,在数字化技术未出现之前,主要是靠大量的人物来进行手绘制作,这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还会浪费大量的钱财。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就可以简单快捷的制作出很多复杂人物甚至是影视作品。所以这不仅会节省大量的人、物力和钱财,更重要的是使得动画制作快速方便,推动了我国动画产业的迅速发展。

数字化技术将会不断应用到更多的媒体艺术领域,艺术表现形式也将会更加多元化,这对于艺术发展来说是很好的前景,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去鼓足勇气迎接挑战,不断去进行创新、完善和进步,相信在数字化技术下的新媒体艺术会大放光彩的。

5 总结

本文主要对数字化技术下的新媒体艺术进行了介绍,我们了解到新媒体艺术在数字化技术的基础上变得更加有活力,开始由最初传统落后的形式经过数字化技术的融合以一种独特全新的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尽管快速发展,它也没有失去时代性的特征,而是紧跟社会潮流,把社会时代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只看到进步,还要注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当遇到问题时,不要急于躲避,要勇于去挑战和创新,尽管很多媒体艺术中的很多方面不能用数字化技术来解决,但是我们始终相信,在社会科技不断创新发展的推动下,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之路将会越来越平坦。

参考文献

[1]田忠利,付琳,龚小凡,关于数字新媒体艺术发展的思考[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7,(05).

新媒体时代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模式 篇2

尤其是现代信息社会,平板电脑和手机功能的一步步丰富,已经彻底将人们传统的交流方式改变。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传统的教学方法,紧跟艺术走在时代前沿,利用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在教学中广泛引入数字媒体让艺术教学的过程更加丰满。

新媒体艺术技术 篇3

关键词:艺术;数字技术;新媒体艺术设计

人类进入20世纪,科技飞速发展,数字技术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巨大的空间。电影、设计、建筑各行各业的艺术设计领域都无声无息的渗透着数字技术的影子。数字技术已形成数字艺术设计已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出现在各领域——新媒体艺术设计。新媒体艺术设计已在我国艺术设计各领域里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媒体艺术设计优良传统的保持

人类社会的新艺术形式都是在传统元素上进行继承与发展,新媒体艺术设计也一样,在保持传统设计的优良传统基础上才发展起来。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作品既保证了功能性,也保持了美。各种理论标准都与传统艺术设计极尽相似。只是它的艺术表现形式区别于传统艺术形式,它是以光、电等现代科技的技术手段来表现,由此可见,新媒体艺术设计保持了艺术设计的优良传统,新媒体艺术设计只是对传统艺术设计进行丰富和形式创新,新的表现形式使人们的视野极大丰富,各种信息传播形式的发展表现,使传统艺术设计表现局限性。

由于当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艺术设计已表现出设计理论与与美学理论的薄弱,传统的艺术设计理论将继续做为新媒体艺术设计的理论基础。

新媒体艺术设计的艺术创新

科学的进步会推动艺术设计产生巨大的变革,推动新兴艺术形式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艺术设计就是科学进步的产物。新媒体艺术设计具有更大的信息量,具有时代感,通俗大众并具有很强的商业性。因此,新媒体艺术设计一定要紧随时代的潮流,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创新。

随着科学的发展,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传播形式的出现,一定会产生更多样的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作品。传统的艺术设计形式已不能满足于当代人们对新形式,新事物的追求。新媒体艺术设计作为时代的产物,通过其巨大的信息量,时代感,不断的创新设计形式与内容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需求。

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基本特点

1.传播范围广、速度快

传播范围广:传统媒体,无论是电视、报纸、广播等任何媒体都有局限性,有不能宣传到的边界,只有新媒体艺术却没有限制的,通过互联网为载体,为人们发送无数想要获取的信息。

传播速度快:新媒体艺术设计以互联网为载体,能够实现更快的传递方式,以上传与下载就实现了信息交流与共享,用最快速度传播。

2.成本低

相比与传统媒体,新媒体艺术成本相对较低一些,大家却能更快,更便捷的享受到最新的消息与知识,这也极大的挑战了传统媒体的成本制作。

3.互动交流强

新媒体艺术具有很强的互动交流能力,比较与传统媒体,新媒体艺术对于人的信息主动性反馈更直接。

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人才培养

1.运用新的模式教学,给学生空间,使理论联系实践操作,使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提高,可以熟练进行设计制作。

新媒体艺术设计作为一个复合型学科,培养的是懂得艺术规律又能进行计算机进行艺术设计的人才,技术与创意缺一不可,而这一类人才是当代社会急缺的稀有人才。

很多学生报考了艺术类学科,但理论与实践的脱轨却成为新媒体艺术人才培养的障碍。只懂创意,却不会运用计算机进行表现的;只会操作计算机,却不懂创意的,比比皆是。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复合型新媒体人才,才能把新媒体艺术形式发展完善。

2.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引进国外最先进的技术,知识和数据信息,使老师与学生共同提高,既能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也能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见闻,开拓创新思维能力。

3.在各院校艺术学科搭建艺术与数字化信息的平台,使数据信息与艺术信息共享交流,使学生对本学科知道熟练掌握的同时,对多媒体艺术设计这本新兴艺术形式深入了解,把艺术与数字化信息互相补充学习,得到全面发展。

4.严格制定新媒体艺术设计教材,教学内容要符合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人才培养,保证教师队伍高素质,确保教学质量,确保人才的高效培养,才能对新媒体艺术得到飞速的高展,对传统艺术才能做到最好的传承与创新。

结束语

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新媒体艺术设计人员应符合主流需求,紧跟时代的脚步,每天都要学习,给自己充电,走在时代最前沿。我国的新媒体艺术设计无论从理论上还是艺术表现形式上都不成熟,不完善,我们一定要培养更多的,更好的新媒体艺术设计人才,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与挑战。新兴行业带来机遇与发展,我们也要对新媒体艺术设计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为新媒体艺术设计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富强.多媒体图像技术及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2] 薛洁,寇小明.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发展探索[J].大众文艺,

2010(04).

[3] 张燕翔.新媒体艺术[M].北京:神州美术出版社,2005.

