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无缝隙管理

2024-05-05

全程无缝隙管理(精选九篇)

全程无缝隙管理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58例PICC置管患者,男38例,女20例,年龄为25~77岁,平均为(44.22±10.24)岁;其中20例有多次化疗史,3例第2次PICC置管。8例食管癌,10例贲门癌,11例肺癌,12例宫颈癌,17例卵巢癌;35例通过B超引导置管,23例盲穿置管。

1.2 全程无缝隙管理

1.2.1 置管前评估与健康教育:

在患者置管以前,要综合评估患者血管情况、心理情况、身体条件、病程、年龄、受教育程度、患者意愿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等。置管前后,对患者与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对于导管有效性有着重要作用。置管前,可以利用展示板或者是图片向患者与患者家属说明PICC置管过程,以及其中所存在的风险,签订知情同意书;向患者介绍成功案例,使其对PICC置管有一定认识。置管后,禁止盆浴或者是游泳,穿刺肢体不能剧烈运动;介绍PICC置管并发症有关表现,一旦出现异常要及时处理。

1.2.2 统一置管流程:

对护理人员加强培训考核,在考核通过后获得置管资质,置管需要由有关专业人员进行,这主要是为了减少由于人为因素所引起的并发症。在供应室辅助下配备PICC专用穿刺包,置管方法:取患者平卧位,患者穿刺肢体需要外展90°,对穿刺长度进行测量,将其穿刺肢体显露,根据肢体手术标准消毒穿刺肢体,使用75%酒精3遍消毒,然后使用0.5%碘伏3遍消毒,建立最大无菌面。将穿刺用物备好,需要由一名工作人员从旁协助,确保全程无菌操作。在成功穿刺以后,保持1 cm/s速度送管,然后以同样速度退导丝,导管修剪以后,与减压鞘连接,见回血后冲管,并与输液接头连接,穿刺点使用纱布覆盖并贴膜,说明注意事项,拍片确定患者导管位置。

1.2.3 PICC置管维护:

为确保PICC置管有效性,需规范换药流程。护理人员需经培训考核方可进行换药操作,静脉治疗小组不定期检查指导,及时纠正问题,规范PICC置管维护。对于带管出院患者,为满足其需求,可以建立PICC置管换药门诊。为确保PICC置管维护流程规范化,在换药过程中,需要采用一次性换药碗,并且内置3个碘伏棉球与3个酒精棉球,穿刺点外周以及导管末端与输液头连接位置使用酒精棉球进行擦拭,防止擦拭穿刺点与导管给患者带来不适感,使用第一个碘伏棉球以顺时针方向对穿刺点及穿刺点外周进行环形擦拭,消毒面积为10~12 cm;使用第二个碘伏棉球以逆时针方向对穿刺点及穿刺点外周进行环形擦拭,消毒面积为10~12 cm;使用第三个碘伏棉球以顺时针方向对穿刺点及穿刺点外周加强消毒,消毒面积为10~12 cm。

1.2.4 并发症处理。

导管异位处理:通过放射医师指导,对于导管退出长度进行调整,建立无菌面并消毒导管,导管需要退至锁骨下静脉,取坐位或者是半卧位,使用生理盐水冲管,然后慢慢将导管送入,通过推注冲力与重力将导管送至指定部位。对于置管后发生静脉炎患者,可以使用喜疗妥药膏或者是氦氖激光治疗。出现静脉血栓患者可以采取拔管处理,指导患者拔管以后穿刺肢体需要尽量减少活动,避免出血。

2 结果

本组58例患者中,55例成功置管(94.83%)。管理前,5例导管异位(8.62%),3例静脉炎(5.17%),2例静脉血栓(3.45%),并发症发生率为17.24%;管理后,1例导管异位(1.72%),1例静脉炎(1.72%),1例静脉血栓(1.72%),并发症发生率为5.17%,管理前后并发症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χ2=4.245,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临床中,PICC置管的应用对于肿瘤患者有着重要作用,但置管后所引起的并发症也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虽然对PICC置管患者采取一定护理干预,但大多数护理措施是针对发生并发症以后的。本文主要采取全程无缝隙管理,置管进行综合评估,置管前后对患者与患者家属采取健康教育,介绍并发症临床表现;加强护理人员培训考核,统一置管流程;加强PICC置管维护,确保PICC置管有效性;及时处理并发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许容芳[3]等报道显示,对PICC置管患者采取全程管理,能确保患者安全,减少并发症发生,护理质量提升。本文研究结果显示,55例成功置管(94.83%)。管理前并发症发生率为17.24%,管理后为5.17%,管理前后并发症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这说明在于PICC置管与维护中采取全程无缝隙管理,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确保置管顺利进行,符合报道内容,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分析PICC置管与维护中全程无缝隙管理的应用。方法 选取从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58例PICC置管患者,均采取全程无缝隙管理,对比其管理前后效果。结果 本组58例患者中,55例成功置管(94.83%)。管理前并发症发生率为17.24%,管理后为5.17%,管理前后并发症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 在PICC置管与维护中采取全程无缝隙管理,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确保治疗效果。

关键词:全程无缝隙管理,PICC置管,维护

参考文献

[1]章春芝,王桂英,薛志芳,等.个性化质量管理在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5):133-136.

[2]张京慧,唐四元,贺连香,等.PICC规范化培训与管理对临床置管效果及并发症的观察[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9(6):126-128.

全程无缝隙管理 篇2

为进一步筑牢学校安全管理防线,杜绝校园安全责任事故,麻旺中学全面实施“网格化”管理。

一是抓组织建设,构建安全工作网络。本着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管理理念,构建垂直管理体系,校长——分管安全副校长——政工、安办一级对一级负责;加强扁平式管理,班主任具体抓,课任教师协同抓,人人都是安全管理员,确保安全管理不留漏洞、不留死角。

二是抓制度建设,构建安全管理工作体系。建立安全管理应急预案,对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全面梳理、细化、完善,做到“四个每”,即每个教师都有安全管理责任、每个工作岗位都有安全管理职能、每个工作环节都有安全管理措施、每个教育活动都有安全管理方案,从制度上杜绝安全管理的隐患和漏洞。

三是抓宣传教育,构建安全管理预防机制。推动安全知识进课堂,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法制教育、安全系列主题教育,实行逃生技能演练常态化,提高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

全程无缝隙管理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09年8月—2015年5月期间到我院就诊的180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中有患者90例, 其中男43例, 女47例;患者的年龄在33岁~67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45岁。观察组中男41例, 女49例;患者的年龄在36岁~70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47岁。 2组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上的意义 (P>0.05) , 可以用于本次研究。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对照组的患者采用传统的手术室护理模式, 在手术开始前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有关手术的具体方案、 流程, 以及在手术治疗前后的相关注意事项。同时, 医护人员还需要时刻监测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 以此来避免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情况[2]。

