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隙护理管理下妇产科论文

2022-04-28

【摘要】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急诊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8月-2013年3月在我院急诊科的151例抢救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实施无缝隙护理模式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焦虑、抑郁评分、不良症状发生率、死亡率、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无缝隙护理管理下妇产科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无缝隙护理管理下妇产科论文 篇1:

人性化无缝隙护理服务模式在疼痛科的应用

[摘 要] 目的:探讨人性化无缝隙护理服务模式在疼痛科病房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疼痛科病房住院的病人424人为观察组,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性化无缝隙护理服务模式;选取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疼痛科病房病人382人为对照组,实施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的护理服务模式,对两组各项指标进行比对分析,进行效果评价。效果观察组在病人综合满意度、护理质量方面较对照组明显提高,护理缺陷明显降低,护理投诉为零。结果人性化无缝隙护理服务模式运用“以人为本”的护理管理思想,我院疼痛科开展人性化无缝隙护理服务模式,大大提高病人的满意度及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人性化;无缝隙;护理服务模式;疼痛科;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在疼痛科病房住院病人424人为观察组,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化、系统化、人性化、主动式无缝隙护理服务模式;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在疼痛科病房住院病人382人为对照组,实施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2组病人在住院性别、年龄、疾病构成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的护理模式。观察组针对疼痛科病人的特点及病人住院需求,依据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人性化无缝隙护理服务内涵,制定了优质护理服务的具体要求:全程、持续、主动、专业、及时、方便、系统化、流程化、人性化、个性化。

2 前期准备工作

2.1转变观念 医院总动员,启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仪式;科室认真组织学习相关内容,展开疼痛专科疾病知识等相关培训,通过学习明确活动主题、工作任务,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从而转变了护理服务理念,变以往以疾病为中心的被动式护理服务为人性化无缝隙的整体护理服务,为病人提供安全、满意、优质的最佳身心服务。

2.2评估规划 对疼痛科专科疾病的护理工作内容、标准、分工进行评估,统筹规划。制定疼痛科各项工作制度及流程,健康宣教内容,各项辅助检查须知,护理服务形式及内容等。工作制度细化到凡事有人管、有人做,凡事有章可循。

2.3查找缝隙 找出以前护理工作存在的不足、护理服务的缝隙,寻求领导支持,集思广益,将工作落实到实处。

2.3.1具体实施

2.3.1.1整合人力资源 疼痛科为“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医院领导大力支持,先后有经过筛选不同层次的5名护士陆续进入科室,使医护比为1:2.床护比为1:2.符合要求。满足了科室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对护士工作需求。

2.3.1.2转化工作核心 核心是实行责任制护理,建立人性化无缝隙护理服务模式,为此科室制定明确的岗位职责、行为规范、服务规范、操作规范和服务流程、并做到各项工作有效衔接,有效协作下的合理分工,使护士完成好病人从入院到出院无缝隙整体化、系统化、全方位护理服务。确保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及整体性。

2.3.1.3加强人文关怀 ①结合疼痛科特点,科室非常重视健康宣教及疾病知识指导,病人入院、出院、各种检查治疗、手术前后都能得到护士适时、耐心及专业的健康知识宣教及疾病知识指导;各项检查、手术、治疗及办理入出院手续,都有护士全程陪伴,即避免了病人环境不熟的尴尬,又能确保病人的安全、及时的完成。②基础护理,病人所有生活问题都有护士根据病人的个性化协助完成,护士第一时间为病人提供主动人性化的帮助,使护理工作达到了全程“有陪无护”护理效果。

2.3.1.4把护士还给病人 结合本科室病人的疾病特点,疼痛科室自制表格式护理记录单,简化表格书写,大大缩短书写时间,真正做到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