[4] 任斌.论数码媒体艺术现象[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新媒体艺术技术 篇4

一、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巨大优势

1. 受众获取信息的成本较低

传统媒体艺术设计的产品信息通常会通过报刊、杂志等媒介传递给广大受众, 而公众了解新媒体艺术设计产品的过程则相对简单, 其只要通过手机或者计算机等设备在联网的条件下便能轻松地获取新媒体艺术设计产品的各种信息, 其过程快捷简便并且成本极低。另外,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公众在相同时间内通过互联网了解的媒体艺术设计信息也比借助纸媒等形式获取的信息量要大的多, 并且由于互联网深受青年人喜爱, 所以新媒体艺术设计也较容易获得比传统媒体设计更为庞大的受众群。

2. 新媒体艺术互动性较强

传统的媒体艺术在与受众的互动环节上表现不尽如人意, 而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体艺术设计则不同, 由于新媒体艺术依靠互联网进行设计, 因此, 其往往能与受众产生很好的互动, 人们只需通过电脑或者手机等设备就能轻松快捷地欣赏设计作品, 这是传统的媒体设计行业难以做到的, 传统的媒体艺术设计工作从提出设计概念到最终得到成品进入大众视野往往需要经历多个环节, 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 在生活节奏异常紧凑的今天, 传统的媒体艺术设计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要求。

二、我国新媒体艺术设计行业的现状分析

1. 新媒体艺术设计缺乏高素质人才

新媒体艺术设计顾名思义是新型媒体与艺术设计工作相融合, 而这里的新型媒体主要指的是互联网, 因此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从业人员应当具有较为充足的专业知识储备以及计算机操作经验。然而令人遗憾的是, 国内的新媒体艺术设计行业面临着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短缺的现状, 已有的设计人员能够完全满足新媒体艺术设计要求的为数不多, 这俨然已成为国内新媒体艺术设计行业发展的短板之一。

2. 业界对新媒体艺术设计缺乏正确的认识

新媒体艺术设计在华夏大地上出现已有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内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公众有目共睹, 业界人员也为之感到自豪, 然而目前令人较为失望的是国内媒体艺术设计领域缺乏对新媒体艺术设计工作的正确认识, 大部分人员仍然以看待传统媒体的角度与标准审视新媒体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 其在一定程度上对新媒体艺术设计行业的进步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其不利于新媒体艺术设计技术上的改良与进步。

3. 行业相关制度不完善

新媒体艺术设计作为一个较新的概念, 其发展时间远不及传统媒体设计, 因此新媒体艺术设计行业更需要各项制度来保障其正常的运行秩序。而事与愿违的是我国政府对新媒体艺术设计行业的监管力度不足, 行业内相关的政策制度也较不完善, 这就在使得该行业容易出现一些诸如垃圾网页等不良的设计产品, 进而对行业造成恶劣的影响。

三、关于改进新媒体艺术设计行业中存在的问题的建议

1. 加大高素质人才培养力度, 提高现有职工的综合素质

高素质人才对于新媒体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而当前国内的新媒体艺术设计行业面临着专业人才储备不足的困境, 其势必会给行业的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新媒体艺术设计行业改善人才短缺问题的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与高校合作培养高素质人才。新媒体艺术设计行业可以考虑与有关高校进行合作, 进而培养动画、软件以及电子游戏等方面的人才,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新媒体艺术设计行业的人才压力。

(2) 提高现有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新媒体艺术设计行业在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的同时也应当开展针对现有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提高的工作, 例如行业内可以通过组织有关技能培训活动的形式来有效地提升职工的知识储备与业务技能, 从而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表现更加出色。

2. 相关人员应当正确认识新媒体艺术设计与传统媒体设计的差异

新媒体艺术设计是艺术设计与数字技术经过有机结合后形成的产物, 其融合了数字技术与传统媒体设计的优势, 在本质上与传统的媒体设计有一定的区别。因此有关人员尤其是新媒体艺术设计行业的领导层应将其与传统媒体艺术设计区别看待与管理。新媒体艺术设计由于技术比传统媒体设计更为新式复杂, 因此领导层应当给予新媒体艺术设计研发与维护工作以充足的资金保障, 积极引进新式技术、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上应投入更大的精力, 从而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行业的良好稳定发展。

3. 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新媒体艺术设计行业的监管

新媒体艺术设计在带给人们丰富的信息的同时, 也因自身的一些特殊之处而给监管部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如果该行业未能得到有效的监管, 那么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势必会给人们带来一些不良信息。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相关监管部门应当切实加大对该行业的监管力度, 并完善各项制度, 坚决惩处破坏行业发展秩序的人员, 从而遏制不良信息的传播, 确保网络的洁净, 以期赢得公众对新媒体艺术设计行业的信赖与支持。

四、结语

新媒体艺术设计凭借着自身巨大的优势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加快我国媒体设计行业进步, 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工作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因此有关方面应当针对当前国内新媒体艺术设计领域存在的问题而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从而确保新媒体艺术设计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世文.论新媒体艺术的文化特征和批判精神[J].内蒙古社会科学 (汉文版) .2013 (01)

[2]方睿, 董斌.新媒体艺术交互性的时空特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02)

探析当代新媒体艺术论文 篇5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计算机的的技术发展后,逐渐的使人们对计算机的认识加深,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技术,flash,动画技术,电子游戏技术,交互技术,三维立体视觉技术,在Video艺术中体现出来,从而人们的生活中逐渐的出现新媒体艺术。

中国新媒体艺术的本源和现在特点

二十世纪末,新媒体艺术出现在当代舞台,它的基础是以全新传媒技术和科技展, 将人类艺术灵感来源和思维的理性形式相互交融为一体的、以计算机、数码技术、录像和胶片技术、网络技术相结合而创作完成的一种艺术的一种新的形式。艺术的综合形式是它的特征,新媒体艺术汲取了其他艺术表达形式的优势特点,新媒体由图像,文字,影响,和人机交互组成,进入大机器大生产的工业时代后,艺术家们试图将尖端科技与先锋艺术观念相结合去探索新的艺术空间, 并通过这种形式更加的感悟生活和创造艺术。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计算机的的技术发展后,逐渐的使人们对计算机的认识加深,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技术,flash,动画技术,电子游戏技术,交互技术,三维立体视觉技术,在Video艺术中体现出来,从而人们的生活中逐渐的出现新媒体艺术。作为“与时俱进”的艺术范畴,二十世纪90年代,在陈劭雄,宋冬等人的充满个人特色的表达下使他们引领了Video的发展,使其拥有更加成熟的语言表达风格。计算机影像技术的介入后促进了影像实验的产生,王波的《谁杀了我》通过动画与网络程序的结合胡也能通过他的作品反映出七十年代的艺术家儿童时期对卡通动画的影响。

