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分期末复习资料

2022-07-14

第一篇:数分期末复习资料

625数分

625数学分析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数学分析》作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基础课考试,其目的是考察考生是否具备进行本学科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所要求的水平。

二、考试的性质与范围

本考试是一种测试应试者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分析的知识的尺度参照性水平考试。考试范围包括数学分析的基本的概念,理论和方法,考察考生的理解、分析、解决数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基本要求

1. 熟练掌握数学分析的基本概念、命题、定理;

2.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分析的知识的能力

四、考试形式

闭卷考试。

五、考试内容(或知识点)

一、数列极限

数列、数列极限的 定义,收敛数列——唯一性、有界性、保号性、不等式性、迫敛性、四则运算,单调有界数列极限存在定理。柯西准则,重要极限。

二、函数极限

函数极限。 定义, 定义,单侧极限,函数极限的性质——唯一性、局部有界性、局部保号性、不等式性、迫敛性、四则运算、归结原则(Heine 定理)。函数极限的柯西准则。

无穷小量及其阶的比较,无穷大量及其阶的比较,渐近线。

三、函数的连续性

函数在一点的连续性、单侧连续性、间断点及其分类。在区间上连续的函数,连续函数的局部性质——有界性、保号性。连续函数的四则运算。复合函数的连续性。

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有界性、取得最大值最小值性、介值性、一致连续性、反函数的连续性,初等函数连续性。

四、导数和微分

导数定义,单侧导数、导函数、导数的几何意义、费马( Fermat)定理。和、积、商的导数、反函数的导数、复合函数的导数、初等函数的导数、参变量函数的导数、高阶导数、微分概念、微分的几何意义、微分的运算法则。

五、微分中值定理

Roll、Lagrange、Cauchy中值定理,不定式极限,洛比达(L’Hospital)法则,泰勒(Taylor)定理。(泰勒公式及其皮亚诺余项、拉格朗日余项、积分型余项)。 极值、最大值与最小值。曲线的凸凹性。拐点,函数图的讨论。

六、实数的完备性

区间套定理,数列的柯西(Cauchy)收敛准则,聚点原理,有界数列存在收敛子列,有限覆盖定理。

七、不定积分

原函数与不定积分,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有理函数积分法,三角函数有理式的积分法,几种无理根式的积分。

八、定积分

牛顿——莱布尼茨公式,可积的必要条件,可积的充要条件,可积函数类。绝对可积性,积分中值定理,微积分学基本定理。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

九、定积分的应用

简单平面图形面积。有平行截面面积求体积,曲线的弧长与微分。微元法、旋转体体积与侧面积,物理应用(引力、功等)。

十、反常积分

无穷限反常积分概念、柯西准则,绝对收敛、无穷限反常积分收敛性判别法:比较判别法,狄利克雷(Dirichlet)判别法,阿贝尔(Abel)判别法。无界函数反常积分概念,无界函数反常积分收敛性判别法。

十一、数项级数

级数收敛与和,柯西准则,收敛级数的基本性质,正项级数比较原则。比式判别法与根式判别法、积分判别法。一般项级数的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交错级数,莱布尼茨判别法,狄利克雷(Dirichlet)判别法,阿贝尔(Abel)判别法。绝对收敛级数的重排定理。

十二、函数列与函数项级数

函数列与函数项级数的收敛与一致收敛概念,一致收敛的柯西准则。函数项级数的维尔斯特拉斯(Weierstrass)优级数判别法,狄利克雷(Dirichlet)判别法,阿贝尔(Abel)判别法,函数列极限函数与函数项级数和的连续性、逐项积分与逐项求导。

十三、幂级数

幂级数的收敛半径与收敛区间,一致收敛性、连续性、逐项积分与逐项求导,幂级数的四则运算。

泰勒级数、泰勒展开的条件,初等函数的泰勒展开。

十四、傅里叶(Fourier)级数

三角级数、三角函数系的正交性、傅里叶(Fourier)级数,贝塞尔(Bessel)不等式,黎曼——勒贝格定理,按段光滑且以2π为周期的函数展开,傅里叶级数的收敛定理,以2π为周期的函数的傅里叶级数,奇函数与偶函数的傅里叶级数。

十五、多元函数的极限和连续

平面点集概念(邻域、内点、界点、开集、闭集、开域、闭域),平面点集的基本定理——区域套定理、聚点原理、有限覆盖定理。

二元函数概念。二重极限、累次极限,二元函数的连续性、复合函数的连续性定理、有界闭域上连续函数的性质。

十六、多元函数的微分学

偏导数及其几何意义,全微分概念,全微分的几何意义,全微分存在的充分条件,全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复合函数的偏导数与全微分,一阶微分形式不变性,方向导数与梯度,混合偏导数与其顺序无关性,高阶导数,高阶微分,二元函数的泰勒定理,二元函数的极值。

