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论专题期末复习资料

2024-04-12

文论专题期末复习资料(精选6篇)

篇1:文论专题期末复习资料

西方文论

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1、悲剧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他用的是语言,具有各种精心雕琢的装饰,个就其位地在剧的各个部分,模仿的样式是戏剧表演,不是一味叙述;通过引起怜悯和恐惧之情,而是这两种感情得到净化。

2、悲剧的四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3、悲剧的六个成分: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和歌曲。

二、贺拉斯:

1、生平:屋大维统治下的著名诗人,写讽刺是和抒情诗;

2、古典主义三原则:

(1)模仿说(借鉴原则):在秉承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模仿人生急促上提出文艺模仿古典(古希腊典范)的原则,主张向前人学习;

A、沿用古典题材(讲古希腊诗篇改为戏剧);

B、提倡发现新体裁;

(2)合式原则:恰如其分的表现诗中描绘的人物,艺术上的协调一致、恰当、得体,符合自然、情理、观众心理和艺术的原则;具体要求:

A、结构上虚实参差,毫无破绽;

B、人物性格自相一致,合乎类型,合乎特征;(类型说,定型说)

C、要有高贵的内容和优雅的形式:要求文艺必须是高贵的、优雅的,要有阶级内含,是雅俗文化划分的滥觞;

(3)理性原则:作家素质论:

A、认为作家最重要的素质是判断力,即艺术家正确的思辨能力

(如何判断改写什么和怎么写的能力);

B、技艺训练的三个方面:a、模仿古希腊作品,将其作为范例;b、要敢于创新c、敢于接受批评,不断修改作品;作家正确判断力的源头:思想、道德、知识。

3、寓教于乐说:教:诗的教化功能乐:娱乐

(1)认为诗的教化功能和娱乐作用并举(寓教于乐说的核心);

(2)认为诗人给人益处(教化功能)和乐趣(娱乐),将乐看作是教的手段,使其为政治、法律服务。容易走向极端。

三、朗基努斯《论崇高》:

1、《论崇高》:西方文学史上最早谈论“风格论”的著作,“风格”是指“崇高的风格”,认认为崇高的作品能给人以惊叹和狂喜,不容判断而必然接受,感染力是不可抗拒的,使读者陷入迷狂状态,文学上的崇高是指伟大心灵的回声。

2、崇高的五大来源:(第一个文论思想)

(1)构思庄严、伟大观念的能力(崇高要求的首要条件);

(2)强烈的灵感和激情(除开卑微的情感);

(3)词格的是当形构(运用藻饰的技巧);

(4)高雅的言辞(措辞);

(5)结构的堂皇卓越(指高贵、优雅的结构);

3、文艺创作论:(第二个文论思想)

两个要求:A、题材的选择与组织;B、借助于意象(虚构性);

4、作家修养论:崇高作品的创作意象,要求:

a、做大自然的竞赛者;

b、做古代伟大作家的竞赛者(在借鉴学习的同时要敢于超越和创新)

5、文学批评论:读者鉴别,时间考验;

四、圣奥古斯丁:(生平)《忏悔录》《上帝之城》

1、美丑对照理论:认为美丑在对立和谐中显现出来,丑是相对不美,人应该追求美的本身——上帝(确定了丑在美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2、对世俗文艺的批评:认为文学艺术是精神信仰的敌人,(1)文学艺术亵渎神灵;

(2)文学艺术败坏道德,宣扬七情六欲;(3)毒化人的灵魂(虚构形象是文艺堕落)

3、给“光”下定义:人的理性与上帝相通的凭据,是内在之光,超自然之光;

4、创造:对模仿说的驱逐,上帝通过语言创造万有;

5、时间:认为时间没有过去和未来,只有现在,过去是记忆现在,认为时间是上帝创造万有之后才有的;

五、托马斯.阿奎那:

1、生平:经院哲学家,神学、哲学、美学集大成者;

2、文论观点:

(1)信仰与理性:信仰高于理性,理性为信仰服务;五个途经证明上帝存在;

(2)模仿自然和真实的标准:模仿自然的过程就是上帝创造自然的过程;

3、美与善:

(1)善:欲念的对象,目的的满足,凡是能引起人们欲念的都叫善,使人产生目的性和功利性,作用是目的因;

(2)美:与欲念无关,是认识的功能,只与形式有关,与知识对应,只引起人们的快感,体现直觉性,具有非功利性,作用是形式因;

(3)美的三要素:A、完整性与完美型 B、适当的比例或和谐 C、鲜明(色彩)宗教内含;

(4)隐喻理论:来源于圣经是否要运用隐喻:

四义说:A、字面义(以言指物);B、道德义(表率是基督教指示的事物)

C、寓言义(以《旧约》物指《新约》中之物)D、神秘义(永恒荣光的事物)

六、但丁:

1、隐喻说:核心是四义说:字面义、寓言义、道德义、譬喻义;

2、人文主义文论观:《神曲》经过苦难的考验达到真理和至善;

(1)《神曲》主题是写人,不是写神,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

(2)创作目的:是人的幸福,而非神的需要和教会的利益;

(3)表现的主要内容:强调作品表现人自由选择的意志,体现人们追求个性自由和个性解

放,提倡文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制度和教会束缚的要求;

(4)主张文艺如实的表现世俗和现世的人,主张善恶有报,不分政治地位和教会品级;

3、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名称的双重性:

(1)表现形式的双重性:

A、文章的形式,注重篇章结构;

B、作品的艺术表现方法;

a、虚构:真理隐藏在虚构中,幻想与真实相结合;b、诗的处理方法,讲究韵律和修辞; c、描写对象要逼真;d、散论:借题发挥,抨击时弊;e、譬喻:象征手法;