进入二十一世纪新媒体不仅仅界定在数字媒体范畴内,它有了更加广泛的界定,传达媒介的不同赋予了新媒体新的内涵,也给了艺术作品更加广泛的表达形式,尤其在后现代艺术作品里这种新媒介符合后现代作品的隐喻性,打破传统形式的特点。艺术家兼“养蜂人”任日请蜜蜂作了他的合作伙伴。《元塑 II》是任日与蜜蜂合作后的艺术品。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和艺术实事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的最高尚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因为社会分工的细致化,专业化,领域化,二者看似没有任何交集,但从最根本的起点来看它们都是人类早期对事物的客观认识后逐步总结,提纯分化为两大领域,而研究他们的`目的最终都是为人类服务的。客观上来说科学追求的是现实的,实际的。而艺术追求的是虚拟的,虚幻的,理想化的。艺术是通过客观科学事实感性的理解后升华成理性中的感性表达,而科学的进步正是通过一些艺术家的大胆理论设想为目标促进科学的进步。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产生了人类的意识和行为。 同样的艺术与科技合二为一并且相互融合。科学离不开艺术的形象思维,艺术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也必须有赖于科学。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艺术和科学的关系并能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呢?许多人都会想到两个字—— —融合。

艺术与科技相交融下的新媒体艺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科学与艺术融合的艺术作品在国际各大展会出现的越来越多,具有交互性的,动态的,新的媒介的艺术形式逐一向人们呈现。和传统媒体不同,新的媒介的表达,如与化学元素,物理特性的结合产生的新的媒体形式也反映了当代社会跨界加融合的特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一直到二十世纪初。新媒体艺术展览历经了四个发展时期。随着新媒体艺术展览在全国范围内的进步也也促进了高校新媒体艺术学科的建立与发展,作为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它的软实力主要体现在“以创作为先导”的办学思路,正是这样的思路早期的新媒体艺术创作者们成为了发展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先锋人物。

许多的高校也推动了国内数字新媒体艺术学科建设的完善与艺术创作的出新。在清华大学的第二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上反映出新媒体发展趋势,和大连工业大学举办的《大连.国际.艺术.时尚与科技论坛》里更新的表述了新媒体在21世纪更加广泛的界定。随着对新媒体的深入讨论,新的媒介设定也加入了不仅仅单纯讨论信息技术,文字,语言,图像的为载体的新媒体中,新的媒体还可以与物理,化学,生物结合在一起,新媒体的发展是社会的必然趋势,它的发展也使艺术的表达更加全面具体,深入。

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的碰撞 篇6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传统艺术;互动性;科技

曾看过一场以“混响”作为主题的影像展览。不仅仅是因为影像艺术展播过程中,“混响”是声响效果必然产生的物理现象,更在于它是当代影像艺术的—种存在状态,影像艺术基于新的媒介和技术手段,带给我们全新的呈现和观看方式,但同时它在艺术观念和创作形式上,并没有完全割裂与传统艺术之间的密切联系。所以,这是一种艺术形式上的“混响”,它本身就包含着艺术发展进程中的延承和变革。

新媒体艺术的出现对于传统艺术表现形式来说是一个挑战,同样对传统艺术的发展也是一个促进。看完展览我对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的碰撞产生了兴趣,想将它们作一比较,目的是为了区分出新旧艺术形态的诸多特征差异,更重要的是为了发现技术的演变对艺术发展的推进和艺术形态嬗变的影响。

1 参与模式

“互动性”作为新媒体艺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他传统艺术形式中并不存在,其存在意义无可非议。从传统的观众“观看”到观众“参与”,互动性的达成成为新媒体艺术形式的标志性特点之一,甚至成为是否是新媒体艺术形式的判断标准。

而作为人类的一种新型的虚拟性的审美体验。互动性的核心包括:参与性、交互性、凸显个体的特殊存在方式。高度系统化的各种复合电子技术和与人类感官相近的各种传感装置,帮助人类获取大脑无法感知的外界信息,观众可以利用温度、湿度、力度、红外线等方式与作品进行交互。利用数据头盔、手套等设备与虚拟世界进行实时交互的虚拟现实艺术,在突破技术局限性的同时,更是将人类的艺术体验从视觉扩展到了全身心。

“真实”在传统艺术中常表现为“写实”的技术以及艺术家创作时的真情实感;诞生在科技发展之下的新媒体艺术,则是利用“虚拟现实”和由各种综合媒体构成的“现场”来表现这份“真实”,以史无前例的有机整合的思维与展示方式,将观众直接引入到对艺术的体验中,它的“真实”是一种作品与观者的相互依存关系,一份只有通过直接民主交流才能获得的心灵触动。

2 创作人员与受众面

首先是新媒体艺术创作的群众基础比传统艺术要广泛得多,只要有电脑、手机,理论上都可以加入创作过程。而传统艺术需要创作者有很深的艺术功底与造诣。新媒体艺术打破了持续了几千年的艺术只存在于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历史。摄影技术的发明改变了传统艺术中只有贵族、特权人士才能享用艺术的特权,将欣赏和创造艺术的权利赋予了每一个人。新媒体艺术为每一位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普通人提供了一个成为艺术家的机会,这在人类艺术发展史上也是未曾有过的事情。