十七、隐函数定理

隐函数概念、隐函数定理、隐函数求导。

隐函数组概念、隐函数组定理、隐函数组求导、反函数组与坐标变换,函数行列式。 几何应用,条件极值与拉格朗日乘数法。

十八、含参量积分

含参量积分概念、连续性、可积性与可微性,积分顺序的交换。

含参量反常积分的收敛与一致收敛,一致收敛的柯西准则。维尔斯特拉斯

(Weierstrass)判别法。连续性、可积性与可微性,Gamma函数。

十九、曲线积分

第一型和第二型曲线积分概念与计算,两类曲线积分的联系。

十、重积分

二重积分定义与存在性,二重积分性质,二重积分计算(化为累次积分)。格林(Green)公式,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条件。二重积分的换元法(极坐标与一般变换)。 三重积分定义与计算,三重积分的换元法(柱坐标、球坐标与一般变换)。 重积分应用(体积,曲面面积,重心、转动惯量、引力等)。

无界区域上的收敛性概念。无界函数反常二重积分。

在一般条件下重积分变量变换公式。

二十一、曲面积分

曲面的侧。第一型和第二型曲面积分概念与计算,高斯公式。斯托克斯公式。 场论初步(梯度场、散度场、旋度场)。

六、考试题型

计算题、证明题。

七、参考书目:本科通用教材

第二篇:数分考研大纲

201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数学分析考研大纲

一、考试总体要求与考试要点 1.考试对象

考试对象为具有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资格并报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理学院数学科学系硕士研究生的考生。

2.考试总体要求

测试考生对数学分析的基本内容的理解、掌握和熟练程度。要求考生熟悉数学分析的基本理论、掌握数学分析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 3.考试内容和要点 (一) 实数集与函数

1、实数:实数的概念;实数的性质;绝对值不等式。

2、函数: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复合函数;反函数。

3、函数的几何特性: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要求:理解和掌握绝对值不等式的性质,会求解绝对值不等式;掌握函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会求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会证明具体函数的几何特性。 (二) 数列极限

1、数列极限的概念(N定义)。

2、数列极限的性质:唯一性;有界性;保号性。

3、数列极限存在的条件:单调有界准则;两边夹法则。

要求:理解和掌握数列极限的概念,会使用N语言证明数列的极限;掌握数列极限的基本性质、运算法则以及数列极限的存在条件(单调有界原理和两边夹法则),并能运用它们求数列极限;了解无穷小量和无穷大量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法则,会比较无穷小量与无穷大量的阶。

(三) 函数极限

1、函数极限的概念(定义、X定义);单侧极限的概念。

2、函数极限的性质:唯一性;局部有界性;局部保号性。

3、函数极限与数列极限的联系。

4、两个重要极限。

要求:理解和掌握函数极限的概念,会使用语言以及X语言证明函数的极限;掌握函数极限的基本性质、运算法则,会使用海涅归结原理证明函数极限不存在;掌握两个重要极限并能利用它们来求极限;了解单侧极限的概念以及求法。 (四) 函数连续

1、函数连续的概念:一点连续的定义;区间连续的定义;单侧连续的定义;间断点的分类。

2、连续函数的性质:局部性质及运算;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最值性、有界性、介值性、一致连续性);复合函数的连续性;反函数的连续性。

3、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要求:理解与掌握函数连续性、一致连续性的定义以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会证明具体函数的连续以及一致连续性;理解与掌握函数间断点的分类;能正确叙述并简单应用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了解反函数、复合函数以及初等函数的连续性。

(五) 实数系六大基本定理及应用

1、实数系六大基本定理:确界存在定理;单调有界定理;闭区间套定理;致密性定理;柯西收敛准则;有限覆盖定理。

2、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性质的证明:有界性定理的证明;最值性定理的证明;介值性定理的证明;一致连续性定理的证明。

要求:理解和掌握上、下确界的定义,会求具体数集的上、下确界;理解和掌握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性质及其证明;能正确叙述实数系六大基本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思想,会使用开覆盖以及二分法构造区间套进行简单证明。

(六) 导数与微分

1、导数概念:导数的定义;单侧导数;导数的几何意义。

2、求导法则:初等函数的求导;反函数的求导;复合函数的求导;隐函数的求导;参数方程的求导;导数的运算(四则运算)。

3、微分:微分的定义;微分的运算法则;微分的应用。

4、高阶导数与高阶微分。

要求:能熟练地运用导数的运算性质和求导法则求具体函数的(高阶)导数和微分;理解和掌握可导与可微、可导与连续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左、右导数的概念以及分段函数求导方法,了解导函数的介值定理。

(七) 微分学基本定理

1、中值定理:罗尔中值定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柯西中值定理。

2、泰勒公式。

要求:理解和掌握中值定理的内容、证明及其应用;了解泰勒公式及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能够把某些函数按泰勒公式展开

(八) 导数的应用

1、函数的单调性与极值。

2、函数凹凸性与拐点。

3、几种特殊类型的未定式极限与洛必达法则。

要求:理解和掌握函数的单调性和凹凸性,会使用这些性质求函数的极值点以及拐点;能根据函数的单调性、凹凸性、拐点、渐近线等进行作图;能熟练地运用洛必达法则求未定式的极限。

(九) 不定积分

1、不定积分概念。

2、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3、有理函数的积分。

要求:理解和掌握原函数和不定积分概念以及它们的关系;熟记不定积分基本公式,掌握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会求初等函数、有理函数、三角函数的不定积分。

(十) 定积分

1、定积分的概念;定积分的几何意义。

2、定积分存在的条件:可积的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达布上和与达布下和;可积函数类(连续函数,只有有限个间断点的有界函数,单调函数)。