(2)名称的双重性:《神曲》本意“神圣的喜剧”引申义“以纠结开始,以圆满结束的喜剧结构来传达以痛苦开始以欢乐终结的艺术精神”。

4、俗语是最高贵的语言:《论俗语》

(1)定义:不凭借任何规律,从模仿乳母而学来的语言;

(2)特点:光辉的(高尚、优美),中枢的(标准型),宫廷的(未来统一国家的官方语言)法庭的(语言的高准确度和规范、准确)

(3)优势:A、俗语交流是人类交流的信号与中介;

B、自然地,广泛的;

C、俗语与主题风格的关系倡导了俗语写作;

七、柏拉图的文艺创作理论:(灵狂说或灵感说)

1、柏拉图认为:灵感是“神凭附后的神力驱遣”,没有摆脱巫术色彩,原始思维色彩浓厚,失去自主,陷入迷狂;

2、迷狂说:认为迷狂不失为一种伟大的艺术,是神灵的恩赐,言神之所言,清醒言人之所言,二者孰高孰下,一目了然,是灵感的表现,是对未来的预知,诗人在神灵凭附后才能写出令人激动的诗来,这种迷狂是诗兴的迷狂;

3、迷狂的分类:

(1)由疾病引起的迷狂;

(2)由于神灵凭附:a、寓言的迷狂,b、教义的迷狂;c、诗兴的迷狂;d、爱情的迷狂;

4、文论著作:《伊安》、《会饮》、《裴德》、《理想国》、《高吉阿斯》、《大希庇阿斯》

5、文艺本质论:以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式论为基础,从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一般概念,西方用理论阐释模仿说的第一人;

6、文艺价值论:功利主义价值观与其政治纲领和教育思想有关,文艺要有利于建立正义的城邦,培养正义的人格;

7、柏拉图批判希腊文论的五大罪状:

(1)没有抓住真理;(2)亵渎神灵,丑化英雄;(3)说谎(罪严重的错误)(4)迎合人性中的低劣成分;(5)悲剧助长人的感伤辟环绕哀怜辟,喜剧使人染上小丑习气;

八、卡斯特尔维屈罗:

1、生平:1505——1571年,意大利文学批评家,1555年受到缺席审判,开始流亡,1570年发表《亚里士多德《诗学》的诠释》;

2、文论思想:

(1)诗的目的和功用:“诗原是为了娱乐和消遣的”舍教取乐,对象是广大的没有修养的平民大众,追求大众化的语言,方能使人获得快感,得到娱乐。

(2)诗的本质特征:和历史相比,历史所写的都是已经发生且不可改变的事件。而诗所写的是未曾发生的可以改变的事情。所以诗是创造性的模拟,是想象的虚构;

3、悲剧理论:

(1)悲剧的“三一律”:情节、时间、地点一致论;(合理之处:集中性、舞台性、直观性)

A、悲剧时间的界定:悲剧表演的时间和所表演的事件的时间必须严格的相一致;

B、事件的地点:必须不变,而且仅限于一个单位的地点,同一个城市,同一个房间,并以一个人能看见的区域为范围;

C、悲剧事件的时间:应该不超过12个小时;

(2)悲剧人物的性格:A、认为悲剧如果不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就不能认为是尽了悲剧模仿人类行动的职责;B、认为人的性格和动作是不可分割的,没有性格,动作就不能完成,性格必须通过行动显示出来;C、把行动是否表现性格看作是悲剧成功与否的关键;

(3)悲剧的目的:舍教取乐,以快感、娱乐为主,剔除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教化思想,抛弃“净化说”的功利性,划清了“为艺术而艺术”的界限,明确表示悲剧的主要目的是给人以快感,而不是实用;

(4)悲剧的快感:悲剧中特有的快感来自于一个由于过失、不善也不恶的人由顺境转入逆境所引起的恐惧和怜悯,认为由恐惧和怜悯而来的快感是真正的快感,比教师的灌输更能使我们喜悦,这是一种相当强烈的快感,是一种经过领悟后产生的心理愉悦;

九、高乃依:

1、生平:剧作家、诗人、律师;

2、著作:戏剧三论《论悲剧》、《论戏剧的功用及其组成部分》、《论三一律》

3、文论思想:

(1)古典主义戏剧:宣扬理性;

(2)戏剧理论:“戏剧三论”反驳戏剧规则,对于戏剧的教化和娱乐功能,他只强调唯一目的:给观众快感;认为教益功能是在给观众带来快感的基础上自然而生的;

(3)戏剧发挥教益功能的四种方法:

A、在戏剧中散布格言和教训;

B、朴素的描写善与恶;(忠于现实,不过于夸张、虚构,客观描写)

C、惩恶扬善,符合人们的心理要求;

D、借助怜悯和恐惧使观众得到净化;

(4)戏剧应该具有的四个特点:善良、适合、一致、相似;

(5)“三一律”:

A、情节(行动)一致律,强调主从,倡导用悬念和等待把故事情节的内在联系建立起来;

B、时间一致律:延长时间或采用模糊剧情的时间;

C、地点一致律:同一个城市,不局限于同一个房间或同一个地点;

十、布瓦洛:

1、《诗的艺术》1669--1674年:

第一章:总论,把理性作为文以创作和批评的前提,论述了文艺创作、批评的一般规律,讨论韵与义理、结构、章法等问题;

第二章:论次要诗体,如牧歌、挽歌、颂歌等,突出诗歌内容,反对无病呻吟;

第三章:论主要诗体,如悲歌、喜剧、史诗,全书的核心部分;

第四章:论作家修养(思想,道德)

2、文论思想:

(1)崇尚理性:把理性作为文艺创作的最高法则,是他本人诗学的出发点,也是整个新古典主义文论体系的基础,倡导情感服从理性;