1.2.2观察组对观察组的患者在手术室护理中采用全程无缝隙的护理模式。首先, 成立相关的护理小组, 让全体人员参与其中, 形成一个护理管理链, 实行分层次的管理小组负责制。同时, 对参与护理的全体成员进行前期的专业培训, 增强其对全程无缝隙护理基本概念、目的、方法的认识和理解[3]。

具体的实施方法如下:1手术前的访视:应当及时通知患者的手术日程, 并且组织全体参与护理的人员在手术前日到患者病房进行访视, 深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况。此外, 还应当对患者的家属尽可能详细的介绍手术室的设备、手术及其护理的方案、以及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术后并发症等情况。2手术中的护理:在进入手术室后, 护士接收到患者后, 需要仔细的核实患者个人的相关信息, 并为其建立静脉通道, 将患者安置在合理的位置, 做好患者的身体保暖工作。另外, 医护人员可以通过谈论一些有趣的话题来分散患者紧张的情绪。此外, 器械护士和巡回的护士应当共同检查手术过程中所要用的物品, 并做出准确的记录[4]。在手术的过程中, 所有的护理人员都应当积极服从医务人员的支配和管理, 而巡回护士需要在手术中恪守自己的岗位, 时刻观察手术的进展情况, 及时提供手术所需的物品;器械护士则需要准确、及时地为医务人员传递其所需要用到的器械, 并且在手术结束后, 认真清点所有的手术用品和数量, 避免出现器械遗漏的情况。当患者麻醉效用消失前, 还需要留1名护士来协助麻醉师进行相关的工作。3手术结束后的护理:在手术结束后, 需要将患者运送到专门的通道, 护送回患者所在的病房或是ICU。在护送的过程中, 需要时刻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回到病房后, 手术室的护送和病房护理的护士需要做好信息的交接工作, 告知相关的注意事项以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情况。4手术后随访:患者手术结束后, 医务人员还需要对患者的心理状况、伤口愈合, 有无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回访, 以便发现护理工作中的不足, 从而促使其改正, 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

1.3观察指标[5]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前期的物品准备情况, 并发症发生率, 对比2组患者对不同的手术护理模式的满意程度。

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患者中手术准备较为完善的有82例 (91.11%) , 观察组患者中有88例 (97.78%) , 2组比较差异明显 (χ2=4.45, P<0.05) ; 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6例 (6.67%) , 观察组为2例 (2.22%) , 2组比较差异明显 (χ2=4.26, P<0.05) 。此外, 通过对患者手术后调查发现, 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达到96.67%, 而对照组的满意度则为85.56%, 2组比较差异显著 (χ2=5.68, P<0.05) 。因此, 使用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

3讨论

在手术治疗的过程中, 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已经在现代医学手术治疗中被广泛的应用, 其有效地改善了传统手术室护理的不足之处, 特别是在护理服务上的缝隙, 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全方位的服务;并且其在现实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提高了患者患者对手术治疗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王丽华, 明海庆.无缝隙管理在提升泌尿外科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24 (6) :252-253.

[2]李冬梅.手术室全程优质护理在减少术中应激反应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23 (5) :234-236.

[3]董青, 姜晶, 綦翠丽.无缝隙护理对ICU患者感染及停留时间的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14 (7) :242-243.

[4]马雪莲, 欧丽嫦.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的应用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14 (5) :214-216.

全程无缝隙管理 篇4

关于印发《庆城县校园安全“无缝隙管理”办法》的通 知

各学区、中学、县直各学校及幼儿园:

现将《庆城县校园安全“无缝隙管理”办法》印发你们,请根据《办法》精神,研究制定各学校和幼儿园的“无缝隙管理”实施细则,最大限度保障全县各学校和幼儿园的校园平安稳定。

二〇一五年一月十四日 庆城县校园安全“无缝隙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深化校园安全管理,建立安全保障体系,切实提高各学校、幼儿园(以下简称学校)安全管理水平和应急防范能力,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学校主要岗位安全管理职责》和《甘肃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健全安全工作管理机制,落实安全工作责任

(一)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制。各学校要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政教、总务、团委(少先队)、级部(班主任)为成员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制定具体明确的岗位工作目标。领导小组下设若干安全工作组,根据工作职责和目标要求,具体落实。

(二)修订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按照教育部颁发的《学校主要岗位安全管理职责》和省教育厅等单位颁发的《甘肃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结合学校工作岗位实际,修订完善学校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按制度要求做好相关工作,真正做到管理无疏漏、无盲区、无缝隙,逐步构建起学校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安全工作管理水平。

(三)强化安全责任落实制度。层层靠实安全工作责任,全面落实“一岗双责”、“管行业必须管安全”和“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等要求,形成“安全防范全覆盖、安全管理全参与、安全职责全到位、安全教育全过程、安全监管全天候”的工作机制。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在履行各自岗位职责的基础上,同时承担安全管理工作职责,实行安全工作“一票否决制”和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做到“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形成“安全防范无空岗、安全责任无空挡”管理格局。

(四)加大隐患排查整改力度。坚持学校安全隐患日检查和周总结制度,动员全校师生开展“寻找身边安全隐患”活动,做到全查、查全、细查、查细,事事不漏、项项落实,对查出的隐患,要第一时间落实整改措施,不留后患。

(五)细化学校安全工作台账。建立健全安全台帐管理制度,各部门分工要具体,职责要明确,不断完善台账内容,分门别类建立内容真实、资料详实的校园安全台帐。

二、实施全时段、全方位安全监管

(一)重点时段

1.上学时段。学校安保人员、带班领导、值班(周)教师至少提前半小时到校,维护学校周边交通和治安,看护学生有序进入校园,幼儿园要严格履行交接手续。上课后,对校园实行全封闭管理。

2.上课时段。班主任或任课老师上课前要清点清查班级人数,一经发现学生缺课,必须第一时间与家长取得联系,摸清缺课原因,填写《学生缺课情况登记表》,若缺课情况不明或者无法与家长取得联系,必须及时报告学校分管领导或者班主任。学校要立即组织相关人员,按照缺课学生住址信息,及时主动调查学生缺课原因,并将调查情况及时汇报学校主要领导,由主要领导做出应急处置决策,根据情况想方设法与家长取得联系和沟通。

3.课间时段。课间活动时间分别由上一节课和下一节课的任课老师管理班级纪律,即上一节课结束后任课老师不能马上离开教室,要等到下一节任课教师到教室后方可离开(一般情况下每人五分钟)。课间活动时间,值班(周)人员要在楼梯拐角和出口处看护学生有序下楼,对学生课间活动情况进行巡视;课间操班主任要跟班活动,大课间活动时学校一定要安排足够人员进行安全管理。4.课外活动时间。学校要安排相关老师对学生活动情况进行有效监护和巡视。

5.就餐时段。寄宿制学校和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学校,要在学生就餐时,要安排足够数量的执勤人员,维持学生打饭、打水秩序,防止因学生拥挤而发生踩踏、烧伤等不安全事件。