数字技术异军突起,广泛地进入艺术创作的各个环节,大大降低了艺术创作所需要的成本与技术难度。艺术创作开始从一种专业人士手中的特权,变成一种大众自发的集体狂欢。

3 科技应用

新媒体艺术,是当代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就像传统艺术会使用笔墨纸砚等工具,新媒体艺术的实现形式或者说实现载体,则是计算机、电子器件、摄像机、网络等。技术上包括了计算机、电子、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仿真等等。新媒体艺术是完全自发形成的,所以吸引人的手段就是创意。创意是新媒体艺术的生命和动力所在。这和传统艺术是不一样的,传统艺术在技术层面已经发展到很纯熟的地步,技术方面拓展的空间已经不大。

目前的新媒体艺术,大多数重在用新的技术手段去表现传统艺术,而这个表现的过程本身,其实也是新媒体艺术的一部分。当人们对新技术的使用像使用画笔、照相机等一样熟练时,也许会产生真正属于新媒体特有的艺术内容。科技的艺术化表现和艺术的科技化表达,缩短了艺术、科技与观众的距离,成为每个观众都能看懂,都能有新鲜感官感受的艺术,让大众更能无人为障碍地去体验。

新媒体艺术中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科学是艺术的技术基础。两者的关系,应是基础与本体的关系。基础与本体有一个结合的问题,技术基础与审美表现的结合,是艺术创作得以成功的先决条件。但是强调艺术中的技术基础,并不等于混淆彼此的关系,或模糊彼此的差别。特定的技术作为中介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推动了艺术的发展。

4 创作方式

与传统艺术相比较,新媒体艺术在创作方式上也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一点突显在艺术家与技术人员的合作关系上。新媒体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中,我们可以发现两人小组或多人合作的创作方式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在以小组形式开展的艺术活动中,不同学科人员之间的合作尤为显著。

还原到艺术形态自身来看,新媒体艺术对应的是由成像技术所主控、以传播图像文化为主要社会语境的艺术样式,它更多地聚焦了激浪艺术、前卫电影、视频艺术、数码艺术、网络艺术等艺术形式。我们发现这些新型的艺术最重要的特征是它们不像传统艺术那样表现一些深刻的宗教主题或历史故事和事件,而是借助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在扩展人类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方面发挥了史无前例的作用,这些艺术作品在改变传统的创作方式的同时,也创造了艺术与观众的新关系。

5 结束语

新媒体艺术是伴随着新媒体技术从传统艺术中发展而来的,故其在自身品质和表现形态上与传统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十分自然的。新媒体艺术不是取代传统艺术的位置,他们之间可以结合,可以互相促进。新媒体艺术有时也需要借鉴一些传统的艺术形式,如图案、如雕塑……从传统艺术中汲取营养,借鉴构图、图形和形象等。

新媒体是相对传统而言的,电视在刚产生时,相对于收音机,就是新媒体,电视艺术就是新媒体艺术。而互联网上的艺术形式和手机网络上的艺术形式,也就是这十几年发展起来的,是如今的新媒体艺术。说不定过了十几年之后,现在的新媒体艺术就又变成传统艺术了。

参考文献:

[1]童 芳.新媒体艺术[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许 江 吴美纯.非线性叙事[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

[3]刘 斌.图像时空论[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6

[4]布鲁墨.视觉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5]豪厄尔斯.视觉文化[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新媒体艺术技术 篇7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影像艺术,发展

新媒体属于一个相对性的概念, 和电影、电视以及摄影等实质性称谓比较, 显得更为抽象, 更具艺术特征[1]。新媒体属于网络媒体, 也属于个人媒体, 是在纸媒、杂志以及电视等媒体发展的基础上而出现的。在新媒体技术的条件下, 使影像艺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为了认清新媒体技术条件下影像艺术的特征, 同时找出我国影像艺术在未来的发展路径, 本课题对“我国新媒体技术条件下的影像艺术”进行分析与探究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

1 新媒体艺术影像相关内容概述

以形式作为视角, 新媒体艺术表现的是一种历史时间的概念, 基于不同的阶段, 新媒体艺术影像所展现出来的艺术形式也是有所不同的。新媒体艺术的创造性方法或手段诸多, 比如基于新媒体的计算机、数字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目前, 新媒体艺术影像朝着现代化技术方向发展是一大必然趋势[2]。然而, 并不可将一种技术归纳为美学的范畴, 比如数字影像便是一种先行媒体技术, 而先行技术是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的, 它的主要作用是给出具备可能性的必要条件。新媒体影像艺术是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及融合下而发展起来的。但是, 就目前而言, 新媒体影像艺术还缺乏现代主义形式色彩。众所周知, 在新媒体艺术出现的情况下, 使得一个客观世界的延伸空间得到有效构建。虽然在新媒体时代下, 给影像艺术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但是我们需要从整体层面分析, 看清影像艺术所表现出来的生机与活力, 明确影像艺术的发展出路, 进一步使我国新媒体技术下的影像艺术的价值、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 为大众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服务。

2 我国新媒体技术条件下的影像艺术分析

2.1 国外新媒体技术借鉴

国外新媒体技术中的虚拟技术、数字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等的应用, 使得影像艺术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显然, 这是优势所在。以虚拟技术为例: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基础上, 使电影业的发展有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例如电影由枯燥的默片发展成为现在的有声电影。并且3D电影更能够将观影者带入真实的场景, 从而享受观影时光。又比如, 由原先黑白电影转变为现如今色彩绚丽的彩色电影, 使电影更具视觉效果。随着数码时代的到来, 才能够让我们观赏到震撼人心的《星球大战》、《2012》等优秀科幻影片[3]。在新媒体技术的融入下, 使电影影像呈现了虚拟化的特征。例如, 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泰塔尼克号》便营造了“在船上”的一种真实感, 后来修复的3D版本更能够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2 我国新媒体技术弊端

在借鉴国外新媒体技术的基础上, 我国新媒体技术将有效融入了影像业当中。相关调查表明, 随着3G时代、4G时代的到来, 大部分用户认为手机的多数功能都不离开娱乐。在这一影响下, 移动影像在娱乐方面的趋势也越来越强烈。为了迎合受众的喜好, 便产生了诸多纯娱乐的影像作用。例如:由郭敬明执导的《小时代》, 一经上映便呈现了“两边倒”的舆论, 有人认为这是展现新一代年轻人青春的最好表现。但也有许多人从理性方面思考, 认为整部影片缺乏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及反思, 在影片只是注重强调金钱与物质, 从而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念与我们所认知的传统价值观念发生冲击, 显然这样的艺术文化作品一时间很难被大众所接受, 并且从影像艺术层面来说, 艺术文化作品存在沉沦及扭曲的迹象。