3、定积分的性质:四则运算;绝对值性质;区间可加性;不等式性质;积分中值定理。

4、定积分的计算:变上限积分函数;牛顿-莱布尼兹公式;换元公式;分部积分公式。

要求:理解和掌握定积分概念、可积的条件以及可积函数类;熟练掌握和运用牛顿-莱布尼兹公式,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求定积分。

(十一) 定积分的应用

1、定积分的几何应用:微元法;求平面图形的面积;求平面曲线的弧长;求已知截面面积的立体或者旋转体的体积;求旋转曲面的面积。

2、定积分的物理应用:求质心;求功;求液体压力。

要求:理解和掌握"微元法";掌握定积分的几何应用;了解定积分的物理应用。

(十二) 数项级数

1、预备知识:上、下极限;无穷级数收敛、发散的概念;收敛级数的基本性质;柯西收敛原理。

2、正项级数:比较判别法;达朗贝尔判别法;柯西判别法;积分判别法。

3、任意项级数: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的概念及其性质;交错级数与莱布尼兹判别法;阿贝尔判别法与狄利克雷判别法。

要求:理解和掌握正项级数的收敛判别法以及交错级数的莱布尼兹判别法;掌握一般项级数的阿贝尔判别法与狄利克雷判别法;了解上、下极限的概念和性质以及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的概念和性质。

(十三) 反常积分

1、无穷限的反常积分:无穷限的反常积分的概念;无穷限的反常积分的敛散性判别法。

2、无界函数的反常积分:无界函数的反常积分的概念;无界函数的反常积分的敛散性判别法。

要求:理解和掌握反常积分的收敛、发散、绝对收敛、条件收敛的概念;掌握反常积分的柯西收敛准则,会判断某些反常积分的敛散性。

(十四) 函数项级数

1、一致收敛的概念。

2、一致收敛的性质:连续性定理;可积性定理;可导性定理。

3、一致收敛的判别法;M-判别法;阿贝尔判别法;狄利克雷判别法。

要求:理解和掌握一致收敛的概念、性质及其证明;能够熟练地运用M-判别法判断一些函数项级数的一致收敛性。

(十五) 幂级数

1、幂级数的概念以及幂级数的收敛半径、收敛区间、收敛域。

2、幂级数的性质。

3、函数展开成幂级数。

要求:理解和掌握幂级数的概念,会求幂级数的和函数以及它的收敛半径、收敛区间、收敛域;掌握幂级数的性质以及两种将函数展开成幂级数的方法,会把一些函数直接或者间接展开成幂级数。

(十六) 傅里叶级数

1、傅里叶级数:三角函数系的正交性;傅里叶系数。

2、以2为周期的函数的傅里叶级数。

3、以2L为周期的傅里叶级数。

4、收敛定理的证明。

5、傅里叶变换。

要求:理解和掌握三角函数系的正交性与傅里叶级数的概念;掌握傅里叶级数收敛性判别法;能将一些函数展开成傅里叶级数;了解收敛定理的证明以及傅里叶变换的概念和性质。

(十七) 多元函数极限与连续

1、平面点集与多元函数的概念。

2、二元函数的二重极限、二次极限。

3、二元函数的连续性。

要求:理解和掌握二元函数的二重极限、二次极限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会计算一些简单的二元函数的二重极限和二次极限;掌握平面点集、聚点的概念;了解平面点集的几个基本定理以及闭区域上多元连续函数的性质。

(十八) 多元函数的微分学

1、偏导数与全微分:偏导数与全微分的概念;可微与可偏导、可微与连续、可偏导与连续的关系。

2、复合函数求偏导数以及隐函数求偏导数。

3、空间曲线的切线与法平面以及空间曲面的切平面和法线。

4、方向导数与梯度。

5、多元函数的泰勒公式。

6、极值和条件极值

要求:理解和掌握偏导数、全微分、方向导数、梯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掌握多元函数可微、可偏导和连续之间的关系;会求空间曲线的切线与法平面以及空间曲面的切平面和法线;会求函数的极值、最值;了解多元泰勒公式。

(十九) 隐函数存在定理、函数相关

1、隐函数:隐函数存在定理;反函数存在定理;雅克比行列式。

2、函数相关。

要求:了解隐函数的概念及隐函数存在定理,会求隐函数的导数;了解函数行列式的性质以及函数相关。

(二十) 含参变量积分以及反常积分

1、含参变量积分:积分与极限交换次序;积分与求导交换次序;两个积分号交换次序。

2、含参变量反常积分:含参变量反常积分的一致收敛性;一致收敛的判别法;欧拉积分、函数、函数。

要求:理解和掌握积分号下求导的方法;掌握函数、函数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了解含参变量反常积分的一致收敛性以及一致收敛的判别法。