6.放学时段。幼儿和低年级学生家长凭接送卡接学生,老师要严格审查,无卡者不得接学生离开校园,学校和幼儿园不得将晚接的学生交其他人员代管;其他中小学生放学实行路队制,安保人员和值班(周)人员要在校门口进行值守,看护学生平安离开校园,并密切注视学校周边治安和交通状况,发现情况立即采取有效措施。

7.晚自习时段。安保人员和值班(周)教师要加大巡视、巡逻力度和密度,无正当理由一律不准学生外出,更不准外来人员进入校园。特别在恶劣天气期间,要加强晚自习期间的管理,提前做好防范预案。

8.就寝及夜间。晚自习结束后,值班(周)教师要督促学生在规定时间到宿舍洗漱就寝;宿舍管理人员要清点人数,对无事外出、无故不就寝的,要认真登记,并及时通知值班(周)领导和家长。安保人员、值班(周)人员和宿舍管理人员要加强学生宿舍的夜间不定时巡逻查铺力度,确保学生在休息时段不能私自离开宿舍。学生进宿舍休息期间,宿舍管理员严禁将安全出口上锁,学生全部离开宿舍后,宿舍管理员应对电源、门窗等进行认真检查和巡视,以防发生意外事故。

需要住宿的学生原则上要求一律住在学校学生宿舍,但因特殊原因确需在校外租住的学生,必须要有学生家长同意其在校外租住的申请书,学校一定要同学生家长、房东及学生等签订安全监管责任书,并建立台账,安排人员采用不定时检查和抽查的办 法,查看学生的休息情况,如发现有迟到早退、赌博、酗酒等不良行为时,立即告知学生家长或者当地派出所,对其采取管制教育措施,尤其在冬季时节,一定要注意防止发生煤气中毒事故,最大限度保障学生人身安全。

(二)重点部位

1.大门(门岗、警务室)。上学、放学期间校警、安保人员要持器械在大门口值守,上课后关闭学校大门,实行封闭管理。对需要进入校园的人员核实身份后,由校内相关人员到门卫处接访,禁止社会闲散人员、精神病患者、来历不明人员等进入校园,特别要严查到学校寻衅滋事者,如发现可疑人员要立即拔打110,并果断采取相应措施。门卫、警务室物品摆放要整洁,器械管理要严格,存放位置要有序;无关人员一律不准进入门岗和警务室。

2.教室、宿舍及办公室。保持坚固,门窗常年确保完好,破损玻璃要及时更换。门窗配件、栏杆、楼梯及扶手、内外墙瓷砖等要经常检查和维修,确保使用安全。楼房教室和学生宿舍要设置疏散图和安全疏散标识,走廊、楼梯间照明设施要完好,并在楼梯上要设置有明显的上下通行分界线,每个楼层和楼梯间要安装应急灯。按规定配备消防设备,楼内每层、平房每排应放置不少于2个干粉灭火器,并放置在适当位置。每层楼房和每栋平房都要有消防栓,水带、喷头配套齐全。楼道内禁止存放自行车及杂物,确保楼梯间和楼道畅通无阻;经常检查用电线路;严禁任何人员在学生宿舍内吸烟及其他可能引发火灾的行为,禁止带火种或其他危险品(管制刀具等)进入学生宿舍区或宿舍,学校要配合公安部门或校警定期对管制刀具等危险物品进行清理清查。采用煤炉取暖的教师办公室,必须安装排气通风设施,防止室内人员发生一氧化碳中毒。男女生宿舍若在同一栋楼内,应采取有效的隔离装置。宿管人员对饭前、饭后出入学生宿舍的人员要登 记,上课后逐一对宿舍进行安全检查,不得让学生或其他人员在上课期间无故滞留宿舍。

3.功能室。图书室要尽量设在一楼,避免把图书室设在楼房教室上面,防止坍塌。化学实验室要求建在一楼,有利于排除有害气体。实验过程中发生紧急情况时,便于安全疏散。实验室与仪器室、准备室等配套房间要连在一起,处于同一层楼,便于管理教学。仪器室与实验室之间宜设门相通,便于仪器搬运。仪器室要备有灭火器、防火砂等防火设备、器材,实验室人员应能正确使用灭火器,发现火险隐患及时报告处置。严禁在仪器室内生火取暖。易燃易爆化学药品应按药品性能分室存放,妥善保管。实验室要装有排风扇,保持通风良好。实验操作时要严格按照规程和老师提示的实验步骤进行。易燃、剧毒物品保管、领用实行审批制度,做到专人铁皮柜双锁保管。对于有“三废”(废气、废液、废渣)的实验室,严格按照“三废”处理规则对“三废”进行处理,确保环境安全。

4.食堂、餐厅。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把食品卫生放在第一位,按规定配备食堂、餐厅基础设施,坚持做好食品留样和购物索证、索票,妥善贮存各类物品,并在重点部位安装监控。食堂采购员、食堂炊事员、食堂分餐员、仓库保管员等食堂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必须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和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培训。校园超市(高中、职专)一律不得向学生出售图书、杂志、学习资料、香烟、各种酒类、打火机和刃长超过10厘米的水果刀、各类贴画等;不得采取诱导的方式(如采取摸奖、教师提供诱导的信息等)吸引学生购买商品;不得强迫学生买东西或变相向学生推销商品;不得销售“三无”垃圾食品、过期变质的食品和散装食品。5.厕所、围墙等。加强对厕所的安全监管,经常进行巡查,防止学生在厕所吸烟、打架斗殴,杜绝厕所黄色文化。对学校围墙要定期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并经常检查厕所路灯等夜间照明设施,确保夜间正常照明。

6.学校建筑工地。加强新建校舍校内施工现场管理,校园内的建筑工地必须严格实行封闭式管理,并在醒目位置设立安全警示标志,施工现场周边也要设置隔离带和警示标志,严禁师生进入。学校要督促施工单位,必须在师生通过的路段搭建安全通道,施工现场安全使用塔吊,塔吊臂停放方位要符合安全要求,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塔吊倒塌、塔吊臂断裂脱落伤人等事故的发生。

7.其他危险场所。校内陡坡、水池、水窖、锅炉房、茶水炉、楼梯、配电设施、易攀登的楼顶平台等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地方,设置必要防护设施和警示标志。学校旗杆要按规定装置合格的避雷网带入地系统,并定期请专业部门进行检修,严防不达标准的避雷系统引起雷击。

(三)设施设备

1.水电气设施设备。校内水、电、气及各项基础设施设备科学合理,标识清晰,无老化破损,相关防护设施安全有效,维护保养及时到位,操作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做到持证上岗。

2.体育设施、玩教具。对体育设施和玩教具等的安全状况要经常检查,定期维护;幼儿用小型玩具要定期消毒。

3.消防设施。学校要按规定配备消防设施,一个灭火器设置点的灭火器不应少于2具,手提式灭火器宜设置在挂钩、托架上或灭火器箱内,顶部离地面高度小于1.5米,底部离地面高度不小于0.15米。学生宿舍区要确保消防车畅通。