2.3.1.5服务人性化无缝隙 ①全程服务无缝隙对日常护理服务、疾病护理等制定标准流程和临床护理路径,做好接口对接。②主动服务无缝隙科室开展了文明服务、主动服务、便民服务、感动服务等。做到主动巡视、主动宣教、主动帮助,更注重细节服务,护士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病人面前,一句安慰的话语、一次耐心的帮助、一次离院时的送别等,让病人满意升华为让病人感动!③健康宣教无缝隙采用多种形式宣教,让病人知晓并掌握疾病知识,大大提高了病人的疾病治愈率。④心理干预无缝隙有计划、有步骤地针对不同病种及人群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和心理问题,做到主动观察病人的心理状况、鼓励病人树立疾病治疗信心,并向病人介绍成功病例,树立信心,乐观的积极配合医疗护理措施。

2.3数据处理 进行x2检验,x2=8.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2组各项指标比较见表1.观察组护理投诉率、护理缺陷率均低于对照组,护理服务满意度、健康知识知晓率高于对照组。

表1 2组各项指标比较

4 讨论

人性化无缝隙护理服务模式,体现现代护理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主要目的是保证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完整性、优质性。根据疼痛科疾病特点采取了系列护理服务形式,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性化无缝隙护理服务模式,满足病人身心所需,最大限度的降低和预防了护理缺陷的发生。提高了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所以人性化无缝隙护理服务模式为实施整体护理提供了有效地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韩永菊.1768例住院患者无缝隙护理效果分析.广西医学,2007,29(1):127-128.

[2]顾则娟,张镇静,丁霞芬等.病房无缝隙护理模式的研究.中国护理管理,2006,6(9):21-23.

[3]王玉晓,陈焰烈,方丹.妇产科病房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体会.全科护理,2009,7(2):530-531.

[4]博光宛,侯志洁.无缝隙医疗机构的管理理念和实践分析.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8):477-479.

作者:徐建

无缝隙护理管理下妇产科论文 篇2:

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急诊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急诊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8月-2013年3月在我院急诊科的151例抢救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实施无缝隙护理模式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焦虑、抑郁评分、不良症状发生率、死亡率、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症状发生率、死亡率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缝隙护理模式能够显著缓解急诊科患者的不良情绪,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无缝隙护理模式;急诊

无缝隙护理是现代护理管理的新突破,是以病人的需求为导向,以病人的满意为目标,对病人从入院到出院实行全方位无缝隙护理服务,使病人整个治疗及康复过程更完整、更仔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个性化的护理理念。我院急诊科自2012年8月份实施无缝隙护理模式以来,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方法报道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8月-2013年3月在我院急诊科的抢救病人151例,其中颅脑损伤26例,心跳、呼吸骤停8例,呼吸系统急症30例,急性中毒11例,神经系统急症28例,腹部创伤16例,胸部创伤7例,循环系统急症15例,儿科急症10例。所有病人依急诊科常用的四分类法按病情将病人分成重症和轻症病人。将患者按入院时间分组,以2012年8~12月为对照组,共73例;2012年12月至2013年3月为观察组,共78例。由表1可知,两组患者从性别、年龄、病情类别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期间的治疗方法相同,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无缝隙护理模式,具体方法如下:

(1)护理过程无缝隙。我们对日常护理服务、疾病护理等制定标准流程,实现全程服务无缝隙。患者入院后首先对其进行安抚和慰藉,告知患者病情或伤势没有那么严重,消除患者的恐惧、紧张情绪,并根据不同病种及人群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和心理问题进行有步骤的健康教育、心理干预,实现心理护理无缝隙;重视患者知情权和参与权,将治疗方案和护理内容及时告知,实现透明服务无缝隙,以患者健康为中心,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细化服务,实现主动服务无缝隙。

(2)优化排班方式。根据护理人员资质,进行新老搭配,实施APN排班模式,通过分组连续性排班,大大减少了排班次数,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睡眠质量,增强了护理工作的连续性,有利于护理人员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避免因频繁交接班而引起负面影响,降低护理差錯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