(二十一) 重积分

1、重积分概念:重积分的概念;重积分的性质。

2、二重积分的计算:用直角坐标计算二重积分;用极坐标计算二重积分;用一般变换计算二重积分。

3、三重积分计算:用直角坐标计算三重积分;用柱面坐标计算三重积分;用球面坐标计算三重积分。

4、重积分应用:求物体的质心、转动惯量;求立体体积,曲面的面积;求引力。

要求:理解和掌握二重、三重积分的各种积分方法和特点,会选择最合适的方法进行积分;掌握并合理运用重积分的对称性简化计算;了解柱面坐标和球面坐标积分元素的推导。

(二十二) 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

1、第一类曲线积分:第一类曲线积分的概念、性质与计算;第一类曲线积分的对称性。

2、第二类曲线积分:第二类曲线积分的概念、性质与计算;两类曲线积分的联系。

3、第一类曲面积分:第一类曲面积分的概念、性质与计算;第一类曲面积分的对称性。

4、第二类曲面积分:曲面的侧;第二类曲面积分的概念、性质与计算;两类曲面积分的联系。

5、格林公式:曲线积分与路径的无关的四种等价叙述。

6、高斯公式。

7、斯托克斯公式。

8、场论初步:梯度;散度;旋度。

要求:理解和掌握两类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的概念、性质与计算,会使用对称性简化第一类曲线以及曲面积分;熟练掌握格林公式、高斯公式的证明并能利用它们求一些曲线积分和曲面积分;了解两类曲线积分及曲面积分的区别和联系;了解斯托克斯公式和场论初步。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 考试时间 180分钟。 2.试卷分值 150分。 3.考试方式 闭卷考试。 4.题型结构

类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证明题、应用题。

三、推荐教材参考书目

【1】 欧阳光中等主编 《数学分析》(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主编 《数学分析》(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3】 陈纪修等主编《数学分析》(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三篇: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一、.辞职报告

1.标题:辞职报告、辞职信、辞职书

辞去XX工作的报告、关于辞去XX职务的报告

2.称谓:尊敬的XX领导/XXX(职务)

XX公司人事部

XX党委组织部

3.正文:一份完整的辞职报告正文部分包括以下5部分内容:(简答题)

(1)提出申请辞职(一句话)

(2)感谢语

(3)辞职理由

(4)辞职时间

(5)结尾:重申辞职决心

二、工作计划

1.工作计划的文种:计划书、设想、规划、安排、方案、纲要、要点。

2.工作计划的特点:预见性、针对性、约束性、可行性。P171

3.标题:P172

A 四要素标题:计划制订单位+适用期限+计划性质+文种

例:XX学校2012年招生计划

B 三要素标题:适用期限+计划性质+文种

例:2011年第一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C两要素标题:计划性质+文种

例:速销活动工作计划

4.工作计划前言部分有两种写法:(1)依据式开头 (2)概述式开头 P172

5.工作计划主体部分主要包括3部分内容:(简答题)

(1)目标(做什么、做多少)

(2)措施(由谁做、何时做)

(3)步骤(怎么做)

三、感谢信

1.称谓:尊敬的XX单位/组织

尊敬的XX先生/女士(填空)

2.正文:

开头:概括说明对方感人事迹,表明谢意。

主体:(1)具体写明感谢原因。

(2)赞扬精神品质。

(3)表明学习决心。(简答)

结尾:3种写法

(1)此致,敬礼

(2)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最诚挚的谢意

(3)祝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多选)

3.落款:与正文相隔一到两行写

四、借条(写作题)

甲方XXX( 身份证号码)今借乙方XXX,人民币______元整(大写)(¥______.00)。借款期限为: 年 月 日 到 年 月 日。

借款利息为: %(月利率)

违约责任:如果甲方不能按期归还本息,违约金______元整

借款人(签名并按手印)

XX年XX 月 XX日

五、系领带有平结、双环结、双交叉结、温莎结等多种方法。(填空)

六、个人简历

1.一份简历篇幅不宜超过两页纸内容。

2.个人简历用A4纸打印,两页纸的分单面打印。

3.个人简历上的联系方式包括联系电话、邮箱、邮编号码、地址。(填空)

七、期中考试复习内容

期中考试复习资料

1. 讲话稿的特点:权威性、思想性、鼓动性

2. 讲话稿的分类:

按时间分类:开始时的讲话(开幕词、欢迎词)

主体性的讲话

结束时的讲话(闭幕词、欢送词)

按性质分类:

1、部署动员型

2、总结表彰型

3、研究探讨型

4、传达贯彻型

5、纪念庆祝型

6、就职演说型

7、社交礼仪型

8、典礼仪式型 例子:

A徐才厚在全军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传达贯彻型)

B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纪念庆祝型) C江泽民在全军抗洪抢险庆功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总结表彰型)

D陈毅任新四军军长时的就职讲话(就职演说型)

E张天荣在民族宗教问题与国家安全研讨会上的讲话(研究探讨型)

F刘家新在西安政院2004年秋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典礼仪式型)

G佛冈县县委书记在创先争优活动动员部署会上的讲话稿(部署动员型)

3. 讲话稿的标题包括 单标题和双标题两种写法。

4. 讲话稿单标题由讲话人姓名、会议名称和文种三部分组成。

5. 讲话稿标题的写法

6. 讲话稿的称谓 (1)党的会议:同志们 (2)代表大会:各位代表

(3)学术会议:各位专家、学者(4)国际性会议:女士们、先生们

7. 讲话稿开头的写法:点题式 、提示说明式、分析式、概括总结式、开门见山

式、祝贺慰问式、渲染气氛式。

8. 板块式、自然式和提纲式三种

9. 证明信标题一般写“证明信”即可,也有的只写“证明”。

证明信正文的最后结束语写“特此证明”,而不需要写祝愿类的话。凡个人出具的证明信应亲笔签名或盖私章

凡单位、团体出具的证明信应盖公章

10.证明信格式,复习作业(写证明信)

