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隙护理管理论文

2022-04-18

【摘要】目的: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采用无缝隙护理管理方式的效果和护理质量进行探讨。方法:于我院2011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患者中抽取86例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对照组与观察组各有患者43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性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开展必要的无缝隙护理管理,对比护理效果。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无缝隙护理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无缝隙护理管理论文 篇1:

无缝隙护理管理对影响护士工作积极性及护理质量的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管理对护士工作积极性及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我院自2021年1月开始采取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抽取护理管理前(2020年1月~2020年12月实施传统管理模式)47例住院患者与护理管理后(2021年1月~2021年12月)47例住院患者分别纳入传统组与试验组,评估两种护理管理模式下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护士工作积极性显著高于传统组;试验组基础护理、心理疏导、健康宣教、无菌操作、并发症预防、环境管理及护理文书书写等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传统组;试验组患者对护士专业水平、服务态度、应急能力、执行能力及沟通能力的满意评分均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开展后,可有效提高护士对工作的满意程度,促使其工作积极性提升,有助于临床护理质量改善,从而提高患者满意程度。

关键词:无缝隙护理管理;护士;工作积极性;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

近年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升,其对健康管理与服务质量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临床护理工作属于医院针对患者采取的核心工作内容,其护理工作质量与医院整体服务水平密切相关[1]。工作满意度主要指个体从工作中所获取的满足感程度,其能够推进护士更加积极地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有助于护理质量全面提升[2]。护士工作满意度下降可导致其工作积极性欠缺、离职率升高,对临床医疗服务质量造成负面影响。无缝隙护理管理是基于护理人员和患者的科学管理模式,其能够在提升护理质量的同时促进护理人员全面发展[3]。本研究在我院临床护理工作中开展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分析其对护士工作积极性及护理质量的影响,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开展前后共94例住院患者为观察对象,此项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传统组男25例、女22例,年龄39~68岁,均龄(53.47±3.92)岁;试验组男26例、女21例,年龄40~67岁,均龄(53.43±3.9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有可比性。入组的26名护士均具备护士执业资格,年龄23~42岁,均龄(32.49±2.67)岁,工龄均值为(9.57±1.04)年,其中高职学历11名、大专15名,初级护士11名、中级护士9名、高级护士6名。

纳入标准[4]:患者均符合相关疾病诊断标准且需要住院治疗;神志清醒配合度良好;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标准[5]: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存在恶性肿瘤及免疫系统疾病者。

1.2方法

我院自2021年1月起开展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1)成立无缝隙护理管理小组:护士长对所有护士工作水平、工作时间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护士的个人性格特点、学历、能级不同等组建无缝隙护理小组,并选出一名高年资护士担任组长;注意小组成员搭配,落实责任包干制度,明确每位护士的职责范畴,确保其了解自身承担的责任;护士长向所有组员强调专科护理操作的细节与治疗重点,每位组员均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鼓励小组成员积极参与疑难病例研讨会,每日开展早晨例会、定期开展护理查房,以监督护士临床工作状况。(2)科学排班:护士长在进行科室排班方案制定时,充分发挥人性化、合理化特色,在原有排班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完善;针对临床护士实行弹性排班制度,依据科室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工作任务量,随时增加重症病房及上夜、下夜的辅助治疗班,以确保护理工作的整体性;针对夜班班次、高峰时间段及薄弱时间段人员进行合理配置,节假日安排长期备用班,时刻处于应急状态、随传随到,以快速缓解临床护士的工作压力;依据护士工作年限与能力合理安排各项工作,并在护理排班本上添加排班留言卡,要求护士落实特殊情况提前申报制度,从而合理调整排班计划;实际临床工作中,落实新老搭配制度(通常由高年资与低年资配合成组),确保患者病情观察的持续性。(3)无缝隙细节干预:患者入院后,护士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安排病房;对自身工作时间也进行合理安排,避免在患者熟睡的时间开展检查、治疗及护理等操作,从而引发患者不满;护士主动与患者交流,针对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相应的心理疏导工作;针对住院患者积极开展健康宣教工作,详细讲解治疗方案、护理流程等内容,使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噶,以提高其康复信心。(4)完善质控体系:由医院护理质量监督小组对无缝隙护理管理落实效果进行观察,定期考核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体现量化特点。表扬工作态度认真的护士,针对获取良好工作成果的护士,适当采取物质奖励;考核结束后,针对护理工作中的典型问题与不足进行总结,商讨并制定相应改进措施,再由临床护士全面落实。