新古典主义理性:

A、“良知”--抽象的、普遍的、永恒的、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B、:常情常理“--天生的、自然的人性;

C、政治上--秩序与规则;

理性的作用:

A、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看到事物的关系,程序和条理;

B、是作家创作出有条理、合乎情理的文章;

C、帮助人们获得真理;

(2)模仿自然:

A、布瓦罗的“自然”:合乎常情常理的事物,不包括自然界和情感世界;

B、模仿自然的内容:

a、凭借理性,刻画自然人性;

b、艺术要表现理想化的现实(作品可信的内容);

c、要认识城市、研究宫廷,反对市井和村俗,反对表现过于真实的现实;

(3)模仿古典:布瓦罗认为古典即自然,是对自然人性的模仿;

A、“人物类型化”和“人物定型化”;

B、“三一律”强调艺术规范化;

(4)作家修养论:呼吁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艺术修养,重视文艺的教化功能;

3、《诗的艺术》在西方文论中的地位:

(1)在政治上,新古典主义文论促进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观念,从而有力的推动了君主集权制的作用;(2)在文艺理论上,倡导亚里士多德的观念,促导传统文论的传播与发展,扩大了古典传统文论,扩大了古典型态,现实主义文论思想;(3)缺点:将古希腊、罗马文艺理论推向僵化,束缚论文创作;

十一、今古之争;

1、保守派:明屠尔诺,主张恪守古训,厚古薄今;革新派:钦提奥,马佐尼,古为今用;

2、三个论争焦点:

(1)如何对待亚里士多德、贺拉斯为代表的古代文艺的传统问题;

(2)关于文艺体裁应该是什么样的问题;

(3)关于具体作品的问题;

3、诗的教化功能:(1)诗发自上帝的心灵;(2)诗的热情能产生崇高的效果;

(3)诗用虚构的华丽外衣隐藏着真理;

篇2:文论专题期末复习资料

整理人:王宰相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1.先秦“诗言志”: 最早见于《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朱自清在他的《〈诗言志辨〉序》中,认为这是中国历代诗论“开山的纲领”。关于“诗言志”之“志”,“五四”以后在解释中一直存在着分歧。朱自清认为“志”属志向怀抱,“诗言志”,即诗是抒发作者的志向怀抱的(朱自清《诗言志辨》);周作人则认为“诗言志”就是“言情”(周作人《中国新文学源流》);闻一多则通过对金文、甲骨文中“志”的本意,以及先秦古籍中“志”的用法的大量考证,指出早期的“志”包括着3种含意:①记事的,如《诗经》中的商《颂》及周《颂》;②记诵的;③由于早期的诗原于歌谣,因此“志”也即抒情的。即“诗言志”之“志”,包括“志”(记诵)、“事”(记事)、“情”(抒情)三重含义(《闻一多全集·甲集·歌与诗》)。

2.“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3.与“辞达”说相联系的是孔子的文质说,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即认为文与质要兼美。

4.“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为老子所提出。语出《道德经》:“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其中又说:“听之不闻名曰希。”老子认为最美的音乐是自然全声之美,而非人为的、部分之美.5.《毛诗序》有所谓大序、小序之说。小序是指传自汉初的《毛诗》三百零五篇中每篇的题解,大序则是在首篇周南《关雎》题解之后所作的全部《诗经》的序言。这里所说的《毛诗序》即指大序。《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序首二语,也就是《关雎》题解的小序,为毛苌以前经师所传。小序之后的大序,为 毛苌以下弟子所附。这种看法大体近是。《毛诗序》总结概括了先秦以来儒家对《诗经》的理论主张,经汉景帝时赵人毛苌之手又有重要发展,并形成文章,其后再由毛苌弟子辈不断加以修订完善而成。6.《毛诗大序》提到“诗有六义”的说法:“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风,指风教臣民百姓,并且可以表达臣民心声,讥刺上政。赋,指铺叙直说比,比喻。兴,起的意思,兼有发端和比喻的双重作用。雅是正的意思。颂,周王朝和鲁、宋二国祭祀时用以赞神的歌舞。后来的经学家关于“诗六义”有更多的烦琐的阐释和发挥。7.“发愤著书”说: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着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见于《报任少卿书》: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屈原《惜诵》有“发愤以抒情”,《淮南子•训齐俗》也有“愤于中而形于外”。司马迁继承了这些说法,并根据自己的切身遭遇,提出了发愤说。司马迁认为,历史上的优秀作品,都是由于作者在社会生活中遭遇到重大不幸,“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发愤之所为作”(《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少卿书》)8.文体说(“四科”八体说)在《典论·论文》里,曹丕还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文体分类及其各自特点的思想。在分析作家才能个性各有所偏的同时,曹丕提出四科八体说的文体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本”指文章的本质,即用语言文字来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末”指文章的具体表现形态,即文章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特点。他提出文体共有“四科”八种体裁的文章。并且认为文体各有不同,风格也随之各异。这当是最早提出的比较细致的文体论,也是最早的文体不同而风格亦异的文体风格论。标志着文体分类及特征的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特别是“诗赋欲丽”,说明他已看到文学作为艺术的美学特征,对抒情文学的发展,有着特别深远的影响。

9.“文气”说 《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他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就是文论史上著名的“文气”说。可以看出,这里的“气”,是由作家的不同个性所形成的,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文以气为主”就是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而这种个性只能为作家个人所独有,“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就说明了文章风格的多样性的原因。后世许多文论家、诗论家常以气论诗、论文,当或多或少是受到了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影响。