(1)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价。

(2)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死亡率及住院时间及满意度。

1.4 数据处理

临床所有数据采用SPSS15.0软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及住院时间比较

由表1可知,观察组的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38.53±10.12 vs 45.78±10.07)(P<0.05),观察组的SDS评分也明显低于对照组(42.17±9.96 vs 47.46±8.55)(P<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16.51±3.72 d vs 20.48±3.12 d)(P<0.05)。

3 讨论

无缝隙护理是一种“一站到底”式的护理服务,可以向病人快速提供品种繁多、用户化、个性化的医疗服务,是在护理过程中不断查漏补缺并改进护理工作的方法,它是建立在整体护理的基础上,并依托整体护理的整体观念,为整体护理的实践提供了一种服务模式。本研究分析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急诊科中的应用效果,结果发现,实施无缝隙护理模式后,患者的焦虑、抑郁指数评分降低,护理满意度评分提高,住院时间缩短,与常规护理模式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无缝隙护理模式使得患者在医护人员的协助下使身体逐渐康复,并且心理上也能得到安慰,有舒适感。

综上所述,无缝隙护理服务是一种科学工作的方法,充分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观念,有利于促进患者身体和心理上的恢复,提高了病人的综合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瀚熙,赵瑜,蓝惠兰,等.无缝隙护理管理在危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实践[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8B):61-62,65.

[2] 田勤霞.无缝隙护理管理在妇产科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0):34-38.

[3] 徐琼英.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急诊科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0):14-15.

[4] 罗南,李溪晶.无缝隙护理服务模式在CCU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61-63.

作者:陈娟

无缝隙护理管理下妇产科论文 篇3:

无缝隙护理干预在改善初产妇乳头凹陷程度和母乳喂养自我效能中的作用

【摘要】 目的:探究无缝隙护理干预改善初产妇乳头凹陷程度和母乳喂养自我效能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12月本院乳头凹陷患者4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无缝隙干预护理。比较两组乳头凹陷纠正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评分(BSES)、产后母乳喂成功率。结果:经过不同的护理干预,试验组乳头凹陷纠正率76.19%,高于对照组的42.86%(字2=4.842,P=0.028);试验组内心活动、母乳喂养技能及BSES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产后2周和产后2个月的母乳喂养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初产妇乳头凹陷患者采取无缝隙护理干预的效果更加显著,能更好改善乳头凹陷程度,提高BSES评分,增加母乳哺育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无缝隙护理干预; 乳头凹陷; 母乳喂养自我效能; 初产妇

The Role of Seamless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Improving the Degree of Nipple Depression and Breast-feeding Self-efficacy of Primipara/LUO Aijun,HU Yuyi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9,16(24):-107

【Key words】 Seamless nursing intervention; Nipple depression; Breast-feeding self-efficacy; Primipara

First-author’s address:Shenzhen Futian District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Hospital,Shenzhen 518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9.24.028