11.劳动合同复习课堂笔记和练习题

第四篇: 宪法期末复习资料

1、柔性宪法:是指制定和修改程序、法律效力都与普通法律相同的宪法。英国是典型的柔性宪法国家。

刚性宪法:是指制定和修改宪法的程序比普通法律严格、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宪法都是刚性宪法

2、 宪法惯例:是指宪法无明文规定,但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形成的,并为国家机关、政党及公民所普遍遵循,且与宪法具有同等效力的习惯或传统。

3、宪法解释:一定主体对宪法内容、含义及其界限所做的一种说明

4、国体:国家性质,也称国体,是指国家的阶级本质,它表明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具体来讲,是指在一个国家中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同盟者,哪个阶级处于被统治者地位。

5、违宪审查:指由特定的国家机关依据特定的程序和方式对宪法行为是否符合宪法进行审查并作出处理的制度

6、 宗教信仰自由:含义是公民有信教或者不信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同宗教中的这个教派或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或者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

7、我国宗教政策内容是什么?

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8、宪法规范:调整宪法关系并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各种规范的总和。

特点:根本性,最高性,广泛性,原则性,适应性,稳定性制裁性,历史性,政治性,授权性,限制性

9、宪法渊源:宪法的表现形式。

我国的宪法渊源是什么?宪法典、宪法惯例、宪法解释、国际条约、宪法性文件

10、 爱国统一战线: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政治联盟。

我国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实际内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服务。

11、国家结构形式:特定国家的统治阶级根据什么原则,采取何种形式来处理国家内部的组成以及调整国家整体与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12、单一制是什么?单一制国家有哪些特点?

单一制是以普通行政单位(省、县、乡等)或同时包括自治单位的形式来划分其国家内部组成。

特点是全国只有一个中央政权,一部宪法,一个法律体系

13、 联邦制是什么?联邦制国家有哪些特点?

联邦制也叫联盟国家,它是以州、邦或成员国的形式来划分其国家内部组成的。特点是

(一)国家具有最高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各联邦组成单位也有自己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这些机关与中央机关之间没有隶属关系;

(二)国家有统一的宪法和基本法律,在此前提下和范围内,各联邦组成单位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

(三)国民既有联邦国籍又有联邦成员的国籍;

(四)联邦是国际政治的主体,外交权属于中央政府,但在宪法的范围内,联邦成员也可以有一定的对外交往独立性。

1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民族自治地方,设立民族自治机关,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自治权的制度。

15、选举制度是什么?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选举制度,是一国统治阶级通过法律规定的关于选举国家代表机关的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原则、程序与方法等各项制度的总称,它包括选举的基本原则、选举权利的确定,组织选举的程序和方法,以及选民和代表之间的关系。

基本原则:

1、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根据我国宪法和选举法的规定,凡年满18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除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以外,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选举权的平等性是指每个选民在每次选举中只能在一个地方享有一个投票权,而且每一选民所投的选票的效力相等。它与复数选举权相对,复数选举权是指在选举中,一部分选民只能投一票,而另一部分选民却可以投两个以上的选票;或者所有选民只能投一票,但其所投选票效力不相等。我国选举权的平等性还具有很多特殊性。例如我国选举法的规定的一般情形是,每一农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是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4倍。我国选举法还对少数民族与汉族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规定了不同的人口比例。

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的原则。所谓直接选举是指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国家代表机关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选举。间接选举则是指由下一级国家代表机关,或者由选民投票选出的代表(或选举人)选举上一级国家代表机关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选举。我国选举法规定,县级和县级以下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出;县级以上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下—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第

四、秘密投票原则。秘密投票亦称无记名投票,是指选民不署自己的姓名,亲自书写选票并投入密封票箱的一种投票方法。它与记名投票或以起立、举手、鼓掌等公开表示自己意愿的方法相对立。选举法第36条规定,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法。

16、宪法修改有哪些主要方式?

(一)全面修改

又称整体修改,是指在国家政权性质及制宪权根源没有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宪法修改机关对宪法的大部分内容(包括宪法的结构)进行调整、变动,通过或批准整部宪法并重新予以颁布的活动。

(二)部分修改

是指宪法修改机关根据宪法修改程序以决议或者宪法修正案等方式对整部宪法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调整或变动的活动。

(三)无形修改

又称宪法变迁,是指在宪法条文未作变动(包括修改、解释或者由宪法惯例加以补充)的情况下,由于社会的发展、国家权力的运作等,使宪法条文本来的含义发生了变化。

17、言论自由功能及其界限

(具体的在 p239)

功能:

1、言论自由在政治权利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

2、言论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3、言论自由具有政治监督功能

4、具有协调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功能

界限:行使言论自由不得损害国家,社会的利益和他人的合法利益

18、结社自由的功能及其保障和限制

功能:

1、社会团体是政府同人民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2、社会团体作为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承担某些政府通过行政手段难以进行的行政性业务

3、社会团体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

4、发展社会团体是保证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形式

保障:各过普遍采取追惩制原则,禁止事前审查制

限制:

1、社会团体的成立实行核准登记制度

2、社会团体必须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不得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不得损害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不得违背社会道德风尚,不得损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和自由。

3、登记管理机关对社会团体的活动进行法律监督

19、公民行使权力和自由的原则:不得损害国家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20、公民的诉愿权:公民的权益受到国家机关的违法或不当处分侵害时,或公民为了获得某项权益,可依法向有关机关或法院提出审查处理的权利。

21、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特征

独立性,自治性,基层性

22、宪法的具体功能有哪些?