2.3 我国新媒体影像叙述艺术现状分析

现状下, 我国新媒体影像叙述艺术存在多方面不足, 具体表现为:1) 平移、复制成分过甚。新媒体艺术主要体现在网络平台方面, 目前大部分的视频节目是电影、电视剧以及综艺节目。这些作品大部分是通过平移与复制得来的。新媒体影像艺术显得较为传统, 特别是基于影视作品当中, 表现最为突出, 很多视频运营商会广泛采用传统的编排方法, 对于新媒体艺术影像的表现却显得尤为匮乏。2) 戏仿性表现力度突出。戏仿指的是以文学理论为基础的一种叙述, 通常称之为滑稽模仿。随着新媒体影像艺术的发展, 大多数以艺术为主要类型的视频均通过模仿同类型的作品制作而成, 特别是在影像艺术表现风格方面, 显得非常相似。这种戏仿性表现手法虽然符合大众口味, 并且起到了一定的娱乐效果, 但是影像艺术价值涵养不高, 进而会对新媒体艺术的发展造成很大程度上的阻碍。

3 我国新媒体技术条件下影像艺术的发展出路探究

3.1 电影影像方面的理性思考

受到商业时代、商业元素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使得我国电影影像在艺术传达方面表现的较为匮乏, 一些广告的投入所电影剧本的创作及表现力度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阻碍, 在剧本创作时间、空间及自由度方面遭受影响下, 便使得原汁原味的电影影像艺术无法淋漓尽致的传达出来。因此, 新媒体技术下电影影像需要回归人文主义, 传达出对现实生活的理性思考及判断。例如由娄烨执导的《推拿》便是一部反映盲人世界的优秀作品。该片聚焦盲人推拿师这一特殊群体, 展现他们的喜怒哀乐。影片真实感人, 在剪切上、镜头切换上尽显艺术, 并且整部影片还传达出对现实生活及人性的理性思考。

3.2 对新媒体技术进行改进, 使新媒体艺术影像叙述有效展现

以往的新媒体艺术影像叙述主要的形式是平移与直接复制, 这样便难以将新媒体艺术叙述的特征有效展现出来[4]。因此, 对新媒体技术进行改进便显得极为重要。一方面,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 现在大多数人均使用智能手机, 并且都习惯借助手机观看视频与娱乐节目等, 便可以针对手机电视制定专门的栏目, 比如对传统女人进行编排与重新转码, 把视频以短片的形式制作出来, 这样便能够使媒体的吸引力得到有效提升, 同时剪切大多数元素, 以此使手机播放更加顺畅。另一方面, 需对新闻视频进行改进, 例如在重点新闻上头放置大概为一分钟的新闻播放口, 从而吸引人们对该新闻加以关注。

4 结束语

结合本课题的探究, 认识到在新媒体技术条件下, 对影像艺术既具有积极方面的影响, 又有消极方面的影响, 为了使我国新媒体技术更好地融入到影像艺术当中, 使影像艺术效果更加有效地展现出来, 便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新媒体技术, 同时利用真实的图景将新媒体艺术影像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进而使新媒体艺术影像更具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邢桂真.新媒体时代影像艺术的发展传播研究——以电影为例[J].大众文艺, 2014 (23) :183-184.

[2]黄鸣奋.新媒体时代艺术研究新视野[J].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02) :1-11.

[3]汤筠冰.论我国新媒体艺术的传播形态及发展现状[J].新闻传播, 2011 (05) :208-209.

新媒体艺术技术 篇8

例如 , 奥地利艺术家贺维格·怀瑟的作品《Z神探测器 /ZII版》 (Zgodlocator/version ZII, 2005) , 观看者用手来扭动扭状物 , 从而听到难以归类的声音 , 看到变化莫测的视觉冲击 , 比如 , 金属微粒跳动的声音或者感受到浮雕般的美感等等。

加拿大艺术家洛克白 (David Rokeby) 的《廉价模仿》 (Cheap imitation, 2002) 与观看者动作互应 , 观看者采用亲身参与的方式与该作品互动。该作品因为有了人的参与互动 , 人的自由意识就有机会成立作品的质地。

随着传播科技的数位化、互动化、电脑化 , 媒介使用者的形象也从被动的观赏者逐渐转变为主动的媒介参与者。因而 , 互动性也成为新媒体数位艺术与阅听人之间的必要条件。新媒体艺术的“互动性”的特色强化了媒介的时空特征。互动的表面是一种感官的包装 , 阅听人透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的方式参与到作品中 , 其产生互动。

以郭亦臣的《远景》为例 , 他的作品透过平行马达、定焦监视器以及作者本身与父亲的大头照进行创作。《远景》以纯粹的情感抒发观看者心中产生心灵的互动。因为有了观看者的参与 , 才赋予了作品的完整性 , 由内而外的引发出了一连串的互动行为。我们先从传统的艺术观点来看互动性 , 对于阅听人来说 , 这是一种“静态”的心灵交流 , 只是简单地欣赏作品 ;而从数位时代的角度来看互动性 , 对阅听人而言 , 这是一种“动态”的方式 , 阅听人可以参与作品创作 , 不仅仅是站在欣赏的角度 , 而是可以进入到作品里 , 与艺术家一同创造。因为这种“动态”方式 , 让作品“活”起来 , 永远都在改变 , 在每个阅听人心中 , 作品都不会只有一个样貌。

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方式有很多 , 可以通过语言、手势、眼神等传递信息 ;在新媒体艺术中 , 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方式在人与机的交流方式中具有借鉴作用。例如 :在新媒体数为艺术中 , 艺术家用手透过灯光将手势透过大屏幕 , 反射出不同的动作 , 手的投影将屏幕中的小球移动位置等等的操作性质 , 表现的就是这种数为技术。