4.交通及校车安全。公路沿线的学校门口要设置斑马线、减速带和警示标志,并且学校要全面掌握学生上学、放学的交通方 式,并进行详细具体的登记,经常对师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民办幼儿园要加强校车安全管理,经常对校车驾驶员、随车照管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每天出车前一定要仔细检查校车的各项安全技术状况,并坚决落实校车接送点名制度,确保幼儿乘车安全。

(四)重点人群

1.心理障碍人群。对生活特别困难、与学校(村居)或同事、同学、村民等有明显矛盾纠纷且长期没有得到解决、心理存在一定疾患、思想偏激、可能产生极端行为的师生员工要做好重点帮抚和情感关怀工作。要深入排查校园周边、合作单位、校内基建施工单位是否有与学校存在矛盾纠纷可能引发事端的人员,妥善化解矛盾事端。

2.特异体质人群。学校一定要落实“新生入学应当提交体检证明,托幼机构与小学在入托、入学时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如发现有特异体质学生时,要告诫其家长(监护人)和学校相关老师(但要注意保护其隐私,不能在学生中间宣传),并同其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建立特异体质(包括过敏)或者特殊疾病学生档案,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身心状况,适当减轻学生集体活动或者体育课运动量,必要时应免于活动。遇特异体质或者特殊疾病学生在校有异常反应时,班主任或者其他相关人员应及时与家长联系,应当就医的要及时就医,并告知家长或医生在校时的异常情况。

3.留守儿童。对适龄留守儿童要准确掌握他们的成长情况,建立档案,把教育管理责任落实到人,积极提供健康保障、心理辅导、精神抚慰,及时发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五)周边环境

全程无缝隙管理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2月-2015年8月于我院行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患者84例, 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每组42 例。对照组:男25 例 (59.52%) , 女17例 (40.48%) ;年龄35~72岁, 平均年龄 (53.53±10.82) 岁。研究组:男26例 (61.90%) , 女16例 (38.10%) ;年龄36~75岁, 平均年龄 (52.88±11.05) 岁。经统计学分析,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如性别、年龄等) 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临床比较性。

1.2 入选及排除标准入选标准: (1) 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 (2) 均为成年患者, 且年龄不宜超过80岁; (3) 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1) 特殊患者, 如儿童、妊娠或哺乳等; (2) 精神异常, 或无法正常交流者; (3) 不同意接受本次观察者。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本组42例患者按照传统护理模式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即可, 主要包括健康教育、日常指导、饮食护理、注意事项、病情监控等。

1.3.2 研究组:本组42 例患者则给予全程无缝隙护理干预, 具体内容示下。 (1) 术前护理:①需求调查, 对患者的护理需求进行调查, 包括生理、舒适、社会角色、精神心情、医疗需求等, 了解不同层次患者的个人需求, 再讨论总结护理中存在的不足, 确定下一步无缝隙管理模式的纠正措施;② 专业培训, 定期对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进行培训考察, 相关专业必须严格达标, 加强护士在护理、配药、穿刺、输血等操作的专业性;③制定弹性轮班制度, 根据护理工作24h不间断特点及科室实际情况, 合理制定弹性轮班方式, 尽量减少交接班次数, 各班次必须合理衔接, 避免因中间环节过多而发生护理缺失。 (2) 术中护理[3,4]:加强护患交流, 护士与患者的接触过程中, 要准确掌握患者性格特点, 详细了解患者的个人情况, 比如生活习惯、心态变化、基础疾病史等, 让患者感受到自己已被重视, 取得患者的信任, 切实增强患者的安全感, 增进护患关系。 (3) 术后护理:①术后访视, 患者清醒后, 第一时间进行术后访视, 告知患者手术十分成功, 使其安心住院康复;②术后宣教, 根据患者年龄与病情的差异性, 分派不同的护理人员, 针对患者个人状况进行术后健康宣教, 并积极疏导其不良情绪, 帮助患者围绕病情进展调节情绪, 变换心境, 克服紧张、焦虑、害怕等负面情绪;③出院指导, 出院时, 认真询问患者感受, 有无不适感, 并指导患者出院后注意科学饮食, 保持愉悦的心情, 规律作息, 坚持锻炼, 提高身体素质,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加强自护能力及意识;④随访干预, 患者出院后, 每周进行1次电话随访, 每月进行1次上门随访, 对电话随访进行强化补充, 指导患者出院后的康复进程, 并及时纠正其不足, 为患者的预后提供全程无缝隙护理干预。

1.4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

1.5 满意评价采用百分制评价方法对本次护理服务的专业操作、职业素养、护患关系、护理态度、护理质量等内容进行评价[5]:非常满意 (>90分) , 满意 (80~90分) , 一般 (<80分) 。总满意度= (非常满意+满意) /总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观察指标比较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 。详见表1。

2.2 两组满意评价比较研究组总满意度 (90.48%) 明显高于对照组 (73.8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所致的脑实质性出血, 其发病原因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紧密相关。现阶段, 高血压脑出血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但毋庸置疑的是本病对患者脑组织及神经功能存在严重的损害, 其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障碍, 严重者可致脑疝等, 这也是其患者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 尽早恢复脑血流情况, 抑制脑出血才是治疗成功的重点, 这也是开颅血肿清除手术被广泛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治疗的关键所在。

对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患者实施全程无缝隙护理干预, 通过术前、术中、术后及出院等一系列干预措施, 全方面、无缝隙的进行护理服务, 可全面掌握患者的病况进展, 从而全程有针对性地开展护理服务。其实, 全程无缝隙护理就是要求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护理服务做到全程各个不同角度都要护理到位, 不能有任何疏忽之处, 不能给患者留下任何的护理服务上的缝隙。简言之, 就是指患者从入院开始, 全程受到护理人员全面的、整体的、无缝隙的护理服务, 以患者“需求”为核心, 以患者“满意”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最大的优点在于:整个医疗过程中的护理服务做到了严丝合缝、全程无缝隙。因此, 全程无缝隙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患者的临床治疗及预后, 均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 研究组总满意度高达90.48%, 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有所减少, 与对照组相比, 具有明显临床优势 (P<0.05) 。由此可见, 全程无缝隙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患者中应用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全程无缝隙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5年8月于我院行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患者84例, 随机均分为两组, 其中对照组42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研究组42例则采用全程无缝隙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 ;研究组总满意度 (90.48%) 明显高于对照组 (73.8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全程无缝隙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患者中, 有利于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 且能够提高患者满意度,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开颅,血肿清除术,全程无缝隙护理,高血压,脑出血

参考文献

[1]徐华, 郭艳, 施海红, 等.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行颅内压监护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32) :21-22.

[2]占倍利, 韦爱华, 张忠延, 等.微创血肿清除联合侧脑室引流和腰椎穿刺放液治疗小脑出血15例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 2013, 12 (11) :1052-1054.

[3]解飞, 崔蕊娥, 杨春丽, 等.全程无缝隙护理在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中的应用价值〔J〕.西部医学, 2015, 27 (3) :462-464.