确定社会制度,保障公民的权益,保障公民的权益正常进行,限制公权力

23、我国违宪审查制度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完善?

24、我国人大,人大常委,国务院的职权

全国人大职权:

1,修改宪法,监督宪法实施。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l/5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

2,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基本法律是以宪法为根据的由全国人大制定的最重要的法律,包括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全国人大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大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选举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关设立特别行政区内管理制度的法律等。基本法律的制定权只能由全国人大享有,基本法律的修改权也由全国人大享有,但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可以对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进行部分的补充和修改,但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3,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机关的重要领导人。全国人大有权选举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和委员;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有权根据国家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和秘书长的人选;根据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和委员的人选。对于以上人员,全国人大有权依照法定程序予以罢免。按照全国人大议事规则第39条的规定,罢免案必须由全国人大主席团或者3个以上的代表团或者1/10以上的代表提出,由主席团提请大会审议,并经全体代表的过半数同意,才能通过。

4,决定国家重大问题。全国人大有权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审查和批准国家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划分;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决定战争与和平问题等等。

5,最高监督权。依据宪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全国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全国人大可以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大常委会不适当的决定;国务院要向全国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也要对全国人大负责。依据全国人大议事规则第30条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也要向全国人大报告工作。另外,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一个代表团或者三十名以上的代表可以书面提出对国务院和国务院各部委的质询案。6,其他应当由它行使的职权。现行宪法规定,全国人大有权行使“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

25、弱势群体权益的保护

第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一个健全的、覆盖全社会的社保体系,是弱势群体问题得以解决的根本出路。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已基本确立,但覆盖面窄,层次单一,严重制约了其功能发挥。因此,应从以下方面加以完善:(一)扩大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建立一个覆盖城市和农村,囊括国企、私企、三资企业,最终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二)加大社会救助的力度,为弱势群体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廉价住房、低价医疗等全方位的社会救助。(三)完善社会保险法律制度。主要是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等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养老保险应以制度建构为重点,逐步实现普惠式的国民养老金与差别性的职业养老金制度,考虑到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可以采取灵活的多元制。尽快确立涵盖所有非农产业劳动者的工伤保险制度,重点建立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重大疾病保障机制以及相应的社会救助制度。

第二,完善司法救济程序和健全法律援助制度。在对弱势群体提供司法保护方面,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即诉讼成本过高的问题。当弱势群体权益被侵犯时因没有能力支付昂贵的诉讼成本而无法寻求司法的保护,如此,司法对弱者的保护只是一种可能性却无法及时转化为现实性。所以加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司法保护就应该在简化程序、便利诉讼和减少诉讼成本方面探索出路,使弱势群体能够消费得起法律这一生活必需品。为此,我国的民事简易诉讼程序应该完善,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国外的“小额诉讼”和非讼司法程序的创设等有益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在完善司法救济程序的同时还要完善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法律援助制度,是现今世界各国普遍认可的一项司法制度。在我国,法律援助制度虽已初具雏形,但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需要完善的地方。

第三,继续完善针对特定弱势群体的专门保护法律。在完善现有的专门立法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其他特定弱势群体的专门保护的立法。同时,由于弱势群体的多样性和变动性,对某一弱势群体的保护,不是某一部法律就可以解决的,需要各部门法的综合协调,甚至应当在条件成熟之际制定统一的弱势群体权益保障法。

总之,弱势群体法律保护制度是一项综合的、系统性的社会工程,除了上述的三点外,还涉及许多其他方面的社会工作。只有从各个方面入手,多管齐下,齐头并进,建立健全完善的弱势群体法律保护体系,才能真正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实现社会正义和社会秩序。

第五篇: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悲剧: 广义悲指作为审美范畴;狭义的悲是指戏剧体裁,在西方美学史上是以艺术中的悲剧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广义的悲以狭义的悲为研究对象。戏剧: 是通过展示被否定对象的不合理性,即可笑性而使美好期待以实现的一种审美形态。崇高: 指对象具有非凡的,伟大的独特审美特性,使人在审美关照时产生剧烈的,激动不已的感觉,体会到一种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优美:优美是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