1.3观察指标

(1)评价两种不用护理管理模式下科室内共26名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护士按时到岗、无旷工现象、所有责任内工作均严格按要求及时完成判定为工作积极;按时到岗率在85%以上,未有旷工情况,针对责任内的工作基本上能够按照相关要求完成判定为一般;按时到岗率未达85%,偶有旷工现象,针对责任内的工作未按照相关要求完成判定为消极[7]。工作积极性=(工作积极+一般)/总人数×100.00%。(2)护理质量:包括基础护理、心理疏导、健康宣教、无菌操作、并发症预防、环境管理及护理文书书写等,各项满分100分,分值越大护理质量越高。(3)分别于管理前后向护士发放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包含工作压力、同事沟通、合理排班、人身安全感以及职业价值等方面,均为百分制,分值越大提示护士工作满意度越高。(4)患者满意度评分:自制调查表,总分100分,内容包括专业水平、服务态度、应急能力、执行能力及沟通能力5方面,各项满分2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越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本文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根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士工作积极性

试验组护士工作积极性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2护理质量评分

试验组基础护理、心理疏导、健康宣教、无菌操作、并发症预防、环境管理及护理文书书写等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2.3护士工作满意度

试验组护士在工作压力、同事沟通、合理排班、人身安全感以及职业价值等方面的满意程度均高于传统组(P<0.05),如表3所示:

2.4患者满意度评分

试验组患者对护士专业水平、服务态度、应急能力、执行能力及沟通能力的满意评分显著高于传统组(P<0.05),如表4所示:

3.讨论

随着人们自我权利维护意识的增强,临床医患纠纷事件也逐渐增多。有研究指出,高质量护理不仅能够促进患者机体康复,还可有效降低临床医患纠纷发生率[8]。常规护理管理模式中,未能重视护士的感受,存在各项制度未完善、排班不合理等问题,导致护士工作积极性逐渐丧失,从而影响临床护理质量[9]。故相关学者又开始积极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护理管理模式。

高艳芹,郝长琴,唐晓燕[10]等人报道中认为,泌尿外科应用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可获得更高的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并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可对护士与患者发挥双向作用,既能确保护士在临床护理中获得个性上的尊重,又能保证患者从入院至出院获得无间隙且全方位的护理体验[11]。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护士工作积极性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可能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中由高年资护士负责协助与指导低年资护士开展各项临床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减轻新入职护士的工作压力,促使其工作积极性提高;该模式还将传统被动的护理服务模式转变为主动护理,增强护理人员主动服务意识,进一步提升其工作积极性。本研究中,试验组基础护理、心理疏导、健康宣教、无菌操作、并发症预防、环境管理及护理文书书写等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表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下的护理工作流程更顺畅,能够有效规避风险事件发生,从而提升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同时弹性排班制度以及特殊情况提前申报制度的应用能够为患者护理的持续性提供良好保障,确保患者病情恢复期间均接受高质量护理干预。本研究还指出,试验组护士在工作压力、同事沟通、合理排班、人身安全感以及职业价值等方面的满意程度均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充分说明管理阶层加强对细节工作的管控,关注护理工作者内心需求,并给予充分尊重,能够使其获得良好的职业价值感;针对工作态度佳、表现良好的护士及时给予嘉奖,能够显著增加护士的工作热情。本文试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传统组,考虑可能与无缝隙护理管理安排护士接替式开展的连续性护理干预有关,可确保护士休息充足,为患者提供各方面优质护理服务,从而提高护理满意度。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不足之处(如研究时间过短、研究样本数量少等),今后临床可进一步扩大样本数量、延长研究时间等,更加深入解析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对于住院患者及临床护士的意义。

综上所述,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合理应用后获得满意效果,其不仅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及满意度,还可有效提升护理质量,有助于患者满意度改善,值得临床采纳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周瑛. 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对护士工作积极性和护理质量的影响[J]. 中国卫生产业,2019,16(24):62-63.

[2]王晓萍,成蒂莲. 无缝隙护理管理对护士工作积极性和护理质量的影响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2019,29(22):188-189.

[3]姚丽熙. 无缝隙护理管理对护士工作积极性和护理质量的影响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20,18(31):115-117.

[4]王春红. 无缝隙护理管理在临床一线护士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1,12(13):26-28.

[5]陶敏. 无缝隙护理管理对护士工作积极性和护理质量的影响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2019,16(20):69-70.

[6]曹维宁,沈丽燕,邱燕萍,等. 自制质控日查表在无缝隙护理质量管理中的應用[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39(14):2513-2516.