[4]林翠娥, 郭健凌, 张玉凤, 等.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清除术后的护理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31 (4) :643-644.

全程无缝隙管理 篇6

近年来, 由于高校内外部环境的巨变, 导致大学校园危机事件频繁发生, 这既给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造成不良影响, 同时也使高校安全管理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从接连发生的高校校园危机事件中, 明显暴露出目前我国高校校园危机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因此, 越来越多的高校管理者深刻认识到, 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需要推陈出新, 以应对身处新特点的高校危机事件。本文正是从理论创新角度出发, 用无缝隙的管理理念分析当前高校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针对性地提出改善策略, 以强化高校校园的危机管理意识, 拓宽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视野, 提高高校管理者和师生应对危机的能力, 降低危机带来的损失, 从而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

一、相关概念界定

1. 无缝隙组织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美国行政学家拉塞尔·M·林登提出了“无缝隙组织”的概念, 所谓“无缝隙组织”指的是固有组织打破传统的部门界限和功能分割的局面, 整合所有人员、部门及其他资源, 以单一的界面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和服务。“它把顾客导向、竞争导向、结果导向作为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发展方向, 摆脱政府具体部门及其职能划分的束缚, 克服官僚层级制的不足, 通过建立一个资源利用更加科学, 流动更加灵活, 更富有弹性, 参与度更高的新型行政组织结构, 促使政府部门加快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无缝隙组织是流动的、灵活的、弹性的、透明的、完整的、连贯的组织形态。它所传递的信息具有整体性和一致性的特点, 不仅为顾客提供个性化和用户化的产品和服务, 并且让其感受到这个组织的透明度, 办事流畅性, 使其能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得到全面服务, 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为人民服务”的目标。

2. 高校危机管理。

高校危机, 是指发生在高校校园内或与高校有关的、事先未预警的情况下突然爆发的、可能严重威胁到高校的正常教育秩序, 并可能带来其他不良后果的事件, 又称高校突发事件。高校危机除了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危害性、不可控性等一般危机的共同特性, 还具有社会敏感性、主体活跃性等高校群体特点赋予的特征。

所谓高校危机管理, 就是指高校管理者在危机意识或危机观念的指导下, 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危机事件采取的预誓、应急、处理等一系列完整的管理过程。高校危机管理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

二、当前高校危机存在的管理缝隙

1. 从管理理念上看。

我国高校危机管理的意识存在偏差, 危机管理意识淡薄, 危机管理思想滞后, 危机教育缺位, 重事后补救, 轻视前防范。重视因学生引发的危机事件, 轻视因教师而引起的危机事件, 重视政治性危机事件, 轻视校内管理性危机事件。特别是在高校校园安全管理的诸多组织和部门当中, 管理人员缺乏总结学习的意识, 在危机事件的信息搜集、信息分析、问题决策、计划制定、措施制定、控制协调、经验总结等方面, 存在分工责任不明晰、组织协调与管理的不到位等问题。

2. 从管理体制上看。

首先, 信息难以互通和共享。在危机管理过程特别是危机事件爆发后的处理过程中, 决策和智慧权力的高度集中是最重要的特点, 因为紧急情势需要快速决断和落实决定。这种情况使得本来存在于学校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权力和信息不对称进一步扩大, 由此可能带来局势的混乱。并且, 由于学生的易冲动、应急能力不够以及心理成熟度的不同等特点, 信息的互通和共享在校园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就更为重要。2003年的SARS事件中, 政府和大多数高校没有意识到让学生掌握适当信息的重要性, 采取了回避媒体和封锁消息的方式, 让本已对“非典”毫不了解的学生感到更加神秘和恐慌, 纷纷选择离校回家, 对已有的教学和生活秩序造成很大困扰。由此看来, 在校园危机事件爆发前后, 高校的信息反馈系统十分匮乏。校园内普遍缺乏从学生到辅导员到院系到学校安全管理部门的信息联网, 不能迅速获取危机警讯, 从而错失了处理危机的最佳时机,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这无形中加大了危机处理的难度系数。因此, 高校需要尽快建立安全组织之间、组织与师生、组织与社会媒体之间的通报网络系统。其次, 综合协调机构缺位。组织的协调管理是目前整个高校校园危机管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方面。但就目前情况来看, 高校危机管理的综合协调机构严重缺位,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管理流程不顺畅;二是队伍组织不固定;三是信息反馈不及时;四是心理干预不到位。此外, 高校安全管理组织之间, 组织与学生、教职工、社会媒体之间还存在不能较好有机结合与协作的现象, 彼此之间权责不明晰, 缺乏有效的内外部协调机制, 从而导致校园危机应对效率低下。再次, 立法不健全。面对校园危机的多样化和复杂化, 许多高校难以通过法律渠道加以解决, 暴露出我国相关法律的缺位。目前, 我国尚无专门针对校园危机管理的立法, 现行规定过于粗陋, 法律责任不明确, 危机管理过程中存在行政性强而法治性弱的弊端。大多数涉及到危机处理的法律法规均以单行法的形式出现, 而缺少必要的危机管理的整体法律体系, 使高校难以应对形形色色的危机事件。因此, 高校安全亟待立法。

3. 从管理结果上看。

就目前情况来看, 我国高校校园处理危机的措施不当, 致使危机对高校本身和师生造成一定的不良后果。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将高校的行政管理建立在以师生为本的基础之上, 但当前, 很多高校在处理危机事件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师生的利益, 尚存在对危机重视不够、隐瞒危机事实等不良现象, 从而加大了危机处理的难度系数, 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后果。

三、无缝隙组织理论下改善高校危机管理的对策分析

1. 以顾客为导向———康德曾提出过“人就是目的”的伦理命题, 现代高校的首要职责就是保护师生在安全环境中健康成长。而校园危机则是对师生安全和健康的最大威胁, 因此, 高校危机管理的核心价值是保护师生安全。本文所讲到的无缝隙组织理论中“以顾客为中心”的指导原则便是此意。高校管理者在危机管理过程中, 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以师生为依托, 改进、完善危机管理办法和体系。一方面, 要充分发挥“移动信息应用平台”的效应, 完善危机处理信息库, 通过网络联通, 实现信息的互通和共享, 积极推动师生个体与组织参与到危机管理中, 扩大危机管理的参与主体范围。另一方面, 高校要从实际行动上真正重视危机管理工作, 积极探索建立学生参与学生组织活动的考评机制, 把学生通过社团活动所培养出的应急能力列为学生综合测评的一项指标, 与评奖评优结合起来, 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实践平台。此外, 还要把具有危机管理专业技能的人员录入招聘范围, 并对其进行安全技能培训, 积极推动危机管理意识教育活动的开展, 使高校安全管理部门转变危机管理思想, 增强危机管理意识, 促进管理组织与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从而减轻高校管理者处理危机的难度, 促进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2. 以竞争为导向———无缝隙组织理论指导下的组织再造, 核心是要改变管理体制的独占性。将其应用到高校危机事件管理过程中, 要在分析高校所面临的复杂多变的危机事项的前提下, 采取相应的管理方式:一方面, 加强高校校园危机管理社会合作。由于高校危机大多源于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诸多校外因素, 所以真正的解决方式是分析社会运行方式, 采取合作管理。“如2005年, 山东省平度市开展的‘警教联合’推行警教联创平安校园工程, 为完善保障机制和预防机制, 确保措施落实, 由派出所与辖区学校签订《共建“平安校园”责任书》, 自工程实施以来, 全市学校没有发生在校犯罪、火灾等重大事故, 侵害学生及师生权益的刑事、治安案件同比下降46.7%。”另一方面, 实行高校校园危机应对管理的评估与奖惩机制。对在应对危机事件中的高校各安全部门及管理者的具体行为进行评价, 对能够较好地完成危机处理的部门组织给予相应的奖励, 对在危机处理中表现不尽人意的部门给予相应的处罚, 从而促使高校各安全部门在竞争中不断摸索危机管理的新理念、新体制、新方法、新手段, 提高危机管理能力, 降低危机带来的损害。