母乳對于新生儿来说是最健康、最理想的食物,母乳含有婴儿成长所需的营养和抗体,是最科学、最容易获取的营养来源[1]。母乳哺育时的亲密接触和亲子关系可有效刺激婴儿脑部及心智发育,同时还能有效促进母体子宫收缩,促进产妇恢复[2]。但临床上,由于部分产妇存在乳头缺陷情况,导致母乳哺育很难进行,严重影响婴儿的营养供应及身体发育[3]。针对乳头缺陷的产妇,传统上临床中采取常规护理,但该护理方式不能有效改善患者乳头缺陷情况,对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影响较小,不能满足临床需要。无缝护理是患者从接受治疗到患者康复过程中实施的全程护理,对乳头缺陷患者实施无缝护理可以更好地掌握患者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手法,以达到改善患者乳头缺陷情况、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的目的。本文旨在探究无缝隙护理干预在改善初产妇乳头凹陷程度和母乳喂养自我效能中的作用,并分析其临床疗效,取得一定成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12月于本院妇产科接受治疗的42例乳头凹陷患者为研究对象。(1)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乳头凹陷诊断标准;②患者均为首次生产且为单胎妊娠;③患者均支持母乳喂养;④患者均按时接受检查;⑤患者身体状况良好,无母乳喂养禁忌证[4-5]。(2)排除标准:①患者进行过乳房整形等相关手术;②患者有精神疾病,无法进行语言沟通;③患者合并严重的妇产科并发症;④患者合并重要脏器功能衰退或严重的内科疾病[6]。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1例。本次研究前告知患者及家属实验内容,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相关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上报相关部门备案。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包括疾病知识宣讲、指导患者喂养小孩、讲解注意事项、维护病房环境等。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无缝隙干预护理[7-9],具体流程如下,(1)成立护理小组:由经验丰富的妇产科医生1名、护士长1名、主任护师1名、疾病管理师1名及专科护士3名组成无缝干预护理小组,并对小组成员的相关理论和技能进行培训,要求各人员熟练掌握无缝干预的计划、护理方法等内容。培训结束后对小组成员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才能加入护理小组。(2)孕期健康知识宣讲:患者定期做产检,待孕足28周时,专科护士为患者发放宣讲手册,主要内容为乳头凹陷症的治疗、母乳喂养健康教育及注意事项等;每周采用PPT的形式对患者进行一次健康知识强化宣讲,40 min/次,重点讲解母乳喂养的好处及方法、正确的哺乳方式,树立母乳喂养的信念,介绍乳头凹陷症的成因及治疗方法,转变患者及家属乳头凹陷后不能进行母乳喂养的错误观念,主要通过动画、现场演示等方式向患者展示哺乳姿势、乳房按摩方法等内容,让患者进行现场学习,并邀请成功纠正乳头凹陷的患者向大家分享经验。(3)纠正乳头凹陷训练:对于Ⅰ、Ⅱ型乳头凹陷患者,指导患者孕足37周后进行乳头十字操,使患者乳头逐渐恢复正常,具体操作为温热毛巾敷乳头后,将双手拇指放于乳头左右两侧2~3 cm处并向外拉开,牵拉乳晕皮肤及皮下组织;松开后将两拇指放于乳头上下两侧2~3 cm处并纵向牵拉,松开后在用左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乳头向外牵拉。该操作每天练习早中晚各1次,10 min/次。若患者出现疼痛或其他不适时,及时停止练习。针对Ⅲ型乳头凹陷患者在上述训练方式基础上辅以负压吸引进行纠正。(4)入院强化训练:患者入院后,护理小组成员对患者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测试并针对不足进行再次宣讲。对乳头凹陷没有纠正的患者由专科护士帮助患者进行十字操作训练,3次/d,10 min/侧。Ⅱ型乳头凹陷患者由护士长使用负压吸引进行纠正,将20 mL的注射器去掉针芯,将空针筒垂直扣于患者凹陷的乳头上,然后用另一个注射器抽出空针筒内的气体,使之产生负压而吸出凹陷的乳头,继续抽出气体使患者乳头突出于乳晕皮肤1 cm以上,保持5 min左右松开,重复3次。(5)尽早进行吸吮:新生儿出生后,护理人员帮助新生儿频繁接触母亲乳房,并指导患者正确舒适体位,帮助新生儿贴于患者胸前,用乳头刺激新生儿吸吮反应,用手指捏起乳头,待新生儿嘴巴张大后将患者乳晕及乳头送入新生儿口中,如此反复,直至新生儿吸吮成功。(6)乳房按摩:医护人员取润肤油摩于患者乳房上,并用两手掌跟轻柔患者胸部,双手托住患者整个胸部并多方向活动。而后一手托住患者乳房,利用另一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顺着乳腺管方向由乳根至乳头梳式按摩。最后医护人员食指和拇指相对放置于距患者乳头根3~4 cm处,两指相对向内挤压,反复挤压松弛。每天为患者进行2次乳房按摩,20 min/次,连续1周。(7)心理干预。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消除患者紧张、担忧、羞涩的心理状态,舒缓其不良情绪,使其放松、愉悦的接受治疗,并不断用言语激励患者,增强其信心。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比较两组乳头凹陷纠正率,将患者的乳头恢复情况分为优、良、一般、差。优:患者乳头及乳头颈完全突出,高于乳晕皮肤1.5 cm以上,且乳头无出血、无龟裂等严重不适;良:患者乳头及乳头颈部分突出,高于乳晕皮肤1.0~1.5 cm以上,乳头有轻微出血、龟裂的现象;一般:患者乳头及乳头颈突出较少,高于乳晕皮肤0.5~1.0 cm,且乳头出血、龟裂现象较明显;差:患者乳头突出低于乳晕皮肤0.5 cm,甚至没有突出,且突出的乳头出血、龟裂现象严重[10]。纠正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2)比较两组母乳自我效能评分,由医护人员为患者分发母乳喂养自我效能量表(BSES),当场做完后回收量表,并对比得分。该量表从内心活动和母乳喂养技能2个维度、30个项目对患者母乳喂养进行评价,每个维度15~75分,总分30~150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母乳喂养自我效能越高[11]。(3)比较两组产后2周和产后2个月母乳喂成功率,从婴儿状态、婴儿接触乳房的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总分0~12分,总分≥8分表示母乳喂养成功[12]。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试验组年龄22~36岁,平均(28.64±5.03)岁;顺产13例,剖宫产8例;乳头凹陷分型:Ⅰ型12例,Ⅱ型5例,Ⅲ型4例。对照组年龄23~35岁,平均(28.42±4.61)岁;顺产12例,剖宫产9例;乳头凹陷分型:Ⅰ型13例,Ⅱ型5例,Ⅲ型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乳头凹陷纠正情况比较 试验组乳头凹陷纠正率76.19%,高于对照组的42.86%(字2=4.842,P=0.028),見表1。