[7]胡少红. 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对肿瘤科护理工作质量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2):164-166,199.

[8]辛键,辛美蓉,赖晓荣. 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J]. 护士进修杂志,2019,34(15):1397-1399.

[9]吴蕴娴. 血液净化患者护理中行无缝隙护理管理的效果观察[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4):541-544.

[10]高艳芹,郝长琴,唐晓燕. 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在提高泌尿外科患者护理质量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20,26(4):134-135.

[11]李春荣. 无缝隙护理管理对内科护士工作积极性和护理质量的影响[J]. 中国卫生产业,2018,15(10):73-74.

作者:黄小玲

无缝隙护理管理论文 篇2:

无缝隙护理管理提高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护理质量探讨

【摘要】目的: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采用无缝隙护理管理方式的效果和护理质量进行探讨。方法:于我院2011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患者中抽取86例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对照组与观察组各有患者43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性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开展必要的无缝隙护理管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租患者的护理效果远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值得进行比较。结论:无缝隙护理管理能够提高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而促进患者的身体健康。

【关键词】无缝隙;护理管理;老年患者;慢性支气管炎;护理质量;探讨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人体的支气管和气管等周围出现慢性的非特异性的炎症现象。这种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咳嗽”,患者长期咳嗽,病情会逐渐加重,常见于老年患者,老年患者的病情常常会加重,对老年人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无缝隙护理管理,能够对患者进行全身心的护理,从患者的身体健康和身体健康的角度出发,能够尽可能地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无缝隙”护理已经成为现代护理工作的新突破,这种护理模式能够找出护理工作中的缝隙,并对出现缝隙的根源进行改革。因此,临床上应该加强对无缝隙护理模式的使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2011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86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随机分组之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各有患者43例。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龄在56岁至81岁之间,平均年龄(67.8±4.5)岁;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22例,患者年龄与58岁至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7.6±4.7)岁。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后发现并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值得将两组患者进行对比性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性的护理,护理人员时刻关注老年患者的身体各项指标,一旦出现问题,及时报告给医生。

观察组患者采取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无缝隙护理模式,这样能够通过掌握護理管理的理论知识来领会护理管理工作的是指。在护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站在患者的角度进行考虑,并对日常护理工作中出现的缝隙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通过对缝隙问题进行分析,能够找到护理问题的关键,进而有效的开展护理工作。临床护理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缝隙问题,例如:患者的住院环境和医院的走廊扶手的环境卫生。同时,还应该对患者进行用药护理,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此外,开展必要的心理护理,这样能够有益于患者的身心,促进患者身心的健康发展。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并形成必要的临床观察指标。

1.4统计学

本次研究过程中,所有的数据全部采用SPSS15.0进行计算,计数资料采用(n,%)进行表示,并用X2进行检验,若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将两组患者的最终疗效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有效率95.3%,远低于对照组的61.4%,差异明显,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

3讨论

无缝隙护理管理能够提高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护理质量,患者进行无缝隙护理管理后,能够感受到十分优质的身心护理,也能够有效降低慢性支气管炎的并发症的发生率,这样就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和生活质量。无缝隙护理模式能够修整护理过程中的缝隙问题,也能够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措施进行优化,进而巩固护理效果,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在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护理过程中,进行无缝隙护理管理是十分重要的,能够更好的促进患者的身体健康,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老年患者的晚年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文章对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提高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方面的护理效果进行了必要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远优于对照组,且两组之间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笔者本次研究的相关结果与钱利娟的相关研究结果相似,说明研究结果具有普遍性,在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护理过程中,进行无缝隙的护理管理,能够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并能够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能够让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更好的吸氧监护,也能够让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开始吸氧和停止吸氧。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能够让患者放松心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护理人员经常性的变换患者的体位,对患者进行排痰护理,有利于患者痰液的排出,有利于患者的身体健康,进而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和生活质量。

结语:

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提高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护理质量方面意义十分重要。在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开展必要的无缝隙护理管理,能够让护理人员针对患者的病情开展护理工作,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也能够让患者打开心结,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未来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应该加强对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使用,这样就能够使患者更好的恢复健康,并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使老年患者的晚年生活变得更加幸福。

参考文献:

[1]刘洁.应用无缝隙护理管理提高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护理质量探讨[J].包头医学,2015,16(04):213-214.

[2]黄英.护理管理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负性情绪及生存质量的干预[J].中国卫生产业,2015,9(01):120-121.