10.《典论·论文》第一段背诵原文: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今之文人:鲁国孔雿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11.陆机《文赋》:陆机,西晋文学家。12.西晋陆机《文赋》进一步把文体分为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十类。陆机提出的这个“十体”说,一是比曹丕的“四科八体”说更加细致,更加准确。二是在各类文体的具体排名次时,曹丕是将纯文学的“诗”、“赋”二体排列在八体最后,而把朝廷的应用文体“奏”和“议”放在最前;到陆机的文体论,则把这种次序完全颠倒过来了,最先排列的是“诗”和“赋”,最后才是“论”、“奏”“说”,它说明陆机对审美文学的认识和重视确实比曹丕前进了一步。三是陆机在这里概括十类文体的审美特征时,也远比曹丕具体准确,可以说是地道的文体风格理论了。

13.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诗缘情而绮靡”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影响。陆机把当时最重要的文体——诗歌的审美特征概括为“诗缘情而绮靡”,成为千古名言。“赋体物而浏亮”,“体物”就是要描绘事物的形象。“缘情”、“体物”就是要诗赋的文学作品注重感情与形象,说明陆机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了解又在前人基础上大大深入了一步。

14.刘勰(约公元465——520),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汉族,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东莞镇 大沈庄(大沈刘庄)。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晚年在山东莒县 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刘勰虽任多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

15.《情采》是《文心雕龙》的第三十一篇,主要是论述文学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全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内容和形式的相互关系。第二部分从文情关系的角度总结了两种不同的文学创作道路:一种是《诗经》以来“为情而造文”的优良传统,一种是后世“为文而造情”的不良倾向。第三部分讲“采滥辞诡”的危害,提出正确的文学创作道路,是首先确立内容,然后造文施采,使内容与形式密切配合,而写成文质兼备的理想作品。本篇是针对当时“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的创作风气而发的。

16.何谓“物色”?古籍上的解释各有不同。物,《说文》云:“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色,《说文》云:“颜气也。”据此,“物色”当指天地之间万物的色彩。但《周礼·司常》云:“杂帛为物。”王国维《释物篇》云:“古者谓杂帛为物,盖物本杂色牛之名,后推之以名杂帛。”《礼记》又云:“仲秋之月,命宰祝察物色。”即察栖牲之毛色。后又引申为察访人物,也叫“物色”。《文心雄龙。物色分篇云:“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又云:“物色相召,人谁获安?”刘怨这里所说的“物色”显然与上述两种意义有所不同。《文选》是稍后于刘怨的萧统编的一部书。萧统在卷十三中将宋玉《风赋》、潘安仁《秋兴赋》、谢惠连《雪赋》、谢希逸《月赋》四篇另标名为’“物色类”。李善注云:“四时所观之物色而为之赋。”又云:“有物有文曰色,风虽无正色,然亦有声。”据此可知,刘鳃所谓“物色”当指自然景物的声色。既不同于“审察”的意义,也比“天地万物的色彩”这个意义要狭窄一些。《物色》篇就是论述自然景物的声色和人类情感的关系,或自然景物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并涉及到文学理论中的“意境”问题,是一篇不可多得文章。(论述题解释范仲淹岳阳楼记景物)

17.刘勰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所以构思的妙用,能使作者的主观精神与外界物像紧密结合,一起活动。)的创作观。18.钟嵘(约468~约518)中国南朝文学批评家。字仲伟。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曾任参军、记室一类的小官。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以后,仿汉代“九品论人,七略裁士”的著作先例,写成诗歌评论专著《诗品》。以五言诗为主,全书将两汉至梁作家122人,分为上、中、下三品进行评论,故名为《诗品》。《隋书·经籍志》又称之为《诗评》。在《诗品》中,钟嵘提倡风力,反对玄言;主张音韵自然和谐,反对人为的声病说;主张“直寻”,反对用典,提出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诗歌品评的标准。19.钟嵘把诗经分为:“《诗》可以群,可以怨。”

20.“兴寄”说:陈子昂的兴寄说是说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言之有物,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寄情。他自己的《感遇诗》三十八首就借咏物叙事抒发自己壮志情怀和以物喻人,托物喻志,寄托自己对社会政治的主张和见解,是他对自己的“兴寄”主张的最好的实践和最明确的注解。(解释兴寄)22.“风骨”说:陈子昂的风骨说,继承了前人的风骨论。他的风骨内涵,根据他在《修竹篇序》对齐梁诗歌“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批评,应该就是指建安风力。即是指具有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和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格,具有风清骨峻的特点。亦即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可以说正是具有这种风格的作品。(解释风骨)23.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加上他的创作实践,终于廓清了初唐半个时纪齐梁余风的影响,迎来了以“风骨”、“气象”著称的盛唐诗歌创作高潮。他的“兴寄”、“风骨”说理论为后人继承,成为他们反对形式主义柔靡诗风的理论武器。(陈子昂喜欢怎样的诗歌?)

24.《戏为六绝句》是中国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组诗。这组诗包括六首七言绝句,前三首是对诗人的评价,后三首是论诗的宗旨。这六首诗每首单独成诗,表现了不同的主题。但同时这六首诗的精神前后贯通,互相联系,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5.戏为六绝句作用地位:杜甫组诗《戏为六绝句》,开创了论诗绝句组诗体的先河,这种新的文学批评样式由此确定而盛行于世。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继承与发扬初唐陈子昂诗歌革新、反映现实的精神,直接以诗来发表对当时诗歌创作实际的观点、立场和主张。其思想倾向与艺术手法,或褒或贬,或破或立,或扬或弃,及时有效地引领唐代诗歌创作步入光耀风骚传统而健康发展的正确轨道,从而使唐代论诗诗呈现出一种承传风骚、反映时政的现实主义诗学精神,这对后世反对脱离现实的形式主义诗风起到了典范作用。