3. 以结果为导向———现有的教育法律、法规在校园危机处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对危机处理标准、归责方式以及事后防范的措施与对策等缺乏明确规定, 危机事件发生后, 除非涉及刑事责任, 学生、家长、教师和高校通常相互推诿。因此需要颁布专门的、操作性强的法律来预防和处理高校校园危机事件。具体来讲, 一方面要强化高校师生的法律意识, 明确高校危机管理的法律责任, 促进高校危机管理立法进程, 设立履行法律职责的专门机构, 完善高校危机管理行政指导。以此创新手段展开执行, 既确保高校危机管理过程的信度和效度, 又起到完善高校危机管理立法体系的作用。另一方面, 要完善危机管理工作的问责机制, 建立危机管理事后评估反馈体系, 把学生及教职员工的满意度放在危机管理的首要位置, 针对危机处理过程中的每一环节进行深入地反思与总结, 在反馈过程中要重视高校危机管理的绩效问题, 将危机管理信息纳入网络信息系统, 做到高校管理组织之间、组织与师生及社会媒体之间的信息交流的通畅, 使信息更好地互通和共享, 进而提高高校危机管理效率。

当今社会, 校园危机管理已经成为高校日常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同时也是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危机管理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高校危机, 因此要随时掌握高校危机不断呈现出的新特点, 在危机管理系统的各个环节进行创新, 及时改变应对措施, 以顾客、竞争、结果为导向构建一种无缝隙的组织管理体系, 由此才能保证高校校园危机管理的有效性, 为广大师生营造一个安定、和谐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拉塞尔.M.林登 (王大海、吴群芳等译) .无缝隙政府—公共部门再造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2002

[2]朱德武.危机管理:面对突发事件的抉择[M].广州:广州经济出版社, 2002, 9

[3]张英红.高校危机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 (10) , 186-188

全程无缝隙管理 篇7

关键词:手供一体化,无缝隙管理模式,器械管理

手供一体化器械管理模式是指在手术室使用后的器械由供应室集中收回, 进行清点、检查配套、清洗保养、消毒灭菌, 再送回手术室使用以保障每日手术的正常供应[1]。手术室每日手术数量多, 手术器械周转频繁, 手供一体化是促进各类器械科学管理的一种有效方式, 手术器械管理直接影响到手术能否顺利进行[2]。我院自2012年8月起引进无缝隙管理模式, 对手术器械管理进行全面质量控制, 取得了明显成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手术室拥有48个手术间, 日平均手术量约120台次。供应室每天按照规定的6个时间点到手术室回收手术器械并进行清点, 灭菌后器械包再由供应室分3次运送至手术室。

1.2 手供一体化手术器械无缝隙管理系统的建立

消毒供应中心成立专门的手术器械组, 负责全部手术室器械、敷料等物品的供应。设护士8名, 副主任护师和主管护师各1名, 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护士6名, 由副主任护师担任组长。根据每日手术量及手术时间长短, 将手术器械组护士时间进行合理调配。

1.2.1 对手术器械消毒供应实施无缝隙管理

(1) 消毒供应中心手术器械组组长与手术室专管器械的护师共同制定手术器械和手术敷料配套明细表, 特殊器械配以器械图片卡, 保证器械清点、包装的标准化、规范化。 (2) 建立器械清洗交接卡, 由手术室器械护士填写, 让护士清点物品时心中有数, 遇到疑问时便于追踪, 对特异性感染手术器械做好自我防护等。 (3) 建立手术敷料统计表。 (4) 建立器械交接登记本, 记录送手术器械包的数目及特殊器械, 并实行双签字, 避免器械包的错送和丢失。

清洗、检查包装时加强手术器械性能的检查环节, 严格区分手工清洗和机洗物品, 低温和高压灭菌物品分类处理, 并注明标识牌;重点检查器械的齿槽、轴节处有无污渍、血渍和锈迹, 卡口是否紧密, 咬合是否良好, 穿刺针是否配套等, 特别是器械的各种螺钉、关节等一些细节部位,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精密器械用纱布或一次性硅胶管套在尖端以防碰撞, 细小器械使用带光源放大镜进行检查。并认真核对器械数量是否准确。建立单独的交接登记本并实行双签字, 对损坏、遗失的器械及时查找、追究责任, 并报护士长处理。

1.2.2 手供一体化沟通联系通道的无缝隙管理

手术室与消毒供应中心既保持各自独立运行, 又通过工作流程等一体化相连。消毒供应中心手术器械组组长负责日常与手术室器械护士沟通事项:包括器械、敷料的折旧、报废、丢失和明细更改等, 手术器械交接时出现的疑问, 如器械数目不符、敷料基数不足等, 并定期邀请手术室资深护士进行指导, 进行新进器械的培训, 严把质量关, 防止差错事故发生。建立手供沟通联系本, 做好以上各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等相关记录。

1.2.3 手术器械交接及运输的无缝隙管理

根据手术要求, 制定器械接收和送达的具体时间。手术器械运输与回收人员同手术室护士交接时, 双方认真核对器械名称与灭菌方式, 交接完成后双方于《手术器械交接记录》签字确认。要求手术间护士使用器械后以及供应室护士进行器械包装后在包外签名, 以便每个环节都落实到责任人, 从而保证器械的数目准确性和完整性。

1.3 效果评价

分别收集2011年8月—2012年7月实施无缝隙管理前手术室器械36 520件以及2012年8月—2013年7月实行无缝隙管理后手术室器械46 340件, 观察实施前后器械遗失率、损坏率及晚送率。制作满意度调查表, 分别对手术医护人员进行满意度调查, 改进前共调查100名医护人员, 发放100份问卷;改进后调查了120名医护人员, 发放120份问卷, 均有效回收。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实施无缝隙管理模式后手术器械遗失率、损坏率及晚送率较实施前均有明显降低 (P<0.01) , 手术室医护人员满意度明显提高 (P<0.01) 。见表1、表2。