现在手机、iPad、包括计算机都有语音技术 , 这种语音识别系统输入人的语言 , 利用计算机的合成进行输出 , 使人机交流更加轻松自然。例如 , 利用网络特质 , 将这种性能运用到手机微信、QQ、LINE等软件 , 及其手机上语音拨号和全新智能自动语音识别等装置 , 更加方便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新媒体艺术的互动性 , 可以说是由本身的媒介素材与近代的艺术家共同创造出来的。丹尼尔 (DiterDaniel) 对互动性了准确地分析 , 他认为 :

一是“开放性互动性”。开放性互动性是艺术发展的脉络 , 是由约翰·凯吉开掘出来的 , 他认为 , 开放的互动性 , 人人都是创造者 , 在他的互动模式中只提供应有的材料 , 剩余的都有阅听人来寻找、开采、自行演绎 , 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二是“封闭式互动性”。“封闭性互动”表现在互动装置艺术上 , 大多数是透过数位界面的触碰、发出的声音、空间移动等方式来完成演绎 , 进行参与 , 从而实现完美的造型、影像、音像的再度创作。“封闭性互动性”是由比尔·盖茨 (Bill Gates) 开创的电脑互动性 , 他认为 , “互动性”是一种提供既有文本 , 又有参与的过程。阅听人与新媒体艺术互动 , 参与到其中 , 就如同拍微电影一样 , 将“编”“导”“演”融为一体 , 采用“自编”、“自导”、“自演”的全能互动。

例如 , 大型广场上的音乐喷泉 , 利用交互感应的特性 , 人们在喷泉前做不同的动作或者发出不同的声音 , 音乐喷泉就会收到“感应”, 发出具有节奏性的喷射 , 给人以美感。

从上述可以看出 , 艺术家在新媒体艺术上不断地探索新的行为模式 , 预创造新思维、新模式和新经验。艺术家们让阅听人参与其中 , 他们在乎的不仅仅是作品产生的结果 , 而更在乎的是作品形成的过程。总而言之 , 新媒体艺术与阅听人之间的互动性是新媒体艺术的成功的原因。

澳洲新媒体艺术大师杰弗瑞·萧 (Jeffrey Show) 认为 :

科技虽拓展了表达的方式 , 但是并不会在艺术创作上帮你升级!”[1]假设艺术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及其有利的 , 那么便能够解决人们的显示生活问题。[1]新媒体对艺术界而言 , 可以说是艺术的新工具、新语言。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意味着新媒体艺术的完美形成 , 更能够让阅听人在新媒体艺术中产生新的审美认知。新媒体数位艺术具有跨领域学科、展示语言的融合性 , 它的互动艺术集科技、艺术、文化于一身 , 已经广泛运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 对以后科技、文化发展具有有利作用。

总之 , 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 , 同时 , 又带给人们新的体验方式与挑战。我们应该用一种与时俱进的眼光去看待新媒体数位艺术。那么 , 新媒体数位艺术就可以在技术变革中找到新优势 , 促进社会健康、向上发展 , 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新媒体艺术浅探 篇9

雕塑与影视在新媒体艺术中得以运用, 主要在于雕塑自身有其相应特点及艺术表现力。雕塑主要是由可雕性和可塑性的相关材料 (例如石膏、粘土、金属等) 通过雕刻、铸造、焊接等手段来制作出能表达一定审美取向的三维立体造型。其特点和艺术表现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雕塑材质的多样性

雕塑的材质丰富多样, 不仅仅有石膏、粘土、金属等材料, 还包括像石头、木材、树脂等等均可以用作雕塑的材质。这些不同材质的物理特性使得雕塑作品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针对不同影视作品实景的需要, 可以对雕塑作品进行不同的取材, 从而使得雕塑在不同影视作品中呈现出不同色泽、不同观感的外部特征。此外, 随着影视作品发展的需要, 许多场景要求雕塑要不同材质混合而成, 使得整个雕塑作品呈现出新的效果与视觉体验。雕塑材质的多样性使得雕塑在与影视在新媒体艺术的结合过程中形成自身独特的表现力。

(二) 雕塑造型的三维实体性

雕塑造型的三维实体性是雕塑本身这一艺术造型最为突出的艺术特征, 也是雕塑其艺术表现的基本条件。因为雕塑的三维实体性, 使得雕塑有其实际的空间结构形式, 从而使得雕塑不仅可视且可及, 可以触摸其形体, 这使得雕塑与影视在新媒体艺术的结合中更体现出实际的效果。通过雕塑三维特性在影视中场景的配置, 使得观众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感受震撼的三维场景效果。当然, 当前随着人们观念的变化, 新媒体艺术中逐渐出现了四维乃至五维雕塑以及软雕塑等雕塑的新形态, 但这些多维度多形态的雕塑都是基于原始的三维雕塑创造出来的。这种雕塑三维实体性在与影视结合过程中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光魔效果的搭配使得雕塑造型的艺术表现力给观众带来感官上新的震撼。

二.雕塑与影视在新媒体艺术中结合的形式

(一) 雕塑与影视装饰设置在新媒体艺术中的结合

通常来说, 雕塑本身具有其自身独特的形态和要表达的审美意义, 而影视装饰设置则是以雕塑的形态出现在影视场景中来作为整个影视画面镜头的道具。这种影视装饰设置主要是专门影视道具人员在特定的影视镜头中, 将现有的成品结合影视的需要从而有选择性的改造, 组合而加以利用, 从而使得影视本身显得更为饱满和真实。在一般情形下, 这种影视装饰设置是一种道具陈列的方式。这种陈列是经过艺术处理和赋予相应创意的展列。在现代影视作品中, 在一定科技条件下本着影视作品成本控制的需要, 很多道具式的影视装饰设置与雕塑结合在一起。一些道具由可重复利用的传统雕塑材料组成, 通过一定程序装配起来从而形成看似天然的成品。这种道具主要用于一些破坏性或爆炸性的场景, 这使得相关道具成本可以很好的节约起来。本质上说, 雕塑主要体现其独特的实体性, 而装饰则体现出作为影视画面的搭配。然而基于现代影视作品的需要, 两者可以通过一定科学技术手段巧妙地结合。