26.“气盛言宜”论: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他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也。”“气盛”,是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的“配义与道”而修养成的“浩然之气”含义相同。“气盛”了,就能创造出“言宜”的文章,把“养气”与作文统一起来了。特别要说明的是,韩愈强调“气盛言宜”并不忽视文章的写作技巧,而是力主在语言上要创新,对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要“惟陈言之务去”。

27.“不平则鸣”论: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还提出了“不平则鸣”论。他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所谓“不平则鸣”从文学理论批评上看,就是认为作家、诗人在不得志时,就会用创作的方法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内心情志。这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一脉相承的。但他更指出,只有那些胸有块垒的不得志的文人爱“鸣”,也善“鸣”,他说:“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这可以说其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发展了。

28:韩愈思想主要继承孟子的养气说。

29.阅读白居易《与元九书》:白居易诗歌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创作要有为而作,不为艺术而艺术。他说过:“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新乐府序》)他对诗歌的抒情本质是有深刻认识的,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不过强调的重点是“义”,有强烈的现实功利性。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提出了“为时”、“为事”而作的观点,明显继承传统儒家的诗文论思想。所谓“为时”“为事”就是主张用同情的笔触来抒写反映下层劳动者生活的苦难,揭示时政的弊端。

30.司空图(837~908)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祖籍临淮(今安徽泗县东南),自幼随家迁居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召为礼部尚书,司空图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弑,他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二岁。司空图成就主要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作。《全唐诗》收诗三卷。31.论述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也”的意境发展。

32.论“思”与“境”的关系,提出 “思与境偕”说;“思与境偕”说是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的:“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这是讲意境的基本性质,“思”,可理解为创作中的神思,即艺术思维活动,侧重于创作主体的情志意趣活动;“境”,是激发诗意趣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境”与“思” 偕往,相互融会,这就构成了作品的意境世界。这种意境论表述很清楚,并用“思与境偕”概言之,应是司空图独特的体会。

33:把“味”作为诗歌的第一要义,提出“韵味”说;对于诗歌意境的特殊性质,司空图从鉴赏角度,把“味”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了出来,就是“韵味”说。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中强调诗歌要有“咸酸”之外的“醇美”之味。他的“韵味”说本于钟嵘“滋味”说,但有发展变化。什么是“韵味”的具体所指呢?那就是诗歌应具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笼而言之,都是指丰富的醇美韵味。34.追求含蓄蕴藉的诗歌意境,提出“四外”说;“四外”说,包含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和《与极浦书》中“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就是司空图“韵味”说的具体内容,笼统的说,都是指丰富的醇美韵味,细分析则可分三组,内涵略有不同:“韵外之旨”,应该是指有意境的作品有表层文字、声韵覆盖下的无尽情致;“味外之旨”,则应是侧重有意境的作品所具有的启人深思的理趣;而“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则是指有意境的作品在表层描写的形象之外,还能让鉴赏者联想到,但又朦胧模糊的多重境象。这种情致、理趣、境象,在作品中都是潜伏着的假存在,要依靠鉴赏者以自己的审美经验去体会、召唤、再现出来。35.“苏轼诗文论”:1)、注重文艺的自然本质,讲求创作的自然天成;2)、“空静”观;3)、“传神”的理论观点;4)、“枯淡论”。36.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说;李清照在《论词》中提出的一个著名观点是词“别是一家”说,力主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线。她认为两者区别主要在于:诗、词声律要求不同。诗的声律要求简单粗疏,而词的音律、乐律规则要求严格;如果说,诗要求语言的节奏美,则词不仅要求语言的节奏美,而且要求歌唱时的音乐美,反对以诗的粗疏的格律来破坏词之音乐美。37.《严羽诗论》以禅喻诗的“妙悟”说; 严羽的诗论观点最重要的是“以禅喻诗”,提出“妙悟”说。他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妙悟”是严羽以禅喻诗的核心。“妙悟”本是佛教禅宗词汇,本指主体对世间本体“空”的一种把握,《涅盘无名论》说:“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就诗而言,“妙悟即真”当是指诗人对于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的一种真觉,一种感悟。他说:“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由于“悟有浅深”,各个诗人悟的深浅不同,因而形成各人各派诗歌的审美价值的不同,亦即形成诸家体制的高下之别。

38.金圣叹是如何评析水浒传的?(论述题)对《水浒》的评点中,非常重视人物的性格塑造。他认为《水浒传》的人物性格都有鲜明的个性,说:“《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另一方面,金圣叹也注意到,在人物个性当中,作家也概括了一类人的共同性,“任凭提起一个,都似旧时熟识”。这就涉及到了人物塑造的典型化问题。在对《史记》和《水浒传》进行比较分析时,肯定了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的虚构性。他指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事”是实际存在的,不能虚构,只能对事进行剪裁、组织(就是“运”),以此构成文字。“因文生事”,“事”本不存在,要靠作家的自由虚构去创作(就是“生”),以此产生文字。他认为这种虚构可以更自由地发挥作家的艺术创作才能。从这种角度出发,他指出:《水浒传》“却有许多胜似《史记》处”,这应该是新鲜大胆的理论。总之,金圣叹把中国古代文艺美学传统应用到小说创作的批评领域,开创了小说理论批评的新领域、新局面,清代的小说理论批评无疑受到了金圣叹的影响。

39.《王土禛诗论选录》他的诗论的核心“神韵”说:什么是王土禛的“神韵”说?“神韵”一词最早是南北朝时期对人物的评价,指的是人的风神韵致,后被引入诗论,大体上指自然神到,风神飘逸的一种诗歌境界。王土禛继承前人的诗论和画论思想,总结了王维、孟浩然以来的山水诗的艺术传统,强调兴会神到,追求得意忘言,以清淡闲远的风神韵致作为诗歌的最高境界。