2.3 两组BSES评分比较 试验组内心活动、母乳喂养技能及BSES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两组母乳喂成功率比较 试验组产后2周和产后2个月的母乳喂养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乳头凹陷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是乳头畸形发育的常见类型[13]。有统计显示,欧美国家产妇乳头凹陷率约为3.26%,而我国产妇乳头凹陷率高达7%[14]。乳头缺陷患者由于乳头低于乳晕平面,导致新生儿无法有效吮吸乳头,严重影响母乳哺育成功率。同时,乳头凹陷患者在母乳哺育过程中极易出现乳房肿胀、乳头龟裂、出血、乳腺炎等症状,导致部分产妇放弃母乳哺育[15],使用奶粉等喂养新生儿。因此,对乳头凹陷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改善其乳头凹陷状态,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探究无缝隙护理干预在改善初产妇乳头凹陷程度和母乳喂养自我效能中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不同的护理干预,试验组乳头凹陷纠正率76.19%,高于对照组的42.86%(P<0.05);试验组内心活动、母乳喂养技能及BSES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产后2周和产后2个月的母乳喂养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产生的原因可能是:(1)乳头凹陷是由于患者的乳头及乳晕的平滑肌先天发育不良,导致乳头周围的肌纤维不同程度的向内牵拉所致[16]。无缝隙护理干预中,在患者孕足28周即对患者开展知识宣讲,使患者清楚的熟悉和了解母乳哺育的好处、乳头凹陷的成因、纠正方法、乳房按摩手法及日常的注意事项,并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不断加强相关知识的宣讲,使患者掌握相关知识,建立起正确的母乳哺育观念和治疗乳头缺陷的自信心[17]。(2)患者孕期雌激素分泌增加,可刺激乳房的腺管腺泡发育,使得乳头更易勃起,乳晕着色更加明显[18],能更好地纠正患者的乳头凹陷情况。同时,通过乳头凹陷纠正训练,采用乳头十字操通过牵拉乳头附近的组织,能有效促进乳头平滑肌发育,同时通过牵拉乳头能使乳头突出,高于乳晕平面,进一步提高乳头凹陷的纠正率。试验组BSES评分高于对照组可能是由于无缝隙护理干预更早让患者接受知识宣讲,能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并熟练运用正确哺乳分方法和技巧。无缝隙护理干预中尽早安排进行有效吮吸,而通过母乳哺育能加强母婴的肌肤接触,增强亲子关系,更好地促进新生儿的发展,并有利于产妇的恢复。(3)对产妇进行乳房按摩能有效刺激乳头和乳晕,通过冲动的传导刺激催乳素等激素合成分泌增加,促进乳汁分泌,确保能更好地进行母乳哺育[19]。(4)无缝隙护理干预对产妇加强心理干预,通过言语交流舒缓产妇的压力、紧张等负面情绪,促进患者健康积极地面对困难。试验组产后母乳喂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可能是由于无缝隙护理干预通过技术指导加强了产妇母乳喂养姿势和方法的正确性,同时通过及早刺激新生儿的吮吸反应及帮助产妇乳头凸显,有利于新生儿更好的含住产妇乳头,进行自主吮吸;而且产妇乳房尽早得到有效吮吸的刺激,可以防止乳汁聚集结块,出现乳房肿胀、疼痛等症状,有助于后期哺育[20]。