(二) 在新媒体艺术中雕塑与Video的结合

以电视机或显示器为代表Video播放器与独有实体雕塑结合在新媒体的艺术作品中, 两者的呈现完成对观众视觉上的叙述。相关影视制作艺术家通过光影效果的搭配、镜头的重复、时间的延续等手段使得观众在视觉上产生一定的艺术取向, 或称为视觉情绪。例如在前苏联时期的塔尔科夫斯基的“诗电影”中, 《乡愁》与《潜行者》通过雕塑与Video的结合将观众一步步引入电影中的诗意。从某种意义上说, 在某些特定的新媒体艺术中Video作为一种外在播放功能的工具也是雕塑艺术的延伸。雕塑与Video或绘画常以并置的形式混合搭配使用, 双方关系表现为一种共生却各自分立的形式, 从而形成通常所说的“Video雕塑装置”。

(三) 数字雕塑辅助设计软件的出现

随着新媒体艺术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越来越多的雕塑艺术家开始将设计的目光多元化, 例如近些年逐渐被人们所熟悉的3D建模软件, Zbrush软件等等, 都是近年来在传统手绘的基础上涌现出的优秀数字雕塑辅助设计软件。这类传统艺术与创新数字软家工具的结合, 能够快速高效地的帮助艺术家处理图片和设计稿, 既为成品的创作成功赢得了时间, 也降低了成本。

三.雕塑与影视在新媒体艺术中结合的艺术魅力

(一) 增强影视作品观众视觉的真实感

当前新媒体艺术中影视作品往往以雕塑作为立体载体, 雕塑本身的三维实体艺术性可以很好地勾勒出原本虚拟物象的立体感。一些被影视作品的导演或道具师所模拟的原本虚拟的景致, 通过这种立体感无论是在外形上还是艺术表现力上都有一种直观真实的立体感。虚拟道具的雕塑在塑造过程中充分结合了与画面结合的清晰程度。另外雕塑的选材多样性又使得雕塑本身在影视作品中能以各种颜色和色泽来增强电影画面的真实度。当前, 尤其在电脑技术的引领下, 一些好莱坞大制作的科幻片尤其注重通过运用雕塑来创造出本不存在的物体, 从而丰富了电影本身的想象力也增强了观众视觉的真实感。

(二) 促使雕塑作品本身发生本质性的转变

从某种角度来说, 影视是新媒体艺术中雕塑的“表面贴图”, 这种形式结合媒体技术打破了雕塑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禁止状态, 从而使得雕塑不仅仅是作为影视作品中的道具摆设。雕塑本身还可以结合相关影视制作技术在色彩和模型结构上发生相应的变化, 给观众带来新的艺术表现力。通过影视这一媒介, 雕塑作品在其内容上发生诸多变化, 使得在其表面形态及色彩呈现方面呈现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从而改变了在同一雕塑实体上的单调感。同一雕塑实体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其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这通常被认为是与影视在新媒体艺术中结合的实质意义上的变化。另外, 影视作品的内容本身也是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发生变化, 这使得雕塑也在时间轴上随着影视作品的需要而发生变化, 时间概念的加入使得雕塑作品本身有了本质的变化, 而这一变化无疑增强了影视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

雕塑与影视在新媒体艺术中结合所产生的艺术魅力除了以上两个方面以外, 还给影视作品带来了新的表达能力和表达空间。这主要是基于雕塑在影视中通过“3D建模”和相关技术手段所带来的新的创造方式给影视作品带来了新的创作体验, 从而赋予影视作品本身新的表达能力和表达空间。

四.雕塑与影视在新媒体艺术中结合的相关思考

(一) 两者结合的现实意义

雕塑与影视在新媒体艺术中的结合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不仅仅体现在上文提到的艺术媒体, 还包括了其对整个影视和雕塑发展的现实意义。第一, 新媒体手段 (互动技术、Video影像、远程遥控等) 更多地运用电子虚拟的技术来完成影视作品的创造, 雕塑的引入无疑使得这种电子虚拟有了更真实的质感, 这种以质感是雕塑与影视中新媒体艺术结合中的意义所在。第二, 雕塑本身的多样性也为新媒体艺术的表现提供了诸多的途径。新媒体艺术强调影视作品的当代性和观念性, 注重发挥想象力, 雕塑的多样性无疑为新媒体艺术理念下的作品提供了多种表现方式, 两者相互结合具有先锋性和探索性。

(二) 两者结合需要注意的问题

雕塑与影视在新媒体艺术中的结合给现代影视发展带来了诸多有利方面, 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相关问题。首先, 雕塑实体与影视作品中新媒体艺术中的结合有其技术上的相关问题。这一问题主要体现于雕塑表面的立体起伏与影视作品平面画质的矛盾关系。当然, 随着美国教父级科幻动作导演卡梅隆·安东尼的《阿凡达》引领出一股3D潮流, 看似这一矛盾关系可以很好处理, 但当前的影视作品仍然是以平面视觉为主导。因此, 如何处理立体三维的雕塑在平面影视作品中出现扭动与弯曲的变化需要进一步从技术上开发新的方法, 3D特效目前来看是一种可行之道。其次, 影视作品有其自身的内涵, 如果过于追求雕塑给观众带来的视觉冲击可能导致影视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失衡, 从整体上造成影视作品的失败。因此, 在将雕塑与影视结合过程中需要注意两者的相互关系。

新媒体艺术鉴赏研究 篇10

新媒体艺术鉴赏与艺术鉴赏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一方面, 新媒体艺术鉴赏属于艺术鉴赏的范畴, 另一方面艺术鉴赏的规律性又能够在新媒体艺术鉴赏中发挥重要作用。以下是新媒体艺术鉴赏的具体特点:

1.“共鸣”的规律

所谓的“共鸣”规律, 具体是指在艺术鉴赏中, 不同的审美主体针对同一事物与审美客体产生心理上的沟通、互激以及一定的认同, 这些思想的整合, 便使得主体与客体在思想感情上产生高度的契合。从整体上划分, 我们可以得出艺术鉴赏中的共鸣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鉴赏者与作品的“共鸣”, 而第二部分是指鉴赏者与鉴赏者之间的“共鸣”。“共鸣”的规律性, 使得艺术创作具有了其独特的魅力。