[3]钱利娟.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负性情绪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5,19(31):115-116.

[4]区秀娟.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34(19):20-21.

[5]潘传凤.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中的作用[J].黑龙江医药,2013,21(06):1123-1124.

作者:吉丹丹

无缝隙护理管理论文 篇3:

无缝隙护理管理对提高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护理质量的探讨

【摘 要】目的:将全程无缝隙护理管理应用于老年慢性支气管研患者护理中并对其效果进行分析总结。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录80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研患者研作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组,其中观察组40例给予无缝隙护理管理操作,对照组40例患者则给予常规护理操作。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分别进行比较。结果:经如上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存在一定差异性,且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比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有一定统计学意义与研究价值。结论:经无缝隙护理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均明显提高。全程无缝隙护理管理能在更大程度上有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提升自我护理能力,故此方法在临床配合治疗此类疾病时更具优势,值得大力推广,有利于促进患者身心健康。

【关键词】优质化护理;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生活质量;影响

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症状以反复咳嗽、咳痰为主,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老年患者人数逐渐增多,已成为此类疾病主要患病群体。慢性支气管炎病情绵延,不易治愈,若不能得到合理科学的护理则会进一步加重,为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不便[1]。因此选取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法配合临床治疗,对于减轻患者不适大有助益。无缝隙护理管理是近年来为配合临床治疗思路而提出新兴护理举措,相对于常规护理更加注重个体化、特异化。故本研究选取近年相关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诸上所提两种护理手法,并对其在护理效果进行讨论分析[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录80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研患者研作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组,其中观察组40例给予无缝隙护理管理操作,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龄62~75岁,平均(65.78±4.31)岁;病程2-10年,平均(6.23±2.46)年。对照组患者男性20例,女性20例;患者年龄59~76岁,平均(65.27±4.57)岁;病程2-11年,平均(6.38±2.56)年。由此可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相关基础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故可进行分析比较。

1.2 临床纳入标准[3]纳入观察患者,其临床表现与相关检查结果均符合慢性支气管炎临床诊断标准;患者能够主观认同并配合相关护理,签署同意书。

1.3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则采用无缝隙护理管理操作,现将其具体护理措施概括如下。

1.3.1创建无缝隙护理管理小组对参与护士进行可行性评定,选取相关知识丰富的护士加入本组,对所有参与护士进行针对性的上岗前培训,所有护士轮值排班,务必明确每个人在整个疾病护理过程中所承担的护理管理内容,做到真正的无缝隙护理管理。

1.3.2无缝隙护理管理 入院后完成对所有患者的访视工作,熟知患者病情及相关个人身体生理病理信息,给予患者自身情况制定相应护理策略,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疏导开解病患因疾病、手术产生的焦虑。指导患者及家属配合医生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护士要用耐心陪伴、指导患者,帮助其放松并,同时密切关注患者在治疗期间各项生命体征。术后坚持及时访视患者,询问病情及恢复状态,做到及时进行交流,减轻患者心理压力。

1.4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做好常规生命体征检测,关注患者临床症状改变,做好生活质量评分:運用MOS健康状况调查问卷对患者生活质量各方面相关情况进行评估。

1.5 统计学方法 以上评分均采用SPSS18.0系统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运用t检验,其结果用(x±s)表示;其中当P<0.05时则表明存在显著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活质量评分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可见,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

2.2 护理效果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支气管炎病情绵延,不易治愈,预后往往不良,且易被诱导复发,治疗延误,护理不当均会加重病情。故及时合理的治疗措施、科学有效的护理手段对患者病情恢复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缝隙护理管理作为新兴的护理措施,能够更加全面科学的对患者进行护理,做到因人制宜,因病制宜,特情特护,因此将无缝隙护理管理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治疗紧密结合,有助于促进患者病情好转与恢复[4]。

无缝隙护理管理优势突出,可应用于多种疾病临床护理。本次临床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存在一定差异性,且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比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有一定统计学意义与研究价值。由此可见,将无缝隙护理管理应用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可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升自我护理能力,故此方法在临床配合治疗此类疾病时更具优势,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平.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护理中优质化护理服务的临床效果[J].医学信息,2016,29(27):205-206.

[2]杨文红.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7):56-57.

[3]谢婷婷.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护理中优质化护理服务的临床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2016,

26(7):78.

[4]梁娜.优质化护理服务在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护理中的应用[J].世界临床医学,2015,9(11):203.

作者:高瑞

上一篇:新形势金融审计论文下一篇:科学发展观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