综上所述,初产妇乳头凹陷患者采取无缝隙护理干预的效果更加显著,能更好改善乳头凹陷程度,提高BSES评分,增加母乳哺育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庞丽娟.探讨无缝隙护理干预对乳头凹陷初产妇母乳喂养的影响[J].临床研究,2019,27(5):154-155.

[2]王兴洁.乳头凹陷产妇母乳喂养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9,17(10):1187-1190.

[3]冯婷花.乳头凹陷产妇综合护理干预[J].全科护理,2018,16(36):4531-4532.

[4]王立芳,卞桂萍.乳头凹陷产妇实施自我效能增强干预对母乳喂养及并发症的影响[J/OL].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52):103-104.

[5]陈晓艳.产科护理管理中母乳喂养指导路径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18,15(32):110-113.

[6]冷英.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OL].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88):29,32.

[7]钱玲.住院初产妇母乳喂养认知现状调查与自我效能干预效果探讨[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12(18):13-14,144.

[8]叶星星,金玲芳.影响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8,38(8):1076-1078.

[9]赵彩霞,陆金美,朱春云,等.无缝隙护理干预对乳头凹陷初产妇母乳喂养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8,25(9):53-56.

[10]郑雅宁,丁颖,吴瑜玲.基于自我效能的集中群组保健模式对产妇母乳喂养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8,25(5):75-78.

[11]郭玉心.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护理干预对乳头凹陷初产妇母乳喂养情况的影响[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18,29(1):37-39,42.

[12]席娟.护理干预对乳头凹陷和扁平的母乳喂养观察[J/OL].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55):10789-10790.

[13]郭可.综合护理干预在促进乳头凹陷产妇成功母乳喂养上的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16):174-176.

[14]路妍妍,高永梅,朴丽,等.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对乳头凹陷初产妇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影响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13):1166-1168.

[15]谢亚丽,孔雅君,王转利.护理干预在提高乳头内陷孕产妇母乳喂养率中的应用效果[J/OL].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34):134.

[16]吴瑕.乳头凹陷产妇的母乳喂养[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30):138-139.

[17]何萍,李崇,李建霞.分阶段行为干预对乳头凹陷初产妇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16):89-90.

[18]金荣,李芳,李婷婷.循证护理在乳头凹陷产妇母乳喂养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8,25(9):100-102.

[19]管慧.以家庭为中心的赋能教育对初产妇母乳喂养行为干预的效果评价[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6.

[20]胡傳凤.对乳头凹陷的产妇进行乳房保健护理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3):69-71.

(收稿日期:2019-06-19) (本文编辑:董悦)

作者:罗爱君 胡玉莹

上一篇:党校教育计算机网络技术论文下一篇:适应实践改革行政赔偿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