2. 统一性与差异性的规律

艺术鉴赏具有其统一的规律, 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首先, 从艺术鉴赏的差异性上分析, 我们能够得出, 其差异性概括了两方面的涵义, 一是不同鉴赏者由于其审美意识水平的差异, 因而在对鉴赏对象, 产生不同的选择、偏好以及倾向性, 此种差异性, 我们称之为选择性差异。而那些由于审美意识不同在对同一作用鉴赏时, 所得出的感受、体验以及对作品的判断以及评价性的表现, 往往称之为评价性差异。这两种差异性具有明显的不同, 需要我们具体的去认识、去分析。而新媒体艺术鉴赏上的统一性者表现在对作品欣赏过程中, 所体现的共同认识与感受。

3. 审美再创造的规律性

新媒体艺术的鉴赏是艺术者主动发出的, 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 因而, 新媒体艺术的鉴赏具有审美再创造的规律, 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从一定程度上讲, 审美接受的基本特征便是审美主体在一定关注后, 对审美对象的再创造。审美再创造性的规律, 要求艺术教育者多多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 进而为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奠定基础。

从整体上看来, 艺术鉴赏中的这些规律, 无论是在新媒体时代, 还是旧媒体时代都是普遍存在的, 可以说这些规律是一切艺术鉴赏活动的规律。然而, 需要我们深刻意识到的一点是这些规律又具有着各种的特点, 在分析的过程中, 需要我们加以区别对待。

二、新媒体艺术研究的意义

新媒体艺术在我国兴起时, 大致在1990年左右, 兴起之后, 新媒体艺术凭借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教育与影视、艺术欣赏方面取得了优秀的成果。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后, 我国的艺术欣赏领域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新媒体艺术作品与作品展览活动, 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已经得到了国际、国内人士的广泛认同, 随着新媒体艺术的快速发展, 很多的艺术家以及艺术学者纷纷加入到国内外的艺术展览中, 为新媒体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新媒体艺术研究的意义还体现在, 国内众多的艺术院校都开始开设新媒体艺术专业, 新媒体艺术氛围的塑造, 鼓励了年轻一代的艺术学者, 纷纷投入到新媒体艺术的创作中。新媒体艺术的发展, 激励者广大国内外学者以及艺术批评者开始研究我国的新媒体艺术, 外国的艺术学者将中国优秀的艺术作品以及刊物加以整理、研究后, 传播到他们国家, 且收藏一些中国新媒体艺术的作品。这些成就的取得, 一定程度上都与新媒体艺术的研究具有密切的联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新媒体艺术渐渐应用在数字领域中, 对数字科学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新媒体艺术起源于欧美, 在中国兴起, 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欧美新媒体艺术的影响。然而, 从整体上看来, 中国的新媒体艺术无论是在观念上, 还是在技术形式上, 都与欧美的新媒体艺术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 当前研究欧美的新媒体艺术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新媒体艺术在鉴赏过程中的特性

新媒体艺术的鉴赏与传统艺术的鉴赏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传统的艺术鉴赏活动中, 艺术的创作、传播以及鉴赏过程都是独立存在的。而新媒体艺术却与众不同, 它的传播过程带有明显的实效性与互动性, 而且也实现了艺术创作、传播以及鉴赏过程的整合, 不在使得这些过程独立存在。以下是新媒体艺术在鉴赏过程中的特性:

1. 鉴赏过程的互动性

无论是何种艺术形式, 它的创作与鉴赏存在必然的互动关系, 新媒体艺术亦是如此。新媒体时期的艺术鉴赏活动与传统时期的媒体鉴赏活动存在显著的差别, 首先, 传统的艺术鉴赏活动在创作过程中极其缺乏互动性, 这一问题使得新媒体艺术的传播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而新媒体时期的艺术鉴赏活动, 能够借助网络媒体平台, 实现艺术传播的共时性以及互动性。另外, 传统的艺术鉴赏活动, 其过程往往是单一、纯粹的, 很多情况下还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艺术的交流也往往是在想象中完成。然而, 新媒体艺术就具有与传统艺术不同的特点, 它的鉴赏过程, 能够实现最大程度的互动, 鼓励广大的艺术爱好者积极体验, 广泛参与, 艺术欣赏过程中的封闭性在逐渐消失, 艺术的创作过程也在不断的完善。

2. 鉴赏过程的复合性

所谓艺术鉴赏的复合性, 具体是指在艺术鉴赏的过程中, 新媒体艺术鉴赏的过程往往是对传统媒体艺术单一、完整以及纯粹性的解构, 在解构之后, 实现新媒体艺术的整合, 重组。实践表明, 新媒体艺术鉴赏过程的复杂性是艺术创作的传播、创新、鉴赏以及反馈过程的简单复合。新媒体艺术鉴赏过程的复合性使得媒体艺术的欣赏不在显得单调、乏味, 广大的艺术爱好者能够多方面的学习艺术知识, 扩大知识面, 丰富艺术创作的思维。

四、结语

新媒体艺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 不断地应用在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的过程中, 新媒体艺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必然会对我国艺术领域的创作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为了很好的发挥新媒体技术在我国艺术鉴赏中的作用, 就必须了解好新媒体艺术研究的意义以及新媒体艺术鉴赏的各种特性, 在此基础上, 不断创新新媒体艺术的鉴赏方式, 从而为我国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新媒体艺术渐渐应用到教育领域, 对学生在艺术上的鉴赏起了积极的引导作用。近几年来, 新媒体艺术在创作、技术、教育以及展览等领域形成了一个较全面的体制, 当前研究新媒体艺术鉴赏已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特点,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轩.《新媒体艺术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融合与发展研究》.天津师范大学, 2012 (03) .

[2]郑成俊.《应用于现代绘画的数字媒体艺术的研究》.中央美术学院, 2013 (04) .

上一篇:局部封闭疗法下一篇:环保型纳米表面活性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