一、相对平衡的状态。从美感上看,优美给人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感受;从形式上看,优美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荒诞;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态:沉郁、飘逸、空灵从中国的文化史来看,受儒、道、释三家影响,形成了华夏文化特有的审美形态。沉郁:概括儒家文化内涵,代表人为杜甫。飘逸:概括道家文化内涵,代表人为李白。空灵:概括释家文化内涵,代表人为王维。美是什么:①古希腊四大家的探讨:毕达哥拉斯—美是和谐(黄金分割率)、苏格拉底—有用就美、柏拉图—美是理式、亚里士多德—美要依靠体积的安排(史上第一个对悲剧下定义的)。②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呈现。③马克思对美的探讨—美是对象化的人的本质力量。④新中国四大派的讨论:A蔡仪—美是客观的B吕荧、高荒诞是社会、自然、人三者之间矛盾的必然产物。是人的异化和局限性的表现丑:作为审美形态,是指某种由于不协调、不匀称和不规则而引起非快感,令人厌恶的东西,反映了美的缺失和不可能性。丑有别于畸形和丑陋、凶恶,不是美的简单否定,而是以反面形式保持和包裹了正面的审美理想观念美感:广义的美感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并不断发展起来的审美心理结构,心理功能,心理活动和观念形式的总和。它具体表现为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和审美感受等。狭义的美感,指具体的审美感受,即美感的心理结构及其运动方式,它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综合的心理反应。美育:就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美感:广义的美感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并不断发展起来的审美心理结构,心理功能,心理活动和观念形式的总和。它具体表现为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和审美感受等。狭义的美感,指具体的审美感受,即美感的心理结构及其运动方式,它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综合的心理反应。(美感心理要素:感觉和知觉、联想与想象、情绪和心境、理解)科学美:科学美是指自然界本身的美与和谐特征在理论上的表现,包括理论美与实验美,通常以理论美为主张。特征:抽象概念性、理论体系性、普遍实用性。科学美的性质:对称性、新奇性、简洁性、统一性技术美的核心是功能美,即产品的实用功能和审美的有机统一。功能美的追求是对历史上曾出现过的两种片面性的否定,一种是只求功能,不问形式;一种是把产品的审美价值完全归结为外在的形式。这两种片面性都是对实用功能和审美的割裂。古希腊四大家对美的探讨:毕达哥拉斯:美是和谐(黄金分割率) 苏格拉底:有用就美柏拉图:美的理式,是事物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黑格尔丹托的艺术终结:黑格尔和丹托曾提出了艺术终结论了的观点。黑格尔从绝对理念逻辑出发,认为艺术是绝对精神的三个阶段之一,哲学是绝对理念的发展顶端,艺术最终要否定自己进入哲学而且,现代市民社会不利于艺术的发展,现代社会是一个功利和理性的散文时代。丹托一西方艺术和后现代主义为背景,提出艺术终结论。丹托认为,什么是艺术的问题以及超越了艺术的界限,必须交给哲学来解决,换言之,艺术终结在哲学里了, 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与客观唯物主义相悖,当代社会虽然进入了理性的时代,但任然有诗的发展空间,并非真是散文的时代。同时,丹托片面地把艺术规定为是非的疆界,他认为的艺术不是人类主流价值观认为的纯艺术范畴,不符合主流的艺术观。黑格尔的悲剧理论:黑格尔以索福克勒的《安提戈涅》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悲剧是两种对立的理想的冲突与调解。在《安提戈涅》中,对立表现为血缘亲情与国家法律的冲突,安提戈涅代表的亲属爱与克瑞翁代表的维护国家安全的王法,这两种立场都有各自的合理性,但是在特定环境下都不可调和,具有普遍意义。其进步性表现为:黑格尔认为悲剧还引起了愉快和振奋,是两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力量的冲突,而不是个人的偶然原因照成的,但是他的理论也存在局限性,他摸杀了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冲突,未能认识到新旧势力的冲突,即悲剧的冲突所在,同时他认为悲剧冲突那不是通过斗争,而是通过调和来解决的,体现了他哲学的妥协性。 亚里斯多德的悲剧理论: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模仿方式是借人物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悲剧引起人的怜悯和恐惧的情绪而使这些情绪得到净化。亚里斯多德以《俄狄浦斯王》为研究对象,认为悲剧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过失,即过失说借助情节来展示,在情节安排上,不是写极好的、极坏的或极恶的人,而是与我们相似的一般的人,而因为他们的过失和弱点,才能引起大家的同情和怜悯,这也会让我们自己由于同样的错误或弱点受到惩罚,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和不安。他之所以陷入厄运,是由于意外,而非蓄意为非作歹,这比希腊人的命运说前进了一步,但没有揭示悲剧的社会本质和社会根源,即发展中新旧势力的矛盾冲突的结果。美学学科的诞生:美学是有意识的对审美现象作整体性系统性思考所获得的系统理论,18世纪后,近代欧洲科学的各个学科逐渐形成,并全面发展,为美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动力。“美学”为文学艺术而生1735年.德。鲍姆嘉通《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第一次使用“感性学”。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出版《美学》第一卷,----“美学”这一术语流行开来。中国美学史:中国美学的发端;先秦时期,发展和繁荣:汉——明清,巨大勃兴:魏晋南北朝、发展:隋唐、继续发展:宋元、转折;明清①美学变革的开拓者:梁启超“三界革命”(诗界、文界、小说界)→②树立现代美学的界碑:王国维“将美育引进中国”→③美学的普及:蔡元培(中国第一位提出美育问题的,“以美育仪宗教”出自他的演讲稿《以美育仪宗教说》、美育的集大成者)→④中国现代美学的构想:中国现代美学的双星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影响最大的《文艺心理学》)、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审美形