王土禛神韵说的内涵:(1)其中心就是诗歌的审美表现方式问题。主张诗歌创作在表现审美对象时应该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即诗人对主体的情感不要直接陈述出来,对景物也不要作全面精细描绘,应像画龙只画一鳞一爪,画山水只画“天外数峰,略有笔墨”,但透过这一鳞一爪、天外数峰,却能表现整体的面貌,如镜中之月、水中之花,可具体感知,而又不可捉摸。(2)在情感和物象之间,王土禛认为物象应为表现情感服务,物象可以超越特定的时空,可以不符合现实自然的真实,王维可以画雪中芭蕉,正是如此,王土禛称这是“兴会神到”,这是诗之所以为诗的原因。(3)清和远是具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他引孔天允论诗的话说“诗以达性,然以清远为尚。”清,指的是一种超脱尘俗的情怀。这种情怀最适宜于用山水诗来体现。远,有玄远之意,也是一种超越的精神,这种精神也适合于寄托在山水诗中。清偏向于景物之描绘;远偏重于感情之抒发。王土禛认为达到这种境界就可称之为“妙悟”,就是把握了诗歌艺术的真谛,达到了艺术的彼岸。40.王土祯,书画造诣很高,顺治康熙年间。他的诗论的核心“神韵”说。

41.我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 》的开卷诗.“满纸谎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必考翻译】1.今既唱其体曰唐诗矣,则学者谓唐诗诚止于是耳,得非诗道之重不幸邪?故予不自量度,辄定诗之宗旨,且借禅以为喻,推原汉魏以来,而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后舍汉魏而独言盛唐者谓古律之体备也)虽获罪于世之君子不辞也。

篇3:文论专题期末复习资料

初三复习的形式多种多样, 不同形式的复习, 方法和作用都不一样, 效果也不相同。例如第一轮复习, 它是系统性的, 教师对照初中物理教学目标和考纲, 指导学生系统地整理和归纳知识, 它着重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的复习, 主要是为后面的复习夯实基础。不过这轮复习是最让教师头疼的, 原因是这种复习方式不招学生喜欢, 而且在教学中我们也的确发现了它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第一, 片面地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重点不突出, 难点没解决, 每个章节的复习只是把学生已学过的内容重新罗列了一遍, 然后点滴不漏地“浓缩”给学生, 学生总有吃剩饭的感觉, 积极性不高;第二, 忽略了各章节之间在内容、方法、结构上的联系, 使学生很难在大量物理现象中找到它们的必然联系和规律, 无法进行知识的类比和联想, 不能构建空间想象力, 起不到融会贯通的作用;第三, 完全把培训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希望寄托在题海上, 盲目的过量的训练, 让学生产生了厌烦情绪。很多学生面对旧题时, 似曾相识, 但嚼不烂, 吞不下, 如鲠在喉;面对新题时, 又似雾里看花, 不得要领, 解题显得力不从心。于是出现了我们不愿见到的局面, 学生为了完成作业, 相互抄袭, 弄虚作假。

很明显, 如果仅靠这种复习方式无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就毕业班的教学而言, 如何提高复习效率, 发展学生智力, 培养学生能力已刻不容缓, 这就需要我们对复习课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经过长期教学实践, 我认为采用“专题复习”效果非常不错。要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仅靠落实各章节的知识点是不够的, 教师必须精心设计组织一些“专题复习”, 以便于学生对知识能够融会贯通, 提高思维能力, 培养创造力。

专题复习课的一项重要功能是将零碎、散布各处的知识, 通过分门别类的归纳, 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让学生从宏观上对某一方面的知识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把握, 达到“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专题复习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1.“模块化”专题复习:

教师可以打破教材的章节顺序, 把初中物理内容分为力学、电学、热学、光学、能五大模块, 根据考纲把分散于教材各章节中零星的、不连贯的概念、公式、实验、解题技巧和思维方式加以归纳, 由“离”到“合”, 由“厚”到“薄”进行系统整理和小结, 这也是大部分教师比较喜欢采用的复习方式。“模块化”复习的重点是, 加强各个模块间知识的联系, 将知识综合化, 提高复习的难度, 使学生能站在整体和全局的高度将学到的知识系统化, 并从根本上掌握一些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维形式, 能看到各种物理现象中的必然联系, 发现它们的规律, 将问题迎刃而解。

2.“考试题型”专题复习:

根据中考题目类型, 分设选择、填空、实验、作图、计算等专题进行专门复习。本学期教学中, 我在所带的一个班级里重点采用了这种复习方式。以作图专题复习为例, 我把作图分为几个部分: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力的示意图、杠杆 (画力或力臂) 、滑轮组 (画绕线) 、磁体 (标磁极, 画磁感线) 、通电螺线管或电磁铁 (标磁极, 画绕线, 判断电流方向) 、电路图和实物连线。复习前, 动员全班同学在课下做好整理资料、搜集例题、设计考题的工作;复习时, 班级分组展示成果, 每一组同学就作图中的某一项 (如:光的反射) 设计问题让其他同学解决, 然后交流评比, 最后由我引导他们进行总结, 并将好的例题保留下来, 作为复习资料。虽然这种复习方式比较耗时间, 但学生激情高涨, 积极性非常高, 复习的效果比我唱独角戏不知要强多少倍。

3.“小专题”专题复习:

细化各专题, 设计一些“小专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这种复习可以从一个知识点, 一道习题, 甚至一种仪器的使用上加以拓宽, 由“点”及“线”, 再由“线”到“面”, 不断把问题深化, 直至“窥一斑而见全豹”。例如这学期的教学开放日上, 我就“电学中的灯泡问题”上了一节“小专题”复习课。从灯泡的发展过程, 到灯泡的结构、原理、电阻、功率、亮度、串联、并联和故障的判断等问题一一进行了剖析, 涉及了物态变化 (升华和凝华) 、焦耳定律、伏安法测电阻、伏安法测功率、电阻的计算、功率的计算、额定功率、实际功率、串联与并联的区别、短路和断路等内容。等我把灯泡的相关问题讲清楚了, 实际上电学中的很多问题学生也随之明白了, 可见小专题的作用不容小视。其实我们也可把近几年来中考中的热点、重点问题编成若干个小专题进行复习, 利用不同形式从不同角度考察知识点,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题目之间的异同, 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当然, 不管以什么方式上专题复习课, 要想效果突出, 教师就得下一番苦功夫。首先, 教师本人要多练, 教师只有多练才能做到精讲, 才能让学生做到精练。那么何为多练呢?一句话:教师跳进题海。只有教师跳进了题海, 注重对各种信息的收集、筛选和整理, 并及时反馈给学生, 让学生从题海脱身, 才能避免重复低效的练习, 从而达到提高复习效率的目的。其次, 专题复习课, 教师要充分利用好上课的前二三十分钟黄金时间, 讲知识、讲思路、讲方法, 最好不要利用这段时间处理作业等问题。教师也不能一讲到底,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他们的自主复习意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最后, 复习时教师应让学生敢想敢说, 做到先想后说, 注意随时捕捉学生的信息, 及时启发校正学生的思维路径, 以点拨为主, 最大限度的杜绝急于求成、自问自答、包办作答的现象发生。

篇4:期末复习专题讲解——基础运算

1. 与有理数有关的运算

例1计算:

-+ × 18-1.45 × 6+3.95 × 6.

解:-+ × 18-1.45 × 6+3.95 × 6

=15.

有理数的运算以混合运算为考试重点.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应注意运算符号、运算律的应用以及运算顺序等.

2. 整式的加减运算

例2已知x+y=-5,xy=6,求(-x-3y-2xy)-(-3x-5y+xy)的值.

解: (-x-3y-2xy)-(-3x-5y+xy)

当x+y=-5,xy=6时,可得

原式=2 × (-5)-3 × 6

与整式的加减有关的计算题,以代入求值题为重点,解题时,应先化简,后代入,注意整体代入思想的灵活应用.

3. 解方程

例3解方程:-=1.

解:去分母,得3(x-3)-5(4-x)=15.

系数化为1,得x=5.5.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关键步骤是去分母,同时一定要注意灵活选用解题方法.

4. 与线段、角有关的计算

例4如图1,OA、OP、OB是∠MON中的三条射线,OP、OB分别是∠MON、∠PON的平分线,∠AOP=∠MOA.若∠AOB=45°,求∠MON的度数.

解:设∠AOP=x°,则∠MOA=3x°,∠MOP=4x°.

因为OP平分∠MON,所以∠PON=∠MOP=4x°.

因为OB平分∠PON,所以

∠POB=∠PON= × 4x°=2x°.

所以∠AOB=∠AOP+∠POB=3x°.

因为∠AOB=45°,所以3x=45.

解得x=15.

所以∠MON=2∠MOP=8x°=8 × 15°=120°.

与平面图形有关的试题,多以线段、角的计算为主,解决有关问题需熟练掌握线段的中点、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以及余角、补角的概念,注意方程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的灵活应用.

篇5:初二期末复习作文专题

一、介绍自己或介绍他人

1.内容包括:

年龄 出生地/时间(be born in / on)居住地址(live at)

就读学校(study at)兴趣或爱好(like/enjoy doing/ be interest in doing/ be keen on

like … best/ His favourite is…)

擅长(be good at / do well in)理想…(want to be … grow up / His wish is to be….)

2.时态:例文:Gubing is a student.He Shenzhen No 6 Middle School.His English name is TonythHe very football and He loves listening to the songs by Westlife.He always says to himself “No pains, no gains”.二、叙事类: 如看图说话、写日记、记一次春游活动等

1.内容:2.时态: 例文:rain and umbrella.Then him.It was Peter, one of his classmates.He Tom to share his umbrella with him.例文---日记

Sunday, November 2Fine

It was fine today.Charlie and I to visit Shenzhen Museum.It is about 5 kilometers away from my in the morning.At the museum many historical photos and other things.We parents and students lunch in KFC nearby.At 4:00 in the afternoon, we went back home.We had a wonderful day today.三、写信:

1.2.时态:不固定,根据内容,动作发生的时间确定所需要的时态。

你叫韩磊,寒假期间随冬令营到英国进行为期两周的参观学习。请你给父母发一封e-mail。内容要点:

1、一切都很顺利,请你们不用担心。

2、吃住在房东(host)家。一切都很顺利。房东家有四口人,Smith先生和夫人,以及他们的双胞胎儿子。他们周末开车带我参观了伦敦的许多风景名胜;

3、每天在Downtown Middle School 跟英国老师学习英语,很累,但是英语口语提

高很快,了解了英国文化,感到很快乐;

4、我想念你们。

要求:

1、可适当增加细节,使所写内容连贯;

2、词数:80个左右。

Dear dad and mum:

’me.Now I am living with my host, the Smiths.The family has four members, Mr.Smith, Mrs.Smith and their twin sons.They drive me to visit many places of interest in London at weekends.I’m learning English in Downtown Middle School every day.I am very busy and my spoken English is being improved very fast.I feel happy because I’ve learned a lot about English culture.I miss you very much.Yours

Han Lei

四、环保话题:

节约用水:水的重要性,没有水,我们不能生存。现在,淡水越来越少。因此,我们要节约用水。

1。冲凉时间短些2。不要水龙头一直开着。5-10分钟足够3。不要污染水。结束句:如果我们这样做,我们就有淡水很长时间。

篇6:文论专题期末复习资料

一、单选

1.下列诗句中,表现女子对沉溺于爱情深感痛悔的是(A)。A.吁嗟鸠兮,无食桑葚 B.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C.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D.溯洄从之,遂阻且长

2.屈原以“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喻指(C)。A.加强修养 B.才能出众 C.培植人才 D.博采众长 3.“师直为壮,曲为老”这一军事思想产出于(B)。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4.“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于(C)。A.《齐恒晋文之事章》 B.《谏逐客书》

C.《邵公谏厉王弭谤》 D.《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5.《侍坐》中表达了淡泊之志并受到孔子赞许的弟子是(B)。A.子路 B.曾皙 C.冉有 D.公西华

6.下列文章中,运用寓言故事来说理的是(B)。A.《鱼我所欲也章》 B.《难一•舜之救败》 C.《非攻》(上)D.《烛之武退秦师》 7.下列作品,出于(新书)的是(D)。

A.《论贵粟疏》B.《论督责书》C.《言兵事疏》D.《论积贮疏》

8.《报任少卿书》中说:“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是写作者(C)。A.绝不苟且偷生 B.深感处世艰叛 C.内心痛苦至极 D.暂且顺应时势 9.《苏武传》中略写的部分是(A)。

A.白头归汉B.李陵劝降C.卧雪牧羊D.卫律威逼 10.东汉张衡《四愁诗》所写的是(D)。

A.怀古伤今 B.饯别咏怀 C.感事伤时 D.怀人愁思

11.《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开头两句诗的作用是(B)。

A.描绘自然景物 B.渲染悲剧气氛 C.刻划人物心理 D.推进情节发展

12.《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所用的表现手法(C)。A.对比 B.夸张 C.比兴 D.反衬

13.下列诗句中,表达作者积极用世之志的是(D)。

A.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B.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 C.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D.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

14.下列诗句中的人物即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回还”中“壮士”是(B)。A.燕丹善养士 B.岁暮得荆卿 C.渐离击悲筑 D.宋意唱高声

15.鲁迅以“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所评价的作品是(B)。A.《水经注》 B.《世说新语》 C.《韩非子》 D.《柳毅传》

16.鲍照诗“自古圣贤尽贫*,何况我辈孤且直”,“孤”的含义是(A)。A.出身孤寒 B.孤芳自赏 C.孤独苦闷 D.孤寂凄清

17.《别赋》中“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写的是(C)。A.游侠之别 B.从军者之别 C.恋人之别 D.成仙者之别

18.《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辩我是雄雌”,所用修辞手法是(D)。

A.借代 B.排比 C.设问 D.比喻

19.下列文句中的典故出自《论语》的是(A)。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 电大网站期末复习资料 2 A.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B.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C.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D.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20.《登幽州台歌》之幽州台的建造者是(C)。A.齐桓公 B.晋文公 C.燕昭王 D.燕太子

二、多选

1、关于《诗经》收集的说法有 ACD A.采诗说

B.赋诗说

C.献诗说

D.删诗说

2、《诗经》中属于周人史诗的是:ABCD

A.《生民》

B.《公刘》

C.《绵》

D.《皇矣》

3、下列出于《战国策》中的成语有 BC A.狡兔三窟

B.拔苗助长C.买椟还珠

D.惊弓之鸟

4、下列属于《九歌》的作品有 ACD A.《湘君》

B.《招魂》 C.《山鬼》

D.《国殇》

5、下列关于《离骚》的艺术成就叙述正确的有: ABC A.开创了比兴手法

B.主客问答、铺排描写的方法影响了汉赋的形成 C.开创了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

D.具有幽眇情深的特点

6、下列是《古诗十九首》中的诗篇是: ABD A.《行行重行行》

B.《驱车驾言迈》

C.《十五从军征》 D.《涉江采芙蓉》

7、关于神话起源的说法有: AC A.劳动起源说

B.社会历史化说

C.宗教起源说

D.征服自然说

8、下列哪些作家的文章批判虚妄: CD A.桓宽

B.董仲舒

C.王充

D.桓潭

9、下列哪些作品抒发了作者的个人情志: ACD A.《报任安书》

B.《谏逐客书》 C.《报孙会宗书》 D.《乐志论》

10、下列属于文人五言诗的是: ABCD A.《咏史》

B.《同声歌》 C.《赠妇诗》 D.《羽林郎》

三、判断对错

1、“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故国”是指唐朝(错误)

2、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咏六朝史实,具体所指覆亡的朝代是东吴(对)

3、《哀郢》中“郢”的故址在今湖北江陵(对)

4、“藐姑射山神人”的故事见于《非攻上》(错误)

5、下列诗人中自称“五言长城”的一位是刘长卿(正确)

6、在《侍坐》一文中,孔子所赞许的学生是子路(错误)

7、李商隐《安定城楼》:“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与所用典故相关的人物是庄周(正确)

8、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中的“王谢”两个世家大族,生活在东晋(正确)

9、杜甫诗作中,以自我形象结束全诗的是《春望》(正确)

10、《渭川田家》出自《王右丞集》(正确)

顺便推荐一本我近期看过的觉得不错的书《此时此刻相爱的能力》。集中谈论爱情的,却又不仅仅只涉及爱情,更能让人看透很多人际交往中的真相,明白一些生活的实质。书的作者是个男的,感觉他是个有趣的人,不毒舌,也不迎合,常摆出一副“你喜不喜欢我都很

上一篇:图书论斤卖作文下一篇:关于爸爸过生日作文