件 (%)

名 (%)

3 讨论

3.1 合理利用人力资源, 提高工作效率

手供一体即手术室和供应室一体化新型管理模式, 该管理模式的运作既保证了各种进入体内的高危器械的灭菌质量, 体现病人安全第一的原则, 又可减少医院在人力、物力方面的投入和支出, 大大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和效率[3,4]。无缝隙管理模式是优质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使手术器械管理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 环环相扣[5]。我院在手供一体化手术器械管理中实施无缝隙管理模式后, 手术器械使用效率明显提高, 手术器械的遗失率、损坏率及晚送率显著降低。

3.2 加强科室沟通, 建立协作精神

我们在手供一体化手术器械无缝隙管理实践中, 手术室和消毒供应中心仍各自独立运行管理, 但又通过工作流程一体化相连。我院的手术室和消毒供应中心充分利用医院内部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系统, 使工作能够很好地互相衔接和配合, 科室之间的团队协作意识明显增强, 为工作效率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手术器械管理工作一直处于良性循环。

3.3 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医护人员对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的手术器械管理工作的满意度得到了明显提高, 通过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 形成了科室良好的工作氛围, 手术器械的无缝隙管理提高了消毒供应中心和手术室的工作效率, 确保了手术器械的清洗质量和及时供应, 使医院能够充分合理地利用现有的卫生资源, 更好地为广大病人服务。

无缝隙管理模式在手供一体化手术器械管理中的应用有效提高了消毒供应中心和手术室的工作效率, 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姜慕雅.整形外科器械手术供应一体化模式管理中的存在问题及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 11 (26) :62-63.

[2]邹祝平.持续质量改进在手供一体化手术器械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4, 11 (5) :103-104.

[3]卢志为, 罗秀玲, 陈纪英, 等.器械清点单在手供一体化器械管理中的设计与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4, 11 (4) :97-98.

[4]汪文英, 陈付华, 陈靖, 等.手供一体化对手术器械清洗质量的效果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 2012, 10 (5) :801-802.

全程无缝隙管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例泌尿外科病人, 男145例, 女55例;年龄18岁~60岁 (42.5岁±12.6岁) ;疾病种类:泌尿系统结石132例, 前列腺疾病68例。纳入标准: (1) 术前均明确诊断; (2) 均履行知情同意手续; (3) 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4) 主要脏器功能正常; (5) 无手术死亡; (6) 无精神病、神经病史。排除标准: (1) 合并认知功能障碍及有精神障碍病史及家族史; (2) 智力障碍; (3) 听力障碍; (4) 免疫系统严重疾病; (5) 心、肝、肾、循环、呼吸、神经、代谢等方面的功能严重紊乱。以无缝隙护理管理为分界点, 将病人分为观察组150组和对照组50例,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

组采用无缝隙护理管理。 (1) 无缝隙责任制分层管理。实行责任包干制, 量化职责范畴, 明确职责。将全科护理人员分为4个责任组, 两组一个组长, 小组护士共同分管一组病人, 组长对本组重点、特殊病人的病情及仪器设备情况进行全面系统交接, 对前一天的护理工作进行重点点评和小结, 提醒当日需特别注意和改进的工作;责任护士主要是掌握所管病人的病情、健康宣教、治疗等。责任组长起监督、疑难病例讨论。护士负责病人的生活护理和一般性基础护理操作;使病人在住院期间组成一体化的小组负责制[2]。小组成员的照片及信息张贴于病室公示墙上, 以便病人对负责其护理工作的小组人员有更直接的了解。 (2) 完善管理。安排年资老的护士带动新护士系统学习的无缝隙护理知识, 并积极提高新护士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专业知识和护理技术操作培训, 培训周期结束后进行考核, 保证护理人员过硬的护理知识。制定各级护理人员的考核标准与工作职责, 将护理人员的职责与业绩、奖金和评优情况挂钩, 提高护理质量[3]。对所有日常护理服务、疾病护理等制定标准流程和临床路径并培训, 且随着病人需要进行变动。 (3) 无缝隙围术期护理。病人入院以后, 无缝隙责任制护理小组对其病历、病情、生活方式、对疾病治疗的认知程度、心理状态、健康需求等进行评估, 获取相关信息, 发现护理问题, 制订护理计划。由护士长和无缝隙小组组长对护理工作的实施进行质量监控, 做到抽查与全面检查、随机与定期检查相结合。责任护士和护士共同开展护理工作。在病房实施走动式管理, 做到合理用人, 提高护士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使其能够主动参与到病房护理中。重视健康宣教, 根据病人病情的不同阶段, 责任护士要进行阶段式健康教育。

1.2.2 观察指标

(1) 护理质量: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质量考察表进行评价, 该考察表共包括护理的熟练程度、护士的责任心、沟通能力、主动服务性、应急能力与护理书写的规范性6个方面的内容, 均按照百分制, 让病人按照护士的表现进行打分。 (2) 病人满意度: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病人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共25个项目, 每个项目评分0分~4分, 0分为不满意, 1分为一般, 2分为基本满意, 3分为满意, 4分为很满意。85分以上为满意度。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病人的护理满意度为98.0%, 高于对照组的9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护士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3 讨论

护理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有效的护理管理。护理质量管理是护理管理的核心, 而护理管理需要不断创新才能保持它的有效性。建立系统的、科学的和先进的护理管理体系, 不仅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 而且还有利于护理学科的发展和护理人才的培养。无缝隙护理管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管理模式, 其以病人最终的需求和满意度为标向, 针对当前护理管理中的条块分离所出现的质量缝隙进行全面管理, 通过减少并消除缝隙因素, 为其提供最佳、最满意的服务[4]。

我科室为有效提高护理质量, 对病人及护士采用无缝隙护理管理。在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的过程中, 对护理工作者进行标准化管理, 制订了各级人员的职责和工作标准, 明确岗位职能, 按护士能力、病人病情、护理工作量实行“以病人为中心”的人员组织结构和护理分工制度, 让医护参与病人的治疗和护理。相对于传统护理, 积极主动地寻找护理缝隙, 完善护理措施, 给予病人个性化的护理干预, 满足专业化、持续性、及时性、主动性、全方位、个性化的护理要求, 达到高效护理的目的。结果显示, 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有效改善了护理质量和病人的满意度, 与常规管理模式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无缝隙优质护理管理能够提供给病人优质、高效的护理, 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和满意度。

摘要:[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提高泌尿外科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例泌尿外科病人以无缝隙护理管理为分界点分为观察组150例和对照组5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 观察组采用无缝隙优质护理管理, 比较两组的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病人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无缝隙护理管理可提高泌尿外科护理质量和病人满意度。

关键词:无缝隙护理管理,泌尿外科,护理质量,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何荣华, 范荣兰, 李亚玲, 等.“无缝隙”护理质量管理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2011, 30 (3) :334-336.

[2]杨明, 郑祖群.“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 (专科版) , 2013 (7) :174-175.