尔太—美是主观的C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D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⑤我们的观点是—美在意象共同性和差异性:共同性:人类的生理结构和机制以及心理活动的规律大致相同,特别是感受美的感官和神经系统是相同的。人类社会具有相对普遍的心理结构。3形式美感的共同性。差异性:美感的时代性,指人的审美意识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环肥燕瘦。美感的民族性,因民族的不同而不同。如铁手镯、西兰卡普。美感的个体性,因人而异。如时尚、运动、休闲风格的迥异追求。西方美学史部分:本质论美学(古希腊、古罗马研究核心“美的本质”)→神学美学(中世纪从属神学基督教“美的本质在上帝”)→认识论美学(文艺复兴-19世纪)→语言论美学(19世纪末-20世纪70、80年代)→文化论美学(20世纪80年代至今)日常生活审美化: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日常生活。日常就是过去一些美学家(如朱光潜)所主张的人生的艺术化,人生的审美化。日常就是指后现代主义艺术家把日常生后中的现成物命名为艺术品,从而消除艺术与生活的界限的现象。日常指当代高科技条件下社会生活的虚拟化。日常是对大审美经济时代的一种描绘,人们在生活中追求一种愉悦的体验。崇高和优美的区别:首先,优美的对象使人亲近,而崇高的对象让人有点疏远。优美的对象让人亲近是因为优美的对象立即让人觉得愉快。而面对崇高的对象,我们不觉有一种“抗拒”,“不免带着几分退让回避的态度”,但这种抗拒是霎时的,它马上使我们想起,外物的体积和力量不能压倒我们内心的自由,反而激起我们振作起来。其次,优美的对象使人感到愉快,这种感觉是单纯的,始终如一的;崇高的对象使人有痛感的愉快,这种感觉是复杂和变化的。观察崇高的对象,“第一步因物的伟大而有意无意地见出自己地渺小,第二步因物的伟大而有意无意地幻觉到自己的伟大。”比如我们在看巍峨的山或浩荡的海时,第一眼看我们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住了,但很短的时间之后“我们的心灵仿佛完全为山海的印象占领住,于是仿佛自觉也有一种巍峨浩荡的气概了”。第三,优美的事物偏于静,在形式上显得和谐、精致、完满,崇高的事物偏于动,有突然性,不合常规,在形式上有些卤莽粗糙,不加雕琢,它不仅容纳美,还要驯服丑,把美和丑放在一个炉子里去锤炼。、马克思,李泽厚的美学观点:马克思认为美是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劳动使人获得了社会的、普遍的、自由的本质,又将其物化在客观世界中;创造了美的事物,创造了审美的人及其美感。美是对象化了的人的本质力量。劳动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人的本质力量在劳动中形成、发展、劳动对象化了人的本质力量、劳动为美创造了前提条件、美是对象化了的人的本质力量 。李泽厚先生的美学观点:美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它不在于事物的自然属性,而在于事物的社会属性,即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认为蔡仪看到了美的客观性而忽视了美的社会性,朱光潜看到了美的社会性而忽略了美的客观性,所以二人的观点都是片面的,故将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统一起来。所谓社会性,不仅指美不能脱离人类社会而存在,而且还指美包含着日益开展着的丰富具体的无限存在,这存在就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西方美学史:本质论美学、古希腊形成以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思考传统。特征:一是认定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中具有优先地位;二是主张本质问题存在于一切美学问题中,是美学的基础问题。神学美学是盛行于欧洲中世纪的、以基督教神学为主宰的美学。它把本质论美学与基督教神学“嫁接”起来,认为世界的美来源于万能的上帝的创造。神学美学是西方美学被神学主宰的产物。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认识论美学是欧洲17世纪发生“认识论转向”以来到19世纪的以理性问题为中心的美学。“认识论转向”是指17世纪欧洲哲学中出现的以人的理性觉醒取代神学统治的潮流,它不再相信人的知识是来源于上帝,而是来源于人凭借理性对世界的观察和分析。语言论美学是指西方19世纪末以来盛行的以语言问题为中心的美学。主要特征:语言与意义的关系取代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而成为美学的中心问题;放弃对美的本质以及其他本质问题的追问,注重用语言学模式分析审美现象;放弃美学的系统化和体系化,认可具体问题的文本阐释。文化论美学是指西方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以文化问题为中心的美学,包括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和“文化研究”等美学与文化分析流派。它把文化视为人类的符号表意行为,强调运用跨学科手段去综合的、多方面的分析文化现象,消解文化的精英色彩而揭示其日常性,从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角度对审美问题作新的研究。丑的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形式特征:不和谐。内容特征:A、丑的形象外观包孕了美的意趣与理想,借助形象本身外丑内美的强烈对比产生审美效果,成为激发物。以否定的态度表现丑,真实展现丑的事物被历史抛弃的必然性,淋漓尽致地揭示出丑的本质,寄寓美的理想。以旁观欣赏的态度表现丑,但因艺术家高超的技巧和独创的形式使丑的题材具有可观赏的外观。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数分期末复习资料】相关文章:

数分三的期末考试04-16

数分算法范文05-17

数分答案范文05-17

数分试题范文05-17

数分习题范文05-17

数分下a范文05-15

高教出版社数分答案05-17

高教出版社数分答案08-10

谈判期末复习资料05-10

初二期末复习资料04-24

上一篇:深度学习与科学课下一篇:水痘预防知识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