[3]吴华颖, 陶红梅, 郑凯兰.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成组护理对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05 (30) :259-260.

全程无缝隙管理 篇9

关键词:改良早期预警评分,院前急救,院内急救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最前沿阵地,提高院前急救人员对“潜在急危重病”患者的辨别和鉴别能力[1],并对院前急救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及潜在风险程度进行准确判断,对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实现无缝隙链接管理,以达到降低24 h意外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概率,最终使院前急救患者预后效果得以改善,提高患者及医务人员满意度等,是医务人员需要面对的实际问题。本文欲探讨所应用的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设计的院前急救程序化监护方案在完善院前与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管理中的适用性及可行性。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院前急救患者1 554例,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经我院院前急救人员现场处置并接回本院的院前急救患者。排除标准:(1)年龄<18岁;(2)妇产科、五官科患者;(3)中途拒绝转运及治疗者。对照组716例(745例,失访29例,失访率3.89%),以2013年1-12月收治院前急救患者716例(745例,失访29例,失访率3.89%)为对照组,男411例,女305例,平均年龄(52.6±22.3)岁,以2014年1-12月收治院前急救患者792例(809例,失访17例,失访率2.10%)为试验组,男465例,女327例,平均年龄(54.6±20.5)岁。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研究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院前急救常规监护方案:急救人员依据临床经验判断患者的病情并进行相应处置。试验组实施程序化监护方案:(1)使用分诊腕带,分诊腕带的设计思想以卫生部医管司《急诊患者病情分级指导原则》、“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warning soore,MEWS)为指导[2],结合临床实际,遵循科学、客观、全面、具体和完整的原则将患者的整个急救过程简明、扼要的记录及体现[3],方便急诊护士病情评估、交接及记录。为院内进一步救治提供重要资料。(2)使用MEWS及临床经验对病情进行评估,并以此对系统的分值进行更新,并提出针对性医疗干预措施;急救多采用对症加对因处理。MEWS分值:0~1分(腕带尾端绿色),送入急诊室;MEWS分值2~3分(腕带尾端黄色),送入留观室或专科病房;MEWS分值≥4分(腕带尾端红色),送入监护室或抢救室。(3)根据MEWS设计的院前急救方案,其以MEWS分值≥4分辨别为存在潜在危重患者。形成院前患者的预报处方系统,增强院前院内工作衔接度,增强并完善院前院内患者急救过程的协调性,并提高成功率;(4)记录两组入院24 h意外事件发生情况,住院30 d病死率,患者及医务人员满意度。临床应用:(1)组织与实施:由科主任、护士长、3名质控组长组成质量控制小组,科主任任组长,负责急救专科知识培训,护士长任副组长,负责培训分诊腕带的使用及MEWS的评估方法。护士长、护理组长负责监督指导,保障MEWS的准确性及分诊腕带使用的正确性,培训方式为专题讲座、质控反馈、案例追踪,培训时间3个月,培训结束后,进行分诊腕带使用方法及MEWS的测试。通过培训,所有急救人员均能熟练掌握MEWS及分诊腕带使用。(2)随访质控:患者入院24 h、30 d后,由课题组指定专人进行随访及质控。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不同MEWS分数段患者的预后比较:4分段死亡率显著高于0~3分段(P<0.05);5~15分段死亡率与4分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入院24 h意外事件发生率:入院24 h,对照组意外事件发生率7.68%,试验组4.29%。试验组24 h意外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两组住院患者30 d病死率的比较:对照组716例患者中,住院601例,病死率11.14%;试验组792例患者中,住院621例,病死率4.66%。试验组住院患者30 d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3。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试验组患者满意度98.6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5.53%(P<0.01),见表4。

注:与0~3分段相比,aP<0.05;与5~15分段相比,bP<0.05。

院内医务人员的满意度比较:试验组院内医务人员满意度96.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36%(P<0.01),见表5。

讨论

当今急诊、急救医学的重要使命是准确、有效地识别与救治患者,给其增加更多的生存可能及最大限度的保护器官功能。有国外研究发现,导致患者转入ICU或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多数普通患者临床指标的变化被忽视或未得到及时处理[5,6]。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外学者提出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MEWS是用可以在病床旁测量到的常规生命生理指标,对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或潜在的危险性进行评估,对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早抢救具有一定的预警支持作用[7]。其减少了医务工作者以往在接诊工作中完全靠个人经验进行判断所造成的偏差,减少了临床中的误诊与漏诊,大大提高了治疗效率,此系统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已普遍应用于发达国家的急诊科和ICU,且得到肯定。2001年,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将MEWS正式规定为一种医疗机构评估病情的方法,且英国重症监护协会及伦敦皇家医学院将其推荐并应用于综合病房患者病情风险评估中。据相关研究报道,针对院外转送的患者进行MEWS及治疗干预评分(Tiss-28),追踪观察比较,MEWS较优,提示MEWS可以发现潜在危险患者[8],可以作为院前急诊患者按轻重程度进行分类处理的重要工具之一[9]。

院前现场急救是抢救成功率提高及致残率降低的关键之处,其中呼救响应间期、呼救反应间期和开始现场抢救时间对院前心肺复苏的成功尤为重要[10]。高水平的院前急救可以为院内急救争取最宝贵的时间,高水平的院内急救也使院前急救的成果得以维持。国内研究认为MEWS设计科学、合理、使用简便、及时,结果准确、可靠,明显减少院前急救患者病情变化和漏诊的发生率,尽量避免因经验不足造成患者病情贻误或管理问题;MEWS为患者合理分流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急诊、病房医护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协调。很容易推广并作为有效、快速的病情评判方式,使急救医生尽早筛查出预后不佳的患者并提出相关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部分医院已将MEWS评分系统应用于急诊创伤患者快速临床评估及合理分流,个别医院也通过MEWS评分系统建立了院前院内无缝隙链接模式。但是,院前急救医护人员与院内医护人员多以口头交接为主,院前与院内急救链接技术不能实现互补。这些因素致使院前与院内急救没有形成良好的无缝隙衔接制度。本研究试验组急救患者使用分诊腕带,急救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变化不断更新MEWS分值及病情预警分级,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记录在分诊腕带上。分诊腕带为院内医务人员进一步实施抢救、治疗提供依据,实现了院前与院内技术互补,完善了院前与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制度;改善了院前急救患者交接之沟通与安全,确保了特殊情况下患者的医疗安全。事件发生之前往往存在“预警信号”,如临床上观察到的某些病情恶化的症状,而这些症状通常以某些生理参数指标变化为表现,如及时发现这类“预警信号”,进行准确、及时的判断,可尽快提出相应的早期临床干预,以预防病情的发展、恶化[11,12]。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以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设计的分诊腕带及院前急救程序化监护方案的试验组意外事件发生率、收住院患者30 d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组患者及医务人员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常规监护方案相比,观察组方案临床实践完全按照院前患者MEWS分值变化进行,很好地避免了各种主观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影响,客观性较好。

上一篇:中国体育电影的启示下一篇:台湾“后新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